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7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TGF siRNA转染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B3转分化的抑制作用
    庄华 郑凝旋 巫婧 徐巍 胡建章 谢茂松 郭建 徐国兴
    2017, 17(8):1387-13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1
    [摘要](1421) [HTML](0) [PDF 6.49 M](1187)
    摘要: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CTGF siRNA 转染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株B3 CTGF和α-SMA表达的影响。

    方法:5'-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CTGF siRNA与脂质体混合,并转染HLECs,通过荧光转染评估转染率。我们用CCK-8来评价转染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活力并使用实时定量RT-PCR,细胞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来分析CTGF和α-SMA在转染后的表达改变。

    结果:脂质体介导的CTGF siRNA转染呈现出高效的转染率。转染率在24h高达95%。CTGF siRNA 72h转染能有效抑制HLECs的增殖。CTGF siRNA转染24h后CTGF和α-SMA的表达量都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无类似效应。

    结论:CTGF siRNA 能够有效降低CTGF和α-SMA的表达。

    2  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状体的偏移及眼轴的改变
    高潮 吕帆
    2017, 17(8):1394-13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2
    [摘要](1612) [HTML](0) [PDF 5.00 M](1370)
    摘要:
    目的: 研究后发障患者在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体有无发生偏移,以及眼轴是否发生变化。

    方法: 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段内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患者14例18眼。所有患者在行YAG激光术前均先参照标准对数视力表验光并获得最佳矫正视力,以眼前节OCT获得眼前段图像,并以CMOS测得眼轴。本研究中定义瞳孔所在的水平面与人工晶体的前表面所成的夹角为人工晶体偏移度(简称偏移度,单位:度)。完成相关检查后,对患者逐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术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术眼一次,术后1h,1wk后对患眼行验光,眼前节OCT及CMOS检查。分别记录患眼人工晶状体的偏移度、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并以SPSS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YAG激光术前各例眼的平均偏移度为2.896±2.286度,平均眼轴为23.56±0.55 mm; 术后1h平均偏移度为4.702±2.991度,平均眼轴为23.40±0.59 mm; YAG术后1h较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了平均3.72±1.74行。YAG术后1wk回访患者有9例12眼,此12眼的YAG术后1h的平均偏移度为3.175±1.791度,术后1wk的平均偏移度为3.434±1.835度。YAG术后1h与术前相比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1h与术前相比眼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YAG术后1wk与术后1h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YAG术后1h较术前提高的最佳矫正视力行数与术后1h较术前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值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23。

    结论: 后发障患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体发生偏移,而眼轴长度几乎不变; 且YAG术后人工晶体发生的偏移量越小,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越多。

    3  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青光眼
    童女侠 尹金福 晋秀明 谢欣
    2017, 17(8):1399-14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3
    [摘要](1211) [HTML](0) [PDF 427.01 K](1025)
    摘要:
    目的:观察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行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8例18眼,分别记录眼压(IOP)、最佳矫正视力(BCVA)、抗青光眼药物数量及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mo。

    结果:术后24mo,15眼取得了绝对成功(未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时IOP<21 mmHg),成功率为88.2%(15/17)。术前IOP为36.9±4.8 mmHg,术后12mo为15.4±3.5 mmHg,术后24mo为15.5±3.5 mmHg。术后早期有2例患者(11.1%)由于滤过泡纤维化出现了高眼压。大多数患者最后一次复查时BCVA较术前有提高。2例患者(11.1%)术后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术后无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引流器触碰虹膜或引流器脱位等并发症。

    结论: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的、有效的,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选择。

    4  影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改善的因素
    Evelyn Tai Li Min Goh Yihui Wan-Hazabbah Wan Hitam Haslina Mohd Ali
    2017, 17(8):1404-14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4
    [摘要](1369) [HTML](0) [PDF 433.79 K](1125)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改善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01/2014-12在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Sultanah Bahiyah医院收治的PDR行玻璃体切除术病例资料,包括1y内患者统计,基线视力(VA)和LogMAR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22.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103例患者。平均年龄51.2y。在多变量分析中,每个0 logMAR基线VA的1 logMAR术前正偏差与0.859 logMAR的术后改善相关(P<0.001)。同样,术前附着的黄斑与玻璃体切除术后的logMAR视力改善相关(b=0.374,P=0.003)。无虹膜新血管和无术后并发症与玻璃体切除术后改善的logMAR视力相关,分别为1.126(P=0.001)和0.377(P=0.005)。无长效眼内填充与玻璃体切除术后logMAR视力改善相关,为0.302(P=0.010)。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是:术前视力较差,黄斑附着,无虹膜新生血管,无术后并发症和未使用长效眼内填充物。了解视力改善的因素将有助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决策。

    5  计算机用户中干眼的发生情况
    Mohammad Hossein Davari Ghasem Karimi Seyed Hamid Sajjadi
    2017, 17(8):1410-14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5
    [摘要](1302) [HTML](0) [PDF 365.32 K](1104)
    摘要:
    目的:明确计算机用户中干眼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非使用者进行比较。

    方法:这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于2015年在Birjand进行。研究的样本量确定为304例(计算机用户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两组都使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泪液分泌试验用于评价研究对象的干眼情况。研究对象填写问卷,所用问卷通过回顾文献基于客观情况发展来。使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

    结果:干眼发生率:对照组为3.3%(5例),计算机用户组为61.8%(9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对照组为7.9%(12例),计算机用户组为34.2%(5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计算机用户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干眼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干眼患者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为6.65±3.52h,对照组为1.62±2.54 h(T=13.25, P<0.001)。

    结论:这一研究显示了使用计算机和干眼、眼部症状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使用计算机工作的时间予以特别的关注。

    6  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表现
    Ihsan Yilmaz Ferah Ozcelik Gokhan Demir Gonul Durusoy Basak Saracoglu Muhittin Taskapili
    2017, 17(8):1415-14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6
    [摘要](1501) [HTML](0) [PDF 806.38 K](1206)
    摘要:
    目的:评价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舒适度及视觉表现。

    方法:横断面研究。50例患者(50眼)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屈光度、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地形图和对比敏感度。戴镜后,测量最佳戴镜矫正视力(BCLCVA)、对比敏感度及舒适度通过平均视觉模拟量(VAS)呈现。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26.2±6.0(16~39)y。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UCVA, BCVA, 和 BCLCVA的平均logMAR值依次为0.61±0.37(0.15~1.3), 0.42±0.32(0~1.3)和 0.18±0.20(0~1.3)。使用接触镜后视敏度显著提高(P<0.05),在明视和暗视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数值明显增加(P<0.05)。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视觉模拟量(VAS)值为8.02±1.64(5~10)。

    结论: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能够改善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舒适度。

    7  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
    朱红娜 乔瑛 苏安乐 张婷 孙中洋 梁厚成
    2017, 17(8):1419-14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7
    [摘要](1290) [HTML](0) [PDF 2.05 M](1255)
    摘要:
    目的:研究蓝光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利用35W白色冷光灯加用蓝色滤光片建立蓝光损伤体外培养的RPE细胞模型,蓝光控制波长在470~520nm,光照强度控制为2 000Lx左右,光照时间控制为24~96h,利用CCK-8法检测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RPE细胞中miR-103的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 蓝光照射组的RPE细胞内的miR-103含量较对照组增加; miR-103过表达时,RPE细胞的增殖能力减退,降低miR-103的表达时,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降低miR-103的表达能够减弱蓝光对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论:蓝光通过上调miR-103抑制RPE细胞的增殖,miR-103可能成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8  姜黄素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IL-23和IL-17表达的影响
    张海江 梁亮
    2017, 17(8):1423-14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8
    [摘要](1157) [HTML](0) [PDF 1.48 M](1060)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IRI)模型,观察姜黄素对Sprague-Dawley(SD)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 IL-23)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 NCG)、模型组(model group, MG)、姜黄素低剂量组(low-dose curcumin group, LDCG)和姜黄素高剂量组(high-dose curcumin group, HDCG),每组15只。MG、LDCG、HDCG组SD大鼠右眼均采用前房灌注生理盐水升高眼压法建立RIRI模型。LDCG、HDCG组均于建模前30min和建模后每24h定时分别以20、100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姜黄素溶液。建模后72h作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同时,提取视网膜分别作Western-blot、ELISA法检测和分析各组视网膜IL-23和IL-17的表达水平及变化情况。

    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NCG组视网膜结构正常,层次清楚,细胞排列均匀整齐,视网膜厚度正常,无炎症细胞浸润。MG、LDCG组视网膜组织水肿,各层排列紊乱,可见细胞空泡、核浓缩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HDCG组视网膜组织结构与NCG组相似,视网膜组织结构完整,炎症反应相对较轻。Western-blot、ELISA法检测和分析均显示IL-23、IL-17在MG组的表达明显增强,与NCG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LDCG、HDCG组中IL-23、IL-17的表达较MG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姜黄素可以减轻视网膜的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 抑制视网膜IL-23、IL-17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这为姜黄素在亚急性期治疗RIRI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9  羊膜提取液抑制兔Epi-LASIK术后haze形成的作用和机制
    夏世刚 王俞方 肖启国 彭华
    2017, 17(8):1427-14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09
    [摘要](1273) [HTML](0) [PDF 3.79 M](1053)
    摘要:
    目的:探讨羊膜提取液(AE)抑制兔微型角膜刀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新西兰白兔36只72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E组、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构建Epi-LASIK动物模型,术后AE组滴用AE眼液,激素组滴用1g/L磷酸地塞米松眼液,溶媒对照组滴用不含AE的溶媒眼液。术后1、4、8wk在裂隙灯下进行haze分级评估。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修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角膜上皮细胞NF-kB P65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抗炎症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的表达水平。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激素组和溶媒对照组比较,Epi-LASIK术后1wk,AE组兔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形态较均匀,排列较规则; 术后4wk时,AE组浅基质层内出现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形成少量瘢痕; 术后8wk,AE组角膜浅基质层见少量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极少形成瘢痕。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抑制炎症因子(TNF-α、TGF-β1和IL-1β)和促进抗炎症因子(IL-4、IL-10和IL-13)分泌的作用,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在术后早期(1wk和4wk),AE组与激素组、溶媒对照组相比,角膜上皮细胞NF-kB通路关键组份P65蛋白浅染,细胞核淡染,明显抑制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

    结论:羊膜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NF-k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胶原与瘢痕形成和haze的发生。

    10  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ARPE-1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陈强 安娜 庄曾渊 梁丽娜
    2017, 17(8):1433-14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0
    [摘要](1195) [HTML](0) [PDF 2.06 M](1162)
    摘要:
    目的:探讨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氢醌(hydroquinone,HQ)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Q诱导体外培养ARPE-19细胞氧化损伤,确定最佳造模浓度; 制备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采用CCK-8法检测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ARPE-19细胞活力的影响,TUNEL技术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以及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

    结果:当HQ浓度达到90μmol/L以上时,ARPE-19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相较于模型组,预防给药时,浓度1%和2%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HQ损伤具有有显著保护作用(均P<0.01),0.5%和5%含药肠吸收液对HQ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均P<0.05); 治疗给药时,1%和2%含药肠吸收液对HQ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有一定下降(P<0.05)。抗氧化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均能明显提高SOD和GSH-Px含量(均P<0.05),其中预防组的作用更为显著(P<0.01,P<0.05)。

    结论:补肾养血明目方对HQ诱导的ARPE-19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关。

    11  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PEDF和VEGF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赵抒羽 郭小南 何锦贤
    2017, 17(8):1437-14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1
    [摘要](1212) [HTML](0) [PDF 441.46 K](892)
    摘要:
    目的:探讨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对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06/2016-06在佛山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角膜碱烧伤患者32例37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7例19眼,采用40mg/L人羊膜匀浆提取液治疗,B组15例18眼,采用3g/L泼尼松龙滴眼液治疗。在治疗不同的时间点(1、4、7、14、21、28d)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同时检测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PEDF及VEGF的表达水平。

    结果:A组患者在使用人羊膜匀浆提取液治疗后,PED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治疗28d后,PEDF表达水平达到了0.721±0.314,而B组患者PEDF表达水平仅有0.538±0.253,两组患者PEDF表达水平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的时间点检测时均低于B组,在治疗28d后,A组患者VEGF表达水平为0.152±0.020,B组患者VEGF表达水平为0.302±0.031,两组患者VEGF表达水平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角膜新生血管数量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人羊膜匀浆提取液可以促进患者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PEDF表达,抑制VEGF的表达和角膜新生血管的增殖。

    12  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及视力的影响
    董永孝 许淑云 杜建英 王升 蒲晓莉 关小荣 张文芳
    2017, 17(8):1441-14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2
    [摘要](1188) [HTML](0) [PDF 495.92 K](994)
    摘要:
    目的:探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损伤及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3-07/2015-07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患者120例145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73眼和对照组60例72眼,观察组采用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传统3.2mm同轴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切口部位角膜厚度、切口宽度、切口长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并发症等指标。

    结果:术后1wk,观察组UCVA、BCVA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4、7.109, P<0.05); 术后1wk、1mo时,观察组切口宽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225.2, P<0.05),切口长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6、5.009, P<0.05); 术后1wk,观察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 P<0.05); 观察组手术源性散光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3、22.16, P<0.01); 两组患者并发症(8.22% vs 11.1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48, P>0.05)。

    结论:1.8mm 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可能与减轻角膜损伤、增强角膜闭合状态及降低术后术源性散光有关。

    13  玻璃体切除术前注射抗VEGF类药物治疗PDF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隽 徐国兴
    2017, 17(8):1446-14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3
    [摘要](1640) [HTML](0) [PDF 8.15 M](1101)
    摘要:
    目的:探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类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全面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01,语种不限,检索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 采用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所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GRADEpro软件对各评价指标的参数进行循证医学质量评价; 采用漏斗图检测所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 最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发表时间介于2008/2016的1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包含923例患眼,其中493例患眼进入PPV联合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anti-VEGF组(试验组),430例患眼进入单纯行PPV组(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1)试验组术中出血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06,95%CI(0.02~0.1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WMD=-29.13,95%CI(-36.95~-21.30),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术后早期\〖OR=0.29,95%CI(0.19~0.44),P<0.01\〗及晚期\〖OR=0.34,95%CI(0.20~0.58),P<0. 01\〗玻璃体出血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水平不优于对照组\〖WMD=-0.51(LogMAR),95%CI(-1.10~0.08),P=0.09\〗,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术中医源性视网膜破裂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4,0.40),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在纳入的16篇文献共493例试验组患眼中,无1例报道出现与注射anti-VEGF类药物相关的明显眼内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PDR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类药物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如注射药物的剂量、玻璃体腔内注射与手术的间隔时间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14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陈奇 杨建军 李敏
    2017, 17(8):1457-1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4
    [摘要](1409) [HTML](0) [PDF 467.96 K](1155)
    摘要: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疾病,有色人种多见,在我国主要患者群以60岁左右为主,且女性较多见,该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且尚无特效药,眼底镜下可见橘红色病灶、出血及渗出,结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可做出诊断,近几年对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有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注射疗法、针对并发症的手术治疗及其联合治疗,本文将对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疗展开综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5  Avellino型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谭俊凯 王芝 刘旭阳 张志伟
    2017, 17(8):1461-1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5
    [摘要](1551) [HTML](0) [PDF 432.76 K](1099)
    摘要:

    Avellino型角膜营养不良(Avellino corneal dystrophy,AC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眼异常疾病,其病因是位于第5号人类染色体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duced gene,TGFBI)存在R124H突变最终导致异常TGFBI蛋白沉积于角膜组织,而由突变导致异常蛋白质沉积的潜在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人类遗传学、眼病的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Avellino型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基础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而尝试组织该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理解TGFBI和与之相互作用蛋白Periostin在该疾病中所扮演的作用将有助于后续的相关研究。

    16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促炎症因子升高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勇 谢琳
    2017, 17(8):1465-1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6
    [摘要](1122) [HTML](0) [PDF 444.98 K](1015)
    摘要: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世界上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原发性青光眼中最常见的类型,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很多学说,如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而近几年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可能也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过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多种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本文总结了两种常用的房水因子的检测方法,并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促炎症因子升高的机制。

    17  黄斑前膜的研究现状
    房国凤 高荣玉 徐鑫彦
    2017, 17(8):1469-14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7
    [摘要](1645) [HTML](0) [PDF 446.45 K](1249)
    摘要:

    黄斑前膜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眼内某些细胞沿着视网膜内表面生长形成的纤维增生膜,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黄斑前膜的主要方法是双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无定论。影响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因素很多,如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区结构的完整性等。

    18  OCT形态学参数在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预后中的价值
    刘瑞 盛敏杰
    2017, 17(8):1473-1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8
    [摘要](1244) [HTML](0) [PDF 1.63 M](1175)
    摘要:

    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效果的评估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术前测量的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基底最大直径、裂孔最大高度、黄斑裂孔指数、裂孔形成因子、裂孔牵拉指数、黄斑裂孔愈合指数、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中心凹视锥细胞外节尖端线、中心子区视网膜厚度以及黄斑裂孔内口直径等形态学参数与术后视力和裂孔解剖复位情况存在一定相关性。认识各种预测指标、熟悉其价值有助于手术者直观地对术后情况进行判断,也有助于加深对黄斑裂孔形态、功能学改变的了解。

    1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DR中的临床应用
    向湘 唐仕波
    2017, 17(8):1477-14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19
    [摘要](1367) [HTML](0) [PDF 434.60 K](1111)
    摘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新兴发展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使用造影剂便能快速、安全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治和随访,尤其是血管性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CRVO/BRVO),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本文就OCT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20  星状玻璃体变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刘小雪 高磊 陈宁 刘广森
    2017, 17(8):1481-14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0
    [摘要](3998) [HTML](0) [PDF 467.09 K](1256)
    摘要:

    星状玻璃体变性(asteroid hyalosis,A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极少影响视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患者多因其他眼疾就诊时发现本病,具体机制不清楚。B超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于合并其他眼底疾病的患者,OCT和FFA可以降低星状小体的干扰,提高眼底的可视性。临床上一般很少对单纯AH进行临床干预,最近有研究表明,本病可合并其他多种眼科疾病,合并白内障时,AH的存在可使植入的硅胶人工晶状体发生钙化,而钙化的IOL大多需要进行置换,关于AH合并白内障是否应Ⅰ期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有关AH的发病影响因素、相关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21  玻璃体液化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
    张鹏程 严宏
    2017, 17(8):1485-1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1
    [摘要](1421) [HTML](0) [PDF 458.08 K](1574)
    摘要:

    玻璃体液化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改变,随后会进一步影响玻璃体及其周围组织的理化性质,导致多种相关眼部疾病。玻璃体液化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透明质酸逐渐耗竭和胶原网状结构塌陷,其中伴随着一系列玻璃体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因此,本文对正常眼玻璃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玻璃体生物力学特性的测量方法、玻璃体液化形成机制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以及玻璃体液化与眼病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有效地减缓和治疗玻璃体液化提供思路。

    22  眼睑加热装置联合眼睑按摩对办公室干眼疗效观察
    赵兵 张晓博
    2017, 17(8):1489-14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2
    [摘要](1227) [HTML](0) [PDF 1.95 M](1127)
    摘要:

    目的:比较眼睑加热联合眼睑按摩与人工泪液对办公室干眼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纳入办公室工作人员干眼患者60例60眼,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试验组给予蒸汽润眼仪联合眼睑按摩治疗。所有受检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2、4wk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检查: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表、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I试验与睑板腺分泌功能评估。

    结果:入选60例60眼干眼患者中,48例48眼患者(对照组23例23眼,试验组25例25眼)患有睑板腺功能障碍。4wk的治疗过程中,眼表疾病指数评分(F分组=41.63,P<0.01)、泪膜破裂时间(F分组=60.47,P<0.01)与睑板腺分泌物性质评分(F分组=12.12,P<0.01),实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分组=1.79,P>0.05)、泪液分泌量(F分组=0.17,P>0.05)与睑板腺管通畅率评分(F分组=0.68,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是我国办公室干眼的重要病因,眼睑加热联合眼睑按摩对办公室工作人员干眼疗效优于人工泪液。

    2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
    王佳
    2017, 17(8):1494-14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3
    [摘要](1879) [HTML](0) [PDF 401.16 K](908)
    摘要:
    目的:比较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法将72例7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则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水肿程度、自觉症状评分、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视力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7d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观察组角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均能明显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症状及患者视力,但后者相比前者在修复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有明显优势。

    24  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中的临床观察
    王晓峰 杨卫华
    2017, 17(8):1497-15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4
    [摘要](1273) [HTML](0) [PDF 430.98 K](1045)
    摘要:
    目的:通过对非球面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比较,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远近视力、剩余散光、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方法:选取2014-02/2016-06在我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46例48眼,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crySof IQ ReSTOR Toric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试验组; AcrySof IQ 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剩余散光和术后患者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

    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6mo的剩余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mo视近视远脱镜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近附加和散光矫正,可为患者提高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脱镜率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是白内障术后患者尤其是散光伴有明显视近阅读需求患者的福音。

    25  应用OCT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
    费芸 汪浩
    2017, 17(8):1501-1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5
    [摘要](1493) [HTML](0) [PDF 485.32 K](968)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术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随访67例67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OCT检查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于术后3mo根据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分为A组(BCVA>0.5)和B组(BCVA≤0.5)。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后两两比较、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BCVA(LogMAR)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好转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04,P<0.01)。CFT术前较术后1wk,1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较术后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 术后3mo较术后1wk,1mo增厚,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排除黄斑中心凹病变眼术后3mo的BCVA与CFT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r=0.28,P=0.03)。术后3mo A、B组间CF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年龄及人工晶状体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完整及其厚度预示可达到较好的最佳矫正视力。

    26  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治疗NPDR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丽 胡水清
    2017, 17(8):1504-15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6
    [摘要](1238) [HTML](0) [PDF 1.95 M](934)
    摘要:
    目的:探讨多点扫描一次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我院治疗的NPDR患者78例132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72眼)和对照组(36例60眼),观察组给予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对照组给予单点扫描,分3~4次完成PRP。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视野平均阈值、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a、b波振幅、激光能量等。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7%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面积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视野平均阈值、F-ERG a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mo F-ERG b波振幅分别为221.94±70.18和219.82±69.56mV,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激光能量为541.23±56.39mW,明显高于对照组(326.39±78.83m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能量密度为0.34±0.14mW·ms/mm2,明显少于对照组(2.01±0.97mW·m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和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点扫描一次完成PRP治疗NPDR的疗效较好,相比较单点多次PRP,具有能量密度低,产生的激光损伤小的优点。

    27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治疗严重PDR
    任辉
    2017, 17(8):1508-15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7
    [摘要](1152) [HTML](0) [PDF 2.20 M](1109)
    摘要: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术(vitreous retinal surgery,VRS)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5-03/2016-06确诊为严重PDR患者61例74眼,根据自愿原则,31例37眼在VRS前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设为联合组,30例37眼行纯VRS,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的玻璃体积血率、BCVA(LogMAR)、平均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

    结果:联合组术后1wk玻璃体积血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2); 联合组术后>1~4wk玻璃体积血率为0,而对照组为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 联合组术后>1~3mo玻璃体积血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 术后3mo联合组的BCVA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0,P=0.023); 术后3mo两组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6,P=0.608); 术后3mo联合组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98.8±78.3μ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86.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5,P=0.003); 联合组一过性高眼压率为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5,P=0.001); 联合组的视网膜前膜率、复发性牵拉性视网膜脱落率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辅助VRS虽存在一定争议,但在合适的剂量、频率和时间下能取得显著的疗效,安全性也较高。

    28  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在角膜屈光手术前泪膜功能检测中的有效性和舒适性
    张鹏 吕菊玲 吴菊芬 王兰 张杰 霍淑平 陈金鹏
    2017, 17(8):1512-15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8
    [摘要](1436) [HTML](0) [PDF 1.81 M](1009)
    摘要:
    目的:探讨传统泪膜测量方法和非侵入性泪膜功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一致性及舒适性。

    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选取101例101眼欲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应用Oculus眼表分析仪测量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下泪河高度(LTMH); SchimerⅠ试验(SⅠt)测量基础泪液分泌、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fl-BUT)。分别对首检眼的NIBUT与fl-BUT进行相关性、一致性分析,对LTMH与SⅠt进行相关分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ng scale,VAS)对两种检查过程的舒适度进行评价。

    结果:LTMH与SⅠt呈正相关(rs= 0.346,P=0.001)、NIBUT与fl-BUT呈正相关(rs = 0.393, P=0.001)。NIBUT与fl-BUT的Bland-Altman图 95%一致性界限范围-9.62~14.18。NIBUT检查与fl-BUT检查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4,P=0.020); LTMH检查与SⅠt检查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45,P=0.001)。

    结论:Oculus 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的NIBUT、LTMH值客观有效,LTMH与SⅠt呈良好的正相关,NIBUT与fl-BUT、SⅠt与LTMH存在正相关,且检查过程较传统方法舒适,能够有效评估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泪膜功能。

    29  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黎嘉丽 李姝燕 陈敏瑜 萧玉莹 刘清洋 马萍萍
    2017, 17(8):1516-15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29
    [摘要](1623) [HTML](0) [PDF 389.63 K](1088)
    摘要: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和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7岁低中度近视的患者97例189眼,配镜后随访2a,观察患者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并分析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率及角膜垂直曲率戴镜1mo后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在戴镜2a后等效球镜变化量(-0.51±0.64D,t=10.864,P<0.001),眼轴长度增加(0.33±0.31mm,t=14.879,P<0.001),角膜散光变化量(-0.25±0.43D,t=5.37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变化量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戴镜前球镜、戴镜前等效球镜、基础眼轴与等效球镜变化量均呈负相关(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虽然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有小幅增加,但仍是一种有效控制近视发展的矫治方法。角膜塑形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眼轴长,近视度数高的患者,其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30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术后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
    刘长辉 魏栋栋 梁玲
    2017, 17(8):1519-15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0
    [摘要](1286) [HTML](0) [PDF 425.77 K](1044)
    摘要: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弱视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4例84眼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矫正视力与立体视觉的相关性。

    结果:患者84 例84眼经LASIK术治疗3、6mo,1a后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立体视锐度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治疗后3、6mo,1a矫正LogMAR视力和立体视锐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组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年龄≥30岁组(P<0.05)。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后3、6mo,1a立体视锐度值较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矫正LogMAR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LASIK术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的提高与立体视力下降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LASIK术能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矫正视力及立体视觉,但患者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受年龄与弱视类型影响。

    31  标准化患者教学在神经眼科教学中的应用
    方伯言 王大江
    2017, 17(8):1523-15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1
    [摘要](1110) [HTML](0) [PDF 413.38 K](964)
    摘要:
    目的:通过积极探索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法在神经眼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着力提升神经眼科医师临床诊疗思维层次和能力素质。

    方法:以2014/2016年参加神经眼科临床专业学习培训的研究生或进修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抽样选取40名人员,按性别比例设置分配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SP教学法组织施教。课程结束后,采取科目考试、问卷调查、综合评定等方式,对评测教学内容、质量和效果的量化数据进行采集与汇总,并应用SPSS 20. 0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结果:问卷调查显示,两个组分别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理解掌握的透彻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性、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性,以及教师施教能力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病例分析试题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使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神经眼科医师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32  角巩膜层间分离治疗迁延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
    王鑫 马莉珍 吴彦超
    2017, 17(8):1526-1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2
    [摘要](1176) [HTML](0) [PDF 1.32 M](1107)
    摘要:
    目的:观察角巩膜层间分离治疗迁延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2 例22 眼经药物治疗角膜溃疡迁延不愈的深层感染患者,行角巩膜层间分离,角膜层间填充无菌明胶海绵,对角膜溃疡愈合、前房炎症反应及角膜层间新生血管生长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进行评价。

    结果:术后随访3~6mo,其中18眼术后7~9d角膜层间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前房积脓减少,12~15d溃疡逐渐缩小,感染控制,周围基质水肿减轻,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4眼为混合感染,其中2眼因病灶范围进展迅速,新生血管未长入病灶,溃疡濒临穿孔而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结论:角巩膜层间分离旨在将角膜缘深层血管引入溃疡周围,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角膜深层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33  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对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詹磊 熊思盈 甘孟欣 温利辉
    2017, 17(8):1529-15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3
    [摘要](1251) [HTML](0) [PDF 373.08 K](1026)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01/2017-02我院收治的DR患者160例160眼,根据有无合并白内障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74例74眼,联合手术组患者86例86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1d和术后1mo时检查两组患者术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

    结果: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手术组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较手术前下降,细胞平均面积和变异系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影响,针对有适应证的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34  白内障手术切口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曾树森 王斌
    2017, 17(8):1532-15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4
    [摘要](1121) [HTML](0) [PDF 416.50 K](1020)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小对矫正角膜原有散光、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4-07/2016-07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6眼。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乳化超声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3.0mm透明角膜切口,观察组为1.8mm透明角膜切口。检测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 Ⅰ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记录术后1d,1wk,1、3mo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SIA)。

    结果:两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3mo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1wk,1、3mo SIA均不断减小,且观察组术后1d,1wk,1mo SI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 SⅠt、BUT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wk SⅠt、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3.0mm标准切口相比,1.8mm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SIA,缩短角膜稳定性恢复时间。

    35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角膜的影响
    李曼 谢桂军 任勇刚
    2017, 17(8):1536-1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5
    [摘要](1121) [HTML](0) [PDF 443.97 K](953)
    摘要:
    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角膜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12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1例196眼,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扭动模式组(A组)和传统模式组(B组),晶状体核硬度按照Emery标准进行分级。记录术中所使用的有效超声时间(ultrasound time,UST)、有效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角膜水肿程度(corneal edema degree,CED)、眼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结果:两组患者各级核硬度手术中所使用的UST和CDE比较,A组较B组低。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高,而术后3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角膜水肿和CCT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眼角膜水肿轻,平均CCT厚,术后30d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d平均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A组较B组高,丢失率低。

    结论:由于缩短了术中UST和减少了CDE,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减轻了对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患者术后恢复周期缩短,但并未根本解决超声乳化对眼角膜造成的损伤。

    36  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研究
    董晶 张振华 高晓唯 胡裕坤 李晓虹 李文静 郭云林
    2017, 17(8):1540-15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6
    [摘要](1152) [HTML](0) [PDF 1.88 M](1165)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正常角膜、顿挫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临床期圆锥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分析不同进展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特征,为更早期地诊断圆锥角膜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顿挫期圆锥角膜15眼为顿挫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23眼为亚临床期组,临床期圆锥角膜40眼为圆锥角膜组,欲行近视激光手术和正常角膜志愿者40眼为正常组(对照组),应用Corvis ST测定各组的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结果:正常角膜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亚临床期组第二压平长度(AL2)、第一压平速率(AV1)、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adius)、最大压陷深度(D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与圆锥角膜组除第二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ime)、最大压陷屈膝峰间距(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生物力学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DA对于圆锥角膜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0.891±0.028)。

    结论:顿挫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无改变,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部分参数有改变,但其参数单独诊断圆锥角膜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差。临床期圆锥角膜生物力学较正常角膜明显改变,DA诊断效率最高。

    37  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患者的术式选择和术后疗效
    窦文文 邹贺 张辉
    2017, 17(8):1545-15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7
    [摘要](1116) [HTML](0) [PDF 410.45 K](988)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3mo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14-07/2016-12我院白内障科就诊的34例34眼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分别观察患者术后1wk,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患者各期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1眼,0.3~<0.5者8眼,0.5~<0.7者16眼,>0.7者9眼,达到或接近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wk,1、3mo眼压处于正常范围内。手术并没有明显增加角膜的散光度。

    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范围>2个象限的患者,Ⅰ期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mo后矫正视力>0.3者,Ⅱ期行小切口两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能有效确切地提高视力,稳定眼压,术后并发症少,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38  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
    吴兵 杨建 杨学龙 孙峰
    2017, 17(8):1548-15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8
    [摘要](1170) [HTML](0) [PDF 386.64 K](976)
    摘要: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54眼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劈核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前裸眼视力(LogMAR)1.095±0.171,矫正视力(LogMAR)0.994±0.158。术后1wk裸眼视力(LogMAR)0.321±0.214,矫正视力(LogMAR)0.276±0.179。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52、29.211,P<0.01); 术前角膜散光平均值为0.93±0.34D,术后3mo为 0.95±0.29D,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05); 全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处理中具有优势,安全有效。

    39  同轴2.5mm与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
    陶静 周伟 房传凯
    2017, 17(8):1550-15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39
    [摘要](1226) [HTML](0) [PDF 399.82 K](1095)
    摘要:
    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2.5mm与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5-02/2016-02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70例92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眼。A组采用2.5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34例46眼),B组采用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术(36例46眼)。观察两组患者的BUT(break-up time)、SⅠt(Schirmer's Ⅰ test)和睑缘平行的结膜皱褶(LIPCOF),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的BUT于术后1wk,1、3mo时与术前相比均低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高于B组(t=3.089、4.497、4.322,均P<0.01); 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 SⅠt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低于B组(t=-6.286、-3.992、-3.278,均P<0.01); 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时的LIPCOF与术前相比均高于术前,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2、-5.131、-3.652,均P<0.01)。术后6mo时,A组患者的BUT、SⅠt 和LIPCOF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646、0.551、0.165,均P>0.05); B组患者的BUT、SⅠt 和LIPCOF与术前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59、3.629、4.211,均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大小可影响术后泪膜的变化,手术切口的减小不仅可以降低对眼表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减轻对术后泪膜的影响。

    40  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初步研究
    秦莹 郝少峰
    2017, 17(8):1554-15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0
    [摘要](1258) [HTML](0) [PDF 451.23 K](1216)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conbercept)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初步疗效。

    方法:研究共纳入17例18眼确诊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初始治疗3mo,每个月给药1次。评估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散瞳后眼底照相、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结果,观察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1、2、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区的渗漏情况以及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厚度。

    结果:患者17例18眼接受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3mo随诊时,15眼(83%)的最佳矫正视力不同程度提高,3眼(17%)最佳矫正视力稳定。以Optovue OCT测量18眼治疗前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为421.72±54.43μm,治疗后1、2、3mo平均为337.89±25.88、293.56±26.87、266.89±19.10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FA和ICG检查结果显示,15眼(83%)黄斑区渗漏消失,3眼(17%)黄斑区仍存在渗漏,随后再次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1~2次至黄斑区渗漏消失。患者18眼中,有2眼出现了眼压升高(26,23mmHg),留院观察1d后,眼压恢复至正常水平。1眼接受玻璃体注射后出现球结膜轻度的充血,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2d后充血消失。使用该药后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对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少,安全性也较高。

    41  SD-OCT自动化分割算法分析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可重复性研究
    杨圣 陈长征 刘璟恒
    2017, 17(8):1558-15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1
    [摘要](1306) [HTML](0) [PDF 3.68 M](915)
    摘要:
    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正常受试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进行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正常受试者43例86眼,用Cirrus HD-OCT扫描受试者双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mm×6mm扫描区的视网膜各层厚度图像,采用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自动分割算法(ganglion cell analysis,GCA)分析软件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进行分析。测量指标 GCA算法GCIPL厚度识别范围是GCL的最内层到IPL的最外层。测量指标包括:平均厚度、最小厚度、椭圆分区2:00、4:00、6:00、8:00、10:00和12:00区域。每个受检眼先由A操作者连续拍摄2次,然后由B操作者拍摄2次,后两次扫描均采用随访模式,计算出受试者内部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同类相关系数(ICC)以评价该仪器测量的可重复性。

    结果:右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5.12±3.95μm,最小平均厚度为83.21±4.41μm,SD范围3.79~4.84μm, CV:95%CI 0.26~0.93,ICC为0.939~0.989。左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4.65±8.73μm,最小平均厚度为81±13.08μm, SD范围8.24~10.56μm,CV:95%CI 0.92~4.94,ICC为0.264~0.968。

    结论:Cirrus HD-OCT GCA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工具,可提供重复性的GCIPL厚度计算,在视网膜疾病的监测和随访上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42  双微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
    孙昊 张剑 康建芳
    2017, 17(8):1562-15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2
    [摘要](1500) [HTML](0) [PDF 406.75 K](992)
    摘要:
    目的:研究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6-02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92例99眼的临床基本资料,其中男49例53眼,女43例46眼,平均年龄57.1±1.9岁; 患者进行眼球麻醉后行玻璃体切割术结合白内障的超声乳化; 观察患者的手术疗效和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联合手术均进行得比较顺利,手术中没有后囊膜发生破裂的患者出现。患者中有7眼使用BSS液进行填充,有46眼注射入硅油,有46眼注射入C3F8; 有49眼Ⅰ期时放置人工晶状体,有21眼在取出硅油时Ⅱ期放置人工晶状体; 患者手术以后视力得到提升的有84眼(85%),视力没有发生变化的有15眼(15%); 患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含一过性高眼压18眼(18%)、前房反应7眼(7%)和角膜水肿8眼(8%)。

    结论:2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43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YAG激光消融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
    罗霁菡 匡毅
    2017, 17(8):1565-15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3
    [摘要](1538) [HTML](0) [PDF 851.96 K](1189)
    摘要:
    目的:观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经过YAG激光消融术治疗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结构变化。

    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彩照,OCT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1~2次YAG激光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测量非接触眼压和普拉洛芬眼液点眼qid,3d,术后2d,1wk,1、3mo复查最佳矫正视力和非接触眼压,术后3mo进行眼前节彩照,术后1wk,1、3mo复查FT和RNFL。

    结果:术前与术后2d,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眼前节彩照能够发现明显的单个或片状玻璃体混浊物,术后3mo玻璃体混浊物明显变小或者消失,玻璃体腔内未见其他异常变化; 术前黄斑和视盘OCT测量数据显示,术前FT为214.60±9.35μm,术后1wk,1、3mo的FT结果分别为213.75±9.07、213.40±8.83、213.85±9.22μm; 术前RNFL上方为130.26±14.23μm,下方133.15±14.46μm,鼻侧82.48±13.50μm,颞侧75.40±11.89μm; 术后1wk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02±14.02μm,下方132.99±14.05μm,鼻侧82.35±13.07μm,颞侧75.42±11.66μm; 术后1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28±14.43μm,下方133.08±13.99μm,鼻侧82.31±13.72μm,颞侧75.45±12.03μm; 术后3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43±14.30μm,下方133.22±14.20μm,鼻侧82.27±13.11μm,颞侧75.46±11.91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分别比较,FT和RNF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YAG激光消融术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构未造成不良影响,疗效确切安全。

    44  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PDR患者VRS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路俊霞 李素华 田华
    2017, 17(8):1569-15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4
    [摘要](1050) [HTML](0) [PDF 395.16 K](941)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tive dibetic retinopthy,PDR)患者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S)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02/2015-12我院接受VRS治疗的PDR患者74例82眼,根据术前玻璃体腔是否注射雷珠单抗分为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和仅行VRS组。记录VRS手术时间、填充物情况、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情况。

    结果: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均显著低于VRS组,两组手术时间和电凝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和使用硅油为填充物的例数均低于VR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使用C3F8和灌注液作为填充物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术后3mo内有4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VRS组术后3mo内有13眼出现玻璃体再积血,两组患者术后3mo内出现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6,P<0.05)。

    结论:PDR患者25G微创VRS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能够减少术中眼部出血、视网膜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眼部再出血、再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45  FFA与OCT检查在葡萄膜炎诊疗中的价值
    孙利娜
    2017, 17(8):1572-15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5
    [摘要](1207) [HTML](0) [PDF 4.09 M](1040)
    摘要:
    目的:研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在葡萄膜炎诊疗中的临床影像学价值。

    方法:选取2014-04/2016-04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葡萄膜炎患者共140例244眼,其中双眼发病患者104例208眼,单眼发病患者36例36眼,患者均经过病史询问、裂隙灯、检眼镜、眼B超等检查确诊是葡萄膜炎。依据葡萄膜炎的解剖部位分成:前葡萄膜炎患者72例132眼,中间葡萄膜炎患者24例48眼,后葡萄膜炎患者28例40眼,全葡萄膜炎患者16例24眼。对以上患者行FFA与OCT检查,评估患者眼底的病变情况。

    结果:前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6.2%,中间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3.8%,后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45.0%,全葡萄膜炎的检出率为54.2%,前葡萄膜炎患者出现的眼底炎症性病变多位于眼底周边部,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患者的眼底炎症主要位于后极部位。

    结论:FFA客观反映了葡萄膜炎对视网膜产生的影响,帮助了解患者脉络膜、视神经和视网膜的病变程度,从而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OCT则为患者提供了客观、直接的评价手段。

    46  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刘芳 贾金辰
    2017, 17(8):1576-15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6
    [摘要](1237) [HTML](0) [PDF 415.62 K](1176)
    摘要: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感染因素、诊治情况。

    方法:收集256例眼内异物伤中42例发生眼内炎病例,从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眼内异物伤眼内炎发生率为16.4%。眼后节异物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眼内异物伤Ⅰ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可以减少眼内炎的发生率(P<0.05)。异物性质及大小、取出时间及伤口情况对眼内炎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眼内异物伤眼内炎手术分级Ⅲ级最多。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炎的主要手术方式。

    结论:眼后节异物伤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需处理白内障时尽量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建议眼后节异物伤Ⅰ期行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一旦确诊眼内炎,尽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47  儿童眼球穿通伤的临床分析和防护
    李曼红 张自峰 王雨生 胡丹
    2017, 17(8):1580-15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7
    [摘要](1207) [HTML](0) [PDF 438.84 K](1064)
    摘要:
    目的:通过对儿童眼球穿通伤相关因素的分析,研究儿童眼外伤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儿童眼球穿通伤的防治措施。

    方法:对2012-01/2016-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住院收治的145例145眼儿童眼球穿通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主要总结分析致伤环境、致伤物、患儿年龄、性别、救治情况和预后等。

    结果:眼球穿通伤患儿145眼占同期住院眼外伤患者的8.5%,其中男95例,女50例,3~9岁是儿童眼球穿通伤的高发期。儿童眼球穿通伤的主要致伤物为剪刀、木质和铁质锐器; 伤口常位于角膜和前部巩膜; 常见并发症为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和感染性眼内炎。眼球穿通伤后,患儿视力损伤严重,经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90眼(62.1%)患儿视力达到0.1以上。

    结论:儿童眼球穿通伤严重威胁患儿的视力,及时正确的诊治可以降低其对视功能的损害,降低致盲率,而积极有效的预防是儿童眼球穿通伤防治的关键。

    48  机械性眼外伤患者临床分析
    李勇 李锐 刘钊臣
    2017, 17(8):1584-15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8
    [摘要](1197) [HTML](0) [PDF 387.25 K](1106)
    摘要:
    目的:探讨机械性眼外伤住院患者的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1/2016-01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眼外伤住院患者260例286眼,调查其社会学和临床病例资料,将可能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伤原因、致伤性质、就诊时间以及入院时视力损伤程度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眼外伤患者以男性、中青年多见; 致伤原因为锐器伤多见; 致伤性质中以眼球贯通伤最为多见。单因素分析显示受伤原因、致伤性质、就诊时间以及入院时视力损伤程度与患者预后视力恢复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视力和眼球钝挫伤是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眼外伤是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患者入院时视力和眼球钝挫伤与预后密切相关。眼外伤预防为主,需尽早治疗,应在劳动和生活中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

    49  润目增液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干眼症的疗效
    任钰萍 邵利琴
    2017, 17(8):1587-15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49
    [摘要](1377) [HTML](0) [PDF 392.36 K](1012)
    摘要:
    目的:观察润目增液汤联合人工泪液在干眼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60例320眼干眼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160眼,治疗组的患者每日口服润目增液汤,频率1剂/d,同时每日予人工泪液滴眼,频率3次/d; 对照组的患者每日仅予人工泪液滴眼,频率3次/d,疗程为3mo。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3mo的干眼自觉症状,裂隙灯下观察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及疗效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干眼患者BUT、FL、SⅠt三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后1、3mo,治疗组干眼BUT、FL、SⅠt及总体疗效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润目增液汤联合人工泪液用于干眼症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人工泪液,并且疗效显著。

    50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的临床特征与糖尿病病情相关分析
    周玉梅 王应利 靳杨扬 李猷娜 王振 刘玉平
    2017, 17(8):1590-15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50
    [摘要](1317) [HTML](0) [PDF 418.23 K](924)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的临床特征以及与其糖尿病病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16-03/12于煤炭总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史调查及干眼相关检查。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 SⅠt)检查。以患者的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组; 依据糖尿病病程分为<5a组、5~9a组、≥10a组; 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未控制组。将检测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收集临床诊断为干眼的糖尿病患者共178例356眼,患者年龄32~85(平均58.41±13.06)岁。男110例220眼(61.8%),女68例136眼(38.2%)。患者的BUT平均值为4.52±2.31s,SⅠt平均值为4.25±1.99mm/5min。两种检测方法中,女性均比男性的检测结果平均值稍高,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0岁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平均值都低于<60岁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3、4.021, P<0.01); 病程<5a组、5~9a组及≥10a平均值均低于正常,≥10a组最低,5~9a组次之,<5a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84、60.204, P<0.01); 血糖控制组的BUT及SⅠt平均值明显高于血糖未控制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5、-5.918, P<0.01)。

    结论:糖尿病患者干眼表现为泪膜不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减少两种类型,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和血糖控制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51  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
    王磊 张磊 王亚娜 陆秉文
    2017, 17(8):1593-15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51
    [摘要](2036) [HTML](0) [PDF 435.82 K](1001)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采用阳性药物对照、前瞻性研究、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将65例门诊确诊为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64眼和对照组33例66眼。治疗组口服补肾丸合明目五子汤剂治疗,联合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对照组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两组患者均以4wk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膜稳定性、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泪膜稳定性增加,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9,P<0.05)。

    结论:补肾丸合明目五子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症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52  不同硅胶管置管方式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廖福红
    2017, 17(8):1596-15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52
    [摘要](1121) [HTML](0) [PDF 398.79 K](1029)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硅胶管置管方式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12收治的儿童泪小管断裂患者42例4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20例20眼,环形留置硅胶支撑管组22例22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2wk~1mo,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有4眼患者由于护理不当,不慎将硅胶管脱落,再次手术处理。环形留置硅胶管组患者无硅胶管脱落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中,治愈16眼,好转1眼,无效3眼,均为术后2wk~1mo硅胶管脱落患者(1眼为犬咬伤患者,2 眼为放炮炸伤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环形留置硅胶管组中,治愈20眼,好转2眼,治疗有效率为1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合理的手术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采用环形留置硅胶管较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稳定性好,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好。

    53  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
    马建霞 张丽 徐宁宁
    2017, 17(8):1599-16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53
    [摘要](1095) [HTML](0) [PDF 399.65 K](1141)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视力残疾患者87例,其中低视力74例,盲13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先进行常规内外眼检查,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查,再进行病因分析。均屈光矫正,然后试配远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检查配戴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远视力≥0.05为脱盲,远视力≥0.3为脱残,近视力≥0.5为有效,<0.5为无效。

    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致盲原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为黄斑变性、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者62例(71%),视力不矫正或矫正≤1行者25例(29%)。联合远用助视器后视力≥0.3脱残者70例(80%),远视力≥0.05脱盲者10例(11%),<0.05者7例(8%),脱残率92%。配阅读眼镜及近用助视器后近视力>0.5者 60例(69%),<0.5者27例(31%)。助视器经常使用者58例,不经常使用18例,基本不用或放弃者11例。

    结论:老年低视力及盲的病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是黄斑病变。光学助视器在其康复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可靠、经济、有效的矫治方法,应鼓励患者使用助视器,提高助视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4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秦素英 慕同禄 朱东 兰芳
    2017, 17(8):1602-16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8.54
    [摘要](1438) [HTML](0) [PDF 380.83 K](1693)
    摘要:
    目的:探讨单眼一退一截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ion,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9例,其中49例行单眼退截手术,40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时立体视功能及斜视度。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d,1、6mo,1、2a手术成功率、斜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随着时间推移均不断降低。术后1d~2a,R&R组外斜漂移量为12.10±5.74PD,BLR-rec组外斜漂移量为7.78±4.21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R&R组较BLR-rec组更易引起外斜回退。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均显著提高,两组组间近立体视提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30,P=0.210)。

    结论:BLR-rec术远期稳定性优于R&R术。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