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1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与蓝黄视野检查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性能比较
    黄丽娜 林晨 黄鹏 谢秋霞 王彩霞
    2021, 21(5):745-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1
    [摘要](727) [HTML](0) [PDF 713.59 K](1027)
    摘要:
    目的:评估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在诊断开角型青光眼中的表现,并将其与蓝黄色视野检查法(B/YP)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来自中国的101例受试者(正常组35例; 早期青光眼30例,中晚期青光眼患者36例)分别进行IC-VEP、蓝黄色视野检查和OCT等检查。计算IC-VEP、视野检查法和OCT对检测青光眼的敏感度以及这三种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以评估其临床表现。结果:早期POAG组的IC-VEP、蓝黄色视野检查和OCT的敏感度分别为70.00%、70.00%、63.33%。在中晚期POAG组中,IC-VEP、OCT和蓝黄色视野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86.11%、88.89%、91.67%。其中IC-VEP的特异性为91.43%。IC-VEP的结果与OCT和蓝黄色视野测试高度一致(kappa:0.721~1.000,P<0.05)。结论:作为视觉功能的客观检查手段,IC-VEP可用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监测可疑青光眼患者的RGC功能。
    2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帕金森患者SD-OCT检查结果的比较
    Kenan Dagdelen Semra Ari Sevingil
    2021, 21(5):750-7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2
    [摘要](735) [HTML](0) [PDF 448.19 K](1014)
    摘要: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比较早期帕金森病(PD)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48例早期POAG患者、34例早期PD患者和37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使用SD-OCT分别测量RNFL和9个象限的黄斑厚度(ETDRS分区)。本研究纳入的早期POAG患者视野检测MD< -6 dB。PD组患者采用Hoehn和Yahr(H&Y)及统一帕金森病分级量表(UPDRS)评估PD的严重程度,纳入H&Y I-III期患者。结果:除颞侧RNFL外,三组间RNFL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平均黄斑厚度和黄斑外侧象限厚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POAG组和PD组患者黄斑内侧象限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PD组患者病程、UPDRS评分与黄斑厚度和RNFL厚度均呈负相关。结论:通过SD-OCT对早期POAG和PD患者黄斑和RNFL厚度参数进行检测,发现两者出现相似的变薄现象,而在早期POAG组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推测青光眼引起的黄斑神经退行性变比PD更具破坏性,但PD患者黄斑中央凹区变薄更为显著。
    3  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的Meta分析
    黄畅 易果果 符敏
    2021, 21(5):757-7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3
    [摘要](1083) [HTML](0) [PDF 2.48 M](1019)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使用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Nature Series、ScienceDirect、ESI等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共纳入10项研究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1 24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合并结果显示IVA组(IVA,玻璃体腔内注射阿柏西普)黄斑中心厚度(CMT)显著降低(P<0.00001); 与IVR组(IVR,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相比,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力(VA)没有明显改善。结论:研究表明IVA和IVR对治疗DR均有成效。但阿柏西普有利于改善CMT,而雷珠单抗更有利于提高BCVA或VA。
    4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对高糖环境下RPE细胞自噬和VEGF表达的影响
    闫瑾 王莉 李蓉 杨扬 刘文兰 朱丹 焦聪
    2021, 21(5):764-7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4
    [摘要](916) [HTML](0) [PDF 1.60 M](1146)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源外泌体对高糖环境下ARPE-19细胞自噬及VEGF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UMSC,分离纯化hUMSC外泌体,Western blot鉴定hU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和外泌体+高糖组(75μg/mL外泌体预处理)。培养48h后,电镜观察三组细胞内自噬体的超微结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自噬标志性蛋白LC3B、Beclin-1及p62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质量浓度。结果:分离纯化后的外泌体为直径30~100nm的球状膜性囊泡,表达特异性标识蛋白CD63。外泌体+高糖组中自噬体的数量明显少于高糖组。外泌体+高糖组的细胞增殖率较高糖组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高糖组、外泌体+高糖组细胞中LC3B-Ⅱ/Ⅰ、Beclin-1和p62值分别为(0.214±0.019、0.461±0.067和0.332±0.079),(0.186±0.029、0.615 ±0.044和0.464±0.046)和(0.771±0.051、0.364±0.016和0.547±0.039)。高糖组细胞中LC3B-Ⅱ/Ⅰ值和Beclin-1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外泌体+高糖组(均P<0.05),高糖组细胞中p6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外泌体+高糖组(均P<0.01),外泌体+高糖组VEGF的质量浓度较高糖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高糖环境激活ARPE-19细胞自噬,并促进其VEGF的表达。hUMSC外泌体可有效抑制高糖环境下ARPE-19细胞自噬水平,并下调VEGF的表达。
    5  db/db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表达及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李倩 何飞 张然
    2021, 21(5):770-7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5
    [摘要](1062) [HTML](0) [PDF 1.44 M](1110)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C57BL/KsJ-db/db小鼠的基因表达数据库确定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编码基因、转录因子和生物通路。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选择并获得db/db小鼠GSE55389芯片数据集,鉴定视网膜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采用基因本体(GO)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和转录因子(TFs)预测等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阐明所鉴定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db/db小鼠模型病变视网膜中发现38个上调、28个下调DEGs。GO分析表明,下调基因在眼发育功能中较丰富,差异基因没有发现明显的KEGG通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DR中有7个hub基因,GSEA分析在P<0.1下发现12条上调和6条下调通路。预测了5种上调和8种下调的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结论:鉴定DR相关基因及通路有助于了解DR的发展机制,预测部分转录因子如Runx2、Ppara、MafA、Gata2、Hoxa13可能是治疗DR的有效靶标。
    6  LSS和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邹茜 邓国华 张骏 顾珊珊 戎晗 康丽华 王勇 管怀进
    2021, 21(5):776-7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6
    [摘要](725) [HTML](0) [PDF 613.66 K](1001)
    摘要: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羊毛甾醇合成酶(LSS)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的风险是否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流调人群以及临床病例。用TaqMan RT-PCR法检测基因的SNPs; 用qRT-PCR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LSS mRNA水平; 用卡方检验比较ARC组与对照组SNPs的差异,并计算比值比。结果:发现LSS-rs2968在ARC组与对照组人群存在差异(P=0.018),但是Bonferroni校正后该差异消失(P=0.072)。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LSS-rs2968 A等位基因与江苏人群的核型ARC危险相关(P=0.003),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依然存在(P=0.012)。我们进一步发现了各型ARC组LECs中LSS的mRNA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SS-rs2968 A等位基因可能参与了江苏人群在核型ARC的发生发展,其中A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
    7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与神经纤维层的相关性
    梁换换 王贺 韩佳欣 郭建新
    2021, 21(5):781-7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7
    [摘要](742) [HTML](0) [PDF 2.06 M](1223)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黄斑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其与神经纤维层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03-01/12-31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单眼APACG患者29例,发作眼29眼为试验组,对侧眼29眼为对照组,发作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侧眼行预防性虹膜周边激光切除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6mo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观察黄斑血流密度(MVD)、视盘周围血流密度(cpVD)及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试验组上颞、颞上象限视盘cpVD均较对照组低(P<0.01),术后1wk试验组各象限短暂上升,但上鼻、上颞、颞上象限仍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6mo时,试验组各象限cpVD和MVD随时间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且RNFL厚度在术后6mo内先增厚,后逐渐下降,至术后6mo时均较对照组变薄。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术后6mo时视盘cpVD与RNFL厚度在上鼻、上颞、颞下、下颞、下鼻、鼻下象限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APACG急性发作后早期患眼RNFL增厚,3~6mo时逐渐变薄,而视盘cpVD持续降低,并在术后6mo时与RNFL厚度存在相关关系。
    8  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刘玉婷 雷颖庆 唐敏 段成霞 吕红彬
    2021, 21(5):789-7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8
    [摘要](737) [HTML](0) [PDF 3.61 M](1097)
    摘要: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 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 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 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 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加,会导致黄斑区结构和血流循环的变化,在高度近视眼中改变尤为显著。
    9  FS-LASIK矫正不同程度近视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早期变化
    任雁琳 史春生 姜波
    2021, 21(5):796-7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09
    [摘要](611) [HTML](0) [PDF 437.85 K](1523)
    摘要:
    目的:探究轻中度和高度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和整体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对2018-12/2019-12在我院行FS-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29例129眼进行回顾性病例研究,按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轻中度近视组(SE<-6.00D,76眼)和高度近视组(SE≥-6.00D,53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mo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和整体角膜的高阶像差。结果:术后6mo,两组角膜前表面和整体角膜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水平彗差较术前增加,且高度近视组高于轻中度近视组(均P<0.01); 两组角膜后表面的水平彗差较术前有差异(均P<0.01),且高度近视组高于轻中度近视组(P<0.01)。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和整体角膜的术源性总高阶像差、球差和水平彗差与术前SE有明显相关性(均P<0.01)。结论:FS-LASIK术后6mo角膜前表面及整体角膜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水平彗差均较术前增加,且与术前SE明显相关; 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除水平彗差外无明显变化,其远期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10  TRPM3/miR-204复合位点调控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瑞雪 何媛
    2021, 21(5):800-8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0
    [摘要](661) [HTML](0) [PDF 471.20 K](1320)
    摘要:
    微小RNA(micro RNA,miRNA)是最主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之一,涉及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凋亡等过程。TRPM3基因位于人类9号染色体的长臂,是钙通透性离子通道TRP家族M亚家族中成员之一。miR-204位于TRPM3内含子6上,通过对靶mRNAs的切割或抑制其翻译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显示TRPM3/miR-204复合位点在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损伤愈合、视网膜疾病、视神经疾病等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从TRPM3/miR-204分子通路的生物学功能、在眼部的表达与调控以及其与多种眼部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  外泌体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罗家伟 张国伟 康丽华 管怀进
    2021, 21(5):805-8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1
    [摘要](877) [HTML](0) [PDF 504.98 K](1100)
    摘要: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类直径50~150nm的细胞外膜泡,可以递送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DNA、miRNA等)至靶细胞中,以发挥细胞间通讯作用。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间通讯影响靶细胞的凋亡、侵袭、迁移、免疫应答及氧化损伤修复等功能。近年来外泌体研究在眼科学领域迅速开展,本文总结了在眼科疾病中外泌体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12  基因组学在干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沈乎醒 高卫萍 韦庆波 徐倩
    2021, 21(5):810-8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2
    [摘要](616) [HTML](0) [PDF 449.77 K](1732)
    摘要:
    干眼是伴有眼部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的一种常见眼表疾病。干眼的病因众多且易复发,难以有效地治愈。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等技术在干眼研究领域的运用,宏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动物及基因转染等基因组学事件在干眼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本文旨在总结基因组学在干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进一步揭示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探索有效治疗干眼的新型药物和疗法提供重要依据。
    13  干眼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赵丁梦 杨嘉玮 朱思泉
    2021, 21(5):814-8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3
    [摘要](770) [HTML](0) [PDF 469.51 K](1572)
    摘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工作压力增加,造成人们睡眠障碍和干眼的患病率不断增加。这既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担。有研究认为睡眠障碍与干眼有明显相关性,睡眠障碍是干眼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在干眼的诊疗中需要考虑睡眠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睡眠障碍如何导致干眼及眼表损伤的机制是领域内的前沿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睡眠障碍与干眼之间的相关性,总结了这种相关性的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改善睡眠对干眼的影响,以期为眼科医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14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的诊疗现状
    魏科 李永蓉 王钦
    2021, 21(5):818-8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4
    [摘要](715) [HTML](0) [PDF 500.09 K](1065)
    摘要:
    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PPV)术后硅油填充状态下复发视网膜脱离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大部分需要二次手术,为临床工作带来挑战,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与其他视网膜脱离存在一些差异,术前医患充分沟通以及合理选择诊疗方案,术中注意高危因素,对该病预后至关重要。
    15  视网膜大动脉瘤治疗进展
    常鲁 何唯 徐鑫彦 张杰 高荣玉 黄旭东
    2021, 21(5):823-8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5
    [摘要](1044) [HTML](0) [PDF 448.72 K](960)
    摘要: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又称孤立性大动脉瘤,是一种获得性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其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小动脉呈梭形或圆形扩张,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动脉瘤,大多数动脉瘤位于视网膜颞侧血管上,临床上早期多无症状,若瘤体破裂出血累及黄斑可出现突然发生的中心暗点和视力下降,出血可位于玻璃体腔、玻璃体后界膜下、视网膜内界膜下、视网膜内和视网膜下等部位。针对RAM的治疗方法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内或视网膜内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抗VEGF治疗等。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RAM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和展望。
    16  TLRs信号通路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李宝花 宁博彪 魏宇娇 唐雪凤 葛惠玲 马芬俞
    2021, 21(5):827-8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6
    [摘要](747) [HTML](0) [PDF 498.10 K](1002)
    摘要: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连接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随着对干眼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TLRs及信号通路在干眼免疫应答中的诱导和调控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对TLRs及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助于减轻或阻止干眼炎症反应过程,因此对TLR信号通路的调节及控制在干眼的治疗及预防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TLRs及其信号通路参与干眼发病机制,不同干预方法对干眼TLR通路的影响,并对未来发展的前景及问题进行探讨。
    17  后巩膜加固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党宽荣 吴桐 杜红俊
    2021, 21(5):832-8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7
    [摘要](726) [HTML](0) [PDF 453.91 K](1668)
    摘要:
    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 reinforcement,PSR)又称后巩膜加强术或后巩膜兜带术,是用手术将生物或非生物材料固定到后极部巩膜,利用材料的牵拉力和免疫炎症刺激等作用使眼球后极部的巩膜得到加强,同时脉络膜和视网膜的血液循环状况得到改善,进而延缓眼轴的持续性延伸和改善视功能。PSR主要的适应证是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及其相关并发症。另外,PSR,尤其是配合颞浅动脉结扎术,对于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眼球后极部的血液循环也有一定的帮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PSR可被认为是治疗PM和RP为数不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因组织创伤及手术效果变异性较大(或稳定性欠佳),PSR在手术操作和所用材料上仍有改进的余地。
    18  儿童隐匿性高度近视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韩雅军 石晶 谭小波 荆刘一 杨洁 许雪妹
    2021, 21(5):836-8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8
    [摘要](804) [HTML](0) [PDF 446.64 K](1003)
    摘要: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视功能的眼病,因其对眼底造成的不可逆性改变。高度近视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不及时干预可引起近视进一步加重,甚至失明。但近视的筛查经常遇到患儿近视度数不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已有高度近视眼底改变,这种隐匿性的高度近视改变在诊疗过程中极容易被忽视。本文旨在总结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献,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临床研究提供相关证据。
    19  微小斜视的研究进展
    任洪杏 程静 秦爱姣 石明华
    2021, 21(5):840-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19
    [摘要](879) [HTML](0) [PDF 402.97 K](1384)
    摘要:
    微小斜视是一类小度数斜视,遮盖试验有时为阴性,伴有异常视网膜对应、偏中心注视、弱视及粗略的立体视等临床特点的疾病。微小斜视性弱视特别是伴有偏中心注视治疗十分困难,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常因斜视度数小,遮盖试验阴性未能及时发现这一疾病而误诊或漏诊,忽视患者伴有偏中心注视及固视不稳定的情况,将其作为普通弱视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时起到反作用。本文从微小斜视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20  斜视患者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研究进展
    毛柯力 刘俐 陈力菲 林小铭
    2021, 21(5):843-8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0
    [摘要](840) [HTML](0) [PDF 435.14 K](2116)
    摘要: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位偏斜,常伴双眼视觉功能受损。正常眼位有赖于参与视觉系统和眼球运动系统的各脑区的正常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其中任一层次的受损都可能引起斜视。早期神经电生理和免疫自显影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初级视觉皮层功能损伤,包括双眼视神经元减少、眼优势柱代谢改变。近年来,功能磁共振的发展促进了对人脑皮层功能变化的认识。研究发现斜视患者不仅存在与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皮层及皮层间联系的损伤,还存在与代偿相关的可塑性改变。而基于体素的形态计量学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斜视患者大脑异常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从脑功能与结构异常角度对近几年有关斜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1  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疗效的Meta分析
    黄雨 李洁 刘晓清 黎冬冬 陈立浩 彭俊 彭清华
    2021, 21(5):847-8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1
    [摘要](852) [HTML](0) [PDF 6.88 M](1035)
    摘要: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近5a玻璃酸钠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01/2020-05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dMed、MEDLINE等数据库关于采用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的临床对照研究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4项随机对照研究,患眼1 529例。其中1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86,95% CI(-1.07~-0.66),P<0.00001]; 1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3, 95% CI(1.64~3.03),P<0.00001]; 12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泪液分泌试验(SⅠt)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49,95% CI(-0.52~1.50),P=0.34]; 12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总体有效率计算,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88,95% CI(3.34~7.14),P<0.00001]; 4项研究在治疗结束后进行了干眼症状评分测定,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9,95% CI(-1.58~-0.61),P<0.00001]。结论:玻璃酸钠联合rhEGF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能显著提高角膜修复能力和BUT,在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总体疗效上更具优势。
    22  0.01%阿托品对亚洲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屈光度与眼轴影响的Meta分析
    范浩博 唐秀平 邹云春 杨丽媛 陶佳 王英 宋唯琦
    2021, 21(5):854-8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2
    [摘要](929) [HTML](0) [PDF 5.58 M](1211)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亚洲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使用0.01%阿托品眼液1a后屈光度及眼轴的变化。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语言限定为中文或英文。对纳入文献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中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 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采用Egger检验进行检测; 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有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包含979例研究对象(试验组440例,对照组53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0.01%阿托品在控制中低度近视儿童屈光度增加的方面优于对照组[WMD=0.50,95%CI(0.37,0.64),P<0.00001]; 0.01%阿托品在控制中低度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方面优于对照组[WMD=-0.20,95%CI(-0.30,-0.10),P=0.0001]。 结论:浓度为0.01%阿托品可有效控制亚洲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屈光度的增加与眼轴的增长。
    23  环喷托酯和阿托品对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效应的Meta分析
    李彤 王若馨 王瑾 王宏娜 张学辉
    2021, 21(5):861-8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3
    [摘要](816) [HTML](0) [PDF 2.10 M](1106)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环喷托酯和阿托品应用于近视儿童验光前的睫状肌麻痹效应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0-04发表的关于比较环喷托酯与阿托品用于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的相关文献。对于筛选出来的文献,经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9篇文献,其中使用阿托品者588眼,使用环喷托酯者592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近视儿童验光前使用环喷托酯和阿托品进行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WMD=-0.01,95%CI(-0.30,0.27),P=0.93]和残余调节力[WMD=0.22, 95%CI(-0.13,0.58),P=0.22]均无差异,但环喷托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安全。结论:环喷托酯与阿托品对近视儿童的睫状肌麻痹作用相当,且安全性较高,可以替代阿托品对近视儿童在验光前使用。
    24  两种抗VEGF药物治疗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
    李曼红 王亮 张自峰 严宏祥 武雷 周毅 樊静 苟凯丽 王雨生
    2021, 21(5):866-8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4
    [摘要](1097) [HTML](0) [PDF 3.20 M](1262)
    摘要: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08/2020-01于西京医院眼科确诊为1型ROP,并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46例91眼)或雷珠单抗(IVR组,55例109眼)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ROP病变消退、复发及再治疗情况,不良预后及眼部和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患儿101例200眼中急进型后极部ROP(AP-ROP)20眼,阈值期ROP 86眼,阈值前期1型ROP 94眼。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及治疗前ROP严重程度均无差异(P>0.05)。IVC组和IVR组一次治愈率无差异(93.4% vs 87.2%,P>0.05)。一次治疗后IVC组复发6眼(6.6%),平均复发时间为11.7±4.13wk,其中2眼再次行IVC治疗,4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病变均消退; IVR组复发11眼(10.1%),平均复发时间9.82±4.02wk,其中4眼再次行IVR治疗,7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病变均退行; 两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IVC组一次治疗后未见病变进展; IVR组一次治疗后3眼病情进展,其中2眼视网膜增殖加重伴出血,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眼进展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IVR组3眼出现颞侧视网膜皱褶,视网膜血管牵拉致血管弓夹角变小等不良预后。结论:IVC和IVR均为1型ROP治疗的有效手段,两者一次治愈率、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但IVR治疗的部分病情严重患儿有出现病变进展或不良预后的可能,需长期严密观察随访。
    25  伴有糖尿病的ARC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表的变化
    杨雨昆 文林 康黔 连浩
    2021, 21(5):872-8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5
    [摘要](681) [HTML](0) [PDF 425.80 K](976)
    摘要:
    目的:探讨伴有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及眼表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7-01/2019-01我院收治的190例19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伴有糖尿病的ARC患者(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无糖尿病的ARC患者230例23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OSDI评分、BUT、SⅠ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变异系数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wk,1、3mo,OS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1); 对照组患者术后1wk,1mo OS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1),术后各时间点OSDI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mo BUT,SⅠt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且两组之间BUT对比,观察组BUT更低,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wk,1、3mo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相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术后1wk,1mo较治疗前有差异(P<0.05),术后3mo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改变相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伴有糖尿病的ARC患者手术耐受性低,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泪膜稳定性与基础泪液分泌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变化,并且其特征较无糖尿病的ARC患者更加明显,临床应加强术中以及术后保护角膜内皮以及眼表面组织的保护能力。
    26  Pentacam系统评估白内障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变化
    周洋 陈婷研 美丽巴努·玉素甫
    2021, 21(5):876-8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6
    [摘要](756) [HTML](0) [PDF 455.03 K](930)
    摘要:
    目的:基于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期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变化。方法:选取2019-01/2020-01在我院眼科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6例116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3mo进行随访行Pentacam检查,获取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的平坦子午线屈光力、陡峭子午线屈光力、平均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等参数值。Spearman秩相关对各眼前节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w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均较术前变小,在术后1、3mo逐渐趋于术前水平; 术后1wk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总屈光力(平坦值、陡峭值、平均值)较术前增大,均在术后3mo趋于稳定。术后1wk角膜前表面散光、后表面散光、总散光较术前增大,后逐渐降低至术后3mo稳定。角膜前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正相关,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总屈光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其绝对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角膜总散光术前,术后1wk,3mo与角膜前表面散光相对应时期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散光相关性较小。结论:白内障手术导致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变化发生在术后3mo内,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可准确评估术前及术后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散光的动态变化,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27  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对角膜表面规则指数的影响
    张历浊 李忠政 金蕊 张瑜 李学艳
    2021, 21(5):881-8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7
    [摘要](643) [HTML](0) [PDF 461.03 K](890)
    摘要:
    目的:分析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7-01/2019-12秦皇岛视光眼科医院210例401眼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采取的矫正手术将其分为观察组110例205眼行SMILE,对照组100例196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6mm范围的非球面参数Q值和SRI。结果:术后3、6mo两组患者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观察组术后3、6mo、1a SRI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两组患者各时点非球面参数Q值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6mo,1a非球面参数Q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FS-LASIK相比,SMILE术后有相似的视力恢复效果,但SMILE术后SRI大、对非球面参数Q值影响小。
    28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脉络膜厚度的变化
    迪丽尼格尔·艾克拜尔 穆塔里甫
    2021, 21(5):885-8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8
    [摘要](658) [HTML](0) [PDF 476.91 K](979)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脉络膜厚度(CT)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APACG患者35例43眼,CPACG患者26例46眼和正常对照组46例81眼参与这项研究。EDI-OCT用于测量和比较APACG、CPACG及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距黄斑中心凹2mm鼻侧、颞侧、上方、下方的CT,分别标记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鼻2mm(N 2mm)、颞2mm(T 2mm)、上2mm(S 2mm)、下2mm(I 2mm)。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讨CT的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与APACG、CPACG的关系。结果:APACG,CPACG和正常对照组在所有位点的CT均无差异(P>0.05)。所有位点的CT与眼轴长度(AL)呈负相关。N 2mm、I 2mm还与年龄、前房深度(ACD)呈负相关,SFCT与年龄、AL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2mm与APACG存在相关性(P=0.029),OR值和95%的置信区间为0.975(0.953,0.997)。各位点CT与CPACG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AL、ACD是CT的相关因素。S 2mm的变薄与APACG相关。然而,CPACG与各位点CT不存在相关性。
    29  高度近视患者SMILE和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比较
    陈松林 郭露 郐莉 孔祥梅 黄朝霞 吕红彬
    2021, 21(5):890-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29
    [摘要](722) [HTML](0) [PDF 474.12 K](915)
    摘要:
    目的: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及Pentacam角膜地形图对比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分别行小切口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辅助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早期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03/09于我院行手术矫治的高度近视患者74例148眼,其中SMILE组43例86眼,FS-LASIK组31例62眼。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7d裸眼视力(UCVA)、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值(SR)、客观散射指数(OSI)、模拟对比度视力(VA 100%、VA 20%、VA 9%)、高阶像差(HOA)、水平彗差(Z13)、垂直彗差(Z-13)和球差(Z04)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年龄、等效球镜、UCVA、MTF cut off、SR、OSI、VA 100%、VA 20%、VA 9%、HOA、Z13、Z-13和Z04均无差异(P>0.05)。SMILE组术后1d OSI值高于FS-LASIK组(2.3±2.1 vs 1.8±1.1),术后7d无差异(1.2±0.7 vs 1.3±0.7)。FS-LASIK组术后1、7d HOA和Z04均高于SMILE组(P<0.001),但术后1、7d两组患者UCVA、Z13、Z-13、MTF cut off、SR、VA 100%、VA 20%、VA 9%均无差异(P>0.05)。结论:FS-LASIK术后早期更易引入角膜高阶像差和球差,而2mm切口的SMILE术仅在术后1d引入更高的散射,因此,高度近视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采用SMILE术较FS-LASIK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佳的视觉质量。
    30  标准化病人结合CBL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硕士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梁瀛 李汉林 仇雪梅 潘曈 周琼 裴重刚 邵毅 吴晓蓉 童桂芳
    2021, 21(5):895-8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0
    [摘要](663) [HTML](0) [PDF 470.96 K](1152)
    摘要:
    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SP)与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效果。方法:于2017-07/2019-07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病区2017、2018、2019级专业硕士研究生4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研究组20名采取SP+CBL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照组20名采取传统课堂带教学习(LBL)教学模式。两组教学师资、内容与时间(12mo)无差别,观察并比较两组学生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并针对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无明显差异,教学后研究组学生学习积极性、记忆效率、临床操作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均更具优势(P<0.05),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87.95±6.78分 vs 78.95±6.28分,82.20±4.53分 vs 75.95±4.05分,均P<0.05),且研究组学生对实行SP+CBL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显著高于实行LBL教学模式的对照组(P<0.05)。结论:SP与CBL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教学有显著优势。
    31  角膜缘保护技术在经上皮角膜交联术中的应用效果
    王萌萌 王晶晶 刘延东 李明然 尹会苏 张印博 董兴国
    2021, 21(5):899-9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1
    [摘要](708) [HTML](0) [PDF 580.29 K](942)
    摘要:
    目的:评估经上皮角膜交联(Epi-on CXL)术中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12我院收治拟行Epi-on CXL手术的双眼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15例30眼,将右眼15眼纳入试验组,术中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 左眼15眼纳入对照组,术中不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Sim-K平均值(Km)、角膜最薄点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及术后不适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mo时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均改善(P<0.05),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减小(P<0.05),术后3mo内泪膜破裂时间变短(P<0.05),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Km、角膜最薄点厚度、泪膜破裂时间、术后不适感方面均无差异(P>0.05),且试验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3.20±0.56d vs 3.73±0.96d,P=0.041)。结论:角膜缘保护技术能够缩短Epi-on CXL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初步证实了该技术在Epi-on CXL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3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后的临床观察
    张婉琪 王晓黎 袁超
    2021, 21(5):903-9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2
    [摘要](650) [HTML](0) [PDF 399.83 K](854)
    摘要: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视力变化及早期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6-05/2019-04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47眼,记录术后1d,1wk,1、3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房水细胞计数较术前增加,但术后1wk起房水细胞计数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3mo内所有术眼无严重术后眼部并发症发生。结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安全有效。
    33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的因素分析
    付燕 张月玲 顾朝辉 张海江 王丽英 耿任飞
    2021, 21(5):906-9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3
    [摘要](758) [HTML](0) [PDF 421.40 K](910)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PPV)术后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7-01/2019-01在我院确诊的RRD患者94例94眼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于PPV术前及术后1、6、12mo,至末次随访,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评分表(M-chart表)、OCT检查,并分析发生视物变形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mo,94眼中50眼(53%)存在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组平均M值为0.68±0.28,累及黄斑和未累及黄斑的RRD患者发生视物变形有差异(P<0.01),术后不同随访时间M值变化有差异(F=26.44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OR= 9.020,95% CI:1.808~45.011,P=0.007)、EZ完整性中断(OR=10.570,95% CI:2.909~38.400,P<0.01)是RRD复位术后视物变形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PV术后成功复位的RRD患者术后发生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和EZ完整性中断是发生视物变形的独立危险因素。
    34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黄斑血流及结构特征分析
    张占荣 臧冬晓 丁晓霞 郝义 王秋静 宋琛 王禹
    2021, 21(5):910-9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4
    [摘要](703) [HTML](0) [PDF 1.00 M](1310)
    摘要: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黄斑区血流及结构特征,并分析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8-01/2019-06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经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92例92眼为BRVO组,另选取同期基线资料与BRVO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8例38眼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OCTA技术观察3mm×3mm范围内黄斑区深层和浅层血流密度、深层和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分析BRVO患者上述参数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RVO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深层血流密度、浅层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血流密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均有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3,OR=1.152,95%CI 1.011~1.312)、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P=0.010,OR=1.260,95% CI 1.056~1.504)、黄斑中心凹厚度(P<0.01,OR=1.033,95% CI 1.021~1.045)均是视力的危险因素。BRVO患者深层及浅层血流密度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神经上皮层厚度均呈负相关(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与神经上皮层厚度、神经上皮层下积液高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利用OCTA可以观察BRVO患者视网膜血流状态及视网膜切面结构的变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观察B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病变特点。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浅层中心凹血流密度为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
    35  OCTA定量分析无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旁血流密度
    李海东 方伟 吴素兰 廉恒丽 徐小琼 董思思 沈丽君
    2021, 21(5):915-9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5
    [摘要](873) [HTML](0) [PDF 997.05 K](871)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无明显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临床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旁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01/12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连续就诊的NDR患者(NDR组)38例38眼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30例30眼纳入研究。两组受检者均行OCTA检查,选择视盘HD 4.5mm×4.5mm血流成像扫描模式,设备自带软件将视盘旁划分为鼻上(NS), 鼻下(NI), 下鼻(IN), 下颞(IT), 颞下(TI), 颞上(TS), 上颞(ST)和上鼻(SN)8个象限,测量平均及各象限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流密度(ppVD)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观察两组受检眼ppVD和pRNFL变化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NDR组各象限ppVD与pRNF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受检眼比较,NDR组患眼平均及NS、NI、IN、IT、TI、TS、ST和SN各象限ppVD均降低(P<0.05); 平均及各象限pRNFL厚度均降低,但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DR组TI、TS、SN、NS和NI象限pRNFL厚度与ppVD呈正相关(r=0.578、0.427、0.577、0.397、0.317,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尚无明显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前已经出现视盘旁血流密度下降,OCTA有助于早期监测。
    36  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吴小燕 麦圣龙 邢健强
    2021, 21(5):919-9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6
    [摘要](601) [HTML](0) [PDF 438.58 K](938)
    摘要:
    目的:分析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8-01/2019-12拟在本院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翼状胬肉患者116例116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58眼行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组5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地形图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角膜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术后1、3mo时的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较术前均显著上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3mo时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1、3mo SAI、SRI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SAI、S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见感染、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但观察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2wk时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较术前1wk时均有下降,且观察组术后2wk时的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翼状胬肉扩大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及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更利于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改善,并能降低眼部刺激症状发生率。
    37  学龄期儿童近视初诊时屈光状态分布与生物学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郑德慧 胡兰香 王慧霞 李传旭
    2021, 21(5):923-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7
    [摘要](652) [HTML](0) [PDF 644.40 K](883)
    摘要:
    目的:研究学龄期儿童初发并确诊为近视时的年龄、屈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眼轴、角膜散光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0-05/09于我院眼科门诊因视力下降就诊,并第一次诊断为近视的学龄期儿童196例391眼,排除患其它引起视力下降眼病的病例。按年龄分为6~8、9~10、11~12岁三组,按屈光度分为SE≤-1.00D、-1.00<SE≤-2.00D、-2.00<SE≤-3.00D、>-3.00D四组。所有儿童均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IOL Master、验光及眼底检查并记录结果,分析屈光度、年龄分布及与各屈光参数关系。结果:纳入病例中6~8、9~10、11~12岁年龄组分别有128眼(32.7%)、155眼(39.6%)、108眼(27.6%)。平均年龄9.29±1.64岁。各年龄组间等效球镜(SE)和眼轴(AL)均有差异(P<0.01)。SE≤-1.00D、-1.00<SE≤-2.00D、-2.00<SE≤-3.00D、>-3.00D屈光度组分别有134眼(34.3%)、162眼(41.4%)、74眼(18.9%)、21眼(5.4%)。平均SE为-1.54±0.89D。各屈光度组AL有差异(P<0.01)。SE与AL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overY)=12.373-0.577X, R2=0.286, β=-0.577, P<0.001。散光度与角膜散光间呈线性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overY)=0.084-0.502X, R2=0.389, β=-0.502, P<0.001。结论: 6~12岁的学龄期儿童初次确诊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年龄集中在9~10岁,屈光度以低度近视为主。AL增长与年龄、SE相关,儿童散光性屈光不正与角膜散光相关。
    38  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在评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中的应用
    霍冬梅 陈伟 聂丹洁 石帅 李绍伟
    2021, 21(5):927-9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8
    [摘要](1214) [HTML](0) [PDF 1.30 M](1279)
    摘要:
    目的: 利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评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居中性和视轴在人工晶状体的位置以及视远区、视近区在瞳孔区分配大小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1/2019-01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36例51眼。利用Itrace测量出的人工晶状体中心、视轴、α角、Kappa角、轴位,从而推算出视轴在人工晶状体的位置及瞳孔区视远区与视近区所占比例的改变。结果: 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大小为0.217±0.09mm,视轴在人工晶状体的分布为0.217±0.09mm,视轴在视远区及视近区均匀分布,与术后视力≥0.8与<0.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Kappa角的大小为0.187±0.079mm。Kappa角在y轴的位移为0.10±0.06mm,瞳孔的偏移所致视远区与视近区在瞳孔区的大小改变与术后视力≥0.8与<0.8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利用Itrace视功能分析仪测量的人工晶状体居中性及轴位数据可以推算视轴所处的区域以及视远区、视近区在瞳孔区分配的大小,从而辅助评估白内障术后植入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视觉质量。
    39  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在青少年屈光不正检测中的临床研究
    车敬斌 张加宾 袁祥文
    2021, 21(5):931-9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5.39
    [摘要](684) [HTML](0) [PDF 975.07 K](993)
    摘要:
    目的:研究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在青少年屈光不正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10在本院眼科就诊的69例青少年的数字可视化检影及传统视网膜检影检测结果,分析两种检测方式所测得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的相关性,并以临床检查结果为对照,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测量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轴向与传统视网膜检影比较均无差异(t=0.081、1.778、0.983,P=0.935、0.077、0.327),且呈显著正相关(r=0.745、0.572、0.941,均P<0.01); 同时,两种方法灵敏度相同,基于数字化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传统视网膜检影诊断屈光不正。结论:数字可视化检影装置检测青少年屈光不正与传统视网膜检影有良好的相关性,较后者,前者诊断屈光不正效能有提升,值得临床重视。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