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3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全氟化碳液体短期术后填塞治疗巨大视网膜裂孔

      2013, 13(10):1945-1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1 CSTR:

      摘要 (1914) HTML (0) PDF 437.06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氟化碳液体短期术后填塞治疗视网膜脱离伴巨大视网膜裂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从1998-01/2010-12在单一的医疗中心治疗患者的病历数据。比较应用和没有应用全氟化碳液体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视力预后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治疗组22眼(21例),对照组14眼(14例)视网膜均附着。两组的最终附着率分别为81.8%和42.9%(P<0.05)。治疗组4眼(18.2%),对照组7眼(50%)发展为重症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持续性视网膜脱离。治疗组73.3%,对照组26.7%患者的视力为6/12或更高(P<0.05)。治疗组50.0%,对照组14.3%患者视力提升; 治疗组22.7%,对照组57.1%患者视力下降(P=0.054)。

      结论:视网膜脱离伴巨大视网膜裂孔使用全氟化碳液体作为短期术后填塞是安全的。全氟化碳液体在预防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方面有效。

    • 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

      2013, 13(10):1950-19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2 CSTR:

      摘要 (1934) HTML (0) PDF 349.64 K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几个阶段之间潜在的关联。

      方法:1型糖尿病视网膜不同程度病变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其血清唾液酸水平进行研究。

      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血清唾液酸浓度(95.95±9.5 vs 45.05±19.91mmoL/L, P=0.0001)。我们也观察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水平逐步上升,其浓度升高(P<0.05),但相关性较弱。血清唾液酸浓度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r=0.67, P=0.0001)。

      结论: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与视网膜病变阶段有关。这对确定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帮助。但是,仍然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视觉通路受累

      2013, 13(10):1953-19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3 CSTR:

      摘要 (1714) HTML (0) PDF 314.32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视觉通路受累程度和性质。

      方法:对3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年龄5~12岁),疾病最初显现的12d内视觉诱发电位(VEP)进行调查。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和水痘蜱传脑炎患者之间比较P100峰潜伏期及振幅。

      结果:两种形式脑炎患儿之间无显着差异。研究对象组中,40%的患者表现出视觉皮层功能障碍(P100振幅降低),沿视觉通路(P100潜伏期延长)电导率温和放缓的迹象。

      结论:研究发现,视觉通路对病毒性脑炎有很强的耐受性。功能性视皮层对该疾病的抵抗力低。

    • >实验论著
    • 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外肌成纤维细胞Smads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3, 13(10):1956-1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4 CSTR:

      摘要 (2184) HTML (0) PDF 838.43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纤维化眼外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细胞Smad3,Smad4,Smad7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观察5μg/L TGF-β1刺激OF在不同时间点(0h; 15,30min; 1,2,4h)表达Smad3 mRNA,Smad4 mRNA,Smad7 mRNA的变化。

      结果: 5μg/L TGF-β1刺激OF 15min后,Smad3 mRNA的表达量已显著增加,为对照组的10.71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25.07倍(P<0.01),持续近2h,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 5μg/L TGF-β1刺激OF 15min后,Smad4 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1.54倍,于1h达顶峰,为对照组的15.99倍(P<0.01),然后呈下降趋势,4h基本恢复正常; 5μg/L TGF-β1刺激OF 30min后,Smad7 mRNA的表达量明显开始增加,为对照组的3.21倍,持续至4h为对照组的14.66倍(P<0.01)。

      结论:TGF-β1可活化眼眶成纤维细胞Smads信号通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诱导OF表达Smad3 mRNA和Smad4 mRNA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Smad7 mRNA表达则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说明TGF-β1/Smads这一纤维化相关的经典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在TAO眼外肌纤维化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SDF-1和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表达及AMD3100干预作用

      2013, 13(10):1960-19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5 CSTR:

      摘要 (1916) HTML (0) PDF 939.16 K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表达,以及不同剂量SDF-1拮抗剂3100对SDF-1表达的抑制作用。

      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正常组、拮抗剂组、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拮抗剂组、糖尿病组分别于成模后1wk玻璃体腔注射AMD3100和PBS。随后各组球后多次球后注射相应药物。实验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RT-PCR实验共饲养三组大鼠60只,各组均于1,3,5mo处死部分大鼠,各组提取标本,RT-PCR检测并HE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Western-Blot实验将18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4组不同剂量AMD3100的拮抗剂组及糖尿病组共6组,饲养时间均为3mo。

      结果:RT-PCR检测1,3,5mo各同龄组中三组间大鼠视网膜SDF-1和VEGF mRNA的表达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均以糖尿病组表达最高,拮抗剂组的表达低于糖尿病组。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SDF-1和VEGF mRNA的表达进一步增加,视网膜HE染色切片上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增加。Western-Blot检测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拮抗剂AMD3100浓度的增大,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当继续增加浓度(玻璃体腔注射>10μg/μL),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和5组相比,P>0.05)。

      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的进展,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里VEGF和SDF-1 mRNA的表达量增加。SDF-1受体拮抗剂 AMD3100可降低SDF-1和VEGF的蛋白表达。这种拮抗作用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抑制作用有剂量依从性,剂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

    • 人参皂甙Rg3对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2013, 13(10):1965-1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6 CSTR:

      摘要 (1708) HTML (0) PDF 2.87 M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作用的影响。

      方法:在正常和高糖条件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mmol/L和0.5mmol/L的人参皂甙Rg3,在24h,48h和72h用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徙情况,用Matrigel检测细胞管腔形成的情况,用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正常和高糖条件下,人参皂甙Rg3对于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迁徙和细胞内皮管腔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 且人参皂甙Rg3具有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和mRNA表达的作用。

      结论: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人参皂甙Rg3可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徙和管腔形成,进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

    • 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3, 13(10):1970-19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7 CSTR:

      摘要 (1867) HTML (0) PDF 1.15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0(对照组),12.5,25,50,100mg/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5代人RPE细胞(RPE-19细胞株),在倒置显微镜下、结合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细胞角蛋白CK18对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作用12,24,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作用24h后细胞表达转化生成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蛋白的情况。

      结果: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浆,PDGFR-A蛋白定位于胞膜和胞浆,它们的表达量都随曲尼司特浓度的增加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曲尼司特可以抑制人RPE细胞的增殖,并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PDGFR-A蛋白表达有关。

    • 抗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过程的作用

      2013, 13(10):1974-19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8 CSTR:

      摘要 (1416) HTML (0) PDF 678.72 K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ɑ(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殖活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铁锈建立hRPE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设置空白组、铁锈组、抗PDGFR-ɑ抗体(1,10,50,100μg/mL)处理组,分别作用0,12,24,48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RPE细胞的抑制率。

      结果:加入抗PDGFR-ɑ抗体后hRPE细胞增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下降,而50μg/mL抗PDGFR-ɑ抗体为抑制hRPE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其抑制率为42.44%。

      结论:抗PDGFR-ɑ抗体可以抑制hRPE细胞的增殖活性。

    • >实验研究
    • 白细胞介素-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角膜移植术后的影响

      2013, 13(10):1978-19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09 CSTR:

      摘要 (2250) HTML (0) PDF 1.20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IL-10)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

      方法:用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及IL-10-imDC预处理受体,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供体Wistar大鼠18只; 受体SD大鼠36只,受体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为12只。A组(对照组):受体鼠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 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imDC,细胞数为2×106个; 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用IL-10修饰的供体imDC,细胞数为2×106个。观察术后各组受体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术后第14d各组随机抽取4只鼠取术眼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的表达。

      结果:三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10.17±2.16,19.83±2.25,27.57±1.72d; 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角膜植片显著水肿、增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角膜基质排列紊乱。B,C两组植片炎性细胞浸润均显著减少,角膜厚度及结构基本正常。NF-κB在A组即对照组中呈高表达(P<0.05),B,C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IL-10可有效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摄取供体的im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imDC可抑制NF-κB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

    • >临床论著
    •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

      2013, 13(10):1982-19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0 CSTR:

      摘要 (2072) HTML (0) PDF 443.33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

      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 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 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 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0.013,P=0.909; r=0.053,P=0.641); 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远期疗效分析

      2013, 13(10):1986-19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1 CSTR:

      摘要 (1872) HTML (0) PDF 366.43 K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

      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 -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

      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

      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 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三种不同切削模式的疗效

      2013, 13(10):1989-19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2 CSTR:

      摘要 (1686) HTML (0) PDF 462.69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三种不同模式:标准模式(standar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S-LASIK)、非球面切削模式(aspheric ablation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LASIK)和组织节约模式(tissue-saving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T-LASIK)术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2011-02/2012-10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并随访6mo以上的患者66例112眼。采用博士伦公司217z准分子激光机进行手术,Moria公司OUP90制作110μm角膜瓣。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厚度和暗光下的瞳孔直径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削模式,分为S-LASIK组(n=36)、A-LASIK组(n=40)和T-LASIK组(n=36)。检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6mo患者夜间视力满意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K值、最薄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及5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分析。观察分析各组手术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

      结果:术后6mo夜间视力满意度调查,A-LASIK组优于T-LASIK组和S-LASIK组。术后6mo三组等值球镜在 ±0.5D以内占96.43%。术后三组高阶像差RMS(RMSh)、垂直彗差(C7)、球差(C12)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SIK,A-LASIK和T-LASIK组角膜实际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分别增加14.94±29.81,11.2±10.94,5.83±17.09μm; 单位面积单位屈光度的切削厚度分别为0.85±0.27,0.72±0.08,0.59±0.09μm/(D·mm2)(P<0.05),T-LASIK和A-LASIK切削的角膜厚度较S-LASIK分别节约30.59%和15.29%。

      结论:S-LASIK,A-LASIK和T-LASIK均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彗差、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有增加,A-LASIK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其他两组的可能与相差的改变少有关。A-LASIK和T-LASIK较S-LASIK均可有效节省角膜。T-LASIK组在保证临床矫正效果的同时减少角膜切削量,尽可能减少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 眼外伤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眼外伤评分的临床应用

      2013, 13(10):1993-19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3 CSTR:

      摘要 (1861) HTML (0) PDF 478.49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美国眼外伤协会制定的眼外伤评分(OTS)标准,对眼外伤进行国际标准化分级,以对眼外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指导我们准确而快速地制定出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方法:统计251例252眼眼外伤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眼别、受伤时间、受伤类型、致伤物及并发症等),对眼外伤患者伤眼进行OTS评分(对就诊初视力、是否有眼球破裂、眼内炎、是否为穿孔伤、是否伴发视网膜脱离、是否合并相对传入性瞳孔阻滞等进行评估),根据OTS评分数据表推算出最终视力的概率; 对比本组患者的终视力概率与OTS评分表的终视力概率。对不同级别眼外伤患者的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本研究计算出的终视力概率与由美国眼外伤协会提供的OTS评分表计算出的终视力(无光感、光感/手动、0.005~0.095,0.1~0.4,≥0.5)的概率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终视力与初视力呈明显正相关(r=0.772,P=0.000)。OTS-1级的终视力是0.5者的例数为0,OTS-5级的终视力为无光感的例数也为0。

      结论:对眼外伤患者进行OTS评分可以很好地为眼科医生对伤情初判及快速制定出治疗方案提供较好的帮助。

    • >文献综述
    • Bcl-2在视神经损伤的运用效果的相关进展

      2013, 13(10):1998-20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4 CSTR:

      摘要 (1523) HTML (0) PDF 411.73 K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Bcl-2是从滤泡上B细胞内分离出来的一个原癌基因,与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近年来,其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实验中,尤其表现在眼科领域的视神经损伤的研究中,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命期限,不能促进细胞增殖。然而在其他一些实验中,Bcl-2的抗凋亡作用却不明显,对于某些基因突变所致的凋亡无阻止作用,针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 microRNAs与晶状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3, 13(10):2001-20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5 CSTR:

      摘要 (1307) HTML (0) PDF 398.73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croRNAs是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肿瘤发生以及机体代谢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近年来基因调控研究的热点。许多microRNAs广泛表达于眼部多种组织,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可能与眼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功能调节、疾病发生等方面密切相关。研究microRNAs在晶状体发育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晶状体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现状

      2013, 13(10):2004-20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6 CSTR:

      摘要 (1466) HTML (0) PDF 382.77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可以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是眼科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多焦视网膜电图是一种最新的测量整个视野中许多细小部位视网膜电图的检测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快速地反映某一局部的视网膜功能,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对多焦视网膜电图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3, 13(10):2007-20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7 CSTR:

      摘要 (1746) HTML (0) PDF 435.70 K (1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泪腺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进展

      2013, 13(10):2011-20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8 CSTR:

      摘要 (1753) HTML (0) PDF 404.51 K (1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最常见的泪腺恶性上皮肿瘤,单纯手术切除疗效不满意,易复发,预后差。我们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泪腺ACC的临床综合治疗手段,包括改进手术入路、采取手术前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特别还报告了青年泪腺ACC患者的治疗策略,并分析了原发于泪腺以外ACC的诊断与治疗,为眼科临床医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 泪溢的研究现状

      2013, 13(10):2014-20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19 CSTR:

      摘要 (1356) HTML (0) PDF 394.69 K (1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流泪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病症状,近年来,眼科门诊因流泪的症状而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地增多,流泪或泪溢的症状在临床表现上都是淌眼泪,泪溢是一种特殊病理状态下的流泪。很多眼科医师对于流泪和泪溢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而造成流泪的眼病又很多,我们主要综述了泪溢的病因、机制、治疗和预后及目前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

    • 华蟾素注射液在眼科的应用

      2013, 13(10):2017-20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0 CSTR:

      摘要 (1769) HTML (0) PDF 369.23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华蟾素注射液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二类新药,具有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乙肝病毒的药理作用。在治疗中晚期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临床治疗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眼科多有应用,尤其在角膜炎,翼状胬肉等疾病取得进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讨眼科新的治疗途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今后眼科临床治疗及研究的方向。

    • >临床研究
    • 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13, 13(10):2019-20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1 CSTR:

      摘要 (1683) HTML (0) PDF 372.85 K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发病率,分析干眼发病与儿童年龄、视觉显示终端使用及结膜炎的相关性。

      方法:顺序统计眼科门诊儿童患者(7~13岁)128例,采用改良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患病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本组儿童总体干眼患病率为19.5%,其中7~10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15.6%; 11~13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23.4%。7~10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1.55±0.61,11~13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2.15±0.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2.05±3.25s,11~13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0.05±2.97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使用视觉显示终端超过2h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43.3%,对照组为12.2%; 近3mo曾患结膜炎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26.3%,对照组为8.3%; 组间OSDI及B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当一部分儿童患者合并干眼,其发生与患儿年龄、过度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及罹患结膜炎相关。

    • 部分调节性内斜儿童术后疗效观察

      2013, 13(10):2022-20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2 CSTR:

      摘要 (1547) HTML (0) PDF 382.76 K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部分调节性内斜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

      方法:观察65例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术前术后双眼三级视功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手术年龄组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检测术前术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

      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前术后三级视功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53,P=0.000); 手术年龄对术后三级视功能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39; P=0.034); 术后P100波潜伏期较术前变短,振幅加大(P潜伏期=0.029; P波振幅=0.037)。

      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患者术后视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年龄越早,术后出现高级视功能的可能性越大。

    • 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2013, 13(10):2025-20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3 CSTR:

      摘要 (1507) HTML (0) PDF 386.81 K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

      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 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 2g/L氟康唑+0.05mL生理盐水)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

      结果:随访观察3~6mo,对照组复发率11%,试验组均未见复发。

      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 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及药物性分析

      2013, 13(10):2028-20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4 CSTR:

      摘要 (1824) HTML (0) PDF 345.41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2011/2012年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

      方法:采集2011-01-01/2012-12-3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68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将其送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总结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边缘溃疡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结果:在68份送检角膜边缘溃疡中,检出50株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最多,对纳他霉素、氟康唑、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26%,46%,54%,60%。

      结论:真菌菌株以镰刀菌属为最多,真菌性角膜炎对两性霉素和伊曲康唑耐药性更高,对纳他霉素耐药率较低。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眼表的影响

      2013, 13(10):2030-20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5 CSTR:

      摘要 (1751) HTML (0) PDF 453.14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表情况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1-08/2012-10间我院眼科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8例78眼,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d; 1wk; 1,3,6mo观察眼表情况,记录眼表刺激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1wk内,患者有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1d; 1wk; 1mo,角膜荧光素着色较术前明显增多,而泪液分泌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内泪膜破裂时间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3mo时降至术前水平(P>0.05)并保持至术后6mo。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 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2013, 13(10):2033-20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6 CSTR:

      摘要 (1563) HTML (0) PDF 370.34 K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

      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 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

      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 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

      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远期临床表现

      2013, 13(10):2036-20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7 CSTR:

      摘要 (1433) HTML (0) PDF 414.89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植入术后远期的临床表现。

      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3例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试验组)19例25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照组)14例20眼。观察患者的术后远,中,近视力、立体视觉、不同距离下脱镜率。

      结果:裸眼近视力≥0.5者,试验组为17眼,占68%(17/25),对照组为6眼,占30%(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裸眼远视力≥0.5者,试验组为23眼,占92%(23/25),对照组为20眼,占100%(20/2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视力:40cm:试验组得分为54.64±10.80,对照组得分为47.05±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3cm:试验组得分为50.36±10.32,对照组得分为46.50±8.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00cm:试验组得分为43.44±8.08,对照组得分为42.05±6.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视觉:试验组6例双眼手术,6例立体视锐度均≤60″; 对照组6例双眼手术,1例立体视锐度≤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如读书、看报时的戴镜率:试验组19例中有6例需要眼镜,对照组14例中有11例需要眼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rray在术后很长时间内使患者拥有良好的全程视力,为双眼手术者提供良好的立体视觉,减少术后患者对眼镜的依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硅胶片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2013, 13(10):2039-20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8 CSTR:

      摘要 (1675) HTML (0) PDF 384.58 K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采用小梁滤过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共32例32眼(试验组),即小梁切除术联合硅胶片填充于巩膜层间; 采用单纯小梁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1例21眼(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眼压降低效果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追踪随访6~24mo。试验组术后平均眼压14.36±5.2mmHg(1mmHg=0.133kPa),眼压超过30mmHg者3眼(9.4%)。术后随访时间内未发现与硅胶片填充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硅胶片排斥反应。对照组术后平均眼压23.36±9.3mmHg,眼压超过30mmHg者5眼(23.8%)。

      结论:巩膜层间填充硅胶片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由于其经济、简便,尤其是在我国广大基层医院可以代替昂贵进口引流性植入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为多数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2013, 13(10):2042-20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29 CSTR:

      摘要 (1471) HTML (0) PDF 419.45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的临床资料,评价改良小梁切除术的效果。

      方法: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患者100例100眼,分为治疗组55例55眼和观察组45例45眼。治疗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改良措施主要有:术前星状神经节阻滞降眼压,采用表面麻醉和20g/L利多卡因棉片巩膜面浸润麻醉; 用隧道刀做板层巩膜瓣; 在小梁切除部位做前房穿刺,慢放房水; 术中置巩膜瓣调整缝线; 术中散瞳,术毕睫状肌麻痹剂应用。

      结果:治疗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mo,治疗组眼压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535,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观察组(t=39.8010,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观察组(t=11.3219,P<0.01)。

      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不仅挽救部分视功能,减少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眼压控制更好,还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基于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

      2013, 13(10):2045-20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0 CSTR:

      摘要 (1665) HTML (0) PDF 383.94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本地区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并对相关因素如病程、血压、血糖水平、血脂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糖尿病患者176例中,DR者53例,患病率为30.1%,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肌酐、尿素氮未成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

      结论:糖尿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妊娠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2013, 13(10):2048-20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1 CSTR:

      摘要 (1432) HTML (0) PDF 364.90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和防治效果。

      方法:通过糖尿病筛查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GDM)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孕妇28例(A组),GDM不伴DR孕妇28例(B组),正常孕妇28例(C组),分别在妊娠6,9mo和产后6mo对三组孕妇进行视力、眼底照相、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检查。

      结果:GDM的发病率为5.6%,妊娠期DR的发生率为16.7%,妊娠期DR的进展率为39.3%。在妊娠9mo时,A组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妊娠9mo低于妊娠6mo和产后6mo(P<0.05)。妊娠6,9mo和产后6mo,HbAlc为A组>B组>C组(P<0.05)。

      结论:妊娠会促进DR进展,可能与血中HbAlc增高有关,密切观察和严格控制血糖,能够有效减低糖尿病孕妇的视力损害。

    • 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2013, 13(10):2051-20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2 CSTR:

      摘要 (1493) HTML (0) PDF 360.35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患者26例33眼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眼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视网膜脱离发生后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及时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3眼给予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6~48mo。

      结果:在常规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1眼(55%),眼球萎缩4眼(20%),视力提高者3眼(15%),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8%),视力提高者5眼(38%)。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

      结论: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预后。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手术疗效观察

      2013, 13(10):2054-20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3 CSTR:

      摘要 (2054) HTML (0) PDF 383.20 K (1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inked congenital retinoschisis,XLRS)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手术治疗的出现严重并发症的XLRS患者,所有纳入研究的25例31眼患者术前OCT检查均存在黄斑区异常伴/不伴周边视网膜劈裂。我们根据患眼术前有无进行激光治疗将其分成A,B两组。A组15眼在术前已行视网膜激光治疗; B组16眼术前未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入组的全部31眼均行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除,气体或硅油填充。A组视术前光凝情况补/不补激光,B组均在注气或注油前行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后随访3a,分析术后解剖复位情况和视功能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对手术前后平均视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t检验。A,B两组手术前后平均视力组间变化值差异,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末次随访中,玻璃体积血者术后屈光间质透明,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提高者23眼,占所有病例74.2%; 术后平均视力0.24±0.16,与治疗前平均视力(0.13±0.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54,P=0.000)。A组平均视力由术前0.11±0.08提高至0.22±0.15(t=-4.391,P=0.000),B组由术前0.14±0.08提高到0.26±0.15(t=-4.488,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比较两组的平均视力提高值,两组间手术前后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4.055,P=0.069)。随访期间有3眼出现并发症,1眼在术后3mo并发白内障,另2眼分别在术后10,12mo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其中1眼发生于A组患者,2眼发生于B组患者,经再次手术,预后良好,且视网膜劈裂无明显进展。

      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用于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眼后段并发症,能有效阻止劈裂腔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改善和稳定视功能,恢复视网膜解剖结构。

    • 葛根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流动力学及流变学的影响

      2013, 13(10):2057-20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4 CSTR:

      摘要 (1483) HTML (0) PDF 377.11 K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葛根素治疗对患者眼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并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经验积累。

      方法:选取我院眼科门诊2010-02/2012-12收治的8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降血糖和对症处理,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素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末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做对比。

      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细胞压积、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葛根素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情况,并能保护视网膜中央动脉功能,进而可起到延缓和改善病情的效果。

    •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误诊分析

      2013, 13(10):2060-20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5 CSTR:

      摘要 (1773) HTML (0) PDF 338.80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的确诊过程,找出临床诊断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对2005-01/2010-12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以往资料完整的15例VK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查找误诊、漏诊的原因。

      结果:VKH综合征患者15例的误诊率高达80%。最常误诊为结膜炎、视盘血管炎、黄斑病变、后巩膜炎、青睫综合征、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角膜炎或笼统诊断为葡萄膜炎。本组15例患者中有5例10眼因未及时准确的治疗导致患者视力低于0.3。

      结论:误诊的原因主要与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对VKH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全身表现缺乏认识。可见,VKH综合征的诊断水平亟待提高。

    • 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2013, 13(10):2062-20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6 CSTR:

      摘要 (1303) HTML (0) PDF 381.96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0-12/2012-12在本院住院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患者,分别于入院时、滴眼药水后、术眼准备后3个时间点,采集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将培养结果与年龄、性别、眼别、职业、滴眼天数、干预方法等因素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年龄、性别、干预方法等因素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有显著性关联,职业、眼别、术前滴眼天数对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影响不大。

      结论:影响结膜囊细菌培养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干预方法对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影响至关重要,应引起重视。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2013, 13(10):2065-20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7 CSTR:

      摘要 (1768) HTML (0) PDF 366.43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充填物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规律及治疗方案。

      方法:对2009-01/2011-01在我院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充填物的198例198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的测量,对出现高眼压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在198例患者中,术后早期高眼压53例,发生率为26.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病种之间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充填和惰性气体充填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与原发病和填充物种类关系不大,与手术方式有关。部分气体释放和前房放液为有效的降眼压办法。

    • 眼外伤后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评估

      2013, 13(10):2068-20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8 CSTR:

      摘要 (2405) HTML (0) PDF 1.77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眼外伤后189眼的视觉诱发电位资料,探讨将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力评估的可行性及方法。

      方法:全部受检对象为志愿合作者,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其视力随机筛查、盲测并分组,以刺激模式空间频率、P100波幅和潜伏期作为检测指标,探索最小空间频率,研究其与视力的对应关系,分析最小空间频率条件下P100波幅和潜伏期与视力的关系,确定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评估视力的方法,比较受检眼的视力表筛查与视觉诱发电位评估结果。

      结果:最小空间频率22',11',5'及3'所对应的视力分别为0.1~0.2,0.3~0.5,0.6~1.0及1.2~1.5,不同视力P100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100潜伏期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最小空间频率及P100波幅对全部受检眼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随机评估,其结果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筛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对志愿合作者的视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估。

    • 新生儿泪囊炎与剖宫产的关系及治疗

      2013, 13(10):2071-20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39 CSTR:

      摘要 (1395) HTML (0) PDF 375.94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各月龄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及与剖宫产的关系。

      方法:按月龄分为1~3月龄组、4~6月龄组、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给予泪囊按摩法、泪道冲洗法及泪道探通法,观察各方法在各组的疗效。分析剖宫产是否是新生儿泪囊炎的发病原因。

      结果: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P<0.05),泪囊按摩法对6mo以下的患儿有效,1~3月龄患儿效果最佳。泪道冲洗法四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5,P<0.05),其中1~3月龄组与4~6月龄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03,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P值全部<0.05,各组间应用泪道冲洗法疗效皆有差异。7~12月龄组和13~24月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5)。剖宫产组占总例数85%。

      结论:3月龄以下的患儿泪囊按摩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泪道冲洗对12月龄以下的小儿疗效确切。泪道探通对于7~12月龄患儿有很好的疗效,而对于12月龄以上的小儿效果欠佳。剖宫产是新生儿泪囊炎的重要原因。

    • 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对比

      2013, 13(10):2074-20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0 CSTR:

      摘要 (2305) HTML (0) PDF 567.15 K (1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 LASIK,FEMTO 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该研究纳入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中,42例83眼接受了VisuMax飞秒激光SMILE手术,47例94眼接受了非球面切削的FEMTO LASIK。通过手术前及手术后1d; 1wk; 1,3mo的检查结果评价两种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稳定性及其不良事件。

      结果:术后3mo,平均安全性指数SMILE组为1.10±0.16,FEMTO LASIK组为1.09±0.16; 平均有效性指数两组分别为1.10±0.16,1.08±0.12。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值在±1.0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82眼(98.8%)和91眼(96.8%); ±0.50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73眼(88.0%)和78眼(83.0%)。术后3mo时等效球镜分别为0.11±0.23,0.08±0.25D。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VisuMax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非球面切削LASIK治疗近视同样安全有效、有很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 两种测量法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的终视力对比

      2013, 13(10):2078-20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1 CSTR:

      摘要 (1920) HTML (0) PDF 793.73 K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评估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3mo的终视力效果,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高度近视眼(≥-6.00D)且患有老年性白内障的6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眼,术前分别IOL-Master、超声波生物测量仪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L)和角膜曲率(K),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按照两种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统一型号的非球面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3mo随诊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波前像差均方根(RMS)。

      结果:超声波检查法和IOL-Master检查得出的眼轴分别是29.81±1.53,29.63±1.81mm,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 角膜曲率计和IOL-Master测量角膜曲率分别为43.22±1.67,44.27±1.39K,两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6 )。术后3mo IOL-Master和A超患者平均绝对屈光误差≤±0.50D者分别占63.0%,31.2%,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3.1,P<0.05)。IOL-Master组在夜视及夜视加周边眩光条件下,对比敏感度值明显优于A超组。在瞳孔直径6.0mm条件下IOL-Master组4阶像差、4阶球差、总高阶像差波前像差均方根值低于A超测量组。

      结论:IOL-Master是一种高精确性、非接触性、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工具,可以适用于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设计。

    • 调节性内斜视80例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2013, 13(10):2082-20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2 CSTR:

      摘要 (1627) HTML (0) PDF 360.20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0g/L阿托品散瞳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1a后对眼位戴镜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

      结果:经戴镜1a后,完全调节性内斜视5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0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56例; 10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7例正位,3例过矫10~20; 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8.7%。

      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 >调查研究
    • 长沙市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流行现状

      2013, 13(10):2085-20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3 CSTR:

      摘要 (1868) HTML (0) PDF 646.75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长沙市中学生群体视力不良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长沙市共抽取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的16 843名中学生为视力筛查对象。采用灯光视力表箱检查视力,应用Epidata3.20建立数据库,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长沙市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1.44%,视力不良检出率女生(74.47%)高于男生(6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9,P<0.01)。总体来说,视力不良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相同年龄段,女生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轻度视力不良、中度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8.64%,22.35%和40.44%,不同年龄段视力不良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保护中学生视力是一项主要的社会工程,必须动员家庭、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配合,采取综合性措施。

    • >临床报告
    • 视神经炎和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视乳头水肿的视野改变分析

      2013, 13(10):2088-20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4 CSTR:

      摘要 (2373) HTML (0) PDF 403.90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特发性脱髓鞘性视神经炎(idiopathic demyelinating optic neuritis,IDON)、非动脉炎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和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PE)患者的视野变化特点,分析其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1-03/2012-05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诊治的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最佳矫正视力(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缺损的类型、部位、平均缺损(MD)和模式缺损(PSD)情况,SPSS 12.0统计软件包比较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

      结果:IDON患者17例20眼,NAION患者21例26眼,PE患者11例22眼。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CVA、瞳孔大小、完成视野检测的时间、视野MD和PSD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DON,NAION和PE患者的视野表现复杂多样,但又各有特点,这与三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视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初步观察

      2013, 13(10):2091-20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5 CSTR:

      摘要 (1718) HTML (0) PDF 390.54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的作用。

      方法: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第1d发生2级以上角膜水肿的病例随机分为常规用药组与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每组45例。常规用药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复方托吡卡胺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液交替滴眼。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服具有活血利水、明目退翳功效的中药活血利水明目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角膜水肿消退时间。1wk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

      结果:活血利水明目颗粒组的临床治愈率与角膜水肿平均消退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用药组(P均<0.05),总有效率与常规用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活血利水明目颗粒治疗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水肿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提前恢复患者视力。

    • 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中的应用

      2013, 13(10):2094-2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6 CSTR:

      摘要 (1578) HTML (0) PDF 338.30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眼液在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 conjunctivitis,EKC)免疫反应期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临床并发结膜伪膜或(和)角膜上皮下浸润的EKC患者206例359眼,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照组仅做常规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观察结膜伪膜及角膜上皮下浸润的治疗疗效,并监测眼压变化。

      结果: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后结膜伪膜治疗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有效率为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中角膜上皮下浸润治疗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EKC患者免疫反应期加用糖皮质激素眼液对伪膜形成及角膜上皮下浸润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缩短病程、避免角膜云翳的产生。

    • 板层角膜刀制作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中角膜瓣的临床评估

      2013, 13(10):2096-20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7 CSTR:

      摘要 (1609) HTML (0) PDF 390.07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中应用板层角膜刀制作的角膜瓣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用Moria One Use-Plus SBK 板层角膜刀对98例196眼进行手术,预设角膜瓣厚度为100μm, 术中用A型超声测量角膜瓣厚度,分析角膜瓣的均匀性、稳定性及相应的瓣并发症,并与预设角膜瓣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角膜厚度、角膜中央最大K值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实际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0.96±5.35μm, 先做眼(左眼)平均角膜瓣厚度 103.56±5.22μm,后做眼(右眼)平均角膜瓣厚度98.12±5.50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5)。角膜瓣的均匀性良好,各眼角膜中心、鼻侧、颞侧和上下方距中心3mm处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F=0.438,P>0.05)。实际角膜瓣厚度与患者术前中央角膜厚度(r=0.312,P<0.05)、角膜中央最大K值(r=0.452,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等效球镜、角膜直径等无明显相关性。常见制瓣并发症为上方瓣缘出血(34眼)、根部瓣缘粗糙(38眼)以及微小皱褶(2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SBK术中机械板层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厚度均匀,预测性好,瓣相关并发症少,角膜瓣厚度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中央最大K值呈正相关。

    • 玻璃酸钠和重组牛bFGF滴眼液在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的疗效

      2013, 13(10):2099-21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8 CSTR:

      摘要 (1477) HTML (0) PDF 395.00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

      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

      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三种仪器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研究

      2013, 13(10):2102-21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49 CSTR:

      摘要 (1700) HTML (0) PDF 410.92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圆锥角膜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

      方法:选择2012-07/10圆锥角膜患者31例55眼,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角膜内皮镜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F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A型超声(55眼)、角膜内皮镜(45眼)和Pentacam(52眼)测量值分别为469.87±57.56, 479.00±42.39,487.02±44.64μm,三者测量值结果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A型超声与角膜内皮镜,r1=0.758,P<0.01; A型超声与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r2=0.949,P<0.01;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与角膜内皮镜,r3=0.685,P<0.01。

      结论:三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存在正相关,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厚度不仅与A超结果更接近,而且方法安全简便,全面反应角膜各点厚度,更适用于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厚度检查及科研研究。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2013, 13(10):2105-2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0 CSTR:

      摘要 (1398) HTML (0) PDF 334.13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194眼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视力较前明显提高,视力>0.5者152眼(78.4%),0.5~0.1者37眼(19.0%),<0.1者5眼(2.6%)。

      结论:小切口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易掌握、切口闭合好一般不需缝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

    • 高负压劈核联合间断能量释放在硬核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2013, 13(10):2107-2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1 CSTR:

      摘要 (1648) HTML (0) PDF 422.51 K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Ⅳ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术中超声能量25%~60%; 超声时间58~105(平均85±20)s。术后第1d角膜Ⅰ级水肿者28眼,角膜Ⅱ级水肿者45眼,Ⅲ级水肿者9眼,无Ⅳ级水肿者。术后第1d视力0.1~0.25者16眼,0.3~0.5者34眼,术后视力﹥0.5者32眼。术后1wk ,矫正视力0.3~0.6者11眼,矫正视力≥0.8者71眼。

      结论: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是无爆破模式的超声乳化仪对硬核型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有利于碎核,操作方便,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 西藏林芝地区白内障手术患者生存质量调查

      2013, 13(10):2109-2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2 CSTR:

      摘要 (1510) HTML (0) PDF 355.00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高原藏区白内障手术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SQOL-DVI)对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mo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改善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特别是基本生活能力,同时精神生存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结论:白内障手术改善患者视功能,显著提高了高原藏区白内障患者生存质量。

    • 联合手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分析

      2013, 13(10):2112-21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3 CSTR:

      摘要 (1419) HTML (0) PDF 342.35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

      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 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3, 13(10):2114-2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4 CSTR:

      摘要 (1413) HTML (0) PDF 365.95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1例47眼随机分为试验组(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等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mo试验组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明显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88.0%的患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显著高于对照组(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乳酸防粘连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简单、安全、有效。

    • 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

      2013, 13(10):2116-2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5 CSTR:

      摘要 (1496) HTML (0) PDF 348.01 K (1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的影响。

      方法:将4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手术、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及行为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手术和药物治疗,观测2a,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复发率。

      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 χ2=14.667,P<0.01)。

      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疗法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发率。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脉络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2013, 13(10):2118-2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6 CSTR:

      摘要 (1554) HTML (0) PDF 895.87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出现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特点。

      方法:对457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的42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脉络膜脱离发生时间为术后3~7(平均4.51±1.14)d,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0±3.50岁。通过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散瞳、高渗剂等治疗,42眼脉络膜脱离全部恢复。治疗所需时间平均为16.50±2.75d。

      结论:脉络膜脱离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与术前眼压控制不好、术后眼压过低、患者年龄偏大及高血压、糖尿病有关。

    • 正元芸生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2013, 13(10):2120-2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7 CSTR:

      摘要 (1363) HTML (0) PDF 377.69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正元芸生滴丸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运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非增生期DME患者共40例7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0例40眼,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20例36眼,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服正元芸生滴丸进行治疗。于治疗后3mo检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最佳矫正视力情况。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黄斑水肿消退率分别为13眼(32.5%)和24眼(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改善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正元芸生滴丸对非增生期DME消退及视力提高方面有明显治疗作用。

    • 玻璃体切除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3, 13(10):2122-21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8 CSTR:

      摘要 (1640) HTML (0) PDF 340.08 K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65眼经过玻璃体切除、剥膜、眼内光凝、硅油或C3F8填充术的晚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mo~1a,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患者65眼均顺利完成玻璃体手术,32眼眼内填充硅油,8眼填充C3F8,25眼平衡盐液填充。术后视力手动者2眼,数指~0.05者18眼,>0.05~0.1者28眼,>0.1~0.3者12眼,>0.3者5眼,42眼视力提高。7眼视网膜裂孔,8眼有局限性纤维增生膜残留,5眼视网膜脱离,18眼眼压升高,12眼再发玻璃体出血,36眼术后补充光凝治疗1~3次。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硅油填充对于眼内出血有限制作用。

    • 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013, 13(10):2124-2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59 CSTR:

      摘要 (1380) HTML (0) PDF 971.13 K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08-07/2012-07入住我院的100例11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卵磷脂络合碘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同时间临床愈合情况、治疗前后视力、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对照组总眼数60眼,治疗有效眼数43眼,总有效率为71.7%; 观察组总眼数58眼,治疗有效眼数51眼,总有效率为87.9%,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2,4wk及3mo恢复正常眼数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P<0.05);(4)经1a的随访,对照组复发眼数为6眼,复发率为10.0%; 观察组复发率为0眼,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 应用MIMICS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研究

      2013, 13(10):2127-2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0 CSTR:

      摘要 (1702) HTML (0) PDF 3.88 M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效果和临床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共包括10例单侧单纯性眶下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下睑结膜切口修复眶下壁骨折。首先应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眼眶的三维模型,然后将该3D模型在眶下壁上方平行切割,形成内含眶下壁缺损形态的2D模型,将该模型1:1打印输出到纸张上,于术中消毒后作为模板。根据该模板塑型和修剪钛网,使个体化成型的钛网与眼眶缺损形态完全吻合,然后植入眶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d内复查眼眶三维CT,观察植入钛网的位置和形态,以此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可行性。

      结果:CT复查表明,全部患者的预成型钛网均达到精确重建眶下壁骨折缺损的目的。9例患者复视和眼球内陷得以治愈,1例患者内陷治愈残留下转复视。

      结论: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可以精确修复眶下壁骨折,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

    • 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疗效分析

      2013, 13(10):2132-21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1 CSTR:

      摘要 (1567) HTML (0) PDF 392.46 K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的疗效及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眶内壁、下壁骨折患者经结膜入路行眶壁骨折整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无明显下降; 在31例复视患者中,术后12mo,3例存在向上方及颞侧极度转动时复视; 23例眼球内陷患者中,术后3~12mo,15例患者双眼眼突度相差≤2.0mm,8例患者术眼低于健眼2.0mm以上; 所有患者外观均无可见的手术瘢痕及外眦畸形。

      结论: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入路简单,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面部没有瘢痕。

    •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量及轴长的影响

      2013, 13(10):2135-21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2 CSTR:

      摘要 (2057) HTML (0) PDF 357.04 K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

      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 Ⅱ:20眼; Ⅲ:17眼; Ⅳ:30眼; 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 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最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 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最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

      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s=0.514,0.721,P均<0.05); 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 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2013, 13(10):2138-2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3 CSTR:

      摘要 (1427) HTML (0) PDF 362.64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

      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3例5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全部病灶组织后移植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结膜瓣取自术眼上方结膜。

      结果:术眼57眼术后随访1~12mo,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5%。1例发生角巩膜自溶,并手术治疗。余53眼经1~12mo的随访角膜创面愈合良好,植片全部存活,无明显手术痕迹,治愈率93%。

      结论: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取材方便、创面修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满足部分患者美观需求,改善了术后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术式,值得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鼻泪道阻塞

      2013, 13(10):2140-2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4 CSTR:

      摘要 (1476) HTML (0) PDF 387.31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鼻泪道阻塞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32例38眼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患者,鼻内镜下鼻丘处制成骨孔,切开泪囊并充分翻转泪囊前后瓣,0.1g/L MMC棉球于泪囊吻合口保留48h后取出。

      结果:术后7d; 3,6mo行鼻内镜检查并冲洗泪道。术后7d,治愈34眼,好转3眼,无效1眼,治疗好转率97.4%; 术后3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愈好转率94.7%; 术后6mo,治愈32眼,好转4眼,无效2眼,治疗好转率94.7%。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鼻出血和眼眶内并发症等术后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MMC治疗鼻泪道阻塞(或伴泪囊炎、泪囊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改良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疗效观察

      2013, 13(10):2143-21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5 CSTR:

      摘要 (1469) HTML (0) PDF 2.18 M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情况。

      方法:对67例67眼内眦角或眼睑裂伤致下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无论伤前有无溢泪环形置管的可行性,置管保留时间,并发症及拔管后冲洗6mo以上情况追踪研究。

      结果:患者67例67眼全部成功置管,有62例吻合成功,3例拔管后泪道狭窄,2例拔管后冲洗不通,经泪道YAG激光处理后再通。

      结论:外伤致泪小管断裂即时吻合术中环形泪道置管法,无论伤前有无溢泪,均能成功置管,且因置管保留在鼻腔内,可较长时间保留,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保证了在无牵拉的情况下泪小管断端的修复,减少了并发症,疗效良好。

    • 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炎症细胞因子浓度与预后的相关分析

      2013, 13(10):2146-21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6 CSTR:

      摘要 (1931) HTML (0) PDF 376.89 K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表化学伤患者泪液中炎症介质TNF-α,IL-1β和IL-6浓度变化与眼表化学伤病情轻重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眼表化学伤患者66例80眼,按Roper-Hall标准分度将眼表化学伤分为4度,其中Ⅰ和Ⅱ度35 例44眼,Ⅲ度22 例25眼、Ⅳ度9 例11眼,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泪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浓度,并以12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

      结果:眼表化学伤组 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 眼表化学伤患者中Ⅳ度组>Ⅲ度组>Ⅰ和Ⅱ度组(P<0.01); Ⅳ度组致盲率高于Ⅲ组和Ⅰ,Ⅱ组(P<0.05)。

      结论:眼表化学伤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Roper-Hall标准分度增高而增高。TNF-α,IL-1β和IL-6水平越高,致盲率则越高。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眼表化学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2013, 13(10):2149-21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7 CSTR:

      摘要 (1701) HTML (0) PDF 369.63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方法:将200例400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200眼。试验组:秦皮滴眼液与0.5g/L环孢素A滴眼液间隔30min,每次1滴点双眼(1mL≈15滴),各4次/d。对照组仅用0.5g/L环孢素A滴眼液每次1滴点双眼,4次/d。两组均以4wk为一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用药前Schirmer试验、BUT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Schirmer试验、BUT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试验组治疗后,Schirmer试验、BUT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秦皮滴眼液联合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症较环孢素A滴眼液单药使用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 三种立体视检查方法检测儿童近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应用比较

      2013, 13(10):2151-21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8 CSTR:

      摘要 (2444) HTML (0) PDF 361.48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Titmus立体视检查图、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和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三种立体视检查法进行儿童立体视检查的差异。

      方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对81例5~7岁正常视觉发育的儿童分别运用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颜氏立体图、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经统计分析,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图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立体视与异常立体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2282,P=0.6329); 金氏立体图检查法与其余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差异有显著性(χ2=58.1692,P<0.01)。

      结论:颜氏随机点立体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相近,金氏立体图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评价立体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 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2013, 13(10):2154-21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69 CSTR:

      摘要 (2417) HTML (0) PDF 371.76 K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全激光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效果分析。

      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AMARIS准分子激光系统,对进行全激光TransPRK术的80例156眼近视患者,进行裸眼远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干眼等随访,观察分析。

      结果:随访1a,裸眼远视力≥1.0者47例92眼,占58.8%。裸眼远视力0.8者20例40眼,占25%; 裸眼远视力0.6者13例24眼,占16.3%。接近或高于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63例121眼,占78.8%。稍低于最佳矫正视力(BCVA)1行或2行者17例34眼,占21.2%。术后干眼9例18眼,占11.3%。主诉有眩光,夜间视力差16例32眼,占20%。

      结论:准分子全激光TransPRK术是治疗近视、散光的安全、有效的理想表层手术方式之一。术后远视力及屈光度稳定,手术安全性好。

    • 影响LASEK乙醇浸润法制备角膜上皮瓣时间的相关因素

      2013, 13(10):2157-21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70 CSTR:

      摘要 (1684) HTML (0) PDF 383.22 K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LASEK角膜上皮瓣制作时间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9-08/2012-08在我院行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320例640眼,将患者按年龄分组,18~23岁、24~29岁、30~35岁、大于35岁4组(A,B,C,D),每组按是否配戴隐形眼镜超过3mo,分为2个亚组(I,II),统计每组的平均制瓣时间。

      结果:大部分患者于术后2~4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7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最佳。术后6mo平均裸眼视力1.23±0.15。制瓣时间11~30(平均18±3.5)s,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同年龄段2个亚组(Ⅰ,Ⅱ)作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段男、女患者制瓣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是影响上皮瓣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2013, 13(10):2160-21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0.71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965.21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

      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

      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 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