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智能眼科
    • 虚拟-现实手术模拟系统在眼科住院医师微创白内障手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022, 22(5):701-7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1

      摘要 (956) HTML (0) PDF 489.69 K (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在眼科住院医师微创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202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已完成3a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0名年资相同的眼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考核后随机分为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Dry-lab)组和实体动物手术操作训练(Wet-lab)组,每组各10名。Dry-lab组和Wet-lab组医师分别使用Eye SI虚拟手术模拟器和猪眼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使用Eye SI虚拟手术模拟器和实体猪眼操作对两组住院医师的总体培训效果进行评分,使用虚拟手术模拟器对两组住院医师的模块培训效果进行评分,并采用问卷调查对两种培训方式进行客观评价。

      结果:Dry-lab组医师两项操作考核总评分、模拟器考核评分、实体猪眼操作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Wet-lab组(88.03±1.34分 vs 80.35±2.87分,87.50±3.03分 vs 77.60±5.62分,88.57±1.89分 vs 83.10±3.22分,均P<0.01)。模拟器模块考核结果显示,Dry-lab组医师各模块考核评分及用时均显著优于Wet-lab组(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培训新颖性、是否贴近真实手术体验、对显微手术技能提高的帮助程度、经过该培训是否有信心进行真实手术及手术培训的整体满意度方面,Dry-lab组医师对于培训方式的效果评价均优于Wet-lab组(P<0.05)。

      结论:将虚拟-现实手术操作训练应用于眼科住院医师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升住院医师的白内障显微手术操作技能,提高培训整体满意度,帮助住院医师在执业初期提升真实手术时的信心、心理素质、决策及处理能力,为建立眼科住院医师正式、规范化的白内障手术培训体系提供了新的标准和模式。

    • 人工智能在青光眼诊疗中的应用

      2022, 22(5):706-7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2

      摘要 (868) HTML (0) PDF 473.62 K (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世界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由于其隐匿性与渐进性,临床上早期诊断及监测青光眼进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AI及其子集机器学习(ML)、深度学习(DL)在青光眼中的研究与应用日臻成熟,促进了人们对青光眼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青光眼筛查与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大大降低了检查成本。利用AI技术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诊断能降低患者视功能损伤的风险,其次可以对青光眼进展进行预测,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本文总结了AI在青光眼筛查、诊断、预后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困难与挑战,并展望了AI在青光眼中的优势与未来发展趋势。

    • 基于深度学习的翼状胬肉自动分类系统研究

      2022, 22(5):711-7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3

      摘要 (526) HTML (0) PDF 1.66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的翼状胬肉自动分类诊断系统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2020-05/2021-04期间,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共收集750张翼状胬肉正常、观察期和手术期眼前节图片。在原始数据集和增强数据集上分别训练7个三分类模型。测试临床470张图片,比较数据增强前后模型的泛化能力,确定可用于翼状胬肉自动分类系统的最好模型。

      结果:在原始数据集上训练最好模型的灵敏度平均值为92.55%,特异度平均值为96.86%,AUC平均值为94.70%。数据增强后,不同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平均提升3.7%、1.9%和2.7%。在增强数据集上训练的EfficientNetB7模型灵敏度平均值为93.63%,特异度平均值为97.34%,AUC平均值为95.47%。

      结论:在增强数据集上训练的EfficientNetB7模型取得最好的分类效果,可用于翼状胬肉自动分类系统。该自动分类系统能较好地诊断翼状胬肉疾病,有望成为基层医疗的有效筛查工具,也为翼状胬肉的细化分级研究提供参考。

    • 人工智能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的应用

      2022, 22(5):716-7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4

      摘要 (627) HTML (0) PDF 475.14 K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以白内障为代表的年龄相关性疾病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手术方式实现人工晶状体置换成为当今世界解决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而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关键,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不准确导致出现术后屈光误差,不能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大数据分析和机器自学习特性,可实现对复杂临床数据的深度分析和自主决策,因此借助该技术有望提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精度、降低术后屈光误差、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的基本原理,分析比较不同原理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式的特性、优点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展望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的应用前景。

    • 人工智能在眼前段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2022, 22(5):721-72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5

      摘要 (497) HTML (0) PDF 493.99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医疗保健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尤其是在图像识别领域发挥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眼科疾病的诊断十分依赖图像识别,AI在眼前段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感染性角膜炎的分类、圆锥角膜的筛查、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分级、白内障手术视频的自动分期、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预测、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等。AI有望帮助解决目前临床存在的诸多难题,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治,但也存在着黑箱过程难以解释、缺少公共数据集、算法过于复杂等问题。本文概述了AI在眼前段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 人工智能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现况

      2022, 22(5):726-7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6

      摘要 (585) HTML (0) PDF 502.96 K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学科的进步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推进,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眼科学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既往AI在眼科学的应用研究大多集中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疾病。近年来,随着AI学习算法的改进以及大数据的开发利用,AI在眼科学的应用范围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AI应用于眼表疾病。本文综述了AI在圆锥角膜、翼状胬肉及角膜炎等眼表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探讨当前AI在眼科学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眼科AI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 人工智能在视光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2022, 22(5):731-7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7

      摘要 (759) HTML (0) PDF 500.85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深度学习(DL)为基础的人工智能(AI)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AI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眼科视光学领域,AI可对近视、斜视、弱视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在圆锥角膜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及近视的预防和矫正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尽管如此,AI在眼科的应用也存在巨大的限制和挑战,包括临床和技术挑战、算法结果的可解释性、医学法律问题等。本文综述了AI在眼科视光学领域诊疗中的应用、局限性及展望。

    • 基于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策略构建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鉴定的智能诊断系统

      2022, 22(5):736-7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8

      摘要 (377) HTML (0) PDF 6.25 M (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和评估一种基于迁移学习和数据增强策略的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鉴定的智能诊断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03/2020-0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2 157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1 380张、验证集345张和测试集432张。采用迁移学习Inception-ResNet V2网络构建智能诊断模型,将原始数据集和应用数据增强策略后的增强数据集所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进行对比,最后计算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评估该系统的诊断效能。

      结果:使用原始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1.6%,灵敏度为72.0%,准确率为71.8%,AUC为0.785(95%CI:0.742~0.828,P<0.0001); 使用增强数据集训练的智能诊断系统的特异度为76.6%,灵敏度为83.1%,准确率为79.9%,AUC为0.876(95%CI:0.843~0.909,P<0.0001),使该智能诊断系统的诊断效能均较前提高。

      结论: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构建出真菌性角膜炎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系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实现了对真菌性角膜炎病原菌镰刀菌属的智能诊断,并进一步验证在原始数据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数据增强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诊断性能,该方法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病原学镰刀菌属鉴定的辅助诊断。

    • OCT影像人工智能读片与医生读片对识别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一致性分析

      2022, 22(5):741-7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09

      摘要 (595) HTML (0) PDF 6.07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临床进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人工智能(AI)读片的可行性。

      方法:收集2019-11/2021-11 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眼科门诊患者1 579眼OCT图像共1 579张,并收集眼科医生及AI的读片结果。通过Kappa值进行无ARMD和有ARMD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结果:两名眼科医生之间在无ARMD和有ARMD读片结果的Kappa值为0.934; AI结果与眼科医生在无ARMD和有ARMD读片结果的Kappa值为0.738。AI对ARMD识别的灵敏度为73.08%,特异度为95.07%,曲线下区域面积(AUC)为0.841。

      结论:AI在基于OCT图像的ARMD识别上与眼科医生有较高的一致性,适用于基层医院完成对ARMD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转诊工作。

    • 基于深度学习的睑板腺功能障碍图像分析模型研究和评价

      2022, 22(5):746-7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0

      摘要 (698) HTML (0) PDF 4.12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一个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人工智能(AI)系统,能够全自动地评价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睑板腺形态变化。

      方法:选取2021-01/11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145名受试者右眼纳入研究。随机选择其中60名受试者的睑板腺照相用于AI训练。收集睑板腺图像后首先标注出睑板区域和每一根睑板腺腺体。使用残差神经网络(ResNet)结合U-Net模型进行数据训练,获得成熟的AI系统; 85名受试者包括阻塞性MGD患者53名和睑板腺正常的志愿者32名,使用AI系统自动分析其各项睑板腺形态参数。同时观察临床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河高度(TMH)、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睑缘评分、睑板腺评分和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分析睑板腺参数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通过多次版本迭代,最终获得了交并比达92.0%的AI系统。使用该AI系统,发现上眼睑的睑板腺密度与OSDI(rs=-0.320)、TBUT(rs=0.484)、睑缘评分(rs=-0.350)、睑板腺评分(rs=-0.749)和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rs=0.425)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5); 下眼睑的睑板腺密度与OSDI(rs=-0.420)、TBUT(rs=0.598)、睑缘评分(rs=-0.396)、睑板腺评分(rs=-0.720)和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rs=0.438)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5); 总眼睑的睑板腺密度与OSDI(rs=-0.404)、TBUT(rs=0.601)、睑缘评分(rs=-0.416)、睑板腺评分(rs=-0.805)和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rs=0.480)存在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基于CNN的AI系统是一个准确、高效的睑板腺形态学评价系统,能够方便地采用我们建立的睑板腺密度这一指标对MGD患者的睑板腺形态进行快速准确地评价。睑板腺密度这一指标比目前通用的睑板腺评分更精确,是评价睑板腺萎缩程度的全新定量指标。

    • >Articles in English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后患眼短期眼压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 22(5):752-7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1

      摘要 (766) HTML (0) PDF 396.92 K (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短期眼压(IOP)升高的影响因素。

      方法:临床前瞻性观察研究。共纳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的视网膜病变患者269例269眼,所有患眼均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其中,男143例,女126例;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患者201例,其他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68例。平均年龄62.86±11.74岁,采用非接触气动式眼压计,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10、30min,2和4h对患者进行IOP测量。根据注射后10min IOP升高情况来进行分组,IOP升高10 mmHg及以上定义为IOP升高组,IOP升高小于10 mmHg定义为IOP稳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患者在注射后10、30min,2和4h的平均IOP分别为24.1、20.2、19.5、16.9 mmHg,注射后各个时间点的IOP较注射前平均升高6.7、3.1、1.7、0.5 mmHg。其中,IOP高组56例,IOP稳定组213例。两组患者年龄、最佳矫正视力(BCVA)、性别、眼别、疾病类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注药次数(Z=-4.389,P=0.012)、注射前IOP及注射后各时间点的IOP(t=-5.343,-10.467,-8.933,-6.124,-4.635,均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IOP与注射后10min IOP升高呈正相关(B=-0.913,OR=0.521,95%CI:0.211~0.694,P=0.011)。

      结论:基线IOP水平越高,注射后IOP升高的风险越高。基线IOP是影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患眼短期IOP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而注射次数可能是另一个风险因素。

    • 不同屈光状态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的切削误差

      2022, 22(5):757-7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2

      摘要 (562) HTML (0) PDF 5.39 M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行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后角膜中央厚度(CCT)的切削误差。

      方法:纳入2020-05/2020-09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根据患眼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术前,术后1、3mo用Pentacam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CCT。在不同的近视组中,每次随访期间同时计算角膜中央切削误差(ΔCCT,定义为实际CCT和预测CCT之间的差值)。分析ΔCCT的差值比以及ΔCCT、CCT与切削光学区直径的关系。

      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21例432眼。术后3mo,高度近视组的ΔCCT大于中、低度近视组(χ2=225.74,62.55, 均P<0.01),中度近视组大于低度近视组(χ2=132.77, P<0.01)。在术后1、3mo,三组之间的切削偏差率也有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前屈光力、光学区直径与术后3mo ΔCCT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0.699, P<0.001; r=0.572, P<0.001)。

      结论:SMILE手术的ΔCCT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且ΔCCT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和光学区直径呈正相关。

    • >实验论著
    • 姜黄素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VEGF和NF-κB p65表达的抑制作用

      2022, 22(5):764-7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3

      摘要 (437) HTML (0) PDF 2.22 M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体外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s)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NF-κB)p65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高糖培养基模拟糖尿病环境建立HRCECs体外高糖模型,将培养的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高糖+20、40、80μmol/L姜黄素组,分别用CCK-8法检测姜黄素干预后HRCECs的增殖能力,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VEGF、NF-κB p65的表达。

      结果:CCK-8法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显著促进HRCECs增殖(P<0.01),各浓度姜黄素作用12、24、48h后与高糖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且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Western-blot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对照组中VEGF-A、NF-κB p65表达显著增加(P<0.01),各浓度姜黄素作用12、24、48h后与高糖对照组比较,VEGF-A、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减少,且随着浓度增加、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各加药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免疫细胞化学法结果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糖对照组VEGF表达显著增加(P<0.01),各浓度姜黄素干预24h后与高糖对照组比较,VEGF表达逐渐下降(P<0.01),各加药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

      结论:姜黄素可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地抑制高糖诱导的HRCECs增殖以及VEGF、NF-κB p65的表达,这种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下调VEGF、NF-κB p65表达有关。

    • >实验研究
    • miR-223-3p靶向调控Rbpj转录因子对葡萄膜炎大鼠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2022, 22(5):769-7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4

      摘要 (463) HTML (0) PDF 1.95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miR-223-3p对Notc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Rbpj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大鼠Th1、Th17细胞分化水平的影响。

      方法:用双荧光素酶表达报告系统探讨miR-223-3p对Rbpj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将24只雌性Lewis大鼠随机分为EAU模型组、正常对照组(NC组)和空白对照组(BC组),每组8只。EAU模型组注射含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结合蛋白(IRBP)、结核菌素和完全弗氏佐剂的乳糜液以诱导葡萄膜炎,BC组注射等体积的不含IRBP多肽的乳糜液,NC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免疫后12d,无菌分离三组大鼠的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223-3p和Rbpj基因的表达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Rbpj、IFN-γ、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 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大鼠不同组织中Th1和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

      结果: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证实Rbpj是miR-223-3p调控的靶基因。免疫后12d,相比于NC组,EAU模型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miR-223-3p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33±0.29、0.11±0.12、0.18±0.11,均呈下调表达(均P<0.05); Rbpj mRNA水平均呈上调表达,分别为3.00±0.06、1.52±0.12、3.01±0.34(均P<0.05); BC组大鼠脾脏、淋巴结和眼组织中miR-223-3p和Rbpj mRNA水平与NC组相比均无差异(P>0.05)。ELISA检测结果发现,免疫后12d的EAU模型组大鼠各组织中Rbpj、IFN-γ、IL-17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BC组大鼠各组织中Rbpj、IFN-γ、IL-17蛋白表达水平与NC组相比均无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2d,EAU模型组各组织的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NC组(均P<0.05)。BC组与NC组各组织Th1和Th17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miR-223-3p可负调控Notc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Rbpj的表达。EAU大鼠中miR-223-3p的下调表达可升高Rbpj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以及提高相关分子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

    • 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双层基质透镜行兔板层角膜移植术

      2022, 22(5):775-7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5

      摘要 (438) HTML (0) PDF 4.46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纤维蛋白粘合剂(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体内生物相容性,探讨使用该种材料行角膜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白兔15只,采用自身对照,以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移植材料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对照眼不进行人工干预。分别于术后7、14、28d使用手持裂隙灯观察双眼角膜情况,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分,同时取双眼角膜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角膜恢复情况。

      结果:裂隙灯观察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角膜上皮生长情况良好,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水肿程度减轻,新生血管生长至角膜缘后未加重,未见上皮、内皮排斥线等排斥反应; 对照眼角膜透明,角膜上皮光滑。生物相容性评分结果显示,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眼角膜植片水肿程度逐渐减轻,透明度逐渐恢复,排斥反应较小,角膜植片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至术后28d,实验眼和对照眼角膜透明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生长程度均无差异(P>0.01)。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植片表面有4~5层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角膜胶原排列整齐、规则,植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双片透镜间分界消失,层间FS被机体完全吸收,植片与植床融合,未见明显分界。

      结论: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较好,排斥反应较小,生物相容性较好,可用于板层角膜移植。

    • >临床论著
    •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建立

      2022, 22(5):780-7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6

      摘要 (442) HTML (0) PDF 780.18 K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危险因素,在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选择2016-02/2020-03我院眼科收治的483例527眼CRVO患者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21-06,统计CRVO合并NVG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VO后发生NVG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回归系数构建CRVO后发生NVG的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H-L)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评价预测模型。

      结果:患者失访15例23眼,随访15~64(中位数35)mo,其中70例86眼发生NVG(NVG组),398例418眼未发生NVG(非NVG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型CRVO、首次就诊时IOP≥18mmHg、高血压、首次就诊时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RAPD)≥0.75logU、首次就诊时裸眼视力(UCVA)>0.30(LogMAR)是CRVO后发生NVG的危险因素(P<0.01),抗VEGF治疗是CRVO后发生NVG的保护因素(P<0.01)。CRVO后发生NVG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符合度(H-L检验P>0.05)以及判别度(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30~0.924,灵敏度为84.3%,特异度为88.9%)。进一步构建预测评分模型,其CRVO后发生NVG的临界值为5分,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790~0.898),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7.4%。

      结论:缺血型CRVO、首次就诊时IOP≥18mmHg、高血压、首次就诊时RAPD≥0.75logU、首次就诊时UCVA>0.30(LogMAR)、抗VEGF治疗与CRVO后发生NVG密切相关,据此建立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 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2022, 22(5):785-7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7

      摘要 (487) HTML (0) PDF 11.23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

      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 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

      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 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可能是影响最终眼内注药疗效的因素。

    • >文献综述
    • 眼轴长度测量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研究进展

      2022, 22(5):791-7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8

      摘要 (472) HTML (0) PDF 408.55 K (8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手术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术前生物学参数的测量、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的选择、手术方式及手术技巧等。眼轴长度是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重要参数,目前测量眼轴长度的主要方法是超声生物测量法及光学生物测量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相辅相成。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公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更新,在近几年更是出现了很多新的计算公式,如Barrett Universal Ⅱ(BUⅡ)公式、Kane公式、Olsen公式、Hill-radial basis function(Hill-RBF)公式等。本文主要总结了两种眼轴长度测量方法的利弊,并比较不同人工晶状体屈光力计算公式在不同眼轴长度时的准确性。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2022, 22(5):794-7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9

      摘要 (436) HTML (0) PDF 472.27 K (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青光眼类型,全球发病率高且致盲性大,具有进行性不可逆发展的特点。PACG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不仅与眼部解剖结构的异常有关,如前房结构出现角膜小、短眼轴和浅前房等特征,近年研究还发现晶状体、虹膜、睫状体及脉络膜异常均与PACG的发病有关。另外PACG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心理应激因素亦有较紧密的关系,本文结合文献报道较为全面地从解剖特征、遗传因素、心理应激三个方面对PACG的发病机制做了简要论述,希望籍此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 新型小分子抗VEGF药物Broluc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ARMD研究进展

      2022, 22(5):798-8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0

      摘要 (493) HTML (0) PDF 493.91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成为治疗眼内新生血管的首选,但频繁玻璃体内注射带来的不便和并发症不容忽视,因此寻求药效持久的新型药物以减少注射次数成为必要。Brolucizumab是一种新型的小分子抗VEGF药物,具有组织穿透性强、药物浓度高、注射量较小、药效持久和注射间隔较长等优势。注册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证据显示Brolucizumab相较于阿柏西普疗效呈非劣效性; 其改善视网膜内积液/视网膜下积液能力更为显著,且可维持较长的给药间隔; 另外,Brolucizumab的安全性较高,严重不良事件如视网膜血管炎已有报告,但发生率较低。Brolucizumab为临床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RMD)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Brolucizumab在nARMD治疗中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代医药与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2022, 22(5):803-8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1

      摘要 (473) HTML (0) PDF 573.26 K (7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中老年人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一种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并加重社会卫生经济负担。晚期ARMD在临床上有两种表现类型,即干性ARMD(dARMD)和湿性ARMD(nARMD)。nARMD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线药物已取得显著疗效,而dARMD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本文就dARMD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进展、可望上市的潜在药物、生物疗法和中医中药进行综述,包括抗炎药(强力霉素和FHTR2163)、抗氧化药(利舒尼布和依来米普瑞肽)、补体抑制剂(APL-2和滋目若)、视觉周期调节剂(ALK-001)、神经保护剂(溴莫尼定)、干细胞移植(MA09-hRPE和BMMF)、基因疗法(HMR59)和中医中药(藏红花、姜黄素、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等。这些药物临床试验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阔,为ARMD改善与治疗带来巨大希望。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2, 22(5):809-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2

      摘要 (453) HTML (0) PDF 435.49 K (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DME发病机制复杂,控制致使DME恶化的全身因素是减少发病率的关键。目前研究显示DME发生风险增加与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就DME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DME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 MicroRN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2, 22(5):813-8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3

      摘要 (339) HTML (0) PDF 476.52 K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MicroRNAs(miRNAs)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是转录后调节基因表达关键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和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miRNAs表达差异改变明显,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miRNAs调控基因的表达与DR生理病理机制关系密切。部分特异性表达的miRNAs可以通过调控视网膜中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水平等影响DR发生发展,因此通过增强或抑制这部分miRNAs可以延缓DR病情进展。单个或多个miRNAs的组合可以作为DR新型的转录组学生物标志物,也是未来治疗DR的潜在有效靶点。目前针对血液或体液中特定miRNAs的检测有助于DR的早期干预治疗和病情随访追踪。因此,本文主要对miRNAs及其参与调控DR的分子机制、治疗前景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Piggyback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应用进展

      2022, 22(5):818-8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4

      摘要 (552) HTML (0) PDF 489.61 K (6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现代手术设备、人工晶状体种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对视觉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复明手术转化为一种高质量、高需求的屈光性手术。Piggyback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起初是临床医生为了Ⅰ期矫正高度远视或者Ⅱ期矫正白内障术后存在屈光误差,在患者眼内植入2枚或2枚以上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以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目的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功能性晶状体的诞生和推广,该技术被应用于屈光性白内障领域,扩大了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应用范围,并且达到了良好的术后效果。本综述讨论了Piggyback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阐明了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在黄斑疾病低视力康复中的研究进展

      2022, 22(5):822-8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5

      摘要 (434) HTML (0) PDF 490.15 K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临床工作中,很多黄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Stargardt病在晚期因新生血管纤维瘢痕化或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损形成中心暗点,从而出现视力下降、固视不稳定甚至旁中心注视,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心理带来很大困扰。长期以来,我们对该类患者的康复治疗手段有限,但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指出,基于微视野计的生物反馈训练有望通过实现大脑皮层可塑性增强神经感觉适应能力,较大程度的利用残余视网膜功能来帮助那些伴中心暗点的低视力人群巩固或建立稳定的中心或旁中心注视,进而提高视力、阅读速度等视功能。为增进对该康复治疗手段的认识,本文将主要从微视野生物反馈训练(microperimetric biofeedback training,MBFT)机制及方案、优选视网膜位点的选择、在黄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前景展开概述。

    • 抗生素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2022, 22(5):827-8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6

      摘要 (616) HTML (0) PDF 531.07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是引起蒸发过强型干眼的主要原因,也是十分常见的眼表疾病。MGD可引起眼表睑酯异常和细菌增殖,进而引起相关眼表体征和症状。临床上,常采用局部物理、药物和全身药物等方式治疗MGD。抗生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杀菌药物,通过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可以抑制眼表细菌增殖,调节眼表睑酯异常和菌群微环境,进而缓解与改善MGD的体征与症状。目前,不同种类抗生素治疗MGD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本文从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的角度出发,对各类抗生素治疗MGD的机制、方式方法和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MGD提供新的治疗参考。

    • 泪道孤立性纤维瘤特征及治疗

      2022, 22(5):833-8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7

      摘要 (376) HTML (0) PDF 368.34 K (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的肿瘤。最早报道于胸膜,近年来对胸膜外部位的孤立性纤维瘤病例报道越来越多,有报道该肿瘤几乎可发生于所有部位。泪道系统的结构功能有其特殊性,且目前关于泪道系统的孤立性纤维瘤报道仍然较少,故本文总结现有泪道孤立性纤维瘤的报道,以分析泪道这一疾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 Sox2基因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2, 22(5):836-8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8

      摘要 (377) HTML (0) PDF 407.87 K (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Sox2基因是SRY(sex determination region of Y chromosome)相关基因家族中的一员,是维持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和自我更新特性的关键转录因子之一。Sox2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参与肿瘤的形成和发展等。但关于Sox2基因在眼部疾病中作用研究的综述较少,为此,本文从Sox2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关信号通路及临床应用潜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于读者对Sox2基因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 >临床研究
    • 下斜肌肌腹转位术治疗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

      2022, 22(5):839-8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29

      摘要 (371) HTML (0) PDF 5.04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

      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 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 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 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

      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 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的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特征

      2022, 22(5):844-8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0

      摘要 (426) HTML (0) PDF 470.29 K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09/2021-02我院收治的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CPE)患者18例,轻中度单纯先天性上睑下垂(CP)患者19例和单纯共同性外斜视(CE)患者30例。比较三组患者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弱视率、球镜度、散光度、等效球镜及眼轴长度。

      结果:CPE组发生上睑下垂双眼发病共17例(94%),而CP组单眼发病共13例(69%),两组患者单双眼发病有显著差异(χ2=15.531,P<0.001)。三组间屈光参差及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屈光参差=8.732,P屈光参差=0.013; χ2近视=6.047,P近视=0.049)。CPE组屈光参差(χ2=8.072,P=0.004)及近视(χ2=4.555,P=0.033)患病率高于CP组,而CPE组与CE组之间屈光参差(χ2=0.559,P=0.454)及近视(χ2=0.055,P=0.815)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E组球镜度(χ2=-31.143,P=0.002)、散光度(χ2=-23.434,P=0.028)、等效球镜度(χ2=-30.137,P=0.003)较CP组更偏向近视,眼轴(χ2=26.289,P=0.012)长于CP组,而与CE组无显著差异。儿童患者中CPE组的球镜较CE组更偏向近视(χ2=-16.831,P=0.016),等效球镜较CP组更偏向近视(χ2=-18.391,P=0.020)。

      结论: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可加剧轴性近视、近视性散光和屈光参差的发生发展,较单纯上睑下垂更为严重。故早期行全面眼科评估并及时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CPE对视力造成的损害。

    • 后囊膜切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2022, 22(5):849-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1

      摘要 (437) HTML (0) PDF 447.16 K (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后囊膜切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术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19-01/2020-02诊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填充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3例8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硅油取出同期行后囊膜切开联合白内障手术)41眼,对照组(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42眼。术后6mo对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眼前黑影飘动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证实后囊膜切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中的优势。

      结果: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眼前黑影飘动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眼压、术后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偏位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后囊膜切开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可有效地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 母亲缺铁性贫血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发生ROP的相关分析

      2022, 22(5):853-8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2

      摘要 (418) HTML (0) PDF 475.72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母亲缺铁性贫血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关联,进而为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其病变程度提供可能科学依据。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01/2021-07因首次(出生30d左右)ROP筛查就诊于我院并且确诊为ROP的317例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及其母亲的临床资料。观察母亲缺铁性贫血与ROP发病、ROP分期的关系,母亲缺铁性贫血Hb及血值特征、母亲缺铁性贫血平均孕龄、孕周及婴儿出生体质量与ROP分期的关系。

      结果:存在缺铁性贫血的母亲235例(74.1%),82例(25.9%)母亲无铁缺乏。其中轻度贫血母亲194例(82.6%),其ROP患儿Ⅰ期119例和Ⅱ期75例; 中度贫血母亲39例(16.6%),其ROP患儿Ⅱ期8例、Ⅲ期22例和Ⅳ期9例; 重度贫血母亲2例(0.9%),其ROP患儿均为Ⅳ期; 本次未发现Ⅴ期及阈值病变ROP患儿和极重度贫血母亲。与缺铁性贫血母亲相比,铁水平正常母亲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发生Ⅰ期ROP,但是Ⅱ期ROP在缺铁性贫血母亲中表现更为突出(均P<0.05); Ⅲ期和Ⅳ期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ROP在血铁值正常的母亲中未观察到,但在缺铁性贫血母亲中的发生率分别为9.4%和4.7%(P<0.05); Ⅴ期和阈值病变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ROP在血铁值正常或缺铁性贫血的母亲中均未观察到。与铁水平正常母亲相比,缺铁性贫血母亲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且平均孕龄高、孕周短及婴儿出生体质量轻(均P<0.05)。

      结论:母亲缺铁性贫血与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ROP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关联,母亲贫血越重,其孩子ROP分期可能越重。因此,孕妇在怀孕期间监测和补充铁可有效预防和降低ROP的风险。

    • >临床报告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眼微视野计参数和BCVA与黄斑区形态的相关性

      2022, 22(5):858-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3

      摘要 (347) HTML (0) PDF 439.16 K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完整性评估(MAIA)微视野计参数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形态结构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03/2020-01在我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43例74眼。检查患眼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黄斑区外界膜及内感光层和外感光层结联(IS/OS)层完整性。分析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敏感度的相关性,并分析IS/OS层完整组及缺损组视网膜厚度与视网膜敏感度、BCVA的相关性。

      结果:与IS/OS层缺损组比较,IS/OS层完整组患者BCVA(LogMAR)、中心视网膜厚度(CRT)、由注视点组成的63%二元轮廓椭圆面积(BCEA63)、由注视点组成的95%二元轮廓椭圆面积(BCEA95)及黄斑完整性指数(MI)水平更低,视网膜敏感度的黄斑区平均阈值(AT)、2°固视率(P2)水平更高(均P<0.01),但两组患者中心视网膜容积(CRV)、1°固视率(P1)水平无差异(均P>0.05)。与外界膜缺损组比较,外界膜完整组患者BCVA(LogMAR)、CRT、MI水平更低(均P<0.05),但两组患者CRV、AT、P1、P2、BCEA63、BCEA95水平无差异(均P>0.05)。存在硬性渗出组和不存在硬性渗出组患者各眼部参数水平均无差异(P>0.05)。纳入患者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敏感度在中心凹颞侧、中央及鼻侧处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在中心凹上方、下方无明显相关性(P>0.05)。IS/OS层完整组患者AT与CRT、BCVA均呈负相关,而CRT与BCVA呈正相关(均P<0.05); IS/OS层缺损组患者AT与BCVA呈负相关(P<0.05)

      结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眼MAIA微视野计参数与黄斑区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尤其是IS/OS层及外界膜的完整性,其可能是评价患者患眼黄斑区视力和视网膜敏感度的重要指标。

    • 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学特征

      2022, 22(5):863-8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4

      摘要 (343) HTML (0) PDF 19.02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蝶形视网膜色素上皮营养不良(BPD)患者的多模式眼底影像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16-01/2019-07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BPD的患者18例36眼的眼底彩照、红外照相、自发荧光、荧光造影、脉络膜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血流成像OCT(OCTA)等多模式眼底影像检查。

      结果:典型的眼底彩色照相可显示色素异常沉着而呈现的蝶翅样病变外观,病变进展后蝶形外观不明显,而相应区域萎缩; 红外照相显示BPD患者的眼底黄色病灶,表现为白色高亮影像; 自发荧光可有斑片状、点状所勾勒的蝶翅表现,也可有以上特征重叠的表现,当病变进展萎缩明显时,自发荧光不能显示典型的蝶形改变,但可以反映出色素上皮细胞的破坏程度范围;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脉络膜造影除了显示蝶形病变外,能更为精准地显示血管病变情况,尤其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检查; OCT显示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之上与光感受器之间。随病变进展,色素上皮表现相应扩大的损伤,继发CNV者可见突破RPE的高反射信号; OCTA显示病变对视网膜深层和浅层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血流信号不同程度丢失,可敏感检出CNV的血流影像。

      结论:多模式眼底影像技术提供了BPD患者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该病。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外伤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2022, 22(5):870-8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5

      摘要 (434) HTML (0) PDF 671.25 K (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外伤入院者疾病谱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入院治疗的眼外伤者876例905眼,其中对照组(2019-01/06)545例565眼,研究组(2020-01/06)331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地点、受伤原因、居住地、受伤类型等信息。

      结果:研究组眼外伤住院人数较对照组减少39.3%,对照组和研究组年龄均呈双峰样分布,分别为0~10岁(20.55%,21.45%)和41~50岁(17.98%,19.03%)占比最高,两组年龄分布无差异(P=0.907)。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以男性为主,占比80.37%,83.69%(P=0.219)。研究组居家受伤比例(28.40%)高于对照组(11.38%)(P<0.001)。研究组机械性眼外伤占比(98.19%)高于对照组(95.60%)(P=0.041),开放性眼外伤占比(85.54%)高于对照组(76.58%)(P=0.001),无光感者占比(18.86%)高于对照组(9.53%)(P<0.001)。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眼外伤住院患者显著减少,机械性眼外伤是主要眼外伤类型,在流行病暴发期间,仍应加强眼外伤的防护意识。

    • Verion导航系统和传统标记器法行Toric IOL轴向标记的精确性比较

      2022, 22(5):875-8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6

      摘要 (541) HTML (0) PDF 761.78 K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采用Verion导航系统和传统标记器法行Toric IOL轴向标记的精确性。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06/2019-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7例56眼随机分为两组:导航组术前Verion导航系统采集眼前节图像,设定Toric目标轴向27眼,标记器组术前使用Toric标记器标记水平0°、180°,术中根据标记环标记Toric目标轴向29眼。术后1h,1wk,1、3mo患者散瞳后眼前节照相,Photoshop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实际轴向和目标轴向的偏差值,并记录患者裸眼视力(UCDVA)、最佳矫正视力(BCDVA)以及残余散光度。

      结果:术后1h,3mo导航组患者IOL实际轴向和目标轴向的偏差值小于标记器组(1.5°±1.8° vs 3.1°±2.1°; 1.9°±1.6° vs 3.3°±2.4°,均P<0.05)。术后3mo,导航组和标记器组平均UCDVA(LogMAR)比较无差异(0.04±0.08 vs 0.06±0.07,P=0.338); 残余散光度比较无差异(-0.39±0.32 vs -0.45±0.31D,P=0.491)。

      结论:Verion导航和手动标记方法标记Toric IOL轴向都有较高的准确性,尽管导航组并未显示出UCDVA和残余散光度方面的优势,但是IOL轴向偏差导航组显著小于标记器组,导航标记下植入Toric IOL轴向更精准。

    • 康柏西普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贯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022, 22(5):880-8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7

      摘要 (502) HTML (0) PDF 876.51 K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贯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8-06/2020-01我院眼科收治合并白内障的NVG患者18例18眼。所有患者均术前3~7d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符合手术指征后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术后随访12mo,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1、7d,1、3、6mo,1a眼压分别为25.94±11.82、15.39±4.97、15.94±2.69、15.33±4.54、18.89±7.95和16.27±5.22mmHg,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51.44±8.18mmHg(P<0.05)。末次随访时67%(12/18)患者BCVA提高,28%(5/18)BCVA不变,1眼BCVA降低; 术后1a手术完全成功15眼(83%),部分成功2眼(11%),失败1眼(6%)。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贯序治疗合并白内障的NVG可以有效控制术后眼压,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患者BCVA,便于随诊和治疗视网膜原发疾病,可作为合并白内障的NVG治疗的有效方法。

    •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在过敏性结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2022, 22(5):884-8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38

      摘要 (556) HTML (0) PDF 424.08 K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CIC)检查在过敏性结膜炎(AC)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2021-01/02于我科就诊临床诊断为AC的患者40例80眼纳入研究,正常对照组40例80眼,均行双眼上睑CIC检查,观察各组结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并进行Tseng分级。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分析AC组患者中性别、年龄、病程对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的影响。

      结果:AC患者上睑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57.744,P<0.001); 其Tseng分级等级亦高于正常对照组(Z=-2.453,P<0.05)。性别、年龄、病程对AC组患者CIC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均P>0.05)。

      结论:CIC检查简单易行,结果客观精确,在AC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