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2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和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

      2022, 22(8):1239-12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1

      摘要 (666) HTML (0) PDF 935.77 K (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连续视程(Tecnis Symfony)人工晶状体(IOL)和区域折射型(Lentis Comfort LS-313 MF15)IOL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方法:临床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01/1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67例(305眼),按植入IOL类型分为Symfony组(A组,160眼)和MF15组(B组,145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mo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 UDVA)(5m)、裸眼中视力(uncorrected intermediate visual acuity, UIVA)(80cm)、裸眼近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 UNVA)(40cm),离焦曲线,调制传递函数(MTF)和高阶相差(HOAs),包括彗差、球差、三叶草差,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调查(Quality of Vision questionnaire,QoV)。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UDVA和UN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UIVA高于B组(P<0.05); A组的MTF值在各个空间频率下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HOAs低于B组(P<0.05); 术后3mo绘制离焦曲线显示0D处两组视力相似,-0.5D~-2.5D处A组视力优于B组,且在-1.0D和-2.0D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Qov分数高于B组(P<0.05); A组出现光晕,星爆等不良视觉干扰现象的频率要高于B组。

      结论:MF15和Symfony均提供了稳定的远,近距离视力; 与MF15相比,Symfony IOL具有较好的中距离视力,较高的对比敏感度以及较低的HOAs; 与Symfony相比,MF15人工晶状具有更少的术后不良视觉干扰现象(光晕,星芒等)。

    • >实验论著
    • CERKL通过激活SIRT1/E2F1轴减轻蓝光导致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2022, 22(8):1245-12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2

      摘要 (463) HTML (0) PDF 5.88 M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酰胺类似蛋白(CERKL)是否通过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E2F转录因子1(E2F1)轴减轻蓝光导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方法: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ARPE-19)细胞,蓝光照射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PCR与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CERKL的表达情况; 分别采用siRNA-CERKL与pcDNA3.1-CERKL转染ARPE-19细胞,蓝光暴露处理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含量与SIRT1/E2F1轴的表达情况; 随后转染siRNA-SIRT1至ARPE-19细胞,再次测定蓝光照射下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状况。

      结果:蓝光照射后,ARPE-19细胞逐渐收缩成圆球状,且出现空泡; 蓝光照射导致CERKL表达水平升高(P<0.05),同时观察到细胞活力降低(P<0.05),凋亡率升高(P<0.05),活性氧、丙二醛与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升高(P<0.05); 沉默CERKL会加剧此现象,而上调CERKL则能缓解此变化(P<0.05); 上调CERKL同时激活了SIRT1表达,促进了E2F1的脱乙酰化(P<0.05),而沉默SIRT1能逆转上调CERKL对蓝光导致ARPE-19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P<0.05)。

      结论:CERKL通过激活SIRT1表达,促进E2F1脱乙酰化,从而减轻蓝光诱发的ARPE-19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 >实验研究
    • AG3340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2022, 22(8):1252-12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3

      摘要 (416) HTML (0) PDF 1.96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AG3340对高糖(HG)培养状态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ARPE-19细胞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Control组)用含5.6mmol/L葡萄糖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 HG组用含30mmol/L葡萄糖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 HG+AG3340组用AG3340预处理细胞12h后,再用含30mmol/L葡萄糖的DMEM/F12培养基继续培养; 甘露醇(MA)组用含5.6mmol/L葡萄糖和24.4mmol/L甘露醇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作为渗透压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MMP-2、纤连蛋白(Fibronectin)及胶原蛋白(Collagen)Ⅳ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24、48h后HG组细胞迁移率均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均P<0.001),采用AG3340预处理后细胞迁移率均较HG组降低(均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HG组细胞侵袭数目较Control组明显增加(P<0.001),采用AG3340预处理后细胞侵袭数目较HG组减少(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G组细胞中MMP-9和MMP-2相对表达量均较Control组增加,Fibronectin和Collagen Ⅳ相对表达量均较Control组减少(均P<0.001),采用AG3340预处理后细胞中MMP-9和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HG组降低,Fibronectin和Collagen Ⅳ相对表达量均较HG组增加(均P<0.05)。

      结论:高糖环境诱导ARPE-1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AG3340则可以部分逆转该作用,该过程可能与AG3340抑制细胞内MMP-9和MMP-2的表达,稳定细胞外基质组分有关。

    • EGCG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2022, 22(8):1257-12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4

      摘要 (326) HTML (0) PDF 2.67 M (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ARPE-19,分别采用0、40、80、160μg/mL EGCG处理。处理预定时间后分别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BCL2-Associated X的蛋白质(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和p53的表达。

      结果: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发现ARPE-19随着EGCG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可见明显的凋亡小体;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随着EGCG药物浓度的升高,凋亡率逐渐增高,40、80、160μg/mL凋亡率分别为4.95%±0.071%、11.75%±0.075%和21.25%±0.919%与对照组(2.8%±1.556%)相比有差异(P<0.01),呈现出药物浓度依赖性;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EGCG能明显上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3和p53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下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的表达,均呈现浓度依赖性。

      结论:EGCG能明显诱导ARPE-19发生凋亡,其机制与抑制bcl-2的表达,增强Bax、caspase-3和p53的表达有关。

    • >临床论著
    • 双眼单焦点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混搭植入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2022, 22(8):1262-1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5

      摘要 (527) HTML (0) PDF 476.12 K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主视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对侧非主视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和双眼均植入SIOL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01/2021-01于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主视眼均已植入SIOL,根据对侧非主视眼植入IOL的类型分为三组,其中A组患者18例36眼非主视眼植入MIOL(SBL-3); B组患者19例38眼非主视眼植入MIOL(SN6AD1); 对照组23例46眼双眼均植入SIOL。术后3mo,评估并比较三组患者双眼视力及视觉质量。

      结果:术后3mo,三组患者双眼裸眼和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及矫正近视力均无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双眼裸眼近视力和矫正中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Catquest 9SF-CN量表评分显示,A组和B组患者(11.11±1.323、11.89±1.883分)视觉质量均优于对照组(14.65±1.722分,均P<0.05)。A组、B组和对照组患者脱镜率分别为88.9%、84.2%、39.1%,A组患者脱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7)。

      结论:白内障患者主视眼植入SIOL、对侧非主视眼植入MIOL(SBL-3/SN6AD1)可获得较双眼均植入SIOL更优的全程视力,术后不良视觉症状少,脱镜率及满意度高。

    • 2型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2022, 22(8):1267-12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6

      摘要 (488) HTML (0) PDF 419.11 K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形态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01/2020-01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104眼,根据眼底改变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1例6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21例 42眼)。选取同一时期就诊的无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38例76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睑缘和睑板腺形态及功能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膜脂质层厚度(LLT)、瞬目次数(BT)及不完全瞬目频率(PBR)的差异。

      结果:DR组和NDR组睑缘和睑板腺形态及功能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DR组显著高于NDR组(均P<0.05)。DR组和NDR组BUT显著低于对照组,且DR组显著低于NDR组(均P<0.05)。三组间LLT、BT及PBR均有差异(P<0.05),且DR组和NDR组LLT、BT明显低于对照组,PB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DR组和NDR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睑板腺形态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更高。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睑板腺短缩和缺失,睑板腺功能障碍,泪膜稳定性下降,而DR患者睑板腺形态异常与功能障碍更显著,泪膜稳定性更差。

    • 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干眼

      2022, 22(8):1271-12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7

      摘要 (723) HTML (0) PDF 524.34 K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干眼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05/2021-05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眼科的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干眼患者2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60例320眼)及对照组(120例240眼)。对照组予养血润目颗粒剂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组予养血润目颗粒剂联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4wk。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wk测定以下指标: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眼表综合分析测定泪河高度(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睑板腺睑脂分泌通畅度评分,睑板腺管缺失评分,测定泪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5.6%、81.7%(P<0.05)。治疗2、4wk后两组OSDI评分、NITBUT、睑板腺管缺失评分、睑板腺睑脂分泌通畅度评分、泪液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均有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前后SⅠt与TMH组间均无差异(P>0.05)。

      结论: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可通过延长泪膜的稳态促进睑板腺的正常分泌,还可抑制泪液中炎症因子的释放等作用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性干眼。

    • >文献综述
    • 新型小分子抗VEGF药物Brolucizumab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2022, 22(8):1277-12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8

      摘要 (456) HTML (0) PDF 438.62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已成为DME首选治疗,但频繁注射带来的经济负担及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因此开发疗效更持久的药物以延迟注射间隔十分必要。Brolucizumab是一种对VEGF具有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与其它抗VEGF药物相比,其具有分子量小、组织穿透性强和作用更持久的特点。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证据表明Brolucizumab在提高DME患者视力方面非劣效于阿柏西普,且其消退视网膜积液及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CSFT)作用更强,注射间隔更长。同时,Brolucizumab眼内注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就Brolucizumab在治疗DME中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炎症因素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作用及展望

      2022, 22(8):1281-12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09

      摘要 (555) HTML (0) PDF 4.25 M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盲原因,其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导致DR患者视力受损最常见的原因。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DME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慢性高血糖激活不同的生化途径,导致视网膜的缺氧、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视网膜内炎症相关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üller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活化,并释放大量的炎症相关因子及介质,包括补体系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胎盘生长因子(Pl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及IL-8等,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及神经元损伤。此外,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上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介导白细胞黏附和瘀滞,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缺氧以及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导致视网膜血管渗漏增加、黄斑水肿。因此,早期抗VEGF和抗炎对治疗DME至关重要。本文将讨论炎症因素在DM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针对炎症的靶向药物的研究现状,以期为DME的治疗提供借鉴。

    •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非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2022, 22(8):1288-12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0

      摘要 (405) HTML (0) PDF 502.31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 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视,暴露性角膜炎、角膜溃疡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治疗上缺乏特异性,仅以临床对症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定,目前该病是眼科的难点。临床一线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二线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等,均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全面,根据TAO发病机制研发出了以替妥木单抗、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多种新型靶向药物,展现出缓解炎症、控制病情的优良作用,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就TAO的非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补体系统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2, 22(8):1293-12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1

      摘要 (386) HTML (0) PDF 719.86 K (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葡萄膜炎是一组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的炎症性疾病,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如感染、自身免疫、创伤及理化损伤、免疫遗传机制等。近年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的激活是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多种补体蛋白包括CFH、CFB、CFI、MAC、CD59等通过严密的机制调控补体系统介导的宿主组织损伤,研究发现补体蛋白在基因层面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参与了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另外C2、C3、C4、C5等补体成分在拷贝数变异、基因多态性及调节T细胞反应介导自身免疫发展等方面影响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因此,补体抑制疗法和相关基因疗法为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及作用靶点。

    • TGF-β参与黄斑前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2022, 22(8):1298-13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2

      摘要 (527) HTML (0) PDF 1.35 M (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黄斑前膜(ERM)是一种以发生于视网膜内表面的纤维细胞膜为特征的视网膜疾病。现有的临床指南及文献资料对ERM的诊断与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机制的阐述仍众说纷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种高度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在伤口愈合、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癌症、炎症及纤维化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RM是玻璃体后脱离(PVD)引起视网膜发生炎性损伤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等细胞经历上皮间质转化(EMT)所致纤维化的一类病理改变,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参与非经典的TGF-β-Snail途径与经典的TGF-β-Smad途径调控TGF-β介导的EMT进程。目前已有部分针对上述途径相关细胞因子的药物进入研发阶段,对提供ERM临床治疗及预防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TGF-β在ERM形成中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组学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2022, 22(8):1304-13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3

      摘要 (379) HTML (0) PDF 501.40 K (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晚期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DR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方面均有特异性的表现特征。随着高通量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可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病机制。本文就DR在不同组学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与DR研究新方向予以综述,最后探讨了当前所存问题以及未来展望。利用不同组学技术从不同层面探究DR的发生发展,这为阐明DR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 基于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损伤及其耦联失衡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2, 22(8):1309-13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4

      摘要 (426) HTML (0) PDF 482.67 K (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传统上,DR主要被认为是一种微血管疾病,随着研究的进展,目前认为神经-胶质-血管单元(NVU)破坏及其耦联机制(coupling)失衡在DR发病的早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了解NVU的细胞和分子基础,以及糖尿病如何改变正常的细胞通讯和破坏细胞环境,对DR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视网膜NVU及其参与DR发病分子机制,基于视网膜NVU修复的DR治疗,并对DR未来发展前景及问题进行探讨。

    • 干眼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2022, 22(8):1313-13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5

      摘要 (432) HTML (0) PDF 484.69 K (7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干眼是一种由多因素所致,发病机制众多的常见眼表疾病。随着我国干眼发病率逐年升高,干眼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干眼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炎症、角结膜上皮细胞改变、泪膜成分改变、角膜神经改变、睑板腺功能异常改变等均为重要因素。泪膜高渗导致眼表上皮细胞高渗,刺激炎症发生级联反应,眼表炎症反应为干眼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该过程中有多种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参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干眼是一种抗原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且二者存在联系。临床治疗中,各类抗炎药物及促进泪液分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干眼药物治疗的快速发展,但干眼治疗并非仅仅为了改善症状,而要根据具体病因展开治疗。近年关于干眼免疫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据此本文就干眼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系统性了解免疫在干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

      2022, 22(8):1318-13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6

      摘要 (501) HTML (0) PDF 476.89 K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屈光不正。近年来,随着全球近视患病率的快速增长,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会引起双眼视网膜图像大小不同和融像困难,带来视疲劳、单眼抑制、弱视和立体视障碍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延缓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进展至关重要。目前,各种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方法已得到广泛研究,其中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被认为是控制近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对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延缓近视性屈光参差进展的效果及其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近视性屈光参差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Meta分析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或干细胞移植疗效的Meta分析

      2022, 22(8):1323-13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7

      摘要 (454) HTML (0) PDF 4.82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CAG)或干细胞移植(LCAG)的疗效对比分析。

      方法:系统性检索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科克伦图书馆(The Cochrane Library)、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The US trial registry),从建库起至2021-09所有的文献。对复发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进行分析。应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危险度(RR)、计量资料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

      结果:共计纳入15项研究,接受手术眼数共1 883眼,其中897眼行LCAG术,986眼行CAG术。在复发率方面,LCAG组显著低于CAG组(RR=0.33,95%CI:0.15~0.71,P=0.004); 在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方面,LCAG组显著短于CAG组(SMD=-0.87,95%CI:-1.64~-0.11,P=0.02); 在SⅠt方面,两组结果变化值相近(SMD=0.03,95%CI:-0.33~0.40,P=0.86); 在BUT方面,LCAG组较CAG组显著延长(SMD=0.40,95%CI:0.09~0.70,P=0.01)。

      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LCAG较CAG的术后复发率更低,角膜上皮愈合更快,泪膜稳定性更好。

    • 单侧截除-后徙术与折叠-后徙术治疗外斜视的Meta分析

      2022, 22(8):1333-13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8

      摘要 (322) HTML (0) PDF 4.49 M (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内直肌截除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R)与单侧内直肌折叠联合外直肌后徙术(RP)治疗外斜视的有效性。

      方法:循证医学研究。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等数据库,检索日期2011-08/2021-08。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成功率和术后斜视度。优势比(OR)和均数差(MD)及95%置信区间(CI)作为计量资料及连续变量统计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RP组与RR组相比,手术成功率相似(OR=0.65,95%CI:0.39~1.07,P=0.09); 两组之间不良预后发生率(欠矫率和过矫率)无差异(OR=1.59,95%CI:0.92~2.74,P=0.10; OR=4.43,95%CI:0.69~28.18,P=0.12); RP组与RR组比较,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亦无差异(MD=0.75,95%CI:-0.27~1.76,P=0.15; MD=-0.34,95%CI:-1.30~0.63,P=0.50)。

      结论:RP与RR手术成功率与术后不良预后发生率接近,且两种手术术后斜视度与外斜漂移量无显著差异,RP手术是一个有效的治疗外斜视的手术方式。

    • >临床研究
    • OCT参数作为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疗效的预测指标

      2022, 22(8):1339-13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19

      摘要 (641) HTML (0) PDF 3.01 M (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参数与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CRVO-ME)的关系,并比较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与单纯雷珠单抗治疗CRVO-ME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20-01/12我院眼科诊治的CRVO-ME患者43例43眼,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单纯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mo时进行OCT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外层视网膜结构,建立“SAVE”评分,分析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眼压、平均药物注射次数。

      结果:治疗后12mo,OCT基线外界膜(ELM)完整组、基线椭圆体带(EZ)完整组治疗前后BCVA改善均显著大于断裂组(0.47±0.16 vs 0.21±0.15,P=0.013; 0.44±0.20 vs 0.25±0.17,P=0.008)。基线RPE断裂组与RPE完整组之间BCVA变化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S”和“A”评分为1分的数量在治疗后12mo均显著下降,治疗前“V”和“E”评分为“0”的患者BCVA改善显著高于得分为“1”的患者(均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BCVA、CM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BCVA、CMT及药物注射次数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ELM、EZ的基线状态、有无玻璃体-视网膜异常(V)及局灶性渗漏(E)可提示CRVO-ME结果。雷珠单抗治疗CRVO-ME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安全性,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未见更好的效果。

    • Trans-PRK联合0.02% MMC对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光密度的影响

      2022, 22(8):1345-13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0

      摘要 (331) HTML (0) PDF 552.94 K (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联合0.02%丝裂霉素C(MMC)对中度近视患者角膜光密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选择我院2021-01/06行Trans-PRK手术治疗的中度近视患者28例56眼,MMC组28眼术中联合使用0.02%MMC 20s; 对照组28眼术中未使用MMC。于术前,术后14d,1、3mo分别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不同直径范围及不同厚度分层范围内角膜光密度值。

      结果:MMC组总角膜光密度值术前为16.60(15.70,17.10),术后14d为16.63(15.90,17.50)、术后1mo为16.57(15.10,16.70),术后3mo为16.04(14.60,16.60); 对照组总角膜光密度值术前为16.30(15.50,17.30),术后14d为16.20(15.20,17.10)、术后1mo为16.08(14.90,16.40)、术后3mo为15.60(14.60,16.40)。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以角膜顶点为中心0~2mm直径范围术后14d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01),在直径2~6mm内术后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01),在直径6~10mm内角膜光密度术后14d,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升高(P<0.01); 两组患者角膜前120μm厚度角膜光密度值术后1、3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降低(P<0.01), 在中部厚度术后1mo角膜光密度值较术前降低(P<0.01)。

      结论:术中使用0.02% MMC可在术后早期一定程度上降低角膜光密度值,增加角膜通光性。术后不同时间段观察不同范围内角膜光密度值变化可有效量化haze的发生和转归。

    • 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2022, 22(8):1352-13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1

      摘要 (366) HTML (0) PDF 1.19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21-06于我院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PDR患者173例17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118例118眼)和下降组(55例55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和术中情况;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的因素; 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下降组的糖尿病病程、合并黄斑病变患者比例、血清TC、TG、LDL-C、HbA1c、血管闭塞、增生视网膜牵引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HDL-C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7a(OR=4.526)、合并黄斑病变(OR=4.983)、HbA1c>6.25%(OR=4.283)、血管闭塞(OR=5.216)、增生视网膜牵引(OR=4.765)均是导致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性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结论:糖尿病病程、合并黄斑病变、HbA1c、血管闭塞及增生视网膜牵引均与PDR行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有关,了解风险因素有利于手术的决策。

    • 减小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矫治近视的临床观察

      2022, 22(8):1357-136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2

      摘要 (630) HTML (0) PDF 450.02 K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与常规后光学区直径(6mm-BOZD)相比,减小后光学区直径(5mm-BOZD)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矫治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6-04/2019-01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例100眼(均取右眼数据),球镜度为-1.00~-5.00D,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配戴5mm-BOZD角膜塑形镜,对照组患者配戴6mm-BOZD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a期间的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SE)、相对周边屈光度(RPR)、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近视力(NVA)、应用Efron分级记录眼前节情况、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补偿眼压(IOPcc)、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KBUTav)及高阶像差(RMSh)。

      结果:治疗1a后,试验组患者的AL增加0.05±0.05mm,对照组增加0.15±0.05mm(t=-8.949,P<0.001); 试验组患者SE增加-0.18±0.27D,对照组增加-0.42±0.35D(t=3.609,P=0.001); 两组患者在N30°、N20°、T30°位点RPR的变化均有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BCVA、NVA、Efron分级、CH、CRF、IOPcc、NIKBUTav、RMSh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减小后光学区直径角膜塑形镜在观察期内能安全并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近视。

    • >康弘医药研究
    • 康柏西普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22, 22(8):1361-13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3

      摘要 (445) HTML (0) PDF 478.80 K (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康柏西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新药。自从2013年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批准用于临床,康柏西普在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等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过程中显示出可靠的安全性和疗效。针对不同的疾病,康柏西普的治疗策略有所不同。本文就近年来康柏西普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病理性近视脉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未成熟儿视网膜病变、角膜新生血管等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总结探讨康柏西普的用药适应证、给药方案和治疗效果。期待康柏西普的用药适应证会更广,给药方案会更多,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 >智能眼科
    • 人工智能在宁夏银川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远程筛查中的应用

      2022, 22(8):1365-13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4

      摘要 (370) HTML (0) PDF 866.37 K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在宁夏银川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20-07/2021-07就诊于宁夏银川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1 358例2 707眼的眼底彩照,采用Eye Wisdom AI眼病辅助筛查和诊断系统自动检测分析出血、微动脉瘤以及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DR的特征性改变。根据其国际分期的标准对眼底彩照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分级,由人工分析组进行图像判读后反馈结果,分析AI辅助筛查系统诊断DR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AI与人工分析的一致性,对AI筛查系统与人工分析的结果做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与人工分析相比,AI诊断有无DR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99.06%,漏诊率为8.16%,误诊率为0.94%,对于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为0.817(P<0.001)。与人工分析相比,AI组检测无DR的灵敏度为99.06%,特异度为91.84%; 检测轻度NPDR的灵敏度为85.36%,特异度为98.52%; 中度NPDR的灵敏度为81.53%,特异度为98.55%; 重度NPDR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99.51%; PDR的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99.63%。二者对DR分期诊断一致性分析的Kappa值为0.878(P<0.01)。

      结论:AI辅助筛查系统与人工分析的结果一致性好,可以满足DR筛查的需求,为基层社区DR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防治模式。

    • >临床报告
    • IOL Master 700与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测量对白内障术后屈光误差影响的比较

      2022, 22(8):1369-13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5

      摘要 (364) HTML (0) PDF 437.43 K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测量白内障患者眼部相关生物参数及术后屈光误差,并与IOL Master 700进行对比,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精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07/2021-07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13例122眼,分别应用IOL Master 700、A超及角膜地形图测量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角膜曲率(Km),并分析术后3mo屈光误差情况。

      结果:IOL Master 700和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测量的AL(24.09±1.65、23.81±1.62mm)、ACD(3.11±0.42、2.97±0.43mm)、Km(44.12±1.59、44.06±1.54D)均有差异(P<0.05),LT(4.34±0.46、4.30±0.59mm)无差异(P>0.05)。不同测量方法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计算公式术后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具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IOL Master 700测量仪自带的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MAE与 Holladay Ⅰ、Haigis、SRK/T公式比较均有差异(P<0.01),与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计算公式SRK/T、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比较亦均有差异(P<0.01),但IOL Master 700测量仪自带的Holladay Ⅰ、Haigis、SRK/T公式MAE与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计算公式SRK/T公式比较均无差异(P>0.05)。此外,IOL Master 700测量仪自带的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绝对屈光误差中值(MedAE)最小(0.260D),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计算公式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MedAE最大(0.765D)。

      结论: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测量的AL、ACD、Km值均较IOL Master 700偏小,运用SRK/T公式计算IOL屈光度时,二者测算结果相近,而使用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时A超联合角膜地形图屈光误差较大,易导致远视漂移。

    • 荆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176例临床分析

      2022, 22(8):1373-13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6

      摘要 (427) HTML (0) PDF 527.61 K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荆州地区真菌性角膜炎(FK)患者的感染特征和临床治疗转归等,为本地区FK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5-01/2020-07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并病原学确诊为FK的176例患者资料,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真菌菌种鉴定结果、药物敏感性及临床治疗经过及转归等进行分析。

      结果:FK患者176例中,男118例,女58例,男女比例为2.03:1。发病年龄以50~59岁及60~69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发病高峰季节为4~6月及10~12月。危险因素包括外伤及可能外伤史、眼表疾病、眼科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及长期局部药物使用。主要致病菌为镰刀菌属(39.8%)、曲霉菌属(30.7%)、链格孢菌属(15.9%)和念珠菌属(5.1%),药敏结果示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比较敏感,而氟康唑的耐药率非常高。125眼经药物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或治愈,12眼行角膜基质内注药,15眼行结膜瓣遮盖或羊膜移植,21眼行角膜移植术,8眼行眼内容物剜除术,包括5眼行结膜瓣遮盖后严重眼内炎的患者。

      结论:荆州地区FK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男性,多为农业劳动过程中角膜外伤后导致,以镰刀菌及曲霉菌多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式非常重要。

    • 雷珠单抗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重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2022, 22(8):1377-138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7

      摘要 (527) HTML (0) PDF 451.21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重度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06/2019-09就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重度DME的患者52例5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26眼,予雷珠单抗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和对照组(26例26眼,仅予雷珠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予“3+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首次玻璃体腔注射)后随访9mo,观察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及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次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CMT、BCVA均明显改善(均P<0.001),但两组间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5.88±1.24次 vs 7.12±1.24次,P=0.001)。

      结论:雷珠单抗联合577nm微脉冲激光和单用雷珠单抗均能有效降低重度DME患者黄斑水肿程度,改善视力,但联合治疗可减少雷珠单抗的注射次数。

    • SD-OCT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

      2022, 22(8):1381-13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8

      摘要 (358) HTML (0) PDF 452.83 K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SD-OCT)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

      方法:选取2019-11/2021-07就诊于沧州爱尔眼科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RRD患者27例27眼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对照组。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使用SD-OCT量化评估术后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1wk,3mo BCVA(LogMAR)(0.61±0.23、0.69±0.34)较术前(1.43±0.77)均改善(均P<0.01)。观察组术后3mo黄斑区立方体体积、立方体平均厚度较术后1wk,1mo及对照组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术后1wk,1、3mo平均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GCIPL最小厚度、平均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mRNFL)厚度、mRNFL最小厚度均无差异,但较对照组均降低(均P<0.01)。术后随访观察组发生视网膜下积液(SRF)9眼,SRF有逐渐吸收的趋势,但其中1眼继发黄斑裂孔; 椭圆体带中断3眼,有逐渐修复趋势; 黄斑区视网膜下重水残留2眼; 黄斑水肿2眼。

      结论:SD-OCT可以很好地显示RRD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微结构及形态改变,对RRD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

      2022, 22(8):1385-13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29

      摘要 (294) HTML (0) PDF 784.95 K (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甘油三脂-葡萄糖(TyG)指数识别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有效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21年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上海地区1 061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受试者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眼底检查,根据眼底照片分为DR组(275例)和无DR组(786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DR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来探索TyG指数在DR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TyG指数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高危因素。在矫正各种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和血尿酸)后,TyG指数Q4组相对于Q1组患DR的OR值为2.57(95%CI 1.56~4.05),P<0.001。ROC曲线分析:TyG指数的最佳临界值是6.1762,灵敏度为66.92%,特异度为63.27%,AUC为0.6952,95%CI为0.6575~0.7329。TyG指数对于DR的预测价值要优于空腹血糖(AUC=0.6697)、糖化血红蛋白(AUC=0.6864)和甘油三酯(AUC=0.6521)。

      结论:TyG指数与DR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一个早期有效的预测因子。

    • DART-OCTA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的观察研究

      2022, 22(8):1391-13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30

      摘要 (320) HTML (0) PDF 1.55 M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

      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0.41±0.16/mm vs 1.06±0.38/mm,均P<0.0001)。

      结论:DART-OCTA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断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成像,采用其观察累及黄斑区的BRVO时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受黄斑出血的影响最小,对伴有明显视网膜出血的BRVO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 基于GMPE模块OCT与眼底彩色照相法测量客观眼球旋转度的比较

      2022, 22(8):1396-14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31

      摘要 (849) HTML (0) PDF 2.38 M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基于GMPE模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法(FCP)测量客观眼球旋转度的一致性和可行性。

      方法:纳入2020-12/2021-03我院斜弱视门诊受检者,同一天用基于GMPE模块OCT与FCP两种方法测量客观眼球旋转度。FCP使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手动定位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基于GMPE模块OCT软件自动定位黄斑和视盘中心测量FDA。

      结果:纳入55例受检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6.6°±4.5°和左-8.8°±4.7°,FCP测量FDA分别为右-6.6°±4.7°和左-8.4°±4.1°,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无差异(P右眼=0.90,P左眼=0.08)。外斜视患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5.8°±4.9°和左-9.1°±4.5°,FCP测量FDA分别为右-5.7°±5.0°和左-8.6°±4.3°(P右眼=0.75,P左眼=0.15)。类似地,内斜视患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9.0°±7.3°和左-11.3°±3.5°,而FCP测量FDA分别为右-10.0°±7.0°和左-10.1°±2.8°(P右眼=0.21,P左眼=0.10),两种测量方法在内外斜视患者中均无差异(P>0.05)。Pearson检验及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高度相关一致(r右眼=0.93,r左眼=0.94,均P<0.01)。

      结论:基于GMPE模块OCT可用于客观眼球旋转度的测量,且可信度及重复度高,临床有望替代眼底彩色照相法。

    • 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脱盲因素研究

      2022, 22(8):1402-14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32

      摘要 (355) HTML (0) PDF 462.27 K (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PTIE)患者脱盲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20-12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PTIE患者169例169眼临床资料。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IVIA)和/或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为脱盲组(103眼)和BCVA<0.05为单眼盲组(66眼),分析影响患者脱盲的因素。

      结果:PTIE患者治疗后脱盲率为53.5%。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手动、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培养出毒力强微生物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P<0.05);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治疗前BCVA分两组,BCVA≥手动(OR=0.253, 95%CI:0.108~0.592)以及不伴有视网膜脱离(OR=0.241, 95%CI:0.103~0.564)是患者脱盲的有利因素。

      结论:治疗前BCVA较好、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眼底分级<3级以及未感染毒力强微生物是PTIE患者最终脱盲的有利因素。

    • 高度近视SMILE术后眼压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

      2022, 22(8):1407-14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33

      摘要 (447) HTML (0) PDF 835.93 K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非接触眼压(IOPNCT)变化与术中相关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07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行SMILE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8例196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IOPNCT变化情况,记录术中手术光区大小、角膜透镜厚度、角膜帽厚度及残余基质床厚度,分析其与手术前后IOPNCT变化值(△IOPNCT,△IOPNCT=IOP术前-IOP术后6mo)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1d,1wk,1、3、6mo本组患者IOPNCT(10.84±2.14、11.00±2.19、10.65±2.43、10.45±2.04、10.61±1.39mmHg)与术前(16.79±1.65mmHg)比较均有差异(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手术光区大小、角膜透镜厚度均与△IOPNCT呈正相关(r=0.1537、0.8161,均P<0.05); 角膜帽厚度、残余基质床厚度均与△IOPNCT呈负相关(r=-0.8326、-0.3351,均P<0.0001)。将上述相关因素引入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0.901,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195.704,P<0.001),回归方程Y=16.189+0.227X1+0.032X2-0.083X3-0.007X4(Y表示△IOPNCTX1表示手术光区大小,X2表示角膜透镜厚度,X3表示角膜帽厚度,X4表示残余基质床厚度)。

      结论:高度近视SMILE术后眼压变化与手术光区大小、角膜透镜厚度、角膜帽厚度及残余基质床厚度均具有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可给临床上SMILE术后真实眼压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 22(8):1411-14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8.34

      摘要 (435) HTML (0) PDF 489.92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现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为视力不良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0-08/10抽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城区和团场共12所学校,共计2 982名中小学生,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对视力不良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2 982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5.66%,且以重度视力不良为主。视力不良率女生(70.17%)高于男生(61.47%)(χ2=4.993,P<0.001),城区(70.03%)高于团场(58.96%)(χ2=38.680,P<0.001),汉族(66.83%)高于维吾尔族(52.82%)(χ2=19.772,P<0.001)。随着年龄段增加,视力不良率呈上升走向(χ2趋势=300.144,P<0.001),到≥18岁年龄段,视力不良率已达80.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13岁、每天读写时间≥2h、周末上补习班以及父母存在近视会增加患视力不良的危险,多去户外运动、睡眠时间≥8h以及每天做眼保健操可以减少视力不良的发生。

      结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全国多个地区水平,重点关注人群是父母存在近视,且年龄≥13岁的女生,多去户外运动、每天做眼保健操以及读写时保持眼睛距离书本超过一尺可预防视力不良。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