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手术疗效研究

      2023, 23(5):709-7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1

      摘要 (7386) HTML (0) PDF 2.48 M (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发病机制及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MTM患者193例(210眼),其中74眼(35.2%)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术。将患者分为三组:中央凹脱离组(FD)、中心凹劈裂(FS)、板层黄斑裂孔(LMH)。根据基线(M0)的中央视网膜厚度(CFT),将FD组分为两个亚组:广泛性FD和局限性FD。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CFT、后巩膜葡萄肿高度(PSH)、黄斑前膜(ERM)和ILM脱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后6mo(M6)的BCVA相关因素。

      结果:M0时,LMH组的ERM发生率更高(rs=0.28,P<0.001),FD组和FS组的ILM脱离发生率更高(rs=-0.25,P<0.001)。玻璃体切除术后,所有眼的CFT和BCVA均明显改善(P<0.001)。与局限性FD相比,广泛性FD组CFT更厚(rs=0.56, P<0.001)、ILM脱离发生率更低(rs=-0.25,P=0.034),鼻侧PSH更高(rs =0.27,P=0.024)。与局限性FD相比,广泛性FD组在M0(P=0.013)和M6(P=0.030)时BCVA更差。M6时BCVA较差的相关因素包括广泛性FD(β=-0.295,P=0.042)和M0时BCVA(β=0.669,P<0.001)。

      结论:MTM有多种发病机制,其中ILM脱离可能在FD和FS的发展中占主导,ERM可能在LMH的发展中占主导。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手术可改善MTM患者的功能和解剖疗效。广泛性FD的预后可能较差。

    • >实验论著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2023, 23(5):717-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2

      摘要 (297) HTML (0) PDF 1.90 M (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分析多形核中性白细胞(PMNs)的浸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75只健康日本白兔随机分成A、B、C组,每组25只,均建立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A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角膜病灶区羊膜负载hUCMSCs覆盖术; B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角膜病灶区羊膜覆盖术; C组兔右眼角膜碱烧伤后未进行处理。角膜碱烧伤后3、7、14、21、28d,裂隙灯下观察实验兔角膜恢复情况并照相,对角膜新生血管(CNV)生长情况进行评分,并分离角膜组织制作病理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PMNs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VEGF的表达。

      结果:角膜碱烧伤后14d时,A组CNV较B组生长明显缓慢,A组病灶区周围CNV生长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碱烧伤后3d时,角膜PMNs数量增加,浸润角膜基质层,7d时稍有下降,14d时达到峰值,后渐进性下降,碱烧伤后早期浸润在病灶区角膜基质内,后期浸润范围与溃疡面积相同,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组和B组角膜PMNs密度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14、21d时,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碱烧伤后各组角膜VEGF表达水平均在7~14d时达到峰值,28d时明显降低,碱烧伤后各时间点A组和B组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且7、14、21d时,A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羊膜负载hUCMSCs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可减少CNV形成,抑制碱烧伤后角膜血管化,角膜病理损伤及血管化与PMNs和VEGF密切相关。

    • METTL3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经Notch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活性

      2023, 23(5):723-7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3

      摘要 (300) HTML (0) PDF 4.71 M (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甲基转移酶3(METTL3)介导的N6-甲基腺苷(m6A)甲基化修饰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病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低密度脂蛋白(LDL)组、荧光标记LDL(Dil-LDL)组、12.5μg/mL、25μg/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12.5μg/mL、25μg/mL荧光标记ox-LDL(Dil-ox-LDL)组、DMSO组、STM2457(METTL3抑制剂)组、DAPT组; 将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脉络膜内皮细胞(RF/6A)分为:对照组、DMSO组、12.5μg/mL ox-LDL组、DAPT组。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吞脂蛋白水平,dot blot检测m6A甲基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ETTL3及血管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ETTL3及血管形成相关标志物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METTL3表达水平及定位,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血管形成能力。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il-LDL组、12.5μg/mL、25μg/mL Dil-ox-LDL组细胞内荧光标记的脂蛋白含量显著升高,12.5μg/mL、25μg/mL ox-LDL组m6A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METTL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细胞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上升(均P<0.01),12.5μg/mL ox-LDL组METTL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 与DMSO组相比,STM2457组m6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METTL3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形成相关标志物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细胞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下降(均P<0.01),NICD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 与DMSO组相比,DAPT组NICD、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均P<0.05),HUVEC及RF/6A细胞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显著下降(均P<0.01)。

      结论:METTL3介导的m6A甲基化修饰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病中可经Notch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

    • 姜黄素对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迁移的影响

      2023, 23(5):731-7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4

      摘要 (445) HTML (0) PDF 3.10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翼状胬肉成纤维(HPF)细胞增殖和凋亡及迁移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21-11-24/12-16手术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7例,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采用含等量二甲基亚砜的0、10、20、40、80、160μmol/L姜黄素处理HPF细胞24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根据CCK8检测结果将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含姜黄素)、20μmol/L姜黄素组、40μmol/L姜黄素组,每组分别处理HPF细胞24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Cyclin D1及MMP2的mRNA与蛋白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姜黄素组和40μmol/L姜黄素组均能抑制HPF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姜黄素组能下调Cyclin D1及MMP2,上调Bax的mRNA表达,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40μmol/L姜黄素组能下调Bcl-2、Cyclin D1及MMP2的mRNA与蛋白表达,上调Bax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P<0.05)。与20μmol/L姜黄素组相比,40μmol/L姜黄素组能下调MMP2的mRNA表达,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上调Bax的mRNA与蛋白表达(均P< 0.05)。

      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Cyclin D1的表达抑制HPF细胞的增殖,通过下调Bcl-2并上调Bax的表达来诱导HPF细胞的凋亡,通过下调MMP2的表达来抑制HPF细胞的迁移。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枸杞子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

      2023, 23(5):738-7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5

      摘要 (547) HTML (0) PDF 4.21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枸杞子治疗干眼(DE)的作用机制。

      方法:以“枸杞子”为关键词,通过采用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搜索枸杞子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以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搜索Dry eye(DE)相关的基因靶点,将枸杞子与DE的靶点基因导入Venn软件,可获得两者交集的靶点图,后将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得PPI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借助于Cytoscape3.7.2软件构建枸杞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关疾病的网络图; 再利用Bioconductor平台及R语言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 通过实验验证干眼发病机制中的关键靶标。

      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得到枸杞子的有效化学成分45种,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基因174个,与DE共同的靶点基因131个,根据“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拓扑图,枸杞子治疗DE的主要有效成分27个。分析PPI网络,根据度值较高,即枸杞子治疗DE的关键靶点主要包括AKT1、VEGFA、CASP3、IL1B、JUN、PTGS2、CXCL8等,根据GO富集分析获得枸杞子治疗DE的166种生物学功能与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涉及31条信号通路,此外,通过实验验证发现DE模型组的结膜组织中AKT1、IL-6、TNF-α及IL-17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

      结论:枸杞子治疗DE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过程,且枸杞子治疗DE主要通过抗炎及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参与调控。

    • >临床论著
    • SS-OCTA评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黄斑微血管的变化

      2023, 23(5):747-7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6

      摘要 (8531) HTML (0) PDF 936.23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感知觉训练对各级视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2023, 23(5):754-7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7

      摘要 (2120) HTML (0) PDF 472.82 K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 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

      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制能力。

    • >文献综述
    •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2023, 23(5):759-7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8

      摘要 (7640) HTML (0) PDF 470.64 K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微血管疾病,是导致工作年龄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高血糖状态加剧氧化应激反应,释放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使组织细胞中的蛋白质、DNA或者RNA损伤,从而导致细胞死亡,氧化应激被认为是DR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氧化防御系统是维持氧化还原稳态的关键组成部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维持抗氧化酶库中的第一道防线。在哺乳动物中存在着三种SOD的同工酶,主要通过加速SOD的突变反应来保护细胞免受超氧化物的损伤,调节抗氧化物酶SOD水平可能会延缓DR的发生发展。目前DR的发病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抗氧化物酶SOD在DR疾病中对周细胞、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3, 23(5):763-7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09

      摘要 (354) HTML (0) PDF 491.87 K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分子量为50kDa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最初发现由色素上皮细胞分泌,随后发现其广泛分布于全身多种器官组织中并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已经证实PEDF在眼部组织中通过与多种受体结合启动广泛的细胞反应,具有调节血管生成、抗炎、抗氧化应激和营养神经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发现,应用外源性PEDF在干眼和角膜损伤的修复方面具有较好治疗效果。除此外,通过编码PEDF基因的治疗方法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也展现出良好前景。本综述主要对近年来PEDF在干眼、角膜损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及局限性做简要概述,为进一步研究PEDF在诊治眼部疾病方面提供帮助。

    • 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3, 23(5):768-77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0

      摘要 (386) HTML (0) PDF 515.67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年龄相关性眼病是眼组织退行性病变所引发的一系列眼科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青光眼是四种最为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眼病。随着全球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些眼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攀升。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血糖药之一,经过60多年的临床实践,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二甲双胍在防治肿瘤、各系统疾病及年龄相关性疾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涉及的抗氧化应激、抗炎、诱导自噬等作用机制也与年龄相关性眼病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二甲双胍在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研究现状及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IL-6在眼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2023, 23(5):774-7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1

      摘要 (378) HTML (0) PDF 470.01 K (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类型产生的多效性细胞因子,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显著上调,是宿主抵御环境压力(如损伤和感染)的核心细胞因子。异常及持续的IL-6的产生与各种自身免疫及炎症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IL-6在眼结膜、角膜、葡萄膜、视网膜等部位的炎症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L-6的阻断可以改善眼部慢性、难治性炎症。本文就IL-6在眼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深入、系统地了解IL-6在眼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 Kappa角在眼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2023, 23(5):778-7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2

      摘要 (386) HTML (0) PDF 476.44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人眼具有多种轴线和角度,其中Kappa角是反映人眼居中性的重要指标,在眼科手术中应用广泛。术前正确的评估与应用Kappa角,有利于恢复术后最佳视觉质量。μ弦是近几年为了更好地表达Kappa角而出现的一个新术语。临床上这两个概念未被很好地理解,限制了其实用性。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Kappa角和μ弦,本文分别阐述了两者的定义和联系。同时,总结了Kappa角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了在角膜屈光手术中补偿大Kappa角的方法以及在超声乳化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植入术中参考Kappa角预测术后MIOL居中性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方法及眼底图像特征研究进展

      2023, 23(5):783-7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3

      摘要 (7636) HTML (0) PDF 479.58 K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可预防的儿童期失明主要原因,具有筛查难、诊断难及客观评估难等特点。ROP筛查有多种方式,包括各种接触或非接触成像设备、基于智能手机的眼底照相、基于人工智能的眼底图像分析等。ROP诊断是基于对ROP整个视网膜眼底的可视化和记录,也是后续筛查、治疗评估的基础。眼底筛查对早期识别非常关键,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及时转诊。通过分析总结ROP眼底图像特征,可能发现其潜在的特征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人工智能可促进ROP筛查的自动化、可量化和客观诊断。本文综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ROP眼底检查方法及眼底图像特征规律,总结人工智能用于ROP自动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

    •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在三叉神经节潜伏复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 23(5):787-7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4

      摘要 (275) HTML (0) PDF 1.05 M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反应两方面共同调控了病毒的潜伏过程。近年来,嗜神经病毒的侵袭、免疫、潜伏复发等各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HSK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主要对HSV-1角膜初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HS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 >Meta分析
    • 低能量红光对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和等效球镜度及眼轴长度的影响

      2023, 23(5):791-7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5

      摘要 (4162) HTML (0) PDF 2.27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低能量红光对于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ChT)和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的影响。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共8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01期间所有关于低能量红光干预近视发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红光干预作为试验组,仅配戴单焦眼镜作为对照组。按照Cochrane手册要求进行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评价。Meta分析由Revman5.4软件完成。

      结果:共计纳入8篇有关低能量红光干预近视发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用于分析ChT变化的样本量为红光组407眼,对照组425眼; 用于分析SE变化差值的样本量为红光组490眼,对照组518眼; 纳入AL分析的样本量为红光组518眼,对照组539眼。红光组与对照组ChT、SE、AL比较均有差异(ChT:WMD=37.81,95%CI:21.55~54.07,P<0.001; SE:WMD=0.58,95%CI:0.46~0.71,P<0.001; AL:WMD=-0.31,95%CI:-0.39~-0.24,P<0.001)。

      结论:特定的红光有助于促进ChT而抑制SE及AL增加,但其远期效果及副作用尚不清楚,上述结论还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旋转补偿对散光矫正疗效的Meta分析

      2023, 23(5):797-8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6

      摘要 (2140) HTML (0) PDF 2.64 M (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旋转补偿对散光矫正的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以及CNKI、VIP、CBM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纳入2010-01/2022-08试验组为SMILE术中进行旋转补偿; 对照组为SMILE术中不进行旋转补偿的临床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使用Stata16.0软件对术后裸眼远视力(UDVA)、残余散光、矢量分析法用于衡量散光矫正效果的指标[包括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手术矫正散光的轴向与预期的误差绝对值; 误差大小(ME):手术矫正散光与预期的算数差值]和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7篇文献,共846眼(试验组442眼,对照组404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残余散光≥1.00D的眼所占百分比(OR=0.17,95%CI:0.06~0.49,P<0.01)、|AE|(WMD=-1.56,95%CI:-2.68~-0.45,P<0.01)、彗差(WMD=0.06,95%CI:-0.08~-0.04,P<0.01)和总高阶像差(WMD=-0.04,95%CI:-0.06~-0.02,P<0.01)均有差异,但在术后UDVA(WMD=0.00,95%CI:-0.02~0.01,P=0.54)、残余散光度数(WMD=0.08,95%CI:-0.02~0.18,P=0.10)、ME(WMD=-0.01,95%CI:-0.14~0.12,P=0.85)及球差(WMD=0.03,95%CI:-0.07~0.13,P=0.52)均无差异。

      结论: SMILE术中进行旋转补偿能有效减少散光矫正时因眼球旋转所致的角度误差、降低术后残余散光,在精确矫正散光的临床疗效上更具优势。

    • >临床研究
    • 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023, 23(5):804-8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7

      摘要 (8508) HTML (0) PDF 467.79 K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因素

      2023, 23(5):808-8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8

      摘要 (11795) HTML (0) PDF 1.96 M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折叠顶压球囊与传统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比研究

      2023, 23(5):813-8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19

      摘要 (4575) HTML (0) PDF 1.55 M (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折叠顶压球囊(FCB)与传统巩膜外加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3/2022-04我院81例82眼RR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术后的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下积液吸收的疗效差异,以及术后不适、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术后FCB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6%,SB组复位率为92%,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波及黄斑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比较均有差异(P<0.01)。两组均可促进患眼视网膜下积液吸收。FCB组手术时间为16.50(12.75,25.00)min,SB组手术时间为38.00(36.25,41.75)min(P<0.001)。FCB组患者术后眼睑肿胀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SB组(P<0.001),术后1d FCB组VAS疼痛评分1.00(0.00,2.00)分,SB组3.00(2.00,3.00)分(P<0.001)。

      结论:FCB治疗RRD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可减轻患者痛苦的手术方法,相较于SB,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

    • 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对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023, 23(5):818-8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0

      摘要 (7557) HTML (0) PDF 474.41 K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对眼部参数的影响,并分析其与出生体质量(BW)和矫正后年龄(PMA)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6-01-01/2022-01-31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接受常规ROP筛查的早产儿98例,根据Retcam3眼底筛查结果分为ROP组(49例)和无ROP组(49例),其中ROP组患儿双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平均治疗PMA为38.02±3.03周。两组患儿分别于PMA 0月(40周±14d)、PMA 3月(52周±28d)、PMA 6月(64周±28d)测量眼部参数。

      结果:PMA 0月时,ROP组和无ROP组患儿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长度(VL)和中央角膜厚度(CCT)均无差异(P>0.05); PMA 3、6月时,ROP组患儿ACD均大于无ROP组,LT均小于无ROP组(P<0.05); PMA 6月时,ROP组患儿AL、VL均小于无ROP组(P<0.05)。ROP组和无ROP组患儿AL、ACD、VL与PMA呈正相关,CCT与PMA呈负相关; 无ROP组患儿LT与PMA呈正相关; ROP组患儿LT与BW和PMA均无相关性。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ROP早期(PMA 0~6月)患儿眼部发育较无ROP早产儿慢,BW、PMA是早产儿眼部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 眼眶减压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2023, 23(5):823-8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1

      摘要 (1281) HTML (0) PDF 567.95 K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眼眶减压术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黄斑区中心凹脉络膜厚度(CMCT)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2021-01/2022-01在我科治疗的TAO患者29例42眼,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中重度组20例30眼和极重度组9例12眼。两组患者均接受眼眶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mo CMCT、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球突出度、活动度评分(CAS)的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术后3、6mo,极重度组CMCT、眼球突出度、眼压、CAS评分为 355.13±15.59、339.61±13.17μm,19.33±2.23、17.83±1.70mm,18.86±3.05、18.09±1.37mmHg,3.75±0.87、2.42±1.00分; 中重度组为325.00±10.48、321.04±11.34μm,16.07±1.74、15.6±1.98mm,16.65±2.04、16.03±2.3mmHg,1.50±0.51、1.43±0.50分,与术前(极重度组:396.46±17.61μm,22.00±2.3mm,21.85±2.82mmHg,5.33±1.44分; 中重度组:335.77±11.60μm,19.07±1.84mm,18.89±3.06mmHg,1.63±0.49分)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极重度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64±0.22,术后3、6mo分别为0.43±0.20、0.34±0.15,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

      结论:眼眶减压术能有效降低TAO患者CMCT、眼压及眼球突出度,缓解眼眶静脉瘀滞,并能有效改善极重度患者的视力、降低活动性。

    • >康弘医药研究
    • 抗VEGF辅助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眼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3, 23(5):827-83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2

      摘要 (16561) HTML (0) PDF 537.47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智能眼科
    •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前房角超声生物显微镜图像自动评估系统

      2023, 23(5):833-8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3

      摘要 (311) HTML (0) PDF 4.89 M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前房角(ACA)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分析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21-01/2022-06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行UBM检查的受试者675名1 130眼的UBM图像4 196张构建图像数据集。采用Unet++网络对ACA组织自动分割,并开发一种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对房角开闭状态进行自动分类,同时开发一种自动定位巩膜突、测量ACA参数的算法。另选取黄石爱尔眼科医院的受试者127名221眼的UBM图像631张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受试者188名257眼的UBM图像594张评估该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

      结果:本研究构建的分析系统对房角开闭状态识别的准确度为95.71%; ACA角度参数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大于0.960,ACA厚度参数测量值的ICC均大于等于0.884,且该系统对ACA参数的准确测量部分依赖于巩膜突的准确定位。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准确有效地自动评估ACA图像,是一种有潜力的快速识别ACA结构的筛查工具。

    • AI深度学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2023, 23(5):843-8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4

      摘要 (7613) HTML (0) PDF 507.65 K (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自从人工智能(AI)技术出现后,其在各个领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中,借助AI技术可自动提取图像特征并完成特征学习和分类的性能。在眼底病领域,AI可通过分析和识别眼底的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从而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做出诊断,准确率可跟眼科专家相似。在未来AI可辅助医生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做出诊断,帮助基础医院进行筛查,在疾病的早期遏制其进展。但此技术存在模型识别性能不确定、运算过程不透明、需要的临床数据量过大等问题仍不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国内在AI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眼科疾病辅助诊断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AI结合影像分析眼科疾病具有客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针对深度学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辅助诊断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应用进展和存在的局限性,为AI在此病的进一步应用及推广提供更多信息。

    • >临床报告
    • 反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阿柏西普对黄斑水肿患者角膜神经的影响

      2023, 23(5):848-8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5

      摘要 (4554) HTML (0) PDF 444.97 K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反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与阿柏西普对黄斑水肿患者角膜神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06/2022-06在我院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患者64例64眼,其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20例20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9例19眼,视网膜静脉阻塞25例25眼。采取3+PRN治疗方案,注药前和每次玻璃体腔注药后1mo时采用共聚焦显微镜采集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丛图像,测量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密度。

      结果: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的患者注药前后术眼角膜神经纤维密度无显著变化(P>0.05),但第2、3次注药后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均低于注药前(均P<0.01);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的患者注药前后术眼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和长度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第3次注药后,两组患者术眼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和密度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

      结论:反复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会一定程度影响角膜神经,对多次注射抗VEGF药物的患者需关注角膜神经变化。

    • 曲安奈德联合阿柏西普治疗雷珠单抗应答不良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2023, 23(5):852-85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6

      摘要 (7605) HTML (0) PDF 455.58 K (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雷珠单抗应答不良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18-06/2020-05对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应答不良的难治性ARMD 60例60眼,随机分为阿柏西普对照组及曲安奈德联合阿柏西普观察组,每组30例30眼。两组患者每月1次分别行单纯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或阿柏西普玻璃内注射联合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连续注射3次。分别于注射前和注射第3次后1、3、6mo进行复查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眼压的改变。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3、6mo的BCVA及CMT均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治疗后1mo平均眼压较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眼压比较有差异(17.50±4.60 vs 18.30±3.73mmHg,P<0.05)。

      结论: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联合阿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湿性ARMD,有效地减轻黄斑区水肿并改善视力,更加安全可靠。

    • 27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比较

      2023, 23(5):856-8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7

      摘要 (1189) HTML (0) PDF 444.33 K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25G+与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3/2022-04于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89例89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45例45眼,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和B组(44例44眼,行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和手术完成时间、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情况及术后主观舒适度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术中玻璃体切割时间无差异(P>0.05),但B组手术完成时间短于A组(35.50±14.27min vs 41.73±14.25min,P=0.042)。两组术后BCVA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1、7d A组眼压略低于B组(P<0.05)。术后1d,A组主观舒适度评分高于B组(6.13±1.20分 vs 3.45±1.17分,P<0.001); 术后7d,两组主观舒适度评分无差异(2.18±1.01分vs 1.93±0.87分,P=0.215)。随访期间,A组发生切口渗漏7眼(16%),其中一过性低眼压6眼(13%),术后出现结膜水肿10眼(22%); B组未见切口渗漏及一过性低眼压,术后1d发生结膜水肿2眼(4%)。

      结论:25G+与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均可改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稳定眼压,且安全,但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切口渗漏发生较少,眼压较稳定,手术时间相对缩短,且结膜水肿发生率更低。

    • 经鼻内窥镜下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2023, 23(5):860-8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8

      摘要 (8200) HTML (0) PDF 672.89 K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本院2018-01/2020-01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患者50例59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纯造口组23例29眼采用经鼻内镜下平中鼻甲腋行DCR(即单纯造口术),改良组27例30眼采用经鼻内镜下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行DCR。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率的情况。

      结果:术后12mo,单纯造口组有效率为79%,改良组为97%(P=0.039)。而单纯造口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改良组为7%(P=0.042)。且单纯造口组满意率为65%,改良组为93%(P=0.030)。

      结论:采用经鼻内镜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DCR治疗慢性泪囊炎,可提升手术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不同脂质层厚度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的观察研究

      2023, 23(5):864-8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9

      摘要 (198) HTML (0) PDF 380.82 K (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泪膜稳定性的差异。

      方法:纳入2020-06/2021-12于我院就诊的干眼患者194例384眼,应用角膜地形图仪行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和脂质层厚度测量,分析不同脂质层厚度条件下双眼泪河高度、首次泪膜破裂时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根据脂质层厚度将纳入患者(384眼)分为脂质丰富组(49眼)、脂质平衡组(27眼)、脂质轻微缺乏组(266眼)、脂质显著缺乏组(42眼),四组泪河高度有差异(P=0.022),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差异(P=0.322)。脂质层厚度分级与泪河高度呈正相关(rs=0.143,P=0.006),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无相关性(rs=-0.090,P=0.083); 泪河高度与首次泪膜破裂时间也无相关性(rs=0.038,P=0.460)。

      结论:泪膜脂质层厚度不同的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 配戴Paragon CRT角膜塑形镜后光学治疗区直径的相关因素

      2023, 23(5):867-8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30

      摘要 (313) HTML (0) PDF 748.04 K (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配戴Paragon CRT角膜塑形镜后光学治疗区直径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眼轴增长量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04/2022-09配戴Paragon CRT角膜塑形镜近视患者资料226例226眼。分析戴镜后1mo光学治疗区直径的相关因素以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与戴镜后1a眼轴增长量的关系。

      结果:戴镜后1mo,光学治疗区直径与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与平坦角膜偏心率呈正相关。戴镜后1a,小直径光学区组眼轴增长量(0.25±0.18mm)显著小于大直径光学区组(0.34±0.24mm,P=0.002),小面积比值组眼轴增长量(0.24±0.19mm)显著小于大面积比值组(0.35±0.23mm,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两个因素影响眼轴增长(均P<0.05)。

      结论:中央角膜越厚、平坦角膜偏心率越小的配戴者光学治疗区直径更小,且光学治疗区直径及重叠光学治疗区面积/瞳孔面积比值均与眼轴增长量相关。

    • 2018~2021年广州市白云区学龄前儿童散光变化趋势队列研究

      2023, 23(5):873-8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31

      摘要 (2080) HTML (0) PDF 714.77 K (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前、中、后广州市白云区学龄前儿童散光变化特点,进一步为完善儿童视力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1-12连续4a参加广州市白云区儿童视力筛查的4岁以下学龄前儿童2 273例4 546眼的视力数据。根据入组年龄分为1岁年龄组(年龄<1岁,420例)、2岁年龄组(1岁≤年龄<2岁,543例)、3岁年龄组(2岁≤年龄<3岁,614例)、4岁年龄组(3岁≤年龄<4岁,696例),分析纳入儿童双眼散光度数及散光患病情况。

      结果:2018年,1岁年龄组双眼散光度数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0年,四组学龄前儿童双眼散光度数相比2019年均明显增加(P<0.05)。2021年,四组学龄前儿童双眼散光度数相比2020年均明显下降(P<0.05)。2019~2020年,四组学龄前儿童右眼散光度数上升幅度均较左眼大(P<0.001)。2018~2021年,纳入学龄前儿童双眼散光患病率与散光度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结论:广州市白云区学龄前儿童在1岁内散光度数最高、进展速度最快。新冠疫情前学龄前儿童散光度数及患病率相对稳定; 新冠疫情期间散光度数及患病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且右眼散光度数上升幅度较左眼大;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后,散光度数及患病率明显下降。

    • 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回顾性分析

      2023, 23(5):878-8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32

      摘要 (2060) HTML (0) PDF 2.14 M (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手术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斜视手术的青少年儿童患者3 068例的病历资料,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斜视类型分布、合并其它眼部疾病等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中男性占52.12%,女性占47.88%; 学龄前(1~6岁)患者占32.89%,小学生(7~12岁)占45.89%,中学生(13~18岁)占21.22%; 外斜视占63.17%,其中以间歇性外斜视最常见,内斜视占19.69%,其中以共同性内斜视最常见,特殊类型斜视占17.14%,其中以A-V综合征和分离性垂直斜视(DVD)最常见; 合并屈光不正者占61.02%,合并弱视者占10.89%,少数患者还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结论:云南省青少年儿童斜视类型以间歇性外斜视最普遍,部分患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

    • 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测量斜视角的比较

      2023, 23(5):884-8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33

      摘要 (2124) HTML (0) PDF 644.54 K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测量斜视角的差异。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06/2022-04我院住院共同性斜视患者176例,其中共同性内斜视患者79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97例。所有患者分别运用交替遮盖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中和法进行斜视角测量。

      结果: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直角三棱镜测量结果为49.167±13.573,等腰三棱镜测定结果为38.250±10.756(P<0.01),两者差值为10.917±3.752; 直角三棱镜测量值转换为圆周度为19.096°±2.456°,等腰三棱镜为20.847°±5.364°(P<0.05),两者差值为2.443°±2.702°;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直角三棱镜测量结果为51.875±13.567,等腰三棱镜测量结果为40.492±11.753(P<0.01),两者差值为11.383±4.783; 直角三棱镜测量值转换为圆周度为19.589°±2.521°,等腰三棱镜为21.947°±5.864°(P<0.01),两者差值为3.200°±3.077°。两种类型斜视患者使用不同三棱镜检测结果差值及转化为圆周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直角三棱镜和等腰三棱镜查斜视角存在差别,直角三棱镜测定的斜视度大于等腰三棱镜。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