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8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南充市顺庆区中老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8, 18(11):1943-19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1

      摘要 (1343) HTML (0) PDF 1.18 M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南充市顺庆区50岁及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病率并探讨影响AMD的相关因素。

      方法: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2013-05/10,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50岁及以上人群共2 242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登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眼科检查。AMD的诊断标准采用AMD国际临床分级系统。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调查实际有2 097人接受全程检查,受检率为93.53%。检出AMD患者207例(283眼),总患病率为9.87%,标准化后AMD的患病率为9.73%。早期和晚期AMD患病率分别为9.25%和0.62%,其中渗出性AMD患病率为0.14%。50~59、60~69、70~79及≥80岁组的AMD患病率分别为6.38%、9.27%、14.69%、17.39%。AMD导致双侧盲及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0.48%和1.45%。晚期AMD患眼视力明显低于早期AMD患眼视力。与AMD相关的影响因素有8个,年龄、收缩压、吸烟、阳光暴露、糖尿病史、白内障手术、血清总胆固醇是AMD发生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是保护因素。

      结论:南充市顺庆区50岁及以上人群AMD患病率为9.87%,AMD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增长的趋势; 晚期AMD严重影响视力; AMD致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收缩压、吸烟、阳光暴露、糖尿病史、白内障手术、血清总胆固醇,保护因素为受教育程度。

    • >实验论著
    • 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形态观察和Bcl-2、Bax及VEGF表达的意义

      2018, 18(11):1951-19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2

      摘要 (1023) HTML (0) PDF 13.38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因子(B-cell lymphoma factor,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上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60mg/kg)制作大鼠早期糖尿病模型。于造模后4、8、12wk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双眼全眼球组织做石蜡切片并做视网膜铺片,通过HE染色观察视网膜各层的形态学和血管分布变化; 取双眼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和VEGF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行ADP酶视网膜血管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视网膜细胞的形态、细胞中Ca2+的荧光强度和分布变化。

      结果:糖尿病组造模12wk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个数呈递增趋势。糖尿病组视网膜中周部和周边部可见无血管区,无血管区面积也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VEGF、Bcl-2和Bax光密度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造模4、8、12wk比较,RGCs内钙离子荧光浓度逐渐升高,荧光染色强度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Bcl-2和Bax表达非常明显,从而上调 VEGF的表达。Bcl-2、Bax和VEGF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 >实验研究
    • 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VEGF家族表达的影响

      2018, 18(11):1958-1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3

      摘要 (1015) HTML (0) PDF 6.63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VEGF家族因子VEGF-a、VEGF-b、VEGF-c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空白组、B模型组、C双丹明目组、D阳性对照组4组,每组10只20眼。将B、C、D三组实验大鼠采用STZ 50mg/kg的剂量一次性大鼠尾静脉注射法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造模后1wk开始连续灌胃用药,灌胃后4wk,处死动物,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VEGF-a、VEGF-b、VEGF-c的表达。

      结果:成模后用药第4wk,模型组、双丹明目组、阳性对照组视网膜中VEGF-a、VEGF-b、VEGF-c蛋白表达平均灰度值均低于正常组,平均光密度均高于正常组,其中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双丹明目组、阳性对照组VEGF-a、VEGF-b、VEGF-c表达的平均灰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明显降低VEGF家族中VEGF-a、VEGF-b、VEGF-c在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其视网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临床论著
    • 眼底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2018, 18(11):1963-19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4

      摘要 (1250) HTML (0) PDF 456.81 K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眼底激光联合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

      方法:对2016-09/2017-09我院94例112眼D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眼底激光+TA组(研究组,54例64眼)和眼底激光组(对照组,40例48眼)。于治疗前(T1)及治疗7d和1、3、6mo(T2、T3、T4、T5)时监测治疗情况,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 T5时评估疗效,记录临床表现(眼底出血、渗出、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 于T1、T5时检测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包括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lar-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

      结果:T1~T5时,两组患者BCVA、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组间效应、时间点效应及组间与时间点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T5时,两组患者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随时间推移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眼底出血、渗出、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5时,两组患者血清ICAM-1、VEGF水平均较T1时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底激光联合TA可有效改善DR患者视力和视网膜水肿,疗效显著,并对促进临床症状恢复、减轻血管内皮损伤、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帮助。

    • 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2018, 18(11):1967-19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5

      摘要 (1457) HTML (0) PDF 2.20 M (8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0例8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对患者的光学治疗区偏心距离、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进行检测。根据中位偏心距离,将患者分为低度偏心组和高度偏心组,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戴镜后12mo时总偏心距离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与戴镜前相比,两组患者戴镜后1wk,3、6、12mo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在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方面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下降程度则较低(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戴镜后1wk和3mo无明显差异(P>0.05),在戴镜后6、12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戴镜后12mo,总偏心距离与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呈正相关(r=0.869、0.815,均P<0.05),与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r=-0.865、-0.745、-0.912、-0.713,均P<0.05),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未见明显相关性(r=0.185,P=0.199)。

      结论:光学治疗区偏心发生在戴镜起始阶段,且总偏心距离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

    • 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扩瞳后验光结果与配镜处方的比较分析

      2018, 18(11):1973-19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6

      摘要 (1217) HTML (0) PDF 2.74 M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差异,探讨青少年屈光不正验光配镜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方法:选取334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包括212例近视和122例远视),进行扩瞳后电脑验光并试镜,恢复自然瞳孔后再试镜确定配镜处方。回顾性分析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和配镜处方之间的差异。

      结果: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之间,总体数据中球镜和轴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中球镜、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中轴向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数据和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球镜和轴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球镜均大于配镜处方,且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柱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与配镜处方的球镜、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瞳后试镜与配镜处方的柱镜和轴向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land-Altman分析提示,无论屈光性质,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球镜、柱镜存在较好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临床上可以接受,而轴向的一致性则较差。Bland-Altman分析提示,总体数据和远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分别与配镜处方的球镜和轴向的一致性较差,柱镜则存在较好一致性。近视组中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分别与配镜处方的球镜、柱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轴向的一致性则较差。

      结论:扩瞳后电脑验光、扩瞳后试镜结果均不能作为配镜处方。扩瞳后电脑验光与扩瞳后试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的球镜、柱镜存在较好的临床一致性。扩瞳后电脑验光和扩瞳后试镜的轴向不具有一致性,二者与配镜处方的一致性也较差。所以复光试镜时要加强对轴向的反复验证。

    • >文献综述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2018, 18(11):1978-19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7

      摘要 (1736) HTML (0) PDF 463.99 K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R)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目前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FZD4、NDP、LRP5、TSPAN12、ZNF408、KIF11。其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可出现视网膜周边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渗出、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褶皱、视网膜脱离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能发现早期无症状者,可明确病变范围和预示病情发展,指导治疗。患者病变程度不同,治疗方法各异,主要包括: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巩膜外垫压术、玻璃体切割术及抗-VEGF药物的辅助治疗。随着本病基因研究的进展,有望在分子水平对本病进行诊断,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儿童干眼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8, 18(11):1982-19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8

      摘要 (1467) HTML (0) PDF 434.50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症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目前对成年人干眼症的临床研究已相对完善,然而对于儿童干眼症的研究报道却十分匮乏,导致儿童干眼症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容易被忽视。了解儿童干眼症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对于提高临床医师重视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干眼症意义重大。因此,有必要将目前儿童干眼症相关因素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暴露性角膜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8, 18(11):1986-19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09

      摘要 (1302) HTML (0) PDF 489.19 K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暴露性角膜炎是指角膜失去眼睑的保护而暴露在空气中,引起角膜干燥、上皮脱落,进而继发感染的角膜炎症。它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视力的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并不罕见,因此暴露性角膜炎的治疗及其预防很重要。本文就暴露性角膜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参数的研究进展

      2018, 18(11):1990-19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0

      摘要 (1210) HTML (0) PDF 1.05 M (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因素众多,包括短眼轴、浅前房、窄房角、球形晶状体等局部解剖因素及性别、年龄、家族史等其它因素。近年来,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先进技术的普及,为眼前段解剖结构参数的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者们对于PACG影响因素的探究也趋于细化、量化。本文将对常用眼前节解剖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在PACG发病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治疗进展

      2018, 18(11):1995-19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1

      摘要 (1219) HTML (0) PDF 457.73 K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常常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主要发生于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其发生涉及多种复杂牵拉力。许多学者尝试了多种手术方法解除视网膜牵拉,促进视网膜复位和黄斑裂孔闭合。本文对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高度近视患者MHRD的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 特发性黄斑前膜形成机制及其术后视功能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8, 18(11):1999-20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2

      摘要 (1126) HTML (0) PDF 438.32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是一种与年龄相关,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症状为特点的常见的黄斑区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IMEM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目前,IMEM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玻璃体切割术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视功能的改善差异很大。本文就IMEM的发病机制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采取更加准确、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2018, 18(11):2003-20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3

      摘要 (1083) HTML (0) PDF 450.86 K (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硅油(silicone oil)作为一种暂时性玻璃体替代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然而,硅油的填充也引起了多种术后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临时性或永久性的眼压升高。多项研究表明,硅油填充术后的眼内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这可能为及时、有效地控制眼压提供参考。

    • 眼型玫瑰痤疮的研究进展

      2018, 18(11):2007-20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4

      摘要 (2361) HTML (0) PDF 452.91 K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型玫瑰痤疮曾称为眼红斑痤疮,是一种累及眼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睑缘炎和睑板腺功能障碍,严重者角膜受累,视力受损。近年关于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其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恢复视力。本文重点介绍眼型玫瑰痤疮的最新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玻璃体切割联合双层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

      2018, 18(11):2011-20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5

      摘要 (1171) HTML (0) PDF 5.53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与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5-01/12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IERM患者53例53眼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纯黄斑前膜剥除组(ERM组,21例21眼)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组(ERM+ILM组,32例32眼),随访24mo,分别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3、12、24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ERM组术前及术后1、3、12、24mo BCVA分别为0.676±0.137、0.576±0.099、0.551±0.085、0.514±0.077、0.506±0.032; ERM+ILM组分别为0.659±0.132、0.582±0.111、0.578±0.101、0.523±0.062、0.511±0.081; 术后1、3、12、24mo 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 术后1、3、12、24mo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RM组术前及术后1、3、12、24mo CMT分别为461.14±13.477、402.36±11.346、368.52±13.216、325.24±8.246、273.29±8.973μm; ERM+ILM组分别为462.47±14.287、414.72±9.237、373.44±8.328、328.94±6.923、274.28±8.340μm; 术后1、3、12、24mo 两组CMT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 术后1、3、12、24mo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53例53眼术后有3例3眼出现视网膜点状出血,其中ERM组1例1眼(5%)、ERM+ILM组2例2眼(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在随访的24mo内ERM组复发4例4眼(19%),ERM+ILM组无复发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行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治疗IERM安全有效,能降低IERM复发率。

    • 两种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前后波前像差的一致性

      2018, 18(11):2016-20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6

      摘要 (1224) HTML (0) PDF 391.42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SCHWIND和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像差结果的一致性。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7-06/12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飞秒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屈光不正患者180例360眼,采用SCHWIND和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平轴和陡轴曲率的度数和轴向、Kappa角度数及高阶像差等数据。

      结果:采用SCHWIND和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得的本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的角膜平轴度数和方向、陡轴度数和方向、术后1mo的Kappa角度数和方向、术前和术后1mo的彗差和三叶草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HWIND测量值高于SIRIUS测量值; 术后1mo,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的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CHWIND和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屈光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影响成像质量的相关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双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18, 18(11):2019-20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7

      摘要 (1126) HTML (0) PDF 421.45 K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4/2017-10我院行双切口(观察组)和单切口(对照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各68例68眼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mo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密度、面积),以及术后1mo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前房积血、角膜内皮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滤过泡瘢痕化)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6mo眼压、散光程度差异。

      结果: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均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mo与术后6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散光程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mo高于术后6mo(P<0.05),而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虽然双切口术式与单切口术式在改善视力和眼压方面效果相似,但双切口术式对术区损伤更小,能降低术后角膜内皮损伤,并减轻患者术后散光程度,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于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有积极意义。

    • 不同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2018, 18(11):2023-20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8

      摘要 (1396) HTML (0) PDF 439.82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两种不同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60例62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B组3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黏弹剂钝性房角分离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房范围和瞳孔大小。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低于术前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2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前房深度和房角开放范围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mo视力、眼压控制和中央前房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房角开放范围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A组患者中有8眼瞳孔缩小1mm以上,B组患者中有2眼瞳孔缩小1mm以上。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两种不同的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其中I/A头牵拉房角分离术能更有效地增加房角开放范围。

    • 前后段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2018, 18(11):2027-20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19

      摘要 (951) HTML (0) PDF 1.15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12我院收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94例9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50例50眼行同期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B组44例44眼先行Ⅰ期玻璃体切除术,再行Ⅱ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视力提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BCVA为0.59±0.17,明显优于A组(0.7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患者前房炎性反应发生率为52%,明显高于B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一过性高眼压、虹膜红变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期前后段联合手术与分期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均安全、有效,前者手术视野更为清晰,操作更为简便,后者则能够减轻前房炎性反应,对术后视力改善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应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 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

      2018, 18(11):2031-20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0

      摘要 (1416) HTML (0) PDF 1.17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2016-01/2018-01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7例40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8眼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视野检查和OCT检查,根据视野检查结果将患病组分为视野缺损和视野未缺损2个亚组,对三组及亚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RNFL厚度进行比较; 研究RNFL厚度与视野缺损的关系。

      结果:急性组的上方、下方、鼻侧和平均RNFL厚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160.41±39.87μm vs 124.50±14.86μm、155.38±31.79μm vs 127.75±20.08μm、96.12±32.01μm vs 75.79±13.10μm、121.49±21.46μm vs 101.79±10.34μm),而慢性组的各象限(上方:91.57±30.22μm; 下方:96.23±30.68μm; 鼻侧:65.46±16.94μm; 颞侧:63.28±16.94μm)及平均RNFL厚度(80.58±22.18μm)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视野正常者上方、下方的RNFL厚度低于本组视野缺损者(159.68±27.49μm vs 163.32±37.76μm,152.31±21.86μm vs 161.27±32.0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侧、颞侧和平均RNFL厚度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组视野缺损者各象限RNFL厚度显著低于视野正常者(120.83±13.19μm vs 88.82±25.18μm、124.83±17.01μm vs 85.89±30.91μm、76.06±11.79μm vs 62.03±12.13μm、75.17±9.99μm vs 63.09±8.2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PACG的RNFL变厚主要原因为视神经水肿,而慢性PACG的RNFL变薄的主要原因是节细胞的损害和神经纤维的丢失,不同的原因导致不同类型PACG的RNFL厚度差异。

    •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临床观察

      2018, 18(11):2035-20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1

      摘要 (1214) HTML (0) PDF 786.61 K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不同分期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变化,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CT及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深度增强成像的光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在早期DR中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DM患者55例85眼,按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分期标准将DM组分为无DR(NDR)组19例28眼,轻、中度NPDR组16例27眼,重度NPDR组20例30眼,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受试者24例3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CT值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四组中位BCVA(LogMAR)变化:对照组为0.00,NDR组为0.10,轻中度NPDR组为0.15,重度NPDR组为0.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DR病变程度的加重,BCVA越来越差。不同分期NPDR中黄斑区CT变化:对照组、NDR组、轻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中心凹下、T1、T3、N1、N3、S1、S3、I1、I3各对应位点CT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75、3.365、3.991、4.290、6.208、5.079、3.234、2.907、3.843,均P<0.05),不同分期NPDR患眼中,轻中度NPDR黄斑区CT变薄,薄于正常人群,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CT却增厚。

      结论:不同分期NPDR患眼中,轻中度NPDR黄斑区CT变薄,薄于正常人群,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CT却增厚。提示DM患者眼底病变中不仅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脉络膜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CT的变化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推测在DR发生之前可能已有CT的变化,这对DM患者脉络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 PRP对DR患者视网膜血液循环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 18(11):2039-20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2

      摘要 (1477) HTML (0) PDF 411.18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3-05/2018-02期间在本院接受PRP治疗的DR患者80例80眼。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mo使用眼底荧光造影系统记录视网膜静脉分支主干发生层流时间和全部充盈时间(V1和V2)、视网膜动脉分支主干显影时间和全部充盈时间(A1和A2),并计算视网膜动静脉经过时间(V2-A1)、视网膜动脉经过时间(A2-A1)、视网膜静脉经过时间(V2-V1)及视网膜毛细血管经过时间(V1-A2);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及全血粘度低切;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记录眼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

      结果:治疗后3mo,本组患者V1-A2时间较治疗前显著延长,红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及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R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EDV、PSV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P手术对DR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及血流动力学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经过时间的影响较明显。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结膜囊菌群及耐药性的比较

      2018, 18(11):2042-20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3

      摘要 (3511) HTML (0) PDF 519.55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结膜囊的细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指导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抗生素滴眼液的应用和术前消毒,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

      方法:将2013-11/2017-01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124例124眼按照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87例87眼)和糖尿病组(37例37眼),观察术眼消毒前(T0)、术眼消毒后(T1)、手术结束时(T2)结膜囊的细菌培养结果和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结膜囊细菌检出率在T0、T1和T2时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多数菌株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的敏感性较好,对青霉素、阿奇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较强。

      结论:糖尿病患者由于眼表微环境的改变,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明显升高。表皮葡萄球菌和丙酸痤疮杆菌是两种主要的结膜囊检出菌。左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对结膜囊检出菌的药物敏感性较好,可作为术前常规使用的抗生素滴眼液。

    • 春节眼外伤临床特征和伤情预后分析

      2018, 18(11):2046-20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4

      摘要 (1085) HTML (0) PDF 794.42 K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近5a春节期间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伤情对视力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3/2017年春节国家法定假日期间(农历除夕至初六)及假日前后各10d内我院收治的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伤者年龄、性别、居住地、就诊时间、致伤原因、外伤性质等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眼外伤性质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探讨眼外伤评分与患者住院日、住院费用的关系。

      结果:纳入眼外伤患者155例158眼,男女比例为6.05:1; 30~44岁人群受伤比例最高; 城镇人群眼外伤发生率低于农村人群,但前者较后者更能及时就诊,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32,P<0.01); 春节假日期间眼外伤人数增加,烟花爆竹为主要致伤原因(41.9%),其次是玩具枪致伤(16.1%),后者也是儿童主要致伤原因; 闭合性眼外伤占较高比例(76.6%); 单纯保守药物治疗71眼(44.9%),多数患者需手术干预; 开放性眼外伤患者较闭合性眼外伤患者伤情评分低(Z=-5.249,P<0.01),且盲目率更高; 本组患者出院时视力较入院时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87,P<0.01); 住院费用随住院日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s=0.755,P<0.01),眼外伤评分(77.41±16.96分)与住院费用呈负相关(rs=-0.474,P<0.01),与住院日呈负相关(rs=-0.359,P<0.01)。

      结论:春节期间眼外伤多发于中年男性和农村人群,燃放烟花爆竹为主要致伤原因; 眼外伤可损害眼球形态和视功能,外伤性质和及时诊治对视力预后有重要影响; 眼外伤伤情越重,住院日和住院费用相应增加,加重个人和社会负担。

    • FS-LASIK和T-PRK与SMILE术后干眼参数的变化

      2018, 18(11):2051-20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5

      摘要 (1229) HTML (0) PDF 467.55 K (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研究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和全飞秒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7-01/05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98例196眼,按术式分三组:FS-LASIK组、T-PRK组和SMILE组。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wk,1、3、6mo均行以下检查: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眼表综合分析仪红外线下泪河高度测量(tear meniscus height,TMH)、红外线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h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FBUT)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ABUT)测量、角膜荧光素染色(com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Ⅰt)。

      结果:(1)OSDI指数:三组患者间术后O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799,P组间<0.05)。但各组不同时间点的OSD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5.942,P时间<0.001)。各组患者OSDI指数术后1wk,1、3mo时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mo各组患者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患者OS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中T-PRK组的OSDI值较其它两组高。(2)TMH:三组患者间术后T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720,P组间<0.05)。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1.202,P时间<0.001)。各组患者TMH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SMILE组的下泪河高度高于其它两组。(3)FBUT:术后三组患者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428,P组间=0.2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511,P时间=0.001)。各组FBUT值在术后1wk、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UT:术后三组患者间A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90,P组间<0.05)。但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294,P时间<0.001)。各组ABUT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mo时不同组间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其中,SMILE组的ABUT值高于T-PRK组和FS-LASIK组。(5)FL:术后三组患者间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816,P组间=0.4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539,P时间=0.004)。各组FL评分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F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Ⅰt:术后三组患者间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225,P组间=0.799)。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SⅠ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4,P时间=0.003)。各组患者SⅠt值在术后1wk和3mo时较术前稍有升高,但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 术后1、6mo的SⅠt值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S-LASIK、T-PRK和SMILE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均会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引起不同程度的干眼,但后期可逐渐恢复。SMILE术后较FS-LASIK及T-PRK术在泪膜稳定性方面恢复更快,而T-PRK术后不适症状改善最慢。

    • 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

      2018, 18(11):2056-20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6

      摘要 (1411) HTML (0) PDF 401.46 K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纳入本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单眼弱视,随机分为训练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所有患儿常规配镜,定量遮盖,均采用家庭+诊室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训练内容为:弱视训练仪(光刷、红闪、光栅等)及电脑软件精细+刺激训练。训练组除完成对照组训练项目以外,当患儿弱视眼矫正视力已经提高到0.6以上后进行单眼调节功能训练、脱抑制训练、双眼调节功能训练及双眼集合、融像功能训练。随访6mo后,对两组的视力疗效及远近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组间视力改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两个组间整体的视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脱抑制及视功能训练后训练组远、近立体视功能改善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弱视治疗中加入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后,能够增强弱视眼的竞争力,消除抑制,不但能提高视力,还能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 多巴丝肼片联合视力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

      2018, 18(11):2059-20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7

      摘要 (1329) HTML (0) PDF 473.33 K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视力遮盖法联合口服多巴丝肼片对弱视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确诊患有弱视的儿童90例140眼,随机分成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并选取35例70眼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进行比较。单一治疗组患者采用视力遮盖法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使用视力遮盖法的基础上口服多巴丝肼片进行联合治疗。提取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和正常组的泪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40眼弱视患儿及正常组儿童70眼泪液中IL-1β、IL-6和IL-9进行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140眼弱视患儿及正常组儿童70眼泪液中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PKA的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及正常组的指标水平以及不同年龄组治疗有效率及不同方法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泪液中IL-1β、IL-6、IL-9和CREB、PKA水平明显低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患儿3~6岁阶段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7~9岁和10~12岁阶段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多巴丝肼片联合视力遮盖法能够对儿童的弱视情况作出及时的改善治疗,治疗时间阶段越早越好,且有效率较高。

    • >临床报告
    •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脾氨肽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2018, 18(11):2064-20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8

      摘要 (1170) HTML (0) PDF 372.52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上皮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01/2016-06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70例70眼HSK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脾氨肽冻干粉。两组患者连续用药30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疼痛减轻时间、畏光消失时间、视力改善情况及复发率等。

      结果:治疗30d后,试验组患者临床治愈率(80%)显著高于对照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角膜溃疡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及畏光消失时间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为14%,对照组为67%,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上皮型HSK疗效好,能显著提高视力及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 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临床观察

      2018, 18(11):2067-20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29

      摘要 (1092) HTML (0) PDF 386.88 K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致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有效诊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 006例2 069眼,对术中或者术后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6例26眼患者的诊疗及预后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发生不同程度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26例26眼患者经相应治疗,未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角膜水肿消退,恢复透明,视力不同程度地提升。UBM检查证实后弹力层复位。

      结论:白内障术中术后及时发现,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恢复患者视力的关键。

    • OASIS内置式虹膜扩张器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

      2018, 18(11):2070-20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0

      摘要 (1368) HTML (0) PDF 407.27 K (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OASIS内置式虹膜扩张器在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01/2017-10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瞳孔白内障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31眼)和观察组(22例30眼),对照组采用劈核器和晶状体调位钩手动撕开扩张瞳孔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中植入OASIS内置式虹膜扩张器扩大瞳孔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瞳孔直径及眼压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价OASIS内置式虹膜扩张器的应用效果。

      结果:术后1mo,两组患者BCVA 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BCVA(0.09±0.04)显著优于对照组(0.2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55.77±52.98个/mm2)显著高于对照组(2298.94±49.12个/mm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瞳孔直径较术前均有所扩大(P<0.05),且观察组患者瞳孔直径(3.52±1.14mm)大于对照组(3.15±1.02mm); 术后6mo,两组患者瞳孔直径较术后1mo均显著扩大(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眼压(13.40±1.73mmHg)低于对照组(13.93±1.98mmHg); 术后6mo,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后1mo(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ASIS内置式虹膜扩张器用于小瞳孔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可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降低眼压、扩张瞳孔直径,应用效果较好。

    • 单眼和双眼Symfony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2018, 18(11):2074-20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1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33.84 K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接受双眼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与接受单眼Symfony连续视程IOL植入而另一眼非球面单焦点IOL植入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以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研制开发的视功能调查问卷(the National Eye Institute Visual Functioning Questionnaire-25,NEI VFQ-25)对研究对象的术后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vision-related quality of life,vision-related QoL)进行评价。收集2017-03/2018-03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30例60眼,按照植入IOL类型分为两组,双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ZXR00)为双眼组(18例36眼),一眼植入TECNIS Symfony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ZXR00),另一眼植入非球面单焦点IOL(PCB00)为单眼组(12例24眼)。术后3~6mo进行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双眼远、中、近裸眼视力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结果:双眼组和单眼组术后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NEI VFQ-25问卷总评分(88.95±4.01 vs 88.99±4.2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P=0.980)。12个维度的评分结果对比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与视觉相关的各个方面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眼植入ZXR00或一眼植入ZXR00,另一眼植入PCB00的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双眼全程视力。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无差异。对一眼已行单焦点IOL植入的患者或一眼不适合装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可行另一眼Symfony连续视程IOL植入以满足患者脱镜需求。

    •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式的改良和临床应用

      2018, 18(11):2078-20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2

      摘要 (1081) HTML (0) PDF 1.67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水眼(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手术术式改良:在角膜缘后5~7mm处以月形刀做宽约2mm、长约3mm的巩膜套袖,在距角膜缘3.5mm处以月形刀做长约1.5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隧道,经该巩膜隧道以一次性矛形刀穿刺入后房,引流管修剪至合适长度后经巩膜套袖巩膜隧道穿入虹膜和人工晶状体之间的后房内,缩小瞳孔后可在瞳孔缘看见引流管口,引流管口斜面朝向瞳孔缘。将2016-03/2017-08入住我院行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患者26例26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术式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1、3d,1wk,1、6mo,此后每6mo随访1次。对手术前后眼压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

      结果:术前、术后第1d、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42.5±8.1、12.1±11.2、14.3±5.9mmHg。术前与术后第1d眼压和末次随访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d与末次随访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术后第1d眼压<6mmHg者有8眼,术后第1d眼压>6mmHg、术后第3d降到6mmHg以下者6眼,术后早期低眼压率54%。予玻璃体腔注气(空气)、注药(曲安奈德)或前房注入黏弹剂等处理后眼压逐渐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引流管暴露、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改良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前房注黏弹剂、玻璃体腔注气是治疗青光眼阀植入术后早期低眼压的简单、有效、可重复、操作简便的方法。

    •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18, 18(11):2082-20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3

      摘要 (989) HTML (0) PDF 401.74 K (8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

      方法:将本院2015-10/2017-01收治的58例2型早期糖尿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8例为对照组。使用OCT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RNFL厚度测量,比较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试验组上方、下方及鼻侧RNFL厚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及HbA1c水平也有显著相关性(P<0.05),颞侧RNF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病程及HbA1c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明显变薄,且与糖尿病病程及HbA1c水平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根据HbA1c水平评估患者的RNFL变化,推测DR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 copeptin和MK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8, 18(11):2085-20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4

      摘要 (1015) HTML (0) PDF 376.04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和中期因子(midkine,MK)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6-06/2017-10我院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无视网膜病变组68例,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72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40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免疫夹心法检测copeptin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MK水平,采用TOSOH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血常规仪器检测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分析copeptin 和MK水平与血脂、血压、生化相关指标及糖尿病病程的关系。

      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copeptin 和MK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疾病进展,copeptin 和MK水平逐渐升高(P<0.05)。copeptin和MK水平均与HbA1c、hs-CRP、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性(均P<0.05),但与血脂、血压、FPG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

      结论:copeptin和MK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018, 18(11):2088-20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5

      摘要 (1243) HTML (0) PDF 2.68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患眼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选取2015-06/2017-06来我院就诊并诊断为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患者6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基本信息及初诊时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及OCTA等眼科检查结果。OCTA检查采用RTVue XRAVANTI仪进行。选择视网膜血流成像扫描模式,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随访时间为6mo,随访时检查最佳矫正视力。

      结果:患者就诊时基线视力:轻度视力损害(≥0.5)为69%,中度视力损害(0.1~0.4)为24%,重度视力损害(<0.1)为7%; 随访预后视力的轻、中、重度损害分别为75%、19%、6%。影响预后视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就诊时基线视力(r=0.776,P<0.001)、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003,P<0.001)、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黄斑区拱环存留度(r=-0.003,P<0.001)、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r=-0.034,P=0.029)及黄斑区深层毛细血管密度(r=-0.014,P=0.012)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性别、年龄、就诊时间、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动脉受阻位置(颞上或颞下)以及是否发现明确视网膜血管动脉栓子与预后视力无相关性(r=-0.273、0.01、0、0.82、0.41、0.109,均P>0.05)。

      结论:BRAO患眼黄斑拱环存留度、黄斑区毛细血管密度和发病早期视力与预后视力密切相关。

    • BMP-6与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

      2018, 18(11):2092-2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6

      摘要 (948) HTML (0) PDF 661.11 K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患者房水中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5-06/2017-03于我院眼科就诊的nARMD患者34例35眼作为nARMD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两组患者黄斑区1mm范围内的平均视网膜厚度(CSMT)。通过ELISA法检测房水中BMP-6的浓度,流式微球技术(CBA)测量IL-6和VEGF的浓度。

      结果:nARMD组患者房水中BMP-6水平(35.29±4.2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62.04±2.78pg/mL),而VEGF水平(93.13±47.2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9.21±13.4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房水中IL-6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ARMD组患者房水中BMP-6含量与CSMT呈负相关(rs=-0.409,P=0.015)。

      结论:nARMD患眼房水中BMP-6浓度下降,而VEGF浓度升高,BMP-6含量与CSMT呈负相关,其可能参与nARMD的发病过程。

    •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2018, 18(11):2096-20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7

      摘要 (1588) HTML (0) PDF 8.43 M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观察2015-01/2018-04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患者6例11眼,其中男2例3眼,女4例8眼,年龄52.5±1.7(43~67)岁。眼前节、眼压及ERG均未见异常,无家族史。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0.8,EOG:9眼正常,2眼轻度下降。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眼底彩照、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主要特征。

      结果:眼底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见约≤1PD大小的黄色斑块; 卵黄样物质沉积处在FFA及ICGA均呈低荧光,部分在FFA晚期出现荧光积存; OCTA B-scan示卵黄样物质沉积在感光细胞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之间,随着疾病的进展,感光细胞层逐渐被破坏,外核层变薄,RPE-Bruch膜复合体层变薄或消失; 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见暗区,周围见强反射信号,En-face 图像见暗区。

      结论:多种成像模式相结合有助于AFVD的诊断,减少漏诊、误诊,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协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准确评价预后。

    • 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2018, 18(11):2100-21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8

      摘要 (1207) HTML (0) PDF 395.53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舒适度的作用。

      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98例100眼,采用上部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植片,转位并覆盖手术区巩膜表面,50眼术后角膜加用角膜绷带镜5d(试验组A组),另外50眼常规包盖(对照组B组),观察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各种症状和体征的情况。

      结果:胬肉术后1d,A组角膜刺激症状和体征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角膜上皮愈合更快。

      结论:角膜接触镜可明显改善患者翼状胬肉术后早期的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创面愈合,减轻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镜的效果评价

      2018, 18(11):2103-21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39

      摘要 (1061) HTML (0) PDF 423.61 K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镜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分析,选择2015-08/2018-02入我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患者110例110眼,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55眼,对照组术后常规观察,观察组术后配戴绷带镜;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1、3d,1wk的疼痛情况,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FL)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1、3d,1wk VAS评分和角膜上皮愈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后配戴绷带镜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减轻胬肉手术后疼痛,促进上皮愈合。

    • 眼眶骨折不同位点的修复对眼球内陷治疗的影响

      2018, 18(11):2106-21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40

      摘要 (1213) HTML (0) PDF 347.94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对眼眶内壁联合下壁骨折患者手术后眼球内陷治疗情况的临床观察,探讨不同手术位点的修复对手术预后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眼眶内壁与下壁骨折伴眼球内陷23例2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观察3mo,眼球内陷均小于2mm。通过术后CT检查,分析后隅角、内壁上缘、下壁外缘三个手术位点的修复情况。

      结果:术后患者预后良好,三个手术位点的修复情况是不同的,其中后隅角的修复率最高(100%),内壁上缘的修复率次之(83%),下壁外缘修复率最低(43%)。

      结论:不同手术位点的修复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后隅角的修复对手术效果作用最大; 手术中对重要位点的关注可以指导手术操作,减小手术风险。

    • 2015/2017年辽宁省重点眼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手术情况分析

      2018, 18(11):2108-2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41

      摘要 (1244) HTML (0) PDF 410.53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2015/2017年度眼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手术情况,为眼病防治和专科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7-12-31眼科出院患者病历首页信息,结合临床归类,Excel(2007)和SPSS17.0软件整理数据及统计学处理。

      结果:患者总计43 307例。60岁以上者占49.92%,占比逐年增加,0~19岁患者占比逐年减少。晶状体疾病占31.49%、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占20.61%、青光眼占10.29%、斜视占8.70%、眼外伤占8.49%、玻璃体疾病占7.44%、眼睑结膜和泪器疾病占6.51%、眼部肿物占2.69%、视神经和视路疾病占1.06%、巩膜角膜虹膜睫状体疾病占0.89%、其他眼病类占1.82%。手术38 718例,占病例总数的89.40%,其中晶状体相关手术16 590例(42.85%)、玻璃体内注射4 697例(12.13%)、斜视眼肌手术3 491例(9.02%)、抗青光眼手术2 579例(6.66%)。

      结论:构成顺位前5的病种依次为晶状体疾病、视网膜脉络膜疾病、青光眼、斜视和眼外伤。目前白内障治疗仍然是防盲治盲的主要工作,随着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迅速增长,其逐渐成为防治重点。

    • 环曲面设计与普通设计角膜塑形镜对角膜表面大高度差异近视患者的疗效比较

      2018, 18(11):2112-21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42

      摘要 (1245) HTML (0) PDF 3.43 M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对于角膜表面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近视患者,采用环曲面设计与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临床疗效上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07/2017-12到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48例94眼,所有患者角膜地形图计算与角膜中心部分相离4mm处水平轴与垂直轴的高度差≥30μm,其中A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25例48眼(其中2例为单眼配镜),B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23例46眼。在配戴1wk,1、3mo时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UCVA)、3mm区角膜散光降幅以及角膜治疗区偏心量大小等。

      结果:两组戴镜后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wk,1、3mo后,3mm区角膜散光均有明显改变,A组3mm区角膜散光降幅较B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区偏心量较B组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对于角膜表面水平与垂直高度差较大的近视患者,在降低治疗区散光的能力及镜片稳定性方面优于普通球面镜片。

    • 利用眼反应分析仪评估FS-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

      2018, 18(11):2116-21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11.43

      摘要 (1237) HTML (0) PDF 400.37 K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评估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6-01/2017-12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就诊且行LASEK/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17例200眼(等效球镜-2.00~-5.00D),其中行FS-LASIK术者64例100眼(FS-LASIK组); 行LASEK术者53例100眼(LASEK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mo采用ORA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CH和CR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FS-LASIK组患者CH和CRF均低于LASE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SEK和FS-LASIK两种术式均会对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但LASEK手术比FS-LASIK手术产生的影响更小,更安全,可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可能性。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