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4卷第8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侧无晶状体患儿采用改良切口Ⅱ期睫状沟IOL植入术后的屈光度误差及安全性评估
    马子程,朱思泉
    2024, 24(8):1179-118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1
    [摘要](160) [HTML](0) [PDF 1.22 M](312)
    摘要:

    目的:评估双侧无晶状体儿童采用改良切口Ⅱ期睫状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屈光度误差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2021接受改良切口Ⅱ期睫状沟折叠式IOL植入术的12例24眼双侧无晶状体儿童资料。分析术中、术后1 d及术后1 mo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AL),水平角膜直径(WTW),以及术前预留屈光度(PRD)和实际等效球镜屈光度(AESD)的屈光结果。将患者按年龄(≤7岁和>7岁)、AL(<23和≥23 mm)和WTW(≤11.5和>11.5 mm)分为两组,比较根据测量结果预测的AESD和PRD之间屈光度误差。

    结果:在所有患儿中,男孩9例(75%),女孩3例(25%),其中2例(17%)为前囊下白内障,4例(33%)为后极性白内障,6例(50%)为核性白内障。白内障摘除时的平均年龄为6.4±1.61(3.4-8.9)mo,白内障摘除至Ⅱ期IOL植入术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8±1.82(4.4-11.5)a。术前平均BCVA为0.49±0.33(1.0-0.1)LogMAR,术后平均BCVA为0.38±0.32(1.0-0.0)LogMAR。平均AL为23.56±1.96(19.00-26.38)mm,平均WTW为11.5±0.92(9.3-13.9)mm,平均PRD为1.57±0.60(0.73-2.77)D,平均AESD为0.57±0.55(-0.50-1.75)D,AESD与PRD的平均差值为-0.99±0.52(-2.22-0.32)D。按年龄、AL、WTW分组的AESD、P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56、0.53)。

    结论:无晶状体儿童采用改良切口Ⅱ期睫状沟IOL植入安全可行。在睫状沟植入IOL时,需要从公式选择的IOL度数中减去约1 D。年龄、AL和WTW对差异无显著影响。

    2  白内障手术候选者的眼部生物特征参数分析
    Zahra Sarlak,Masoud Khorrami-Nejad,Hamed Ghasemi,Ali Nouraeinejad,Reza Yousefi
    2024, 24(8):1186-11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2
    [摘要](98) [HTML](0) [PDF 911.74 K](287)
    摘要:

    目的:分析白内障手术候选人的眼部生物特征参数。

    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01/2021-09就诊于伊朗德黑兰Farabi眼科医院的4 607例白内障患者(4 607眼)。使用IOLMaster 700 评估眼轴(AL)、角膜曲率(Kf、Ks、Km)、前房深度(ACD)。根据AL分为22 mm25 mm组,根据ACD分为3.00 mm3.60 mm组。

    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0.3±14.1(8-95)岁,女2 243例(48.69%),男2 364例(51.31%)。AL、ACD 和平均角膜曲率范围分别为23.1-23.4 mm、3.1-3.2 mm和44.50-45.00 D。AL>25 mm组ACD平均值显著高于22 mm≤AL≤25 mm组和22 mmP<0.001)。ACD>3.60 mm组的平均AL显著高于3.00 mmP<0.001)。3.00 mm25 mm组的Kf、Ks、Km均值显著高于ACD>3.60 mm组和22 mmP<0.001)。

    结论:AL长的白内障患者ACD更深,角膜更平坦; AL短的患者ACD较浅,角膜较陡。此外,深ACD患者的AL较长,角膜较平坦,浅ACD患者的AL较低,角膜较陡。

    3  丁香酚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镰刀菌诱导的角膜炎症
    丁辉,胡施思,杨镇朵,陈晓丹
    2024, 24(8):1194-11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3
    [摘要](107) [HTML](0) [PDF 2.76 M](307)
    摘要:

    目的:探讨丁香酚对镰刀菌(F.solani)诱导的小鼠真菌性角膜炎(FK)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潜在机制。

    方法:采用改良的表层镜法制备FK小鼠模型。二甲基亚砜(DMSO)组大鼠右眼结膜囊涂抹等量DMSO(0.05%)。丁香酚组将丁香酚(160 μg/mL)涂抹至小鼠右眼结膜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组除施用丁香酚外,还于右眼结膜囊涂抹PI3K/AKT通路激活剂IGF-1(10 nmol/mL)。分别在接种镰刀菌悬浮液的第1、3、5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角膜组织病理损伤。测定角膜组织载菌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蛋白免疫印迹用于分析炎症介质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水平和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丁香酚治疗可改善FK小鼠的角膜炎形态症状和炎症反应,减轻角膜病理组织损伤和真菌负荷。在镰刀菌感染3 d,与DMSO组相比,丁香酚组角膜组织IL-6水平明显升高,而IL-1β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且丁香酚组角膜组织IL-6水平明显高于IGF-1组、IL-1β水平明显低于IGF-1组(均P<0.05)。在感染5 d,丁香酚组角膜组织中IL-6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DMSO组和IGF-1组(P<0.05)。与DMSO组相比,丁香酚组角膜组织中p-PI3K和p-Akt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 且丁香酚组角膜组织p-PI3K和p-Akt表达明显低于IGF-1组(均P<0.05)。

    结论:丁香酚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通路来减轻镰刀菌引起的角膜炎症,对小鼠镰刀菌角膜炎具有保护作用。

    4  纹眼线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胡芬,王贺,赵凯,陈舒文,陆秋辰,刘倩,李明新
    2024, 24(8):1200-12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4
    [摘要](86) [HTML](0) [PDF 4.64 M](446)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纹眼线的方式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模型以及研究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大鼠右眼纹眼线后为眼线组建立睑板腺功能障碍模型,余10只不采取任何处理为正常组,分别在建模后1、2、4 wk用裂隙灯观察两组大鼠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Ⅰ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和角膜不规则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角膜Placido环,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角膜组织结构,建模4 wk后完成临床指标记录后,取眼球及上下眼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睑板腺结构,PAS染色观察结膜杯状细胞情况,ORO染色观察脂滴情况。

    结果: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眼睑黑色色素在位,眼睑无变形及瘢痕,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阳性,呈点片状着染,随观察时间延长加重。与正常组大鼠比较,眼线组建模后1、2、4 wk BUT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明显下降,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及角膜不规则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1)。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减少,出现高亮异常的细胞,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ORO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脂滴减少,随观察时间增加ORO染色呈现下降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黑色色素阻塞眼线组大鼠睑板腺开口,随观察时间延长睑板腺腺泡密度呈现下降趋势。PAS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PAS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纹眼线可诱导睑板腺功能障碍,所用色素颗粒造成的睑板腺开口堵塞,可能是导致睑板腺功能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5  不同固定方法对豚鼠眼球后极部的固定效果比较
    张秀艳,尹贻雪,宋继科,毕宏生
    2024, 24(8):1207-12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5
    [摘要](70) [HTML](0) [PDF 3.72 M](323)
    摘要:

    目的:为解决豚鼠眼球组织切片制备过程中所存在的视网膜脱片问题,采用不同固定方法,优化固定效果。

    方法:2周龄正常豚鼠(75只)随机分为5个大组(A-E组),15个小组,每小组5只。A组(1-3小组)眼球分别置于FAS、Davidson固定液1(D1)和Davidson固定液2(D2)中固定24 h; B组(4-6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剪切角膜,再固定2 h; C组(7-9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1 h后沿视神经方向将眼球分为左右两半,再固定2 h; D组(10-12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将眼球分为左右两半; E组(13-15小组)眼球在固定液中固定3 h后剪切角膜。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比较各个小组眼球后极部固定效果。

    结果:形态观察表明1-6小组、11-15小组眼球表面光滑圆润,色泽透明,7-10小组眼球凹陷皱缩变形。HE染色表明大部分组别眼球后极部组织切片卷曲缠绕,视网膜脱离; 1、5、6、14、15小组切片结构规整,其中14小组形态最佳,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连接紧密,组织结构清晰,细胞排列规整。

    结论:采用D1固定液固定3 h后剪切角膜的固定效果最为理想,适用于豚鼠眼球后极部相关组织研究。

    6  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
    赵玉阳,魏昊东,穆继宏
    2024, 24(8):1213-12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6
    [摘要](124) [HTML](0) [PDF 450.37 K](351)
    摘要: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特征,为学龄儿童屈光不正检查、角膜病变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纳入2020-03/2023-06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12周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SE值不同分为正视组(-0.25 D≤SE≤+0.25 D)、近视组(-6.00 D≤SE<-0.25 D)。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平坦曲率(K1)、陡峭屈率(K2)、平均曲率(Km)、曲率半径(Rm)、角膜直径(WTW)、中央角膜厚度(CCT),分析比较正视组与近视组、男生与女生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角膜形态差异。

    结果:正视组儿童角膜前表面Km为42.84±0.61 D、Rm为7.85±0.15 mm,后表面Km为-6.23±0.04 D、Rm为6.77±0.15 mm,WTW为11.89±0.28 mm,CCT为557.77±22.44 μm。近视组儿童Km为43.68±0.62 D、Rm为7.72±0.16 mm,后表面Km为-6.49±0.03 D、Rm为6.64±0.17 mm,WTW为12.17±0.27 mm,CCT为553.24±22.23 μm。正视组与近视组间角膜形态有差异(均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形态与年龄、性别显著相关。

    结论:学龄期儿童角膜形态并不固定,近视的发生除了与眼轴增长有关外,与角膜形态变化显著相关。

    7  血清lncRNA XIST和SIRT1水平与DR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
    文晓霞,郭红建,汤云霞
    2024, 24(8):1218-12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7
    [摘要](68) [HTML](0) [PDF 680.26 K](293)
    摘要: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X非活性特异性转录本(XIST)、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01/2023-02在我院收治T2DM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视网膜病变,分为非DR组126例126眼,DR组88例88眼。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lncRNA XIST、SIRT1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法分析lncRNA XIST和SIRT1表达与DR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ncRNA XIST、SIRT1单独及联合对DR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发生DR的因素。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DR组和DR组血清lncRNA XIST、SIRT1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 DR患者血清lncRNA XIST和SIRT1水平呈正相关(r=0.639,P<0.05); ROC分析显示,血清lncRNA XIST、SIRT1联合预测D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高于血清lncRNA XIST、SIRT1单独检测的AUC(0.855、0.87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ncRNA XIST(OR=0.752)、SIRT1(OR=0.694)是DR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1)。

    结论:DR患者血清lncRNA XIST、SIRT1水平均降低,lncRNA XIST联合SIRT1对DR发生有较好的评估效能。

    8  褪黑素调节血管生成在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凌齐,李鉴峰,吕洋
    2024, 24(8):1223-122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8
    [摘要](146) [HTML](0) [PDF 536.35 K](1747)
    摘要:

    血管生成是涉及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关键步骤,而促/抗血管生成因子又参与血管生成的始终,褪黑素是人脑松果体的合成产物,作用于人体各个系统。文章简述了褪黑素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及生理功能,归纳了褪黑素在不同条件下调控促/抗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MMP)在眼底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中参与血管生成; 此外,还总结了褪黑素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在眼底疾病中产生抗炎症、抗氧化、免疫反应等作用,从而得出了褪黑素在眼底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潜在治疗,以期为治疗眼底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9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并发症
    林燕,吕洋
    2024, 24(8):1229-12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09
    [摘要](118) [HTML](0) [PDF 499.78 K](451)
    摘要: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用于治疗屈光不正的无瓣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手术。自2011年首次发表关于SMILE手术的研究以来,这种微创屈光手术因其无需制作角膜瓣,从而避免了相关并发症,已经迅速在眼科界受到青睐。此项创新性技术的优势包括:对角膜生物力学影响小、降低干眼风险以及减少基质层暴露。其在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方面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具有诸多优势,但该技术的实施仍具挑战性,并可能有各种术后并发症,如:干眼、感染性角膜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暂时性光敏感综合征、角膜扩张、压力诱导层间基质角膜、角膜上皮内生、视觉相关变化等。为了获得最佳的屈光效果,应早期识别和适当的处理相关并发症。文章对SMILE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及预防作一综述。

    10  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的分子遗传学与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叶京京,王梦迪,史学锋
    2024, 24(8):1234-12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0
    [摘要](85) [HTML](0) [PDF 540.01 K](441)
    摘要:

    先天性脑神经异常支配眼病(CCDDs)为一组先天性、非进行性一条或多条脑神经发育异常或缺失,从而导致的原发或继发脑神经异常支配眼外肌的斜视综合征,可散发或家族遗传,可伴有全身系统异常。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不仅明确了CCDDs的病因是神经源性的眼球运动障碍,也发现了CCDDs的致病基因,包括SALL4、HOXA1、KIF21A、PHOX2A、TUBB3HOXB1等。针对基因突变影响大脑神经发育从而进一步导致先天性脑神经支配异常性病变发生这一问题,文章回顾了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已知的CCDDs的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CCDDs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11  现阶段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试验的总结与分析
    孔云珠,龚轶,邵彦
    2024, 24(8):1240-124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1
    [摘要](75) [HTML](0) [PDF 517.93 K](696)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已经成为新生血管性ARMD的一线治疗方法,极大地改变了其预后,但干性ARMD还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预防为主,目前几种临床治疗方法正在探索中,包括抗氧化治疗、补体治疗、神经保护治疗、基因治疗等。文章主要是对现有的治疗干性ARMD的临床试验及其进展进行归纳,以提供治疗干性ARMD的未来前景。一些临床试验已经得出了治疗干性ARMD有希望的结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取得成功,为干性ARMD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12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调节性T细胞的发展及应用
    杜鑫,关瑞娟,亢泽峰,李凌,晏鑫,张晓英
    2024, 24(8):1246-12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2
    [摘要](65) [HTML](0) [PDF 433.45 K](538)
    摘要: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盲的有效治疗方式,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角膜无血管、无淋巴管,被称为免疫赦免器官,因此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移植术,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然是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主要是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炎症部位的定向移动,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可以通过调节和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来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据此,文章对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中Treg的来源、作用机制以及治疗等多方面做简单综述,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冬虫夏草提取物FTY720增强Treg的有效性,以期为后续针对性开展临床应用转化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3  圆锥角膜屈光重建
    张静,侯杰,董亚慧,雷玉琳
    2024, 24(8):1250-12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3
    [摘要](80) [HTML](0) [PDF 424.58 K](426)
    摘要:

    圆锥角膜是一种进行性、严重影响青少年视力的疾病。圆锥角膜常造成高度近视、不规则散光,部分患者晚期角膜出现明显瘢痕,视力明显下降。在圆锥角膜的诊疗过程中,圆锥角膜屈光重建是临床关注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多种治疗方法在不同病程阶段中(非进展期、进展期、晚期)为圆锥角膜患者进行屈光重建,使其获得良好的视功能。文章主要针对不同时期圆锥角膜屈光重建的方案进行综述,分析国内外各治疗方案的利弊,总结不同治疗方式的特点,以期为圆锥角膜诊疗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及新的治疗思路。

    14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燕妮,刘姗姗,王继兵
    2024, 24(8):1254-12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4
    [摘要](85) [HTML](0) [PDF 517.03 K](925)
    摘要: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的应用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安全性与精准性已得到验证。近年来FLACS已逐步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尤其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因其独特的解剖特点使得常规白内障手术晶状体摘除难度与潜在并发症增加,FLACS用于PACG患者优势明显。新近报道FLACS联合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联合房角分离术(GSL)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甚至用于抗青光眼术后存有滤过泡的患者,其适应证日趋拓展。FLACS可导致术中短暂眼压升高,眼部参数对术中眼压可产生一定影响,对眼压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FLACS对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相关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文章就FLACS在各类青光眼中的应用、对眼压和视功能的影响、特殊并发症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15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
    王苏涵,张乐颖,秦婷婷,王娇娇,宋宗明
    2024, 24(8):1260-12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5
    [摘要](121) [HTML](0) [PDF 1.22 M](325)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成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由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其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DR的关键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高度内皮特异的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关键因子,因此全面地了解VEGF促进DR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病因病机,成为深入探索DR发病机制的关键。文章围绕DR探讨了VEGF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通透性、血管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以及内质网应激之间的相关机制,以期为VEGF在DR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16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应嘉宁,张艳艳,易全勇
    2024, 24(8):1266-12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6
    [摘要](77) [HTML](0) [PDF 445.14 K](701)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视网膜并发症,全身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均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是工作年龄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传统的测序方式解释了DR的病理机制,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兴起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转录组分析,可精准识别视网膜疾病中新的细胞亚型,鉴别罕见细胞,揭示细胞的异质性,有助于阐明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轨迹,深入探索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调控关系,为今后精准医疗提供指导。文章就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在DR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在与DR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的将scRNA-seq应用于DR的研究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从而助力DR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化。

    17  近视巩膜组织重塑与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杨静,颜华,王清,戴馨
    2024, 24(8):1270-12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7
    [摘要](119) [HTML](0) [PDF 526.03 K](1713)
    摘要:

    近视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视力健康,高度近视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视力完全丧失。近年来随着近视发病率的持续增加,人们对近视认知水平的持续提升,儿童近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人们普遍认为巩膜是近视发生的效应器。随着近视不断发展,眼轴逐渐拉长,眼球的结构和功能随之发生改变,其中,眼轴过度延长导致巩膜重塑,后极部巩膜加速变薄,巩膜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重要改变,而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则是视觉信号引起巩膜重塑的关键。大量研究者借助于近视动物模型和基因测序技术发现,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文章就目前巩膜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组织结构及相关基因的变化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近视的巩膜重塑机制和寻找新的近视治疗靶点提供思路。

    18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的进展
    陈浩曦,申笛,才俊,孙西宇,曹文佳,李梦晨,韦伟
    2024, 24(8):1275-127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8
    [摘要](230) [HTML](0) [PDF 1006.91 K](3451)
    摘要:

    近视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近视防控,包括光学、药物、环境或行为等,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缺乏标准化。周边离焦技术目前已有多项试验证明其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医疗和视光机构常见到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DIMS)、高非球面微透镜技术(HAL)和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CARE)三种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镜片。这些镜片在提供了中央区清晰视觉的同时,在周边提供了一定量的近视性离焦来控制近视的进展。文章目的是关注以上三种周边离焦设计镜片的设计原理和近视防控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19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对散光包容性的研究进展
    马晓婷,赵智华,李科军,杜颖华
    2024, 24(8):1280-128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9
    [摘要](87) [HTML](0) [PDF 472.52 K](565)
    摘要:

    自1949年Harold Ridley植入了第一枚人工晶状体以来,到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EDOF IOL)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工晶状体(IOL)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而残余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5%-40%白内障患者散光达到1.00 D,19%-22%白内障患者散光达到1.50 D。因此,了解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IOL显得十分重要。文章总结了不同类型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及优缺点,期望在为不同残余散光的患者选择EDOF IOL时提供参考。

    20  双眼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值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叶凡,薛劲松
    2024, 24(8):1285-129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0
    [摘要](65) [HTML](0) [PDF 1.42 M](303)
    摘要:

    目的:探讨双眼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值对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2-03/2023-11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83例366眼,其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40例80眼,临床期圆锥角膜组36例72眼,单纯屈光不正患者107例214眼作为对照组,均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测双眼角膜后表面下方与上方3 mm屈光力差值(I-S),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P.E.),最佳拟合球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MPE from BFS)、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MPE from BFTE)、角膜后表面非球面不对称指数(AAI)、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最薄点厚度(TCT)、角膜平均厚度进展(PPIavg)、角膜厚度最大变化率(ARTmax)、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显示总偏差值(BAD-D),并分别计算每例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双眼差值。对照组根据角膜直径进一步分为:角膜直径<11.2 mm组21例42眼; 11.2 mm≤角膜直径≤11.8 mm组54例108眼; 角膜直径>11.8 mm组32例64眼。

    结果: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双眼I-S、P.E.、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CCT、TCT、PPIavg、ARTmax、BAD-D差值均有差异(P<0.05); 双眼I-S、P.E.、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CCT、TCT、PPIavg、BAD-D差值对圆锥角膜诊断价值较高(AUC≥0.900),其中P.E.、BAD-D诊断能力最佳,AUC分别高达0.999和0.995。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对照组的双眼P.E.、 ARTmax差值有差异(P<0.05); 双眼I-S 、P.E.、BAD-D差值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价值较高(AUC≥0.900)。对照组患者不同角膜直径组比较双眼角膜I-S、CCT、TCT、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PPIavg、ARTmax均无差异(均P>0.05),且均与角膜直径无相关性(P>0.05); 不同角膜直径组双眼P.E.、BAD-D差值比较有差异(P=0.007、0.003),而双眼P.E.差值与角膜直径无相关性(P=0.270),双眼BAD-D差值与角膜直径负相关(r=-0.230,P=0.017)。

    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可以准确测量多种角膜生物学参数,双眼I-S、P.E.、BAD-D差值是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其中双眼I-S、P.E.差值受角膜直径影响较小,对不同直径角膜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21  肠道菌群与POAG因果关系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姚文,曹原,冯雁雯,陈放
    2024, 24(8):1291-12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1
    [摘要](68) [HTML](0) [PDF 2.47 M](333)
    摘要:

    目的: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的研究方法探究肠道菌群(GM)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潜在因果关系。

    方法:利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GM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GWAS)作为暴露和IEU Open GWAS数据库中POAG的GWAS数据作为结局,采用逆方差加权(IVW)、MR Egger、加权中位数(WM)、Simple Mode、Weighted Mode方法分析POAG与GM之间存在的潜在关系,其中IVW为主要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检测该MR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结果:IVW分析显示,Butyrivibrio(OR=1.170,95%CI:1.057-1.295,P=0.002)、Howardella(OR=1.188,95%CI:1.043-1.355,P=0.010)、LachnospiraceaeUCG001(OR=1.229,95%CI:1.016-1.485,P=0.033)增加了POAG的发病风险; 而Candidatus Soleaferrea(OR=0.810,95%CI:0.670-0.981,P=0.031)、Ruminococcustorquesgroup(OR=0.656,95%CI:0.453-0.950,P=0.026)、Ruminococcaceae-UCG013(OR=0.770,95%CI:0.598-0.990,P=0.041)降低了POAG的发病风险。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以上结果不存在异质性和多效性,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

    结论:GM与POAG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由于POAG具有致盲性,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POAG的相关因素对该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陈星月,蔡伟芹,王素珍,安洪庆,齐雷涛
    2024, 24(8):1297-130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2
    [摘要](106) [HTML](0) [PDF 1.61 M](450)
    摘要:

    目的:分析筛选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

    方法:选取2013-01/2021-01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数据仓储PHDA的《糖尿病并发症预警数据集》中的1 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化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建模组(n=941)和验证组(n=311)。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收益情况。

    结果:年龄、高血压、肾病、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素(BU)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建模组AUC值为0.792(95%CI:0.763-0.821),验证组AUC值为0.769(95%CI:0.716-0.822); 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拟合度较高(建模组:χ2=14.520,P=0.069; 验证组:χ2=14.400,P=0.072),DCA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阈值概率分别为0.09-0.89和0.07-0.84,临床净收益较高。

    结论:本研究构建包含年龄、高血压、肾病、SBP、HbA1c、HDL-C、BU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和一致性,可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23  地夸磷索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的疗效
    王颖维,何艳茹,白净,刘小燕,张艳,周健
    2024, 24(8):1303-13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3
    [摘要](91) [HTML](0) [PDF 457.07 K](330)
    摘要:

    目的:观察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术后早期干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患者64例64眼,均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炎及预防感染治疗。在术后干眼治疗方面,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对照组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角膜染色(FL)、泪液分泌量(SⅠt)、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均伴有以泪液分泌不足为主的轻中度干眼。术后2 wk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均表现为BUT缩短,FL评分增高(P<0.05),两组间BUT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4 wk与术后2 wk相比,观察组的BUT延长、OSDI评分降低(均P<0.05),两组的FL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CCT均较术前增厚(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在手术前后均无差异(P>0.05)。

    结论:在伴泪液分泌不足的翼状胬肉术后干眼治疗中,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修复眼表泪膜的同时,有效减轻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

    24  SPT辅助的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和光密度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
    牛世阳,杨华,李彦,代志强,李新民,周予兰,张欧阳,王保君
    2024, 24(8):1308-13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4
    [摘要](61) [HTML](0) [PDF 1.05 M](285)
    摘要: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CET)和光密度(CD)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02/08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SPT-TPRK手术治疗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例120眼,评估术前、术后1 wk,1、3 mo CET与CD的变化。

    结果:纳入患者失访14例28眼,术后出现haze 3例6眼,均剔除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43例86眼。术后1 wk,CET高于术前(P<0.05),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增厚(P<0.05); 术后1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明显变薄(P<0.05); 术后3 mo,角膜中央0-2 mm区域CET基本达术前水平。术后CD值升高,术后3 mo,0-2 mm区域CET与0-2 mm区域全层CD值呈正相关(r=0.256,P<0.05),2-5 mm区域CET与2-6 mm区域前层CD值呈正相关(r=0.319,P<0.05)。

    结论:角膜中央2 mm以内区域角膜上皮重塑需要3 mo时间; CET较薄的区域,术后角膜上皮重塑更快,术后早期增厚更多; 术后早期CD值较术前均增加,且部分区域CET与CD值呈正相关。

    25  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在儿童青少年近视评估中的效能
    王伟,欧盛钰
    2024, 24(8):1314-131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5
    [摘要](146) [HTML](0) [PDF 561.70 K](2488)
    摘要:

    目的:评估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AL/CR)在儿童青少年近视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2022-01/2023-12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视光门诊初次就诊的儿童青少年2 182例4 364眼的屈光度及眼生物学参数,并进行分析。

    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AL/CR诊断近视具有更高的曲线下面积(AUC=0.925,95%CI为0.917-0.933),且AL/CR=3.053时,Youden指数最大,随着AL/CR界值变小,近视诊断的灵敏度呈升高趋势,特异度则有所下降。与筛查性近视相比,AL/CR=3.053诊断近视的灵敏度偏低,但特异度较高,尤其在远视和近视前期者中表现更明显。

    结论:AL/CR对于近视诊断的准确性优于眼轴长度及平均角膜曲率,且具有更高的特异度; 随着AL/CR界值变小,其诊断近视的灵敏度增加,但特异度下降。在远视和近视前期者中,AL/CR对于近视诊断的特异度高于筛查性近视。

    26  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
    张帆,陈彦辰,巫雷,杨波
    2024, 24(8):1319-13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6
    [摘要](54) [HTML](0) [PDF 1.46 M](225)
    摘要:

    目的:观察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爱尔眼科医院2020-08/2022-08致密型白内障患者86例90眼,男61例59眼,女25例31眼,平均年龄66.49±14.55岁。术前分别采用接触式A超,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AL)、前房深度(ACD)(含角膜厚度)、角膜曲率(K)、晶状体厚度(LT)、中央角膜厚度(CCT)、白到白角膜直径(WTW)。术后1 wk,使用IOL Master 700的无晶状体眼模式复测眼轴长度。分析三种设备测量眼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

    结果:术前接触式A超与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眼轴为23.40(22.63,23.89)、23.70(23.04,24.25)mm,术后1 wk 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为23.72(23.01,24.27)mm。接触式A超与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术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术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1)。通过Bland-Altman分析,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有很好的一致性(P=0.0809)。术前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术后IOL Master 700眼轴正相关(rs=0.992, P<0.0001),术前接触式A超与术后IOL Master 700眼轴正相关(rs=0.989, P<0.0001)。

    结论:对于致密型白内障,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比接触式A超更接近术后IOL Master 700眼轴测量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27  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蔺涛,王佳琦,丁雨帆,刘刚
    2024, 24(8):1324-13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7
    [摘要](50) [HTML](0) [PDF 841.16 K](264)
    摘要:

    目的:评估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在我院就诊的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均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查(选择时间点为9:00 AM、12:00 AM、3:00 PM、6:00 PM、9:00 PM、12:00 PM、3:00 AM、6:00 AM),比较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及峰值时间、谷值及谷值时间、波动范围及昼夜平均眼压差变化。

    结果: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曲线均呈现日间下降、夜间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午降至波谷,夜间升至波峰; 与术前相比,术后1 a 24 h眼压谷值、峰值时间较术前提前,术后1 a 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明显下降,波动范围无明显差异,昼夜平均眼压差明显增加。

    结论:CST可降低POAG患者眼压,但不改变 24 h眼压波动范围,反而升高昼夜平均眼压差,提示CST不能改善POAG患者昼夜眼压波动。

    28  残余胆固醇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范清琳,伦英俊,邰仁清,葛瑶,高宏程,陈晨
    2024, 24(8):1328-13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8
    [摘要](48) [HTML](0) [PDF 596.07 K](275)
    摘要:

    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RC)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0-01/2023-12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AION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完成健康体检者(未发生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及其他眼底血管病变)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评价RC与AION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ON患者残余胆固醇(RC)、空腹血糖(FBG)、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C与TG、TC、LDL-C呈正相关(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C、FBG是AION发病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与FBG相比,RC水平对于AION的发生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RC与AION的发生相关,是AION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对于RC水平高的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可降低AION的发病风险,这对预防AION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29  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
    秦牧,戴振华,冯少颖,雷世奇,雷冠雄,易佳胜
    2024, 24(8):1332-133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9
    [摘要](54) [HTML](0) [PDF 434.30 K](271)
    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01/2022-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00例100眼,依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和观察组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 mo随访,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8% vs 84%,P=0.001),手术前后BCVA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 mo,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均P<0.001)。术后6 mo,对照组复发9眼(18%),观察组复发1眼(2%),两组比较有差异(χ2=-2.739,P=0.001)。

    结论: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30  纳吸棉鼻腔填塞对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影响
    刘珍凯,余波,李德坤,余锦强,柯峰,兰姗
    2024, 24(8):1336-13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30
    [摘要](72) [HTML](0) [PDF 1.20 M](323)
    摘要:

    目的:探讨在吻合口周围放置可吸收材料纳吸棉对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术后再出血、不适感及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0-11/2021-10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就诊且诊断为慢性泪囊炎并进行En-DCR手术的成年患者101例101眼,随机分成两组:填塞组49眼手术结束时用修剪后的可吸收材料纳吸棉填塞在吻合口周边鼻腔,非填塞组52眼术后则不做处理。术后随访9 mo,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鼻腔舒适度及术后成功率(包括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常规En-DCR手术。填塞组4眼,非填塞组3眼术后未完成随访,最终共纳入患者94例94眼,其中填塞组45例45眼,非填塞组49例49眼。术后解剖成功率填塞组为93%(42/45)、非填塞组为88%(43/49)(P>0.05); 术后功能成功率:填塞组为89%(40/45)、非填塞组为86%(42/49)(P>0.05)。填塞组1眼(2%),非填塞组9眼(18%)术后发生再出血情况(P<0.05)。填塞组2例(4%),非填塞组9例(18%)术后鼻腔不适(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视物重影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En-DCR手术结束时鼻腔填塞可吸收材料纳吸棉可减少术后再出血及患者术后不适感,对术后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31  2019-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视力残疾病因调查
    冯建秀,陈潞,王佳,朱希倩,孙祖贤,张梦佳,王宏,冯彦清,姜敏敏
    2024, 24(8):1341-13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31
    [摘要](44) [HTML](0) [PDF 655.50 K](312)
    摘要:

    目的:分析2019-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视力残疾患者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04/2022-12于上海市杨浦区控江医院参加视力残疾评定的患者1 604例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医生确定视力残疾的等级和主要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

    结果:共鉴定出视力残疾患者804例,60岁及以上者占87.31%。致残病因依次为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30.47%)、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23.26%)、青光眼(17.04%)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07%)。青光眼(36.96%)是首位致盲病因。

    结论:视力残疾患者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主,应多关注老年人,针对不同眼部疾病采取分级分类的综合防治和康复手段,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视力残疾的发生。

    3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角膜塑形镜验配中的应用
    郝静,王改欣,李云飞,李瑾,左玉霞,白瑜,乔莹莹,王瑾
    2024, 24(8):1345-134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32
    [摘要](59) [HTML](0) [PDF 1.09 M](363)
    摘要: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角膜塑形镜下泪液间隙厚度,探讨泪液间隙厚度与角膜塑形镜配适度之间的关系,为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提供一种更直观、量化的临床评估手段。

    方法:收集2023-01/12在我院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在进行配镜之前,对所有患者都实施了全面的眼科诊断,涵盖了视力检测、裂隙灯检查、非接触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双眼眼位检查、测量角膜直径、角膜地形图检查、泪膜破裂时间评估以及综合验光检查等项目。根据个人的检查结果选择试戴片的参数,待患者戴镜适应后进行荧光素染色配适度评估。将被检眼分为镜片过松组、镜片适配组、镜片过紧组。使用OCT测量三组被检眼泪液间隙厚度,评估三组数据之间差异性。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近视患者49例77眼。验配前测得平均球镜度为-3.10±1.25 D,平均柱镜度为-0.43(-0.75,0)D,平均水平子午线角膜曲率(HK)为42.48±0.81 D,平均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VK)为42.98(42.25,43.50)D。镜片适配组21例34眼(13例双眼,8例单眼)、镜片过松组14例22眼(8例双眼,6例单眼)、镜片过紧组14例21眼(7例双眼,7例单眼)。三组受检者的主要基础资料比较无差异(均P>0.05)。使用OCT测量得出,镜片适配组、镜片过松组、镜片过紧组泪液间隙厚度分别为231.18(219.0,243.0)、220.41(214.0,224.3)、249.00(241.5,258.0)μm,三组厚度数值比较有差异(P<0.05)。

    结论:OCT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测量泪液间隙厚度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评估角膜塑形镜的适配情况,为角膜塑形镜的验配评估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更直观和定量的评估手段。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