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3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2013, 13(12):2365-23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1

      摘要 (2336) HTML (0) PDF 440.56 K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量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行玻璃体切除术(PPV)患者玻璃体样品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并探讨其对DR的影响。

      方法:将伊斯坦布尔Bilim大学眼科系的57例(57眼)DR患者和22例黄斑裂孔未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所有79例患者行3切口,20G PPV。PPV手术眼内灌注前,用Vitrector抽吸0.5mL玻璃体样品并稀释。样品转至冷藏室,存放在-70℃。IL-8和TNF-α的测量结果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pg/mL为单位计算。

      结果: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IL-8水平\〖82.7891±74.08700(0.08-307.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805±3.77546(0.08-18.53)pg/mL\〗(P<0.001)。同样,DR患者TNF-α水平\〖18.0007±13.90015( 2.32- 51.11)pg/mL\〗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7005±1.26949(0.1-5.17)pg/mL\〗(P<0.001)。

      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TNF-α和作为炎症和血管生成介体的IL-8水平在DR患者玻璃体样本中明显高。

    • 阈下微脉冲激光与氩离子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013, 13(12):2370-2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2

      摘要 (1777) HTML (0) PDF 349.30 K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阈下微脉冲激光(波长810nm)同氩离子激光(波长514nm)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对84例99眼进行分组,并分别行810nm激光与514nm激光,治疗后随访6mo,行最佳矫正视力、FFA、OCT检查,评估疗效。

      结果:50眼及49眼分别完成了810nm激光及514nm激光治疗,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无论810nm还是514nm激光均能稳定及提高视力,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视网膜厚度及黄斑水肿均有所改善,且自身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810nm激光还是514nm激光均可以一定程度的稳定及提高视力,且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有效,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实验论著
    • Livin在后发性白内障动物模型中的表达

      2013, 13(12):2373-23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3

      摘要 (1580) HTML (0) PDF 729.08 K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动物模型,检测凋亡抑制因子Livin在PCO中的表达,从而探讨Livin在PCO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5只),分为A,B,C,D,E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行右眼晶状体皮质吸出,分别于术后即刻; 3,7,14,28d(每个时间点5只)对术眼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处死动物获取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对照组直接处死动物获取右眼后囊膜,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Livin在正常对照组及术后不同时间点PCO中的表达。

      结果: RT-PCR和Western-blotting在正常对照组及术后即刻A组均未检测到Livin的表达,实验组B,C,D,E术后不同时段的PCO组织中均可检测到不同程度Livin的表达,其中RT-PCR和Western-blotting均显示术后C组Livin表达较为明显,D组表达开始下降,但至E组仍有表达,B组表达最低。

      结论:Livin的表达在PCO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时相性,为进一步探索PCO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三氯乙酸/丙酮蛋白质提取法在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提取中的应用

      2013, 13(12):2377-2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4

      摘要 (1703) HTML (0) PDF 837.51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蛋白质提取方法在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提取中的效果,寻找适合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蛋白质提取方法。

      方法:采用裂解液溶解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样本,超声裂解离心后分别采用三氯乙酸/丙酮法和ReadyPrep 2D Cleanup Kit对晶状体蛋白样本进行提取、二维电泳,并对电泳后凝胶进行染色、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

      结果:在2-DE图谱上蛋白斑点的相对分子量在14~97.4kDa之间,等电点在5~9之间,其中高丰度蛋白相对分子量处于20~31kDa范围内,低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量处于31~43kDa范围内。经TCA/丙酮沉淀法处理的含有透明质酸钠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样本,二维电泳凝胶图谱背景较清晰,蛋白斑点较清楚,共检测到35~40个左右的蛋白斑点。

      结论:在人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研究中,TCA/丙酮法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为人晶状体组织蛋白质组学的质谱分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二维电泳凝胶图谱。

    • 枸杞多糖对蓝光损伤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2013, 13(12):2381-23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5

      摘要 (2062) HTML (0) PDF 1.59 M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对蓝光诱导损伤的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hRPE)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通过蓝光诱导建立hRPE细胞光损伤模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分别为0.01,0.1,1mg/mL)对体外培养的 hRPE细胞进行干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和凋亡率。实验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光照损伤组以及不同浓度枸杞多糖(0.01,0.1,1mg/mL)干预组。

      结果:线粒体活性氧检测:正常对照组荧光强度最小; 蓝光损伤组荧光强度最大,不同浓度枸杞多糖处理组荧光度与蓝光损伤组强度相比,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枸杞多糖干预组凋亡细胞数量与蓝光损伤组凋亡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mg/mL枸杞多糖干预组凋亡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凋亡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枸杞多糖能抑制蓝光诱导损伤的hRPE细胞的凋亡,1mg/mL枸杞多糖抑制蓝光诱导的hRPE细胞凋亡的作用更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线粒体产生活性氧有关。

    • 兔视网膜倍频532nm激光损伤组织形态学研究

      2013, 13(12):2385-2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6

      摘要 (1547) HTML (0) PDF 2.93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倍频532nm激光照射青紫蓝兔眼底,观察不同时期视网膜光斑区域组织形态学改变。

      方法:健康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为A组16只(激光损伤组)和B组4只(正常对照组),使用倍频532nm激光照射A组兔视网膜(光斑大小200μm,脉宽0.05s,光斑Tso Ⅲ),B组未行光凝。按激光光凝术后不同时相点:1d; 1,2wk; 1mo观察眼底照片的改变、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及光斑直径在不同时相点的变化。

      结果:(1)眼底照相:随时间推移,光斑由术后1d时的浓白色水肿外观变为术后1mo时的黑色素附着区域;(2)光镜观察:光凝后光斑区域主要损伤集中在视网膜外层,光感受器细胞坏死、凋亡,随时间推移,胶质细胞、色素细胞充填损伤区域,形成纤维增殖;(3)电镜观察:光凝后出现明显的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模糊、断裂甚至消失,明显的空泡样变,术后1wk开始即出现细胞染色质集边等凋亡改变,后期胶原纤维增殖;(4)光斑大小:光斑大小从术后1d时的最大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小,术后1wk时光斑大小缩小15%,术后2wk时光斑大小缩小20%,术后1mo时光斑大小缩小21%。

      结论:倍频532nm激光照射青紫蓝兔黄斑区,光斑反应术后1d时最为明显,至术后2wk左右基本稳定。

    • >实验研究
    • 聚乳酸可降解泪道塞的初步实验研究

      2013, 13(12):2390-23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7

      摘要 (1665) HTML (0) PDF 375.22 K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自主开发研制出一种可降解泪道塞。

      方法:选择聚乳酸为原材料,经过加热塑形裁切得到泪道塞; 采取摘除主泪腺、摘除第三眼睑、摘除Harder氏腺,得到兔干眼动物模型; 观察植入泪道塞前后,泪液分泌试验、热原实验; 观察泪道塞组织相容性及降解时间。

      结果:泪道塞植入后,能明显改善兔干眼模型泪液分泌试验观察指标,无热原反应,组织相容性佳,完全降解时间约为2mo。

      结论:广泛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聚乳酸材料制备的可降解泪道塞对兔无毒害作用,具有极好的安全性及生物相容性,成本低,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

    • >临床论著
    •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两种人工晶状体的疗效对比

      2013, 13(12):2393-23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8

      摘要 (1450) HTML (0) PDF 392.52 K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两种人工晶状体(Bigbag和U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6例9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1例55眼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 B组25例40眼植入US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测量并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前房深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3mo,两组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O.05)。A组较B组术后前房深度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自觉眼前黑影飘动较术前明显增多的患者,A组(5眼,9.1%)少于B组(10眼,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2眼,3.6%)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较B组(3眼,7.5%)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Bigbag晶状体与US晶状体相比,在减少并发症、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使用Lenstar和传统超声在白内障术后预测误差的比较

      2013, 13(12):2396-23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09

      摘要 (1441) HTML (0) PDF 564.25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使用Lenstar和常规超声测算IOL度数在白内障术后的屈光预测误差(prediction error, PE)。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06于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单眼数据。术前分别使用A超和角膜曲率计以及Lenstar测量眼生物参数,并使用SRK/T公式进行IOL度数的计算。所有纳入患者接受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术中IOL植入囊袋内。术后3mo进行检影验光。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测量的眼轴及角膜平均曲率,统计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的变化,术后PE及PE绝对值(absolute value of PE, APE),对PE、APE与眼轴及曲率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术前Lenstar测量眼轴为24.68±1.70mm,A超为24.42±1.65mm,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12.688,P<0.001),同时具有显著相关(r=0.992,P<0.001),两者95% LoA范围为-0.18~0.69mm。术前Lenstar测量角膜平均曲率为44.22±1.03D,曲率计测量值平均为44.19±1.04D,两种方法间无统计学差异(t=-1.241,P=0.217),两种方法间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963,P<0.001),95% LoA为-0.52~0.58D。术后Lenstar PE为0.05±0.23D,常规超声测量PE为-0.35±0.76D,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5.494,P<0.001)。使用Lenstar和常规超声APE分别为0.18±0.14D和0.56±0.62D,两种方法间有统计学差异(t=6.379,P<0.001)。

      结论:Lenstar可进行精确的眼部生物参数测量,术后PE较常规超声明显降低,可用于白内障手术IOL度数的精确计算。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

      2013, 13(12):2400-24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0

      摘要 (1530) HTML (0) PDF 374.49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观察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1-01/2012-12在我院治疗的110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组)56例,对照组(传统手术组)54例,术后观察两组矫正视力恢复情况、屈光度数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观察组中矫正视力恢复至>0.5者30例,0.3~0.5者24例,<0.3者2例; 对照组中矫正视力恢复至>0.5者20例,0.3~0.5者22例,<0.3者12例;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术后发生囊膜破裂者2例,玻璃体脱出者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 对照组中术后发生囊膜破裂者3例,玻璃体脱出者3例,悬韧带断裂者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4.8%;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者46例(82.1%),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者10例(17.9%); 对照组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者38例(70.4%),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者16例(29.6%),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好,具备切口小,眼内组织损伤小及术后视功能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动态轮廓眼压计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应用研究

      2013, 13(12):2403-24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1

      摘要 (1620) HTML (0) PDF 403.63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er, DCT)测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 NTG)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患者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 IOP)及眼脉动幅度值(ocular pulse amplitude, OPA),并探讨影响OPA测量值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NTG患者20例,POAG患者21例及正常对照组各20例,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GAT)及DCT测量IOP,同时测量了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眼轴(axial length, AL)、心率(heart rate, 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指标,并探讨GAT,DCT两种眼压计测量的相关性,进而分析OPA测量值的影响因素。

      结果:三组被检者的IOP,OPA,SBP 及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CT,AL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OPA值NTG组为(1.7±0.9)mmHg,POAG 组为(2.8±0.7)mmHg,正常对照组为(2.4±0.6)mmHg; NTG组与POAG组比较(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AG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5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PA值与IOP,HR及CCT无相关性(P>0.05),与AL,SBP及DB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

      结论:NTG患者与POAG患者及正常人的OPA值存在差异,同时OPA值受AL及SBP及DBP影响。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2013, 13(12):2407-24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2

      摘要 (1637) HTML (0) PDF 414.67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

      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 两组,A 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B 组行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对两组的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欠矫及过矫发生率; 比较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随访6mo,眼位正位率,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6mo,双眼同时视:两组同时视功能均基本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6mo,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6mo,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差异:4~12岁组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高于13~30岁组,两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退术; 早期手术更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

    • >文献综述
    • HSV载体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3, 13(12):2411-24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3

      摘要 (1739) HTML (0) PDF 394.43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在临床试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正成为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新的治疗手段。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人类病原体,具有天然的神经趋向性,能自然感染有丝分裂后的神经元,可从外周神经逆行感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其中长期潜伏,是外源大容量基因常用的的运载工具。视神经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因此,HSV载体可考虑用于视神经损伤后的基因治疗。本文综述了HSV作为载体用于CNS损伤后的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并阐述用于视神经损伤后基因修复的可行性。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现状及进展

      2013, 13(12):2414-24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4

      摘要 (1678) HTML (0) PDF 456.79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致盲性眼病。过去HSK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然而这并不可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共焦显微技术、环媒恒温扩增技术、实时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巢式PCR(nested PCR)及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CR)等被认为是较敏感且快速的诊断方法。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定义和分类的困惑与思考

      2013, 13(12):2418-2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5

      摘要 (1897) HTML (0) PDF 400.26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我们阐述了对国际地域和流行病学眼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eograph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ophthalmology, ISGEO)提出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类及相关定义的困惑和思考,指出青光眼定义标准的不统一是导致困惑的根本原因,并对如何定义青光眼进行了初步探讨。

    • 抗VEGF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13, 13(12):2421-24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6

      摘要 (1446) HTML (0) PDF 406.45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目前全世界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以往对于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期的ROP采用激光或冷凝治疗,因激光和冷凝术均是破坏性的,不可避免地导致周边视野永久丧失,且并发症较多,术后仍有部分患儿病情无法控制,最终视力完全丧失。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较多的临床数据表明,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 anti-VEGF)治疗ROP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将对抗VEGF药物在ROP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近期的文献综述。

    • 氧化应激诱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2013, 13(12):2424-24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7

      摘要 (1550) HTML (0) PDF 436.29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是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神经炎等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疾病过程中,氧化应激参与诱导RGCs的凋亡。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抗氧化应激药物对RGCs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我们将近年来氧化应激诱导RGCs凋亡以及相关抗氧化应激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儿童视频终端综合征研究进展

      2013, 13(12):2427-24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8

      摘要 (1935) HTML (0) PDF 442.70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视频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频显示终端对操作者健康的影响已被公认,现代医学称之为视频显示终端综合征。同时,儿童接触视频终端的频率越来越高。儿童时期,眼球发育处于关键期,资料显示,过度使用视频显示终端会引起儿童眼疲劳、近视、干眼、异常瞬目症、头痛等症状。我们对儿童视频终端综合征的相关症状,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进行概述。

    • >临床研究
    • 角膜浅基质针刺术联合绷带镜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2013, 13(12):2431-24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19

      摘要 (2197) HTML (0) PDF 1002.33 K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浅基质针刺(anterior stromal puncture,ASP)联合绷带式隐形眼镜针对角膜上皮反复糜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门诊患者22例23眼,最初均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后,采用角膜浅基质针刺联合配戴绷带式隐形眼镜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表现晨起或晚间异物感、流泪、眼睑痉挛、畏光,部分伴有轻度视力下降。表面麻醉后,在裂隙灯下,用4号半针头制成截囊针形状,尖端长0.3mm,垂直穿过疏松的上皮和前弹力层行角膜浅基质多点针刺,术毕配戴月抛式绷带式隐形眼镜。在治疗后3d; 1,2,4,8,12wk共6个时间点观察患者异物感、视力、畏光、上皮愈合情况及基质瘢痕情况。平均随访3mo。

      结果:患者22例23眼中,22眼症状完全消失,一次治愈19眼,成功率83%。

      结论:针对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无效的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角膜浅基质针刺联合绷带式隐形眼镜配戴是一种有效、便捷、可重复执行、经济的治疗方法,迅速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症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2型糖尿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分析

      2013, 13(12):2434-24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0

      摘要 (1211) HTML (0) PDF 369.46 K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视力影响和安全性。

      方法:以我院眼科收治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103例112眼为观察对象,并以同期无糖尿病单纯白内障老年患者100例110眼为对照,同一组医务人员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近期视力、远期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术后1d; 1wk,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Z=7.63,8.59,P<0.05),对照组术后1d; 1wk,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Z=5.36,4.38,P<0.05); 观察组在术后1d; 1wk视力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Z=5.48,4.68,P<0.05),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8.987,P<0.05); 观察组在术后1,3mo视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21,11.48,P<0.05)。术后6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141,P>0.05)

      结论: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条件下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疗效可靠。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3, 13(12):2437-2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1

      摘要 (1598) HTML (0) PDF 402.79 K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1-01/2013-01在我院住院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34例34眼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术后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

      结果:术后随访6~24mo。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4眼(12%),0.3~1.0者30眼(88%),术后6mo眼压14.7±0.8mmHg。术后1wk内34眼呈功能性滤过泡,6wk后28眼呈功能滤过泡,4眼滤过泡不明显,2眼滤过泡包裹并需加用1种局部降眼压药。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12眼(35%),前房纤维素性渗出5眼(15%),浅前房6眼(18%),后发性白内障6眼(18%)。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开角型青光眼。

    • 超声乳化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2013, 13(12):2440-24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2

      摘要 (1313) HTML (0) PDF 409.14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特点、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39例39眼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其中对有硅油充填的23眼联合硅油取出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24(平均10)mo。

      结果:所有病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37眼(95%)提高,2眼(5%)无改变,无视力下降者。1眼硅油取出后2wk视网膜脱离复发,1眼术后1mo玻璃体出血,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而治愈。无脉络膜出血、低眼压等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眼内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Bevacizumab联合Ex-press引流管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13, 13(12):2443-2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3

      摘要 (1657) HTML (0) PDF 410.75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18例1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P-200)植入术,其中6例6眼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根据患者屈光介质情况术前或术后尽量行全视网膜光凝。Ex-press植入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眼压和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2~7d,16眼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术后平均眼压:1mo:13.05±2.46mmHg,3mo:13.80±1.88mmHg,6mo:14.30±1.38mmHg; 12mo:14.60±1.43mmHg,术后1,3,6,12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后1,3,6,12mo眼压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者4眼,无明显改变15眼,无视力下降眼,完全成功11眼(58%),部分成功5眼(26%),总手术成功率84%(16/19)。术后并发症:有2例术后早期短暂浅前房,散瞳1wk后前房恢复正常,1例前房少量积血,无排斥反应和严重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使新生血管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迅速消退或萎缩,为下一步青光眼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Ex-press青光眼引流管植入术是新的滤过性手术,该手术创伤小,不用切除虹膜,减少了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联合bevacizumab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术式。

    • 不同疗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评价

      2013, 13(12):2446-24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4

      摘要 (1384) HTML (0) PDF 357.08 K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普通治疗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经眼科常规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共75例,患者被分成普通治疗组(血塞通、葛根素静点2wk+山莨蓉碱、地塞米松球后注射1wk+出院后口服活血化瘀类药物12wk)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血栓通、葛通素静点2wk+抗生素滴眼液滴眼3d+玻璃腔注射TA+出院后口服活血化瘀药物12wk)。普通治疗组31例,玻璃体腔注射TA组44例,两组在术前年龄,病程,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M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治疗后4,12wk眼压,BCVA,CMT,的改变。

      结果:普通治疗组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在治疗后12wk均改善中心视网膜厚度,玻璃体腔注射TA组较普通治疗组效果显著。4,12wk均能改善视力,组间无显著差别。玻璃体腔注射TA组术后4wk眼压升高(>5mmHg),组间显著差异,12wk眼压回落,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普通治疗组和玻璃体腔注射TA组均能明显减轻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改善视力,但是术后眼压升高值得注意。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体会

      2013, 13(12):2449-24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5

      摘要 (1288) HTML (0) PDF 378.94 K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9-01/2013-01我院收治的88例8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行巩膜手术,随机分为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组(A组)44例44眼; 巩膜外加压联合放液手术组(B组)44例4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视网膜复位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44眼解剖复位率为93%,B组44眼解剖复位率为8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A组手术后视力改善37眼(84%),B组手术后视力改善34眼(77%),A组较B组在视力恢复方面明显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低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显著,安全性较稳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2013, 13(12):2452-24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6

      摘要 (1650) HTML (0) PDF 442.33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30例30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14眼)单纯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GLP); 第2组(16眼)玻璃体腔连续注射3次雷珠单抗0.05mL/(0.5mg),每次间隔1mo,第1次注射雷珠单抗7d后行GLP治疗。随访6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变化。

      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提高,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OCT显示第1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降低236.4±113.0μm, 第2组平均降低386.6±195.5μm,联合治疗组优于单纯GLP组(P<0.05)。

      结论: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GLP治疗的效果,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安全有效。

    • 玻璃体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观察

      2013, 13(12):2456-24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7

      摘要 (1328) HTML (0) PDF 977.67 K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2例2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眼术前术后除常规检查外最后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及测量黄斑裂孔形态。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空气或惰性气体)填充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年龄、病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裂孔直径、玻璃体腔填充气体种类与术后BCVA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O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100%。其中术中使用空气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14眼,一期黄斑裂孔闭合11眼(79%); 术中使用惰性气体(100mL/L C3F8)进行玻璃体腔填充的9眼,一期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闭合率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14,P>0.05)。术后平均矫正视力0.23±0.12,与术前平均矫正视力0.11±0.0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3,P<0.05)。术后视力提高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术后视力不提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5)。术后BCVA与患者年龄(r=-0.415,P= 0.256)、病程(r=0.193 ,P= 0.498)、术前BCVA(r=0.152,P=0.673)无相关性。

      结论: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气体填充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确切; 黄斑裂孔直径是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而术前视力、年龄、病程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无相关性。

    • 羟苯磺酸钙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2013, 13(12):2459-24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8

      摘要 (1607) HTML (0) PDF 388.05 K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对眼压已经手术控制的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选取本院2011-01/2012-02住院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共78例89眼,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疗程6mo。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力、视网膜平均感光度、眼压、视盘形态学的变化,以及评价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盘形态学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视网膜平均感光度无明显变化(14.75±5.17 vs 13.48±4.69),而治疗组患者经羟苯磺酸钙治疗,视网膜平均感光度明显改善(14.56±5.03 vs 18.9±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视网膜平均感光度改善率、稳定率、恶化率分别为10.3%,48.7%,41.0%; 而观察组分别为64.1%,28.2%,7.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能提高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对眼压已控制的青光眼患者有视神经保护作用。

    •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应用

      2013, 13(12):2462-2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29

      摘要 (1564) HTML (0) PDF 418.07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行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101例114眼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C三组,A组30例38眼,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B组33例38眼,绷带加压包扎,C组38例38眼,遮盖普通眼垫,术后第1,3,5d观察。

      结果:选取114眼术后随诊均未发生角膜溃疡、肉芽肿、复发等并发症。三组间比较在各种眼部刺激症状程度方面A组比其他两组轻; 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上比较A、B组短于C组。

      结论:绷带式角膜接触镜能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移植术后患者各种眼部刺激症状,促进缺损区角膜上皮修复,与传统处理方式比较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易于推广,风险小,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 口腔修复膜在结膜囊成形术中的应用

      2013, 13(12):2465-24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0

      摘要 (1686) HTML (0) PDF 899.12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及唇黏膜移植联合义眼台植入术在治疗中重度结膜囊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19例眼窝凹陷并中重度结膜囊狭窄患者行口腔修复膜及唇黏膜移植联合义眼台植入结膜囊成形术,术后随访观察移植唇黏膜成活、眼台稳定性及结膜囊深度、睑裂高度和外观。

      结果:术后随访3~6mo,所有病例唇黏膜生存良好,与球结膜融合。18例患者结膜囊大小深度正常,双侧睑裂高度基本对称,外观满意。1例对外观改善不满意。

      结论:口腔修复膜及唇黏膜移植联合义眼台植入治疗中重度结膜囊狭窄安全有效,能较好的满足患者的外观需求。

    • 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3, 13(12):2468-24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1

      摘要 (2334) HTML (0) PDF 381.43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过敏性结膜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吡嘧司特钾滴眼液,观察组32例采用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眼红、异物感等症状,结膜水肿、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9.38±0.71和9.41±0.56、10.21±1.03和10.68±0.9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分别为:1.22± 0.61和4.25±0.84,1.21±0.60和5.78±1.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78.12%和3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可明显改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疗效。

    • 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对POAG患者视盘结构的研究分析

      2013, 13(12):2471-24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2

      摘要 (1733) HTML (0) PDF 393.95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HRT-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不同发展阶段的诊断能力。

      方法:采用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仪对POAG患者65例116眼和正常人60例114眼进行视盘断层扫描获取视盘结构各参数; 将正常人和POAG患者以及各期POAG患者的视盘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将POAG患者的视盘结构参数与视野平均缺损值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POAG患者与正常人的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杯盘面积比、盘沿视盘面积比、线性杯盘比、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进展期、晚期POAG患者的视杯面积、盘沿面积、视杯容积、盘沿容积、杯盘面积比、盘沿视盘面积比、线性杯盘比、平均视杯深度、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AG患者的视杯面积、视杯容积、杯盘面积比、线性杯盘比、平均视杯深度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正相关,而盘沿面积、盘沿容积、盘沿视盘面积比、平均RNFL厚度则与视野平均缺损值呈负相关。

      结论:HRTⅢ能够有效地反映POAG各阶段的视盘改变,与视野相关性好,为POAG的诊断提供了依据。

    • 超高分辨率OCT角膜上皮厚度自动测量的重复性研究

      2013, 13(12):2475-24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3

      摘要 (1607) HTML (0) PDF 1.93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自动分层算法的超高分辨率谱域OCT(UHR-OCT)用于角膜上皮厚度测量的重复性。

      方法:使用自行搭建的UHR-OCT系统采集18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3.2±0.9岁)左眼的图像, 应用一种基于轴向梯度信息和最短路径的分层算法对得到的SD-OCT图像进行边界探测获取角膜上皮厚度。

      结果:自动与手动的上皮分层的位置有很好的相关性(P>0.05,配对t检验)。自动算法获取的6mm范围平均上皮厚度为52.1±2.1μm,范围从50.3±1.8μm到53.2±2.4μm, 与手动分层之间的角膜上皮厚度差异为0.4±0.3μm。 UHR-OCT自动算法重复测量上皮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和可重复性系数CoR分别为0.90±0.05,1.44±0.01μm。

      结论:对于超高分辨率OCT,自动分层方法在角膜上皮厚度测量中有着很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翼状胬肉手术中行200mL/L酒精预处理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 13(12):2479-24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4

      摘要 (1568) HTML (0) PDF 367.78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酒精预处理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疗效和临床意义。

      方法:翼状胬肉300眼,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42眼,局部麻醉后自胬肉头部外0.5mm开始剥离并清除变性组织,再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试验组:158眼,局部麻醉后将一个LASEK术中用来盛酒精的金属环置于胬肉头部以隔离治疗区,将数滴200mL/L酒精滴入环内,保留40~60s,然后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去酒精。其后手术过程同对照组。

      结果:随访1mo~3a。试验组术后角膜创面光滑,组织结构完整,视觉质量提高。试验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快,泪膜破裂时间延长,角膜散光平均值和总高阶像差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酒精预处理法在翼状胬肉手术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11q24.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相关研究

      2013, 13(12):2482-2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5

      摘要 (1693) HTML (0) PDF 376.80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与11q24.1染色体上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经常近距离作业的中国大学生血液样本(254例),分为高度近视组(42例)、低中度近视组(61例)和无近视眼的对照组(151例),利用基因分型技术分析位于11q24.1染色体4个单核苷酸rs577948,rs11218544,rs10892819,rs11218553 的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利用卡方检验检测其与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

      结果:大学生高度近视组一个单核苷酸SNP位点即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的变异与正常对照组和低中度近视组有显著差异(P=2.28×10-7)。

      结论:轻度近视和无近视的中国大学生遗传易感性和4个SNPs均无明显关联,且两组之间亦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中高度近视人群11q24.1染色体区域rs577948位点A→G变异与高度近视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对白内障术后视力评估的价值

      2013, 13(12):2485-24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6

      摘要 (1761) HTML (0) PDF 391.03 K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检查对白内障术后视力评估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0/2013-05在同济医院眼科住院,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前后接受PRVEP检查的的成年白内障患者72例114眼的病例资料,其中76眼为老年性白内障,38眼为并发性白内障。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及晶状体核硬度将数据分为两组:核硬度Ⅰ,Ⅱ,Ⅲ级为A组,核硬度Ⅳ,Ⅴ级为B组,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A组:(1)术前:视力平均值为0.344,PRVEP检查P100波的潜伏期平均值为107ms,N75-P100波的振幅平均值为4.633μV; 术后:视力平均值为0.672,PRVEP检查P100波的潜伏期平均值为104.37ms,N75-P100波的振幅平均值为4.400μV。(2)手术前后视力与P100波的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P<0.01); 手术前后视力与N75-P100波的振幅呈显著正相关(术前P<0.01,术后P<0.05)。(3)手术前后视力改善行数与P100波的潜伏期变化值无相关性。B组:(1)术前:视力平均值为0.116,P100波的潜伏期平均值为118.905ms,N75-P100波的振幅值为1.650μV; 术后:视力平均值为0.576,P100波的潜伏期平均值为108.429ms,N75-P100波的振幅值5.132μV。(2)术前视力与P100波的潜伏期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而术后视力与P100波的潜伏期没有相关性; 手术前后视力与N75-P100波的振幅没有相关性。(3)手术前后视力改善行数与P100波的潜伏期变化值没有相关性。

      结论:由白内障手术前后两组视力与PRVEP的P100波的潜伏期及N75-P100波的振幅的相关性可知,PRVEP受患者术前视力(即屈光间质混浊程度)影响较大,PRVEP检查不能作为白内障术后视力预后的判断指标,白内障手术前的PRVEP检查没有临床意义。

    • 拉坦前列腺素眼液预防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观察

      2013, 13(12):2488-24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7

      摘要 (1734) HTML (0) PDF 385.52 K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应用拉坦前列腺素眼液预防屈光回退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每组50例100眼。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d开始使用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1次,3mo后停用。阳性对照组早晚点噻吗洛尔眼液2次,3mo后停用。空白对照组不点任何降眼压类药物。观察术前、术后1wk; 1,3,6,12,24mo裸眼视力(UCVA)、主觉验光、角膜前表面曲率、角膜后表面曲率、眼压、BUT测定、Schirmer试验等方面的变化。

      结果:试验组与阳性对照组未出现1例屈光回退病例,试验组48例能够坚持3mo内每天用一次拉坦前列腺素眼液,阳性对照组仅有41例能坚持3mo内每天用2次噻吗洛尔眼液,有统计学差异。空白对照组出现4例屈光回退病例,与试验组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BUT、Schirmer试验无明显差异。

      结论:拉坦前列腺素眼液可有效预防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屈光回退,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更好。

    • >调查研究
    •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随访1a结果分析

      2013, 13(12):2491-24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8

      摘要 (1916) HTML (0) PDF 421.11 K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屈光状态变化,分析屈光状态变化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

      方法:以2011-05被调查的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6~12岁的全体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为期1a的调查,总计303名606眼。所有调查对象均检查年龄(age)、身高(height,H)、体质量(weight,W)、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球镜屈光度(diopter of spherical,DS)、柱镜屈光度(diopter of cylinder,DC)、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K),并分析整体屈光状态变化趋势及各相关因素与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

      结果:入选调查对象606眼平均SE变化-0.45±0.60D,平均AL增长0.32±0.25mm,AL增长与SE度数变化呈正相关(r=0.409,P<0.01),其中有473眼向近视方向发展(SE的变化为负值),占总体的78.1%。AL增长与W增长相关性分析发现,W增长在4~6kg/年,AL增长最慢(0.28±0.20mm,P=0.004); AL增长在6~8岁组最快(0.39±0.24mm,P<0.01)。H增长与DS,DC,SE及AL增长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视力不良(UCVA<1.0)发生率(47.0%)比2011年(31.5%)明显增高; 10岁以上组(52%)比10岁以下组高10%。

      结论: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小学生中,屈光状态的进展主要以近视为主,儿童屈光状态进展与眼轴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 13(12):2495-2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39

      摘要 (2027) HTML (0) PDF 414.41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段视力发育标准及视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1年南京市部分4~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并填写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选取4,5,6岁儿童视力水平P5分别为0.4,0.5,0.6,屈光、孕周、出生体质量、近距离用眼时间、每日看电视时间、每日户外活动时间、挑食情况、咀嚼情况、父母屈光度、家庭的采光状况等与视力异常有统计学关联,影响因素评分的P5为5。

      结论:将各年龄段视力小于P5定位视力异常,影响因素评分小于5的定位视力异常高危人群,需要密切关注视力情况。

    • >教学研究
    • 贵州省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

      2013, 13(12):2499-25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0

      摘要 (1548) HTML (0) PDF 372.58 K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描述贵州地区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概况,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为例具体分析评价培训内容及效果。

      方法:统计该地区眼科规陪学员的专业能力、就业情况、存在问题等现状,提出贵州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障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结果:自2006/2011年该地区共计培训学员16名,顺利毕业仅1名。

      结论:该地区眼科规培学员临床能力大幅提高,但保障政策是学员放弃培训的主要原因。建议医学本科生尽早考研,缩短教育成本。

    • >临床报告
    • 透明质酸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作用

      2013, 13(12):2501-2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1

      摘要 (1343) HTML (0) PDF 1.26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透明质酸钠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2006-06以来,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178例178眼,其中2006-06/2008-06期间共81例81眼作为对照组,接受以那他霉素及氟康唑为主的传统抗真菌方案治疗; 2008-06/2010-03期间97例97眼作为治疗组,在传统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透明质酸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97例,平均住院时间14.15±4.23d,治愈90例,治愈率92.8%,好转5例,占5.2%,无效2例,占2.1%,最终视力>0.3者占51.6%。对照组81例,平均住院时间17.26±6.23d,治愈69例,治愈率85.2%,好转7例,占8.6%,无效5例,占6.2%,最终视力>0.3者占39.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有效率及最终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最终视力好于对照组。

      结论:透明质酸钠可促进真菌性角膜溃疡愈合,提高治愈率,减少角膜瘢痕形成。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处理体会

      2013, 13(12):2504-25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2

      摘要 (1440) HTML (0) PDF 374.39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

      方法:对2008-01/2011-01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50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共500例500眼,全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发生后囊膜破裂45眼(9.0%),其中前250眼后囊膜破裂33眼(6.6%),后250眼后囊膜破裂12眼(2.4%)。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可根据术中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处理,选择不同人工晶状体植入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处理效果。

    •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2013, 13(12):2507-25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3

      摘要 (1936) HTML (0) PDF 362.71 K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硅油填充术后继发性青光眼(silicone oil glaucoma, SOG)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硅油填充的患者114例118眼。术中保留晶状体78眼,摘除晶状体40眼; 摘除晶状体眼中,植入人工晶状体27眼。硅油填充时间≤6mo者 39眼,>6mo者 79眼。随访时间16.2±4.9mo。术前排除原发性和继发性青光眼。硅油填充术后1mo后如果连续3次测量眼压高于21mmHg(1mmHg=0.133kPa),同时排除炎症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引起的眼压升高者诊断为SOG。确诊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治疗约2wk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硅油取出术,如果眼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行抗青光眼手术。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中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发生SOG的32眼,摘除晶状体16眼(50%),硅油填充时间>6mo 27眼(84.4%),硅油乳化20眼(62.5%)。17眼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2wk内眼压恢复正常,15眼行硅油取出术,术后4眼眼压仍高,1眼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2眼行小梁切除术,1眼行睫状体光凝术。有无摘除晶状体(P=0.024),硅油填充时间是否超过6mo(P=0.014),有无发生硅油乳化(P=0.000)对是否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联合晶状体摘除、硅油填充时间超过6mo和硅油乳化是SOG的危险因素,首选抗青光眼药物保守治疗,如果无效需及时取出硅油。

    • 不同切口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近期疗效比较

      2013, 13(12):2510-25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4

      摘要 (1545) HTML (0) PDF 412.24 K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单切口与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98眼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病例。其中单切口术式的病例有34例50眼,双切口的有36例48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控制、滤过泡情况,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2~24(平均18.2)mo。

      结果:术后平均眼压单切口组10.16±4.31mmHg、双切口组11.38±3.55mmHg,两组术式平均眼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滤过泡形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面积术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双切口组明显高于单切口组(P<0.01)。

      结论:单切口和双切口不同术式的联合手术均具有较好的降眼压的作用,同时能维持良好的滤过泡功能。两组术式的降低眼压功能基本相同。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在损失角膜内皮细胞方面比单切口术式更有优势。

    • 血清及房水中IL-6水平与炎症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2013, 13(12):2514-2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5

      摘要 (1666) HTML (0) PDF 391.46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简称炎症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及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 IL-6)的水平,探讨IL-6 在炎症性青光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炎症性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作为试验组(A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原发性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作为高眼压对照组(B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采集三组患者血清及房水标本,通过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与房水中IL-6 的水平。

      结果:炎症性青光眼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老年性白内障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26±2.10,4.20±1.94,3.50±2.24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80,P=0.345)。炎症性青光眼组、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老年性白内障组房水IL-6水平分别为293.77±38.72 ,135.27±32.72,115.80±29.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86,P=0.000),炎症性青光眼组明显高于原发性慢性青光眼及老年性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1),原发性慢性青光眼组与老年性白内障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炎症性青光眼患者房水IL-6水平的高表达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与高眼压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 糜蛋白酶治疗Ⅲ级前房积血42例的临床分析

      2013, 13(12):2517-25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6

      摘要 (1441) HTML (0) PDF 373.73 K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糜蛋白酶治疗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84例84眼,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并加用糜蛋白酶处理; 对照组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两组前房积血吸收,治疗后视力恢复及前房积血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前房积血均吸收,大多数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两组间视力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前房积血吸收时间7.45±0.35d较对照组10.24±0.56d明显缩短(P<0.01); 治疗组前房积血吸收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结论:糜蛋白酶治疗Ⅲ级挫伤性前房积血,积血吸收快,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

    • 超选眼动脉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观察

      2013, 13(12):2519-25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7

      摘要 (1778) HTML (0) PDF 432.61 K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患者实施眼动脉化疗,观察化疗效果及副反应。

      方法:根据RB最新国际分期,对11例11眼A~D期RB患者,通过股动脉插管至眼动脉,使用马法兰(melphalan)经眼动脉灌注,对RB患者实施动脉化疗。

      结果:所选患者共实施眼动脉灌注化疗23次,随访3~12mo,其中8例肿瘤明显缩小、钙化,2例病情进展,实施眼球摘除,1例失访。除部分患者术后短暂的恶心、呕吐、发热,没有出现死亡、中风、骨髓抑制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所选患者中,A、B、C期9例,7例有效,1例继续进展,1例失访,有效率88%; 2例D期患者1例有效,1例继续进展,有效率50%。

    • 结膜冷冻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2013, 13(12):2522-25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8

      摘要 (1910) HTML (0) PDF 373.71 K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结膜冷冻术对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8-10/2010-05收治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患者80例160眼,分为A,B 两组,每组40例80眼。 A组采用结膜冷冻术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点眼治疗; B组单纯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治疗1,3mo; 2a后观察并记录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

      结果:A组在治疗1,3mo; 2a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良反应A组7例,B组3例, 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结膜冷冻术是一种有效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 50g/L聚维酮碘溶液对降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病原菌的有效性

      2013, 13(12):2525-25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49

      摘要 (1952) HTML (0) PDF 391.96 K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50g/L聚维酮碘溶液对降低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病原菌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45例58眼,选取术眼在入院时,点用加替沙星眼液后及使用聚维酮碘结膜囊消毒后三个时间点,取结膜囊拭子送检进行细菌培养。

      结果:入院时,点用加替沙星滴眼液后及50g/L聚维酮碘点眼消毒后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9.3%,41.9%,3.4%,培养阳性率明显逐渐降低。

      结论:眼科临床所用消毒剂50g/L聚维酮碘术前点眼消毒可有效抑制结膜囊细菌,避免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 白内障术前应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的不良反应观察

      2013, 13(12):2528-25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0

      摘要 (1603) HTML (0) PDF 331.56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白内障术前应用不同浓度聚维酮碘溶液结膜囊冲洗,术后眼内炎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50g/L浓度聚维酮碘溶液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将500例白内障手术治疗患者分为50g/L聚维酮碘组和25g/L聚维酮碘组,术中、术后观察眼部体征并询问患者主观不适。

      结果:50g/L聚维酮碘组眼部刺激症状较25g/L聚维酮碘组明显,但角膜上皮脱失情况和眼内炎的发生两组无区别。

      结论:术前结膜囊内使用50g/L聚维酮碘溶液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措施。

    • 上下泪点进针探通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对比观察

      2013, 13(12):2530-25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1

      摘要 (1517) HTML (0) PDF 356.66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上泪小点进针和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06-01/2013-01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62例286眼经保守治疗2wk无效的新生儿泪囊炎患儿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A,B 两组,其中A组133例149眼从上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B组129例137眼从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并随访1mo。

      结果:A组治愈率98.7%; B组治愈率93.4%; A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B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上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对新生儿泪囊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从下泪小点进针行泪道探通术,且减少泪小管撕裂、假道及泪道继发性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翼状胬肉术中应用bevacizumab与丝裂霉素C的比较

      2013, 13(12):2532-25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2

      摘要 (1433) HTML (0) PDF 397.42 K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翼状胬肉手术联合bevacizumab与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将2010-01/2012-01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住院的翼状胬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手术联合球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治疗,B组40例采用手术联合术中丝裂霉素C贴敷治疗,随访1a,比较评估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

      结果:A组治愈率为88%,B组为8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105,P>0.05); A组术后复发率为12%,B组为1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105,P>0.05); 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B组为18%,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517,P<0.05)。

      结论:翼状胬肉手术联合bevacizumab与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率低,但联合bevacizumab并发症较少。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比较及泪膜稳定性观察

      2013, 13(12):2535-25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3

      摘要 (1665) HTML (0) PDF 367.53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及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30眼,A组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B组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0.2g/L丝裂霉素C,C组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比较各组间术前、术后Shirmer 试验(Shirmer I test,S I t)和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conjunctiva fluorescein staining ,CFS),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的变化,及术后复发率,评估手术疗效和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结果:术后1mo,A组BUT较术前无显著差异; B组和C组较术前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B组CFS和OSDI均与C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但各项指标术后3mo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1,3mo S I t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经比较A组与B、C两组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较理想手术方式,可使患者泪膜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 翼状胬肉切除法与撕除法术后疼痛的对比研究

      2013, 13(12):2538-2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4

      摘要 (1300) HTML (0) PDF 760.76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法与撕除法术后24h疼痛评分的差别。

      方法:选择翼状胬肉患者160例160眼,随机分为切除组80例80眼和撕除组80例80眼。术后24h疼痛分级,评价两组术后疼痛差别。

      结果:撕除组80眼,术后疼痛评分为0级,1级,2级,3级分别为4眼,45眼,23眼,8眼; 切除组80眼,术后疼痛评分为0级,1级,2级,3级分别为1眼,30眼,33眼和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5,P=0.03)。

      结论:撕除法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切除法,撕除法在处理翼状胬肉头部组织中有独特的优势。

    • 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免疫相关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

      2013, 13(12):2540-2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5

      摘要 (1719) HTML (0) PDF 385.59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细胞亚群的含量,初步探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7例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中IgG,IgA,IgM,补体C3及C4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及健康对照儿童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儿外周血IgA,IgM及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值与健康儿童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IgG,补体C3及C4的含量低于健康儿童(P<0.05)。CD4+T淋巴细胞值高于对照儿童(P<0.05)。

      结论:补体C3,C4及CD4+T淋巴细胞在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 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指导纸质视力表标准化自我视力监测的研究

      2013, 13(12):2543-25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6

      摘要 (1559) HTML (0) PDF 354.55 K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指导纸质视力表应用于近视青少年进行标准化自我视力监测的有效性。

      方法:近视青少年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依据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进行纸质视力表标准化自我视力监测及门诊定期随访。对照组常规用眼卫生教育和门诊随访。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进展情况。

      结果:试验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平均屈光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平均屈光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屈光度进展大于试验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

      结论: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指导纸质视力标准化自我视力监测可以控制青少年近视屈光度的进展。

    • 三种光学测量仪器与A超对近视眼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的对比研究

      2013, 13(12):2545-2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7

      摘要 (1761) HTML (0) PDF 400.38 K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Visante OCT)、裂隙灯型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L-OCT)、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Ⅱz)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近视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的差异及相关性,以评价三种光学测量仪器在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准确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对近视患者43 例86眼分别用Visante OCT、SL-OCT、OrbscanⅡz和A型超声测量仪进行CCT的测量,并对四种仪器测量的C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LSD-t法两两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Visante OCT、SL-OCT、OrbscanⅡz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CCT的平均值分别为(521.05±29.88)μm、(533.73±31.83)μm、(534.02±32.96)μm、(540.60±31.11)μm,95%可信区间分别为(514.57~527.54),(526.83~540.65),(533.85~547.35),(536.75~544.45)。Visante OCT 与SL-OCT(P=0.009)、A型超声测量仪(P<0.01)、OrbscanⅡz(P=0.008)的CCT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isante OCT的CCT测量值分别低于SL-OCT的CCT测量值(12.69±9.32)μm,低于A型超声测量仪的CCT测量值(19.55±8.64)μm,低于OrbscanⅡz的CCT测量值(12.96±12.21)μm。SL-OCT与A型超声测量仪(P=0.158)、OrbscanⅡz(P=0.954)的CCT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bscanⅡz与A型超声测量仪的CCT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四种方法CCT测量值均呈正相关(P<0.01)。

      结论:三种光学测量仪器测量CCT值与A超测量值均有很好的相关性。OrbscanⅡz和SL-OCT测量CCT值与A超的测量值基本一致。三种光学测量仪器与A超相比具有非接触性、无创性、测量时间短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

    • 眼科B型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后脱离中的应用

      2013, 13(12):2549-25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8

      摘要 (1699) HTML (0) PDF 1.08 M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B型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1-09/2012-09来我院进行治疗的PVD患者305例506眼,应用B型超声进行检查和分析。

      结果:选取506眼中共计179眼(35.4%)为不完全PVD,327眼(64.6%)为完全PVD。其中有61眼(12.1%)出现少量玻璃体出血,经检查26眼(5.1%)为视网膜裂孔,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治疗后痊愈。

      结论:眼科B型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PVD,同时具有无创和快捷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前节OCT和pentacam及A超在测量角膜厚度上的比较

      2013, 13(12):2551-25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59

      摘要 (1841) HTML (0) PDF 384.05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前节OCT、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及A超在测量角膜厚度上的差异性。

      方法:回顾研究2013-01/05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43例86眼。利用前节OCT、pentacam以及A超测量患者的角膜厚度,对三组数据对比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以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前节OCT、pentacam及A超测量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35±52,550±52,550±51μm。配对t检验提示前节OCT和pentacam及A超测量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pentacam和A超测量结果配对t检验提示无统计学差异(P=0.82)。三种测量结果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性依次为:pentacam和A超为0.998,前节OCT和A超为0.993,而前节OCT和pentacam为0.991(P<0.01)。

      结论: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结果偏薄,而pentacam测量结果和作为金标准的A超结果相近。

    • 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

      2013, 13(12):2554-25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60

      摘要 (1515) HTML (0) PDF 388.02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使用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近视患者的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的变化。

      方法:选取93例186眼近视患者均行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分别于术前; 术后3,6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模拟Goldmann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超声角膜厚度测量。比较术后3mo与术前,术后6mo与术后3mo测量值的差异。

      结果:术后3mo中央角膜平均厚度为447.61±39.57μm与术前539.88±29.72μ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223,P=0.000); 术后6mo 448.78±39.19μm较术后3mo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33)。术后3mo Iopcc,Iopg分别为13.75±2.13,9.54±2.35mmHg较术前16.29±2.88,15.09±3.29mmHg显著降低(t=-13.604,-23.594; P=0.000,0.000)。Iopcc,Iopg分别较术前降低2.55±2.25,5.55±3.21mmHg。术后6mo 13.61±1.96,9.32±2.07mmHg与术后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7,1.447,P=0.33,0.15)。CRF,CH术后3mo测量值6.36±1.45,7.71±1.30mmHg较术前9.84±1.99,9.77±1.56mmHg显著降低(t=-24.116,

      -19.171; P=0.000,0.000)。CRF,CH分别较术前降低3.49±1.97,2.06±1.47mmHg。术后6mo 6.24±1.38,7.67±1.25mmHg与术后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6,0.636,P=0.147,0.52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LASIK术对角膜生物力学有显著影响,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各指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mo内生物力学各指标基本稳定。

    • 高度近视眼负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观察

      2013, 13(12):2557-25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12.61

      摘要 (1353) HTML (0) PDF 331.61 K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摘除联合负、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性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对66例94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植入负、低度数人工晶状体,随访3mo。

      结果:术中2眼发生后囊破裂,术后3眼晶状体后囊混浊,无视网膜脱离者。

      结论:超声乳化摘除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同时植入负、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增加了眼内组织的稳定性,防止了视网膜脱落,同时矫正了屈光不正。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