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2015, 15(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1 CSTR:
摘要:
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是目前最被眼科医生接受的一款人工角膜。我们将首先对目前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的适应证、植入例数、术后随访期内最佳矫正视力和解剖保留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作归纳,然后逐一介绍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影响术后视力的几个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后增殖膜、青光眼、术后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处理方法。
张钊填 , 魏雁涛 , 蒋欣桐 , 杨渊喆 , 邱梭 , 张少冲
2015, 15(1):6-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2 CSTR:
摘要:目的:鉴别及分类存在于iPad智能平板电脑的由苹果公司应用商店提供的适用于眼科临床实践的眼科相关应用程序。
方法:于2013-01/2013-08,搜索由苹果应用商店提供的眼科相关的应用程序。符合条件的应用程序经过鉴别并下载于iPad平板电脑上,并根据应用程序的原始内容和我们的使用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我们还描述了iPad平板电脑中自带的即时视频通话(FaceTime®;)和自动存储技术(iCloud®;)的使用方法。我们同时也搜索了包括微软公司的Window Phone和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中的眼科相关性应用程序。
结果:通过关键词“ophthalmology”和“eye”分别搜索到111个和452个符合条件的眼科相关性应用程序。iPad平板电脑在眼科实践中的应用可以被分为5个方面。根据我们的应用实践,我们在最后也总结了iPad平板电脑在眼科应用中的优缺点。尽管如此,在另外两个操作平台中的眼科相关应用程序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
结论:iPad平板电脑所安装的自带和第三方应用程序能够在检查、远程医学、信息参考、疾病教育和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便利。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iPad平板电脑在专业领域特别是眼科检查方面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2015, 15(1):11-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3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番禺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探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在我国基层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筛查中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带视频录像的双目间接眼底镜对番禺区2010-01/2011-12 185例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
结果:发现ROP者14例。其中,ROP Ⅲ区Ⅰ期者7例,Ⅲ区Ⅱ期者3例,Ⅲ区Ⅲ期者2例,Ⅱ区Ⅲ期者2例,未发现Ⅳ期及Ⅴ期病变。
结论:我国番禺地区ROP的发病率为7.5%。数字化间接双目检眼镜可用于基层医院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王晓蕾 , 吴燕 , 陈丽峰 , 李世迎 , 卞薇 , 张彦琦
2015, 15(1):15-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4 CSTR:
摘要:目的:调查国内医院对眼科诊断用接触镜的消毒现状,评估其消毒效果。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0所医院进行调查,发现氯霉素滴眼液冲洗、75%乙醇搽拭和0.05%的二氯异氰尿酸钠(NaDCC)浸泡是目前我国临床最常用的眼科诊断用接触镜消毒方法。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眼科检查用接触镜,用上述三种消毒剂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消毒:1)擦拭; 2)浸泡消毒5min; 3)浸泡消毒10min,n=9. 然后镜面采样,对细菌群落培养并计数以评估细菌量,观察消毒效果。同时评估消毒后镜头的清晰度。
结果:细菌负荷量为1×108/mL×50μL/镜头等于5×106/镜头。NaDCC或乙醇消毒显著降低了细菌量; 擦拭消毒时,75%的乙醇和NaDCC的消毒效果与氯霉素滴眼液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不能达到临床消毒要求,仍然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浸泡消毒效果与时间正相关,75%的乙醇和NaDCC浸泡10min最有效,能完全达到临床消毒要求,氯霉素滴眼液浸泡10min仍然不能达到临床要求。但乙醇会影响镜头的清晰度。
结论:NaDCC浸泡消毒10min 或更长时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眼科诊断用接触镜消毒方法。
2015, 15(1):20-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5 CSTR: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机制,并对比青光安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对抗瘢痕化作用的优劣。
方法:将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中药混悬液作用于滤过手术后D、E、F、G、H组,通过与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和C组丝裂霉素C组进行比较,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中药混悬液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
结果:C组、E组和H组术前基础眼压与术后第2d; 1,2,4wk的眼压比较,现眼压较其他组回升缓慢,第28d时仍然是最小值,与其余A、B、D、F、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纤维面积密度比较: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H组、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青光安有效组份2、青光安混悬液和丝裂霉素C可通过增加MMP-7的表达和抑制弹性纤维、TIMP-1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与青光安混悬液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二者效果持平,青光安中药组略优于青光安有效组份2组。
2015, 15(1):26-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6 CSTR:
摘要:目的:研究荷载Zebularine(Zeb)的聚合物胶束复合体(MePEG-PCL)纳米颗粒(NPs)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活性、黏附性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胎儿晶状体组织HLE B-3永生细胞,分为6个组,分别给予游离Zeb 50μmol/L(ZebF1组)、100μmol/L(ZebF2组)、荷载Zeb的MePEG-PCL NPs 50μmol/L(ZebNP1组)、100μmol/L(ZebNP2组)、MePEG-PCL空载颗粒(NPs组)、空白培养基(C组),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MTT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黏附性,采用DNA ladder法研究细胞凋亡。
结果:MTT比色法显示:游离Zeb和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对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强(P<0.05),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在给药12h时细胞活性无差异,而给药24,48,96h后载体组细胞活性降低(P<0.05)。改良MTT比色法显示:所有Zeb给药组细胞黏附率均降低,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黏附率降低(P<0.05)。DNA ladder显示:给药后96h C组、NPs组,ZebF1组未出现DNA碎片表达,ZebF2,ZebNP1,ZebNP2组出现DNA碎片表达,其表达强度依次为ZebNP2> ZebNP1>ZebF2(P<0.05)。
结论: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可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LECs活性、黏附性,造成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优于同剂量的游离药物。
秦裕辉 , 李文娟 , 张熙 , 戴宗顺 , 陈晓柳 , 周亚莎 , 凌艳君 , 郑兵
2015, 15(1):30-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7 CSTR: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病理变化及VEGF表达变化,初步评价双丹明目胶囊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
方法:将双丹明目胶囊作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通过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电镜下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影响,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
结果:经双丹明目胶囊治疗2mo后,双丹明目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结构稍欠清晰,部分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除正常组外各组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以模型对照组最为明显,且双丹明目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VEGF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减轻视网膜各层结构水肿、坏死情况,改善超微结构改变,可以抑制DR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
2015, 15(1):3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8 CSTR:
摘要:目的:观察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对策。
方法:采用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细胞库中取出冻存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复苏法,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常规培养。创伤划痕试验:待细胞融合度达到80%时在单层细胞表面划出一条无细胞的刮除带,空白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bevacizumab处理组加入bevacizumab浓度为1mg/mL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时段(0,24,48,72h)观察并测量划痕宽度。
结果:人Tenon囊成纤维传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核较大,胞浆丰富,生长时呈漩涡状排列走形,增殖能力强,符合成纤维细胞的一般形态。冻存和复苏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点维持不变。细胞划痕试验显示:0h时,两组细胞划痕初始宽度相等; 24h时两组细胞迁移距离基本一致; 48h时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 72h时空白对照组划痕基本愈合,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较48h无明显变化,且细胞死亡数目较多。
结论:利用细胞复苏法可成功培养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传代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研究奠定细胞学基础。成纤维细胞本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外源性bevacizumab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作用时间过长时,会造成细胞的过多死亡。抗新生血管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重要手段。
2015, 15(1):38-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09 CSTR:
摘要: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我院诊治的91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B组31例术中应用5-氟尿嘧啶,C组30例术中应用环胞霉素。术后随访1a,记录手术成功率、1a不良反应发生率、视力、眼压情况、低眼压、浅前房、角膜损害等指标情况。
结果:A,B,C三组眼压分别为20.5±8.6mmHg,15.2±5.5mmHg,20.0±8.1mmHg,经方差分析,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 A,B,C三组患者1a后视力提高比率分别为22.5%,38.1%,23.1%,经卡方检验,B组提高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A,B,C三组患者1a后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7.5%,88.1%,71.8%,经卡方检验,B组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9.5%,20.5%,经卡方检验,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青光眼滤过术中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2015, 15(1):4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0 CSTR: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在临床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分析本组60例82眼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房角宽度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本组60例82眼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得到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治疗前的前房深度为2.0±0.3mm,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为4.4±1.0mm,患者治疗后的前房深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眼压在术后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治疗后的房角宽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加,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治疗以后出现5眼角膜轻度水肿,3眼瞳孔散大,1眼虹膜萎缩,无1例患者出现视网膜脱落。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视力,改善患者前房深度与房角宽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2015, 15(1):43-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依据视觉质量分析仪KR-1W测量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角膜球差,指导相对个性化的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使其术后全眼球差接近于0.1μm的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73例10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术前1d利用视觉功能分析仪KR-1W测量6.0mm瞳孔直径的角膜球面像差,为使患者术后总球差接近于0.1μm,分别对术前角膜球差小于0.15μm患者植入Sofport Advanced Optic IOL(AO组,9例16眼),0.25~0.3μm者植入AcrySof IQ IOL(IQ组,45例57眼),大于0.35μm者植入Tecnis ZA9003 IOL(Tecnis组,19例27眼)。患者均行2.75mm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非球面IOL植入术,术后3mo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6.0mm瞳孔直径时的全眼及内眼(主要是IOL)球差。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6.0mm瞳孔直径时的全眼球差为0.084±0.032μm; Tecnis组:0.091±0.021μm; AO组:0.0814±0.013μm; IQ组:0.093±0.042μm。所有患者术后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2,P=0.061); 所有患者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值为0.013±0.04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37,P=0.091)。术后3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7,P=0.421; F=1.423,P=0.097)。
结论:根据视觉质量分析仪KR-1W给定的角膜球差植入合适的非球面IOL,术后均能够获得较满意的目标球差,提示视觉质量分析仪KR-1W可为个性化植入非球面IOL提供临床依据。
2015, 15(1):46-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2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及观察高压氧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参数的影响程度。
方法:选取2012-01/2014-01本院收治的5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视神经萎缩治疗组)25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2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光敏度、视野缺损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
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3个疗程的视力、视野光敏度、视野缺损均好于对照组,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EDV及PSV均高于对照组,PI及RI则低于对照组,统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高压氧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同时高压氧对患者眼部血流参数的影响也更为积极,是临床上值得采用的治疗方法。
2015, 15(1):49-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3 CSTR:
摘要:
随着对槲皮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槲皮素对晶状体具有抗氧化、抗凋亡等药理活性,且具有延缓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作用。开发利用槲皮素有望成为白内障预防及治疗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综述槲皮素对晶状体具有抗氧化、抑制醛糖还原酶及抗凋亡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5, 15(1):52-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4 CSTR:
摘要: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也逐渐成为我国目前及未来防盲、治盲的重点。现在,DR免疫炎症发病机制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我们就炎症因子IL-6(interleukin-6,IL-6)在DR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2015, 15(1):55-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5 CSTR:
摘要: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一种以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当今世界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作为眼内新生血管形成最主要的细胞因子,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VEGF和PEDF在P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 15(1):58-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6 CSTR: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50岁以上的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与AM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就补体因子H在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5, 15(1):6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7 CSTR:
摘要:
大量的研究证实miRNAs在病理性血管生成、氧化应激反应、免疫反应以及炎症等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病理生理过程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发生发展中的关键过程。本文综述了AMD发生的病理机制及miRNAs在调节这些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讨论了基于miRNAs治疗AMD的应用前景。
2015, 15(1):65-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8 CSTR:
摘要:
病理性近视常并发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劈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黄斑劈裂病程中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时可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牵引因素和视网膜自身因素影响导致的黄斑结构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视功能。关于黄斑劈裂的治疗在手术方面仍有争议。本综述着重就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做一总结和讨论。
2015, 15(1):69-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19 CSTR:
摘要:目的:观察台盼蓝与吲哚青绿在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进行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urvilineal capsulorrhexis, CCC)的作用及效果。
方法:选取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122例122眼,随机分为3组,台盼蓝染色组(A组)46例46眼,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40例40眼,对照组(C组)36例36眼。染色组在手术中分别使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0.2mL注入前房,进行CCC。术中观察及对比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晶状体后囊破裂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观察术后前房炎症反应,并与对照组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台盼蓝染色组(A组)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吲哚青绿染色组(B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率与对照组(C组)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晶状体后囊破裂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前房炎症反应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应用台盼蓝或吲哚青绿对缺乏红色反光的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进行晶状体囊膜染色后再行CCC,目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两者效果相当。手术中可以使连续环形撕囊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2015, 15(1):72-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 CSTR:
摘要:目的:评价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用于23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23G灌注管在距离末端5mm处剪断,制成抽吸头,用于连接一次性输血器和23G穿刺套管。将输血器的莫菲氏管及以上部分剪除,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积液盒,利用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的两切口主动抽吸清除眼内硅油。
结果:患者132例手术中仅有13例(9.8%)需要缝合穿刺口,手术时间为7~28(平均15.1±6.2)min。术后早期107例(81.1%)患者眼压低于11mmHg,并有2例出现周边脉络膜隆起,术后1wk眼压基本恢复正常,但有2例(1.5%)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大部分患者硅油清除干净,仅有4例(3.0%)有少许硅油残留。
结论:利用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行两切口23G经结膜免缝合硅油取出术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2015, 15(1):76-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 CSTR:
摘要:目的:比较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不同撕囊口直径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稳定性差异。
方法:选择双眼超高度近视拟行白内障患者14例,双眼先后均行Phaco+IOL植入术,随机选择一眼作为5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对侧眼作为6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娴熟手术医师完成白内障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同型亲水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MCX11),手术经过均顺利,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次日经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确认主要子午线囊口直径与目标撕囊直径不超过±0.2mm。术后1wk; 1,3,6mo行散瞳后囊口形态、人工晶状体位置形态观察,屈光状态检查,前房深度测量,观察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
结果:与术后1wk相比,两组术后1mo前囊口直径轻度缩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5mm组在1~3mo随访期内有轻度远视漂移,6mm组在术后1mo内有轻度远视漂移,1mo后则趋于稳定。屈光变化与前房深度变化同步。5mm组3mo随访期有3眼发生襻缘轻度变形。
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较小的撕囊口可能引起囊袋-IOL复合体的不均匀收缩或前后移位。术后1mo屈光状态的进行性变化可早期提示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可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郑雨薇 , 赵江月 , 马立威 , 陈双叶 , 于紫燕 , 李楸晗 , 王静 , 陆璐 , 张劲松
2015, 15(1):79-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 CSTR:
摘要:目的:通过眼内散射光的检查,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指数对白内障术后眩光值的影响。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08/2014-03期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0.5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均为疏水性丙烯酸酯材料,随机分为3组; 选用Tecnis ZCB00(屈光指数1.47)组22例22眼; 选用Hoya PY60AD(屈光指数1.52)组24例24眼; 选用Alcon SN60WF(屈光指数1.55)组31例31眼; 测量患者术后的BCVA、瞳孔直径、散光度数等数据,C-QUANT测量散射光值。
结果:各组的年龄、眼轴、BCVA、瞳孔大小、散光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cnis组散射光值1.04±0.15; Hoya组散射光值1.19±0.14; IQ组散射光值1.14±0.18; 眼内散射光值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52,P=0.007<0.05),BCVA与散射光值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r=-0.133,P=0.124>0.05)。
结论:选用高屈光指数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术后散射光值会更高。
2015, 15(1):8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 CSTR: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13-03/10的38例3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的患者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同期随机选择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mo。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d视力、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力及角膜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眼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瞳孔及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患者术中及时使用后囊连续环形撕除,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白内障术后效果。
2015, 15(1):86-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黏蛋白5AC水平(MUC5AC)及眼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12/2014-06入住我院的28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8例未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术前1d; 术后3,6mo时的泪液MUC5AC水平及眼表功能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泪液NUC5A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眼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mo泪液MUC5A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mo MUC5AC含量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术后6mo时泪液MUC5A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 术后1mo眼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mo时,眼表功能评分逐渐降低,术后6mo时眼表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在术后6mo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泪液MUC5AC含量逐步降低,眼表功能评分逐步升高。
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可使青光眼患者MUC5AC水平暂时性降低,眼表功能评分暂时性升高,但术后3mo后,可逐步改善。
2015, 15(1):8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将2011-01/2014-02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中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和接受西医药物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视力水平:治疗后1wk; 6,12mo,观察组的患眼视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1±0.07 vs 0.27±0.04,0.52±0.08 vs 0.38±0.06, 0.72±0.14 vs 0.54±0.08); 眼压:治疗后1wk; 6,12mo,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3.22 vs 22.32±5.34, 18.64±5.08 vs 26.67±6.22, 17.18±3.76 vs 22.42±4.32)mmHg;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治疗后12mo,观察组上方视野、下方视野、颞侧视野、鼻侧视野等神经纤维层厚度等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1±10.52 vs 78.64±8.24, 88.38±12.12 vs 72.37±8.82, 73.21±8.46 vs 60.25±7.23, 75.35±8.13 vs 62.63±7.29)μm。
结论:当归芍药散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beva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助于促进视力水平的恢复、控制眼压、改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2015, 15(1):92-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6 CSTR:
摘要:目的:研究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治疗方案对开角型青光眼视觉功能、眼压、眼血流的影响。
方法:将2012-01/2014-05期间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9眼纳入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噻吗心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功能、眼压、眼血流情况。
结果:治疗后1,2,3,4wk,观察组患眼白天平均眼压、夜间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视力水平(0.27±0.03,0.36±0.06,0.44±0.06,0.63±0.13)明显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眼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14.41±1.73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4.18±0.67cm/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0.58±0.07)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拉坦前列素联合噻吗心安能够更为有效降低眼压,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视力水平。
2015, 15(1):95-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7 CSTR: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容积变化。
方法:临床收集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共87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分别获得DR0期54眼和DR1期33眼。进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描模式为512×128,记录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并与正常人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比较。
结果:在DR1期的患者中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均高于DR0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DR0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有增厚趋势,尽管视力无明显损害,但已经有轻度形态学改变,利用OCT可更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变化,为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2015, 15(1):98-1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8 CSTR:
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联合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nous occlusions,C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为缺血型C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46例46眼。全部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经4次激光治疗结束后1wk,随机选取A组23例23眼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 B组23例23眼行IVR治疗同时行筋膜囊下注射曲安奈德(PSTT)治疗,两组间黄斑水肿程度及最佳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wk; 1,3,6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1wk与治疗前相比:A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mo与治疗前相比,A组与B组BCVA平均值均提高、CMT平均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BCVA变化、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与治疗前相比,A组与B组BCVA平均值提高、CMT平均值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CVA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VR联合PSTT及单纯IVR均可有效地减轻CRVO所致黄斑水肿、提升视力; 但联合治疗可以更迅速地减轻黄斑水肿,对于保护视功能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2015, 15(1):101-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9 CSTR: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1-01/2014-04收治的早期RVO患者82例117眼,对照组41例59眼,应用蚓激酶治疗; 观察组41例58眼,应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效果、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视网膜循环时间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35/41),高于对照组68.3%(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无效率为14.6%(6/41),低于对照组31.7%(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视力恢复4.8~5.0为53.7%(22/41),高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视力恢复4.3~4.7为31.7%(13/41),低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为8.15±1.30s,低于对照组9.70±1.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较好,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2015, 15(1):104-1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0 CSTR:
摘要:目的:评价利用OCT加强深度扫描模式测量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脉络膜厚度的意义。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临床确诊的CSC患者65例65眼和年龄、性别、屈光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50例50眼。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加强深度扫描模式(coherence tomography with enhanced depth imaging,OCT-EDI)分别测量65例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其中65例患者中有40例自愈,14例行光动力学(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11例行氩激光(laser photocoagulation,LP)治疗,分别测量3mo后的SFCT,与前次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SC患者65例的患眼和对侧眼,以及50例50眼正常对照组的SFCT测量结果分别为436.23±89.50,389.45±101.03,329.36±95.87μm。患眼和对侧眼SFC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08,P=0.013)。患眼的SFCT与对侧眼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21)。PDT治疗后SFCT显著性降低(P=0.032),LP治疗后和自愈者SFCT水平较前降低,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7,0.076)。
结论:OCT-EDI是观察CSC脉络膜形态的有效方法,CSC患者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2015, 15(1):108-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部疾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0-11/2014-05入住我院的30例37眼缺血性眼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眼部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颈部CT血管造影(CTA)及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然后对缺血性眼部疾病患者眼部症状、眼部表现、FF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比较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 患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的相关性; 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眼动脉PSV及RI的相关性; 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及RI相关性。
结果:眼部症状:一过性黑矇、视力降低、眼前闪光、眼部及周围疼痛发生率分别为75.7%,83.8%,51.4%及32.4%; 眼部体征:以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点片状出血、动脉狭窄及棉絮斑等为主要体征; 患侧与健侧眼动脉PSV及RI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侧与健侧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侧IMT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值无相关性(P>0.05); 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眼动脉PSV及RI值无相关性(P>0.05); 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及RI值无相关性(P>0.05)。
结论:缺血性眼部疾病的发病与颈内动脉狭窄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临床上可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作为眼部疾病诊疗的重要依据。
2015, 15(1):112-1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2 CSTR:
摘要:目的:评价三维预成型钛网在单纯性眶壁骨折修复中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共包括47例单纯性眶壁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如下:内下壁联合骨折26例(55%),单纯眶内壁骨折12例(26%),单纯眶下壁骨折9例(19%)。对于眶下壁骨折,采用标准的经下睑结膜入路; 而对于眶内壁骨折和内下壁联合骨折,则采用经泪阜、经下睑结膜联合入路,同时暂时切断下斜肌将两切口沟通。所有患者均充分暴露骨折边缘并还纳疝出的眶内组织后,根据术前CT测量的骨折缺损范围,选择对应型号的AO三维预成型钛网并进行适当的修剪和弯制后植入眶内,使用两颗钛钉将钛网固定于眶下缘。通过术后复查眼眶三维CT来评价植入钛网的精确性,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来评价预成型钛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结果:术后CT表明,所有患者的眼眶骨折在植入三维预成型钛网后均得到比较精确的解剖修复。所有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40例(87%)患者眼球内陷得以矫正,25例(86%)患者复视消失。
结论:AO三维预成型钛网在解剖上可比较精确地修复眶壁骨折; 在临床上,可以显著改善眼球内陷和复视。
2015, 15(1):117-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3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剂(金因舒)在治疗干眼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87眼干眼症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42眼与45眼。对照组采用硫酸软骨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采用金因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症状评分、BUT,SⅠt,FL)变化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1%,显著低于观察组(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BUT,SⅠt及FL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42.16±10.3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15.24±7.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观察组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金因舒治疗干眼症疗效显著,其治疗干眼效果优于硫酸软骨素。
2015, 15(1):120-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4 CSTR:
摘要:目的:观察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性,并分析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的相关性。
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一年级500多名学生进行近视眼筛查,选取正视眼的汉族学生55名和哈萨克族学生51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对其进行测量。
结果: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角膜中央厚度(哈:0.52±0.03mm,汉:0.54±0.03mm)、前房深度(哈:2.97±0.31mm,汉:3.14±0.25mm)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哈萨克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
结论: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生物学测量指标中,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是有差异的。两个民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K1,K2)无相关性。
2015, 15(1):122-1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5 CSTR:
摘要:目的:通过对配戴不合适眼镜所致大学生视疲劳的探讨,提出防治措施。
方法:对124例大学生视疲劳患者进行验光试镜,核对原眼镜度数; 用Topcon-CL100电脑焦度计核对原眼镜镜心距(眼镜光学中心间距离); 用近视力表近用视标检查辐辏和调节近点,并检查视功能。
结果:所有124例248眼均有屈光不正,77%球镜和69%的柱镜有误差(≥±0.50D),镜心距与瞳孔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7,P<0.01),87%的镜心距较瞳距大2mm以上,戴不合适眼镜为主因引起视疲劳占62%。
结论:戴不合适眼镜是引起大学生视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配戴眼镜可有效防治视疲劳。
2015, 15(1):125-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6 CSTR:
摘要:目的:对比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emtosecon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emto-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手术后术眼在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变化。
方法:选择2010-01/2012-02于沈阳市第四医院眼科接受femto-LASIK术(A组)或LASIK术(B组)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各80例80眼,近视度数在-1.50~-10.00D,散光度≤-6.0D,矫正视力≥1.0的患者,跟踪随访6mo,常规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裂隙灯检查、术后有无并发症、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术前术后行明环境下和暗环境下CS检查,比较两组明暗环境下CS的变化。
结果:研究对象160例中,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femto-LASIK术组(A组)术后明暗环境下各空间频率的CS均高于标准LASIK术组(B组)。其中A组术后1mo明视CS、术后3mo暗视CS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mo时均较术前提高; B组术后3mo明视CS达术前水平,暗视CS术后6mo时仍没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femto-LASIK术矫正近视和近视散光,在提高术后明暗环境下CS比标准LASIK术更有优势。
2015, 15(1):128-1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7 CSTR: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例69眼,年龄9~15岁,等效球镜≥-6.00D,球镜度数≥-5.50D,夜间戴四区五弧设计的OK镜,目标降度(TP)=5.00D。戴OK镜至少1mo后,残余度数稳定后予框架眼镜矫正。随访观察2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健康状况。
结果:(1)裸眼视力的变化:矫正前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夜; 1wk; 1,3mo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 矫正1夜; 1wk; 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后视力趋于稳定;(2)屈光度的变化:矫正前的屈光度为-6.82±0.71D, 联合矫正1a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矫正2a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的变化: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为26.19±0.54mm,1a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矫正前增长0.19±0.28mm(P<0.05);(4)轻度角膜点染发生率较高:经停戴、清洁镜片及使用保护角膜眼药水均能改善。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
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1a,近视未进展; 联合矫正2a,近视仅有轻度进展。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2015, 15(1):131-1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8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同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6例裸眼视力不能矫正到0.8的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资料。以5g/L阿托品进行散瞳,电脑联合检影进行眼底组织检查,采用第三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OCT)对患儿视网膜黄斑中心厚度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并以5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同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相关性。
结果:弱视眼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为116.92±9.54μm,正常眼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为110.42±7.64μm,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弱视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34.95±14.95μm,正常眼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36.62±13.86μm,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正常儿童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呈明显负相关(r=-0.35,P<0.05),而弱视患儿则不存在明显相关性(r=0.12,P>0.05)。
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正常眼无明显改变,而神经纤维层厚度存在明显增厚症状,并且与眼轴的相关性消失,这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明显影响神经纤维层的结构。
2015, 15(1):134-1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39 CSTR:
摘要:目的:观察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治疗疼痛性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手术疗效。
方法:选取疼痛性大泡性角膜病(PBK)患者 156例156眼(均为单眼),行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2~3mo,观察患者术眼疼痛症状、角膜上皮水泡、异物感、术后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疼痛症状全部消失,角膜上皮不再出现水泡130例(83.3%); 患者剧烈眼疼消失,但偶有异物感等不适,角膜上皮偶有小水泡24例(15.4%); 术后2wk内角膜基质发生溶解,再行结膜瓣覆盖后治愈2例(1.3%)。
结论:角膜层间灼烙联合羊膜移植术能解除98.7%的PBK患者的痛苦且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提倡。
2015, 15(1):136-1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0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在急性期不同程度眼表烧伤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03/2012-03不同程度化学性或热烧伤患者28例28眼,其中13例角膜Ⅱ或Ⅲ度烧伤伴部分角膜缘Ⅳ度烧伤患者行新鲜羊膜遮盖术,15例全角膜Ⅲ度以上烧伤且全周角膜缘坏死不伴有严重眼睑缺损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24mo。术后主要观察视力、羊膜植片情况、角膜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术后视力提高者20眼(71%),不变者5眼(18%),降低者3眼(11%)。羊膜移植片情况:28眼患者术后羊膜成活23眼,成活率达82%。角膜恢复情况:28眼中角膜最终恢复透明4眼,角膜云翳8眼,角膜斑翳10眼,角膜白斑4眼,2眼术后角膜表面进行性溶解,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羊膜脱落后暴露的角膜很快上皮化,但部分患者再次出现上皮缺损,经再次重复手术后稳定。
结论:新鲜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是治疗急性期眼表热烧伤的有效方法。
2015, 15(1):139-1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1 CSTR:
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术式在扶贫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2010-01/2013-12我院眼科进行扶贫免费治疗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60例70眼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等相应检查后,实施小切口术式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mo,观察并对比患者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变化,并对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为手动/眼前~0.6; 术后3mo视力优于术前者65眼(93%),其中眼轴<30mm组(25.87~29.41mm)55眼,眼轴≥30mm组(30.02~31.47mm)10眼; 另有5眼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小切口术式治疗白内障,简便易行,疗效较佳,且安全性高,更适合在白内障扶贫免费治疗工程中应用。
2015, 15(1):141-1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2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分析2012-05/2013-05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21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发生于小梁切除术后16眼(76%),青光眼引流钉术后3眼(14%),青光眼引流阀术后2眼(10%)。主要指标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
结果:患者13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下降前房恢复,4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眼(白内障术后)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术后均眼压下降恢复前房。眼压由治疗前29.81±4.98mmHg降至治疗后12.71±3.77mmHg(P=0.00),前房轴深由治疗前0.41±0.34mm升至治疗后2.13±0.54mm(P=0.00),术前矫正视力0.19±0.17,术后矫正视力0.20±0.16(P=0.36)。除1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后少量玻璃体出血,给予药物治疗后玻璃体出血吸收,余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及早发现恶性青光眼,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治疗恶性青光眼效果明显,能够降低眼压,恢复前房。
2015, 15(1):144-1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3 CSTR: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GAT)和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结果,寻找其规律性。
方法:分别使用GAT和NCT测量108例206眼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结果:青光眼患者108例206眼的平均眼压:GAT测量为29.77±10.27mmHg,NCT测量为24.59±8.58mmHg,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眼压越高,差异性越显著。
结论:NCT测量值较GAT测量值低,眼压越高,差值越大。建议使用GAT检查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以免漏诊和贻误治疗。
2015, 15(1):146-1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干扰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7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wk; 1a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稍高于对照组(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015, 15(1):149-1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
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缝线组(34例40眼),分别给予可调节缝线暴露结膜缝合和包埋结膜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 测眼压情况,同时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0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平均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平均眼压显著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30d包埋结膜缝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
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可调节线包埋结膜缝合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优于暴露结膜缝合。
2015, 15(1):152-1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6 CSTR:
摘要: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前房角形态开展临床研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
方法:我院诊治DR患者613例,按不同分期分为增殖期DR组353例和背景期DR组260例,另选10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OCT收集前房角相关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空间面积(TISA)、房角隐窝面积(ARA)、房角角度(ACA)和前房深度(ACD)。
结果:对照组、增殖期DR组和背景期DR组患者的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ARA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以增殖期DR组最小,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ARA750分别为0.60±0.22mm,0.78±0.39mm,0.22±0.12mm2,0.45±0.19mm2,0.29±0.18mm和0.46±0.15mm。对照组、增殖期DR组和背景期DR组患者的ACA500,ACA750,ACD500和ACD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以增殖期DR组最小,ACA500,ACA750,ACD500和ACD750分别为30.29°±8.19°,21.20°±7.40°,2.32±0.23μm和2.52±0.16μm。ROC分析显示这些指标对判断青光眼发作风险有意义。
结论:OCT检测前房角形态指标参数,可很好的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参数变化,是一种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
姚雪 , 李志 , 汪瑞娟 , 梅军 , 王林丽 , 黄先进
2015, 15(1):155-1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7 CSTR: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tis,ARPE)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4-01以来临床确诊为ARPE的36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8.3%),男女比例为1:0.71。发病年龄17~60(平均40.92±7.13)岁。其中32例为单眼发病。BCVA 0.3~1.0,平均0.50±0.26。所有患者均行BCVA(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FFA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为多个“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 Ⅱ型为Ⅰ型病灶可见荧光渗漏; Ⅲ型病灶伴CNV形成。OCT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Ⅰ型多个RPE(色素上皮)层反射断续、增殖病灶。Ⅱ型色素上皮脱离伴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Ⅲ型前2型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结果:眼底彩照表现为:所有40只患眼黄斑区或其附近均可见多个不连续的、暗灰色斑点伴周围淡晕环。FFA表现为Ⅰ型 21眼; Ⅱ型17眼; Ⅲ型2眼,Ⅱ型、Ⅲ型与Ⅰ型间比较BCVA平均值下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同型间不同形态的病例及Ⅱ、Ⅲ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CT主要表现为Ⅰ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Ⅰ与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ARPE眼底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多个不连续暗灰色病灶,视力损害程度与有无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破坏及病灶位置有关。FFA及OCT可表现为3种类型,典型的FFA表现为“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是诊断的依据。O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各层的组织形态,对AR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015, 15(1):159-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8 CSTR:
摘要:目的:观察轻度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变化的特点。
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我院门诊诊断为早期PD的15例15眼患者和18例18眼正常对照者进行以视盘中心为圆心、直径为3.46mm的环形扫描。扫描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8个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8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平均RNFL厚度。
结果:正常对照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83.2±17.5, 132.7±17.4,83.7±22.3,141.5±15.3,117.9±24.5,120.8±21.2,110.2±27.7,109.6±20.6,109.9±8.5μm,早期PD患者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68.7±13.5,128.1±25.3,76.5±17.8,128.6±13.2,103.3±14.1,102.6±23.7,96.6±15.0,101.2±20.9,102.3±11.9μm。两组比较,下方、颞侧、颞下、颞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700,2.153,2.330,2.131; P=0.014,0.011,0.040,0.026,0.041)。
结论:早期PD患者下方、颞侧、颞下、颞上及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
2015, 15(1):162-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49 CSTR:
摘要:目的:观察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下斜肌和内直肌中myogenin活性卫星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的可能发病原因。
方法: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6例中切除的下斜肌及内直肌作为斜视组,行myog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myogenin阳性染色的卫星细胞核数; 角膜移植供体的下斜肌及内直肌(6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斜视组和对照组下斜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数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2.7±7.03)%和(4.2±0.7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视组和对照组内直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分别为(2.2±0.75)%和(4.5±1.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首次报道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眼外肌中表达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的变化。myogenin可能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的致病因素。
2015, 15(1):165-1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0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患者,分为两组:双硅胶管组13例13眼行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术,传统组12例12眼行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分析两组疗效。
结果:双硅胶管组:治愈12例12眼,好转1例1眼,治愈率92.3%,有效率100%。传统吻合组:治愈11例11眼,有效1例1眼,治愈率91.7%,有效率1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效果与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当,但更微创、无面部瘢痕,可减少患者痛苦,满足患者美容的需求。
2015, 15(1):167-1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翼状胬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96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为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高浓度组、低浓度组在干细胞移植前分别给予0.2,0.1mg/mL丝裂霉素C棉片覆盖。比较3组患者的愈合和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裸眼视力。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 高浓度组上皮愈合时间显著高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和对照组上皮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 低浓度组治愈率高于高浓度组,复发率低于高浓度组。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于翼状胬肉疗效确切,联合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降低复发率,但对于合并T2DM患者应当降低丝裂霉素C浓度。
2015, 15(1):169-1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2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
方法:将2012-03/2014-05期间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78眼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90眼和对照组60例88眼,观察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分析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影响。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无差异(P>0.05); 术后1,2,3,4wk时,观察组患眼视力高于对照组(0.49±0.09 vs 0.34±0.07, 0.76±0.11 vs 0.42±0.04, 0.95±0.14 vs 0.59±0.08, 1.09±0.18 vs 0.74±0.10),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0.96±0.12 vs 1.85±0.28, 0.68±0.08 vs 1.51±0.23, 0.54±0.08 vs 1.23±0.19, 0.42±0.07 vs 0.91±0.14); 年龄≥45岁、室内工作、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3~5 mm患者的视力水平更高、散光程度更低。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受到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的影响。
2015, 15(1):172-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3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出现干眼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方法:对我院61例122眼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CRF组),与61例健康人员(对照组)两组人员进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FL),比较分析两组人员各项检查结果,分析CRF患者发生干眼的相关因素。
结果:CRF组患者的泪液分泌试验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正常人群(P<0.05)。CRF组泪液分泌减少(SⅠt<10mm/5min)的比例为49.2%(60/122)高于对照组10.0%(12/1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9,P<0.05)。CRF泪膜不稳定(BUT≤10s)的比例为75.4%(92/122),高于对照组27.0%(33/12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角膜荧光染色(FL)阳性率为37.7%(46/122),高于对照组10.7%(13/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4,P<0.05)。
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临床上应注意对CRF患者干眼的治疗。
2015, 15(1):174-1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4 CSTR:
摘要:目的:采用多项客观指标综合评估脑瘫患儿视觉功能,探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43例86眼眼部有视觉障碍脑瘫患儿进行眼追随实验、视动性眼震、屈光、眼底、斜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客观指标检查; 对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性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发生特点和可能机制。
结果:(1)43例86眼合并视觉障碍患儿中,25例50眼(58.1%)脑瘫患儿发现屈光不正; 24例 48眼(55.8%)患儿存在斜视; 12例24眼(27.9%)患儿伴有眼球震颤; 19例38眼(44.2%)眼底视神经萎缩或者发育异常; 35例70眼(81.4%)患儿VEP表现为异常; 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视觉障碍发生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脑瘫患儿中内斜视发生者为16例32眼(37.2%),外斜视发生者为6例12眼(14.0%),垂直斜视发生者为2例4眼(4.7%)。痉挛性脑瘫中斜视最多见,发生者为13例26眼(30.2%),并都表现为内斜视,而肌张力低下型及其他型脑瘫容易并发外斜视;(3)在患屈光不正的脑瘫患儿中,远视为 23例46眼(53.5%),近视为 8例16眼(18.6%),散光为 16例32眼(37.2%),屈光参差为14例28眼(32.6%);(4)脑瘫患儿VEP多表现为增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较差; 其中痉挛性脑瘫VEP异常发生率高;(5)枕叶皮层受损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伴发视觉障碍的发生率最高,PVL与枕叶皮层组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损害脑瘫患儿无眼球震颤发生。
结论: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各类型脑瘫患儿视觉障碍发生率有差别并有着不同临床特点; 客观综合指标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视觉功能评估准确可靠。
2015, 15(1):178-1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55 CSTR:
摘要:目的:对我院1854例住院盲目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致盲眼病的治疗效果,探讨防盲治盲的策略和方向。
方法:选取2010-09/2013-08在我院眼科住院患者5 473例,其中盲目患者共计1 854例,占住院患者的33.88%,按照国际WHO制定的最佳矫正视力<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者为盲,并排除小于3岁不能配合视力检查的患儿为纳入标准,对盲目患者的年龄和致盲病因进行分析,统计各年龄段的主要致盲眼病,记录各盲目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视力; 并计算出各致盲眼病的脱盲率,对各致盲眼病经过治疗后未脱盲的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盲目患者中,右眼盲728例,左眼盲767例,双眼盲359例,共计盲眼2 213眼,盲目患者年龄以60~80岁居多,致盲眼病的前3位依次为: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在2 213眼盲眼中,进行治疗者有2 172眼,其中1 762眼(81.12%)脱盲,410眼(18.88%)未脱盲,在所有未脱盲眼病中,前3位依次为:糖尿病视网膜病、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
结论:近年来,致盲眼病的病因构成已发生了变化,但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及青光眼仍是致盲眼病的高发病因,虽然白内障的脱盲成功率较高,由于其致盲率较高,所以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治疗是今后防盲治盲的重点。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