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成都市白内障和青光眼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知晓率及知识水平调查
    张冰 高静歌 潘成 栾梅 陈晓明
    2016, 16(3):397-4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1
    [摘要](2859) [HTML](0) [PDF 895.61 K](1201)
    摘要:
    目的:调查成都市白内障、青光眼及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知晓率、知识水平及自报患病率情况。

    方法: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一份关于白内障、青光眼及AMD知晓率及知识水平的结构化问卷,随后使用该问卷在成都市随机选择6个养老机构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非眼科门诊患者中进行了调查。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因素对于知晓率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并检验其他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差异。

    结果: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白内障、青光眼及AMD的知晓率分别为89.9%, 68.9% 和12.5%; 在知晓相应疾病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比例分别为70.9%, 48.1% 和44.9%; 教育程度影响三种眼病的知晓率,信息来源影响三种眼病的知识水平。白内障、青光眼及AMD 的自报患病所占比例分别为7.8%, 1.1%和 0.6%,40岁以上调查对象中分别为12.5%, 1.6%和 1.0%。在所有调查对象中,进行过视力测试、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的比例分别为72.1%, 17.9%和20.2%。

    结论:首次根据本研究在中国大陆地区报道的相关数据,提高白内障、青光眼及AMD(尤其是后两者)知晓率及知识水平十分必要。同时,即便没有任何眼病史,我们也建议人们进行定期眼科检查。

    2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研究
    张媛 毕宏生 潘华伟 潘雪梅 冯月秋 刘力 王束玫
    2016, 16(3):403-4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2
    [摘要](1461) [HTML](0) [PDF 546.38 K](120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高分子量脂联素、总脂联素及两者比值与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研究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共374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包括88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PDR)、124例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NPDR)、78例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R)和84例健康对照志愿者(对照组)。收集人口学资料、体检及实验室指标,ELISA方法测定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和累积logit模型。

    结果:对照组的总脂联素水平高于其他三组(修正均数:5.717、3.310、3.288、3.822 ug/ml, F=18.792,P<0.01),PDR组的总脂联素水平高于NPDR组(P<0.05)。对照组的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高于其他三组(修正均数:2.490、1.425、1.409、1.633 ug/ml,F=14.025,P<0.01),其他三组的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子量脂联素与总脂联素的比值在四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50,P>0.05)。服药史、高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是NPDR的保护性因素,年老、糖尿病病程长、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是NP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较低浓度的血清总脂联素和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可能参与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总脂联素水平可能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3  比较应用SD-OCT检测青光眼患者黄斑区节细胞与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
    Asaad A. Ghanem Dalia Sabry Rania Kamel Ayman Abd El-Ghafar
    2016, 16(3):409-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3
    [摘要](1431) [HTML](0) [PDF 1.48 M](1069)
    摘要:
    目的:通过节细胞内网状层(GCIPL)评估中度和重度青光眼的损伤程度并比较其与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与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

    方法:前瞻性研究。共210眼(包括中度青光眼患者30例54眼,重度青光眼患者34例59眼和正常人50例97眼)纳入本研究。所有参与者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视野检查、3D-OCT视盘检查和3D-OCT黄斑部垂直扫描。记录并比较所有参与者的GCIPL和PRNFL的AUC、敏感性与特异性。

    结果:在中度和重度青光眼组中,上部、下部及整体GCIPL和PRNFL厚度明显变薄(P<0.001)。在中度青光眼组中,GCIPL的敏感度与特异性高于PRNFL(仅上半部分敏感性相同)。重度青光眼组,上部、下部及整体GCIPL的敏感度均低于PRNFL。整体GCIPL的特异性低于PRNFL。上部GCIPL的特异性高于PRNFL。下部GCIPL的特异性与PRNFL相同。

    结论:对于区分中度和重度青光眼,黄斑GCIPL参数的功能远高于PRNFL。两者联合在病情分析中效果最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损伤程度评估。

    4  马来西亚新山市工作相关眼外伤调查分析
    Nyo Nyo Min Suresh Kumar Vasudevan Azlyn Azwabinti Jasman Aisyahbinti Ali Kay Thi Myint
    2016, 16(3):416-4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4
    [摘要](1712) [HTML](0) [PDF 817.35 K](1123)
    摘要:
    目的:调查马来西亚南部三级医院的工作相关眼外伤的流行病学与其视力情况。

    方法:回顾性调查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马来西亚新山市Sultan Ismail医院就诊的工作相关眼外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运用标准表格形式收集临床表现,损伤种类,眼部保护装置的使用和视力情况等数据。

    结果:在3y内共935例眼外伤患者于Sultan Ismail医院就诊,其中440例为工作相关眼外伤,且男性占绝大多数(98.19%),常见年龄在21y至30y之间(45%)。最常见的损伤种类为眼表损伤(70.9%),其次是化学损伤(11.13%),开放性眼外伤(8.4%),闭合性眼外伤(6.83%)和热灼伤(2.7%)。虽然工作相关眼外伤普遍为当地人(78.5%),但其中三分之二的开放性眼外伤出现在外来劳工中。仅59例患者(13.4%)在受伤时配戴眼部保护装置。通常89.9%(n=399)的患者视力良好,5.45%(n=24)的患者视力一般,3.86%(n=17)的患者视力较差。视力预后与损伤类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开放性眼外伤的视力较闭合性眼外伤差(OR=3.33,95%CI=0.68-16.33)。2011/2013年,工作相关眼外伤新病例的整体就诊率为20.7‰~51.9‰,大约每年下降1.5%(P<0.05)。相比之下,工作相关眼外伤住院患者在3y期间有所增加。工作相关眼外伤致单眼盲或低视力患者(最佳矫正视力≤3/60)约占就诊人数的1.26‰(95%可信区间为0.74至2.02)。

    结论:工作相关眼外伤是致从业人员眼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年轻人。当地21y到40y的男性为高危人群。大多数我院接收的工作相关眼外伤患者均为可避免的眼表损伤。本研究表明劳工们需要加强安全措施,预防意外失明,避免增加社会经济负担。除此之外,还需建立眼损伤信息记录系统。

    5  BMP-2在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巩膜中表达的变化
    张玉 杨先 姜丽萍 刘桂波 王双双
    2016, 16(3):423-4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5
    [摘要](1461) [HTML](0) [PDF 3.01 M](1165)
    摘要:
    目的:观察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orm-deprivation myopia,FDM)巩膜中BMP-2表达的变化,研究其在巩膜重塑中发挥的作用。

    方法:选择3~4周龄的C57BL/6小鼠64只,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形觉剥夺21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 形觉剥夺28d组(16只)、同龄对照组(16只)。形觉剥夺前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带状光剪影验光检测小鼠眼球的屈光状态,游标卡尺测量小鼠的眼轴长度,造模后分别于21d和28d取小鼠的巩膜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用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小鼠巩膜BMP-2 mRNA和其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小鼠形觉剥夺21d和28d后,剥夺眼分别诱导出-1.60±1.03D和-3.10±1.19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拉长16±12μm和21±13μm,与自身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行巩膜形态学观察,可观察到剥夺眼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实验眼BM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与自身对照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57BL/6小鼠形觉剥夺眼巩膜中BMP-2呈下调趋势,BMP-2可能参与了近视发展过程中的巩膜重塑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6  PSP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眼保护作用的临床动态观察
    王艺 彭国庆 陈迪 韩超 苗春润 苏超 卢保金 冯善龙
    2016, 16(3):428-4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6
    [摘要](1698) [HTML](0) [PDF 2.99 M](1112)
    摘要:
    目的:应用不同剂量黄精多糖(polygona-polysaccharose,PSP)灌胃由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行前节检查、F-VEP、ERG、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观察眼部病变过程,眼内眦静脉采血葡萄糖氧化酶法(强生血糖仪)测空腹血糖值。探讨PSP对DM大鼠眼部病变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治疗效果,为黄精多糖治疗糖尿病眼部病变提供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

    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被分为两组:糖尿病模型组80只(由STZ诱导造模)和空白对照组20只。再将糖尿病模型组随机分为4组,其中DM组(糖尿病对照组)20只,正常饲养,每日灌胃2mL生理盐水。PSP灌胃组三组,每组各20只,包括L组(低剂量PSP灌胃组,200mg/kg)、M组(中剂量PSP灌胃组,400mg/kg)、H组(高剂量PSP灌胃组,800mg/kg),每次灌胃剂量2mL; BC组(空白对照组)20只,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造模成功后5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每天灌胃,并在第2、4、6、8、10、12wk行前节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4、8、12wk行F-VEP、ERG检查。眼内眦静脉采血葡萄糖氧化酶法(强生血糖仪)测空腹血糖值。

    结果:DM、L、M、H组与BC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增高(P<0.05)。L、M、H组与DM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增高(P<0.05)。L、M、H三组之间呈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眼前节检查可观察到有6只DM组、3只L组、1只M组大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白内障症状,并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加重,而BC组眼前节照相并未发现异常。DM组大鼠在F-VEP检查表现为P100峰潜时延长,PSP灌胃组与DM组相比P100峰潜时延长时间缩短,BC组无明显改变。在ERG中表现为DM组大鼠Max-R a和b波振幅下降51.2%和59.8%,Cone-R a和b波振幅下降31.4%和41.2%,Ops-OS 值、30Hz Flicker N1-P1振幅下降,与BC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SP灌胃组情况好于DM组。在FFA检查中可发现DM组眼底与BC组相比出现背景荧光增强、大血管扭曲和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视网膜内出血等典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PSP灌胃组情况好于DM组。

    结论:PSP既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又能延缓糖尿病大鼠眼部并发症的进程,减缓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可以对眼部病变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有可能为通过抑制糖基化终产物,改善糖脂质代谢,提高糖耐量,而对糖尿病晶状体代谢和视网膜微小血管病变发挥保护作用。

    7  个性化人工晶状体选择方案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周舟 李莉
    2016, 16(3):435-4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7
    [摘要](1185) [HTML](0) [PDF 457.48 K](1231)
    摘要:
    目的:为使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得到更好的视觉质量及术后满意度,我们提出个性化人工晶状体选择方案。

    方法:将2009-07/2015-04于我院眼科进行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最终植入的IOL类型分为4组:球面组、非球面组、散光组及多焦组。术后3mo时对患者主观视觉质量、满意度、视力、总和散光、对比敏感度等进行检查。

    结果:共入选174例254眼患者。术后平均满意度得分为8.17±1.02分,其中散光组与多焦组的满意度较其他两组高(P<0.05)。四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多焦组的术后裸眼近视力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散光组在白天3、6、12、18c/d空间频率下及夜间18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较其他三组好(P<0.05)。

    结论:个性化人工晶状体选择方案针对患者眼部情况及对手术后视力的不同需求,选择植入患者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对患者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及满意度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8  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疗效
    李丹 刘志英 崔巍 路强
    2016, 16(3):439-4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8
    [摘要](1505) [HTML](0) [PDF 417.10 K](1095)
    摘要:
    目的:观察1.8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84例84眼平均眼轴长20.26±1.59mm(眼轴范围17.68~21.32mm)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3.0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两组患者超声乳化所用的有效超声时间(EPT)和平均超声能量(AVE),术后随访1d,1wk,1、3mo,观察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和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A、B两组患者术中EPT分别为6.88±3.05、7.04±3.57s,术中AVE分别为(14.54±7.26)%和(15.08±3.67)%。术后1d,1wk,1、3mo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所有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无切口热烧伤。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与传统的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短眼轴白内障相比,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可显著改善早期视功能。

    9  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观察
    陈拥军 姬亚洲 毋艳君 霍永军
    2016, 16(3):443-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09
    [摘要](1262) [HTML](0) [PDF 399.20 K](1034)
    摘要:
    目的:评价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其中长眼轴患者30例为试验组,正常眼轴患者34例为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裸眼远视力,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及术后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旋转度数等情况。

    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LogMAR)在试验组为0.06±0.11,对照组0.03±0.08,均较术前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残余散光在试验组为0.44±0.09D,对照组为0.41±0.0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4.43°±1.36°)大于对照组(3.59°±1.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较正常眼轴者大,但是术后裸眼远视力、残余散光与正常眼轴者相比并无差异。

    10  中国人群白内障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文飞 李斌 李发雯 李梅
    2016, 16(3):446-4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0
    [摘要](1882) [HTML](0) [PDF 3.34 M](1279)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人群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国内17篇关于白内障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

    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无合并其他眼病及长期日光照射的合并OR值(95%CI)分别为:2.48(1.82~3.36),1.88(1.28~2.75),3.55(2.41~5.24),2.58(1.45~4.56),2.39(1.50~3.82),1.82(1.08~3.06)。

    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有无合并其他眼病及长期日光照射是我国人群白内障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豚鼠实验性近视诱导方法及形成过程
    陈蜜朵 周希瑗
    2016, 16(3):450-4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1
    [摘要](1496) [HTML](0) [PDF 489.55 K](1237)
    摘要: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是当今全球眼病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进行了各种动物实验以探究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豚鼠是近年来最常采用的一种近视模型动物,其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点,是有价值继续应用于各种近视实验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实验动物。本文就豚鼠近视模型诱导方法及形成过程作一综述。

    12  可调控屈光度人工晶状体研究新进展
    王静 陆璐 赵江月 许军 张劲松
    2016, 16(3):455-4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2
    [摘要](1183) [HTML](0) [PDF 415.18 K](1092)
    摘要: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度数误差是白内障手术医生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及手术满意度。可调控屈光度人工晶状体(adjustable IOL)的提出为白内障医生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拟从可调控屈光度IOL的概念、临床意义及几种可调控屈光度IOL的设计及研究等方面进行介绍。可调控屈光度IOL将会给白内障手术带来新的技术革新。

    1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进展
    任霞 贺经 冯延琴
    2016, 16(3):458-4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3
    [摘要](1472) [HTML](0) [PDF 463.95 K](1156)
    摘要:

    既往流行病学结果证明,除白内障以外,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主要的致盲眼病,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早期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出现了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对家庭、社会危害极大。因此,早发现、早治疗,防止视功能的进一步损伤是开角型青光眼防治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病患病率在临床上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相应的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层出不穷。然而不论早期或是中晚期患者,降低眼压、将眼压控制在目标眼压范围,延缓视功能损害依旧是治疗的最终目标,本文将对近年来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诊疗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14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进展
    仪立群 鞠林芳 仲苏鄂 周和政
    2016, 16(3):462-4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4
    [摘要](1327) [HTML](0) [PDF 469.75 K](1192)
    摘要: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其破坏性极强,失明率高,患者疼痛剧烈。常规抗青光眼方法难以奏效,既往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都不甚理想。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和青光眼引流钉等新技术的临床使用,联合使用包括改善视网膜缺血、抗新生血管生长和抗青光眼三个方面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有所改进,在治疗先后顺序上根据患者双眼的视功能情况采取更恰当的治疗策略可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残存视力,减低痛苦。本文依据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5  姜黄素抗肿瘤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高文 何彦津 梁凤鸣
    2016, 16(3):466-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5
    [摘要](1434) [HTML](0) [PDF 395.75 K](1203)
    摘要:

    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酚类色素,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突变作用,其抗瘤作用机制不但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相关,抗血管生成也是姜黄素抗肿瘤机制之一,主要机制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的表达,如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及其对应受体,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活性; 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途径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其机制为下调PI3K/AKT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从而下调VEGF、Ang-1、Ang-2、VEGFR-2等。深入探讨姜黄素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将为更有效的切断肿瘤血供奠定基础,有利于恶性肿瘤的防治。

    16  成人鼻泪管阻塞探通手术及复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阳 燕振国 蒋德凯
    2016, 16(3):469-4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6
    [摘要](2264) [HTML](0) [PDF 441.49 K](1211)
    摘要:

    鼻泪管阻塞是眼科常见及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新型材料及各种内镜技术的逐步完善,鼻泪管阻塞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但鼻泪管阻塞术后仍出现部分患者发生再堵,因此近年来对于鼻泪管阻塞术后复发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就鼻泪管阻塞各种手术治疗及复发机制进行综述。

    17  角膜屈光术后干眼症发病情况和病因的研究进展
    张芷萌 夏丽坤
    2016, 16(3):472-4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7
    [摘要](1264) [HTML](0) [PDF 467.23 K](1346)
    摘要: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已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广泛验证。机械刀制瓣的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特制角膜上皮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机械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角膜原位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是目前治疗近视的主流手术方式。尤其是SMILE手术以其切口小、微创、术后干眼症状轻,已逐渐被广大中青年人所接受。而干眼症是角膜屈光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影响术后效果,因此受到患者和手术医生的广泛关注。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术前眼表的基本状态、术中术后药物的使用、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操作、术后角膜损伤及恢复情况等均是影响干眼发病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角膜屈光术后干眼影响因素及发病情况作一综述。

    18  弱视视觉抑制的心理物理学研究进展
    李晶晶 黄毅
    2016, 16(3):476-4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8
    [摘要](1515) [HTML](0) [PDF 424.33 K](1205)
    摘要:

    近年来动物实验、心理物理学研究发现,弱视视皮层结构上为双眼,视觉抑制使其功能上表现为单眼,并认为视觉抑制是引起弱视视觉功能损害的重要机制。本文主要对心理物理学领域视觉抑制在弱视视觉系统的重要作用和视觉抑制的测量、调控,以及针对视觉抑制的双眼平衡治疗模式的研究做一总结。

    19  儿童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梅芳 钱晶 陈娟 陈志钧
    2016, 16(3):480-4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19
    [摘要](1759) [HTML](0) [PDF 419.87 K](1121)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和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冲击治疗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6-06/2014-06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眼科收治的58例16岁以下急性视神经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前后患眼视力、眼底检查和瞳孔大小等变化情况,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结果:患儿58例有103眼患病,病因明确与感染有关占55.2%,1例2眼进展为播散性脑脊髓炎,其余病因不明。治疗3mo后80.5%患眼视力恢复到0.7以上,其中约2/3视力恢复到1.0以上,低于0.1的仅为3.9%; 治疗1mo时视力、视野、VEP检查结果均显示无改善者2眼(1.9%),激素大剂量冲击治疗的治愈率60.2%,总体有效率为98.1%。

    结论:在儿童视神经炎中,感染是首发病因,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20  双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
    蒋丽君 朱永唯 郭志丽 章友美 罗伟玲
    2016, 16(3):483-4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0
    [摘要](1305) [HTML](0) [PDF 427.40 K](995)
    摘要:
    目的:观察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IOL)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9/2015-03在我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IOL手术者共48例54眼。术前、术后5d,1、3mo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观察眼底情况、IOL位置以及术后低眼压、角膜水肿、后发性白内障、高眼压等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mo BCVA较术前提高49眼(91%),视力无改善5眼(9%),无视力较术前下降者。手术前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mo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71%±8.12%。角膜散光术后早期增加(P<0.05),术后3mo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发生一过性高眼压(术后1mo内眼压>25mmHg)者6眼,早期角膜水肿发生7眼,前房有成形渗出2眼,发生后囊膜混浊3眼,其中2眼行YAG激光后囊截开术,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眼底视网膜均平伏,无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低眼压患者,无并发IOL偏位、脱位病例。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Ⅰ期植入IOL手术适应证广泛、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21  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后眼前节结构变化
    邓德勇 谢美娜 于丹丹 彭涛
    2016, 16(3):486-4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1
    [摘要](1286) [HTML](0) [PDF 444.27 K](1022)
    摘要:
    目的:通过Pentacam 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超声乳化手术前后前房结构变化,探讨影响不同类型PACG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PACG患者163例178眼,其中急性PACG(APACG)87例92眼、慢性PACG(CPACG)76例86眼,均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根据病情辅以房角分离。比较手术前和术后6mo视力、眼压、前房角镜检查结果以及Pentacam检测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单位mm)、前房容积(ACV,单位μm3)、前房角(ACA,单位°,下同)。

    结果:APACG与CPACG术后眼压均显著下降(P<0.01),APACG为51.17±6.58mmHg vs 14.32±2.66mmHg,CPACG为33.25±5.45mmHg vs 15.86±3.54mmHg,且APACG降压效果优于CPACG(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改善明显(P<0.01),APACG视力改善要优于CPACG(P<0.05)。术后房角镜检查,两组患者房角均显著增宽,房角粘连显著改善。Pentacam显示术后所有APACG和CPACG患者ACD、ACV和ACA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0.01); APACG:ACD为2.83±0.10mm vs 1.69±0.14mm,ACV为145.85±14.36μm3 vs 68.34±14.02μm3,ACA为30.50°±4.23° vs 18.28°±4.46°; CPACG:ACD为2.82±0.10mm vs 1.96±0.20mm,ACV 为141.28±14.64μm3 vs 88.19±15.86μm3,ACA为31.65°±4.62°vs 22.03°±4.48°。术前APACG组患者ACD、ACV和ACA均显著低于CPACG组(P <0.01),而术后除ACV外,ACD、ACA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ACD、ACV和ACA术前术后的变化值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

    结论:Pentacam能有效观察PACG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前后的眼前节结构变化,提示眼前节结构可能与PACG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其变化是超声乳化能显著改善PACG症状的重要原因。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急慢性PACG不同的临床效果可能与其不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22  β阻滞剂联合碳酸酐酶抑制剂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倪朝海 朱萍 张正才
    2016, 16(3):490-4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2
    [摘要](1333) [HTML](0) [PDF 412.95 K](1015)
    摘要:
    目的:研究β阻滞剂联合碳酸酐酶抑制剂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眼压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05/2014-10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血管新生性青光眼患者74例8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41眼和对照组37例39眼,观察组接受β阻滞剂联合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β阻滞剂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水平、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及治疗效果。

    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组有效率93%明显高于对照组74%(χ2=4.931, P<0.05);(2)眼压水平:治疗后3mo,观察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13.422,11.555,8.129, P<0.05);(3)细胞因子:治疗后7d,观察组血清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1.762, 7.608, 5.275, 3.780, 7.450, 2.625, P<0.05)。

    结论:β阻滞剂联合碳酸酐酶抑制剂有助于降低血管新生性青光眼患者的术后眼压水平,调节细胞因子的合成,提高治疗效果。

    23  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单独或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黄建冬 宋振宇
    2016, 16(3):493-4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3
    [摘要](1417) [HTML](0) [PDF 410.85 K](1130)
    摘要:
    目的:探讨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单独或联合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效果的临床研究。

    方法:自2012-12/2015-06于广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中,筛选出非增殖期合并具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78例78眼,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单独治疗组,联合组(n=41)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0.02mL注射后10d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 单独组(n=37)仅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mo内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进行观察随访及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激光组,行秩和检验后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mo联合组与单独组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 两组间对比,在术后1、3、6mo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单独或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均能提高视力及改善黄斑水肿情况。但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激光治疗。

    结论: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联合雷珠单抗治疗可作为基层医院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24  两种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王丽 段文黎
    2016, 16(3):496-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4
    [摘要](1227) [HTML](0) [PDF 459.35 K](1087)
    摘要:
    目的:研究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和次全视网膜光凝术(sub-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sub-PRP)对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e-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PDR)的疗效及其对黄斑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1/12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眼科接受sub-PRP的PPDR患者24例43眼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PRP的PPDR患者37例66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视网膜变化情况,并用OCT观察治疗前后黄斑厚度和容积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6mo后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7%和81%,对照组视力有效率和视网膜有效率分别为76%和8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术后1mo达到最高,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观察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已回落到术前(P>0.05),对照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仍高于术前,且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6mo两组的黄斑子区厚度及黄斑容积均低于术前(P<0.05)。

    结论:sub-PRP对PPDR的疗效与PRP相当,并且对黄斑的影响较小。

    25  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的影响
    李科军 赵智华 樊芳 赵晓彬 贾志旸
    2016, 16(3):499-5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5
    [摘要](1688) [HTML](0) [PDF 1.59 M](1081)
    摘要: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特别是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

    方法: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影特征,重点观察服药前和服用芪明颗粒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利用精确数据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NDR和NPDR两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加快,充盈倒置及脉络膜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结论:芪明颗粒可以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加快,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状态,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6  玻璃体切除联合不同睫状体复位术式的疗效观察
    刘芳
    2016, 16(3):502-5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6
    [摘要](1209) [HTML](0) [PDF 391.77 K](1055)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睫状体复位缝合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42例42眼经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存在睫状体脱离(离断口范围≥60°),同时伴有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睫状体复位手术方式分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组20眼(A组)、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组22眼(B组)。A组首先间断缝合巩膜睫状体,然后进行玻璃体切除术。B组首先进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然后由巩膜表面进针进入玻璃体腔内连续褥式缝合睫状体组织。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眼压情况、睫状体复位情况及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压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成功率(A组90%,B组8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睫状体复位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两种术式复位缝合睫状体治疗复杂性睫状体脱离均安全有效,对于保留晶状体者适宜应用睫状体巩膜间断缝合方法,睫状体巩膜连续褥式缝合法适用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患者,对于广泛性睫状体脱离者更为简便。

    27  杞菊地黄丸辅助玻璃酸钠对干眼症患者视觉功能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陈卫芳 苏建波 马艳梅 许新 邹冬荣
    2016, 16(3):505-5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7
    [摘要](1464) [HTML](0) [PDF 414.09 K](998)
    摘要:
    目的:探讨杞菊地黄丸辅助玻璃酸钠对干眼症患者视觉功能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10/2015-07期间接受治疗的干眼症患者78例156眼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78眼,观察组患者接受杞菊地黄丸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玻璃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觉功能、泪膜稳定性、中西医临床积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74%(χ2=4.532, P<0.05); 视觉功能:观察组患者12c/d、18c/d、24c/d对应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泪膜稳定性:观察组患者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中西医症状积分:观察组中医临床积分、西医临床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杞菊地黄丸辅助玻璃酸钠能够改善视觉功能,提高泪膜稳定性,减轻中西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28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眼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指标
    李琰 杨炜
    2016, 16(3):508-5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8
    [摘要](1357) [HTML](0) [PDF 426.27 K](1176)
    摘要: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2-DM)患者与非2-DM人群干眼的患病率差异,并分析影响干眼的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

    方法:选取2014-03/2015-05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DM者80例(观察组),门诊体检中心的正常体检者98例(对照组)。参照WHO干眼诊断标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干眼的患病率。将观察组患者分别依据糖尿病病程、年龄、性别以及血糖控制情况分组,组内分析其干眼患病率有无差别。

    结果:观察组患者干眼的患病率为49%(39/80),显著高于对照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DM患者随年龄、病程以及血糖水平增加,其干眼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之间干眼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2-DM患者干眼患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且随患者年龄、病程及血糖水平增加而升高,但不同性别间其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29  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相关性干眼
    张斌 李威 何伟
    2016, 16(3):511-5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9
    [摘要](1654) [HTML](0) [PDF 413.55 K](1449)
    摘要:
    目的:观察1g/L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对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相关性干眼的疗效评价。

    方法:选择2015-01/05来我院门诊就诊的90例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症近视患者,年龄12.75±4.15岁,屈光度-3.50±1.50D,患者均接受正规角膜塑形镜验配。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60眼:A组使用RGP润滑液,4次/d,1滴/次; B组使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d,1滴/次; C组在使用RGP润滑液(4次/d,1滴/次)后15min再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4次/d,1滴/次)。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1d与用药后第1、2、4wk的眼部症状评分、Schirmer I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在用药1wk后的干眼症状、角膜荧光染色和BU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P>0.05)。各组患者在治疗第2、4wk后和治疗1wk时测得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对干眼症状、SⅠt和BUT的改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较A组改善角膜荧光染色作用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对改善干眼症状和角膜荧光染色作用优于A组(PP<0.05)。

    结论:1g/L玻璃酸钠滴眼液(不含防腐剂)能够稳定泪膜,促进角膜上皮损伤愈合,改善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所致干眼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0  激光去除角膜上皮的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的临床观察
    王冬梅 陈光胜 唐柳松 黎巧玲
    2016, 16(3):514-5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0
    [摘要](1443) [HTML](0) [PDF 397.51 K](1088)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去除角膜上皮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进行屈光矫治随访1a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07/2014-07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30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连续性病例,术中使用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去除角膜上皮,再进行屈光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完成屈光矫治。随访记录术后1、3、6、12mo的视裸眼视力(UCVA)、角膜haze及残余等效球镜度(MRSE)。

    结果:术后各时期UCVA≥0.5者与术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UCVA≥1.0者较术前BCVA差异经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不同时期角膜haz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51,P=0.000)。术后1mo角膜haze值为0.71±0.25,随时间推移角膜haze逐渐减轻,无2级以上haze出现。术后1mo MRSE为0.9±0.87D,较术后3mo(0.5±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48),而MRSE在术后3、6mo(0.5±0.65、0.5±0.45D)及12mo(0.25±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9,P=0.098)。

    结论:本组研究获得较好的临床视力结果,术后1mo有轻度远视漂移及较明显的角膜haze,对于其远期屈光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等仍需大样本及分组的临床研究。

    31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散光患者中圆锥角膜和亚临床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安阳 郑春晖 何伟 卢山
    2016, 16(3):517-5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1
    [摘要](2230) [HTML](0) [PDF 739.00 K](1271)
    摘要:
    目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2.0D散光眼患者圆锥角膜和亚临床圆锥角膜的研究。

    方法:本研究收集散光≥2.0D患者107例201眼。所有的患者进行验光、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镜、传统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观察包括K1:3mm直径范围水平中央曲率,K2:3mm直径范围垂直中央曲率、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Kmax)、角膜散光(CYL)、角膜最薄处的厚度(MinPachy)、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圆锥角膜指数(KI)、角膜前表面高度(AE)、角膜后表面高度(PE)等指标变化。并作ROC曲线,对比各组的cutoff值及其敏感指标。Pentacam获得的几个参数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出最佳诊断界点。

    结果:本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25.7±6.6岁。前表面Kmax、IVA、KI、AE、PE临床和亚临床组明显高于散光组,角膜最薄处厚度临床和亚临床组明显低于散光组(P<0.05)。Pentacam诊断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曲线下面积AUC≥0.9),分别为AE、PE、IVA、ISV、KI、Kmax。诊断亚临床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曲线下面积AUC≥0.9)为PE。

    结论:研究表明,2D以上散光的人群即使视力正常,也应该进行角膜地形图筛查。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可以提供精准的角膜前后表面解剖信息,尤其是角膜后表面高度测定,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筛查起重要作用。

    32  Hiline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观察
    丁辉 陈海波 邢健强 金仕远 刘俐娜 钟兴武
    2016, 16(3):520-5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2
    [摘要](1380) [HTML](0) [PDF 406.28 K](1151)
    摘要:
    目的:观察Hiline硬性透气性接触镜(Hiline 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RGPCL基弧的预测指标进行分析。

    方法: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选取圆锥角膜患者36例57眼验配Hiline RGPCL,并按相关标准分为轻度组10眼,中度组24眼,重度组23眼。评估镜片配适状态,比较框架眼镜和Hiline RGPCL最佳矫正视力,并根据角膜曲率指标分析RGPCL基弧的预测性指标。

    结果:所有患者均能通过Hiline RGPCL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各组Hiline RGPCL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组为t=-2.968,P=0.016,中度组为t=-6.293,P<0.01,重度组为t=-12.792,P<0.01)。平均RGPCL基弧为6.8±0.75,RGPCL基弧与角膜曲率具有相关性,其中轻度组RGPCL基弧与陡K值(Sim K steep)具有相关性(r=0.715,P=0.02),中度组RGPCL基弧与平均K值(Average K)及较平均K值陡0.2mm K值均具有相关性(r=0.495,P=0.014),重度组RGPCL基弧与角膜曲率各项指标均有相关性,其中角膜中央曲率相关性最强(r=0.802,P<0.01)。

    结论:在角膜地形图指导下,圆锥角膜患者验配Hiline RGPCL可以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并且通过不同预测性指标的选择有助于提高验配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3  近视发病时间对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王世明 曾庆森 卓优儿
    2016, 16(3):523-5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3
    [摘要](1259) [HTML](0) [PDF 382.76 K](1027)
    摘要: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近视发病时间(T)对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4-03/2015-04间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行手术前检查的122例244眼近视患者。其中,男67例,女55例。年龄30~41(平均35.1±4.6)岁。根据发病时间分成3组:A组(T≤5a)、B组(5aF=1.56,P>0.05)、年龄(F=2.13,P>0.05)、最佳矫正视力(F=1.41,P>0.05)、角膜曲率(F=1.65,P>0.05)、眼轴长度(F=1.89,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受检查者黄斑区脉络膜使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深度增强成像(EDI)技术进行扫描。测量中心凹下CT(SFCT)以及距中心凹1、3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4个方位的CT。各方位点分别标记为S1mm、I1mm、T1mm、N1mm、S3mm、I3mm、T3mm、N3mm。分析三组间脉络膜相同位点CT值的差异。

    结果:A、B、C组的平均SFCT值分别为238.32±57.95、230.58±67.21、221.63±62.37μm。A、B组间及B、C组间除N3mm外(tA-B=4.34、tB-C=7.61,P<0.05),其余各位点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组间除T3mm外(t=0.76,P>0.05),其余各位点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间两两比较,N3mm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B=4.31、tB-C=7.59、tA-C=12.18,P<0.05)。

    结论:随着近视发病时间的延长,近视患者的脉络膜厚度变薄,鼻侧尤为明显。

    34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崔丽红 杨智 徐丽
    2016, 16(3):526-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4
    [摘要](1301) [HTML](0) [PDF 1.17 M](1286)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10mg/mL雷珠单抗0.05mL,随访4~10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平均治疗次数为1.52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23.93±12.46个字母; 末次随访BCVA平均40.63±7.2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4.27±9.36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P<0.05)。治疗前CMT平均363.47±119.62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190.31±37.02μm,较治疗前下降72.82±60.5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病灶的渗漏。

    35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缘乳头状瘤疗效观察
    谢二娟 纪彩霓 蔡苏博 孙明 徐玲娟 王玮 胡维琨 李新宇 李贵刚
    2016, 16(3):529-5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5
    [摘要](1345) [HTML](0) [PDF 3.37 M](1081)
    摘要: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缘乳头状瘤疗效,探讨角膜缘乳头状瘤的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观察2014-01/12在同济医院眼科临床诊断为角膜缘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标准手术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手术获取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明确病理诊断。手术后采用抗炎、预防感染及促进上皮修复药物治疗,并于10~14d拆除缝线。手术前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眼前节OCT进行观察记录,随访观察6~12mo。

    结果:共4例患者纳入观察,男3例,女1例。患者年龄48~62(平均55.5±5.8)岁; 乳头状瘤病变直径5~12(8.25±2.99)mm; 侵犯角膜缘范围5~12(平均7.25±3.20)mm。手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2~5(平均3.25±1.26)d。眼前节OCT未见明显前弹力膜破坏。随访期间未见新生物复发,角膜缘干细胞供区未见干细胞失代偿表现。

    结论:单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缘乳头状瘤的有效方法。

    36  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不同年龄患者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泪膜变化
    张雨霞 赵岐 李乃洋
    2016, 16(3):533-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6
    [摘要](1222) [HTML](0) [PDF 475.18 K](1125)
    摘要:
    目的:观察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不同年龄组患者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选择性收集2014-07/2015-06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患者75例150眼,要求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患者各选取25例50眼。检查术前,并随访术后1wk,1、2、3mo时患者的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河高度(tear meniscus height,TMH),并应用McMonnies干眼病史问卷调查表(McMonnies Questionnaire,MQ)评估干眼症状得分。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30岁组最低,40岁以上组最高。术后1wk,三组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上升,随后均逐渐下降。其中,30岁以下、30~40岁组在术后2mo评分下降至术前水平,40岁以上组在术后3mo下降到术前水平。三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各时点BUT和T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指标均为<30岁组最高,40岁以上组最低。术后1wk,三组患者两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后均逐渐上升。其中,30岁以下、30~40岁组在术后3mo BUT回升至术前水平,而40岁以上组未回升到术前水平; 30岁以下的TMH在术后2mo即回升到与基线没有统计学差异,30~40岁组、40岁以上组的TMH在术后3mo回升到与基线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可影响干眼症状和泪膜的稳定性,影响程度随术后时间逐渐减弱,年龄越小的患者更快恢复至术前水平。

    37  大范围睫状体分离间断巩膜瓣下缝合临床探讨
    毛泉报 李真
    2016, 16(3):537-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7
    [摘要](1120) [HTML](0) [PDF 374.05 K](1108)
    摘要:
    目的:探讨大范围外伤性睫状体分离(≥180°)间断巩膜瓣下睫状体缝合的手术方法及疗效。

    方法:对大范围外伤性睫状体分离患者13例13眼,在睫状体分离区域做间断性板层巩膜瓣,每个瓣宽5mm,两瓣之间距离2mm,于巩膜瓣下角膜缘后1.5mm处切透巩膜后板层,行睫状体缝合,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手术并发症,随访3~6mo。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未发生严重角膜散光及眼前节缺血等手术并发症。13眼中有11眼(85%)经1次手术睫状体分离完全复位,另2眼(15%)分别在30d及35d行第二次手术后复位; 术后出现高眼压8眼,经药物治疗7眼恢复正常,1眼应用降眼压药物控制。

    结论:大范围外伤性睫状体分离间断巩膜瓣下缝合手术方法简便、效果可靠,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38  过熟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34例临床分析
    荆琳 唐莉 王培 吴文文
    2016, 16(3):540-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8
    [摘要](1391) [HTML](0) [PDF 389.55 K](1061)
    摘要:
    目的:分析过熟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1-08/2014-08共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过熟期继发青光眼患者34例34眼。分析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选择的不同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预后。

    结果:所选34例患者均急诊入院,入院时视力均不超过指数/眼前,眼压35~75mmHg。术前给予综合降眼压治疗,28例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6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19例患者根据病情选择Ⅰ期或Ⅱ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所有眼痛缓解,30例眼压控制良好,1例行引流阀植入术,3例放弃治疗。17例植入人工晶状体者术后视力提高,最佳视力达0.7。

    结论:通过及时正确的诊断,术前积极控制眼压和炎症,精心手术,术后严密观察,积极抗炎治疗,大部分白内障过熟期继发青光眼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9  台盼蓝在全白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前的应用观察
    张纯涛 何媛 贾俊
    2016, 16(3):543-5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39
    [摘要](1434) [HTML](0) [PDF 1.24 M](1092)
    摘要:
    目的:探讨台盼蓝在全白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连续环形撕囊前的应用观察。

    方法:选取近3a在我院眼科住院手术的全白或过熟期白内障患者42例42眼,术中均于前房内注入0.6mg/mL台盼蓝约0.2mL,使前囊膜着色成淡淡的蓝色,后进行连续环形撕囊。记录术前,术后1wk,1mo不同时段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并对其进行重复测定方差分析。

    结果:台盼蓝染色后,所有术眼均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为下一步手术鉴定了成功的基础。术前,术后1wk,1mo不同时段记录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过熟期及全白等难度较大的白内障手术,用台盼蓝染色前囊膜后,连续环形撕囊更易行、更安全。

    40  丝裂霉素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
    王亚丽 李拓 李家璋 吴青松
    2016, 16(3):547-5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0
    [摘要](1315) [HTML](0) [PDF 400.43 K](988)
    摘要: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难治性青光眼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5-06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110例12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62眼和对照组55例60眼,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中加用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12mo,对患者眼压及视力进行测量,术前及术后3mo清晨采集空腹血3 mL,ELISA法其血清维生素B12(VB12)、维生素B6(VB6)、叶酸(FA)及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水平。

    结果:术前,两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wk~12mo,观察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术前,两组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wk~12mo,观察组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术前,两组患者VB12、VB6、FA、IL-2、IL-6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观察组VB12、FA、IL-2、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改善病情,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成功率。

    41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相关性
    郭疆 窦晓燕 毛泽春 孔庆慧
    2016, 16(3):550-5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1
    [摘要](1131) [HTML](0) [PDF 356.88 K](1067)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54例正常对照,采取外周静脉血后用比色法测量血清唾液酸浓度。对于糖尿病患者采用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方法判断黄斑区水肿程度。

    结果:糖尿病患者65例中黄斑水肿22例,无黄斑水肿43例,其中1级水肿10例,2级水肿5例,3级水肿7例。糖尿病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为96.56±14.29mmol/L,对照组的血清唾液酸浓度为42.44±17.68m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组,无黄斑水肿的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为86.53±13.39mmol/L,有黄斑水肿的患者中血清唾液酸浓度为110.09±18.81mmol/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唾液酸浓度与黄斑水肿严重程度有显著正相关(r=0.62,P<0.05)。

    结论:血清唾液酸浓度在2 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黄斑水肿时明显升高,并且血清唾液酸浓度越高,黄斑水肿越严重。

    42  曲安奈德眼内注射联合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短期疗效观察
    孙笑 郝义 温良 丁晓霞
    2016, 16(3):552-5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2
    [摘要](1468) [HTML](0) [PDF 379.93 K](1155)
    摘要: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的效果。

    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治疗组20例20眼给予曲安奈德2mg玻璃体腔注射,1wk后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 另外对照组20例20眼行单纯曲安奈德2mg眼内注射。通过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以分析治疗前后黄斑囊样水肿的吸收情况和视力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为 412.67±133.04μm,治疗后3mo为281.63±59.39μm; 对照组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的平均厚度为409.58±131.96μm,治疗后3mo为358.72±116.17μm,治疗后两组患者间黄斑区的视网膜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03 <0.05)。治疗组3mo后有4眼患者黄斑囊样水肿复发,再次行曲安奈德眼内注射; 对照组3mo后有12眼黄斑水肿复发,再次行眼内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间复发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P=0.022<0.05)。

    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疗效显著,患者视力有所提高,并且较少复发。

    43  曲安奈德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早期轻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研究
    范俊 莫雄钧 龙陟罡
    2016, 16(3):555-5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3
    [摘要](1248) [HTML](0) [PDF 434.82 K](1331)
    摘要: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早期轻型(又称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确诊的早期非缺血型CRVO患者116例116眼,按照完全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每组各29眼,A组未给予治疗,B组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眼的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C组给予曲安奈德注射液球周旁注射,D组给予曲安奈德与复方樟柳碱联合用药。在1、2、4、8、12wk观察记录每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EDTRS视力表)、出血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ecine angiography,FFA)检查有否转变成缺血型CRVO,累计各组3mo后的总疗效做组间比较。

    结果:治疗后3mo与治疗前相比,A组BCVA平均值下降,CMT平均值升高; B、C、D三组BCVA平均值均升高,CMT平均值均下降; D组与A、B、C组间两两比较,BCVA、CMT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间两两比较,BCVA和CM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缺血型CRVO者,A组为8眼,B组6眼,C组5眼,D组2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61,P=0.225)。火焰状出血A组为14眼,B组7例,C组9例,D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21,P=0.032)。

    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复方樟柳碱在治疗早期非缺血型CRVO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减少缺血型CRVO的发生。

    44  直接检眼镜在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郭丽花 杨智明
    2016, 16(3):559-5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4
    [摘要](1247) [HTML](0) [PDF 388.40 K](1122)
    摘要:
    目的:探讨直接检眼镜在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社区糖尿病患者265例快速散瞳后,使用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底检查,DR阳性者转诊上级医院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

    结果:糖尿病患者265例中,DR患者79例,阳性率为29.8%,其中非增生型(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46例,增生型(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33例,阳性率分别17.4% 和12.5%。DR阳性患者转诊后均经FFA确诊,其中,3例NPDR确诊为PDR,22例DR患者接受了激光治疗。

    结论:使用直接检眼镜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可以提高DR早期发现率,在社区医生中普及检眼镜检查技术非常必要。

    45  电磁铁吸引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取出球内异物的临床观察
    韩彦辉 李曼 于广委 王东林
    2016, 16(3):562-5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5
    [摘要](1080) [HTML](0) [PDF 368.96 K](1059)
    摘要:
    目的:观察电磁铁吸引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不规则磁性球内异物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在治疗球内异物取出术中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1/2013-12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手术治疗不规则球内磁性异物患者30例30眼与我院2010-01/2011-12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治疗球内异物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术中异物取出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取出异物的患者中有28眼(93%)异物均一次取出,单纯应用玻璃体切割取出异物的患者中有20眼(67%)异物一次性取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21),玻璃体切割联合电磁铁吸引取出异物的患者在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均少于单纯应用玻璃体切割取出异物的患者。

    结论:不规则球内金属异物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术中联合应用电磁铁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

    46  泪道内窥镜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的疗效
    王琳 陈琳琳
    2016, 16(3):564-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6
    [摘要](1220) [HTML](0) [PDF 417.62 K](1074)
    摘要:
    目的:探讨泪道内窥镜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09/2014-10我院就诊的43例泪小管炎患者,病例组22例行泪道内窥镜联合泪小管切开,对照组21例行泪小管排石、泪小管内抗生素注射的保守治疗,随访1a观察二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病例组中21例治愈,1例好转,未有无效患者,有效率100%。对照组中10例治愈,5例好转,6例无效行手术治疗,有效率71%。病例组较对照组能有效提高泪小管炎治疗的有效率,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泪道内窥镜联合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微创、安全、有效。

    47  直硅胶管联合球头硅胶管治疗常规泪道植管术后复发性泪囊炎
    陈晓凯 陈子林 许忠
    2016, 16(3):566-5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7
    [摘要](1218) [HTML](0) [PDF 397.67 K](1137)
    摘要:
    目的:观察直硅胶管与球头硅胶管联合植入治疗常规泪道植管术后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9例50眼慢性泪囊炎已行泪道植管术(单植入直硅胶管或球头硅胶管)但仍有溢泪或拔管后短期内复发患者行直硅胶管联合球头硅胶管治疗。随访1a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接受再次的联合植管手术的患者,5例5眼术后3mo泪道冲洗不通,手术无效; 其余44例45眼患者带管期间及拔管后1a复查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90%。

    结论:直硅胶管联合球头硅胶管治疗常规泪道植管术后复发性泪囊炎效果确切,复发率低,并值得向慢性泪囊炎初次手术者推广应用。

    48  人工泪液治疗儿童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阳洁 李敏 肖秀林
    2016, 16(3):569-5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8
    [摘要](1632) [HTML](0) [PDF 370.78 K](1066)
    摘要:
    目的:观察人工泪液治疗儿童干眼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58例116眼经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河高度、角膜荧光染色、睑板腺功能检查方法确诊为干眼症的儿童患者进行人工泪液治疗,疗程为1mo,复查时再次行上述检查,对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儿童干眼症患者58例116眼治疗前BUT为6.03±1.19s,SⅠt为7.67±2.32mm/5min,泪河高度为0.20±0.02mm,角膜荧光染色为1.02±0.13分,睑板腺功能评分为2.45±0.86分。其中31例62眼为脂质缺乏型干眼、20例40眼为水液缺乏型干眼、7例14眼为其他类型。根据其分型,给予相应的人工泪液治疗,治疗1mo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UT为13.72±1.83s,SⅠt为 12.38±3.64mm/5min,泪河高度为0.36±0.08mm,角膜荧光染色为0.03±0.24分,睑板腺功能评分为1.57±0.93分。各观察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结论:利用人工泪液治疗儿童干眼是安全、有效的。

    49  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在指导干眼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伍志琴 杨燕宁 袁静 聂尚武
    2016, 16(3):572-5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49
    [摘要](1643) [HTML](0) [PDF 406.94 K](1213)
    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的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在指导干眼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方法:同一天于我院眼表疾病专科就诊并诊断为干眼的患者16例,利用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对患者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测定以及行睑板腺检查。根据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于治疗2wk后复查。将患者治疗前后的BUT、泪河高度、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干眼患者16例中,治疗前的泪河高度、BUT、睑板腺缺失面积评分分别为0.276±0.073mm、6.343±3.304s、3.78±1.36分,治疗2wk后分别为0.292±0.065mm、8.876±3.670s、2.25±1.16分,其中BUT及睑板腺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在指导干眼患者个体化治疗中具有方便、快捷、无创的特点,同时可以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

    50  口服递法明片对控制儿童近视的短期研究
    周薇薇 邓宏伟 廖灿鹏 谢辉庭
    2016, 16(3):575-5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50
    [摘要](1623) [HTML](0) [PDF 409.18 K](1157)
    摘要:
    目的:回顾性研究近视儿童口服递法明片后6mo内近视进展情况。

    方法:收集2012-06/2015-01来我院就诊的3~13岁年龄段的近视患者36例69眼,其中男16例30眼,女20例39眼 ,双眼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高度近视组(>-6.00D)30眼,中度近视组(-3.00~-6.00D)24眼,轻度近视组(<-3.00D)15眼; 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其中学龄前组(<6岁)21眼,青少年组(≥6岁)48眼。均口服递法明片,使用前及使用后6mo自身对比分析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并计算眼轴(axial length, AL)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s radius of cornea, CR)的比值(AL/CR)。

    结果:服用递法明片后6mo内,轻度和中度近视儿童患者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有增加,但只有中度近视儿童患者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高度近视儿童患者等效球镜度数、眼轴较服药前有增加,AL/CR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和青少年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增加,但只有学龄前组眼轴和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短期口服递法明对于儿童的轻度和重度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儿童的中度近视控制作用不明显; 同时短期口服对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龄前儿童近视进展控制作用不明显。

    51  内蒙古地区单纯性病理性近视患者Decorin基因突变筛查
    冯月兰 董竟 刘志英 唐静晓
    2016, 16(3):579-5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51
    [摘要](1199) [HTML](0) [PDF 916.60 K](1035)
    摘要: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单纯性病理性近视患者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基因与高度近视的关系。

    方法:收集单纯性病理性近视患者血液100例,视力正常者血液100例作为对照组,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方法分别扩增DCN基因第7、第8个外显子及其邻近内含子并进行测序分析。统计学分析研究DCN基因外显子7、8的突变位点与单纯性病理性近视的相关性。

    结果:单纯性病理性近视患者100例中发现有2例发生突变,均为41775T→C,位于外显子8的邻近内含子区域,其余均未发现任何突变。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蒙古地区单纯性病理性近视患者的DCN基因外显子7、8突变与本组高度近视无关。

    52  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研究
    孙丽丽 齐丽丽 季拓
    2016, 16(3):582-5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52
    [摘要](1282) [HTML](0) [PDF 373.35 K](1178)
    摘要:
    目的:观察与研究锦州市1 170例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分布规律。

    方法:抽取锦州市城区10所幼儿园,对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觉状况调查,分别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屈光状态检查、眼科常规检查以及立体视检查等。对于视力低于0.8的儿童进行散瞳验光。

    结果:(1)视力低常率:3岁为6.37%,4岁为7.79%,5岁为15.24%,6岁为8.93%,5岁儿童低常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视力低常眼病分布:视力低常患者中,屈光不正占95.61%。屈光不正分布:远视71.67%,其中3岁为75.00%,4岁为78.26%,5岁为75.44%,6岁为54.17%; 近视17.50%,其中3岁为6.25%,4岁为13.04%,5岁为17.54%,6岁为29.17%; 混合散光10.83%,其中3岁为18.75%,4岁为8.70%,5岁为7.02%,6岁为16.67%;(3)弱视情况:弱视患病率4.27%。对弱视相关因素调查显示,屈光参差性占36.00%,轻度66.67%,中度27.78%,重度5.56%; 斜视性占16.00%,轻度25.00%,中度62.50%,重度12.50%; 形觉剥夺性占2.00%,轻度0%,中度0%,重度100.00%。

    结论: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大者比年龄较小者视力较好,说明年龄的增长儿童视功能发育逐渐成熟。屈光不正中各组比例提示,远视是3~6岁学龄前儿童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近视、斜视、弱视等因素所占比例提示普查手段十分重要,应早发现早治疗。

    53  不同类型屈光参差与弱视和立体视的相关研究
    华文娟 王珍 徐丹丹
    2016, 16(3):585-5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53
    [摘要](1386) [HTML](0) [PDF 386.92 K](1207)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不同差值的屈光参差对视力发育和立体视形成的影响,分析屈光参差与单眼弱视、立体视之间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2013-01/2014-12在我院门诊初诊屈光参差患者326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最佳矫正远、近视力,以及矫正后近立体视,分析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

    结果:随着屈光参差差值的增大,高屈光眼远近矫正视力下降,弱视发生率增高,异常立体视增多,有统计学差异。远视组出现弱视和立体视异常最早且比例最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屈光参差差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远视性屈光参差形成弱视的差值最小,与其高屈光眼调节功能不足,近视力无法正常发育有关。

    54  弱视儿童354例的屈光状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唐文婷
    2016, 16(3):588-5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3.54
    [摘要](1136) [HTML](0) [PDF 358.04 K](1060)
    摘要:
    目的:对354例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对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10-01/2015-06我院收治且确诊的35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弱视屈光类型及弱视程度对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不同组间弱视儿童的临床治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随着患儿年龄增大,临床治疗效果越差。不同弱视类型间的治愈率不完全相同,其治愈率组间比较结果为:近视弱视组<散光弱视组<远视弱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弱视程度组间临床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临床治愈率不断下降。

    结论:由屈光不正所引起的弱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患者年龄、弱视类型及弱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龄、重度及近视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较差。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