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1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不同联合手术治疗伴有和不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21, 21(9):1499-15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1

      摘要 (743) HTML (0) PDF 447.43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对伴有和不伴有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01~2017/12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被确诊的37例39眼伴有和不伴有玻璃体积血的NVG(虹膜房角黏连超过180°)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玻璃体积血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0.5mg(0.05mL)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没有玻璃体积血的20例21眼(第1组)患者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4d行EX-PRESS(P50)青光眼引流器植入,在青光眼引流器植入后2wk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伴有玻璃体积血的17例18眼(第2组)患者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4d行玻璃体切除联合EX-PRESS(P50)青光眼引流器植入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并且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填充空气或硅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mo。

      结果:第1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差异(P>0.05); 第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mo BCVA有差异(P<0.05); 第1组患者术后1d,1wk、1、3和6mo眼压分别为20.5±4.3mmHg,19.6±3.8mmHg,20.1±3.7mmHg,19.9±4.2mmHg和19.3±2.9mmHg。第2组患者术后1d,1wk、1、3和6mo眼压分别为22.3±3.7mmHg,20.6±2.8mmHg,20.4±3.8mmHg,18.9±4.1mmHg和19.3±3.4mmHg。第1组和第2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眼压(P<0.05),在随访期间3眼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复发,故再行1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1wk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能够有效降低伴有和不伴有玻璃体积血的NVG(虹膜房角黏连超过180°)患者的眼内压。

    • 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中心凹分布研究

      2021, 21(9):1504-15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2

      摘要 (669) HTML (0) PDF 553.31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

      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Ⅸ、Ⅹ型后巩膜形态眼。将眼底后极部区域分为1、2、3区域。测量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垂直线的水平距离(HDFCO)、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水平线的垂直距离(VDFCO)和视力。研究在高度近视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心凹位置的分布。

      结果:在后极部1区,3眼(1.5%)均来自A组。在后极部2区,117眼(56.5%)来自A组,15眼(7.2%)来自B组,13眼(6.3%)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 037±507、4 771±509、5 585±773μm(F=8.38,P<0.01)。三组VDFCO分别为615±297、643±322、504±363(F=0.87,P=0.41)。在后极部3区,43眼(20.7%)来自A组,7眼(3.4%)来自B组,9眼(4.4%)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 048±683、4 444±540、5 293±840(F=3.13,P=0.05)。三组VDFCO分别为1 385±484、1 225±201、1 664±318μm(F=2.18, P=0.12)。中心凹位于2区和3区的高度近视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4.87±0.22 和 4.77±0.27(t=-1.55,P=0.12)。

      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位置在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发生轻微变化,对最佳矫正视力无影响。

    • 普通用户电子设备使用距离的特征分析

      2021, 21(9):1508-15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3

      摘要 (619) HTML (0) PDF 1.96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普通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电脑的工作距离(WD)及移动电话使用距离(MPUD)的特征。

      方法:横向描述性研究。经过筛选后,纳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电脑超过2h的专业人员100例,年龄20-62(平均41.2)岁,测量每位受试者工作环境中使用电子设备/电脑的工作距离(WD)、手臂长度和MPUD。

      结果:纳入受检者WD明显长于MPUD(61.22±12.35 vs 32.22±6.35 cm; P<0.001),MPUD明显短于臂长(74.44±4.65 cm; P<0.001)。4%和91%的受检者WD和MPUD分别小于或等于40 cm。WD与MPUD、手臂长度均呈弱相关性(r=0.387,P<0.001; r=0.260,P<0.001)。不同职业受试者WD有显著差异(P=0.021),军队人员相比大学研究人员和讲师的WD更长(P=0.025)。

      结论:普通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电脑的工作距离与移动电话使用距离差别较大,移动电话使用距离较近,这对于矫正老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实验论著
    • 多西环素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

      2021, 21(9):1515-15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4

      摘要 (760) HTML (0) PDF 1.86 M (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环素(DOX)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s)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CK)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的HPFs。分别设置对照组、DOX低、中、高浓度(50、100、200mg/L)组,应用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各组HPFs活力及迁移能力,利用细胞三维培养及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各组细胞VM生成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

      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呈梭形且Vimentin阳性表达,CK阴性表达,符合成纤维细胞特性。与对照组相比,DOX组细胞活力、迁移能力、VM密度及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DOX各浓度组组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HPFs形成的VM密度与MMP-9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49、0.960,均P<0.05)。

      结论:DOX可通过减少MMP-9及VEGF的表达抑制HPFs的活力及迁移能力,减少VM的形成,提示MMP-9和VEGF可能是翼状胬肉形成VM的分子机制。

    • >实验研究
    • 基于内皮细胞/周细胞构建大鼠视网膜血管新生体外三维模型

      2021, 21(9):1520-15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5

      摘要 (603) HTML (0) PDF 984.25 K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ECs)和周细胞(RMPs)的大鼠视网膜血管新生体外三维模型。

      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及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选用第3~7代经鉴定后的细胞用于研究,采用细胞示踪剂对细胞进行染色,混合后按表面培养法接种于Matrigel,动态观察,并检测血管新生期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

      结果:培养12h时,RMPs被ECs招募,聚集成大小不等细胞团块; 24h时,ECs/RMPs共同形成复杂的三维血管样条索网; 48h时,网状结构出现明显崩解,仅保持少量不完整的简单网状结构; 72h时,血管样条索网完全崩解。在三维模型发生过程中,VEGF-A的表达量升高; 退化时,VEGF-A的表达量下降。

      结论:成功基于视网膜微血管全成分细胞ECs和RMPs构建了大鼠视网膜血管新生体外三维模型。

    • >临床论著
    • 白内障超乳摘除IOL植入联合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2021, 21(9):1524-15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6

      摘要 (533) HTML (0) PDF 471.06 K (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IOL)联合经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CP)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9-01/12在本院眼科诊治的58例64眼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入院顺序,依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研究对象分为ECP组27例30眼、小梁切除术(TRAB)组31例34眼; ECP组接受Phaco+IOL联合ECP,TRAB组接受Phaco+IOL联合TRAB; 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相关参数变化。

      结果:ECP组手术完全成功率高于TRAB组(83% vs 59%,P<0.05); 两组术后视力情况优于术前,术后眼压均下降(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 ECP组术后角膜内皮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平均细胞面积、角膜中心厚度均低于TRAB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TRAB组(P<0.05); 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均上升(P<0.05),但组间均无差异(P>0.05); ECP组患者中需药物控制的高眼压、高眼压总发生率显著低于TRAB组(均P<0.05)。

      结论:较TRAB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ECP治疗可获得更佳的手术完全成功率,对角膜细胞的影响也更小。

    • 术前应用人工泪液联合rbFGF对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术后眼表功能及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 21(9):1529-15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7

      摘要 (637) HTML (0) PDF 1.08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术前应用人工泪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对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术后眼表功能和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02/2020-02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118例11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59眼,对照组术前采用人工泪液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人工泪液联合rbF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眼表功能指标\〖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染色评分(FL)\〗、泪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并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评价两组患者眼表功能及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OSDI、BUT、SⅠt、FL、IL-6、TNF-α、MDA、SOD、LPO、TAC水平均无差异(P>0.05); 治疗后30d,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OSDI、FL、TNF-α、IL-6、MDA、LPO水平明显降低,BUT、SⅠt、SOD、TAC水平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眼表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术前采用人工泪液联合rbFGF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白内障合并干眼患者术后眼表功能,降低泪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干眼症状,为临床上白内障合并干眼的治疗提供参考。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CTR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

      2021, 21(9):1535-15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8

      摘要 (623) HTML (0) PDF 464.72 K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6例186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8例98眼联合CTR植入治疗(联合组),88例88眼未联合CTR植入治疗(对照组)。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视觉质量\〖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评估术后1、3、6mo时前囊口面积、IOL倾斜角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后前囊膜混浊、后囊膜混浊、囊袋收缩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

      结果:两组BCVA具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后BCVA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BCV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高阶像差RMS具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前囊口面积具有交互效应(P<0.05),组内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且联合组术后3、6mo时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IOL倾斜角具有交互效应(P<0.05),组内均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且联合组术后3、6mo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并无交互效应(P>0.0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IOL植入+CTR植入术可改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视觉功能,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及安全性良好。

    • >文献综述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1, 21(9):1539-15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09

      摘要 (626) HTML (0) PDF 1.84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也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视网膜内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均受累及,导致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和“神经-胶质网络”破坏及功能障碍。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研究发现EPO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神经营养、抗炎、抗凋亡及抗氧化等作用。本文主要就EPO维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状态下视网膜的功能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地塞米松缓释剂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2021, 21(9):1543-15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0

      摘要 (796) HTML (0) PDF 500.78 K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曲安奈德及激光光凝等,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近年来,地塞米松缓释剂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给其他治疗反应欠佳的DME患者带来了希望,同时具有疗效佳、持续时间长、安全性可接受及患者耐受性良好等优点,使其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地塞米松缓释剂的药理特性、治疗DME的临床研究及适用条件进行阐述。

    •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旋转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2021, 21(9):1548-15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1

      摘要 (592) HTML (0) PDF 449.06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在合并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中逐渐广泛应用,提高其旋转稳定性对于术后屈光矫正效果极为重要。本文总结评估Toric IOL旋转稳定性的方法,并分析影响其旋转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研究现状

      2021, 21(9):1552-15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2

      摘要 (642) HTML (0) PDF 497.89 K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一种以视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全球性致盲性眼病。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也称慢性开角型青光眼,其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不容易被察觉从而耽误了治疗。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降低其致盲率。近年来POAG的诊断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和生物标记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 风湿免疫性疾病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研究进展

      2021, 21(9):1557-15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3

      摘要 (571) HTML (0) PDF 444.11 K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全身性疾病,通过炎症因子累及血管系统。眼部反应可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免疫再激活或者疾病加重的标志,也可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全身首发表现。脉络膜作为眼部血流最丰富的部位,受全身血管疾病影响较大,脉络膜厚度是眼部受累的极好评价指标。而且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为观察脉络膜厚度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测量工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是否可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活动、发展或转归的标记,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回顾相关文献,对风湿免疫性疾病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做一综述。

    • 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研究进展

      2021, 21(9):1561-15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4

      摘要 (724) HTML (0) PDF 500.57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葡萄膜炎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易反复发作的临床常见难治性致盲性眼病,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葡萄膜炎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促炎因子作用,阿达木单抗(ADA)是针对TNF-α的全人源化重组免疫γ球蛋白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TNF-α并阻断其与受体(TNFR-1、TNFR-2)结合而发挥生物学效应。本文就ADA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及安全性等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2021, 21(9):1566-15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5

      摘要 (648) HTML (0) PDF 463.29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是一种严重损害视力及视功能的进行性眼底疾病,是老年人口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ARMD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研究,发现ARMD常在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病,如年龄、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深入认识ARMD的危险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ARMD的发生和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RMD的相关危险因素做一简单的综述。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1(9):1570-15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6

      摘要 (639) HTML (0) PDF 539.46 K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是由视网膜裂孔引起的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属于眼科急症的一种,如果不及时治疗,致盲率接近100%。手术是治疗RRD的重要方式。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及视网膜复位技术的提高,RRD复位术获得了较高的解剖学成功率,但在临床中,患者视觉体验仍不理想。本文主要对RRD视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总结归纳,以期为临床维护患者视功能提供思路。

    • Graves眼病眼眶减压术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021, 21(9):1576-15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7

      摘要 (565) HTML (0) PDF 453.59 K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Graves眼病(GO)是最常见且治疗相对复杂的眼眶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者会出现暴露性角膜病变、复视以及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眼眶减压手术目前是治疗中重度GO的有效手段,且随着手术适应证的逐渐拓宽,越来越多的合并有眼球突出的轻中度GO患者要求手术治疗以改善外观。眼眶减压手术的术式种类繁多,究竟选择哪种眶减压术式能使患者获益最大,成为眼科医生最常遇到的问题。随着手术量的逐渐加大,并发症日益凸显,手术并发症的存在影响着患者术后满意度。为加深对并发症的认识,避免或减少并发症发生,优化手术方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GO患者眼眶减压术的术式选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作一综述。

    • >Meta分析
    • 飞秒激光辅助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1, 21(9):1580-15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8

      摘要 (823) HTML (0) PDF 6.21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FLACS)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及OVID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FLACS联合MFIOL植入者列为观察组(FLACS-MFIOL),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CP)联合MFIOL植入者列为对照组(CP-MFIOL)。采用Co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地收集数据和质量评估; 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术后视力、等效球镜度(SE)、人工晶状体拟调节力、术中累积乳化能量(CDE)和角膜内皮密度(ECD)等五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STATA 14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本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篇文献(其中1篇包含两组对比数据),其中6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4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1 04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LACS-MFIOL和CP-MFIOL组间术后1d,1wk,1、3mo,1a随访时间内UDVA无差异\〖(均数差s):-0.02,95%可信区间(CI)-0.05,0.01,P=0.13; s:-0.01,95%CI -0.03,0.01,P=0.24; s:-0.03,95%CI -0.06,0.00,P=0.05; s:-0.03,95%CI -0.14,0.08,P=0.59; s:-0.03,95%CI -0.06,0.00,P=0.10\〗。UNVA在随访1d,1wk,3mo,1a时间内二组间无差异(s:0.04,95%CI -0.04,0.12,P=0.30; s:0.04,95%CI -0.06,0.13,P=0.47; s:0.00,95%CI -0.04,0.04,P=0.97; s:0.03,95%CI -0.06,0.12,P=0.54),但术后1mo二组间UNVA有差异(s:0.03,95%CI 0.00,0.06,P=0.04)。FLACS-MFIOL和CP-MFIOL组间术后SE间无差异(s:0.06,95%CI -0.02,0.15,P=0.14),但FLACS-MFIOL组人工晶状体视远和视近拟调节力要明显优于CP-MFIOL组(s:0.57,95%CI 0.42,0.72,P<0.001; s:1.32,95%CI 0.99,1.64,P<0.001)。FLACS-MFIOL组无论在Ⅱ和Ⅲ级晶状体核的患者,术中CDE较CP-MFIOL组均明显减少(s:-1.94,95%CI -2.59,-1.30,P<0.01; s:-3.81,95%CI -5.66,-1.96,P<0.01),而FLACS-MFIOL组术后ECD损伤也明显小于对照组(s:111.75,95%CI 86.27,137.23,P<0.01)。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发现本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无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中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能使患者获得优质视觉质量和拟调节力,同时大幅减少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对于正常眼内结构损伤,保护角膜内皮。

    • >临床研究
    • 不同超乳劈核术式治疗硬核白内障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2021, 21(9):1589-15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19

      摘要 (762) HTML (0) PDF 449.51 K (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与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下完成晶状体核去除术(Phaco drill术式)在硬核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8/2020-04我院收治的硬核(Ⅳ~Ⅴ级)白内障患者94例104眼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中采用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的患眼50眼为对照组,使用Phaco drill术式的患眼54眼为观察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所用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累积能量复合参数,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超声时间、超声能量与累积复合能量参数均较对照组低(P<0.05); 两组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改善(P<0.05); 术后1、2mo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正常六边形细胞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术后24h,7d观察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上劈核技术相比,Phaco drill术式治疗硬核白内障可明显减少超声时间、超声能量,促进视力恢复,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 血清PEDF和FGF19及β-EP诊断原发性青光眼及评估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

      2021, 21(9):1593-15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0

      摘要 (489) HTML (0) PDF 651.98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内啡肽(β-EP)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02/2020-02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02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2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PEDF、FGF19、β-EP水平,分析其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根据重度原发性青光眼诊断标准将研究组分为重度组与非重度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EDF、FGF19、β-EP水平,分析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组血清PED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GF19、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 PEDF、FGF19、β-EP水平诊断原发性青光眼的AUC分别为0.695、0.754、0.768; 重度组血清PEDF水平明显低于非重度组(P<0.001),FGF19、β-EP水平明显高于非重度组(P<0.001); PEDF、FGF19、β-EP水平评估原发性青光眼严重程度的AUC分别为0.731、0.709、0.685; PEDF<9.66pg/mL、FGF19>143.75ng/L、β-EP>106.27ng/L是原发性青光眼病情呈重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2.280、1.570、1.413,均P<0.05)。

      结论:FGF19、β-EP水平对原发性青光眼具有辅助诊断价值,PEDF、FGF19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评估价值,且PEDF<9.66pg/mL、FGF19>143.75ng/L、β-EP>106.27ng/L是原发性青光眼病情呈重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PPV治疗PDR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疗效

      2021, 21(9):1597-16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1

      摘要 (781) HTML (0) PDF 458.87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02/2019-09本院眼科收治的PDR合并V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39眼)及对照组(38例38眼)。两组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7G PPV治疗,观察组在术前6~7d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收集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统计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74.18±15.26 vs 96.17±14.27min)、出血眼数(8% vs 37%)、硅油填充比例(18% vs 53%)、医源性裂孔发生率(15% vs 47%)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1mo(0.33±0.10 vs 0.60±0.21)、3mo(0.29±0.08 vs 0.59±0.30)、6mo(0.28±0.10 vs 0.66±0.25)时BCVA(LogMAR)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3mo(252.15±56.96 vs 278.41±57.48μm)、6mo(239.65±41.52 vs 268.59±33.71μm)时CMT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随访期间观察组及对照组玻璃体出血发生率为5%、21%(P<0.05); 对照组术后3眼(8%)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观察组未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P>0.05)。

      结论:对于PDR合并VH患者,PPV术前辅助使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黄斑水肿,获得更好的视力,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 21(9):1601-16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2

      摘要 (621) HTML (0) PDF 637.09 K (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 23G PPV联合通脉糖眼明胶囊对PDR患者疗效及血清胰岛素相关因子的影响

      2021, 21(9):1607-16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3

      摘要 (536) HTML (0) PDF 510.97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23G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口服通脉糖眼明胶囊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02/2019-10我院收治的PDR患者98例109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54眼仅行23G PPV术,观察组49例55眼23G PPV术后口服通脉糖眼明胶囊治疗,每次750mg,3次/天,疗程12wk。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wk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敏感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随访12wk观察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

      结果:术后12wk,两组患者BCVA(LogMAR)、视野敏感度较术前改善(P<0.001),CMT下降(P<0.001),眼压无变化(P>0.05); 观察组术后12wk BCVA、视野敏感度优于对照组(P<0.05),CMT低于对照组(P<0.05); 术后12wk,两组患者血清IGF-1、VEGF、HOMA-IR均较术前降低(P<0.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01);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无差异(P>0.05)。

      结论:23G PPV术后口服通脉糖眼明胶囊较单独手术治疗更能促进术后视力恢复,提升视野敏感度,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IGF-1及VEGF水平,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及增殖,降低复发。

    • 不同移植物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力和角膜散光及泪膜功能的影响

      2021, 21(9):1612-16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4

      摘要 (565) HTML (0) PDF 504.35 K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和羊膜移植对行翼状胬肉手术患者视力、角膜散光(CAD)、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08/2020-03我院眼科收治的翼状胬肉手术患者96例96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4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对照组(48例48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膜充血及水肿消退时间、术后裸眼视力(UCVA)、泪膜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CAD、眼表疾病指数(OSDI)、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两组患者结膜充血及水肿消退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 术后1、3、6mo两组患者UCVA、BUT、SⅠt均较术前改善(P<0.05),CAD、OSDI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1mo BUT、SⅠt较对照组低,术后3、6mo BUT、SⅠt较对照组长,术后1、3、6mo 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UCVA和CAD比较无差异(P>0.05); 观察组术后6mo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术后6mo内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与羊膜移植相比,角膜缘自体结膜移植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可明显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减少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率,且不影响视力与CAD,安全性可靠。

    • FS-LASIK术后满意度和夜间视觉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2021, 21(9):1617-16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5

      摘要 (573) HTML (0) PDF 455.75 K (9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近视患者FS-LASIK术后满意度和夜间视觉症状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06/2019-09在我院行FS-LASIK术后3mo以上的近视患者75例150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SE)分为高度近视组(≥-6.00组,43例86眼)和中低度近视组(<-6.00D,32例64眼)。术后6mo,使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地形图及7mm暗瞳孔直径角膜高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差),并填写问卷评估术后满意度及夜间视觉症状。

      结果: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术前等效球镜度分别为-7.85±1.27、-4.57±1.01D。术后两组患者7mm暗瞳孔直径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有差异(P<0.001),三叶草差无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和中低度近视组术后满意度分别为95.3%和100.0%; 两组中分别有18.8%、9.3%的患者认为夜间视力比术前差,51.2%、40.6%的患者出现光晕症状,41.9%、43.8%的患者出现星芒症状,18.6%、15.6%的患者出现重影症状。两组患者除夜间视力有差异(P=0.010)外,其它夜间视觉症状无差异(均P>0.05)。纳入患者术后满意度与术前散光、光学区直径大小呈正相关(均P<0.05); 夜间视力与术前SE、术后角膜曲率呈正相关(均P<0.05),与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呈负相关(均P<0.05); 星芒症状与术前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及术后三叶草差呈正相关(均P<0.05); 重影症状与术前散光呈正相关(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夜间视力较中低度近视患者差,主要与暗瞳孔环境下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增加有关; 高度近视术后可出现与低中度近视相似程度的光晕、星芒、重影症状,但不影响术后总体满意度。

    • >临床报告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和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2021, 21(9):1622-16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6

      摘要 (634) HTML (0) PDF 493.10 K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和继发青光眼的相关分析。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观察我院2006-05/2018-01期间收治的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48例86眼,均行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随访最长13a。对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继发性青光眼进行临床观察。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继发青光眼13眼(15%),BCVA 0.63±0.20; 无继发青光眼73眼(85%),BCVA 0.44±0.27; 两组BCVA比较有差异(t=2.417,P<0.05)。白内障摘除手术年龄≤3、>3~12、>12月龄,继发青光眼概率分别29%(6/21)、18%(6/34)、3%(1/31); Fisher分析,手术年龄≤3月龄继发青光眼概率要高于手术年龄>12月龄的(P<0.05)。继发青光眼组眼轴长度(AL)长于未继发青光眼组(t=-2.92,P=0.004); 继发青光眼组屈光度小于未继发青光眼组(t=4.00,P=0.0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白内障手术年龄≤12月龄是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发生率是手术年龄>12月龄的8.372倍(OR=8.372,95%CI:1.033~67.864,P=0.047)。

      结论: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可获得一定视力并有一定继发性青光眼发生率,青光眼对术后视力有极大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12月龄是术后继发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尤其3月龄前手术的青光眼发生率远高于12月龄以后。继发青光眼患儿AL更长,屈光度更小,有着更明显的近视漂移。

    • 抗VEGF联合激光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影响

      2021, 21(9):1627-16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7

      摘要 (716) HTML (0) PDF 493.89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PRP)治疗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合并黄斑水肿(DME)对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10/2019-04在我院确诊的sNPDR合并DME患者30例30眼,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其中A组15例15眼采用“1+PRN”方案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7d后行PRP治疗,B组15例15眼采用单纯PRP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黄斑区6mm×6mm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情况。

      结果:与术前相比,A组患者术后2wk,1mo DCP血流密度显著增加、CMT明显降低、BCVA明显改善(均P<0.05),B组患者术后1mo CMT降低、BCVA改善(均P<0.05)。术后2wk、1mo,A组患者DCP血流密度较B组明显增加(43.37%±2.72% vs 41.03%±2.60%,45.01%±2.28% vs 41.20%±2.43%,均P<0.05),CMT较B组明显降低(303.4±30.36μm vs 329.60±31.47μm,268.67±30.27μm vs 319.40±28.63μm,均P<0.05),BCVA(LogMAR)较B组明显改善(0.28±0.11 vs 0.40±0.13,0.23±0.14 vs 0.38±0.15,均P<0.05)。

      结论:抗VEGF联合PRP治疗sNPDR合并DME患者短期内可有效增加DCP血流密度,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的变化

      2021, 21(9):1632-16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8

      摘要 (759) HTML (0) PDF 1.42 M (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期下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直径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0-09/2021-03于本院内分泌科室住院的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据我国中华医学会于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其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50例5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组(50例5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Ⅱ期组(50例5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期组(50例50眼),另取体检正常的对照组50例50眼,共计250例250眼。摄取眼底彩照图,录入ARIA1.0自动分析软件,记录不同范围内动静脉与毛细血管直径,每个范围取值4段,每组为200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不同分期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动脉直径均无差异(P>0.05),不同分期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静脉直径、黄斑周围毛细血管直径均有差异(P<0.05),视网膜静脉直径与黄斑周围毛细血管直径的不同组别事后多重比较均有差异(P<0.01),0~<0.5PD和0.5~1.0PD范围的视网膜静脉直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视网膜病变Ⅲ期组>视网膜病变Ⅱ期组>视网膜病变I期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正常对照组”,黄斑周围毛细血管直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视网膜病变Ⅲ期组>视网膜病变Ⅰ期组>正常对照组; 视网膜病变Ⅲ期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 视网膜病变Ⅱ期组>视网膜病变Ⅰ期组>正常对照组; 视网膜病变Ⅱ期组>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 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而视网膜病变Ⅲ期组与视网膜病变Ⅱ期组,视网膜病变Ⅰ期组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视网膜动脉直径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中无明显变化;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静脉及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在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同分期中,静脉与黄斑周围毛细血管的直径呈逐渐增宽的趋势。

    • 玻璃体积血1 413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1, 21(9):1637-16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29

      摘要 (648) HTML (0) PDF 415.29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玻璃体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13-03/2019-11于我院以玻璃体积血首诊且行玻璃体切除(PPV)手术治疗的患者1 413例1 437眼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纳入患者1 437眼中,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前三位分别为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37.72%)、视网膜静脉阻塞(RVO)(27.00%)及眼外伤(13.15%)。青年(≤44岁)患者308眼,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主要为眼外伤(35.06%)、PDR(22.73%)及Ealse病(11.69%); 中年(45~59岁)患者590眼,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主要为PDR(45.08%)、RVO(28.98%)及眼外伤(10.00%); 老年(≥60岁)患者539眼,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主要为PDR(38.22%)、RVO(34.69%)及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RT/RD)(7.05%),不同年龄患者病因构成具有差异性(P=0.003)。男性患者859眼中,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前三位依次为PDR(36.32%)、RVO(21.65%)及眼外伤(18.98%); 女性患者578眼中,玻璃体积血致病原因前三位依次为PDR(39.79%)、RVO(34.95%)及RT/RD(6.92%),不同性别患者病因构成具有差异性(P<0.001)。

      结论:PDR、RVO和眼外伤分别为玻璃体积血的前三位病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导致玻璃体积血的病因有所不同,PDR、RVO为中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因; 眼外伤为青年男性患者的首要病因; PDR为青年女性患者的首要病因。

    • 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鼻泪管发育的解剖特征研究

      2021, 21(9):1641-16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0

      摘要 (612) HTML (0) PDF 1.47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鼻泪管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鼻泪管发育的解剖特征。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9/2020-09就诊于保定市儿童医院眼科的单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84例84眼,行鼻泪管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测量双侧鼻泪管起始段、中段、末段骨性鼻泪管的横径、前后径,观察分析鼻泪管发育的解剖特征。

      结果:鼻泪管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鼻泪管发育的解剖特征。纳入患儿患侧起始段骨性鼻泪管横径4.63±0.92mm,前后径6.03±1.08mm,中段骨性鼻泪管横径4.02±0.88mm,前后径5.42±1.10mm,末段骨性鼻泪管横径4.26±0.93mm,前后径5.66±1.02mm,健侧起始段骨性鼻泪管横径4.12±0.78mm,前后径5.60±1.02mm,中段骨性鼻泪管横径3.92±0.86mm,前后径5.24±1.04mm,末段骨性鼻泪管横径4.30±0.98mm,前后径5.52±1.04mm,骨性鼻泪管起始段患侧较健侧横径、前后径均扩大(P<0.01),骨性鼻泪管中段和末段患侧较健侧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患侧骨性鼻泪管发育较健侧存在差异,患侧起始段扩张较为明显。

    •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干眼预测模型研究

      2021, 21(9):1644-16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1

      摘要 (585) HTML (0) PDF 891.30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对干眼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建立干眼的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2020-03/2021-01于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218例436眼纳入干眼组,健康体检无干眼人群212例424眼纳入正常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泪液分泌试验(SⅠt)、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睑板腺功能评分(MG-SCORE)检查。分别从干眼组和正常对照组随机抽取100例200眼数据组成测试集,其余干眼组118例236眼和正常对照组112例224眼数据作为训练集。采用CFS(correlation feature searching)特征筛选算法筛选与干眼检测有关的强相关影响因素,分别采用C4.5决策树、Rondom Forest、Rondom Tree、Naï;ve Bayes、KNN、SVM、Decision Stump和Bagging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干眼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单因子变量分析。

      结果:通过CFS特征筛选算法得到SⅠt、NI-BUT、TMH和FL评分4个指标作为特征变量。基于该4个特征变量,采用8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的总预测准确率均高于75%,其中Random Forest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最高,对干眼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预测准确率分别达91.8%和88.3%,总预测准确率达90.1%。单因素建模分析结果表明,FL评分和NI-BUT是干眼预测准确率较高的两个变量,均超过74%。

      结论:Random Forest算法可以用来构建泛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的干眼预测模型,NI-BUT和FL与干眼有较强相关性,可以考虑将此二项作为临床检验是否患有干眼的数据标准。

    • 两种术式治疗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疗效比较

      2021, 21(9):1649-16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2

      摘要 (628) HTML (0) PDF 1.41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和单纯Hotz法治疗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7/2019-07在我院接受上睑内翻倒睫矫正术的患者60例84眼,试验组32例42眼采用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对照组28例42眼采用单纯Hotz法。术后随访观察至12mo, 记录患者主观症状、睑缘位置、睫毛外翻情况及满意度。

      结果:试验组单眼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40.8±2.57min vs 28.5±2.64min,P<0.01)。术后1、12mo,试验组治愈率分别为100%、95%,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5%、76%,术后12mo试验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13)。 术后1mo两组患者满意度无差异(Z=1.1825,P=0.2371),术后12mo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3.7346,P<0.01)。

      结论:对于重度上睑瘢痕性睑内翻,显微镜下Hotz法联合睑缘切开皮瓣转位术虽手术时间长于单纯Hotz法,但其远期疗效优于单纯Hotz法,术后12mo患者满意度较高。

    • 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

      2021, 21(9):1653-16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3

      摘要 (654) HTML (0) PDF 409.42 K (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特征性变化。

      方法:收集2018-01/2020-12在我院就诊的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4例为外斜视,16例为内斜视),同时收集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散瞳状态下检查mfERG,记录P1波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期。

      结果:斜视组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01),第二环(P<0.001),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09),第五环(P=0.026)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相比第一环(P=0.033),第二环(P=0.002),第三环(P<0.001),第四环(P=0.014)明显降低; 斜视组弱视眼潜伏期与対侧眼相比第一环(P=0.017)、第二环(P=0.001)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第二环(P=0.007)明显缩短。

      结论:斜视性弱视伴偏中心注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越靠近黄斑中心凹下降越多,且与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相比下降更多。

    • 海军舰员远航条件下视疲劳状况调查分析

      2021, 21(9):1657-16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4

      摘要 (585) HTML (0) PDF 424.43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海军某部连续远航舰员视疲劳状况,探究与视疲劳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视疲劳预测决策树模型。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取方式选取2016-07/10海军某舰队参加远航任务舰员373名。通过询问受试者病史、个人基本情况,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裂隙灯检查包括:眼睑、睑缘、睑板腺改变、角膜及结膜是否存在眼表损害体征,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确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填写眼表疾病分析量表(OSDI)和视疲劳调查表,统计受试者眼部疲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析视疲劳发生危险因素。

      结果:纳入受试者373名中 63.0%(235名)舰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疲劳状况。其中视疲劳发生与性别、年龄及既往角膜屈光手术史无相关性(P>0.05); 存在干眼主观症状及电子屏幕暴露时长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相关危险因素构建CHAID决策树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76.9%。

      结论:连续航行舰员中存在干眼主观症状,电子屏幕暴露时长是舰员发生视疲劳的危险因素。

    • >短篇报道
    • 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临床及免疫病理观察:附5例报告

      2021, 21(9):1661-16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5

      摘要 (471) HTML (0) PDF 2.14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患者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病理研究,初步探究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09/2020-12我院收治的感染性角膜炎行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患者5例5眼。裂隙灯检查角膜透明度、角膜新生血管; 激光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免疫排斥反应后角膜上皮下朗格罕氏细胞和基质炎症细胞密度,并以对侧眼作为对照进行统计分析。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时取下生物工程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CD4+细胞和CD8+细胞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和分布进行观察。

      结果:激光共焦显微镜显示,术眼角膜上皮下可见大量活化郎格罕氏细胞,其活化比例与对侧眼比较有差异(χ2=38.29,P<0.001)。基质层大量炎症细胞,与对侧眼比较具有差异(t=32.5,P<0.05)。对生物工程角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角膜基质层均可见CD4+细胞和CD8+细胞,仅1眼角膜基质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结论: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经免疫病理证实以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异种抗原的超敏反应可能参与其中。

    • 异体巩膜移植联合任意皮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眼睑深层和全层缺损的疗效

      2021, 21(9):1665-16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9.36

      摘要 (514) HTML (0) PDF 1.54 M (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异体巩膜移植联合任意皮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眼睑深层和全层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0-06于我院行异体巩膜移植联合任意皮瓣成形术治疗的中重度眼睑深层和全层缺损患者103例103眼。术后随访1~6mo,观察异体巩膜吸收融合状态、皮瓣成活状态、眼睑形态、眼睑开合功能、眼睑瘢痕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术后随访期间,异体巩膜逐渐被受体组织代替,所有患者眼睑内层异体巩膜均为结膜细胞覆盖,眼睑外层异体巩膜与皮肤黏连紧密,无明显排异反应,皮瓣成活良好,眼睑形态良好,闭合自然,瘢痕不明显。

      结论:异体巩膜移植联合任意皮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眼睑深层和全层缺损疗效确切,能够达到外观与功能兼具,临床疗效显著。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