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视光学参数和视力疲劳症状分析

      2018, 18(5):769-7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1 CSTR:

      摘要 (2813) HTML (0) PDF 845.47 K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调节幅度、集合近点(NPC)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分析。

      方法:前瞻性研究,包括30例青年。每人每天三次分别在特定距离和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并连续三天进行观察,每一距离使用相同视频,相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屏幕大小。使用 K-multimedia player 3D播放器。观看3D影响后立即记录立体视觉、调节幅度、调节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症状等相关变量。分别使用TNO测量视功能,RAF尺测量调节幅度和集合近点,棱镜杆测量近隐斜视,封闭式问卷调查视力疲劳症状的发生情况。用描述性统计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定性数据采用卡方检测。

      结果:在40 cm,3 m和6 m处调节幅度分别减少了0.66 D,1.12 D和1.44 D,集合近点显著降低了0.63 cm,0.93 cm和1.23 cm,近隐斜视分别增加了0.87,2.74和2.2棱镜度。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试者在每一距离处都出现眼周疼痛,头痛和刺激等反应。在家庭环境中,头痛、盗汗、疲劳、刺激和恶心等症状会显著增加,此外,通过使用笔记本电脑观看3D可能会引起头痛和盗汗等相关不适症状。

      结论:观看3D前后、在三种不同距离处,调节幅度、集合近点及近隐斜视和视力疲劳的症状显著不同。在不同距离观看3D影像后,视力疲劳为主要症状。

    • 时域OCT和频域OCT检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敏感性的比较

      2018, 18(5):775-7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2 CSTR:

      摘要 (3665) HTML (0) PDF 443.11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使用设备内置标准数据库,比较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tratus OCT)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pectralis OCT)检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缺损的敏感性。

      方法:该研究包括35例52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已明确RNFL缺损的69例半视网膜(每一例OCT检查结果再次分为上方1/2和下方1/2)使用Stratus OCT的快速扫描和Spectralis OCT的环形扫描进行检测。使用设备内置数据库以RNFL厚度属于最低的5%人群或1%人群分别评估,以比较两种设备的诊断敏感性。

      结果:在5%和1%两个水平上,Spectralis OCT在每一象限中均比Stratus OCT更多的检测到RNFL缺损(5%: 79.7% vs 63.8%, P=0.01; 1%: 56.5% vs 40.6%, P=0.01)。以1%异常水平,Spectralis OCT的标准扇形区域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Stratus OCT的时钟数字区域(68.1% vs 39.1%, P <0.01)。

      结论:使用设备内置数据库检测青光眼患者RNFL缺损时,Spectralis OCT各项参数的敏感性较Stratus OCT高。

    • 虹膜色素剥脱综合征和剥脱性青光眼中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

      2018, 18(5):781-7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3 CSTR:

      摘要 (2943) HTML (0) PDF 360.88 K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虹膜色素剥脱综合征(XFS)和剥脱性青光眼(XFG)患者与对照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

      方法:使用液相色谱法测量25羟基维生素D血清水平。记录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等可变因素。

      结果:研究包括55例 XFS/XFG 患者和正常对照组60例。XFS/XFG 患者较为年长(平均年龄:71.8y vs 67.5y, P=0.002)。两组性别分布相似且糖尿病、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XFS/XFG 患者平均维生素D水平为14.7 ng/mL,正常对照组为14.9 ng/mL,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虽然XFS/XFG 组维生素D水平较低,但在对年龄、性别和医疗条件进行校正后,多变量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维生素D缺乏无显著差异。

      结论:XFS/XFG 组和正常对照组维生素D水平均较低,而XFS/XFG 组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XFS和维生素D缺乏症与某些系统性疾病有共同联系。

    • 弱视患儿3D训练远近距离立体视恢复的疗效评价

      2018, 18(5):785-7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4 CSTR:

      摘要 (3452) HTML (0) PDF 3.18 M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价使用立体3D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功能训练方法对弱视患儿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30名儿童,年龄4~16y, 其中18例是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pic amblyopia,AMA),12例是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 amblyopia,ANA)。双眼使用立体3D技术进行视觉功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h,每例患者训练约33次(平均: 32±8)。在每次训练前后检查患者每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和远距离立体视,并使用颜氏随机点立体视图谱检查近距离立体视。

      结果:在训练治疗后,所有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训练后融合范围较训练前显著扩大,尤其在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融合范围扩大和立体视觉的恢复较屈光不正弱视患者组更明显。训练后近距离立体视觉的恢复程度要优于远距离立体视觉。

      结论:立体3D视觉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恢复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

    • >实验论著
    • 大株红景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眼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8, 18(5):791-7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5 CSTR:

      摘要 (2768) HTML (0) PDF 2.38 M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眼血流的影响。

      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各30只。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链脲佐菌素(40mg/kg)腹腔注射,以构建DR模型大鼠,同时对照组大鼠基础饲料喂养+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干预组大鼠注射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mL/次,1次/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治疗4wk。采用Laser Doppler Flowmetry激光血流仪检测大鼠眼部血流,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采用 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

      结果: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全血粘度、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和血沉高于对照组(P<0.01),而干预组大鼠各指标较模型组降低(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PSV和EDC低于对照组(P<0.01),RI高于对照组(P<0.01); 而干预组大鼠PSV和EDC较模型组增加(P<0.01),RI较模型组降低(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P<0.01),而干预组凋亡率较模型组降低(P<0.01)。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VEGF和GFAP 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GLAST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 而干预组大鼠VEGF和GFAP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GLAST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

      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大鼠眼部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减少模型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下调视网膜组织VEGF和GFAP表达,上调GLAST表达。

    • TRAF6基因沉默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2018, 18(5):796-8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6 CSTR:

      摘要 (1296) HTML (0) PDF 1.66 M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沉默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靶向TRAF6基因的小干扰RNA(TRAF6 siRNA)转染Y79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效果,MTT比色法及细胞克隆实验测定沉默TRAF6对Y79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结果:Y79细胞经TRAF6沉默后,TRAF6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数目增多,S和G2/M期细胞数目减少,且侵袭细胞数目、迁移细胞数目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沉默TRAF6后能显著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抑制其侵袭和迁移能力,TRAF6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新靶点。

    • >实验研究
    • 光化学法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大鼠模型及相关研究

      2018, 18(5):801-8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7 CSTR:

      摘要 (2681) HTML (0) PDF 9.97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光化学法构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BRVO)大鼠模型的自然病程和不良事件。

      方法:选取30只SD(Sprague Dawley)大鼠尾静脉注射孟加拉红1min后,532nm激光(80mW,100μm,100ms)于视盘颞侧视网膜静脉二级分叉处进行单光点光凝50点建立BRVO模型。分别于1、3、5、7、10、14和21d检测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 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于1、5和21d各时间点随机处死2只大鼠行HE病理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α, VEGF-α)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光凝后,3只大鼠死亡,3只严重出血导致视网膜大部分脱离,1只出现视网膜凹陷,1只白内障。FFA和眼底(荧光)彩照发现BRV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为73%(22/30),1d时近端变粗,远端变细,3~7d光凝血管完全再通。ERG示光凝1d后暗适应3.0反应b波降低至正常眼的0.694±0.042倍,5~7d下降至最低点约为正常眼0.487±0.064倍,之后开始上升,21d上升至初始值0.708±0.0465倍。OCT和HE病理切片分别于在体和离体水平发现第1d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外核层水肿,3~5d水肿消失且激光光凝点视网膜附近250μm外核层开始凋亡变薄,到21d外核层变薄只剩3~4层细胞。免疫组化发现激光光凝部位VEGF-α第1d表达水平大于光凝前,第5d光凝处VEGF-α表达量无明显差异,21d光凝处VEGF-α表达略低于光凝前。

      结论: 激光光凝制作BRVO模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其疾病的演变和发展可以部分模拟人体BRVO的进程。同时由于造模成功率较低以及激光光凝相关并发症较多,在实际使用中有待进一步改进方法。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兔细菌性角膜病变

      2018, 18(5):807-8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8 CSTR:

      摘要 (2538) HTML (0) PDF 6.73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对兔眼细菌性角膜溃疡愈合的影响,并探讨该方法用于临床上治疗细菌性角膜病变的可能性。

      方法:24只新西兰大耳兔48眼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成功制作细菌性角膜溃疡模型。接种细菌后1~2d溃疡明显形成,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术前行双眼前节裂隙灯检查,双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并测量角膜溃疡中央深度。接种3d后所有实验兔右眼行PTK手术,左眼不予以处理作为对照眼。术后3、7d再行裂隙灯检查,并行OCT检查测量角膜溃疡中央厚度。术后7d处死实验兔,摘除双眼眼球取角膜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

      结果:经裂隙灯观察,随时间推移两组兔眼角膜溃疡均有愈合倾向,表现为溃疡面积缩小和表面变平坦光滑。观察组术前测量角膜溃疡深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6,P=0.484)。观察组术后3、7d角膜溃疡厚度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K能有效治疗兔眼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溃疡,促进溃疡创面愈合,这可能为PTK应用于临床治疗患者细菌性角膜病变提供实验依据。

    • >临床论著
    • RBP4在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8, 18(5):811-8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09 CSTR:

      摘要 (2607) HTML (0) PDF 1.16 M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RBP4在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7-02/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患者65例66眼玻璃体标本, 其中PDR组23例,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组16例,非糖尿病患者26 例作为对照组。各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相匹配,PDR组及NP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各组玻璃体标本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并分析各组玻璃体中RBP4、IL-6、TNF-α的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RBP4与IL-6的相关性。

      结果:RBP4在PDR组、NPDR组、对照组中浓度分别为13.68±2.66、11.03±1.12、10.45±1.17μg/mL。IL-6在PDR组、NPDR组、对照组中浓度分别为56.0±10.27、20.92±5.77、10.26±1.91pg/mL。PDR组中RBP4、IL-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NPDR组,3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35、161.167,P<0.01),NPDR组玻璃体中RBP4浓度与对照组RBP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玻璃体中IL-6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中RBP4浓度与IL-6浓度成明显正相关(r=0.606,P=0.001)。

      结论:RBP4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期的炎症反应过程,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HTRA1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2018, 18(5):815-8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0 CSTR:

      摘要 (2581) HTML (0) PDF 438.72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高温必需因子A-1(HTRA1)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选取本院2014-05/2017-01收治的汉族湿性AMD患者201例,汉族正常健康者201例,分别设为病例组和健康组。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样并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equenom质谱分析平台对HTRA1基因的rs11200638、rs2248799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HTRA1多态性与湿性AM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结果:两组研究对象rs11200638、rs2248799位点的基因型等级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AA、TT的频率分别为51.2%、57.7%,健康组AA、TT的频率分别为20.9%、28.4%,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病例组rs11200638位点危险性等位基因A与rs2248799位点危险性等位基因T分布的频率分别为69.7%、73.6%,健康组分别为45.8%、52.5%,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rs11200638基因型AA、AG的OR值分别为5.36与3.45,是湿性AMD发病的危险因素(P<0.01); rs2248799 基因型TT、TC的OR值分别为2.36与1.98,是湿性AMD发病的危险因素(P<0.01)。

      结论:HTRA1基因rs11200638和rs2248799多态性与湿性AMD发病关系显著,基因型AA、TT与汉族人群湿性AMD患病风险关系密切,其频率增高可增加湿性AMD患病风险。

    • 不同类型斜视手术前后远近立体视的变化

      2018, 18(5):819-8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1 CSTR:

      摘要 (2744) HTML (0) PDF 420.49 K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72例不同类型斜视患者,按斜视类型分为四组:组1为非调节性内斜视,组2为间歇性外斜视,组3为恒定性外斜视,组4为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手术前后分别应用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记录并分析术前、术后第7d,1、3、6mo的各项检查数据。

      结果:斜视患者72例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优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及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调节性内斜视组、恒定性外斜视组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组术后不同时期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立体视(0例)比近立体视(19例,26%)的损害更严重,术后近立体视(51例,71%)的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17例,24%),术后1mo远、近立体视恢复效果明显。

      结论:不同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恢复的影响存在差异,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效果最佳。非调节性内斜视、恒定性外斜视和外斜V征伴下斜肌亢进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恢复影响一致。斜视患者远立体视损害较重,术后近立体视恢复明显优于远立体视。

    • >Meta分析
    • 中医理疗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疗效的Meta分析

      2018, 18(5):823-8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2 CSTR:

      摘要 (3991) HTML (0) PDF 1.57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理疗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假性近视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2015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全文数据库、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关于中医综合疗法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与常规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改良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进行评分,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5篇符合检索纳入标准的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量836例。Meta分析显示中医理疗联合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假性近视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39,P<0.01)。

      结论:与单纯使用托吡卡胺滴眼液相比,联合中医理疗更能有效地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假性近视,且安全可靠。

    • >文献综述
    • 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

      2018, 18(5):826-8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3 CSTR:

      摘要 (2788) HTML (0) PDF 434.22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儿童近视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近视防控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角膜塑形术作为一种非手术性的矫正近视以及控制近视进展的治疗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角膜塑形术是目前最有效地控制近视进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均能获得理想的近视控制疗效,诸多因素可以影响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发展的控制效果。现就角膜塑形镜控制儿童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2018, 18(5):830-8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4 CSTR:

      摘要 (2932) HTML (0) PDF 407.98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角膜内镜片的发展

      2018, 18(5):833-8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5 CSTR:

      摘要 (2620) HTML (0) PDF 410.19 K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圆锥角膜是一种易致盲的眼病,且发病率较高,约为1/2000,目前治疗圆锥角膜的方法主要有配戴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角膜交联术、角膜移植术等,上述治疗方法费用高、耗时长、疗效不肯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角膜内镜片逐渐成为治疗圆锥角膜的一种新技术。角膜内镜片技术尝试在角膜层间植入一定度数的镜片,在治疗圆锥角膜的同时使视力得到最佳恢复。本文就角膜内镜片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 microRNA-155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18, 18(5):836-8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6 CSTR:

      摘要 (2482) HTML (0) PDF 453.55 K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croRNA在眼部组织有特定表达,对眼部组织发挥独特作用。microRNA-155可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相应蛋白的表达,导致细胞、组织的形态和功能等异常。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现认为小梁网的形态功能异常是引起眼内压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microRNA-155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XEN凝胶支架引流装置植入术治疗青光眼

      2018, 18(5):840-8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7 CSTR:

      摘要 (3814) HTML (0) PDF 430.80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眼压越高,视神经损伤越大,降低眼压对于减轻及延缓青光眼病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手术是降低眼压的重要手段。目前青光眼引流装置植入术因其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创新和发展使青光眼手术展现出良好的治疗前景。本文分析总结XEN凝胶支架引流装置的结构特点,就XEN凝胶支架引流装置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作用进行综述。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8, 18(5):844-8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8 CSTR:

      摘要 (2829) HTML (0) PDF 423.55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itus,DM)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在国外,DR是工作人群(20~64岁)首位的致盲因素; 在国内,DR的发病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往对DR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DR不再单纯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同时伴随着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但国内外文献对DR的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发病机制的研究多是单一的。本文就DR微血管病变与神经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 连续性外斜视危险因素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8, 18(5):847-8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19 CSTR:

      摘要 (2662) HTML (0) PDF 377.10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连续性外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国内对该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报道鲜见。本文旨在对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同时讨论了连续性外斜视的治疗,为临床内斜视的术前检查,尤其是连续性外斜视危险因素的评估、降低内斜视过矫的发生率提供重要依据,以期指导内斜视的手术设计和连续性外斜视的诊疗。

    • >临床研究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变化

      2018, 18(5):850-8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0 CSTR:

      摘要 (2630) HTML (0) PDF 416.33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和泪膜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06/2017-06收治的88例88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研究组),另选取本院100例100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采用Topcon SP-3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检查仪检查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观察两组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d两组患者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mo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各时间段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3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d,3mo后研究组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T、SⅠ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7d后两组患者BUT、F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Ⅰ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mo研究组BUT、SⅠ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BUT、SⅠt、F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损害,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尤其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受损更严重,且术后恢复较慢。

    •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2018, 18(5):854-8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1 CSTR:

      摘要 (2667) HTML (0) PDF 2.52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进行分析,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1-01/2017-05我院收治的1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所有患眼眼轴≥26mm,测量白内障手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手术后3mo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分析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并对术后前房深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36、0.216,P<0.05)。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513,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后角膜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374、0.364、0.333、0.356,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后前房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术后前房深度=-2.592+0.091×术前眼轴长度+0.078×术前角膜曲率+0.491×术前前房深度。

      结论:通过测量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利用术后前房深度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术后前房深度,从而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 糖尿病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的关联

      2018, 18(5):858-8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2 CSTR:

      摘要 (3028) HTML (0) PDF 509.04 K (1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关联。

      方法:选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患者30例52眼作为IFIS组,术中未出现IFIS患者60例108眼作为对照组; 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IFIS的价值。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Exp(B)=1.514,95%CI:0.842~5.281\〗、空腹血糖(FPG)\〖Exp(B)=1.958,95%CI:1.163~11.728\〗、糖化血红蛋白(HbA1c)\〖Exp(B)=2.044,95%CI:1.409~14.620\〗及α-1 受体拮抗剂应用史\〖Exp(B)=1.791,95%CI:1.128~10.752\〗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的独立危险因素; FPG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的AUC为0.645,HbA1c预测IFIS的AUC为0.767; FPG≥7.0mmol/L,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的敏感度为0.849,特异度为0.241; HbA1c>9.0%预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的敏感度为0.733,特异度为0.600。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IFIS发生与糖尿病史、FPG、HbA1c及α-1 受体拮抗剂应用史有关,术前HbA1c测定对术中IFI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18, 18(5):862-8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3 CSTR:

      摘要 (2657) HTML (0) PDF 450.43 K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探究对象选择2014-06/2016-06于我院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0例,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用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术前5~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标准对数视力),各时期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前房角镜检查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结合眼压等判断综合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mo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3、6mo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观察组术后1wk,1、3、6mo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综合治愈率为77%,显著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前房出血、浅前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眼压黄斑性病变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观察组术后6mo新生血管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前5~7d加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显著降低眼压,不同程度改善视力,综合治愈率更高。

    • β1肾上腺素受体R389G基因多态性与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

      2018, 18(5):866-8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4 CSTR:

      摘要 (2455) HTML (0) PDF 408.84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β1肾上腺素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AR)R389G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5-01/2017-02我院初诊POAG患者100例,分别于每日6:00、12:00、18:00、24:00测量患者的眼压并计算均值。眼压均值≥30mmHg的患者作为A组(44例),眼压均值<30mmHg的患者作为B组(5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β1AR R389G基因多态性与POAG患者眼压变化的关系。

      结果:A组患者的GG基因型频率(27.3%)与B组患者(8.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等位基因G频率(40.9%)显著高于B组患者(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OAG患者的收缩压增高、β1AR R389G等位基因G频率增高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β1AR R389G基因多态性与POAG关系密切,是POAG患者眼压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开角型青光眼EX-PRESS引流器植入联合羊膜移植手术疗效

      2018, 18(5):869-8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5 CSTR:

      摘要 (2634) HTML (0) PDF 442.08 K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01/2017-01于我院就诊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3例43眼,随机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MMC)组,所有患者均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羊膜组术中联合羊膜移植术,MMC组术中联合应用MMC,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wk,1、6mo两组患者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mo,羊膜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1%、73%,MMC组分别为90%、8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羊膜组手术总有效率分别为95%、86%,MMC组分别为95%、9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羊膜组患者浅前房发生率为9%,MMC组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mo,羊膜组患者滤过泡渗漏发生率为5%,MMC组为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至随访结束,MMC组患者出现薄壁滤过泡4眼,羊膜组无薄壁滤过泡者。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

    • 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的影响

      2018, 18(5):873-8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6 CSTR:

      摘要 (2977) HTML (0) PDF 483.56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羟苯磺酸钙与降糖药联用对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眼底微循环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5-12眼科住院的伴有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98例126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64眼)和对照组(49例62眼);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卡波糖片和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 比较两组患者12mo后的临床疗效,血糖控制效果、血清HIF-1α、VEGF检测,以及眼部功能。

      结果:治疗12mo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12mo两组患者的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mo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视网膜睫状后短动脉和中央动脉的PSV、ED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mo后,两组患者的HIF-1α和VEGF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IF-1α水平分别为35.90±11.36、 46.75±12.08mmol/L,VEGF水平分别为89.72±13.61、110.30±16.74mmol/L,治疗组的HIF-1α和VEG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与降糖药联用治疗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眼底微循环,缓解病情进展,下调HIF-1α和VEGF水平,抑制血管增生。

    • 雷珠单抗治疗黄斑水肿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2018, 18(5):878-8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7 CSTR:

      摘要 (2657) HTML (0) PDF 1.82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使用频域OCT(spectral 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因糖尿病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并探究其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6-03/2017-07在我院眼科因糖尿病或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收治入院接受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术的患者36例36眼。使用SD-OCT测量术前和术后1、3、6mo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分别评估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疾病引起黄斑水肿后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改变。同时探讨治疗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以及脉络膜厚度改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36例36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黄斑水肿患者。雷珠单抗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黄斑水肿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较术前减小,不同随访时间的改变量有差异(FCRT=40.876,PCRT<0.001; FSFCT=46.319,PSFCT<0.001)。在糖尿病继发的黄斑水肿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视网膜厚度、空腹血糖水平相关。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相关,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发病时间以及阻塞部位相关。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不同原因继发的黄斑水肿后,SD-OCT可测量到术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明显减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减小。脉络膜厚度的改变量与术前脉络膜厚度相关。糖尿病继发的黄斑水肿治疗后,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量与术前黄斑视网膜厚度及空腹血糖水平相关;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治疗后,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变量与术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发病时间以及阻塞部位相关。

    •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PDT治疗CSC

      2018, 18(5):883-8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8 CSTR:

      摘要 (2742) HTML (0) PDF 1.20 M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retinopathy, CSC)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2/2015-04于我院就诊的CSC患者82例82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OCT、FFA确诊,且均为单眼患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35眼和研究组47例47眼。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光动力(PDT)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PDT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次数、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平伏率和黄斑视网膜下液、黄斑中心区直径的总体积、黄斑中心区直径6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1mm范围的厚度等OCT指标,以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和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患者中32眼治疗1次,3眼治疗2次,平均治疗次数为1.25±0.20次; 研究组中9眼治疗3次,10眼治疗2次,28眼治疗1次,平均治疗次数1.48±0.22次。两组患者治疗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P>0.05)。对照组患者PED平伏13眼(37%),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22眼(63%)。研究组患者PED平伏30眼(64%),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17眼(36%)。两组患者治疗后PED平伏率和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浆液吸收率对比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区直径的总体积、黄斑中心区直径6mm的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区1mm范围的厚度等OCT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这些OCT指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这些OCT指标均明显低于各组治疗前,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mo最佳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mo时研究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无效6眼,好转15眼,显效8眼,治愈6眼,总有效率为83%; 研究组患者中无效3眼,好转8眼,显效20眼,治愈16眼,总有效率为9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CSC合并PED患者治疗中玻璃体注射抗VEGF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联合低剂量PDT在平伏PED,促进黄斑视网膜下浆液吸收,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改善视力方面优于单一PDT治疗患者。

    • 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2018, 18(5):887-8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29 CSTR:

      摘要 (3028) HTML (0) PDF 416.46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其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研究筛选要求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9例)和视网膜病变组(71例),对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孕周、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除年龄外,患者病程、孕周、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血压、蛋白尿和红细胞压积均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孕周是保护因素; 与无视网膜病变组相比,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发生早产、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围生儿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增加幅度与视网膜病变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病程、血压、蛋白尿及红细胞压积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发生会对母婴妊娠结局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2018, 18(5):891-8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0 CSTR:

      摘要 (2793) HTML (0) PDF 408.38 K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对角膜形态的变化及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6-12期间在我院接受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配戴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夜戴)45例90眼和对照组(日戴)45例90眼,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wk,1、3、6mo时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两组患者在戴镜后1wk,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在戴镜后1、3、6mo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1、3、6mo时的角膜曲率值均明显低于本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且配戴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0.0±0.5D)明显低于对照组配戴角膜塑形镜6mo时的角膜曲率(41.3±0.9D),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戴镜3mo时观察角膜上皮染色率,观察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49%(44/90),对照组上皮染色率阳性占29%(26/90),两组均以0级、1级为主;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SE水平都呈下降趋势,且均明显低于配戴之前。配戴6mo时观察组SE水平(-0.42±0.20D)明显低于对照组SE水平(-0.52±0.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UCVA值明显升高,且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视力,且夜间配戴效果相对优于白天配戴。

    • 微型板层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2018, 18(5):894-8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1 CSTR:

      摘要 (2815) HTML (0) PDF 354.04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微型板层角膜刀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视力及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方法:将2014-06/2015-05期间本院收治的近视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240眼,根据术式不同分为A组(微型板层角膜刀组)60例120眼和B组(飞秒激光组)60例120眼,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视力情况及角膜瓣厚度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的视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B组的角膜瓣厚度相关指标均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评估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对患者角膜瓣厚度的影响明显好于微型板层角膜刀,两种治疗方式对视力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 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LASIK对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2018, 18(5):897-9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2 CSTR:

      摘要 (2807) HTML (0) PDF 427.69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期间我院眼科行LASIK近视患者100例200眼,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100眼,本研究全部选右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完善眼部检查,行LASIK术,术中A组根据波前像差仪检查资料进行个体化切削角膜基质,B组根据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数据完成个体化切削。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 UCVA、BCVA及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术后6mo屈光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对比敏感度(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各视标CS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mo除了明亮无眩光状态下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A组在明亮眩光、昏暗有和无眩光状态下CS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波前像差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及球差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波前像差与角膜地形图引导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均可显著改善近视患者视力,但前者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优势更突出。

    • 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立体视觉和调节参数及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018, 18(5):901-9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3 CSTR:

      摘要 (2761) HTML (0) PDF 383.85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分析2016-01/2017-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13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轻度近视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远近视力差值、立体视锐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LogMAR)、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角膜曲率低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术可改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和散光,且能改善角膜曲率和延缓眼轴增长。

    • >临床报告
    • 四种不同仪器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曲率和散光的比较

      2018, 18(5):904-9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4 CSTR:

      摘要 (2792) HTML (0) PDF 4.85 M (1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仪OPD-Scan Ⅲ、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Pentacam及自动电脑验光仪KR-8900 四种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指导白内障术前检查应用。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4/06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45例86眼,分别应用OPD-Scan Ⅲ与Pentacam、IOL Master、KR-8900测量患者受检眼角膜曲率(K1、K2)和散光轴位,并计算出平均角膜曲率(mean keratometry,Km)、散光矢量J0和J4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ltman分析。

      结果:在测量K1值时,OPD-Scan Ⅲ与IOL Master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在测量K2、Km值时,OPD-Scan Ⅲ与IOL Master、Pentacam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OPD-Scan Ⅲ与另外3种仪器的其他测量值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OPD-Scan Ⅲ与KR-8900、IOL Master及Pentacam测量值间均有一定相关性(r=0.408~0.980,P<0.001)。Bland-Altman散点图中,OPD-Scan Ⅲ与Pentacam及IOL Master在测量角膜曲率时一致性较差,与KR-8900的一致性较好; OPD-Scan Ⅲ与KR-8900、IOL Master、Pentacam在测量角膜散光时一致性较差。

      结论:OPD-Scan Ⅲ具有操作简单方便、非接触式等优点。测量角膜曲率时,OPD-Scan Ⅲ与KR-8900一致性较好,可以相互替换,与Pentacam及IOL Master一致性较差; 测量角膜散光时,OPD-Scan Ⅲ与KR-8900、IOL Master及Pentacam一致性较差,使用时需根据4种仪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临床情况加以衡量。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18, 18(5):909-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5 CSTR:

      摘要 (2684) HTML (0) PDF 396.10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测量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视盘形态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01/2017-06本院收治的POAG 患者65例85眼作为研究组, 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身体检查的健康者52例78眼作为对照组,采用OCT测量视乳头旁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参数包括杯/盘比(C/D)、视杯面积(cup area, CA)、视杯容积(cup volume, CV)、视盘面积(disc area, DA)、盘沿面积(rim area, RA)和盘沿容积(rim volume, RV),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视乳头旁RNFL厚度在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和均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研究组CA、CV、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DA、RV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则略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在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OCT能够定量客观检测RNFL厚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参数,这有助于POAG的早期诊断。

    • OCT测量RNFL厚度在PAC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2018, 18(5):912-9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6 CSTR:

      摘要 (2779) HTML (0) PDF 404.36 K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04/2017-04于我院诊断与治疗PACG患者100例174眼,根据视野损伤程度由轻到重分为早期组(30例50眼)、进展组(45例78眼)与晚期组(25例46眼); 同时选择年龄、性别配对的健康体检人员30例60眼,设为对照组。入组后进行常规检查; OCT检查平均RNFL厚度,采用全自动视野计检查各组视野情况,分析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fect,MD)相关性,并比较各组上、下、鼻侧、颞侧各象限RNFL厚度。

      结果:四组入试者平均RNFL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高于PACG患者组,早期组显著高于进展组与晚期组,进展组显著高于晚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组入试者视野M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显著低于PACG患者组,早期组显著低于进展组与晚期组,进展组显著低于晚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期组、进展组和晚期组RNFL厚度与视野MD呈负相关(r=-0.546、-0.654、-0.864,均P<0.05),对照组RNFL厚度与视野MD无相关性(r=-0.075,P=0.321); PACG患者上方、下方RNFL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与晚期组鼻侧、颞侧RNFL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对照组鼻侧、颞侧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随着病情加重PACG患者RNFL逐渐变薄,RNFL与视野MD呈负相关,RNFL能够客观反映PACG视神经损害程度,检测上方、下方RNFL厚度对PACG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 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变化规律

      2018, 18(5):915-9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7 CSTR:

      摘要 (1270) HTML (0) PDF 608.61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的变化规律。

      方法:收集疑似青光眼患者48例96眼,使用Accupen手持眼压计(24-3000)和NCT非接触眼压计(CT-80)测量24h眼压,自7:30开始,每2h测一次眼压,共12次,其中7:30~21:30测量坐位眼压,23:30~5:30测量坐位及卧位眼压。

      结果:两种眼压计测量的传统体位下24h眼压峰值均出现在7:30,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22.05±3.608mmHg,手持式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19.79±4.147mmHg。手持眼压计测得习惯性体位下眼内压峰值出现在5:30,平均21.64±4.814mmHg,且两种体位24h眼内压谷值均出现在21:30,谷值眼内压平均值为15.73±3.649mmHg。两种体位均呈夜间眼压逐渐升高,白天眼压逐渐下降的趋势。

      结论:疑似青光眼患者眼内压峰值多出现在清晨,夜间卧位眼压值较坐位眼压值高。

    • PPV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PDR患者并发症和视力恢复的影响

      2018, 18(5):919-9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8 CSTR:

      摘要 (2660) HTML (0) PDF 407.71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PV)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PDR患者94例(均为单眼发病)随机分为试验组(n=47)和对照组(n=47)。均行PPV治疗,试验组PPV前5~7d给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照组不予此项干预。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操作、并发症及视力恢复效果。

      结果:试验组PPV操作时间(72.33±15.7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91.06±19.29min)(P<0.05)。试验组术中电凝止血、医源性裂孔、新生血管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5%、26%(P<0.05)。在术后3、6mo,两组BCVA、黄斑厚度逐渐显著降低(均P<0.05),且试验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PPV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降低PDR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有积极影响。

    • 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2018, 18(5):922-9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39 CSTR:

      摘要 (3025) HTML (0) PDF 910.65 K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1+PRN”和“3+PRN”方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1+PRN”方案及15例接受“3+PRN”方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合并ME患者为期1a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以及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

      结果:经治疗12mo后,“1+PRN”组的BCVA由0.58±0.21提高到0.34±0.18,CMT由561±65μm降低到252±69μm; 在“3+PRN”组中,BRVO患者的BCVA由0.64±0.21提高到0.29±0.13,CMT由585±87μm降低到242±56μ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RN”组的平均总计注射次数为2.3±1.2次,低于“3+PRN”组的4.1±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BRVO合并ME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治疗中,“1+PRN”和“3+PRN”方案都是安全、有效的。

    • EDI-OCT评估妊娠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中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

      2018, 18(5):926-9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0 CSTR:

      摘要 (3101) HTML (0) PDF 2.68 M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技术观察和比较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方法:对确诊为PIH的孕产妇150例289眼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和黄斑EDI-OCT检查,并根据Duke-Elder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P1(血管痉挛期组)、P2(血管硬化期组)、P3(视网膜病变期组),以眼底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P0(眼底正常组),分别对每组患者的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分别进行测量。

      结果:本研究150例289眼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眼底正常者36例72眼(24.9%),有眼底病变者114例217眼(75.1%)。不同程度眼底病变的PIH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有不同改变。血管硬化期组黄斑中央区(central subfield,CSF)、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低于眼底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病变期组黄斑区各象限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DI-OCT是研究PIH相关眼底病变的重要工具之一,借助EDI-OCT观察和分析PIH眼底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改变,对深入研究 PIH所引起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局部微循环的病理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DR合并DME的疗效

      2018, 18(5):930-9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1 CSTR:

      摘要 (2989) HTML (0) PDF 427.39 K (1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药物康柏西普(conbercept)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2015-08/2016-06确诊的DR伴DME、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患者48例80眼,其中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R,NPDR)中度者4例5眼,NPDR重度者38例65眼,处于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R,PDR)者6例1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激光组。联合组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激光组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和PRP。观察两组患者完成PRP后1wk,1、3、6、12mo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激光能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BCVA:在各个随访时间点,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明显优于激光组。联合组PRP后1wk,1、3mo视力较上次观察时间点视力提高,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视力保持稳定; 激光组PRP后1、3mo视力较上次观察时间点提高; 1wk,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视力保持稳定。CMT:在各个随访时间点,联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MT均低于激光组。联合组PRP后1wk,1、3mo的CMT较上次观察时间点降低明显,6、12mo与上次观察点相比,保持稳定; 激光组PRP后1、3mo的CMT较上次观察时间点降低; 1wk,6、12mo与上次观察时间点相比,CMT保持稳定。PRP所用能量: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现激光光斑融合; 联合组PRP所用激光能量明显低于激光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非增殖期中重度和增殖期DR合并DME,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全视网膜光凝术后DR患者黄斑区与光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2018, 18(5):934-9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2 CSTR:

      摘要 (2490) HTML (0) PDF 412.62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黄斑区与光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2015-01/2017-01就诊DR患者40例78眼,行PRP治疗,采用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与光斑区脉络膜厚度变化。

      结果:PRP术后1mo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鼻侧脉络膜厚度(nasal choroidal thickness,NCT)、颞侧脉络膜厚度(temporal choroidal thickness,TCT)、上方脉络膜厚度(sup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SCT)、下方脉络膜厚度(inferior choroidal thickness,ICT)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2.017、2.001、2.264、2.229,P<0.05); 术后3mo时SFCT、NCT、TCT、SCT、ICT与术前比较均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2.051、2.092、2.010、2.273,P<0.05)。术后光斑区基线水平的脉络膜平均厚度(227.6±44.9μm)显著高于术后1mo脉络膜厚度(207.1±41.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8,P<0.05); 术后3mo脉络膜平均厚度(206.5±41.3μm)显著低于基线水平的脉络膜平均厚度(227.6±44.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8,P<0.05)。

      结论:PRP术后短期内可明显增加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而光斑区脉络膜厚度明显减少,提示术后脉络膜血流情况进行了重新分布。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2018, 18(5):937-9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3 CSTR:

      摘要 (1309) HTML (0) PDF 2.81 M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高度近视黄斑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06/2017-05我院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50眼),选择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正常健康人(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对象均完成传统眼科检查和OCT检查,记录患者视力、眼压、屈光度、眼轴、黄斑部厚度及形态学改变情况,统计不同检查方式对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检出情况。

      结果:(1)观察组传统眼科检查黄斑区正常37眼,异常13眼(26%); OCT检查正常12眼,异常38眼(76%)。OCT检出黄斑病变异常率高于传统眼科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出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前膜率高于传统眼科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传统眼科检查与OCT检出正常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眼压、屈光度、眼轴长度高于对照组,BVCA较对照组差,视网膜黄斑区厚度、视盘上方神经厚度、视盘下方神经厚度、视盘颞侧视神经厚度、视盘鼻侧视神经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CT可定量测定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清晰显示黄斑区病变特点,可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诊断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

    • SLE伴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2018, 18(5):941-9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4 CSTR:

      摘要 (2804) HTML (0) PDF 453.53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伴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取2015-02/2017-02在我院治疗的SLE患者121例,其中有视网膜病变30例(观察组),无视网膜病变9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结果:观察组患者6例双眼视网膜病变,24例单眼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棉絮样渗出、视网膜血管阻塞和视网膜出血病变常见,分别占33%、25%和19%。观察组患者皮疹、皮肤血管炎和雷诺现象发生率分别为63%、47%和3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黏膜溃疡、关节炎、神经精神症状和胸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抗ds-DNA阳性率(6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蛋白尿≥3+、抗Sm抗体阳性、rRNP阳性和抗磷脂抗体阳性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LEDAI评分为20.14(9,3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改良BenEzra评分为10.04±3.15分,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s=0.706,P<0.05)。

      结论:SLE伴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主要表现为棉絮样斑、视网膜血管阻塞和视网膜出血; 皮疹、皮肤血管炎、雷诺现象、抗ds-DNA抗体阳性在SLE伴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常见; 改良BenEzra评分在评估SLE疾病活动及视网膜血管病变中有一定作用。

    • 干眼患者活体角膜组织学变化

      2018, 18(5):945-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5 CSTR:

      摘要 (2554) HTML (0) PDF 5.33 M (1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不同程度的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的角膜细胞学变化。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临床上根据患者病史、症状、角结膜体征及相关仪器检查确诊为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33例65眼和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患者28例55眼。应用三维断层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Sirius系统)对所有干眼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应用共焦显微镜对其角膜上皮层(表层上皮细胞层、翼状上皮细胞层和基底上皮细胞层)、朗格汉斯细胞(树突状细胞)、基质层(浅基质和深基质)、内皮层的细胞密度、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共焦显微镜显示泪液生成不足型和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角膜上皮层的细胞数量随干眼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类型干眼角膜上皮各层细胞大小不均,排列欠规则。泪液生成不足型干眼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直径变细,排列不规则,随着干眼严重程度的增加其弯曲度逐渐增大、分支增多。蒸发过强型干眼朗格汉斯细胞的活化程度与干眼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眼患者角膜浅基质层细胞数量和深基质层细胞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干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Sirius系统可对两种类型干眼的严重程度进行非接触无创检查并分类,共焦显微镜观察分类后的两种干眼类型患者的角膜各层细胞密度及形态存在变化。

    • 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波前像差的研究

      2018, 18(5):950-9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6 CSTR:

      摘要 (2573) HTML (0) PDF 455.91 K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干眼症患者波前像差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下降的原因。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就诊的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各40眼,正常对照组40眼。采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记录瞳孔直径4mm和6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三叶草像差的均方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波前像差及与对照组像差值。

      结果:4mm和6mm瞳孔直径下无明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干眼症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干眼症组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干眼症组较对照组眼总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均有明显升高(P<0.01),且PDR干眼症组较NDR干眼症组和NPDR干眼症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三叶草像差均有明显升高(P<0.01)。

      结论: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与波前像差的增高密切相关,波前像差增高可能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的原因之一,为糖尿病干眼视功能下降提供了依据。

    • 1g/L花青素护眼贴治疗轻中度干眼疗效

      2018, 18(5):954-9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7 CSTR:

      摘要 (2861) HTML (0) PDF 391.61 K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1g/L花青素护眼贴应用于轻中度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设计。收集2016-10/2017-04长沙、重庆、武汉等8家爱尔眼科医院轻、中度干眼患者共320例640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眼贴组(160例)和人工泪液组(160例)。护眼贴组夜间睡眠时使用1g/L花青素护眼贴6h以上; 人工泪液组滴用聚乙烯醇滴眼液4次/d。于治疗前1d及治疗后14d对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价,症状评价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评分,体征观察包括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Ⅰt)以及采用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非侵入式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irst 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NITBUTf)和非侵入式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noninvasive tear break-up time,NITBUTav)。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SDI评分、NITBUTf、NITBUTa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Ⅰ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OSDI评分、NITBUTf、NITBUTav、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轻、中度干眼,1g/L花青素护眼贴与人工泪液具有类似的疗效,能有效改善干眼症状、提高泪膜稳定性。

    • 强迫睁眼对健康人群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2018, 18(5):957-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8 CSTR:

      摘要 (2700) HTML (0) PDF 1.40 M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健康人群强迫睁眼前后Oculus 眼表综合分析仪所测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和干眼分级有无差异。

      方法:前瞻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40例志愿者接受此项检查,分别于强迫睁眼前后行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f)和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av)检查,仪器自动进行干眼分级。首次检查先右眼后左眼,第二次检查先左眼后右眼。

      结果:首次检查眼(即强迫睁眼前)NIBUTf均值为9.18±5.52s、 NIBUTav均值为11.74±5.59s,干眼各级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43%、37%、20%; 第二检查眼(强迫睁眼后)NIBUTf均值为8.91±5.54s, NIBUTav均值为11.76±5.58s, 干眼各级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35%、48%、16%。健康人群强迫睁眼前后双眼NIBUTf 、NIBUTav和干眼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P=0.72; t=-0.038,P=0.97; Z=-0.42,P=0.68)。

      结论:健康人群强迫睁眼前后眼表综合分析仪所测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和干眼分级无影响。

    • Bcl-2、Bax、Ki67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2018, 18(5):960-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49 CSTR:

      摘要 (3988) HTML (0) PDF 2.02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Bcl-2、Bax、Ki67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组织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Bcl-2(B细胞淋巴瘤-2)、Bax(与Bcl-2相关的X蛋白)、Ki67(细胞核相关抗原)在其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Bcl-2、Bax、Ki67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73%、7.00%、12.73%,在正常球结膜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0%、6.00%、0,其中Bcl-2、Ki67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头部上皮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颈部和体部。

      结论:Bcl-2、Ki67在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在胬肉头部表达最高,在正常球结膜组织中呈低表达; Bax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和正常球结膜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细胞凋亡失衡和异常增殖可能是原发性翼状胬肉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 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疗效

      2018, 18(5):963-9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50 CSTR:

      摘要 (2622) HTML (0) PDF 1.41 M (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09/12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近视手术中心行ICL/T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25例43眼,常规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敏感度和屈光矫正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问卷(the quality of life impact of refractive correction questionnaire,QIRC)评分,收集术后1d, 1wk,1、3mo随访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LSD-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术后UCVA和BCVA较术前提高,且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术后各个时间点等效球镜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术后各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mo安全指数为1.38±0.24,有效指数为1.22±0.15。术前和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4,P=0.215),术后3mo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4, P=0.586)。术后高频对比敏感度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c/d:F=4.347,P=0.010; 18.0c/d:F=4.539,P=0.005); 低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c/d:F=1.094,P=0.354; 6.0c/d:F=1.325,P=0.271)。术后QIRC问卷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9,P=0.094)。

      结论:ICL V4c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手术方式。

    • 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8, 18(5):968-9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51 CSTR:

      摘要 (2902) HTML (0) PDF 412.09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1/2015-08于我院采用长期配戴OK镜进行近视矫正的160例3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配戴并完成随访。统计配戴OK镜后2a的角膜、结膜并发症; 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配戴OK镜后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矫正视力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裸眼视力。

      结果:所有患眼共出现Ⅰ~Ⅱ级角膜点染98眼,Ⅲ~Ⅳ级角膜点染18眼,视觉异常15眼,角膜压痕16眼,结膜充血10眼,角膜无菌性浸染8眼,过敏性结膜炎8眼,经对症干预治疗后缓解。患眼戴镜前和戴镜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例、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裸眼视力显著上升,屈光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未发生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影响较小。

    • 不同年龄段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表健康状况评估

      2018, 18(5):971-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5.52 CSTR:

      摘要 (2605) HTML (0) PDF 433.55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Oculus Keratograph眼前节分析仪研究不同年龄段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表泪液情况。

      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66例,将患者依据年龄段分为2~7岁组、8~18岁组、19~46岁组三组。应用Oculus眼前节分析仪研究其眼表情况:包括泪河高度、刺激性泪河高度、眼红指数、非侵袭性BUT等。

      结果:2~7岁组分别与8~18岁组、19~46岁组在BUT、颞侧结膜眼红指数、颞侧睫状眼红指数、鼻侧睫状眼红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段不同部位眼红指数差异及同一年龄段主导眼、非主导眼间眼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眼红指数随年龄增长呈现正向直线相关关系。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术前存在干眼和泪膜不稳定,学龄前儿童围手术期需要特别引起注意,需尽快完善国内各年龄段儿童眼表数据。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