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Kshama Dwivedi , Dawar Shuja , Pranav Saluja , Mayank Srivastava , Santosh Kumar , Sanchita Saini
2021, 21(12):2021-20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1 CSTR:
摘要: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患者行联合手术后的疗效。
方法:对22例(平均年龄:59.05±8.70岁)并发白内障和翼状胬肉(长度2-5mm)患者进行前瞻性单中心研究,随访时间为3mo~1a。测定术前和术后3mo的平均角膜曲率(Kmean)、平均散光和最佳矫正视力(LogMAR)。观察术前角膜曲率和翼状胬肉大小与预测误差的关系。
结果:共18例(81.8%)患者PE<±0.50D,4例(18.2%)患者PE为±0.50D~±1.00D,没有PE>1.00D的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无差异(P=0.77)。Kmean从术前42.994±1.536增加到术后43.324±1.479(P=0.105)。术后角膜散光由术前2.09±0.789D降至术后0.523±0.277D(P<0.05)。BCVA(LogMAR)从术前1.007±0.402显著提高到术后0.024±0.062(P<0.05)。角膜曲率变化与预测误差无相关性(r=-0.29,P=0.19)。翼状胬肉大小与预测误差无相关性(r=0.2997,P=0.17)。
结论:超声乳化与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2021, 21(12):2026-20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2 CSTR:
摘要: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IVR)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光凝(PRP)术后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8~2018/11在我院收治的27例2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在接受IVR联合PRP治疗后,再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IOP)控制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8(平均21.7±4.3)mo。末次随访时,平均IOP由治疗前的45.7±5.1mmHg下降至18.4±3.6mmHg,BCVA(LogMAR)由治疗前2.42±0.68提高至1.77±0.93。术后3mo至末次随访,周边虹膜前粘连(PAS)≤50%的患眼手术成功率高于PAS>50%的患眼。主要的并发症包括术后早期发生的前房积血(11.1%)、低眼压伴浅前房(14.8%),以及术后中、晚期发生的滤过泡包裹(37.0%)。未观察到严重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结论:IVR联合PRP术后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NVG安全有效,特别适用于PAS≤50%的患眼。术前进行IVR和PRP治疗有助于提高小梁切除手术的成功率。
李德华 , 李贡辉 , 伍子建 , 林牡丹 , 李美玲 , 林培敏 , 游玲 , 张铭志 , 吴政根
2021, 21(12):2032-20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3 CSTR:
摘要:目的:报告COVID-19疫情期间局部麻醉下眼科手术的预防措施,评估眼科手术中佩戴医用口罩患者的呼吸情况。
方法:招募60例需要眼科手术治疗的中国患者,在眼科局部麻醉手术期间给予医用口罩作为COVID-19预防措施之一。采用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的方法缓解患者佩戴口罩存在的潜在呼吸不适感,并进行呼吸舒适度评分。
结果:佩戴医用口罩患者出现轻到中度呼吸不适,总体平均得分为2.34±0.73分。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缓解了呼吸不适(总平均得分为0.15±0.75分,P<0.001)。呼吸不适或呼吸不适缓解度不存在性别和手术时间差异。术中出现负压气体引流失败会导致严重呼吸不适。
结论:吸氧和气体负压引流可维持局部麻醉下佩戴医用口罩患者的呼吸循环。在COVID-19疫情期间建议接受眼科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佩戴医用口罩,以保护眼科医护人员。
2021, 21(12):2038-20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SV)对人角膜上皮细胞(HCECs)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HCECs发生炎症反应,设对照组、TNF-α组、RSV+TNF-α组; 用H2O2诱导HCECs发生氧化应激反应,设正常组、H2O2组、RSV+H2O2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RT-qPCR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相关炎症因子IL-1、IL-6、IL-8的表达; 免疫荧光染色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核转位; 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结果:在HCECs炎症反应中,RT-qPCR及ELISA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NF-α组的HCECs IL-1、IL-6、IL-8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RSV预处理细胞后,以上指标较TNF-α组显著下降; 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TNF-α组NF-κB p65核转位增加,而RSV预处理细胞后NF-κB p65核转位受到抑制。在HCECs氧化应激反应中,MTT和DCFH-DA荧光探针染色结果分别显示,H2O2刺激使HCECs活力显著下降,HCECs内ROS的产生增多。而RSV 预处理后,细胞活力显著上升,且RSV抑制了H2O2诱导的HCECs内ROS的产生。
结论:RSV对HCEC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抑制作用,RSV通过抑制NF-κB通路激活以抑制炎症反应。
2021, 21(12):2044-20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5 CSTR:
摘要: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KCNQ1OT1通过miR-19a-3p/TSHZ3影响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上皮细胞(ARPE-19)增殖、凋亡与氧化应激情况。
方法:运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5、15、45、135mmol/L HG刺激的ARPE-19的细胞存活率。将ARPE-19细胞分为NC组、45mmol/L HG组、si-NC+45mmol/L HG组、si-lncRNA KCNQ1OT1+45mmol/L HG组、miR-NC+45mmol/L HG组、miR-19a-3p mimics+45mmol/L HG组、si-con+45mmol/L HG组、si-TSHZ3+45mmol/LHG组、pcDNA+si-lncRNA KCNQ1OT1+45mmol/L HG组、pcDNA-TSHZ3+si-lncRNA KCNQ1OT1+45mmol/L HG组。运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qRT-PCR检测lncRNA KCNQ1OT1、miR-19a-3p和TSHZ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SHZ3、活化-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质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水平。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lncRNA KCNQ1OT1和miR-19a-3p、miR-19a-3p和TSHZ3之间的靶向结合。
结果:15、45、135mmol/L HG抑制ARPE-19细胞的存活率,后续选择细胞存活率约50%的HG浓度45mmol/L。45mmol/L HG提高ARPE-19细胞中lncRNA KCNQ1OT1、TSHZ3 mRNA、TSHZ3蛋白表达水平、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ROS和MDA水平,降低miR-19a-3p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P<0.05)。lncRNA KCNQ1OT1、TSHZ3低表达或miR-19a-3p高表达提高HG诱导的ARPE-19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凋亡率、Cleaved-caspase-3、Bax蛋白表达、ROS和MDA水平(P<0.05)。lncRNA KCNQ1OT1靶向miR-19a-3p,miR-19a-3p靶向TSHZ3,lncRNA KCNQ1OT13通过miR-19a-3p调控TSHZ3的表达。lncRNA KCNQ1OT1低表达对HG诱导的ARPE-19细胞存活率、凋亡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被TSHZ3过表达所逆转。
结论:lncRNA KCNQ1OT13低表达通过miR-19a-3p/TSHZ3,促进HG诱导的ARPE-19,并抑制其凋亡和氧化应激。
莫亚 , 任郭廷 , 邓睎远 , 马捷 , 唐诗韵 , 周绿绿 , 肖西立 , 黄群
2021, 21(12):2053-20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6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驻景丸加减方对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视网膜厚度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72只3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模型组1、干预组1、对照组2、模型组2及干预组2,每组12只小鼠,前三组实验进行3wk,后三组实验进行6wk,除对照组1和对照组2外,所有小鼠均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右眼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干预组1在造模同时而干预组2则在实验3wk后灌胃驻景丸加减方混悬液0.546g/(kg·d)(0.1mL/d),其余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0.1mL/d,实验前后均测眼轴,实验结束时取小鼠视网膜行HE染色用于观察视网膜各层厚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IHC)和western blotting(WB)用于检测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
结果:在实验结束时模型组1的眼轴比对照组1显著增加(P<0.01),干预组1的眼轴显著低于模型组1(P<0.01),模型组2的眼轴比对照组2显著增加(P<0.01),干预组2的眼轴明显低于模型组2(P<0.01); 模型组1的NFL和ONL的厚度比对照组1显著变薄(P<0.01),模型组1的INL厚度比对照组1显著变薄(P<0.05),干预组1的NFL、INL和ONL厚度较模型组1显著增加(P<0.05); 模型组2的NFL、INL和ONL的厚度比对照组1显著变薄(P<0.01); IHC检测显示Bcl-2蛋白平均光密度模型组1显著低于对照组1(P<0.05),干预组1显著高于模型组1(P<0.01),模型组2显著低于对照组2(P<0.01),干预组2显著高于模型组2(P<0.01); Caspase3蛋白平均光密度模型组1显著高于对照组1(P<0.01),干预组1显著低于模型组1(P<0.01),模型组2显著高于对照组2(P<0.05),干预组2显著低于模型组2(P<0.01); WB检测证明,Bcl-2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1显著低于对照组1(P<0.01),干预组1显著高于模型组1(P<0.01),模型组2显著低于对照组2(P<0.01),干预组2显著高于模型组2(P<0.01); Caspase3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模型组1显著高于对照组1(P<0.01),干预组1显著低于模型组1(P<0.01),干预组2显著低于模型组2(P<0.05)。
结论:驻景丸加减方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减轻近视形成过程中及已形成近视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起到干预形觉剥夺近视小鼠视网膜厚度变薄的作用。
2021, 21(12):2060-20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7 CSTR:
摘要:目的:观察角膜硬度参数(SP-A1)在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严重程度分级圆锥角膜患者中的特征。
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8-09/2020-12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断为圆锥角膜的患者247例345眼,平均年龄24.51±6.38岁。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20岁组、21~30岁组和≥31岁组。采用Amsler-Krumeich(AK)分级将圆锥角膜严重程度分为AK1、AK2、AK3和AK4。测量患者视力、角膜平坦曲率(K1)、角膜陡峭曲率(K2)、角膜平均曲率(Km)、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应用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测量患者的角膜SP-A1以及眼压、最大形变振幅(DA Max)、第1次压平时间(A1T)、第1次压平速度(A1V)、第2次压平时间(A2T)、第2次压平速度(A2V)、凹面半径(Radius)、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P-A1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疾病严重程度间SP-A1差异。
结果:不同年龄组间性别构成比、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K1、K2、Km、TCT和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圆锥角膜患者SP-A1与年龄呈弱的正相关(rs=0.137, P=0.011)。≥31岁组患者角膜SP-A1显著高于≤20岁组和21~30岁组(P<0.05)。≤20岁和21~30岁组中SP-A1与K1、K2和Km呈负相关,≥31岁组中SP-A1仅与K2呈负相关(P<0.05)。此外,总人群及各年龄组中SP-A1与DA Max、A1V和A2T呈负相关(P<0.05),与TCT、眼压、bIOP、A1T、A2V和Radius呈正相关(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年龄≤20岁组和21~30岁组圆锥角膜患者的SP-A1逐渐降低(P<0.05)。年龄≥31岁的圆锥角膜患者,AK1组与AK4组、AK2组与AK3组、AK2组与AK4组SP-A1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35、0.001)。
结论:圆锥角膜患者SP-A1与年龄正相关,且在年龄≤30岁的患者中,SP-A1会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2021, 21(12):2066-20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8 CSTR:
摘要: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与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IMEM患者88例8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观察组44眼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对照组44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脉络膜厚度、视力和视物变形、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椭圆体区连续性(EZ)及并发症。
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距黄斑中心凹鼻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N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颞侧1 000μm处脉络膜厚度(TFCT)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改善,光敏感度(MS)上升,观察组患者黄斑暗点数(SP)上升,对照组患者SP下降,观察组术后1、3、6mo时的MS明显低于对照组,SP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时的水平和平均M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 两组术后1、3、6mo时的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术后3、6mo时的CM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EZ连续比例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治疗IMEM时,无论是否联合ILM剥除均可取得良好的视力并改善视物变形,且对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及安全性相当; 但联合ILM剥除具更低的光敏感度和更高的暗点数,术后CMT更厚,并未体现出显著优越性。
2021, 21(12):2072-20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09 CSTR:
摘要:
自体免疫系统在病毒性角膜炎中扮演重要角色,新近发现该系统的表面活性蛋白(SP)A和D在角膜炎中发挥重要作用。SP通过对病毒配体的高度亲和,抑制其黏附宿主细胞,进一步经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同时SP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保持组织在病毒感染早期的非炎症状态,保证组织发挥正常功能。而当病原菌入侵增加,机体呈应激状态时,SP-A和SP-D又能促进炎症反应,杀灭病原菌。在眼部,SP-A和SP-D能在角膜、结膜等部位表达,在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主要致病病毒感染时,SP-A和SP-D可以通过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毒,以及直接中和杀灭病毒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SP-A和SP-D还展示了作为病毒感染重要临床诊断工具的前景,以及将来有望应用重组SP作为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重要手段。本文就SP-A和SP-D在眼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1, 21(12):2076-20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0 CSTR:
摘要:
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自1972年由O'Malley提出后已成为眼科治疗史的一大革命,打破了既往的手术禁区,为无数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带去了希望。随着玻璃体切除术的不断发展,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增加,手术适应证扩大,目前玻璃体切除术已成为治疗眼后段疾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虽然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少,但白内障的发生或进展仍为PPV术后最常见的高发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及眼底的观察,且目前尚无有效办法预防,白内障摘除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法,严重增加了患者的负担。PPV术后白内障进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对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包括晶状体周围氧分压增高、玻璃体正常结构的破坏、光毒性等,但尚无定论。本文将从PPV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的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几方面对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发生或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后续的研究及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2021, 21(12):2081-20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1 CSTR:
摘要: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的监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评估视神经的结构(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功能(视野)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医生的临床经验。人工智能(AI)在眼科的应用提高了我们对青光眼的理解,并能帮助减少处理相关临床任务所需的人力和时间。随着深度学习的到来,出现了许多用于眼科图像分类、分割和增强的工具。尤其最近3a,已经提出了多种适用于青光眼的AI方法,通过对功能和/或结构的分析来帮助诊断青光眼,并且探索了使用AI来监测疾病进展的方法,提高了判断疾病预后的可靠性,给个体化精准医疗带来可能。然而,这些算法还有待于在现实世界的进一步验证。本综述总结了AI在青光眼领域的应用,讨论了AI在当前临床工作中的限制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021, 21(12):2086-20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2 CSTR:
摘要: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部疾病,如未进行及时的矫正与治疗,将对儿童视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或丧失。弱视的发病原因复杂,目前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集中于中枢学说与外周学说,既往传统观念认为弱视患者眼底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迅速发展,作为一种便捷、直观的眼科检查手段,其安全无创、非接触性及快速清晰的优点,使OC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弱视患者的视网膜检查,弱视患者眼底结构存在的异常解剖学结构也逐渐被发现,为弱视的外周学说发病机制提供一定佐证和依据,对弱视的检查、治疗评估和预后也起到一定作用,本文对OCT技术对弱视患者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及血管密度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于锦霞 , 王莹 , 郝建霞 , 高延娥 , 毕宏生 , 解孝锋
2021, 21(12):2090-20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3 CSTR:
摘要: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MGS)技术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微生物研究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较于传统依赖于微生物培养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宏基因组学技术无需培养,直接利用从少量样本中提取全部微生物DNA,依靠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HTS)可快速地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定量检测,为临床提供精准诊断依据,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眼科疾病中,有不少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疾病存在发病快、样品难获取、诊断困难等难题,宏基因组学的发展为眼科疾病病原的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本文将对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眼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宏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眼表、内眼的代表性眼科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总结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所展现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发展前景。
2021, 21(12):2096-20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4 CSTR:
摘要:
中央角膜厚度对角膜疾病、青光眼、角膜屈光手术等眼部疾病和手术有重要影响,获得精准的角膜中央厚度为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大家一直非常关注的话题。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角膜厚度测量仪器有2类原理:第一类为超声波测量,例如传统的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A超)、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第二类是光学测量原理,包括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角膜内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Lenstar LS900光学生物测量仪。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相应仪器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及不足。角膜厚度测量最佳的发展方向应为简单易用、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因此对目前临床常用的角膜厚度测量仪器的原理及特点进行综述,总结当下角膜测厚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眼科医生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2021, 21(12):2100-2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5 CSTR:
摘要:
近年来,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广泛开展及飞秒激光技术在白内障手术领域的逐渐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的白内障手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FLACS)也逐渐普及,受到了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和推广。飞秒激光技术具有极高的精确性、自动化程度和可重复性,因此飞秒激光技术十分适合应用于以精密操作为特点的白内障手术,它可以用于白内障手术过程中进行角膜切口和角膜缘松解切口的制作、前囊膜切开,晶状体碎裂等关键操作。FLAC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大大提高手术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性。FLACS的出现是现代白内障手术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随着FLACS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将迎来新的技术革新。然而,FLACS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仍需要更长期、更全面的数据在未来更好地证明其有效性。我们就目前FLAC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1, 21(12):2104-21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6 CSTR:
摘要: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是眼外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血管性视网膜病变和炎症性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对视功能的危害较大。大量研究已证明PVR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视网膜损伤后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受到玻璃体腔内细胞因子的刺激,RPE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消失,细胞极性丧失,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在视网膜前表面或视网膜下形成具有收缩性的纤维增殖膜,形成的纤维增殖膜会使视网膜形成皱褶,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最终会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国内外对预防和治疗PV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RPE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相关信号通路及PVR的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2021, 21(12):2109-21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7 CSTR:
摘要:
巩膜镜是一种拱形覆盖角膜及角巩膜缘的大直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用于日间配戴。随着对巩膜镜相关的研究逐步加深,巩膜镜治疗眼科疾病被更多的应用到临床。与常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相比,巩膜镜着落在巩膜上,在镜片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之间形成一个液态穹窿,能够创造理想的眼表环境,并且具有不接触角膜表面及角巩膜缘,保护角膜组织,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减少高阶相差,延缓或避免相关眼部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应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及配戴舒适等优点。镜片材料、设计工艺、专业人员配镜技术及眼科成像技术的提高等推动了巩膜镜的临床应用。目前巩膜镜主要用于解决不规则角膜、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等眼科疾病。本文旨在对巩膜镜的发展历史、适应证、验配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2021, 21(12):2113-2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8 CSTR:
摘要:目的:评价并比较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不同分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7/2020-03在我院选择行SLT治疗POAG患者27例51眼,按照视野平均缺损(MD)将患者分三组:早期组(MD>-6dB)15眼,中期组(-12dB≤MD≤-6dB)15眼,晚期组(MD<-12dB)21眼,采用532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脉冲时间3ns,光斑直径400μm,行360° SLT治疗,观察治疗后1h,1d,1、3、6、12mo眼压下降比例,观察视野指数(VFI)及MD变化、用药变化、不良反应及治疗有效率。
结果:治疗后12mo内,三组患者眼压及眼压下降比例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各组间VFI及MD有差异(P<0.001),随观察时间延长,各组VFI及MD均未见明显下降(P>0.05)。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在治疗后1、3、6、12mo分别为早期组(100%、93%、87%、67%),中期组(87%、80%、93%、60%),晚期组(67%、71%、62%、19%)。
结论:SLT对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POAG患者均可实现有效治疗,但治疗有效率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
2021, 21(12):2118-21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19 CSTR:
摘要:
目的:研究散光矫正型双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混搭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质量。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01/2021-01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4例108眼,按植入人工晶状体及术前角膜散光不同分为3组,A组21例42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D,双眼植入双焦点人工晶状体; B组15例30眼术前角膜散光均≥1.0D,双眼植入散光双焦点人工晶状体; C组18例36眼,一眼术前角膜散光<1.0D,另一眼术前角膜散光≥1.0D,前者植入双焦点人工晶状体,后者植入散光双焦点人工晶状体。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单眼视力,术后双眼视力、残余散光、双眼离焦曲线、对比敏感度(CS),三组患者术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估视觉质量。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视力、术前眼压均无差异(P>0.05)。A组术后残余散光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2,<0.05)。B组和C组双眼远视力优于A组(均P<0.05); B组和C组双眼近视力优于A组(均P<0.01); A组双眼中视力优于B组和C组(均P<0.01)。明视眩光6、12c/d,暗视6、12、18c/d,以及暗视眩光1.5、3、6、12、18c/d的空间频率下A组CS较B组和C组显著降低(均P<0.05)。术后视功能调查表三组间无差异(P>0.05)。
结论:散光双焦人工晶状体与双焦人工晶状体混搭植入可改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矫正散光有助于提高术后患者的视觉CS,但是散光全矫后,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中视力的下降。
孙堂胜 , 赵广愚 , 郑两定 , 刘利娟 , 陈良桔 , 洪林勇 , 张帅
2021, 21(12):2124-21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0 CSTR:
摘要:目的:观察三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8-06/2021-01在我院白内障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9例168眼,按照所植入人工晶状体类型分为三焦点组44例61眼与单焦点组75例107眼。对两组患者术后1mo视力(LogMAR)、视觉质量检查以及明、暗适应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三焦点组单眼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IVA)、单眼裸眼近视力(U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DVA)、最佳矫正远视下的中距离视力(DIVA)、最佳矫正远视下的近视力(DNVA)均明显优于单焦点组(均P<0.001)。三焦点组在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和斯特尔比值(SR)方面明显优于单焦点组(均P<0.05); 在暗及明适应条件下的18c/d空间频率上,单焦点组对比敏感度明显优于三焦点组(P<0.001)。基于VF/QOF量表分析的调查问卷,三焦点组在日常生活感受评分和脱镜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焦点组(P<0.05),而眩光发生率二者无差异(P>0.05)。
结论: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可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提供全方位良好的视力和视觉质量,满足不同条件下的用眼需求。
刘卓然 , Teguedy Mohamed Bouye , 梁坤 , 陶黎明
2021, 21(12):2130-2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1 CSTR:
摘要: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行后房植入虹膜夹IOL,B组35眼行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mo,1a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并且观察两组IOL的稳定性,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12~14mo。术后3d,A组的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BCVA较术前无差异(P=0.073); B组的UCVA较术前无差异(P=0.097),而BCVA较术前差(P=0.002); 两组患者术后1mo UCVA、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分别于术后6、3mo保持稳定。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IOP均维持于正常水平。A组、B组患者术后1a的CECD分别较术前平均降低0.7%、2.3%(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IOP及CECD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全眼散光较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各有1眼IOL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IOL无显著倾斜和偏位; 其他术后并发症较轻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缺少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后房植入虹膜夹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房植入虹膜夹IOL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内组织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2021, 21(12):2137-21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2 CSTR:
摘要:目的:分析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不同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和泪膜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56例60眼为研究对象,分为透明角膜切口组和角巩膜缘切口组,对存在角膜散光的患者,做与散光同轴向切口。比较术前及术后1wk,1、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OSDI问卷、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和角膜表面散光值(CYL)。
结果:两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提高(P<0.01); 术后1wk,3mo两组患者OSDI评分较术前有差异(P<0.01); 术后1mo两组TBUT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缩短(P<0.05); 两组术后SAI和SRI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术后1wk,1mo角巩膜缘切口组SAI值明显低于透明角膜切口组(P<0.05); 术后1wk两组CYL增长较术前均显著(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术后3mo时透明角膜切口组较术前仍有所增高。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对术后角膜表面形态及泪膜的影响更小,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眼部不适症状。
2021, 21(12):2141-21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3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及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01/2020-07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PACG患者85例85眼,根据患者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39例39眼)行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并植入超薄人工晶状体,研究组(46例46眼)行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并植入超薄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前房角宽度分级、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手术并发症。
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BCVA(LogMAR)和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LogMAR)和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前房角宽度分级NⅠ级占比上升、N Ⅳ级占比下降(P<0.05),且研究组的NⅠ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无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28% vs 26%; P>0.05)。
结论:行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并植入超薄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急性PACG可以显著降低眼压,改善青光眼对视力损害,且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小。
2021, 21(12):2145-21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4 CSTR:
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伴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79例79眼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54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non-iCRVO)16眼,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iCRVO)9眼],采用3+PRN方案治疗,随访6mo,记录基线、治疗后1d,1、2、3、4、5、6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等变化。
结果:三种不同类型RVO治疗后6mo BCVA均较基线提高(0.22±0.23 vs 0.70±0.32; 0.24±0.19 vs 0.73±0.27; 1.20±0.37 vs 1.92±0.23; 均P<0.05),OCT显示黄斑CMT明显降低(199±27 vs 422±162μm; 195±16 vs 550±158μm; 231±55 vs 583±152μm; 均P<0.05)。三种不同类型RVO在不同就诊时间组内治疗后各时间CMT均较基线下降(P<0.05),不同就诊时间组间CMT均无差异(P>0.05)。BRVO、non-iCRVO患者在不同就诊时间组内治疗后BCVA均较基线改善(P<0.05),iCRVO患者>90d组视力几乎无提升。
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有效治疗RVO引起的黄斑水肿。对于RVO患者,早期及时的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有助于其远期视力的提高并维持稳定; 延迟抗VEGF药物治疗可能会降低其视力提升的空间。
2021, 21(12):2150-21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5 CSTR:
摘要:目的:研究血栓通离子导入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将2017-06/2019-06我院106例106眼RVO合并M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53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进行治疗; 观察组另加用血栓通注射液离子导入进行干预,用药时间3mo,两组均随访1a并根据病情进行补充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区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补充治疗情况、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明显改善(P<0.05),CRT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3、6、12mo BCVA高于对照组,CRT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黄斑总容积和房水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1、3、6、12mo黄斑总容积和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观察组康柏西普、曲安奈德注射次数和激光光凝患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期间发生眼压升高1眼、结膜下出血3眼,对照组发生结膜下出血2眼、眼内炎1眼,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血栓通离子导入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VO合并ME可有效抑制VEGF表达,减轻ME并改善患眼视力,疗效和安全性均值得肯定。
2021, 21(12):2156-21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6 CSTR:
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SCT)和羊膜移植术(AMT)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7-01/2020-01在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77例187眼翼状胬肉连续病例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为A组(59例64眼)、B组(59例60眼)、C组(59例63眼)三组,三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A组联合LSCT、B组联合AMT、C组联合LSCT和AMT,术后均随访12mo; 比较三组视力、角膜上皮修复及新生血管情况,并统计术后复发率、眼部症状、并发症及植片成活情况。
结果:三组术后6、12mo时的视力及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时间均无差异(P>0.05),术后1mo时C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L)值显著低于A组、B组(均P<0.05); 三组患者角膜透明或有轻度薄翳,但均未见新生血管生长; 三组均未见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现象,术后6、12mo时A组、C组结膜纤维增生分级与B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 三组Schirmer Ⅰ试验滤纸湿长的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均无差异(P>0.05),但C组术后1mo泪膜破裂时间(BUT)显著高于A组、B组(均P<0.05); 三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结膜水肿,拆线后2wk内均消失,三组植片均成活,羊膜存活,未见发生排斥、溶解反应。
结论:LSCT、AMT、LSCT联合AMT治疗翼状胬肉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但LSCT联合AMT治疗术后短期角膜上皮修复相对更佳,结膜纤维增生及干眼症状更轻。
曹文佳 , 申笛 , 王晓睿 , 王亚妮 , 孙西宇 , 韦伟
2021, 21(12):2161-2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7 CSTR:
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FS-LASI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屈光度及角膜高阶像差变化特点,评估两种术式矫正高度近视的早期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4/2020-04在我院进行FS-LASIK Xtra及FS-LASIK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每组各21例42眼,术后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SE)、散光度及角膜高阶像差。
结果:FS-LASIK Xtra组患者术后1d UCVA(LogMAR)低于FS-LASIK组(P<0.01),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SE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mo,FS-LASIK Xtra组有38眼(90%)、FS-LASIK组有41眼(98%)术眼SE在±1.00D以内。两组患者术后均有35眼(83%)的术眼残余散光在0.50D以内。两组术后3mo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及三叶草差均较术前增大,FS-LASIK Xtra组总高阶像差及三叶草差大于FS-LASIK组(均P<0.05)。
结论:FS-LASIK与FS-LASIK Xtra矫正高度近视在术后早期均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术后早期角膜总高阶像差均增加,且行FS-LASIK Xtra增加更显著。
王艳芬 , Farheen Tariq , 马挺 , 贺一丹 , 冯海晓 , 李婷 , 柏凌
2021, 21(12):2166-21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8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患者Ⅱ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屈光误差。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既往行玻璃体切割术现发生白内障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40眼。按既往玻璃体腔填充物分为2组,A组(22眼)为既往单纯行玻璃体切割组,B组(18眼)为既往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C3F8)填充组。另设置无玻璃体切割手术史现需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手术的正常对照组C组(20眼)。术前应用IOL Master 500测量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角膜横径(W-W),带入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计算IOL屈光度。A组、B组采用虹膜拉钩辅助的超声乳化抽吸联合IOL植入术,C组为单纯超声乳化抽吸联合IOL植入术。术中均无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3mo验光获得实测屈光度。比较3组的预测误差、绝对预测误差、绝对误差中位数。
结果:三组间AL、K、植入IOL屈光度数均无差异(P>0.05)。A组、B组ACD均较C组显著加深(P<0.01)。三组间预测误差有差异(P=0.042),B组较C组有显著的远视漂移。绝对预测误差、绝对误差中位数在组间无差异。
结论: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后Ⅱ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后屈光结果无显著差异; 但在玻璃体切割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后患者,Ⅱ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后会产生远视漂移,在选择IOL时应避免欠矫,适当过矫。
2021, 21(12):2170-21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29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PLG)患者白内障手术术后高眼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20-12我院148例148眼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PL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分为非高眼压组(126例)与高眼压组(2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LG患者白内障手术术后高眼压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白内障晶状体核分级、合并高血压及手术方式均无差异(P>0.05); 高眼压组患者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术前合并色素膜炎、术前合并眼外伤及术中并发症占比均高于非高眼压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高度近视、术前合并色素膜炎、术前合并眼外伤及术中并发症是PLG患者白内障手术术后高眼压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0.890~0.921),表明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结论:术中并发症、术前合并色素膜炎、合并眼外伤、合并糖尿病及高度近视的PLG患者白内障手术后发生高眼压的风险较高,临床应对这些患者予以重视,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1, 21(12):2175-21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0 CSTR:
摘要:目的:观察25G微创晶状体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3-05/2017-08于我院眼科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年龄为3月龄~5岁4个月的患儿38例55眼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A组和B组,A组17例25眼接受25G微创晶状体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B组21例30眼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6~74(平均43.4)mo,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术后BCVA、眼轴、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术前BCVA、术前眼轴等基线水平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6mo A组BCVA明显优于B组(P=0.043),而术后12、24、36mo两组BCVA无差异(P=0.727、0.286、0.889)。A组、B组术后6mo眼轴与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206、0.082),术后12、24、36mo眼轴均较术前变长(A组:P=0.023、0.015、<0.01; B组:P=0.018、<0.01、<0.01)。两组术后6、12、24、36mo眼轴均无差异(P=0.195、0.313、0.485、0.089)。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42)。
结论:25G微创晶状体切割联合后囊膜切开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改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21, 21(12):2179-21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前后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变化及关系。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08/11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收治的硅油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45例48眼,其中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且AL≥26mm)20例20眼和非高度近视组(屈光度<-6.00D或AL<26mm)25例28眼。比较两组患者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前后AL、K值。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K值比较无差异(均P>0.05)。高度近视组术前AL 28.35±1.68mm与术后2wk28.08±1.53mm有差异(P<0.001),非高度近视组无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ΔAL\〖-0.28(-0.44,-0.08)\〗与非高度近视组\〖-0.06(-0.20,0.15)\〗比较有差异(P=0.001),而两组间ΔK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ΔAL|与|ΔK|、术前K值无相关(均P>0.05); 高度近视组|ΔAL|与术前AL呈中度正相关(r=0.702,P=0.001),非高度近视组无相关(P>0.05)。
结论:高度近视硅油眼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前后K值没有明显变化,但AL可能变短,且AL越长,AL变化可能更大。
2021, 21(12):2183-21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2 CSTR:
摘要:目的:分析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11/2020-02于邢台市人民医院眼科首次就诊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按治疗方式分为阿柏西普组与雷珠单抗组,采用3+PRN(pro re nata)的治疗方案,两次注射时间间隔至少4wk,所有患者均先注射3次,随访时根据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部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的大小决定是否再次注射,患者均完成12mo随访,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BCVA、CFT、眼压以及注射次数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的BCVA、CFT在术前及术后随访中均有差异(P<0.05),两组间BCVA及CFT随访期间均无差异(P>0.05)。随访结束时,阿柏西普组平均注射次数为6.094±0.689次,雷珠单抗组为7.231±0.652次,比较无差异(t=-6.403,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与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注射阿柏西普注射液治疗DME能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且注射次数更少。
2021, 21(12):2187-21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3 CSTR:
摘要:目的: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及该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8-01/2021-01高州市人民医院符合《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2014)》的1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Retcam Ⅲ对其进行眼底筛查。收集新生儿及母亲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P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61例新生儿中,ROP组26例(16.1%)、非ROP组135例(83.9%)。在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新生儿红细胞计数、出生体质量、母亲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病、受孕方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OR=0.549,95%CI:0.391~0.770,P=0.001)是ROP的保护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病(OR=3.947,95%CI:1.049~14.852,P=0.042)及辅助生殖(OR=4.632,95%CI:1.112~19.305,P=0.035)是ROP的危险因素。
结论:患儿胎龄是发生ROP的保护性因素,辅助生殖是发生ROP的危险因素。应高度关注低胎龄、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孕生以及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病的患儿,实现早发现、早治疗,以减少ROP所致的眼盲。
2021, 21(12):2191-21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4 CSTR:
摘要: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
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王炜 , 铁艳 , 甘丽萍 , 龙晓婧 , 雷代坤 , 蔡岩
2021, 21(12):2195-21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5 CSTR:
摘要:目的:比较自体结膜瓣移植术(CAT)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LCAT)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9/2019-05在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医疗区眼科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共150例150眼,依次纳入本研究,奇数者行CAT,偶数者行LCAT,术前,术后1、3、6mo,1a完成泪膜破裂时间(TBUT)、SchirmerⅠ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129例129眼完成术后1a随访,CAT组64例64眼,复发4眼(6.2%); LCAT组65例65眼,复发3眼(4.6%),两组复发率无差异(P=0.718)。CAT组和LCAT组TBUT、SⅠt和OSDI评分术前和术后1、3、6mo,1a均有差异(P<0.05),术后1mo和术后3、6mo,1a均有差异(P<0.05),术后3、6mo和术后1a均无差异(P>0.05)。CAT组和LCAT组不同时间点TBUT、SⅠt和OSDI评分均无差异(P>0.05)。
结论:CAT和LCAT均能有效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且相近,两种手术方式改善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泪膜功能的程度相近。
2021, 21(12):2199-22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2.36 CSTR:
摘要:目的:分析眼眶球后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探讨超声造影在眼眶球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03/2015-05诊治的52例52眼眼眶球后肿瘤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以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41眼,恶性肿瘤组11眼。应用SonoLiver软件分析造影资料,获得时间-强度(TI)曲线和定量数据。
结果:良性肿瘤组TI曲线多呈快进慢出模式,恶性肿瘤组TI曲线多呈快进快出模式。定量数据:恶性肿瘤组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 两组间峰值强度(IMAX)无差异(P>0.05)。
结论:超声造影可为眼眶球后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有助于术前的定性诊断。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