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助力眼科和科学论文写作

      2024, 24(1):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1

      摘要 (444) HTML (0) PDF 429.42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是使用深度学习技术、能对自然语言输入产生类似人类反应的一种大型语言模型(LLMs)。它由OpenAI公司在2022.11开发,属于“生成预训练转换器(GPT)”模型家族的一种,目前可为公众所用。ChatGPT能够捕捉人类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生成适当的、与上下文相关的响应。它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完成各种任务,如研究、诊断、患者监护和医学教育,从确定研究课题到协助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了解各自领域的新进展和科学写作。ChatGPT在眼科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这些任务中使用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能工具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伦理和法律问题,如可信度、剽窃、版权侵犯和偏见。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开发新的方法来减轻这些局限性,同时发挥ChatGPT在医疗等相关方面的积极作用。

    • >Articles in English
    • 中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度近视患者SCO2基因新突变

      2024, 24(1):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2

      摘要 (257) HTML (0) PDF 1.53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SCO2(OMIM 604272)基因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度近视患者中的致病性变异。方法:共招募384例高度近视患者,其中至少一眼球镜度数≤-6.00 D,且眼轴长度≥26.00 mm。应用苯酚-氯仿法从5 mL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A。通过Sanger测序以鉴定SCO2第2外显子的致病性变异。运用计算机预测软件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评估。来自同一地区的288名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共检测出7个突变位点,分别为4个同义突变(c.201C>T/p.=,c.576C>T/p=,c.633A>C/p.=,c.780T>C/p.=.),2个错义突变(c.187A>G/p.Ile63Val,c.59G>C/p.Arg20Pro)和1个无义突变(c.544C>T/p.Gln182*)。通过PolyPhen2、SIFT和Provean软件预测,两个错义突变没有致病性。新的无义突变(c.544C>T/p.Gln182*)在1000G中未被发现,在288个正常对照中也未被发现。Variant Taster预测该无义突变位点是保守的。结论:新发现的无义突变可能是我们研究的高度近视患者的致病原因。SCO2与高度近视相关,而这批高度近视人群中SCO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低至1/384; 该无义突变可能是中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度近视的一种罕见变异。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量化分析糖尿病患者黄斑区毛细血管参数

      2024, 24(1):10-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3

      摘要 (307) HTML (0) PDF 2.81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量化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毛细血管的早期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别纳入49名健康受试者、52例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noDR)和43例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mNPDR)患者,并得到在黄斑区3 mm×3 mm浅层毛细血管丛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OCTA图像。去除大血管后分别计算毛细血管灌注密度、血管长度密度(VLD)和平均血管直径(AVD)并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参数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早期改变的能力。结果:比较三组间VLD和A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noDR组的AVD均显著增加(P<0.05)。mNPDR组患者深层及浅层的VLD较noDR组显著下降(均P<0.01)。深层AVD鉴别noDR组与健康受试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鉴别mNPDR组和健康受试者的AUC最高为0.920,其次为深层VLD(AUC=0.899),显著高于其他参数。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前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深层及浅层AVD均显著高于健康人,VLD均显著高于mNPDR患者。与健康人相比,深度AVD较其他参数更能检出noDR患者早期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变化。

    • >实验论著
    • HMGB1在类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瘢痕化中的作用机制

      2024, 24(1):18-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4

      摘要 (233) HTML (0) PDF 3.75 M (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类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瘢痕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揭示HMGB1在青光眼术后瘢痕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20)、模型组(n=20,结膜囊下硅胶植入)、模型给药组(n=20,硅胶植入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分别于术后4、8 wk取球结膜组织,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结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及分布情况;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膜组织中HMGB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膜组织中HMGB1、TGF-β1、Smad3、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4、8 wk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结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而4、8 wk模型给药组结膜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相对于同时期模型组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4、8 wk模型组结膜组织中可见HMGB1、TGF-β1、Smad3、α-SMA蛋白表达,呈棕褐色染色,8 wk模型组染色更深,而4、8 wk模型给药组较同时期模型组阳性染色程度下降。4、8 wk模型组结膜组织中HE染色成纤维细胞数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MGB1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602、0.703,均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8 wk模型组结膜组织中HMGB1、TGF-β1、Smad3、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4、8 wk模型给药组结膜组织中HMGB1、TGF-β1、Smad3、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时期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和模型给药组中HMGB1与TGF-β1、Smad3 的mRNA表达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类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后随时间延长HMGB1表达升高,HMGB1在青光眼术后具有致瘢痕形成的作用,并可能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参与瘢痕化的发生发展。

    • 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组织中miR-26a-5p/PTEN表达的影响

      2024, 24(1):24-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5

      摘要 (201) HTML (0) PDF 2.83 M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其对miR-26a-5p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方法: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并进行非诺贝特灌胃,H&E及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损伤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视网膜组织中miR-26a-5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NF-κB及IL-1β的水平及视网膜神经上皮的结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组相比,非诺贝特治疗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及神经纤维层萎缩明显减轻,视网膜中miR-26a-5p表达升高,PTEN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炎性介质NF-κB及IL-1β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非诺贝特通过上调miR-26a-5p抑制PTEN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视网膜细胞损伤,发挥糖尿病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

    • >实验研究
    • 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2024, 24(1):30-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6

      摘要 (233) HTML (0) PDF 3.80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模拟角膜缘干细胞(LSCs)微环境诱导人多潜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建立hiPSCs细胞系,利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添加小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特异性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SB431542),诱导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方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物 CK3和CK12,角膜上皮细胞前体CK15,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的表达。结果:hiPSCs体外培养增殖活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CT4、SOX2、TRA-1-60、NANOG呈阳性。采用transwell体系将hiPSCs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缘干细胞标志物ABCG5及角膜上皮细胞前体标志物CK15阳性,角膜上皮细胞标志物CK3及CK12阴性; 在共培养的基础上添加小分子BMP4和SB431542,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K3阳性表达,且随分化时间延长表达比例增高。结论:模拟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同时添加小分子SB431542及BMP4,可成功诱导体外培养的hiPSCs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

    • >临床论著
    • 阿达木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

      2024, 24(1):36-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7

      摘要 (286) HTML (0) PDF 1.22 M (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阿达木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UME)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01/2022-01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非感染性UME患者92例13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63眼,接受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和观察组(46例68眼,接受阿达木单抗皮下注射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玻璃体炎性混浊程度以及Th17/Treg细胞因子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患者失访3例4眼。治疗1、3、6、12 mo,两组患者BCVA均较治疗前改善,CRT、玻璃体炎性混浊程度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2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者BCVA优于对照组,CRT、玻璃体炎性混浊程度评分、血清IL-17、IL-2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GF-β、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阿达木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UME可显著促使黄斑水肿消退,减轻玻璃体炎性混浊,改善视力。

    • 屈光参差性弱视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

      2024, 24(1):42-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8

      摘要 (190) HTML (0) PDF 2.79 M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方法:收集2018-01/2022-12于我院确诊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15例715眼作为弱视组,另选取矫正视力正常儿童745例74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一阶光栅锐度和(或)二阶纹理敏感度,并分析不同程度弱视患者对一阶光栅锐度和二阶纹理敏感度的感知能力。结果: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一阶光栅锐度(11.58±6.10 vs 20.27±3.47,P<0.001)、二阶纹理敏感度(0.33±0.16 vs 0.12±0.04,P<0.001)均有明显差异,且轻中度弱视患者与重度弱视患者一阶光栅锐度(12.10±6.23 vs 8.13±3.70,P<0.001)和二阶纹理敏感度(0.32±0.16 vs 0.37±0.17,P<0.05)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大脑皮层一阶视觉通路和二阶视觉通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度弱视患者较轻中度弱视患者损伤更为严重。

    • >文献综述
    • 基于OCTA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 24(1):48-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9

      摘要 (286) HTML (0) PDF 507.83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 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眼病

      2024, 24(1):53-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0

      摘要 (199) HTML (0) PDF 476.76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嵴是一个动态的胚胎干细胞群体,在眼部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神经嵴与周围的神经外胚层、表面外胚层和中胚层相互作用,发育成眼球及其附属器的多种组织结构,包括角膜基质及内皮、小梁网、虹膜基质、睫状肌、玻璃体和脉络膜血管、Müller细胞等。眼部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发育异常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眼部疾病,包括影响眼前段的疾病,如Axenfeld-Rieger综合征、Peters异常、无虹膜、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和指甲-髌骨综合征,以及影响眼后段的缺陷性疾病,如CHARGE综合征和鳃-眼-面综合征,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神经嵴疾病的眼部异常,如Waardenburg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和Char综合征等。在这里我们将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眼部相关疾病做一综述,探讨与神经嵴迁移和发育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突变和缺陷如何导致眼部疾病。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干眼研究及针刺治疗干眼中的应用

      2024, 24(1):58-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1

      摘要 (138) HTML (0) PDF 461.89 K (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眼是指由泪液的质、量和动力学异常等原因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或眼表微环境失衡,造成多种眼部不适甚至视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尚局限于缓解症状,保护视功能。针刺治疗干眼有效,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蛋白质组学技术能系统全面反映蛋白质的功能、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治疗干眼的研究,不仅可从不同病因病程揭示干眼蛋白质水平的动态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还能系统挖掘针刺治疗干眼的调控机制,为针刺治疗的理论研究和针刺作用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蛋白质组学在干眼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眼的诊疗及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

    • 有限元方法在眼眶生物力学中的应用进展

      2024, 24(1):62-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2

      摘要 (137) HTML (0) PDF 487.21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限元方法(FEM)是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将物体划分为离散且相互作用的有限单元。在医学研究中,有限元分析(FEA)可模拟难以开展的生物力学实验。眼眶手术极具挑战性且具有陡峭的学习曲线,给眼科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FEM可模拟分析眼眶组织的力学特性,为眼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FEM在眼眶疾病的诊疗中愈发成熟,并成为眼眶生物力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综述了眼眶FEM的最新进展,包括建立眼眶FEA模型、模拟眼眶结构以及在眼眶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此外,还讨论了FEM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眼眶FEA作为一种辅助诊疗数字化工具,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释放其在眼眶疾病诊疗方面的潜力。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诊治的研究进展

      2024, 24(1):67-7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3

      摘要 (186) HTML (0) PDF 499.23 K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是由三叉神经支配受损引起的退行性角膜疾病,可导致自发性角膜上皮破裂、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诸多破坏三叉神经支配的疾病均可导致NK。NK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需要准确收集和审查患者病史并进行完善的眼表检查,从而确定临床分期。NK的治疗需基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治疗,除了人工泪液、睑裂缝合术、羊膜移植术等传统的内外科疗法,目前还有如靶向药物治疗和角膜神经化手术等新兴疗法。本文总结了NK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类、病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NK提供参考。

    • 视网膜静脉阻塞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2024, 24(1):72-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4

      摘要 (339) HTML (0) PDF 482.08 K (2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第二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除血管机械压迫外,炎症和内皮素也都被证实参与RVO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既往文献证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近期研究发现凝血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在50岁以下人群中更为常见。眼部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青光眼、高校正眼压及眼底血管异常。不同危险因素间存在协同关系,早期识别并且干预能有效降低RVO的发病率。本文旨在对近期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现有机制理论进行总结,为发掘潜在药物靶点提供研究思路,同时为疾病危险因素识别和管理提供参考。

    • 通过眼部结构协助诊断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2024, 24(1):77-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5

      摘要 (153) HTML (0) PDF 486.65 K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症(AD)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神经病理学变化先于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出现。目前,AD的早期诊断是基于有创性和价格昂贵的检测技术,难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标志物,以在早期阶段检测AD。眼睛作为大脑的延伸,研究发现,与大脑病理学变化相比,AD患者眼部病理学变化更早出现,如视网膜结构异常、视觉功能障碍、视网膜异常蛋白积聚、脉络膜厚度变化、角膜神经纤维密度降低、晶状体异常Aβ蛋白的沉积和瞳孔光反应敏感度下降等。本文针对近些年AD患者的眼部病理学变化进行综述,为临床早期诊断AD提供新思路。

    • 接触镜在圆锥角膜中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研究进展

      2024, 24(1):82-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6

      摘要 (234) HTML (0) PDF 514.99 K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断进展的致盲性眼病,其特征是角膜变薄和突起,伴有不规则散光和视力下降。早期圆锥角膜的不规则散光可通过框架眼镜矫正,对于中重度圆锥角膜的不规则散光,框架眼镜不再适用,接触镜成为患者矫正视力的最佳选择。接触镜种类繁多,在接触镜的选择上难以抉择,如长时间试戴镜片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影响整体感受,也大大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因此,本文对接触镜的分类、接触镜在不同圆锥角膜类型中的应用、接触镜配戴中的并发症及其未来展望等方面予以汇总和讨论,以期了解接触镜在圆锥角膜中的临床应用与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接触镜在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

    • 球差和彗差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中的作用

      2024, 24(1):88-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7

      摘要 (250) HTML (0) PDF 1.68 M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视作为全球高发疾病,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眼部健康。角膜塑形镜是一种能有效控制近视增长速度的硬性角膜接触镜,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探明。而高阶像差作为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在角膜塑形术后会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以球面像差(球差)、彗形像差(彗差)较为关键。角膜塑形镜使角膜形态发生改变后,导致球差和彗差显著正向增加,球差和彗差的增加量与角膜塑形术后眼轴增长的速度呈显著负相关。球差与离焦和调节、彗差与散光和伪调节等存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 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2024, 24(1):93-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8

      摘要 (246) HTML (0) PDF 478.66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白内障患者都恢复了有效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是评价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是不同的。然而,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反应等都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人工晶状体领域得到应用,充分了解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减少材料导致的并发症,将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 Corvis ST新参数应力-应变指数的研究进展

      2024, 24(1):97-1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9

      摘要 (114) HTML (0) PDF 423.82 K (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是目前评估在体角膜生物力学最常用的临床设备。新参数应力-应变指数(SSI)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不仅可以直接反映角膜生物材料刚度,而且与某些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SSI是基于使用有限元(FE)数值建模模拟眼内压和Corvis ST喷气效果的角膜行为预测生成的。SSI算法不随着本身中央角膜厚度(CCT)、眼内压以及生物力学矫正眼压(BIOP)的变化而变化,但明显与角巩膜中的胶原纤维改变有关。本文将从SSI的原理、年龄与SSI的关系、眼轴与SSI的关系、近视程度与SSI的关系、SSI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 学龄前儿童常用视力表的研究进展

      2024, 24(1):101-1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

      摘要 (193) HTML (0) PDF 644.08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龄前期(3-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并治疗学龄前儿童视觉问题至关重要。视力表是筛查儿童视觉问题的重要工具,国内常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而国外则常用Lea、HOTV和ETDRS视力表。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这三种视力表在儿童视力检查中的可测性、可重复性及诊断视觉相关问题的敏感性。然而,在国内这三种视力表的应用较为有限,本文就这三种视力表的设计原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在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未来视力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 三种不同IOL植入术后短期的视力和视觉干扰现象及脱镜率的对比

      2024, 24(1):106-11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

      摘要 (196) HTML (0) PDF 602.57 K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单眼植入三焦点、多焦点及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IOL)术后短期的视力、视觉干扰现象及脱镜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3/2022-12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67例67眼。35例35眼植入Symfony连续视程IOL; 21例21眼植入AcrySof IQ ReSTOR+3D多焦点IOL; 11例11眼植入AcrySof IQ PanOptix三焦点IOL。记录术前及术后3 mo裸眼远视力(UDVA)、中视力(UIVA)、近视力(UNVA),术后3 mo离焦曲线、视觉干扰现象及脱镜率。结果:术后3 mo,三组间UDVA无差异(P>0.05); Symfony组及PanOptix组UIVA优于ReSTOR组(均P<0.01); ReSTOR组及PanOptix组UNVA优于Symfony组(均P<0.01)。离焦曲线显示,在中视力区间(-1.00--1.50 D),Symfony组视力优于ReSTOR组(P<0.05); 在近视力区间(-2.50--3.50 D),ReSTOR组视力优于Symfony组(P<0.05); PanOptix组在近视力区间(-2.00--3.50 D)的视力优于Symfony组(P<0.05),同时在中视力区间(-1.00--2.00 D)的视力优于ReSTOR组(P<0.05)。三组间眩光或光晕的发生率及双眼相互干扰现象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PanOptix组和ReSTOR组脱镜率比Symfony组高(P<0.0167)。结论:与Symfony连续视程IOL和ReSTOR多焦点IOL相比,PanOptix三焦点IOL能够兼顾远中近视力,眩光和光晕发生率不高,脱镜率较高; 单眼植入老视矫正型IOL仍需慎重。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一级亲属眼前节结构特点

      2024, 24(1):111-1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

      摘要 (133) HTML (0) PDF 685.62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特点。方法:选择2020-09/2022-10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40-60岁PACG一级亲属48例48眼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年龄段、无青光眼及青光眼家族史的健康体检者40例40眼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低龄组(40-49岁)和高龄组(50-6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使用camera measure测量软件进行测量,主要测量指标包括前房深度(ACD)、前房面积(ACA)、前房宽度(ACW)、眼前节深度(ASD)、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夹角(TIA)、小梁虹膜间面积(TISA500)、晶状体拱高(LV)、虹膜曲率(IC)、虹膜厚度(IT500)、巩膜睫状突夹角(SCPA)及虹膜睫状突距离(ICPD)。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观察组ACD、ACA、AOD500、TISA500、TIA均比对照组小,LV、IC均比对照组大(均P<0.05)。高龄观察组ACD、ACA、AOD500、TISA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 低龄观察组ACD、AOD500、TISA500、TIA明显小于同龄对照组,LV、IC显著大于同龄对照组(均P<0.05)。高龄观察组的ACD、ACA、AOD500、TISA500、TIA均显著小于低龄观察组,LV、IC显著大于低龄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ACD分布有差异(P<0.05),其中中重度浅前房的占比约为对照组的10倍。相关性分析表明,TISA500与ACD、ACA呈正相关,与LV、IC呈负相关,TISA500主要受LV影响。IC与LV呈正相关,与ACD、ACA呈负相关。结论:正常眼轴的PACG一级亲属存在房角关闭的高风险性。PACG一级亲属的眼前节结构较正常人拥挤,晶状体前移可能是导致房角狭窄的始动影响因素。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地塞米松缓释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2024, 24(1):117-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3

      摘要 (304) HTML (0) PDF 570.23 K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剂(Ozurdex)联合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06/2022-12就诊于我院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确诊为非缺血型RVO-ME的患者,所有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0.5 mg雷珠单抗注射液,2 wk后复查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300 μm的42例42眼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1例21眼,即时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剂)及单药治疗组[21例21眼,仍继续按3+按需(PRN)方式行雷珠单抗注射治疗]。观察治疗前及分组治疗后2 wk,1、2、3、4、5、6 mo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CRT及眼压的改变,并观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分组治疗后2 wk,1、2、3、4、5、6 mo,两组患者BCVA及CRT的改善程度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均P<0.01); 治疗后2、3 mo,两组间BCVA及CRT比较有差异(均P<0.05),治疗后2 mo时联合治疗组BCVA字母数增加最明显。单药治疗组黄斑水肿平均复发时间为1.45±0.53 mo,雷珠单抗注射平均4.21±0.78次,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联合治疗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结膜下出血和眼压升高,局部使用降压药后眼压可控制,没有患者需接受抗青光眼及白内障手术。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雷珠单抗治疗RVO-ME与单独使用雷珠单抗治疗相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有效减轻黄斑水肿,疗效持续时间长,可有效减少玻璃体腔注药次数。

    • 血清维生素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

      2024, 24(1):122-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4

      摘要 (139) HTML (0) PDF 639.35 K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A(Vit A)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01/2022-12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海南医院分娩且胎龄小于37 wk或出生体质量小于2 500 g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质量儿41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出生后7 d和35 d进行外周血Vit A和bFGF水平检测。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早产儿或低出生体质量儿共392例,其中1-2期ROP组 51例,3-5期ROP组 23例,未发生ROP组318例。生后7 d,1-2期ROP组血清Vit A(0.44±0.17 μmol/L)和bFGF(0.53±0.16 ng/L)水平分别低于未发生ROP组(0.50±0.12 μmol/L和0.63±0.15 ng/L)(均P<0.05); 3-5期ROP组血清Vit A(0.34±0.18 μmol/L)和bFGF(0.44±0.18 ng/L)水平分别低于未发生ROP组(均P<0.05); 3-5期ROP组血清Vit A和bFGF水平分别低于1-2期ROP组(均P<0.05)。生后35d,3-5期ROP组血清Vit A(0.33±0.19 μmol/L)和bFGF(0.39±0.19 ng/L)水平分别低于1-2期ROP组(0.43±0.16 μmol/L和0.48±0.17 ng/L)(均P<0.05); 根据血清Vit A绘制的ROC曲线,AUC值为0.853,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68,最佳灵敏度为73%,最佳特异度为95%; 根据血清bFGF绘制的ROC曲线,AUC值为0.828,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58,最佳灵敏度为90%,最佳特异度为68%; 根据血清Vit A联合bFGF绘制的ROC曲线,AUC值为0.917,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70,最佳灵敏度为70%,最佳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Vit A及bFGF水平均是预测ROP较敏感的有效指标,如果早产儿或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清Vit A或bFGF水平越低,可能提示ROP患病率越高及其病理分期越重。血清Vit A联合bFGF诊断ROP的临床价值较其单独诊断价值高,且减少误诊率。

    • 高非球微透镜对儿童青少年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

      2024, 24(1):127-1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5

      摘要 (182) HTML (0) PDF 423.05 K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非球微透镜对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2-05-1/31在我院就诊的7-12岁低度近视患者100例。根据配镜意愿分为两组:配戴单光眼镜组50例、配戴高非球微透镜组50例,均取右眼参数分析。比较两组戴镜后6mo,1a近视增长量(绝对值)、眼轴(AL)增长量、低度近视进入中度近视率、AL负增长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戴镜6 mo,1 a后配戴高非球微透镜组近视度数增长量低于配戴单光眼镜组,AL增长量小于配戴单光眼镜组(均P<0.001); 戴镜6 mo AL负增长率明显高于配戴单光眼镜组(P<0.001); 两组患者进入中度近视率无差异(P=0.62); 但戴镜1a后配戴高非球微透镜组进入中度近视率明显低于配戴单光眼镜组(P<0.001),两组间AL负增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对比配戴单光眼镜组患者,配戴高非球微透镜对低度近视患者6 mo近视度数增长控制率为88.2%,AL增长控制率为90.0%,低度近视进入中度近视控制率为66.7%; 戴镜1 a近视度数增长控制率为75.6%,AL增长控制率为69.2%,低度近视进入中度近视控制率为88.9%。结论:对于7-12岁的低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高非微透镜在控制近视效果上远优于单光眼镜,是低度近视防控的优质手段之一。

    • >临床报告
    •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无症状性眼表异常的特征分析

      2024, 24(1):131-1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6

      摘要 (206) HTML (0) PDF 496.40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的眼部症状并分析其无症状性眼表异常的特点。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22-08/10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并拟行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主观症状评分[眼表疾病指数问卷量表(OSDI)]、六项客观检查(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 I试验、泪河高度、睑缘异常评分、睑板腺腺体缺失程度评分、泪膜脂质层厚度)以及眼前节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结果:共纳入患者178例178眼,其中男75例(42.1%),女103例(57.9%),平均年龄54.39±10.75岁,平均OSDI为11.47±9.69分,泪膜破裂时间为7.10±3.86 s,泪河高度为0.16±0.07 mm,泪液分泌量为14.39±7.29 mm/5 min,翼状胬肉平均厚度为504.74±175.87 μm。161眼(90.4%)存在睑缘异常,44眼(24.7%)睑板腺腺体缺失程度评分≥4分,52眼(29.2%)脂质层变薄。在六项客观检查中出现4项及以上异常的患眼比例为85.4%。根据翼状胬肉形态将患者分为四级:Ⅰ级10眼(5.6%),Ⅱ级93眼(52.2%),Ⅲ级60眼(33.7%),Ⅳ级15眼(8.4%)。翼状胬肉分级越高,其泪膜破裂时间越短,睑缘异常的比例越高。根据OSDI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OSDI<13分,121眼,68.0%)和异常组(OSDI≥13分,57眼,32.0%),两组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患眼比例无差异(71.9% vs 71.9%,P=0.872); 眼表检查异常项目数量有差异(4.11±0.85项 vs 4.91±0.99项,P<0.001)。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住院患者术前存在无症状性眼表异常。无眼部不适症状的翼状胬肉患者其睑板腺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与存在眼部不适症状者基本相当。临床医师应重视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前无症状患者的眼表异常。

    • 改良Van Herick前房角宽度评估法的临床观察

      2024, 24(1):136-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7

      摘要 (175) HTML (0) PDF 422.46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Van Herick法基础上更方便准确评估前房角宽度的方法。方法:纳入2021-01/12于我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8例69眼,参考Van Herick法分为房角宽度≥1/2颞侧角膜厚度(CT)组(37例44眼)和<1/2CT组(21例25眼),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和周边房角度数。结果:房角宽度≥1/2CT组和<1/2CT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有明显差异(2.64±0.27 mm vs 2.23±0.29 mm,P<0.01),且两组间上方、颞侧、下方和鼻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下方象限房角度数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 房角宽度<1/2CT组患者上方与鼻、颞侧象限,下方与颞侧象限房角度数均有差异(P<0.05)。结论:裂隙灯下采用Van Herick法评估颞侧房角宽度,同时评估下方象限房角宽度,可以更简单、快速、准确地评估前房角的整体情况。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毛细血管扩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 24(1):140-1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8

      摘要 (131) HTML (0) PDF 922.46 K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继发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影响因素。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1/2023-01于我院就诊的DR患者153例240眼,分析DR继发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是否继发毛细血管异常扩张将纳入患者分为扩张组(40例77眼)和非扩张组(113例163眼),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情况、硬性渗出分级及空腹血糖水平具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硬性渗出分级较高、高血糖水平是DR继发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R继发毛细血管异常扩张的发生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性黄斑水肿、3级硬性渗出及高血糖水平有关。

    • 原发性泪小管炎119例诊治体会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4, 24(1):144-1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9

      摘要 (141) HTML (0) PDF 1.88 M (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泪小管炎的临床特征、诊疗经验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为原发性泪小管炎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06/2023-02期间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原发性泪小管炎119例120眼。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经泪点清除泪小管结石联合管内注入抗生素眼膏)和手术治疗。病原微生物检查方法包括分泌物涂片镜检和微生物培养。结果:原发性泪小管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长期眼红、分泌物增多,但多不伴有流泪症状。118例(99.2%)单眼发病,下泪小管发病63例63眼(52.5%)。实验室检查:119例120眼中有4例4眼未行实验室检查,余115例116眼检查结果如下: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102例103眼(88.8%)检出放线菌,真菌涂片均为阴性; 微生物培养,85例86眼(74.1%)细菌培养阳性。共培养出111株细菌,26种菌株。其中需氧菌32株(28.8%),厌氧菌26株(23.4%),兼性厌氧菌53株(47.7%)。最常见菌种为:链球菌20株,葡萄球菌13株,丙酸杆菌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各10株。放线菌仅4例4眼(3.4%)培养阳性,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情况:119例120眼中,114例115眼(95.8%)通过保守治疗经泪点清除泪小管结石联合管内注入抗生素眼膏(微创治疗方法,IOI)后痊愈,5例5眼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接受手术治疗后均达到治愈,总的治愈率100.0%。结论:原发泪小管炎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单眼下泪小管多见,临床易漏诊误诊,放线菌为主要致病菌,多为混合感染,菌种异质,厌氧或兼性厌氧菌为主,链球菌、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真菌性泪小管炎罕见。泪小管炎确诊后治愈率高,推荐IOI法作为泪小管炎初始治疗。

    • 去瓣技术在改良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2024, 24(1):149-1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30

      摘要 (110) HTML (0) PDF 1019.99 K (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去瓣技术应用于改良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11/2022-09于我院施行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鼻泪管阻塞患者92例9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切开鼻黏膜后保留鼻黏膜瓣,待切开泪囊后,修剪泪囊瓣及鼻黏膜瓣至合适形态,将泪囊瓣与鼻黏膜瓣相互吻合; 改良组将鼻黏膜作“□”形切口,去除完整的方形鼻黏膜组织,待切开泪囊后,尽量保留泪囊黏膜,修剪鼻黏膜残端,使泪囊瓣接近但不接触鼻黏膜残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随访3 mo,分别于术后1、3 mo时行鼻内镜检查、泪道冲洗检查,观察术后吻合口5 mm内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及疗效。结果:术后3 mo时,剔除失访的患者6例7眼,传统组共纳入44眼,改良组共纳入47眼。改良组术中出血量[27.00(22.00,41.00)mL]和手术时长[35.00(33.00,42.00)min]均少于传统组(P<0.001)。术后1 mo时,传统组有12眼吻合口5 mm内见肉芽组织增生; 改良组有1眼。术后3 mo时,传统组有9眼吻合口黏连但未完全闭锁,2眼吻合口完全闭锁; 改良组有1眼吻合口轻度黏连,无吻合口闭锁,改良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疗效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应用去瓣技术改良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不仅能够显著地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长,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眼轴与角膜曲率半径的比值评估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准确性研究

      2024, 24(1):153-1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31

      摘要 (365) HTML (0) PDF 1.17 M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眼轴(AL)与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比值(AL/CR值,简称轴率比)评估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准确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01/10在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4-16岁儿童青少年340例680眼,对所有患者进行睫状体麻痹后验光获得等效球镜度数(SE),检查记录患者AL、平均CR,并计算AL/CR值。结果:所有患者接受睫状体麻痹后验光检查,共检出近视(SE≤-0.50 D)609眼(89.6%),远视(SE≥+0.50 D)58眼(8.5%),正视(-0.50 D<SE<+0.50 D)13眼(1.9%),不同屈光状态患者组间SE、AL、AL/CR值比较均有差异(P<0.01),CR无差异(P>0.05)。所有受检者屈光参数:SE +8.75--8.75(平均-2.25±2.38)D; AL 19.91-27.54(平均24.41±1.22)mm; CR 7.17-8.71(平均7.83±0.27); AL/CR值2.50-3.50(平均3.12±0.14),相关性分析显示SE与AL/CR、AL有较强的负相关(r=-0.891,P<0.01; r=-0.758,P<0.01),SE与CR无明显相关性(r=0.067,P>0.05),AL与CR呈正相关关系(r=0.483,P<0.01)。SE与AL/CR、AL的线性关系分别为SE=45.026-15.162×AL/CR,R2=0.794,SE=33.741-1.474×AL,R2=0.574。以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为金标准,AL/CR值诊断近视的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839,误诊率为0.169,漏诊率为0.038,准确度为94.85%,Kappa系数为0.742,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结论:AL/CR值对近视的定性诊断价值较高,对近视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用于指导近视防控等相关眼科临床工作。

    • 基于数据整合模式对近视前期双眼及单眼调节能力的研究

      2024, 24(1):158-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32

      摘要 (133) HTML (0) PDF 424.71 K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正常组、近视前期组、轻度近视组的双眼及单眼调节功能,研究近视前期组调节功能的特征,为延迟/阻止近视的发生,有效降低近视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10/2023-02学校视力筛查提示视力异常和/或高危,转诊至翠竹街道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复查的儿童179人,其中男92人,女87人,年龄6-12(平均8.55±1.66)岁。根据睫状肌麻痹后的屈光度数分为:正常组(+0.75 D<SE≤+2.00 D)、近视前期组(-0.50 D<SE≤+0.75 D)、轻度近视组(-3.00 D≤SE≤-0.50 D),双眼近视分组以屈光度数低的眼定义组别。检查双眼的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活度(AF),单眼的AF、调节幅度(AA)等。比较不同组别年龄、双眼及单眼调节功能。结果:不同组间性别构成比无差异(χ2=0.167,P=0.920)。正常组和近视前期组年龄无差异(P=0.310),轻度近视组和正常组、近视前期组有差异(P=0.018、<0.01); 双眼NRA、PRA、AF正常组和近视前期组均有差异(P<0.01),近视前期组和轻度近视组均无差异(P>0.05)。单眼AF在正常组与近视前期组均有差异(P<0.01),在近视前期和轻度近视组中均无差异(P>0.05); 单眼AA在各组中均有差异(P<0.05)。结论:近视前期屈光度数在正常范围,双眼的NRA、PRA,单眼、双眼的AF已经显著下降,降至与轻度近视组无明显差异; 单眼的AA在近视前期已经下降,和轻度近视组有明显差异。对近视前期儿童应进行调节功能检查,将异常的视功能通过视觉训练恢复或许是防控近视前期进展到近视的一个途径。

    • 北京市通州区学龄前儿童散光分布特征及对视力的影响

      2024, 24(1):162-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33

      摘要 (180) HTML (0) PDF 421.80 K (1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通州区学龄前儿童散光分布特征,讨论其散光分布类型、程度及对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影响。明确睫状肌麻痹验光对散光数值检测有无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1-12/2022-0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北京市通州区1 498名学龄前儿童2 996眼,其中男791名,女707名,3-<4岁222名,4-<5岁521名,5-<6岁647名,6-<7岁108名,进行视力、眼前节、电脑验光及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结果:睫状肌麻痹前散光率为61.88%(927/1498),睫状肌麻痹后散光率为64.02%(959/1498)(P=0.095)。睫状肌麻痹后轻度散光率为51.87%(777/1498),中度散光率为9.41%(141/1498),重度散光率为2.74%(41/1498); 各年龄组均以顺规散光为主; 复合远视散光最多。散光导致视力低常者中:低度散光占9.38%,中度散光占25.4%,重度散光占52.6%。结论:学龄前儿童散光发病率较高,轻度散光为主; 睫状肌麻痹验光对散光检出率无明显影响,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其对视力的影响越大。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