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2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眼前节研究的融合与统一

      2025, 25(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1

      摘要 (65) HTML (0) PDF 5.12 M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在其名作《一致性:知识的统一》(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中提出跨学科整合与协调的必要性。他将融合定义为“知识的‘跳跃式结合',即通过事实的相互关联……创造出一个共同的解释基础。”文章的假设是,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需要来源于最新技术的数据几乎一样,整合现有知识同样极其重要。这涉及到解决相互矛盾的发现、减少“信息孤岛”、以及承认复杂的必要性。我们以角膜和晶状体作为我们假设的案例研究。具体来说,在这种视角下,我们讨论蛋白质聚集、氧化损伤和纤维化方面相互矛盾和碎片化的信息。这些研究领域与眼前节研究紧密相关。我们的目的是强调威尔逊的知识融合统一的迫切需要,从而增强严谨性和可重复性,最重要的是,促进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不只是知道。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病,还是脉络膜病

      2025, 25(1):10-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2

      摘要 (47) HTML (0) PDF 489.60 K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于1866年首次报告,目前已认识到是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之后第4位常见的黄斑液体渗漏性病变。虽然在大多数病例具有自限性,但在慢性CSC患者可引起外层视网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严重损害视力。以往CSC一直被列为黄斑病,或累及黄斑的获得性疾病,但借助于眼底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这一概念已经改变。自2013年起,在眼底病权威著作中已将CSC列为脉络膜血管/Bruch膜疾病,或脉络膜病。CSC属于一种厚脉络膜病的常见表现型。CSC的发病机制在于脉络膜血管扩张瘀滞、重塑及涡静脉间吻合,致使脉络膜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进而造成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视网膜外屏障损害,引起黄斑液体渗漏。但引起脉络膜血管异常的危险因素或原因尚未阐明。目前的干预策略集中在消除黄斑积液,而对消除病因或危险因素尚无明确疗法。因此,对CSC的病理生理学和病因治疗值得更多的关注。

    • 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思考

      2025, 25(1):13-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3

      摘要 (125) HTML (0) PDF 567.99 K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智能眼科研究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其临床应用或临床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智能眼科发展过程中,两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分析了智能眼科临床应用推进的不足和潜在医疗公平的挑战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和现状,提出了推进临床应用和维护医疗公平智能眼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以促进智能眼科的发展。

    • >Articles in English
    • 2岁以下儿童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5, 25(1):17-2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4

      摘要 (22) HTML (0) PDF 0.00 Byte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确定可能在先天性鼻泪管阻塞(CNLDO)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危险因素。

      方法: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2-06/2024-06于伊朗阿瓦士Imam Khomeini医院眼科诊断为CNLDO的2岁以下接受泪道探通加冲洗的患儿122例,以及122名年龄相匹配的无CNLDO的对照组儿童,收集所有儿童的医疗记录。

      结果:研究发现CNLDO的发生与多种母体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如子痫前期、使用左旋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减退、怀孕3次以上(妊娠>3)、自然妊娠和妊娠期糖尿病。此外,在儿童中,氧疗、贫血、反流、黄疸和一级亲属的CNLDO家族史等因素与CNLDO相关,母体子痫前期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显著增加儿童患CNLDO的风险。

      结论:鉴于CNLDO会影响早产儿和足月儿,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有鼻泪管阻塞风险的儿童和婴儿,从而预防慢性泪囊炎的发生。

    • >实验论著
    • 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成像的研究

      2025, 25(1):24-3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5

      摘要 (23) HTML (0) PDF 1.75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通过改进方法制备出的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PEG-Tf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

      方法:制备出NaYF4:Yb/Er(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 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f)制备出UCNPs-PEG-Tf。对其进行相应表征,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分光光度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对OCM-1的特异性荧光现象。

      结果:相应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UCNPs和UCNPs-PEG,以及进一步接载Tf后形成的UCNPs-PEG-Tf。复合物UCNPs-PEG-Tf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发出显著的绿色荧光。同样条件下,荧光强度检测结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均证明其在细胞OCM-1成像方面的显著特异性。

      结论:合成的新型功能化UCNPs-PEG-Tf纳米复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且可以对细胞OCM-1特异性成像。

    • >临床论著
    • 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25, 25(1):31-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6

      摘要 (32) HTML (0) PDF 614.19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CCH)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

      方法:收集56例56眼Ⅱ-Ⅲ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26例26眼和对照组(单纯人工泪液)30例30眼,疗程1 mo,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球结膜充血指数。采集治疗前后CCH患者的泪液,通过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对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和分析。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CH患者治疗后OSDI、BUT、球结膜充血指数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MH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MH无差异(P=0.41)。治疗组CCH患者在治疗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22、IFN-γ、IL-17F、IL-1β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治疗组的变化更为显著(均P<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无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CCH患者泪液中IL-6、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治疗组的变化更为显著(均P<0.01)。

      结论: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微环境,提高泪膜稳定性,抑制眼表炎症,可能与其降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相关。

    • SMILE与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临床研究

      2025, 25(1):37-4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7

      摘要 (31) HTML (0) PDF 897.57 K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CET)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22-12/2023-11在乌鲁木齐爱尔眼科医院接受屈光手术患者187例187眼。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110例110眼和FS-LASIK组77例77眼。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wk,1、3、6 mo测量患者的CET。

      结果:比较术后6 mo时角膜中央区、旁中央区、中周区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CET),SMILE的特点为中央区增厚最明显,中周区上皮最少; FS-LASIK的特点为旁中央区增厚最明显,中周区最少。术后1 wk,1、3、6 mo时SMILE与FS-LASIK组角膜0-7 mm范围的平均ΔCET与术前等效球镜均具有相关性。

      结论:SMILE和FS-LASIK术后6 mo内上皮增厚程度随时间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和不同的特点,二者△CET均与术前等效球镜正相关。

    • >文献计量学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眼表菌群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2025, 25(1):42-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8

      摘要 (18) HTML (0) PDF 2.95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眼表菌群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对纳入的文献从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完成机构/国家合作、文献被引、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 884篇文献,2003-2023年间眼表菌群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9-2022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排名前3的地区/国家分别是美国(1 039篇)、中国(570篇)、印度(302篇); 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分别是Willcox Mark(48篇)、Sharma Savitri(33篇)、Fleiszig Suzanne MJ(27篇); 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均来自美国,分别是加州大学、Prasad LV眼科研究所、哈佛大学。文献被引网络图谱包括801个节点,1 508条连线,被引频次居首位的文献为Temporal Sta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是keratitis(角膜炎)、bacterial flora(细菌群落)、identification(鉴定)、inflammation(炎症)、endophthalmitis(眼内炎)。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共得到8个聚类,具体体现在眼部相关疾病、眼表菌群与眼表结构、眼表菌群的检测手段3个方面。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 最近几年突现并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diversity(多样性)、gut microbiome(肠道菌群)、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眼表菌群)。

      结论:目前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正逐渐呈上升趋势,其研究热点集中在菌群多样性,核心菌群组成及疾病影响等方面。未来应着眼于明确眼表菌群的功能代谢,深入研究眼表菌群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文献综述
    • 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2025, 25(1):50-5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09

      摘要 (72) HTML (0) PDF 484.23 K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高度近视矫治一直是眼科临床的挑战。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已成为高度近视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CL植入术不仅有效矫正中高度近视,也逐渐应用于中低度近视。此外,ICL植入术还可解决一些困难的屈光问题,并可与角膜屈光手术结合,扩大矫正范围。ICL植入术具有矫正度数范围广、术后视觉质量好、可预测性强、可逆性及保留患者自身晶状体调节能力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步显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是常见的影响视力因素,严重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与ICL的设计、材质、拱高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文章旨在综述ICL设计的更新迭代、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机制及其防治。

    • 共同性外斜视中眼外肌分子表达与病理组织形态变化的研究

      2025, 25(1):55-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0

      摘要 (23) HTML (0) PDF 755.63 K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斜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肌力失衡,视轴偏斜的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共同性外斜视是斜视的主要类型,疾病的形成被认为与遗传、眼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使双眼视轴保持平行,促进立体视功能的恢复与建立。目前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病因学研究。文章对近年来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异常分子表达和病理学形态变化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从分子及病理层面对共同性外斜视形成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疾病预防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围绕电镜下病理组织学变化,重链蛋白、卫星细胞、钙黏蛋白、生长因子等对眼外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讨论。

    • 结膜淋巴管扩张症的研究现状

      2025, 25(1):59-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1

      摘要 (33) HTML (0) PDF 2.06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结膜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眼表疾病,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较少,可能与眼睑美容手术、肿瘤及其放化疗等因素有关,常常引发异物感、流泪、眼痛、视物疲劳等不适,这些眼部持续刺激症状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可用于临床诊断,新型单克隆抗体D2-40作为扩张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病理诊断中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既往的研究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各异,传统的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结膜损伤,近年来有报道提出,抗VEGF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有效且并发症小。文章对这一少见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一些基本情况做一综述,以期对结膜淋巴管扩张症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支持。

    • 肠道菌群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2025, 25(1):64-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2

      摘要 (19) HTML (0) PDF 536.80 K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葡萄膜炎是一种涉及眼部多个结构的致盲性炎性疾病,严重时威胁患者的视力和心理健康。目前,针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存在副作用较多、易复发且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眼轴在葡萄膜炎的发展中起作用,其相关代谢物也对该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调节肠道菌群或相关代谢物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途径。文章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各葡萄膜炎相关疾病如系统性结节病、Vogt-小柳原田病、白塞病、多发性硬化症、鸟枪弹样葡萄膜炎的联系,介绍益生菌和益生元、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噬菌体疗法和粪便微生物移植等菌群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推动针对葡萄膜炎特异菌群及相关基因标志物的新疗法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精准医疗的实现。

    • 不同近视防控手段对脉络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25(1):70-7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3

      摘要 (43) HTML (0) PDF 532.70 K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脉络膜血流调控作用; 配戴多点离焦防控镜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 光照和哺光仪的近视防控效果在脉络膜厚度和血流上的作用也有体现; 中医方法的近视防控效果体现在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上,但有关各种防控手段对脉络膜的远期影响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探索。文章对脉络膜与近视防控手段的关联进行综述,以说明防控手段在脉络膜层面防控近视的原理,以期对临床发现新的防控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变性研究新进展

      2025, 25(1):76-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4

      摘要 (22) HTML (0) PDF 528.92 K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由慢性高血糖引起的晚期微神经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受损和视网膜功能障碍。近年来研究发现,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N)可能是糖尿病的视网膜改变最早事件之一,主要表现包括: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反应缺陷; 发病初期,小胶质细胞和Müller细胞在几周内自我激活并激活相关蛋白; 神经递质(如DOPA/GABA)活性降低,损害神经节信号传递; 早期线粒体功能障碍,如Drp1-Fis1持续裂变及mtDNA甲基化和碱基错配之间的潜在串扰等。探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分子基础对于理解DN的发病机制及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文章总结糖尿病早期视网膜感光功能及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线粒体和其他因子的病理变化及机制,旨在为研究DN早期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研究进展

      2025, 25(1):82-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5

      摘要 (40) HTML (0) PDF 540.75 K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疾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其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抗VEGF药物在治疗DME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存在部分患者应答不佳或需要频繁给药等缺点。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DEX植入剂)作为缓释型植入剂有着良好的释放曲线和高效的生物利用度,具有安全、有效且持续的抗炎作用,帮助修复视网膜屏障并减少渗出。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探索DEX植入剂与现有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章就DEX植入剂的药理特性、适用条件、以及与现有药物和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评估联合或换药治疗相对于现行标准治疗的优劣,以期为DME的个性化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 肥胖对眼部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5, 25(1):88-9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6

      摘要 (21) HTML (0) PDF 517.91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肥胖是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是导致人类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对身体的危害不仅包括各种全身疾病,还有部分眼部相关疾病。目前人们对生活及视觉质量的更高追求,使眼部疾病的病因和预防研究受到了更多关注,肥胖对眼部疾病的影响也逐渐被发现。文章就肥胖对部分眼部相关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加深肥胖对眼部相关疾病影响的认识,并为眼部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5, 25(1):94-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7

      摘要 (21) HTML (0) PDF 485.27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痛风为一种系统性炎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其中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痛风的发病机制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继发炎症及氧化应激。而炎症及氧化应激正是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提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包括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在眼部结构、干眼、角膜内皮损伤、巩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另外由于尿酸自身的抗氧化活性,尿酸水平还被认为与多种视神经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等有关。尽管尿酸水平和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报道,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和眼部疾病的关系,文章将从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等逐一展开,以期提高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Wnt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5, 25(1):99-10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8

      摘要 (20) HTML (0) PDF 482.77 K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的相互作用。Wnt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组织重塑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其在近视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视网膜细胞(包括RPE细胞和ipRGCs)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如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巩膜重塑和眼轴增长,最终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文章总结了不同眼组织(视网膜和巩膜)中Wnt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Wnt信号通路的近视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近视相关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临床研究
    • 蛋白质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干眼的蛋白标志物

      2025, 25(1):104-1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19

      摘要 (18) HTML (0) PDF 2.35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干眼(DE)发病机制相关的差异蛋白质,以期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检索从建库至2023-08-31发表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干眼临床样本中蛋白质表达的文章,挑选出差异蛋白,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枢纽基因筛选和模块分析,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确定7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频率最高的差异蛋白为钙粒蛋白A(calgranulin A,SA1008)、脂质运载蛋白1(LCN1)、溶菌酶(LYZ)、乳腺珠蛋白-B(SCGB2A1)、富脯氨酸蛋白4(PRR4)、转铁蛋白(TF)和钙粒蛋白B(S100A9)。前10个枢纽基因为血清白蛋白(ALB)、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IL1β、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α-抗胰蛋白酶(SERPINA1)、IL10、补体C3(C3)和乳铁蛋白(LTF)。模块分析推测种子基因为MMP9和PRR4。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61.9%)。

      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DE的潜在分子靶点和途径,并证实了DE的发病机制与炎症之间的关联。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证实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 不同生物测量参数下短眼轴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公式准确性比较

      2025, 25(1):112-1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0

      摘要 (31) HTML (0) PDF 478.15 K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短眼轴白内障人群7种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的屈光预测准确性,并分析预测误差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11/2021-12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短眼轴患者125例125眼。按角膜曲率(Km)分为低平Km组(≤45.5 D)、中高Km组(45.5 D结果:总体比较时,各公式的预测误差存在显著差异(χ2=49.934,P<0.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edAE最小(0.17 D)。分组比较时,中高及陡峭Km组各公式的预测误差存在显著差异(χ2=34.372、34.804,均P<0.001),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edAE(0.14 D; 0.20 D)最小; ACD 3个分组的各公式预测误差均存在差异(χ2=22.863、25.568、13.647,均P<0.05),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的MedAE(0.27 D; 0.15 D; 0.16 D)最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Km、AL及IOL度数是导致术后预测误差的重要相关因素。

      结论:短眼轴人群在不同生物测量参数下Barrett Universal Ⅱ公式较其他公式准确性更高,AL、Km及IOL度数与预测准确性密切相关。

    • 血清LRG1及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

      2025, 25(1):118-1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1

      摘要 (13) HTML (0) PDF 443.69 K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0-09/2022-09本院眼科收治的110例110眼NVG患者为NVG组(Ⅱ级23例、Ⅲ级44例、Ⅳ级4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为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LRG1、FGF-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RG1、FGF-21水平与Teich分级、VEGF、PEDF、TNF-α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NVG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随着Teich分级的增加,NVG患者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依次显著升高(均P<0.05)。NVG患者血清中LRG1、FGF-21水平与VEGF、PEDF、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NVG患者血清LRG1、FGF-21水平显著升高,与VEGF、PEDF及TNF-α水平正相关,二者可能与NVG的发生有关。

    • 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5, 25(1):122-12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2

      摘要 (10) HTML (0) PDF 1.80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特发性黄斑前膜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23-01/10在新疆四七四医院眼科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61例6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3D组31例31眼采用3D手术视频系统及术中OCT技术,传统手术组30例30眼采用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系统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剥膜时间,随访6 mo,分析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并发症。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善手术,术中均未发生视网膜大出血、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3D组手术时间和剥膜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20.13±1.59 vs 25.97±2.09 min; 3.74±0.89 vs 8.13±1.72 min,均P<0.001)。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CMT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均P>0.008),术后3、6 mo BCVA、CMT均较术前改善(均P<0.008)。术后6 mo,3D组BCVA较传统手术组明显改善(P=0.007)。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CMT和眼压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3D手术视频系统及传统手术组均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但3D手术视频系统术中OCT在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改善精细手术步骤方面更有优势。

    • 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的临床疗效

      2025, 25(1):128-1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3

      摘要 (35) HTML (0) PDF 510.09 K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眼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06/2023-09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经眼科与风湿免疫科多学科会诊后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干眼患者60例120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常规治疗,根据干眼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A组20例40眼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 B组20例40眼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0.05%环孢素滴眼液治疗; C组20例40眼使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0.05%环孢素滴眼液联合双眼上下泪点行泪点栓塞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8、12 wk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 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和泪液分泌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2 wk检测泪液中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含量,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4、8、12 wk,三组患者OSDI评分、结膜充血评分和 F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UT、TMH和泪液分泌量均高于治疗前(均P<0.001),C组患者OSDI评分均低于A组和B组,B组低于A组(均P<0.001),C组患者BUT、TMH和泪液分泌量均高于A组和B组, B组均高于A组(均P<0.001)。治疗后12 wk,三组患者泪液中IL-6、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C组低于A组和B组,B组低于A组(均P<0.001)。治疗随访期间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联合应用环孢素和泪点栓塞治疗可改善中重度干眼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泪膜和角膜功能,增加泪液分泌量,降低泪液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有效。

    • 配戴角膜塑形镜儿童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前后近视进展情况

      2025, 25(1):134-13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4

      摘要 (47) HTML (0) PDF 845.19 K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治疗的儿童在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判断角膜塑形镜配戴者的停药反弹效应并根据瞳孔直径变化分析其产生原因。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2-01/06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应用角膜塑形镜并联合0.01%阿托品眼用凝胶控制近视儿童80例,1 a后根据是否停药分为停药组(A组,40例)和继续用药组(B组,40例),观察A组儿童停药前后1 a内的眼轴(AL)和等效球镜度(SE)变化,分析停药前后的近视进展情况,并对比观察A组和B组儿童2 a内的AL、瞳孔直径(PD)和SE变化,并分析PD与AL增长量的关系。

      结果:A组儿童在停药后0.5、1 a时AL分别增长0.17±0.23、0.29±0.18 mm,均大于停药前0.5、1 a(t=5.318、2.983,均P<0.001),停药前后1 a时的SE增长量无差异(P>0.05)。联合用药时A组和B组在基线,随访0.5、1 a时的AL、PD变化均无差异(均P>0.05),随访1.5 a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32±0.27 mm vs 0.26±0.20 mm,t=7.363,P<0.001),PD小于B组(3.60±1.25 mm vs 4.12±1.92 mm,t=-7.541,P<0.001),随访2 a时A组的AL增长量大于B组(0.44±0.18 mm vs 0.32±0.14 mm,t=5.709,P<0.001),PD小于B组(3.67±1.31 mm vs 4.02±1.67 mm,t=-4.281,P<0.001)。2 a内每0.5 a及每1 a随访时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D和AL增长量呈负相关(R2=-0.156、-0.190,均P<0.001)。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儿童停用低浓度阿托品后,AL较停药前增长较快,PD缩小而SE变化不大。较继续用药的情况相比,停止用药会导致AL进展较快而屈光度变化不大,且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时瞳孔直径越大AL进展越慢。

    • >临床报告
    •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 25(1):140-14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5

      摘要 (20) HTML (0) PDF 436.84 K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为术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眼科2022-01/2024-01实施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后且发生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5例55眼作为水肿组,另外年龄与性别基本匹配的接受相同手术治疗但未发生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9例59眼作为对照组,分析房水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患者术后黄斑水肿的关系。

      结果:水肿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最佳矫正视力(BCVA)、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测定值、房水中IP-10、MCP-1、VEGF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 糖尿病病程延长、BCVA、HbA1c升高、肌酐升高及房水中IP-10升高、MCP-1升高、VEGF升高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后发生黄斑水肿与糖尿病病程延长、BCVA、HbA1c升高、肌酐升高及房水中IP-10升高、MCP-1升高、VEGF升高有关,临床应该针对性地提前给予干预措施。

    •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5, 25(1):144-1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6

      摘要 (9) HTML (0) PDF 833.70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20-01/2022-01期间在我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

      结果:经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0眼中,62眼为黄斑前膜,18眼为非黄斑前膜; 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眼,非黄斑前膜的13眼,漏诊5眼,误诊8眼;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62%,漏诊率为8%,误诊率为38%,正确率为84%; 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均P<0.05),诊断敏感性与漏诊率比较无差异(均P>0.05)。

      结论: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 复方樟柳碱联合激光光凝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观察

      2025, 25(1):148-1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7

      摘要 (14) HTML (0) PDF 423.27 K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复方樟柳碱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安全性及血液流变学情况。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23-05/07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并诊断为重度非增殖期DR(NPDR)和增殖期DR(PDR)的患者80例16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80眼和观察组40例80眼,对照组仅接受532 nm激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观察组PRP治疗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颞浅皮下注射。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 mo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眼底血管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结果: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视力、眼底变化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 治疗后2 mo观察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眼底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恢复更好(均P<0.05),观察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的流变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流阻力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532 nm激光光凝治疗DR可以使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好转,且安全有效。

    • 单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视盘区微血管的量化分析

      2025, 25(1):152-1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8

      摘要 (15) HTML (0) PDF 472.80 K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密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RPC密度与RNFL厚度的关系。

      方法: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10/2022-01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单侧BRVO患者37例,37只患眼为单侧BRVO组,37只对侧健眼为对侧健眼组,同时期无眼部疾病健康者35名35眼(均选取右眼入组)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双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使用OCTA设备自带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RNFL厚度和视盘中心到动静脉交叉点的距离(DAVD)。采用优化的U-net算法剔除视盘周围大血管后再计算RPC密度。比较三组间CMT、RNFL厚度、RPC密度,并分析RPC密度与CMT、RNFL厚度、DAVD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单侧BRVO组患眼CMT、RNFL厚度较对侧健眼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厚(均P<0.05); 对侧健眼组CMT、RNFL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单侧BRVO组患眼RPC密度较对侧健眼组增加,较健康对照组减少,但均无差异(均P>0.05),而对侧健眼组RPC密度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单侧BRVO组患眼RPC密度与CMT无相关性(P=0.960),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r=0.401,P=0.014),与DAVD呈负相关(r=-0.339,P=0.040)。

      结论:BRVO患眼视盘区RNFL明显增厚、RPC密度无明显变化。RPC密度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说明RNFL厚度可作为分析研究RPC密度损伤程度的监测指标。

    • 强脉冲光联合育阴润目方熏蒸及睑板腺按摩治疗MGD相关干眼

      2025, 25(1):157-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29

      摘要 (7) HTML (0) PDF 484.23 K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联合育阴润目方熏蒸及睑板腺按摩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相关干眼患者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11/2023-11本院收治的MGD相关干眼患者198例39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99例198眼采用育阴润目方熏蒸及睑板腺按摩治疗,观察组99例198眼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IP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眼部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SⅠt)\〗、视觉质量\〖平均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调制传递函数(MTF)\〗、泪膜脂质层厚度(LLT)、泪液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 mo后两组患者BUT、SⅠt、SR、MTF、LLT水平升高,OSI、泪液中TNF-α、TGF-β1水平降低(均P<0.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

      结论:IPL联合育阴润目方熏蒸及睑板腺按摩治疗MGD相关干眼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眼部指标、视觉质量和LLT,降低泪液中炎性因子的水平。

    • 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分析

      2025, 25(1):162-16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5.1.30

      摘要 (27) HTML (0) PDF 442.62 K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 a的控制效果。

      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2-11/2023-05在我院视光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24眼,平均年龄11.00±2.08岁,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3组:其中-0.50--2.00 D组86眼,-2.25--4.00 D 组99眼,-4.25--6.00 D组39眼。随访1 a,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1 a后裸眼视力、眼轴、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共113例212眼完成1 a随访,其中-0.50--2.00 D组82眼,-2.25--4.00 D 组95眼,-4.25--6.00 D组35眼。戴镜1 a后,三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无差异(均P>0.05),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显著提高,角膜水平曲率(平K值)及角膜垂直曲率(陡K值)均明显变平坦(均P<0.01)。戴镜1 a后三组患者眼轴增长量分别为0.21±0.26、0.13±0.21和0.09±0.10 mm(P<0.05),-0.50--2.00 D组与-2.25--4.00 D组、-4.25--6.00 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28、0.010),-2.25--4.00 D组与-4.25--6.00 D组比较无差异(P=0.344)。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安全有效,能预防眼轴非良性增长、有效延缓近视发展,尤其对-2.0 D以上近视患者的眼轴控制更好,近视控制效果更佳。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按检索
检索词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