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与指南
    • 眼眶病常用影像学检查设备操作指南(2024)

      2024, 24(2):171-1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1

      摘要 (190) HTML (0) PDF 3.34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发生于眶隔后眶骨、眶内及眶周组织的疾病或全身疾病侵犯眼眶者均属于眼眶病。眼眶病涉及的疾病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由于其病变处在眼眶及眶内而非眼球内,常规眼科光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帮助有限,因此眼科影像检查技术如眼部B超、CT、MRI等成为眼眶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最主要手段。规范眼眶病常用检查设备的操作及总结眼眶病变影像学特征,可以提高眼眶病诊疗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减少眼眶病的误诊和漏诊,对眼眶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总结了眼眶病的常用检查设备原理、操作流程及影像特征,为规范眼眶病的常用检查方法、提高基层医疗眼眶病诊断效能提供参考指南。

    • >Articles in English
    • 1990-2019年中国白内障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的趋势分析

      2024, 24(2):182-1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2

      摘要 (181) HTML (0) PDF 2.63 M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1990-2019年以来中国白内障疾病的负担变化趋势。

      方法:中国白内障相关疾病负担数据来源于大型公共数据库—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利用GBD 2019的公开数据,提取中国白内障疾病负担的有关信息。根据GBD 2019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白内障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国及其邻国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PR)和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寿命年(ASDR)的变量特征。

      结果:1990年至2019年间,我国因白内障致盲和视力丧失患病人数增加223.54%,相应DALYs增加了142.14%。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在过去30年中表现出更高的ASPR和DALYs。同时,65岁至84岁年龄段的人群比其他人更容易患白内障。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ASPR排名从1990年的第9位867.09(95%UI:761.36-975.42)/10万,上升到2019年的第11位991.56(95%UI:861.52-1 131.04)/10万; 同时ASDR从1990年的第9位65.85(95%UI:46.39-89.41)/10万,上升到2019年的第10位59.16(95%UI:41.70-80.15)/10万。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2019年中国白内障ASDR和ASPR仍保持较低水平。

      结论:从1990年到2019年,中国因白内障而导致失明和视力丧失的总人群患病率和DALYs呈总体上升趋势,需要加强早期白内障筛查,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和女性群体。

    • >实验论著
    • 吡非尼酮浸泡生物羊膜对兔青光眼模型滤过术后瘢痕形成的作用

      2024, 24(2):189-19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3

      摘要 (82) HTML (0) PDF 2.88 M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浸泡生物羊膜在兔青光眼模型中的应用,评价其对兔青光眼模型的抗瘢痕效果及毒副作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72只右眼采用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的方法建立青光眼模型后随机分为0.5%PFD+生物羊膜组、单纯生物羊膜组、丝裂霉素C(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均行小梁切除术,其中0.5%PFD+生物羊膜组在巩膜瓣下放置0.5%PFD溶液浸泡的生物羊膜,单纯生物羊膜组在巩膜瓣下放置生理盐水浸泡的复水生物羊膜,MMC组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MMC的棉片3 min后立即采用生理盐水冲洗,空白对照组制作巩膜瓣后不放入任何植入物。评估眼压、滤过泡及毒副作用和并发症情况,并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滤过区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小梁切除术后14、21、28 d各组眼压比较,0.5%PFD+生物羊膜组P<0.05)。小梁切除术后28 d,0.5%PFD+生物羊膜组抗炎性增生及抑制胶原纤维增生效果最优,滤过泡存活率最高,且前房炎症反应轻。

      结论:吡非尼酮浸泡生物羊膜对兔青光眼模型有较明显的抗瘢痕作用,且毒副作用少,安全性好。

    • 硫辛酸烟酸二联体对蓝光致大鼠视网膜损伤的防治作用

      2024, 24(2):196-2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4

      摘要 (92) HTML (0) PDF 1.77 M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硫辛酸烟酸二联体(N2L)对蓝光致SD大鼠视网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最佳药物剂量,探寻其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

      方法:选取150-20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蓝光损伤组、N2L低剂量组(1.0 mg/kg)、N2L中剂量组(2.5 mg/kg)、N2L高剂量组(5.0 mg/kg)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12 h明暗循环饲养,其余组每日接受9 h日常光照,3 h波长455 nm、强度3000±50 lx蓝光照射及12 h黑夜来建立损伤模型,持续14 d。同时每日腹腔注射1 mL对应剂量的药物。14 d后,所有组常规12 h明暗循环再饲养5 d,采用视网膜电图检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制备标本,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外核层厚度; CheKineT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OD活性;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Caspase-3、醌氧化还原酶1(NQO1)、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

      结果:蓝光损伤组暗视ERG 3.0、10.0(cd·s)/m2刺激光下b波、明视ERG 3.0(cd·s)/m2刺激光下b波振幅及震荡电位第2个波峰振幅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2L中剂量组较蓝光损伤组振幅显著提高(均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蓝光损伤组较正常对照组视网膜ONL厚度下降(P<0.001),N2L中剂量组厚于蓝光损伤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N2L中剂量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 蓝光损伤组Caspase-3、Bax及NQO1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更高(均P<0.01),N2L中剂量组Bax、Caspase-3表达量较蓝光损伤组显著降低(均P<0.001),而GST、NQO1及Bcl-2显著增加(均P<0.01)。

      结论:2.5 mg/kg N2L能有效拮抗蓝光对SD大鼠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有望成为其防治药物。

    • >临床论著
    • OCT及OCTA观察垂体腺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2024, 24(2):203-20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5

      摘要 (140) HTML (0) PDF 5.93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垂体腺瘤(PA)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9/2023-03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PA患者40例作为PA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视野、OCT和OCTA检查,并分析PA患者眼部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PA组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血管密度(V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黄斑区浅层血管复合体(SVC)-VD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除内环鼻侧、外环下方)均呈正相关(P<0.05),黄斑区各象限mGCC厚度、视盘周围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CP-RNFL)厚度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均呈负相关(P<0.05),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与MD值呈正相关(P<0.05)。

      结论:OCT与OCTA检查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PA患者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功能的微观变化,对评估PA患者术前视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 不同方位植入TICL的临床疗效及稳定性比较

      2024, 24(2):210-2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6

      摘要 (125) HTML (0) PDF 1.08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水平、斜轴、垂直植入散光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TICL)后临床疗效、拱高及旋转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8-07/2022-03在武汉普瑞眼科医院植入TICL后至少规律随访1 a(术后1 d,1 wk,1、3、6 mo,1 a)的患者资料共92例120眼,根据TICL轴位在眼内的方位分三组:水平放置组(34例45眼)、斜轴放置组(25例29眼)、垂直放置组(33例46眼)。对比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UDVA)及最佳矫正视力(CDVA)、屈光度、拱高及旋转角度(TICL实际轴位与预期轴位的偏差)。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混浊等并发症。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三组患者术后1 a的CDVA均优于或等于术前CDVA,三组患者的术后UDCA及CDVA均无差异(P>0.05)。术后1 a,三组患者安全性指数分别为1.34±0.21、1.34±0.17和1.31±0.18,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26±0.21、1.33±0.18、1.27±0.16,均无差异(P>0.05)。拱高: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拱高有显著差异(P=0.003),垂直组<水平组<斜轴组。三组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拱高有差异(P<0.001),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残留散光:三组患者的残留散光无显著差异(P=0.130),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残留散光有差异(P<0.001)。旋转角度:三组患者的旋转角度无显著差异(P=0.135),组内不同随访时间点的旋转角度有差异(P<0.001)。

      结论:不同方位植入TICL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术后旋转稳定性均良好,临床上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角度植入TICL。

    • >文献综述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2024, 24(2):216-2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7

      摘要 (67) HTML (0) PDF 490.54 K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神经血管耦合以神经血管单元(NVU)为基础,发挥神经细胞与微血管之间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功能并共同组成屏障结构维持微环境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在视网膜中广泛分布,与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关系密切,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稳态失衡会导致多种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视网膜也有广泛分布,通过与其受体TrkB结合发挥促神经生长和损伤修复等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BDNF在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失衡早期,即神经退行阶段可发挥损伤保护作用,同时减少神经来源的促血管生成物质,延缓疾病进程并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思路。

    •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干眼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

      2024, 24(2):221-2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8

      摘要 (89) HTML (0) PDF 462.63 K (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玻璃体切除术的问世解决了眼科界难以攻克且难治性眼底病的治疗,微创玻璃体切除术(MIV)是治疗眼底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临床中,患者在接受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干眼症状,包括流泪、异物感和视觉障碍等。我们推测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可能会损伤结膜及角膜上皮以及相关感觉神经,以及破坏泪膜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影响眼表微环境,诱发或加重干眼症状。目前,对于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眼表变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前、术中、术后不同因素对于眼表微环境的影响,并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便于指导临床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减少术后罹患干眼风险。

    • TRPV4在眼病理生理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2024, 24(2):225-2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09

      摘要 (82) HTML (0) PDF 478.14 K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受体4(TRPV4)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负责感知细胞肿胀、温度、机械牵张、剪切应力和渗透压的变化,通过调节跨膜钙信号进而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等构建。TRPV4在全身广泛表达。在眼内,TRPV4在角膜、晶状体、睫状体、小梁网和视网膜等组织均有功能性表达。本文就TRPV4在眼内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理病理功能方面进行阐述。随着TRPV4在眼部病理生理功能中的深入研究,TRPV4在角膜损伤修复、青光眼及视网膜血管生成方面可能成为潜在的新兴药物靶点,但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青光眼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研究进展

      2024, 24(2):230-2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0

      摘要 (93) HTML (0) PDF 549.03 K (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疾病,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细胞构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RNVU)的稳态失衡不仅诱导微血管结构和胶质细胞的变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最终引起视力下降,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逆转这种视力下降。了解RNVU的细胞组成、分子结构以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深入研究青光眼中正常细胞环境和细胞间联系的破坏机制,对于探究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青光眼疾病中的RNVU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寻青光眼潜在的发病机制,以期为青光眼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葡萄膜炎的缓释治疗给药研究进展

      2024, 24(2):236-2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1

      摘要 (88) HTML (0) PDF 790.17 K (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葡萄膜炎病因繁多,发生机制复杂,感染、自身免疫及各种理化和机械损伤因素等均可引起,治疗较为棘手,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常可导致失明。随着人们对葡萄膜炎及其相关机制认识的加深,各种新型的葡萄膜炎缓释治疗给药系统被研究,但是,由于眼部各种解剖学和生理学屏障的存在,使得葡萄膜炎的缓释治疗存在多重阻碍。本文综述了该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各新型缓释给药系统的创新点和局限性,以期能为未来葡萄膜炎的缓释给药治疗提供新思路。这些新型缓释给药系统有助于在未来彻底改变葡萄膜炎治疗副作用大、依从性差的传统治疗模式,带来更长时间的靶向缓释和更少的毒性反应。

    • 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 24(2):241-2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2

      摘要 (82) HTML (0) PDF 497.88 K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常驻免疫细胞,不断监测其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与其他视网膜细胞的信号传导维持稳态。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不仅在视网膜血管系统的发育和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视网膜病变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神经血管耦联,促进异常血管生成,从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简要综述小胶质细胞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并讨论了参与该过程的细胞和分子信号机制,旨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策略。

    • 脂肪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4, 24(2):246-25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3

      摘要 (75) HTML (0) PDF 469.02 K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寻找DR预防与治疗的特异性靶点至关重要。脂肪组织不仅是储存能量的组织,也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称为脂肪因子。研究表明,脂肪因子在D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肪因子不仅可以直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血管内皮,还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胰岛素敏感性等方式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退行性变、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近年来,一些新的脂肪因子在DR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就新型脂肪因子在DR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治疗干眼的研究进展

      2024, 24(2):251-2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4

      摘要 (53) HTML (0) PDF 453.76 K (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通过生物分子传递改变受体细胞的生化特性,并在细胞通讯中发挥作用。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SC-Exos)是由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囊泡,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MSCs)相似的功能,并携带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参与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在治疗免疫炎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等相关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MSC-Exos的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干眼不同发病机制如炎症反应、神经及组织修复等,阐述其治疗干眼的可能机制,以期为MSC-Exos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2024, 24(2):255-2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5

      摘要 (94) HTML (0) PDF 489.83 K (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SS-OCTA采用快速调谐的激光器和1 050 nm的波长,穿透力更强,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进行无创深度分辨成像,加深了对多种眼部疾病(眼底病变、青光眼、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特征的认识。此外,SS-OCTA也可用于研究眼前节结构,如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度和密度、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变化等。该技术为眼科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就SS-OCTA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ICL V4c植入术后远期疗效的研究进展

      2024, 24(2):260-2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6

      摘要 (69) HTML (0) PDF 445.64 K (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高度近视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由于手术技术的持续优化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材料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ICL V4c植入术已逐渐成为治疗高度近视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在步入社会信息化的高速时代,人们对ICL V4c植入术后的远期疗效更加关注。不仅希望视力清晰,更追求视觉的舒适度与持久性。因此,本文将特别针对近3 a内至少有2 a跟踪观察的ICL V4c植入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从ICL V4c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以及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这三个维度对ICL V4c植入术后远期疗效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临床研究
    • 0.01%次氯酸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 24(2):264-2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7

      摘要 (71) HTML (0) PDF 944.03 K (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0.01%次氯酸作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结膜囊消毒剂的效果和对眼表的影响。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85例单眼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次氯酸组和聚维酮碘组,在消毒前后取结膜囊拭子,使用血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形成能力(CFUs)测试。所有患者在消毒后2 h,1 d和1 wk接受眼部症状评分、疼痛程度评分的评估,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眼红指数、泪河高度和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检查,记录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

      结果:使用0.01%次氯酸进行结膜囊消毒可显著降低细菌培养阳性率和CFUs,与消毒前相比有差异(均P<0.01),次氯酸消毒能力与聚维酮碘相当(χ2=0.811,P=0.368)。次氯酸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和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聚维酮碘组(均P<0.01)。次氯酸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眼红指数均显著低于聚维酮碘组(均P<0.01)。两组患者均无眼内炎发生。

      结论:0.01%次氯酸作为结膜囊消毒剂安全有效,且患者的不适和对眼表的损伤较小。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网膜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影响术后视力因素分析

      2024, 24(2):270-2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8

      摘要 (80) HTML (0) PDF 2.10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网膜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影响术后视力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2-01/12于我院行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264例2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3mo最佳矫正视力(BCVA)恢复情况分为BCVA≥0.3组198眼,BCVA<0.3组66眼。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变化。使用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患者术后BCVA恢复的因素。构建患者术后BCVA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BCVA恢复不佳风险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术后3mo所有患者EDV、PSV较术前明显改善,阻力指数(RI)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术前EDV、PSV、房水细胞分级、眼底病变分级、高龄、Emery分级均是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BCVA恢复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验证前后的AUC分别为0.869(95%CI:0.815-0.903)和0.866(95%CI:0.802-0.895),灵敏度分别为88.36%和88.27%,特异度分别为91.82%和91.78%。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无论男性或女性,术前EDV、PSV水平与BCVA恢复不佳风险的关联强度均不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

      结论:超声乳化术后白内障患者视网膜微循环明显改善。术前EDV、PSV、房水细胞分级、眼底病变分级、高龄、Emery分级均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BCVA恢复不佳的因素。

    • 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研究

      2024, 24(2):277-2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19

      摘要 (75) HTML (0) PDF 5.14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3-05/07于我院采用折叠球囊行微创巩膜外加压术连续治疗的RRD患者11例11眼,术中均采用结膜下麻醉、不做肌肉牵拉线、不做术中视网膜裂孔定位,不做视网膜冷冻和视网膜下放液、不做球囊巩膜固定缝线,观察手术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纳入11眼中视网膜成功复位10眼(91%),1眼(9%)术后视网膜再脱离,因多发视网膜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成功行球囊顶压手术的10眼中球囊顶压一次成功4眼(40%),球囊顶压后行玻璃体注气1眼(10%),球囊顶压后再次调位3眼(30%),球囊顶压后再次调位及玻璃体腔注气2眼(20%); 5眼(50%)术后4-12 wk行球囊取出,视网膜脱离无复发; 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30±1.10,术后4 wk为0.37±0.39(P<0.01); 术前平均眼压11.51±3.37 mmHg,术后4 wk为13.72±2.57 mmHg(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创折叠球囊巩膜外加压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并发症少,是治疗RRD的有效方法。

    • 个体化预测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复发风险的模型构建

      2024, 24(2):284-2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0

      摘要 (50) HTML (0) PDF 911.21 K (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黄斑水肿(ME)患者复发的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本院2019-01/2022-06期间收治的RVO性ME患者306例为研究对象,按7:3分为建模组214例214眼和验证组92例92眼。所有患者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随访1 a,根据建模组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66)和未复发组(n=148)。收集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VO性ME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 R3.6.3软件构建预测RVO性ME患者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RVO性ME患者复发风险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结果: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患者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病程、高反射灶(HF)、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注药次数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RT(OR=1.011)、病程(OR=1.104)、HF(OR=5.074)、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OR=4.640)、注药次数(OR=4.036)是RVO性ME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均P<0.01)。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82-0.966),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1.817,P=0.160; 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95%CI:0.892-0.985),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6.082,P=0.638。

      结论:治疗前CRT、病程、HF、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注药次数是RVO性ME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RVO性ME患者的复发风险上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一致性。

    • 中小学教师干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2024, 24(2):289-2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1

      摘要 (66) HTML (0) PDF 502.13 K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教师群体干眼(DED)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机制并提出干预措施。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山东省临沂市市区3所中小学校教师183人纳入研究。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对DED症状进行量化。采用精简版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DASS-21)评估心理状态。采用定量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和分类变量的χ2检验来评估潜在影响因素与DED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DED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OSDI评分与抑郁、焦虑、压力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共183名教师,其中男44人(24.0%),女139人(76.0%),年龄22-57(平均34.2±8.6)岁。DED的患病率为60.0%(109/183,95%CI 52.4%-66.7%)。抑郁患病率为26.2%(48/183,95%CI 19.8%-32.7%); 焦虑患病率为39.3%(72/183,95%CI 32.2%-46.5%); 压力患病率为23.0%(42/183,95%CI 16.8%-29.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工作年限增加、视频终端(VDT)应用时间增加、书面工作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较少的饮酒以及较高的抑郁、焦虑、压力评分均为DED的影响因素(均P<0.05)。心理指标采用抑郁评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VDT应用时间、书面工作时间、睡眠时间、饮酒量及抑郁评分是DED的影响因素(均P<0.05); 心理指标采用焦虑评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VDT应用时间、书面工作时间、睡眠时间、饮酒量及焦虑评分是DED的影响因素(均P<0.05); 心理指标采用压力评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VDT应用时间、书面工作时间及压力评分是DED的影响因素(均P<0.05)。DED组中,OSDI评分与抑郁、焦虑及压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所有参与者组中,OSDI分数与抑郁、焦虑及压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重度DED组中,OSDI分数与抑郁、焦虑及压力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DED在教师群体中发病率较高。饮酒、睡眠减少、较长工作年限、较长的VDT使用时间以及较长的书面工作时间是DED的影响因素。重度DED组中,DED与抑郁、焦虑和压力高度相关。要重视教师的DED及与之相关的身心健康问题,积极预防,早期诊治。

    • 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2a的矫正效果

      2024, 24(2):295-30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2

      摘要 (64) HTML (0) PDF 739.58 K (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FS-LASIK Xtra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2 a的矫正效果及角膜形态的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08/2020-08在我院拟行屈光手术的中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30例58眼,根据术前角膜地形图中圆锥角膜筛查相关指数行不同手术方式,分为FS-LASIK Xtra组15例29眼,FS-LASIK组15例29眼。术前,术后3 mo,1、2 a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及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的不同直径区域(3、5、7 mm)前后表面角膜曲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U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均P<0.01),两组间UCVA和SE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2 a,FS-LASIK Xtra组25眼(86%),FS-LASIK组24眼(83%)残余散光为-0.25-0 D。两组实际矫正SE与预矫正SE均呈正相关(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 mo,1、2 a不同直径区域(3、5、7 mm)前后表面角膜曲率均较术前有差异(均P<0.05),术后1、2 a FS-LASIK Xtra组角膜直径3、5 mm后表面曲率均高于FS-LASIK组(P<0.05)。

      结论:FS-LASIK Xtra 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

    • 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矫正低中度散光的临床效果

      2024, 24(2):301-3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3

      摘要 (79) HTML (0) PDF 1.91 M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评估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矫正低中度散光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5/11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激光近视治疗中心进行SMILE手术且散光度数≤1.50 D的低中度顺规散光患者50例81眼,依据随机表分为十字组患者25例41眼术中在进行标准SMILE程序之前术者根据十字交叉线调整患者头位,使患者双眼外眦与水平线对齐,眉心及鼻梁与垂直线对齐; 未用十字定位法的对照组25例40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 mo视力及屈光情况,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散光变化进行分析评估。

      结果:随访期间十字组失访6例11眼,对照组失访8例14眼。最终十字组纳入19例30眼,对照组纳入17例26眼。术后3 mo,两组患者术眼裸眼视力(UCVA)均≥1.0,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间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度及等效球镜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十字组柱镜度数0.00(0.00,0.00)D小于对照组-0.13(-0.50,0.00)D(P=0.01)。矢量分析结果显示,十字组的矢量误差(DV)低于对照组\〖0.00(0.00,0.00)vs 0.13(0.00,0.50), P=0.01\〗,成功指数(IOS)优于对照组\〖0.00(0.00,0.00)vs 0.18(0.00,0.77), P<0.01\〗。术后3 mo,十字组和对照组角度误差(AE)在±5°内的眼数分别为26眼(87%)、15眼(58%)。

      结论:SMILE术中应用十字定位法校准患者头位,减小了SMILE矫正低中度散光的轴位误差,提高SMILE矫正低中度散光的精确性。

    • >临床报告
    • 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OCTA表现

      2024, 24(2):307-3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4

      摘要 (95) HTML (0) PDF 453.27 K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NDR组与NPDR组的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SSP和DSP)、视力(LogMAR)进行比较,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进行比较,FAZ面积、视力、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视力值(LogMAR)、黄斑区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P<0.05); 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差异显著(P<0.05)。视力(LogMAR)、FAZ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结论:随着NPDR病情的进展,视力(LogMAR)、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

    • 妊娠期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眼表状态与血脂的相关性

      2024, 24(2):312-31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5

      摘要 (47) HTML (0) PDF 406.45 K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眼表状态与血脂的相关性,为妊娠期MGD患者的治疗管理提供新思路。

      方法:选取2021-05/2022-05于我院就诊的妊娠期女性120例240眼,根据是否患有MGD分为MGD组(60例120眼)和正常对照组(60例120眼)。研究对象均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接受睑板腺形态和功能检查、泪液相关检查和血脂检查。

      结果:MGD组OSDI评分、睑板腺评分、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及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泪膜破裂时间(FBUT)、泪液分泌量(SⅠt)及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妊娠期MGD患者血清中TG、TC、LDL-C水平与FBUT呈负相关性(rs=-0.702、-0.647、-0.710,均P<0.001)。

      结论:妊娠期MGD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且TC、TG、LDL-C水平可能与泪膜稳定性有关。

    • 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可行性和民族差异性

      2024, 24(2):315-3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6

      摘要 (112) HTML (0) PDF 476.36 K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不同民族青少年低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民族差异性。

      方法:选取2021-01/10就诊于我院的汉族、哈尼族低度近视患者246例246眼,其中试验组患者120例120眼采用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 对照组患者126例126眼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1 a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 a,试验组患者AL和SE变化量(0.16±0.35 mm、-0.39±0.47 D)低于对照组(0.22±0.89 mm、-0.48±0.54 D),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11±0.25 vs 0.14±0.19 )(P<0.05),BUT、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P>0.05),且两组中汉族和哈尼族患者裸眼视力、AL及SE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

      结论: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延缓青少年低度近视进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民族差异性。

    • 甘南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与矫正情况分析

      2024, 24(2):320-3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7

      摘要 (64) HTML (0) PDF 535.34 K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甘肃省甘南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与矫正情况,为近视的防控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分层整群抽样研究,抽取甘肃省甘南地区合作市和舟曲县2所幼儿园及12所中小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以整班为单位进行筛查,收集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及矫正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抽取儿童青少年5 072人,剔除不合格记录后,最终纳入有效数据4 806例。总体近视患病率为45.55%,近视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P<0.001),女生的近视患病率(48.66%)高于男生(42.18%)(P<0.001)。近视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P<0.001),10-12岁为近视增长最快的年龄段,由25.62%增长至60.57%。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01)。甘南地区总体戴镜率为28.55%,足矫率为50.72%,戴镜率随着学段升高呈现上升趋势(P<0.001),女生戴镜率(30.84%)高于男生(26.69%)(P=0.008)。初中学段低、中、高度近视的足矫率均为3个学段中最低。在各个学段中,高度近视的足矫率均最低。

      结论:甘南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呈低龄高发趋势,近视的戴镜率及足矫率均较低。

    • 金华市婺城区3 014名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4, 24(2):324-3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2.28

      摘要 (73) HTML (0) PDF 412.33 K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金华市婺城区3 014名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采取视力不良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视力影响因素。视力检测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以单因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检测出视力不良学生1 367名,视力不良率为45.36%,其中轻度视力不良占26.08%,中度视力不良占11.51%,重度视力不良占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年级段、父母近视、每天睡眠时间不足、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及电脑时间过长、读写姿势不正确、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未做眼保健操是视力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学生视力不良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采取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间、纠正不良读写姿势、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措施,改善和预防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发生。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