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5卷第1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电话回访应用于边远藏区白内障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嘉初丹巴 郑红 多吉
    2015, 15(12):2023-20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1
    [摘要](1395) [HTML](0) [PDF 439.54 K](1024)
    摘要:
    目的:通过电话回访评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对术后视力及舒适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方法:对2012年于我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术前是否伴有其它眼科疾病和(或)在出院时是否伴有手术并发症进行分类,并对他们在术后3mo进行电话回访,回访评估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是否伴有其它不适。

    结果:我院在2012年总共行888例白内障手术,678位患者,其中女性364例(54%),大多数患者(93%)术前双眼视力视力严重下降或盲(<6/60)。在记录的881例手术中,主要的术前伴随眼疾:视网膜疾病30例,慢性虹膜疾病11例; 主要术中并发症:角膜水肿44例,玻璃体溢出19例。电话回访结果显示:3mo后508位患者(75%)被电话回访至少一次,在其中参加回访评估的588例手术中, 485(82%)叙述相比较与出院时“变好”的视力和(或)伴有不舒适, 85(15%)“一样”的视力和(或)伴有不舒适,18(3%)“变差”的视力和(或)伴有不舒适。回访结果显示:术后3mo后,伴有术前眼疾和(或)手术并发症患者中叙述视力差和(或)术后不适的比例相比较不伴有术前眼疾和(或)手术并发症患者显著升高(Chi-square=6.575, P=0.037).

    结论:在出院时那些白内障患者特别需要术后3mo回访是可预料的,而电话回访增加了回访的可能性。而且需要提高处理患者手术并发症或治疗术前伴随眼疾的能力必须通过提高当地的眼科服务能力来实现。

    2  比较21G弯头和直头在横向劈核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Süleyman Demircan Mustafa Ataş Emre Gökta&# Burhan Ba&#kan Gökmen Zararsiz
    2015, 15(12):2029-20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2
    [摘要](1299) [HTML](0) [PDF 988.94 K](1120)
    摘要:
    目的:比较在微切口同轴扭动超声乳化使用直头和弯头的术中表现和术后结果。

    方法:白内障患者行2.2mm横向劈核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术中使用30° 直头或弯头进行治疗。术中检查分析包括平均超声功率,总超声乳化时间,有效的超声乳化时间。使用非接触镜显微镜评估术前和术后1d, 7d和30d的中央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此研究共纳入白内障患者190例190眼,95眼为弯头组,95眼为直头组。术中检查显示弯头组总超声乳化时间和有效的超声乳化时间较直头组显著降低(P<0.05)。弯头组总超声乳化时间和有效的超声乳化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9(13.5-45.0)s(四分位间距)和18.0(9.0-30.0)s,直头组分别为38.8(16.5-73.5)s和26.0(11.0-49.0)s。

    结论:横向劈核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术中,相比较直头,使用弯头可以更加有效的摘除晶体,在所有阶段中除了第四阶段,总超声乳化时间和有效的超声乳化时间更短。

    3  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术源性散光的影响
    Numan Eraslan Ufuk Elgin Emine Sen Pelin Yilmazbas
    2015, 15(12):2036-20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3
    [摘要](1722) [HTML](0) [PDF 360.40 K](939)
    摘要:
    目的:评估行普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经验对术源性散光(SIA)的影响。

    方法:选取患者50例53眼,平均年龄64.5±10.8a,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3眼,二组30眼。手术方式均采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第一组由白内障专家手术,第二组则由住院医师手术。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角膜曲率和自动屈光检测。SIA应用向量分析程序-Alpins法计算,于术后1d,1mo及2mo重复上述检查并记录结果变化。应用Shapiro Wilk和Mann-Whitney检验判断两组间SIA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人口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分析显示,一组术后1d,1mo及2mo的SIA分别为0.79±0.41 D,0.54±0.41 D及0.47±0.37 D; 二组分别为1.27±0.66 D, 0.98±0.56 D及0.94±0.54 D。 可见一组术后1d(P=0.002),1mo(P=0.004)及2mo(P=0.001)的SIA更小。

    结论:手术经验是影响SIA的因素之一。住院医师应增加超声乳化术手术量以获取更多手术经验。

    4  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角膜中央厚度和前房深度的影响
    Cemal Cavdarli Alper Yarangumeli Handan Akil Gulcan Kural
    2015, 15(12):2040-20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4
    [摘要](1593) [HTML](0) [PDF 402.22 K](920)
    摘要:
    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局部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6mo后(0.005%,一日一次),眼压(IOP)、角膜中央厚度(CCT)和前房深度(ACD)的变化。

    方法:本研究包含初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或剥脱性青光眼(PXG)患者24例37眼。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IOP,超声测厚仪测量CCT,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ACD和ACD/轴长(AL)。比较治疗前,记录治疗后3mo和6mo的IOP,CCT,ACD和ACD/AL测量值。

    结果:IOP于治疗前,治疗后3mo、6mo平均值分别为25.0±4.2、17.5±2.0、16.9±1.7,可见治疗后显著降低。CCT于治疗前,治疗后3mo、6mo平均值分别为546.6±31.5, 541.0±29.4、542.2±29.3,可见治疗后显著降低。ACD于治疗前,治疗后3mo、6mo平均值分别为3.00±0.43,2.95±0.42、2.97±0.41,可见治疗后3mo显著降低,6mo无显著改变。ACD/AL治疗后改变与ACD情况相似。CCT和ACD的测量值在POAG中有显著变化,而在PXG中则没有。

    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后,除IOP大幅降低外,角膜厚度及ACD亦出现短期内降低。

    5  miR-218通过下调Bmi-1表达抑制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生长
    杨林声 王理论 杜青卫
    2015, 15(12):2045-20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5
    [摘要](1165) [HTML](0) [PDF 1.01 M](1040)
    摘要:
    目的:探讨miR-218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实时定量PCR检测miR-218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及瘤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miR-218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并用miR-218模拟物转染Y79细胞,MT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Y79细胞的增殖、凋亡情况,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Bmi-1 mRNA及蛋白的表达。

    结果:miR-218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应瘤旁组织; miR-218低表达与神经浸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miR-218可显著抑制Y7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并下调Bmi-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论:miR-218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与临床病理相关,miR-218抑制Y79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可能与下调Bmi-1有关。

    6  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HMGB1乙酰化的影响
    韦艳 李红 苏晓庆 燕振国
    2015, 15(12):2049-20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6
    [摘要](1221) [HTML](0) [PDF 518.99 K](1553)
    摘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低糖或高糖环境,通过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研究白藜芦醇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共沉淀检测SIRT1表达及HMGB1的乙酰化。

    结果: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随白藜芦醇剂量增加,抑制作用增强。高糖抑制SIRT1表达,提高HMGB1的乙酰化,白藜芦醇能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SIRT1-HMGB1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7  人热敏瞬时受体通道1基因转染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王莉 杜兆江 李鹏
    2015, 15(12):2052-20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7
    [摘要](1288) [HTML](0) [PDF 786.34 K](1006)
    摘要:
    目的:探讨人热敏瞬时受体通道1基因转染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方法:研究组为人热敏瞬时受体通道1基因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到体外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中,采用MTT方法观察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us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

    结果:热敏瞬时受体通道1基因转染后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13); 实验组细胞PCNA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07)。

    结论:人热敏瞬时受体通道1基因转染可以促进兔角膜内皮细胞增殖。

    8  Livin及Caspase-3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病变中的表达
    鲁军霞 林红 王芬 林静 张丽娜 赵桂秋
    2015, 15(12):2055-20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8
    [摘要](1235) [HTML](0) [PDF 2.13 M](985)
    摘要: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组织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995-06/2015-06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病理室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眼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1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组织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分级作为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分类标准。

    结果:Livin及Caspase-3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无关,而与病理分级有关,Livin在淋巴瘤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组织(P<0.05),且随着病理分级恶性程度的增加其表达逐渐上升(P<0.05); Caspase-3在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则显著低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0.05),且随病理分级的增加其表达逐渐降低(P<0.05)。在NHL中,Livin和Caspase-3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1,χ2=7.519,P<0.05)。

    结论:过量的Livin表达及Caspase-3的低表达可能与眼部淋巴瘤的发生有关,且在NHL中两者表现为负相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对眼部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有重要意义。

    9  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关联及血栓通的干预作用
    邢玉微 杨洋 柴雪姣
    2015, 15(12):2060-20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09
    [摘要](1716) [HTML](0) [PDF 1.08 M](1017)
    摘要: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复方血栓通可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和造模组(n=24),造模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糖尿病组(B组,n=12)、复方血栓通干预组\〖C组,1g/(kg·d),n=12\〗,于实验第6、12wk分别在各组处死6只大鼠,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CTGF mRNA水平。

    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大鼠视网膜CTGF mRNA于第6、12wk表达均增加(均P<0.05),C组视网膜组织CTGF mRNA表达于第6、12wk均较B组明显下调(P<0.05); 电镜显示B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吞饮小泡增多,毛细血管基底膜电子密度不均匀,有结节样增厚现象,C组视网膜病变较B组减轻。

    结论:CTGF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复方血栓通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TGF mRNA产生作用。

    1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VEGF与微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温积权 汪怿 杨杰 吴若欣
    2015, 15(12):2063-20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0
    [摘要](1707) [HTML](0) [PDF 432.25 K](1088)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与微血管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1例,根据有无DR及病变程度分为三组:单纯糖尿病组(n=31)、单纯型DR组(n=22)、增殖型DR组(n=18),比较各组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同时,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VEGF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ECs)、内皮祖细胞(EPCs)、循环祖细胞(CPCs)计数。

    结果:各组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率有明显差异,增殖型DR组高于单纯型DR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VEGF水平有明显差异,增殖型DR组高于单纯型DR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单纯型DR组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合并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神经病变者VEGF水平高于非合并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ECs、EPCs、CPCs水平有明显差异,增殖型DR组ECs高于单纯型DR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单纯型DR组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增殖型DR组EPCs、CPCs水平低于单纯型DR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单纯型DR组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型DR患者的VEGF水平与ECs水平呈正相关性(P<0.01),与EPCs、CPCs水平呈负相关性(P<0.01)。

    结论: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诊断和医疗中,有重要意义。

    11  七叶皂苷钠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危文哲
    2015, 15(12):2067-20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1
    [摘要](1450) [HTML](0) [PDF 450.21 K](1251)
    摘要: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13例16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80眼)和对照组(58例82眼),观察组给予七叶皂苷钠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激光光凝治疗,同时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和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所有患者不同时间的黄斑水肿厚度和眼底情况,同时检测不同治疗时间双眼视力,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眼压、BCVA、CMT、黄斑区发生荧光渗漏的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4mo BCVA、CMT、黄斑区发生荧光渗漏的比例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间3 项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治疗后1、2、3、4mo,BCVA、CMT、黄斑区发生荧光渗漏的比例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BCV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间CMT及黄斑区发生荧光渗漏的比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项治疗除治疗后1mo BVCA观察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之外(P>0.05),其他指标均观察组优于同期对照组(均为P<0.05)。观察期间观察组有 8例9眼(14. 5%)患者发生胃部不适、恶心等不良反应,但未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后遗症,观察组有4例5眼,对照组有5例5眼因为玻璃体积血需行其他治疗而退出治疗,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七叶皂苷钠片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是一种疗效好且安全的方法。

    12  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杨章晖 葛红岩 刘平
    2015, 15(12):2071-20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2
    [摘要](1234) [HTML](0) [PDF 516.71 K](1070)
    摘要:

    角膜的透明特性是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但在感染、机械及化学损伤等病理情况下可以导致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使其失去原有的透明性,严重损害视力。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发展,对CNV的认识更加深入,临床上CNV的治疗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文将主要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13  细胞自噬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赵楚楚 葛红岩 刘平
    2015, 15(12):2076-20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3
    [摘要](1548) [HTML](0) [PDF 409.20 K](1193)
    摘要: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中细胞器以及蛋白质等物质降解的主要过程,在维持体内平衡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眼晶状体是一个由上皮细胞以及其分化而来的纤维细胞共同组成的无血管透明器官,晶状体细胞主要通过自噬途径来降解细胞器以及异常聚集的蛋白质以维持晶状体的透明。自噬功能的异常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自噬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并概括总结了近年来细胞自噬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14  无脉络膜症诊疗新进展
    赵艳 孟庆丰 滕岩
    2015, 15(12):2079-20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4
    [摘要](1945) [HTML](0) [PDF 451.58 K](1029)
    摘要:

    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 ,CHM)是一种致盲的遗传性疾病,是通过X染色体长臂上的一个基因(CHM)传递的、由于编码Rab escort蛋白1(REP-1)的CHM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的、双眼发病的脉络膜视网膜渐进性萎缩性疾病。其特点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随着视网膜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逐渐萎缩,视力逐渐丧失。无脉络膜症的致病基因是CHM基因,位于Xq21.2,编码蛋白质REP-1。该病的男性患者发病较早,症状从早期的(十几岁~二十几岁)夜盲症逐渐发展为周边视野缺失,到晚年仅存中心管状视野,最终失明,女性携带者一般无症状。目前,无脉络膜症的诊断已有详细的诊断标准,基因治疗和视网膜移植是近年来被认为可以实现的治疗方法。其中,AAV2和AAV8的临床前研究已经完成,CHM受试者中AAV2介导的基因治疗的安全试验也已经完成。

    15  炎症因子在青光眼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胡萍 金艳玲 王英 杨海燕 许文晶 徐韶琳
    2015, 15(12):2083-20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5
    [摘要](1408) [HTML](0) [PDF 460.57 K](1051)
    摘要:

    青光眼是一组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危险因素。青光眼是受多种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炎症也可能参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大量研究已证实,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核转录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等多种细胞因子,在青光眼患者眼内房水中高表达,表明这些细胞因子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紧密的联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炎症因子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6  非甾体类抗炎药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Meta分析
    徐雪娇 成洪波 韩冰
    2015, 15(12):2087-20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6
    [摘要](1363) [HTML](0) [PDF 665.83 K](1070)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预防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CNKI、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因特网搜索的截止到2015-03有关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预防作用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期刊和会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针对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率,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7项研究纳入分析(共1422例,其中治疗组712例,对照组710例),白内障手术前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OR=0.31,95%CI:0.18~0.52,P<0.01)。

    结论:白内障手术前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方法学质量中等,致使本系统评价结果论证强度不高,因此还需要开展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以便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

    17  甲基丙二酸尿症伴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的眼部表现
    黄秋婧 张琦 彭婕 李忆安 赵培泉
    2015, 15(12):2090-20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7
    [摘要](2409) [HTML](0) [PDF 627.22 K](1024)
    摘要:

    甲基丙二酸尿症伴同型半胱氨酸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先天性维生素B12代谢异常,分为cblC、cblD、cblF三种亚型,以cblC最多见。确诊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和串联质谱检查,皮肤成纤维细胞酶活性及互补实验和基因突变分析可明确分型。早发型1岁内发病,多累及眼部,常伴有视力下降、眼球震颤、斜视、视网膜及黄斑病变、视神经萎缩、电生理异常等表现。迟发型4岁后发病,偶累及眼部,症状较轻。眼部病变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半胱氨酸水平、氧化应激及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眼科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早期补充蛋氨酸或谷胱甘肽等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治疗或缓解视网膜病变。目前我国缺少对此病患者行常规眼科检查。建立科室间合作及早期规律眼科检查对患儿视力等预后有特殊意义。

    18  纳米控释系统在眼科给药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淑荣 王选重 崔学军 张妍
    2015, 15(12):2094-20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8
    [摘要](1345) [HTML](0) [PDF 479.38 K](1138)
    摘要:

    纳米材料在眼部给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纳米控释系统,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有属性,使用纳米材料运载治疗眼部疾病的药物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药物的纳米制剂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率和更低的副作用。因此纳米控释系统在眼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控释系统被用于提高眼部给药效率的研究,包括纳米胶束、纳米颗粒、纳米混悬剂、脂质体和树突状分子等。本文就纳米控释系统在眼科给药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9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
    胡郑君 胡红梅 李婷
    2015, 15(12):2099-21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19
    [摘要](1163) [HTML](0) [PDF 409.38 K](1052)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患者69例85眼,随机分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4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31例4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2mo,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的变化。

    结果:术后1wk,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0.36±2.85、12.09±3.75mmHg,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视力分别为0.52±0.22、0.55±0.20,较术前均明显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央前房平均深度分别为3.57±0.32、3.44±0.35mm,均较术前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P>0.05)。术后2mo,观察组房角粘连范围<90°共42眼(93.33%),高于对照组的31眼(77.50%),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白内障,可以有效开放粘连的房角,控制眼压并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  白内障手术后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的应用研究
    陈洁 王桂琴
    2015, 15(12):2102-21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0
    [摘要](1741) [HTML](0) [PDF 416.25 K](1004)
    摘要:
    目的:探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应用于控制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2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合用药组(试验组)、术后单独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对照组)。手术方法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第1、7、14d观察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评分; 并观察眼压变化及黄斑水肿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100例120眼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症状和体征综合评分术后1d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7、14d内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值低。术前眼压试验组(14.657±2.605mmHg)和对照组(14.415±2.761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眼压:在术后1、7、14d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水肿发生率:对照组术后1、7、14d黄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7%、1.7%和3.3%,明显高于试验组的 0、0和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的治疗效果较佳,是安全有效的,且不易发生高眼压等严重并发症; 同时可显著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预防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1  眼灌注压波动对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影响
    任敏子 杨旭 邓建民
    2015, 15(12):2105-2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1
    [摘要](1536) [HTML](0) [PDF 369.93 K](1102)
    摘要:
    目的:探讨眼灌注压波动对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06收治的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我院患者家属40例为对照组。监测受试者24h的眼压、血压与眼灌注压的昼夜波动情况,得出收缩期眼灌注压(SOPP)、舒张期眼灌注压(DOPP)和平均眼灌注压(MOPP)。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MOPP昼夜波动与杯盘比、视野平均缺失(MD)及图形标准差(PSD)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全天和夜间的MOPP、SOPP和DOPP波动均大于对照组(P<0.05)。MOPP 昼夜波动与MD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89,95%CI:-0.612~-0.082; P=0.011); 与PSD呈正相关(r=0.512,95%CI:0.139~0.782; P=0.008); 与垂直杯盘比之间无相关性(r=0.115,95%CI:0.056~0.369; P=0.355)。

    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灌注压波动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导致疾病向严重方向发展,因此通过行24h的灌注压的监测可帮助我们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全天的眼部血流状态,了解病情发展。

    22  应用OCT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治疗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
    边俊杰 戴惟葭 刘大川
    2015, 15(12):2107-21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2
    [摘要](1345) [HTML](0) [PDF 1.48 M](934)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评价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LPI)治疗临床前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

    方法:选取PACG临床前期患者31例58眼进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切除术,应用OCT和眼科A超采集激光治疗前、治疗后1wk,2mo患眼的前房角形态、房角开放度(OA)以及眼前节生物参数: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前房拥挤率(CCR)、晶状体位置(LP)。

    结果:激光治疗前、治疗后1wk,2mo不同时间,眼压、OA、ACD、CCR、L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845、30.498、38.705、86.671、46.195,P<0.05); 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56,P=0.471)。激光治疗后1wk,2mo两两比较:仅C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A、AC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0.359、0.406)。

    结论:OCT可以观测和量化PACG前房角,CCR可以更加敏感的反应出前房的结构改变,LPI治疗早期PACG是有效的。

    23  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药物治疗
    周玉娟 张杰 孙先勇 于鹏林 娄华东
    2015, 15(12):2110-21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3
    [摘要](1504) [HTML](0) [PDF 722.91 K](980)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发生高眼压应用降压药物的疗效,以明确单独或联合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的降压效果。

    方法:于我院行23G玻切联合C3F8注入的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188例205眼; 监测术后1wk内的眼压。当眼压介于22~29mmHg时设为A组,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A1组)或拉坦前列素滴眼液(A2组); 当介于30~39mmHg时设为B组,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B1组)或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B2组); 当高及40mmHg及以上时,设为C组,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1次,并随机加用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C1组)或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拉坦前列腺素滴眼液(C2组)。连续观察3d,眼压降至21mmHg及以下时则视为有效,比较不同用药3d内的降压有效率、降压幅度及平均有效作用时间。

    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术后高眼压共89眼,发生于前3d共70眼(78.6%)。A组共31眼,A1组14眼,A2组17眼; 有效例数分别为5例(35.7%)、13例(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P=0.03); 降压幅度分别为4.21±1.22mmHg(24%)、8.76±3.03mmHg(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80±0.45、2.08±0.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2)。B组共32眼,B1组17眼,B2组15眼,有效例数分别为9例(52.9%)、11例(7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P=0.30); 降压幅度分别为10.59±2.72mmHg(36.9%)、16.53±2.67mmHg(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56±0.53、1.63±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P=0.004)。C组共26眼,C1组14眼,C2组12眼,有效例数分别为9例(64.3%)、8例(66.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 降压幅度分别为22.00mmHg(51.0%)、31.45mmHg(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5,P<0.05); 平均有效作用时间分别为2.63±0.52、1.80±0.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09)。

    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伴发高眼压的比率较高,一般发生在术后3d内,单独或联合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眼压。

    24  贝伐单抗与雷珠单抗联合Ahmed 阀植入治疗NVG的对照研究
    刘勇 平功勋
    2015, 15(12):2114-2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4
    [摘要](1535) [HTML](0) [PDF 626.09 K](1138)
    摘要:
    目的:比较Ahmed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不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09/2013-11在我院行Ahmed 阀植入术治疗NVG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Ahmed阀植入术前玻璃内注射的抗VEGF药物不同分为贝伐单抗组和雷珠单抗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成功率、眼压、术后抗青光眼用药的数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新生血管的消退和复发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a时,术后眼压、术后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贝伐单抗组,雷珠单抗组在术后眼压、抗青光眼用药数目、最佳矫正视力方面,无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随访1a时,贝伐单抗组和雷珠单抗组手术总成功率分别为80.6%、7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手术完全成功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53)。

    结论:Ahmed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贝伐单抗或雷珠单抗是治疗NVG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两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Ahmed 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术治疗NVG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5  VEGF、SDF-1、Ki-67、PCNA及Survivin与翼状胬肉的关系分析
    宋颖 杨文蕾 张琳
    2015, 15(12):2120-21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5
    [摘要](1590) [HTML](0) [PDF 362.11 K](1006)
    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SDF-1)、肿瘤增殖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及生存素(Survivin)与翼状胬肉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3-01/2015-05于本院进行诊治的79例106眼翼状胬肉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9例正常结膜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的组织VEGF、SDF-1、Ki-67、PCNA及Survivin阳性细胞数分级及染色强度分级进行比较,并比较其中不同性别、分期及分型患者的检测结果,同时以Logistic分析上述指标与翼状胬肉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的组织VEGF、SDF-1、Ki-67、PCNA及Survivin阳性细胞数分级及染色强度分级均高于对照组,不同分期及分型患者的检测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均P<0.05),而不同性别患者间的检测结果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组织指标均与翼状胬肉有密切的关系。

    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中的VEGF、SDF-1、Ki-67、PCNA及Survivin表达呈现异常状态,上述指标均与翼状胬肉有密切的关系。

    26  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
    顾晖晖 陆培荣 浦利军 缪秀华
    2015, 15(12):2123-2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6
    [摘要](1950) [HTML](0) [PDF 441.79 K](1154)
    摘要:
    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方法:2011-01/2014-08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1例81眼眼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7例,全身静滴阿昔洛韦、地塞米松药物治疗。B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复方倍他米松等眶上神经阻滞。C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 VAS分别为8.2±1.5、7.3±1.6、6.5±1.4、6.1±1.1、5.9±0.7; 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 VAS分别为8.2±1.3、6.3±1.1、5.7±0.9、5.1±1.1、4.1±0.7; C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 VAS分别为8.1±1.5、2.1±0.7、2.2±0.8、2.9±0.7、2.7±0.8。C组患者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在1、3mo后疼痛评分虽略有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第1、7、30、90d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0、5.207、2.364、2.805,均P<0.05)。C组患者除减轻疼痛外,无严重并发症,例如角膜知觉减退等,并且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发生的可能减少。

    结论: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能迅速减轻疼痛,并减少该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是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7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视觉质量影响探讨
    陈春明 钟红 程立波 吴平波 王晓 周燕 黄田华
    2015, 15(12):2127-21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7
    [摘要](1692) [HTML](0) [PDF 401.02 K](970)
    摘要: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55例11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7d,1、3、6mo五个时间点利用OQASTM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测,分别获得各参数:眼散射指数(optical scattering index,OSI)、MTF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trehl ratio)、OQAS值(OV100%、OV20%、OV9%)、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ndex of highest asymmetry,IHA)、高度离心指数(index of highest decentration,IHD)和不规则指数(aberration coefficient,ABR)。

    结果:角膜塑形镜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21±0.13,戴镜后7d,1、3、6mo分别为0.48±0.15、0.72±0.14、0.93±0.13、1.0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TF cut off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ehl ratio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V9%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HA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分别为4.13±3.59 、19.11±15.38、17.78±17.12、34.18±23.34,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HD配戴前与配戴后7d,1、3、6mo分别为0、0.02±0.01、0.02±0.02、0.03±0.02、0.03±0.01,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配戴前与配戴后7d,6mo分别为0.29±0.51、1.23±0.71、2.10±0.59,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引起视觉质量的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效果确切,角膜塑形镜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28  波前像差引导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观察
    赵晓彬 李科军 赵智华 贾志旸
    2015, 15(12):2130-21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8
    [摘要](1603) [HTML](0) [PDF 447.92 K](961)
    摘要: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29  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杨晓宁 单武强 金丽娟 张晓晗 巨蕾
    2015, 15(12):2134-2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29
    [摘要](1849) [HTML](0) [PDF 418.83 K](1167)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TransPRK与LASE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行激光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随机分TransPRK术组60例120眼,LASEK术组60例120眼。观察术后1wk眼部刺激症状、术后2wk视力、术后3mo haze的发病率、术后1a屈光度等。

    结果: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第1d TransPRK组无刺激症状者:86眼(71.7%),视物清楚,睁眼来医院复查。LASEK组术后81眼(67.5%)无刺激症状; 术后2wk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TransPRK组109眼(90.8%),LASEK组87眼(72.5%); 术后3mo haze的发病率,TransPRK组0级113眼,LASEK组0级109眼。

    结论:TransPRK组刺激症状明显轻于LASEK组,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视力恢复快; TransPRK组比LASEK组术后haze的发病率低,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术后两组1、3、6、12mo两组视力、屈光状态、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矫正高度近视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30  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单武强 杨晓宁 金丽娟 张晓晗 巨蕾
    2015, 15(12):2137-2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0
    [摘要](1931) [HTML](0) [PDF 398.16 K](1144)
    摘要:
    目的:全激光TransPRK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疗效的分析。

    方法:选择2012-12/2013-12在我院行全激光TransPR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8例136眼,随访1a,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视力、眼压、haze和屈光度等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无不适感54例108眼,14例28眼患者出现眼干涩、磨疼、异物感。两组患者术后3、6mo,1a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7)。术后3mo时裸眼视力最佳,术后6mo视力稳定。术后1a裸眼视力均达到0.8以上,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下降。haze发病率低,多数在0~1级。通过对夜间视力、干眼、视疲劳等进行调查问答。满意度达85%。

    结论:TransPRK术因术中全激光,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干眼、haze发病率低,在治疗高度近视方面,其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治疗高度近视较为理想的表层手术方式之一。

    31  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王琳
    2015, 15(12):2140-2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1
    [摘要](1380) [HTML](0) [PDF 383.26 K](1099)
    摘要:
    目的:通过角膜内皮细胞计探讨不同分级原发性高血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71例142眼,其中高血压1级组22例44眼、高血压2级组23例46眼、高血压3级组26例52眼; 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69例138眼,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排除全身、眼部疾病史。检测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平均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比例,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较对照组的变异系数增大(t=3.34,P<0.05),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t=-2.07,P<0.05); 病例组中高血压1级组、2级组、3级组的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高血压分级不同其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不同。

    32  舌状截囊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唐勇华
    2015, 15(12):2143-21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2
    [摘要](1179) [HTML](0) [PDF 373.59 K](965)
    摘要:
    目的:探讨舌状截囊方法在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80 眼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采用舌状截囊方法,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

    结果:所有患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视力恢复情况:术后1d,0.1以下85眼(22.4%),0.1~0.3者162眼(42.6%),0.4~0.6者87眼(22.9%),0.6以上者46眼(12.1%)。术后1mo 0.1以下33眼(8.7%),0.1~0.3者152眼(40.0%),0.4~0.6者117眼(30.8%),0.6以上者78眼(20.5%)。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悬韧带断离16眼(4.2%),后囊膜破裂25眼(6.6%), 角膜水肿53眼(13.9%),人工晶状体偏位12眼(3.2%)。

    结论:舌状截囊方法容易掌握,手术的安全性更好,更适合在援非过熟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33  小切口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方法改进
    何涛 杨秀梅 梁晓磊
    2015, 15(12):2146-21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3
    [摘要](1423) [HTML](0) [PDF 421.51 K](1151)
    摘要:
    目的:探讨2.4mm小切口改良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经巩膜睫状沟固定术的的疗效。

    方法:选择由外伤、先天、手术等原因造成晶状体后囊破损或悬韧带离断不能正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37例37眼,制作角膜缘垂直的“钱包样”板层巩膜瓣,采用博士伦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利用瑞士产VE2200人工晶状体植入系统,经过透明角膜缘内2.4mm小切口,由双针各带有环形10/0的聚丙烯缝线将人工晶状体固定于睫状沟,埋藏式结扎缝线于板层巩膜瓣内。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居中,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mo视力≥0.8者3眼(8%); >0.4~≤0.6者18眼(49%); ≤0.4者16眼(43%)。术前、术后3mo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1.73±1.22、1.62±1.3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玻璃体积血,2例角膜水肿外,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固定线结暴露。

    结论:2.4mm微创小切口行Akreos Adapt AO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手术切口小、晶状体悬吊稳固、居中性好、视力恢复满意、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小。固定线结扎方法具有线结埋藏无暴露并同时关闭巩膜瓣切口的特点,操作步骤简捷、手术并发症少、实用有效可行。

    34  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初步观察
    王晓莉 张然 李倩 丁倩
    2015, 15(12):2149-21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4
    [摘要](1913) [HTML](0) [PDF 395.09 K](996)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与常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差异。

    方法:将老年性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60例60眼,按随机自愿原则分为飞秒组及常规组。飞秒组将患者术前角膜散光陡峭轴、平坦轴轴向及屈光度数输入在线矢量计算器,得出相关切口位置、切口宽度后,利用飞秒激光做角膜松解切口、主切口及辅助切口,再按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IOL)植入术。常规组利用角膜穿刺刀于角膜散光陡峭轴向上做角膜全层松解切口、辅助切口,然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球面多焦点IOL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d,1wk,1mo观察两组术眼的角膜散光情况及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CDVA)、裸眼近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飞秒组和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飞秒组远、近视力均高于常规组; 而各时期角膜散光飞秒组均低于常规组。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下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较传统白内障手术术后角膜散光更小、视力更好,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视觉质量。

    35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状况的影响
    李松涛 张红鸽 霍永军
    2015, 15(12):2152-21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5
    [摘要](1190) [HTML](0) [PDF 402.71 K](1017)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合并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状况的影响。

    方法:对2014-09/12间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150例200眼白内障患者,根据有无合并结膜松弛症,分为正常组110例140眼和结膜松弛组40例60眼; 随访3~6mo,观察手术前后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异物感、泪溢及结膜充血等情况以及上述情况恢复到术前状态所用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正常组和结膜松弛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19.16,均P =0.00),术后两组患者眼部异物感、泪溢情况、结膜充血情况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 比较两组患者BUT、眼部异物感、泪溢和结膜充血等情况恢复到术前状态所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14.18、27.41,均P=0.00)。

    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使白内障患者的眼表状况明显变差; 结膜松弛症在白内障术后可显著延迟患者眼表功能的恢复。

    36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
    刘伟 杭春玖 叶梅 朱晓宇 胡小曼
    2015, 15(12):2155-21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6
    [摘要](1181) [HTML](0) [PDF 430.03 K](107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分析其并发症的原因并进行处理。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5例42眼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手术患者应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变化,并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处理。随访时间为6~18mo。

    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达<0.1者2眼(5%),0.1~0.3者18眼(43%),>0.3者22眼(52%)。眼压由术前平均23.24±6.89mmHg,降低为平均16.54±2.56mmHg。患者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加深,由术前平均1.34±0.41mm增加到术后2.81±0.53mm。并发症发生情况:角膜水肿14眼; 纤维素样渗出2眼; 前房出血2眼; 浅前房、低眼压1眼; 后囊混浊2眼; 术后高眼压3眼。各并发症经过相应积极的处理后,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具有损伤小、愈合快等优点,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青光眼患者眼前节较为狭窄,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存在一定难度,如何有效地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37  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陈志杰 崔浩 张晓辉
    2015, 15(12):2158-21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7
    [摘要](1394) [HTML](0) [PDF 410.35 K](1120)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高眼压持续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持续高眼压状态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46眼,患者年龄43~81(56.9±9.4)岁,术前常规进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和眼B超检查。Ⅰ期局部麻醉下对患者行前房穿刺术,术后局部用醋酸泼尼松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点眼,联合降眼压滴眼液和甘油果糖注射液静滴等进一步控制眼压。术后第2d行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前房注气(部分病例进行睫状体扁平部穿刺放液术)。术后随访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检查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眼压在前房穿刺术后1、2d分别为21.4±5.2、20.3±4.8mmHg(1kPa=7.5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显著降低(F=492.601,P<0.01);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1、3、7d,1mo随访时眼压分别为20.1±4.8、14.9±2.7、13.6±2.7、14.5±2.2mmHg,与术前眼压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7.508,P<0.01); 常规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前房注气术后1d眼压与术后3、7d和1mo随访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91、10.950、9.523,P<0.01)。末次随访时100%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手术完全成功率为94%,部分成功率为7%,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大部分患者恢复了有用的视力。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2眼脉络膜脱离,未观察到恶性青光眼、脉络膜上腔出血、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行前房穿刺术后择期行青光眼滤过联合前房注气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减少了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并能获得良好的眼压控制,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38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宁静静 黄学林 杨璇
    2015, 15(12):2161-21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8
    [摘要](2113) [HTML](0) [PDF 394.05 K](1165)
    摘要:
    目的:了解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的发病状况,探讨足月产儿眼病筛查的必要性。

    方法:回顾分析2014-01/2015-08我院772例1544眼足月产儿眼底检查的资料。

    结果:足月产儿772例1 544眼中,发现各期FEVR共8例15眼,检出率0.97%; 包括1期2例2眼,2期3例5眼(含1期1例另1眼),3期2例4眼,4期1例2眼,5期1例2眼。

    结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在新生儿眼病筛查中并不少见,甚至病情严重者在婴儿期就丧失视功能。新生儿期和婴儿期是FEVR筛查的关键时间点,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FEVR患者获得较好视功能的关键。

    39  改良内界膜染色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的临床应用
    安良宝 何伟
    2015, 15(12):2164-21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39
    [摘要](1613) [HTML](0) [PDF 385.31 K](1040)
    摘要:
    目的:评估改良吲哚菁绿视网膜内界膜染色法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3/2014-12因特发性黄斑裂孔在我院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并注气术的连续患者27例27眼的病历资料,术中将5mg/mL吲哚菁绿、50%高糖溶液和黏弹剂适量混合后做为染色剂行黄斑裂孔孔周乳斑束间内界膜局部染色,观察其在术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术中局部染色后的内界膜着染成淡绿色,可视性好,有助于辨识和撕除内界膜,撕除孔周内界膜范围2PD×2PD,术后黄斑裂孔闭合24眼(88.9%),黄斑裂孔未完全闭合3眼(11.1%),裂孔直径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1眼患者术后2mo内接受再次手术,采用扩大内界膜剥除范围术后裂孔闭合。随访6~15mo,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

    结论:改良吲哚菁绿局部着染内界膜的方法可以减少术中吲哚菁绿在眼内的弥散和残留,可降低吲哚菁绿对黄斑裂孔区裸露色素上皮、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毒性作用。

    40  合并视网膜大血管阻塞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陈乔 聂尚武 王晓琴 陈盼
    2015, 15(12):2167-21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0
    [摘要](2081) [HTML](0) [PDF 403.92 K](995)
    摘要: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视网膜大血管阻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选取2010-01/2014-01我院收治的SLE合并视网膜大血管阻塞的患者17例21眼为试验组,另选取不合并视网膜病变的SLE患者30例60眼为对照组,完善眼部和全身检查及相关化验包括各种自身免疫抗体,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

    结果:试验组13例为单眼发病,4例为双眼发病,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7眼(33%),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9眼(4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3眼(14%),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1眼(5%),CRAO合并CRVO 1眼(5%)。试验组BCVA显著差于对照组; 皮肤红斑(76%)、发热(59%)、关节炎(5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及精神神经异常)(76%)、胸膜炎(41%)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抗ds-DNA抗体(100%)、抗磷脂抗体(65%)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补体C3降低(82%)、血沉升高(100%)、血小板减少(65%)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SLEDAI评分为20.24±4.66提示疾病处于中度及重度活动期。

    结论:合并视网膜大血管阻塞的SLE患者,视力受损严重,全身多系统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且均为疾病中度及重度活动期。与APA、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41  电针改善单纯外展神经麻痹性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分析
    马朝廷 杨迎新 马秋艳 张丹丹 赵彦萍 李喜文
    2015, 15(12):2171-2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1
    [摘要](1431) [HTML](0) [PDF 429.90 K](1183)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球后、合谷穴改善后天性单纯性外展神经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眼科门诊2012-03/2015-03确诊为后天性单纯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48例48眼,分为治疗组26例26眼和对照组22例22眼。治疗组采用电针患侧球后、合谷穴,配合体针加眼周诸穴; 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0.5mg,3次/d)加患侧颞浅静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1次/d,每日2mL)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遮盖患眼,疗程1mo,观察患者眼球运动度的改善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经过1mo治疗后,电针球后、合谷穴治疗组眼球运动度改善明显,由治疗前13.06±2.31mm增加到治疗后19.35±3.21mm,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43,P<0.01)。电针球后、合谷穴治疗组有效率为88.5%,对照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

    结论:电针球后、合谷穴对治疗后天单纯性外展神经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具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42  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联合中药治疗老年糖尿病超乳术后遗症效果分析
    许幸燕 林鸣国
    2015, 15(12):2174-21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2
    [摘要](1867) [HTML](0) [PDF 419.88 K](1038)
    摘要:
    目的:分析普拉洛芬和玻璃酸钠滴眼液结合中药治疗老年糖尿病超乳术后干眼伴有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3-03/2014-09我院眼科老年糖尿病超声乳化术后并发干眼症的患者82例108眼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45例58眼,对照组37例50眼。对照组予以普拉洛芬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芪明颗粒口服; 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及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

    结果:试验组治疗后Schimer值、BUT(10.17±3.12mm、16.21±4.29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4.91±0.69mm、7.74±2.01s),P<0.05;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Schimer值、BUT(10.17±3.12mm、16.21±4.29s)显著高于对照组(9.01±2.87mm、16.21±4.29s),P<0.05; 试验组治愈率55.2%显著高于对照组34.0%,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6.0%,P<0.05。

    结论:普拉洛芬、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中药芪明颗粒治疗老年糖尿病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及角膜上皮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43  炎性细胞因子在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黄鹤龄 李平 莫元外
    2015, 15(12):2177-21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3
    [摘要](1442) [HTML](0) [PDF 402.34 K](1105)
    摘要: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在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0-01/2015-01我院诊治的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39例65眼为研究对象。另取健康体检者30例53眼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抗炎药物治疗。治疗前测定两组泪液TNF-α、IL-1、IL-6、IL-8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于治疗后1、4、10wk检测试验组上述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组内比较。

    结果:对照组的泪液TNF-α、IL-1、IL-6、IL-8水平均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10wk时观察指标评价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逐渐朝向正常值方向变化。治疗后1、4、10wk患者泪液TNF-α、IL-1、IL-6、IL-8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上述各项指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NF-α、IL-1、IL-6、IL-8在蒸发过强型干眼症患者中特异性升高,可作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或疗效监测的重要参考指标。

    44  儿童异常瞬目综合征的诊治
    杜芬 郭燕 张金梅 陶利娟
    2015, 15(12):2180-21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4
    [摘要](1492) [HTML](0) [PDF 536.48 K](1040)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异常瞬目征的病因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门诊2012-07/2015-07收治的频繁瞬目征的儿童,根据问诊及眼部检查结果进行病因分析及相应的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共收治疗儿童瞬目征患儿5 561例,其中男4 025例,女1 536例,男:女约为2.6:1; 年龄2~14(平均6.9±0.6)岁。病因为屈光不正(远视、近视、散光)共2 054例(36.9%); 过敏性结膜炎1 670例(30.0%); 儿童干眼症982例(17.7%); 偏食及挑食患儿605例(10.9%); 铅污染590例(10.6%); 斜视156例(2.8%); 倒睫者129例(2.3%); 微量元素缺乏(钙、铁、锌、镁、铜)者102例(1.8%); 睑板腺囊肿37例(0.7%); 角膜炎及角膜损伤者24例(0.4%); 眼睑皮炎、过敏性鼻炎、皮炎者37例(0.7%); 结膜结石者8例(0.1%); 抽动障碍者30例(0.5%); 视疲劳者6例(0.1%); 泪道阻塞、泪囊炎者9例(0.1%)。异常瞬目的患儿并不是单一种因素所致,每个患儿经检查其病因均为1种或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给予每个患儿行耳穴按摩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并在查找病因后给予对症处理。随诊观察1~3mo,瞬目症能明显缓解。其中治愈4 560例(81.9%),好转5 286例,好转率(包含治愈)为95.1%; 略有好转(包含复发病例)102例(1.8%); 无明显变化173例(3.1%)。

    结论:多种病因可导致儿童异常瞬目征,屈光不正、过敏性结膜炎及儿童干眼症为其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病因进行综合治疗,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45  翼状胬肉的逆向撕剥、结膜移植和巩膜强化固定法的疗效
    高浩溟 李鹤一 李建国
    2015, 15(12):2184-21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5
    [摘要](1221) [HTML](0) [PDF 397.47 K](1028)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的疗效,以提高手术质量。

    方法:首先从角膜缘处将胬肉从颈部剪断,再用刀尖从胬肉头部边缘外0.5mm处掀开胬肉头部,然后将胬肉从头部向颈部,即沿其生长反方向撕扯,遇到粘连较重处,用刀尖(可为15°刀、尖刀片、钻石刀等)在角膜的切线方向上平推,以辅助撕剥,剪除结膜下方的胬肉组织,从同一眼颞上方取一与暴露巩膜面等大的结膜瓣,间断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

    结果:该法共实施于660眼,术后随访3mo,仅8眼复发,且手术时间、角膜上皮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其他方法,角膜的光滑度和透明度、结膜的平整度均优于其他方法,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

    结论:逆向撕剥、结膜移植、巩膜强化固定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切除法。

    46  iNOS和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关联
    徐婷君 胡芳
    2015, 15(12):2187-21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6
    [摘要](1187) [HTML](0) [PDF 384.98 K](1161)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诱导型一氧化碳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血管内皮因子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发病之间的联系。

    方法:选取2012-03/2014-10本院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另选取同期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中的iNOS与CD34检测,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比较两组患者的iNOS与CD34阳性表达率和MVD值,分析iNOS和CD34对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影响作用。

    结果:对照组中15例单纯性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7%(1例),实验组中15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iNOS阳性表达率为87%(13例); 对照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13%(2例),实验组CD34阳性表达率为80%(12例)。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较结膜正常人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MVD值为46.02±10.88,对照组MVD为23.48±5.68,实验组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存在统计差异(P<0.01)。

    结论:iNOS与CD34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中阳性显著表达率高,说明iNOS与CD34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

    47  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变化的短期临床观察
    谢小华 李武靓 吕露 陈茜
    2015, 15(12):2190-21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7
    [摘要](1661) [HTML](0) [PDF 390.73 K](997)
    摘要:
    目的:临床观察涉及不同眼外肌数的斜视矫正术前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取接受斜视矫正术的患者41例64眼,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数目分三组:单纯一条水平直肌后徙组(Ⅰ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Ⅱ组,32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及斜肌切断组(Ⅲ组,7眼)。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wk,1mo各项屈光状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wk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有所增高(P=0.011、0.013),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水平与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散光轴位及角膜中央3mm半径光学区内曲率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1mo,所有观测值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斜视矫正术所涉不同眼外肌数目对术眼屈光参数的影响,术后1wk,Ⅰ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散光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35),Ⅲ组患者柱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48、0.014)。而术后1mo,三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斜视矫正术后1wk可引起术眼屈光状态变化,术后1mo恢复至术前屈光状态; 实施斜视矫正术的眼外肌数目不同,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亦不同。

    48  LASEK术后0.1%溴芬酸钠水合物的应用研究
    邓智会 蔡方荣 陈晓丽 刘红 王晓莉
    2015, 15(12):2193-21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12.48
    [摘要](1615) [HTML](0) [PDF 380.98 K](1111)
    摘要: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有效性及耐受性。

    方法:临床纳入进行LASEK术患者180例180眼,根据术后用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变化以及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术后1mo视力为1.25±0.22,对照组术后1mo视力为0.9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术后1、10d,术后3、6mo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后1、3mo时IOP分别为12.29±2.71、12.67±2.33mmHg,对照组术后1、3mo时IOP分别为14.26±2.65、14.56±2.6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前和术后10d、6mo时I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耐受性方面,对照组有4例4眼患者因眼压升高明显给予降眼压药物,研究组未发生不适; 研究组术后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iffuse larnellar kerafitis,DLK)程度0分、1分、2分分别为93.33%、6.67%、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56%、17.7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LASEK术后能够有效稳定患者眼压,可以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以及视觉质量,且耐受性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