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1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最优化

      2016, 16(6):1001-10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1

      摘要 (1883) HTML (0) PDF 666.84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的可预测性,初步开发一种计算屈光度(PIOL)的优化算法。

      方法:本研究纳入植入非球面IOL(LENTIS L-313, Oculentis GmbH)65眼,并分为2组:A组8例12眼,PIOL≥23.0D; B组35例53眼,PIOL<23.0D。术后3mo进行屈光度可预测性评价。参考角膜屈光力估计所致的可变性屈光指数计算出校正的IOL度数(PIOLadj)及屈光结果,根据年龄和解剖学因素得出校正的有效晶状体位置(adjusted effective lens position, ELPadj)。

      结果:术后A、B两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75~+0.75D、-1.38~+0.75D。A、B两组的PIOLadj和实际晶状体屈光度(PIOLRea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4、0.82)。Bland-Altman分析显示A、B两组PIOLadj和PIOLReal之间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1.11~-0.96D和+1.14~-1.18D。Hoffer Q公式和Holladay I公式计算PIOLadj和PIOL之间存在临床和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

      结论:植入非球面IOL白内障手术的屈光可预测性可通过平行轴光学联合线性法则使角膜屈光力及晶状体位置相关误差最小化。

    • 超声乳化术治疗假性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6, 16(6):1009-10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2

      摘要 (1475) HTML (0) PDF 401.49 K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使用适当的手术技巧及相应设备对假性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53例67眼假性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平均年龄71.68±9.96(53~89)岁,其中男性24例(45%),女性29例(55%),包括核性、皮质性及后囊下和成熟期的白内障。

      结果:核性白内障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P=0.00)。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9±0.30(0.40~1.50)LogMAR,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32±0.31(0.00~1.00)LogMAR(P=0.00)。运用虹膜牵拉器12眼(18%)。囊袋张力环植入15眼(22%),其中按计划植入8眼(12%),未计划7眼(10%)。后囊破裂4眼(6%),其中玻璃体脱出2眼(3%),并接受前段玻璃体切割术; 且由于后囊破裂较大,此2眼(3%)转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持续性角膜水肿4眼(6%),前房反应5眼(7%)。人工晶体脱位4眼(6%),仅1眼(1.5%)需复位。后囊混浊并接受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13眼(20%)。

      结论:假性剥脱综合征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良好,但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转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持续性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及人工晶状体脱位。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适当的手术技巧和相应设备的使用在手术时是必不可少的。

    • 猴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光感受器内节VEGF含量的影响

      2016, 16(6):1014-10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3

      摘要 (1467) HTML (0) PDF 980.63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晋)行猴眼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眼内节VEGF的作用效果。

      方法:选取14只健康猕猴,4只双眼注射贝伐单抗,4只双眼注射雷珠单抗,4只双眼注射阿柏西晋,每种注射药物的4只猴双眼分别于注射药物后第一天和第七天分别摘除2只猴的眼球,剩余2只未注射任何药物猴的双眼作为对照。所有摘除后的眼球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给予抗VEGF抗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经Image-Pro Plus软件处理图片,用JMP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这三种药物均能降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光感受器內节(inner segment)的VEGF水平,贝伐单抗作用在三种药物中作用最强,雷珠单抗在注射后第一天与阿柏西晋注射后第一天相比,雷珠单抗作用较强,但二者在注射后第七天,作用基本相似。

      结论:这三种药物均能降低RPE和inner segment的VEGF水平。

    • 大学生干眼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6, 16(6):1019-10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4

      摘要 (2252) HTML (0) PDF 502.39 K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状况,探讨干眼症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兰州大学医学院所有在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干眼症患病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干眼症诊断采用六项问卷形式,以受检者经常或总是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症状作为干眼症的诊断标准。干眼症阳性体征包括泪膜破裂时间(TBUT)≤10s以及单眼或双眼角膜染色(FSS)计分≥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共1 139名学生纳入本研究,应答率为84.37%,其中男生475名,女生664名,年龄16~26岁。干眼症的患病率为18.70%(95%CI=16.59~20.81),阳性体征中TBUT ≤10s的比例大约占47.67%(95%CI=44.95~50.57),FSS≥1占了 13.97%(95%CI=11.95~15.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日阅读时间≥4h(OR=1.58, 95%CI=1.15~2.18)、每日电脑使用时间≥4h(OR=1.52, 95%CI=1.02~2.25)以及长时间配戴眼镜(OR=1.54, 95%CI=1.08~2.13)是干眼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是否进行准分子手术、是否戴隐形眼镜之间干眼症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中国大学生干眼症患病率较高,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每日阅读时间和电脑使用时间超过4h,以及长时间配戴眼镜。

    • 眼科八年制学生临床和科研培养的思考

      2016, 16(6):1026-10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5

      摘要 (1573) HTML (0) PDF 322.19 K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针对眼科八年制学生的培养要求,结合自身从事眼科八年制学生的教学经验,就眼科基础理论学习、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显微手术技巧学习、眼科亚专业兴趣培养及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提高眼科八年制学生的综合能力。

    • >实验论著
    • 表没食子酸酯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6, 16(6):1029-10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6

      摘要 (1205) HTML (0) PDF 1.65 M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表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氧化应激的影响。

      方法:建立高糖诱导的HLEC氧化损伤模型,用不同浓度的EGCG干预,MTT检测细胞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分光光度计检测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含量。

      结果:MTT结果显示用10μmol/L EGCG和100μmol/L EGCG处理后,HLEC活性分别提高到50.33%±3.52%和63.33%±4.63%,与氧化损伤组(32.67%±3.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GCG干预的高糖条件下的HLEC较好地保持了细胞的形态,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内SOD、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

      结论:EGCG可能通过提高细胞内SOD、GSH-Px含量,降低MDA含量发挥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从而为寻求有效的防治白内障药物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 青蒿素在小鼠花粉过敏性结膜炎早期反应相中的作用

      2016, 16(6):1032-10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7

      摘要 (1488) HTML (0) PDF 1.15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青蒿素对小鼠花粉过敏性结膜炎早期反应相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25只,随机分为五组:A组:模型组; B组:青蒿素滴眼组; C组:青蒿素灌胃组; D组: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组; E组:阴性对照组。初次诱导采用小鼠尾根部及足垫皮下注射豚草花粉粗浸液与弗氏佐剂的混合液,第7d和14d加强致敏采用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使用等量的弗氏佐剂与PBS混合液代替。在第21~27d进行治疗,青蒿素滴眼组给予1%青蒿素滴眼液滴眼,4次/d; 青蒿素灌胃组按600mg/kg的剂量进行灌胃,1次/d;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组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滴眼,4次/d; 模型组及阴性对照组给予青蒿素滴眼液基质液滴眼。治疗后采用豚草花粉变应原滴眼激发后1h内,取眼球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测,取血清用于豚草花粉特异性IgE测定。

      结果:模型组小鼠激发后过敏症状较其他各用药组明显严重; 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组、青蒿素滴眼组及灌胃组过敏症状评分、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及血清中豚草花粉特异性IgE浓度均高于阴性对照组,而显著低于模型组。

      结论:青蒿素滴眼及灌胃治疗均可明显抑制小鼠花粉过敏性结膜炎症状、早期反应相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比率和豚草花粉特异性IgE的产生,推测青蒿素对花粉过敏性结膜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实验研究
    • 碘酸钠对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影响

      2016, 16(6):1036-10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8

      摘要 (1986) HTML (0) PDF 1.53 M (1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碘酸钠鼠尾静脉注射导致的C57BL/6J小鼠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将60只6~8周龄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碘酸钠组。碘酸钠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碘酸钠(35mg/kg),分别于注射后6h,1、3、5、8d进行眼底照相、OCT和电生理检测; 正常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所有小鼠摘除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

      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呈淡红色,视盘呈黄色,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走行。鼠尾静脉注射碘酸钠后6h即可见到眼底黄白色类似玻璃膜疣样改变,但此时OCT和ERG尚无明显变化。注射后1d,眼底改变加重,类玻璃膜疣的改变逐渐增加,OCT可见RPE层色素紊乱,光感受器和外核层受损。注射后3d,视网膜损伤进一步加重,视网膜出现水肿,注射后5d水肿消失,视神经变白,眼底病灶进一步增多。注射后8d,RPE层、感光细胞层及外核层结构破坏明显,几乎没有正常结构。在此过程中,ERG表现为a波、b波振幅下降,并呈时间依赖性加重。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规则整齐,密度均匀。碘酸钠组小鼠外层视网膜呈波浪状改变,RPE层正常结构消失,可见黑色圆形沉积物,随时间延长,黑色沉积物逐渐增多,至注射后第8d时几乎没有正常RPE结构。

      结论:碘酸钠经鼠尾静脉注射后,可以很好地模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过程,视网膜出现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

    • >临床论著
    • 两种手术方式矫治高度近视后视觉质量及效果对比分析

      2016, 16(6):1039-10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09

      摘要 (1532) HTML (0) PDF 425.64 K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矫正术(LASIK)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ICL)矫治高度近视后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2-02/2015-02在我院接受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55例106眼,根据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矫正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使用ICL植入术进行矫正治疗(27例53眼),对照组则使用LASIK治疗(28例53眼)。术后随访1a,分析两组患者的视觉质量、高阶像差与并发症症,并对其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1a,观察组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04±0.86(LogMAR)、0.97±0.19(LogMAR)、104.69±18.56、108.79±17.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8±0.11(LogMAR)、1.04±0.09(LogMAR)、93.78±15.65、100.71±1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明暗两种环境下的各个空间频率段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明环境下1.5、3、6、12c/d与暗环境下1.5、3、6、18c/d,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的球差和彗差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三叶草像差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LASIK和ICL植入术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但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ICL植入术的效果更显著,ICL植入术的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以及视觉质量均优于LASIK。

    • 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和屈光度及角膜曲率的相关性分析

      2016, 16(6):1043-10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0

      摘要 (1966) HTML (0) PDF 453.25 K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探讨其与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单纯近视患者63例126眼,行眼科常规检查、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波前像差检查。统一选取右眼,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中低度近视组(<-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比较两组患者的第三、四、五阶主要角膜高阶像差并分析其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内压、中央角膜厚度和年龄的相关性。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进行数据的正态性分布检验,两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连续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中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组间四叶草像差(Z44)有统计学差异(t=2.51,P=0.02); 高度近视组眼内压与次级水平三叶草(Z5-3)呈显著负相关(r=-0.52,P=0.01),中央角膜厚度与四叶草像差(Z4-4)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3); 中低度近视组角膜高阶像差参数与屈光度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高度近视组等效球镜度和球镜度与总彗差(TCA)呈负性相关(r=-0.57,P=0.002; r=-0.55,P=0.003); 中低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的平均角膜屈光力、陡峭角膜屈光力及平坦角膜屈光力与初级球差(Z40)均有显著正性相关(中低度组:r=0.40,P=0.02; r=0.39,P=0.02; r=0.40,P=0.02; 高度组:r=0.55,P=0.03; r=0.51,P=0.01; r=0.57,P=0.01),高度近视组次级倾斜三叶草(Z53)与陡峭角膜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r=-0.4,P=0.04)。

      结论:近视眼角膜高阶像差的某些组成成分受屈光度和角膜曲率的影响,其中角膜球差受角膜曲率影响,呈显著正性相关,高度近视患者总彗差受球镜度和等效球镜度的影响,呈显著负性相关。

    • 超声乳化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6, 16(6):1048-10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1

      摘要 (1628) HTML (0) PDF 421.22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3-01/2015-10我院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186例224眼(糖尿病组)和单纯白内障患者190例227眼(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术前和术后1d,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术前,且糖尿病组术后1wk,1、3mo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3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角形内皮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3mo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浅前房、超声时间长、短眼轴、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大量的灌注液及核硬度≥Ⅲ级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声时间长、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核硬度≥Ⅲ级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1.742(1.056~2.682)、1.958(1.227~3.135)、2.064(1.274~3.256)、2.585(1.493~3.682)、2.193(1.348~3.316)。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较单纯白内障患者更重,年龄、超声时间长、超声能量高、累积释放能量高、核硬度≥Ⅲ级是其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6, 16(6):1052-10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2

      摘要 (1474) HTML (0) PDF 440.28 K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100眼,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患者3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36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30例。再根据OCT的视网膜黄斑区扫描结果,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成两组: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组28例,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38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3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和鼻侧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随着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NPDR和P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DME患者和非DME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HbA1c、眼轴长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logMAR BCVA之间有相关性(P<0.01)。NDR组和N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其他三组,RI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脉络膜厚度呈下降的趋势,脉络膜厚度监测有利于全面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

    • 虹膜定位对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

      2016, 16(6):1056-10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3

      摘要 (1544) HTML (0) PDF 423.34 K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虹膜定位对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变化观察。

      方法:取同期进行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且柱镜>1.0D并有1a随访记录的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启动虹膜定位成功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试验组)67例129眼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无虹膜定位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对照组)82例161眼。在同一台激光机下进行激光切削。术后1、3、6mo,1a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电脑验光、波前像差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术后1、3mo UCVA超过术前BCVA 1行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P=0.011; χ2=14.431, P<0.01); 术后1d,1mo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 t=2.23,P<0.05 ); 术后6mo,1a UCVA及术后3、6mo,1a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内两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彗差均增加,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彗差的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虹膜定位技术的应用在飞秒制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中,具有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彗差增加较少,残留散光少的特点,具有更好更稳定的治疗效果。

    • >文献综述
    •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的研究进展

      2016, 16(6):1060-10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4

      摘要 (1614) HTML (0) PDF 386.27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技术是通过紫外光A和感光剂核黄素的光化学反应使角膜基质内胶原纤维形成共价键,从而增加胶原纤维机械强度、生物学稳定性及角膜抗扩张能力。角膜融解(corneal melting)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非感染性角膜溃疡。我们对角膜融解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及紫外光A核黄素介导角膜胶原交联术基本原理、在角膜融解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综述。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16, 16(6):1063-10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5

      摘要 (1326) HTML (0) PDF 457.28 K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虹膜松弛综合征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特有的表现,多发生在术前使用肾上腺素能α-1受体拮抗剂的患者,虽然术前经过充分散瞳,但仍然出现术中渐进性瞳孔缩小、虹膜松弛脱出及前房浪涌。如处理不当,可产生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我们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应对策略等做一综述。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24h眼压及眼灌注压的研究进展

      2016, 16(6):1067-10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6

      摘要 (1779) HTML (0) PDF 421.56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但随病情进展将导致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的致盲性眼病。眼压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及评定治疗效果的简单而又重要的指标。临床上,一些治疗中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天就诊时间所测眼压已达靶眼压,但视神经损害却仍在进展,研究表明可能与夜间眼压的升高、24h较大的眼压波动及夜间眼灌注压的降低有关。因此,我们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眼压及眼灌注压波动的相关文献予以综述,以更好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 眼外伤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常见临床分型及治疗对策

      2016, 16(6):1071-10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7

      摘要 (1275) HTML (0) PDF 483.22 K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外伤性青光眼是继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外伤性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分为眼内积血型、房角挫伤型、晶状体相关型、粘连增殖型。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不同,对具体病例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保护患者视力具有重要意义。

    • 非典型视神经炎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2016, 16(6):1076-10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8

      摘要 (1284) HTML (0) PDF 484.39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导致青、中年人群视力丧失的最常见神经眼科疾病之一。以往简单地按照发病部位分类诊断,未从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区分,已不能满足目前临床诊疗需求。结合病因学、临床特征及预后,目前国际最新的分类诊断为典型ON及非典型ON。典型ON特指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相关,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对良好。而非典型ON 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亦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有多个ON治疗方面的Ⅰ级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遗传背景、地理环境及种族不同,尚无定论。我国缺乏此类多中心、大样本、大范围的研究证据,我们对ON,特别是非典型ON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提高其临床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提供一些建议。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6, 16(6):1080-10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19

      摘要 (1577) HTML (0) PDF 416.92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其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眼部长期遭到阳光照射及风沙、花粉、粉尘等长期慢性刺激是主要诱因。多种因素促使角膜缘屏障功能障碍,诱发各种生长因子及炎症因子,使结膜组织变性增生向角膜生长形成胬肉。我们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炎症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16, 16(6):1084-10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0

      摘要 (1230) HTML (0) PDF 472.98 K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是泪液和眼表的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炎症是干眼发病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干眼的炎症机制及抗炎治疗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但关于干眼患者眼表所发生的信号传导通路改变目前知之甚少,尤其是炎症因子在干眼中激活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受后者所调控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新。本文主要针对炎症因子在干眼中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及受相关通路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105例回顾性分析

      2016, 16(6):1089-10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1

      摘要 (1503) HTML (0) PDF 431.38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部位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不同手术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4/06间住院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105例105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晶状体脱位的部位和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晶状体囊内摘除、超声乳化吸除、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玻璃体及脱位晶状体切除,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情联合相应的手术方式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抗青光眼手术。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LogMAR视力。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如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及处理。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摘除脱位晶状体,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提高91眼(86.7%),视力达到0.1~0.3者42眼(40.0%),并有1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视力达到了0.8以上。术中及术后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各1眼,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2眼。

      结论:根据患者晶状体脱位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或联合手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关键。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是外伤性白内障术中及术后最严重的并发性之一,需要恰当的处理及预防。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

      2016, 16(6):1092-1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2

      摘要 (1519) HTML (0) PDF 459.28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代谢相关指标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选取150例经压平眼压计、Humphrey 视野计(HVF)、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房角镜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和同期150例我院体检中心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而后测定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浓度,并提取DNA,检测Hcy代谢途径中关键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的基因型及基因多态性。

      结果:试验组血浆中Hcy的浓度为16.11±1.66μmol/L,正常对照组为15.74±1.5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P=0.04)。试验组血浆中维生素B12的浓度为248.09±119.07pg/mL,正常对照组为230.21±142.93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P=0.40)。试验组血浆中叶酸的浓度为12.02±7.81ng/mL,正常对照组为13.15±6.25n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17)。试验组MTHFR C677T基因型(CC、CT、TT)分布频率分别84.7%、4.7%、10.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94.7%、2.0%、3.3%,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P<0.05); 其中试验组MTHFR基因TT纯合子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试验组MTHFR基因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7.0%、13.0%,正常对照组为95.7%、4.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P<0.05)。

      结论:PACG患者血浆中Hcy的浓度及MTHFR基因型TT纯合子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高Hcy水平及其代谢相关因素可能与PACG的发病与发展密切相关。

    •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序贯超声乳化治疗伴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6, 16(6):1096-10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3

      摘要 (1500) HTML (0) PDF 964.11 K (8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序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应用药物眼压控制不理想的伴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1-01/2015-06我院收治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经药物治疗12h后眼压仍大于40mmHg以上的患者47例49眼。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术后3d后序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情况。

      结果: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前平均眼压为62.35±10.31mmHg,激光术后第1d平均眼压 17.96±4.64mmHg,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d平均眼压16.58±3.19mmHg,术后1mo平均眼压13.50±2.74mmHg,术后3mo平均眼压13.46±2.48mmHg,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F=10.02,P<0.05); 序贯治疗术后1d,1、3mo的眼压与激光前相比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6.43、6.97,P<0.05)。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06±0.02,激光术后第1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0±0.18,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d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45±0.19,术后1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0±0.11,术后3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5±0.09,治疗前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F=8.36,P<0.05); 序贯治疗术后1d、1、3mo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与激光前相比明显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5.12、5.89,P<0.05)。序贯治疗术后1d,3mo的平均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以及术后1、3mo的房角粘连与激光前相比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序贯超声乳化治疗伴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应用药物眼压控制不理想患者,可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并且能改善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小梁虹膜夹角以及房角粘连。

    • 不同房角关闭状态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探讨

      2016, 16(6):1099-11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4

      摘要 (1267) HTML (0) PDF 408.90 K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不同房角关闭状态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5例70眼,根据房角关闭状态分别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A组)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其中A组30例33眼,B组35例37眼。观察两组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情况。随访时间6~8(平均6.5)mo。

      结果:手术后1mo A组与B组各组的平均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前与术后1wk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mo与术前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1mo平均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不意义(P>0.05)。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可根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房角关闭状态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 伴有浅前房的白内障行微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疗效

      2016, 16(6):1102-11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5

      摘要 (1346) HTML (0) PDF 434.59 K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02/2015-07在我院行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65例65眼,分为轻度浅前房组及高危浅前房组,观察手术前后各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CACD)、房角开放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分析。

      结果:轻度浅前房组34眼中,术后29眼视力提高,4眼视力稳定; 1眼视力下降。高危浅前房组31眼中,术后16眼视力较前提高,10眼视力稳定,5眼视力下降,轻度浅前房组患眼视力预后好于高危浅前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P<0.05)。轻度浅前房与高危浅前房组术后平均眼压均呈降低趋势,前者平均眼压降低5.71±2.07mmHg,后者则减少9.77±4.04mmHg,两组间增加幅度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5.02,P=0.000)。轻度浅前房与高危浅前房组术后CACD均呈明显增加,前者CACD平均增加1.37±0.38mm,后者则增加1.67±0.43mm,两组间增加幅度差异亦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3.04,P=0.003)。术前患眼nAOD500平均值为200.57±33.74μm; 术后1d,1、3mo时nAOD500依次为346.62±101.37、410.75±137.48、398.69±122.28μm,均较术前nAOD500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203.75,P<0.01),而颞侧、上方、下方的AOD500均呈现类似的趋势。65眼中,并发症依次为角膜水肿5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后囊膜混浊4眼,后囊膜破裂1眼。

      结论:微切口白内障手术适用于轻度及高危浅前房伴白内障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降低眼压,加深中央前房深度,并开放房角。

    • 非甾体类抗炎药辅助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

      2016, 16(6):1106-11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6

      摘要 (1483) HTML (0) PDF 1.02 M (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引起黄斑水肿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2-01/2015-10本院眼科48例48眼RVO并发黄斑水肿且接受IVT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眼。试验组在术前1d开始至术后1mo内额外点用普拉洛芬滴眼液。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定量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d,1、2wk,1、3mo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CFT、眼压变化及并发症。

      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两组患者BCVA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视力提高行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前的CFT分别为629±43μm和605±57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mo时则分别为432±74μm和511±3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3,P<0.05),3mo时分别为275±54μm和379±2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12,P<0.05)。试验组有5眼IVTA后出现高眼压,经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稳定,对照组有8眼IVTA后出现高眼压,7眼经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稳定,1眼接受滤过手术。35眼有晶状体眼中,试验组有3眼出现了白内障进展,4~12mo后有2眼完成白内障手术; 对照组有4眼出现了白内障进展,4~12mo后有2眼完成白内障手术。随访期所有患眼注射后均未出现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

      结论:围手术期局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点眼可有助于治疗黄斑水肿,进一步减轻CFT,但需要进一步评估。

    • 23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对比分析

      2016, 16(6):1110-11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7

      摘要 (1428) HTML (0) PDF 411.09 K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23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47例47眼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接受23G玻璃体切割手术(A组27例27眼)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20例20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视网膜复位情况,两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3d,1wk,3mo,对相关记录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23G组和25G+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0.21±4.52、49.15±5.14min,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视网膜出血、医源性裂孔,23G组为5眼(其中视网膜出血3眼、医源性裂孔2眼),25G+组为2眼(其中视网膜出血1眼、医源性裂孔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和25G+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术后视力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G、25G+两组术后3d低眼压分别为3眼和1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wk和3mo,两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结果显示23G组视网膜复位26眼(复位率96%),25G+组视网膜复位19眼(复位率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3G与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相近,但25G+玻璃体切割术可减少术中并发症及降低手术后早期低眼压的发生。

    • 两次气液交换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6, 16(6):1113-1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8

      摘要 (1792) HTML (0) PDF 412.28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在经赤道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手术中,进行两次气液交换的手术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5-09收治的74例74眼经赤道部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广角镜下行标准三通道23G玻璃体切除手术,随机选取37例37眼进行单次气液交换,37例37眼进行两次气液交换,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wk,1、3mo视网膜复位成功率。

      结果:两次气液交换组术中手术并发症几率小于单次气液交换组,术后1wk、1mo两次气液交换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两次气液交换操作简单,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术中避免单次气液交换引流不完全需在后极部或周边部视网膜造孔引流,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丹栀逍遥丸联合羟糖甘滴眼液治疗更年期女性干眼的疗效分析

      2016, 16(6):1116-1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29

      摘要 (1639) HTML (0) PDF 429.80 K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丹栀逍遥丸联合羟糖甘滴眼液治疗更年期女性干眼的临床疗效和角膜形态及厚度变化。

      方法:将80例160眼确诊为更年期干眼的女性随机分为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治疗的A组40例80眼和丹栀逍遥丸口服联合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治疗的B组40例80眼。治疗前及治疗1mo后,分别采用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FL评分)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进行病情评价和疗效观察,同时对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和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及中央角膜厚度(CCT)进行观察。

      结果:治疗1mo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和F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和SⅠt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干眼病情加重角膜SRI和SAI逐渐增加,经治疗有明显降低,两组相比以B组的SRI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CCT随干眼病情加重逐渐变薄,经治疗也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丹栀逍遥丸口服联合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治疗更年期女性干眼,能明显改善更年期女性干眼的临床症状与客观体征。

    • 飞秒制瓣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2016, 16(6):1120-11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0

      摘要 (1239) HTML (0) PDF 431.14 K (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与角膜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差异,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患者106例212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飞秒组(后面简称FS组)与板层刀组(后面简称SBK组)。FS(LASIK with femtosecond laser)组接受飞秒制瓣的LASIK手术,共56例112眼; SBK(LASIK with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组接受板层刀制瓣的LASIK手术,共50例100眼。于术前及术后1wk,3mo行对比敏感度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其差异。

      结果:FS组及SBK组术后1wk明视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3mo两组明视力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wk FS组及SBK组暗视力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K组较FS组下降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3mo SBK组暗视力下高空间频率(14.2c/d)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以外,其余各空间频率两组暗视力下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wk两组眩光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K组较FS组下降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3mo除SBK组眩光下高空间频率(14.2c/d)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以外,其余各空间频率两组眩光下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飞秒制瓣的LASIK手术与角膜刀制瓣的LASIK手术相比,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 持续近距离用眼对不同屈光状态眼的影响

      2016, 16(6):1124-1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1

      摘要 (1493) HTML (0) PDF 466.49 K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近距离用眼后,近距离诱导的暂时性近视(nearwork induced transient myopia, NITM)在不同屈光状态人群中的变化情况。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30名志愿者,年龄18~24(平均20.9±2.1)岁,男12名,女18名,根据主觉验光结果将其分为3组:远视组H(10例)、正视组E(10例)和近视组M(10例)。所有受试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在33~40cm处观看平板电脑上播放的视频图像。应用红外电脑验光仪分别在观看前、观看后30、60min测量受试者右眼远距屈光值(每次测量5次,取平均值并按等效球镜计算)。然后立即停止近距离工作,每隔5s测量右眼远距屈光度数,记录每名受试者NITM完全消退所需时间。暂时性近视度数等于该时间点的屈光度数减去用眼前的屈光度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同一组内屈光度变化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组间屈光度变化及NITM消退时间的差异。

      结果:与用眼前相比,远视组在2个时间点的屈光变化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1.627,P=0.138); 正视组与近视组均出现近视性漂移现象且各时间点的NITM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正视:t=2.699,P=0.024; 近视:t=4.930,P=0.001)。在第30、60min时,近视组平均NITM值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视组和正视组相比屈光变化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近距离工作后, 三组间NITM消退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7.983,P<0.001)。

      结论:近距离工作相同时间后,与远视和正视组相比,近视组更容易诱导出NITM且消退时间明显延长,NITM可能在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斜视手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生存质量的短期影响

      2016, 16(6):1128-1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2

      摘要 (1370) HTML (0) PDF 417.60 K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intermittent exotropia questionnaire,IXTQ)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状态,评估斜视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5~17岁的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非间歇性外斜视患儿42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1d与术后3mo以及对照组与病例组患儿术后3mo的Child IXTQ评分,分析生存质量差异以及手术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对照组儿童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病例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除了条目“小伙伴们因为我的眼睛取笑我”和“我因为眼睛觉得交朋友很难”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P>0.05),各条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组术后3mo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患儿Child IXTQ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从视觉功能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其中视觉功能影响相对较大,最显著的问题是畏光及调整眼位,而他人嘲笑、交朋友方面影响较小。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生存质量。

    • 同视机和三棱镜测量斜视角比较

      2016, 16(6):1132-11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3

      摘要 (1693) HTML (0) PDF 360.83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同视机和三棱镜测量斜视角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

      方法:水平共同性斜视347例,其中内斜视76例,男37例,女39例,平均年龄13.27±7.77岁; 外斜视271例,男131例,女140例,平均年龄15.43±8.42岁。分别以三棱镜加遮盖法(视远度数)和同视机进行斜视角测量。将数据输入SPSS 17.0软件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外斜视的客观斜视角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0.29~1.78,值大小与是否为间歇性斜视有关(P=0.001)。内斜视客观斜视角与三棱镜度的换算值:1°=2.01~2.15

      结论:外斜视客观斜视角与三棱镜度的差异表现为随斜视角的增加而增大; 内斜视客观斜视角与三棱镜度的差异表现为随斜视角的增加而变小。同视机检查镜筒内+7.00D球镜的安装、患者近感性集合的影响及三棱镜块本身的缺陷可能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 >教学研究
    • 智能手机在眼科学互动式教学中的应用

      2016, 16(6):1135-1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4

      摘要 (1298) HTML (0) PDF 372.67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以智能手机为标志的移动互联网,不仅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机遇。我们将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互联网”引入眼科学课堂,利用智能手机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学习方式、灵活的学习时间、整理和记录功能以及及时、全面、准确的教学反馈等特点,整合案例教学,进行互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眼科临床教学中应用CBL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效果

      2016, 16(6):1137-1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5

      摘要 (1503) HTML (0) PDF 408.69 K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眼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以案例为基础(case 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引入眼科学临床教学中,并评价其教学效果。

      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2013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级的131名学生分别采用CBL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章节的教学。通过课堂测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等综合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结果:CBL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班级综合成绩明显优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班级。

      结论:应用CBL与PBL相结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校企共建一周一案例教学法在接触镜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16, 16(6):1140-11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6

      摘要 (1290) HTML (0) PDF 440.60 K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校企共建一周一案例教学法在接触镜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西安医学院2012级眼视光专业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8人,采用校企共建一周一案例教学法; 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的一周一案例教学法。采用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方法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试验组学生的简答题成绩、案例分析题成绩和总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校企共建一周一案例教学法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交往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满意度六个方面都显著优于传统的一周一案例教学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学生在参与性、准备工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校企共建一周一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一种结合接触镜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 >调查报告
    • 武汉市青光眼患者局部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

      2016, 16(6):1144-11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7

      摘要 (1266) HTML (0) PDF 366.79 K (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武汉市青光眼患者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一对一应用调查表对2014-07/2015-06在我院已确诊并接受局部青光眼药物治疗6mo以上的武汉市区及周边城区的366例青光眼患者,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为44.3%(162/366)。患者较好眼的病情程度、发病时症状轻重、持续用药时间及是否每天固定时间用药与用药依从性相关(OR=5.700,0.554,0.336,0.558,P<0.05),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居住地、青光眼知识的了解程度、需要治疗的全身疾病情况、青光眼类型、用药种类、用药次数等因素与局部用药依从性无相关。

      结论:武汉市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治疗依从性较差,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 民航飞行员视网膜动脉硬化调查研究

      2016, 16(6):1147-1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8

      摘要 (1134) HTML (0) PDF 364.24 K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不同年龄段民航飞行员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选取2014-07/2015-07在民航总医院进行年度体检的现役民航飞行员2 778名,按不同年龄将其分为3组:A组(22~39岁)1 311名、B组(40~49岁)618名、C组(50~59岁)849名。年龄≥40岁的飞行员,按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与否,将其分为两组,有动脉硬化组和无动脉硬化组,分析其体检资料。

      结果:选取的2 778名飞行员中,检出视网膜动脉硬化334例(12.02%),其中视网膜动脉硬化Ⅰ级318例,Ⅱ级16例。A组视网膜动脉硬化为0例,B组为28例(4.53%),C组为306例(36.04%),三组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与无动脉硬化组相比,有动脉硬化组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升高、超重的检出率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现役民航飞行员视网膜动脉硬化检出率为12.02%,以Ⅰ级病变为主,年龄≥40岁、高血压、高血脂、空腹血糖升高及超重是视网膜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临床报告
    • Ex-press微型引流器植入联合深层巩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2016, 16(6):1150-11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39

      摘要 (1448) HTML (0) PDF 1.06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Ex-press微型引流器植入联合深层巩膜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4-01/11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4例30眼,施行Ex-press微型引流器(P-50)植入联合深层巩膜切除术。术后随访12mo,分析术前及术后疼痛感、眼压、视力、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眼痛症状均缓解。术前平均眼压为51.15±2.60mmHg,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5.11±2.51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有提高者8眼,无显著改变者22眼。术后前房出血2眼(7%),1wk后出血吸收。

      结论:Ex-press微型引流器植入联合深层巩膜切除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降低眼压,减少患者痛苦,且并发症少。

    • 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青少年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2016, 16(6):1153-11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0

      摘要 (1291) HTML (0) PDF 433.90 K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Ahmed青光眼阀(AGV)植入术治疗青少年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2-10/2014-10期间在我院眼科进行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的青少年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7例27眼,随访12mo。观察手术成功情况,术后眼压、视力以及并发症等。

      结果:本组试验手术成功率85%。经过随访数据统计27例患者平均眼压由术前48.3±8.3mmHg下降到21.4±8.1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视野缺损:术前平均为-23.7±4.1dB,术后12mo -27.5±4.7dB,平均下降3.9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提高和不变者占85%。术后早期并发症:浅前房5眼(19%),一过性高眼压3眼(11%),前房出血4眼(15%),引流管内口阻塞1眼(4%),前房硅胶管位置欠佳1眼(4%),未出现复视、引流管侵蚀与外露、引流盘脱出、脉络膜脱离、巩膜植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瞳孔欠圆8眼(30%),后部盘周包裹3眼(11%),并未出现因单纯植入引流阀而导致角膜变性的严重并发症。

      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具有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难治性青少年青光眼有效手段。

    • 三种方法测量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的研究

      2016, 16(6):1156-11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1

      摘要 (1283) HTML (0) PDF 382.42 K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A超、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nic biological microscope,UBM)及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研究。

      方法:选取APACG患者35例35眼,采用A超、UBM及Pentacam测量其中央ACD。

      结果:A超、UBM及Pentacam测量APACG的ACD值分别为1.5633±0.2089、1.5783±0.2067、1.6275±0.2296mm,结果经levene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LSD-t方法进行两组间多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74,P=0.026)。A超与UBM、A超与Pentacam、UBM与Pentacam的AC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23、0.012)。应用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三种方法相互间一致性较差。

      结论:三种方法测得APACG的ACD,Pentacam测得的结果最大,其次是UBM,A超测得的结果最小。在临床上A超、UBM及Pentacam检查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可以相互弥补,不能取代,在临床工作中应把这三者优势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 AS-OCT检查在角膜溃疡中的应用

      2016, 16(6):1159-1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2

      摘要 (1480) HTML (0) PDF 1.40 M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在角膜溃疡中的应用。

      方法:利用AS-OCT对角膜溃疡患者88例88眼进行病变角膜全角膜的横形线性扫描,随访2mo,对初次检查的患者进行采集图文、观察病变组织、进行各个层面的测量,为治疗提供直观图像及数据。

      结果:AS-OCT提供清晰图像,呈现出全层角膜结构,为临床提供直观的图像数据资料,治疗过程中同部位扫描可显示病变变化。

      结论:利用AS-OCT能及时发现病情,可以对病程进行动态的监测,为临床提供直观图文资料,为治疗提供依据。

    • IOL Master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精确性的临床评价

      2016, 16(6):1162-1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3

      摘要 (1793) HTML (0) PDF 382.55 K (8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IOL Master与传统超声生物测量法对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准确性和特点,评价IOL 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14-06/2015-06间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4例206眼,术前分别用IOL Master、传统的超声生物测量仪和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使用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按照IOL Master测量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检查患者的视力和屈光状态。

      结果:IOL Master和超声波检查法测得的眼轴分别为23.86±1.05mm和23.50±0.83mm,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IOL Master 和手动角膜曲率计测得的角膜曲率分别为44.18±1.35D和43.70±1.41D,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mo患者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分别为0.41±0.30D 和0.93±1.10D,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结论:IOL Master具有非接触性、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易于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对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测量的精确性较高,从而对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更精确,提高了对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可预测性。

    • Nd:YAG激光治疗对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的疗效

      2016, 16(6):1165-11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4

      摘要 (1217) HTML (0) PDF 383.36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对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01/2015-07在安阳市眼科医院诊断为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的患者18例21眼,使用Nd:YAG激光行单纯晶状体前囊膜打孔,或联合后囊膜打孔,观察术前和术后第2wk裸眼远视力、眼压、屈光度、前房深度等的变化。

      结果:所有患者中,17眼单纯采用Nd:YAG激光行前囊膜打孔,4眼采用了前囊膜打孔联合后囊膜打孔。患者术后2wk较术前相比,裸眼远视力提高、眼压恢复正常、近视屈光度降低、前房深度加深。

      结论:Nd:YAG激光治疗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25G玻璃体腔灌注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

      2016, 16(6):1168-11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5

      摘要 (1205) HTML (0) PDF 385.48 K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5G玻璃体腔灌注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09/2014-09于我院诊治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48例50眼,对其行预置25G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术后不适、巩膜穿刺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白内障手术后90d最佳矫正视力≤0.1的眼数较少,最佳矫正视力0.3~0.5、>0.5、>0.3的眼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眼因为原有眼底病变复发引起玻璃体积血,视力较术前下降。术前、术后1、7d,6mo平均眼压分别为14.67±0.62、14.75±0.56、14.86±0.58、14.88±0.59mmHg。眼压在患者白内障手术前与术后1、7d,6mo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明显眼部不适及严重并发症。

      结论:25G玻璃体腔灌注应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对维持眼压、稳定前房及减少并发症有益处。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睑板腺按摩对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术后眼表的影响

      2016, 16(6):1171-11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6

      摘要 (1271) HTML (0) PDF 414.08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有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的白内障患者在术前行睑板腺按摩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方法:选取合并MGD的白内障患者90例93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术前1wk每天行眼睑部热敷及睑板腺按摩,对照组不采取措施。两组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k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结果。

      结果:与术前相比,对照组的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显著提高,BUT和SⅠt显著下降。而试验组的术后睑缘形态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BUT和SⅠt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以加重合并MGD患者的睑板腺功能,破坏眼表状态,而术前行睑板腺按摩可以显著改善白内障术后MGD患者的眼表状态。

    •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泪液NO浓度与前房炎症反应的变化

      2016, 16(6):1174-11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7

      摘要 (2423) HTML (0) PDF 371.51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泪液NO浓度变化及前房炎症反应程度。

      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9例50眼,随机分成单切口组和双切口组,常规降眼压治疗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前及术后分别采集泪液检测NO浓度,行激光闪辉细胞测量仪检测房水闪辉值。

      结果:泪液NO浓度:术后NO浓度单切口组9.86±0.78 μmol/L,双切口组NO浓度为9.13±0.67μmol/L,单切口组高于双切口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5)。房水闪辉值:术后单切口组62.42±18.16pc/ms,双切口组为52.20±17.57pc/ms,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早期炎性损伤低,具有安全性,但仍应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创伤。

    • 激光致黄斑损伤的临床分析

      2016, 16(6):1176-11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8

      摘要 (1641) HTML (0) PDF 1.79 M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对视力和黄斑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自2014-01/2015-06视网膜激光损伤患者11例11眼。患者初诊时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OCT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多焦ERG等检查。根据病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和玻璃体手术等。初诊后1、3、6mo复查行视力、BCVA和黄斑OCT等检查。

      结果:本组病例中,18岁以下者8例(73%)均为男性,均因玩耍激光笔致黄斑损伤; 18岁以上者3例(27%),因工作原因致激光损伤。激光损伤眼BCVA≤0.3者10眼(91%); BCVA≥0.3者1眼(9%)。黄斑裂孔者10眼(91%),均为全层黄斑裂孔,直径224~519μm。黄斑区RPE损伤伴IS/OS损伤1眼(9%)。黄斑裂孔伴周边牵拉或囊样水肿者6眼(55%),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治疗; 而黄斑裂孔稳定者4眼(36%)和RPE损伤者1眼(9%)给予保守治疗; 6眼黄斑裂孔手术者,裂孔闭合1眼(17%),手术后复诊时黄斑裂孔周边视网膜囊样水肿消退,裂孔稳定5眼(83%)。4眼黄斑裂孔观察者和1眼RPE损伤观察者随访期内稳定。但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视力均无明显改善。

      结论: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后患者视力明显下降,主要损伤黄斑区,且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善。

    • 基于社区健康管理档案视角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2016, 16(6):1180-11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49

      摘要 (1261) HTML (0) PDF 392.54 K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本地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情况,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参考。

      方法:随机选取2015-01/03社区健康档案2型糖尿病患者268例资料,通过远程阅片系统进行阅片,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人口学资料与实验室指标。

      结果:在26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85例(3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性别、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肌酐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长病程、高血压、高血糖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指标的监测,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 脑电皮肤电极用于视网膜电图记录的初步探讨

      2016, 16(6):1183-11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0

      摘要 (1173) HTML (0) PDF 1.05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本视觉电生理检查室的脑电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正常值指标,以利于将其用于配合度低的患者。

      方法:选取2015-03/09来我科检查后诊断为正常者30例51眼,分别采用角膜接触镜电极和皮肤电极记录视网膜电图,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种电极检查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幅值上皮肤电极结果均明显低于角膜接触镜电极,其占角膜接触镜电极幅值的比值为20%~30%; 但潜伏期较角膜接触镜电极稍提前,其占角膜电极记录结果的比值为95%~96%。

      结论:将脑电皮肤电极用于配合度低的患者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视网膜功能信息。

    •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分析

      2016, 16(6):1187-11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1

      摘要 (1386) HTML (0) PDF 407.00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及黄斑水肿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340例340眼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分别检测泪河高度、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所有患者散瞳检查视网膜,评估DR程度及有无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结果:所有患者中,干眼患病率为49.41%。干眼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为11.15±7.07a,无干眼患者的病程为6.92±5.45a,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眼与DR各分期具有明显关系,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相对于无DR患者的干眼发生可能性分别为1.097倍、1.724倍、2.86倍和5.43倍。黄斑水肿患者较无黄斑水肿患者的干眼发生可能性增加到3.697倍。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发干眼。随着DR的发生及进展,罹患干眼的机会逐步增加。

    •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慢性泪囊炎

      2016, 16(6):1190-11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2

      摘要 (1162) HTML (0) PDF 420.33 K (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方法:收集73例78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在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随访6~12mo观察疗效。

      结果:所选患者中66例70眼痊愈(90%),2例3眼好转(4%),5例5眼无效(6%)。复发病例5例5眼中,2眼再予鼻内窥镜下清除肉芽,扩大造口,浸有0.4g/L丝裂霉素棉片放置创面约5min,后置麻醉导管,另3眼转上级医院行泪道激光,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没有发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放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肯定。

    •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与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对比

      2016, 16(6):1193-11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3

      摘要 (2361) HTML (0) PDF 420.51 K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联合筋膜鞘(conjoint fascial sheath,CFS)悬吊术与上睑提肌缩短术在治疗先天性中重度上睑下垂方面的疗效差异。

      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上睑下垂患者43例74眼,随机分配进行CFS悬吊术或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随访观察6mo,通过统计学检验分析两种术式的正矫率及并发症。

      结果:两种术式治疗中度上睑下垂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FS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正矫率高于提上睑肌缩短术(P<0.05),并且CFS悬吊术具有更少的并发症。

      结论:CFS悬吊术在矫正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时较提上睑肌缩短术有更高的正矫率,同时还具有创伤小、可重复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

    • 运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角膜交联手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

      2016, 16(6):1196-11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4

      摘要 (1327) HTML (0) PDF 426.39 K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交联手术前后的客观视觉质量。

      方法:收集2015-01/07患有进展期圆锥角膜而进行紫外光-核黄素角膜交联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利用双通道系统比较手术前和手术后6mo患者的客观散射指数(OSI)、对比度视力(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和斯特列尔比(SR)。

      结果:共收录患者13例16眼。术后6mo裸眼视力、最佳矫治视力、屈光度、Sim-k平均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眼前节分析仪非侵袭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 Avg-BUT)比术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术后6mo时的MTF cut off、Strehl Ratio、OSI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泪膜分析平均OSI(tear film analysis mean OSI)比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交联手术没有使患者的术后视觉质量受到影响,但对术后6mo的泪膜稳定性有轻度影响,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开放性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

      2016, 16(6):1199-12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6.6.55

      摘要 (1321) HTML (0) PDF 495.33 K (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眼外伤的临床特点及术后效果。

      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眼科病房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152例152眼,对其年龄、性别、眼别、职业、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并发损伤、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伤者平均年龄40.45±38.32岁,男女比例5.9:1,左右眼比例1.27:1。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及离退休中老年人。受伤原因以异物扎伤、拳击伤、摔伤最为常见。受伤部位以Ⅲ区多见。并发症多为虹膜脱出或嵌顿、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脱出、前房积血或积脓、玻璃体积血等。术后86例患者不同程度视力提高,但仍有25眼术后无光感患者依情况摘除眼球。

      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开放性眼外伤视力情况并降低致盲率,但伤者多受伤严重、视力提升幅度低,从而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