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0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

      2020, 20(9):1473-14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1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392.25 K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鼻侧原发性翼状胬肉264例(男性142例,女性122例)。患者平均年龄54.22±15.24岁。翼状胬肉术后1、3、7d及1、3、6、9、12、36mo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手术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7±2.6min。经过至少3a的术后随访,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85±0.72d。14例患者出现眼科并发症。本研究未发现虹膜睫状体炎、睑球粘连、角膜溃疡等威胁视力的严重并发症。结膜移植片水肿5例,肉芽肿形成3例,结膜下血肿6例。随访3a,1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17%,首次出现复发时间为3mo,平均8mo。

      结论:经长期随访,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无严重并发症,复发率低,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建议对于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12mo的术后随访为最佳时间。

    • 实习医师施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2020, 20(9):1477-14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2 CSTR:

      摘要 (819) HTML (0) PDF 499.52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实习医师施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方法:非比较回顾性病例。评估2017-07/2018-02在印度三级护理中心接受巩膜扣带术修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特征和效果。对所有患者的记录进行了筛查。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确切干预,Mann-Whitney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41例患者,其中男32例(78%),女9例(22%)。在我们的研究中,Ⅰ期解剖成功率为95%,视力明显提高。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眼压升高、新裂孔以及再次脱离,经玻璃体切除术(PPV)内填塞及激光成功治疗。

      结论:研究表明,通过指导,实习医生对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无论从术后解剖成功率、视力还是并发症发生率来看,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因此,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巩膜扣带术是一种可接受的治疗RRD的主要方法。

    • 超强力胶眼部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0, 20(9):1482-14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3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366.91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该研究旨在对超强力胶可能对眼部造成的损伤问题进行回顾。本文对以往有关强力胶有害影响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过去的30年中,超强力胶对眼部的损伤问题是很常见的,其中大多数是意外事件,虽然它对眼部组织具有毒性,但通过安全教育可以进行预防。本文阐述了眼部超强力胶损伤的处理方法,指出了预防眼部超强力胶损伤的重要性。

    • >实验论著
    • G补缀FHA域血管生成因子1在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2020, 20(9):1487-14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4 CSTR:

      摘要 (1036) HTML (0) PDF 2.43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G补缀FHA域血管生成因子1(AGGF1)在糖尿病视网膜组织及高糖条件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以及AGGF1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

      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模型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AGGF1的蛋白表达。将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脉络膜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低糖环境培养)和高糖组(培养基中加入25mmol/L D-葡萄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AGGF1的蛋白表达。然后将RF/6A细胞分为对照组和AGGF1处理组,分别采用CCK-8法、Transwell法和Matrigel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管腔形成。

      结果:AGGF1蛋白在视网膜各层均有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明显表达,AGGF1在DR组视网膜中的表达(0.17±0.05)明显强于对照组(0.07±0.02)(P<0.05)。AGGF1蛋白在高糖组和对照组RF/6A细胞中均有表达,AGGF1在高糖下RF/6A细胞中的表达(0.63±0.10)明显强于对照组(0.40±0.03)(P<0.05)。处理12h,AGGF1组细胞增殖率(114.88%±0.84%)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0%±2.17%)(P<0.05); 处理24h,AGGF1组细胞增殖率(157.35%±1.89%)明显高于对照组(142.77%±0.50%)(P<0.05); 处理48h,AGGF1组细胞增殖率(185.39%±1.90%)明显高于对照组(160.17%±1.33%)(P<0.05)。处理12h,AGGF1组细胞迁移数(127.00±7.00个)明显多于对照组(90.33±6.66个)(P<0.05)。处理12h,AGGF1组细胞管腔数(33.67±1.15个)明显多于对照组(15.33±3.51个)(P<0.05); AGGF1组细胞分支总长度(8226.33±288.55μm)明显多于对照组(6463.33±938.01μm)(P<0.05)。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组织和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表达AGGF1蛋白明显增多,AGGF1可促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提示AGGF1可能参与了DR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 d-δ-生育酚抑制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生长及相关机制

      2020, 20(9):1493-14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5 CSTR:

      摘要 (930) HTML (0) PDF 2.47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d-δ-生育酚对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相关分子机制,为d-δ-生育酚用于治疗与预防后发性白内障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及实验组,即5个不同浓度的d-δ-生育酚(40、60、80、100、120μmol/L),噻唑兰(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Cyclin D1、P21蛋白表达。

      结果:随着d-δ-生育酚的浓度逐渐增加,SRA细胞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减少; 作用时间的延长,SRA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P<0.05); 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逐渐增高,细胞被阻滞于S期(P<0.05); d-δ-生育酚干预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48h后,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P21、Cyclin D1和bcl-2表达量逐渐降低,bax表达量逐渐增高(P<0.01)。

      结论:d-δ-生育酚能明显抑制人晶状体上皮SRA细胞的增殖,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P21、Cyclin D1的表达,诱导bax的表达实现的。

    • >实验研究
    • 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葡萄糖高渗液对兔眼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2020, 20(9):1498-1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6 CSTR:

      摘要 (1081) HTML (0) PDF 2.43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葡萄糖高渗液对兔眼角膜内皮的保护作用。

      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40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四组,各组均予以平衡盐溶液与灭菌注射用水按3:7配成的低渗液维持前房灌注10min建立角膜水肿动物模型,A组造模后立即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结膜下注射、高渗葡萄糖液点眼,B组造模后立即予以0.9%生理盐水0.2mL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点眼,C组造模后第2d予以地塞米松注射液0.2mL结膜下注射、高渗葡萄糖液点眼,D组造模后第2d予以0.9%生理盐水0.2mL结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点眼。造模后第1、3、5、7d在裂隙灯下观察兔眼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节OCT检查角膜,并用A超测量角膜中央厚度。

      结果:A组兔眼在整个实验观察期间角膜无水肿或仅轻度水肿,角膜中央厚度几乎未增加,角膜内皮细胞数无明显变化,与造模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B、C、D组兔眼造模后角膜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角膜厚度增加,与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B、D组兔眼由于角膜水肿在观察期间无法测出角膜内皮细胞数,C组至造模后第7d可测出角膜内皮细胞数,但较造模前及A组造模后第7d角膜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减少(P<0.05)。

      结论:地塞米松注射液联合葡萄糖高渗液对兔眼角膜内皮细胞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早期联合应用能有效预防及治疗角膜水肿,避免进展至角膜内皮失代偿。

    • 高糖对人角膜上皮细胞创伤修复中Cyclin D1 蛋白表达的影响

      2020, 20(9):1504-15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7 CSTR:

      摘要 (1125) HTML (0) PDF 1.15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高糖环境对人角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影响,初步探讨Cyclin D1蛋白在高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创伤愈合中表达的意义。

      方法: 模拟糖尿病角膜病变的高糖微环境,人角膜上皮细胞经复苏、培养传代后,分别设置等体积蒸馏水的DMEM完全培养基的正常对照组和含25mmol/L葡萄糖的DMEM完全培养基高糖处理组的两组细胞,细胞长满后进行划伤刺激,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各组细胞生长状况及其变化,于不同时间点(0、12、24、48和72h)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分析高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中Cyclin D1蛋白的表达,qRT-PCR检测Cyclin D1 mRNA水平相对表达情况。

      结果: 体外高糖处理条件下,人角膜上皮细胞划伤后修复速度减慢,漂浮细胞增多,细胞重新贴壁少,细胞间距增加,随着高糖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状态变差,生长速度慢; 正常组细胞损伤修复较快, 细胞密度增大,且形态规则,细胞膜光滑。Western blot 检测划伤刺激上调Cyclin D1的表达,但随着时间延长上调作用呈逐渐减弱,两组Cyclin D1最高表达量均出现在12h。高糖处理组Cyclin D1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qRT-PCR结果显示:高糖处理后,Cyclin D1 mRNA表达呈上调趋势,但随着高糖处理时间延长,上调作用减弱,且在48h处mRNA水平恢复至与对照组同一水平。

      结论: 在角膜上皮细胞创伤愈合过程中,高糖呈负性调节,抑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且与角膜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及凋亡相关。

    • miR-221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2020, 20(9):1509-15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8 CSTR:

      摘要 (1065) HTML (0) PDF 1.67 M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miR-221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用葡萄糖30mmol/L处理HRCECs 48h建立高糖诱导的HRCECs细胞; 将HG+miR-NC组(转染miR-NC)、HG+miR-221组(转染miR-221 mimics)、HG+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HG+anti-miR-221组(转染anti-miR-221)、HG+miR-221+pcDNA 3.1组(共转染miR-221 mimics和pcDNA 3.1)、HG+miR-221+pcDNA 3.1-MDM2组(共转染miR-221 mimics和pcDNA 3.1-MDM2),用脂质体法转染至HRCECs细胞,再进行高糖处理; qRT-PCR法检测细胞中miR-221、p53、MDM2的表达;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53、MDM2的蛋白表达;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

      结果:与NG组相比,高糖诱导的HRCECs细胞中miR-221、p53的表达显著升高,MDM2的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过表达miR-221可使高糖诱导的HRCECs细胞的凋亡率升高更明显,抑制miR-221可下调高糖诱导的HRCECs细胞的凋亡并下调p53,上调MDM2; 过表达MDM2则可逆转抑制miR-221对高糖诱导的HRCECs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对p53、MDM2的调控。

      结论:miR-221可促进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与p53/MDM2信号通路有关。

    • >临床论著
    •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2020, 20(9):1514-15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09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1.22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利用OPD Scan Ⅲ(光程差分析仪)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轴位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观察对照研究。选取2018-07/2019-10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118例156眼。术后1wk,1、3mo随访观察残余散光,并分别在小瞳孔下和散瞳后采用OPD scan Ⅲ测量Toric IOL轴位(轴位眼内散光法和轴位OPD法),同时采用传统裂隙灯法测量Toric IOL轴位(轴位Slit法),分析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并计算三种方法测量结果与目标轴位相比的IOL轴位偏差度(LAD)。

      结果:术后1wk,1、3mo本组患者残余散光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mo残余散光度≤0.75D者占73.7%。术后3mo,轴位Slit法、轴位OPD法、轴位眼内散光法测得Toric IOL轴位分别为111.0°(10,178)°、113.5°(12,180)°、113.0°(15,178)°。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mo,轴位OPD法与轴位Slit法、轴位眼内散光法与轴位Slit法、轴位OPD法与轴位眼内散光法测量结果差值的均值分别是-0.58°、-0.19°、0.40°,均接近于0°,一致性较高,95%LoA分别为(-7.01~5.84)°、(-12.44~12.07)°、(-10.69~11.49)°。术后3mo,轴位Slit法、轴位OPD法、轴位眼内散光法测得LAD≤5°的患者占比分别为82.0%、80.1%、59.0%。

      结论:OPD scan Ⅲ可以散瞳直接测量Toric IOL轴位,是一种客观准确的测量方法,可以代替传统裂隙灯法测量轴位,避免主观局限性,也可在小瞳孔下通过眼内散光法测出Toric IOL轴位,结合眼科临床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早期糖尿病眼底黄斑区形态及视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

      2020, 20(9):1519-15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0 CSTR:

      摘要 (859) HTML (0) PDF 534.10 K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DM)在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前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形态学、对比敏感度及黄斑视野阈值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我院住院的双眼均未出现DR的2型DM患者59例(DR0组)与40例体检正常者(正常组)及40例双眼均为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R1组),每位被检查者均取右眼纳入研究。分别对其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形态学及对比敏感度、黄斑视野阈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正常组、DR0组及DR1组的黄斑中心凹厚度(FT)分别为244.45±22.863、237.53±18.240、240.78±23.946μm。三组受试者间FT、黄斑中心区视神经纤维层(RNFL),周边区RNFL平均厚度无差异(P>0.05),黄斑中心凹体积(FV),旁中心区RNFL三组间均有差异(P<0.05)。三组受试者在3、6、12、18c/d的对比敏感度和黄斑中心MS、MS1~4、MS5~16、MS1~16的视敏度阈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

      结论:DM患者在发生DR前会出现RNFL变薄和FV减小、视功能对比敏感度下降和视野的改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比敏感度和视野检查可为DR早期筛查及及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视患儿屈光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2020, 20(9):1524-1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1 CSTR:

      摘要 (603) HTML (0) PDF 485.30 K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学龄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2019-09于我院门诊随访未经治疗自然消退的1~6岁ROP受检者98例192眼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屈光筛查结果分为近视组(41例80眼)与非近视组(57例112眼),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1~6岁屈光正常无ROP的早产儿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屈光参数\〖等效球镜度(SE)、角膜曲率(CR)、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晶状体厚度(LT)\〗和晶状体调节参数\〖散瞳前后SE、LT及其变化值\〗的差异,分析不同年龄段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的特点,明确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SE与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关系。

      结果:近视组SE值(-3.95±1.31D)、LT(4.21±0.34mm)高于非近视组(1.32±0.36D、4.08±0.21mm)和对照组(1.39±0.42D、3.71±0.41mm),ACD(2.42±0.39mm)低于非近视组(2.61±0.24mm)和对照组(3.11±0.32mm),且非近视组LT高于对照组,ACD低于对照组(均P<0.001)。近视组散瞳前后SE值(-3.95±1.31、-3.02±0.97D)均高于非近视组(1.32±0.36、2.67±0.81D)和对照组(1.39±0.42、2.61±0.76D),差值(0.93±0.30D)均低于非近视组(1.31±0.31D)和对照组(1.25±0.19D)(P<0.001); 散瞳前后LT(4.21±0.34、3.95±0.22mm)高于非近视组(4.08±0.21、3.71±0.37mm)和对照组(3.71±0.41、3.35±0.16mm),LT差值(0.26±0.08mm)低于非近视组(0.37±0.12mm)和对照组(0.36±0.11mm),且非近视组散瞳前后LT高于对照组(均P<0.001)。年龄<3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CR、LT均高于非近视组,ACD低于非近视组,3~6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LT均高于非近视组(均P<0.05)。年龄<3岁的ROP近视患儿SE与CR、LT均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3~6岁ROP近视患儿SE与LT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结论: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屈光改变以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为特征,3岁以前伴角膜曲率陡峭,3岁以后呈现为晶状体增厚。3岁以前角膜曲率与ROP近视发生有关,晶状体厚度及调节能力为1~6岁ROP近视发生的主导因素。

    • >文献综述
    • 双光子钙成像技术在模型动物视皮层Ⅱ/Ⅲ层神经元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2020, 20(9):1529-15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2 CSTR:

      摘要 (866) HTML (0) PDF 719.92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钙离子是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的重要信使,可以介导多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在调控神经元的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钙信号在明确的细胞亚区发挥其高度特异性的功能,特别是在大脑视皮层中更能反映神经元的活性,因此对神经元进行钙信号的检测对研究视皮层功能尤其重要。双光子显微镜在皮层浅层区域钙信号检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综述了双光子在体检测技术在模型动物视皮层Ⅱ/Ⅲ层神经元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晶状体手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的发展现状

      2020, 20(9):1533-15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3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543.18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晶状体因素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浅前房、瞳孔阻滞和前房角拥挤等均与晶状体厚度、位置等参数改变有关。晶状体摘除术作为PACG的治疗手段由来已久,而白内障手术与传统青光眼手术的结合也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临床常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及其与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应用对于PACG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总结讨论,评价PE手术在PACG治疗中的地位。

    •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的研究进展

      2020, 20(9):1539-1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4 CSTR:

      摘要 (1357) HTML (0) PDF 471.45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是我国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复明的首选术式,具有手术切口小、前房反应轻、术后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手术顺利完成,也常因各种原因在术后未能达到理想视觉质量。黄斑囊样水肿(CME)是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术后视觉质量。本文就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PCME)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促炎细胞因子在特发性视神经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0, 20(9):1543-15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5 CSTR:

      摘要 (848) HTML (0) PDF 426.09 K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神经炎(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性病变,是中青年人最易罹患的致盲性视神经疾病。特发性视神经炎(ION)以经典多发性硬化相关性视神经炎(MS-ON)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最常见。ION起病急、易复发,视功能损害较重,炎症是ION的一个重要的发生机制。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调控免疫系统作用的小分子可溶性多肽的统称,促炎细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通过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在IO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就促炎细胞因子在IO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最新研究作一综述,以推进ION发病机制和诊疗的深入研究。

    • 蠕形螨相关性眼表疾病及其诊治

      2020, 20(9):1547-15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6 CSTR:

      摘要 (1062) HTML (0) PDF 493.94 K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部蠕形螨感染主要表现为眼表疾病,具体包括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蠕形螨性睑缘炎、霰粒肿、角结膜炎等。其诊断相对简单,在显微镜下就可以实现诊断; 但是由于疾病症状相似、检查遗漏、经验诊疗等主客观因素,该病易被误诊。眼部蠕形螨感染的治疗手段丰富,包括外用茶树油等植物提取物、口服或外用药物、物理疗法(以强脉冲光疗法、艾灸疗法为代表)、联合治疗等。本文就蠕形螨相关性眼表疾病及相应诊断、治疗作一综述,以探讨该病最新研究动态。

    • 蛋白芯片和质谱检测技术在干眼症中的应用

      2020, 20(9):1551-15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7 CSTR:

      摘要 (757) HTML (0) PDF 693.20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症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随着泪液的非侵入性取样方法的优化,使泪液蛋白分析逐渐成为干眼症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一个最佳选择。已经用于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蛋白芯片技术和质谱检测技术。泪液中的蛋白质及其浓度与不同病理状况之间的关系在干眼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泪液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期为干眼症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提供思路。

    • 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2020, 20(9):1556-15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8 CSTR:

      摘要 (914) HTML (0) PDF 455.81 K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的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与白内障密切相关,而高度近视合并特殊病理变化,使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远高于普通白内障手术,而随着屈光性白内障时代的到来,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要求更高,对眼科医生的挑战也更大,因此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管理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术前生物学测量、术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做一综述。

    • >Meta分析
    • 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Meta分析

      2020, 20(9):1560-15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19 CSTR:

      摘要 (842) HTML (0) PDF 3.33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评价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双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差异,为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的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检索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1995-01-01/2019-12-08采用OCT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儿童患者双眼黄斑区及RNFL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将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1~3mm内环区、3~6mm外环区及RNFL厚度纳入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采用时域OCT(T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采用频域OCT(SD-OCT)的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小凹及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除黄斑中心凹1mm直径中央区、3~6mm的外环区下方外,余比较均有差异(P<0.05); 弱视眼RNFL平均厚度及鼻侧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非弱视眼(P<0.05)。

      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区及RNFL厚度高于对侧非弱视眼,且弱视主要引起黄斑中心凹1mm直径区域内厚度增厚。

    • >临床研究
    • 环孢素A联合抗真菌药物体外抗茄病镰刀菌效果研究

      2020, 20(9):1567-15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0 CSTR:

      摘要 (700) HTML (0) PDF 1.25 M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伏立康唑(voriconazole)、那他霉素(NAT)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及氟康唑(FLU)对22株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四种抗真菌药物单独及联合环孢素A使用抗真菌作用。

      结果: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镰刀菌(22株)MIC范围分别是2~8、1~8、1~8和8~512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环孢素A与氟康唑对64%菌株(14/22)有协同效应,与两性霉素B对41%菌株(9/22)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联合使用环孢素A后,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由4.5%提升至68.2%(P<0.001)。

      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可与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产生协同效应,并显著提高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切口制作方法的对比分析

      2020, 20(9):1573-15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1 CSTR:

      摘要 (969) HTML (0) PDF 479.11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MSICS)两种切口制作方法对高龄硬核白内障术中操作和术后效果的影响,评价两种切口制作方法的优劣。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2/2019-02收治的硬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6例56眼,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1眼)长切口(约7~8mm)、长隧道(中央5mm区长3.5~4mm,两侧内切口向侧后外方延伸约1~1.5mm,使切口后层前端呈梯形)、厚巩膜瓣(约2/3巩膜厚); B组(25眼)短切口(约5.5mm)、短隧道(长3mm,内切口规整齐平,呈线性)、常规厚度巩膜瓣(约1/2巩膜厚)。比较术后第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情况; 术后第1d,1wk中央角膜厚度; 术后3mo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程度等指标。

      结果:两组术后1d,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0.5的术眼:A组77%、90%、94%、94%; B组:32%、72%、88%和88%\〖β=-1.338,Exp(β)=0.262,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具有时间差异性和交互效应(P<0.05),无组间差异性(P>0.05)。术后3mo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A组2159.84±245.20个/mm2,B组2019.68±203.97个/mm2(t=2.289,P<0.05)。术后3mo两组角膜散光度数:A组1.57±0.74D,B组1.39±0.71D(t=0.930,P>0.05)。

      结论:对高龄硬核白内障患者行长切口、长隧道、厚巩膜瓣、内切口为梯形的MSICS比短切口、短隧道、常规厚度巩膜瓣、内切口为线性的MSICS损伤更小,恢复更快,效果更理想。

    • 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2020, 20(9):1578-15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2 CSTR:

      摘要 (753) HTML (0) PDF 446.96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12/2018-12我院住院的78例7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手术切口大小不同分为标准切口组及微切口组,每组39例39眼。标准切口组患者行3.0mm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微切口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及角膜内皮细胞参数。

      结果:标准切口组及同轴微切口组患者超声乳化时间分别为7.05±0.98、7.22±0.96s,超声乳化能量分别为(17.01±1.89)%、(16.89±1.53)%(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LogMAR)显著降低(P<0.001),散光程度加重(P<0.001),微切口组术后1d,1wk时裸眼视力及散光程度优于标准切口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mo内皮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中央角膜厚度增大,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均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标准切口组患者1眼出现一过性高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与标准小切口手术均对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两者无明显差异,但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缩小手术切口,降低术源性散光程度,术后恢复快,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 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20, 20(9):1583-15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3 CSTR:

      摘要 (740) HTML (0) PDF 914.13 K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01/2019-06就诊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并入院治疗的符合研究条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2例43眼。患者入组后行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视力、眼压、眼前节照相,根据屈光间质状态完善眼底检查。根据入院眼压情况予全身及局部联合降眼压治疗,术前抗生素滴眼。入院第3d患者术眼行抗VEGF治疗,根据患者自主选择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分为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 注药72h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膜下及巩膜瓣局部应用氟尿嘧啶浸润+可调节缝线+房角分离)。术后随访6mo(1d,1、2wk,1、2、3、6mo),比较两组新生血管消退情况、视力、眼压。

      结果:康柏西普眼内注射液和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液均可有效消退虹膜新生血管,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无差别。术后1d,1、2wk,1、2、3、6mo大部分患者眼压均明显下降,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结论:抗VEGF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部分患者可提高视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指数的初步研究

      2020, 20(9):1587-15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4 CSTR:

      摘要 (691) HTML (0) PDF 3.32 M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群脉络膜血管指数(CVI)的差异及特点。

      方法:选取2017-01/12于我院就诊的并发DR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68眼作为DR组,同时纳入同期体检的无糖尿病病史健康人群34例34眼作为对照组。通过频域相干光层析深度增强成像术(EDI-OCT)获取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CRT),并将黄斑区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黄斑区脉络膜总面积(TCA)、血管区面积(LA)及间质区面积(SA),计算CVI。

      结果:对照组和DR组受检者TCA(0.53±0.14mm2 vs 0.49±0.15mm2)、LA(0.35±0.09mm2 vs 0.32±0.10mm2)、SA(0.17±0.05mm2 vs 0.17±0.06mm2)及SFCT(347.9±76.9μm vs 325.9±92.9μm)均无差异(P>0.05),但DR组患者CVI明显低于对照组(64.33%±3.25% vs 67.04%±2.46%,P<0.001),二者临界值为63.59%。

      结论:CVI可以直观反映脉络膜内部结构的变化,较SFCT更加稳定可靠,合并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CVI较健康人群降低。

    • >临床报告
    • 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对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2020, 20(9):1594-15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5 CSTR:

      摘要 (939) HTML (0) PDF 424.73 K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初步评估消肿方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对视网膜敏感度及固视特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01/10在我院确诊为DME的患者40例40眼,随机双盲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20例20眼采用康柏西普联合消肿方治疗3mo,对照组患者20例20眼采用康柏西普联合安慰剂治疗3mo。观察两组患者BCVA(ETDRS视力表检查)、CRT(OCT检查)情况,并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敏感度和固视稳定性(P1、P2)。

      结果:治疗3mo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BCVA分别较基线提高4(-1,11.5)、0(-4,0.75)字母(P<0.05),CR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23.5±42.61、18.1±12.84μm(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网膜敏感度均轻度增加,但两组间无差异,且对照组治疗后视网膜敏感度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2mo时视网膜敏感度(20.11±4.98dB)最高。治疗后两组患者P1、P2值均显著增加,且治疗2mo时治疗组P1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P2变化值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可提高DME患者固视稳定性,联合消肿方治疗有助于维持固视稳定性。

    • 行FS-LASIK近视患者的Kappa角动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

      2020, 20(9):1598-16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6 CSTR:

      摘要 (1550) HTML (0) PDF 1.68 M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行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近视患者的瞳孔大小和中心的动态变化分布, 角膜共轴反光点的偏心量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分析。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01/05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FS-LASIK的患者225例407眼,术前采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瞳孔的大小和中心位置,准分子激光机记录患者仰卧位时瞳孔中心与角膜共轴反光点之间的偏移量(P-Dist)。

      结果:术前角膜中心与瞳孔中心之间的偏移量分布平均为0.322±0.194mm,262眼(64%)≤0.40mm; P-Dist分布平均为0.225±0.102mm,326眼(80%)≤0.30mm。角膜共轴反光点主要偏向角膜中心的颞上侧138眼(34%)。暗光条件下左眼X轴:-0.061±0.084mm,右眼X轴:-0.016±0.059mm(P=0.002)(左眼暗光下向颞侧位移)。角膜横径(WTW)与瞳孔直径变化呈正相关性(r=0.270, P<0.001)。

      结论:左眼应调整切削中心偏向颞侧0.061mm以内的位置上,角膜横径偏大的患者,术中尽量维持较暗光线环境,以便提高瞳孔匹配的效率。

    •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应用

      2020, 20(9):1603-16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7 CSTR:

      摘要 (831) HTML (0) PDF 721.16 K (1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在早期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9-02/12于我院就诊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49例49眼纳入研究,参照Rabinowitz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27例27眼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22例22眼,另选取20例20眼有近视、散光史的正常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分别测定3组受检者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圆锥角膜指数(KI)、垂直不对称指数(IVA)、中央圆锥角膜指数(CKI)、高度离心指数(IHD)、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HA)、不规则指数(ABR)、最小曲率半径(Rmin)、角膜散光(CYL)、角膜前表面高度(AE)、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Kmax)、角膜后表面高度(PE)变化,比较三组受检者各指标检测值,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圆锥角膜的临床价值。

      结果:三组受检者ISV、KI、IVA、CKI、IHD、IHA、ABR、Rmin、CYL、AE、Kmax、PE检测值比较有差异(P<0.05); 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受检者ISV、KI、IVA、CKI、IHD、IHA、ABR、Rmin、CYL、AE、Kmax、PE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 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受检者ISV、KI、IVA、CKI、IHD、IHA、ABR、Rmin、CYL、AE、Kmax、PE检测值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A、KI、AE、PE、Rmin、IHD、Kmax、ISV、ABR诊断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IVA、Rmin、AE、PE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结论: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可精确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学参数,其在圆锥角膜早期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2020, 20(9):1607-16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8 CSTR:

      摘要 (696) HTML (0) PDF 1.18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新型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前房角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高度近视患者150例300眼,均行ICL V4c植入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d,1、3、6mo,1a的视力、眼压、拱高及前房角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d,1、3、6mo,1a,裸眼视力(UCVA)恢复情况较术前显著提高(F=98.2,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鼻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8.256、112.342、164.856、316.549、115.338,均P<0.01); 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颞侧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SSA比较均有差异(F=102.68、548.47、93.37、316.549、117.698,均P<0.01); 两侧术后1d,1、3mo各房角参数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1a各房角参数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

      结论:ICL V4c植入术后1d,1、3、6mo,1a水平方向各房角参数较术前变小,3mo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房角广泛粘连的AACG合并白内障

      2020, 20(9):1612-16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29 CSTR:

      摘要 (635) HTML (0) PDF 668.20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广泛房角粘连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PEI+GSL)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8-01/2019-06收治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2例35眼,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均≥180°,所有患者均行PEI+GSL,观察术后1d,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面积(TISA500),术后1、3mo的房角关闭范围、盘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 BCVA(0.334±0.154),眼压(14.63±3.59mmHg)较术前(0.914±0.290,42.54±8.06mmHg)改善(P<0.05); ACD(3.203±0.214mm)及鼻侧、颞侧OCT房角参数AOD500、TISA500(0.308±0.014、0.315±0.015mm、0.134±0.013、0.139±0.018mm2)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房角镜下房角关闭范围(72.32°±28.33°)较术前(215.29°±30.66°)减少,盘周RNFL较术前变薄(P<0.001)。术后3mo鼻侧、颞侧AOD500、TISA500变化量与眼压存在负相关性,但与ACD变化量无相关性,术后3mo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PEI+GSL治疗广泛房角粘连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改善视力,早期加深前房,有效促进房角开放,从而降低眼压。

    • 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20, 20(9):1617-16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0 CSTR:

      摘要 (887) HTML (0) PDF 443.89 K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与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

      方法:采取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014-01/2019-03在我院诊断为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采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单纯治疗组采用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k,1、3、6、9mo的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房角新生血管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不同时间点两组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数量和视力、眼压有差异(F=154.992、92.519、30.696、82.374,均P<0.001),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开始后1wk的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好转,并维持至治疗结束。而单纯治疗组在给予治疗后数据改善程度不及联合治疗组(F=50.870、24.265、13.125、11.829,均P<0.001)。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CRVO继发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优于单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效果显著并持续维持。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黄斑光密度的观察性研究

      2020, 20(9):1621-16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1 CSTR:

      摘要 (976) HTML (0) PDF 1.39 M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黄斑光密度(MPOD)的变化情况。

      方法:收集2019-01/12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确诊的OSAHS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体检健康者3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采用数字眼底照相检查仪进行MPOD检查,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受检者黄斑区平均MPOD值(0.0916±0.0149Log unit)和最大MPOD值(0.2675±0.0419Log unit)均小于对照组(0.1193±0.0159、0.3235±0.0400Log unit,均P<0.001)。本研究观察组纳入OSAHS患者中轻度12例,中度17例,重度41例,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者和对照组受检者平均MPOD值、最大MPOD值均有差异(P<0.001),OSAHS病情越严重,患者平均MPOD值和最大MPOD值均越小,且平均MPOD值和最大MPOD值均与呼吸暂停指数(AHI)呈负相关(r=-0.685、-0.492,均P<0.001)。

      结论:OSAHS患者MPOD值降低,且其降低程度与OSAHS严重程度呈正比,表明OSAHS在出现相应眼科临床症状前,黄斑MPOD已发生改变,随着MPOD的进行性减少,最终可能导致黄斑功能障碍从而导致黄斑病变的发生发展。

    • 3D手术视频系统在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2020, 20(9):1625-16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2 CSTR:

      摘要 (639) HTML (0) PDF 706.81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3于我院行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的PDR合并局部TRD(无牵拉性视网膜裂孔)患者32例3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观察系统进行分组,试验组16例19眼采用3D手术视频系统手术,对照组16例19眼采用传统显微镜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和硅油注入情况。术后至少随访6mo,观察最佳矫正视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1眼,硅油注入1眼; 术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 术后1d玻璃体出血4眼,2~4wk后自行吸收; 术后2wk内发生高眼压6眼,药物治疗均能控制; 术后6wk后玻璃体再出血2眼; 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0.3以上者15眼。对照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眼,硅油注入5眼; 术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 术后1d玻璃体出血6眼,2~4wk后自行吸收; 术后2wk内发生高眼压5眼,药物治疗均能控制; 术后6wk后玻璃体再出血3眼; 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0.3以上者14眼。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但试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7.3±4.8min vs 41.2±5.1min,P=0.020)。

      结论:3D手术视频系统在PDR合并TRD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 民航招飞体检中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的调查研究

      2020, 20(9):1629-16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3 CSTR:

      摘要 (899) HTML (0) PDF 443.45 K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民航招飞体检中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的患病情况,为民航招飞体检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选取2018-02/2019-05在民航总医院空勤鉴定所眼科进行招飞初检的准飞行学生2 450名4 900眼为研究对象,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充分散瞳后按屈光度将其分为三组:低度远视及正视组:等效球镜为+3.00~<-0.50D,共215名; 轻度近视组:等效球镜为-0.50~<-3.00D,共1 385名; 中度近视组:等效球镜为-3.00~-4.50D,共850名。检查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患病情况,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受检招飞学生中共计575名存在不同类型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患病率为23.5%; 不同屈光度组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患病率比较有差异(χ2=65.386,P<0.01); 不同类型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患病率比较有差异(χ2=351.276,P<0.01); 不同部位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患病率比较有差异(χ2=563.712,P<0.01)。

      结论:视网膜周边退行性变性在民航招飞中并不罕见,随近视程度加深患病率增加,且病变以颞侧周边多见,建议根据不同类型进行针对性鉴定。

    • 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睑板腺及蠕形螨检出率的影响

      2020, 20(9):1633-16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4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423.27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不同时间对睑板腺及睑缘蠕形螨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06/12我院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患者47例91眼,分为短期组(配戴时间<2a)及长期组(配戴时间≥2a),同时选取性别年龄及屈光度相匹配的配戴框架镜患者为对照组。三组均行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睑板腺红外拍照及结膜眼红评分,并行睫毛采样。

      结果:短期组,长期组及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12.68±4.59、12.37±4.97、10.45±6.04s(P>0.05)。三组球结膜眼红评分分别为0.99±0.41、0.90±0.37、0.84±0.35分(P>0.05)。三组睑板腺评分均为1(0,1)(P>0.05)。三组蠕形螨检出率及检出量分别为42%,1(1,2)个; 39%,2(1,2)个; 33%,1(1,2)个,无明显差异(均P>0.05)。角膜点染的患者中,螨虫阳性5眼,螨虫阴性11眼(P>0.05); 睑板腺评分0分的4眼,1分以上12眼(P>0.05); 短期组6眼,长期组10眼(P>0.05)。

      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患者睑板腺及睑缘蠕形螨检出率、检出数量未见明显影响,睑板腺评分及蠕形螨检出率与角膜点染无明显关系。

    • 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囊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 20(9):1637-16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5 CSTR:

      摘要 (1126) HTML (0) PDF 435.91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囊炎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7/2019-04在我院行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治疗的泪囊炎患者380例413眼的临床资料,术后至少随访6mo,根据泪囊、鼻腔、吻合口、泪道功能恢复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筛选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

      结果:术后6mo时,未愈患者27例27眼(6.5%),治愈患者353例386眼(93.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鼻中隔偏曲程度、小泪囊、反复泪道探通/泪道激光/泪道置管、复发性泪囊炎、术后定期复诊和术者开展手术时间均对手术疗效存在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鼻中隔偏曲程度、小泪囊、术后是否定期复诊是泪囊炎患者行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

      结论:经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泪囊炎疗效确切,术后治愈率较高。患者鼻中隔偏曲的严重程度、小泪囊和术后是否定期复诊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术者娴熟的手术技术和规范的手术后处理及患者良好的医嘱依从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血浆胰岛素水平与屈光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2020, 20(9):1641-16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6 CSTR:

      摘要 (740) HTML (0) PDF 525.54 K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胰岛素水平与屈光发育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9-01/06在我院眼科检查的11~12岁青少年293例,根据屈光度分为正视组(76例)、低、中度近视组(144例)、高度近视组(35例)、远视组(38例)。测定并比较四组受检者空腹及餐后2h血浆胰岛素及其相关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分析血浆胰岛素及其相关指标与屈光度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探讨血浆胰岛素水平对屈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

      结果: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空腹或餐后2h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视组、远视组,且高度近视组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高于低、中度近视组(均P<0.01)。餐后2h血浆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水平与屈光度均呈负相关(r=-0.691、-0.756、-0.546、-0.311,均P<0.05)。ROC曲线显示,餐后2h血浆胰岛素水平鉴别屈光不正的截断值为0.367,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708(P<0.001,95%CI:0.576~0.840),敏感性为63%,特异性为73.7%。

      结论: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能影响屈光发育,其水平越高近视程度越高。因此,在生长期经常高糖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导致屈光不正的发展及永久性视力损伤。

    • 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

      2020, 20(9):1645-16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7 CSTR:

      摘要 (1103) HTML (0) PDF 735.84 K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18-03/2019-06在我科住院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病例27例34眼。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直肌松解后退联合眶脂肪切除术。眶脂肪切除范围根据眼突的程度选择鼻下、颞下、鼻上或颞上等不同象限。25眼行下直肌后退术,5眼行内直肌后退术,4眼行上直肌后退术。术中根据眼球突出程度分别选择切除鼻下、颞下、鼻上或颞上等不同象限肌锥内、外脂肪,根据术前斜视度以及眼外直肌挛缩程度设计直肌手术的后退量,术中估计则依靠被动转动试验抗力的大小。术中切除脂肪量根据术前眼球突度,按切除约1mL脂肪眼球突度后退1mm设计。术后随访时间为每周1次,1mo后每月1次,3mo后不定期随访,所纳入手术患者随访时间在6mo以上。

      结果:术中切除脂肪量2.1~3.4(平均2.6)mL。术后1mo视力为0~0.2(平均0.11±0.16),术后6mo视力为0~0.3(平均0.12±0.17),术前术后视力无差异(P>0.05)。术后1mo眼球突出度为13~16(平均14.4±0.8)mm,术后矫正眼球突出度2~4(平均2.4)mm(q=10.737,P<0.01)。术后6mo眼球突出度为13~15.5(平均14.5±0.6)mm,与术后1mo无差异(q=0.624,P=0.173)。术后1mo斜视度为2~10(平均6.7±2.3),均为欠矫(q=18.068,P<0.01),术前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均有复视,术后1mo第一眼位复视消失,6例患者下转15°眼位残留复视症状。所有患者的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mo患者斜视度(欠矫)0~7(平均3.4±1.2),与术后1mo有差异(q=5.385,P=0.015)。术后1mo眼压17.12±1.89mmHg,与术前眼压有差异(q=4.258,P=0.018)。术后6mo眼压17.53±1.67mmHg,与术后1mo无差异(q=0.729,P=0.154)。

      结论:眶脂肪切除可改善眼突,并未对限制性斜视的手术设计及效果有明显影响,直肌松解后退术联合眶脂肪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限制性斜视合并突眼是一种可控的手术方案。

    • 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治疗弱视的疗效分析

      2020, 20(9):1649-16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8 CSTR:

      摘要 (766) HTML (0) PDF 421.11 K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弱视患儿应用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的治疗效果。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12/2017-12首次就诊于我院眼科的弱视患儿232例41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精细训练治疗,B组采用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治疗,治疗时间为6mo。治疗结束后随访6mo,观察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B组患儿基本治愈率(51.4% vs 35.6%)和总有效率(91.3% vs 80.8%)均高于A组(P<0.01)。4~6、>6~8、>8~10岁患儿中,A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55.9%、34.9%、11.1%,B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0.6%、54.6%、22.2%; 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1.4%、55.6%,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3.0%、77.8%,两组基本治愈率(A组:rs=-0.76,P<0.01; B组:rs=-0.78,P<0.01)和总有效率(A组:rs=-0.67,P<0.01; B组:rs=-0.64,P<0.01)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轻、中、重度弱视患儿中,A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3.3%、25.0%、4.9%,B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81.0%、44.3%、9.8%; A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5%、79.5%、78.0%,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9.8%、95.1%,两组基本治愈率与弱视程度均呈负相关(A组:rs=-0.93,P<0.01; B组:rs=-0.89,PB组<0.01),但总有效率与弱视程度无明显相关性(A组:rs=0.00,P=12.316; B组:rs=0.00,P=15.603)。

      结论:精细训练联合虚拟现实视觉训练治疗弱视安全有效,临床疗效与患者的年龄和弱视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新冠肺炎与眼科
    • SARS-CoV-2经结膜感染与结膜炎研究述评

      2020, 20(9):1653-16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39 CSTR:

      摘要 (767) HTML (0) PDF 485.04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前因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我国传播乃至全球爆发,快速蔓延至世界各国,严重威胁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由于特效药物的缺失,积极预防仍是目前抵御COVID-19的有效方法。临床观察发现COVID-19患者可并发结膜炎,动物实验也证实结膜是SARS-CoV-2传播的途径之一。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性,SARS-CoV-2感染与结膜炎发生的关系也未阐明。所以本文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和报道,通过各项分析研究结果,进一步阐述SARS-CoV-2感染与结膜及结膜炎的关系,探讨结膜作为SARS-CoV-2传播途径之一对于该病防护的意义,为该病与眼表关系的研究和临床判读提供帮助。

    • >短篇报道
    • 永存瞳孔膜治疗方法的选择

      2020, 20(9):1658-16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40 CSTR:

      摘要 (917) HTML (0) PDF 858.37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的永存瞳孔膜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永存瞳孔膜患者36例67眼。对于单条丝状永存瞳孔膜激光切除。单条粗大、网状或栅栏状瞳孔膜,在散瞳下应用激光脉冲击断残膜两端,然后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注吸取出。膜状瞳孔膜行透明角膜切口,注入黏弹剂于残膜与晶状体前表面之间使其游离,用显微囊膜剪自瞳孔膜与虹膜连接处根部分别剪断,用囊膜镊取出。

      结果:共治疗67眼,平均随访时间3.8a。54眼瞳孔区透明,无残膜遗迹,瞳孔圆形居中,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前囊色素残留者8眼,瞳孔欠圆者5眼。术后33眼眼压不同程度升高,治疗前后均差1.04kPa(4mmHg),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无前房出血、误伤晶状体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对于单条丝状或条状不影响视功能的永存瞳孔膜,可采用激光治疗; 对于膜状或网状瞳孔膜,且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发育者,手术是治疗该类瞳孔膜的有效方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患者获得有用视力,为部分弱视患者的视功能训练或合并眼底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 直肌移植优化术在难治性单眼上转不足中的应用

      2020, 20(9):1661-16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41 CSTR:

      摘要 (1017) HTML (0) PDF 1.06 M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直肌移植优化术在伴有下直肌限制且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由双上转肌麻痹导致的难治性单眼上转不足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01/2019-01收治的双上转肌麻痹病例6例6眼,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直肌移植优化术,观察术前与术后眼位、垂直斜视度、麻痹眼上下转的运动功能以及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的改善情况。

      结果:患者6例解除下直肌限制后行直肌移植优化术,术前,术后1、6mo的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分别是49.83±6.55、2.67±2.07、1.83±2.40PD,术前斜视度与术后1、6mo比较均有差异(P<0.001),术后1mo与6mo垂直斜视度比较无差异(P=0.899)。所有患者术后原在位眼位均正位,麻痹眼上转功能显著改善; 术前4例假性上睑下垂和2例有代偿头位者,术后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基本消失。

      结论:直肌移植优化术适合伴有下直肌限制的单眼上转不足,可有效改善患眼的上转功能且疗效稳定。

    • 鼻内镜下激光泪囊鼻腔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

      2020, 20(9):1664-16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0.9.42 CSTR:

      摘要 (839) HTML (0) PDF 402.62 K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激光泪囊鼻腔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01/2016-06住院治疗的30例32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激光泪囊鼻腔造口术,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并留置硅胶引流管,术后常规6wk拔管,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术后随访6~15mo。慢性泪囊炎30例32眼中,治愈28眼(88%),好转3眼(9%),无效1眼(3%),总有效率97%。

      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激光造口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