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贝伐单抗单用与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

      2019, 19(1):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1 CSTR:

      摘要 (1739) HTML (0) PDF 3.94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单用贝伐单抗与贝伐单抗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疗效。

      方法:回顾性比较随机研究。对21例42眼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评估。单眼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IVB 组),在同组的眼玻璃体内注射1.25 mg贝伐单抗和1 mg曲安奈德(IVTA-IVB 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ETDRS视力和眼压测量黄斑中心厚度(CMT)。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7±1.5mo。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CMT分别为494.7±114.4 μm,546.8±165.6 μm; 第一个月分别为430.4±133.2 μm,363.7±105.3 μm; 第三个月分别为484.8±167.4 μm,407.3±108.7 μm; 六个月后分别为550.4±191.5 μm,516.8±158 μm。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IVB组和IVTA-IVB组中,注射前平均ETDRS视力数分别为57.1±13.5,48.9±13.9; 第一个月分别为2.2±14,58.8±12.1; 第三个月分别为59±13.7,59.3±13.6; 第六个月分别为55.6±14.9,55.5±8.7。第三个月和第六个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IOP无差异。第一次注射后IVTA-IVB组在第三个月时视力最佳并持续6个月,而IVB组在第一个月时视力最佳但仅持续了3个月。

      结论:6个月后发现,IVTA-IVB组较IVB组疗效显著,且无激素依赖性并发症。

    • 新型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2019, 19(1):9-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2 CSTR:

      摘要 (1227) HTML (0) PDF 1.98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硅胶管(RS一次性使用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01/2015-10来我院就诊的47例47眼泪小管断裂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从上、下泪小点 “U” 形置入,在泪道中保留3mo。拔管后,观察泪道通畅率、是否伴有泪溢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泪小管吻合成功,新型硅胶管顺利植入。未发生硅胶管相关的并发症,如眼部刺激、泪小点外翻和撕裂、过早脱落等。治愈41例(87%),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部分治愈4例(9%),患眼轻微泪溢,但泪道冲洗通畅。失败2例(4%),患眼泪溢,泪道冲洗不畅。

      结论: 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新型硅胶管是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置入物,其操作过程简单,易于掌握,术者学习曲线短。

    • >实验论著
    • 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抗真菌效果研究

      2019, 19(1):14-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3 CSTR:

      摘要 (1338) HTML (0) PDF 10.44 M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应用时的体内外抗真菌效果,为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治疗方法及实验基础。

      方法:采用黄曲霉菌、茄病镰刀菌、白色念珠菌三种常见致病真菌,实验组分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组、那他霉素联合核黄素组、那他霉素联合紫外照射组、交联组,并用那他霉素组作为对照。将药物涂到有1.5麦氏浊度的真菌孢子悬液的沙堡弱琼脂培养皿的中心,10min后使用胶原交联仪照射10min,之后28℃培养36h,测量抑菌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备兔眼茄病镰刀菌感染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交联治疗组、那他霉素治疗组、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每组5只; 另取5只正常兔按照角膜胶原交联疗法进行照射,5只正常对照。通过前节照相、角膜刮片、共焦显微镜等观察各组治疗结果,并在治疗结束后采用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改变情况。

      结果:体外单独应用角膜胶原交联术,对三种真菌均无效; 当交联与那他霉素联合应用时,抗真菌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那他霉素与核黄素、那他霉素与紫外线分别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兔真菌感染模型,那他霉素治疗组及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病程约14d,交联治疗组病程约21d; 经治疗后,各治疗组均已愈合,各组角膜上皮均无缺损,新生血管较多,角膜内无菌丝; 前节照相结果显示,交联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组治疗结果优于其它各治疗组,瘢痕组织较少,角膜愈合较好,病程相对短。

      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方法联合那他霉素,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病程,增强抗真菌效果,有望为眼科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技术。

    • PEDF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MCP-1表达的影响

      2019, 19(1):21-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4 CSTR:

      摘要 (1181) HTML (0) PDF 2.82 M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PEDF对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方法:取7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160只,将120只7日龄小鼠与哺乳母鼠共同置于氧浓度为(75±2)%的氧环境内饲养5d,然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建立OIR模型; 40只小鼠始终置于正常氧环境饲养。分别于12日龄和14日龄给予PEDF药物治疗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PEDF(2μg/μL)各1μL,给予PBS治疗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右眼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所有小鼠于17日龄麻醉处死后取视网膜,采用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情况; Western-blot检测PEDF和MCP-1蛋白在各组小鼠视网膜的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PEDF和MCP-1 mRNA的表达。

      结果: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结果显示OIR模型组RNV面积较正常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PEDF药物治疗组RNV面积较PBS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Western-blot和RT-PCR结果显示,OIR模型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 OIR模型组PEDF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1); 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PBS治疗对照组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 PEDF药物治疗组MCP-1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EDF能够抑制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同时下调MCP-1在OIR小鼠视网膜的表达,后者可能是其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实验研究
    • 白塞氏病患者血浆中微小RNA异常表达的初步研究

      2019, 19(1):26-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5 CSTR:

      摘要 (1189) HTML (0) PDF 7.46 M (1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检测白塞氏病(BD)患者和正常人群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谱,探讨miRNA在BD发病中的作用,寻找与BD相关的血浆生物标记物。

      方法:收集15例活动期BD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抗凝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浆,提取总RNA,经miRNA标记、miRNA阵列杂交、miRNA阵列扫描和分析获得BD患者异常表达的miRNA谱。通过miRTarBase(靶基因数据库)检索差异性表达的miRNA已经过验证的靶基因,并选取与免疫学相关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进行Real time-PCR验证。

      结果:活动期BD患者血浆中hsa-miR-34c-5p、hsa-miR-144-3p、hsa-miR-483-3p较正常人表达上调,hsa-miR-301a-3p、hsa-miR-224-5p、hsa-miR-454-3p、hsa-miR-17-5p、hsa-miR-199a-5p较正常人表达下调。

      结论:miRNA的差异性在BD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异常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Notch1和SMAD4信号通路促进BD发病。

    • >临床论著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糖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019, 19(1):32-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6 CSTR:

      摘要 (1278) HTML (0) PDF 404.82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清中糖代谢指标、胰岛素抵抗与房水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探讨其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02/2018-01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9例(观察组)和白内障患者65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同时检测房水和血清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对HbA1c、HOMA-IR与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对照组血清中的FPG、HbA1c、HOMA-IR,以及房水和血清中IGF-1、IL-6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A1c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和IL-6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HbA1c、HOMA-IR与房水及血清中的IGF-1、IL-6含量具有相关性,通过对上述指标的测定可以辅助判断病情。

    • 玻璃酸钠滴眼液对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眼表的保护作用

      2019, 19(1):35-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7 CSTR:

      摘要 (1478) HTML (0) PDF 4.90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1g/L玻璃酸钠滴眼液对行20G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PPV)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on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眼表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因PDR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并由同一术者行20G PPV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PDR对照组(A组)及玻璃酸钠治疗组(B组),B组在手术后第1d即加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持续滴术眼至术后2mo,比较两组在术前、术后1wk,1、3mo OSDI、SⅠ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cornea staining,FL)及角膜共焦显微镜下泪膜、角膜上皮细胞层情况。

      结果:共90例90眼参与研究,其中A组45眼,B组45眼。两组术前均有干眼表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表损伤在术后进一步加重并且在观察期未能随时间延长恢复; B组术后不同观察时间部分指标较术前好转,术后A、B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并发PDR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20G PPV手术后联合使用1g/L玻璃酸钠滴眼液能够减轻患眼眼表不适症状,促进泪膜及角膜上皮层修复。

    • 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性分析

      2019, 19(1):42-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8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409.99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与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6-08/2018-03收治的TAO患者120例,依据临床活动性评分(CAS)标准(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组、中重度组、极重度组)分组,并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及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分析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TAO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不同临床活性分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与对照组受检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和对照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02、0.095,P=0.135、0.167); 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95、0.824,P=0.005、0.002)。

      结论:非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不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活动期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随病情加重明显升高,可用于TAO的临床诊断、分期分级及预后监测。

    • >Meta分析
    • 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一退一截两种术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2019, 19(1):46-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9 CSTR:

      摘要 (1366) HTML (0) PDF 2.00 M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一退一截手术对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

      方法:电子检索1970-01/2018-01的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纳入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一退一截手术对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收集数据并对所得数据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14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有5项试验、52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单眼一退一截手术相比,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远期正位率(RR:0.85; 95% CI:0.72~0.99,P=0.043)、术后欠矫(RR:3.975; 95% CI:2.097~7.537, P<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期术后正位率Meta分析的P值随着纳入文献增多逐渐接近0.05。而在术后过矫(RR:0.336; 95% CI:0.049~2.294, P=0.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相比于单眼一退一截手术对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率略低,术后欠矫较明显。

    • >文献综述
    • 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2019, 19(1):51-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0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472.75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角膜疾病的常用方式,虽然角膜移植的成功率较其它器官移植高,但是术后排斥仍然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高度依赖于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或炎症部位的定向迁移和归巢,并受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调控。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定,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篇综述主要介绍调节性T细胞参与眼部免疫耐受的相关研究,着重阐述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基底神经丛的影响

      2019, 19(1):56-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1 CSTR:

      摘要 (1395) HTML (0) PDF 408.65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因此其预防和控制倍受重视。角膜塑形镜(又称OK镜)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目前被广泛认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因OK镜直接与角膜前表面接触,故对角膜的各层结构组织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回顾现有的研究,针对OK镜对角膜基底神经丛的影响进行讨论,为临床OK镜的使用提供更多的建议与参考。

    • 后巩膜加固材料在高度近视眼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9, 19(1):59-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2 CSTR:

      摘要 (1340) HTML (0) PDF 406.38 K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常见手段,能够加强巩膜的强度,抑制高度近视的进展。术中后巩膜加固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生物性材料主要包括心包膜、异体巩膜、脐带、硬脑膜、去细胞异体真皮等; 非生物性的合成材料主要包括有聚酯纤维网即涤纶片、明胶海绵及等离子体化学改进物等,均在实验动物及临床进行了应用,并且对控制高度近视的进展具有很好的效果。

    • 角膜缘干细胞研究新进展

      2019, 19(1):63-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3 CSTR:

      摘要 (1280) HTML (0) PDF 412.51 K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位于角膜最外层的角膜上皮细胞,正常损耗或创伤后,由角膜缘干细胞不断自我更新补充。当损伤等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时,则会导致角膜溃疡、新生血管、混浊等角膜病变而影响视力。目前治疗这些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移植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本文将从角膜缘干细胞的定位、体外培养、新细胞来源等方面进行综述。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9, 19(1):66-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4 CSTR:

      摘要 (1152) HTML (0) PDF 1.46 M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对于治疗视网膜疾病,比如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静脉阻塞具有革命性意义。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能明显减轻黄斑水肿,但同时是否也会破坏视网膜微循环、加快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本文通过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技术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影响,从黄斑无血管区面积、无灌注区大小及血流密度三方面进行综述。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2019, 19(1):69-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5 CSTR:

      摘要 (1344) HTML (0) PDF 443.15 K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造成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玻璃体积血,严重者甚至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失明。该病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药物和基因等相关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 单点激光与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19, 19(1):7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6 CSTR:

      摘要 (1117) HTML (0) PDF 463.76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DR的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治疗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单点模式激光的并发症逐渐显露,目前多点扫描激光临床的需求量增大,但两者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将从激光治疗后其对视力、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视野、视功能、黄斑水肿和角膜神经等方面的影响作一综述。

    • >临床研究
    • 超长眼轴白内障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相互关系

      2019, 19(1):78-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7 CSTR:

      摘要 (1401) HTML (0) PDF 811.43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收集2013-09/201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眼科确诊为白内障,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44例61眼,其中超长眼轴组20例29眼,正常眼轴对照组24例32眼。术前应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眼生物参数,术后3mo应用IOL Master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眼生物参数,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分析其变化及相互关系。

      结果:超长眼轴组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性(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02,P=0.031)。超长眼轴组术后3mo相比术前,眼轴长度显著缩短,角膜曲率增加,前房深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前房深度与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性(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呈正相关(r=0.538,P=0.001)。正常眼轴对照组术后3mo较术前,眼轴长度显著缩短,前房深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曲率无改变(P>0.05)。手术前后,超长眼轴组相比正常眼轴对照组角膜曲率变化更大(P<0.05); 眼轴长度变化百分率、前房深度变化百分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术后眼轴长度缩短,角膜曲率增加,在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增加一定度数,以便获得更佳的术后视力。超长眼轴白内障患者的术后前房深度预测具有复杂性与个体差异的不可预知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

      2019, 19(1):8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8 CSTR:

      摘要 (1198) HTML (0) PDF 395.14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2016-12/2018-02因白内障于我院进行眼科手术治疗的95例95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研究,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对照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 观察组联合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角膜散光、视觉质量及视力改善程度的差异。

      结果:随访3mo,两组治疗后非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非矫正近视力及最佳矫正近视力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显著改善(P<0.05),组间改善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 治疗后两组视觉对比敏感度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18c/d空间频率下视觉对比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d,观察组患者仅2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对照组患者仅1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超声乳化吸出并散光矫正型多焦点IOL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可有效矫正视力,降低角膜散光,提高其视觉对比度,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少。

    • 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在POAG诊治中的应用

      2019, 19(1):86-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19 CSTR:

      摘要 (991) HTML (0) PDF 423.06 K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4-10/2018-05就诊我院的可疑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早期POAG患者30例30眼、中晚期POAG患者25例25眼及正常人30例30眼,所有纳入人员均进行OCT、Ic-VEP、视野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Ic-VEP在早期POAG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93%; 信噪比(SNR)组间两两比较,8%SNR:早期POAG组与可疑青光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6%SNR及32%SNR:正常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可疑青光眼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早期POAG组与中晚期POA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参数均随病情加重变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视野平均缺损(MD)逐渐减小,可疑青光眼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NR、平均RNFL及MD的ROC曲线下面积在可疑青光眼组分别为0.824、0.846、0.661; 在早期POAG组分别为0.898、0.969、0.889。

      结论:OCT与Ic-VEP对POAG的早期变化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并能评估视神经的损伤程度,可联合用于POAG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 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对其眼压及预后的影响

      2019, 19(1):90-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0 CSTR:

      摘要 (1270) HTML (0) PDF 417.88 K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其眼压控制及预后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07/2017-07收治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93例186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94眼,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结合益精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 对照组46例92眼,仅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力、眼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测定值、平均缺损范围、视野平均光敏度以及图像诱发视觉电位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1% vs 63.0%)(P<0.01)。治疗后,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RI测定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SA、EDV测定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0.01)。观察组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平均缺损范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

      结论:使用益精补阳还五汤辅治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水平,扩大视野范围,促进血流循环,改善预后。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9, 19(1):9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1 CSTR:

      摘要 (1082) HTML (0) PDF 1.82 M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ARMD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5-05/2018-02在我院诊治的ARMD患者102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miR-23a、miR-34a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NF-κB)水平,分析ARMD患者血清miR-23a、miR-34a表达水平与TNF-α、NF-κB的关系及其对ARMD的诊断价值。

      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病例组晚期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中期和早期患者(P<0.01),中期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早期患者(P<0.01)。病例组患者血清TNF-α和NF-κ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患者血清miR-23a与TNF-α、NF-κB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8、0.720,均P<0.01),血清miR-34a与TNF-α、NF-κB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4、0.740,均P<0.01)。血清miR-23a、miR-34a诊断ARM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0.867。

      结论:ARMD患者血清miR-23a和miR-34a表达上调,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参与ARMD发生及发展过程,检测血清miR-23a和miR-34a有助于ARMD的早期辅助诊断及预防治疗。

    • 联合用药对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

      2019, 19(1):99-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2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461.59 K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6/2016-12我院收治的增殖性DR患者58例6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30眼)和观察组(29例30眼)。对照组接受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力均明显增高,且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比例(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d,1、2mo不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视野平均阈值敏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患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mo两组血清Apelin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血清Apelin水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曲安奈德治疗DR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和血清Apelin水平的影响,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损伤,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下眼表及角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2019, 19(1):104-1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3 CSTR:

      摘要 (970) HTML (0) PDF 377.70 K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程度下眼表及角膜病变情况。

      方法:纳入我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例246眼,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46例92眼(non-diabetic retinopathy group,N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50例100眼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27例54眼。通过干眼问卷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角膜荧光素染色(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测(BUT)及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等临床检查,分析三组不同研究对象眼表不适症状、OSDI评分、FL阳性、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BUT、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V)、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

      结果: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痛、眼干涩、流泪、眼疲劳、烧灼感、视力波动等6项眼表不适症状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异物感、眼痒、眼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ODSI评分分级、FL阳性率、BUT、SⅠt、CD和CCT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V在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眼表不适症状; 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增加; 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增加,且这些变化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有关。

    • 长期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

      2019, 19(1):107-1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4 CSTR:

      摘要 (1155) HTML (0) PDF 525.27 K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01/2015-12在无锡市101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单眼近视眼(对侧眼为正视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6mo以上的患者。观察戴镜眼和非戴镜眼在戴镜前和戴镜后各时间点(1wk,1、3、6mo)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基础分泌量、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的情况。

      结果:单眼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共53例,年龄10.43±1.70岁,等效球镜度-3.37±1.50D。戴镜眼戴镜1wk泪膜破裂时间缩短,戴镜后1wk与戴镜后1、3、6mo泪膜破裂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非戴镜眼泪膜破裂时间各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戴镜眼和非戴镜眼戴镜后各时间点泪液基础分泌量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不明显(P>0.05)。戴镜后各时间点角膜中央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眼角膜上皮染色主要为Ⅰ级点染,Ⅰ级点染在戴镜后1wk,1、3、6mo分别为10眼(19%)、6眼(11%)、8眼(15%)、6眼(11%),Ⅱ级点染分别为1眼(2%)、0眼、0眼、1眼(2%)。10例患者戴镜后会出现结膜充血(评分1分)。所有病例在及时停戴、使用抗生素及角膜修复剂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均消失,结膜充血消退。非戴镜眼观察期内未见明显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染色均为0级。

      结论:持续配戴角膜塑形镜会引起泪膜稳定性的下降,结膜、角膜上皮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对泪液分泌、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非戴镜眼无明显眼表损害。

    • Pentacam与IOL Master测量角膜屈光力的比较

      2019, 19(1):113-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5 CSTR:

      摘要 (1674) HTML (0) PDF 775.87 K (1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Scheimpflug 原理摄像系统Pentacam与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角膜正常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我院2017-01/06门诊就诊的角膜正常的白内障患者41例64眼,术前分别采用IOL Master和Pentacam测量角膜屈光力,采集的数据包括:sim K、true net power、角膜中央1.0~7.0mm直径Holladay equivalent K(EKR)(Pentacam)及Km\〖Km=(K1+K2)/2\〗(IOL Master)。两种仪器测量K值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法。

      结果:角膜正常的白内障患者Pentacam测量所得true net power、角膜中央1.0、2.0、3.0mm直径EKR 比IOL Master测量所得Km小; 角膜中央4.5、5.0、6.0、7.0mm直径EKR比IOL Master 测量所得Km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entacam测量所得 sim K、角膜中央4.0mm直径EKR与IOL Master测量所得Km差值最小,差值均值分别为-0.03±0.252和0.04±0.24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8,P=0.313; t=1.461,P=0.149); 且一致性最高,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3~0.46D和-0.43~0.52D。两种仪器间所测量K值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均r>0.9,P<0.01)。

      结论:角膜正常的白内障患者Pentacam测量所得sim K、角膜中央4.0mm 直径EKR与IOL Master测量所得Km一致性最高,但使用中需结合临床意义进一步对仪器的适用范围加以判断。

    •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缘宽度对控制近视的影响

      2019, 19(1):118-1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6 CSTR:

      摘要 (1569) HTML (0) PDF 2.02 M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 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 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 飞秒激光制瓣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2019, 19(1):121-1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7 CSTR:

      摘要 (1118) HTML (0) PDF 629.51 K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Femto-LASIK)与经典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两种手术方式矫治近视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视觉质量的区别。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7/2017-06在襄阳市中心医院飞秒激光中心进行板层刀制瓣-LASIK(62例124眼)或Femto-LASIK(58例116眼)手术的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测量两种不同制瓣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以及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地形图参数和像差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角膜瓣均制作成功,并且都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LASIK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26.67,P<0.01),且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增幅均小于板层刀制瓣-LASIK组(t=-4.16、-4.92、-22.19,均P<0.01)。板层刀制瓣-LASIK组和Femto-LASIK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分别为0.31±0.09、0.25±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比板层刀制瓣较为精确,并且术后角膜的像差相对较小,飞秒激光制瓣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但是这两种制瓣方式术后患者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

    • >调查报告
    • 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不正情况

      2019, 19(1):125-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8 CSTR:

      摘要 (3255) HTML (0) PDF 351.95 K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2017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视力及屈光度状况。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宝山区幼儿园中班至高三共14个年级中共计3 002例。分别通过卡方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性别方面的近视不良率、屈光不正率及不同视力不良程度上的差异。

      结果:视力不良率随着学习阶段升高不断增长,从18.52%逐渐升至87.12%,不同学习阶段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高中男女生视力不良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视力不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近视,不同学习阶段近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宝山区学生视力不良率较高,应重视学生眼保健工作。

    • >临床报告
    • 我国东北地区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研究

      2019, 19(1):128-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29 CSTR:

      摘要 (873) HTML (0) PDF 4.53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一个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lattice corneal dysprothy,LCD)家系中TGFBI基因的突变类型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对该家系中的2名正常人和患者进行眼科基本检查,抽取外周血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选取50名健康个人作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TGFBI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以检测突变位点。

      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均检出TGFBI基因第4外显子R124C突变(c.370C>T)。该家系中正常成员及其他50名健康个体均未发现该位点的突变。

      结论:确定该LCD家系患者的角膜病变由TGFBI基因R124C突变引起,同时也验证了R124C突变热点。

    • 2型糖尿病视网膜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2019, 19(1):132-1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0 CSTR:

      摘要 (997) HTML (0) PDF 391.65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动脉硬化情况及其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确定其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情况,并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检测,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患者均随访至少1.5a,统计随访期间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不同眼底动脉硬化分级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并分析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结果:患者85例中,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5%(13/85)、52%(44/85)和33%(28/85),随访期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为27%(23/85)。随着眼底动脉硬化分级的升高,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分级与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s=0.875、0.792、0.835、0.878,P<0.05)。

      结论:2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严重,且与其血糖水平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 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2019, 19(1):135-1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1 CSTR:

      摘要 (893) HTML (0) PDF 429.87 K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作用,为临床筛查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6-12/2017-11确诊为糖尿病(DM)患者120例240眼为观察对象,由同一操作者逐一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为标准,采取盲法由同一医师分别对以上三项检查进行阅片、分级并记录。最后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分别对前两种方法与眼底荧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比性研究,计算每种方法对不同程度的DR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Kappa值,筛选出简单易行、有效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

      结果:通过眼底血管造影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8眼(70.0%),散瞳后眼底照相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0眼(66.7%),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6眼(65.0%)。不同方法筛查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时,免散瞳眼底照相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0.3%,与散瞳后眼底照相组的结果无明显差异。与金标准组(FFA)比较,其Youden指数(83.14%)接近于1,结果可靠度高,Kappa=0.81,检验具有一致性。对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筛查时,免散瞳眼底照相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分别是90.6%、95.5%,与散瞳后眼底照相结果无明显差异。与金标准组比较,免散瞳眼底照相的Youden指数为86.09%,结果可靠度高,Kappa=0.86,检验具有一致性。

      结论:免散瞳眼底照相作为一种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简单、准确率高的可行性方法。此项检查简单易行,无风险,可培训专科技师进行多点操作,借助如今方便的网络传输图像至有经验的眼科医师阅片、诊断,方便快捷,让患者就近诊治,避免了来回奔波的辛劳,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 视网膜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2019, 19(1):139-1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2 CSTR:

      摘要 (880) HTML (0) PDF 395.99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后1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5/2017-06在我院行PRP治疗的92例92眼DR患者,采用OCT的DISC CIRCLE程序,测量分析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45mm范围DR患者PRP术前和术后1a(采用Follow-Up程序自动追踪模式)视盘周围RNFL厚度,按视盘上方(S)、下方(I)、鼻侧(N)、颞侧(T)4个象限分区所得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DR患者PRP术后1a较术前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全周平均RNFL厚度明显变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PRP治疗可导致视网膜RNFL变薄,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和考虑RNFL的损伤,更好地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机能对DR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9, 19(1):142-1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3 CSTR:

      摘要 (1110) HTML (0) PDF 458.14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于2016-11/2017-11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中随机抽取40岁及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84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结果,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

      结果:北京市朝阳区南部医联体4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35.7%,其中轻、中、重度非增殖期和增殖期DR患病率分别为68.3%、12.3%、5.0%、14.3%。年龄、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HbA1c、合并糖尿病足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该地区DM患者DR患病率较高,社区医生在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时,不仅应该敦促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定期检测HbA1c,还应给予低龄、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素使用及合并糖尿病足的患者特别关注。

    • 清热化瘀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9, 19(1):148-1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4 CSTR:

      摘要 (876) HTML (0) PDF 412.59 K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清热化瘀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06/2017-12期间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中医辨证施治诊断为“瘀热阻络型”的NPDR患者84例84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清热化瘀方治疗,疗程为6wk。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底病变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6wk后,试验组患者视力(0.21±0.11)明显优于对照组(0.3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wk后,试验组患者眼底改善有效率和临床疗效有效率(78.6%和71.4%)均高于对照组(45.2%和40.5%),两组患者眼底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传统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清热化瘀方治疗NPDR(瘀热阻络型)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预后视力,符合辨证施治,为NPDR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思路。

    • 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病变与尿白蛋白/肌酐的关系

      2019, 19(1):151-1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5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396.76 K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苏州某社区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尿白蛋白/肌酐的(UACR)关系,为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延缓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纳入高血压患者1 983例,根据眼底检测情况分成正常组944例,狭窄组1 039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进行尿白蛋白/尿肌酐测定,分析视网膜动脉狭窄危险因素及与UACR的关系。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OR=1.013,P=0.011)、糖尿病(OR=1.352,P=0.008)为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R)检出率为95.56%,其中以Ⅰ级和Ⅱ级轻度病变为主; 两组患者白蛋白尿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眼底狭窄组大量白蛋白尿占比65.59%,高于微量白蛋白尿54.21%,高于正常组50.52%。

      结论:年龄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视网膜病变与UACR有关系,社区应加强健康宣教,早期进行视网膜、肾脏筛查,预防、延缓病情进展。

    • 视网膜大动脉瘤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9, 19(1):154-1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6 CSTR:

      摘要 (996) HTML (0) PDF 4.18 M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收集2016-06/2018-04于我院就诊的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26例26眼,根据动脉瘤的不同类型及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患者视力变化及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视力及治疗效果与病变类型、是否累及黄斑区、病程、治疗方法密切相关,出血型、累及黄斑区和病程较长的患者预后较差。气体血肿移除术对于病程不超过3wk的黄斑区视网膜下积血的患者疗效显著。

      结论:及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够挽救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的视力,获得较好的预后。

    • 空军招飞体检中健康青少年人群视网膜非压迫变白分布规律

      2019, 19(1):159-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7 CSTR:

      摘要 (1501) HTML (0) PDF 892.04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初步探究视网膜非压迫变白(white without pressure,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为空军招飞和健康体检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取参加2018年空军招收飞行学员医学选拔的高中毕业学员461名和青少年航校入校选拔的初中毕业学员71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广角激光眼底扫描系统配合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对WWOP等眼底病变进行筛查。

      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健康青少年人群中WWOP检出率高达2.63%,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学员WWO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检出的WWOP病变以颞侧象限为主,尤其以颞下象限多见。高中毕业学员存在WWOP的眼合并其它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的比例高达18.18%,较无WWOP眼显著增高。

      结论:WWOP在健康青少年人群中并不罕见,病变以颞侧多见,病变区域内合并其它视网膜变性的比例显著增高,体检过程中发现WWOP体征时需对周边视网膜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 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2019, 19(1):162-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8 CSTR:

      摘要 (921) HTML (0) PDF 426.22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9/2018-03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RS管组32例32眼,环形泪道置管组20例20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RS管组术中无鼻出血发生,环形泪道置管组鼻黏膜出血1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管组治愈26眼,好转3眼,无效3眼,治疗有效率为91%; 环形泪道置管组治愈15眼,好转3眼,无效2眼,治疗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术后2wk~2mo,RS管组脱管2眼,有1眼在留置未满2wk时从泪小点脱出,给予再次吻合; 另有1眼在术后1~2mo内从泪点抽出,未再次手术,随访时泪道冲洗好转。环形泪道置管组脱管3眼,未再次手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泪道冲洗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

      结论: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RS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组织相容性好、不影响患者外观等优点。

    • 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2019, 19(1):165-1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39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442.71 K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视频终端(VDT)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眼科就诊的VDT综合征患者62例124眼,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62眼。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泪液点眼,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耳穴压豆及眼周穴位联合全身中医推拿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健康宣教。两组患者均以治疗2wk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wk行症状评分及屈光矫正基础下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集合近点和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变化并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调节幅度、集合近点也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眼局部联合全身综合治疗能有效改善VDT综合征患者的调节和集合功能,缓解VDT综合征患者的眼部及全身疲劳症状。

    • 蠕形螨感染致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2019, 19(1):169-1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40 CSTR:

      摘要 (1038) HTML (0) PDF 2.57 M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蠕形螨相关性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临床情况及综合治疗对蠕形螨感染状态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01/2017-06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MGD患者132例264眼(试验组)及基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96例192眼(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两组受检者均进行睫毛采样镜检蠕形螨感染情况,并进行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Ⅰ试验(SⅠt)、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检查; 试验组患者同时进行主观症状评分检查。

      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受检者蠕形螨感染数量分别为7(6,9)、2(1,3)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64,P<0.01); 蠕形螨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57,P<0.01); BUT分别为4.06±1.38、12.00±2.82s,FL评分分别为3.06±1.57、0.46±0.63分,SⅠt分别为6.93±2.08、11.13±2.38mm/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25、5.978、-4.776,均P<0.01)。治疗前和治疗后4wk,试验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分别为6.57±2.93、3.27±1.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3,P<0.01)。治疗后4wk,试验组患者蠕形螨阳性率为57.6%; 蠕形螨数量平均为3(0,5)个/眼,较治疗前明显减少(Z=3.937,P<0.01); BUT、FL评分分别为6.53±3.27s、1.67±0.54分,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2、4.328,均P<0.01),而SⅠt(8.37±5.34mm/5min)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5,P=0.748)。

      结论:蠕形螨感染可引起MGD,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综合治疗能降低眼部蠕形螨寄生数量,有效缓解蠕形螨相关性MGD的临床症状。

    • SMILE和FS-LASIK术后24h内视力变化

      2019, 19(1):172-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41 CSTR:

      摘要 (1253) HTML (0) PDF 393.91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近视术后24h内视力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8/2018-03于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60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SMILE组40例80眼接受SMILE手术,FS-LASIK组40例80眼接受FS-LASIK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h内裸眼视力情况,手术前后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完成。SMILE组与FS-LASIK组患者术后2、4、6、8、12、24h裸眼视力呈逐渐改善趋势。术后2、4、6、8、12、24h,FS-LASIK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SMIL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患者裸眼视力在术后12、24h最优,FS-LASIK组患者裸眼视力在术后6、24h最优。术后24h,两组患者眼压均低于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均较术前显著下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之间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24h内视力均发生较大变化,术后均能获得良好的视力。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