《国际眼科杂志》2021年第12期编辑精选
  • 分享:

《国际眼科杂志》2021年第12期编辑精选

 

英文论著

Preoperative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with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followed by conventional trabeculectomy without drainage device for neovascular glaucoma

Xiao-Dong Han, Li Meng, Xiao-Jin Chen, Zhan-Jun Yan, Ke-Wei Song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eoperative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 (IVR) and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abeculectomy without drainage device in patients with neovascular glaucoma (NVG). Totally 27 patients (27 eyes) who presented with NVG were reviewed. All eyes were treated using the standard protocol of IVR accompanied by PRP, followed by conventional trabeculectomy without drainage device. The main outcomes were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control, change i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IVR and PRP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trabeculectomy without drainage devic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NVG treatment, especially for eyes with PAS50%. Preoperative IVR and PRP appear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对照译文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该文旨在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RP)术后行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者回顾分析272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在接受IVR联合PRP治疗后,再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IOP)控制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研究得出,IVR联合PRP术后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NVG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粘连性房角关闭(PAS)≤50%的患眼。术前进行IVRPRP治疗有助于提高小梁切除手术的成功率。

PDF全文

 

临床论著

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疗效的影响

刘华,孙佳,张怀强,陈芳

基金项目:河北省卫生与计划生育项目基金(No.20181304

 

推荐理由: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是眼底后极部黄斑区慢性进行性纤维膜增生所致的视网膜前膜,多见于正常、无任何已知眼部疾病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人群。既往研究主张当IMEM患者视力低于0.6或出现视力进行性下降、严重视物变形时应当接受手术治疗,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则是IMEM的标准术式,但是否联合内界膜(ILM)剥除一直是临床争议点。文章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联合ILM治疗IMEM时可明显改善视力、视物变形,且不对脉络膜厚度造成显著影响,对视野损坏、黄斑结构的远期影响与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相当。

PDF全文

 

文献综述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张 妙,罗莉霞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2070940)

 

推荐理由:目前玻璃体切除术(PPV)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虽然PPV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但白内障的发生或进展仍为PPV术后最常见的高发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底的观察,且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预防,白内障摘除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严重增加了患者的负担。PPV术后白内障进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对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包括晶状体周围氧分压增高、玻璃体正常结构的破坏、光毒性等,但尚无定论。文章将从PPV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几方面对PPV术后白内障进展的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后续的研究、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PDF全文

 

文献综述

表面活性蛋白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万 琪,张志勇,杨 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 81900816);浙江省科技厅省级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NO. 2017C34004;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LY14H12005

 

推荐理由:自体免疫系统在病毒性角膜炎中扮演重要角色,新近发现该系统的表面活性蛋白(SPAD在角膜炎中亦发挥重要作用。SP通过对病毒配体的高度亲和,抑制其黏附宿主细胞,进一步经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同时SP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保持组织在病毒感染早期的非炎症状态,保证组织发挥正常功能。而当病原菌入侵增加,机体呈应激状态时,SP-ASP-D又能促进炎症反应,杀灭病原菌。在眼部,SP-ASP-D能在角膜、结膜等部位表达,在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主要致病病毒感染时,SP-ASP-D可以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毒,以及直接中和杀灭病毒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SP-ASP-D还展示了它作为病毒感染重要临床诊断工具的诱人前景,以及将来有望应用重组SP作为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重要手段。文章就SP-ASP-D在眼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PDF全文

 

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在青光眼领域的研究进展

钱朝旭,钟 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60176

 

推荐理由: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的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评估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损伤,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医生的临床经验。人工智能(AI)在眼科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青光眼的理解,并能帮助减少处理相关临床任务所需的人力和时间。随着深度学习的到来,出现了许多用于眼科图像分类、分割和增强的工具。尤其最近3a,已经提出了多种适用于青光眼的AI方法,通过对功能和/或结构的分析来帮助诊断青光眼,并且探索了使用AI来监测疾病进展的方法,提高了判断疾病预后的可靠性,给个体化精准医疗带来可能。然而,这些算法还有待于在现实世界的进一步验证。文章总结了AI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讨论了AI在当前临床工作中的限制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PDF全文

 

更多优秀全文免费阅读请点击这里

 

发布日期:2021-11-22浏览次数: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