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目的:使用Pentacam检测健康、亚临床期和早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体积和前房容积。
方法:流行病学研究。共纳入63例屈光手术患者。根据Amsler-Krumeich标准,将患者分为正常、亚临床期和早期三组。收集了包括年龄和性别在内的人口统计信息,并获得了患者的完整病史。所有患者进行完整的视力检查。随后,使用Pentacam测量三组患者的角膜体积和前房容积。
结果:对照组角膜体积明显高于亚临床期组和早期组(P<0.05),但两组间前房容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测量角膜体积有助于鉴别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和早期圆锥角膜与正常眼。亚临床圆锥角膜患者、早期圆锥角膜患者和正常人的前房容积无显著差异。
目的:应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干燥综合征患者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的形态学变化,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方法:收集22例44眼干燥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和22例44眼同龄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角膜中央神经纤维直径、念珠状结构数目、弯曲度的观察,记录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泪河高度、树突状细胞密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在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下,观察组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较对照组小,念珠状结构数目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均增加(P<0.05)。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组的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与泪膜破裂时间(r=0.472,P<0.01)、泪液分泌(r=0.562,P<0.01)、泪河高度(r=0.246,P=0.02)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636,P<0.01)呈相关性,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念珠状结构数目与泪膜破裂时间(r=-0.621,P<0.01)、泪液分泌(r=-0.688,P<0.01)、泪河高度(r=-0.438,P<0.01)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528,P<0.01)呈相关性,神经纤维弯曲度与泪膜破裂时间(r=-0.634,P<0.01)、泪液分泌(r=-0.713,P<0.01)、泪河高度(r=-0.384,P<0.01)和树突状细胞密度(r=0.604,P<0.01)呈相关性。
结论:活体共焦显微镜能有效观察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的形态,干燥综合征患者角膜潜基质神经纤维直径变小,念珠状结构数目增多,神经纤维弯曲度增加,神经纤维损伤程度与干眼症的严重程度呈相关性。
目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ox)联合眼睑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疗效观察。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和医疗记录,并对注射Botox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共纳入76例(女性58例)HFS患者至少接受4次Botox注射。平均随访时间为83±50(20~112)mo,平均注射16±10(4~34)次。发病高峰年龄为55~64a,平均发病年龄为66±11(32~85)a。多达23%的面肌痉挛患者存在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的异常血管结构(右侧8例,左侧7例)(MRI=14, CT=1),其中以椎动脉累及最多(n=6),其次是小脑前下动脉(n=5)。原发性HFS患者的有效期间较继发性HFS患者短(2.5 vs 3.1mo, P<0.05),发病时间较继发性HFS患者长(4.1 vs 3.8d, P=0.739),SSAs较继发性HFS患者低(1.7 vs 1.9, P=0.179)。19例先前存在眼睑疾病的患者中有12例接受了手术矫正,包括上睑成形术(n=12)、肌肉切除(7例)、眉成形术(7例)和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术(5例)。5例(41.7%)接受手术矫正和对肉毒杆菌素反应不佳的患者术后6mo症状改善(发病时间:P=0.0256,有效期间:P=0.374,SSAs:P=0.0161)。12例行眼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未行眼睑手术患者(23% vs 42%, P≤0.05)。
结论:Botox对于治疗HF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继发性HFS患者使用肉毒杆菌毒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原发性HFS患者。对于并发眼睑疾病的患者而言,眼睑手术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后续Botox注射的效果。
目的:探究自噬水平变化对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高糖处理组(HG组),分别用含5.5mmol/L葡萄糖的DMEM和添加了30mmol/L葡萄糖的上述DMEM培养12、24、48h,用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标志蛋白(E-cadherin、α-SMA)和自噬标志蛋白(LC3、Beclin 1和SQSTM1/p62)的表达变化,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移行能力以明确高糖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自噬和EMT的影响。利用雷帕霉素调节自噬水平,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高糖处理组(HG组),高糖处理细胞的同时添加DMSO溶剂组(DMSO组)和添加200nmol/L雷帕霉素的雷帕霉素组(RAPA组),处理细胞24h,用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的移行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EMT、自噬标志蛋白和TGF-β信号通路蛋白(TGF-β2、Smad2/3、p-Smad2/3、Snail)的表达。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SQSTM1/p62与Smad2/3在细胞内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细胞中SQSTM1/p62与Smad2/3之间的相互结合。
结果:在高糖刺激后12、24、48h,HG组细胞E-cadherin、LC3 Ⅱ/Ⅰ和Beclin 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F=67.52、163、206,均P<0.0001),而α-SMA、SQSTM1/p62蛋白表达增加(F=53.37、302.1,均P<0.0001),细胞移行也较NC组增加(均P<0.001),提示高糖刺激后细胞发生EMT,而自噬水平降低; 雷帕霉素处理后,与HG组和DMSO组相比,RAPA组LC3 Ⅱ/Ⅰ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α-SMA、p-Smad2/Smad2、p-Smad3/Smad3及Snail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TGF-β2表达无明显改变(均P>0.05),细胞移行被抑制(均P<0.001),提示雷帕霉素在提高自噬水平的同时下调了TGF-β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进而抑制了EMT。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QSTM1/p62与Smad2/3在胞浆内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了SQSTM1/p62与Smad2/3蛋白相互结合。
结论:高糖可刺激HLE-B3细胞发生EMT,下调细胞的自噬水平; 自噬通过SQSTM1/p62与Smad2/3相互作用,改变了TGF-β信号通路中Smad2/3的表达,实现对EMT的调节。
目的:观察MicroRNA-34a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衰老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qRT-PCR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晶状体和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croRNA-34a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转染试剂盒将MicroRNA-34a mimics(过表达组)、MicroRNA-34a inhibitors(抑制组)和空脂质体(对照组)转染至SRA01/04细胞,qRT-PCR检测MicroRNA-34a的表达量; 采用β-半乳糖苷酸(SA-β-gal)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的衰老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MicroRNA-34a对人晶状体细胞系SRA01/04细胞凋亡的影响;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dc42、Rac1蛋白的表达。
结果:透明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MicroRNA-34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ARC晶状体前囊膜组织(P<0.05); MicroRNA-34a过表达组、对照组、MicroRNA-34a抑制组SA-β-gal阳性率分别为(87.56±2.34)%、(12.22±2.74)%、(3.45±0.45)%。MicroRNA-34a过表达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icroRNA-34a抑制组SA-β-gal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MicroRNA-34a抑制组、对照组和MicroRNA-34a过表达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7±1.22)%、(12.26±2.14)%、(29.45±3.12)%,MicroRNA-34a抑制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icroRNA-34a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MicroRNA-34a过表达组中Cdc42和Rac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croRNA-34a抑制组中Cdc42和Rac1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MicroRNA-34a可能通过上调Cdc42和Rac1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和凋亡。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外源性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为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5mmol/L)、低糖组(葡萄糖浓度5mmol/L)、高糖组(葡萄糖浓度30mmol/L),分别加入CXCL9(100ng/mL)、CXCL10(10ng/mL)、CXCL11(100ng/mL),培养24、48、72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RT-PCR检测CXCR3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增殖标志分子Ki-67阳性表达情况。
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加入三种外源性趋化因子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增强; 低糖组细胞吸光度值呈现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48h达到高峰; 高糖组细胞吸光度值总体呈降低趋势。RT-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入三种外源性趋化因子后48、72h,低糖组和高糖组细胞CXCR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均较同组24h时升高。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加入三种外源性趋化因子后72h,低糖组与高糖组细胞Ki-67荧光强度降低,高糖组变化更明显。
结论:高糖环境下外源性加入CXCL9、CXCL10、CXCL11可使HUVEC细胞活力下降并诱导CXCR3表达增强,且以外源性加入CXCL10、CXCL11配体后,CXCR3表达增幅最高,这可能成为临床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靶点。
目的:探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法制作的大鼠视网膜切片内核层神经元的形态和基本电生理学特性。
方法:采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的方法制作大鼠视网膜切片,对内核层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同时在胞内液中加入荧光黄观察记录细胞的形态。
结果:该方法制作的视网膜切片切面平整、细胞活性好、保留了细胞之间的突起联系,能够根据细胞胞体的大小、位置初步辨别细胞的种类。在视网膜切片上荧光黄显示的细胞形态表明,双极细胞胞体呈梭形,突起主要沿纵向延伸; 而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分别位于内核层的最外层和最内层。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的静息膜电位(RMP)和膜电容(Cm)明显高于双极细胞。给予时程40ms,步阶10mV从-60mV至+40mV的电压刺激,41.7%的视锥双极细胞和64.7%的无长突细胞表现出内向钠电流和外向钾电流,其他细胞则只表现出外向钾电流。
结论:采用低温琼脂包埋振动切片机切片的方法操作简单,制作的切片质量稳定可靠,使得在视网膜切片上对包括水平细胞在内的不同内核层神经元进行膜片钳记录成为可能。进一步研究视网膜内核层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有助于揭示视觉信号的发生、传导和调控机制。
目的:通过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比较自体血清与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在兔角膜碱烧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制作兔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30眼,造模后碱烧伤分度全部为Ⅲ度烧伤,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及自体血清滴眼液4次/d,各组滴阿托品眼用凝胶1次/晚,氧氟沙星眼用凝胶1次/晚,连续2wk。治疗7、14d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形态并计算面积; 第14d处死各组实验动物后,摘除双眼角膜,其中左眼为正常对照,右眼为实验眼,分别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角膜组织匀浆内CD45、IL-10、IFN-γ及VEGF浓度测定。
结果:治疗7、14d后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29.48±2.27、34.19±2.67mm2)与自体血清组(34.19±2.67、33.89±2.74mm2)无差异(P>0.05)。治疗14d角膜组织匀浆测定: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0.56±0.04ng/mL)和自体血清组(0.54±0.05ng/mL)CD45含量均小于生理盐水组(1.27±0.07ng/mL)(P<0.05); 自体血清组(452.49±11.40pg/mL)和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332.49±13.67pg/mL)IL-10含量均大于生理盐水组(111.05±6.95pg/mL)(P<0.05); 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23.20±2.89pg/mL)和自体血清组(22.61±2.72pg/mL)IFN-γ含量均小于生理盐水组(41.77±4.26pg/mL)(P<0.05); 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组(151.14±18.21pg/mL)和自体血清组浓度(149.11±14.75pg/mL)VEGF含量均小于生理盐水组(391.35±28.59pg/mL)(P<0.05)。
结论:兔角膜碱烧伤后抑制炎症因子CD45、IFN-γ及VEGF释放及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方面,自体血清与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作用相当; 在促进抗炎因子IL-10释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方面,自体血清作用强,小牛血去蛋白眼用凝胶次之。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RMD)患者产生不同应答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09于我院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3+PRN)的wARMD患者56例62眼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根据注射3次后1mo BCVA情况评估应答反应并进行分组,BCVA提高≥5个字母者33例35眼纳入有应答组,余23例27眼纳入无应答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情况及相关资料。
结果:注射3次后1mo,有应答组患者BCVA从基线时41.83±7.92个字母提高到52.52±10.61个字母(t=-6.883,P=0.02),无应答组患者BCVA从基线时43.65±10.42个字母提高到44.18±8.47个字母(t=0.471,P=0.684),且治疗后两组患者CRT均较基线有不同程度下降(F=31.47、27.28,均P<0.01)。基线时,有应答组患者中黄斑中心凹下椭圆体带较完整者比例(69%)明显多于无应答组(7%),存在视网膜下液者比例(86%)高于无应答组(44%),存在视网膜内液者比例(31%)低于无应答组(81%)(均P<0.05),但两组患者存在色素上皮脱离者比例无差异(77% vs 59%,P>0.05)。
结论:康柏西普可有效减少wARMD患者视网膜下积液和视网膜内积液,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视力,视网膜外层结构(尤其是椭圆体带)的完整性及存在视网膜下积液的患者治疗后应答反应较好,而存在视网膜内积液患者治疗后应答反应不佳。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盘周毛细血管(RPC)层的视盘区血管密度情况,探讨该技术对POAG的诊断能力。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明确诊断为POAG患者45例60眼,健康受试者48例60眼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技术对所有受检者视乳头区扫描,测量视乳头区RPC层血管密度和纵行C/D比值。Humphrey视野检测MD、PSD值。分析血管密度和C/D比值的相关性; 采用ROC曲线和AUC评价患者血管密度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并进行成对比较。
结果:血管密度随着青光眼的加重而降低,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盘内血管密度与MD值及PSD值相关性较弱,其它各血管密度参数与MD值及PSD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全区域毛细血管密度、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全区域血管密度、视乳头周围血管密度AUC>0.9,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各参数间均无差异(P>0.05); 视盘内毛细血管密度、视盘内血管密度的诊断效力明显低于其它参数(均P<0.05),AUC分别为0.85、0.88。
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OAG组血管密度明显下降,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 视盘区血管密度是评估POAG患者结构损伤的良好指标,在POAG的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视盘内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密度对POAG的诊断效能明显低于其它血管参数。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呈圆锥形突起及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为特征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前期经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等多种方法证实,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圆锥角膜的遗传学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包含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及表观遗传学相关研究,本文就圆锥角膜相关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表明,眼球表面上皮细胞中高度糖基化的黏蛋白和半乳糖凝集素-3共同形成的糖萼屏障对眼球表面湿润性和润滑性的维持十分重要。而干眼患者眼球表面湿润性降低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与糖萼屏障的损伤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概述眼球表面糖萼屏障的组成及其在干眼中的变化,介绍评估干眼患者糖萼屏障损伤的新方法,并对目前使用的两种靶向治疗干眼患者眼球表面糖萼屏障损伤的药物进行综述。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气或注油术等,均可能导致术后眼压升高,如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继发性青光眼,导致永久视力丧失。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复杂多样,并且此类继发性青光眼通常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早期青光眼主要采用药物或激光治疗,晚期青光眼多行手术治疗,然而传统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失败率高,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本文主要对常见的四种玻璃体视网膜术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目前国内外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结膜重建常用于各种化学热烧伤所导致的严重结膜缺损,而组织工程结膜能有效解决在结膜移植中自体结膜移植材料缺乏及异体结膜移植材料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等难题。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及足够生物力学强度的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结膜的重要条件。本文对组织工程结膜支架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高迁移率蛋白家族(high mobility group box,HMGB)因其在电泳中的高迁移率而得名,其中对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研究最为深入。研究表明,胞外HMGB1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参与多种常见眼部疾病——干眼、角膜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组织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对疾病的愈合产生负性影响。沉默胞外HMGB1的功能有望成为这些眼科疾病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胞外HMGB1在常见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施奈德结晶状角膜营养不良(SCCD)是一种稀有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部位在眼角膜,伴有结晶状沉淀,双眼发病,家族遗传性,男女患病几率均等。临床研究揭示角膜结晶状混浊化成因是胆固醇、磷脂等脂质在角膜上皮下和基质中异常积累。SCCD的发生与UBIAD1基因突变后脂质代谢异常有关,但是致病的分子机制未知。本文综述了SCCD的发现发展历史、发病分子基础与临床研究,为SCCD的诊疗以及致病分子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乳头萎缩凹陷、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其视神经损伤的本质为视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尽管通过药物干预和手术控制眼压可以对青光眼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如何从根本上阻止青光眼的进一步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研究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机制,通过阻断视神经损伤而治疗青光眼至关重要。近几年,免疫机制对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中主要对Toll样受体4(TLR4)通过不同免疫通路并与神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引起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伤进行综述。
分泌粒蛋白Ⅲ(Secretogranin Ⅲ,Scg3/SgⅢ)是一个新近发现的血管生长因子,相关体内、体外研究已证实Scg3在眼底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将Scg3抗体应用于眼底新生血管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不同,Scg3仅在病理性新生血管中表达,在正常血管中不表达,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高选择性表达的血管生长因子。本文从Scg3分子结构、信号传导通路以及其在眼底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在各种眼科疾病,如青光眼、黄斑变性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细胞氧化应激的发生非常常见,氧化应激可以使细胞受损而凋亡。Sirtuins家族(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作为一类多种细胞的调控因子,在人体各种器官中广泛表达。Sirtuins的同源基因(SIRT1)在眼部也广泛表达,其表达与激活可以起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防止细胞衰老及损伤,进而防止疾病的进展。本文就Sirtuins家族在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神经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作用机制与表达进行论述。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光学调制度传递函数(MTF)特点,并探究术后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功能(CSF)与MTF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选取2015-06/ 11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SMILE手术矫正近视患者34例68眼,术后眼部情况稳定3mo以上且术后残余屈光度均小于±0.50D。在明视觉下,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UCVA,用CSV-1000E 测量CSF。用WaveScan测量全眼的波前像差,经Matlab编程,将像差进行公式转换成MTF,取3、6、12、18c/d四频区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 :在3、6、12、18c/d频区,CSF值分别为:63.19±3.18、110.25±5.22、57.65±3.76、16.15±1.04; MTF值分别为:0.80±0.02、0.56±0.03、0.30±0.02、0.19±0.02。在6、12、18c/d频区,UCVA与CSF具有相关性(r=0.548、0.337、0.324,P<0.01、=0.005、0.007); 而在18c/d频区,CSF与MTF具有相关性(r=0.241,P=0.048)。
结论:SMILE手术矫正后光学质量(MTF)的变化规律不同于视觉质量的变化规律,不同于视力和对比敏感度,虽然屈光系统发生像差等变化,但最终手术对全眼CSF无影响,说明视神经大脑通路对视觉质量具有补偿作用。计算MTF对评价手术后光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对白内障合并干眼症患者术后泪膜功能及干眼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8-06/2019-06在我院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合并干眼症的白内障患者107例107眼。随机分为对照组:术前未使用人工泪液; 研究组:术前1wk使用0.1%玻璃酸钠人工泪液滴眼液。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30d的临床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以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L)情况。
结果:两组术前OSDI评分(28.59±8.10 vs 29.08±9.18分)、BUT(5.15±0.47 vs 5.02±0.53s)、SⅠt(6.86±0.98 vs 6.71±1.02mm/5min)、FL评分(3.96±0.89 vs 3.76±0.83分)均无差异(P>0.05)。术后7、30d,研究组OSDI评分(42.12±10.54、48.71±9.74分)和FL评分(5.10±1.12、4.55±1.0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BUT(3.29±0.54、3.56±0.45s)与SⅠt(5.62±0.91、5.21±0.73mm/5min)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应用人工泪液可明显改善术后早期干眼症状,恢复泪膜功能,防止术后干眼症加重。
目的:评价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8-01/12于我院实施UCP治疗的NVG患者30例3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3d,1wk,1、2、3、6mo评估并记录视力、眼压、疼痛程度及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视力均较术前\〖1.63±0.59(LogMAR)\〗改善,疼痛程度评分均较术前\〖2(1,4)分\〗降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较术前\〖4,(4,4)种\〗减少,眼压均较术前(44.19±13.72mmHg)明显降低(均P<0.01),眼压降低率依次为57.32%、56.45%、56.82%、55.64%、52.37%、50.20%、49.18%,且术后6mo时眼压下降值与术前眼压相关(r=0.928,P<0.001)。随访至术后6mo,本组患者手术成功8眼(31%),部分成功7眼(27%),失败11眼(42%),失访4眼,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UCP治疗NVG可有效降眼压,减轻患者眼部疼痛,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术前眼压越高,术后降眼压效果越明显。
目的:观察新型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5-06/2018-06在我院确诊为NVG且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78例78眼,将其中随访资料完整者60例60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30眼,行EX-PRESS 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对照组30例30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1wk,1、3、6mo及1a BCVA、眼压,术后早期并发症,于术后6mo,1a评估手术成功率。
结果:术后1wk,1、3mo,试验组BCVA<0.1者25眼、25眼和23眼,平均眼压为16.76±3.21、15.63±2.70及16.69±3.29mmHg,对照组为26眼、26眼和25眼,平均眼压为17.31±2.96、14.44±2.53及16.56±4.14mmHg(均P>0.05); 术后6mo,1a试验组BCVA<0.1者为16眼和16眼,平均眼压为15.49±3.19、18.52±4.03mmHg,对照组为25眼和25眼,平均眼压分别为21.96±2.90、28.90±4.33mmHg(均P<0.05); 试验组术后低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炎症反应、脉络膜脱离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眼、1眼、2眼、1眼、0眼,而对照组分别为6眼、6眼、5眼、4眼、2眼; 试验组术后6mo,1a手术成功率为83%及80%,而对照组分别为60%及53%(P<0.05)。
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NVG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眼压,且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等优点。
目的:分析术前不同时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10/2019-0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并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47例47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26例26眼于PPV术前2~3d行IVC术,B组患者21例21眼于 PPV术前7~8d行IVC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次数、电凝次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次数、视网膜切开和硅油填充情况。随访至术后6mo,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1.37±0.83 vs 1.18±0.98,P>0.05)。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短于B组(73.19±22.78min vs 91.00±31.36min,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次数、电凝次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次数、视网膜切开及硅油填充情况均无差异(P>0.05)。术后1wk,B组患者高眼压发生率高于A组(43% vs 15%,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性玻璃体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
结论:PDR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前2~3d较7~8d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更能缩短手术时间,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术后视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基本一致。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益气引水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及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01/2018-10在我院眼科就诊的DME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中西医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引水消肿方,所有患者根据病情行光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以及治疗后6mo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中黄斑荧光渗漏情况和黄斑水肿的复发率。
结果:对照组治疗前BCVA(LogMAR)为0.92±0.26,治疗后1、3、6mo BCVA分别为0.58±0.18、0.60±0.27、0.62±0.28,中西医组治疗前BCVA(LogMAR)为0.94±0.31,治疗后1、3、6mo BCVA分别为0.56±0.20、0.50±0.25、0.51±0.21; 对照组治疗前CMT为461.62±84.26μm,治疗后1、3、6mo CMT为299.92±43.18、290.60±39.36、311.10±42.78μm ,中西医组治疗前CMT为455.74±83.89μm,治疗后1、3、6mo CMT分别为288.96±40.20、265.86±32.55、270.38±31.60μm,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CVA和CMT均有所改善(P<0.05)。在治疗后1mo中西医组与对照组比较BCVA和CMT无差异(t=0.539、0.739,P>0.05),在治疗后3、6mo中西医组BCVA和CMT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t治疗后3mo=2.891、2.992,P治疗后3mo=0.004、0.021; t治疗后6mo =3.733、3.643,P治疗后6mo <0.01、0.005),在治疗后6mo中西医组黄斑水肿复发率更低(χ2=4.344,P<0.05)。
结论:益气引水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及激光治疗DME可以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减少水肿复发率。
目的:观察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高阶像差、屈光度、眼部结构参数及其相关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07/09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验光门诊就诊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116例116眼,均进行主觉验光,检测眼轴和眼压,并采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高阶像差\〖总像差(RMSg)、总高阶像差(RMSh)、Z22(90°/180°方向散光)、Z33(三叶草Trefoil)、Z31(水平位彗差)、Z40(球差)、三阶~七阶像差(RMS3~RMS7)\〗、角膜曲率(角膜最小屈光力K1、角膜最大屈光力K2、角膜平均屈光力Km)、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分析上述眼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400,P<0.001); 眼轴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r=0.433,P<0.05),与角膜曲率(K1、K2、Km)呈负相关(P<0.05); 总高阶像差与屈光度呈负相关(r=-0.189,P<0.05),与眼轴呈负相关(r=-0.228,P<0.05); 各高阶像差与球镜度无相关性(P>0.05),球差Z40与角膜曲率(K1、K2、Km)呈正相关(P<0.05),未发现高阶像差与CCT、ACD、ACA具有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眼轴及总高阶像差增加,且总高阶像差与眼轴呈负相关,眼轴的增长可能是减少高阶像差的一种代偿方式,促进近视的发展。
目的:比较90μm和110μm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术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选取2015-01/2018-12在我院行飞秒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FS-LASIK)的患者118例236眼。非高度近视组60例120眼,其中30例60眼用90μm角膜瓣,30例60眼为110μm角膜瓣; 高度近视组58例116眼,其中29例58眼为90μm角膜瓣,29例58眼为110μm角膜瓣,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前矫正远视力(CDVA)、屈光状态和眼压、术后1、3mo裸眼远视力(UDVA)、屈光状态和眼压。
结果:非高度近视患者90μm角膜瓣组和110μm角膜瓣组术后3mo UDVA不差于术前CDVA者均有57眼(95%),高度近视患者90μm角膜瓣组有53眼(91.4%)和110μm角膜瓣组有56眼(96.6%)(P=0.438); 非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围内90μm角膜瓣组和110μm角膜瓣组均有51眼(85%),高度近视90μm角膜瓣组和110μm角膜瓣组均有48眼(82.8%); 非高度近视术后3mo与1mo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90μm角膜瓣组57眼(95%)和110μm角膜瓣组55眼(91.7%)(P=0.717),高度近视90μm角膜瓣组44眼(75.9%)和110μm角膜瓣组50眼(86.2%)(P=0.464)。
结论:飞秒激光制作的90μm和110μm角膜瓣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眼具有相似良好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在剩余基质床无差异的前提下,眼压波动没有因为角膜瓣厚度的差异表现出特异性的改变。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SMILE术后早期前房形态及相关参数的变化。
方法:抽取2018-12/2019-01在本院接受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近视患者39例74眼,分为中低度近视组(≤-6.00D)23例44眼、高度近视组(>-6.00D)16例3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 1wk, 1mo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PCE)及调节幅度(AMP)的变化。
结果:中低度近视组术前和术后1d,1wk,1mo ACD分别为:3.18±0.21、3.10±0.21、3.11±0.21、3.12±0.2mm,ACV分别为:201.1±29.3、187.9±27.1、187±26.4、187.7±24.9mm3, AMP分别为:8.4±2.6、6.5±1.6、7±1.7、8.3±1.9D,PCE分别为:2.1±2.1、1±2.2、1.2±2.3、1.1±1.9μm; 高度近视组术前和术后1d,1wk,1mo ACD分别为:3.25±0.2、3.18±0.19、3.16±0.19、3.23±0.24mm, ACV分别为:204.1±31、194.5±27、194.5±28.6、196.5±31.7mm3, AMP分别为:8.9±2、6.8±1.9、7.9±1.4、8.9±1.5D,PCE分别为:2.4±2.7、1.4±2.7、1.1±2.8、1.4±2.9μm, ACA分别为:42.4°±3.1°、42.3°±3.6°、42.1°±4.6°、40.7°±4.5°。采用Pearson相关性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术后ACD与ACA、ACV均呈正相关性(均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ACD与AMP呈正相关性(r=0.301,P<0.01),与PCE呈较弱的正相关性(r=0.161,P<0.05); 高度近视组ACD与AMP、PCE则无相关性(r=0.069、0.103,均P>0.05)。
结论:屈光度不同患者SMILE术后早期前房形态变化不相同,SMILE术后早期ACD的变化与角膜后表面高度和术后调节力的改变有关。
目的:记录并调查某航空大学飞行学员在理论学习阶段对比度远视力以及用眼习惯,分析飞行学员对比度远视力变化情况与用眼习惯影响因素的关系。
方法:记录并分析某航空大学理论学习阶段一年级及二年级期末飞行学员对比度远视力,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用眼习惯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总计对117名一年级飞行学员、210名二年级飞行学员进行对比度远视力检查,其中双眼视力均在1.0以上者一年级为83人(70.9%)、二年级为174人(82.9%)(P<0.05)。对上述学员进行用眼习惯的问卷调查:一、二年级飞行学员每日阅读学习时间≤6h者分别为87.2%、93.3%,每日运动时间≤2h者分别为34.2%、13.8%,采用综合运动者分别为57.3%、90.0%,每日使用电子产品≤2h分别为38.5%、43.3%,夜间曾使用电子产品者分别为85.5%、75.7%,对健康用眼知识知晓情况分别为61.5%、81.0%(P<0.05)。
结论:航空大学理论学习阶段的飞行学员对比度远视力略有提高,主要与理论学习阶段阅读时间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增加、运动方式改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减少及用眼知识加强因素相关。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
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 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
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目的:观察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5-08/2018-07在我院就诊的PVR-C级视网膜脱离患者37例37眼,对所有患者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术中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血管弓大小范围内界膜。3~6mo根据视网膜复位情况行硅油取出,术后随访12mo,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黄斑前膜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2wk内眼压增高者6眼,经过治疗,眼压均恢复正常; 所有患者到随访末期均未出现黄斑前膜; 2眼因下方视网膜周边部出现PVR致再次视网膜脱离,余35眼均成功取出硅油。
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PVR-C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并有效防止了黄斑前膜的出现。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视网膜黄斑出血与屈光异常的关系,并分析屈光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2017-01/2018-01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危新生儿1 229例2 458眼于出生后7d内进行RetCamⅢ眼底照像检查,并于1~1.5岁进行屈光筛查,分析高危新生儿屈光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纳入高危新生儿中视网膜出血未累及黄斑者205眼(A组),其中屈光异常者6眼(2.93%); 视网膜出血累及黄斑者57眼(B组),其中屈光异常者17眼(29.82%); 无视网膜出血者2 196眼(C组),其中屈光异常者40眼(1.82%),B组患儿屈光异常率高于A组和C组(均P<0.001),而A组与C组之间无差异(P=0.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屈光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视网膜黄斑区出血的新生儿中屈光发育异常率较高,黄斑出血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导致屈光发育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此类新生儿群体加强观察和干预。
目的:探讨同期行硅油取出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07/2018-07间在我院眼科同期行硅油取出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的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分析视网膜脱离的原因、视网膜复位的效果、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等。
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后随访4~12(平均5.48±1.53)mo; 一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19眼,手术成功率90%,其它2眼需再次行内路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 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0.4者4眼,0.06~0.3者9眼,≤0.05者8眼,术后LogMAR视力(1.10±0.58)与术前(1.66±0.74)相比有差异(t=3.58,P<0.05)。术后发生黄斑前膜1眼,继发青光眼2眼,并发性白内障5眼,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1、裂孔位于赤道及以前的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可采用同期硅油取出联合外路显微手术治疗,具有操作方便、视网膜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可减少再次玻璃体切除术或硅油填充的机会。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定量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的血流改变。
方法:入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2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1型糖尿病患者,20例已经确诊伴有轻度或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1型糖尿病患者。应用OCTA检测黄斑部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FAZ)、FD-300、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等参数。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R组DCP的血流密度(旁中心凹区54.99%±2.27%,黄斑区为53.13%±2.15%)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DR组FD-300,SCP和DCP的血流密度(FD-300区49.11%±4.78%,SCP的旁中心凹区48.74%±4.78%,黄斑区45.43%±3.70%; DCP的旁中心凹区53.20%±4.19%,黄斑区50.84%±3.99%)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P<0.05)。
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前期黄斑部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下降首先出现在深层毛细血管。而对于确诊为轻度或中度NPDR患者,其黄斑区浅层及深层的毛细血管均会出现血流密度下降。
目的:探讨经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PPV)治疗的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16-01-01/2019-01-01以眼内异物并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105眼,对患者眼内异物的临床特征、PPV的疗效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统计分析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结果:患者105例中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多来自于乡镇。异物类型以金属常见,共计62眼(59.0%),主要由Ⅰ区进入眼内(78眼, 74.3%)。术中异物取出率100%。术前BCVA≥0.1的患者17眼,BCVA<0.1者88眼; 术后BCVA≥0.1患者43眼,BCVA<0.1患者62眼,术后BCVA较术前 BCVA 有提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较差的BCVA、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改善大多数眼内异物患者视力。术前较差的BCVA、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眼内炎是术后视力较差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改良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5-03/2019-03我院慢性泪囊炎患者160例166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常规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组80例82眼,改良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组80例84眼,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和满意度分别为,常规手术组:75.6%、17.1%、92.7% 和73.8%,改良式手术组:90.5%、5.9%、96.4% 和 92.5%,两组患者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改良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
目的:探究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3/2019-03在本院眼外科治疗的开放性眼外伤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82例82眼,根据眼外伤发生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时间分为早期组(7d内)和常规组(7~14d),术后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视力变化、视网膜剥离复位率、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TPVR)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早期组总治愈率、视力提高率分别为93%、95%,常规组分别为71%、76%,早期组均显著高于常规组(χ2=5.222、4.783,P<0.05)。早期组硅油依赖、玻璃体再出血、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5%、10%、5%,常规组分别为27%、39%、29%,早期组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两组患者视网膜剥离复位率无差异(P>0.05),而早期组TPVR发生率为5%,常规组为20%,早期组低于常规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开放性眼外伤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预后效果更佳,可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并降低TPVR的发生率。
目的:探究物理疗法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8-10/ 2019-04期间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诊断为蒸发过强型干眼患者70例14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70眼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治疗组35例70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联合中药电离子导入治疗,1次/d,治疗3wk(治疗6d休息1d)。观察治疗前后泪河高度(TMH)、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FL)。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TMH为0.21(0.15,0.27)、0.21(0.15,0.28)mm,治疗后为0.24(0.21,0.29)、0.23(0.19,0.29)mm。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SⅠt为5.00(3.00,7.00)、6.00(4.00,7.00)mm/5min,治疗后为10.00(8.00,12.00)、7.00(6.00,8.00)mm/5min。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BUT为2.75(1.38,6.15)、3.25(1.38,5.03)s,治疗后为8.90(6.90,12.85)、 7.15(5.40,9.53)s。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L为4.50(3.00,6.00)、5.00(3.00,6.00)分,治疗后为1.00(0.75,2.00)、3.00(2.00,4.00)分。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物理疗法在治疗蒸发过强型干眼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表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5.50D)患者60例12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经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干预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时间至少持续6mo。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屈光度及视觉质量,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斜视度均减小,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改善,FBUT均升高,视觉质量为优的患者比例均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观察指标及屈光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眼眶和眶间疼痛、眼胀、头痛、睑结膜血管充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 vs 10%,P=1.000)。
结论: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治疗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有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合并近视患者眼表泪膜、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对其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6-08/2019-01于我院确诊且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4例94眼,根据术后是否行视觉训练分两组,术后未予以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2wk开始予双眼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观察组。随访6mo,观察两组患儿视功能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
结果:术后6mo,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89%)、融合功能(85%)及立体视功能(40%)恢复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3%、47%、19%),且观察组患儿眼位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 vs 66%)。
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同时还可降低术后眼位回退风险。
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爆发以来,冠状病毒病原体研究和宿主生物鉴定一直是医学界的重要任务。2019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传染性和致病能力更强,迅速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目前已有临床报道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以结膜炎为主的眼部感染症状,并提出将眼部核酸检测等作为病毒早期鉴定的辅助手段。本文综述冠状病毒的眼部感染及其检测相关进展,以期为冠状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和防护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程度脱位晶状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11/2019-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晶状体不全脱位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1例11眼(男9例,女2例),年龄46~76(60.73±10.63)岁。其中外伤性白内障10眼,原因不详者1眼。根据脱位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4眼晶状体脱离范围大于270°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4眼脱离范围180°~270°行张力环植入,虹膜拉钩巩膜固定。3眼脱离范围小于180°行5-0聚丙烯线植入囊袋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虹膜拉钩巩膜固定。术中视玻璃体脱出情况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视力、眼压。
结果:所有眼球均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显著提高,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从0.77±0.26提升到0.35±0.28。术后患者眼压从24.33±13.55mmHg下降到13.85±3.80mmHg。所有患者无术中并发症发生。
结论:晶状体不全脱位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及灵活的治疗措施,可以使得白内障手术安全、有效地进行。
目的:调查2017年荆州市沙市中心区和城乡区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及影响近视发生的因素,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沙市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区学校7~18岁中小学生10 353名,近视人数5 456人,患病率52.7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现场调查问卷共计10 353份,进行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沙市中心城区的8所中小学和城乡结合区6所中小学,沙市中心城区的近视患病率为60.34%,城乡结合区的近视患病率为11.43%(P<0.01)。户外活动和正确的读写姿势是近视的保护因素,而年龄、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课外连续作业时间是近视的危险因素。
结论:荆州市沙市区的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已处在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中心城区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增加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改善青少年用眼环境,预防及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