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18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密蒙花滴眼液对去势雄兔泪腺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 18(8):1359-1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1

      摘要 (1167) HTML (0) PDF 6.87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密蒙花滴眼液对去势雄兔泪腺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探讨不同浓度密蒙花滴眼液对去势雄兔干眼症模型的疗效。

      方法:将密蒙花原药材制备成低、中、高3种浓度滴眼液。将4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雄性),随机分为A:空白组; B:模型组; C:低浓度密蒙花滴眼液组; D:中浓度密蒙花滴眼液组; E:高浓度密蒙花滴眼液组; F:安慰剂滴眼液组; G:睾酮组等7组,每组6只。除A组外其余6组实验用兔行双侧睾丸及附睾切除术。从术后第3天开始C、D、E、F组分别予相应滴眼液滴双眼。各组实验用兔,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wk各进行一次Schirmer I试验(SI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对泪腺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1)SIT与BUT值比较:术后C组与D、E、G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D、E、G组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各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比较:C组与D、E、G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D、E、G组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密蒙花滴眼液具有与雄激素相似的抑制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作用,但其作用弱于雄激素; 2)中、高浓度密蒙花滴眼液对TNF-α和IL-1β的抑制作用要强于低浓度密蒙花滴眼液,但中、高浓度密蒙花滴眼液的抑制作用差别不明显。

    •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

      2018, 18(8):1365-13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2

      摘要 (1200) HTML (0) PDF 1.41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

      方法:这一回顾性对照干预性研究对56例87眼圆锥角膜患者进行手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完善眼科检查,评估视力。15眼使用飞秒激光制备角膜隧道。72眼使用机械的方法制备角膜隧道。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裸眼视力1.38±0.37。术后4mo裸眼视力达到0.58±0.32。术后16mo达到0.48±0.30。

      结论:角膜基质环植入术是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有效的干预与理想的术后视力相关。飞秒激光角膜隧道制备和机械方法一样安全。

    • 尼日利亚乡村住院医师眼保健实践调查

      2018, 18(8):1370-13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3

      摘要 (1267) HTML (0) PDF 382.58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尼日利亚见习眼科医生对农村实践的影响因素感受。

      方法:该横断面调查在尼日利亚眼科住院医师中进行,他们参加了由西非外科医师学会和尼日利亚东南-南部眼科学会联合举办的年度神经眼科课程。为这项研究改编和修改的一份预先测试的封闭式调查表在课程结束时由所有同意参加者自行填写。调查收集了受访者的社会人口统计数据和农村眼保健服务意见。此外,还收集了受访者对乡村实践的感受、在乡村地区实践意愿以及在乡村工作的益处和障碍等信息。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产生集中趋势的量度,使用Chi-square 检验各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比较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4 例受访者平均年龄 32.9±0.56岁。包括 24(54.5%)例女性,20(45.5%)例男性,男女比例为 1:0.8。受访者均对尼日利亚乡村服务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大多数(75.0%)受访者不愿意在乡村地区进行眼科实践工作。相较于男性,更多女性愿意在乡村地区工作。受访者在农村地区工作的最普遍潜在利益是“扶贫/服务国家”(37; 84%)政策,而所有受访者(44; 100%)指出缺乏基础设施是农村眼科实践的缺陷。

      结论:调查中所有受访者对尼日利亚乡村眼保健服务的情况不满意,大多数人不愿意在乡村工作。

    • >实验论著
    • 移植PEDF-hUCMSCs在治疗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作用

      2018, 18(8):1374-1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4

      摘要 (1122) HTML (0) PDF 6.83 M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移植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蛋白修饰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治疗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作用。

      方法:分离和培养hUCMSCs,以PEDF重组慢病毒转染hUCMSCs。实验RCS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 rat,RCS)随机分为3组干预,每组8只。实验组视网膜下腔注射PEDF-hUCMSCs; hUCMSCs对照组注射等量hUCMSCs,PBS对照组注射等量PBS。 注射后4、8wk观察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检测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了解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视网膜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体吞噬功能,通过MERTK蛋白的表达检测重建吞噬能力来评价疗效。

      结果:携带 PEDF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hUCMSCs,感染后的 hUCMSCs进行传代培养,慢病毒可延长目的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移植后8wk视功能上ERG中b波幅值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移植后4、8wk形态学上视网膜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厚度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4、8wk时GFP染色发现转染PEDF慢病毒的hUCMSCs细胞均能在视网膜下腔存活,视网膜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的PEDF-hUCMSCs对感光细胞脱落的外节碎片有吞噬作用。移植后4、8wk时MERTK蛋白的表达检测实验组蛋白条带灰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实验组中MERTK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加,RPE重建吞噬能力提高。

      结论:移植PEDF蛋白修饰hUCMSCs对RCS大鼠视网膜有保护作用。

    • >实验研究
    • 胰岛素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yndecan-1的表达及细胞通透性和增殖的影响

      2018, 18(8):1381-13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5

      摘要 (1118) HTML (0) PDF 1.02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yndecan-1的表达及细胞的增殖和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以低浓度(100nmol/L)和高浓度(1 000nmol/L)胰岛素分别刺激细胞48h后,采用蛋白印迹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观察syndecan-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分别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性和通透性。

      结果: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刺激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yndecan-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升高,且高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更显著。胰岛素刺激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水平和通透性均增高,且高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更强。

      结论:胰岛素可上调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syndecan-1的表达、增加细胞的通透性和促进细胞的增殖。

    • CCK-8法检测蓝光和白光对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8, 18(8):1385-13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6

      摘要 (1296) HTML (0) PDF 1.01 M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蓝光和白光分别光照不同时间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检测光照损伤过程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研究光照损伤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收集生长状态良好的ARPE-19 细胞进行实验,制作CCK-8标准曲线,确定实验合适的ARPE-19细胞密度及CCK-8试剂的反应时间。将细胞分为避光组、蓝光组、白光组,分别光照 3、6、9h,再避光培养12h后采用CCK-8 法检测不同光源光照不同时间对ARPE-19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结果:通过CCK-8标准曲线选择每孔细胞数量为20 000个,CCK-8溶液作用4h后测量相应吸光度值。CCK-8检测结果示,避光组、蓝光组、白光组三组细胞光照不同时间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蓝光组细胞光照3、6、9h,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率逐渐降低。白光组细胞光照3、6、9h,各时间点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光照3h和6h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光照9h分别与光照3、6h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3、0.120)。白光光照3~6h细胞增殖率呈下降趋势,而光照6~9h细胞增殖率呈现上升趋势。相同光照时间,蓝光组和白光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避光组,且蓝光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白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光照能抑制ARPE-19细胞的增殖,其中蓝光光照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白光,且随光照时间的增长,细胞增殖率进一步降低。

    • 塞来昔布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作用

      2018, 18(8):1389-13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7

      摘要 (1007) HTML (0) PDF 1.74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COX-2(cyclooxygenase,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缝隙连接蛋白Cx43(connexin43, Cx43)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SD(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用药组,每组各15只,采用STZ腹腔注射造模的方式进行造模,快速血糖仪监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用药组分别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塞来昔布溶液进行灌胃,3mo后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制备视网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x43蛋白,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视网膜Cx43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视网膜大鼠的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色素上皮层、内皮细胞层可见表达不同程度点状、片状表达,计算机图像灰度分析发现塞来昔布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Cx43表达有促进作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用药组灰度值分别是0.233±0.025、0.124±0.014、0.197±0.02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塞来昔布促进糖尿病大鼠Cx43 mRNA表达量增加,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用药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635±0.084、0.110±0.061、0.367±0.074,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减少,塞来昔布可以减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减少。

    • >临床论著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和房水中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2018, 18(8):1393-13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8

      摘要 (969) HTML (0) PDF 444.01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测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并探讨IL-6、IL-8、TNF-α在NVG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方法,纳入2015-08/2017-03在我院诊治的NVG患者38例38眼,并按虹膜新生血管分级标准分为Ⅱ级8眼,Ⅲ级19眼,Ⅳ级11眼。选取同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31例3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前检测患者眼压水平,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及房水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及房水中IL-6、IL-8、TNF-α含量。

      结果:NVG组血清和房水中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POAG组和白内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OAG组血清和房水中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白内障组(P<0.05)。Ⅳ级NVG组血清和房水中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患者血清及房水中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IL-6、IL-8、TNF-α水平均与眼压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IL-6、IL-8、TNF-α在NVG患者血清及房水中高表达,可能参与虹膜新生血管生长和眼压升高。

    • 不同剂量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

      2018, 18(8):1397-14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09

      摘要 (1454) HTML (0) PDF 3.65 M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探讨有效安全的注射剂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01/2017-05收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62例62眼,根据注射剂量不同,分为1mg组、2mg组和4mg组,其中1mg组18例,2mg组22例,4mg组22例。分别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1mg/0.025mL,2mg/0.05mL,4mg/0.1mL。于注射后1、3、6mo三个时间点进行随访,检查并比较三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注射前年龄、性别、病程、BCVA、CMT、眼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mg IVTA组在注射后1、3mo时,BCVA和CM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2mg IVTA组、4mg IVTA组BCVA和CMT在注射后1、3、6mo时均优于治疗前(P<0.05)。注射后3mo和6mo时,2mg IVTA组和4mg IVTA组间BCVA和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优于1mg IVTA组(P<0.05)。 2mg IVTA组和4mg IVTA组分别有2例、6例患者发生眼压升高(≥22mmHg),给予β-受体阻滞剂降眼压处理后,6mo随访期末除4mg IVTA组仍有1例需药物降压治疗外,其余均恢复正常(≤21mmHg)。

      结论:2mg曲安奈德可能是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比较合适的剂量。

    • >文献综述
    • TUDCA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8, 18(8):1403-14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0

      摘要 (1280) HTML (0) PDF 1.23 M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是由牛磺酸连接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形成,具有抗炎、抗凋亡、降低胶原细胞激活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皆可能成为延缓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病理过程最关键的环节。研究证明,TUDCA对RP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就TUDCA治疗RP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2018, 18(8):1407-14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1

      摘要 (1522) HTML (0) PDF 447.44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相关。为提高患儿生存率,降低眼球摘除率,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光化学治疗、基因治疗等。本文就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眼部并发症

      2018, 18(8):1411-14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2

      摘要 (1776) HTML (0) PDF 507.61 K (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AART)的广泛应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相关眼部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而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数量逐年增加,且生存率提高、生存时间延长,这导致发生眼部并发症的患者绝对数增多。其相关眼部并发症临床表现多变,几乎影响所有眼部结构。目前我国对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眼部病变缺乏大样本和长期的系统观察,且临床诊疗中有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这不但延误治疗,而且极易引起医源性传播,故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HIV/AIDS的了解。本文对HIV/AIDS患者常见眼部非感染性、机会性感染并发症和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IS)进行综述,探讨HIV/AIDS眼部并发症的表现和研究进展。

    • MRI技术在眼病临床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8, 18(8):1416-14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3

      摘要 (1188) HTML (0) PDF 477.42 K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凭借着无创、成像清晰、对软组织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逐渐运用到眼科疾病及相关动物模型的研究领域中。MRI在眼科最主要应用在眼眶、眼肿瘤疾病,近年来,MRI也逐渐应用于视觉损伤的临床及科学研究中。下面简单介绍MRI在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弱视、视神经、脉络膜疾病、视网膜病变等眼病及眼科科研领域中的应用。

    • 白内障术中灌注压对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018, 18(8):1420-14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4

      摘要 (1166) HTML (0) PDF 435.23 K (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日益普及,为提高手术效率,很多医师会应用高负压、高灌注压。高灌注压可维持前房的稳定性,但同时急性高眼压状态也会引起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现主要对白内障术中高灌注压对视网膜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型糖尿病相关干眼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2018, 18(8):1424-14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5

      摘要 (1061) HTML (0) PDF 422.32 K (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DM可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及干眼等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严重地影响视力甚至失明。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以眼睛干涩为主诉至眼科门诊就诊的DM患者逐渐增多,这引起了眼科医生的注意。这主要与DM条件下泪液的质与量异常、泪膜稳定性差、泪液渗透压升高、炎症反应、角膜神经退行性改变、细胞凋亡、性激素相关性睑板功能损害等异常因素有关。在DM患者中有超过90%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T2DM),现将T2DM相关干眼的发病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弱视治疗进展

      2018, 18(8):1427-14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6

      摘要 (1865) HTML (0) PDF 458.53 K (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常见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合理运用治疗方法是弱视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治疗方法有屈光矫正、压抑治疗、视知觉训练、双眼视训练、中医药治疗等,上述治疗方法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弱视的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

      2018, 18(8):1431-14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7

      摘要 (1106) HTML (0) PDF 6.01 M (6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患者血清脂质浓度的变化。

      方法:采用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LCA的患者50例作为LCA组,选取52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测量两组受检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并对两组受检者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LCA患者50例中,血脂水平异常者占46%,其中低HDL-C血症者占26%,高TG血症者占48%,高TC血症者占17%,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占9%。LCA患者血清HDL-C浓度为1.221±0.317mmol/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清TG浓度(1.377±1.171mmol/L)和TC浓度(4.506±0.694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LDL-C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CA患者血清HDL-C、TG和TC浓度异常变化可能与LCA的发病相关。

    • 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

      2018, 18(8):1436-1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8

      摘要 (1246) HTML (0) PDF 446.39 K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1我院收治的持续性角膜上皮损伤患者56例56眼病例资料,其中21例配戴水凝胶材质角膜接触镜者纳入对照组,35例配戴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者纳入观察组,观察临床疗效、角膜混浊分级、视力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94% vs 76%)。治疗后3d组间haz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wk,1mo后组间haze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mo后观察组haze分级0级所占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49% vs 1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P=0.027)。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7,P<0.05),观察组91.43%患者视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P=0.002)。治疗前两组舒适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第1d两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1、3d,1wk舒适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22、-15.827、-16.588,均P<0.01)。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4.25±1.05d,对照组为5.96±2.1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硅水凝胶软性角膜接触镜可用于治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miR-146a与核转录因子-κB和VEGF的相关性

      2018, 18(8):1440-14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19

      摘要 (1023) HTML (0) PDF 764.67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miR-146a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07/2017-12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合并DR患者32例(DR组),未合并DR患者68例(T2DM组)。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血清miR-146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NF-κB和VEGF,分析miR-146a与NF-κB和VEGF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HbA1c升高(t=6.822、5.709,均P<0.001),空腹血糖(FBG)升高(t=8.889、7.923,均P<0.001),餐后2h血糖(2h PBG)升高(t=6.646、5.514,均P<0.001)。与T2DM组比较,DR组糖尿病病程较长(t=2.431, P=0.017)。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血清miR-146a明显降低(t=3.967、7.169,均P<0.001),且DR组低于T2DM组(t=4.444,P<0.001)。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和DR组血清NF-κB明显增加(t=6.063、14.851,均P<0.001),VEGF明显增加(t=7.613、12.943,均P<0.001); 且DR组NF-κB和VEGF大于T2DM组(t=11.406、7.560,均P<0.001)。Pearson分析显示miR-146a与NF-κB和VEGF呈负相关(r=-0.503、-0.574,P<0.05)。

      结论:DR患者血清miR-146a明显降低,NF-κB和VEGF明显增加,miR-146a有可能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和血管增生参与DR的发病。

    • 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对DR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8, 18(8):1443-14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0

      摘要 (1301) HTML (0) PDF 456.27 K (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10/2017-02在我院诊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柏西普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LogMAR值及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LogMAR值及视网膜厚度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力LogMAR值为0.65±0.05,视网膜厚度为157.97±15.51μm,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IL-1β、IL-6及IL-8水平分别为16.93±0.48ng/L、92.22±1.03pg/mL及0.33±0.0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DA、LHP及ROS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DA、LHP及ROS水平分别为4.16±0.21μmol/L、164.97±6.51μmol/L及261.15±14.4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PSV及EDV水平均明显升高,RI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PSV及EDV水平分别为9.59±0.22cm/s及2.96±0.05cm/s,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RI水平为0.66±0.04,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降低视网膜厚度,降低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视网膜血流动力学,疗效可靠。

    • 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治疗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ARMD的疗效分析

      2018, 18(8):1447-14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1

      摘要 (1063) HTML (0) PDF 451.36 K (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患者在接受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治疗疗效欠佳后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02/2017-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92例122眼,所有患者均给予眼内雷珠单抗注射联合光动力治疗,根据接受光敏感剂量不同分为半剂量组(45例60眼,接受半剂量维替泊芬3mg/m2)和全剂量组(47例62眼,接受全剂量维替泊芬6mg/m2),治疗后随访1、3mo。治疗3mo后将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或渗漏加重的30例41眼患者按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20眼、试验组16例21眼,所有患者均继续接受雷珠单抗联合光动力治疗,维替泊芬剂量按3mg/m2,其中试验组患者加用ω-3不饱和必须脂肪酸软胶囊(2次/d,1粒/次,疗程6mo),治疗后随访1、3、6mo。随访过程中观察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黄斑部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压、CNV渗漏情况和雷珠单抗注射平均次数,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半剂量组和全剂量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mo的BCVA、CRT、眼压和治疗后3mo的CNV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3mo半剂量组雷珠单抗注射次数(1.1±0.8、1.6±1.2次)低于全剂量组注射次数(1.6±1.1、2.5±1.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mo,试验组的BCVA和CNV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CRT和雷珠单抗注射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并没有发生与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运用雷珠单抗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安全有效,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提高治疗疗效。

    • 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比较

      2018, 18(8):1451-14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2

      摘要 (4040) HTML (0) PDF 388.80 K (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疗效。

      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2/2016-03于我院眼科就诊的湿性ARMD患者78例78眼,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给予雷珠单抗治疗(39例39眼),B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39例39眼)。治疗后随访3mo,观察两组患者裸眼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及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治疗后1wk,1、3mo,A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5、12.71、18.27,均P<0.05); A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薄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4, 12.17, 18.19,均P<0.05)。治疗后1、3mo,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6、0.253,均P>0.05)。

      结论: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RMD的CNV渗漏疗效相当,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但雷珠单抗对视力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情况稍好。

    • 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

      2018, 18(8):1454-14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3

      摘要 (1075) HTML (0) PDF 426.92 K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06/2016-06于我院治疗的190例190眼DME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单独使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的90例90眼患者设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100例100眼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 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评价两组患者黄斑水肿渗漏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注药次数; 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mo。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平均BCVA分数均显著高于术前,对照组治疗后1、3、6、12mo显著高于术前,治疗后6、12mo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mo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CMT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1、3、6、12mo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观察组无黄斑水肿渗漏率为4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相较于单独采用雷珠单抗治疗,可改善远期视力和黄斑水肿,减少注药次数,且降低CMT效果更佳。

    • 球后与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

      2018, 18(8):1457-1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4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22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球后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性水肿(DME)的临床疗效及其疗效对比。

      方法:将40例62眼DME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1眼,一组采用球后注射曲安奈德(RBTA)进行治疗,另一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两组均在1mo后采用法国光太532nm眼底激光仪对局限性黄斑水肿进行局部视网膜激光治疗,对弥散性黄斑水肿及囊样黄斑水肿进行格栅样视网膜激光治疗,随访1wk,1、3、6mo观察视力、眼压、眼底、黄斑水肿情况及其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wk,1、3、6mo过程中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黄斑水肿减轻,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BTA组患者中显效12眼,有效16眼,无效3眼; IVTA组患者中显效12眼,有效17眼,无效2眼; RBTA组显效率39%,总有效率90%; IVTA组显效率39%,总有效率94%。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DME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等特点,是治疗DME的有效方法之一。球后注射与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两种注射方式对治疗DME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 西部两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远视力差异调查分析

      2018, 18(8):1461-1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5

      摘要 (1064) HTML (0) PDF 859.49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西部某省两所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学生远视力异常分布差异,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7-11/12整群抽取西部地区某省A、B两所青少年航空学校高二、高三年级学生233例,均为男性,年龄15~19岁。采用8方向开口Landolt环形视标视力表检测学生远视力,并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影响视力变化的可能因素。分析两所学校学生视力分布情况及视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B校高二、高三年级远视力低于0.8学生比例(18.6%、45.9%)显著高于A校(2.6%、20.0%),B校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远视力整体低于A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校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平均上学日读写时间分别为360(180,535)、470(440,500)min,显著高于A校的200(180,315)、440(400,48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校高二、高三年级学生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分别为420(325,516)、378(265,515)min,明显少于A校的510(439,681)、440(370,60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校学生母亲学历初中以上比例显著低于A校(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读写时间是视力下降的危险性因素(OR=1.109,P=0.010),每周户外运动时间是视力的保护因素(OR=0.986,P=0.001); 母亲学历、父亲学历、父母至少一方近视、小学入学年龄、每日上课时间及每周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结论:较多的读写时间及较少的户外活动时间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学校近视防控重点在于协调分配读写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

    •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2018, 18(8):1465-1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6

      摘要 (1041) HTML (0) PDF 423.84 K (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飞秒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12我院收治的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3例226眼,其中51例102眼行SMILE术治疗,62例124眼行Fs-LASIK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高度、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并分析手术安全性。

      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两组患者等效球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两组患者角膜水肿、角膜感染、弥漫性板层角膜炎及眩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MILE术与Fs-LASIK术均可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但两种术式术后均出现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情况。

    • 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对眼表的影响

      2018, 18(8):1469-14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7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30.90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表的影响,研究制瓣方法不同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纳入对象选择2016-01/2017-01于我院眼科进行屈光手术治疗的218例436眼近视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LASIK术治疗,术后主诉有不同程度的眼干、异物感及不适症状。将采用机械板层刀制瓣的61例122眼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制瓣的157例314眼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眼术前、术后1wk,1、3mo干眼症状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对照组干眼症状评分大于观察组,两组患者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干眼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B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BU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FL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Ⅰ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wk,1mo SⅠt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患者SⅠ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结论:飞秒激光较机械板层刀制瓣LASIK对眼表影响更小,干眼症症状更轻,影响时间更短。

    • 单眼直肌手术治疗成人知觉性外斜视临床观察

      2018, 18(8):1473-1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8

      摘要 (941) HTML (0) PDF 434.50 K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单眼直肌手术治疗成人知觉性外斜视的效果。

      方法:选取76例76眼Krimsky法度数为-15~-160(-68.36±30.77)的成人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分别使用常规量单眼外直肌后徙、常规量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和超常量单眼内直肌缩短+外直肌后徙三种术式,对16例、37例以及23例不同斜视度数的患者进行治疗。术后1d,1wk,1、3、6mo进行随访,检测患者眼位情况、单眼运动情况、眼压、裂隙灯和眼底。

      结果:术后67例(88%)眼位正,9例(12%)欠矫。术后1wk术眼眼压与术前持平(P=0.090),至3mo时眼压下降达峰值(P<0.01),3mo眼压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6mo眼压与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3)。2例(3%)患者在术后1d,1wk随访时出现前节缺血导致的炎症反应,至1mo随访时均痊愈。4例(5%)患者术后1、3、6mo随访时出现眼球外转功能不良。

      结论:单眼直肌手术对于成人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离断眼直肌继发的眼压下降现象值得术者警惕; 单眼离断2条直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超常量眼直肌斜视矫正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可能出现术后眼球极度外转的功能受限。

    • >调查报告
    • 北京市海淀地区小学生近视现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2018, 18(8):1477-14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29

      摘要 (1171) HTML (0) PDF 407.57 K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北京市海淀地区小学生近视现况与影响因素。

      方法: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法选择北京市一至三年级小学生801名,现场问卷调查共计801份,符合年龄7~10周岁的筛查对象757名,有效问卷共757份,患病率为24.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有对象基线资料,对比引起近视的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产生近视的因素。

      结果:看书用眼时间、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父母近视情况、户外活动时间、注意读写姿势均是导致小学生近视的相关因素。将上述有差异因素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以证实。

      结论:北京市小学生近视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在家庭、日常生活及学生自身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需针对相关因素进行防控,预防及延缓近视的发生,促进小学生的视力健康。

    • >临床报告
    • 低浓度台盼蓝囊膜染色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018, 18(8):1484-14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1

      摘要 (1464) HTML (0) PDF 1.14 M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台盼蓝染色晶状体前囊膜的最低有效浓度,评价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囊膜染色技术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4-03/2016-12成熟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晶状体皮质混浊程度为C4~C5、核混浊程度为N3(以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Ⅱ为标准),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术中分别使用0.03%、0.015%和0.0075%三种不同浓度台盼蓝。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经验丰富手术医生完成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术中观察前囊膜染色情况以及撕囊难易程度。记录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CCC)成功、后囊袋破裂以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情况。观察术后1d,1wk,3mo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前房炎症反应、角膜水肿和眼内结构染色情况。

      结果:浓度低至0.015%的台盼蓝仍可对晶状体前囊膜有效染色,顺利完成CCC。0.03%与0.015%两组患者CCC成功率和IOL囊袋内植入率均高于0.0075%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三组患者后囊破裂发生率和角膜内皮细胞平均损失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3)。术后晶状体前囊撕囊口边缘及侧切口的着染均于1wk内消失,未见其他眼内结构蓝染,前房炎症反应轻,未发现超过1wk的角膜水肿和眼压升高。

      结论: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台盼蓝晶状体前囊膜染色技术安全有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建议使用台盼蓝最低有效浓度为0.015%。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超乳术后的屈光误差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018, 18(8):1488-14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2

      摘要 (1013) HTML (0) PDF 431.58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el-closure glaucoma,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及单纯白内障患者行PHACO+IOL术后3mo的屈光误差(refraction error, RE),并分析影响两组术后屈光误差相关的眼球生物学参数(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性病例对照研究。APACG合并白内障组为试验组,单纯白内障组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30眼,测量眼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利用SRK-Ⅱ公式计算预留屈光度。以术后3mo的主觉验光结果作为术后屈光度,减去术前预留屈光度,即为屈光误差(RE,<-0.50D或>+0.50D; -0.50~+0.50D不认为存在屈光误差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屈光误差的差别及比较两组间的相关参数如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相关参数如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的差异。

      结果:白内障组术后的平均屈光误差为-0.46±0.46D,其中近视性屈光误差共24例(80%),远视性屈光误差共6例(20%); APACG组术后的平均屈光误差为+0.56±0.79D,其中近视性屈光误差共9例(30%),远视性屈光误差共21例(70%),两组术后屈光误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的术前术后生物参数比较:白内障组术前眼轴长度23.55±0.47mm,术后23.56±0.48mm,眼轴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PACG组术后的眼轴长度21.52±0.54mm,较术前的眼轴长度(21.71±0.46mm)变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组术后前房深度4.09±0.38mm,较术前前房深度(2.71±0.24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ACG组术后的前房深度3.55±0.35mm,较术前前房深度(1.90±0.23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43.93±0.95D,术后43.92±0.95D,平均角膜曲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PACG组术前平均角膜曲率44.71±0.84D,术后44.70±0.9D,平均角膜曲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相关生物参数比较:APACG组术后眼轴变短,与单纯白内障组眼轴变化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ACG组术后前房加深明显,与单纯白内障组前房加深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比单纯白内障患者,A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PHACO+IOL术后的屈光误差大,且呈远视漂移,与APACG患者术后眼轴变短及前房深度增加更明显相关。

    • 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继发青光眼的疗效

      2018, 18(8):1492-14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3

      摘要 (1018) HTML (0) PDF 416.92 K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睫状体光凝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持续随访3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mo时,9眼眼压控制不佳,4眼再次行睫状体光凝术后3眼眼压降至正常。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 14眼(70%)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眼压(24.6±11.4mmHg)较术前(42.3±5.9mmHg)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眼球萎缩、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睫状体光凝术对玻璃体切割术后(水眼)继发青光眼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重复的手术方式。

    • 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2018, 18(8):1495-1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4

      摘要 (1007) HTML (0) PDF 431.76 K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9/2016-06在我院眼科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19例119眼,根据术前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低HbA1c组(HbA1c≤7.0%,60例60眼)和高HbA1c组(7.0%结果:术前1d,高HbA1c组和低HbA1c组患者的HbA1c水平分别为8.29%±2.19%和5.38%±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bA1c组患者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显著高于低HbA1c组(P<0.05)。术后7d,两组患者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高于术前1d(P<0.05),且高HbA1c组显著高于低HbA1c组(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术前1d、术后7d CSF及A1~A4 5个区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HbA1c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糖尿病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白内障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显著相关性,对于监测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屈光不正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

      2018, 18(8):1499-15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5

      摘要 (1247) HTML (0) PDF 431.06 K (7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屈光不正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进行测量,探讨年龄、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6-02/2017-02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北院眼科门诊就诊的5~15岁屈光不正儿童96例192眼,应用SD-OCT设备对受检者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posterior pole retinal thickness,PPRT),包括后极部20°范围内以视盘和黄斑连线为界,分为上方、下方、平均PPRT及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年龄、屈光度与PPRT及RNFL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SD-OCT检查示,本组病例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为252.72±13.87μm,平均PPRT为294.02±8.70μm,上方PPRT为294.53±9.11μm,下方PPRT为293.53±9.50μm,RNFL厚度为105.75±10.60μm。年龄与距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屈光度与PPRT及RNFL厚度均呈正相关。

      结论:SD-OCT能够准确测量儿童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年龄、屈光度与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具有相关性。

    •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8, 18(8):1503-15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6

      摘要 (930) HTML (0) PDF 449.76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04收治入院的1 013例T2DM患者病例资料,将DR患者纳入观察组,非DR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T2DM患者DR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经调查统计DR发生率为27.74%(281/1 013)。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2DM病程、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以及24h尿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年龄>60岁、T2DM病程>10a以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肌酐和24h尿蛋白表达异常均是T2DM患者并发DR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T2DM患者并发DR风险较高,男性、年龄>60岁、T2DM病程>10a以及血压、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肌酐和24h尿蛋白的高水平表达均可能是诱发DR的危险因素。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的治疗和观察

      2018, 18(8):1507-15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7

      摘要 (1032) HTML (0) PDF 1.37 M (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再出血(postvit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aemorrhage,PDVH)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9/2017-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发生PDVH的PDR患者12例12眼,首先进行保守治疗,对出血量大、保守治疗效果差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房冲洗、玻璃体腔灌洗、再次玻璃体切割术或联合白内障手术等),观察并分析患者治疗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发生PDVH的时间为首次玻璃体切割术后1d~10mo(平均61.58±92.69d),其中早期PDVH患者8眼,晚期PDVH患者4眼。2眼患者行保守治疗2wk~1mo后出血吸收,10眼保守治疗无明显好转或眼内压(IOP)持续升高者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2眼行单纯前房冲洗术,8眼行玻璃体腔灌洗术(2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联合硅油注入术),7眼明确眼底情况后术中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至末次随访,所有玻璃体腔再出血均吸收,9眼视力较治疗前提高。

      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PDVH,可通过调控血糖、改进手术技巧、及时对症治疗等方法采取适当措施治疗,提高患者视力。

    • 雷珠单抗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PDR的临床研究

      2018, 18(8):1511-1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8

      摘要 (1096) HTML (0) PDF 449.71 K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Ranibizumab)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06/2016-07在我院就诊且行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治疗的严重PDR患者56例56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前5~7d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ranibizumab,IVR,0.5mg/0.05mL)且联合微创PPV者30眼分为A组,将接受单纯微创PPV者26眼分为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眼手术操作持续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中使用电凝次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差异。术后随访6mo。

      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10±14.23min vs 113.89±17.66min,t=3.703,P=0.0005)。术中A组患者出血眼数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 vs 54%,χ2=6.95,P=0.0084)。A组患者术中平均使用电凝次数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1.15次vs 2.73±1.71次,t=3.72,P=0.001)。术中A组患者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vs 27%,χ2=4.24,P=0.0396)。术后1mo时A组BCVA提高率较B组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 vs 73%,χ2=1.630,P=0.202)。

      结论:雷珠单抗辅助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PDR可降低术中出血,减少术中电凝使用次数,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发生率,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率与单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研究

      2018, 18(8):1515-15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39

      摘要 (960) HTML (0) PDF 402.51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2014-02/2016-02收治的110例160眼的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不同分期PDR患者视力改善情况、高眼压发生率,分析手术引发高眼压的危险因素。

      结果:Ⅳ期、Ⅴ期、Ⅵ期PDR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发生47眼高眼压,其中术后1~2mo发生7眼、3~4mo发生12眼、5~6mo发生13眼、7~8mo发生7眼、9~10mo发生5眼、11~12mo发生3眼,总发生率29.4%。患者21眼(44.7%)经常规药物治疗后,眼压得到有效控制。6眼(12.8%)再做虹膜周边切除术重塑前后房交通后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放出部分气体,眼压恢复正常; 6眼(12.8%)患者取出部分硅油眼压恢复正常。7眼(14.9%)患者行手术切除术配合局部糖皮质激素,眼压恢复正常。术前PDR分期、术前是否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是否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是否眼内填充、术中是否行全视网膜光凝因素与术后高眼压发生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合并视网膜脱离及术中眼内填充是引起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合并视网膜脱离、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充填、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与DR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相关,其中术中联合晶状体切除、术中眼内填充与PDR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标准化、个性化预防措施,竭力降低术后高眼压。

    • 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及意义

      2018, 18(8):1518-15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0

      摘要 (1072) HTML (0) PDF 389.81 K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以82例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依据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n=42)、Ⅱ期(n=25)和Ⅲ期(n=15),另选取妊娠高血压无视网膜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患者VEGF、IGF-1和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VEGF、IGF-1和ET-1水平均显著升高; 观察组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NO水平显著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VEGF、IGF-1和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与NO呈负相关性。

      结论: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明显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一定相关性。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治疗后视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价

      2018, 18(8):1521-15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1

      摘要 (953) HTML (0) PDF 3.39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由雷珠单抗转为康柏西普治疗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治疗后视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

      方法:选取2016-01/2017-08我院收治的因雷珠单抗治疗疗效不佳转为康柏西普治疗的新生血管性ARMD患者20例29眼,比较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和治疗第4mo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对比敏感度(CS)、中央视网膜厚度(CRT)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第4mo,患者BCVA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OCT检测CRT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空间频率CS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NEI VFQ-25评分总分及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ARM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

    • 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微视野的改变

      2018, 18(8):1525-15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2

      摘要 (903) HTML (0) PDF 1.79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之前黄斑区视功能状态。

      方法:选择来我院眼科行眼部检查无视力改变及眼底异常的DM患者70例140眼(20~<30岁8例16眼,30~<40岁18例36眼,40~<50岁24例48眼,50岁以上20例40眼); 正常人80例160眼(20~<30岁20例40眼,30~<40岁20例40眼,40~<50岁20例40眼,50岁以上20例4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MP-1微视野计对正常组和DM组行眼底成像和黄斑部微视野检查,记录受检眼黄斑20°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2°和4°固视稳定性及固视点位置。

      结果: 20~30岁中,DM组和正常组黄斑20°范围内MS值分别为15.32±1.82、19.41±0.32dB; 30~40岁中,糖尿病组和正常组MS值分别为14.93±2.11、18.92±0.73dB; 40~50岁中,MS值分别为14.55±2.84、18.21±0.53dB; 50岁以上组, MS值分别为13.21±2.25、17.14±1.21dB; 同一年龄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检者均为中心固视。正常组共160眼,固视稳定眼124眼(77.5%),固视相对不稳定眼36眼(22.5%); 糖尿病组共140眼,固视稳定眼109眼(77.9%),固视相对不稳定眼31眼(22.1%),两组固视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49,P>0.05)。

      结论: DM患者在出现视网膜形态学改变之前,黄斑区视功能已受到损害,其20°范围内视网膜光敏感度已受到损害; 但其固视位置及固视稳定性相对正常人而言尚无明显改变。

    •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的改变及与炎症的关系

      2018, 18(8):1530-15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3

      摘要 (996) HTML (0) PDF 761.34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患者玻璃体液中的改变及与炎症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6-09/2017-09于我院就诊的渗出性ARMD患者61例61眼作为观察组,另纳入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者25例25眼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玻璃体液0.5mL,检测VEGF、白介素-10(IL-10)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并分析VEGF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患者玻璃体液内VEGF及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32.530、8.443,均P<0.01)。两组患者玻璃体液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460.6pg/mL为截点值,VEGF鉴别ARMD和IMH的敏感性为84.00%,特异性为93.44%,曲线下面积为0.879,优于IL-6。观察组患者玻璃体液VEGF水平与IL-6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87,P<0.01)。

      结论:渗出性ARMD患者玻璃体内VEGF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炎症呈正相关,且VEGF水平对于鉴别IMH有一定价值。

    • 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322例的疗效分析

      2018, 18(8):1534-15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4

      摘要 (942) HTML (0) PDF 411.98 K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先天性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01/2016-12于我院就诊的先天性泪囊炎患儿322例361眼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行泪道探通术。术后1wk,1、3mo复诊观察疗效。

      结果:先天性泪囊炎患儿322例361眼治愈率为99.2%(358眼),3眼鼻泪管为板块样骨性阻塞; 1眼发生皮下水肿,11眼泪小点出血,其他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8~18月龄患儿一次性探通成功率85.0%(204/240),显著高于>18月龄患儿一次性探通率60.2%(71/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7,P<0.05); 泪道多处阻塞或粘连一次性探通率4.4%(3/68)显著低于泪道下端膜性阻塞探通率94.1%(273/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134,P<0.05)。

      结论:泪道探通术治疗先天性泪囊炎疗效显著,有效解除患儿泪囊炎症状,其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但其治疗疗效与泪道阻塞性质有密切关系。

    • 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金属异物致眼球穿通伤的疗效及预后

      2018, 18(8):1537-15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5

      摘要 (1005) HTML (0) PDF 425.28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的特点,评价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应用眼外伤评分系统分析影响患者终视力的因素。

      方法:前瞻性连续分析2014-07-01/2016-06-01在我院住院的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需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38例38眼,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眼别、受伤场所、异物大小、伤口长度、异物位置、初视力与终视力、黄斑情况等资料。应用眼外伤评分系统(ocular trauma score,OTS)评估患者预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mo。

      结果:患者38例38眼中,眼外伤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共33例(87%); 其次为运动场所,共3例(8%)。球内异物行23G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矫正视力≥0.1者共21眼(55%)。术前出现视网膜脱离、异物较大(>5.0mm)、晶状体损伤是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异物位于玻璃体者23眼(61%),位于视网膜者15眼(39%)。就诊时即出现视网膜脱离者21眼(55%),眼内炎者7眼(18%),球内异物(intraocular foreign bodies,IFOB)直径>5.0mm者7眼(18%),术后出现较严重PVR者6眼(16%),黄斑前膜者5眼(13%)。相同OTS评分下,术后6mo视力明显优于术前; 无论术前还是术后6mo视力,OTS评分越高,视力越好。

      结论: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多发生在40岁以下年轻男性,以工作场所为主,未采用防护措施是受伤的主要原因。影响最终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受伤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异物>5.0mm和术后PVR的出现。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安全、可靠、有效。OTS评分可有效用于金属异物所致眼球穿通伤患者,并作出合理、有用的术后视力预测。

    • 鼻内镜辅助下Medpor Titan植入治疗眶壁骨折的临床研究

      2018, 18(8):1541-15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6

      摘要 (1182) HTML (0) PDF 1009.95 K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下经结膜切口联合Medpor Titan植入行眼眶壁骨折整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6例16眼外伤导致的眼眶内壁、下壁、内下壁骨折患者,鼻内镜辅助下经泪阜结膜切口、下穹窿结膜切口、泪阜联合下穹窿结膜切口径路分离暴露骨折区,将嵌入副鼻窦的直肌、眶脂肪还纳眶内,Medpor Titan材料修补骨折缺损区。观察术后视力、眼球突出度、眼球运动、复视情况、眼眶CT。

      结果:患者16例16眼中,术后观察3mo,所有患眼视力无下降,眼球内陷矫正,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复视消失,眼眶CT 植入物位置满意,未见植入物移位脱出。

      结论:鼻内镜下经结膜切口联合Medpor Titan植入行眼眶壁骨折整复术,具有直视操作、骨折范围暴露清晰且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既恢复了患者的视功能和外观,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避免术后遗留面部瘢痕,是临床上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配适度良好青少年夜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的泪膜间隙厚度及角膜参数变化

      2018, 18(8):1544-15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7

      摘要 (1317) HTML (0) PDF 6.11 M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测量配适度良好青少年夜戴角膜塑形镜期间的泪膜间隙厚度,并观察角膜参数变化。

      方法:收集2015-07/2016-08在我院视光学门诊接受配戴OK镜,并坚持规律随访的近视患者26例51眼。配戴前测得等效球镜度数为-1.00~-6.00(平均-2.78±1.53)D,测得散光值为0~-2.68(平均1.29±0.61)D。配戴1mo时采用OCT分别测量左右眼戴镜时的泪膜间隙厚度,比较双眼间泪膜间隙厚度的差异,及其与角膜的表面规则指数(SRI)的关系。并观察戴镜期间角膜前表面参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mo时,所有配适度良好的病例右眼测得泪膜间隙厚度为230.09±10.40μm,左眼泪膜间隙厚度为224.38±10.57μm,男性测得平均泪膜间隙厚度为228.75±9.66μm,女性测得平均泪膜间隙厚度为224.80±6.74μm。所有眼的平均泪膜间隙厚度为227.05±10.29μm,平均SRI值为0.16±0.14,两者无相关性(P>0.05)。FK值、SK值及平均K值从戴镜前、戴镜后2d到戴镜1wk时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从戴镜1wk,1、3、6mo时趋于稳定,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OCT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测量戴镜期间泪膜间隙厚度的方法,这对长期配戴OK镜时的安全性评价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角膜塑形镜起效很快,配戴2d后角膜曲率即迅速降低,1mo后就能对角膜产生稳定的塑形。

    •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观察

      2018, 18(8):1549-15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8.48

      摘要 (1128) HTML (0) PDF 421.82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04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08例,其中45例术后未予以双眼视觉功能训练作为对照组,63例术后采用TSJ-IV型同视机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前两组患儿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三级视功能显著较术前改善,且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黄斑立体视及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无立体视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观察组斜视度数≤30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回访,观察组眼位回退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配合同视机双眼视觉训练可促进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改善斜视度数,同时还可避免术后眼位回退情况。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