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5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印度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干眼症的研究
    Amaravathy Karuppaiah Brindha Shruti Murthy Kate Trout Awnish Kumar Singh Krishna Mohan Surapaneni Ashish Joshi
    2015, 15(8):1303-1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1
    [摘要](1770) [HTML](0) [PDF 509.47 K](1125)
    摘要:
    目的:研究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专业人员的干眼患病情况及其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分析。

    方法:收集2013-10/12印度南部金奈地区三个IT公司员工进行地横断面调查。入选标准:从事IT行业至少6mo以上,年龄≥18岁,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眼科检查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社会人口特征。采用Schirmer's试验进行干眼评估,所有结果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参与者(n=36,18%)疑患有干眼,平均年龄29岁(SD=7),并且大多数是男性,本科生/研究生,单身,住在城市的大家庭中。多风的环境显著地增加了红眼的患病率(P=0.04)及眼睛的灼热感(P=0.000)。看电视同样也能增加了眼睛的异物感(P=0.01),从而导致分泌物过多(P=0.02)。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许多日常活动比如看电视,使用电脑,读书,吹空调及多风的环境(干燥的环境)等都与干眼的症状相关。而且看电视及多风的环境更能加重干眼的一些症状。这项研究强调IT人群迫切需要多种方法和措施减轻干眼症。

    2  偏振光学相干干涉生物测量精确性和可重复性研究
    柏全豪 苗雨晴 王翠丽 张戈非
    2015, 15(8):1309-1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2
    [摘要](1596) [HTML](0) [PDF 404.39 K](1276)
    摘要:
    目的:比较偏振光学相干干涉(partial coherence interferometry,PCI)与接触式A超对眼前节参数的生物学测量结果,以评价两者在眼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方法: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121例137眼,分别用PCI与接触式A超于术前测量眼前节相关参数,术后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和实际屈光度。

    结果:PCI与接触式A超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值分别为2.94±0.49mm,2.69±0.51mm,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值为0.25±0.22mm(P<0.001),有显著差异(r=0.823,P<0.001)。测量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值分别为24.17±1.64mm,23.81±1.83mm,配对t检验,两者差值为0.36±0.24mm(P<0.001),有显著差异(r=0.996,P<0.001)。两者测量ACD和AL的95%一致率分别为-0.08mm~+0.48mm,-0.09mm~+0.69mm。IOLMaster生物测量平均预期屈光误差为-0.15±0.38D,平均绝对屈光误差为0.29±0.27D,而优化后的接触式A超测量与IOLMaster相比,平均绝对屈光误差明显增大为0.41±0.38D。同一测量者应用IOLMaster进行AL、ACD、角膜曲率半径的连续测量获得的标准差分别为±25.6μm,±33.4μm,±12.9μm,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52%,0.17%; 两位不同测量者间测量标准差分别为±21.5,±29.8,±15.9μm,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62%,0.21%。各测量参数的可信度AL为99.9%,ACD为97.8%,角膜曲率半径(r1/r2)为99.8%/99.5%。

    结论:PCI与接触式A超均可用于眼前节参数的生物测量,两者的相关性好。但基于光学原理的PCI与接触式A超相比,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同时测量出其他相关参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  Pentacam、IOL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的比较
    张静 张士胜 于青 吴江秀 廉井财
    2015, 15(8):1313-1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3
    [摘要](1521) [HTML](0) [PDF 1014.98 K](1202)
    摘要:
    目的:比较Pentacam、IOL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准确性。

    方法:观察性对照研究。对69例(138眼)近视患者由同一操作者分别使用Pentacam、IOL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仪进行ACD测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3种仪器的测量值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检验,且用组内标准差及计算重复性系数来评价3种方法的重复性。

    结果:Pentacam,IOLMaster和A型超声测量仪测得ACD值分别为(3.77±0.24)、(3.73±0.23)、(3.69±0.22)mm。Bland-Altman分析显示,3种方法测量ACD的平均值一致性较好(Pentacam vs IOLMaster:CoA 0.04mm,LoA -0.05~0.13mm; A超 vs IOLMaster:CoA 0.04mm,LoA -0.17~0.08mm; Pentacam vs A超:CoA 0.08mm,LoA -0.06~0.22mm)。组内标准差及计算重复性系数显示3种方法测量ACD的重复性好(Sw=0.03、0.02、0.03; 2.77 Sw=0.08、0.06、0.08)。3种仪器测量ACD值相互正相关(r=0.946,0.987,0.951,P<0.001)。

    结论:Pentacam、IOLMaster和A型超声3种方法测量ACD的可重复性均很好、变异小、高度相关。Pentacam测得的ACD值稍大于A型超声,但由于3组数据可重复性好,变异系数小,故此差异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张博 王玉波 刘文强 刘学政
    2015, 15(8):1319-13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4
    [摘要](1377) [HTML](0) [PDF 1.76 M](1302)
    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DM模型,玻璃体内注射腺病毒(DM组)或腺病毒包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反义寡核苷酸(siGR组)、阴性核苷酸序列(scRNA组)。另取正常SD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腺病毒为对照组(CON组)。12wk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测量大鼠视网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OCK表达变化。

    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siGR组及scRNA组糖皮质激素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1)。HE染色显示,与CON组相比,DM组及scRNA组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厚度下降,ROCK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而siGR组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抑制糖皮质激素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OCK表达,恢复视网膜RGC密度降低及视网膜厚度。

    5  实验室诊断技术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敏感性的对比研究
    陈鹏飞 秦晓怡 毛丽萍 王友沛 王大选 郑美琴
    2015, 15(8):1322-13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5
    [摘要](1284) [HTML](0) [PDF 2.90 M](1013)
    摘要:
    目的:分析真菌涂片、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在诊断真菌性角膜炎上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2-01/2014-12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110例110眼,对真菌涂片、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真菌涂片行角膜刮片,用10%氢氧化钾制成湿片镜检,同时行革兰染色镜检; 真菌培养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 病理检查的标本为角膜移植切除手术标本,采用石蜡切片,使用苏木素-伊红(HE)、六胺银、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镜检。

    结果:真菌涂片阳性者50例(45.5%); 真菌培养阳性者55例(50.0%); 病理检查阳性者88例(80.0%)。真菌涂片与病理检查均为阳性者50例,真菌涂片与病理检查均阴性者22例,真菌涂片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65.5%。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为阳性者55例,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均阴性者22例,真菌培养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70.0%。真菌涂片结果阴性者60例中,有38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占63.3%; 真菌培养结果阴性者55例中,有33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占60.0%。

    结论:病理检查的敏感性最好,真菌涂片、真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联合应用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水平,降低漏诊、误诊。

    6  银杏叶提取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保护的影响
    江蕊 郑永征 任秉仪 刘光辉
    2015, 15(8):1327-13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6
    [摘要](1624) [HTML](0) [PDF 5.61 M](1155)
    摘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液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神经保护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1-01/2013-12就诊我院诊断为2型DR患者98例196眼。根据就诊顺序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服用银杏叶提取液。治疗前、治疗后3,6,9,12mo复查空腹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OCT和电生理,随访时间12mo。

    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接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治疗前t=1.632,P =0.106; 治疗后3mo t=0.096,P =0.924; 6mo t=1.381,P =0.171; 9mo t=1.459,P=0.148; 12mo t=0.358,P=0.721。糖基化血红蛋白治疗前t=0.512,P =0.610; 治疗后3mo t=0.020,P=0.984; 6mo t=0.252,P=0.802; 9mo t=0.852,P=0.397; 12mo t=0.281,P=0.779)。对照组的电生理Ops波的振幅较治疗组下降,6,9,12m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mo t=2.454,P=0.015; 9mo t=3.415,P=0.001; 12mo t=3.573,P<0.01)。对照组的电生理Ops波的潜伏期较治疗组延长,9mo和12m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mo t=2.708,P =0.007; 12mo t=3.005,P=0.003)。对照组VEP的P100波的振幅较治疗组下降,6,9,12m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mo t=3.314,P=0.001; 9mo t=5.542,P<0.01; 12mo t=5.986,P<0.01)。对照组VEP的P100波的潜伏期较治疗组延长,3,6,9,12m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mo t=2.335,P=0.021; 6mo t=2.777,P=0.006; 9mo t=5.350,P<0.01; 12mo t=8.440,P<0.01)。对照组的视网膜厚度较治疗组增厚,3,6,9,12mo时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3mo t=5.146,P<0.01; 6mo t=10.484,P<0.01; 9mo t=10.528,P<0.01; 12mo t=18.378,P<0.01)。

    结论:银杏叶提取液可减轻DR患者黄斑水肿,改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

    7  葛根素滴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参数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赵春颖 侯丽红 车慧欣
    2015, 15(8):1332-13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7
    [摘要](1675) [HTML](0) [PDF 381.95 K](1063)
    摘要:
    目的:观察葛根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视盘参数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113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为55眼和58眼,对照组滴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患者滴用葛根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间视力、视野、眼压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视盘参数和房水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差异。

    结果:治疗后2,4wk,观察组视力和光敏度高于对照组,而眼压及视野缺损则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盘沿面积、盘沿容积、视盘容积和杯盘水平径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杯盘垂直径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OD,GSH-Px,TAC,CA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MDA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葛根素滴眼液可能通过抑制房水的氧化应激反应发挥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其视力、改善视野缺失和视盘损伤的功效,葛根素滴眼液在青光眼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8  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后眼内结构的变化
    周广明 严良 吴强
    2015, 15(8):1335-1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8
    [摘要](2020) [HTML](0) [PDF 443.71 K](1256)
    摘要:
    目的:分析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2种术式以及不同眼内填充物对术眼眼内结构的影响,以探讨可能发生的屈光改变,评估对视觉质量的潜在影响。

    方法: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分别测量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单纯组,37眼)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患者(联合组,11眼)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眼轴长度(AL)等参数。单纯组中又根据术中使用玻璃体腔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硅油组、气体组及平衡液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及术后2wk测量其ACD,AOD250,AOD500,TIA500,AL及角膜曲率(K1,K2)等参数。

    结果:单纯组术后AOD250,AOD500,TIA500及AL与术前相比分别减少0.13±0.21mm,0.16±0.22mm,8.68°±9.72°,0.18±0.24mm(均P<0.05),而联合组术后ACD,AOD250,AOD500,TIA500及AL较术前增加0.95±0.54mm,0.13±0.12mm,0.22±0.20mm,11.49°±11.06°,0.45±0.30mm(均P<0.05)。根据填充物的不同进行分析,气体组的ACD,AOD250,AOD500及TIA500分别减小0.19±0.17mm,0.14±0.09mm,0.20±0.12mm及12.02°±6.64°(均P<0.05),硅油组的AOD250,AOD500,TIA500及AL分别减小0.19±0.25mm,0.21±0.26mm,10.44°±9.67°及0.23±0.19mm(均P<0.05),而平衡盐组的眼内结构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P>0.05)。所有组别中,手术前后角膜厚度及曲率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眼前节、眼轴改变均异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眼,但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均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而不同的眼内填充物对眼内结构和屈光状态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结构的变化,将会改变眼的屈光状态,并可能对患者视觉质量产生潜在影响。

    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的Meta分析
    温岱宗 黄锦海 涂瑞雪
    2015, 15(8):1340-13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09
    [摘要](1224) [HTML](0) [PDF 643.62 K](1220)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量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减少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相关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使用OCT技术测量OSA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的RNFL厚度的临床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试验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10项研究,共1488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的平均、上侧、鼻侧、下侧RNFL厚度相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加权均数差值分别为\〖-2.97,95%CI:(-4.65~-1.30),P<0.01\〗、\〖-3.05,95%CI:(-4.93~-1.17),P=0.002\〗、\〖-3.81, 95%CI:(-6.95~-0.68),P=0.02\〗和\〖-4.16, 95%CI:(-7.63~-0.68),P=0.02\〗。

    结论:OSA患者相较正常人群出现了明显的RNFL厚度的减少,因此我们建议OSA患者需要常规进行OCT的RNFL厚度检查。

    10  脉络膜厚度与CSCR的病例对照研究与Meta分析
    叶汉元 杨安怀
    2015, 15(8):1344-13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0
    [摘要](1300) [HTML](0) [PDF 1001.42 K](1207)
    摘要:
    目的:定量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R)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改变。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连续的CSCR患者46例纳入研究,CSCR患者散瞳后前置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选择同期年龄、性别、屈光度及眼轴匹配的正常人62例6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加强成像深度扫描OCT检测并比较CSCR组及对照组SFCT。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SFCT与各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Meta分析用Stata软件计算两组之间的加权均数差。

    结果:CSCR患者的平均SFCT为397.34±83.91μm,正常对照组为274.48±62.57μm。CSCR组SFC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SFCT与CSCR诊断显著相关。Meta分析结果:CSCR组的黄斑中央凹下脉络膜较正常组厚,加权平均差异为156.13μm(95% CI: 137.43, 174.83)。

    结论:CSCR患者黄斑中央凹下脉络膜较正常眼厚,增厚的SFCT与CSCR诊断存在相关性。

    11  绝经后期干眼的研究进展
    刘俊伶 于靖
    2015, 15(8):1350-13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1
    [摘要](1462) [HTML](0) [PDF 408.75 K](1169)
    摘要: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眼表改变、基于免疫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性激素水平降低均可导致眼表上皮细胞损伤及泪液质量下降。绝经后期妇女因卵巢功能减退、激素水平降低,导致泪膜结构和功能异常,促使干眼症的发生。本文就绝经后期干眼的眼表改变、发病机制、治疗进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2  SUMO修饰在眼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陆博 王欣玲 阎启昌
    2015, 15(8):1353-13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2
    [摘要](1426) [HTML](0) [PDF 484.75 K](1278)
    摘要: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small ubiquitin related modifier,SUMO)修饰是一种蛋白翻译后修饰,又称为小泛素相关修饰或类泛素修饰,与目标蛋白共价结合调控细胞进程,如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蛋白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的激活等。SUMO修饰能够升高或抑制靶蛋白转录活性,为研究真核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提供了新线索。我们将近期SUMO修饰在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13  Pentacam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周琳 张健
    2015, 15(8):1358-1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3
    [摘要](1524) [HTML](0) [PDF 701.63 K](1322)
    摘要:

    目前白内障手术已日趋成熟,人们对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屈光性质的白内障手术已经日渐成为主流。利用Pentacam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角膜疾病排查、晶状体密度测量、角膜地形图的采集,利用角膜地形图进行人工晶状体的优选以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明确患者术前情况,从而更好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14  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与角膜的影响
    王琛 李东豪
    2015, 15(8):1363-13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4
    [摘要](1150) [HTML](0) [PDF 446.82 K](1041)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主要致盲眼病。虽然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正成为当前治疗的研究热点,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仍然是目前治疗DR的最有效、普遍、经济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破坏性治疗手段,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必然会对视网膜和角膜的正常结构形态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准确客观的研究这些结构变化,有助于我们改良光凝方法,减少光凝副作用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15  康柏西普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研究现状
    何海燕 陈子林
    2015, 15(8):1367-13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5
    [摘要](1867) [HTML](0) [PDF 405.24 K](1606)
    摘要: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AMD患者的逐年增加,这也成为眼科防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其病因并不完全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抗VEGF药物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应用于该病,本文主要介绍康柏西普在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应用。

    16  儿童近视性弱视的治疗进展
    王雨蒙 刘虎
    2015, 15(8):1370-13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6
    [摘要](1739) [HTML](0) [PDF 454.23 K](1168)
    摘要:

    近视与近视性屈光参差导致的弱视治疗难度大,效果差,一直是弱视治疗的难点。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为矫正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拟讨论以上各方法在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7  一青光眼大家系的致病基因筛查研究
    刘晓红 杨洁 刘璐 陈晓明 王云 牛静宜 刘旭阳
    2015, 15(8):1375-1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7
    [摘要](1474) [HTML](0) [PDF 1.35 M](1137)
    摘要:
    目的:为了了解青光眼的可能致病基因,我们对一青光眼大家系致病基因进行了筛查研究。

    方法:采集外周血和绘制家系图,提取患者全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MYOC,CYP1B1,OPTN,WDR36的外显子并鉴定,测序后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库中相应参考序列进行比对。通过基于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的眼科基因定制芯片对家系样本进行了测序分析,希望能鉴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或发现新的致病位点。

    结果:对该家系进行已知青光眼候选基因MYOC,CYP1B1,WDR36,OPTN测序分析及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的眼科基因定制芯片分析,并经家系内其他患者及正常成员测序验证,排除了已知青光眼候选基因突变,仅发现了5个多态性位点。

    结论:青光眼属多基因遗传疾病,已知致病基因并不能覆盖所有青光眼,推测可能存在某些我们目前尚不知道的青光眼致病基因,本青光眼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18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变化的短期影响
    李琳 席守民
    2015, 15(8):1378-13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8
    [摘要](1872) [HTML](0) [PDF 410.67 K](1156)
    摘要:
    目的:观察日戴和夜戴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2/2014年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5例89眼,年龄9~20岁,屈光度≤-6.00D,顺规散光≤-1.50D,逆规散光≤-0.75D。随机分成两组,日戴组29眼,夜戴组60眼,戴镜时间8~10h,检查戴镜后1wk; 1,3,6mo患者裸眼视力、残余屈光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角膜有无损伤、感染等并发症。

    结果:戴镜1wk后,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残余屈光度明显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角膜曲率明显变平坦,平均K值从42.28±1.13D下降为40.79±1.26D(日戴组),42.18±1.03D下降为40.35±0.99D(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1,3,6mo与1w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mo后角膜中央厚度变薄最为显著,与戴镜前比较分别下降了7.26±1.38μm(日戴组)和15.15±0.50μm(夜戴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戴镜后角膜上皮染色阳性数增加,分别为9眼(31%,日戴组)和28眼(47%,夜戴组)。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但不能忽视验配带来的风险,应以规范的验配流程、熟练的验配技术提高配戴的安全性。

    19  不同屈光手术方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相关研究
    何书喜 李东伟 王华 罗栋强 陈蛟 李前
    2015, 15(8):1382-13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19
    [摘要](1320) [HTML](0) [PDF 407.77 K](1175)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三种手术方式术后人眼角膜高阶像差(包括彗差、球差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的变化。

    方法:近视患者82例164眼,其中行飞秒激光制瓣(FS-LASIK)手术者31例62眼,B组行SBK者31例62眼,C组行LASEK者20例40眼,分别记录患者术前; 术后1,15d; 1,3mo彗差(C7,C8)、球差(C12)及高阶相差均方根(RMSh),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视力:术后各时段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角膜像差:三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角膜像差均有显著影响,三组患者角膜彗差(C7,C8)、角膜球差(C12)、高阶相差均方根(RMSh)均于术后1d开始显著增加(P<0.05)。术后3mo,患者的C7,C8,C12和RMSh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但FS-LASIK组患者增幅比其它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SBK和LASEK相比,飞秒做瓣LASIK在术后早期拥有较好的裸眼视力,且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增幅相对较小。

    20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老年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谢碧华 许海嘉 韩冰 陈卓
    2015, 15(8):1385-13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0
    [摘要](1347) [HTML](0) [PDF 399.12 K](1067)
    摘要: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的实用性。

    方法:选取经MSICS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和经超声乳化(Phaco组)治疗的30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进行比较。

    结果:MSICS组术后7d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33眼(10.78%); 术后3mo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76眼(24.84%),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8.7%,角膜散光较术前平均逆规化0.75D。Phaco组术后7d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63眼(20.59%); 术后3mo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92眼(30.07%),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为21.67%。MSICS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5DC,Phaco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45DC,3mo时两组角膜散光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Phaco组因要使用超乳机,成本高,且超乳头的机械刺激、损伤、超声能量及灌注液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慢。MSICS不使用超声乳化仪、手工作、成本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

    21  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对比
    杜云 孙康 苏颖丹 钟志伟 刘向
    2015, 15(8):1388-13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1
    [摘要](1368) [HTML](0) [PDF 407.37 K](1032)
    摘要:
    目的:比较并分析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与单焦点IOL植入术后早中期的临床效果差异。

    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IOL植入术34例40眼,其中A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者18例20眼; B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单焦点IOL者16例2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mo和6mo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总眼球散光及术后6mo时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结果: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近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眼球散光1mo时A组为0.65±0.25D,B组为0.52±0.27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mo时A组为0.54±0.23D,B组为0.45±0.20D,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mo时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两组比较在高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使具有较大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稳定的裸眼远、近视力,并且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

    22  RNFL和GCC在早期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意义
    刘是 杨建刚 邢淑惠
    2015, 15(8):1392-13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2
    [摘要](2247) [HTML](0) [PDF 353.53 K](1032)
    摘要:
    目的:观察视网膜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厚度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hronic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CPACG)的诊断价值,研究其和平均视野缺损(MD)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早期CPACG患者21例38眼,疑似青光眼(suspected glaucoma, SG)患者25例46眼和正常对照25例49眼进行SD-OCT检查,测量平均及各个象限的RNFL厚度和GCC厚度,分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视野MD的相关性。

    结果:CPACG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NFL厚度和GCC厚度与正常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SG组比较,平均及上方(P<0.01)、下方(P<0.05)RNFL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平均和各象限GCC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PACG组RNFL(r=0.65)、GCC(r=0.72)均与MD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RNFL厚度和GCC厚度对早期CPACG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具有临床价值,GCC厚度的临床意义可能更佳。

    23  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手术
    桂馥 吴宏禧 游志鹏
    2015, 15(8):1395-13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3
    [摘要](1232) [HTML](0) [PDF 383.26 K](1107)
    摘要:
    目的:观察和评价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更适宜的手术方式。

    方法:收集2013-01/2014-06我院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患者29例29眼随机分为试验组(15眼)和对照组(14眼),试验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对照组给予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治疗,术后随访视网膜复位率和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

    结果: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

    24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疗效
    邓春梅 艾明 江双红 郑文敏
    2015, 15(8):1398-14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4
    [摘要](1770) [HTML](0) [PDF 1.51 M](1275)
    摘要:
    目的: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与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伴或不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33例36眼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15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不剥离内界膜); Ⅱ组21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术中根据患者病情不同,给予不同的辅助方式,如行硅油填充、C3F8填充、光凝、冷凝等。术后随访3~12mo,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Ⅰ组15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27); Ⅱ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较术前平均提高0.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3,P=0.000); 两组间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3,P=0.006)。Ⅰ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46.67%; Ⅱ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85.71%; 比较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7,P=0.025)。Ⅰ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1.67%。Ⅱ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94.73%,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6,P=0.418)。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可以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和术后视力,但对于视网膜的复位率较不剥膜者无明显区别。

    25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俞学群 曹国平 汤明霞
    2015, 15(8):1402-14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5
    [摘要](1308) [HTML](0) [PDF 386.31 K](1056)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药物治疗(注射雷珠单抗)与单行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入住我院PDR患者112例125眼,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6例。试验组56例61眼采取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的药物治疗,之后行玻璃体切割术; 对照组56例64眼患者单行玻璃体切割术。分析2组患者在术中、术后若干临床指标的差异。

    结果:试验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电凝止血频率及医源裂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5.00±13.00min vs 133.00±14.5min,11%vs 34%,5%vs 20%(均P<0.05)。试验组术后1mo内前房和玻璃体腔积血率均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7% vs 23%,5% vs 12%(均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视力较对照组更好,0.375±0.210 vs 0.261±0.170(P<0.05)。

    结论:PDR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前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医源性裂孔发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较好。

    26  OCT检测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临床研究
    郭慧敏 樊冬生 陈子林
    2015, 15(8):1405-14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6
    [摘要](1659) [HTML](0) [PDF 398.26 K](1559)
    摘要:
    目的:探讨8~17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re layer,RNFL)厚度临床变化特点,为儿童青少年青光眼的诊断提供依据,避免漏诊及误诊。

    方法:将8~17岁儿童青少年99例165眼按屈光度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应用Cirrus HD OCT分别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以视盘为中心,直径为3.46mm圆周的RNFL厚度测量,分别得出各组平均、各象限、各钟点RNFL厚度。将各近视组与正常组RNFL厚度进行比较,观察近视眼RNFL厚度变化特点。

    结果:各近视组与正常组相比,平均RNFL厚度均变薄,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鼻侧象限RNFL厚度均变薄,颞侧象限厚度均变厚; 中度、高度近视组,上方、下方象限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象限厚度均变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0,5:00,6:00,12:00位RNFL厚度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9:00,10:00位RNF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3:00位RNF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青少年近视眼与正常眼相比,Avg(平均RNFL厚度),S(上方象限RNFL厚度),I(下方象限RNFL厚度),1:00,5:00,6:00,12:00位RNFL厚度变薄,且随着屈光度增加其RNFL厚度变薄,T(颞侧),8:00,9:00,10:00位RNFL厚度变厚,且随着屈光度增加其RNFL厚度变厚。在对近视眼进行RNFL厚度测量时,发现有异常RNFL厚度变化时,应该考虑到屈光度的影响,综合评价其临床意义,以免造成对青光眼的误诊。对于青光眼诊断效能最高的颞下(7:00~8:00位)、颞上(10:00~11:00位)RNFL并未出现变薄,当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进行RNFL厚度测量时,如果出现上述方位的RNFL厚度变薄,应考虑青光眼的可能性,以免漏诊。

    27  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学与视力关系的研究
    刘艳芳 刘维锋
    2015, 15(8):1409-14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7
    [摘要](1222) [HTML](0) [PDF 1.12 M](1254)
    摘要: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 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8,P<0.01); 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 F=0.44,P=0.64)。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P=0.01; F=3.35,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mm平均视网膜厚度、6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28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立体视觉中枢区激活的fMRI二期研究
    杨磊 燕振国 曹虹 韩月东 马强华 叶建军
    2015, 15(8):1413-1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8
    [摘要](1339) [HTML](0) [PDF 964.34 K](1181)
    摘要: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技术,阶段性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6,12,18mo后,立体觉映射的视皮层的功能重建情况。

    方法:延续一期研究的1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任务态组块式(Blocks)设计的fMRI试验。基于Matlab7.12.0.635的SPM8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假设驱动法对各治疗阶段结果进行前后配对t检验,获得各阶段视皮层激活的差异数据。

    结果:弱视训练6,12mo时,左侧枕叶(BA18)、枕中回(BA19)、边缘叶(BA19)及右侧枕叶舌回(BA17)和双侧顶上小叶(BA7)激活范围扩大,较前一治疗阶段的激活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平均t值分别是1.5762,1.6856,P<0.001,至18mo时,激活强度差异降低,平均t值1.1473,0.001<P<0.01。

    结论: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1a后,立体觉视中枢功能重建增幅减缓。

    29  10-0尼龙缝线与8-0可吸收缝线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黄杨利 冯驰
    2015, 15(8):1416-14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29
    [摘要](1879) [HTML](0) [PDF 377.40 K](1256)
    摘要:
    目的:探讨显微斜视术中球结膜切口使用10-0缝线与8-0可吸收缝线应用的比较。

    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内、外斜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2例41眼(对照组)球结膜切口使用10-0缝线缝合,30例38眼(观察组)球结膜切口使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均采用间断、线结埋藏式缝合,对两组术后1,2wk; 1mo的切口愈合情况、患者自觉刺激症状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术后1,2wk观察组切口发生缝线吸收、切口豁开的眼数分别是7眼、15眼,总的发生率为39%,对照组无1眼发生缝线吸收、切口豁开现象,发生率为0,二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mo观察组患者有33眼切口仍有缝线残留,患者眼部充血、异物感等不适建议拆线,拆线率87%; 对照组在术后2wk时切口愈合良好,41眼全部拆线,拆线率100%,二者拆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22.30±5.45d,对照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5.50±1.7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2wk两组眼部舒适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对照组眼部舒适度评分(2.57±0.50)高于观察组(1.81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显微斜视术后球结膜切口采用8-0可吸收缝线患者舒适度与10-0缝线比较并没有优势,由于缝线的过早吸收,反而出现切口的延迟愈合,建议显微斜视术后仍采用10-0缝线缝合球结膜。

    30  湖北阳新县2型糖尿病患者盲与低视力状况及原因分析
    袁江峰 明敏
    2015, 15(8):1419-14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0
    [摘要](1320) [HTML](0) [PDF 390.92 K](1032)
    摘要:
    目的:探讨湖北阳新县2型糖尿病(T2DM)患者盲与低视力的患病率及原因。

    方法:纳入8 316名常住人口,开展盲与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先将T2DM患者纳为观察组、将其它受检对象纳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盲与低视力患病率及发病原因; 随后仅分析观察组数据。

    结果:观察组盲与低视力出现率明显更高; 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出现率明显更高。随年龄增加,观察组盲与低视力出现率明显提升; 女性致低视力率明显更高; 初中及以上学历者盲与低视力出现率明显更高。上述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我区T2DM患者盲与低视力患病率明显高于未合并T2DM者; T2DM患者盲与低视力出现与年龄、性别、学历有一定关系。

    31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模拟标准化患者相结合在眼科学基础教学中的探究
    闫瑾 王莉 杨扬 王郡婕
    2015, 15(8):1422-14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1
    [摘要](1182) [HTML](0) [PDF 451.61 K](929)
    摘要: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结合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在眼科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2级眼视光专业学生64人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2人为试验组,采用PBL 结合标准化患者进行眼科学基础教学,其余32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结束后应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overx)±s)表示,行独立样本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83.22±3.75)和试验考试成绩(94.28±2.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70.72±3.95)和试验考试成绩(85.44±3.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试验组在实习考核中问诊及病史采集、眼科检查、临床诊断和病历书写的成绩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试验组学生对SP与PBL结合教学在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以及加强知识结构系统化方面的效果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眼科学基础教学中将SP与PBL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2  疏风清热法联合西药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
    王健 李长生 黄玉琴 吕艳丽
    2015, 15(8):1427-14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2
    [摘要](1350) [HTML](0) [PDF 374.37 K](1010)
    摘要:
    目的:观察疏风清热法联合西药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5例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38眼和对照组37例37眼。对照组局部给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眼,并对症处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服用以疏风清热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9%和95%,对照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4%和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组角膜病损面愈合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6mo时随访治疗组痊愈患者的复发率为10%,对照组痊愈患者的复发率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治愈时间平均为14.74±8.58d,对照组的治愈时间平均为19.68±8.7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疏风清热法联合西药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

    33  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对基底膜下神经的影响
    杨颖 左晶 张传伟 李凯 王育良
    2015, 15(8):1429-14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3
    [摘要](1353) [HTML](0) [PDF 2.53 M](1018)
    摘要:
    目的:观察角膜屈光不同术式后基底膜下神经恢复情况。

    方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术后1mo的LASEK 12眼、LASIK 12眼、FLEx 12眼、 SMILE 12眼,并对部分其它术后时段进行了对比观察。

    结果:术后1mo SMILE组基底膜下神经均未见明显破坏,走行规律,完整,切口处被切断神经对合良好; LASEK,LASIK和FLEx基底膜下神经仍现不同程度损害,其它时段眼显示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交通支。

    结论:SMILE手术对基底膜下神经影响小,相对于其他几种角膜屈光手术,在术后神经恢复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

    34  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分析
    王春红 梅立新
    2015, 15(8):1432-14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4
    [摘要](1352) [HTML](0) [PDF 387.23 K](1036)
    摘要:
    目的:探讨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临床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108例121眼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中6例6眼后囊破裂患者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6例6眼(4.96%),其中术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例2眼,术后1wk行Ⅱ期睫状沟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2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2眼。术后1~3mo门诊复诊,矫正视力<0.1者1例1眼,为黄斑病变眼底; 0.3者1例1眼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 0.4~0.6者2例2眼; >0.6者2例2眼,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晶状体后囊破裂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于术中任何步骤。术者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并不断积累经验,可有效地减少后囊破裂的发生率; 即使术中出现后囊破裂,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患者术后仍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35  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吕孝平 杜诚 余其智
    2015, 15(8):1435-14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5
    [摘要](1482) [HTML](0) [PDF 378.17 K](1082)
    摘要: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4例60眼,随机分成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常规降眼压治疗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随访3mo,观察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炎症,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

    结果:(1)眼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d视力,双切口组0.31±0.27,单切口组0.19±0.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 1mo和3mo随访视力,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前房炎症:术后1d双切口组前房渗出明显较单切口组少,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抗炎治疗,术后1wk; 1,3m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36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杜青卫 王理论 冯延琴
    2015, 15(8):1438-14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6
    [摘要](1209) [HTML](0) [PDF 388.59 K](1096)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次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诊断的34例4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多次房角分离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mo~1a,观察记录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疗效。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36眼(86%)。术后1wk,有2眼眼压仍高于25mmHg,其余患者的眼压在11~20(平均14.6±5.7)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角关闭范围>180°的例数显著低于术前(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多次房角分离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房角开放程度,降低眼压并提高术后视力。

    37  不同形状超声乳化针头在扭动超声模式的应用
    郭作锋 史庆成 周衍文
    2015, 15(8):1441-14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7
    [摘要](1704) [HTML](0) [PDF 413.71 K](1293)
    摘要:
    目的:通过与Infinity超声乳化针头对比,观察Centurion双重弯曲形状设计的超声乳化针头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32例132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6例66眼采用Centurion超声乳化针头,对照组66例66眼采用Infinity超声乳化针头,两组均用Centurion超声乳化仪在同一手柄下,利用相同参数下完成常规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两组术中的累积消耗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观察术后1wk,1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的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时BCVA(LogMAR)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试验组CCT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1mo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enturion超声乳化针头能有效减少术中超声能量的释放,减少术后角膜内皮的损伤,对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具有优势。

    38  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李俊 俞颂平 施天严 张秀珍
    2015, 15(8):1444-14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8
    [摘要](1460) [HTML](0) [PDF 407.48 K](1090)
    摘要: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预防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研究。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4眼)术后1d始接受口服芪明颗粒4.5g,每日 3 次和维生素C片0.1g,每日3次治疗; 对照组(42眼)接受维生素C片0.1g,每日3次。6mo后使用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病率和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

    结果:OCT检查发现,治疗组黄斑囊样水肿2眼(6%),对照组黄斑囊样水肿6眼(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 治疗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11.76±41.21μm)显著低于对照组(278.36±48.94μm)(P<0.01)。

    结论:芪明颗粒有助于减少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视网膜厚度的增加。

    39  暗适应3.0振荡电位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应用
    李梅 王彦荣 顾莉莉 高凡 路磊
    2015, 15(8):1447-14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39
    [摘要](1376) [HTML](0) [PDF 376.47 K](1004)
    摘要:
    目的:探讨暗适应3.0振荡电位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84例84眼,初诊时行振荡电位检查,依据本实验室正常值进行分组,无波型(16例),重度降低型(27例),中度降低型(20例),轻度降低型(21例)。无波型与重度降低型拟诊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轻度降低型与中度降低型拟诊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随访6mo,记录对比检查结果,共76例资料完整(8例失访)。

    结果:重度降低型与无波型共34例(83%),最终诊断为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度降低型5例(25%)、轻度降低型0例最终诊断为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4.5,P<0.01),其中重度降低型与轻度降低型以及中度降低型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轻度降低型与中度降低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36)。

    结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早期的振荡电位振幅降低,振荡电位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早期分型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40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的影响
    张扬 戴荣平 卞爱玲
    2015, 15(8):1450-1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0
    [摘要](1254) [HTML](0) [PDF 776.51 K](1096)
    摘要:
    目的:评价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手术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共计纳入2013-04/2014-08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诊治的PDR患者52例52眼。试验组23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前6~14d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药0.5mg,对照组29眼单纯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破孔、手术填充物类型、再次手术率,以及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视力情况等。

    结果:手术时间:试验组70.52±26.18min,对照组99.45±27.7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827,P=0.000); 手术中出血:试验组5眼(21.7%),对照组19眼(6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892,P=0.002); 术中医源性破孔:试验组3眼(13.0%),对照组15眼(51.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479,P=0.004)。术中硅油填充:试验组8眼(34.8%),对照组19眼(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4,P=0.028)。玻璃体腔注射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两组术前视力、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0.084; P=0.103,0.933); 两组末次随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2,P=0.010)。末次随诊视力≥0.1,试验组20眼(86.9%),对照组16眼(55.2%)。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PDR玻璃体手术可以易化手术操作,退化新生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和医源性破孔的发生率,并且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最终达到提高患者视力的目的。

    41  汕头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张贵华 陈伟奇 陈浩宇 彭坤 林杜生
    2015, 15(8):1455-14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1
    [摘要](2541) [HTML](0) [PDF 379.62 K](1122)
    摘要:
    目的:了解汕头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发病情况,探讨适合汕头地区的ROP筛查标准。

    方法:对2011-01/2014-12在汕头4家医院NICU住院的1 813例出生体重≤2 000g的低出生体重儿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采用双目间接眼底镜和(或)广角数码儿童成像系统(RetCamⅡ)进行ROP筛查,所有患儿随访至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病变退化。

    结果:发现ROP 202例388眼, 占筛查总例数11.14%。其中重症ROP(阈值前期Ⅰ型或阈值期)43例85眼,占筛查总例数2.37%。出生体重<1 500g新生儿408例,重症ROP 34例67眼,占全部重症ROP病例的79.07%。GEE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结论:汕头地区ROP检出率11.14%,但重症ROP检出率较低,主要发生于出生体重<1500g低出生体重儿和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及吸氧是ROP的高危因素。

    42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后
    李友谊
    2015, 15(8):1458-1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2
    [摘要](1279) [HTML](0) [PDF 348.03 K](1037)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眼内炎的预后。

    方法:研究在我院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 900例1 900眼,根据术后有无发生眼内炎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分析患者各临床指标对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另外,对所有眼内炎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普通手术室内进行手术以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等均是导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10 min、普通手术室进行手术以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均是导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患者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P<0.05)。

    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普通手术室进行手术以及麻醉剂开启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等因素均是导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43  三通道双套环引导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研究
    刘锦 薛信君 袁 鹂 张晓俊
    2015, 15(8):1461-14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3
    [摘要](1235) [HTML](0) [PDF 1.09 M](1201)
    摘要:
    目的:探讨三通道双套环引导治疗泪道阻塞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不同部位的泪道阻塞患者50例54眼,在三通道泪道内窥镜下采用激光或微型环钻清除泪道阻塞,配合使用我科独创的双套环技术引导置管,3~6mo后拔管,术后随访3~6mo,观察疗效。

    结果:选取54眼中47眼治愈,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 5眼有效,轻微溢泪,泪道冲洗通而不畅; 2眼无效,仍溢泪,泪道冲洗不通。总有效率达96%。

    结论:三通道双套环引导治疗泪道阻塞较传统手术方法上有了跨时代的改变,创伤小,避免了假道形成,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大大提高了泪道阻塞手术的成功率。

    44  干眼患者使用表面麻醉剂后泪河形态的改变
    叶芬 吴艳 施宇华 黄振平
    2015, 15(8):1464-1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4
    [摘要](1450) [HTML](0) [PDF 382.35 K](1140)
    摘要: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使用表面麻醉剂后泪河的变化。

    方法:随机选取干眼患者50例。随机选取一眼滴用表面麻醉剂纳入试验组,另一眼用9g/L生理盐水点眼纳入对照组,点药15min后通过眼前节相干光学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泪河深度(tear meniscus depth,TMD)以及泪河横截面面积(tear meniscus area,TMA)。

    结果:表面麻醉剂使用后TMH为0.173±0.040mm,TMD为0.166±0.019mm,TMA为0.049±0.013mm2,与点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MH =2.78,P<0.01; tTMD=2.31,P<0.01; tTMA=2.69,P<0.01),点药后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TMH =5.87,P<0.01; tTMD=2.04,P<0.05; tTMA=4.63,P<0.01)。

    结论:表面麻醉剂减少干眼患者泪液分泌量,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预防和干预。

    45  两种术式治疗维族和汉族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疗效
    王园园 朱英 刘雪清 马平 樱峰 阿克来
    2015, 15(8):1466-1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5
    [摘要](1424) [HTML](0) [PDF 410.13 K](1090)
    摘要:
    目的:探讨维、汉族用不同术式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反应及复发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91例107眼,排除失访者,进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者54眼(维吾尔族25眼,汉族29眼); 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者45眼(维吾尔族20眼,汉族25眼)。术后观察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完整性恢复时间、异物感消失时间,并随访6~24mo,观察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患者中,维吾尔族患者复发11眼(44%),汉族患者复发8眼(27.59%); 发生睑球粘连者中,维吾尔族患者0眼,汉族患者1眼; 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中,维吾尔族患者复发3眼(15%),汉族患者复发1眼(4%); 汉族未见睑球粘连者,维吾尔族1眼发生睑球粘连。维吾尔族患者及汉族患者分别在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及及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两种术式后,随访6~24mo,对翼状胬肉的复发率进行χ2检验,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6,χ2=3.81,P<0.05)。维吾尔族及汉族患者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05)。维吾尔族及汉族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05)。

    结论:无论是对于维吾尔族还是汉族来说,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较单纯切除翼状胬肉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故较适合当地居民。

    46  锁边缝合结合连续缝合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术中的应用
    李翔 毛肖丽
    2015, 15(8):1469-14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6
    [摘要](1637) [HTML](0) [PDF 1.16 M](1197)
    摘要: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位术中,锁边缝合结合单纯连续缝合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08/2014-06在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术的患者62例78眼,按照术中结膜瓣缝合法分为两组,A组36眼采用间断缝合法缝合结膜瓣,B组42眼采用锁边缝合与单纯连续缝合相结合方法缝合,术后1wk裂隙灯下拆线,随访3mo。比较两组术中缝合结膜瓣时间,术后1wk拆线时间及患者异物感程度。同时观察结膜切口对位情况、结膜炎症反应及胬肉复发率。

    结果:术后1,3d; 1wk,A组患者异物感较B组明显; 术中缝合结膜瓣时间A组为14.2±3.1min,B组为10.4±2.5min,有统计学差异(t=5.99,P<0.01); 拆线时间A组为9.5±2.2min,B组为5.3±2.7min,有统计学差异(t=7.45,P<0.01)。术后A组共有12眼出现结膜切口裂开,4眼在术后1~2mo复发。B组共有6眼出现结膜切口裂开或结膜瓣脱位,2眼在术后2mo复发。

    结论:锁边缝合结合单纯连续缝合法缝合结膜快捷有效,缝合线结少,可减轻翼状胬肉术后患者不适,并使拆线更加快速安全。

    47  上下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胡郑君 李婷
    2015, 15(8):1472-14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7
    [摘要](1317) [HTML](0) [PDF 401.40 K](1151)
    摘要:
    目的:比较取自上方与下方的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以及术后球结膜瘢痕化对日后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影响。

    方法:对182例252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抽签法分成两组,A组85例11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上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97例142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下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植治疗翼状胬肉,术后1~12mo随访,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和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后球结膜瘢痕情况,以及对日后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影响。

    结果:随访1~12mo,A组和B组术后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A组取上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后造成上方球结膜的瘢痕化; B组取下方自体角膜缘干细胞造成下方球结膜瘢痕化。因常规行青光眼滤过手术,通常选在正上方、鼻上或颞上方球结膜区,B组保留了上方健康的球结膜,为日后行青光眼滤过手术保留了手术区域。

    结论:上方与下方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均能有效地治疗翼状胬肉,但下方取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能为日后行青光眼滤过手术保留手术区域。

    48  儿童眶周皮样囊肿114例临床分析
    谭艺兰 罗俊 郭燕 陶利娟
    2015, 15(8):1475-14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8
    [摘要](1659) [HTML](0) [PDF 1.36 M](1141)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眶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影像学表现和诊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经手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眶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根据肿物的部位设计不同的手术切口。

    结果:选取114例患儿中,右眼61例,左眼53例。肿物位于眶颞上缘68例(59.6%),眶上缘27例(23.7%),眶内上缘13例(11.4%),眶内下缘5例(4.4%),眶下缘1例(0.9%)。肿块与骨膜粘连紧密者49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肿物边界清楚100例(87.7%),低回声者105例(92.1%),回声均匀者61例(53.5%),伴有液性暗区者4例,囊肿内部无血彩者107例(93.9%)。行CT检查者40例中,CT值范围-55~ 32Hu。肿物周边骨壁破坏7例。术中根据肿物的部位行不同的手术切口。眉弓切口72例,上睑双重睑切口10例,囊肿部位顺皮肤方向皮肤切口30例,穹隆切口2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mo~4a,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复发。

    结论:联合彩色多普勒及CT检查,可术前对儿童眶周皮样囊肿进行准确定性、定位诊断。巧妙利用肿块位置设计手术切口,完整摘除囊壁是达到术后更好的美容效果,避免复发的关键。

    49  同期手术矫正上睑内翻倒睫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
    关小荣 董永孝 黄立 杜建英 许淑云 张少华
    2015, 15(8):1478-14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49
    [摘要](1440) [HTML](0) [PDF 362.46 K](1175)
    摘要:
    目的:评价同期手术治疗上睑内翻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

    方法:将2010-06/2013-06明确诊断为上睑内翻合并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患者30例60眼同期行上睑内翻倒睫矫正合并提上睑肌缩短合并前徙术,观察手术后效果。

    结果:术中全部矫正良好,分别于1wk; 1,6mo对参选患者内翻及倒睫矫正情况及上睑遮盖上方角膜缘程度进行观察。上睑内翻倒睫得到完全矫正。上睑遮盖上方角膜缘垂直距离术后1wk为1.68±0.71mm,1mo为1.71±0.69mm,6mo为1.70±0.65mm,均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暴露性角膜炎,无过矫发生。

    结论:多数患有上睑内翻倒睫的老年人同时合并有老年性上睑下垂,眼科医生应该重视上述两种病变的合并存在,并同时矫正。同期行上睑内翻矫正合并提上睑肌缩短的方法治疗上睑内翻倒睫合并老年性上睑下垂,可取得满意疗效。

    50  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矫正退行性下睑内翻
    邵珺 姚勇
    2015, 15(8):1480-14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50
    [摘要](1382) [HTML](0) [PDF 374.30 K](1218)
    摘要:
    目的:观察和对比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及单纯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老年退行性睑内翻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因退行性睑内翻住院的患者, 观察组共40 例70 眼,双眼发病30 例,采用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 对照组共20 例26眼,其中双眼发病6 例,采用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wk的矫正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 并随访6mo, 观察远期复发率、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

    结果:术后1wk拆线时观察,观察组矫正率98.6%,欠矫率1.4%,眼睑对称性100%,仅有1眼轻度过矫; 对照组矫正率92.3%; 眼睑对称性100%,欠矫率7.7%。术后6mo观察组矫正率95.2%; 欠矫率3.2%,过矫率1.6%。对照组矫正率87%,2眼复发,1眼欠佳。双眼睑对称性、过矫率方面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05),在矫正率方面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与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相比,下睑缩肌移位联合外眦韧带缩短术长期疗效术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51  手持电脑验光仪在招飞体检中的应用
    徐静 李旻昊 彭鹏
    2015, 15(8):1483-14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51
    [摘要](1560) [HTML](0) [PDF 370.13 K](1166)
    摘要:
    目的:比较手持电脑验光仪与带状光检影仪在招飞屈光检查中屈光值测量的差异,探讨手持电脑验光仪在招飞体检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对进入屈光检查的招飞学生317名634眼散瞳后,分别用手持电脑验光仪和带状光检影仪进行验光检查。对主要指标(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的屈光值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并对淘汰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手持电脑验光仪球镜和柱镜屈光度值较视网膜检影结果偏负,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0.733,0.694),两者轴位的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持验光仪淘汰率较检影高,存在有误淘现象。

    结论:手持电脑验光仪与检影测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招飞屈光检查中有应用的价值。

    52  麻痹性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
    周凤 李晓洁 欧阳明 刘桂琴 路璐
    2015, 15(8):1486-1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5.8.52
    [摘要](1519) [HTML](0) [PDF 379.69 K](1256)
    摘要:
    目的: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麻痹肌的拮抗肌后徙术和超大量麻痹肌缩短联合超大量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麻痹性水平斜视,观察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01/2014-08收治完全性或近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斜视患者15例17眼,分别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麻痹肌的拮抗肌后徙术治疗A组7例7眼,超大量麻痹肌缩短联合超大量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治疗B组8例10眼,术后随访平均 21±8.71mo观察手术疗效。

    结果:术后观察患者15例17眼均获得满意效果,14例16眼患者术后随访获得较为理想的远期效果。1例1眼患者术后6mo随访斜视度30。远/近斜视度数明显降低(t=28.71,P<0.001; t=36.21,P<0.001),双眼固视视野范围扩大(t=17.96,P<0.001)、麻痹肌运动程度提高等视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t=9.20,P<0.001)。

    结论:采取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麻痹肌的拮抗肌后徙术和超大量麻痹肌缩短联合超大量麻痹肌的对抗肌后徙术治疗完全性或近完全性麻痹性水平斜视,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患者能获得眼位正位、麻痹肌运动改善、双眼固视视野扩大的长期稳定效果。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