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1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流密度的关系

      2021, 21(8):1309-13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1

      摘要 (1045) HTML (0) PDF 3.15 M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血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年龄为29.90±7.92岁,等效球镜屈光度为 -8.95±2.01 D。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获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分布图像并计算各层血流密度。直径6 mm的黄斑区分为9个亚区域: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外区各自分为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4个象限。比较黄斑不同亚区域的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差别,分析其与屈光度、眼轴、各层血流密度的关系。

      结果:旁中心凹区的4个象限中,上方神经纤维厚度最低,下方神经纤维厚度最高(均P<0.05)。中心凹外区4个象限中颞侧神经纤维厚度最低(均P<0.05)。中心凹外区上方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屈光度存在负相关(r= -0.356,P=0.024)。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与旁中心凹区鼻侧和下方象限,以及中心凹外区上方、鼻侧和下方象限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r=0.314、0.408、0.467、0.655、0.737,均P<0.05);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中心凹外区的上方象限呈负相关(r=-0.356,P=0.024)。

      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具有各象限不均匀分布特点。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局部神经纤维层变薄,并且存在区域特异性,部分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与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密度相关。

    • 25G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极浅前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1, 21(8):1315-1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2

      摘要 (765) HTML (0) PDF 476.77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巩膜瓣下25G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极浅前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例男性,10例女性),其中11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眼为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眼压不能控制,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及巩膜瓣下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降眼压药物、眼底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平均眼轴为21.5±0.6 mm,平均年龄为62.3±7.9岁。术前平均前房深度0.78±0.43 mm,术后1wk平均前房深度2.89±0.41 mm(P<0.001)。术后1wk平均眼压16.72±6.28 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43.28±9.38 mmHg显著下降(P<0.001)。均未发生如眼内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角膜内皮失代偿、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巩膜瓣下25G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极浅前房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 眼球按摩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疗效影响的Meta分析

      2021, 21(8):1319-13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3

      摘要 (725) HTML (0) PDF 3.79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眼球按摩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眼球按摩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疗效(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手术成功率)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发表时间不限。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共1 750例,1 757眼,纳入文献中效应量与术后眼压(IOP)相关的文献共10篇,分别对术后2wk,1、3mo眼压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性(I2>50%,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术后2wk,1、3mo两组患者IOP均有差异\〖WMD=-0.96,95%CI(-1.83,-0.09),P<0.05; WMD=-2.68,95%CI(-3.81,-1.55),P<0.05; WMD=-3.98,95%CI(-5.00,-2.96),P<0.05\〗。纳入文献中效应量与手术成功率相关的文献共9篇,随访时间为3-12mo。对其进行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97,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有差异\〖RR=1.41,95%CI(1.28,1.55),P<0.05)\〗。纳入文献中效应量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相关的文献共14篇,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的可能性很小(P=0.98,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有差异义\〖RR=1.33,95%CI(1.23,1.44),P<0.05\〗。

      结论:眼球按摩有助于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更有效地控制眼压并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 成人及儿童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性别差异

      2021, 21(8):1326-13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4

      摘要 (780) HTML (0) PDF 1.25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20~24岁成人和6~15岁儿童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性别差异。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名20~24岁的成人及227名6~15岁的儿童(按年龄分为5组:6~7岁,8~9岁,10~11岁,12~13岁和14~15岁)。整体运动觉功能应用随机点图法进行检测,包括具有相同运动方向(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随机点,其运动速度为1.0及5.0度/秒,本研究共检测4种情况下的整体运动觉功能。检查过程遵循“三下一上”的阶梯法心理物理学检查方法,被检者可以分辨具有相同运动方向的信号点的最小比例为整体运动觉阈值,每种情况下连续测量5次并取均值作为其最终阈值。应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年龄及性别对整体运动觉功能的影响。

      结果:信号点以1.0度/秒在垂直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均可影响整体运动觉(性别:F=10.533, P=0.001; 年龄:F=8.599,P<0.001),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13)及14~15岁男孩(P=0.030)。信号点以1.0度/秒在水平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亦可影响整体运动觉(性别:F=12.073,P=0.001; 年龄:F=8.724,P<0.001),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4)及14~15岁男孩(P=0.009)。信号点以5.0度/秒在垂直方向运动时,性别可影响整体运动觉(F=6.826,P=0.010),但是成人及儿童间无统计学差异(F=1.085,P=0.369),成人女性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2)。信号点以5.0度/秒在水平方向运动时,性别和年龄对整体运动觉的影响与同速度垂直方向相似(性别:F=7.775,P=0.006; 年龄:F=1.794,P=0.114),成人女性及14~15岁女孩的整体运动觉阈值高于成人男性(P=0.001)及14~15岁男孩(P=0.017)。

      结论:整体运动觉功能的性别差异仅存在于成人及大于14岁的儿童。

    • >实验论著
    • 电针对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脉络膜血流和内皮素-1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2021, 21(8):1333-13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5

      摘要 (747) HTML (0) PDF 2.40 M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探讨脉络膜内皮素-1(ET-1)、内皮素受体A(ETAR)及受体B(ETBR)的表达变化及电针治疗机制。

      方法:将54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透镜诱导组(LIM组)和电针+透镜诱导组(LIM+EA组)。NC组正常饲养,不干预; LIM组和LIM+EA组右眼配戴-6.00D透镜片,建立近视模型。造模2、4wk测量各组豚鼠屈光度、眼轴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脉络膜ET-1、ETAR和ETB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和LIM+EA组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均增加(均P<0.001); LIM+EA组与LIM组相比,屈光度和眼轴均减小(均P<0.05)。造模2、4wk后,与NC组相比,LIM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均降低(P<0.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增加(均P<0.05); 而LIM+EA组与LIM组相比,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升高(P<0.01),脉络膜ET-1、ETAR及ETBR 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

      结论:在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中,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脉络膜血流减少,而电针可能通过神经调控改善了脉络膜的血流,影响了血管剪切力,下调ET-1及其受体含量以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

    • miR-373靶向VEG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的作用

      2021, 21(8):1339-13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6

      摘要 (629) HTML (0) PDF 4.64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miR-373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的作用。

      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DR组(n=30),造模成功后的DR组大鼠分为模型组(n=10)、miR-373 agomir组(n=10)、agomir-NC组(n=10),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00μL生理盐水、miR-373 agomir(200nmol)、agomir-NC(200nmol),每周1次,共处理12wk。通过RT-q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iR-373和VEGFA mRN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373与VEGFA靶向关系,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A、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和agomir-NC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iR-373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VEGFA mRNA、Bax、p-PI3K和p-AKT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均P<0.05)。与agomir-NC组比,miR-373 agomir组大鼠视网膜组织miR-373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VEGFA mRNA及蛋白、Bax、p-PI3K和p-AKT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均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VEGFA是miR-373的靶基因。

      结论:miR-373通过靶向VEGFA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机制可能与miR-373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 >实验研究
    • 成纤维活化蛋白在眼睑基底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2021, 21(8):1345-13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7

      摘要 (681) HTML (0) PDF 1.64 M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培养、分离、纯化、鉴定眼睑基底细胞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及正常眼睑皮肤成纤维细胞(NFs),将两种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成纤维活化蛋白(FAP)表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探究FAP以及CAFs在眼睑基底细胞癌发病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将眼睑基底细胞癌及眼睑正常皮肤组织块贴壁培养获得原代CAFs及NFs,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纯化的两种细胞第3代的细胞形态并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SP法)鉴定两种细胞;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活力; 通过RT-q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其FAP mRNA、蛋白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差异。

      结果:眼睑CAFs呈长梭形或纺锤形,胞质突明显减少,而胞浆内具有较多颗粒,细胞体积差异明显,排列紊乱且密集,丧失接触抑制,存在明显的重叠生长现象; NFs呈长梭形,但胞浆内颗粒少见,细胞体积较均一,放射状排列,存在接触抑制,未见重叠生长。眼睑CAFs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NFs。RT-qPCR法检测眼睑CAFs中FAP mRNA相对于内参的表达量为3.672±0.221,明显高于眼睑NFs中的含量1.034±0.024(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种细胞中FAP蛋白表达水平发现,FAP在眼睑CAFs中高表达,而眼睑NFs中几乎不表达(P<0.05)。

      结论:眼睑CAFs与眼睑NFs在形态结构、生长增殖、生长因子表达等生物学特征方面发生了显著改变,提示肿瘤微环境随眼睑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进而诱导NFs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发生改变,最终转变为CAFs。此外,眼睑CAFs较NFs高表达分泌FAP,表明肿瘤细胞微环境中FAP可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眼睑基底细胞癌浸润性生长有一定关系。

    • >临床论著
    • HMGA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2021, 21(8):1351-13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8

      摘要 (541) HTML (0) PDF 2.63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蛋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UM)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抑制该基因表达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2/2019-08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M患者53例53眼,同期留取因外伤摘除眼球的正常葡萄膜组织34例34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HMGA1蛋白表达。将体外培养的人UM细胞系M23分为HMGA1下调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分别转染HMGA1干扰序列、阴性对照序列和不作任何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术检测HMGA1 mRNA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结果:UM组织中HMGA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7%,高于正常葡萄膜组织中的29%(P<0.001); 与未发生巩膜浸润、未累及睫状体和未发生眼外生长相比,HMGA1蛋白在发生巩膜浸润、累及睫状体和发生眼外生长的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升高(均P<0.05)。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HMGA1 mRNA在HMGA1下调组细胞中相对表达量降低,且HMGA1下调组细胞培养24、48、72、96h时吸光度OD值降低,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均P<0.05)。

      结论:UM组织中HMGA1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下调M23细胞中HMGA1表达可减少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

    • 三种不同手术对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及高阶像差的比较

      2021, 21(8):1356-13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09

      摘要 (789) HTML (0) PDF 502.51 K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TG-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及高阶像差的效果。

      方法:纳入2019-12/2020-02本院屈光中心收治的296例586眼单纯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在明确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患者自行选择接受FS-LASIK、TG-LASIK、SMILE手术,其中FS-LASIK组95例189眼,TG-LASIK组104例205眼,SMILE组97例192眼。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12mo时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

      结果:术后6、12mo各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均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6、12mo TG-LASIK组角膜表面规则指数、表面非对称指数均显著低于SMILE组、FS-LASIK组(P<0.05); SMILE组、FS-LASIK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12mo时FS-LASIK组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术后6mo时三叶草像差高于TG-LASIK组、SMILE组(P<0.05); 术后6、12mo时SMILE组球差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6、12mo时TG-LASIK组在无眩光及有眩光时12.0、18.0c/d频率下对比敏感度显著高于SMILE组、FS-LASIK组(P<0.05)。

      结论:FS-LASIK、TG-LASIK、SMILE三种手术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但TG-LASIK术后像差增加较小,角膜形态更规则,视觉质量更高。

    • >文献综述
    • CX3CR1及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 21(8):1363-13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0

      摘要 (775) HTML (0) PDF 482.57 K (3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是临床主要一类致盲性眼病,病因复杂并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性损伤。CX3CR1是趋化因子CX3CL1的特异性受体,二者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参与全身各项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近年来研究指出CX3CR1调节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二者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趋化因子受体CX3CR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此类疾病研究及治疗提供思路及方向。

    • 炎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2021, 21(8):1368-1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1

      摘要 (656) HTML (0) PDF 480.83 K (1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神经退行性病变、炎症和血管交替的再生与损伤共同促进DR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视网膜的慢性低度炎症是DR的一个关键因素,是DR更为早期的表现,然而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就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进行综述。

    • 中药单体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1, 21(8):1373-13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2

      摘要 (533) HTML (0) PDF 509.63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导致视网膜中微血管的不可逆性损伤,是糖尿病患者首要致盲性眼病。DR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新生血管形成等因素。临床上多以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术或药物治疗为主。我国传统中药组方与中药单体在DR治疗,特别是视网膜保护方面具有独特功效,为DR治疗提供有益补充。本文综述了代表性中药组方与中药单体在DR治疗中的应用实践与作用机制,以期为DR的临床治疗与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 环状RNA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1, 21(8):1378-13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3

      摘要 (811) HTML (0) PDF 476.44 K (1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近十年全基因组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非编码RNA得到深度挖掘,环状RNA(circRNA)也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门。circRNA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眼科学疾病中也已展开相关研究。本文将重点对环状RNA的机制以及在各种眼科疾病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发现进行综述,并就circRNA在眼科疾病中的潜在临床意义作简要探讨。

    • 眼部瘙痒的发生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2021, 21(8):1383-13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4

      摘要 (704) HTML (0) PDF 416.85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部瘙痒是眼表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人们对眼部瘙痒发生机制了解甚少,临床上往往只能通过使用滴眼液来暂缓眼部不适,眼部瘙痒常常令患者感到无比痛苦和不适。瘙痒感由初级神经元传入,主要是小直径无髓鞘的传入神经元纤维,其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这些神经元将瘙痒感从皮肤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中,这些传入神经与背角中的次级神经元突触相连并向大脑发出信号。瘙痒感觉神经元通常被认为是痛觉神经元的一个亚群。强度编码理论认为,在低发射率下,神经元的活动会导致瘙痒的感觉。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Mas相关G蛋白偶联受体(Mrgpr)蛋白的一个主要功能是瘙痒,并且多数Mrgprs(所有MrgprA、MrgprB和MrgprC亚家族成员、MrgprD)几乎是排他的表达于特定的背根和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本综述将介绍眼部瘙痒的发生机制及信号通路、Mrgpr蛋白在眼部瘙痒方面的作用,并为眼部瘙痒的治疗提供参考。

    •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现状

      2021, 21(8):1386-13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5

      摘要 (798) HTML (0) PDF 450.10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属于可避免、可控的儿童主要致盲性及低视力眼病。筛查是早检出、早干预和早治疗的前提和关键措施,对降低儿童致盲率及视力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我国ROP筛查和发病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ROP的防治提供参考。

    • 炎症调控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2021, 21(8):1390-13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6

      摘要 (638) HTML (0) PDF 849.97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尚未得到完全阐述。多项研究已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研究发现,许多“热点”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通过复杂交织的炎症径路,参与疾病发生的核心环节。特别是在病理性新生血管发生时,上述炎症因子与血管生成因子相互促进,极大地增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本文就炎症机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与新生血管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近视性视网膜劈裂研究进展

      2021, 21(8):1394-13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7

      摘要 (999) HTML (0) PDF 485.54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性视网膜劈裂(MRS)是病理性近视的一大并发症。目前MRS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玻璃体后皮质及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引被认为会导致视网膜劈裂的形成。另外,眼轴长度的延长和视网膜小动脉牵拉也与MRS的发病机制有关。MRS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部B超及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结果。在MRS自然病程中,通常视力和视网膜厚度长期保持稳定,而引起黄斑部病变会导致视力逐渐下降,如黄斑裂孔、中央凹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MRS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玻璃体切除术、黄斑扣带术等。本文主要对病理性近视视网膜劈裂的发病机制、检查方法、自然病程转归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1, 21(8):1399-14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8

      摘要 (1155) HTML (0) PDF 499.27 K (1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包括脉络膜增厚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肥厚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PPE指脉络膜厚度永久性异常增加,表现为脉络膜大血管层(Haller层)扩张,压迫其周围的中血管层(Sattler层)和毛细血管层(Choriocapillaris层),导致RPE供血不足,引起一系列色素上皮病变。其余3种疾病可由脉络膜增厚性色素上皮病变进展而来,对于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的发病特征、影像学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为该类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泪腺腺样囊性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1, 21(8):1404-14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19

      摘要 (490) HTML (0) PDF 449.00 K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泪腺腺样囊性癌是泪腺最常见的恶性上皮肿瘤,具有易复发、易转移及预后差的特点,目前临床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但其生存率仍低。因此,进一步研究泪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泪腺腺样囊性癌的生物标志物尤为迫切。本文将对泪腺腺样囊性癌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2019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管理实用指南解读

      2021, 21(8):1408-14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0

      摘要 (795) HTML (0) PDF 467.55 K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 G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有眼眶组织炎症。本实用指南由一组不同学科领域成员组成的研究小组负责编写。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全面解读,希望能为GO的日常临床实践的诊断提供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 IL-17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1, 21(8):1412-14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1

      摘要 (820) HTML (0) PDF 475.33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自身免疫疾病和许多炎性疾病的重要促炎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17在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对IL-17在角膜炎、干眼、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治疗这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 >Meta分析
    • 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对角膜溃疡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

      2021, 21(8):1417-14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2

      摘要 (724) HTML (0) PDF 6.94 M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对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维生素C”“角膜溃疡”为关键词,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治疗角膜溃疡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02; 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运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检验,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32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4 51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联合常规治疗; 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OR=4.61,95%CI:3.70,5.74);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24,95%CI:0.18,0.31); 同时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MD=-6.29,95%CI:-7.08,-5.51); 32项研究对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不充分。对总有效率、复发率以及治愈时间进行Egger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和治愈时间存在发表偏倚,但通过剪补法分析得知存在的发表偏倚未对结果造成影响。

      结论: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治疗角膜溃疡具有一定可行性,临床疗效、治愈时间以及复发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证据强度较低,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从而提高维生素C治疗角膜溃疡疗效的证据强度。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DR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2021, 21(8):1426-14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3

      摘要 (677) HTML (0) PDF 5.31 M (1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和血管密度(VD)的变化。

      方法:对OCTA在DR诊断中的应用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搜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到2020-09-20。仅检索中英文文献。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资料,包括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血管线性密度(VDDCP)、浅层FAZ面积和周长。绘制森林图、漏斗图,并采用Begg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果:共检索得24篇文献,纳入2 305眼。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各指标均有差异(VDSCP:WMD=-5.78,95% CI:-7.67~-3.88,P<0.05; VDDCP:WMD=-5.08,95% CI:-6.49~-3.67,P<0.05; FAZ周长:WMD=0.57,95% CI:0.36~0.78,P<0.05; FAZ面积:WMD=0.08,95% CI:0.06~0.10,P<0.05)。

      结论:DR患者FAZ面积更大,周长更长,与DR患者对比,对照组FAZ的VD较高。虽然目前OCTA的实际适用性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OCTA在DR中的诊断价值可能会变得明显。

    • >临床研究
    • 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2021, 21(8):1435-14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4

      摘要 (740) HTML (0) PDF 481.70 K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变化水平。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02/2020-10在本院确诊的PACG住院患者306例和体检正常者126名。根据平均视野缺损(MD)大小,将PACG患者分为轻度组(MD≤6dB)、中度组(612dB)。收集纳入研究对象的眼科检查数据和人口学资料。采用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外周血(RDW)、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含量(HG)、白细胞计数(WBC)、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肌酐(Cr)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PACG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疾病史无差异(P>0.05)。PACG组RDW水平(12.64%±0.96%)高于对照组(12.45%±0.49%)(t=2.132,P=0.034)。轻度PACG组RDW水平显著低于中度PACG组和重度PACG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CG组RDW水平与IOP(r=0.148,P=0.002)、MD(r=0.141,P=0.013)呈正相关、与MS(r=-0.154,P=0.007)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DW对MD具有正向影响(β=1.405,P=0.018,95% CI:0.240~2.570)。

      结论:PACG患者RDW水平高于正常,且RDW水平可以评估PACG疾病进展情况。

    • 曲安奈德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2021, 21(8):1440-14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5

      摘要 (714) HTML (0) PDF 484.86 K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曲安奈德(TA)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2016-01/2020-01在本院诊治的BRVO继发ME患者147例14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3眼)和对照组(74眼),观察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对照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随访6mo,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指标。

      结果: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均较治疗前改善; 治疗后1mo时观察组BCVA优于对照组(0.22±0.15 vs 0.27±0.13,P<0.05); 治疗后6mo时观察组中年龄<50岁患者BCVA显著优于对照组中年龄<50岁患者(0.09±0.04 vs 0.14±0.06,P<0.05),两组中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型患者BCVA均显著优于囊样水肿(CME)型与混合型患者,CME型患者BCVA均显著优于混合型患者(P<0.05),但两组之间各ME分型亚组患者BCVA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后3mo时观察组CMT高于对照组(309.76±84.24μm vs 258.75±88.76μm,P<0.01)。治疗后1wk,1、3、6mo时观察组眼压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mo时,两组浅层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深层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则未见明显改变(P>0.05)。观察组眼压升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8.8% vs 14.9%),玻璃体腔注射次数低于对照组(1.21±0.74次vs 3.62±2.08次)。

      结论:TA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BRVO继发ME可短期内将视力维持在一定水平,在视力、CMT上的获益与康柏西普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相当,但存在眼压升高现象,需加强眼压监测。

    • NAION患者眼压干预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2021, 21(8):1445-14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6

      摘要 (582) HTML (0) PDF 407.76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眼压干预前后眼部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2-07/2018-09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就诊的NAION患者92例 92眼,其中46例患者仅行基础治疗,未做降眼压处理,作为常规治疗组。另外4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布林佐胺滴眼液联合溴莫尼定滴眼液进行降眼压治疗,作为眼压干预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平均缺损(M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眼压、BCVA(LogMAR)、MD、RNFLT、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PI和RI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4d后,两组患者眼压、BCVA(LogMAR)、MD和RNFLT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眼压干预组改善效果更好(P<0.05); 两组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PI均较治疗前增加,RI较治疗前降低; 且眼压干预组眼动脉PSV、EDV、RI、PI和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RI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变化更显著(P<0.05)。

      结论:眼压干预治疗可显著改善NAION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视力。

    • 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1, 21(8):1449-14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7

      摘要 (693) HTML (0) PDF 2.02 M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法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01/12收治的双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5例50眼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术中随机对每位患者其中1眼采用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A组,25眼),另1眼采用传统缝线法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B组,25眼)。记录两组患眼手术时间,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眼舒适感、移植物固定稳定性、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13.5±2.1min)明显少于B组(26.6±7.2min)。术后1d,1、2wk,1、3、6mo,A组患眼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瘙痒等不适感均低于B组,至6mo后两组不适感均消失。A组术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稳定性良好,术后1、3mo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B组。A组未见翼状胬肉复发,B组出现翼状胬肉复发1眼。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无缝线角膜绷带镜固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术后舒适感好,复发率低,与传统缝线法相比可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 >临床报告
    • 23G玻璃体切除系统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021, 21(8):1453-14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8

      摘要 (627) HTML (0) PDF 980.73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23G玻璃体切除系统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17-11/2018-12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3~8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11例19眼,应用23G玻璃体切除系统从角巩膜缘切口进入前房,行前囊膜环形切除、白内障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环形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24mo,观察患儿视力、眼压及眼部情况。

      结果:所有患儿均术程顺利。术中前房稳定,晶状体囊膜环形切除精准,人工晶状体Ⅰ期植入。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仅1例患儿眼压高于25mmHg,予以药物降眼压后控制在正常范围。随访期间所有患儿角膜透明,无前房出血,无瞳孔变形,人工晶状体居中、正位,视轴区透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23G玻璃体切除系统用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中创伤小,切除晶状体囊膜精准,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干眼情况

      2021, 21(8):1457-14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29

      摘要 (600) HTML (0) PDF 450.64 K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患者干眼相关的临床变化,评价其眼表疾病的严重程度。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09/10拟行ICL植入手术矫正近视的患者50例5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和角膜染色评分(Oxford法)、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量(SⅠ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检查。

      结果:OSDI问卷评分在术后1wk,1mo时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至术后3mo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染色评分在术后3mo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o与术后1wk比较有差异(χ2=5.267,P=0.022)。角膜染色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和OSDI问卷评分呈显著的正相关(rs>0,P<0.05)。TBUT在术后1wk及1mo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3mo恢复至术前水平。SⅠt和下睑中央泪河高度在术后各个时间点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

      结论:ICL植入术后早期会影响患者眼表泪膜的稳定性,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干眼相关症状,OSDI问卷评分可以评价其主观不适症状。但到术后3mo,患者眼表泪膜稳定性恢复至术前水平。角膜染色阳性评分越高的患者,干眼相关症状越明显。

    • 白内障患者术前术中细菌培养及药物干预研究

      2021, 21(8):1461-14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0

      摘要 (597) HTML (0) PDF 443.82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睑缘(睫毛根部睑板腺开口处)和结膜囊应用不同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及不同结膜囊冲洗液冲洗结膜囊后的灭菌效果。

      方法:选取2015-01/11在我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16例216眼随机分成A(72眼)、B(72眼)、C(72眼)三组,术前分别采用3g/L妥布霉素滴眼液、5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上述两种滴眼液点眼; 再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110眼)和聚维酮碘组(106眼),分别于术野常规消毒后手术正式开始前使用1.6g/L莫西沙星和5g/L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分别于入院未用药前、手术未消毒前及结膜囊冲洗后采集术眼睑缘和结膜囊标本,术毕采集结膜囊标本并抽取前房水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白内障患者术前睑缘、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6.6%、25.0%。A、B、C组患者应用不同抗生素滴眼液点眼前后睑缘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6.1%和36.1%、84.7%和31.9%、88.9%和30.6%; 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0%和11.1%、26.4%和11.1%、23.6%和8.3%。采用莫西沙星和聚维酮碘组进行结膜囊冲洗前后睑缘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3.6%和10.9%、32.1%和10.4%; 结膜囊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0、10.4%和0。

      结论:白内障术前联合使用3g/L妥布霉素和5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清洁睑缘和结膜囊效果更佳,5g/L聚维酮碘和1.6g/L莫西沙星均可作为白内障术前结膜囊冲洗液使用。

    •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异常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2021, 21(8):1465-14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1

      摘要 (791) HTML (0) PDF 959.89 K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角膜内皮形态异常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18-01/2020-01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2 000cell/mm2,但形态异常的72例90眼作为病例组,以形态正常的120例158眼作为对照组,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检测术前、术后1wk,1、3mo时C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百分比(HEX)、中央角膜厚度(CT)的变化,分析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CD、CV、HEX、CT术后1wk,1mo比较均有差异,而术后3mo两组间CD、HEX有差异,而CV、CT无差异。

      结论:CD正常而形态异常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损伤程度更重,术前应充分重视,术中同样需要保护角膜内皮,谨慎操作。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黄斑形态的影响

      2021, 21(8):1469-14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2

      摘要 (561) HTML (0) PDF 1.60 M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黄斑形态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06/2020-05行白内障手术患者79例79眼,分为研究组(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38例38眼)和对照组(行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1例41眼)。采用OCT的共焦激光成像技术,收集术前1d,术后1wk,1mo的黄斑小凹厚度和黄斑小凹区、内环区、外环区3个区域平均视网膜厚度,并将术前术后及组间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wk,1mo时,黄斑小凹厚度、小凹区厚度、外环区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P>0.05);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内环区黄斑厚度有差异(P<0.001)。其中研究组术后1wk内环区黄斑厚度较术前轻度增加,但无差异(P=0.057),术后1mo较术前和术后1wk均明显增加(均P<0.001)。对照组术后1wk,1mo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均P<0.001),术后1mo较1wk仍轻度增加(P=0.017)。内环区组间比较:术后1wk内环区黄斑厚度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t=6.233,P<0.05); 术后1mo内环区黄斑厚度仍略高于研究组(t=7.055,P<0.05)。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无明显增加黄斑损害的风险,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早期发生黄斑水肿的概率更低,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手术选择。

    •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ME对黄斑区微循环的短期影响

      2021, 21(8):1473-14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3

      摘要 (673) HTML (0) PDF 2.01 M (10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A)观察康柏西普和阿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时,黄斑无血管区面积(FAZ)、形态以及血流密度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择26例DME患者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阿柏西普,利用OCTA观察注药前、注药后1、7、30d的FAZ、黄斑无血管弓周长(PERIM)、非圆指数(AI),及中心凹300μm宽度内的血管密度(FD-300)的变化,分析抗VEGF药物对黄斑区微循环的影响。同时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中心厚度(CFT),BCVA记录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使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方法,比较注药前、注药后1、7、30d FAZ、PERIM、AI、FD-300、BCVA、CFT的情况; 采用Bonferroni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用来评估BCVA(LogMAR)的变化与FAZ、CFT相关性。

      结果:注射抗VEGF药前FAZ为0.296±0.022mm2,注药后1d检测到FAZ增大到0.339±0.024mm2(P=0.015),术后7、30d FAZ与术前无差异(P=0.084、0.224)。与治疗前比较,术后BCVA有明显变化,CFT下降,抗VEGF治疗有效。PERIM、AI及FD-300在注药前后不同时间差异均不显著(F=2.598,P=0.059; F=0.438,P=0.726; F=0.594,P=0.621)。BCVA(LogMAR)与FAZ、CFT正相关(r=0.273,P=0.005; r=0.200,P=0.042),二者均影响BCVA。

      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后1d内FAZ可能短暂变大。注药1wk后FAZ减少,并伴有视力提高。选择适当的OCTA参数能提供可靠的客观测定方法。

    • 巩膜扣带术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2021, 21(8):1479-14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4

      摘要 (602) HTML (0) PDF 631.67 K (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收集2016-10/2020-01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36眼,女18眼,平均年龄24.92±11.99岁,视网膜脱离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12、25、17眼; 累及黄斑47眼; 视网膜下增生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26、23、5眼; 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21±0.77;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SB,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52眼(96%),视网膜未复位2眼(4%),再行玻璃体手术后复位。平均随访时间为19.17±11.15mo,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61±0.40,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有差异(P<0.01)。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在正确适应证选择的前提下,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有较好的成功率。

    • 可吸收眶底板在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修复术中的应用

      2021, 21(8):1482-14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5

      摘要 (602) HTML (0) PDF 1.35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治疗,以及可吸收眶底板在术中的应用,为临床诊治积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患者55例55眼,骨折部位均为单纯性下壁骨折。所有骨折患者均采用下睑结膜入路,术中还纳嵌顿的眼外肌及眶组织,修剪可吸收眶底板成适当大小并塑形后植入眶内。通过患者术前术后的眼部检查及眼眶CT扫描来评价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治疗效果。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术后效果评价指标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通过术后的眼眶CT检查发现骨折都得到良好的解剖复位,经手术治疗患者复视、眼球运动受限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手术时间距离受伤时间越早,术后恢复效果越好。同时可吸收眶底板在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修复术中应用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结论:手术是治疗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有效方法,受伤后应尽早手术,并且可吸收眶底板是一种较好的眼眶修复材料。

    • 深外侧壁联合内侧壁眼眶减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021, 21(8):1486-14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6

      摘要 (609) HTML (0) PDF 960.55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深外侧壁联合内侧壁眼眶减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分析我科既往住院患者病历,纳入2019-01/2020-05在我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深外侧壁联合内侧壁眼眶减压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视力、暴露性角膜炎恢复情况、突眼度、眼压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纳入研究的对象中,有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病变(DON)8例9眼,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0.78±0.15,术后1mo 0.36±0.12,与术前视力相比有差异(P<0.01),术后6mo 0.38±0.12,与术后1mo无差异(P=0.594)。术前眼球突出度23.75±2.55mm,术后1mo为14.85±1.53mm,与术前突眼度相比有差异(P<0.01),术后6mo为14.60±1.64mm,与术后1mo基本保持稳定(P=0.658)。术前眼压25.56±3.23mmHg,术后1mo为18.42±2.35mmHg,与术前相比有差异(P<0.01),术后6mo眼压降至15.82±2.57mmHg,与术后1mo眼压相比有差异(P<0.01)。术前有暴露性角膜炎6例6眼,术后1mo有4眼好转,2眼治愈,术后6mo 6眼全部治愈。术后患者复视情况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并有部分患者复视症状在此后6mo持续好转,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结论:深外侧壁联合内侧壁眼眶减压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眼突,对DON及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也有良好的疗效,并发症少,是治疗严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有效手术方案。

    • 高度近视行Trans-PRK术中联合MMC对术后haze的影响

      2021, 21(8):1490-14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7

      摘要 (813) HTML (0) PDF 665.00 K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0.02%丝裂霉素C(MMC)治疗高度近视预防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我院2016-01/2017-12行Trans-PR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9例142眼,其中94眼联合使用0.02% MMC设为MMC组,MMC的使用时间为30~45s; 48眼未使用MMC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规律使用类固醇激素滴眼液治疗4mo,随访6mo。采用树模型分析探讨不同相关因素与haze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按照Fantes分级进行haze评估。MMC组术后haze发生率为8.5%(8/94),对照组为33.3%(16/48)(P=0.001)。树模型结果显示,切削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是haze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当切削光区直径≤5.6mm时发生haze的可能性越大,当切削光区直径>5.6mm时,最大切削深度成为haze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对于薄角膜及角膜形态异常的高度近视患者,在选择Trans-PRK治疗时应考虑切削光区直径及切削深度,同时应联合使用0.02% MMC,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haze发生。

    • SMILE手术治疗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术后1a视觉质量分析

      2021, 21(8):1494-1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8.38

      摘要 (696) HTML (0) PDF 1.68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治疗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术后1a视觉质量的变化特点。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07/12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患者85例85眼,术后随访1a,观察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等效球镜度(SE)等情况,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并测量全角膜高阶像差及客观视觉质量。

      结果:术后1a,本组患者SMILE手术有效性指数1.08,其中84眼UDVA(99%)达到或高于术前CDVA,22眼(26%)UDVA高于术前CDVA 1行; 手术安全性指数1.04,其中59眼(69%)CDVA与术前CDVA一致,24眼(28%)CDVA较术前CDVA增加1行,2眼(2%)CDVA较术前CDVA增加2行; 85眼(100%)等效球镜度均在±0.50D范围内; 术前预期矫正SE与术后实际矫正SE呈高度线性相关(Y=0.9949X-0.0033; R2=0.9977); 本组患者6mm瞳孔直径下全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加(P<0.001); 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和斯特列尔比(SR)均高于术前(P<0.05)。

      结论:SMILE手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稳定、预测性良好,矫正中低度散光准确性好,术后视网膜成像质量优于术前。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