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Articles in English
    • 青光眼局部用药的依从性及其障碍

      2024, 24(6):835-8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1

      摘要 (155) HTML (0) PDF 530.78 K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估接受局部眼内压(IOP)降低治疗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并确定接受青光眼专家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普通眼科医生随访患者之间的药物依从性是否存在差异及导致依从性差的多个障碍。

      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2020-10/2021-02共54名患者行局部降眼压药物,且受试者完成了一份定制调查问卷,评估药物依从性及其障碍。

      结果:约60%受试者未完全依从局部治疗。Pearson检验表明,依从性与是否接受青光眼专家的随访之间无显著关联(χ2=1.2468,P=0.5361)。其次,43%的受试者排斥滴眼液,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试者表现出低依从性(βî;=3.168,P=0.0367)。

      结论:问卷可有效评估对局部降IOP治疗的药物依从性及其障碍。本研究药物依从率非常低,因此必须实施策略应对影响依从性最常见的障碍。

    • 两种TECNIS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不同组合方式植入术后视力对比

      2024, 24(6):842-8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2

      摘要 (116) HTML (0) PDF 643.09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双眼均植入Tecnis Symfony ZXR00(ZXR00)、双眼分别植入ZXR00和Tecnis ZMB00(ZMB00)以及双眼均植入ZMB00患者术后视力、视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08/202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白内障患者117例(234眼),根据IOL不同分为三组:37例(74眼)双眼植入ZMB00为MM组; 44例(88眼)双眼分别植入ZXR00和ZMB00为MR组; 36例(72眼)双眼均植入ZXR00为RR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3 mo裸眼远视力(UDVA,5 m)、裸眼中视力(UIVA,80 cm)、裸眼近视力(UNVA,40 cm)、矫正远视力(CDVA)、离焦曲线、立体视及VF-14、QoV视觉质量评分表问卷调查。

      结果:MM和MR组UNVA优于RR组(P<0.05); 而MM组与MR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R组UIVA最优。三组的UDVA、CDVA和立体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 mo时MR、MM、RR组40 cm近立体视锐度分别为107.27±80.53、105.67±83.79、108.69±97.66(20-400)弧秒(P>0.05)。MR、MM、RR组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结论:三组术后均具有良好的远、中、近视力和双眼近立体视。其中,MR组具有更优异的全程视力。三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 >实验论著
    • 负载曲安奈德水凝胶缓释片在兔眼微创小梁切除术中的抗瘢痕作用

      2024, 24(6):848-8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3

      摘要 (110) HTML (0) PDF 6.36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负载曲安奈德(TA)的水凝胶缓释片在兔眼“单步隧道法”新型微创小梁切除术(SIGS)中的抗瘢痕作用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小梁切除术组(Trab组)、SIGS组、在SIGS术中结膜瓣下植入聚乙烯醇水凝胶(PVAH)薄片(PVAH组)、在SIGS术中结膜瓣下植入负载TA的水凝胶缓释片(TA/PVAH组)。分别于术后1、2、3、4 wk观察并记录各组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反应及其它并发症情况,并处死动物,取右眼术区组织行病理组织石蜡切片,并行Masson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玫瑰红染色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合成情况,计算并比较各组α-SMA、FGF2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比。

      结果:术后2 wk TA/PVAH组均保持了弥散隆起的功能性滤过泡,而Trab组、SIGS组和PVAH组均有术眼出现扁平滤过泡。术后4wk,PVAH组、TA/PVAH组分别有1眼(33%)、2眼(67%)存在功能性滤过泡,其余滤过泡均扁平。Masson染色显示:术后4 wk PVAH组和TA/PVAH组水凝胶均未降解,相对于Trab组和SIGS组,滤过道更为明显,有较少胶原纤维增生。天狼星红染色显示:术后4 wk,与Trab组、SIGS组和PVAH组相比,TA/PVAH组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更少。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术后1 wk,TA/PVAH组α-SMA表达较Trab组和SIGS组均明显降低(P<0.01); 术后2 wk Trab组和SIGS组α-SMA表达最高,而PHAP组和TA/PVAH组结膜组织中α-SMA表达较前两组均显著降低(P<0.01)。与Trab组相比, PVAH组、TA/PVAH组术后1、2、3、4 wk FGF2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 与SIGS组相比,TA/PVAH组术后4 wk FGF2表达明显升高(P<0.05)。

      结论:兔眼SIGS术中联合结膜瓣下填充负载TA的水凝胶缓释片能有效抑制手术区滤过道瘢痕化,可能是TA抗瘢痕作用与水凝胶支架作用的共同结果。

    • >实验研究
    •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

      2024, 24(6):857-8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4

      摘要 (104) HTML (0) PDF 3.69 M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

      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环境中“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基于CIBERSORT算法进行数据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免疫相关基因模块中的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模块筛选出最终的靶基因。

      结果:筛选出467个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基因,其中270个基因表达上调,197个基因表达下调。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仅辅助型T细胞2(Th2 cells)高表达,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WGCNA分析后,与免疫最相关模块中差异基因为66个,构建PPI网络后利用插件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erping1、凋亡诱导因子1(AIF1)以及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STAT3)。

      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式进行OIR模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及筛选出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与诊疗提供依据。

    • >临床论著
    • PEI联合术中房角镜下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

      2024, 24(6):864-8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5

      摘要 (102) HTML (0) PDF 535.55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2眼行PEI+GSL+GT,对照组32例33眼行PEI+GSL。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6 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 mo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前房深度、RNFL平均厚度。

      结果:PEI+GSL+GT组术后6 mo眼压和平均眼压降幅(16.68±2.65、11.12±8.53 mmHg)与PEI+GSL组(18.71±2.51、8.32±4.17 mmHg)有显著差异(P<0.05),眼压降幅率无差异(44.57%±21.79%和35.20%±17.94%,P>0.05)。术后6 mo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BCVA、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PEI+GSL+GT组术后6 mo的药物减少数量和房角开放范围均大于PEI+GSL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6 mo的视野平均偏差、杯盘比及RNFL平均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PEI+GSL+GT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1%(26/32),手术条件成功率为94%(30/32); PEI+GSL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8%(19/33),手术条件成功率为76%(25/33)。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均有差异(完全成功率χ2=4.275,P=0.039; 条件成功率χ2=4.040,P=0.044)。两组患者均未见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及再次手术。

      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PEI+GSL+GT治疗比PEI+GSL治疗更有效。

    • LASEK和TransPRK及FS-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比较

      2024, 24(6):870-8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6

      摘要 (89) HTML (0) PDF 511.25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12在我院择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232例464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ASEK组70例140眼、TransPRK组76例152眼、FS-LASIK组86例172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3 mo时裸眼视力(UCVA)、视觉质量、生物力学稳定性、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3 mo 三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改善,全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均升高,生物学稳定性均降低(均P<0.05)。术后3 mo,TransPRK组、LASEK组生物学稳定性均高于FS-LASIK组(均P<0.05),TransPRK组生活质量评分较LASEK组及FS-LASIK组高(P<0.05)。手术前后三组患者BUT、SⅠt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LASEK、TransPRK、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疗效确切,在改善裸眼视力和提高视觉质量方面结果相似,但TransPRK、LASEK较FS-LASIK具有更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且TransPRK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 >文献计量学
    • 基于CiteSpace的间歇性外斜视的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

      2024, 24(6):876-8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7

      摘要 (64) HTML (0) PDF 2.22 M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方法:检索2003-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收录的文献计量学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CiteSpace6.2.R2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机构、杂志、作者、参考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2003-2022年共检索到620篇间歇性外斜视相关文献,年发文量呈稳定增加的趋势。韩国和美国为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最具有生产力的机构为梅奥诊所。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Holmes JM。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J AAPOS)(共计78篇文献)。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可总结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流行病学、正位、复发。

      结论:应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客观反映出2003-2022年间歇性外斜视文献数量变化及分布情况,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热点已从其手术和流行病学逐渐转移到融合和复发等方面。

    • >文献综述
    •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进展

      2024, 24(6):884-8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8

      摘要 (93) HTML (0) PDF 793.31 K (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样存在。而JOAG的多变遗传倾向可能是由多个关键致病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其中包括MYOC、CYP1B1和CPAMD8等代表性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通常与眼部组织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细胞代谢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诱导。因此,深入研究JOAG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关重要,这将为揭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型的具体遗传背景,并且为早期识别和筛查高风险人群提供有力依据。文章旨在重点关注JOAG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与JOAG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并探讨其在JOAG研究领域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价值,为JOAG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

    • 环孢素A在眼表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2024, 24(6):890-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09

      摘要 (94) HTML (0) PDF 516.25 K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环孢素A是一种具有强免疫抑制活性的环状多肽,作用机制广泛,包括免疫抑制作用、抗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上皮愈合及杯状细胞功能恢复和增加泪液分泌,与修复眼表疾病的损伤密切相关。由于其疗效显著、抑制疾病复发且副作用较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表疾病如干眼、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春季角结膜炎、非感染性角膜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等在临床中使用环孢素A。然而,不同浓度和剂型的环孢素A对眼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选择性差异。因此,为了系统地了解环孢素A对眼表疾病的影响,文章对其展开综述。

    • 眼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4, 24(6):895-8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0

      摘要 (54) HTML (0) PDF 469.81 K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许多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严重免疫缺陷的一种治疗方法,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移植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cGVHD可攻击眼部的所有靶组织,比较多见的是泪腺、眼睑、结膜、角膜、角膜缘和睑板腺等,其病理生理过程为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尽管现在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者逐步开始了对该病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了很多的新发现,但其病理、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并且目前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通常是在已出现症状的时候,此时靶组织很可能发生了不可逆、永久性的损害,从而造成迁延难治的局面。因此文章主要对近年来眼部cGVHD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该病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指导。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所致地图样萎缩的研究进展

      2024, 24(6):899-9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1

      摘要 (84) HTML (0) PDF 416.28 K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地图样萎缩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的一种中期及进展期表现。由于地图样萎缩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强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最终将丧失中心视力。研究显示,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与地图样萎缩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文章就地图样萎缩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补体系统在发病进程中的作用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 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在视网膜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24, 24(6):902-9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2

      摘要 (62) HTML (0) PDF 454.35 K (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由多种蛋白组成的炎症复合物,其主要作用是参与炎症反应。当上述小体激活后可进一步激活Caspase-1,从而诱导一系列炎性因子激活及细胞焦亡。炎性小体的过度活化会引起炎性因子的过量表达,并持续发挥效应,触发免疫失调及炎性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损害。研究证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视网膜疾病与免疫失调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是引起视网膜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就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及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功能作一概述,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2024, 24(6):906-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3

      摘要 (63) HTML (0) PDF 544.47 K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外泌体是直径为40-100 nm的细胞外囊泡,其中含有蛋白质、miRNA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并经由不同途径转运至细胞内。研究证实,外泌体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程进展,通过不同方式,包括直接调控和递送不同的miRNA、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因子、抗氧化调控因子、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水平的变化,进而抑制高糖引起的视网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微血管损伤及血管渗漏等视网膜损伤。文章就外泌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 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中OCT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4, 24(6):912-9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4

      摘要 (83) HTML (0) PDF 508.68 K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第二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其继发的黄斑水肿(ME)是导致中心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生成高分辨率的组织横截面图像,清楚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各层结构,OCT生物标志物对RVO-ME的早期精准诊断、疾病发展的预示及视力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OCT下RVO-ME的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视网膜内层超反射率、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中央凹第三高反射带、高反射点、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中界膜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黄斑体积以及脉络膜厚度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以期为RVO-ME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视功能的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 近视发展预测模型相关研究进展

      2024, 24(6):917-9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5

      摘要 (101) HTML (0) PDF 431.31 K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是导致视觉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范围内近视患病率的迅速攀升,近视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近视呈低龄化趋势,准确预测近视的发生及进展有助于对近视高危人群和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以延缓近视的发生或减缓近视进展程度。近些年来,基于基线期眼部生物测量数据、屈光状态、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等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多种近视预测模型陆续被建立。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在近视病因学中的作用已被证实,随着基因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未来具有更高预测效能的特异性基因也将被应用于近视发展的预测及防控。文章对这些近视发展预测模型的内容、实用性、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4, 24(6):921-92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6

      摘要 (59) HTML (0) PDF 446.21 K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爆发以来已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全球大流行状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多种变异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SARS-CoV-2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和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TMPRSS2)的介导感染组织细胞从而引发不同疾病。呼吸道、心血管、胃肠道系统的临床疾病较为常见; 也有大部分患者以眼部症状为主诉就诊。相较于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眼部相关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文章通过对SARS-CoV-2相关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病例进行综述,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SARS-CoV-2相关眼病的重视,避免延误病情,造成视力的不可逆损失,并为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相关眼部病变的研究进展

      2024, 24(6):925-92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7

      摘要 (67) HTML (0) PDF 482.26 K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2019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造成约7.7亿人感染和690万人死亡。目前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已经成为预防重症SARS-CoV-2发生的主要方法。SARS-CoV-2疫苗对于预防重症SARS-CoV-2感染具有实质性保护作用,但使用SARS-CoV-2疫苗后会出现全身多处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ARS-CoV-2疫苗可引起眼部结膜、角膜、巩膜、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组织的病变,造成视觉功能的损害。文章主要回顾分析了SARS-CoV-2疫苗的分类和特性及其与眼部组织病变的相关研究,期望能更加深刻地认识SARS-CoV-2疫苗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为防治其造成的眼组织损伤和视功能损害提供一些理论性指导。

    • >Meta分析
    • 偏头痛患者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Meta分析

      2024, 24(6):930-9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8

      摘要 (54) HTML (0) PDF 2.64 M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索偏头痛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改变。

      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查找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6。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使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价,对异质性较大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和Egger法评估文献的发表性偏倚。

      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12项文献,包括217例有先兆偏头痛(MA)患者(252眼)、283例无先兆偏头痛(MO)患者(388眼)和374名健康人员(479眼),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黄斑及视盘灌注密度等多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指标进行比较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A患者FAZ面积和周长显著增大,除中心凹区域外,黄斑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mDCP)的灌注密度均明显降低,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的灌注密度在视盘内明显降低; MO的FAZ参数明显增大,除外位于mDCP旁中心凹的灌注密度外,黄斑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mSCP)、mDCP和RPC的灌注密度两者无差异。

      结论:MA和MO患者均存在FAZ面积的扩大,其中MA患者mDCP灌注密度显著减少,偏头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视网膜缺血。

    • >临床研究
    • 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2024, 24(6):937-9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19

      摘要 (56) HTML (0) PDF 3.29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04/09在我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76例88眼及单眼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35例35眼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观察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中青年组患者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487.30±83.33 μm)明显大于中年组(414.17±96.02 μm,P<0.05)和中老年组(409.4±107.42 μm,P<0.05)。中老年组患者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67)。中青年组患者对侧眼SFCT(511.29±40.89 μm)明显大于中老年组(364.76±82.26 μm,P<0.05)。纳入患者患眼涡静脉吻合率高于90%,且对侧眼均存在涡静脉吻合或扩张。

      结论: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SFCT普遍增厚,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薄,中老年患者患眼CNV发生率最高,同时,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普遍存在涡静脉吻合及扩张。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影响因素

      2024, 24(6):943-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0

      摘要 (83) HTML (0) PDF 839.93 K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进展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同时进行随访观察,将队列中由NPDR进展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患者共77例作为队列中的疾病进展组,未进展为PDR的NPDR患者共115例作为队列中的观察组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比较NPDR与PDR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 以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作为自变量,PDR作为结局变量,对DR进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最终对DR进展的影响因素进行诊断试验评价。

      结果:PDR组较NPDR组年龄更小(P=0.001)、糖尿病病程更长(P=0.01)。实验室指标对比:PDR组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01)、血尿素氮(BUN)(P=0.003)、血沉(ESR)(P<0.001)及同型半胱氨酸(HCY)(P=0.001)明显高于NPDR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P=0.04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P=0.002)明显低于NPDR组。影响DR进展的因素:HbA1c(OR=1.587,P<0.001),BUN(OR=1.456,P=0.008),MCH(OR=0.540,P=0.038),ESR(OR=1.122,P=0.005),HCY(OR=1.838,P=0.002)。采用ROC曲线分析确定DR进展影响因素的最佳诊断分界点:HbA1c为8.18%,BUN为5.46 mmol/L,ESR为8.93 mm/h,HCY为13.95 μmol/L。

      结论:HbA1c、BUN、MCH、ESR、HCY是DR进展的影响因素,其中HbA1c、BUN、ESR、HCY是DR进展的危险因素,MCH是DR进展的保护因素。

    • 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泪膜稳定性

      2024, 24(6):950-9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1

      摘要 (64) HTML (0) PDF 437.59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究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改善角膜塑形镜配戴后的泪膜稳定性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03/08于安徽爱尔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初次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82例82眼(均取右眼数据),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玻璃酸钠组(玻钠组)30眼、地夸磷索钠组(地夸组)24眼和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组)28眼,各组患者均配戴同一品牌的角膜塑形镜。每位患者分别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配戴后1 d,1 wk,1 mo进行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非接触式泪河高度(NITMH)和脂质层厚度检查,并记录患者是否有角膜点染。

      结果:联合组与地夸组治疗1 mo的NITMH与NIBUT较配戴前升高(均P<0.05)。配戴1 mo,联合组的NIBUT和NITMH分别为19.74±3.29 s和0.30±0.05 mm,均优于地夸组(NIBUT:16.09±2.98 s,NITMH:0.22±0.08 mm)和玻钠组(NIBUT:15.67±3.90 s,NITMH:0.22±0.04 mm)(均P<0.01)。各组间脂质层厚度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各组患者角膜点染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

      结论: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 mo对改善NIBUT和NITMH有更佳的效果,有效提高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的泪膜稳定性。

    • 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屈光回退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2024, 24(6):954-9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2

      摘要 (48) HTML (0) PDF 1023.50 K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 a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18-11于西安高新医院行FS-LASIK手术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400例800眼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300例)和验证组(n=100例),依照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发生情况将建模组分为回退组与未回退组两个亚组,观察其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模型区分度。

      结果:建模组44眼、验证组15眼于术后1 a发生屈光回退。建模组中未回退组术后6、12 mo时角膜前表面曲率低于回退组(均P<0.05); 术后1、3、6、12 mo时回退组角膜增生程度大于未回退组(均P<0.05); 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 a屈光回退发生概率值回归方程为:P=1/\〖1+e-(-5.989+0.127×年龄+2.019×术前屈光度-0.022×术前角膜中央厚度+0.043×切削深度-1.569×切削光学区直径)\〗,Hosmer-Lemeshow检测回归方程拟合优度(P=0.818),利用建模组数据进行内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95%CI 0.843-0.937),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84.71%; 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38(95%CI 0.717-0.959),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87.57%。

      结论:构建的风险模型判别效度良好,可用于识别中高度近视患者行FS-LASIK术后1 a屈光回退高危人群。

    • A型肉毒毒素与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2024, 24(6):960-9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3

      摘要 (36) HTML (0) PDF 454.51 K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注射和眼外肌手术治疗大角度(≥+60 PD)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的疗效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6/2022-12于我院治疗的AACE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5 IU BTA注射组(14例)、5.0 IU BTA注射组(29例)、手术组(17例)。治疗后随访6 mo,观察纳入患者屈光矫正后的斜视度、视功能、治疗有效率及BTA注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6 mo,手术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均小于2.5 IU BTA注射组(P<0.017),但手术组与5.0 IU BTA注射组患者的斜视度无显著差异(P>0.017); 5.0 IU BTA注射组有效率高于2.5 IU BTA注射组(86% vs 43%,P<0.017); 三组患者各级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2.5 IU BTA注射组和5.0 IU BTA注射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43% vs 52%,P>0.05)。

      结论:对于斜视度≥+60 PD的AACE患者,双眼内直肌注射5.0 IU BTA可以取得与传统眼外肌手术相当的效果,且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方便的优势。

    • >临床报告
    • 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2024, 24(6):965-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4

      摘要 (44) HTML (0) PDF 1.04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 a。

      结果:术后1 a,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组眼压分别从术前27.56±9.94、28.43±14.18 mmHg降至15.16±3.65、17.18±5.83 mmHg,分别下降55.01%和60.43%(t=4.863,P<0.001; t=3.255,P=0.004)。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时间有差异(F时间=6.876,P时间<0.001),组间及交互均无差异(F组间=0.242,P组间=0.626; F时间×组间=0.959,P时间×组间=0.458)。两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7%、45%,条件成功率为76%、75%(Z=-0.115,P=0.909),完全成功与条件成功累积生存率分析均无差异(χ2=0.042,P=0.838; χ2=0.004,P=0.949)。术后1 a随访时两组降眼压药物均由术前的3(2,3)种减少为1(0,2)种(Z=-3.289、-3.796,均P<0.001),组间无差异(Z=-0.581,P=0.561)。术后短期并发症以低眼压为主,前房出血次之,远期并发症以滤过泡包裹为主,除外引流管暴露及脱落各1眼,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XEN引流管植入联合MMC治疗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OAG患眼均安全有效,但多次青光眼手术组滤过泡包裹发生率高。

    • 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024, 24(6):970-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5

      摘要 (45) HTML (0) PDF 1.12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收集2021-03/2023-02于我院行角膜移植术的患者11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干眼分为干眼组(n=96)和非干眼组(n=21),分析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内部验证和预测效能分别用校正曲线、决策曲线评估。

      结果:合并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长期滥用滴眼液、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泪液中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是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C-index为0.890(95%CI 0.877-0.903); 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阈值>0.07,列线图预测模型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单一指标。

      结论:基于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影响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角膜移植术后并发干眼的预测价值较好。

    • 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2024, 24(6):975-9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6

      摘要 (55) HTML (0) PDF 1.34 M (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选取2018-12/2023-02行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行视力、眼压、眼前段照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并记录IOL的位置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纳入患者均成功植入SFCTR和囊袋内IOL。术后平均随访1.92±1.36 a,末次随访时,UDVA(0.20±0.18 LogMAR)和CDVA(0.16±0.17 LogMAR)均较术前UDVA(1.13±0.56 LogMAR)显著改善(P<0.01),眼压(17.64±3.67 mmHg)较术前(22.00±9.92 mmHg)降低(P<0.05)。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见IOL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 UBM检查见CTR和IOL位于囊袋内,囊袋赤道部与睫状突的距离在各个方向相等。

      结论: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 一种改良微创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2024, 24(6):980-9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7

      摘要 (46) HTML (0) PDF 2.11 M (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 ,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

      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 24(6):985-98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8

      摘要 (38) HTML (0) PDF 582.74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临床有效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1-06/2022-10在我院就诊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均行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随访6 mo,记录患者眼压、疼痛等级评分、降眼压药物使用、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1 d(32.54±13.21 mmHg)、1 wk(22.38±11.98 mmHg)、1 mo(22.63±10.78 mmHg)、3 mo(26.05±9.17 mmHg)、6 mo(23.73±9.60 mmHg),均较术前眼压(51.98±7.80 mmHg)下降(均P<0.01); 术后各时间节点眼压降低率依次为36.25%、57.10%、56.35%、49.16%、54.09%。术后疼痛等级评分较术前下降(P<0.01)。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较术前减少(P=0.008)。术后6 mo时完全成功2眼(12%),部分成功11眼(65%),失败4眼(24%)。术后1 d发生前房炎性反应1眼(6%)、异物感2眼(12%)、结膜下出血2眼(12%)、结膜充血6眼(35%),所有症状均在1 wk内自行消失。术后10 d发生脉络膜脱离1眼(6%),经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治疗1 mo后恢复。未见前房积血、瞳孔异位、虹膜黏连、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超声睫状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减轻患者眼部疼痛症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2024, 24(6):990-9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29

      摘要 (60) HTML (0) PDF 771.29 K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康柏西普不同给药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2022-01在我院确诊为PM-CNV的患者42例42眼,根据初始治疗方案分为1+PRN组和3+PRN组,其中1+PRN组患者20例20眼初始1 mo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按需给药(PRN); 3+PRN组患者22例22眼初始3 mo每月玻璃体腔注射给药1次后PRN。初始治疗后随访12 mo,比较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CNV面积及注药次数。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3、6、12 mo,两组患者视力均改善,CMT均降低,CNV面积均减小(P<0.01),但两组患者BCVA、CMT、CNV面积均无组间差异(P>0.05)。1+PRN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明显少于3+PRN组\〖2(1,3)次 vs 3(3,4)次,P<0.05\〗,但初始治疗后再注药次数多于3+PRN组\〖1(0,2)次 vs 0(0,1)次,P<0.05\〗。

      结论:康柏西普两种方案均可安全有效治疗PM-CNV,改善BCVA,降低CMT,减小CNV面积,1+PRN治疗方案总注药次数更少,而3+PRN治疗方案再注药次数更少。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小型病例研究

      2024, 24(6):994-9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30

      摘要 (42) HTML (0) PDF 3.75 M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探讨相关发病危险因素,并分析治疗和预后结果。

      方法:选取2022-12-13/2023-01-13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相关视网膜病变患者7例7眼。纳入患者均行眼底彩照、红外眼底照相(IR)、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等眼科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结果:纳入患者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例2眼表现与既往CRVO不同,患者均为青年,视网膜出血呈中心白点状的类圆形、梭形出血斑,其中1例1眼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HRVO)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升高(161.8%),另1例1眼CRVO患者狼疮抗凝物试验(+);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2例2眼,FAF示后极部散在圆点样高自发荧光,给予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3例3眼,IR示黄斑旁边界清楚的低反射病灶,SD-OCT示外核层(ONL)、外界膜(ELM)高信号,EZ/IZ信号断裂,预后良好。

      结论:COVID-19可能引发炎症风暴,累及视网膜各层组织及血管,导致视网膜多种病变的发生,激素治疗可能有效,多预后良好,其中CRVO眼底出血可见Roth斑,狼疮抗凝物和vWF:Ag增高可能是COVID-19后易发CRVO的危险因素。

    • 富马酸依美斯汀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

      2024, 24(6):1000-100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6.31

      摘要 (71) HTML (0) PDF 472.15 K (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6/2022-08于我院就诊接受治疗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15例230眼,在常规使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的同时根据是否联合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分为观察组(56例112眼)和对照组(59例118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k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眼部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BU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3.6% vs 5.1%)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眼部症状与体征,延长泪膜破裂时间,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提高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