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13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PDGFR-α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2013, 13(8):1517-15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1

      摘要 (1675) HTML (0) PDF 1.10 M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反义寡核苷酸(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α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PDGFR-α ASODN)对体外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N/N1003A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使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PDGFR-α ASODN转染入N/N1003A细胞,MTT法分析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法检测PDGFR-αmRNA 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凋亡率。

      结果:PDGFR-α ASODN处理后,N/N1003A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P<0.05),PDGFR-α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均呈剂量依赖性; 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 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同时细胞阻滞于G1 期。

      结论:PDGFR-α ASODN可沉默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中PDGFR-α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为应用PDGFR-α ASODN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提供实验依据。

    • 伊朗亚兹德小儿斜视的流行与手术结果的调查研究

      2013, 13(8):1521-15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2

      摘要 (1597) HTML (0) PDF 357.42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伊朗亚兹德不同类型斜视的发病率及术后效果的调查。

      方法:在此描述性研究中,对年龄低于16岁患斜视人群的医疗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问卷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用于定性分析,曼-惠特尼U检验用于定量分析。

      结果:11a间有685例儿童性斜视确诊。斜视类型如下:307例(44.8%)外斜视,294例(42.9%)内斜视,84例(12.2%)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术后280例(73.9%)调整到正常水平(水平偏差范围< 8 Δ)。

      结论:研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外斜视。术后效果与已发表文献具有可比性。但仍需较长时间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

    • >实验论著
    • 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

      2013, 13(8):1525-1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3

      摘要 (1597) HTML (0) PDF 2.78 M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

      方法: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A超检影(诱导失败者剔除出组)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双眼行氪激光光凝。中药组于光凝后第2d开始连续灌胃21d,3.285g/(kg·d),每次1.5mL,1次/d。21d后行脉络膜铺片、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结果:形觉剥夺4wk后右眼均诱导出高度近视,且眼轴较左眼增长; 脉络膜铺片及免疫荧光示模型组右眼CNV面积及视网膜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左眼(P<0.01),中药组右眼CNV的面积及VEGF的表达较模型组右眼减少(P<0.01);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药组右眼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0.0589±0.0146)较模型组右眼(0.0972±0.0507)减少(P<0.01)。

      结论: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及VEGF的表达。

    • 羊膜匀浆提取液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2013, 13(8):1529-15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4

      摘要 (1372) HTML (0) PDF 2.40 M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羊膜匀浆提取液对大鼠碱烧伤后抑制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以及对角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羊膜匀浆提取液(amniotic membrane, AM)临床应用的合理浓度。

      方法:SD大鼠40只40眼,通过1mol/L的NaOH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对照组(A组)行PBS液点眼4次/d,其余三组(B、C、D组)分别行240,400,560μg/mL的AM点眼。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并比较四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损伤后角膜的超微结构。

      结果:损伤后的各个时间点,C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与A、B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随着羊膜匀浆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增强。但是C、D两组之间的CNV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羊膜匀浆提取液治疗组的多形核细胞浸润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当浓度达到400μg/mL,其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趋于稳定。这可能部分与羊膜匀浆提取液抑制碱烧伤炎症反应有关。

    • 外源性IL-10转染大鼠DC细胞对角膜移植术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3, 13(8):1533-1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5

      摘要 (1668) HTML (0) PDF 590.54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IL-10转染大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角膜移植术大鼠房水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表达的影响。

      方法:制备细胞8-DC,GFP-DC及IL-10-GFP-DC。55只SD受体大鼠,随机抽取6只6眼,作为阴性对照组,其余随机分成4组:阳性对照组(术前3d受体大鼠尾静脉注射1mL PBS)、8-DC组、GFP-DC组、IL-10-GFP-DC组,分别于术前3d受体大鼠尾静脉注射1mL已制备的细胞悬液(8-DC,GFP-DC,IL-10-GFP-DC)。以Wistar大鼠为供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角膜植片状态,并于术后第14d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房水中IL-4和IFN-γ因子的表达。

      结果:IL-10-GFP-DC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IL-10-GFP-DC组细胞因子IL-4表达较其他各组高,而IFN-γ的表达较其他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源性IL-10基因转染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能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其中干扰大鼠房水中细胞因子IL-4和IFN-γ的表达是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 肉毒杆菌B诱导大鼠干眼模型中泪腺炎症因子表达研究

      2013, 13(8):1537-1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6

      摘要 (1859) HTML (0) PDF 398.94 K (1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肉毒杆菌B诱导大鼠炎症干眼模型,通过观察泪腺炎症因子表达变化为干眼病实验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健康8周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20只为实验组,10只为对照组。右侧泪腺注射肉毒杆菌B 0.1mL(20mU),生理盐水0.1mL。分别于实验前1d及实验后第3d; 1,4,6wk,观察基础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染色,并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泪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变化。

      结果:术后实验组从第3d时出现泪液分泌减少,4wk达到高峰,6wk后恢复; 角膜荧光染色第3d时出现,持续6wk; 泪腺组织IL-1β从第3d开始出现增加,持续6wk; TNF-α表达水平未增加,MIF检测从第4wk开始表达增加,持续6wk。

      结论:泪腺注射肉毒杆菌B可以成功诱导大鼠炎症干眼模型,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干眼病实验提供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晶状体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013, 13(8):1540-1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7

      摘要 (1738) HTML (0) PDF 419.29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晶状体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32眼,左眼行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右眼未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定期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6mo后取出晶状体行Na+-K+-ATP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

      结果:6mo后,治疗组晶状体在透明度和组织形态学上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晶状体Na+-K+-ATP酶、CAT,SOD,GR,GSH-Px活性分别下降了20.97%,16.36%,4.46%,4.85%和1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MDA含量升高了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可使成年兔晶状体发生生物化学改变,对研究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斜视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的表达

      2013, 13(8):1543-15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8

      摘要 (1747) HTML (0) PDF 1.55 M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眼位及斜视儿童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的表达差异,以期进一步认识斜视发病机制与IGF-1的相关性。

      方法:根据患儿的眼位情况及斜视类型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67例86眼,共同性外斜视组129例183眼,正常眼位组23例23眼,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儿童眼外肌及血清中IGF-1的含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IGF-1在眼外肌细胞中主要表达在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正常眼位组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多于共同性内斜视组及共同性外斜视组(P <0.05)。(2)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眼位组与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相比较,眼外肌中IGF-1含量明显增多(P<0.05)。(3)正常眼位组、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儿童血清中IGF-1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共同性内斜及共同性外斜等儿童常见单纯眼位异常的发生,可能与眼球血供中IGF-1含量的多少相关性不大,其影响在于控制眼球运动的眼外肌局部IGF-1含量的多少,提示应用IGF-1在眼外肌局部注射对于治疗斜视等眼外肌相关疾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实验研究
    • 99Tc-MDP对碱烧伤性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2013, 13(8):1547-15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09

      摘要 (1663) HTML (0) PDF 827.71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99Tc-MDP对碱烧伤性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采用碱烧伤法制备角膜新生血管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予以腹腔注射99Tc-MDP,每天1次,至模型建立后14d。对照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新生血管形成时间、第21d时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新生血管面积。

      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长入的时间为6.25±1.93d,对照组长入时间为5.83±1.8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新生血管长度实验组为1.74±0.33mm,对照组为2.82±0.25mm; 新生血管的面积实验组为17.3±3.26mm2,对照组为24.8±5.10mm2,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使用99Tc-MDP可以有效抑制碱烧伤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 >临床论著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与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疗效的Meta分析

      2013, 13(8):1550-15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0

      摘要 (1408) HTML (0) PDF 2.46 M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SICS)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Phaco)的两种手术方式对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1989/2013年在国内发表的有关SICS与Phaco对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RevMan 5.0软件,选择评价临床疗效的主要指标:术后视力、并发症(角膜平均散光度、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前房虹膜反应)几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以危险差(risk difference,RD)判定SICS与Phaco的治疗效果,同质性资料(P>0.05)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资料(P≤0.05)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中文文献,两组术后90d时裸眼视力>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两组在术后角膜散光、角膜水肿程度、后囊膜破裂、前房虹膜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ICS与Phaco两种手术方式对治疗白内障的效果相近,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从而取得更加理想的手术效果。

    • 不同联合手术方式对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2013, 13(8):1555-15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1

      摘要 (1421) HTML (0) PDF 371.27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为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提供可靠方法。

      方法:收集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8例106眼,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患者40例56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B组患者38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手术顺利,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疗效的比较,房角镜检查:A组56眼房角完全开放的49眼; B组50眼房角360°开放的44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前房深度:A组为1.73±0.42mm,B组为1.78±0.39mm; 术后前房深度:A组为3.25±0.36mm,B组为2.91±0.53mm,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可明显地提高视力,有效地控制眼压,减少手术早期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可广泛运用。

    • 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

      2013, 13(8):1558-15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2

      摘要 (1276) HTML (0) PDF 394.05 K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0-03/2012-10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0例24眼进行观察,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均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防6~12mo, 23眼(96%)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6眼(25%)术中虹膜出血,2眼(8%)术后前房炎症反应,1眼(4%)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是目前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较为有效的方法,可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提高视功能,减少并发症。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分析

      2013, 13(8):1561-15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3

      摘要 (1532) HTML (0) PDF 372.26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129眼DR合并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DR合并RVO的患者118例中,双眼同时发病有11例22眼,其余皆为单眼,其中66眼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占51.2%,58眼表现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占45.0%,其它分支静脉阻塞有5眼,占3.9%。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此眼DR的改变,对侧眼均可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表现复杂,应与单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甄别。

    • >文献综述
    •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2013, 13(8):1564-15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4

      摘要 (1569) HTML (0) PDF 479.38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任何影响晶状体透明性的因素均可导致白内障。由于先天性白内障阻挡视通路,阻碍视觉发育,可能会导致终生弱视,所以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将近一半的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有关,白内障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合并眼部其他异常,或者作为多系统综合征的一部分。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连锁分析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筛查和定位的效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日渐清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上百个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本文就这些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吡非尼酮抗纤维化作用在眼科的应用

      2013, 13(8):1569-15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5

      摘要 (2896) HTML (0) PDF 416.76 K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吡非尼酮是一种新型抗纤维化药物,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吡非尼酮主要通过下调一系列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在肝、肺、肾等全身各组织器官和组织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具有安全、有效及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试验中被用于各种纤维化疾病的治疗。纤维化在青光眼或白内障术后、各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者将吡非尼酮试用于眼科增生性病变的研究,本文就吡非尼酮的特点及其在全身和眼科的抗纤维化研究做一综述。

    • 青光眼手术技术的进展

      2013, 13(8):1572-15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6

      摘要 (1911) HTML (0) PDF 382.30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手术方式。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已从传统的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改进到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就外引流手术而言,代表性的手术是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近来出现了诸如Ex-Press 微型引流钉植入术,Fugo刀经睫状体滤过术等新型手术。而内引流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小梁切开术、iStent植入术、内路小梁切开术、Schlemm管成形术以及金质微型引流器植入术。现将青光眼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2013, 13(8):1575-15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7

      摘要 (1441) HTML (0) PDF 451.95 K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为目前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氧化应激及补体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2013, 13(8):1579-15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8

      摘要 (1498) HTML (0) PDF 422.99 K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的一种复杂疾病,目前已成为老年人最普遍的致盲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长期的慢性氧化应激及免疫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密切相关。以下将氧化应激、补体及局部炎症在AM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作简要综述。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3, 13(8):1583-15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19

      摘要 (1683) HTML (0) PDF 390.26 K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独特的高分辨率、无损伤性等特点,自临床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定量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及参考价值。我们对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在OCT图像中的解剖形态学特征的了解,促进了临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就OCT在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应用进展加以综述。

    • 视网膜震荡电位在临床中的应用

      2013, 13(8):1586-15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0

      摘要 (1376) HTML (0) PDF 394.72 K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震荡电位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诊断、病情监视以及预后判断,它起源于视网膜内层,且能够反应视网膜内层的血液循环状态。现将视网膜震荡电位目前在临床的应用及前景做一个简要介绍,以促进这一技术的普及。

    • >临床研究
    • 机械性眼球外伤159例的临床观察

      2013, 13(8):1589-15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1

      摘要 (1285) HTML (0) PDF 403.34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总结机械性眼外伤的常见致伤原因、受伤场所及高危人群等特征,为指导安全防护、降低其发病率提供依据; 并经统计学研究得出影响机械性眼外伤愈后的相关因素,为伤后估计机械性眼外伤患者愈后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9例机械性眼外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得出159例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受伤年龄、性别及眼别分布、受伤季节、受伤原因、受伤场合、高危人群等特征。在愈后视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中,城乡差异为影响愈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就诊时间、患者年龄与愈后视力无关。在并发症对愈后视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眼内炎、视网膜脱离、晶状体脱位/半脱位、玻璃体脱出四个因素与愈后视力不良有关。在机械性眼外伤愈后视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年龄<10岁、损伤分区Ⅲ、损伤分级>3级三个因素与愈后视力不良有关。

      结论:我院收住的机械性眼外伤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所报道的基本一致; 受伤后合理治疗可提高愈后视力; 损伤分区Ⅲ、年龄<10岁、损伤分级>3级、并发眼内炎、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晶状体脱位/半脱位这些因素提示愈后不良。

    • 角膜板层切除氟康唑角膜基质注射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炎

      2013, 13(8):1592-15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2

      摘要 (1630) HTML (0) PDF 426.36 K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板层切除、氟康唑角膜基质注射、自体结膜移植三联术治疗中、浅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适应证及时机,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2005-03/2010-06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病灶位于角膜中、浅层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8例,大于病灶边缘0.5mm角膜刀板层切除病变角膜至基本透明,角膜基质注射2g/L氟康唑至水肿区大于病变区切缘约0.5mm,依病灶大小自患眼就近取带蒂结膜瓣连续缝合覆盖植床。术后第1d常规开放点眼,并观察角膜感染有无复发,注射造成水肿消退情况,结膜植片血运及患眼刺激症状,及视力变化。

      结果:患者157眼成功实施三联手术治疗,占拟实施此术式患者93.5%; 术后7d好转率96.2%,术后1mo,复发率3.8%,痊愈率95.5%,好转率0.6%; 注射药物后角膜基质水肿平均消退时间为13.4h; 术后1mo视力较术前提高者占24.8%,无明显变化者占58.0%,下降者占17.2%; 角膜内皮损失率0~8%,平均2.9%; 术后刺激症状:轻度87%,中度10%,重度3%; 住院天数平均7.3d; 住院费用平均2 160元; 术后3mo发现4例角膜轻微膨隆。

      结论:角膜板层切除、氟康唑角膜基质注射、自体结膜移植三联术治疗早、中期真菌性角膜炎经济实用、疗效好、痊愈快,二期常规安全行光学性角膜移植术,对于经济条件差患者和角膜供体短缺地区,三联手术可作为首要选择。

    • 表面麻醉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

      2013, 13(8):1595-15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3

      摘要 (1301) HTML (0) PDF 389.88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在表面麻醉下手工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0-01/2013-03在我院眼科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者358例372眼,观察术中疼痛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感,术中麻醉效果明显,能很好地配合手术者342眼(91.9%); 术中偶感轻微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者17眼(4.6%); 另有8眼(2.2%)患者因疼痛无法耐受手术; 5眼(1.3%)患者因无法固视而改行球后或球周麻醉。术后第3d最佳矫正视力4.0~4.5者57眼(15.9%),4.5~4.8者213眼(59.3%),4.8以上者89眼(24.8%)。

      结论: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避免了相应的并发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手术质量较好,适宜于基层的防盲治盲工作。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复明术的临床意义

      2013, 13(8):1598-16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4

      摘要 (1537) HTML (0) PDF 348.68 K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疗效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观察我院2012-03/2013-03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患者105例120眼作为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组、HbAlc<6.5%)。回顾我院2011-01/2012-03糖尿病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后的患者111例126眼作为对照组(血糖测定组、血糖<6.4mml/L),均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对两组术后患者眼前段炎症反应发生程度、视力恢复、抗生素使用强度(DDD)值进行对比。

      结果: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组,平均视力恢复0.72,眼前段炎症反应发生率83.3%,抗生素使用强度为45.5。血糖测定组,平均视力恢复0.498,眼前段炎症反应发生率93.7%,抗生素使用强度为88.6。两组眼前段炎症发生率、反应程度及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 两组视力恢复程度P<0.05,有显著差异; DDD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是衡量患者术前血糖稳定的金指标,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复明术手术时机选择有重要意义。术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患者,眼前段炎症反应(TASS)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术后视力恢复显著提高; 抗生素使用强度值显著降低。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

      2013, 13(8):1601-16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5

      摘要 (1463) HTML (0) PDF 353.39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5例55眼均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术前、术后1wk; 3,6mo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2.4±3.1mmHg,术后14.3±4.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央前房深度为1.49±0.31mm,术后随访平均深度为3.04±0.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术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36眼,术后房角均增宽开放。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基层医院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2013, 13(8):1603-16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6

      摘要 (1373) HTML (0) PDF 379.93 K (1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治疗中的安全性,对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方法:对1 232眼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其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术中虹膜脱出19眼(1.54%),虹膜根部离断4眼(0.32%),晶状体后囊膜破裂62眼(5.03%),后弹力层脱离4眼(0.32%)。术后角膜内皮水肿56眼(4.54%),暂时性高眼压62眼(5.03%),急性眼内炎2眼(0.16%),葡萄膜炎反应42眼(3.41%),前房出血5眼(0.41%),视网膜脱离1眼,皮质残留28眼(2.27%)。

      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但因技术不熟练和经验不足可引起各种并发症,为获得满意的手术结果,应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妥善处理并发症。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可疑房角关闭和房角关闭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3, 13(8):1606-16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7

      摘要 (1452) HTML (0) PDF 398.44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特点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1/12诊断为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PACS和PAC及PACG患者共86例86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术前术后记录视力、眼压、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视野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

      结果:术中发现19眼(22%)晶状体悬韧带不同程度松弛。84眼(98%)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0.1者7眼(8%),0.1~0.5者32眼(37%),0.6~1.0者47眼(55%)。83眼(97%)随访期结束时不用药情况下眼压均在10~15mmHg之间。术后前房均加深,房角不同程度开放。

      结论:悬韧带松弛在PACS,PAC,PACG中较为常见。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可有助于控制PAC及PACG患者的眼压,不同程度开放PAC及PACG房角、加深前房。

    • 三种非球面单焦点丙烯酸酯IOL植入术后暗视下视觉质量的观察

      2013, 13(8):1609-16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8

      摘要 (1531) HTML (0) PDF 671.61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非球面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后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及暗视下(3cd/m2)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单焦点非球面丙烯酸酯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90眼,2011-12/2012-11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前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1组(25例30眼)植入疏水性染黄色丙烯酸酯IOL(HOYA),2组(28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IOL(Rayner)及3组(24例30眼)植入亲水性丙烯酸酯表面肝素处理IOL(XO)。所有患者于术后1,3mo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及暗视无眩光状态下的CS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术后1,3mo时,各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患者1,3mo暗视无眩光状态下CS结果(标准化后的CS值:lgCS),三组患者之间CS值并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P>0.05),但HOYA组患者CS结果略下降。

      结论:三组患者之间,术后1,3mo时最佳矫正视力及对暗视无眩光状态下CS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由于蓝光滤过型IOL对视网膜的潜在保护作用,因此植入染黄色滤过蓝光的IOL是可取的,特别是对儿童及青年白内障患者是必要的。

    • 玻璃体腔充满气体的情况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体会

      2013, 13(8):1613-16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29

      摘要 (1383) HTML (0) PDF 380.31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玻璃体腔充满气体的情况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意义和技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玻璃体切割术中玻璃体腔充满气体的情况下植入人工晶状体的36例3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后随访3~12(平均5.6)mo。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均提高2~6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非接触全视野镜下玻璃体腔充满气体、无人工晶状体的情况下能较容易地看清周边视网膜并进行光凝治疗,在玻璃体腔充满气体的情况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捷、无不必要的重复操作、手术无太大难度、安全有效。

    • 囊袋张力环在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术后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应用

      2013, 13(8):1616-16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0

      摘要 (1627) HTML (0) PDF 377.65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肝素处理的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应用于马凡综合征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患者,预防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方面的效果。

      方法:将34例56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前将肝素12 500U加入500mL乳酸林格氏液中作为冲洗液,囊袋张力环用肝素原液浸泡20min; 对照组乳酸林格氏液中不加任何药物,囊袋张力环也不用肝素浸泡。术后观察患者眼压、前房反应、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膜混浊情况。

      结果:试验组总后囊混浊率13.3%,对照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前房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角膜水肿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别。

      结论:植入肝素处理的囊袋张力环对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在术后预防后囊膜混浊,提高术后视力恢复有重要应用价值。

    • 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筛查

      2013, 13(8):1619-16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1

      摘要 (1554) HTML (0) PDF 756.26 K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中国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ADCC)的已知候选基因进行筛查以寻找致病位点。

      方法:收集一个ADCC家系的临床资料并采集静脉血。在24个已知与ADCC相关基因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利用Linkage软件Mlink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计算Lod值。

      结果:此家系白内障类型为核性白内障,24个候选基因附近50个微卫星Lod值均小于0,微卫星所在区域与此家系致病基因无连锁关系。

      结论:此ADCC家系致病基因不是已知的与ADCC相关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导致此家系疾病发生。

    • 近视眼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及前房体积相关因素分析

      2013, 13(8):1622-16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2

      摘要 (1598) HTML (0) PDF 394.27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近视患者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前房体积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收集241例482眼6~47岁近视患者,男124例248眼,女117例234眼。采用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并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探讨前房体积影响因素。

      结果: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平均值为11.69±0.51,3.04±0.30mm,男性、女性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平均值分别为11.74±0.49,11.64±0.53,3.07±0.30,3.02±0.29mm,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65,-1.971; P=0.024,0.048),男性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均大于女性。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分别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0,-0.246 ; P=0.00,0.00),与等效球镜度无相关性(r=-0.057,0.067; P=0.210,0.142),角膜横径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297; P=0.00),回归方程Y=1.025+0.173X(Y代表前房深度,X代表角膜横径,F=46.440,P=0,R2=0.088)。

      结论:近视眼患者的角膜横径和前房深度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角膜横径、前房深度及前房体积男性大于女性,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近视等效球镜度数无关。

    • 1/3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013, 13(8):1625-16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3

      摘要 (1358) HTML (0) PDF 1.20 M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1/3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中心凹下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方法:我院眼科门诊2010-05/2011-05确诊为急性CSC患者22例22眼,行单次1/3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学治疗,术前和术后1,2,4wk及3mo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检测,且于术前、术后4wk进行视网膜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观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术前22眼OCT均显示视网膜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造影中均存在明显荧光渗漏及脉络膜血管扭曲扩张弥漫荧光渗漏; 术后1wk,OCT显示7眼视网膜下积液部分吸收; 术后2wk时11眼视网膜下渗液完全吸收,术后4wk时22眼视网膜下渗液完全吸收,22眼FFA显示荧光渗漏消失,15眼ICG显示扭曲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管径形态有所改变,7眼脉络膜血管形态改变不明显。视力从术前平均0.5升高至0.9,视物变形情况22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22眼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1/3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安全有效。

    • PDT联合血栓通治疗AMD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2013, 13(8):1628-16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4

      摘要 (1652) HTML (0) PDF 410.02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中药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化(CNV)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化(AMD-CNV)患者17例17眼,男7例,女10例,年龄53~72岁。患者经过视力、眼压、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检查确诊。患者用PDT治疗5d后,再用500mg中药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10d,1次/d,疗程为15d,观察治疗后1,3和6mo疗效。

      结果:治疗6mo,17例中视力提高8例(47%),视力稳定无明显变化6例(35%),视力下降3例(18%); 12例(71%)CNV闭合且渗漏完全停止,5例(29%)CNV大部分闭合。1例出现一过性视物模糊。

      结论:PDT联合中药血栓通注射液治疗AMD-CNV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糖尿病黄斑水肿相关因素分析

      2013, 13(8):1631-16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5

      摘要 (1345) HTML (0) PDF 346.17 K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与糖尿病病程和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40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的DME患者的检查结果、糖尿病病程和视力等临床资料。分析各种类型DME与以上相关因素的关系。

      结果:DME患者40例40眼中,局限型DME 14眼(35%),弥漫型20眼(50%),囊样水肿6眼(15%)。患者的视力与DME的类型具有显著相关性(r=-0.835,P=0.000),黄斑囊样水肿较局限型水肿对视力的损害更严重。糖尿病病程与DME的类型具有显著相关性(r=0.472,P=0.002)。

      结论:DME与糖尿病病程、视力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 急诊充气性视网膜固定联合气体下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脱离

      2013, 13(8):1633-16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6

      摘要 (1954) HTML (0) PDF 384.79 K (1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气体下激光光凝急诊治疗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处理及操作技巧。

      方法:分析2011-09/2012-06在我科住院治疗的,PVR级别低于C级、裂孔位于上方6个钟点位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5例45眼,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术后24~48h行气体下裂孔激光光凝术。观察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和并发症。

      结果:平均随访10mo。一次手术成功率40眼(88.9%)。术后视网膜下小气泡2眼(4.4%),视网膜下液吸收延迟3眼(6.7%)。新发视网膜裂孔5眼(11.1%),发展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眼(4.4%),白内障加重1眼(2.2%)。

      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联合气下光凝术适用于上方6个钟点位视网膜裂孔和PVR低于C级的病例。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或巩膜扣带术相比,该术式能在发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迅速进行视网膜裂孔封闭,治疗环境及医疗设备要求相对宽松,手术技巧难度较低,治疗费用低。其缺点是一次手术成功率较低,术后需要精确的体位控制和密切随访。

    • 独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2013, 13(8):1636-16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7

      摘要 (1526) HTML (0) PDF 432.42 K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独眼(对侧眼为盲)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分析2006-01/2010-02本中心眼底病专科确诊的68例独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特殊群体的临床特点,对手术方案、眼内填充物的选择、手术前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解剖成功率及预后进行重点分析。术后随访4mo~5a,平均11.30 ± 9.57mo,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

      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8例患者中,0.05以上者从术前的22眼(32.4%)提高到术后的60眼(88.2%),0.3以上者从术前的3眼(4.4%)提高到术后的37眼(54.4%)。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86,P<0.01)。

      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使大部分独眼患者避免因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导致的盲和低视力。

    • Pascal模式扫描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2013, 13(8):1639-16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8

      摘要 (1652) HTML (0) PDF 381.58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attern Scan Laser(Pascal)模式扫描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方法:临床对93例186眼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前后均做视力、FFA、OCT 视野等相关检查。随机分治疗组48例96眼,采用Pascal模式扫描光凝一次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同时设对照组45例90眼采用多波长氪离子常规全视网膜光凝,分4~5次治疗。

      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治疗组激光术后视野光敏感度无明显下降,而对照则显著降低,术后视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

      结论:Pascal模式扫描光凝治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的全视网膜光凝,具有治疗后视野无明显下降、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和疼痛感小的优点。

    • 曲伏前列腺素预防DR玻璃体切除术后24h高眼压的临床意义

      2013, 13(8):1642-16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39

      摘要 (1791) HTML (0) PDF 408.61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术前应用0.04g/L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对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24h高眼压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C3F8气体或平衡液(BSS)填充术治疗的102例102眼DR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B组术前60min用0.04g/L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1滴点术眼,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24h与手术后24h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情况,同时以Goldmann眼压仪测量眼压并分析。

      结果:两组术眼术后24h平均眼压均高于对侧眼(t=2.17,2.09; 均P<0.05),也均高于自身术前24h平均眼压(t=2.41,2.28; 均P<0.05)。术后24h,A组高眼压(以平均眼压≥25mmHg为高眼压标准)及BCVA较术前下降发生率大于B组(χ2=4.86,3.99; 均P<0.05)。A组患者术后24h最佳矫正视力低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3,P>0.05)。

      结论:术前应用0.04g/L曲伏前列腺素滴眼液可以减少DR玻璃体切除术后24h高眼压发生,改善高眼压对视网膜及视盘血供的影响,对预防DR玻璃体切除术后高眼压所致视功能损害有意义。

    • 复方血栓通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眼底形态学影响

      2013, 13(8):1645-16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0

      摘要 (1312) HTML (0) PDF 348.82 K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胶囊对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眼底形态学影响。

      方法:选取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85例85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43例接受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接受丹参治疗,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底形态学改变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黄斑水肿消退率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最佳矫正视力、视网膜静脉相对直径和视网膜出血相对面积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升高,但实验组好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网膜静脉相对直径和视网膜出血相对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或缩小,实验组治疗后的视网膜出血相对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

      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以有效促进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的视力恢复和视网膜出血面积缩小,效果优于丹参治疗。

    • 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

      2013, 13(8):1648-16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1

      摘要 (1422) HTML (0) PDF 416.35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手术干预时机。

      方法: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128例177眼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DR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观察。PDR患者依据疾病进程分为Ⅳ级组、Ⅴ级组以及Ⅵ级组。采用玻璃体切除术以及眼内视网膜激光对各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前房炎症反应、术后1wk眼压以及术后6mo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视力均恢复,但三组中以Ⅳ组视力恢复最为显著(P<0.05); 三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前房炎症以及术后平均眼压,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Ⅳ级时对PDR患者进行手术干预可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同时显著提高疗效。

    •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13, 13(8):1651-16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2

      摘要 (1491) HTML (0) PDF 637.85 K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1.25mg贝伐单抗(Bevacizumab)注射液后行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74例86眼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引起视力下降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48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注射液1.25mg,3wk后进行局部或格栅样视网膜光凝。对照组31例38眼单纯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注射液1.25mg,跟踪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6wk; 3mo两组视力情况与视网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两组视力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wk时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6wk; 3mo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治疗前,治疗后3,6wk; 3mo分别为395.933±119.784,292.617±39.131,302.350±55.272,314.200±60.528μm。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3,6wk; 3mo分别为398.734±111.764,301.217±34.231,312.120±53.170,395.145±108.687μm。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wk视网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后6wk和3mo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后联合黄斑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弥漫性黄斑水肿更有效,有利于视网膜光凝,并且能提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力。

    • 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2013, 13(8):1654-16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3

      摘要 (1499) HTML (0) PDF 1.56 M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bevacizumab)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原因。

      方法:随即选择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07例207眼,所有病例均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0.06mL。于术后第1d; 1,4,12wk除了详细询问主诉,并进行常规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等检查。

      结果:治疗12wk后,视力改善的有效率为90.8%。术后出现眼痛伴异物感7例(3.4%),眼睑皮肤瘙痒1例(0.5%),结膜充血6例(2.9%),球结膜下出血1例(0.5%),术后眼压升高2眼(1.0%)。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化、多中心的临床实验,规范该药的临床应用。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3, 13(8):1657-16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4

      摘要 (1917) HTML (0) PDF 411.64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视力预后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2006-01/2009-12在我院诊治的NAION患者116例116眼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眼底表现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治疗前后视力变化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全身疾病、全身应用扩张血管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中,男65例,女51例; 平均发病年龄为56.4±9.8岁。所有患者眼底均表现为视乳头水肿和边界不清,部分患者伴有视乳头旁出血。视野检查多表现为水平视野缺损,以下方或鼻下方视野缺损常见(53.7%)。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早期表现为视乳头部分血管荧光素充盈延缓,晚期表现为视乳头弥漫性强荧光和荧光素渗漏。经系统治疗后所有患者视乳头水肿消失,遗留有视乳头颜色变淡。116例116眼患者的初诊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52±0.21,治疗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为0.68±0.20,治疗后平均视力有显著提高(t=10.61,P=0.000)。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视野缺损有明显好转或稳定,视野缺损扩大者17眼(14.7%)。116例患者中伴发心脑血管疾病者72例(62.1%),其中高血压病52例(44.8%),糖尿病27例(23.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最终视力低下(0.5及以下)与初诊时视力低下(0.5及以下)、糖尿病病史和老龄(60岁以上)密切相关,未发现与性别、高血压病史等因素有关。

      结论:中老年人高血压病或糖尿病是NAION的常见发病危险因素,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改善视乳头缺血状态,提高患者视力和改善视野缺损状态。

    • 眼内异物78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2013, 13(8):1660-16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5

      摘要 (1607) HTML (0) PDF 378.00 K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眼内异物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发症的治疗和预后。

      方法:回顾分析78例眼内异物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视力、并发症、手术方法、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结果:青壮年男性是眼内异物的多发人群,主要致伤原因为锤击伤。眼后段异物和爆炸伤视力预后差。眼前段异物全部取出,眼后段异物行玻璃体切割术,取出率为93%,眼内炎发生率为9%,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注药,炎症控制。

      结论:加强安全宣教及劳动保护有助于减少球内异物发生,伤口早期正确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降低致盲率。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术后的疗效评估

      2013, 13(8):1663-16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1.36 M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术后疗效评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0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7mo,随访时给予OCT检查,评估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记录最佳矫正视力情况。

      结果:术后OCT表现有3种:黄斑裂孔闭合2眼(10%),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16眼(80%),黄斑裂孔未闭合伴视网膜浅脱离2眼(1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视力的提高与黄斑孔的解剖学复位情况密切相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OCT用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硅油填充术后随访可以明确诊断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为硅油取出时机提供参考。

    • RetCamⅡ在新生儿眼底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2013, 13(8):1666-16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7

      摘要 (1653) HTML (0) PDF 404.96 K (14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眼底病变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12-01-01/12-31采用RetCamⅡ广域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的2 836例新生儿眼底病变的情况。其中早产儿1 625例(57.30%),第一次检查时间为出生后1~4wk,矫正胎龄32~40wk。足月儿1 211例(42.70%)。第一次检查时间为生后4wk内。

      结果:筛查出454例眼底异常,其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207例(占早产儿比例12.74%),包括ROP Ⅰ期118例(57%),ROP Ⅱ期58例(28.02%), ROP Ⅲ期23例(11.11%),ROP Ⅳ期8例(3.86%),ROP V期0例; 足月新生儿眼底病变247例(占足月儿比例20.40%),其中发育性、遗传性疾病68例,占27.53%; 视网膜母细胞瘤1例,占0.40%; 视网膜出血102例,占41.30%; 视网膜渗出68例,占27.53%; 视神经萎缩5例,占2.02%; 视盘水肿3例,占1.21%。

      结论:新生儿眼底病变多样且危害严重,应重视早期筛查,早产儿及伴有高危因素的足月儿应该是眼底筛查的重点人群,使用RetCamⅡ数字视网膜照相机进行新生儿眼底病变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手段。

    • 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2013, 13(8):1669-16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8

      摘要 (1224) HTML (0) PDF 421.13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探索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发育状况。

      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OCT)检测弱视组17例20眼及正常对照组14例20眼黄斑中心区及黄斑周围区视网膜厚度。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差异。

      结果: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组比正常对照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周围区内环弱视组鼻侧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对照组鼻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弱视组颞侧及上、下方视网膜厚度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黄斑周围外环各区视网膜厚度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加, OCT技术为非侵入性、结果可靠、安全。能否用于客观评估弱视预后及检测弱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 >教学研究
    • 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2013, 13(8):1672-16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49

      摘要 (1344) HTML (0) PDF 354.24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临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自2011年起眼科采取一系列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进行教学管理,同时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前后各项教学质量评估内容进行对比。

      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学生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病历书写质量及对带教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能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值得应用。

    • >临床报告
    • 利多卡因应用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观察

      2013, 13(8):1674-16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0

      摘要 (1374) HTML (0) PDF 354.18 K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利多卡因作为表面麻醉剂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2007-10/2011-09采用20g/L利多卡因注射液滴眼进行表面麻醉,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 850例2 600眼,观察术中的镇痛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93%的患者镇痛效果良好,术中无疼痛感,患者能很好地配合手术,未发生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7%的患者术中诉术眼有胀痛感,均可忍受。术后1mo时,89.4%的术眼裸眼或矫正视力≥0.6。

      结论:利多卡因作为表面麻醉剂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镇痛效果良好,手术安全、舒适。

    • 个性化复合式切口在基层扶贫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3, 13(8):1676-16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1

      摘要 (1373) HTML (0) PDF 369.31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根据角膜散光轴位选择复合性手术切口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度在基层扶贫白内障手术中的作用。

      方法:根据角膜曲率计选择角膜散光度数≥1.50D的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以角膜最大屈光力径线方向为中心做巩膜隧道主切口并在主切口的对侧做辅助切口,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3d; 1,3,6,12mo的角膜散光及裸视视力。

      结果:术前、术后3d; 1,3,6,12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2.08±0.666,-1.06±0.75,+0.67±0.71,+1.11±0.77,+1.20±0.88,+1.30±0.68D; 术前、术后3d; 1,3,6,12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30±0.19,0.55±0.25,0.69±0.21,0.66±0.18,0.65±0.20,0.60±0.22。

      结论:个性化复合式手术切口这一技术适合在基层大批量扶贫白内障手术中广泛应用,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等优点。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2013, 13(8):1679-16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2

      摘要 (1339) HTML (0) PDF 348.08 K (1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对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对比入院时及术后的视力及眼压。

      结果:手术并发症轻且易于控制; 17例术前眼压41.7~62.4mmHg,视力光感,术后眼压平稳于10.7~18.2mmHg,视力≥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2013, 13(8):1681-16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3

      摘要 (1386) HTML (0) PDF 361.99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 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42例42眼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NVG的患者。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出血、虹膜新生血管及滤过情况。

      结果:术后6~12mo,34例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6例症状缓解,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后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

      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NVG疗效理想。

    • 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

      2013, 13(8):1683-16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4

      摘要 (1597) HTML (0) PDF 402.95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对Fuchs综合征患者16例16眼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2眼合并白内障及青光眼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18例18眼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3mo视力(含矫正)≥0.5者16眼(88.89%),10眼后囊混浊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视力均≥0.5。2眼合并青光眼者术后眼压降至正常范围。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Fuchs综合征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效果良好,安全可靠,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是可行的手术方法。

    • 低能量TTT联合曲安奈德球后注射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013, 13(8):1685-16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5

      摘要 (1491) HTML (0) PDF 390.23 K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低能量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球后注射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对14例14眼CEC患者首先球后注射TA 40mg/1mL+20g/L利多卡因0.5mL,然后于注射后1wk时再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进行低能量TTT治疗(激光参数分别为:光斑直径0.8~3.0mm,照射时间60s,能量120~360mW),采用矫正视力、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来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随访3~12mo。

      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5眼(36%),无变化者8眼(57%),视力下降者1眼(7%)。12眼在治疗2wk后黄斑区出血、渗出明显减少,其中5眼在1mo后完全吸收,7眼在3mo后完全吸收,2眼眼底出现明显的黄斑瘢痕形成。治疗后3mo时,FFA检查发现CNV渗漏明显消退、减轻者7眼,无明显变化者5眼,2眼CNV扩大或渗漏增强; OCT检查发现12眼黄斑水肿均有不同程度改善,CNV强反射区域减小或者稳定,另2眼黄斑水肿加重、CNV扩大。

      结论:低能量TTT联合TA球后注射对CEC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值得应用。

    • 577nm微脉冲激光与药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2013, 13(8):1688-16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6

      摘要 (1374) HTML (0) PDF 1.50 M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577nm微脉冲激光与药物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2-01-01/09-31的CSC患者45例45眼为激光组,行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并与药物组(40例40眼)的疗效比较。

      结果:激光组于治疗后6wk全部治愈,比药物治疗组恢复时间更短,见效更快。

      结论: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CSC是安全有效的,并可减少CSC的复发。

    • 早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重症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

      2013, 13(8):1691-16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7

      摘要 (1310) HTML (0) PDF 402.46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手术时机对治疗重症感染性眼内炎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重症外伤性眼内炎病例,按手术时机不同分为两组,≤24h患者为A组; >24h为B组,均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视网膜情况、术后疗效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区别。

      结果:≤24h手术患者术中可见视网膜受损情况较轻,手术有效率更高,术后BCVA更佳。

      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硅油填充是治疗重症眼内炎的有效方法,及早发现并及时手术治疗是减少视力受损程度的重要因素。

    • 首诊动眼神经麻痹35例病因分析

      2013, 13(8):1694-16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8

      摘要 (1435) HTML (0) PDF 391.87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首诊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2009-01/2012-12在我院首诊为动眼神经麻痹的患者,通过血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等检查,分析动眼神经麻痹的原因及特点。

      结果:动眼神经麻痹35例中,头部外伤10例(29%),颅内炎性8例(23%),糖尿病6例(17%),颅内动脉瘤4例(11%),颅内肿瘤4例(11%),脑血管梗塞、脑血管出血、原因不明均为1例(3%)。

      结论: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复杂,以头部外伤最常见,其他原因还见于颅内炎性、糖尿病等。各病因在各年龄段分布具有一定特点,有针对性及时准确查明病因极为重要,是正确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 泪道激光联合置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2013, 13(8):1697-16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59

      摘要 (1261) HTML (0) PDF 348.24 K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联合泪道置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疗效。

      方法: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79例96眼,27眼(22眼泪小管、泪总管阻塞,5眼泪小管合并鼻泪管阻塞)行激光联合泪道引流管植入术; 69眼(27眼鼻泪管阻塞,42眼慢性泪囊炎)行激光联合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术后给予激素、抗生素眼药水点眼1wk,泪道引流管术后3~6mo顺利拔管,鼻泪管支架,4wk拔管,所有患者随访12mo。

      结果:泪道引流管,鼻泪管支架取出后随访12mo,泪溢消失者79眼,泪溢好转者10眼,无效者7眼,泪溢但无脓,总有效率为93%,显效率82%。

      结论:根据泪道阻塞部位选择泪道激光联合不同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简便有效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两种泪道激光联合术式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对比

      2013, 13(8):1699-17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0

      摘要 (1282) HTML (0) PDF 366.91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泪道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及引线型硅胶管植入术和泪道激光单纯联合引线型硅胶管植入术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用Nd:YAG激光疏通泪道后,A组143例150眼,泪道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及引线型硅胶管置入。B组143例150眼,泪道激光疏通后单纯联合引线型硅胶管置入。

      结果:A组:治愈138眼,治愈率92.0%,好转10眼,好转率6.7%,总有效率98.7%,无效2眼。B组:治愈107眼,治愈率71.3%,好转32眼,好转率21.3%,总有效率92.7%,无效11眼。统计学分析两组治愈率之间比较χ2=4.15,P<0.05; 总有效率之间比较χ2=5.00,P <0.05,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泪道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及引线型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Nd:YAG激光治疗不同部位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 13(8):1701-17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1

      摘要 (1127) HTML (0) PDF 347.63 K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以及对不同阻塞部位的有效率的分析。

      方法:对2009-02/2011-12我院门诊840例920眼不伴有泪囊炎的泪道阻塞患者,均采用Nd:YAG脉冲激光机治疗,其中泪小管阻塞134眼,鼻泪管阻塞786例眼,术后行连续4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或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泪道冲洗。分别对单纯泪小管和鼻泪管阻塞患者进行3mo随访。

      结果:总有效率76.2%,其中泪小管阻塞有效94眼,有效率70.1%。鼻泪管阻塞有效607眼,有效率77.2%,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单纯泪小管阻塞患者。

      结论:Nd:YAG激光治疗单纯泪道阻塞(不伴泪囊炎)具有理想的疗效,方法简单易行,有效率高,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花费少,无效患者后续可选替代治疗方案多,可以作为单纯泪道阻塞疾病的首选方案。激光泪道成形术对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的有效率略高于单纯泪小管阻塞。

    • 改良硅胶支撑管植入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2013, 13(8):1703-17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2

      摘要 (1458) HTML (0) PDF 1.95 M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硅胶支撑管方式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术中的疗效。

      方法:选用0.3mm×0.6mm直径的医用硅胶管治疗24例新鲜泪小管断裂患者,并与同期采用硬外麻管治疗方式治疗24例进行比较,平均随访1.5a。

      结果:改良支撑方式术后硅胶管稳定性好,随访期间泪道通畅,排泪正常; 常规支撑法拔管前术眼有不同的刺激症状,有异物感,流泪,充血,分泌物多,影响外观,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1/24)及33.3%(8/24),有显著性差异(P<0.01); 拔管后随访期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1.7%(22/24)及62.5%(15/2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改良硅胶支撑管方式在泪小管断裂修复术有较好的效果,该法疗效确切,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留置硬膜外导管的拔管时机

      2013, 13(8):1706-17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3

      摘要 (1643) HTML (0) PDF 397.91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留置硬膜外麻醉导管最佳拔管时机。

      方法:选取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行泪小管吻合术62例62眼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患者分为A,B,C三组,A,B组各21例21眼,C组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泪道硬膜外麻醉导管拔管时间A组为术后1mo,B组为术后2mo,C组为术后3mo。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三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与组A及组B比较,组C患者术后下泪点外翻及泪小管炎的比例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泪小管断裂吻合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支撑物时术后1mo为最佳拔管时机,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又缩短了患者因留置导管带来生活不便的时间。

    • 泪小管断裂78例的原因与临床处理

      2013, 13(8):1708-17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4

      摘要 (1409) HTML (0) PDF 714.84 K (1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泪小管断裂原因,探讨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的手术方法和技巧。

      方法:泪小管断裂患者78例78眼,均Ⅰ期显微镜下经硬膜外导管支撑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

      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吻合,术后3mo拔管,随访至1a,下泪小管均通畅。

      结论:泪小管断裂绝大部分为钝挫撕裂伤。显微镜下Ⅰ期吻合是首选和必须的方法,鼻侧断端的寻找、硬膜外导管的确切植入、内眦的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假泪点同样可以引流泪液。

    • 应用泪道内窥镜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2013, 13(8):1711-17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5

      摘要 (1540) HTML (0) PDF 1.83 M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泪道内窥镜下泪道微钻疏通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60例64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进行泪道内窥镜检查及治疗,并联合全泪道置管,拔管后随诊3~6mo,观察疗效。

      结果:64眼中45眼治愈,无溢泪, 泪道冲洗通畅; 13眼好转,轻微溢泪,泪道冲洗通而不畅; 6眼无效,仍流泪,泪道冲洗不通。总的有效率90.6%。

      结论:应用泪道内窥镜系统能在直视下对鼻泪管阻塞的情况进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改良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MM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2013, 13(8):1715-17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6

      摘要 (1424) HTML (0) PDF 396.00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改良羊膜及角膜缘干细胞(limbal stem cell,LSC)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MMC)与传统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及差异。

      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2-05住院治疗的复发性翼状胬患者62例73眼,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30例35眼,行传统羊膜移植联合MMC术; 改良组32例38眼,行改良的羊膜及LSC移植联合MMC术。观察术后两组患者的羊膜贴合情况、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眼表情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眼表的影响及复发率。

      结果:随访3~6(平均5)mo。传统组术后早期对泪膜功能有影响,改良组术后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小于传统组,术后6mo两组泪膜功能恢复。传统组:8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22.9%。改良组:2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5.3%。

      结论:改良的羊膜及LSC移植联合MM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治愈率明显提高,术后反应轻,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维吾尔族翼状胬肉的疗效

      2013, 13(8):1718-17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7

      摘要 (1607) HTML (0) PDF 352.65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维吾尔族翼状胬肉患者的效果。

      方法:维吾尔族患者翼状胬肉163例180眼,采用手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术,术后观察视力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

      结果:翼状胬肉患者163例180眼成功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随访6~48mo,术后12mo内无复发病例; 18mo复发1眼(0.6%); 24mo复发6眼(3.3%); 48mo复发9眼(5%)。163例180眼中16眼复发,复发胬肉较薄,充血轻。本组复发率为8.9%,余未发现复发及复发倾向。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新疆维吾尔族翼状胬肉患者较为适当的手术方式。

    • 生物羊膜移植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3, 13(8):1720-1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8

      摘要 (1359) HTML (0) PDF 365.46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为翼状胬肉的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在2010-04/2012-04期间对52例58眼翼状胬肉患者施行了显微镜下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观察其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和术后复发率,并与同期单纯接受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术的46例53眼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第3,5d即愈合的例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14d后愈合的例数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另外对照两组患者的平均愈合天数发现研究组患者显著短于对照组。另外研究组患者的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更短,术后复发率更低,舒适度更高,值得推荐。

    • 顺德区特定人群干眼症患病率调查

      2013, 13(8):1723-17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69

      摘要 (1455) HTML (0) PDF 375.80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顺德区公安干警干眼症的发病情况,分析干眼症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防治措施。

      方法:对参加健康体检的650例顺德区公安干警进行问卷调查,结合裂隙灯检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结膜荧光染色检查确定诊断。观察干眼症的患病率、不同警种的干眼症患病率、不同年龄段干眼症患病率、干眼症患者自觉症状、以及干眼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公安干警650例中干眼症患者152例,患病率为23.4%,其中交警、巡警及内勤警患病情况明显高于治安警和刑警。40岁以上者患病情况高于40岁以下者。

      结论:不良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是干眼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 老年性上睑下垂手术治疗临床观察

      2013, 13(8):1726-17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0

      摘要 (1472) HTML (0) PDF 377.96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术式治疗老年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

      方法:将2008-06/2011-10明确诊断为老年性上睑下垂的150例164眼患者分为3种临床类型,从而选择不同手术方法:(1)轻度下垂:选择提上睑肌腱膜折叠术;(2)中度下垂:选择提上睑肌缩短术;(3)重度下垂:选择额肌瓣悬吊术。

      结果:老年性上睑下垂患者164眼,随访3mo~1a,均获得良好效果:Ⅰ级(良好)者154眼(93.9%),Ⅱ级(尚可)10眼(6.1%)。

      结论:根据患者提上睑肌肌力、上睑下垂程度以及结合术者经验,做出客观仔细的术前检查来选择适当术式,可达到最佳矫正效果。

    • 开放性眼外伤216例的预后分析

      2013, 13(8):1729-17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1

      摘要 (1256) HTML (0) PDF 353.63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2009-11/2011-11收治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216例221眼。

      结果:伤口超过30mm的患者13眼均发生眼球萎缩。视网膜脱出45眼中,35眼(78%)进行了玻璃体切除手术,15眼(33%)最终发生了眼球萎缩。发生脉络膜下腔出血39眼中,20眼(51%)发生了眼球萎缩。视网膜脱出和脉络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眼球萎缩的风险(P<0.05)。巩膜裂伤96眼中,30眼(31%)Ⅰ期进行巩膜垫压+冷凝手术。112眼(51%)进行了玻璃体切除+硅油注入手术,最终64眼(29%)无光感,降低了患者失明率(P<0.05)。

      结论:重度眼外伤的预后和多种因素相关,视网膜脱出和脉络膜下腔出血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征。早期的巩膜垫压+冷凝手术及玻璃体切除手术具有治疗作用,可改善患者视功能。

    •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眼部表现

      2013, 13(8):1732-17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2

      摘要 (1520) HTML (0) PDF 874.85 K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眼部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且经眼科会诊的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21例42眼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散瞳后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全脑血管造影、头部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结果:患者21例中,14例(67%)因眼部症状首诊于眼科。初诊视力:无光感者1眼(2%),手动/眼前~0.1者5眼(12%),0.2~1.0者16眼(38%),1.0以上者20眼(48%)。眼前节检查可见1眼(2%)因外展神经麻痹而出现外斜视。散瞳眼底检查,10例(48%)患者可见双眼视乳头水肿,1例患者(5%)单眼视乳头水肿,2例(10%)患者(3眼)出现视神经萎缩,余8例(38%)患者眼底无异常。

      结论: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眼部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和视乳头水肿,晚期可出现视神经萎缩。患者可因眼部症状首诊于眼科。眼科医师认识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眼部表现特点,及时给予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可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 眼科门诊50岁以上部分人群屈光矫正前后视力分析

      2013, 13(8):1735-17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3

      摘要 (1353) HTML (0) PDF 357.60 K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眼科门诊50岁以上部分人群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前后状况,探讨视力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该组人群149例298眼,使用电脑验光联合视网膜检影进行屈光矫正,并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居住地。

      结果:该组人群149例298眼中,屈光不正281眼(98.6%)。其中近视性屈光不正有119眼(42.3%),远视性屈光不正有94眼(33.5%),混合性散光有68眼(24.2%)。验光矫正前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42±0.21和0.63±0.32,可矫正的视力损害为186眼(65.3%)。低教育程度、低收入、居住在农村是视力损害的危险因素。

      结论: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通过矫正可使大部分人脱离视力损害的范围。应加强老年人群特别是贫困地区、低教育程度及低收入人群的视力保健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 A-V综合征106例手术情况分析

      2013, 13(8):1738-17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4

      摘要 (1364) HTML (0) PDF 362.44 K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A-V型斜视的病因,了解A-V综合征的手术矫正效果。

      方法:收集2011-01/2012-12我科住院接受手术的A-V综合征106例,斜肌异常者70例,行斜肌减弱手术解决A-V征,无斜肌及上下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15者26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半个至一个肌腱。而对于无明显斜肌及垂直肌异常且V征斜视上下转相差≤20、A型斜视上下转斜视度相差≤15者10例,仅行常规水平直肌手术。

      结果:术后观察A-V征消失情况,无A-V征为正位; A-V征>10为过矫或欠矫。106例患者,V征消失75例,过矫5例,欠矫4例; A征消失15例,过矫3例,欠矫4例。水平斜视>±10为过矫或欠矫,正位85例,欠矫11例,过矫10例。

      结论:A-V征主要由眼外肌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对于A-V征伴有斜肌运动异常患者,行斜肌手术,无斜肌运动异常及垂直肌异常者,行水平直肌移位术均能很好地矫正A-V现象,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好。双眼斜肌减弱术能改变原在位眼位,对于伴有斜肌异常的A-V型斜视设计水平斜视手术量时应予以考虑。

    • 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

      2013, 13(8):1741-17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3.08.75

      摘要 (1249) HTML (0) PDF 359.04 K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对我院2010-06/2012-12采用显微镜下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05例157眼进行研究,分析其术后1wk; 1,3,6mo的斜视度数变化。

      结果:术后1wk; 1,3,6mo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wk与6mo斜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眼前节缺血、结膜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Parks切口联合直肌线状折叠术治疗共同性斜视,术后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