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王观峰 , 邹秀兰 , 李东豪 , 王琛 , 李文立 , 皮荣标
2016, 16(4):591-5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1
摘要:目的:探讨丙烯醛(AC)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
方法:选取远交群大鼠(SD)12只, 随机将大鼠分为三组, 即空白组,AC诱导4wk组和AC诱导8wk组, 其中空白对照组每日200μL新鲜自来水灌胃, 实验组为200μL AC溶液(2.5 mg/kg/d)每日灌胃,分为诱导4wk组和8wk组,取材后视网膜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结果:空白对照组及AC诱导4wk组均见RPE-Bruch膜连续性完整, 未见明显异常; AC诱导8wk组发现RPE-Bruch膜连续性缺失, 脉络膜新生血管长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
结论:长期使用AC可以诱导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2016, 16(4):594-5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2
摘要:目的: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Lenstar)、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A型超声测量仪(A-scan)在白内障患者中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结果的差异。
方法:分别用3种仪器对158例(158眼)白内障患者进行眼部生物测量,比较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一致性比较采用Bland-Altman统计分析法。
结果:Lenstar 和 Pentacam测得的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36.54±27.90μm和541.46±29.85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9; P<0.001); K值分别为43.87±1.45D和43.86±1.44 D,两者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348, P>0.05)。Pentacam、Lenstar和 A超测量的前房深度分别是2.73±0.38mm、2.71±0.38mm和2.85±0.40mm,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9.94, P<0.001),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三者呈正相关(r=0.989, 0.978, and 0.977; P<0.001),但变异系数较小(CV=3.12%)。A超和Lenstar测量的眼轴长度分别是24.28±1.70mm和24.52±1.73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82, P<0.001, r=0.996; 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对于这几种眼前节参数,三种方法测量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三种仪器测量的结果尽管有一定差异,但Lenstar 和Pentacam的生物测量可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更易用于白内障患者的检查。
Thanigasalam Thevi , Maizura M Zin
2016, 16(4):600-6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3
摘要:目的:观察后囊破裂的诱发因素、相关性及结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07~2014年我院出现后囊破裂患者。研究后囊破裂与眼部合并症、晶状体相关并发症、手术水平、手术类型、独立手术或联合手术的相关性,及患者最终视力情况。
结果:在12 846名患者中,后囊破裂是最常见的术中并发症(n=623, 4.8%)。眼部合并症和晶状体状态不会引起后囊破裂。手术者的经验和资历与后囊破裂发生的相关性显著。基层医务人员手术时出现后囊破裂比知名专家多(P=0.0000),而知名专家手术时出现后囊破裂情况反而比一般专家多(P=0.000)。白内障手术中出现后囊破裂与下列手术方式显著相关:超声乳化术、超乳转囊外摘除术及囊内摘除术(P=0.000),晶状体吸出术(P=0.020)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P=0.003)。术中发生(P=0.013)与未发生(P=0.001)后囊破裂时,专家均比学员的手术结果好。尽管如此,在复杂病例中,专家与学员术中出现后囊破裂无显著差异。后囊破裂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散光。视力丧失(P=0.000)和低视力(P=0.000)出现较多。相对于其它并发症,后囊破裂更易致低视力。
结论:后囊破裂会发生在所有类型的白内障手术中,且是引起术后低视力的主要术中并发症。专家在处理后囊破裂的手术结果优于学员。因而初级外科医生应加强手术练习。
Avci Atil , Avci Deniz , Cinar Salih Levent , Çetinkaya Ali , Karahan Samet , Erden Abdulsamet , Özyurt Kemal , Ulaş Yilmaz , Ertaş Ragip , Pangal Emine
2016, 16(4):607-6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4
摘要:目的:调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ehçet's病(BD)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研究2004~2013年间我院接收的符合BD诊断的患者。经过筛选735例BD患者,选取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68例患有前葡萄膜炎,其余患者(n=67)没有任何眼部疾患。同时记录前葡萄膜炎患者的全血计数,计算NLR。
结果:前葡萄膜炎组的NLR为2.55±0.96。眼部正常组的NLR为1.67±0.50。前葡萄膜炎组的NLR远高于眼部正常组(P<0.05)。
结论:伴随前葡萄膜炎的BD患者的NLR高于眼部正常BD患者。
Thabit Odat , Mohammad Al-Aqarbeh , Ameen Al-Khateeb , Monsif Anaqreh , Ahmad Al-Dhoun
2016, 16(4):610-6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5
摘要:目的:研究约旦皇家医疗服务医院中突发恶性眼周肿瘤的发病率、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回顾分析我院在2004~2015年收治的327例诊断为恶性眼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研究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患者所在城市、现病史(非肿瘤引起或与肿瘤相关的)、临床与病理诊断、肿瘤大小、位置及手术方式等。
结果:在327例患者中,46例(14.1%)患者诊断出患有突发恶性眼周肿瘤。男性与女性的患病比例为2:1。平均年龄为66.39±10.59(22-83)岁。最常见的临床疾病或症状为白内障致视觉模糊(44%),其次为白内障合并其他相关症状类似泪溢症等(21.7%)。初步临床诊断联合病理诊断95.7%为皮肤癌。平均病变大小为1.04×0.85(0.2×0.2~3.0×3.0)mm2。肿瘤的最大直径和患者年龄无明显关系(P=0.105)。最常见的肿瘤位于下眼睑(30.4%),其次为内眦处(26.1%)。随访时间6mo至3a(平均9.3mo)。
结论:突发恶性眼周肿瘤在本研究中较为常见,任何可疑病灶须尽快切除。一些患者忽视这些病变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分析。
Vladislav Voitenkov , Andrey Klimkin , Natalia Skripchenko
2016, 16(4):614-6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6
摘要:目的:评估健康婴儿的视觉诱发电位(VEP)。
方法:选取34例神经系统及眼部均健康的、年龄为2~10月龄的婴儿,运用闪光VEP检查并比较双眼P3波潜伏期与振幅。
结果:所有婴儿的P3波数据均被记录。其平均潜伏期为138~140ms,振幅为7~9μV。潜伏期不稳定。
结论:病理状态下,婴儿的潜伏期或振幅可能不会出现变异。而由于视路和皮层的髓鞘发育会使其出现变异,应注意类似于P3波的皮层波或其他波出现。因此,使用闪光VEP检测年龄为1~3月龄的婴儿是不准确的。
2016, 16(4):617-6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7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C57BL/6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探究Smad1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60只3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NC),包括形觉剥夺3wk组(FDM 3W,n=20),形觉剥夺4wk组(FDM 4W,n=20),FDM3W正常对照组(FDM 3W-NC,n=10)和FDM4W正常对照组(FDM 4W-NC,n=10),实验组右眼遮盖,左眼自然暴露作为自身对照,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在实验3wk及4wk时检测所有小鼠屈光状态,HE染色观察巩膜及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Smad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1)自身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组呈生理性远视化发展,FDM3W、FDM4W实验眼均呈相对近视化发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自身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FDM3W、FDM4W实验眼巩膜及视网膜明显变薄; 实验眼视网膜中Smad1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小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尤其是内核层及内丛状层)中Smad1的表达呈下调趋势,Smad1极有可能通过转导视网膜信号参与了近视发生发展过程。
2016, 16(4):622-6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8
摘要:目的:探讨嘌呤受体P2X7对缺氧诱发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以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株RGC-5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处理因素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G1)、缺氧组(G2)、缺氧+激动剂(BzATP)组(G3)、缺氧+拮抗剂(BBG)组(G4);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 用Ann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cleave-caspase-3和cleave-PARP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GC-5细胞经缺氧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凋亡率显著升高; 细胞内cleave-caspase-3和cleave-PARP蛋白表达增加; P2X7受体激动剂BzATP能明显加重缺氧诱发的细胞凋亡,而BBG预处理可以显著拮抗缺氧所致的细胞凋亡。
结论:缺氧能激活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嘌呤受体P2X7,并参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
2016, 16(4):625-6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09
摘要:目的:检测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血浆中miRNAs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s在VKH发病中的作用,寻找疾病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
方法:采集10例VKH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提取血浆中的总RNA,先进行RNA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在96孔板中利用miRNA实时定量PCR芯片进行Real-time PCR扩增和溶解曲线分析。获得原始的Ct值,应用Exiqon GenEx qPCR analysis software分析原始数据获得差异表达miRNA,并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miRCURY LNATM Universal RT microRNA PCR芯片一共有179个人类来源的miRNAs,共筛选出20个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在VKH组中高表达者有12个,低表达者有8个。差异表达miRNAs参与多种信号通路。
结论: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存在多个microRNA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的miRNAs可能通过某种信号通路参与VKH的发病。
2016, 16(4):630-6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0
摘要: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将45例45眼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健侧眼与患侧眼术前及术后2wk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术后6mo手术成功率为84%,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2%,并发症发生率为27%; 术后1、3、6mo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3、6mo的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 术后1、3、6mo患侧眼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和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
2016, 16(4):633-6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1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Ⅵ期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影响视功能预后的因素,并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评价视功能的改变。
方法:回顾性分析PDR Ⅵ期患者113例130眼经标准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前OCT检查及术中所见,分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99例113眼)及未合并黄斑病变组(14例17眼)两组。行OCT及mfERG检查,对手术前后视力、mfERG P1波振幅密度、OCT形态学改变、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术后视力改善率63.1%(82/130),视力在0.05以上者从术前19眼(14.6%)提高到术后61眼(46.9%),其中56眼视力>0.1。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力改善率(88.2%)及术后视力>0.1所占比例(94.1%)均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59.3%和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fERG各环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P<0.05),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mfERG(1+2)环P1波反应密度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P<0.05)。
结论:PDRⅥ期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改善; mfERG一阶反应的后极部各环P1波反应密度增加,且随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 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功能改善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
2016, 16(4):638-6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2
摘要:目的:比较全飞秒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Q值引导飞秒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以探讨两种术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术式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我院进行SMILE或Q值引导FS-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02例200眼,其中SMILE组51例100眼,Q值引导FS-LASIK组51例100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2wk,1、3mo使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黏滞力(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SMILE组与Q值引导FS-LASIK组手术前后CH和CRF均较术前降低(P<0.01),然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与Q值引导FS-LASIK组手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CH和CRF变化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MILE与Q值引导FS-LASIK都会引起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降低,且术后1d生物力学特性即趋于稳定。此外,Q值引导FS-LASIK与无瓣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无显著差异。
2016, 16(4):642-6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AcrySof直角方边人工晶状体和Sensar前圆后方人工晶状体对术眼后囊膜混浊的预防作用。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2015-09)、CBM(1990/2015-09)、VIP(1989/2015-09)、CNKI(1990/2015-09)和wanfang Data(1990/2015-09),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AcrySof三片式人工晶状体与植入Sensar三片式人工晶状体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计1 036眼(AcrySof组553眼,Sensar组483眼),随访时限6mo~2a,Meta分析结果显示:(1)AcrySof组术后PCO发生率显著低于Sensar组(OR=0.67,95%CI:0.45~0.99,P=0.04);(2)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术眼后囊膜Nd:YAG激光切开术施行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0.57,95%CI:0.32~1.02,P=0.06)。(3)2a以上长期随访亚组分析中,AcrySof组PCO发生率显著低于Sensar组(OR=0.60,95%CI:0.40~0.91,P=0.02),两组人工晶状体术后后囊膜激光切开术施行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OR=0.60,95%CI:0.33~1.09,P=0.09)。
结论:AcrySof三片式人工晶状体相比于Sensar三片式人工晶状体显示出较强的预防后囊膜混浊作用。
2016, 16(4):647-6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高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wk~1a后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 和WanFang Data,并辅以手工检索、因特网搜索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09,文种限中、英文。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909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1wk,1、3、6mo,1a后,视力得到一定程度改善\〖1wk:MD=-0.34,95%CI(-0.55,-0.14),P=0.001; 1mo:MD=-0.50,95%CI(-0.69,-0.30),P<0.01; 3mo:MD=-0.54,95%CI(-0.70,-0.37),P<0.01; 6mo:MD=-0.49,95%CI(-0.50,-0.47),P<0.01; 1a:MD=-0.46,95%CI(-0.64,-0.29),P<0.01\〗。屈光度也得到有效的控制\〖1a:MD=1.10,95%CI(-0.73,2.93),P=0.24\〗。
结论: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高度近视和控制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证实。
2016, 16(4):651-6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5
摘要: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晶状体悬韧带部分或全部缺损离断,引起对晶状体的悬挂力量不平衡或丧失,从而导致晶状体离开正常生理位置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近年来对于分子病因学的探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发病机制,本文对于与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相关的突变基因进行归纳总结,为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2016, 16(4):654-6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6
摘要: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凋亡及其轴突丢失是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含量和成分的变化对小梁网构型、视乳头筛板结构、RGCs凋亡起着决定性作用。青光眼患者小梁网及房水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增加,引起ECM分泌增加和堆积导致眼压升高; 高眼压引起视神经乳头ECM成分的改变,引起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导致RGCs凋亡; 同时,高眼压引起视网膜基质金属蛋白酶类-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s-9)活性增加,层连黏蛋白的减少又将导致RGCs凋亡的增加。因此,研究ECM和青光眼的关系至关重要,可能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2016, 16(4):657-6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7
摘要:
难治性青光眼病因复杂,多种发病机制并存,药物治疗不理想,常规滤过性手术成功率低。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是滤过口处成纤维细胞增殖以及瘢痕形成使滤过口阻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联合的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睫状体光凝术等是难治性青光眼常用的手术方式,而青光眼引流物植入术是目前公认的难治性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式。本文对难治性青光眼的常用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2016, 16(4):661-6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8
摘要:
脉络膜厚度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是研究脉络膜活体变化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评价各种类型青光眼脉络膜变化方面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6, 16(4):665-6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19
摘要:
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由维持角膜无血管的平衡因素被破坏,角膜缘的毛细血管侵入无色清亮的角膜组织导致。CNV是国内较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尽管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等学科发展让我们对CNV的发病因素及治疗的认识有不少突破,但病因多样缺乏总结,且迄今为止,对CNV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本文将简要阐述CNV的病因、发病机制,着重总结CNV的治疗进展。
2016, 16(4):670-6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0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对患者造成严重视功能损害。在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病变之前,已经出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的病变。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是糖尿病早期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RGC的损伤机制可能与高血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损伤、神经营养因子缺乏以及谷氨酸兴奋毒性有关。许多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元保护药物能减少RGC凋亡,一些关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奠定重要基础。
2016, 16(4):673-6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1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循环异常的致盲性眼病。在疾病进展后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类药物因可显著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改善黄斑水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药物应用后纤维化趋势的加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眼内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在药物应用后过量表达,被认为是引起上述副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潜在的辅助治疗靶点。整理目前研究进展后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包括调控下游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和直接结合于其他细胞因子或受体两种方式。因其特殊的四模块结构上具有多种细胞因子特异结合位点,其调控方式多依赖于后者,进而促进或抑制了多种重要细胞因子通路的表达。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其表达贯穿整个疾病进程。在临床前期和新生血管形成末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累积分别起到促进基底膜增厚和新生血管纤维化形成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多样化的调控机制及该因子在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2016, 16(4):678-6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2
摘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新兴技术,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的眼底血管成像技术,现已被逐渐应用于各类眼底血管疾病的诊治及随访,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OCTA拥有能分层观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结构及形态和量化一定范围内的血流指数及病灶血流面积的独特优势。但OCTA存在观察视网膜范围有限、观察视网膜血管屏障功能有限、要求高固视力高配合度等不足,如果克服这些局限,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认识,完善对视网膜血管疾病的诊治和观察。
2016, 16(4):681-6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3
摘要:
眼表黏蛋白由角膜结膜上皮细胞、结膜杯状细胞及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产生,是泪膜的重要成分,具有清除、润滑、抗菌、抗黏附、眼表屏障、感受渗透压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对于黏蛋白来源、结构、分类、分布及功能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黏蛋白与干眼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干眼的治疗,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土登群培 , 唐先玲 , 珍吉 , 王丽媛 , 冷非 , 次旦央吉 , 刘平
2016, 16(4):686-6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4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西藏高原地区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方法:收集2014-10/2015-01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413例413眼,随机分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乳组)200例200眼,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切口组)213例213眼。分别比较两组术后1、5d裸眼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5d两组患者裸眼视力≥0.5分别为小切口组150眼(70.4%),196眼(92.0%),超声乳化组156眼(78.0%),185眼(92.5%); 与小切口组相比,超乳组术后1d与术前视力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切口组和超乳组术后5d与术后1d裸眼视力差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3)。核硬度Ⅰ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核硬度Ⅱ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明显多于小切口组(P<0.01); 核硬度Ⅲ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明显多于小切口组(P<0.01); 核硬度Ⅳ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核硬度Ⅴ级白内障患者,术后超乳组视力≥0.5患眼数与小切口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切口组与超乳组患者角膜水肿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切口组与超乳组患者虹膜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老年性白内障仍是西藏地区白内障患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手术治疗白内障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超声乳化组核硬Ⅱ、Ⅲ级的白内障患者术后1d 视力提高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组显著,而核硬度Ⅰ、Ⅳ、Ⅴ级无统计学差别。两组在术后5d视力、角膜水肿、虹膜反应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在没有条件进行超声乳化手术的情况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同样可以达到相似的治疗效果。
2016, 16(4):690-6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5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植入Ahmed青光眼阀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1-06/2014-09在我院行Ahmed 阀植入术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资料。根据引流管进入前房的术式不同分为直接巩膜隧道穿刺组和自体巩膜瓣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手术成功率、眼压、术后抗青光眼用药的数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a时,两组患者在术后眼压,术后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两组之间在眼压,抗青光眼用药数目,最佳矫正视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卡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随访1a时,直接巩膜隧道穿刺组和自体巩膜瓣组手术总成功率分别为79%和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在并发症方面,直接巩膜隧道穿刺组浅前房的发生率(6%)明显低于自体巩膜瓣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结论:Ahmed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不同术式有相似的疗效,但直接巩膜隧道穿刺组发生浅前房的机会更低,耗时更短。
2016, 16(4):695-6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6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前部巩膜厚度的改变。
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收治65例7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入院时眼压均在50mmHg以上,经过三种以上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仍高于45mmHg且前房较浅,所有患者行玻璃体腔放液降眼压后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术。对术前及术后1、6mo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上方、颞侧、鼻侧和下方4个象限前部巩膜厚度(anterior scleral thickness,AST)及距离巩膜突500μm的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 at 500μm from the scleral spur,AOD500)观察眼前节结构的变化。
结果:患者术前及术后1、6mo的前房深度分别为1.532±0.316、3.337±0.652、3.458±0.482mm,术后1、6mo患者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P<0.01),上方、颞侧、鼻侧和下方4个象限前部巩膜厚度较术前均增加,下方及鼻侧巩膜厚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方及颞侧巩膜厚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末,上方、颞侧、鼻侧和下方4个象限的AOD500分别较术前平均增加0.007、0.006、0.014和0.019mm,较术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浅前房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手术可以使中央前房加深,前房角增宽,前部巩膜变厚,但是巩膜厚度的改变尚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2016, 16(4):698-7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7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术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表的影响。
方法:选择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成A、B两组,各30例30眼,A组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1wk,1、3mo的非接触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Kf-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
结果:(1)NIKf-BUT: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前相比均缩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 A组与B组相比,术后1wk、1mo和3mo时,A组的NIKf-BUT(2.78±1.44、3.72±0.94、5.95±0.81s)明显短于B组(4.54±1.68、5.14±1.01、8.34±1.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1、
-5.636、-9.29,均P<0.05);(2)SⅠt:两组患者术后1wk、1mo和术前1d相比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A组与B组相比,术后1wk和1mo时,A组的SⅠt(8.57±2.47、8.10±2.41mm)少于B组(10.07±2.07、9.53±2.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9、-2.636,均P<0.05)。(3)角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前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A组与B组相比,术后1wk和1mo时,A组的角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3.50±1.17、2.27±0.91分)高于B组(2.50±1.33、1.33±0.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2、4.036,均P<0.01)。
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表的影响较小梁切除术大,更需减少术中眼表损伤,防控术后泪膜不稳定。
2016, 16(4):702-7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8
摘要:目的:评价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患者42例42眼,随机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纯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组(光凝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3、6mo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治疗组治疗后1mo时BCVA及CMT改善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6mo时BCVA及CMT逐步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与激光治疗组治疗后第1、3、6mo,两组间BCVA及CM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可有效减轻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提升视力,其作用较单纯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起效更迅速,能更好地减轻黄斑水肿。
2016, 16(4):706-7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29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4-04/2015-06我院收治的42例7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光光凝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黄斑水肿消退情况、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及视力提高情况。
结果:观察组黄斑水肿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黄斑水肿治疗总有效率为7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486.58±85.26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479.61±83.37μm,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 治疗3mo后,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15.85±43.7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418.85±46.97μm; 治疗6mo后,观察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45.58±25.67μm,对照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69.85±36.48μm,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8%,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5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采用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2016, 16(4):709-7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0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定量检测老年白内障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盘周RNFL的变化特点以及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临床纳入实施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的老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1例70眼,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其中,非糖尿病组30例38眼,糖尿病组21例32眼。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OCT定量测量不同时间(术后3、14d,1、3、6mo)眼底盘周RNFL的厚度,比较不同时间RNFL厚度的变化,分析其与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非糖尿病组术后3、14d盘周RNFL厚度与糖尿病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mo盘周RNFL厚度明显小于糖尿病组(P<0.05);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14d,1mo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糖尿病组术后3、6mo裸眼视力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术后14d,1、3mo盘周RNFL厚度与视力呈现负相关(P<0.05); 糖尿病组术后14d,1、3、6mo盘周RNFL厚度与视力呈现负相关(P<0.05)。
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盘周RNFL的改变具有良好的检测作用,RNFL的改变是导致视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新 , 邹吉新 , 张立军 , 刘宗明 , 王海波 , 胡桂荣 , 崔明月
2016, 16(4):712-7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1
摘要:目的:探讨模式化激光扫描(pattern scan laser,PASCAL)激光一次性完成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及优势。
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PDR患者28例42眼纳入研究。其中,视力≥0.1者36眼,<0.1者6眼; 伴黄斑水肿者11眼。所有患眼均经PASCAL激光一次性完成PRP治疗。伴黄斑水肿者联合应用PASCAL单点模式和/或黄斑模式。随访时间1a,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底、FFA、OCT、视野的变化情况。
结果:选取的42眼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疼痛不适。视力提高、稳定、下降者分别为6、28、8眼; 视网膜新生血管消退18眼(43%);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灶稳定12眼(29%);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灶活动12眼(29%)。随访期间5眼(12%)因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野平均光阈值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应用PASCAL多点模式一次性完成PRP治疗PDR安全、有效、便利。
2016, 16(4):716-7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2
摘要:目的:评价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DP)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 眼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Graves眼病患者96例144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治疗,间歇期口服强的松片,试验组静脉滴注99Tc-MDP针剂,同时应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和强的松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两组Graves眼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在突眼度方面,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Graves眼病活动性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未出现与99Tc-MDP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99Tc-MDP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 眼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改善突眼度方面效果好,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2016, 16(4):719-7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3
摘要:目的:比较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纸张阅读条件下,调节反应的差异。探讨不同阅读界面、阅读距离以及亮度对调节反应的综合影响。
方法:设置电脑、手机和纸张阅读界面,选取30位青年志愿者,分别在电脑(电脑提供两种不同亮度)、手机以及纸张状态下,使用Grand Seiko WAM 5 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调节反应以及瞳孔大小。用SPSS17.0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阅读条件对人眼调节的影响。
结果:电脑屏幕正常亮度下的调节滞后为0.52±0.24D,纸张视标下调节滞后为0.73±0.28D,手机视标下调节滞后为0.72±0.29D。电脑正常亮度屏幕下的调节滞后显著小于手机和纸张视标下的调节滞后量,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机和纸张视标下调节滞后量无统计学差异。手机阅读引起人眼的调节微波动和瞳孔波动略大于电脑屏幕和纸张,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人眼在阅读电脑屏幕时调节滞后显著小于手机和纸张,后二者则没有显著区别。电脑屏幕亮度在一定程度内的变化并不影响调节反应。
2016, 16(4):722-7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4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SIA)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患者103例145眼,角膜曲率计测量术前及术后3d,1wk,1、3mo的角膜水平屈光力值(K1)、垂直屈光力值(K2)及其轴位,采用正弦定律和余弦定律计算法计算SIA值。
结果:术后3d,1wk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 SIA值分别为+1.34±0.12,+0.89±0.27和-0.42±0.2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3d, K1 增大1.59D, K2 减少1.98D,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 术后3mo内K1和K2与术前的差值均迅速减小,术后3mo内K1差值比K2 差值绝对值小,两者之间各时间点差值的绝对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中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后短期角膜散光较大,手术方式需进一步改进以减少散光。
曹文萍 , 胡琦 , 李雪 , 李仲佶 , 崔静 , 刘明珠 , 王珂萌
2016, 16(4):726-7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5
摘要: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2a治疗近视的疗效及角膜并发症。
方法:观察2008-01/2012-09在本院接受规范验配并严格复查的角膜塑形镜治疗患者324例620眼,连续戴镜6mo; 1、2a后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数、角膜曲率变化及视觉质量、眼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戴镜前裸眼视力0.15±0.14,戴镜后6mo 0.95±0.07,1a 0.93±0.10,2a 0.90±0.10,与戴镜前视力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屈光度-3.34±1.43D,戴镜后6mo -0.73±0.67D,1a -0.93±0.57D,2a -0.97±0.66D,与戴镜前屈光度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前角膜曲率43.27±1.23D,戴镜后6mo 40.69±1.22D,1a 40.64±1.21D,2a 40.36±1.16D,与戴镜前角膜曲率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期间共397眼发生轻度角膜上皮损伤(0~Ⅱ级),发生率为64.0%,给予促角膜上皮修复药物后缓解; 仅5眼发生Ⅲ级角膜上皮损伤,发生率0.8%,仅1例患者出现丝状角膜炎,停戴后药物治疗痊愈; 106眼戴镜期间发生角膜镜片压痕,发生率17.1%; 144眼发生复视或重影,发生率为23.2%; 161眼出现眩光,发生率为26.0%,经早期观察或调整镜片后消失。
结论:在规范验配、严格复查的前提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可显著提高裸眼视力,明显降低近视度数及角膜曲率。
2016, 16(4):729-7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6
摘要:目的:评价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6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利用超声诊断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和观察44例86眼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前和配戴后6mo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变化和相关性。
结果: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mo后,白天裸眼视力稳定在1.0~1.2,无明显眼部并发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稍有减少,但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角膜中央厚度变薄及眼轴长度仍有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05,左眼:P=0.013),中央角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具有相关性(右眼:P=0.019,左眼:P=0.006)。
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6mo,眼轴长度依然有增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中央角膜厚度变薄。
2016, 16(4):732-7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7
摘要:目的:探讨对病理性近视的青少年施行改良型Syn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于我院应用牛心包膜行后巩膜加固术的病理性近视患儿21例40眼,以同期未予手术治疗的病理性近视患儿13例26眼为对照组,随访3a,比较两组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随访3a后治疗组的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2.90±3.22D,对照组为-13.40±1.85D,两组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1.13±0.45、-1.93±0.44D,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最佳矫正视力分别增加0.25±0.11、0.16±0.0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眼轴增长分别为0.71±0.34、1.18±0.40m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无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前节缺血综合征、排斥反应、眼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可以安全、有效地阻止青少年病理性近视的眼轴延长、控制近视进展,并能提高视功能。
2016, 16(4):735-7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8
摘要:目的:探讨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限制性斜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01/2015-01收治的48例71眼重度TA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眼球高度突出(exophthalmos,EM)组25例35眼,压迫性视神经病变(compressive optic neuropathy,CON)组 12例20眼及暴露性角膜病变组(exposure keratopathy,EK)11例16眼,患者均接受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治疗,记录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视力、临床活动性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及复视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显著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N组、EM组及EK组患者术后眼球突出度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ON组眼球回退值大于其余两组(P<0.01)。三组患者术后C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术后复视分级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其中CON组术后复视级别下降程度大于其余两组(P<0.05)。
结论:直肌后徙联合后部巩膜缝线悬吊固定术能有助于恢复TAO限制性斜视患者视力恢复及眼球回退,消除患者复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解世朋 , 王浩 , 常永业 , 石慧君 , 管敏鑫 , 张铭连
2016, 16(4):738-7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39
摘要:目的:初步估测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在中国邢台地区的发病率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对2001-12/2014-12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原邢台市眼科医院)的可疑LHON患者进行mtDNA(mitochondrial DNA)检测,筛选出中国华北南部邢台籍的LHON患者,对这些LHON家系进行详细的随访、家系调查、视力、眼底、色觉、视野等相关临床检查,确诊出这些家系的患病人群,以2010年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邢台地区常住人口为基数,对入组的LHON家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粗略地估算出邢台地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与分子遗传学特点。
结果:2001-12/2014-12期间调查了33个LHON家系的4代母系成员463例,确诊中国华北南部邢台籍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72例,男65例,女7例。其中T3866C位点突变1例,G11778A位点突变60例,T14484C位点突变8例,G11696A+G11778A位点同时突变2例,G3460A突变1例。以2010年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邢台地区0~64岁常住人口数6 592 466作为基数,计算出中国邢台地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病率为1.092/10万(95%CI:0.964/10万~1.22/10万),其中以G11778A位点突变最为常见,G11778A位点的发病率为0.91/10万(95%CI:0.79/10万~1.03/10万)。
结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在中国邢台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其患病率的下限约为1.092/10万,其中ND4为突变热点区域,以G11778A位点突变最为常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明显多。
赵琳 , 任百超 , 程育宏 , 马强 , 贾俊 , 何媛 , 张利玲
2016, 16(4):742-7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0
摘要:目的:调查陕西省南郑县儿童沙眼的患病率,为沙眼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南郑县农村50名6~7岁一年级学生进行沙眼快速评估,城区3~6岁学龄前儿童1 533名进行扩大筛查。所有被调查对象均在2.5倍放大镜下进行临床检查和WHO表格记录,沙眼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沙眼简化分级系统。沙眼患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对50名农村6~7岁学生(男26例,女24例)的快速评估中,未检出活动性沙眼病例。城区受检1 533名学龄前儿童,亦未检出活动性沙眼,并且无沙眼性倒睫和角膜混浊病例发生。
结论:南郑县学龄前儿童无活动性沙眼病例检出,发生率远低于WHO要求的非流行区<5%的比例,在陕西省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
2016, 16(4):745-7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1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下壁眼眶骨折患者共67例67眼采用个体化预成型钛网进行手术修复,术后随访期为1a,监测切口愈合情况、视力、眼球运动度、复视及眼球突出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无感染,无钛网移位、脱出、变形及排斥等并发症,无下睑外翻病例发生。眼球内陷均达到双眼球突出度对比相差小于2mm。术后随访1a,所有患者眶下壁骨折全面修复。眼球运动无受限,各方向运动到位。复视者5例中复视完全消失4 例,明显改善1例,2例眼球下移者下移均消失。术后视力与术前对比无明显变化。第一眼位复视消失率为93%,另外3例患者明显改善,周边视野复视消失率为86%,另2例患者明显改善。
结论:应用个体化预成型钛网进行眶下壁骨折修复效果满意,安全性好。
2016, 16(4):748-7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ple 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同轴微切口植入的视觉效果。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02/2014-08在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植入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0眼为观察组,进行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ReSTOR人工晶状体植入。选择同期一般资料匹配的同轴微切口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36例50眼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日常用眼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人工晶状体均成功植入。观察组术后3mo裸眼远视力为0.75±0.25,裸眼近视力为0.70±0.18,日常用眼满意度为96%。对照组术后3mo裸眼远视力为0.79±0.36,裸眼近视力为0.31±0.11,日常用眼满意度为75%。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远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mo裸眼近视力、日常用眼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裸眼近视力、日常用眼满意度优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远视力结果无差异。
2016, 16(4):751-7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3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手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对2010-10/2013-10期间在我院住院的39例39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12mo。39例术后第1wk眼压(12.94±2.33mmHg)较术前眼压(57.31±6.72mmHg)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随访12mo时35例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为17.25±2.24mmHg,4例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1mmHg。39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34例结膜滤过泡弥散隆起,5例较扁平。术后无浅前房或眼球萎缩。
结论: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方薇 , 周旌 , 卢艳 , 刘大川 , 戴惟葭 , 李臻 , 孙冉 , 边俊杰
2016, 16(4):754-7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4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在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滤过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对临床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需行滤过手术的患者25例25眼施行小梁切除并丝裂霉素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评估其疗效。
结果:除1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外,其它患者视力变化均为不变或提高,术后1、3、7d,1mo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wk视力达到稳定状态; 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7d,1、3、6、12mo眼压控制稳定; 前房形成良好,无并发症。
结论: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应用低浓度丝裂霉素C及生物羊膜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
2016, 16(4):757-7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5
摘要: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
方法:对96例109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根据P-VEP、视野、眼底照相和OCT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选取96例109眼获得P-VEP阳性病例72眼(66.1%),未见明显异常37眼(33.9%); 视野检查显示阳性病例84眼(77.1%),未见明显异常25眼(22.9%); 眼底照相成功获取阳性病例图像87眼(79.8%),未见明显异常22眼(20.2%); 成功获取OCT阳性病例图像94眼(86.2%),未见明显异常OCT图像15眼(13.8%)。OCT阳性检出率高于视野检查、眼底照相、P-VEP检查(P<0.05)。OCT在获取前房角图像与三面镜检查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2016, 16(4):761-7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6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后1~4wk来院复诊的青光眼患者26例30眼,对功能不良的滤过泡进行针刺分离联合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进行治疗。观察滤过泡形态、眼压和并发症,随访3mo。
结果:针刺分离后滤过泡形态有24眼表现为功能性滤过泡。针刺分离前患者眼压为26.4±2.8mmHg,分离后眼压为14.1±1.1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愈率70%(21眼),有效率17%(5眼),总有效率87%。常见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和前房积血。
结论:针刺分离联合结膜下注射5-氟尿嘧啶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不良滤过泡有着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2016, 16(4):764-7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7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综合征(idiopathic retinal vasculitis, aneurysms and neuroretinitis,IRVAN)的效果。
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IRVAN综合征患者7例14眼。其中Ⅱ期4眼,Ⅲ期10眼; 视力≥0.6者6眼,0.3者4眼,≤0.1者4眼。4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无灌注区; Ⅲ期中4眼行全视网膜光凝(PRP),2眼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PRP,4眼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PRP。随访6mo~10a,观察视力及眼底病变情况。
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者6眼,视力维持不变者6眼,视力提高后又下降者2眼; 其中≥0.6者9眼,0.3~0.6者4眼,≤0.1者1眼。Ⅱ期视力稳定4眼,1眼于随访期内出现无灌注区扩大,补充完成PRP后病情稳定; Ⅲ期中4眼行PRP后视力维持不变2眼,视力提高2眼; 2眼给予雷珠单抗联合PRP治疗后视力提高; 4眼伴玻璃体积血者,治疗后视力提高,其中2眼病情稳定,2眼反复出现玻璃体积血,视力下降。眼底见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封闭,视盘或视网膜新生血管萎缩。
结论:Ⅱ期病变行PRP治疗长期效果好; Ⅲ期病变可根据情况给予单独PRP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或抗VEGF治疗等,但可出现病情反复。早期行PRP治疗可有效控制病变发展。
2016, 16(4):767-7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8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3/09我院收治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患者30例30眼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1次/mo,治疗1~3mo,治疗结束后随诊3mo,比较患者注射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水肿消退率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结果:随着雷珠单抗注射次数的增加,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逐渐提高(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明显下降(P<0.05),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变化(P>0.05)。第1、2、3次注射后患者黄斑水肿消退率分别为47%、68%、94%。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有效缓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
2016, 16(4):770-7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49
摘要:目的:观察泪小点引流联合Nd:YAG泪道激光成形加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治疗急性泪囊炎并发泪囊脓肿的疗效。
方法:对2011-12/2014-12在本院眼科就诊的28例急性泪囊炎并发脓肿患者行泪小点引流联合Nd:YAG泪道激光成形加泪道再通管置入术,置管6mo后拔管后再随访6mo,观察流泪、流脓、脓肿消退、泪道通畅等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各种急性泪囊炎并发脓肿患者在带管6mo内,脓肿均消退,溢泪消失或改善,泪道冲洗畅。拔管后随访6mo,治愈13眼,好转7眼,总有效率为71%,无效8眼(29%)。
结论:泪小点引流联合Nd:YAG泪道激光成形加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急性泪囊炎并发泪囊脓肿的治疗方法,但复发率高,可再次手术。
2016, 16(4):773-7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0
摘要:目的:对比闭眼和睁眼时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泪小管管内径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3-12/2014-12在我院眼科诊断为鼻泪管阻塞的知情同意的患者20 例20眼,经上泪小点打入玻璃酸钠直到下泪小点返流为止后,下泪小管行UBM检查,分别测量下泪小管相同部位闭眼及睁眼时的垂直部长度; 垂直部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管腔的前后径; 水平部远心段、中段、近心段管腔的前后径和垂直径,根据椭圆面积公式S=πab(a,b分别为1/2前后径和1/2垂直径)计算出下泪小管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闭眼、睁眼时相同部位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各段前后径间的比较以及水平部各段横截面积间的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闭眼、睁眼时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分别为:2.56±0.33、2.76±0.34mm,垂直部远心段前后径分别为:0.29±0.04、0.32±0.04mm,中段前后径分别为0.32±0.03、0.35±0.04mm,近心段前后径分别为0.38±0.02、0.40±0.04mm。闭眼、睁眼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远心段、中段、近心段见管腔前后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5.346、-5.12、-4.94、-4.682,P<0.05)。下泪小管水平部闭眼、睁眼时管内横截面积:远心段分别:0.88±0.18、0.95±0.15mm2,中段分别:0.67±0.04、0.75±0.08mm2,近心段分别:0.51±0.10、0.56±0.15mm2。下泪小管水平部各段管内横截面积闭眼、睁眼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3、-6.73、-6.43,P<0.05)。
结论:和睁眼相比,闭眼时下泪小管垂直部长度变短,垂直部管腔前后径小及水平部管内径变小。
赵宏 , 狄浩浩 , 杜敏 , 李彩红 , 周芳 , 田思佳 , 刘文
2016, 16(4):776-7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数字化广域成像系统RetCamⅢ在婴幼儿眼病筛查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13-07/2015-07在我院行RetCamⅢ检查的婴幼儿89例,年龄6~24月龄。所有病例均行眼底照相检查,2例在全身麻醉下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9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1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12例、先天性脉络膜缺损9例、双眼球震颤8例、视神经先天发育异常6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晚期5例、视神经炎2例。其中2例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1例诊断为双眼神经炎、1例诊断为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结论:RetCamⅢ为婴幼儿眼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对于指导婴幼儿眼病的早期治疗和视觉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6, 16(4):779-7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2
摘要:目的:评价眶周局部注射长效激素曲安奈德(TA)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的疗效。
方法:收集近2a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经相关科室确诊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36例60眼,男12例18眼,女24例42眼; 单眼患者12例,双眼患者24例; 年龄23~40(平均33±5)岁; 病程2mo~4a,平均15mo; TA注射周期及疗程:3~4wk注射一次,每眼20mg/次,3~4次为一疗程。注射部位及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安尔碘消毒患眼皮肤2次。嘱患者向上方注视,由眶下缘中外1/3处紧靠眶缘进针,顺眶上壁推进直到赤道部,然后改变进针方向,稍斜向鼻下方,继续进针,深度约35mm。嘱患者上、下、左、右4个方位转动眼球,确认未刺穿眼球壁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时缓慢推注,将药液1mL注入球后。注射后垫以无菌纱布轻轻按压眼球5min,无出血及其它不适即可。观察研究病例眶周注射TA一个疗程后的效果,眼部症状和体征有无改善。
结果:曲安奈德可明显改善患者畏光(χ2=19.326,P<0.01)、流泪(χ2=8.500,P<0.01)、眼胀(χ2=8.500,P<0.05)、干涩(χ2=8.025,P<0.01)、眼睑红肿(χ2=8.743,P<0.01)的症状,治疗后3mo突眼度(16.082±2.503mm)较治疗前(16.875±3.143mm)以及上睑后退(0.950±1.167mm)较(3.100±1.633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运动受限、复视、上睑迟落无明显好转(P=0.144、0.530、0.589),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
结论:曲安奈德眶周局部注射可有效改善患者突眼度、上睑后退以及眼睛局部不适,但对于复视以及眼球运动等方面的改善不显著。
王瑞卿 , 张妍 , 胡娱新 , 何宇茜 , 纪冬梅 , 王淑荣
2016, 16(4):782-7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3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偏振效应构建的3种不同注视方式下双眼调节反应的差异。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15名正视眼志愿者入选本试验(年龄18~38岁,男6名,女9名)。利用偏光镜和液晶显示器的偏振特性,设置3种不同的注视方式:(1)右眼能看到屏幕显示的视标,左眼无法看到;(2)右眼无法看到屏幕视标,左眼能看到;(3)双眼均能看到屏幕视标。使用红外电脑验光仪分别测量注视距离为5、2、1、0.5、0.33m时的客观验光值(以等效球镜计算),计算所有受试者在以上3种注视方式下的调节反应量。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不同注视方式下双眼调节反应的差异。
结果:采用注视方式(1)(2)时,双眼在各种调节刺激下产生的调节反应有明显差异,其中使用眼(能看到屏幕视标眼)的调节反应均比未使用眼(不能看到屏幕视标眼)大(P<0.05)。采用注视方式(3)时,各种调节刺激下的双眼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双眼开放状态下,经常被使用眼的睫状肌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较少使用眼则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这种调节反应的不均衡性,很可能是促发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6, 16(4):785-7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4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视网膜周边部屈光不正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方法:检查者分别使用带状检影镜、Shin-Nippon K5001电脑验光仪和Aberrometor(COAS)像差仪测量28位受试者的中央及周边屈光度。
结果:等效球镜度“M”的测量值在COAS像差仪和电脑验光仪上的可重复性良好(平均差异均 ≤±0.10D),但检影验光的可重复性较差; 电脑验光仪和COAS像差仪的测量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COAS像差仪和Shin-Nippon K5 001电脑验光仪均可作为视网膜中央区和周边部屈光不正测量工具使用。
2016, 16(4):788-7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5
摘要:目的:观察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术前行睑板腺处理对飞秒激光制瓣膜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ntraLase-LASIK)术后眼表炎症反应和泪膜状态的改变。
方法:选取2014-03/09来我院屈光门诊就诊拟行IntraLase-LASIK术并有不同程度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35例70眼。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34眼术前给予睑板腺的特殊处理,对照组18例36眼术前不进行睑板腺处理,两组其余操作相同。观察IntraLase-LASIK术后1d和1wk眼球结膜充血、畏光、干涩感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的变化。
结果:术后1d和1wk观察组的球结膜充血、畏光、干涩感评分及BUT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睑板腺处理可以减轻术后的眼表刺激症状,对泪膜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的满意度。
2016, 16(4):791-7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4.56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时机的选择和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手术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手术时机不同分为A组10例、B组25例和C组17例,A组患者发病1a内手术治疗,B组患者发病1~3a手术治疗,C组患者发病3a以上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6岁儿童术后获得立体感比例(83%)显著高于<3岁儿童(30%)(P<0.05); 患者术后立体视觉与患者手术时机存在明显相关性,A组(80%)和B组患者有立体感比例(76%)显著高于C组(41%)(P<0.05); A组(90%)、B组治疗优良率(88%)显著高于C组(71%)(P<0.05)。
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应待患儿6岁以后,尽早开展手术治疗,根据斜视度和裸眼视力情况决定手术量。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