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17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论著
    • 圆锥角膜基质环植入手术前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比较

      2017, 17(7):1197-12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1

      摘要 (1863) HTML (0) PDF 398.35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圆锥角膜基质环(keraring 355°)(ICRS)植入术前术后3mo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计算和生物学特征。

      方法:队列研究。收集18例(19眼)圆锥角膜接受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3mo数据。分析裸眼视力(UCVA), 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公式,眼轴长度(AL)和角膜曲率。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29.58±0.6y。裸眼视力由0.84(0.35)LogMAR 显著提高到0.43(0.31)LogMAR(P<0.001)。3mo后,最佳矫正视力和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SE)均显著提高(P<0.001)。另一方面,角膜曲率1(K1)和角膜曲率2(K2)显著下降。3mo后, SRK/II(P<0.001), Hoffer Q(P<0.001)and Holladay I(P<0.001)发生显著变化。

      结论:角膜基质环植入术后,视力,屈光率和角膜曲率均有所提高,此外,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度数明显改变。然而,角膜基质环植入术过程没有过度干预眼轴长,但降低角膜曲率值使得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更加精确,所有公式得出同一晶状体度数。

    • >Articles in English
    • 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2017, 17(7):1202-12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2

      摘要 (1206) HTML (0) PDF 5.48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对于特发性黄斑裂孔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后的解剖和视功能结果。

      方法:前瞻性干预性分析。27例(30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体置入和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mo进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视野检查和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检查,使用OCT明确黄斑裂孔闭合情况。

      结果:首次手术后28眼的黄斑裂孔闭合,平均logMAR视力由术前的0.72±0.22提高到术后的0.29±0.18(P<0.001)。中心10°视野检查中,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 MD)由术前的-3.59±1.83 dB减少到术后的-2.51±1.36 dB(P<0.001),平均模式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 PSD)由术前的1.86±0.68 dB减少到术后的1.33±0.32 dB(P=0.001)。MfERG中可见术后中心凹和旁中心凹区域的平均振幅明显升高,而4-6环区域的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疾病病程长短(P<0.001)和1环区域的术前N1波振幅(P=0.001)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预测作用。

      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术后保持1d的面向下体位,有很好的解剖成功率和视功能结果。

    • 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视网膜改变

      2017, 17(7):1209-12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3

      摘要 (1343) HTML (0) PDF 308.30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患有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CA)的眼底表现,以明确ICA和可辨别的视网膜改变的关系。

      方法:共分析了46位已经在神经外科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和眼部检查图像。所有的患者接受了包括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AG)在内的眼科检查。此外,玻璃膜疣、黄斑变性、棉绒斑、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征、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动-静脉循环时间都进行了分析。ICA患者(组1)的检查结果和22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患者未患病眼(组2)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0.02岁(组1)和60.68岁(组2)(P=0.70)。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两组中相似。两组中均未发现患视网膜大动脉瘤的患者。两组之间玻璃膜疣、黄斑变性、棉绒斑、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动脉变细和动-静脉交叉征的情况无显著差异。平均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也未发现显著差异。

      结论:我们未发现有任何证据证明ICA患者FAG检查和眼底有特殊改变。

    • 海南省1~9岁儿童沙眼快速评估

      2017, 17(7):1212-12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4

      摘要 (1229) HTML (0) PDF 362.26 K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海南省1~9岁儿童沙眼患病情况,确定海南省沙眼高发流行和非流行区,为沙眼的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既往的相关文献、眼科专家访谈及实地摸底调查等方法确定调查地点。于2013年由海南省防盲办公室组织调查队在东方市、五指山市、乐东县、白沙县、保亭县、临高县、昌江县7个调查市县抽取小学生共计356名进行了沙眼快速评估工作,其中男192人,女164人,平均年龄7(1~9)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眼简化分级系统,对以上小学生进行沙眼快速评估调查。

      结果:在受检的356名小学生中,未发现有活动性沙眼的患者。

      结论:海南省1~9岁儿童的沙眼患病率<5%,活动性沙眼在海南省不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视觉电生理检查

      2017, 17(7):1215-12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5

      摘要 (1238) HTML (0) PDF 413.83 K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患者和正常人的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研究包含马来西亚医科大学的40例OSA患者和31例正常人。随机选取眼部未发生病变并确诊OSA的患者参与研究。通过记录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以用于对OSA的严重程度分层。由马来西亚医科大学眼科电生理实验室内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对每位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PVEP和PERG)。所得结果记录为中位数。 使用IBM Statistics Version 21.0完成数据分析。

      结果:在OSA患者中,与正常人相比,我们观察到PERG的P50振幅(P<0.001)和PVEP的P100振幅(P<0.001)显著降低。OSA患者PVEP的P100(P=0.003)和N75的峰值时间(P=0.004)均显著升高。然而在OSA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PERG的峰值时间检测无显著差异。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OSA患者中PVEP或PERG也无显着差异。

      结论:OSA患者PVEP幅度和峰值时间及PERG幅度存在显著异常。这可能反映了OSA中的亚临床视神经功能障碍。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OSA的严重程度与视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之间的关系。

    • 健康学龄儿童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2017, 17(7):1221-12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6

      摘要 (1233) HTML (0) PDF 878.87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健康学龄儿童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特征进行总结概况,研究性别、年龄以及其他生理因素对视觉诱发电位结果的影响,并将两种诱发电位从方法到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101名健康儿童(5~14.4岁,平均8.27岁),分别进行FVEP及PVEP检查。应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PVEP诱发出的图形简单并且稳定,FVEP诱发出的图形变化较大。PVEP中女性儿童P100潜伏期较男性儿童的短,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在FVEP中没有显示出性别差异。在左右眼对比中我们发现左眼P100波幅要比右眼波幅高,在FVEP研究中没有显示出左右眼的差异。在年龄指标上,PVEP及FVEP各项参数都没有显示与年龄具有相关性。最后FVEP与PVEP两种方法进行相关性比照,我们发现两者的相关性小。

      结论: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发现性别、年龄等生理因素对儿童期视觉诱发电位影响不大。两种诱发电位的方法不具备内在联系,这与两者在大脑的应答区域不同相关。因此在视神经系统的检查上,两者应该互相补充。

    • >实验论著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构建方法

      2017, 17(7):1226-12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7

      摘要 (1144) HTML (0) PDF 5.15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探讨PEDF在hUCMSCs中的表达及重组慢病毒对hUCMSCs活性的影响。

      方法:利用pLenti-CMV-hChR2-EYFP 载体系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进一步感染hUCMSCs,获得携带PEDF基因的hUCMSCs(PEDF-hUCMS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ELISA法检测PEDF-hUCMSCs 的PED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PEDF-hUCMSCs的活性。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验证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hUCMSCs后对细胞传代、细胞表型的影响。

      结果:成功构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高效感染hUCMSCs,获得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检测结果显示重组病毒感染组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细胞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感染对hUCM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没有明显改变。

      结论:携带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pLenti-CMV-PEDF-EYFP修饰的PEDF-hUCMSCs能有效表达PEDF蛋白,为进一步探索应用PEDF-hUCMSCs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奠定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 >实验研究
    • 雌激素对人角膜基质细胞MMP-2、TIMP-2及TGF-β1表达的影响

      2017, 17(7):1232-12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8

      摘要 (1315) HTML (0) PDF 2.45 M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体外实验中探讨雌激素对人角膜基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其抑制剂TIMP-2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1.5ng/mL IL-1β模拟角膜基质细胞炎性环境,不同浓度雌激素(0,10-10,10-8,10-6,10-4mol/L的17-β雌二醇)体外作用于人角膜基质细胞,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鉴定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MMP-2、TIMP-2及TGF-β1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不同浓度雌激素(E2)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活性没有影响。E2处理组的MMP-2、TIMP-2及TGF-β1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2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处理使MMP-2及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而TIMP-2的表达则显著增多。

      结论:雌激素能一定程度抑制MMP-2及TGF-β1的表达,同时促进TIMP-2的表达,这可能对正常人角膜起保护作用。

    • 应用OCT对衣霉素诱导视网膜损伤大鼠模型的检测评估

      2017, 17(7):1237-12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09

      摘要 (1317) HTML (0) PDF 5.51 M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评价衣霉素损伤的大鼠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形态改变。

      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组分别应用微量注射器行大鼠眼球玻璃体腔内注射,剂量均为0.3μL,对照组给予9g/L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浓度0.5mg/kg衣霉素、高剂量组给予浓度1.5mg/kg衣霉素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造模后每天散瞳观察眼底,第1、7、14d 通过OCT、眼底照相、眼底荧光、视网膜电图及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下视网膜各层形态学变化。

      结果:OCT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形态及结构有损伤作用,呈现出时间-剂量依赖性; 眼底照相结果提示在衣霉素注射2wk后,随着衣霉素浓度的变化,视网膜周边及黄斑区颜色逐渐苍白,视盘区水肿,高剂量组出现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神经萎缩; 荧光素造影结果提示:衣霉素注射玻璃体腔2wk后,视网膜血管功能损伤,逐渐出现周边至中央部血管造影剂渗漏; 电生理表明,衣霉素诱导的视网膜电图紊乱,a波、b波逐渐地振幅降低,甚至变平,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提示衣霉素对视网膜各层的损伤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与OCT结果相一致。

      结论:衣霉素可以通过诱导视网膜损伤模拟视网膜疾病模型,OCT可以动态观察视网膜的损伤改变,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于评价视网膜损伤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 兔视网膜在不同阈值激光作用后MMP-9表达的变化

      2017, 17(7):1242-12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0

      摘要 (1231) HTML (0) PDF 2.34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兔视网膜在不同阈值577nm激光作用后MMP-9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色素兔26只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常规光凝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光凝组18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光凝组行577nm激光光凝,阈下微脉冲光凝组又亚分为三个亚组,分别行9%、12%、15%工作负载率的577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兔眼视网膜上MMP-9的表达情况。

      结果:常规光凝组:RPE层及视细胞层MMP-9呈强阳性表达,较阈下微脉冲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阈下微脉冲组:9%工作负载率见RPE层及视细胞层MMP-9少许阳性表达,12%工作负载率见RPE层及视细胞层阳性表达增多、胞核也出现少许阳性表达,15%工作负载率RPE层及视细胞层中度阳性表达,三个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77nm阈下微脉冲光凝在9%、12%、15%工作负载率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具有高度选择性,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无明显损伤,较常规577nm激光光凝更加安全。

    • >临床论著
    •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MCNV和ICNV治疗前后BCVA及mfERG的影响

      2017, 17(7):1245-12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1

      摘要 (1363) HTML (0) PDF 1.64 M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前后BCVA及mfERG变化影响。

      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的病变(myopic choroid neovascularization,MCNV)和特发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患者264例332眼。检测患者的眼压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使用90D前置镜和裂隙灯联合检测,并对眼底进行摄片,行OCT检测,进行ICGA和FFA的造影检测,最后行mfERG检测。记录患者注药后1d,1mo和末次治疗后1mo的BCVA、眼压和mfERG等情况。

      结果:使用雷珠单抗注射254眼,康柏西普注射78眼,其中注射1次的有37眼,注射2次的有147眼,注射3次的有72眼,注射4次的有57眼,注射5次的有19眼; 患者治疗前眼压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BVCA和治疗后1mo、末次治疗后1mo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治疗后Ring1、Ring2和Ring4振幅的密度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后1mo Ring3和Ring5振幅的密度也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患者BCVA和mfERG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比较安全。

    • 长眼轴老年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预测公式的应用分析

      2017, 17(7):1249-12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2

      摘要 (1223) HTML (0) PDF 443.47 K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和SRK Ⅱ公式在长眼轴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预测时的准确性情况,以指导各公式在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长眼轴(眼轴长度>24.5mm)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1例81眼,使用IOL Master 500进行术前眼生物测量。将研究对象按照术前眼轴长度分为两组:轻度长眼轴组(24.5mm<眼轴长度≤27mm); 中重度长眼轴组(眼轴长度>27mm)。由同一术者完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无手术并发症。手术后3mo由同一检查者进行裂隙灯及综合验光仪联合显然验光,确定术后实际屈光度。将其分别与应用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和SRK Ⅱ公式计算出的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上述公式在不同眼轴长度组中的准确性。

      结果:轻度长眼轴组:SRK Ⅱ公式与其他四个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ffer Q公式和SRK/T公式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公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长眼轴组:SRK Ⅱ公式与其他四个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offer Q公式和SRK/T公式、Hoffer Q公式和Haigis公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公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个公式在两眼轴长度组中的准确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眼轴长度>24.5~27mm的轻度长眼轴白内障患者,应用Haigis公式、SRK/T公式、Hoffer Q公式、Holladay 1公式进行预测均可获得较准确结果; 对于眼轴长度超过27mm的中重度长眼轴白内障患者,Haigis公式、SRK/T公式和Holladay 1公式准确性占优。以上5个公式的预测准确性均随眼轴增长而降低。

    • 动态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前后眼部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2017, 17(7):1254-12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3

      摘要 (1134) HTML (0) PDF 473.81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术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在DR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3-02/2014-02在安阳市眼科医院眼底病科收治的需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的DR(Ⅲ~Ⅳ期)住院病例60例120眼,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HC)55例110眼。使用PHILIPS HD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正常人55例110眼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0例120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s),记录收缩期血流峰速(PSV)。视网膜光凝术前和术后第1、7d,1、3、6mo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闪光视网膜电流图及视力检查。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峰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峰速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各时间点分别与术前比较,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3、6m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0.05、>0.05、>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流图a波振幅(aA)和b波振幅(bA)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治疗后aA和bA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流图a波峰值时间(aT)和b波峰值时间(b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观察组治疗后aT和b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mo,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或保持不变,49例98眼患者视力提高1~3行不等,有效率82%; 11例22眼视力保持不变。

      结论:激光光凝术是治疗DR的有效手段,从长期临床效果上可显著降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改善和稳定病情,保护视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能够无创、可重复性、动态实时观察DR患者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临床上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文献综述
    • 角膜交联疗法治疗真菌性角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7, 17(7):1258-12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4

      摘要 (1083) HTML (0) PDF 419.61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交联疗法是一种治疗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及感染性角膜疾病等的光化学疗法。使用370nm波长的紫外线A照射被感光剂核黄素浸润的角膜胶原纤维,诱导角膜胶原纤维发生一系列生物反应。通过阐述这一疗法的基本原理、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及相关安全性和副作用问题,提出角膜交联疗法可单独或者联合药物用以治疗真菌性角膜疾病,提高真菌性角膜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此类疾病并发症及角膜移植手术需求。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2017, 17(7):1261-12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5

      摘要 (1609) HTML (0) PDF 503.41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S)是以急性葡萄膜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血管炎、融合性坏死性视网膜炎及后期的视网膜脱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眼部综合征,部分患者早期可合并有眼压升高。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可能和病毒感染有关,主要以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等病毒感染为主,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专科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等。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发病急,进展速度快,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治疗棘手,预后较差,是眼部致盲的重要眼病,一旦确诊,及时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及必要时需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研究表明,早期有效的治疗措施,可阻止病情进展,提高患者视力。因此,早期确诊及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非常重要,本文将结合文献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17, 17(7):1265-12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6

      摘要 (1175) HTML (0) PDF 423.10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该病已成为我国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和吸氧是该病的三大危险因素。本文就可能引发该病的多个因素进行综述,旨在扩充RO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癌钙调蛋白在炎症反应促视神经再生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2017, 17(7):1268-12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7

      摘要 (1053) HTML (0) PDF 411.67 K (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癌钙调蛋白(oncomodulin,OM)作为钙结合蛋白的一种,逐渐为我们熟知。近年来有研究证实,OM源于活化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体内先天免疫系统和神经元之间一种有效的生长促进信号,通过炎症反应诱导的OM是受损视神经轴突再生的关键。OM的促视神经轴突再生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OM作用机制和炎症诱导下OM与视神经再生关系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述。

    • 肝脓肿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2017, 17(7):1271-12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8

      摘要 (1579) HTML (0) PDF 440.18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感染性眼内炎系指以主要累及玻璃体、葡萄膜与视网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急,病情凶险,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依据眼内感染途径可以将感染性眼内炎分为内源性眼内炎和外源性眼内炎,在东亚地区肝脓肿是内源性眼内炎的主要来源,而肺炎克雷伯菌是其主要致病菌。肝脓肿性眼内炎是由位于肝脏的感染灶通过血源性播散而引起的严重致盲性眼内感染,其原发病灶隐匿,易将其与免疫相关的葡萄膜炎混淆,造成较高的误诊率。本文将对肝脓肿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研究、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肝脓肿眼内炎的认知水平。

    •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的选择

      2017, 17(7):1275-12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19

      摘要 (1299) HTML (0) PDF 384.59 K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患者发生白内障并行人工晶状体置换手术时,如果按常规计算公式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度数,往往会在术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主要来源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误差和计算公式的误差,以及眼轴长度测量和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的准确性降低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对于曾行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 术前应运用适当的方法估算角膜屈光力,并正确地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从而减少晶状体置换术后引起的屈光误差。

    • >临床研究
    •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评估

      2017, 17(7):1278-12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0

      摘要 (1280) HTML (0) PDF 392.23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合并有年龄相关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

      方法:收集2013-06/2016-01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的资料,筛选出术前合并wAMD且处于稳定期的患者48例61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手术前后视力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选取的61眼患者中49眼术后视力有提高,11眼术后视力无提高,1眼术后视力下降。手术前后视力进行秩合检验比较发现,术后视力明显优于术前视力,手术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术后视力的改善情况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

      结论:对于术前合并wAMD的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患者视力。

    • 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的影响

      2017, 17(7):1281-12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1

      摘要 (1153) HTML (0) PDF 420.06 K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镇痛镇静效果的影响。

      方法:将90例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5例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照组45例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检测两组手术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中10min(T2)、手术中20min(T3)、手术结束(T4)五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镇痛和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T1、T2、T3、T4时间点心率(HR)、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升高(P<0.05); 研究组T1、T2、T3、T4时间点HR、DBP、SBP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且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镇痛评分呈现不同程度下降,且研究组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 对照组T1、T2、T3、T4时间点镇静评分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0.05),研究组T1、T2、T3、T4时间点镇静评分较T0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显著高于同时间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老年白内障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中行监护麻醉,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镇痛镇静效果。

    • 不同术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2017, 17(7):1285-12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2

      摘要 (1055) HTML (0) PDF 422.92 K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方法:收集2014-01/2016-10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n=28)、观察组(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n=3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的变化,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wk,两组患者视力上升,眼压降低,观察组前房深度增加,对照组前房深度降低,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4wk视力、前房深度高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术后房角开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4wk,3mo,两组患者评分均上升(P<0.05); 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可改善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OCT测量黄斑区GCC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2017, 17(7):1289-12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3

      摘要 (3100) HTML (0) PDF 1.50 M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OCT测量黄斑区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pRNFL)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86例86眼研究对象,其中正常人30眼,疑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7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29眼。利用光学断层扫描仪技术(optical con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测量mGCC和pRNFL厚度,对不同受试者的各项参数做比较,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正常人组、疑似青光眼组和早期青光眼组之间平均pRNFL厚度、上方pRNFL厚度、下方p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4、0.011),平均mGCC厚度、上方mGCC厚度、下方mGCC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2、0.003); 三组之间整体丢失体积(general loss of volume,GLV)和局部丢失体积(focal loss of volume,FL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疑似青光眼组与正常组比较,所有pRNFL和所有mGCC参数均有较高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ROC),FLV的AROC最大为0.801,除上方pRNLF的AROC为0.688外,余参数AROC均>0.700。青光眼早期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所有pRNFL和mGCC参数有较高AROC,平均mGCC的AROC最大为0.804,除平均pRNFL为0.683外,余参数AROC均>0.700。疑似青光眼组有58%患者有异常mGCC厚度,23%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 早期青光眼组有98%异常mGCC厚度,90%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 正常人组有93%异常mGCC厚度,93%患者有异常的pRNFL厚度。三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12.11,P<0.05)。

      结论:OCT测量mGCC厚度和pRNFL厚度在早期青光眼中均有良好的诊断能力,mGCC厚度测量可以作为早期青光眼诊断的有效方法。

    • 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比较

      2017, 17(7):1293-12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4

      摘要 (989) HTML (0) PDF 505.64 K (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9在我院诊治的特发性黄斑裂孔56例56眼,分别行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各28例28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6mo,观察视力、眼压、黄斑裂孔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在手术时间、黄斑裂孔愈合率等方面两组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64)。术后第1d,27G+组低眼压(眼压<10mmHg)发生率小于25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术后1wk,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2、0.92)。

      结论:25G+与27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安全、有效。在维持眼压及减小手术切口创伤方面,27G+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 温补并用对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的视觉质量的影响

      2017, 17(7):1297-12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5

      摘要 (1465) HTML (0) PDF 408.47 K (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温补并用对脾肾阳虚早期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患者的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观察病例,收集2013-09/2016-03确诊为脾肾阳虚早期IMEM患者21例21眼,予温补并用之自拟中药固本明目散口服,疗程2mo,治疗前后均接受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对比敏感度检查,并参照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LVQOL),加以修改,比较治疗前后视觉变化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影响。

      结果:治疗后1、2、5mo时BCVA(LogMAR)分别为0.24±0.07、0.22±0.06、0.27±0.08,与治疗前(0.35±0.14)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对比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在6、12、18c/d空间频率均有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c/d空间频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夜间家中用眼时是否存在困难、看路标时是否存在困难、看电视小字时是否存在困难、因为目前视力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程度、对不能完成一些工作是否感到烦恼、对目前视力状况了解程度、使用助视器(或眼镜)后读书报容易程度等7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温补并用法能够改善IMEM患者的视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PDR的疗效比较

      2017, 17(7):1300-13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6

      摘要 (1498) HTML (0) PDF 401.78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作用。

      方法:将2016-06/12于我科确诊为PDR伴有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的62例64眼41~59岁患者纳入研究,于PPV术前3d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0.50mg(0.05mL),无明显并发症后行标准23G微创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等,对术前及术后1mo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种抗VEGF药物预处理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及术后玻璃体二次出血发生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二者均可提高PPV术后视力,减低术后黄斑厚度。

      结论: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二者效果相似,预处理联合PPV可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 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的疗效比较

      2017, 17(7):1303-13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7

      摘要 (1118) HTML (0) PDF 446.45 K (1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03/2016-03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患者78例78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芪明颗粒治疗39眼,B组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治疗3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泪眼破膜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显著高于B组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明显降低,泪膜破裂时间均明显延长,并且A组治疗后1、2wk,1mo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wk的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普拉洛芬滴眼液+人工泪液+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患者超乳术后角结膜干燥症,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疗效确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视盘血流密度的变化

      2017, 17(7):1307-1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8

      摘要 (1743) HTML (0) PDF 2.29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peripapillary intrachoroidal cavitation,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ICC患病危险因素。

      方法:横断面研究。35例35眼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40例40眼高度近视不伴PIC患眼及35例35眼正常对照眼纳入研究范围。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同时进行O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获得视盘周围视乳头(optic nerve head,ONH)层和视盘旁视网膜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层的血流密度图。比较高度近视伴与不伴PICC患眼及健眼视盘形态改变和血流密度的差异,分析PICC与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相关性和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三组间屈光度、矫正视力、眼轴、视盘周围萎缩β区(peripapillary atrophy β-zone,β-PPA)面积、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opathy,MMD)患病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PC层(54.34±5.58,57.54±7.44,64.42±3.50)与ONH层(51.24±7.43,52.75±9.96,61.25±4.15)视盘周围平均血流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与高度近视不伴PICC组及健眼组相比,伴有PICC组RPC和ONH层颞下象限血流密度(56.76±6.62,63.84±6.02,67.52±4.78; 56.47±5.79,60.38±4.72,64.18±4.37)均明显下降,RPC层血流密度与MMD、β-PPA面积和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ONH层血流密度则与MMD、PICC的发生及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盘倾斜和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07,95%CI:2.045~31.348; OR=7.558,95%CI:1.398~50.026)。

      结论: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明显下降,颞侧下降尤为显著。视盘倾斜与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中使用低浓度MMC预防haze的疗效

      2017, 17(7):1313-1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29

      摘要 (1652) HTML (0) PDF 421.87 K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中使用低剂量MMC预防haz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方法:收集我院行TransPRK手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0.1g/L MMC放置40s)21例和对照组(0.2g/L MMC放置40s)40例。所有患者随访3mo,观察的指标包括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术后第1d疼痛评价、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haze情况及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结果:术后0.1g/L组上皮愈合时间为3.86±1.11d,0.2g/L组为4.23±1.27d,术后第1d疼痛评分0.1g/L组为2.01±0.58分,0.2g/L组为1.79±0.7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67、0.582); 0.1g/L组术后1、3mo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28±0.25、0.05±0.23D,0.2g/L组分别为-0.13±0.17、0.07±0.22D;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0.490)。视力方面,0.2g/L组术后1mo视力稍下降,到3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47,P<0.001),0.1g/L组虽然也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F=3.038,P=0.093),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间1、3mo haze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z=-0.709,P=0.479; z=-0.478,P=0.633)。两组术后1mo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增加,至术后3mo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g/L组:F=27.399,P=0.001; 0.2g/L组:F=8.313,P=0.001),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ransPR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中使用低浓度MMC预防haze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与常规用量(0.2g/L)相当,而且视力更早趋于稳定; 判断角膜透明性时,光密度测量可以作为裂隙灯检查外的一种辅助手段。

    • 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7, 17(7):1317-13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0

      摘要 (1123) HTML (0) PDF 414.13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2-09/2016-09就诊实施TICL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90例178眼,对比术前和术后3、 9mo的UCVA、BCVA、屈光度、散光值、角膜内皮细胞数、眼压和拱高值。

      结果:患者术后3、 9mo UCVA和BCVA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屈光度(-0.52±0.23D)和散光值(-0.39±0.23D)与术后9mo的屈光度(-0.54±0.16D)和散光值(-0.33±0.56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9mo眼压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T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 不同切削中心对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

      2017, 17(7):1320-13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1

      摘要 (1037) HTML (0) PDF 408.43 K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切削中心对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近视眼患者视力、屈光度数、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择期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80例160眼分为两组,其中36例72眼以视轴角膜反光点(visual axis corneal reflex point,VACRP)为切削中心(VACRP组),44例88眼以瞳孔中心(pupil center,PC)为切削中心(PC组)。术前及术后1mo复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数及角膜像差\〖全角膜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HOA)、球面像差(Z4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测定切削中心偏移量。

      结果:两组术后1mo UCVA ≥1.0的几率、BCVA、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VACRP组散光度数、切削中心偏移量均小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ACRP组1mo totHOA、totZ40、totZ3-1、totZ31、froHOA、froZ3-1、froZ31、froZ40低于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切削中心均可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均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视力,但以VACRP为切削中心在减小切削中心偏移量、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上更具优势。

    • >临床报告
    • 飞秒激光联合Cionni张力环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7, 17(7):1323-13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2

      摘要 (1492) HTML (0) PDF 2.83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ionni 改良张力环(MCTR)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11例11眼,90°≤脱位<120° 4眼,120°≤脱位<180° 5眼,180°≤脱位<270° 2眼。应用接触式LenSx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操作平台完成前囊膜切开、晶状体预劈核、切口制作。部分患者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囊袋拉钩稳定囊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MCTR植入及巩膜层间缝合固定,晶状体囊袋内植入IOL。分析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前囊口、IOL和MCTR位置及眼压情况。

      结果:随访2mo。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双钩MCTR 4眼,单钩7眼。术后术眼最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5者3眼,0.1~<0.3者3眼,<0.1者1眼。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OL位置居中,MCTR固定钩稳定地位于虹膜与晶状体囊膜间。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结膜下出血、前囊切开不完全、皮质残留、继发性青光眼和后囊膜混浊。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可以提高撕囊成功率,降低核乳化吸除难度,联合MCTR植入是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的理想术式选择。

    • 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球贯通伤伴球内异物

      2017, 17(7):1327-13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3

      摘要 (1412) HTML (0) PDF 1.22 M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早期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球贯通伤伴球内异物的有效性。

      方法:近2a来我院急诊收治的10例10眼眼球贯通伤伴球内异物患者,急诊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异物取出+硅油填充术,术后给予积极预防感染、消炎处理,根据伤道周围视网膜生长情况补充视网膜光凝。

      结果:患者1眼因化脓性眼内炎、术中视网膜脉络膜损毁严重视网膜未能复位,最终眼球萎缩,患者9眼成功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异物,随诊时间3~18mo,其中2例患者因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二次玻切硅油置换手术,其余患者视网膜复位良好,无再出血,眼压维持8~21mmHg; 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3眼最佳矫正视力>0.1,2眼矫正视力0.01~0.1,患者4眼因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损伤严重矫正视力光感~指数/50cm,眼球萎缩患者视力无光感。

      结论:早期后入路玻璃体切割、异物取出联合硅油填充术为一种有效地治疗眼球贯通伤伴球内异物的手术治疗方法。

    • 海南省81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病原学分析

      2017, 17(7):1330-13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4

      摘要 (1282) HTML (0) PDF 461.55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海南省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原学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收集2014-01/2016-1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确诊病例81例81眼的基本资料。分析致病真菌种群分布特点、患者年龄分布特点、患病季节分布构成比以及疾病危险因素。回顾分析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式,计算角膜溃疡坏死组织的真菌培养及鉴定、真菌涂片结果阳性率,卡方检验比较两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

      结果:选取临床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1例81眼,其中男54眼,女27眼,年龄中位数51岁。角膜外伤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50岁患病人数45眼(55%),占比最大; 其次为>30~<50岁年龄段人群组28眼(35%); ≤30岁人群组8眼(10%),占比最小。第一季度是全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高发时段,患病人数占36%。81份真菌培养样本阳性例数71眼,阳性率88%。80份角膜坏死物涂片样本,阳性样本共41眼,阳性率51%。真菌涂片阳性检出率低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0, P<0.01)。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34眼(48%),不产孢子菌11眼(15%)。治疗上均采用了多种抗真菌药物治疗,23眼(28%)联合角膜清创+结膜瓣遮盖术治疗; 9眼(11%)联合角膜移植术; 7眼(9%)联合眼内容物剜除术。

      结论:中国海南省本岛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最主要致病菌是镰刀菌属、不产孢子菌,高发季节为1~3mo。患者多有角膜外伤史。抗真菌药物及手术治疗是目前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与真菌涂片相比较,真菌培养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乳手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的临床观察

      2017, 17(7):1334-13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5

      摘要 (1094) HTML (0) PDF 1.22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8例31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TR及 IOL 植入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使用Image-ProPlus v6.0软件测定IOL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其中2眼人工晶状体偏位大于2mm并逐渐加重,于术后3mo行Ⅱ期手术将偏位最大方向CTR缝合固定于巩膜后恢复正位。

      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CT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稳定,便于手术操作,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基本正位,减少手术并发症。如术后晶状体偏位加重可Ⅱ期行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 改良小切口法治疗软核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7, 17(7):1337-1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6

      摘要 (1291) HTML (0) PDF 395.37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01/2016-05在本院眼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软核白内障患者80例10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组(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传统组(传统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裸眼视力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术前和术后1d,1wk,1mo的眼压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mo两组患者的眼压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改良组的手术并发症率(9%,5/54)显著低于传统组(25%,1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软核白内障患者,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 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3min暗室激发试验的临床观察

      2017, 17(7):1340-13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7

      摘要 (1966) HTML (0) PDF 508.09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cut primary angle colsure,APAC)对侧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aser peripheral iridotomy,LPI)后3min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sounic biomicroscopy,UBM)暗室激发试验的相关生物学参数,探讨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患者LPI术后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风险因素。

      方法:选择78例 APAC 对侧眼(无周边虹膜前粘连)为研究对象,LPI术后进行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观察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周边虹膜厚度(IT)、虹膜膨隆度(IC)、虹膜根部附着位置、小梁网睫状突距离(TCPD)等各项眼前节结构参数及房角接触性关闭方位数(NPA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LPI术后暗室下UBM检查至少1个方位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有26眼(33%),其中3min UBM暗室激发试验阳性的有19眼(24%),暗室激发试验时眼压升高值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的方位数呈正相关(r=0.84,P<0.01)。接触性房角关闭(+)组与接触性房角关闭(-)组暗室时与正常光线下比较AOD500、IT、IC变化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因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OD500(P=0.003)、IT(P=0.012)、IC(P=0.043)、TPCD(P=0.015)、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4)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相关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T(P=0.011)、TPCD(P=0.009)和虹膜根部附着位置(P=0.02)是暗室下接触性房角关闭(+)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PACS患者行LPI术后仍有部分在暗室下发生接触性房角关闭,虹膜周边肥厚、睫状体前位、虹膜根部附着点前移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在LPI术后应当进行长期随访与干预治疗。

    • OCTA在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观察中的应用

      2017, 17(7):1344-13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8

      摘要 (1448) HTML (0) PDF 3.41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的改变和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8例47眼DR患者纳入研究组(DR组),依据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DR患眼分为两组,其中非增殖组(NPDR组)19例30眼和增殖组(PDR组)11例17眼。取年龄相匹配的27例46眼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范围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3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包括表层视网膜层、深层视网膜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结果: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层毛细血管层黄斑血流密度分别为0.4963±0.0840、0.4798±0.0801、0.5290±0.0528; 其中NPDR组分别为0.5064±0.0843、0.4983±0.0766、0.5345±0.0529,而PDR组分别为0.4786±0.0830、0.4473±0.0778、0.5192±0.0526; 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5919±0.0704、0.6301±0.0527、0.5691±0.0169。对照组分别和NPDR组、PDR组、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黄斑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PDR组和PDR组之间黄斑血流密度在深层视网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但在表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268)。

      结论:DR患者黄斑血流密度在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均较正常对照组下降,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均存在缺血现象。OCTA可以量化黄斑血流变化的情况,为早期监测糖尿病的进展、发现DR提供有效手段。

    •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对比研究

      2017, 17(7):1348-1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39

      摘要 (1384) HTML (0) PDF 4.08 M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

      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 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 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OCTA特点及与ICGA的比较分析

      2017, 17(7):1351-13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0

      摘要 (1626) HTML (0) PDF 5.27 M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的特点,并比较其与ICGA的差异,来探讨OCTA可否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PDT治疗。

      方法:2015-11/2016-03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确诊为CSC的患者30例30眼。所有入选病例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及OCTA。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仪器(Spectralis HRA + OCT®;; Heidelberg Engineering, Heidelberg)获得FFA及ICGA图像; 采用RTVue XR Avanti 仪器(OptovueInc, Fremont),选择6mm×6mm视网膜血流OCT成像模式,获得OCTA图像。仪器自带软件(software ReVue,version 2017.100.0.1; OptovueInc)自动将视网膜和脉络膜进行分层,并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进行分析。同时比较CSC患者OCTA与ICGA图像特点,测量ICGA高灌注区最大直径、面积及OCTA高血流信号区最大直径、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来分析OCTA与ICGA最大直径及面积之间的异同。

      结果:入组30眼CSC患者,有27眼在OCTA中可见明确的高血流信号影,即粗颗粒区; 有21眼高血流信号影内可见低血流信号影; 有7眼高血流信号影外可见低血流信号晕。OCTA上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基本上与ICGA图像中高灌注相对应; ICGA中有22眼高灌注内存在低反射影,其中21眼与OCTA中显示的高血流信号影内低血流信号影相对应; ICGA中有9眼高灌注外存在低反射晕,其中有7眼与OCTA相对应; 共有14眼患者ICGA晚期可见渗漏点,所有的渗漏点在OCTA上均未见相应的血流信号变化。ICGA高灌注区的最大直径1.589±0.295mm,面积0.705±0.131mm2; OCTA高血流信号影最大直径1.576±0.293mm,面积0.745±0.138mm2。经配对t检验,ICGA高灌注区的最大直径与OCTA高血流信号影最大直径及两者面积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在CSC患者中,OCTA可以清晰显示与ICGA高灌注所对应处的高血流信号影,能部分替代ICGA对CSC患者进行诊断,并指导PDT治疗。

    • 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成人型Coats病的临床分析

      2017, 17(7):1356-13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1

      摘要 (1241) HTML (0) PDF 1.61 M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18岁以上成年型Coats病的临床特点及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15-01/2016-06期间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成人型Coats病患者6例6眼。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视力表(ETDRS)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患眼平均BCVA为51.17±15.15个字母; CRT为221~673(平均303.30±107.87)μm。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10mg/mL康柏西普0.05mL(含康柏西普0.5mg),1wk后给予532nm激光光凝病变视网膜组织,平均随访时间7.33±1.26mo。仔细阅读FFA检查图像,分析成人型Coats病的临床特点,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BCVA的变化,同时观察随访期间眼部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1wk,1、3mo及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1mo平均BCVA提高的字母数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显著提高3眼(50%),提高2眼(40%),稳定1眼(10%); 治疗后患眼视网膜下液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随访期间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结论:成人型Coats病视网膜血管异常扩张范围局限,进展缓慢,治疗预后好,抗VEGF联合激光治疗能够提高患眼视力,减少视网膜积液,安全性好。

    • 醋甲唑胺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2017, 17(7):1359-13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2

      摘要 (1155) HTML (0) PDF 422.36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醋甲唑胺辅助治疗难治性葡萄膜炎黄斑水肿(refractory uveitic macular edema,RUM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观察研究。收集2015-01/2016-06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口服醋甲唑胺的RUME患者15例20眼。观察基线、用药2、4、8wk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

      结果:基线、用药2、4、8wk后CMT分别为445.95±154.10、338.83±138.34、251.50±40.20、244.90±35.68μm,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CMT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467,P<0.05)。基线、用药2、4、8wk后BCVA(LogMAR)分别为0.40±0.17、0.28±0.21、0.19±0.20、0.18±0.21。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208,P<0.05)。累计用药700、1 400mg时无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出现; 累计用药2 800mg时,共5例(33%)患者出现醋甲唑胺相关并发症,停药1wk,1、3mo后分别有3例(20%)、5例(33%)、8例(53%)复发。

      结论:口服醋甲唑胺4wk即可有效改善RUME患者黄斑水肿、提高视力; 累计用药超过1 400mg时,需警惕并发症发生; 停药1wk后即有患者水肿复发,3mo后超过一半患者水肿复发,故停药后3mo内应密切随访。

    • OCTA和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的应用对比

      2017, 17(7):1362-1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3

      摘要 (1453) HTML (0) PDF 3.13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中的图像特征。

      方法:选取2016-01/12在我院治疗的PCV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眼均行ICGA检查,检查完后1h行OCTA检查。观察OCTA和ICGA图像特征情况。

      结果:ICGA检查可见8眼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BVN),息肉样病变10眼,BVN合并息肉样病变2眼,无明显异常表现1眼; ICGA检查表现为BVN者8眼,在OCTA检查中均可见病变位置、范围及形态与ICGA相似的BVN表现; ICGA检查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者10眼,OCTA检查均表现为强信号亮点; ICGA检查表现为BVN合并息肉样病变者2眼,OCTA检查均可见BVN和对应部位的强信号亮点; ICGA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者1眼,在OCTA检查中同样无异常表现。

      结论:PCV病变位置和形态在OCTA和ICGA中具有相似性,在ICGA检查受限的PCV中,OCTA或许在诊断中能发挥一定作用。

    • 小梁咬切器联合新型RS泪道再通管治疗泪小点膜闭

      2017, 17(7):1365-13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4

      摘要 (1226) HTML (0) PDF 435.49 K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小梁咬切器行泪小点咬切成形联合新型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点膜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10/2015-10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9例39眼泪小点膜闭患者,应用小梁咬切器行泪小点咬切成形联合新型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术后3mo后取出RS泪道再通管,拔管后随诊6mo。比较术前与拔管后1、3、6mo的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评级,拔管后6mo评定该术式的疗效。

      结果: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拔管后1、3、6mo的荧光素染色消失试验评级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治愈35眼(90%),好转4眼(10%),未见复发病例,有效率100%。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小梁咬切器咬切泪小点成形联合RS泪道再通管置入术是一种治疗泪小点膜闭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 双氯芬酸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眼科术后干眼症的临床分析

      2017, 17(7):1368-13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5

      摘要 (1864) HTML (0) PDF 414.07 K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眼科术后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眼科术后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94例94眼,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47眼,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干眼症状调查问卷评分、检测角膜荧光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up time,BUT)及泪液分泌(Schirmer Ⅰ test,SⅠt)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干眼症临床症状调查得分、CFS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及SⅠt情况比治疗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干眼症临床症状调查得分、CFS得分、BUT及SⅠt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明显优于对照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眼科手术后干眼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钠眼液联合玻璃酸钠眼液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干眼的临床症状,减少角膜荧光染色情况,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量。

    • 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疗效

      2017, 17(7):1371-13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6

      摘要 (1365) HTML (0) PDF 2.16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治疗眼部带状疱疹的效果。

      方法:选取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进行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A组),并将结果与既往采用药物治疗的眼部带状疱疹患者22例22眼(B组)的病程时间、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疼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A组治愈率为91%,B组治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5,P﹥0.05); A组平均治愈天数为8±2.22d,B组为12±1.8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5); A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B组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P<0.05); A组治疗平均缓解疼痛天数为5±1.23d,B组为10±1.3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7,P<0.05)。

      结论:氦氖激光联合TDP照射能明显缩短眼部带状疱疹的治疗时间,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疼痛,对眼部带状疱疹的治愈率无明显影响。

    • 影响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7, 17(7):1374-1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7

      摘要 (1227) HTML (0) PDF 430.77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术86例118眼,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调查且临床资料完整,记录所有患者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以0.3为分界将患者分为低视力组(视力<0.3)与视力正常组(视力≥0.3),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病程、BCVA、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巩膜、眼底病变程度、术后并发症、玻璃体脱离、黄斑病变等因素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中低视力34眼(29%),视力正常84眼(71%); 低视力组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合并黄斑病变所占比例、合并后巩膜葡萄肿所占比例、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与视力正常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眼轴长度(OR:1.567,95%CI:1.129~2.224)、黄斑病变(OR:8.054,95%CI:1.741~37.541)、晶状体核硬度分级(OR:3.642,95%CI:2.512~18.787)、眼底病变程度(OR:7.964,95%CI:1.254~28.415)均与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相关(P<0.05); 随访6mo,晶状体后囊膜混浊5眼,无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

      结论:眼轴长度、黄斑病变、晶状体核硬度分级、眼底病变程度均为影响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必须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重视术中精细操作。

    • 飞秒激光小切口微透镜取出术并发症分析

      2017, 17(7):1378-1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8

      摘要 (1307) HTML (0) PDF 981.88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本院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如何有效预防与处理。

      方法:对2015-01/12本院实施的799眼SMILE手术进行统计, 回顾性分析其术中术后出现的各类并发症。

      结果:选取患者中798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好,仅1眼术中扫描出现严重黑斑,改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过程中5例5眼(0.6%)患者发生失吸,11例17眼(2.1%)患者发生了不透明气泡层(OBL),术后BCVA无下降。术后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及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的发生率低,分别为0.3%和0.4%,未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角膜愈合良好。仅6例9眼(1.1%)于6mo后复查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其余患者SMILE术后3mo均获得1.0以上UCVA,达到术前BCVA。

      结论:SMILE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预防并及时正确处理各类并发症是术后获得良好视力的关键。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2017, 17(7):1381-13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49

      摘要 (1078) HTML (0) PDF 391.25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03/2016-03在我院治疗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6例26眼,均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及立体视功能情况。

      结果:患者随访结束时屈光度的等效球镜和双眼间屈光参差分别为1.47±0.51D和1.15±0.22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患者随访结束时看远和看近UCVA及BCVA分别为0.26±0.13和0.23±0.09、0.42±0.09和0.31±0.16,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患者随访结束时立体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立体视功能<100"眼数比例为23%。

      结论: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 临床弱视治疗和依从性对疗效影响的分析

      2017, 17(7):1384-13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7.50

      摘要 (1377) HTML (0) PDF 408.85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和疗效,分析依从性对治疗过程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01-01以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弱视治疗、随访资料完整的弱视患儿共78 例129 眼,其中男31例53 眼,女47例76眼,初始就诊年龄3~12岁,进行以准确验光、合理配镜和优势眼恰当遮盖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并对家长和患儿进行依从性培训。治疗时间为12~36mo,随访3a,观察最终疗效,比较依从性好、一般、差3个等级患儿的阶段性疗效差别。

      结果:在治疗36mo时,痊愈106眼,基本痊愈21眼,总治愈率98.4%,提高2眼(1.6%),无效0 眼,总有效率100%。治疗6mo时,总治愈率为69.0%,三种不同依从性患儿的治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比较P<0.001,两两比较P<0.017)。治疗12mo时,总治愈率为89.1%,依从性一般的患儿治愈率与依从性好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弱视患儿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治疗进程的重要因素,对家长和患儿的依从性培训可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