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COS)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ICO时任主席Profs. Naumann、Spivey、Taylor和Wiedemann先后出任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任主编,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前任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眼科科学院(AOI)双院士Prof. Peter Wiedemann任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优秀期刊;并被Scopus、Embase、JST、UPD、CA、IC和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统计指标,《国际眼科杂志》(IES)核心影响因子由0.728跃升至1.125,在入选的11种眼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二;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806,位居首位;综合评价总分为58.2,位居第二。在21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为333名,位于前15.38%。英文论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并致力于打造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质量中文眼科学术期刊。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位于眼科学Q2区,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3为2.5。本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
2025,25(8):1211-12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1
Abstract:
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跨学科领域的持续合作,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专业化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眼科对精确度的要求极高,且对智能解决方案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在护理方面。因此本研究对国内文献全面回顾,探讨AI在眼科护理中的临床实践及现状。采用范围综述框架,相关文献从万方、中国知网(CNKI)、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对选定的文章进行数据提取。最终纳入综述的文章共20篇。中国在眼科护理中AI的发展相对较新,尚未全面展开。护理专业人员需要在新技术和新项目方面持续创新,以有效融入智能医疗的发展。
-
2025,25(8):1219-12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2
Abstract: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及网络药理学探讨益景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潜在机制。
方法:采用LC-MS技术对益景汤的活性成分进行定性。根据ADME属性明确益景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得到益景汤潜在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靶点,进一步通过疾病蛋白靶点之间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预测益景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核心靶点与网络。最后,对核心靶标及通路进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
结果:益景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与疾病靶点互作的核心靶点有TNF、Alb、EGFR、STAT3、PTGS2、ESR1、PPAR、MMP9、TLR4、MAPK等; 益景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与癌症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变的途径等相关,并集中于炎症反映的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等生物过程。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益景汤可抑制体外高糖环境下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P-STAT3/STAT3、P-ERK/ERK的表达水平,即抑制STAT3、ERK磷酸化。
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益景汤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及其潜在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益景汤可能通过调节多信号通路,抑制眼底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维护血-视网膜屏障、促进视网膜神经血管损伤的修复,进而发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
2025,25(8):1227-12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3
Abstract:
目的:探讨银翘散通过环状GMP-AMP合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分子通路影响巨噬细胞极化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中的具体分子机制。
方法:将人角膜上皮细胞HCE-T分为对照组、HSK组、HSK+银翘散组。将M0巨噬细胞分为Ctrl组、HSV-1组、HSV-1+oe-cGAS组、HSV-1+银翘散组、HSV-1+oe-cGAS+银翘散组。收集各组M0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CM)干预HCE-T细胞并且分为Ctrl-CM组、HSV-1-CM组、HSV-1+oe-cGAS-CM组、HSV-1+银翘散-CM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中Arg-1、iNOS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角膜组织cGAS、STING、IRF3相对蛋白表达。取Balb/c小鼠并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模型组和药物组采用角膜划痕法将HSV-1接种于Balb/c小鼠角膜以构建HSK小鼠模型,药物组使用银翘散干预治疗。对比三组建模后第1、3、5、7、14 d三组的发病情况和死亡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SK组HCE-T细胞活力降低、凋亡增加,而银翘散干预则可逆转此结果。与Ctrl组相比,HSV-1组细胞上清液中Arg-1浓度降低、iNOS浓度增加,细胞cGAS、STING、IRF3相对蛋白表达下降; 与HSV-1组相比,HSV-1+oe-cGAS组、HSV-1+银翘散组Arg-1浓度增加、iNOS浓度降低,cGAS、STING、IRF3蛋白表达增强,HSV-1+oe-cGAS+银翘散组得到相同结果。与Ctrl-CM组相比,HSV-1-CM组HCE-T细胞活力降低、凋亡增加,通过过表达巨噬细胞中的cGAS或者使用银翘散干预逆转了这一结果。体内实验发现银翘散干预能够改善角膜炎病理进展。
结论:银翘散可能通过cGAS-STING-IRF3分子通路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从而延缓HSK进展。
-
2025,25(8):1234-1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4
Abstract:
目的:探讨曲伏前列腺素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协同治疗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单中心临床试验,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大庆龙南医院东湖院区眼科中心就诊的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82眼(符合纳入标准的患病眼入组,若双眼均符合则选择右眼入组),按1:1的比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41眼仅使用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治疗和联合治疗组41眼使用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眼压(IOP)、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眼部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肝肾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评分。
结果:共4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全部随访,其中单药治疗组2例,联合治疗组2例,失访率为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眼压值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RNFL减少速度低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血流动力学参数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PSV和EDV治疗12 mo时高于单药治疗组,而RI和PI低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均优于单药治疗组(均P<0.05)。治疗6、12 mo,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和肾功能指标(Scr、BUN、UA)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其他系统性不良反应。联合治疗组头痛的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P=0.042),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曲伏前列腺素与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协同作用显著,具有更好的眼压控制、视神经保护和氧化应激抑制效果,可为青光眼的综合治疗提供新的临床参考。
-
2025,25(8):1240-12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5
Abstract: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各层厚度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200眼临床资料,并根据国际临床DR分级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32例64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8例76眼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0例60眼。收集同期与糖尿病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相匹配的体检健康者49例98眼作为正常组。所有参与者均行OCT检查,比较各组参与者黄斑各分区神经纤维层(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内丛状层(IPL)、外核层(ONL)、光感受器细胞层和总视网膜厚度(RT)变化,Eta系数分析其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PDR组患者黄斑区各分区及平均RNFL、GCL、IPL、ONL和光感受器细胞层厚度明显低于NDR组和正常组,而黄斑区平均RT厚度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和正常组(均P<0.05); PDR组患者黄斑区RNFL(中央区、上方内外环和下方内外环以及平均)、GCL(上方内外环和下方内外环以及平均)、IPL(上方内环)、ONL(中央、上方内环和下方内环)和光感受器细胞层(上方内外环和下方内外环以及平均)厚度明显高于NPDR组(均P<0.05)。NPDR组患者黄斑区各分区及平均RNFL、GCL、IPL、ONL和光感受器细胞层明显低于NDR组和正常组,而黄斑区平均RT厚度明显高于NDR组和正常组(均P<0.05); NDR组以上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R严重程度与黄斑区平均RNFL、GCL、IPL、ONL、光感受器细胞层和RT厚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01)。
结论:OCT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RNFL、GCL、IPL、ONL、光感受器细胞层和RT厚度能评估DR病情进展。
-
2025,25(8):1247-12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6
Abstract:
眼底血管作为缺氧损伤的靶点之一,是监测疾病进展的重要窗口。诸多研究表明,部分眼底血管损伤与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文章总结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可以通过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微血管异常及脉络膜厚度改变造成眼底病变。机制方面,主要与OSA特征性间歇低氧所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血液成分改变、内皮功能障碍、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有关。文章系统梳理了OSA与眼底血管损伤的研究成果和内在机制,旨在寻找敏感且特异的眼底血管生物标志物,以期实现OSA及其并发症的早期检测。
-
2025,25(8):1253-12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7
Abstract:
随着电子设备使用低龄化与生活方式改变,儿童干眼发病率显著上升,成为临床与科研热点。因其症状体征分离、表现隐匿、病因复杂,形成特殊诊疗群体。传统干眼检测存在儿童配合度低、准确性差、侵入性强等问题,且缺乏统一诊断指南,难以精准评估相关指标,亟需科学诊断技术与标准。近年来,新型检测技术带来突破。Keratograph 5M眼表综合分析仪可客观评估泪膜与睑板腺功能; DEQ-5等问卷提升低龄儿童症状反馈可行性; SM Tube试纸无创快速,利于泪液筛查; 人工智能革新诊断模式,提升效率与依从性。但现有技术面临基层普及难、缺乏儿童特异性参考值、跨学科数据整合不足等挑战。未来需多中心协作建立年龄分层诊断标准,融合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检测,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支撑儿童干眼早期干预与精准治疗。文章综述儿童干眼检测技术进展,针对其诊疗独特性,探讨临床难点,整合多模态与智能化方法,为精准诊断、降低误诊率、完善诊疗体系提供创新方案与实践路径。
-
2025,25(8):1257-12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8
Abstract:
表观调节的概念源于经典晶状体调节功能缺失后的人眼调节功能,是屈光性白内障术后视觉功能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与传统Von Helmholtz调节理论聚焦晶状体形变不同,表观调节评估晶状体外的全眼球调节水平,其机制长期存在争议。表观调节指去除自然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后,术眼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屈光调节。文章系统回顾了表观调节的研究历程和检查方法的进步,逐步推动对生理性调节理论的反思与扩展。现有研究通过整合光学参数测量与神经适应理论,试图解析瞳孔动态变化、角膜像差等与中枢认知加工的协同效应,该领域正逐渐从单一解剖学解释向跨学科多维模型的转型。
-
2025,25(8):1261-1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09
Abstract: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机制涉及多系统交互作用。文章系统综述CRVO病理机制,聚焦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动脉硬化、易栓症、炎症及氧化应激等核心环节。其病理机制包括动脉硬化通过机械压迫和内皮素-1介导收缩双重机制阻碍静脉回流; 内皮功能异常加剧血流紊乱; 遗传性和获得性凝血异常破坏凝血稳态,促进血栓形成; 炎症与氧化应激协同激活细胞因子,加重缺血和血管渗漏。文章创新性探讨了外泌体通过miRNA递送调控血管功能,肠道菌群失衡经“肠-眼轴”代谢通路影响视网膜微环境,进而通过多维度机制网络解析,阐明CRVO从局部病变到全身代谢紊乱的病理关联,强调眼-全身协同干预的重要性。本综述为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筛选、多靶点药物研发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推动CRVO诊疗向整合医学模式转化。
-
2025,25(8):1267-12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0
Abstract:
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成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相关黄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存在治疗效果差异化、疗效持续性不足等局限性。作为应用于眼科的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Faricimab通过同时靶向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双通路,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文章基于近年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系统阐述了Faricimab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RVO-ME)及难治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并分别探讨其相较于其他抗VEGF药物的优势。同时,结合Faricimab的安全性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在视网膜血管疾病性黄斑水肿治疗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文章旨在为临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循证参考,助力降低黄斑水肿致盲风险。
-
2025,25(8):1274-12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1
Abstract:
分形是指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体,视网膜微血管系统作为唯一在活体状态下可直接观察到的终末微血管,其树枝样分叉的形态正符合分形的特点。分形维数(FD)是描述视网膜整体血管网络的密度和复杂性的数值,补充了血管密度在表征血管结构特点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各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信息的可视化,使得分形分析的理念扩展到了视网膜微血管层面。FD已被证实可以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及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眼科疾病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文章就FD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近年来在各种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2025,25(8):1280-12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2
Abstract:
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R)是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慢性进展性视网膜血管病变,多见于头颈部尤其是眼部肿瘤放射治疗后,其发生的概率以及严重程度受放射治疗的部位,放射剂量,以及眼部及全身因素的影响。RR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其可导致黄斑病变并严重影响患者视力。RR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疗,前者能有效减少RR的发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RR的一线治疗方法,激素治疗、激光光凝治疗等可作为补充。文章就RR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RR的认识并总结近年来RR相关的研究进展。
-
2025,25(8):1285-12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3
Abstract:
随着多聚酶链式反应的应用和推广,既往多种病因不明的眼部疾病被证实与病毒感染有关; 从经典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到目前逐渐被大家认知的巨细胞病毒眼内感染,各种病毒性眼病愈发受到临床重视。眼部病毒感染纷繁复杂,病毒种类多样,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由于从病毒性眼病患者获取相应的组织标本具有一定的难度,建立有效的动物模型是研究其病程特点、发病机制以及药物临床前评价的关键基础。文章基于近年来病毒性眼病相关动物模型的文献资料,全面总结了不同病毒引起的从眼前节到后节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模型的病毒种类、病毒载量以及攻毒方法,并且从模型稳定性、模型优劣势以及应用情况等多维度进行对比评价,为后续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药物转化提供依据。
-
2025,25(8):1291-12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4
Abstract:
近视已成为我国及全球常见眼病,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持续增加,且呈现低龄化、高度化特点,严重威胁眼部健康。目前研究表明,近视与眼轴长度密切相关,近视发展过程中,眼轴过长会致巩膜、视网膜、脉络膜等眼部结构改变,进而增加如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脱离等疾病发病风险,最终导致严重视力损害。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眼轴长度变化与眼部损害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二者相互作用机制,旨在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提供参考,以期减少近视性眼底病变并发症发生,对保护儿童青少年眼部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25,25(8):1296-13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5
Abstract:
全球近视发病率持续攀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本世纪中叶将有一半人口受近视影响,缓解全球近视“流行”问题迫在眉睫。近视不仅导致视力下降,更与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不可逆性致盲疾病密切相关,其病理机制与眼压(IOP)对巩膜结构的生物力学作用存在重要关联。近视发展过程中,巩膜组织呈现显著的结构重塑,使其对眼压的机械应力更为敏感。关键机制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增强加速胶原降解,其特异性抑制剂(TIMPs)的调控失衡导致细胞外基质动态稳定性破坏;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通路激活引发的脉络膜血供异常,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在巩膜重塑中的级联调控作用。文章系统梳理眼压变化与近视进展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究近视防控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和新思路。
-
2025,25(8):1302-13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6
Abstract:
近年来,近视的患病率不断提高,呈发病年龄早、进展速度快的特点,不仅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而且因高度近视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严重损害人们的视力,影响日常生活。目前,关于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巩膜重塑、脉络膜血流异常、多巴胺合成与代谢、炎症反应等学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在近视发展的机制研究方面做了更深入的探索,为近视防控及相关靶点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针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
2025,25(8):1308-1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7
Abstract:
老视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因调节能力下降而出现渐进性视近困难的生理现象,是40岁以上人群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老视矫正的目的是改善症状,提高功能性近视力,以期能达到恢复自身调节的目标。其矫正方法很多,配戴框架眼镜是矫正老视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包括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或渐变多焦点眼镜。随着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提升,角膜接触镜及老视矫正手术(角膜手术、眼内手术、巩膜手术)也越来越被接受,手术目标是在矫正已有屈光不正的同时妥善处理调节不足问题。同时,针对老视药物治疗的研究也逐年增多,包括缩瞳类药物和恢复晶状体弹性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来改善老视的症状。文章就近年来老视矫正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2025,25(8):1313-1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8
Abstract:
目的:比较不同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治疗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A组60眼采用巩膜瓣下IOL深层巩膜固定术治疗; B组60眼采用睫状沟IOL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3、6 mo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小于B组(24.69±2.69 vs 32.75±3.75 min,t=11.937,P<0.05)。两组患者术后UCVA和BCVA均较术前改善,且A组优于B组(均P<0.05); A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在术后1、3、6 mo均小于B组,术后1 mo A组的IOP小于B组,CECD高于B组(均P<0.05); A组患者术后IOL异位3眼(5.0%)小于B组11 眼(18.3%,P=0.023)。
结论:巩膜瓣下IOL深层巩膜固定术治疗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手术时间较少,且术后并发症少。
-
2025,25(8):1317-13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19
Abstract:
目的:探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炎症指标及复发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02例102眼。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移位术,根据术后用药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51眼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 对照组51眼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 wk。术后随访6 mo,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眼部症状评分、手术前后泪腺功能、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结膜瓣充血消退时间及角膜创面上皮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01)。术后1、2、4 wk,两组患者泪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眼部症状评分均较术后当天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 wk,两组患者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相比缩短(P<0.05),而两组泪液分泌试验(SⅠt)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 术后2、4 wk,两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及SⅠt与术前及术后1 wk相比增长,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7.8% vs 3.9%,P>0.05)。随访 6 mo,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差异(3.9% vs 17.7%,P=0.051)。
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较单独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效果更好,有利于缓解术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并能促进术后泪腺功能恢复,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
2025,25(8):1324-13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0
Abstract:
目的:通过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RT)观察近视儿童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周边近视离焦定制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后的离焦状态及近视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279例,年龄8-14岁,等效球镜度(SE)为-7.00--0.50 D,随访1 a。按照自愿原则,分为三组,94例采用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SVL组)、90例采用周边近视离焦定制框架眼镜(IORC组)、95例采用角膜塑形镜(OK镜组),同时将三组儿童根据SE不同分为低度近视(-3.00--0.50 D)、中度近视(-6.00--3.25 D)和高度近视(-7.00--6.25 D)组。使用MRT测量,比较三组在不同近视区间视网膜4个象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DV-S、RDV-I、RDV-N、RDV-T)和3个视场角范围0-15°、15°-30°、30°-45°(RDV-15、RDV-30、RDV-45)的离焦变化(相连区域的分界线数据归后一组)。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离焦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干预1 a后眼轴(AL)改变的相关变化因素。
结果:干预前后SVL组、IORC组、OK镜组患者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区间戴镜1 a等效球镜和AL增长差值比较均有差异(P<0.001)。低度近视区间戴镜1 a SE、AL增长差值两两比较,SVL组与IORC组、OK镜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而IORC组与OK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 中度近视区间戴镜1 a,OK镜组与IORC组、SVL组SE和AL增长差值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01); 高度近视区间戴镜1 a,OK镜组与IORC组、SVL组SE和AL增长差值比较均有差异(P<0.001),而IORC组与SVL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低度、中度、高度近视区间的4个象限和3个视场角周边视网膜离焦量(RPRE)差值比较均有差异(P<0.001)。低度近视区间戴镜1 a视场角D-RDV-15增长差值两两比较,SVL组与IORC组、OK镜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而IORC组与OK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 中度近视区间戴镜1 a视场角D-RDV-30,SVL组与IORC组、OK镜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IORC组与OK镜组无明显差异(P>0.05); 高度近视区间戴镜1 a视场角D-RDV-15,OK镜组与IORC组、SVL组比较均有差异(P<0.001),而IORC组与SVL组无明显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ORC组、OK镜组戴镜1 a D-TRVD、D-RDV-45、D-RDV-N、D-RDV-I变化与戴镜1 a AL增长差值具有相关性。
结论:MRT在临床控制近视方面具有指导性,近视发展与周边视网膜离焦状态有关,视场角范围30°-45°的鼻下侧离焦量差异可能是控制近视快速进展的因素之一。
-
2025,25(8):1330-1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1
Abstract: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ILM)撕除后,分别行单纯的自体血覆盖和ILM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中度长眼轴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1月1日于我院收治的眼轴在26-29 mm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45例4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24眼行PPV+ILM撕除+ILM翻转填塞+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术; B组21眼行PPV+ILM撕除+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术。比较术前,术后1 wk,1、3、6 mo,两组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6 mo取出眼内硅油,取油术后定期随访2 mo。
结果:随访至术后8 mo,两组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无差异(88% vs 86%,P=0.860)。术后8 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B组BCVA优于A组(P<0.001)。A组术后2眼旁黄斑区域存留少量视网膜下液(分别于PPV术后5、8 mo吸收),B组术后1眼旁黄斑区域存留少量视网膜下液(于PPV术后4 mo吸收),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OCT检查均未发现新的黄斑裂孔的重新开放,且在末次随访时均完全吸收。
结论:中度长眼轴高度近视MHRD患者行PPV及ILM撕除后,单纯的自体血覆盖和ILM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促进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但单纯自体血覆盖组术后BCVA优于自体血联合ILM填塞组。
-
2025,25(8):1336-13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2
Abstract:
目的:观察暗瞳直径与光学区直径关系对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短期主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行SMILE手术的患者98例196眼,依据暗瞳直径与手术光学区直径比值分为:A组比值>1(70眼)、B组比值≤1(126眼)。观察并且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瞳孔中心直径4、6、8 mm角膜高阶像差、客观散射指数(OSI)、术前术后主观视觉质量问卷(QoV)调查,分析不同组别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屈光情况、主客观视觉质量指标差异,同时分析两组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主客观视觉质量变化量(术后-术前)差异。
结果:术后3 mo两组患者视力及屈光情况均无差异。A组和B组术后1 mo以角膜为中心8 mm角膜总高阶像差变化量有差异(P<0.05),术后3 mo以角膜为中心8 mm角膜总高阶像差及角膜球差变化量有差异(均P<0.05)。术后3 mo A组发生率最高的前四大症状为眩光、星芒、视觉朦胧、光晕,B组发生率最高的前四大症状为视觉朦胧、光晕、星芒、眩光。两组患者术后3 mo眩光、视力波动严重程度评分与术前比较有差异(均P<0.05),但术后3 mo光晕、星芒、视觉朦胧、视力模糊、重影、聚焦困难严重程度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
结论:暗瞳直径大于光学区直径时,SMILE术后可能增加术后角膜像差,体现为术后以角膜为中心的8 mm范围角膜高阶像差变化量增大,术后眩光发生率增大,眩光、视力波动症状严重程度术后增高,但症状较轻,在安全范围。
-
2025,25(8):1343-13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3
Abstract:
目的:评价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24例33眼,均行SLT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压变化、视野范围指数[视野平均缺损(MD)及缺损程度平均敏感度(MS)]变化、视盘周神经厚度及其血流密度(VD)变化。
结果:治疗后1、3、6、12 mo患者眼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均P<0.001)。MD值及MS值在治疗前,治疗后6、12 mo时比较无差异(均P>0.05); 治疗后12 mo视盘周围神经厚度及血流密度较治疗前无差异(均P>0.05)。
结论:SLT短期内对POAG患者能够显著降低眼压,且对视野及视盘周围神经无损害,但SLT的有效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
2025,25(8):1347-13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4
Abstract:
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三叶因子1(TFF1)、膜联蛋白A2(ANXA2)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DR患者50例100眼为研究组,未合并视网膜病变的T2DM患者50例100眼为对照组,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FF1、ANXA2表达; Pearson分析DR患者血清TFF1与ANXA2的表达相关性; Logistics分析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 ROC曲线分析血清TFF1、ANXA2表达对DR患者诊断价值。
结果:研究组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TC)、血清ANXA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 研究组血清TFF1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DR患者血清TFF1与ANXA2表达呈负相关(r=-0.345,P=0.014); 血清TFF1、ANXA2表达是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 血清TFF1诊断DR的AUC为0.831(95%CI=0.746-0.916),血清ANXA2诊断DR的AUC为0.832(95%CI=0.755-0.908),两者联合诊断DR的AUC为0.932(95%CI=0.884-0.980),血清TFF1、ANXA2联合诊断DR的价值高于单独诊断(Z两者联合-TFF1=2.883,P=0.004; Z两者联合-ANXA2=2.947,P=0.003)。
结论:DR患者血清TFF1表达降低,血清ANXA2表达升高; 血清TFF1表达降低、ANXA2表达升高与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有关,血清TFF1、ANXA2联合对DR有一定诊断价值。
-
2025,25(8):1352-13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5
Abstract: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继发干眼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适用于早期筛查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4年4月就诊本院的T2DM患者347例,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242例)、验证集(105例)。观察训练集的无干眼患者(对照组,86例)与糖尿病继发干眼患者(干眼组,156例)的人口学资料、血糖指标、临床治疗情况。取其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继发干眼的危险因素,并将相关危险因素代入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并结合验证集数据加以验证。
结果:T2DM患者242例中继发干眼患者占比为64.5%(156/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糖变异度、糖化血清蛋白、视网膜病变、睑板腺功能状况、T2DM病程、睑板腺开口堵塞是T2DM继发干眼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基于上述6项指标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4(95%CI:0.989-0.999)、0.990(95%CI:0.977-0.999)。训练集和验证集校准曲线斜率相近,经Hosmer-Lemeshow检验: χ2=1.461、1.566,P=0.993、0.992。列线图模型能够提供良好的临床决策效用。
结论:血糖变异度、糖化血清蛋白、视网膜病变、睑板腺功能状况、T2DM病程、睑板腺开口堵塞均会增加T2DM继发干眼风险,构建列线图模型能够为临床提供评估T2DM患者干眼风险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干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2025,25(8):1358-1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6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ILM)剥除及硅油(SO)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PMF)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10例10眼。比较术前,术后1 wk,1、3 mo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厚度(CFT)、视网膜劈裂腔高度(FS)及黄斑劈裂、中心凹脱离复位情况。
结果: 纳入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10例10眼中,完全复位率为30%(3眼),部分复位率为70%(7眼)。术后3 mo, BCVA(LogMAR)较术前1.432±0.509显著改善至0.957±0.393(P<0.05),CFT和FS较术前437.9±180.4、686.5±172.2 μm显著降低至207.5±76.1、290.7±86.6 μm(P<0.05)。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未见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硅油乳化、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有助于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视力提高及黄斑劈裂的解剖复位。
-
2025,25(8):1363-13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7
Abstract: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近视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学龄前儿童168人168眼(选取视力较差眼入组; 双眼视力相同时,选取右眼入组)。分组标准:电脑验光结果等效球镜>0 D且视力为该年龄段正常视力(3-5岁≥0.5; 6-7岁≥0.7)儿童直接纳入非近视组; 电脑验光结果等效球镜<0 D儿童使用1%硫酸阿托品凝胶散瞳,每天3次,连续使用3 d,散瞳后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若等效球镜≤-0.50 D且视力无法达到该年龄的正常视力(3-5岁<0.5; 6-7岁<0.7)纳入近视组,每组各84人84眼。所有儿童均进行视力、眼压、验光、眼生物学参数的测量,并在就诊时由父母或其监护人填写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每日户外活动时长、每日单次电子设备使用及读写时长、父母近视度数及近视年龄、分娩方式、是否足月。
结果:两组儿童裸眼视力、球镜、等效球镜、眼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每日睡眠时长、每日单次作业读书时长、分娩方式、是否足月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每日户外活动时长、每日单次电子设备使用时长、母亲近视度数、父亲近视度数、母亲近视年龄、父亲近视年龄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户外活动不足2 h、每日单次电子设备使用时间超过60 min、母亲近视度数、母亲近视年龄、父亲患有高度近视以及父亲为早发性近视均是影响学龄前儿童近视风险增加的因素。儿童性别与近视影响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父亲近视度数、母亲近视年龄、父亲近视年龄与儿童性别对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如果父亲为早发性近视或母亲为早发性近视或父亲为高度近视家庭中的女孩近视程度均高于男孩(P<0.05)。
结论:每日户外活动时长低于1 h、每日单次电子产品使用超过60 min、父母近视均为影响学龄前儿童发生近视的因素。女孩的屈光状态与父母屈光情况有关。
-
李宁,王雁,杨磊,卜倩,阿依努·努拉厚,李小龙,赵勇,高云仙
2025,25(8):1371-13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8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疆和田县4-14岁维吾尔族学生远视储备现状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为近视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和田县6所学校的学生3 264名3 26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及眼部生物学测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非近视学生等效球镜度(SE)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最终纳入1 998名1 998眼非近视学生,其中1 354人远视储备不足,检出率为67.77%。远视储备不足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从4岁的94.12%降至14岁的18.13%(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远视储备充足组中,年龄、性别、裸眼远视力、眼轴(AL)和平均角膜曲率(K)共同解释了66.5%的SE变异; 而远视储备不足组中,这些因素仅解释了28.0%的SE变异。
结论:新疆4-14岁维吾尔族非近视学生中,远视储备不足的检出率为67.77%。在远视储备不足的群体中,年龄、性别、AL和平均K值仅能解释少部分的SE变异,表明该人群屈光状态可能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
2025,25(8):1377-1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8.29
Abstract:
目的:分析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IXT患儿166例(失访脱落2例,最终纳入1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眼位矫正手术双眼视觉训练后无立体视觉36例作为术后无立体视觉组,术后有立体视觉128例作为术后有立体视觉组。所有患儿均于全身麻醉下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术后均接受双眼视觉训练,持续训练6 mo。统计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予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无立体视觉发生率为22.0%。术后无立体视觉组年龄≥9岁、病程时间≥1 a、存在屈光参差情况的患儿占比较术后有立体视觉组更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时间≥1 a、年龄≥9岁、存在屈光参差情况是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因素(OR=1.470、1.626、1.539,均P<0.05)。
结论:年龄≥9岁、病程时间≥1 a、存在屈光参差情况是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因素,临床可据此给予高危患儿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IXT患儿双眼视觉训练后立体视觉恢复。
2025年第25卷第8期
Articles in English
实验论著
临床论著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临床报告
-
角膜光密度定量评价散光TPRK术后Haze的临床特点
Abstract:
目的: 采用角膜光密度定量评价散光TPRK术后Haze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性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12月在我院行TPRK的屈光不正(散光≥1.25D)患者74人(106眼),根据术后是否出现Haze将其分为透明组和Haze组,分别为65眼、41眼,术前及术后复查均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记录术前及透明组术后1月、Haze组术后Haze程度最重时间点的角膜中央2mm圆形、2~6mm环形和6~10mm环形各区域的角膜全层平均光密度,及散光轴(散光以负柱镜形式表示)和正交轴(与散光轴垂直的轴向)切面中央6mm的角膜切面全层平均光密度,及Haze组顺规散光患者散光轴鼻侧和颞侧2~6mm区域内的角膜切面全层平均光密度,并计算术后较术前角膜光密度变化量。 结果: 透明组和Haze组间性别、年龄、等效球镜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2-6mm区域Haze组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大于透明组(Z=-2.226,P=0.026),中央2mm及6-10mm区域两组间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组与Haze组在正交轴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散光轴Haze组的角膜光密度变化量大于透明组(Z=-2.371,P=0.018);Haze组顺规散光患者术后颞侧角膜光密度大于鼻侧,且角膜光密度变化量亦大于鼻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88,P<0.001;Z=-4.043,P<0.001)。 结论: 不同于近视和远视的球镜矫正,散光TPRK术后Haze主要表现在散光轴的周边切削区,且顺规散光患者在散光轴的颞侧较鼻侧发生Haze的几率更高或程度更重。
-
ARK Biometer Combo与OA 2000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测量的一致性比较
丁莉, 杜林琳, 朱晓宇, 陈梦, 姚文波, 何鲜桂, 朱梦钧
Abstract:
目的:比较ARK Biometer Combo与OA 2000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生物测量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4年8月~2024年9月至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复诊患者148例(148眼),分别应用ARK Biometer Combo和OA 2000进行生物测量,获得眼轴长度(AL)、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曲率(Kf和Ks)、散光(AST)、角膜横径(WTW)、瞳孔直径(PD)等参数。2 种仪器测量参数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一致性评估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采用Bland-Altman法。结果:2 种仪器测量Kf、Ks、AS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AL、CCT、ACD、LT 、WTW及P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9,P=0.012; t=16.771,P<0.0001;t=4.749,P<0.0001;t=-15.212,P<0.0001;t=-14.915,P<0.0001;t=-2.402,P=0.018)。2 种仪器各测量参数的ICC为0.615~0.999。Bland-Altman分析显示2 种仪器测量AL、CCT、ACD、LT、Kf、Ks、AST、WTW及PD的95%一致性界限(LoA)最大绝对值分别为:0.07 mm、35.07 um、0.07 mm、0.12 mm、0.66 D、1.14 D、1.00 D、0.76 mm、0.98 mm。结论: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中,ARK Biometer Combo和OA 2000 测量AL、CCT、ACD、Kf、LT的一致性好,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macular edema secondary to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ME)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21-2到2022-06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BRVO-ME患者32例(32眼),采取3+PRN的抗VEGF治疗方案,随访时间6个月。连续3次抗VEGF治疗后,据治疗后6月OCT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分为无复发组和复发组,应用悬浮液相检测法检测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CMT及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BRVO-ME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19只眼黄斑水肿消退(无复发组),13只眼黄斑水肿复发或未消退(复发组)。与基线值相比,无复发组和复发组CMT在术后1天、术后1月及术后6个月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复发组相比,复发组在基线、术后1天、术后6月的CMT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房水基线VE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含量均显著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CMT与IL-1β,IL-5,IL-12,MCP-1及IP-10呈中度正相关(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MT、基线MCP-1含量是黄斑水肿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 结论:基线CMT和房水MCP-1水平是BRVO-ME患者抗VEGF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线CMT较高和房水基线MCP-1表达水平高的患者行抗VEGF治疗后更容易复发。
-
MS-39、Sirius和Pentacam用于ICL尺寸选择的比较研究
Abstract:
目的:评估新型眼前节分析仪MS-39与Sirius、Pentacam在测量角膜白到白(WTW)和中央前房深度(ACD)的一致性,并比较三种仪器用于可植入式眼内镜(ICL)尺寸选择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屈光手术中心就诊的患者210名(420眼),使用MS-39、Sirius和Pentacam三种眼前节分析系统分别测量WTW和ACD,比较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使用STAAR公司推荐方法模拟计算ICL V4c尺寸。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法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 结果:MS-39、Sirius和Pentacam的WTW测量结果为11.39±0.35mm、11.42±0.36mm和11.46±0.35 mm。其中,MS-39测量值低于Pentacam(P=0.002),而MS-39与Sirius、Sirius与Pentacam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设备WTW测量值呈高度正相关(MS-39与Sirius、MS-39与Pentacam、Sirius与Pentacam的r值为0.942、0.925、0.882,P<0.0001)。ACD测量值分别为3.28±0.22mm(MS-39)、3.28±0.24mm(Sirius)和3.21±0.23mm(Pentacam),MS-39与Siriu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Pentacam(均P<0.0001)。三种设备ACD测量值呈高度正相关(MS-39与Sirius、MS-39与Pentacam、Sirius与Pentacam的r值为0.959、0.947、0.932,P<0.0001)。基于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ICL尺寸选择时,均以12.6mm占比最高, 13.7mm占比最少,各仪器尺寸选择分布接近。 结论:MS-39对WTW和ACD的测量值与Sirius和Pentacam保持高度正相关性,结果可以相互替代。在ICL尺寸选择中,基于MS-39的选择结果与Sirius和Pentacam分布接近,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GDF11、TSP1表达及其与微血管损伤的关系
Abstract: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表达及其与微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DR患者102例为DR组,根据DR病变情况分为非增生型DR组(NPDR组)和增生型DR组(PDR组)。同期选取10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微血管损伤指标及GDF11、TSP1水平;Pearson法分析GDF11、TSP1与微血管损伤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R发生的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GDF11、TSP1对DR病情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R组内皮祖细胞(EPCs)、GDF11水平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ECs)、TSP1水平升高(P<0.05)。NPDR组GDF11水平低于PDR组,TSP1水平高于PDR组(P<0.05)。血清GDF11与VEGF、ECs呈负相关(r=-0.486、-0.511,P<0.05),与EPCs呈正相关(r=0.475,P<0.05);TSP1与VEGF、ECs呈正相关(r=0.579、0.594,P<0.05),与EPCs呈负相关(r=-0.505,P<0.05);GDF11与TSP1水平呈负相关(r=-0.443,P<0.05)。T2DM病程、VEGF、TSP1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GDF11为保护因素(P<0.05)。GDF11、TSP1单独及联合诊断PDR发生的AUC分别为0.819、0.822、0.915,联合优于单独诊断(Z联合-GDF11=2.070、P=0.039,Z联合-TSP1=2.274、P=0.023)。结论:DR患者GDF11、TSP1与微血管损伤存在密切关联,且与DR病情进展有关,联合检测二者血清水平对评估DR病情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儿童色素失禁症伴眼部病变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
Abstract:
目的:分析色素失禁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收集2020年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色素失禁症家系1个。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接受全面全身及眼部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MLPA检测,明确致病变异位点。根据患儿眼底病变程度给予相应的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眼部临床特征和疗效。 结果:本研究中患儿为女性,就诊年龄8岁,初诊时具有典型的皮肤改变及瘢痕性脱发,且合并牙齿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携带IKBKG基因4-10外显子杂合缺失的变异chrX:153440010-153446570del。患儿双眼病变不对称,左眼病变严重,眼球萎缩,眼部B超提示眼内结构紊乱,右眼周边视网膜可见新生血管形成,给予患儿右眼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视网膜病变进展。 结论:IP患儿的眼部临床表型各异,视网膜血管病变为主要改变。对临床上确诊为IP的患儿早期行眼部筛查,且及时、规范的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
神经酰胺调控中间代谢产物对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作用
Abstract:
目的:使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方法探究神经酰胺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作用以及其中介调控关系。方法:选取4种神经酰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数据为暴露,选取芬兰数据库中RVO的GWAS数据为结局,研究其因果关系。此外,选取1400种代谢产物的GWAS数据为带选择的中介因子,研究暴露到结局的中介作用。结果:神经酰胺(d40:1)(IVW OR(95%CI):0.750(0.604-0.930),P<0.05)和神经酰胺(d42:2)(IVW OR(95%CI):0.771(0.632-0.941),P<0.05)与RVO有因果关联。神经酰胺(d40:1)通过介导3-甲基黄嘌呤(3-methylxanthine)、支链或直链或环丙基 10:1 脂肪酸(Branched-chain, straight-chain, or cyclopropyl 10:1 fatty 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羟基棕榈酰基鞘磷脂 (d181160(OH))(Hydroxypalmitoyl sphingomyelin (d181160(OH)))调控RVO的发生。神经酰胺(d42:2)通过介导N-甲基羟脯氨酸(N-methylhydroxyproline)、支链或直链或环丙基 10:1 脂肪酸(Branched-chain, straight-chain, or cyclopropyl 10:1 fatty acid)、N1-甲基腺苷(N1-methyladenosine)、亮氨酸与 N-棕榈酰肌氨酸(d18:1-16:0)的比率(Leucine to N-palmitoyl-sphingosine (d18:1-16:0) ratio)调控RVO的发生。结论:神经酰胺(d40:1)和神经酰胺(d42:2)对RVO具有保护作用,其通过调控多种中介因子作用与RVO。
-
飞秒激光治疗白内障技术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白内障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随着飞秒激光技术和眼科手术设备的发展,飞秒激光系统在白内障手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可以完成角膜切口、晶状体前囊切开、晶状体碎核以及弓状切口等关键手术操作。相较于传统白内障手术,飞秒激光治疗白内障技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在精准性、安全性和术后视觉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也赢得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认可。然而,当前FLACS的核心技术和设备被欧美国家垄断,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本文系统梳理了飞秒激光白内障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飞秒激光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临床应用进展,旨在为我国眼科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抗VEGF药物在眼内不同给药方式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Abstract: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FNDs)是一种由于眼底血管病理性改变引起的眼部疾病,是全球导致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过度表达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目前FNDs的一线治疗是应用抗VEGF药物。眼睛具有特殊的血-眼屏障,滴眼、口服或者静脉使用药物均很难进入眼内发挥作用,眼内注射可以绕开该屏障,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眼内,是治疗眼部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与全身给药相比,其更利于药物在靶部位富集并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玻璃体内注射(IVI)、脉络膜上腔(SCS)注射、视网膜下注射(SRI)、药物缓释系统等。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眼内给药方式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特性。本文对抗VEGF药物在不同眼内给药方式下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进行综述。
-
前房深度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Abstract:
前房是人眼中由前方角膜与后方虹膜及瞳孔区晶状体组成的空间,也是眼前节最具研究价值的参数之一,与多种眼病的发生、转归和治疗密切相关。白内障术前正确地评估与应用前房深度有利于术后达到最佳视觉质量。人工状晶体有效位置是近几年为了更好地表达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状晶体位置而被提出的术语,为了更充分地理解前房深度和人工状晶体有效位置,本文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定义和联系,同时总结了前房深度在白内障手术前的测量方式及其在人工状晶体计算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特殊前房深度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以及相关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Faricimab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Abstract: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Retinal Vascular Diseases,RVD)是全球主要致盲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的医疗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RVD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最为常见的类型。Faricimab由罗氏公司的CrossMAB平台研发,是一种能够同时靶向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A,VEGF - A)和血管生成素 - 2(Angiopoietin - 2,Ang - 2)的新型双特异性单抗。Faricimab对这两个关键因子的双重抑制,使其具备了更全面、更有效地调节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的潜力,为RV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3E;NDR组&#x003E;NPDR组&#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非DME组&#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