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的进展

      2024, 24(8):1275-1279.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18

      关键词:近视 框架眼镜 周边离焦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 高非球面微透镜设计技术 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 近视防控 眼轴
      摘要 (292)HTML (0)PDF 1006.91 K (4231)收藏

      摘要:近视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普遍,发病人群也逐渐扩大。多种治疗方法已经被用于近视防控,包括光学、药物、环境或行为等,但结果各不相同,而且缺乏标准化。周边离焦技术目前已有多项试验证明其对近视控制有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一技术,在中国的医疗和视光机构常见到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DIMS)、高非球面微透镜技术(HAL)和同心圆带微柱镜技术(CARE)三种周边离焦设计的框架眼镜镜片。这些镜片在提供了中央区清晰视觉的同时,在周边提供了一定量的近视性离焦来控制近视的进展。文章目的是关注以上三种周边离焦设计镜片的设计原理和近视防控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

    • 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进展控制效果及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4, 24(10):1629-1633.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20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周边离焦框架眼镜 眼轴 等效球镜度数 视力相关生存质量
      摘要 (213)HTML (0)PDF 469.84 K (597)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OK镜)对儿童近视进展控制效果及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1在湖州市中心医院眼科首次诊断为近视的患儿237例,根据不同矫正方式分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105例105眼,OK镜组132例132眼(所有入组儿童眼部参数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使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近视患儿进行随访调查,并记录首次就诊及随访1 a时儿童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眼轴(AL)数据。结果:戴镜1 a后,两组患儿等效球镜度数及AL均增长,但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患儿等效球镜度数变化量和AL变化量大于OK组(均P=0.001)。戴镜1 a后,两组患儿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问卷中,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情感维度得分高于OK镜组(P<0.05)。OK镜组患儿情感维度得分变化量大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P<0.05)。结论:OK镜控制儿童近视进展效果优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两种矫正方式均可显著提升近视患儿视力相关生存质量,OK镜在改善儿童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情感维度上优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

    •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比较

      2023, 23(4):660-664.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4.25

      关键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 框架眼镜 青少年近视 疗效对比
      摘要 (3133)HTML (0)PDF 478.72 K (991)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近视效果,为青少年近视治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0-06/1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6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在验光后给予常规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3例则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裸眼视力(LogMAR)、验光指标(等效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眼生物学参数(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治疗1a后观察组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51±0.12 vs 0.73±0.15),等效球镜度数(-0.23±0.05 vs -5.32±1.35D)及柱镜度数均小于对照组(-1.53±0.22 vs -1.97±0.35DC)(P<0.001)。治疗1a后两组眼轴长度较治疗前增长且治疗后对照组眼轴更长(25.53±0.84 vs 25.95±0.83mm); 治疗后观察组晶状体厚度较治疗前增加(3.39±0.19 vs 3.31±0.15mm)(P<0.05)。治疗1a后观察组调节幅度(14.29±1.37 vs 12.90±1.07D)、调节灵敏度(11.05±2.09 vs 7.59±1.82cpm)、总角膜上皮点染率(15.1% vs 1.9%)均较对照组更高,调节滞后量较对照组更低(0.55±0.11 vs 0.97±0.30D)(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3197.23±249.66 vs 3207.41±258.14cells/mm2)、角膜内皮细胞面积(309.27±28.04 vs 312.62±24.95mm2)、并发症发生率(5.7% vs 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可改善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视力,降低等效球镜度数及柱镜度数,并可改善调节相关参数且对角膜功能无明显影响。

    • 角膜塑形镜和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及单焦框架眼镜的近视控制效果比较

      2023, 23(11):1891-1895.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1.24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 单焦框架眼镜 近视 眼轴
      摘要 (378)HTML (0)PDF 1.03 M (863)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角膜塑形镜(OK镜)、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DIMS)和单焦框架眼镜(SVS)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4/2021-03于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11例221眼,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OK组(42例83眼)、DIMS组(30例60眼)和SVS组(39例78眼)。随访24mo,记录并分析所有患者戴镜前后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后6、12、18、24mo,三组患者眼轴均呈增长趋势,且SVS组患者眼轴增长量均高于OK组和DIMS组(P<0.01)。戴镜后24mo,角膜塑形镜的眼轴控制效果为59.7%,DIMS的眼轴控制效果为41.7%。戴镜后12、18、24mo,DIMS组和SVS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均呈增长趋势,且SVS组等效球镜度增长量均高于DIMS组(P<0.01)。戴镜后24mo,DIMS的近视度数控制效果为58.6%。结论:角膜塑形镜和DIMS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角膜塑形镜的控制效果优于DIMS。

    • 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研究进展

      2022, 22(2):260-264.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2.17

      关键词:近视 光学离焦 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 控制近视
      摘要 (1415)HTML (0)PDF 515.87 K (5978)收藏

      摘要: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病,近年来,近视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度近视会增加视力丧失的风险,近视的并发症可引起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实施控制近视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人们对近视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周围远视离焦引起眼球轴向伸长不受控制可能是近视发展的机制之一,由此引申的各种光学策略尤其是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日益成为近视管理主流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从光学离焦控制近视的原理、离焦性近视动物实验研究、不同光学离焦技术控制近视的最新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使用渐进多焦眼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多点近视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及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结果,拟为延缓近视进展的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新的选择。

    • 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不同矫正方式的调节功能研究

      2021, 21(4):730-733.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4.35

      关键词:屈光参差 调节功能 角膜塑形镜 框架眼镜 近视
      摘要 (819)HTML (0)PDF 431.25 K (1052)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分别采用单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矫正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儿童单眼及双眼调节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11/2020-04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儿童47例94眼,其中配戴框架眼镜者27例54眼作为A组,配戴角膜塑形镜者20例40眼作为B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矫正1mo后的矫正视力及调节参数[调节反应(AR)、调节灵活度(AF)、调节幅度(AMP)]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AR测量值均为正值,表现为调节滞后,A组患儿屈光高度眼调节滞后量显著高于屈光低度眼(0.63±0.21D vs 0.25±0.34D,P<0.001),但B组患儿双眼调节滞后量无差异(P=0.104),且两组患儿屈光高度眼与屈光低度眼单眼矫正视力和单眼AMP均无差异(P>0.05)。A组患儿双眼AR差值高于B组(0.38±0.36D vs 0.10±0.26D,P=0.005),双眼AF低于B组(8.22±1.15c/min vs 9.95 ±0.89c/min,P<0.001),但两组患儿双眼AMP无明显差异(P=0.280)。结论:低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比单焦框架眼镜矫正可获得更高的双眼调节灵活度,降低双眼调节反应差值,从而维持更协调的双眼调节功能。

    • 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近视儿童调节参数及屈光度的影响

      2021, 21(11):1870-1874.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1.11.07

      关键词:近视控制 角膜塑形镜 低浓度阿托品 框架眼镜 调节参数
      摘要 (844)HTML (0)PDF 1.28 M (1618)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低浓度阿托品、角膜塑形镜、框架眼镜对包头市近视儿童的控制效果,分析其近视相关调节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近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06/12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近视儿童120例240眼,分为低浓度阿托品组、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并在1、3、6、12mo分别对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及屈光度进行随访。结果:随访3、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 随访6、12mo时,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调节滞后量有差异(P<0.05)。随访3、6、12mo时,低浓度阿托品组与角膜塑形镜组、框架眼镜组负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在各随访时间点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框架眼镜组正相对调节均有差异(P<0.05)。随访6、12mo,低浓度阿托品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 随访12mo,角膜塑形镜组与框架眼镜组屈光度有差异(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通过降低调节滞后量,解决远视离焦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正相对调节,但需要长期坚持配戴。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提高负相对调节,但可能有其他途径来控制近视的发展。相较其它组而言,框架眼镜对于各调节指标影响较小,对近视的控制效果并不显著。

    • 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眼调节参数的影响

      2019, 19(10):1749-1752.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9.10.26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近视 调节功能 框架眼镜 单焦点眼镜
      摘要 (1374)HTML (0)PDF 1.35 M (1206)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眼调节参数的影响。方法:连续性分析2015-09/2018-03在我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5岁患者临床资料。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组为研究组,并以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及眼轴长度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频数匹配同时期配戴单焦点眼镜(SVL)的近视患儿做为对照组。通过测量配镜前及配镜后1、3、6、12mo的调节幅度(AA),调节灵敏度(AS),调节滞后(LAG),负相对调节(NRA)和正相对调节量(PRA)并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两组患儿配镜前与配镜后调节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近视儿童54例完成随访:研究组27例,对照组27例。各调节参数组间均无差异(P>0.05); 矫正时间对两组的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4.7,FAS=5.6,FLAG=10.2,FNRA=7.06,FPRA=8.8,均P<0.05); 矫正时间和矫正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两组的调节参数均有显著影响(FAA=5.3,FAS=4.6,FLAG=11.4,FNRA=3.4,FPRA=11.1,均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改善近视儿童的调节功能,这可能是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机制之一。

    • 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比较

      2018, 18(7):1349-1352.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8.7.46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 阿托品 框架眼镜 近视
      摘要 (1674)HTML (0)PDF 434.31 K (1684)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与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1/2016-07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框架眼镜组40例80眼。随访18mo,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的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屈光度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mo后,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眼轴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 角膜塑形镜组、低浓度阿托品组治疗前后眼轴差值均低于框架眼镜组(P<0.05),但角膜塑形镜组与低浓度阿托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均可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和眼轴长度进展,其疗效均优于框架眼镜,但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 两种屈光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反应的影响

      2017, 17(2):302-305.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17.2.28

      关键词:青少年 近视 角膜塑形镜 框架眼镜 调节滞后量
      摘要 (1706)HTML (0)PDF 429.63 K (1195)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0~16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屈光矫正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对照组(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120眼,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反应。结果:共有113例患者226眼完成该研究,其中试验组54例108眼,对照组59例118眼。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的调节反应均表现为调节滞后,且调节滞后量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滞后量分别为(1.22±0.47、0.91±0.39、0.77±0.40、0.65±0.32、0.51±0.22)D、(1.23±0.48、1.05±0.41、0.90±0.49、0.83±0.46、0.69±0.33)D; 测量时间对各组调节滞后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95.229、142.361、 323.484,P<0.05),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调节滞后量的影响也有统计学意义(F=11.222,P<0.05),但眼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调节滞后量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F=0.025、0.023,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戴镜前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05),试验组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滞后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7、 -2.241、 -3.522、-4.587,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都能改善调节反应,减少调节滞后量,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要优于配戴框架眼镜。

    上一页12
    共2页1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