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共识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规范操作专家共识(2024)

      2024, 24(12):1851-1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1

      摘要 (176) HTML (0) PDF 905.82 K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专家共识旨在深入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规范操作流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能有效帮助医生明确手术适应证、评估患者病情,为设计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力支持。为了制定本专家共识,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孙晓东等权威专家帮助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组织专家组结合近年国际和国内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对术前影像和视功能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估,专家们经过多轮探讨和参考最新的临床资料,形成了这份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提供支持,以实现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患者权益的目标。本专家共识主要介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术前检查,包括超广角眼底成像术、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眼科B型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眼眶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眼科电生理检查如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 >Articles in English
    • 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作用

      2024, 24(12):1863-18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2

      摘要 (75) HTML (0) PDF 1.04 M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小胶质细胞起源于卵黄囊中的原始巨噬细胞,它们既是免疫系统的防御者,又是稳态的调节者。它们主要表现为两种极化状态:M1促炎表型极化状态和M2抗炎表型极化状态。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在炎症性疾病、代谢失调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许多眼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与之相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新生血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过程。由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因此,在AMD的不同阶段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表型有望成为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文章回顾了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概述了其与AMD的相关性,并探讨了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治疗AMD的巨大潜力。

    • >实验论著
    • 富组氨酸糖蛋白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2024, 24(12):1873-18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3

      摘要 (62) HTML (0) PDF 3.76 M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富组氨酸糖蛋白(HRG)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正常(WT)组 、糖尿病(DM)组视网膜中HRG、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转染HRG小干扰RNA低表达序列,WB验证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中HRG的蛋白表达情况,选择最佳si-HRG#298序列用于后续实验。动物实验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沉默HRG,玻璃体腔注射HRG空载体对照组(AAV2-sh-NC)及HRG基因沉默组(AAV2-sh-HRG#298),WB验证HRG的蛋白表达情况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结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变化情况,WB检测各组HRG及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HE染色发现DM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出现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总厚度也减少(P<0.05); PAS染色观察DM组大鼠视网膜中无细胞毛细血管明显增多(P<0.05); DM组大鼠视网膜中HRG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上调(P<0.05); 高糖诱导的hRMECs中转染HRG后其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 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下调VEGF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HRG促进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

    • >实验研究
    • 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

      2024, 24(12):1882-18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4

      摘要 (40) HTML (0) PDF 645.21 K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

      方法:以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20眼的晶状体前囊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年龄相关性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的表达水平,富集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O-GlcNAc糖蛋白并通过质谱方法鉴定两组样本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差异蛋白的表达。

      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P<0.01),且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我们采用质谱法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进行差异分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发现5种表达上调的O-GlcNAc蛋白(FABP5、KRT16、PGK1、CTSD、S100A7),18种表达下调的O-GlcNAc蛋白(CRYβB1等),同时我们还鉴定出3个新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位点:蛋白质PTPRQ的T1730和S1738位的O-GlcNAc糖基化和蛋白质ATP5MC2的T61位的O-GlcNAc糖基化。

      结论: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质谱鉴定出的O-GlcNAc差异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临床论著
    • 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疗效

      2024, 24(12):1888-1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5

      摘要 (54) HTML (0) PDF 1.08 M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选取2022-03-15/11-14全国12家三甲医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按照1:1:1比例将患者178例178眼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给予ZKY001模拟滴眼液治疗)60例60眼,0.002% 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0.004% 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各组患者接受研究药物每次1滴,每天4次,使用4 d。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完全愈合时间,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人数,眼部不适(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在不同的随访点三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首次愈合人数百分比均无差异(均P>0.05)。但从数值上看,0.002% ZKY001组(67.87±21.688 h)、0.004% ZKY001组(61.48 ±22.091 h)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较安慰剂组短(68.85±20.851 h)。在 D1上午,0.004% ZKY001滴眼液组的角膜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与安慰剂组的数值差值达到最大,且在后续的随访点保持着数值差值的优势。试验组在不同随访点的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愈合人数较安慰剂组多。眼部不适改善方面:试验组较安慰剂组的VAS评分总分值降低多,以异物感评分、疼痛感评分降低为主,在D3时0.004% ZKY001滴眼液组对异物感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7)。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9.0%),且三组间相似。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使用ZKY001滴眼液可改善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改善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不适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ANGPTL4及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2024, 24(12):1895-18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6

      摘要 (38) HTML (0) PDF 586.84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方法:选取2021-01/2023-12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未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按照黄斑水肿分级不同分为黄斑水肿Ⅰ级39例、黄斑水肿Ⅱ级18例,黄斑水肿Ⅲ级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房水中ANGPTL4、HIF-1α和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与炎症因子、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结果:研究组房水中ANGPTL4、HIF-1α、VEGF、IL-8、MCP-1水平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黄斑水肿严重程度的增加,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分别与VEGF、IL-8、MCP-1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均P<0.05)。ANGPTL4、HIF-1α、VEGF、MCP-1是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均P<0.05)。房水中ANGPTL4、HIF-1α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AUC分别为0.883、0.844、0.945,二者联合预测明显高于ANGPTL4、HIF-1α水平单独预测。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可有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临床治疗可通过干扰二者水平,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的概率。

    • >文献计量学
    • 基于文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应用分析

      2024, 24(12):1900-19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7

      摘要 (28) HTML (0) PDF 1.06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造模特点及验证指标,分析现在动物实验造模的不足之处,为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检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归纳实验动物种类、等级、性别、年龄、造模方法、造模周期、验证指标、其他指标,并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275篇文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以SD大鼠、Wistar大鼠为主; 实验动物性别以雄性为主,动物品种多为SPF级; 使用的动物年龄大部分在6-8周龄; 造模以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为基础者,主要以STZ作为诱导型模型; 而2型糖尿病模型以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为主。成模标准主要通过检测视网膜形态结构、视网膜血管情况、视网膜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 另外,通过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异常增生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以及房水、玻璃体、血清中血管异常增生情况和炎症因子水平以评估模型。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虽已成为热点,但现有综述不全面,此次通过文献整理对动物模型的要素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其特点及局限性,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学的参考,以期为后续中医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打下稳固基础。

    • >文献综述
    • Sirt1因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4, 24(12):1908-1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8

      摘要 (54) HTML (0) PDF 457.30 K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Sirtuin(SIRT)家族的成员是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Ⅲ),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Sirtuins可以NAD+依赖的方式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脱乙酰化。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随着Sirt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在D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Sirt1对DC不同发病机制的影响对sirt1在D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质网应激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作用

      2024, 24(12):1912-19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9

      摘要 (43) HTML (0) PDF 518.71 K (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致盲疾病。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是细胞的防御调节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通路进行自我调节以恢复内质网功能的稳定。视紫红质突变是RP的常见病因,内质网内视紫红质错误折叠和滞留,内质网应激诱发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均可导致RP的发生和发展。文章论述了内质网应激与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内质网应激抑制剂、中药和化学药物调控内质网应激在RP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内质网应激在RP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为RP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4, 24(12):1917-19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0

      摘要 (52) HTML (0) PDF 488.96 K (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一氧化氮(NO)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由内皮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人体多器官组织中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同时也是介导生物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气体信号分子。NO与NOS具有调节人体血管张力,舒张平滑肌,参与炎症反应,传递神经递质等多方面作用,已在一定范围内用于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眼科疾病发生多呈上升态势,不同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大多数疾病治疗方式有限。研究发现,在眼球多部位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O与NOS的存在,两者参与眼表及眼底多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过程。文章将NO、NOS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析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作用,为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 24(12):1922-1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1

      摘要 (29) HTML (0) PDF 496.07 K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白内障手术已从复明手术逐渐转变为屈光手术。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小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视觉效果。Toric IOL的矫正效果受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术前生物测量的准确性,个体化选择合适的Toric IOL计算公式,植入轴位的精确度,手术切口的设计以及Toric IOL的旋转稳定性等。文章将对影响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因素做一综述。

    • 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对眼后段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024, 24(12):1927-19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2

      摘要 (39) HTML (0) PDF 524.30 K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有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眼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而术中一过性眼压波动因手术方式、设备、技术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尽管在大多数患者术后的短期随访中并未发现视功能障碍,但术中一过性高眼压是否存在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角膜屈光术后眼后段并发症的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将探讨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的特点以及对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于当前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PRPF31因子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4, 24(12):1932-19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3

      摘要 (51) HTML (0) PDF 1.29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剪接因子(SFs)是一种蛋白质,是剪接体的动态复合体的一部分。剪接体就像“剪刀”一样,能够精确地加工真核生物中前mRNA(pre-mRNA),形成多种mRNA序列,该过程对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表达十分重要。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是在生物组织中广泛表达的一种SFs,PRPF31突变会特异性地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称为PRPF31-RP。目前PRPF31-R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文章从PRPF31突变或缺失导致组织和生物学过程受损的角度对PRPF31在adRP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该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RPF31-RP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的防治研究进展

      2024, 24(12):1939-19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4

      摘要 (38) HTML (0) PDF 498.56 K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高度近视和玻璃体异常,病情进展可造成巨大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导致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遗传性原因。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治疗指南,患者通常需经过多次手术修复,其手术复位率低、复发率高,提示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目前的预防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视网膜冷冻术,但预防治疗的绝对获益缺乏充足的证据。文章对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重要参考。

    •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检查进展及其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2024, 24(12):1945-1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5

      摘要 (56) HTML (0) PDF 492.50 K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文章旨在全面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的双眼视功能检查进展及其与屈光不正的关系。IXT作为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不仅影响患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健康,还可能随年龄增长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文章概述了IXT的定义、患病率和临床表现; 介绍了IXT的检查方法,包括斜视度检查、眼位控制力评估以及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变化。文章还探讨了IXT患者立体视的改变和其他相关检查,为IXT的全面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文章深入分析了IXT与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屈光参差和远视的相互关系,指出屈光矫正对改善双眼视功能和促进立体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文章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IXT的诊断和治疗。

    • 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再认识眼部带状疱疹

      2024, 24(12):1950-19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6

      摘要 (25) HTML (0) PDF 446.80 K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眼部带状疱疹(HZO)为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复制后,累及三叉神经眼支所致,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可以表现为角结膜炎、葡萄膜炎,而且可以表现为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病变,极少数还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分病例没有典型的皮肤损害,极易造成漏诊、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文献中眼部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特点,全面再认识眼部带状疱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病,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视力损害,也为眼部带状疱疹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的循证证据。

    • >临床研究
    • 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2024, 24(12):1954-19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7

      摘要 (26) HTML (0) PDF 1014.53 K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行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4/2022-04在宁夏眼科医院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并行角膜交联术的患者32例43眼。Pentacam分析系统将角膜分为前层(前120 μm)、中层及后层(后60 μm),并依据直径划分为直径0-2、2-6、6-10、10-12 mm及全直径范围五个区域,测量不同范围的角膜光密度。比较术前,术后1、3、6 mo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结果:纳入患者术前和术后6 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角膜内皮细胞比较无差异(P=0.477)。在角膜前层、中层、全层的直径0-2、2-6、6-10 mm及全直径范围内,角膜光密度术后1 mo时到达峰值,术后3 mo与6 mo有所下降,但仍比术前高。角膜光密度在前层及全层范围内与Kmax正相关(r=0.164,P=0.016; r=0.152,P=0.023)。

      结论:角膜光密度在角膜交联术后1 mo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步下降,术后6 mo趋于稳定。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薄角膜厚度近视的疗效

      2024, 24(12):1959-19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8

      摘要 (18) HTML (0) PDF 464.96 K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经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正常角膜厚度近视和薄角膜厚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3-06/2024-0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眼科行LASEK手术的患者55例103眼。根据中央角膜厚度不同分为薄角膜厚度(460-499 μm)近视组27例50眼,正常角膜厚度(500-550 μm)近视组28例53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wk,1、2、3、4 mo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剩余角膜厚度、眼压(IOP)、角膜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计算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对两组所测得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构成比、年龄、SE、裸眼视力、BCVA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VA组间和交互作用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时间比较有差异(P<0.001),术后UCVA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术后4 mo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E交互作用相比无差异(P>0.05),组间和时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SE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薄角膜厚度近视组术后早期有轻度近视漂移。两组患者手术前后ΔIOP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和角膜发生haze情况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剩余角膜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术前SE、术后4 mo SE、术后4 mo IOP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LASEK治疗薄角膜厚度近视与治疗正常角膜厚度近视一样的安全有效。

    • 蠕形螨睑缘炎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2024, 24(12):1964-1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9

      摘要 (28) HTML (0) PDF 1.40 M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01/10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146例292眼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45岁的A组(64例128眼)和年龄>45岁的B组(82例164眼)。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 mo的双眼螨虫总计数、泪液分泌量、症状和体征评分及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A组螨虫计数7(6,8)只,少于B组8(7,9.25)只(P<0.05)。A组眼干评分6(6,7)分,低于B组11(10,12)分(P<0.001)。A组眼表刺激症状评分10(9,11)分,高于B组6(6,7)分(P<0.001)。治疗1 mo后,两组患者螨虫计数下降,症状与体征评分均降低,坚持治疗3 mo各临床指标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B组患者在治疗持续至3 mo时,螨虫计数仍有减少\〖-1(-3,0)只\〗。

      结论:年龄大于45岁的年长患者螨虫数量高于45岁以下患者,眼干严重,但眼表刺激症状较轻。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治疗蠕形螨睑缘炎能有效减少不同年龄患者的螨虫数量,但泪液分泌量治疗后无明显变化,较长的治疗周期可获得持续的临床获益。

    • HIF-1α和IL-17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2024, 24(12):1970-1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0

      摘要 (29) HTML (0) PDF 926.63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2/2023-03在本院收治的干眼患者183例183眼,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的181例181眼作为对照组(均选取左眼入组)。检测两组参与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检测对干眼检测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 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均与BUT及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负相关,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正相关(均P<0.05); 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均P<0.001)。ROC曲线下面积显示,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IL-17联合检测诊断的AUC显著大于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5.574,P<0.001),结膜上皮细胞中IL-17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4.351,P<0.001),泪液中HIF-1α、IL-17联合检测诊断的AUC显著大于HIF-1α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3.583,P<0.001),IL-17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4.303,P<0.001)。

      结论: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联合检测HIF-1α、IL-17表达水平对干眼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Dem与轴率比预测3-14岁儿童屈光状态效率的比较

      2024, 24(12):1975-19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1

      摘要 (33) HTML (0) PDF 1.67 M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Dem、轴率比与3-14岁儿童屈光状态的关系,比较Dem、轴率比预测近视的效率,探寻定量预测儿童屈光状态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03/2022-12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3-14岁儿童共519例519眼(均取右眼数据)。于睫状肌麻痹验光前采集眼球生物测量数据,记录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值)、Dem、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SER)等,SER≤-0.50 D判断为近视。

      结果: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r=0.88,P<0.01),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87,P<0.01)。Dem、AL/CR截点分别为20.40 D、3.02,当Dem≤20.40 D或AL/CR≥3.02时可判断为近视。Dem每减小1 D,SER减小0.57 D,AL/CR每增加0.06,SER减小1.00 D。ROC曲线下面积(AUC)Dem(0.958)>AL/CR(0.940)。

      结论: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与AL/CR呈负相关,预判近视的效率Dem优于AL/CR。眼球生物测量仪可直接提供Dem,且Dem与SER量效关系更便于计算,用于预测儿童SER更为便捷。

    • 0.01%与0.05%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眼压的影响

      2024, 24(12):1982-1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2

      摘要 (63) HTML (0) PDF 454.52 K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眼压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03/2022-02于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23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0.01%阿托品滴眼液组81例,0.05%阿托品滴眼液组77例和对照组74例使用安慰剂滴眼液(等渗赋形剂)。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6、12 mo测量三组患者的瞳孔直径和眼压。

      结果:最终181例181眼(均取右眼数据纳入研究)完成1 a随访,失访率为22.0%(51/232),其中0.01%阿托品滴眼液组62例62眼,0.05%阿托品滴眼液组54例54眼,对照组65例65眼。三组患者基线瞳孔直径和眼压比较无差异(均P<0.05)。用药12 mo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0.05%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瞳孔直径变化量分别为0.79±0.70、1.29±0.66和0.06±0.74 mm(P<0.001),0.05%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用药12 mo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0.05%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变化分别为-0.70±1.94、-0.22±1.79和0.25±2.03 mmHg(P<0.05),0.05%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压变化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近视屈光度越小、基线瞳孔直径越小,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后瞳孔直径变化越明显(β=0.230,95%CI:0.005-0.455,SE=0.114,t=2.025,P=0.045; β=-0.562,95%CI:-0.729--0.396,SE=0.084,t=6.697,P<0.001)。基线眼压越小,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后眼压变化越明显(β=-0.285,95%CI:-0.439--0.131,SE=0.078,t=3.662,P<0.001)。

      结论:使用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后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增大,且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0.01%阿托品滴眼液,未发现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与眼压升高存在风险关系。

    • 双眼视觉训练和视感知觉训练及悬浮式视力训练器在斜视术后康复的疗效比较

      2024, 24(12):1987-1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3

      摘要 (25) HTML (0) PDF 483.12 K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对比双眼视觉训练与视感知觉训练、悬浮式视力训练器在斜视术后康复的疗效。

      方法:纳入2022-07/2023-09临床收治接受手术治疗斜视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数字抽签分组为A组、B组、C组各32例,术后分别采用双眼视觉训练、视感知觉训练、悬浮式视力训练器,比较组间疗效。

      结果:三组患儿通过3种不同训练方法,观察训练前和训练3 mo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水平、垂直)、CIXTQ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训练3 mo后,三组间同时视功能恢复有差异,其中B组恢复最好(均P<0.05); A组与B组融合视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但A组、B组与C组融合功能比较有差异(均P<0.05); 三组间立体视恢复率比较无差异(P>0.05),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及垂直偏移改善B组优于A组与C组(均P<0.05)。

      结论:视感知觉训练在斜视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及生活质量维度康复训练价值更高。

    • >调查研究
    • 西安市中小学生视力筛查和戴镜情况分析

      2024, 24(12):1992-19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4

      摘要 (37) HTML (0) PDF 478.91 K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西安市中小学生视力和戴镜情况,为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西安市16个区县对119所中小学校38 226名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和戴镜情况调查,对裸眼视力、屈光度、戴镜率、足矫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西安市中小学近视率为61.53%,随着学段增加而递增(χ2趋势=5332.203,P<0.01),其中轻度近视率占比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降低,中度、高度占比随着学段的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671.562,P<0.01)。近视学生戴镜率为51.69%,戴镜率随着学段的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486.941,P<0.01),女生戴镜率高于男生(χ2=23.659,P<0.01),城区戴镜率高于郊县(χ2=102.241,P<0.01)。戴镜学生足矫率为67.08%,城区戴镜学生足矫率高于郊县(χ2=4.980,P<0.05)。近视学生过去1 a内视力检查频次≥2次的占63.66%,职业高中学生视力检查频次≥2次占58.06%。近视学生居住在郊县与戴镜率呈负相关,学段升高、每年视力检查频次增多与近视学生戴镜率呈正相关(均P<0.01)。

      结论:西安市学生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学生戴镜率、足矫率、视力检查频次低,需要重点关注郊县、小学、职业高中学生视力矫正情况。

    • >临床报告
    • 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2024, 24(12):1997-20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5

      摘要 (19) HTML (0) PDF 1.04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5/2023-09在我院进行巩膜隧道法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6例3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26 mo。观察患者术后IOL位置、视力、验光、眼压及并发症情况,评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 )结果。

      结果:所有术眼在术后3 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比较术前,术后1、3 mo的眼表状态数据,BUT及FL评分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裂隙灯检查IOL位正,未发生线结暴露情况。

      结论: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4, 24(12):2002-20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6

      摘要 (48) HTML (0) PDF 608.67 K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3-12/2024-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白内障的患者62例62眼,患者于术后5 min内使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术中疼痛评估,手术过程中承受的最大疼痛值作为结局指标。根据疼痛值将患者分为疼痛组25例及无痛组37例,疼痛组分为1-3分为轻度疼痛16例,4-6分为中度疼痛7例,7-10分为重度疼痛2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中疼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睡眠时长及术眼手术次数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中感知疼痛的因素(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睡眠时长与白内障术中感知疼痛呈负相关(rs=-0.386,P=0.002),术眼手术次数与疼痛呈正相关(rs=0.421,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每增加1 h,白内障术中感知疼痛增加1个等级的概率减少37.60%(OR=0.376,P=0.014),而术眼手术次数对术中疼痛程度无影响(P=0.083)。ROC曲线显示,睡眠时长与术眼手术次数联合预测白内障术中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73%。

      结论:超声乳化术中疼痛与术前睡眠时长呈负相关,与术眼手术次数呈正相关。

    • 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白内障术后干眼

      2024, 24(12):2007-20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7

      摘要 (24) HTML (0) PDF 680.75 K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22-06/2023-06我院诊治的伴有MGD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100例100眼,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眼采取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 对照组50眼采取睑板腺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wk,1、3 mo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眼表染色(OSS)评分和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 wk,1、3 mo BUT、SⅠt均高于治疗前,睑板腺分泌物、OSS评分、OS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 观察组治疗后1 wk,1、3 mo BUT、SⅠt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睑板腺分泌物、OSS评分、OSD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68.0%(P<0.05)。

      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用于伴有MGD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治疗,可促进BUT延长,增加泪液分泌量,并降低OSS、OSDI评分,治疗有效率高。

    • 联合筋膜鞘悬吊与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

      2024, 24(12):2012-20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8

      摘要 (20) HTML (0) PDF 423.59 K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FS)悬吊与提上睑肌(LM)缩短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本院2018-06/2022-06治疗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0例84眼,依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CFS悬吊+LM缩短术组40例41眼采用CFS悬吊与LM缩短术; 额肌组40例43眼采用额肌肌瓣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产生以及患者满意率的情况。

      结果:术后12 mo,CFS悬吊+LM缩短术组和额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和91%(P>0.05)。并发症发生率额肌组为26%(11/43),CFS悬吊+LM缩短术组为7%(3/41)(P=0.024)。额肌组患者满意率为80%(32/40),CFS悬吊+LM缩短术组为98%(39/40)(P=0.029)。

      结论:采用CFS+LM术可有效地矫正重度上睑下垂,并发症较少,外观更贴近自然。

    • 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回顾性分析

      2024, 24(12):2016-20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9

      摘要 (30) HTML (0) PDF 465.39 K (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耐药性、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2009-01/2023-06收治的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7例37眼。分析不同类型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耐药性、早期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或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纳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7眼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4眼,玻璃体切除术后4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2眼,抗青光眼术后2眼,角膜移植术后2眼,前房穿刺术后2眼,玻璃体腔注药术后1眼。眼内液标本送检37例(玻璃体+房水14例,单纯玻璃体20例,单纯房水3例),检出致病菌2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株(1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2株,真菌1株(镰刀菌)。37眼中行单纯玻璃体腔注药 7眼、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11眼、单纯玻璃体切除19眼。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者15眼,0.06-0.3者15眼,0.4-1.0者7眼,与治疗前(无光感-手动者31眼,数指-0.05者3眼,0.06-0.3者3眼)有差异(P<0.001)。

      结论:对于眼内感染相对较轻、初诊视力相对较好的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仍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控制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进展,减少手术次数,显著提高视力。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