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3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干眼症和前睑缘炎及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中三种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

      2013, 13(11):2163-21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1

      摘要 (2145) HTML (0) PDF 613.82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三组临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泪液功能测试,眼表染色以及结膜印象细胞学检测的结果。

      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包括泪液分泌分数小于10mm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小于10s的20例干眼症患者,有干燥和结痂睫毛的20例前睑缘炎患者,上眼睑睑板结膜乳头肥大的20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和20例对照组患者。比较泪液分泌的分数,泪膜破裂时间,眼表染色(牛津分级方案),杯状细胞密度(尼尔森分级方案评估所有患者的印象细胞学和化生分数)。

      结果:三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泪液功能测试结果,眼表染色评分,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分数上有显著差异(P<0.001)。

      结论:结果证明这三种疾病的炎症反应造成严重眼表损害,并在局部产生炎症。这种损伤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对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和化生。杯状细胞损伤程度与临床研究结果有关联。

    •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血液疾病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 13(11):2169-2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2

      摘要 (1828) HTML (0) PDF 443.54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血液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40例(58眼)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血液疾病患者接受了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评估,包括凝血试验,白细胞分类和骨髓检查。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全血细胞减少(通过血液检测确定)的患者给予适当的术前治疗。随机选择血液检查结果相似,年龄相仿的30例老年性白内障研究组患者的作为对照组。记录术后矫正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记录研究组患者血液病的原因。采用t检验,对比两组的血液凝固数据。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 =0.379和P=0.945)。所有患者手术矫正视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0.4,96.55%)。术后未发生感染,出血或发烧。部分患者血液病的病因不明; 大多数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或肾脏疾病。

      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治疗,使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血液疾病患者可以安全地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且术后效果良好。

    • >实验论著
    • 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病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

      2013, 13(11):2174-21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3

      摘要 (1820) HTML (0) PDF 1.17 M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密蒙花总黄酮对去势雄鼠干眼病大鼠模型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探讨密蒙花总黄酮抗性激素水平失调导致的大鼠干眼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1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00g左右,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每组30只。分别为:A:正常组; B:假手术组; C:手术对照组; D:雄激素治疗组; E代表:密蒙花总黄酮治疗组; 将C,D,E三组实验鼠切除双侧睾丸及附睾; B组只切开阴囊而不切除睾丸,作为假手术组; 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1wk,待伤口基本愈合后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用药1,3,5mo后随机取10只, 行Schirmer Ⅰ试验(SⅠt)、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 up time,BUT),于第5mo,抽血测定血清睾酮水平。

      结果:D,E组SⅠt测量值明显高于C组(P<0.05)、BUT明显长于C组(P<0.05),血清睾酮水平C,E组明显低于A,B,D组(P<0.0l)。

      结论: 雄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干眼病,采用双侧睾丸及附睾切除的方法可成功建立雄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的大鼠干眼病动物模型。密蒙花总黄酮具有拟雄激素效应,能够产生同丙酸睾酮治疗干眼病相似的效果。密蒙花总黄酮可能成为治疗干眼病的一个全新药物。

    • 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

      2013, 13(11):2179-21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4

      摘要 (1602) HTML (0) PDF 1.37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疗效。

      方法:选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实验组、生理盐水组,每组15只大鼠。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行氪激光光凝制作CNV模型,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在光凝后每日行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761),生理盐水组在光凝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光凝后7,14,21d后对各组大鼠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CNV的渗漏情况,然后立即处死各组动物,行脉络膜视网膜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视网膜及脉络膜的结构和CNV的情况。

      结果:荧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脉络膜无渗漏,7d时各组大鼠脉络膜渗漏均较轻微,14,21d时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脉络膜渗漏明显,实验组大鼠脉络膜荧光素渗漏点数明显要少于对应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结构保存比模型组更好。

      结论:腹腔注射EGb761可以明显减少大鼠CNV的形成,用药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 >实验研究
    • 荧光染色法在实验性异种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诊断中的应用

      2013, 13(11):2182-21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5

      摘要 (1798) HTML (0) PDF 1.25 M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

      方法: 取正常兔角膜、腋窝淋巴结组织; 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术后1,2wk角膜组织,经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脱蜡复水,胃酶消化法进行抗原修复,用鼠抗兔CD4,CD8单克隆抗体及荧光标记的羊抗鼠IgG进行免疫组化测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

      结果: 鸵鸟-兔异种角膜移植后1wk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阴性,2wk时T淋巴细胞CD4呈强阳性表达,CD8呈阴性表达 。

      结论: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动物异种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局部角膜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为异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研究及术后药物筛选奠定实验基础。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HPV-DNA表达的研究

      2013, 13(11):2185-21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6

      摘要 (1465) HTML (0) PDF 800.36 K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中HPV-DNA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HPV 在散发性RB中作用提供初步依据。

      方法:收集22例散发性RB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应用PCR方法及引物MY09/11 检测肿瘤组织中HPV-DNA表达情况。

      结果:选取22例RB肿瘤标本中7例HPV-DNA阳性(32%),均为单眼散发患者(包括男4例,女3例),2例双眼散发患者均为阴性。

      结论: HPV可能是我国散发性RB发病因素之一,但其明确作用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

      2013, 13(11):2188-21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7

      摘要 (1870) HTML (0) PDF 1.24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以观察该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规律。

      方法:临床实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53例),Graves眼病患者组(51例),正常对照组(51例)的外周静脉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进行检测。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Treg水平下降(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水平显著下降(P<0.01); Graves眼病患者组外周血Treg数量明显低于Graves病不伴有眼征患者组(P<0.01)。

      结论:Graves眼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在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存在自身免疫调节紊乱。可能是其机体细胞免疫抑制受损的重要机制,为对该疾病进行免疫学治疗提供了新线索。

    • >临床论著
    • 密蒙花茶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轻中度单纯型DR的临床初探

      2013, 13(11):2192-21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8

      摘要 (2127) HTML (0) PDF 462.09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型糖尿病并发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160眼,在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基础上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口服密蒙花加用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B组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42d后观察视力、眼底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照相及中医症候的变化。

      结果:两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DM病程、视力、DR病情、病程及中医症候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χ2性别=0.472, P>0.05; t年龄=1.742,tDM病程=0.716,t视力=0.662,tDR病情=1.276,tDR病程=0.562,t中医症候积分=0.616,P均>0.05)。平均随访42d,A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56%, 总有效率82%; B组显效率32%,总有效率66%,结果显示A组疗效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8.025,P<0.05)。A组中医证候显效率50%,总有效率80%; B组显效率24%,总有效率62%,结果显示A组中医证候优于B组,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980,P<0.05)。

      结论: 密蒙花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可改善轻、中度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眼底病变及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中三种娩核方式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3, 13(11):2196-21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09

      摘要 (1670) HTML (0) PDF 400.46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三种不同娩核方式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应用的特点和疗效。

      方法:对324例32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通过注水圈套器娩核法、水压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完成娩核过程,观察记录娩核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程度及术后视力,观察结果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娩核时间: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平均时间45s、水压娩核法平均时间34s和前房内劈核法平均时间65s,三组的平均娩核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注水圈套器娩核法和前房内劈核法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虹膜损伤和后囊膜破裂; 水压娩核法则主要表现为前房出血。统计学分析,角膜水肿0~1级者:A组与B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C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视力: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视力:只有B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mo视力: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前房内劈核法对Ⅳ级以上核的处理优势是明显的; 水压娩核法术中并发症少,术后第1d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率低,更适用于Ⅳ级以下的核娩出。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应用

      2013, 13(11):2199-22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0

      摘要 (1890) HTML (0) PDF 808.68 K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描述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2010-01/2012-12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手术患者48例纳入研究; 患者分为两组:内界膜剥离组(A组)23例,未行内界膜剥离组(B组)25例。所有患者均首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并硅油填充,术后定期复诊,成功取出硅油,视网膜复位成功。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术后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结果。统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Pearson卡方检验对所记录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复查发现1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 B组发现7例产生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硅油取出后黄斑中心厚度(CMT)188.36±45.53μm,B组220.42±53.15μm,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内界膜剥离组患者黄斑水肿较轻,OCT显示黄斑区形态更接近于正常; 患者治疗结束后logMAR视力A组1.38±0.60,B组1.61±0.51,两者比较不具统计学意义。

      结论:内界膜剥离术能够预防继发性视网膜前膜的产生,有利于视网膜结构的恢复,临床医生可以在PVR患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考虑使用内界膜剥离技术。

    • 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LASIK术后视觉质量及角膜瓣的比较

      2013, 13(11):2202-22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1

      摘要 (1802) HTML (0) PDF 368.00 K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及角膜瓣变化。

      方法:选取2009-03/2012-03将接受飞秒激光35例70眼患者和接受角膜板层刀的患者45例90眼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后视觉质量和角膜瓣进行对比。

      结果:视觉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所行的手术均有显著的可预测性、有效性及安全性,且术后像差和对比敏感度及视力差异不显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瓣比较:两组患者在水平方向的角膜瓣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行LASIK术后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且角膜瓣厚度差异不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飞秒激光和显微板层刀行LASIK手术后视觉质量比较

      2013, 13(11):2205-22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2

      摘要 (1615) HTML (0) PDF 394.33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1-06/09我院完成的LASIK手术病例150例300 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75例15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EC5000CX-Ⅱ( 日本Nidek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wk; 1,3mo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波前像差及明视和暗视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

      结果:术后1wk; 1,3mo两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等效球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mo时, 飞秒组C7的绝对值、RMSh,RMS3和RMS6值均低于板层刀组(P<0.05); 术后3mo时飞秒组C7的绝对值、C14和RMS6的值均显著低于板层刀组(P<0.05)。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在术后1wk时, 飞秒组和板层刀组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明视和暗视对比敏感度较术后1wk有所提高,至术后3mo略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 手术在治疗近视和散光方面具有安全性、有效性的特点。飞秒激光在提高UCVA的同时,还能减少高阶像差的产生,并且不会导致术后对比敏感度的下降,能够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其术后效果优于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

    • 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2013, 13(11):2209-22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3

      摘要 (1556) HTML (0) PDF 388.96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不同因素对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RD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例资料,共119例119眼。其中采用巩膜环扎手术38例、玻璃体联合视网膜复位手术81例。观察RD患者的发病年龄、RD时间、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程度、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用χ2检验对其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

      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患者视力提高65例(54.6%),视力不变34例(28.6%),视力下降20例(16.8%)。RD患者发病的不同年龄、RD时间、RD范围、黄斑状态、PVR分级及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PVR分级(rs=-0.493,P=0.000)、RD范围(rs= -0.476,P=0.000)、有无裂孔(rs=-0.41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360,P=0.000)、RD时间(rs=-0.334, P=0.000)、患者年龄(rs=-0.241,P=0.008)。

      结论:RD患者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黄斑状态、RD时间和年龄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因素,其中术前PVR分级、RD范围、有无裂孔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 >文献综述
    • 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应用

      2013, 13(11):2212-22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4

      摘要 (1291) HTML (0) PDF 486.37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因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给药方法常受到限制,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直接作用于玻璃体和视网膜,是其有效治疗方法,但对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需频繁注射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既避开了血-视网膜屏障,又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方法,因其装载的药物不同而治疗不同的疾病。抗病毒药物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激素类植入装置能有效治疗眼底慢性炎性疾病如黄斑水肿、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主要副作用为眼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装置可能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有效治疗药物。本文将综述目前常见的玻璃体腔内植入装置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进展

      2013, 13(11):2217-22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5

      摘要 (1549) HTML (0) PDF 415.05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更完美的视功能以及更少的并发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硬核白内障一直是白内障手术中难度大的一种。新的研究发现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本文就硬核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演变过程、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分析各种手术的优缺点。

    • 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

      2013, 13(11):2220-22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6

      摘要 (1411) HTML (0) PDF 417.12 K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造成患儿终身视力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患儿的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治疗与老年性白内障有所不同,尤其在手术方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度数选择及术后屈光矫正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争议,我们对其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功能的恢复做一综述。

    • 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方法的进展

      2013, 13(11):2223-22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7

      摘要 (1723) HTML (0) PDF 461.15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玻璃体手术不断发展,患者对术后视功能的期待也不断提高。因此对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准确计算成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本文就该研究领域现状及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 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黄斑水肿的药物治疗进展

      2013, 13(11):2227-22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8

      摘要 (1713) HTML (0) PDF 451.13 K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 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是临床上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高发性和对视力的危害性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VO的特点是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累及黄斑区时引起黄斑水肿(macular oedema, MO),久之将导致严重的中心视力损害。RVO疾病已被命名有100多年,但是一直以来RVO引起的MO的治疗比较困难。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推新,特别是长效皮质类固醇及近年来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观。我们从RVO引起MO的机制、糖皮质激素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RVO的未来治疗展望。

    • 眼部不同手术与干眼症的研究新进展

      2013, 13(11):2231-22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19

      摘要 (1333) HTML (0) PDF 364.89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表(角膜、结膜、副泪腺和睑板腺)、主泪腺和它们之间的泪腺功能单位共同维护眼表的健康, 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导致泪膜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的破坏。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眼部手术用来治疗眼部疾病,然而手术在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术前表面麻醉药物的应用、术中的操作过程、术后滴眼液中的防腐剂均有可能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而引起干眼症。

    • 脂肪干细胞在眼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3, 13(11):2233-22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0

      摘要 (1762) HTML (0) PDF 484.23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是存在于脂肪组织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甚至可以跨胚层分化为神经细胞等外胚层细胞及肝细胞等内胚层细胞。 ADSCs还有易于获取、对取材区损伤小等众多优势,使其成为组织修复等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 AD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 ADSCs在眼科的应用研究给予有益的提示。

    • >临床研究
    • 眼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3, 13(11):2237-2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1

      摘要 (1583) HTML (0) PDF 407.42 K (1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其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在眼恶性肿瘤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眼科确诊为眼恶性肿瘤患者67例(恶性肿瘤组),其中眼恶性肿瘤无转移组(44例)、眼恶性肿瘤转移组(23例); 同期收治的眼良性肿瘤患者46例(良性肿瘤组); 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浆中D-D、Fib、FDP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眼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显著高于眼良性肿瘤组、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恶性肿瘤转移组患者血浆中D-D、Fib、FDP水平又显著高于恶性肿瘤无转移组(P<0.05)。而眼良性肿瘤与健康对照组血浆中D-D、Fib、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D-D含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浆中D-D、Fib、FDP水平的检测对于眼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肿瘤的进展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修复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分析

      2013, 13(11):2240-22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2

      摘要 (1881) HTML (0) PDF 362.17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对角膜异物剔除后角膜创面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取2012-01/2013-01来我院就诊的角膜异物患者102例18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裂隙灯下剔除角膜异物,术后治疗组患眼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眼仅应用妥布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d后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3d,治疗组的治愈率(93.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荧光素染色阴性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rhEGF能够特异性和角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缩短损伤的角膜上皮的创伤愈合时间,加速愈合,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 折叠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临床效果观察

      2013, 13(11):2243-22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3

      摘要 (1515) HTML (0) PDF 979.44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观察后房型三体折叠式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经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的临床效果。对视力、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显示的晶状体位置、眼内反应等参数进行术前术后对比。

      结果:随访3~12(平均6.5)mo,术后矫正视力: 1.0~1.5者8眼(33.3%),0.5~0.9者13眼(54.2%),0.1~0.4者3眼(12.5%),手术后裸眼及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UBM显示人工晶状体体部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和睫状突平面与角膜内皮间距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者位置相似,术后未出现明显睫状体脱离、锯齿缘离断或虹膜根部形态异常等。24例人工晶状体悬挂植入术均手术顺利,无严重眼内感染或炎症等,未出现睫状体脱离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少数出现短暂眼内压增高。

      结论:选择3.0~6.0mm透明角膜切口行后房型三体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并巩膜隧道无缝线固定悬挂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弥补手术失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治疗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等疾病,提高视力的安全有效方法,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3, 13(11):2247-22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4

      摘要 (1489) HTML (0) PDF 399.84 K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36例4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分别详细记录患者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底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3mo~2a,43眼(93.5%)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44眼(95.7%)眼压保持在正常范围,术后眼压<21mmHg。35例46眼患者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2.1±0.3mm,术后平均3.8±0.4mm,术后所有患者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关闭的前房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开放。6眼(13.0%)角膜水肿,无角膜内皮失代偿。

      结论: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开放房角,提高视力。

    • 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和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相关性分析

      2013, 13(11):2250-22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5

      摘要 (1622) HTML (0) PDF 598.76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

      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

      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211,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07,P=0.010)。

      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

      2013, 13(11):2253-22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6

      摘要 (1685) HTML (0) PDF 502.54 K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es,Toric IOL)植入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临床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D)患者58例69眼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联合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记录术前视力、角膜散光及理论残留散光等,观察术后第1d; 1,3mo; 1a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残留散光、IOL轴位等。

      结果: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为0.70±0.11,最佳矫正视力为0.73±0.20,均显著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7,χ2=82.23,P<0.05),术前角膜平均散光为2.25±0.73D,术前预计残留平均散光为0.34±0.09D,术后1a残留散光为0.51±0.21D,术前、术后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5)。预计残留散光与术后1a实际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P>0.05)。术后1a,IOL定位和预测轴位差值为3.79°±1.21°,96%旋转<5.00°。未发现1例手术并发症。各个时间段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及IOL轴位旋转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对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能有效地提高视力、矫正术前角膜散光,而且稳定性较好。

    • 两种不同白内障术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2013, 13(11):2256-22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7

      摘要 (1335) HTML (0) PDF 407.47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白内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03/10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A组)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组(B组)。观察两组在手术前后不同阶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及术后角膜水肿情况。

      结果:(1)术后7d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数值随时间略有增长 ,但至术后3mo时仍低于相应术前水平(P<0.05); 术后7d; 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2)两组术后7d; 1,3mo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值较各组术前低,组间存在差异(P<0.05);(3)术后角膜水肿情况A组较B组轻(P<0.05)。

      结论: 超声乳化手术相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对于角膜内皮的损伤要轻,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要低。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3, 13(11):2259-22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8

      摘要 (1404) HTML (0) PDF 410.77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08-04/2011-12在我院住院诊断为NVG的患者30例30眼,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青光眼引流装置Ahmed青光眼阀(Ahmed glaucoma valve, AGV)植入术治疗12例12眼,B组采用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TSCPC)治疗18例18眼。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AGV植入组与TSCPC组术后1wk眼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AGV植入组3眼提高,7眼不变,2眼下降; TSCPC组3眼提高,12眼保持不变,3眼下降。术后并发症:AGV植入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角膜水肿5例(41.7%),术后浅前房3例(25%),前房纤维样渗出2例(16.7%),前房积血3例(25%); TSCPC组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0例(55.6%),角膜水肿11例(61.1%),前房纤维样渗出5眼(27.8%),前房出血6眼(33.3%)。

      结论:AGV植入术及TSCPC术对于治疗NVG都是有效的方法。AGV植入术是一种滤过性手术,相对较为安全。TSCPC更为经济,适用于晚期或绝对期青光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3, 13(11):2262-2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29

      摘要 (1882) HTML (0) PDF 700.12 K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方法:用眼底镜和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对631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进行眼底检查,采集可能与DR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

      结果:(1)检出DR患者205例,患病率32.5%(95%CI:28.82%~36.15%); 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34例占21.2%(95%CI:18.04%~24.44%);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71例占11.3%(95%CI:8.78%~13.72%)。(2)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视网膜病(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轻、中、重度NPDR和PDR患者间在人均经济收入、居住环境、是否应用胰岛素治疗、合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坚持锻炼、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收缩压(systaltic blood pressure,SBP)、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尿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ate excretion rate,UAER)、血清肌酐(serum crem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方面的暴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DM病程长、HbA1c、UAER水平高,不坚持体力锻炼者DR发生发展的风险增加,无DN和DPN合并症者DR发生发展的可能性降低(P<0.05,P<0.01)。

      结论:T2DM患者有较高的DR患病率。DM病程长、HbA1c水平高,不坚持锻炼是DR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否合并DN和DPN及UAER的改变可作为DR发生发展的预示指标。

    • 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2013, 13(11):2267-22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0

      摘要 (1844) HTML (0) PDF 404.41 K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患病情况进行筛查,并探讨DR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0-11/2011-12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768例2型DM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进行双侧眼底照相,并根据2002年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DR组和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 NDR)。采集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和血压,测定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和尿酸(uric acid,UA)。

      结果:选取768例DM患者中DR患者317例,检出率为41.3%,女性DM患者D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45.2% vs 37.6%, P<0.05)。与NDR组相比,DR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FPG、甘油三酯(TG)、HbA1c、UA水平较高(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显示,病程、性别、SBP和HbA1c为DM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DM患者常常并发DR,其发生与病程、性别、血压和血糖关系密切。免散瞳眼底照相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DR筛查方法。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DC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分析研究

      2013, 13(11):2270-22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1

      摘要 (1442) HTML (0) PDF 566.88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DC在DR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组、T2DM合并DR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细胞分类及数量,ELISA法检测白介素-12(IL-12)水平。

      结果:与单纯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合并DR组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s,mDC)绝对数以及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血浆中IL-12含量显著升高,mDC培养上清中IL-12含量与单个mDC的IL-12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 而各组浆细胞样外周血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绝对数以及占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别(P>0.05)。

      结论:mDC/pDC亚型漂移引起Th1/Th2免疫功能失调,mDC特性和功能异常启动免疫炎症反应可能在DR的发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 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的应用

      2013, 13(11):2273-22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2

      摘要 (1631) HTML (0) PDF 1.31 M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微视野在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观察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微视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就诊时间在发病5d内的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53例106眼。采集激素冲击治疗前,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 1,3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微视野图像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Flare检查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并分析激素冲击治疗前后视力、光敏感度参数的变化、黄斑区水肿由严重到消退的过程及房水细胞值的变化。

      结果: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经过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激素冲击治疗后1,3,7d; 1,3mo采集数据较激素冲击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于不同时期视力逐渐提高; 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厚度,由281±61μm变为149±43μ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 Flare结果由213.9±13.8变为18.2±2.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微视野可客观揭示急性全葡萄膜炎患者激素冲击治疗前后眼的视力及光敏感度的变化,为急性全葡萄膜炎病程发展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 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研究

      2013, 13(11):2277-22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3

      摘要 (1496) HTML (0) PDF 1.12 M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结膜乳头磨削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前瞻性、对照性临床病例研究。比较结膜乳头磨削术(8例12眼)与结膜乳头切除术(9 例12眼)两种方法治疗巨大结膜乳头,手术前后的眼痒、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和结膜乳头、角膜上皮等体征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病例术后1,2,4wk不适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术后1,2,4wk巨大结膜乳头体征、术后2wk角膜损伤修复情况等评分,磨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手术切除组(P<0.05)。

      结论:结膜乳头磨削术能使粗糙的结膜创面快速变平,减轻不适症状,促进角结膜上皮修复,是治疗重度春季角结膜炎巨大结膜乳头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积血的疗效观察

      2013, 13(11):2281-22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4

      摘要 (1433) HTML (0) PDF 360.25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在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2-06/2013-06我院收治的玻璃体积血患者88例88眼,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44眼。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9%和77%,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视力处于0.6~0.9之间的比率明显提高,而处于0.2以下的比率则显著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丹参注射液电离子导入疗法对于玻璃体积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视力功能的改善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两种矫正方式对近视患者AC/A的对比研究

      2013, 13(11):2284-22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5

      摘要 (1604) HTML (0) PDF 400.40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与配戴框架眼镜后各自AC/A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作用。

      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成功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取60例门诊就诊并给予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屈光矫正前后AC/A及等效球镜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随访时间依次为戴镜1,3,6mo; 1a。

      结果:试验组戴镜前和后1,3,6mo; 1a的AC/A值分别为4.05±2.03,3.05±1.85,3.31±1.02,3.14±1.64,3.20±1.55,戴镜后1,3,6mo; 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戴镜前和后1,3,6mo; 1a分别为4.12±1.86,4.09±1.38,3.58±1.45,3.84±1.41,4.23±2.01,戴镜后1,6mo; 1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3mo与戴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戴镜前无显著差异(P>0.05); 戴镜后1,6mo; 1a,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 戴镜后3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度数增长的观察时间为1a。试验组等效球镜度增加了0.38±0.35DS ,对照组增加了0.84±0.56DS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矫正方式都能降低高AC/A值,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近视度数增长后AC/A值会偏高。角膜塑形镜对中低度近视的矫正有效,它较框架眼镜能更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增长速度,是目前控制近视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对近视患者视功能的改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

      2013, 13(11):2287-22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6

      摘要 (1652) HTML (0) PDF 370.80 K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HOA),球差和彗差。

      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 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9); 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 Epi-LASI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早期疗效对比观察

      2013, 13(11):2290-22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7

      摘要 (1614) HTML (0) PDF 406.92 K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

      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Ⅰ组(柱镜-0.25~-2.75D,Epi-LASIK 20例、LASIK 48例)、Ⅱ组(柱镜-3.00~-5.00D,Epi-LASIK 12例、LASIK 15例)。随访6m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

      结果:术后6mo, Ⅱ组中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055,P<0.05); 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 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

      结论:Epi-LASIK治疗≥-3.00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 特发性黄斑裂孔OCT形态特点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2013, 13(11):2293-22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8

      摘要 (1602) HTML (0) PDF 730.57 K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对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术后的裂孔形态观察,分析影响视力预后的因素,为有效预测术后视力提供潜在指标。

      方法:选取患者32例(男7例,女25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膨胀气体充填手术的IMH患者,对其均进行术前术后的OCT检查和眼科常规检查。取随访期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利用OCT的分析模式,分别测量手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13.0软件包,比较术前黄斑裂孔自身形态测量值与术后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和基底直径(r=-0.524,-0.610, P<0.01)呈负相关; 与裂孔高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0.064,0.003, P>0.05)无明显相关性; 与术前黄斑裂孔(maculer hole index, MHI),临床观察,取MHI=0.5为分界值,MHI≥0.5组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优于MHI<0.5组(Mann-Whitney Test, P<0.01); 手术治疗后的IMH患者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

      结论: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基底直径越小,术后视力恢复越好。MHI计算简便,MHI≥0.5的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较好,可作为手术选择的指标。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良好效果。

    • 婴幼儿屈光异常的筛查标准及早期干预年龄的探讨

      2013, 13(11):2296-22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39

      摘要 (1550) HTML (0) PDF 586.83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婴幼儿屈光状态发育规律,以确立弱视高危人群及早期干预时机。

      方法: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儿童保健门诊收集6月龄~3岁婴幼儿共2 447例4 894眼的屈光值,分成7个年龄段分析其屈光分布特点和发育规律。

      结果:婴幼儿4 894眼的眼屈光主要分布在远视和散光状态; 获得各年龄组的球镜、柱镜的均数和标准差,P25~P75和P5~P95参考值范围; 6月龄~3岁,7个年龄段的球镜、柱镜屈光值有不断下降趋势,但在1.5岁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以球镜偏离出P25~P75、柱镜高出P75范围为弱视可疑人群,以球镜偏离出P5~P95、柱镜高出P95范围为弱视高危人群,对异常人群密切随访; 高度屈光不正的最早干预年龄可以从1.5岁开始。

    • >调查研究
    • 兰州市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与屈光参数相关性研究

      2013, 13(11):2299-23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0

      摘要 (1788) HTML (0) PDF 443.03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状态分布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水平、垂直角膜曲率(K1,K2)、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corneal diameter,W-W值)各屈光参数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Zeiss)获得学龄儿童813人1626眼的AL,K1,K2,ACD,W-W值,年龄:5~12(平均8.46±2.30)岁,经电脑验光(Topcon)后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及远视5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屈光度组之间各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1)5~12岁不同年龄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屈光状态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近视比率随着年龄不断上升;(2)不同年龄组之间:AL和ACD随着年龄不断增大,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屈光度组之间:AL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在低度与中度近视组及低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K1,K2,W-W值在低度与高度近视组及中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屈光度与AL呈负相关(r=-0.764,P<0.01),屈光度与ACD呈负相关(r=-0.498,P<0.01),屈光度与K1,K2及AL相关性较小。

      结论:兰州市城关区5~12岁学龄儿童屈光发育中,AL的增加对屈光度的改变有着最主要的作用,轴性近视在5~12岁学龄儿童群体占主要的成分,同时,K1,K2,ACD,W-W值对屈光度的改变也有影响。7~8岁可以认为是学龄儿童从正视化向近视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 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状态分析

      2013, 13(11):2303-23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1

      摘要 (1355) HTML (0) PDF 359.07 K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眼科眼表疾病住院患者合并焦虑及抑郁情绪的状态。

      方法:对84例眼表疾病患者进行个人一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哈密尔顿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并对评分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

      结果:眼表疾病患者存在焦虑的患病率为50.0%,存在抑郁的患病率为11.9%。女性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较男性为高。眼表外伤亚组、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焦虑评分平均≥7分; 抑郁评分均<17分,但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亚组的抑郁分值较其他亚组为高。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呈较强的正的直线相关。

      结论:眼表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应该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这种状态,并积极给予合并治疗。

    • >临床报告
    • 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观察

      2013, 13(11):2305-23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2

      摘要 (1334) HTML (0) PDF 409.59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62例62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迟发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前渗出膜达3级或3级以上,治疗组行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2~3mo。

      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晶状体前膜均吸收,炎症均消退,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两组间的术前、术后视力和眼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治疗组治愈时间(14.6±2.3d)较对照组(20.4±3.4d)明显缩短(P<0.01); 两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YAG激光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术后迟发性渗出膜疗效满意。

    • 近视患者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研究

      2013, 13(11):2308-23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3

      摘要 (1727) HTML (0) PDF 372.58 K (1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Haigis-L公式与临床资料法SRK/T公式(CH-SRK/T)预测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差异。

      方法:选取我院2012-10/2013-02手术患者72例140眼,眼轴≤26mm,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分别用Haigis-L,CH-SRK/T计算LASIK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aigis-L公式计算LASIK术后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 22.99±1.38D, CH-SRK/T计算豪雅人工晶状体度数平均值为19.95±1.69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3.039±1.899D,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aP=0.001; Haigis-L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为23.26±1.49D,CH-SRK/T公式所测得LASIK术后眼力健AR40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平均值为20.05±1.69D,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成对差分均值为-3.208±1.823D,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秩和为-3.408aP=0.001。

      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用CH-SRK/T较Haigis-L公式测定结果低,照此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更容易偏向欠矫。

    • 丝裂霉素C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中的价值

      2013, 13(11):2311-23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4

      摘要 (1275) HTML (0) PDF 363.57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将4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MMC组)和对照组(未使用MMC组),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远视力(矫正)、周围前房深度、眼压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与种类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浅前房,其中,观察组1例(5%),对照组2例(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MC能改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后的眼压、视力,建议推广使用。

    • 玻璃体切除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时透明晶状体的处理

      2013, 13(11):2314-2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5

      摘要 (1173) HTML (0) PDF 366.43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治疗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时的临床疗效比较。

      方法:将34例34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时保留透明晶状体; 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9例):行玻璃体切除时摘除透明晶状体。术后均随访6~12mo,分析透明晶状体不同处理方法时术后视力(矫正后)及眼部一般情况。

      结果:保留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4眼,视力提高为93%; 摘除透明晶状体组,视力提高18眼,视力提高为95%。保留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7%; 摘除透明晶状体组,1眼眼内炎未能控制,为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6~12mo,两组均无眼内炎复发病例。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时保留和摘除透明晶状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 HSK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的疗效及临床用药观察

      2013, 13(11):2317-2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6

      摘要 (1574) HTML (0) PDF 353.53 K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

      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 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 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

      结果:术后6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 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 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 多焦点IOL植入联合角膜松解切口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的分析

      2013, 13(11):2319-23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7

      摘要 (1696) HTML (0) PDF 372.98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角膜切口矫正散光与单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的视觉质量差异。

      方法:选取老年性白内障合并低度散光患者80例100眼,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各40例50眼。干预组行最陡角膜散光轴向上做一对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同时按常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多焦点 IOL植入术; 而对照组仅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单焦点 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 1wk; 1,3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DVA),裸眼近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 3mo时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es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BCN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下最佳矫正近视力(distant 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D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UCDVA 和UCNVA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而各时期角膜散光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3d均有明显改善。术后1wk; 1,3mo, UCDVA和UCNVA及3mo时BCDVA, BCNVA无显著差异。

      结论:多焦点 IOL植入联合透明角膜松解切口可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散光,提高全程视力,从而扩大多焦点 IOL适用人群。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3, 13(11):2322-23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8

      摘要 (1843) HTML (0) PDF 1.82 M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描述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的临床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12-11在我院确诊为MEWDS并进行治疗的25例病例临床资料,并对各种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MEWD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结果:所有患者均伴轻-中度近视,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MEWDS的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表现为:病灶处呈圆形强荧光斑,随时间延迟荧光强度增强,晚期呈边界不清的强荧光染色,伴有视盘荧光增强,部分伴有节段状血管管壁染色。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表现为:早期后极部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相对弱荧光,中晚期渐呈边界清晰的斑片状弱荧光。OCT表现为:病灶部位光感受细胞层厚度不规则、视细胞内节/外节(IS/OS)层的光带局部变薄或缺失,伴反光强度减弱(该部位与血管造影中的异常荧光灶对应),而视网膜内网状层至外核层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MEWDS患者眼底的斑点状病灶在FFA、ICGA、OCT中均有特征性改变,这些特征性改变提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这些特征对MEWDS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与临床观察

      2013, 13(11):2325-23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49

      摘要 (1187) HTML (0) PDF 335.44 K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14例11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改进术,术中剥离巩膜瓣进入透明角膜1mm,并在巩膜瓣下注入玻璃酸钠形成前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6mo。

      结果:术后无持续性浅前房发生; 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 均可形成功能性滤过泡; 视力术后与术前有明显差异。

      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改进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式简单易行,效果稳定可靠,手术成功率高,是理想的术式选择。

    • 继发性青光眼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分析

      2013, 13(11):2327-23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0

      摘要 (1362) HTML (0) PDF 430.30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各类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112眼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原发病分为晶状体相关性青光眼、眼外伤相关性青光眼、血管性疾病相关性青光眼、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眼部手术相关性青光眼及其他6组。对各组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予以评价。

      结果:各组治疗后1wk,眼压较入院眼压显著降低(P<0.05)。视力较入院最佳矫正视力提高。

      结论:继发性青光眼原发病具有多样性, 其治疗须同时结合原发病和眼压,对视功能损害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改善或解除症状亦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2013, 13(11):2331-23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1

      摘要 (1356) HTML (0) PDF 359.94 K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6例96眼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前房角粘连关闭18°~270°(含270°)(A组)和大于270°(B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未见后囊破裂。经治疗随访6mo后,A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均较少,周边前房角深度和远视力以及房角粘连关闭范围均优于B组,均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各5例,5.8%),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前房角粘连关闭在18°~270°(含270°)之间者疗效较好。

    • 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观察

      2013, 13(11):2333-2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2

      摘要 (1531) HTML (0) PDF 366.81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diabetic retinopathy,DR)以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2010-11/2012-11进行激光治疗的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98例153眼,分为3组, A组:38眼(25%)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B组: 55眼(36%)给予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C组: 60眼(39%)给予缺血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进行了血糖、验光、眼压、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tiography,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检查,术后随访3mo。

      结果:术后3mo,复查患眼OCT,与C组相比,A组和B组,黄斑厚度减少(P<0.05); 视力提高3行以上纳入统计,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后视力改善(P<0.05)。

      结论:对视网膜缺血区进行象限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而且保护了黄斑区视功能。

    • 急性前葡萄膜炎215例临床分析

      2013, 13(11):2336-23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3

      摘要 (1331) HTML (0) PDF 367.25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急性前葡萄膜炎的病因、治疗效果、复发率及预后等问题。

      方法:对近5a在奉化人民医院眼科诊治的215例急性前葡萄膜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对其病因、预后及复发率进行分析。

      结果:查找到病因者85例(39.5%),病因位列前三的是外伤或手术后急性前葡萄膜炎、病毒性前葡萄膜炎及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1.0者153例(71.2%),0.5≤视力<1.0者55例(25.6%),0.3≤视力<0.5者4例(1.9%),0.05≤视力<0.3者2例(0.9%),视力<0.05者1例(0.5%)。所有病例在6mo以上的随访过程中,4~6mo内复发者4例(1.9%),7~12mo复发者7例(3.2%),13~24mo复发者10例(4.7%),25~60mo复发者3例(1.4%)。

      结论:急性前葡萄膜炎病因复杂,多为特发性,治疗后视力预后较好,但复发率高,反复发作影响视力,故应了解其复发特点,重预防,早治疗。

    • 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013, 13(11):2338-2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4

      摘要 (1385) HTML (0) PDF 339.63 K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3在院行玻璃体切除术482例511眼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结果:患者482例511眼中有140例141眼发生高眼压,发生率为27.6%。C3F8填充和硅油填充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环扎和未环扎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晶状体眼和有晶状体眼患者高眼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伤性和非外伤性患者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巩膜外环扎、C3F8填充、无晶状体眼及外伤是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的高危因素。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CT检查的临床表现

      2013, 13(11):2340-23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5

      摘要 (1867) HTML (0) PDF 1.77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中的特异性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FFA和B超检查确诊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6例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O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患者6例在由视盘玻璃膜疣引起的视盘的高荧光区(造影检查结果),由OCT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在视盘玻璃膜疣处均显示出特异的宽大的条带样的光反射增强的钙质沉积区,这些沉积区能投下阴影,并且之间显示出空隙样的结构。

      结论:埋藏性视盘玻璃疣在OCT检查时可以见到特异的影像学表现。所以,OCT可以作为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特异性较强的一种辅助检查,可提高埋藏性视盘玻璃膜疣的检出率。

    • IOL Master与A超测量硅油眼眼轴的对比研究

      2013, 13(11):2343-23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6

      摘要 (1681) HTML (0) PDF 378.14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评估A超及IOL Master在硅油眼患者眼轴长度测量的精确性,探讨IOL Master在硅油眼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我院2012-06/12间收治的硅油眼白内障手术患者30例30眼,分别用接触式A超及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长度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将术前IOL Master测量自动获取IOL度数后预估患眼屈光状态与术后1mo复查患者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超与术前IOL Master测量眼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眼轴无显著差异,术后使用A超及IOL Master测量眼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采用IOL Master术前测量眼轴所得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估无明显差异。

      结论:IOL Master测量眼轴较A超有明显优越性,但对于某些不能使用IOL Master测量的病例仍需结合A超等其他测量方法辅助测量。

    • 改良泪囊摘除手术的疗效观察

      2013, 13(11):2346-23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7

      摘要 (1441) HTML (0) PDF 977.50 K (1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泪囊摘除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连续收集2006-09/2012-03慢性泪囊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凝血功能低下等慢性疾病患者92例92眼,男36例,女56例,年龄71~90(平均77.20±11.0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传统泪囊摘除术组)46例和试验组(改良泪囊摘除术)46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经对比研究,改良泪囊摘除术组手术时间较短,传统泪囊摘除术约20min,而改良组仅需5min左右。改良泪囊摘除术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改良泪囊摘除术,创伤轻、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长手术时间和较大创伤的慢性泪囊炎患者。

    • 表麻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

      2013, 13(11):2349-2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8

      摘要 (1606) HTML (0) PDF 332.88 K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疗效。

      方法:对年龄满4月龄~5岁泪囊炎患儿75例86眼经泪囊按摩治疗1mo无效且行常规加压泪道冲洗不通畅者,在表面麻醉下用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行泪道探通术,术后隔日行泪道冲洗最少3次。

      结果:一次探通痊愈84眼,第二次探通后痊愈2眼。全部病例无感染、假道或泪点撕裂等并发症,经过3mo随诊观察,86眼痊愈患儿无1例复发。

      结论:表面麻醉下单侧孔钝头泪道探针治疗新生儿泪囊炎安全有效。

    • 聚乙二醇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疗效

      2013, 13(11):2351-23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59

      摘要 (2052) HTML (0) PDF 347.04 K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聚乙二醇滴眼液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及对其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08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并进行症状评分, A组予以玻璃酸钠眼液滴眼1wk,B组予以聚乙二醇眼液治疗1wk,1wk后再次检测泪膜破裂时间及进行症状评分。

      结果:泪膜破裂时间(BUT)对照组治疗前为3.87±1.12s,治疗后为4.21±1.06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3.98±1.04s,治疗后8.98±1.30s,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症状积分对照组治疗前13.71±2.91分,治疗后7.01±3.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12.98±2.54分,治疗后3.98±1.94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聚乙二醇眼液能延长白内障术后干眼症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并可以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是治疗干眼症较有效的药物之一。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其下斜肌病变程度的观察

      2013, 13(11):2353-23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60

      摘要 (1490) HTML (0) PDF 330.68 K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量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其下斜肌异常的程度。

      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自身配对对照设计。选取30例合并单眼上斜肌麻痹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做双眼外直肌后退和下斜肌减弱等相应的垂直肌手术时,观察患者麻痹眼和非麻痹眼的下斜肌,测量下斜肌的紧张度。下斜肌的紧张度是以斜视钩垂直于巩膜勾出下斜肌,肌肉离开巩膜的最大距离表示。

      结果:麻痹眼的下斜肌粗细不等,但都比健眼下斜肌坚韧、紧绷。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6.33±1.35mm,非麻痹眼的下斜肌平均紧张度为7.76±0.81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上斜肌麻痹时患眼的下斜肌紧张度较高、弹性较差。

    • 高度近视LASEK 术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疗效观察

      2013, 13(11):2355-23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61

      摘要 (1430) HTML (0) PDF 372.94 K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后预留一定屈光度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80例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双眼LASEK手术。根据角膜厚度、屈光度将其分为两组。预留组:对40例80眼手术者预留一定屈光度(-1.00DS); 普通组:40例80眼手术患者全矫。定期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部症状、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等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观察发现,两组患者术后6mo视力均最佳,术后1,3a视力均稍有下降,术后3a裸眼视力基本稳定。两组术前屈光度平均在-8.25±1.23D,屈光度有平均-0.75±0.12D的回退,两组的屈光度接近。两组角膜平均曲率、角膜厚度无明显的变化,基本稳定。术后两组眼压均稳定,无继发性高眼压及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角膜地形图检查提示,两组术后3a无圆锥角膜症状。术后6mo; 1a两组均有轻度haze出现,至术后3a均无haze发生。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LASEK 术后在相对安全角膜厚度的前提下,预留一定的近视度数,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同样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扩大了近视的矫治范围。

    • 小切口白内障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2013, 13(11):2358-23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62

      摘要 (1291) HTML (0) PDF 352.07 K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7/2012-07间白内障患者291例291眼,对其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者诊断为低视力,并分析其发生原因。

      结果:患者291例术后共发生低视力49眼,其中手术所致术后低视力17眼(34.7%),术前病变所致术后低视力32眼(65.3%),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8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4眼、高度近视6眼,其他4眼。

      结论:原有眼病是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术前仔细检查可以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

    • 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稳定时间的临床观察

      2013, 13(11):2360-23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63

      摘要 (1436) HTML (0) PDF 336.08 K (1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屈光改变及屈光状态趋于稳定的时间。

      方法:随机选择翼状胬肉切除患者46例54眼,术前、术后3,7,14,30,90d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翼状胬肉术后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术后3d与术后其他观察阶段相比,最陡径上的K值(Ks值)、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及以后各观察阶段之间两两比较,Ks值、最平径上的K值(Kf值)、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翼状胬肉术后7d角膜屈光状态基本稳定。

    • >调查报告
    • 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分析

      2013, 13(11):2362-2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1.64

      摘要 (1369) HTML (0) PDF 385.47 K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屈光状态的特征,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河北省磁县部分学区37 700名学生进行视力、电脑验光、插片、眼前节及眼底检查。

      结果:河北省磁县地区7~18岁青少年各学龄段视力低常率有显著差异; 屈光不正率有显著差异; 远视、近视患病比例有显著差异。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屈光状态在不断变化。青少年远视患者逐渐减少,近视患者逐渐增多。需追踪观察以保护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做出正确处理。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