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Zeyad Alzaben , Genís Cardona , Ahmad Zaben , Miguel A Zapata
2018, 18(1):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1 CSTR:
摘要:
目的:检查一组正常青少年高加索人群视网膜各项指标,以确定该年龄段和种族群体双眼之间不对称性的正常范围。
方法:所研究人群包含37名高加索儿童和青少年,年龄12~23岁,等效球镜-3.00D~+4.00D,屈光参差<0.5D,两眼之间眼轴差<0.3mm。检测正常两眼各指标之间不对称性数值和两眼之间差异容许值的95%范围。
结果:所有受试者左眼检测数值更大,两眼之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RNFL)厚度和上方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 0.008),中央黄斑厚度也存在显著差异(P=0.039)。检测得出以上三项两眼之间不对称性容许范围分别-9.00~6.00μm、-28.00~9μm、-39.00~29.00μm。此外,男性和女性之间右眼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结论:两眼之间视网膜检测数值不对称性正常范围的研究可能是更进一步了解近视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方法。这对于该年龄段的人群十分重要。检测仪器和检测人群特征的不同限制了研究结果和已发表文献的直接比较,需要进一步研究。
Mehmet Giray Ersoz , Irfan Botan Gunes , Leyla Hazar , Didem Didar Balci , Berkant Oman
2018, 18(1):7-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2 CSTR:
摘要:
目的: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口服异维A酸患者角膜及结膜上皮厚度。
方法:共64例64眼寻常痤疮患者纳入研究。32例患者为A组,每日口服异维A酸0.5mg/kg。另外32例患者为B组,每日口服异维A酸0.8mg/kg。使用SD-OCT于服药前、治疗45d、4mo以及结束治疗1mo后,检测中央角膜厚度(CCT)、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CET)、中央角膜上皮基底膜厚度(CCEBMT)、非上皮中央角膜厚度(NECCT)和球结膜上皮厚度(BCET)。
结果:共有44例女性(68.75%)和20例男性(31.25%),平均年龄21.68±3.75岁。在两组中,CCET、CCT和BCET于服药45d、4mo以及治疗结束1mo后较治疗前变薄。CCEBMT于治疗45d以及4mo时降低,但最后一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中和治疗后NECCT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
结论:口服异维A酸治疗的患者,眼表上皮厚度降低,而NECCT未受影响。这些患者角膜上皮厚度降低主要是因为上皮变薄。结束治疗1mo后,CCEBMT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眼表上皮厚度有所增加。
Heydari Behrooz , Yaghoobi Gholamhossein , Zarban Asghar , Hosseini Rad Abbas , Feizmohammadi Akram
2018, 18(1):12-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3 CSTR:
摘要:
目的:评估翼状胬肉患者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016年Vali-Asr教学医院眼科患有翼状胬肉的所有患者。对照组来源于Vali-Asr教学医院眼科(非翼状胬肉患者),两组年龄、性别和居住地无统计学差异。通过任意抽样选取66例受试者\〖31(47%)例患者,35(53%)例对照组\〗。用铁还原抗氧化法(FRAP)检测所有患者静脉血液样本。FRAP是一种10min快速检测手段,通过检测样本使铁(Fe3+)转化为亚铁(Fe2+)的能力以测定样本的抗氧化能力。通过SPSS 21软件收集数据,使用chi-square 和 Mann-Whitney 进行分析(α=0.05)。
结果:研究组患者平均抗氧化能力为842.55±161.46 μmol/L,对照组为856.77±209.41 μmol/L(P=0.8)。基于性别比较正常个体与翼状胬肉患者平均血清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对照组男性平均抗氧化能力为894.05±176.82 μmol/L,女性为780.01±118.33 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同性别间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翼状胬肉患者血清抗氧化能力的总水平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但未观察到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与氧化应激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影响基本一致。
Arpitha Pereira , Ajita Sasidharan
2018, 18(1):17-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4 CSTR:
摘要:
目的:比较测得后三种不同角膜仪测量的角膜曲率,以评估其测量值之间的一致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252例患者(252眼)使用IOL Master(IM),Bausch & Lomb手动角膜仪(Man)以及TOPCON KR-8800自动角膜仪(Top)进行角膜曲率测量。记录并对比平均角膜曲率值。使用Bland Altman统计方法进行仪器间的一致性分析。
结果:1)IOL Master 和 手动角膜仪:IOL Master平均角膜曲率为44.62±1.52 D,手动角膜仪为44.60±1.52 D。 t-test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仪器间95%一致性区间(LOAs)为-0.22~0.22; 2)IOL Master 和自动角膜仪:IOL Master平均角膜曲率为44.62±1.52 D,自动角膜仪为44.46±1.53 D。t-test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仪器间95%LOAs为 -0.24~0.55; 3)自动角膜仪和手动角膜仪:自动角膜仪平均角膜曲率为44.60±1.52 D,手动角膜仪为44.46±1.53 D。t-test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仪器间95%LOAs为-0.30~0.57。
结论:使用不同的仪器获得的角膜曲率数据是不可替换的,这对于白内障外科医生在外科手术计划和结果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程燕 , 刘先宁 , 吴洁 , 肖湘华 , 潘士印 , 朱秀萍
2018, 18(1):2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5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对鸵鸟-兔眼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缓释治疗作用。
方法:16只6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角膜(单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植片应用鸵鸟脱细胞的角膜基质,术后分成两组,实验组术毕及术后结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隔7d一次),对照组术毕及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隔7d一次)。分别于术后1、2wk, 1、2mo取兔角膜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特点,同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
结果:术后2mo,实验组角膜植片在位,并保持透明,新生血管极少,组织切片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仅见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CD4+、CD8+ T淋巴细胞; 对照组炎症反应明显,角膜植片混浊,组织切片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炎性反应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可见CD4+、CD8+ T淋巴细胞。
结论:复方倍他米松作为长效缓释剂可有效抑制鸵鸟-兔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2018, 18(1):27-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6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膳食途径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抑制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取60只7日龄C57BL /6J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在正常环境中给予普通膳食饲养; B、C组是将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箱内饲养5d后转移至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其中C组按体质量给予ω-3PUFAs 7.5mg/(kg·d)饲养,B组给予普通膳食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7d时处死小鼠,铺片法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对面积,HE染色检测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GC-MS检测视网膜组织中ω-3PUFAs/ω-6PUFAs相对含量和比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视网膜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pre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RNA表达。
结果: 出生后17d三组小鼠间新生血管面积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新生血管面积=20.45,P<0.05; F内皮细胞核数=48.66,P<0.05),新生血管面积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P<0. 05),C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P<0.05)。HE染色法观察内皮细胞核数,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1,P<0.05); 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6, P<0.05)。三组小鼠视网膜ω-3PUFAs和ω-6PUFAs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6、112.44,均P<0.05),C组含量分别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5、25.42; t=16.43、11.95,均P<0.05); 三组小鼠视网膜ω-3PUFAs/ω-6PUFAs比例、视网膜PPAR-γ mRNA表达、视网膜VEGF-A mRNA表达、视网膜VEGFR-2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比例=10.30,FPPAR-γ=138.24,FVEGF-A=69.12,FVEGFR-2 =52.45,均P<0.05),C组ω-3PUFAs/ω-6PUFAs比例与B组比较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C组VEGF-A mRNA表达水平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膳食途径摄入一定量的ω-3PUFAs,可能通过上调ω-3PUFAs/ω-6PUFAs比例,激活PPAR-γ,进而减少VEGF-A和VEGFR-2表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2018, 18(1):32-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7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DNA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于正常或高糖环境,提取细胞基因组DNA,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DNA 拷贝数,研究白藜芦醇对高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DNA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共沉淀检测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表达及PGC-1α乙酰化。
结果:高糖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DNA的拷贝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藜芦醇能够降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PGC-1α的乙酰化,提高TFAM的表达,增加线粒体DNA的拷贝数。
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激活PCG-1α-TFAM信号通路改善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
2018, 18(1):35-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8 CSTR:
摘要:
目的:从蛋白分子水平分析天麻钩藤饮抗大鼠视神经夹伤模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机制。
方法:将所有大鼠36只随机分为天麻钩藤饮低剂量组(0.6g/mL,n=6)、中剂量组(1.2g/mL,n=6)、高剂量组(2.4g/mL,n=6)、正常对照组(n=6)、阴性对照组(n=6)和银杏叶片阳性对照组(1.2mg/mL,n=6)共6组,再将3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五组)制备成视神经夹伤模型。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2B(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2B,NMDA2B)受体蛋白平均灰度值和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平均灰度值。
结果:天麻钩藤饮低、中、高剂量组NMDA2B受体蛋白平均灰度值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01),并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正常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β-淀粉样蛋白平均灰度值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少(P=0.086、0.001); 低浓度组较阴性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 其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 正常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天麻钩藤饮可以通过下调NMDA2B受体蛋白的表达和控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来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并以此机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8, 18(1):40-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09 CSTR:
摘要:
目的:研究p75 NTR受体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RPE)氧化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转染p75 NTR受体的RPE细胞作为实验组,未转染的RPE细胞作为对照组。BrdU检测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PI/Annexin V-FITC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激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ROS的表达情况;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线粒体标志物、细胞色素C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Fas蛋白、裂解Caspase-3、VEGF165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随着p75 NTR受体转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RPE细胞的增殖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增殖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实验组RPE细胞凋亡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实验组各转染时间点的RPE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OS荧光信号明显强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RPE细胞中ROS、细胞色素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线粒体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 法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细胞内Fas蛋白、Caspase-3、VEGF16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p75 NTR受体高表达可导致RPE细胞线粒体发生损伤,同时促进细胞凋亡,最终导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表明p75 NTR受体可能是导致RPE细胞发生损伤的因素之一。
2018, 18(1):45-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方法(transepithelial 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TE-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4例34眼进展期圆锥角膜分为三组,低渗CXL组10眼接受低渗胶原交联治疗,I-CXL 5min组14眼接受离子导入5min胶原交联治疗,I-CXL 10min组10眼接受离子导入10min胶原交联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wk,1、3、6mo观察视力、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光学相关断层扫描结果变化。
结果:术后6mo,I-CXL 10min组CDVA(矫正远视力,LogMAR)提高-0.21±0.23(t=2.735,P=0.026); 最大角膜屈光力(Kmax)降低2.32±5.21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P=0.193),低渗CXL组与I-CXL 5min组的UDVA、CDVA、Kmax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时,分界线平均深度在各组分别为:低渗CXL组152.7±42.9μm,I-CXL 5min组213.6±42.3μm,I-CXL 10min组237.0±46.4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11,P=0.006)。术后基质细胞的凋亡-活化-再生现象在I-CXL 10min组最明显。三组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种经上皮CXL短期观察均能安全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病情的发展,其中离子导入10min胶原交联方法组织反应更显著。
2018, 18(1):50-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OPD-Scan像差检查仪像差差异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3-01/2016-12我院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 000例1 425眼(核分级Ⅱ级),最终符合纳入标准者共996例1 421眼。根据IOL分为两组:球面IOL组和非球面IOL组。所有患者术前1d及术后3mo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角膜波阵面像差检查,获6阶27项Zernik系数、1~6阶均方根(RMS1~6)、总体均方根(RMSg)及高阶均方根(RMSh),对比手术前后Zernik系数、RMS1~6及RMSg和RMSh,分析IOL对术后RMS的影响。
结果: Zernik系数1~27项中Z4、Z9、Z12和Z24术后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RMS1、RMS2、RMS3、RMS4、RMS5、RMS6及RMSg和RMSh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不同IOL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非球面IOL组RMS3、RMS4、RMS5、RMSg、RMSh均明显较球面IOL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LogMAR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mo均显著较术前改善,非球面IOL组术后3mo LogMAR视力较球面IOL组更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Pearson分析,总高阶像差及Z420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一定负相关(r=-0.354、-0.269,P<0.05),而Z400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一定正相关(r=0.279,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RMS1~6、RMSg和RMSh像差明显较术前减小,且高阶像差与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相关性,眼高阶像差和人工晶状体类型的选择有关,可见像差测量对于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意义重大。
2018, 18(1):54-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0眼、重度NPDR组20例2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0例20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记录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刚开始显影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A2)、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V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V2),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57)。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94、5.180、5.564,P=0.007、0.009、0.008),其中PDR组均较轻中度和重度NPDR组明显延长,重度NPDR组均较轻中度NPDR组明显延长。
结论: DR病程越长,程度越重,视网膜微血管破坏越严重,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越长。
2018, 18(1):5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 CSTR: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5-01/2016-01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110例110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55例55眼予以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组),55例55眼予以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组),两组患者均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次,随访6mo。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两组间视力、黄斑厚度变化,以及术后患者舒适度、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显著改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06、64.02,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6mo,康柏西普组视力明显较雷珠单抗组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间黄斑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区厚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3、6mo,康柏西普组较雷珠单抗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时间推移舒适度好转,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珠单抗组(87.3%、1.8%)和康柏西普组(85.5%、3.6%)临床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早期视力改善明显,黄斑厚度下降明显,且治疗后3、6mo康柏西普效果较好,疗效更持久。
2018, 18(1):63-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4 CSTR: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国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外采用国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上皮修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2007-01/2016-12。由 2 位研究成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7个 RCT,共计患者1 042眼,其中治疗组523眼,对照组519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应用国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在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角膜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OR=1.81,95%CI(1.39~2.35),P<0.001; 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损伤症状评分WMD = -0.33,95%CI(-0.45~-0.21),P<0.001; 角膜愈合时间WMD =-1.26,95%CI(-1.56~-0.97),P<0.001。
结论:应用国产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凝胶可使准分子激光屈光术后患者不适症状减轻、角膜上皮恢复快、治疗有效率提高。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2018, 18(1):68-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5 CSTR:
摘要: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证实。如何准确地选择植入人工晶状体的长度以获得理想的拱高,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长度选择和拱高为中心,对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2018, 18(1):72-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6 CSTR:
摘要: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细胞受到不同刺激时产生的一组高度表达的蛋白。这种蛋白在结构上高度保守,在功能上常被认为具有保护细胞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HSP27和HSP70具有保护视网膜视神经细胞的作用,而其相关抗体具有促进这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阻断HSP27抗体和HSP70抗体的表达有利于保护视网膜视神经细胞。本文就HSP27和HSP70与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2018, 18(1):76-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7 CSTR:
摘要:
无缝线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已有10余年,高速切割和精细器械的应用有效治疗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也严重影响视力恢复,其中脉络膜脱离是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中及术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可继发青光眼、视力下降等,现综述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中及术后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和治疗如下。
2018, 18(1):80-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8 CSTR: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眼病,可导致弱视、斜视、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失明,严重影响存活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ROP导致早产儿失明的比例约为6%~18%,已成为导致世界儿童失明的首要原因。ROP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研究发现影响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分娩方式、多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贫血、输血、败血症、感染、高碳酸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母体产前应用某种药物等。我们就ROP的危险因素和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ROP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2018, 18(1):84-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9 CSTR: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致盲率也随之增加,因此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检查方法众多,比如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视野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等。近些年许多新兴的检查手段也不断涌现并且逐步应用于临床诊断,比如OCT血流成像技术(OCTA)等。这些检查方法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本文将对这些现有的检查方法进行综述。
2018, 18(1):8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0 CSTR:
摘要:
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患病率较高。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传统手术方式如单纯胬肉切除术,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等方法成为翼状胬肉手术的常用术式,尤其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最为广泛。翼状胬肉与干眼密切相关,术后干眼为翼状胬肉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泪膜的影响观点不一,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观点进行综述。
2018, 18(1):92-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1 CSTR:
摘要: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mtomilleusis,LASIK)是一种矫正患者异常屈光状态的手术方式,它运用准分子激光对表层屈光介质进行精准切削,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使患眼恢复至正视状态,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好,术后效果肯定,近年来已在广大近视人群中大量推行。调节性集合比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是一项反映视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该项指标在LASIK术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我们就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机制等进行综述。
2018, 18(1):96-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2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8例5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29眼。两组患者均予以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术中不使用抗代谢药物,观察组以0.2g/L丝裂霉素浸润2min。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与眼压、滤过泡形态与并发症,并采用角膜地形图测量平均中央角膜厚度,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测定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和变异系数。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两组患者眼压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间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率及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且手术前后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利于稳定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且并不增加角膜内皮细胞损伤风险。
2018, 18(1):100-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3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眼局部滴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白内障围手术期角膜内皮和泪液炎性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术前检查排除糖尿病、其他全身疾病史、其他眼病史和非甾体类药物过敏史,患者为第一次行眼科手术)随机分为4组,每组患者15例15眼。每组患者常规术前滴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3d,4次/d,术后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第1wk 3次/d,第2wk 2次/d,之后停药。A组患者为对照组,不加其他药物; B组仅术前3d滴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 C组仅术后滴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1wk; D组术前3d和术后1wk滴普拉洛芬滴眼液,4次/d。所有患者的手术由同一位眼科医生完成,使用同一台超声乳化机器,术中超声能量的参数设置不变。分别于手术前(滴眼药水前)、术后1wk,1、3mo随访,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计数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数内皮细胞丢失率=(术前内皮细胞数-术后内皮细胞数)/术前内皮细胞数×100%,ELISA法测定泪液中的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
结果:患者性别、年龄和手术过程中超乳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泪液中炎性因子IL-6的含量在B组术前与术后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四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中炎性因子TNF的含量在各组之间在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四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A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围手术期何时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都不增加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可安全使用。围手术期使用普拉洛芬可显著降低泪液中的炎性因子,术后开始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降低泪液中的炎性因子的作用在术后早期没有另外两种给药方式明显,但3mo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都使用与单纯术前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在降低泪液中的炎性因子的作用上无明显优势。
2018, 18(1):104-1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4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
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40眼,两组分别实施羟糖苷滴眼液及rb-bFGF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泪液分泌试验(S I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眼部干眼症状评分。
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 治疗前两组IL-6、TNF-α、S I t、BU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IL-6、TNF-α、S I 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UT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中,rb-bFGF滴眼液在调节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改善患者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方面较羟糖苷滴眼液更具优势。
2018, 18(1):108-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5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在诊断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70例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清中ANA、ANCA、anti-dsDNA和外周血淋巴细胞HLA-B27的表达水平。
结果:男性患者年龄低于女性(t=2.845,P<0.05); 70例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患者中,脊柱关节炎、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分别有42、12、6、5、4、1例,男女之间其中脊柱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8)。ANA阳性率为16%(11/70),ANCA阳性率为10%(7/70),HLA-B27阳性率为59%(41/70),anti-dsDNA阳性率为6%(4/70); 其中,男性的ANA、ANCA、anti-dsDNA阳性率均低于女性(P<0.05),男性HLA-B27阳性率高于女性(χ2=4.42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0例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发病部位主要是前葡萄膜(49%)和全葡萄膜(46%)。ANA主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83%)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60%)中表达; ANCA在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中均有表达(除外脊柱关节炎和幼年性特发性关节炎); HLA-B27主要在脊柱关节炎(93%)中表达; anti-dsDNA主要在系统性红斑狼疮(67%)和类风湿性关节炎(25%)中表达。
结论:ANA、ANCA、HLA-B27、anti-ds DNA的阳性率在不同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的表现类型具有差异,对于免疫相关性葡萄膜炎的分类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
2018, 18(1):112-1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6 CSTR:
摘要: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itis,DR)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6/2017-05于我院就诊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96例96眼,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A、B、C三组,A组为单纯DM患者32例32眼; B组为糖尿病合并单纯性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32例32眼; C组为糖尿病合并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32例32眼。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患者眼部CRA(视网膜中央动脉)、PCA(睫状后动脉)、OA(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并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结果:各组CRA、PCA、OA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CRA、PCA、OA的P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 C组CRA、PCA、OA的PSV与EDV最低、RI最高,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bA1c、FB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仅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DM患者CRA、PCA、OA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了解患者视网膜的血流变化,对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2018, 18(1):115-1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7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黄斑粘连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行康柏西普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2014-04/2016-05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BRVO继发ME患者58例60眼纳入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SD-OCT)检查将是否合并有玻璃体黄斑粘连分为两组,合并玻璃体黄斑粘连组(A组)和不合并玻璃体黄斑粘连组(B组)。A组 23例24眼,平均年龄55.91±7.34岁,平均发病时间3.4±1.01mo。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463.26±53.73μm,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63±0.11。B组 35例36眼,平均年龄56.33±5.34岁,平均发病时间2.82±1.33mo。CMT为482.90±37.43μm,BCVA为0.59±0.12。 两组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根据BCVA及OCT检查结果按需进行同样剂量重复治疗,随诊6mo。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6mo BCVA、CMT、重复注射次数等。
结果: 合并玻璃体黄斑粘连组平均注射次数4.38±0.97次,未合并玻璃体黄斑粘连组平均注射次数3.56±0.71次,两组患者平均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5)。治疗后1、6mo,两组患者的BCVA、C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1、6mo时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5.32,P>0.05),但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10.01,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高眼压、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心血管疾病等眼部并发症和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的ME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如果同时合并有玻璃体黄斑粘连,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抗VEGF的治疗效果。
2018, 18(1):119-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8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采取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激光光凝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102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激光光凝治疗;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麻醉后行常规消毒铺巾,角膜缘后3.5~4mm进针,缓慢注射康栢西普0.05mL,并压迫、包眼。比较两组疗效,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后两组视力均改善,且观察组视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9%,高于对照组76.6%(P<0.05); 两组治疗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黄斑总体积(TMV)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CRT、TM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黄斑水肿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疗效较佳,可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距黄斑中心凹6mm范围内黄斑总体积,且应用安全。
2018, 18(1):122-1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29 CSTR:
摘要:
目的:探究脉络膜厚度与黄斑裂孔的相关性,为黄斑裂孔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观察对象为2015-06/2016-06于我院眼科治疗的40例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以及40例正常体检人员,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患眼(40眼)设为A组、健侧眼(40眼)设为B组,40例正常体检人员40只正常眼设为C组,通过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对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外1、3mm上下鼻颞四方位9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定,分别记为SFCT、SCT1mm、SCT3mm、ICT1mm、ICT3mm、NCT1mm、NCT3mm、TCT1mm、TCT3mm,并对SFCT与年龄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A、B组平均SFCT无显著性差异,C组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SCT1mm、SCT3mm、ICT1mm、ICT3mm、NCT1mm、NCT3mm、TCT1mm、TCT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各测量点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B组SFCT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65,P=0.148; r=-0.057,P=0.658),C组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3,P=0.041)。
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其脉络膜厚度明显降低有关,对侧健眼较正常人群脉络膜厚度也明显降低,提示脉络膜血管代谢降低可能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致病因素。
2018, 18(1):126-1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0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血清C肽与干眼的关系及糖尿病发生干眼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102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明确诊断为干眼的患者44例88眼。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 PBG)、空腹及餐后1h血清胰岛素及C肽。记录患者的视力、瞬目次数、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test,SⅠt)情况。比较生化指标与眼表指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干眼的危险因素。
结果:不同糖尿病病程患者的BUT和SⅠt检查结果、瞬目次数、视力、FL和干眼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值与FL显著相关(P<0.05),8.1% 结论:胰岛素分泌功能差和血糖控制不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的危险因素,二者均可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高血糖状态易导致泪液分泌减少,视力损伤及角膜上皮缺损。
2018, 18(1):130-1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1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视网膜病变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
方法:以2015-06/2016-12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筛选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140眼和健康受试者30例60眼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由专业眼科医生对所有研究对象采用直接眼底镜进行眼底检查,检查结果按照Keith-Wagener四级分类法分级。应用BP-203RPEⅢ网络化动脉硬化检测装置对入选对象的baPWV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baPWV水平值和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病变程度与baPWV检测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高血压程度越重,患者的baPWV检测值越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视网膜病变等级越高,其baPWV检测值也越大,各等级间检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压升高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间有密切关系,两者间的检测值相关性良好,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水平值可以用来反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
2018, 18(1):133-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2 CSTR:
摘要:
目的:分析江苏省阜宁县5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患病率情况。
方法:本项调查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盐城阜宁县设置30个调查点,对5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进行视力和眼部相关检查。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年龄、性别等因素对ARMD患病率的影响。
结果:随机抽样6 145例,实际纳入5 947例,受检率为96.78%。检出ARMD患者448例633眼,患病率为7.53%。按日常生活视力(PVA)和视力损伤标准计算,在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眼中,由ARMD引起的中重度视力损失和盲分别占11.96%和 4.13%; 按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力损伤标准计算,在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眼中,由ARMD引起的中重度视力损伤和盲分别占7.79%和4.45%。高龄是影响ARMD的相关因素(OR=1.01,P=0.040)。
结论:江苏省阜宁县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中,ARMD患病率较高,是影响老年人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郑惠兰 , 卢秀兰 , 郑晓燕 , 程默君 , 江文静 , 徐国兴
2018, 18(1):137-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3 CSTR: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老年低视力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护理服务需求,为提高和改善老年低视力群体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老年低视力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低视力生活质量量表(CLVQOL)、护理服务需求问卷表进行调查。
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为54.92±12.11分,护理服务需求得分为30.34±8.93分,中、高需求者为88%。生存质量与护理服务需求呈负相关(r = -0.266,P<0.01)。
结论:老年低视力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护理服务需求高,尤其是视功能康复训练方面的护理服务需求。针对我国面临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重要社会问题,重视老年低视力群体的护理服务需求,探讨提供精准的视觉护理服务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2018, 18(1):140-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4 CSTR:
摘要:
目的:寻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为寻找延缓甚至抑制DR的发生或进展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2015-03/12在本院眼科及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及健康对照组62例的血样标本; 根据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可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 检测血样标本中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本研究表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对照组 AT-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986,P<0.01);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对照组PAI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434,P<0.01);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及对照组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6,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AT-Ⅲ、PAI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程度与抗凝血酶Ⅲ、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的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血管内皮功能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景永锋 , 史瑞昕 , 王倩倩 , 孙静 , 刘秋平 , 李晶明
2018, 18(1):143-1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5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通过智能手机的照相功能联合手机夹子在眼底图像采集中的应用。
方法:自购手机夹子,将手机与裂隙灯一侧目镜相接,并牢靠固定。利用裂隙灯的裂隙光带,配合裂隙灯前置镜,进行眼底照相。
结果:手机夹子牢靠固定于裂隙灯,通过裂隙灯前置镜,利用裂隙灯显微镜的光学系统,能顺利成像。获得的图片清晰,色彩度及对比度均较好,病变重点突出,利于观察。对采集的图片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可通过微信传输给患者进行个人资料保存或者发送给上级医院医生进行远程会诊。
结论:手机夹子购买方便,简单易得; 800~1 0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成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要,能够丰富临床资料,便于医患之间病情的顺利沟通,同行之间的快捷交流及学习。同时对于疑难问题,可快速远程会诊,及时快捷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
曹倩 , 李兰 , 李云川 , 李勇 , 梁毓琳 , 董洁 , 徐晓莉 , 邹莹 , 范雅馨 , 孔令宇
2018, 18(1):147-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6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
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郝晓凤 , 谢立科 , 张京 , 张志芳 , 秦睿 , 祁怡馨 , 明静 , 张小艳 , 李萱 , 李晓宇 , 孙会兰
2018, 18(1):150-1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7 CSTR:
摘要:
目的:研究由全飞秒激光SMILE手术所得的角膜基质透镜作为角膜移植材料治疗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本院2017-01/06角膜溃疡患者6例6眼,其中细菌性、真菌性、深层异物伴感染各1例1眼,角膜穿孔3例3眼。采用由全飞秒激光SMILE手术所得的角膜基质透镜作为角膜移植的材料进行修复手术,确保植片与角膜层间无空气间隙。术后随访1~6(平均3.71±1.56)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角膜移植物存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控制感染下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所有角膜植片透明。末次随访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0.48±0.12 vs 1.5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来源于全飞秒激光屈光手术的角膜基质透镜用于角膜溃疡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但植片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2018, 18(1):153-1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8 CSTR:
摘要:
目的:比较扫频CASIA SS-1000 OCT与Sirius眼前节分析仪两种仪器测量正常人角膜顶点厚度(CCT)和最薄点角膜厚度(TCT)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为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近视患者34例,均由同一熟练操作者对受检者右眼进行测量,先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再使用SS-1000 OCT重复测量角膜厚度。配对t 检验及Bland-Altman 用于评估SS-1000 OCT 与Sirius眼前节分析仪的角膜顶点及角膜最薄点的一致性。
结果:SS-1000 OCT 及Sirius角膜地形图仪测量CCT 的角膜顶点均值分别为517.62±25.29、518.47±27.23μm。SS-1000 OCT 及Sirius眼前节分析仪CCT 的角膜最薄点均值分别为513.53±25.06、515.32±26.69μm。两者角膜顶点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角膜最薄点的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设备测量的角膜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r=0.969、0.965,均P<0.05)。做Bland-Altman分析,角膜顶点厚度的95%一致性界限为(-14.22μm,12.52μm),角膜最薄点厚度的95%一致性界限为(-15.61μm,12.03μm),4%(3/68)的点在95%一致性的界限外,但角膜最薄点的一致性差异更大。
结论:SS-1000 OCT 测量CCT与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考虑相互替代,但角膜最薄点还不能相互替代。
2018, 18(1):156-1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39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恶性青光眼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6-06于我院眼科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67例965眼的临床资料,调查术后是否出现恶性青光眼,将术后1a出现恶性青光眼的患眼设为观察组,随机选取未出现恶性青光眼患者50眼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高眼压情况、房角结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单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选取的96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术后1a出现恶性青光眼30眼,恶性青光眼发生率为3.1%;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房角完全关闭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521,95%CI为1.434~8.876)、术前持续高眼压(OR=2.483,95%CI为2.123~11.543)、眼轴长度(OR=2.654,95%CI为1.547~12.678)、房角完全关闭(OR=3.212,95%CI为1.543~8.675)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我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为3.1%,年龄、术前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房角完全关闭均可增加恶性青光眼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该类危险因素的患者术中需特别注意。
朱平利 , 徐玲 , 安良宝 , 孙兴家 , 王卓实 , 何 , 伟
2018, 18(1):159-1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0 CSTR: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黄斑部小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7/2016-09在我院确诊为黄斑小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资料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按3+按需注射(pro re nata,PRN)的方法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每月随诊观察最佳矫正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注射次数及眼部相关并发症等。
结果:治疗后1、2、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后1、2、3、6mo的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有3眼出现反复发作的黄斑水肿,FFA检查显示微血管瘤渗漏,给予局部光凝封闭血管瘤后水肿吸收; 治疗及随诊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持续高眼压和眼内炎等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黄斑小分支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 顽固的黄斑水肿建议行FFA检查,如水肿为微血管瘤渗漏造成建议联合局部光凝治疗。
彭铎 , 鲁曦婷 , 李之喆 , 顾文婷 , 王蕾 , 刘婕 , 耿宁 , 顾永辉 , 王珍
2018, 18(1):163-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1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发病率的关系。
方法:对2011-01/2015-12在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病房及门诊接收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儿童2 527例5 054眼,按照胎龄分为4组(≤32周,> 32周且≤34周,>34周且≤37周,>37周),每组再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IUGR组和非IUGR组,分别比较每个孕周组中IUGR组和非IUGR组ROP发病率的差异。
结果:所有受检2 527例患儿中, IUGR共702例,其中ROP患儿78例,非IUGR共1 825例,其中ROP 329例。≤32周胎龄组991例中,IUGR组共63例,其中ROP 27例(42.9%),非IUGR组共928例,其中ROP 274例(29.5%),IUGR的ROP发病率高于非I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P=0.026)。>32周且≤34周胎龄组1 025例中, IUGR共232例,其中ROP 33例(14.2%); 非IUGR共793例,其中ROP 51例(6.4%),IUGR的ROP发病率高于非I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8, P<0.001)。>34周且≤37周胎龄组464例中, IUGR共374例,其中ROP 18例(4.8%); 非IUGR共90例,其中ROP 4例(4.4%),IUGR的ROP发病率略高于非IUG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37周胎龄组47例中, IUGR共33例,非IUGR共14例,均无ROP发病患儿。
结论:IUGR和ROP的发病密切相关,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中,IUGR的患儿R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IUGR的患儿。
2018, 18(1):166-1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2 CSTR:
摘要: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视力恢复的两种预测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01/2016-10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的30例30眼特发性视网膜前膜病例资料,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记录术前、术后1、3、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探讨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椭圆体带)完整性或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1mo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降低,术后3、6mo逐渐好转并提高; 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1mo较术前增厚,术后6mo明显缓解(P<0.05); 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在术后1mo较术前缩短(P<0.05),术后3、6mo接近术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明显相关(P=0.023、0.004)。
结论:黄斑中心光感受器细胞层完整性和光感受器外节长度均可预测特发性视网膜前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2018, 18(1):169-1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3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Nd:YAG激光消融术治疗玻璃体混浊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7-01我科收治并确诊为玻璃体混浊并采用Nd:YAG激光治疗的患者78例84眼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检验等比较不同病因和玻璃体分级间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2wk后,所有患眼(84眼)中显效66眼(79%),有效16眼(19%),无效2眼(2%),激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 不同病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其治疗效果和治疗次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3.842,P=0.146; χ2=0.070,P=0.966); 玻璃体混浊Ⅰ级、Ⅱ级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Ⅲ级为92%,Ⅳ级为83%,玻璃体混浊分级与疗效呈负相关(rs=-0.027,P=0.013)。Ⅰ级患眼需要治疗1次的有38眼(90%),Ⅱ级的有21眼(88%),Ⅲ级的有9眼(75%),Ⅳ级的有2眼(33%),不同分级的患眼治疗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580,P=0.010)。
结论:Nd: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术是治疗玻璃体混浊的一种操作简单、方便,能快速改善飞蚊症状的治疗方法。
2018, 18(1):172-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4 CSTR:
摘要:
目的:研究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及硅油辅助下取出眼内巨大异物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5-03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接受治疗、需填充硅油的眼内巨大异物的患者12例12眼,其中男11例11眼,女1例1眼。术前视力光感~0.1,12眼术前均合并视网膜脱离。所有患者均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切除玻璃体和修复损伤的视网膜后,先行硅油填充,再扩大巩膜切口取出眼内巨大异物。术后6mo取硅油,部分患者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
结果:患者12眼眼内巨大异物均一次性取出,未出现再次跌落损伤视网膜现象,切口无视网膜脱出,不损伤角膜。术后视网膜均复位,未出现术后眼内炎。术后6mo硅油均顺利取出,视力均提高,脱盲率达67%,脱残率达到25%。
结论: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及硅油辅助下取出眼内巨大异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8, 18(1):175-1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5 CSTR:
摘要:
目的:测量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管径,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探讨鼻泪管横向直径与鼻泪管阻塞疾病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4-04/2017-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52例(患眼179眼,正常眼125眼),其中男25例(患眼28眼,正常眼22眼),女127例(患眼151眼,正常眼103眼),年龄4~87(平均53.44±16.06)岁。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后灌注30%碘海醇注射液,并立即行泪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三维重建鼻泪管结构图,于斜冠状位上对鼻泪管及其临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
结果: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正常眼的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口横向直径最小。
结论:骨性鼻泪管横向管径不是形成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
2018, 18(1):178-1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6 CSTR:
摘要:
目的:针对较大翼状胬肉,采用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或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进行治疗,观察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侵及瞳孔区的较大翼状胬肉40眼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术(羊膜组),另一组行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绷带镜组),每组各20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第1、3d,1、3wk眼部舒适程度和角膜愈合情况与随访复发情况等。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羊膜组为61.4±5.2min,绷带镜组为34.5±2.7min,绷带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在术后第1d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第3d和术后1wk,绷带镜组患者的眼部舒适度明显优于羊膜组(P<0.01),至术后3wk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wk时两组患者的角膜愈合率评分分别为0.85±0.18分和1.15±0.18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羊膜组有1眼胬肉复发。
结论:在侵及角膜的较大翼状胬肉治疗中,胬肉切除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联合全角膜羊膜覆盖或术后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均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症状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使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患者更舒适,治疗更便捷。
郭燕 , 陶利娟 , 杨俊芳 , 向剑波 , 何容 , 唐璟
2018, 18(1):182-1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7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1-12在我科收治的儿童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3例114眼,采用改良式扇形额肌腱膜瓣悬吊术进行矫治,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和上睑缘弧度、重睑形成及倒睫、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5a。
结果:术后第5a,矫正满意和基本矫正者共有84眼(73.7%),部分矫正30眼(26.3%),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倒睫4眼(3.5%),其中3例3眼上睑内侧1/3灰线处缝牵引缝线牵引1wk后消失,1例1眼行二次手术; 结膜脱垂2眼(1.8%),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点眼,加压包扎1wk后结膜脱垂均消失; 术后无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睑球分离、眼睑成角畸形、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上睑回退和外侧重睑皱襞消失是长期随访最常见的问题。
结论: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长期疗效满意,效果持久稳定,安全可靠。
2018, 18(1):185-1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8 CSTR: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飞秒辅助LASIK术(FS-LASIK)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眼压和角膜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自愿接受SMILE手术101例202眼和FS-LASIK手术101例202眼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补偿眼压(corneal compens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cc)、模拟Goldmann眼压(Goldmann correlated IOP value,IOPg)、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比较术后1mo与术前测量值的差异,两组CRF、CH降低值的差异。
结果:术后1mo SMILE组IOPcc、IOPg分别为13.84±2.22、10.81±2.52mmHg,较术前16.15±2.90、15.95±3.08mmHg显著降低(t=-13.58、-32.91,均P<0.01)。CRF、CH术后测量值7.52±1.41、8.66±1.19mmHg较术前10.72±1.61、10.60±1.43mmHg显著降低(t=-41.21、-24.03,均P<0.01)。CRF、CH分别较术前降低3.19±1.10、1.93±1.14mmHg。FS-LASIK组术后1mo IOPcc、IOPg分别为13.99±2.33、10.10±2.55mmHg,较术前15.88±3.29、14.86±3.34mmHg显著降低(t=-10.09、-23.00,均P<0.01)。CRF、CH术后测量值6.68±1.14、7.90±1.27mmHg较术前9.93±1.85、9.98±1.60mmHg显著降低(t=-24.84、-18.90,均P<0.01)。CRF、CH分别较术前降低3.25±1.86、2.08±1.57mmHg。CRF、CH术后降低值SMILE 组显著小于FS-LASIK组(t=-0.351、-1.081,均P<0.01)。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和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CRF、CH术后降低值,SMILE 组显著低于FS-LASIK组。
2018, 18(1):188-1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49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 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 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
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形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胡萌菲 , 李世洋 , 邢星 , 马红利 , 赵爱红 , 刘雪雁
2018, 18(1):192-1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50 CSTR:
摘要:
目的:评价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老视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43例82眼35岁及以上近视屈光不正患者行激光角膜手术,采用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随访3a。观察术后1、2、3a时的裸眼远、近视力和屈光度变化、视觉满意度情况。
结果:术后1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81眼(99%),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75眼(91%),等效球镜平均为-0.64±0.63D,总体满意率为91%; 术后2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9眼(96%),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9眼(84%),等效球镜平均为-0.62±0.59D,总体满意率为86%; 术后3a裸眼远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77眼(94%),裸眼近视力在0.66以上者62眼(76%),等效球镜平均为-0.55±0.56D,总体满意率为81%。所有入选病例均未出现术中或术后严重并发症,1眼等效球镜为-10.00D的患者1a后出现-1.75D的回退,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进行二次补矫。
结论:Shotfile老视切削模式治疗近视伴老视患者远期疗效安全稳定,患者满意度较高,随时间延长部分患者视近能力逐渐减弱,术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2018, 18(1):195-1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51 CSTR: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9-01/2013-02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行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治疗的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连续性病例48例48眼,观察术后第1d, 6wk以及末次随访(术后6~32mo)时患儿眼位、眼位非共同性、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情况。
结果:术后第1d手术正位率为83%(40/48),欠矫率为4%(2/48),过矫率为13%(6/48); 术后第6wk手术正位率为81%(39/48),欠矫率为13%(6/48),过矫率为6%(3/48); 末次随访时正位率为75%(36/48),欠矫率为25%(12/48),无1例过矫。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和不同外斜视类型患儿末次随访时手术正位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8、0.50)。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眼球运动非共同性和眼球外转受限。
结论:单侧内直肌截除术是治疗儿童残余性和复发性外斜视的安全有效术式,其在不同外斜视类型及不同初次手术方式应用的疗效无差异。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