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邱奥望 , 袁冬青 , 朱鸿静 , 顾晨烽 , 刘庆淮 , 张薇玮
2022, 22(2):175-1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1 CSTR:
摘要: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
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2022, 22(2):182-1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2 CSTR:
摘要:目的:探索机械压力导致的高眼压下视乳头形态学改变和视网膜血管密度改变的顺序。
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健康志愿者34例34眼。A组23例,其测试流程包括基线,两段高眼压期(15mmHg和30mmHg分别持续2min)和恢复期。B组11例,其高眼压期为眼压升高15mmHg持续10min。每阶段均采用OCT测量视乳头的布氏膜开口距离(BMO)、视乳头表面深度(ONHSD)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并采用OCTA测量血管密度。
结果:A组第一次眼压升高后,视乳头血管密度下降\〖浅层毛细血管丛,从(67.39±7.65)%降至(43.78±5.89)%,P<0.05\〗,BMO距离、ONHSD和黄斑血管密度、SFCT均无改变。在第二次眼压升高后,视乳头及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均下降,BMO距离、ONHSD增加(均P<0.05)。B组眼压升高后,视乳头及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均下降,BMO距离增加,SFCT不变。视乳头的血管密度降低与BMO距离增加没有相关性(r=0.050, P>0.05)。
结论:视乳头组织相对于形态学改变,更容易出现血流改变。在眼压升高过程中,视乳头和黄斑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征不同。
2022, 22(2):189-1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3 CSTR:
摘要:目的:研究维生素E(Vit E)对大剂量蓝光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损伤的影响,为减少蓝光损伤hRPE细胞的预后方案提供思路。
方法:用3000±150Lx蓝光建立hRPE细胞损伤模型;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时间分别为0、3、6、9、12、24h的6组hRPE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相对量;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照射0h组、照射6h组、照射6h前或后加不同浓度Vit E组(Vit E的浓度分别为10、50、100μmol/L)的hRPE细胞凋亡情况和活性氧相对量,并采用Hoechst 33258试剂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RPE细胞的荧光强度。
结果:与照射0h组相比,照射3、6、9、12、24h组的hRPE细胞活性氧相对量明显增加(均P<0.01),照射6、9、12、24h组的hRPE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加(均P<0.01),但照射3h组的hRPE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与照射6h组相比,除照射6h前加入10μmol/L的hRPE细胞凋亡率(P=0.66)外,其他加Vit E的实验组hRPE细胞活性氧相对量和凋亡率明显减少、细胞中Hoechst 33258释放蓝色荧光逐渐减弱,且呈浓度依赖(均P<0.01)。与照射0h组相比,加Vit E的6组hRPE细胞活性氧相对量和凋亡率有差异(均P<0.01)。同一浓度的Vit E,除10μmol/L Vit E的hRPE细胞凋亡率在照射前或后加无差异(P=0.08)外,照射后加Vit E组比照射前加Vit E组的hRPE细胞活性氧相对量、凋亡率明显减少(均P<0.01)。
结论:hRPE细胞经蓝光照射后出现胞内活性氧相对量增多的现象早于细胞凋亡,清除胞内活性氧是减少大剂量蓝光诱导hRPE细胞损伤的思路。Vit E可保护由大剂量蓝光诱导的RPE细胞损伤,这种效应随Vit E浓度增加而增强,且照射后加入比照射前加入的效果更好。但需要一定剂量的Vit E才能显效,而且无法完全修复损伤。
叶亚婷 , 窦国睿 , 常天芳 , 孙宇 , 牛亚丽 , 周子义 , 储昭节
2022, 22(2):194-1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4 CSTR:
摘要:目的:探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增殖、凋亡、周期、形态和视网膜外屏障的潜在毒性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ARPE-19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加药物组(PTX)。不同浓度PTX(0.005、0.05、0.5、5mg/L)处理ARPE-19细胞12、24、36、48、72h,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PTX不同时间点对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 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PTX不同时间点对ARPE-1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周期阻滞作用; 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屏障功能相关蛋白表达; 通过测量细胞跨上皮电阻检测药物对细胞屏障的影响。
结果:PTX使ARPE-19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0.005mg/L PTX处理36h,细胞增殖开始受影响; 同时,PTX加速细胞凋亡且与时间、药物浓度呈依赖性,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可明显得出细胞被阻滞于G2-M期。0.05mg/L PTX处理24h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正常细胞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加药物组中,细胞数相对减少且形态趋于圆形; 0.05mg/L PTX破坏视网膜屏障功能,药物处理后细胞跨上皮电阻显著降低且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Cleaved-caspase-3、Bax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Bcl-2的表达量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
结论:PTX对ARPE-19细胞的增殖、凋亡,且依赖与时间及浓度; 此外,PTX对ARPE-19细胞周期及形态均产生影响。同时PTX可破坏视网膜的屏障功能,提示抗肿瘤药物存在对视网膜潜在的毒性作用。
2022, 22(2):200-2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角膜上皮厚度参数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15-01/2020-10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早期圆锥角膜患者55例62眼,选取同期接受近视激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110例11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FD-OCT测量获得以瞳孔中心7mm直径范围的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以瞳孔中心9mm直径范围25个分区的角膜上皮层平均厚度值及角膜全层平均厚度值,比较各参数值在早期圆锥角膜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参数分析诊断价值。
结果:早期圆锥角膜组Min-e值较对照组显著减小,Std.Dev值、Max-Min-e值、Max-e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Std.Dev值、Max-Min-e值对早期圆锥角膜诊断效能较高(AUC=0.937、0.928),Max-e值、Min-e值诊断效能中等(AUC=0.871、0.797)。25个分区角膜上皮厚度分析,早期圆锥角膜组内环颞下区(EIT1)角膜上皮层厚度变薄最明显,诊断效能最高(AUC=0.827)。各区域角膜全层厚度分析,早期圆锥角膜组各个分区的角膜全层平均厚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内环颞下区(CIT1)平均厚度值在25个分区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903)。
结论:角膜上皮层厚度参数Std.Dev值、Max-Min-e值、Max-e值、Min-e值、内环颞下区角膜上皮层平均厚度值以及内环颞下区角膜平均厚度值可用于鉴别早期圆锥角膜。
2022, 22(2):205-2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6 CSTR:
摘要:目的:探讨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注视性质、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等效球镜度数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发生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纵向对照研究试验。选取2018-08/2019-08于我院确诊前未进行过弱视治疗的4~8岁单眼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儿共计40例(中心注视20例,旁中心20例),治疗前,治疗后6、12mo均行阿托品散瞳验光、眼底黄斑注视性质、眼轴、OCT视网膜厚度检查。用统计学分析远视性弱视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是否随治疗发生变化以及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不同注视性质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治疗前,治疗后6、12mo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均有差异(P<0.01),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中心注视组和旁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变薄(均P<0.05)。相同测量时间中心注视组的中心凹和内环鼻侧视网膜厚度比旁中心注视组薄(均P<0.05),黄斑区其余视网膜厚度无差异(均P>0.05)。治疗前后弱视眼的眼轴、BCVA、等效球镜度数有差异(均P<0.01);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眼轴长度增加,BCVA升高,等效球镜度数降低。远视性弱视眼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厚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小于对侧正常眼(均P<0.01)。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治疗前后眼轴长度变化有差异(P<0.05),弱视眼眼轴短于对侧正常眼眼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弱视眼与对侧正常眼眼轴长度都变长。
结论:中高度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分区厚度均大于对侧正常眼,眼轴小于对侧正常眼。治疗后随着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中心注视、旁中心注视组黄斑区中心凹和内环鼻侧的视网膜厚度均变薄。
2022, 22(2):211-2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7 CSTR: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01); 通过2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t=-2.946,P<0.01),而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值无差异(t=1.305,P>0.05); 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差值也有明显差异(t=2.218,P<0.05); 但在6mo时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2.760,P<0.01)。
结论:治疗前视力相同的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损伤更重。通过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恢复较快,而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恢复较快,但其立体视功能水平仍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
2022, 22(2):215-2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8 CSTR:
摘要:
环状RNA(circRNA)是由反向剪接过程产生的单链共价封闭的RNA分子,是进化保守且稳定的转录物,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中。与线性转录物相比,circRNA缺乏5'末端帽子和3'末端尾巴,该结构赋予其更高的稳定性和保守性。circRNA广泛调控细胞分化、增殖、血管生成与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过程,已被证明是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调节因子。最近,随着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ircRNA在眼部组织中表达有明显差异,与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以及眼部肿瘤和免疫性相关眼病等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几年circRNA与眼部疾病关系的研究作简要概述,旨在为眼部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2022, 22(2):220-2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09 CSTR:
摘要: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metastasis-associated lung adenocarcinoma transcript 1, MALAT1)是最早鉴定出的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之一,与LncRNA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不同,MALAT1在几乎所有人体组织中都以相对较高的水平表达。目前已知MALAT1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MALAT1可能在许多眼部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等)的病理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望成为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的有效靶点。现就以近年来MALAT1参与的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22, 22(2):225-2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0 CSTR:
摘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一种碱性蛋白质,也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在神经元的发育、分化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证实BDNF参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BDNF在视网膜中主要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无长突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视网膜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和光感受器产生,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BDNF参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可能具有诊断作用,这将有利于及早对患者进行干预避免其发展至晚期青光眼或DR。另一方面,基于BDNF的治疗方法在青光眼、DR和弱视的体内体外实验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可能为这些眼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现就近年来BDNF参与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22, 22(2):230-23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1 CSTR:
摘要:
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是一种因角膜感染,严重时会致盲的眼表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严重时会引起角膜穿孔,可致视力下降或视力丧失。建立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有利于探索其发病机制、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本文对微生物混合感染性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造模感染成功后的鉴定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发、研究该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2022, 22(2):235-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2 CSTR:
摘要:
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的诊断有助于在患者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前识别需要监测的患者。及时干预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对预防医源性角膜扩张和减轻角膜移植负担至关重要。早期KC的诊断技术种类繁多,包括角膜地形图、角膜像差、角膜上皮和全层厚度测量、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和基因检测等。由于单用一种技术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使用多种评估技术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评估角膜,这将成为今后早期KC诊断的发展趋势。
2022, 22(2):240-2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3 CSTR: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视神经损害是由于房角关闭导致眼压升高造成的。PACG的基本病理过程是房角关闭,而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小梁网或者与小梁网产生黏连是导致房角关闭的重要原因。随着眼前段活体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于虹膜相关危险因素与PACG的发生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对PACG发生的虹膜相关机制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预防和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2, 22(2):244-2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4 CSTR: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以黄斑区玻璃膜疣的形成、色素紊乱、地图样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功能失调与ARMD关系密切。内质网是真核生物一个特殊的细胞器,主要负责蛋白的合成、修饰、整合和质量控制,并参与Ca2+稳态维持和脂质的生物合成。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未折叠蛋白反应,以恢复细胞功能和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但长期强烈的内质网应激可能导致内质网动态平衡难以恢复,而触发细胞凋亡。ARM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研究证明内质网应激与其相关。本文就内质网应激的信号转导通路、内质网应激在RPE中的生理作用及内质网应激可能介导ARMD的机制作一综述。
田雅静 , 曹鑫 , 段程伟 , 王晓乐 , 华玲艳 , 宋愈
2022, 22(2):249-2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5 CSTR: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糖尿病中最常见的高度特异性微血管并发症,是全球20~65岁人群视力障碍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视网膜内微血管的异常及新生血管的形成。糖酵解过程是从葡萄糖分解开始到丙酮酸生成的过程,可以为机体迅速提供能量,内皮细胞多数通过糖酵解产生的ATP来维持其功能,包括维持紧密连接和屏障作用。丙酮酸激酶(PK)的M2亚型(PKM2)作为糖酵解的关键酶,在机体的大多数组织中均有表达。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PKM2通过代谢和非代谢方式调节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的功能,在DR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重点通过内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两个方面来综述PKM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从而为D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2, 22(2):255-2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6 CSTR:
摘要: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作为一组常见的严重危害视功能的视神经疾病,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灌注不足,使视神经发生急性缺血、结构以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视力丧失。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局部解剖因素、全身血管危险因素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导致治疗上没有明确、统一、公认的治疗方案,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NAION的预后影响极大。目前治疗主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用药、视神经鞘减压术、辅助治疗及外泌体治疗。随着近年各类抗NAION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尤其以外泌体为研究热点,被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治疗NAION、提高治愈率、指导临床工作,本文主要对NAION的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做出以下综述。
陈楠 , 薛劲松 , 蔡江怀 , 蒋沁 , 陈凯 , 颜智鹏 , 许薇 , 李新华 , 杨卫华
2022, 22(2):260-2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7 CSTR:
摘要: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周围远视离焦引起眼球轴向伸长不受控制可能是近视发展的机制之一,由此引申的各种光学策略尤其是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日益成为近视管理主流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从光学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性近视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最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使用渐进多焦眼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及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结果,拟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新的选择。
2022, 22(2):265-2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8 CSTR: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为关键词,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开始时间检索至2021-03-01。纳入比较加替沙星滴眼液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Stata12中Egger检验分析发表性偏倚,并按照GRADE系统评估证据水平。
结果:共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1149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试验组采用加替沙星滴眼液滴眼液治疗。Meta分析结果表明加替沙星滴眼液组对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有效率优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OR=3.75,95%CI:2.52~5.58,P<0.00001),Egger检验提示存在发表偏倚,且GRADE评价结果显示该证据水平为“很低”; 加替沙星滴眼液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组(OR=0.37,95%CI:0.19~0.71,P=0.003); Egger检验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且根据GRADE方法评价,该证据水平为“低”。
结论:加替沙星滴眼液对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证据水平较低,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从而提高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疗效的证据强度。
2022, 22(2):270-2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9 CSTR:
摘要:目的:比较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和睫状体冷冻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01/2020-12本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5例81眼,依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睫状体冷冻术组22例40眼,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组23例41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wk,1、3mo眼压变化情况,采用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估眼球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组手术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睫状体冷冻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1wk,1、3mo眼压和眼球疼痛程度均低于术前(均P<0.05),两组间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和眼球疼痛程度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组患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前房炎性渗出、反应性高眼压和前房积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睫状体冷冻术组(P<0.05)。
结论: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明确,在降低患者眼压、减少眼球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方面较睫状体冷冻术有明显优势。
2022, 22(2):274-2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0 CSTR:
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地塞米松诱导的人小梁网基因表达谱变化,揭示激素性青光眼(GIG)发病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机制。
方法:从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获取基因表达数据集GSE37474,GEO2R筛选地塞米松组和正常小梁网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枢纽基因,最后对关键枢纽基因的mRNA表达进行RT-PCR验证。
结果:与正常小梁网组织相比,地塞米松处理的小梁网组织有252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141个为上调基因,111个为下调基因。GO功能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基质,参与炎症的正调控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血管平滑肌收缩、花生四烯酸代谢、醚脂质代谢和胆碱代谢。从PPI网络中筛选出7个关键枢纽基因,包括3个上调基因EDN1、FOS、LPL和4个下调基因CCL2、IGF1、PTGS2、CCL5,RT-PCR验证结果和基因表达谱芯片一致。
结论:地塞米松可引起小梁网基因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差异基因富集到的通路及筛选到的一些关键枢纽基因在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房水流出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GIG的分子机制。
李小豪 , 张丽 , 李慧 , 杨晓伟 , 赵文帅 , 韩牧园 , 张薇
2022, 22(2):280-2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1 CSTR:
摘要: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周围的微循环和结构改变,探索能够预测DKD发生、发展的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01/2021-01期间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糖尿病患者52例,包括DKD组23例(合并糖尿病肾病)和非DKD组29例(不合并糖尿病肾病),另选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组。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显微镜、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及眼底彩照检查。应用OCTA扫描所有参与者的黄斑及视盘,检测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血流密度(DCP-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周长、FAZ周围300μm区域中心凹血管密度(FD300)、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视盘旁血流密度(peripapillary-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并分析OCTA这些参数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期与DKD分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旁中心凹、中心凹周围(SCP-VD、DCP-VD)、peripapillary-VD、FD300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而中心凹DCP-VD仅表现为DKD组的下降(P<0.05),中心凹SCP-VD在三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FAZ面积和GCC厚度在健康组、非DKD组、DKD组均呈逐渐增大趋势(P<0.05); DR分期与DKD分期呈正相关(rs=0.648,P<0.05); 旁中心凹SCP-VD、旁中心凹DCP-VD、中心凹周围DCP-VD与DKD分期呈负相关(rs=-0.535,P=0.009; rs=-0.712,P<0.001; rs=-0.641,P=0.001); 与非DKD组相比,DKD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收缩压、较低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更高的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P<0.05)。
结论:通过OCTA可以检测到DKD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及结构改变,表现为黄斑区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增大、GCC增厚。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视网膜血管密度随肾功能损害而降低,这提示视网膜血流密度或许可以作为预测DKD严重程度的一项无创、有效监测指标。
2022, 22(2):287-2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2 CSTR: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联合微视野计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区微血管及视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方法:收集单眼RVO并发黄斑水肿患者36例36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15例15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21例21眼(均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收集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人15例24眼作为对照组。三组均应用OCTA扫描黄斑3mm×3mm范围视网膜,定量浅层、深层毛细血管丛(SCP、DCP)的血流密度(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RT); 应用MP-3微视野计测量患者黄斑10°范围视网膜平均敏感度(RMS)。BRVO组将VD及RMS进一步区分为病变区(上方)、非病变区(下方)VD及RMS,对照组病变区及非病变区的划分依据BRVO组相对应的区域。分别比较CRVO组和BRVO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并对CRVO组和BRVO组RMS与VD、CRT、FAZ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C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2.536,P=0.016; t=-8.834,P<0.001); 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3.354,P=0.002); CRT较对照组增加(t=13.888,P<0.001); 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6.250,P<0.001)。BRVO组整体VD(SCP和DCP)较对照组均减少(t=-5.186,P<0.001; t=-5.238,P<0.001); 病变区VD(SCP和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明显减少(t=-5.611,P<0.001; t=-6.940,P<0.001); 未病变区VD(D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减少(t=-3.047,P=0.004),未病变区VD(SC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无差异(t=-1.459,P=0.156); FAZ面积较对照组增大(t=2.722,P=0.011); CRT较对照组增加(t=7.764,P<0.001); 整体RMS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0.931,P<0.001); 病变区及未病变区RMS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下降(t=-13.183,P<0.001; t=-8.074,P<0.001)。C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571,P=0.026; r=0.813,P<0.001),与FAZ面积及CRT均呈负相关(r=-0.621,P=0.014; r=-0.533,P=0.041)。BRVO组整体RMS与整体VD(SCP和DCP)均呈正相关(r=0.465,P=0.034; r=0.611,P=0.003),与CRT呈负相关(r=-0.547,P=0.01),与FAZ面积无相关性(r=-0.421,P=0.057)。
结论:OCTA与微视野计的联合应用,能够对RVO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进行对应式的定量评估,为临床决策者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以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
朱梦钧 , 丁莉 , 李珊珊 , 何鲜桂 , 杜林琳 , 邹海东 , 邹月兰
2022, 22(2):293-2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3 CSTR: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幅度、眼轴的改变,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05/2019-08至我院治疗的7~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215例。行全面眼科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者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其中113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02例患者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规律复诊,测量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戴镜后1、3、6mo,1a时的调节幅度及1a后两组眼轴的改变。
结果:随访1a后,角膜塑形镜组共100例100眼完成随访, 13例13眼失访。框架眼镜组共77例77眼完成随访,25例25眼失访。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患者调节幅度为13.57±2.47D,戴镜后1、3、6mo,1a后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均P<0.005),调节幅度在戴镜6mo时达到峰值,戴镜1a(15.44±2.35D)较戴镜6mo(15.74±2.32D)略有下降。配戴角膜塑形镜1a后眼轴增长明显小于框架眼镜组(0.13±0.15 vs 0.50±0.28mm,P<0.001)。
结论: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伴有调节幅度的提高。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控制眼轴的增长,是目前较为有效地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
2022, 22(2):298-3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4 CSTR: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新疆部分地区7~19岁儿童青少年散光现况,分析新疆儿童青少年散光的分布规律。
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05/12在新疆部分地区采取立意抽样调查41所学校,其中20所小学、21所中学,最终共纳入71 838名儿童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相关眼部检查。
结果:71 838名学生检出散光(柱镜度≤-0.50D)35 888名,散光检出率49.96%,其中在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地区及民族之间散光检出率比较有差异(均P<0.001)。7~16岁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散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16岁达到最高为57.60%,16~19岁散光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散光检出率总体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散光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男生散光检出率(51.25%)高于女生(48.62%),省会城市散光检出率(50.99%)高于非省会城市(48.05%); 汉族散光检出率(53.41%)高于维吾尔族(40.17%)、哈萨克族(48.23%)、柯尔克孜族(45.56%)、回族(48.87%)等; 散光类型主要以顺规散光为主(74.5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顺规散光构成比呈下降趋势,而逆规散光及斜向散光构成比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及教育程度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
结论:中国新疆部分地区7~19岁儿童青少年散光检出率49.96%,且以顺规散光(74.53%)为主。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及教育程度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
2022, 22(2):304-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5 CSTR: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形态、角膜生物力学以及客观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0/2020-12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近视患者33例60眼,其中男19例35眼,女14例25眼,平均年龄11.80±1.51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25±0.69D。收集患者配戴前和配戴2a时的相关数据资料。利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最薄点中心3mm区域前后表面曲率半径(ARC和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HP)、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Corvis ST生物力学分析仪测量非接触生物力学校正眼压(bIOP)、最大形变幅度(DA)、最大反向半径(HCR)、顶点和1mm间形变幅度比值(DR)、硬度参数(SPA1)、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运用Pentacam与Corvis ST联合诊断系统分析得出断层扫描生物力学指数(TBI)。OQAS-Ⅱ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斯特烈尔比(SR)、客观散射系数(OSI)以及OV值(OV100%、OV20%和OV9%)。对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2a的上述各项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ARC增高、THP降低、BADD增高,比较有差异(t=-9.38、2.85、-13.08,均P<0.05),PRC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49,P>0.05); 配戴角膜塑形镜2a与配戴前相比DA增高、HCR降低,比较有差异(t=-2.37、2.28,均P<0.05),bIOP、DR、SPA1、CBI、TBI分别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36、-1.87、1.27、-0.95、-1.49,均P>0.05); 配戴角膜塑形镜2a SR较配戴前增高,OV20%和OV9%较配戴前均降低,比较有差异(t=-5.31、8.37、2.34,均P<0.05),MTF cutoff、OSI、OV100%与配戴前相比无差异(t=-1.57、-1.35、1.11,均P>0.05)。
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改变角膜前表面形态,对角膜生物力学无明显影响,患者日间客观视觉质量提高,而夜间视觉质量下降。
2022, 22(2):309-3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6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光密度与角膜形态参数及生物力学特性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01/12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48例70眼,使用Pentacam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形态,包括角膜前表面中央扁平子午线曲率(K1)、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2)、角膜前表面中央平均曲率(Km)、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角膜前表面高度(ACE)、角膜后表面高度(PCE)、最薄点角膜厚度(TCT),以及圆锥锥顶距角膜顶点的距离(DCA)。测量不同分区不同层次的角膜光密度。使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观察角膜形变过程并测量相关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时间(AT1),第一次压平长度(AL1),第一次压平速度(V1),第二次压平时间(AT2),第二次压平长度(AL2),第二次压平速度(V2),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形变幅度(HCDA),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峰距(HCPD),硬度参数(SPA1),水平方向Ambrósio相关厚度(ARTh)。
结果:圆锥角膜患者距角膜顶点≤2mm前层光密度与K1、K2、Km、Kmax均呈正相关(r=0.291、0.315、0.315、0.387; P=0.015、0.008、0.008、0.001)。距角膜顶点≤2mm、>2mm且≤6mm前层及全层、>2mm且≤6mm后层光密度与ACE均呈正相关(r=0.465、0.302、0.317、0.291、0.335; P<0.01、P=0.011、0.008、0.014、0.005); 上述各区域各层的光密度与PCE均呈正相关(r=0.565、0.369、0.348、0.306、0.284; P<0.01、P=0.002、0.003、0.010、0.017)。距角膜顶点≤2mm前、中、后及全层光密度,>2mm且≤6mm中、后及全层光密度均与AL1均呈负相关(r=-0.284、-0.290、-0.245、-0.326、-0.282、-0.395、-0.310; P=0.017、0.015、0.041、0.006、0.018、0.001、0.009)。距角膜顶点≤2mm中层光密度、>2mm且≤6mm中、后层光密度与AL2呈负相关(r=-0.246、-0.256、-0.256; P=0.041、0.032、0.032)。距角膜顶点≤2mm前层光密度与HCR呈负相关(r=-0.308,P=0.010)。距角膜顶点≤2mm中、后层光密度、>2mm且≤6mm中层光密度与HCT均呈负相关(r=-0.292、-0.340、-0.262; P=0.014、0.004、0.028)。距角膜顶点≤2mm前层及全层光密度、>2mm且≤6mm后层光密度与ARTh呈负相关(r=-0.430、-0.293、-0.319; P<0.01,P=0.014、0.007)。
结论: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光密度测定值与角膜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相关,可能成为圆锥角膜的潜在诊断指标。
2022, 22(2):314-3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7 CSTR:
摘要:目的:研究跨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自2016-08/2019-11在我院进行跨上皮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37例47眼,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3、6、12mo的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角膜透明度、角膜前表面最大K值(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
结果:术后1、3、6、12mo患者UCVA较术前提高,但总体比较无差异(F=1.372,P=0.261)。患者术后1、3、6、12mo的BCVA均较术前提高,总体比较有差异(F=3.308,P=0.019),进一步比较发现术后3、6、12mo的BCVA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04、0.01、0.007)。患者术后1、3、6、12mo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与术前总体比较无差异(F=0.293、1.378、2.448、1.970,P=0.881、0.258、0.061、0.116)。术后1mo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差异(t=1.156,P=0.25)。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比较无差异(F=1.221,P=0.321)。术后7眼出现角膜Haze(1级~2级),术后3~6mo有5眼Haze消退,角膜恢复透明,1眼遗留角膜云翳,1眼角膜中央基质线状混浊,但均未对视力造成影响。
结论:跨上皮快速CXL可以显著提高圆锥角膜患者BCVA,稳定患者屈光状态、角膜形态和厚度,阻止或延缓圆锥角膜进展,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功能,同时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2, 22(2):318-3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8 CSTR:
摘要:目的:应用OPD-Scan Ⅲ型像差分析仪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三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选取2018-06/2020-12在佛山爱尔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植入三焦点IOL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2例38眼,比较术前,术后1wk,3mo裸眼远视力(UCDVA)、中距离视力(UCIVA)、近距离视力(UCNVA); 术前,术后1wk,3mo进行OPD-Scan Ⅲ型像差分析仪检查。
结果:术前,术后1wk,3mo UCDVA、UCIVA、UCNVA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3mo人工晶状体偏心距为0.12(0.08~0.15)mm,轴位为(212.68±90.45)°。术前,术后1wk,3mo球差比较有差异(P<0.05)。术前,术后1wk,3mo斯特列尔比(SR)、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中4mm面积比(AR)比较均有差异(P<0.001)。术后1wk,3mo SR比术前提升,术后1wk,3mo AR比术前提升(均P<0.001)。术后3mo SR与球差、三叶草呈负相关(rs=-0.420、-0.418,均P<0.01); 术后3mo AR与三叶草呈负相关(rs=-0.400,P<0.05)。
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植入三焦点IOL术后全程视力提高,OPD-Scan Ⅲ型像差分析仪结果显示术后IOL居中性良好,视觉质量良好。
2022, 22(2):322-3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29 CSTR:
摘要:目的:探讨海南黎族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rs2010963和rs3025039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收集 2016-09/2019-10海南黎族2型糖尿病患者89例,其中非增殖期DR(NPDR)患者30例、增殖期DR(PDR)患者33例,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WR)患者26例作为对照。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测序法,进行VEGF基因相应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别。
结果:在rs2010963位点上,与DWR组比较,PDR组CC基因型显著升高(P<0.016667),PDR组CG基因型显著降低(P<0.016667),三组患者的GG基因型和C、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均无差异(P>0.05)。在rs3025039位点上,DWR组,NPDR和PDR组三组的CC、C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分布均无差异(均P>0.05)。海南黎族PDR患者尿素、肌酐水平较DWR和NPDR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
结论:海南黎族2型糖尿病患者VEGF基因rs2010963基因多态性与DR发生有关,CC基因型可能是DR发生的遗传危险因素,增加PDR的易感性。rs2010963基因多态性对于PDR具有协同作用。
2022, 22(2):327-3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0 CSTR:
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7-06/2019-12期间收治的84例98眼DR患者为研究组,进一步根据DR程度分为非增生型DR组和增生型DR组,另选取60例68眼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单纯性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OCTA定量分析受试者的视网膜黄斑区微血管,采用自带分析软件获得浅层、深层旁中心凹视网膜的血流密度(SCP、DCP)、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以及周长、非圆指数(AI)、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比较各组间定量指标差异以及OCTA参数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对DR的诊断价值。
结果:研究组的FD-300、SCP、DCP均低于对照组(t=6.476、8.907、5.078,均P<0.05),而FAZ周长和AI高于对照组(t=4.380、10.542,均P<0.05)。增生型DR组的FD-300、SCP、DCP均低于非增生型DR组(t=2.668、3.408、3.103,均P<0.05),而FAZ周长和AI高于非增生型DR组(t=2.550、5.563,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D-300、SCP、DCP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r=-0.485、-0.546、-0.522,均P<0.05),FAZ周长、AI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r=0.426、0.443,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D-300、SCP、DCP、FAZ周长、FAZ形态指数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95%CI:0.722~0.947)、0.806(95%CI:0.701~0.911)、0.849(95%CI:0.770~0.928)、0.768(95%CI:0.641~0.896)、0.742(95%CI:0.633~0.850)。
结论:OCTA可清晰监测DR患者视网膜黄斑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形态,血流密度定量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对于DR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22, 22(2):331-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1 CSTR: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鼻泪管取出后复发性泪囊炎泪囊大小的比例分布情况及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治疗人工鼻泪管取出后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01/2019-11于我院眼科就诊的人工鼻泪管取出后复发性泪囊炎患者73例73眼,收住院后均行泪囊造影测量泪囊大小,并于全身麻醉下行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分析术后2wk,1、3、6mo造瘘口面积及有效率。
结果:纳入患者中大泪囊(横径>5mm)者13眼(18%),中泪囊(横径2~5mm)者26眼(36%),小泪囊(横径<2mm)者34眼(47%)。术后2wk,1、3、6mo泪囊造瘘口面积有差异(P<0.05); 术后6mo造瘘口面积较术后2wk,1、3mo分别显著减少了14.08±0.68、10.49±0.75、0.31±0.23mm2(均P<0.05); 术后2wk,1、3、6mo有效率分别为100%、93%、88%、85%。
结论:人工鼻泪管取出后复发性泪囊炎泪囊大小以中、小泪囊为多,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置管术治疗人工鼻泪管取出后复发性泪囊炎疗效肯定。
2022, 22(2):336-3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2 CSTR: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泪膜功能的改变及干眼症状特征。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存在泪膜异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9例59眼,以是否存在DPN分为T2DM组31例31眼和DPN组28例28眼,另选择符合泪膜异常标准且无糖尿病的患者33例33眼作为无T2DM组。对三组患者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结膜荧光素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红外线睑板腺照相。
结果:各组间BUT结果有差异(F=9.43,P<0.01),无T2DM组、T2DM组和DPN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 各组间Schirmer Ⅰ及FL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 各组间睑板腺缺失评分有差异(χ2=8.433,P<0.05),T2DM组与无T2DM组比较无差异(P>0.05),DPN组与无T2DM组、T2DM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 各组间OSDI量表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两两比较,T2DM组与无T2DM组比较无差异(P>0.05),DPN组与无T2DM组、T2DM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
结论:合并DPN的T2DM患者较不伴发DPN的T2DM患者及无T2DM患者BUT更短、睑板腺缺失更重,但干眼症状更不明显,应密切关注和随访DPN患者的眼表异常。
2022, 22(2):340-3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3 CSTR: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干眼患者最早泪膜破裂位置的特征。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07/12在我院诊治的老年干眼患者154例267眼,143眼为右眼,124眼为左眼。其中男71例,女83例,年龄68~90(平均73.40±4.13)岁。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患者进行最早发生泪膜破裂位置的测量,破裂位置以仪器观察的角膜方位按逆时针顺序分为4个区域,分别对应右眼的鼻上、颞上、颞下、鼻下4个区域和左眼的颞上、鼻上、鼻下、颞下4个区域。记录哪个区域泪膜最先出现破裂,同时记录最早破裂位置距角膜中心的距离。
结果:右眼出现泪膜首先破裂最多的区域为鼻下(28.7%),然后是颞下(27.3%)、鼻上(20.3%)、颞上(11.2%),同时出现2~3个区域泪膜破裂占12.6%。左眼出现泪膜首先破裂最多的区域也为鼻下(31.5%),然后是颞下(25.0%)、鼻上(23.4%)、颞上(11.3%),同时出现2~3个区域泪膜破裂占8.9%。双眼之间泪膜破裂区域构成比的比较无差异(χ2=1.443,P=0.837)。双眼鼻下方泪膜破裂位置距角膜中心距离均以>1.5~2mm和>2~2.5mm为主。
结论:老年干眼患者泪膜的破裂位置有一定的规律,双眼泪膜首次破裂均以角膜鼻下方为主,双眼没有显著性差异。
2022, 22(2):343-3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4 CSTR:
摘要:目的:观察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07/2021-03经我院确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60例320眼。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0例160眼采用中药汤剂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对照组80例160眼局部点0.05%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连续治疗14d后,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评分、过敏性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E水平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IgE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调体脱敏方加减内服配合眼部冷湿敷治疗能改善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有助于缓解过敏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柯 红琴 , 张文佳 , 刘 海 , 何利平 , 杨 极 , 张 乾 , 母凤婷 , 王莹婷 , 段聪 , 胡竹林
2022, 22(2):347-3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5 CSTR:
摘要:目的:调查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手持式裂隙灯和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对云南省壮族和苗族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和民族等因素对翼状胬肉的影响。
结果:于2019-03/11选取调查对象共1 239人,确诊翼状胬肉437人,翼状胬肉总体患病率为35.27%。双眼翼状胬肉占59.27%,单眼翼状胬肉占40.73%。胬肉患病率在壮族人群为34.84%(224人),在苗族人群为35.74%(213人),两者无差异(P=0.7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9),优势比OR=1.348。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户外活动、高血压和饮食习惯不是翼状胬肉的影响因素。用等级资料的Logistic回归进行胬肉侵入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泪河高度是翼状胬肉侵入程度的影响因素(P=0.048),泪河高度值越低,侵入程度越大。
结论: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较高,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泪河高度影响翼状胬肉的发生和侵入程度。
2022, 22(2):352-3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36 CSTR: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及其周边地区眼外伤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眼外伤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研究支持。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01/2020-04前来本院急诊就诊,并收住入院的单眼眼外伤患者1 723例1 723眼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建立眼外伤数据库,对陕西及周边地区眼外伤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在1 723眼外伤中,以中青年患者(20~59岁)居多(1 149眼,66.69%),男性患者为主(1 392眼,80.79%),绝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1 270眼,73.71%),从事体力劳动(1 288眼,74.75%); 眼外伤的主要致伤因素有钝器(511眼,29.66%)、锐器(423眼,24.55%)、飞溅金属异物(非金属)(299眼,17.35%)、摔倒(183眼,10.62%),其主要致伤场所有工作单位(633眼,36.74%)、农耕场所(474眼,27.51%)、住宅家庭(302眼,17.53%)、公共场所(248眼,14.39%),其主要类型为开放性眼外伤(1 311眼,76.09%),主要治疗措施是手术治疗(1 638眼,95.07%);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伤后就诊时间、眼外伤类型、眼外伤并发症、眼外伤史均是影响眼外伤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
结论:陕西及周边地区眼外伤发生情况具有年龄、性别、居住地及职业聚集性。针对特殊职业、特殊人群需及时采取针对性健康宣教和防治措施以降低眼外伤发生率,此外眼外伤患者的及时就诊有助于改善预后。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