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1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黄斑色素光学密度、中央黄斑厚度与体重指数的关系

      2019, 19(5):709-7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1

      摘要 (1309) HTML (0) PDF 855.45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POD)、中央黄斑厚度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

      方法:这是一项在单一机构中进行比较的横断面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1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志愿者。使用黄斑色素筛选剂II对受试者MPOD进行测量。使用SD Cirrus OCT测量中央黄斑厚度。记录所有眼MPOD和OCT信息。使用Microsoft©;Excel,SPSS和R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MPOD和中央黄斑厚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42, P<0.01)。同时,MPOD和BMI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23, P<0.01)。

      结论:研究得出,MPOD和中央黄斑厚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央凹的详细结构及其与MPOD的关系。研究发现了MPOD与BMI之间呈明显正相关,且得出BMI的降低可能会增加黄斑色素的密度,这有助于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

    • 土耳其人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2019, 19(5):714-7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2

      摘要 (1092) HTML (0) PDF 401.03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方法:评估94例DRS患者临床数据。记录完整的眼科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侧位、DRS类型、偏角、异常头部姿势(AHP)、眼球后退、过冲及手术入路类型。

      结果:患者年龄为15.4±9.18岁,其中78例男性,16例女性。单侧和双侧受累分别为87% 和13%。在单侧DRS患者中,左眼占65%。94例患者中,59.5%的患者为I型,29.7%的患者为II型,8.5%的患者为III型,2.1%的患者为IV型。大多数患者(36,38%)为嗜热性,43例(96%)患者术前AHP出现10°以上。有40例(43%)患者出现过度调校,通常为II型。对45例(48%)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共32例(78%)行水平直肌手术后获得了较好疗效,24例(53%)患者AHP改善。

      结论:侧直肌的Y分裂和后榫固定在有明显过校的情况下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垂直直肌转位增强术在限制外展方面取得了最佳效果。

    • 双氯芬酸与奈帕芬胺在白内障术后抗炎疗效比较

      2019, 19(5):719-7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3

      摘要 (1146) HTML (0) PDF 384.86 K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白内障患者术前局部应用0.1%双氯芬酸与0.1%奈帕芬胺的疼痛度和抗炎疗效。

      方法:该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于2017/06-08在Dr. Yap眼科医院进行。共56例患者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并接受超声乳化术,未出现并发症。受试者按术前应用滴眼剂分为两组(双氯芬酸组和奈帕芬胺组)。炎症特征(第1,7和14d随访)如疼痛度、结膜充血、眼睑痉挛、房水闪辉和细胞水平为主要结果,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为次要观察结果。

      结果:术后1d(分别为P=0.284, 效应量=0.29, 95% CI=-0.09~0.31; P=0.254, 效应量=0.31, 95% CI=-0.13~0.49)和7d(P=1.000 和 P=0.556, 效应量=0.18, 95% CI=-0.08~0.16),两组间结膜充血和眼睑痉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奈帕芬胺组疼痛指数(术中及术后1、4d)显著低于双氯芬酸组(分别为P=0.006, 效应量=0.77, 95% CI=0.24~1.34; P=0.045, 效应量=0.39, 95% CI=-0.10~0.62; P=0.014, 效应量=0.69, 95% CI=-0.06~0.50)。术后1d奈帕芬胺组房水闪辉和细胞水平较低(P=0.029, 效应量=0.59, 95% CI=0.02~0.36)。两组间角膜内皮密度降低无统计学差异,而术后7d奈帕芬胺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减少较多(P=0.042, 效应量=-0.55, 95% CI=-2.33 ~ -0.03)。

      结论:与双氯芬酸组相比,奈帕芬胺组疼痛度和房水闪辉细胞值较低。

    • >实验论著
    • 肠道真菌菌群失调对小鼠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

      2019, 19(5):724-7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4

      摘要 (972) HTML (0) PDF 3.12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诱导的肠道真菌菌群失调对小鼠角膜创伤修复的影响。

      方法:选用健康无眼疾的C57BL/6J雄性小鼠,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两性霉素B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两性霉素B组给予添加两性霉素B的饮食,以诱导小鼠肠道真菌菌群失调,4wk后对两组小鼠角膜进行上皮创伤,使用荧光素钠染色角膜创伤区域,动态观察上皮修复情况,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细胞、炎症细胞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角膜厚度的变化。

      结果:两性霉素B组与对照组相比,再上皮化速度和创伤修复延迟,炎症细胞明显减少,角膜上皮厚度变薄。

      结论:肠道真菌菌群失调延迟角膜创伤的修复,降低角膜创伤后的炎症反应。

    • miR-152-3p靶向IGF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

      2019, 19(5):729-7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5

      摘要 (1046) HTML (0) PDF 2.05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microRNA-152-3p(miR-152-3p)靶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ARPE-19细胞活性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高糖诱导ARPE-19细胞并转染miR-152-3p mimics,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细胞中miR-152-3p水平,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IGF1和VEGF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IGF1和miR-152-3p靶向结合关系。

      结果:高糖能够降低ARPE-19细胞活性,提高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中miR-152-3p的表达,提高IGF1和VEGF的表达; 而过表达miR-152-3p能够回调高糖诱导的细胞活性抑制及凋亡增加,抑制IGF1和VEGF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IGF1是miR-152-3p的靶基因。

      结论:miR-152-3p可通过靶向IGF1基因调节VEGF的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ARPE-19细胞活性抑制和凋亡增加。

    • >实验研究
    • 碱烧伤诱导兔部分性角膜缘干细胞失代偿模型

      2019, 19(5):734-7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6

      摘要 (1024) HTML (0) PDF 5.98 M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诱导兔部分性角膜缘干细胞失代偿(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LSCD)动物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方法:分别采用C57小鼠和新西兰白兔制作完全性和部分性角膜缘干细胞失代偿动物模型。小鼠(n=30)采用1mol/L氢氧化钾溶液浸泡的滤纸片(直径3mm)置于左眼中央角膜表面30s,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白兔(n=19)切除瞬膜(第三眼睑)后,采用1mol/L氢氧化钾溶液浸泡的滤纸片(直径5mm)置于左眼颞上方角膜表面30s,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烧伤眼术后采用0.5%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4次/d。烧伤前、烧伤后第1、2、4wk,2mo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摄像,记录角膜溃疡、穿孔等并发症。术后2mo采用印迹细胞学检测角膜杯状细胞分布,根据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所见和角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判断LSCD严重程度。术后2mo处死动物,角结膜切片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杯状细胞分布。意外死亡动物不计入总数,计算并比较完全性LSCD和部分性LSCD的模型诱导成功率。

      结果:30只小鼠中6只意外死亡,2只于烧伤后出现角膜穿孔,其余22只发生完全性LSCD,诱导成功率92%,烧伤后2mo小鼠角膜可见新生血管广泛分布于角膜浅层及深基质层,病理切片可见角膜新生血管。19只白兔,7只意外死亡,其余12只发生不同程度LSCD(部分性LSCD,平均累及1.17±0.39个象限),未发生角膜穿孔情况,诱导成功率100%(P=0.543)。正常角膜区域无杯状细胞,LSCD区域角膜上皮印迹细胞学PAS染色可见杯状细胞,平均密度58.60±12.58个细胞/HP。

      结论:中央角膜碱烧伤可以诱导产生完全性LSCD,部分动物会因为角膜溃疡穿孔而导致模型诱导失败,LSCD往往比较严重,且合并深层角膜新生血管。颞上方角膜碱烧伤可以诱导产生部分性LSCD,合并较少的角膜病变,角膜新生血管位于浅层。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POAG患者Tenon囊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2019, 19(5):740-7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7

      摘要 (996) HTML (0) PDF 2.99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Tenon囊成纤维细胞(Tfb)增殖、移行和转化的影响。

      方法:POAG患者的Tenon囊组织行组织块法培养出来的Tfb细胞分为2组:(1)对照组;(2)CTGF处理组:DMEM-F12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10.0、100.0ng/mL的CTGF。细胞处理24h后,分别用MTT法和细胞划痕法分别检测Tfb的增殖和移行,半定量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fb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水平的变化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MTT法测得1.0、10.0、100.0ng/mL CTGF处理组的A值分别是0.436±0.009、0.643±0.009、0.679±0.006,对照组为0.423±0.156。细胞划痕法显示,细胞移行数分别为34.600±3.507、70.400±2.074、80.000±2.915个,对照组为31.000±3.536个。RT-PCR法得出不同浓度CTGF处理组α-SMA/β-actin条带吸光度比值分别为0.873±0.161、1.213±0.312、1.352±0.376,对照组是0.851±0.158。免疫组织化学法得出1.0、10.0、100.0ng/mL CTGF处理组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是0.110±0.026、0.141±0.017、0.175±0.027,对照组是0.108±0.020。上述所有观察指标10.0、100.0ng/mL CTGF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差异(P<0.05),而1.0ng/mL CTGF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CTGF能促进POAG患者Tfb的增殖、移行和表型转化,CTGF可能在滤过泡瘢痕化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黄连素对高糖培养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

      2019, 19(5):745-7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8

      摘要 (849) HTML (0) PDF 2.48 M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黄连素对体外高糖环境下的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原代培养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将第2代Müller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浓度(5mmol/L)组、高糖浓度(25mmol/L)组、高糖+不同浓度(5、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分别培养24、48、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培养24、48、72h时,高糖浓度组Müller细胞吸光度值较正常糖浓度组明显降低(均P<0.01); 10、25、50、100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较高糖浓度组明显升高(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 5μmol/L黄连素组细胞吸光度值与高糖浓度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黄连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高糖对Müller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黄连素浓度呈正相关。

    • >临床论著
    • 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对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19, 19(5):749-7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09

      摘要 (1040) HTML (0) PDF 436.75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随机数字表格法将巴中市中心医院2015-01/2017-06收治的94例94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组)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每组47例,比较两组疗效指标。

      结果:观察组术后1、3mo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后3mo阻力指数(RI)明显小于对照组以及前房深度、房角开放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房角分离或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均能有效降低眼压,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但房角分离术相对能更好地促进房角开放,改善血流动力学。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2019, 19(5):753-7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0

      摘要 (1073) HTML (0) PDF 450.81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在硬核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FLACS(观察组)和传统超声乳化术(对照组)治疗的硬核白内障患者各42例42眼的临床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平均超声功率、实际及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术后3d角膜水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矫正远视力(CDVA)、裸眼远视力(UCDVA)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变化情况均为:术后3d>术后1wk>术后1mo,而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FLACS治疗硬核白内障效果显著。

    • 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RD/CD

      2019, 19(5):757-7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1

      摘要 (1107) HTML (0) PDF 479.79 K (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D/CD)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03/2017-10于我院眼科确诊为RD/CD并采取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病例52例52眼,根据术前的干预治疗方式分为:A组(27例27眼)术前3~5d行每天1次的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B组(25例25眼)术前5d行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检测两组干预前后术眼的眼压、CD情况,术后1、3mo及末次随访的视网膜复位、视力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干预后,B组术眼眼压8.09±3.56mmHg,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5.65±2.19mmHg和A组干预后6.25±2.53mmHg(P<0.05); A、 B组患者术眼的CD高度3.98(1.01, 5.34)、0.92(0.03, 3.88)mm,明显低于干预前5.22(3.14, 6.64)、5.16(3.34, 7.71)mm; CD位点6.0(3.0, 10.0)、3.0(0.0, 6.0)个,明显低于干预前11.0(9.0, 12.0)、10.0(8.0, 12.0)个,其中 B组术眼的CD高度和CD位点数均低于A组(P<0.05)。术后至末次随访,A、B组的术眼视网膜成功复位率分别为78%和96%(P>0.05)。术后1、3mo和末次随访,A组的术眼视力为1.69±0.79、1.39±0.72、1.38±0.61均优于干预前的2.06±0.28,B组的术眼视力为1.42±0.66、1.29±0.56、0.97±0.51均优于干预前的2.02±0.58,其中 B组术后末次随访术眼视力均优于A组(P<0.05)。术后1、3mo,A组均有4眼高眼压,明显少于 B组的11、12眼(P<0.05); 至末次随访,A组仍有1眼高眼压,B组有2眼(P>0.05)。

      结论:RD/CD治疗中,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但需作好术后眼压监测,如出现眼压偏高需及时处理。

    • >文献综述
    • 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019, 19(5):762-7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2

      摘要 (1136) HTML (0) PDF 469.56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多种眼底病的基础病理改变,也是导致黄斑区病理性损害和严重视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目前CNV的治疗研究多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为靶向治疗,但其存在疗效不持久、需重复注射以及眼内注射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等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CNV发生发展进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信号通路,对研发治疗CNV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目前已报道的CNV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入了解CNV的发生发展进程,并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DR中的诊疗进展

      2019, 19(5):766-7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3

      摘要 (1280) HTML (0) PDF 609.39 K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是眼科影像学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随着OCT技术逐步改良更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随之出现,OCTA在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成像中能为多种眼底血管性疾病提供诊疗价值。本文综述了OCTA的原理,以及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眼底的微动脉瘤(MAs)、视网膜缺血、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及其在DR各期组织病理改变的特征、OCTA的局限性及其发展前景。

    • 视网膜类器官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9, 19(5):771-7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4

      摘要 (1340) HTML (0) PDF 454.70 K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视力受损与失明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感光细胞大量丧失的疾病晚期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提供了感光细胞的移植替代治疗的新思路,而视网膜3D培养技术产生的视网膜类器官能够在体外产生移植所需的感光细胞及组织,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移植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综述视网膜3D培养技术以及感光细胞移植的发展,着重阐述视网膜类器官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移植替代治疗中的现有运用策略以及局限性,以期为视网膜3D培养技术在感光细胞替代治疗中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

      2019, 19(5):775-7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5

      摘要 (1101) HTML (0) PDF 401.05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玻璃体切除手术会加速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白内障手术在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比在未行玻璃体切除的眼中具有更高的风险和并发症,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中的操作对于眼科医生具有一定挑战。相比于无灌注下的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25G灌注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于维持眼压,稳定前房,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是目前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 体位与眼压研究进展

      2019, 19(5):778-7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6

      摘要 (1049) HTML (0) PDF 472.70 K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受多因素影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压升高是已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普遍认为眼压越高,眼压波动越大,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越严重。全身和局部因素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患者的眼压,而体位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青光眼患者眼压受体位变化的影响普遍大于正常人。体位与眼压的关系在青光眼的日常诊疗和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本文主要就体位与眼压的研究进展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电刺激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019, 19(5):783-7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7

      摘要 (1074) HTML (0) PDF 446.41 K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损伤导致视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视觉中枢,对患者的视觉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眼部疾病如青光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伴有视网膜神经元和/或视神经的退行性病变,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疗法疗效非常有限。近年研究表明,电刺激对视网膜和视神经具有神经保护和促进再生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总结电刺激治疗的相关机制,推动电刺激在眼科疾病研究和应用中的发展。

    • 硅油对视神经的毒性作用

      2019, 19(5):787-7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8

      摘要 (1116) HTML (0) PDF 678.65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硅油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长期玻璃体替代物(vitreous substitute,VS),已有50余年的应用历史。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严重眼外伤和各种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患者,改善了一些以往不可治愈眼的预后。关于硅油长期滞留玻璃体腔带来的一系列毒性作用备受关注,本文根据硅油的理化性质,针对硅油填充后对视神经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眼球震颤诊治进展

      2019, 19(5):791-7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19

      摘要 (1256) HTML (0) PDF 510.39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球震颤是指双眼有节律的、不自主的,常呈对称共轭性的异常摆动,可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后天获得性眼球震颤。由于目前有限的诊治手段使得眼球震颤成为较为复杂的眼科疑难疾病之一。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对该类疾病的检测和诊疗水平在不断进步。本文将对眼球震颤的分类及特点,检查记录方法以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Pentacam与IOL Master对白内障眼前节参数测量的比较

      2019, 19(5):796-8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0

      摘要 (1132) HTML (0) PDF 4.83 M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Pentacam与IOL Master对不同眼轴眼白内障眼前节参数的测量。

      方法:选择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拟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43例170眼,术前分别使用Pentacam和IOL Master测量眼前节参数,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者对长眼轴眼K1、K2值均无差异(P>0.05),对短眼轴眼、中眼轴眼K1值均无差异(P>0.05),但对K2值有差异(P<0.01),对短、中、长眼轴的眼中央前房深度值均有差异(P<0.01)。两种测量仪器对各眼轴眼前房深度测量一致性较好,对中、长眼轴眼K2值的测量一致性也较好,对各眼轴眼的K1值测量一致性更好。

      结论:Pentacam与IOL Master对白内障术前长眼轴眼的角膜曲率测量值可以替代,对短、中眼轴眼角膜曲率和各眼轴眼的中央前房深度值的测量结果需要结合临床比较应用。

    • 三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的比较

      2019, 19(5):801-8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1

      摘要 (1026) HTML (0) PDF 645.10 K (7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并比较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及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质量。

      方法: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2例52眼,其中三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 单焦点组26例26眼,术中植入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3mo检查患者的裸眼远距离视力(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远视力矫正下的中距离视力(DCIVA)、远视力矫正下的近距离视力(DCNVA),明、暗环境中不同空间频率(3、6、12、18c/d)下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脱镜率、不良视觉症状和满意度等问卷调查。

      结果:术后3mo三焦点组UCIVA、UCNVA、DCIVA和DCNVA、脱镜率及满意度均优于单焦点组(P<0.05)。在暗环境中的18c/d空间频率,单焦点组的对比敏感度优于三焦点组(P=0.041)。两组均有轻度眩光和光晕不适主诉(P=0.668)。

      结论:AT LISA tri 839MP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较CT SPHERIS 209M单焦点人工晶状体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中、近视力,脱镜率和满意度均高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 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治疗早期PDR的疗效

      2019, 19(5):805-8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2

      摘要 (1135) HTML (0) PDF 2.27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早期PDR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眼科确诊为早期PDR的患者80例102眼,排除视网膜纤维增殖膜和玻璃体积血。A组(单纯PRP组)48例60眼,B组(康柏西普联合PRP组)32例42眼,激光治疗前3~5d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两组患者均分两次采用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完成PRP治疗,间隔时间3~7d。3mo后根据FFA结果必要时补充激光。术后至少随访3mo,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PRP术后3mo时BCVA,以及两组患者PRP术后1wk,1、3mo时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

      结果:A组患者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或原黄斑水肿加重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术后3mo时,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B组总有效率为90.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均有差异(P<0.05)。

      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PRP治疗早期PDR可减少激光术中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减轻黄斑水肿,改善患者视力,其作用优于单纯PRP。

    • 雷珠单抗对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疗效的影响

      2019, 19(5):809-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3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18.10 K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DR患者给予雷珠单抗辅助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10/2017-11于我院就诊的PDR患者120例120眼作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患者60例60眼给予单纯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研究组患者60例60眼给予雷珠单抗辅助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后随访6mo,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与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6mo时BCVA、眼压、黄斑中心区厚度变化。

      结果:研究组手术平均时长显著低于常规组(t=5.727,P<0.05); 研究组术后高眼压、出血明显且需电凝、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虹膜新生血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0%)低于常规组(16.7%),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227,P<0.05)。研究组术后6mo眼压和黄斑中心区厚度低于常规组,BCVA优于常规组(t=3.362、2.486、8.028,均P<0.05)。

      结论:PDR患者给予雷珠单抗辅助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黄斑水肿情况,减少术后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

    • 四川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初步筛查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2019, 19(5):813-8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4

      摘要 (1073) HTML (0) PDF 417.15 K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四川盆地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特点及其相关的高危因素。

      方法:2017-07/2018-08对出生胎龄≤34周或出生体质量≤2 500g早产儿的238例476眼采用RetCamⅢ进行ROP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和无ROP组,筛查同时评估并记录受检儿全身情况和母孕期健康状况,分析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ROP组35例70眼,ROP检出率为14.7%,其中1期14例28眼,2期11例22眼,3期8例16眼,4期2例4眼,5期0例。需接受激光光凝治疗者12例24眼。非ROP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均明显高于ROP组(P<0.01); 不同胎龄组、不同出生体质量组ROP发病情况均有差异(P<0.01); 两组持续吸氧>72h、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机械通气者所占比例均有差异(P=0.034、0.001、0.004); 两组患儿其他全身疾病、母孕期健康状况均无差异(P>0.05)。

      结论:2017-07/2018-08四川盆地地区ROP检出率为14.7%; 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持续吸氧>72h、缺血缺氧脑病、机械通气是影响ROP发病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 PDR患者PPV术前行雷珠单抗注射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2019, 19(5):817-8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5

      摘要 (958) HTML (0) PDF 435.66 K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DR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手术效果、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6-01/2018-01拟实施PPV手术的患者84例10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PPV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血清VEGF、人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手术并发症。

      结果:术前两组BCVA无差异(P>0.05); 术后3mo,观察组的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wk,观察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小于对照组(P<0.05); 术后3mo,两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无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GAS6、SDF-1水平无差异(P<0.05); 术后1wk,观察组的血清VEGF、GAS6、SD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5.9% vs 20.0%,P<0.05)。

      结论:PDR患者行PPV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显著地降低黄斑厚度、血清VEGF、GAS6、SDF-1水平,提升手术后的视力,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 利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19, 19(5):821-8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6

      摘要 (1022) HTML (0) PDF 480.22 K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64眼DME患者临床资料,行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术者26例35眼,行传统格栅样激光术者22例29眼。比较术前及术后1、3、6mo时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平均光敏感度(MS)及平均视野缺损(MD)变化,分析两组患者眼底硬性渗出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1、3、6mo时,两组视力(0.30±0.09 vs 0.35±0.10、0.19±0.07 vs 0.26±0.09、0.13±0.04 vs 0.18±0.05)及CFT(349.26±21.80μm vs 364.37±23.91μm、314.46±20.49μm vs 335.07±22.68μm、328.35±21.74μm vs 352.43±23.60μm)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MS、MD水平均较术前提升,且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5.83±1.16dB vs 4.22±1.04dB、6.38±1.29dB vs 4.49±1.17dB、6.75±1.22dB vs 4.68±1.20dB,-5.53±1.41dB vs -7.66±1.52dB、-5.09±1.30dB vs -7.26±1.39dB、-4.68±1.14dB vs-7.05±1.26dB)(均P<0.05)。观察组眼底硬性渗出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3.39±0.80mo vs 4.25±1.14mo)(P<0.05)。术后6mo内,观察组眼球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35)vs 24%(7/29)](P<0.05),而前房炎性反应、视野缺损、高眼压及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术治疗DME安全有效。

    • LASIK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噻吗洛尔对高度近视屈光回退的影响

      2019, 19(5):826-8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7

      摘要 (1199) HTML (0) PDF 413.17 K (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LASIK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噻吗洛尔对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回退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8/2016-08收入我院的高度近视患者90例18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90眼,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7d,对照组患者于术后第8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d开始使用噻吗洛尔滴眼液。分别于术前、术后7d,1、3、6mo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表面曲率、角膜基质厚度。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有差异(P<0.05),且术后6mo,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优于对照组(0.03±0.01 vs 0.08±0.01; 0.15±0.33D vs -0.17±0.36D; 均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角膜基质厚度和角膜表面曲均无组间差异性(P>0.05)。术后7d,1、3mo观察组患者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mo两组患者眼压趋于稳定。

      结论: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能有效降低眼压,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眼压稳定,阻止角膜膨隆,进而起到预防屈光回退的效果。

    • 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2019, 19(5):830-8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8

      摘要 (1587) HTML (0) PDF 1.02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 >临床报告
    •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

      2019, 19(5):834-8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29

      摘要 (1028) HTML (0) PDF 388.08 K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效果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10/12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57例67眼,根据术前客观散射指数(OSI)分为A组(28眼,OSI>8.0)、B组(28眼,OSI≤8.0)、C组(11眼,因晶状体严重混浊无法检测出OSI值)。根据术前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100%)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预测手术疗效。

      结果:A组患者术后达到符合标准者26眼(93%),B组患者术后达到符合标准者24眼(86%),两组患者术后符合率无差异(P=0.669),且两组患者术前Predicted VA100%与术后2wk BCVA无相关性(rs=0.103,P>0.5)。

      结论:OQASTMⅡ系统能够客观、准确、直观地定性预测白内障手术疗效。

    • 促进婴幼儿白内障术后正常屈光发育的手术治疗策略

      2019, 19(5):837-8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0

      摘要 (819) HTML (0) PDF 417.15 K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回顾性观察Ⅰ期植入IOL治疗婴幼儿白内障术后远期眼球屈光发育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0a内曾行白内障摘除+前后撕(切)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Ⅰ期IOL(同一种IOL计算公式)植入术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46例92眼的术后并发症、眼轴、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者5眼(5%)。患儿术后3a随访矫正视力平均0.40±0.10,术后5a随访矫正视力平均0.51±0.01,术后7a随访矫正视力平均0.71±0.01; 术后3a眼轴长度20.04±0.02mm,术后5a眼轴长度22.09±0.09mm,术后7a眼轴长度22.96±0.06mm; 术后3a的平均屈光状态(等效球镜度数)为+5.37±0.12DS,术后5a的平均屈光状态+3.20±0.20DS,术后7a的平均屈光状态+0.92±0.20DS。

      结论:制定合适的手术治疗策略可以安全有效地给予婴幼儿白内障患儿相对正常屈光发育的机会。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临床分析

      2019, 19(5):840-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1

      摘要 (935) HTML (0) PDF 1.31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阶梯治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8-05我院收治的常规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16例18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案,首先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和降眼压药联合治疗,再采用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切开,然后前房成形术,最后采用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对治疗前后屈光度、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进行分析。

      结果:恶性青光眼倾向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1±2.3wk发生,1眼单纯接受药物治疗,7眼接受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6眼接受前房成形术,4眼接受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阶梯治疗后屈光度+0.48±0.89D,前房深度3.14±0.33mm,眼压15.3±4.7mmHg,14眼房角开放。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控制表现为近视减轻、中央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下降。

    • 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019, 19(5):843-8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2

      摘要 (936) HTML (0) PDF 418.90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5-08/2017-10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82眼,随机分为单纯激光组(33例,采用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和联合激光组(49例,采用532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眼压、激光能量、虹膜出血情况。

      结果:单纯激光组患者术后眼压升高较联合激光组明显,术后1h,1d,1wk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明显(均P<0.01); 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单纯激光组患者术中1次透切成功率明显低于联合激光组(73% vs 100%,P<0.05),且术中使用Nd:YAG激光总能量明显高于联合激光组(40.16±13.43mJ vs 23.23±6.70mJ,P<0.05)。两组患者术中虹膜出血率无明显差异(33% vs 26%, P>0.05)。

      结论:532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除术1次透切率高,尤其对于无虹膜隐窝的患者,可明显降低激光操作难度,减少激光能量,减轻前房炎症反应。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PDR的疗效

      2019, 19(5):846-8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3

      摘要 (927) HTML (0) PDF 406.16 K (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05/2017-05于我院眼科治疗的PDR患者60例66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均为30例33眼。A组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前3~5d注射雷珠单抗,B组患者仅行玻璃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内出血及术后视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中两组患者均出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内出血,A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数、术中玻璃体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术后A组患者视力改善优于B组(P<0.05)。手术治疗后,A组患者玻璃体内出血、高眼压和黄斑水肿眼数较B组少(P<0.05)。

      结论:术前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PDR能有效减少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玻璃体内出血的情况发生,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恢复。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选择性激光光凝对CRVO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2019, 19(5):849-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4

      摘要 (867) HTML (0) PDF 424.25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选择性激光光凝对中央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眼科66例66眼CRVO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0例患者仅接受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照组),另外36例在此基础上联合选择性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BCVA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眼CMT、BCVA较治疗前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 6mo观察组患者CMT、BCVA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联合治疗方案对CRVO疗效更加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 血清PDGF-BB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2019, 19(5):853-8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5

      摘要 (1124) HTML (0) PDF 3.28 M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DR的相关性。

      方法: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75例),糖尿病病例组分为NDR 25例、NPDR 25例和PDR 25例。用ELISA测定各组样本血清中PDGF-BB水平,并分析血清PDGF-BB与糖尿病病程、HbA1c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关系,分析PDGF-BB与黄斑厚度的关系。

      结果: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血清PDGF-BB水平各组间均有差异(F=14.259,P<0.01)。NPDR组、PDR组血清PDGF-BB水平(535.67±69.21、551.60±103.46pg/mL)均高于对照组、NDR组(400.28±44.55、409.65±50.37pg/mL)。多元回归分析血清PDGF-BB水平与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均P<0.05)。PDR组血清PDGF-BB水平与黄斑厚度存在相关性(r=0.613,P<0.05),对照组、NDR组、NPDR组血清PDGF-BB水平与黄斑厚度无相关性(r=0.013、0.051、0.062,均P>0.05)。

      结论:血清PDGF-BB水平随着DR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与黄斑水肿存在相关性,并与FPG、TG、糖尿病病程有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DR的生物学标志物。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CMKLR1水平及临床意义

      2019, 19(5):857-8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6

      摘要 (995) HTML (0) PDF 397.42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CMKLR1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5-02/2018-03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40例,其中单纯T2DM患者45例,DR患者95例(NPDR患者54例,PDR患者41例),并纳入健康志愿者40例。收集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MKLR1水平。

      结果:PDR患者糖尿病病程长于NPDR和NDR患者,且NPDR患者长于NDR患者(均P<0.05)。T2DM患者FPG和血清TG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且DR患者LDL-C水平高于NDR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均P<0.05)。PDR患者血清CMKLR1水平高于NPDR、T2D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且NPDR患者高于NDR患者和健康志愿者,NDR患者高于健康志愿者(均P<0.05)。DR患者血清CMKLR1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和LDL-C呈正相关(r=0.374、0.248、0.304,均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和血清CMKLR1水平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94、1.830,均P<0.05)。

      结论:DR患者血清中CMKLR1水平升高,且与病情进展有关,是影响D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 VEC方案联合激光治疗RB眼内期患儿的效果与安全性

      2019, 19(5):860-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7

      摘要 (860) HTML (0) PDF 394.04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VEC方案联合激光治疗不同年龄视网膜母细胞瘤(RB)眼内期患儿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我院2016-01/2018-03 RB眼内期患儿6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23例36眼,>1岁组40例66眼,均给予VEC方案联合激光治疗,参照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治疗前、6个疗程结束后采用间接检眼镜与超声下测量肿瘤及肿瘤基底厚度与直径,记录治疗期间毒副反应。

      结果:≤1岁组缓解率为75.0%,>1岁组缓解率为92.4%(P<0.05)。≤1岁组进展5眼,>1岁组进展1眼均行眼球摘除,其余患眼治疗后肿瘤厚度与基底直径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1岁组治疗后肿瘤厚度与基底直径均比≤1岁组小(P<0.05)。两组患儿均有轻度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脱发,≤1岁组各有1例轻度骨髓抑制和肝功能损害,>1岁组有2例轻度骨髓抑制,1例轻度肝功能损害。

      结论:VEC方案联合激光治疗RB眼内期患儿安全可行,>1岁患儿疗效优于≤1岁患儿。

    •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睫毛蠕形螨感染的临床特征

      2019, 19(5):863-8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8

      摘要 (910) HTML (0) PDF 463.75 K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睫毛蠕形螨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11/2018-06就诊于本院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220例440眼,根据是否并发睫毛蠕形螨感染将其分为未感染组和感染组,每组110例220眼,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各项眼部功能指标,评估睫毛蠕形螨感染的临床特点。

      结果:感染组患者瘙痒感、异物感、眼痛、干涩感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眼红、分泌物增多、疲劳感、畏光等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且感染组低于非感染组(P<0.05); 非感染组角膜染色评分及睑板腺分泌功能评分均低于感染组(P<0.05)。

      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发生睫毛蠕形螨感染后更容易出现瘙痒、干涩、眼痛等症状,增加角结膜上皮损害,重视蠕形螨感染检查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意义重大。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后绷带镜的应用

      2019, 19(5):867-8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39

      摘要 (944) HTML (0) PDF 400.70 K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7-11/2018-10在我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92例92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角膜绷带镜组和弹性绷带组,每组各46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毕角膜绷带镜组患者配戴角膜接触镜,弹性绷带组患者在术毕结膜囊内涂红霉素眼膏,弹性绷带包眼。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第1、4、7d角膜上皮创面,对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进行评分; 运用评价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术后7d疼痛情况; 运用问卷评分法评价术后7d舒适情况(包括异物感、流泪)。

      结果:术后第1d和第7d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第4d角膜绷带镜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优于弹性绷带组(P<0.05)。此外,角膜绷带镜组患者术后7d疼痛感评分低于弹性绷带组,眼部舒适度评分高于弹性绷带组(P<0.05)。

      结论:角膜绷带镜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角膜上皮愈合,还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提高眼部舒适感。

    • SMART与TransPRK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

      2019, 19(5):870-8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0

      摘要 (1245) HTML (0) PDF 434.05 K (8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SMART和TransPRK术矫正近视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1/08于我院行SMART和TransPRK术的近视伴散光患者各60例12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视觉质量、主观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及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5d,1、3mo两组患者UCVA≥1.0眼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5d SMART组患者视觉质量优于TransPRK组(P<0.0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视觉质量逐渐提高。术后1、3d,TransPRK组和SMART组患者主观疼痛评分(3.56±0.96分 vs 3.07±1.07分; 1.22±0.61分 vs 0.84±0.59分)均有差异(P<0.01)。术后5d,TransPRK组患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率低于SMART组(69.2% vs 83.3%,P<0.05)。术后1、3mo,两组患者haze发生率(5.0% vs 5.0%; 8.3% vs 10.0%)均无差异(P>0.05)。

      结论:SMART与TransPRK术后视力恢复速度和稳定性无明显差别,但SMART术后早期疼痛较轻,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快,视觉质量更好。

    • 不同手术切口设计的SMILE术后角膜知觉的变化

      2019, 19(5):874-8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1

      摘要 (838) HTML (0) PDF 426.43 K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切口设计的SMILE术后角膜知觉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6-05-12/2018-01-18于我院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伴散光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右眼手术切口设计在颞上方135°位置,左眼手术切口设计在正上方90°位置。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角膜知觉计检测距角膜中央3mm位置3:00、6:00、9:00、12:00位及角膜中央的角膜知觉,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进行干眼症状评分。

      结果:手术前后,本组患者左右眼之间5个位置的角膜知觉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双眼5个位置的角膜知觉均较术前和术后1、3mo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1、3mo双眼5个位置的角膜知觉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1、7d,1、3mo本组患者OSDI分值分别为10.739±7.576、15.003±11.296、16.357±14.467、14.020±10.128、11.968±7.586分,无明显差异(F=1.583,P=0.204)。

      结论:不同手术切口设计的SMILE术后角膜知觉无明显差异,均在术后1d明显下降,至术后1mo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

    • 配戴减少周边远视离焦眼镜对近视儿童眼部参数的影响

      2019, 19(5):878-8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2

      摘要 (1768) HTML (0) PDF 403.17 K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配戴减少周边远视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AMSPL)和普通球柱镜框架眼镜(SPL)对近视儿童眼部各参数的影响,确定AMSPL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随机抽取2017-07/2018-02于我院眼科中心配戴AMSPL的8~14岁近视儿童50例作为AMSPL组,同样抽取年龄、近视程度及配镜时间相当的SPL配戴者资料50例作为SPL组。检查两组患者眼压、睫状肌麻痹下的屈光状态、远距水平隐斜、近距水平隐斜、AC/A等双眼协动参数。

      结果:AMSPL组儿童配戴初期舒适程度略低于SPL组,主要为周边视物模糊,但1mo后两者无差异; AMSPL组屈光不正度数年平均增长-0.62±0.50D,SPL组年平均增长-0.77±0.48D(P=0.072); 对于8~10岁近视儿童AMSPL组屈光不正度数年平均增长(-0.71±0.41D)低于SPL组(-1.05±0.3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4,P=0.041); AMSPL组和SPL组远距水平隐斜、近距水平隐斜、AC/A等双眼协动参数无差异(P>0.05)。

      结论:配戴AMSPL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发展,尤其对于低龄近视儿童(8~10岁)效果较明显。配戴AMSPL与SPL相比眼部参数无明显变化,这表明近视儿童配戴AMSPL与SPL同样安全。

    • 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功能性视力不良的疗效观察

      2019, 19(5):881-8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3

      摘要 (1085) HTML (0) PDF 386.10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功能性视力不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01/06我科就诊的患儿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7.5±0.8岁,完善眼部常规检查及屈光、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对屈光度数为球镜在±1.00D以内之间、伴有低于1.00D散光或不伴散光者,根据结果行针对性视觉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视力、屈光度及双眼视功能。

      结果:训练后22例患儿视力均有提升, 训练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011±0.573、-0.057±0.338D(P=0.633)。远距离水平隐斜量训练前后的平均值分别为-3±2.97和-1.18±1.6(P=0.089)。训练前后近距离水平隐斜量平均值分别为-6.27±4.56及-2.82±2.56; 集合近点平均值分别为7.73±2.15、3.05±0.69cm;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平均值分别为2.00±1.55、3.64±0.5(均P<0.05)。训练前双眼视觉的负相对调节及正相对调节的平均值分别为1.61±0.41、-1.98±0.71D,训练后为2.09±0.23、-3.89±0.71 D; 训练前后调节反应由0.09±0.38D提升至0.39±0.13D; 调节幅度由9.55±2.54D到 11.55±1.13D; 双眼调节灵敏度由3.36±2.73cpm到 9.64±1.5cpm(均P<0.05)。

      结论:儿童功能性视力不良者,在屈光检查的前提下,进行双眼视觉功能检查是必要的; 针对性视觉训练治疗,可以提高视力及改善双眼调节及集合功能。

    • 影响角膜塑形镜定位的因素分析

      2019, 19(5):884-8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4

      摘要 (1112) HTML (0) PDF 1.51 M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角膜塑形镜定位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4-07/2016-12于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88例88眼,评估戴镜后1mo角膜塑形镜定位情况,并分析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与戴镜前年龄、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e值、角膜陡峭曲率和平坦曲率、角膜前表面曲率不对称指数的关系。

      结果:根据本课题组制定的角膜塑形镜定位分级方法,戴镜后1mo本组患者中Ⅰ级者24眼,Ⅱ级者26眼,Ⅲ级者25眼,Ⅳ级者13眼。不同分级患者戴镜前等效球镜度、角膜陡峭曲率和平坦曲率均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角膜塑形镜偏位程度与戴镜前等效球镜度呈负相关(P<0.01),与其它因素相关性较弱。

      结论:戴镜前等效球镜可能是影响角膜塑形镜偏中心定位的主要因素。

    • 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2019, 19(5):888-8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5

      摘要 (3267) HTML (0) PDF 434.24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近视性弱视患儿分组,对照组予短小遮盖+近距离功能性视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屈光动态变化、BCVA、弱视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视性屈光度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治疗1a后的近视性屈光度、年均屈光度变化值和弱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优于治疗前,治疗1a时优于治疗6mo(P<0.05)。

      结论: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可有效降低年平均屈光度变化值,矫正最佳视力,降低弱视复发率。

    • 隐形遮盖镜与压抑膜疗法治疗大龄单眼弱视的疗效比较

      2019, 19(5):892-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5.46

      摘要 (1023) HTML (0) PDF 419.55 K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隐形遮盖镜与压抑膜疗法治疗大龄弱视患者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2016-12于我院就诊的10~14岁单眼弱视患者112例112眼,其中应用压抑膜疗法治疗者55例(A组),应用隐形遮盖镜疗法者57例(B组)。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矫正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3、6、12mo,A组患者治疗依从性(98.2%、96.4%、92.7%)与B组(94.7%、91.2%、89.5%)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治疗有效率(27.8%、50.9%、76.5%)均明显低于B组(46.3%、71.2%、92.2%),且B组患者弱视眼矫正视力均优于A组(P<0.05)。治疗12mo,A组患者总治愈率和实际治愈率(52.7%和56.9%)均明显低于B组(71.9%和80.4%)。

      结论:隐形遮盖镜疗法治疗10岁以上单眼弱视,弱视眼视力提高速度和治愈率均优于压抑膜遮盖疗法。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