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8):1332-1335.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8.29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01/2022-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00例100眼,依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和观察组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 mo随访,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8% vs 84%,P=0.001),手术前后BCVA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 mo,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均P<0.001)。术后6 mo,对照组复发9眼(18%),观察组复发1眼(2%),两组比较有差异(χ2=-2.739,P=0.001)。结论: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2024, 24(10):1563-1568.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0.08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疾病常伴有慢性缺氧,进而导致全身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并引起血管反应性损伤。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结构,具有丰富血流灌注,极易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微结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作为观察这种微结构变化的理想工具,能无创、非侵入性地评估视网膜各层微结构和微血管病理改变。目前尚缺乏关于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总结,文章详细回顾了当前有关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探讨了视网膜和脉络膜在结构与血流方面的变化,旨在概括COPD对眼底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这些形态学变化的潜在机制,并为COPD患者的眼底病变评估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2024, 24(11):1836-1841.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1.27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泪道激光成型并置管术及术后联合睑板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21-03/2022-12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28例,均行泪道激光成型联合置管术; 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64例(无睑板腺治疗)、B组64例(睑板腺治疗),术后3 mo取出泪道置管后评价两组泪道冲洗通畅率; 并对比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眼红分析、睑板腺分析、泪液脂质层厚度、泪液蕨类试验、结膜印记细胞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与B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分别为78.1%、81.2%,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 与A组比较,术后3 mo B组患者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延长,OSDI评分、眼红分析、泪液蕨类试验及结膜印记细胞学分级降低(均P<0.05),而泪河高度、泪液脂质层厚度、睑板腺缺失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综合治疗后其舒适度、泪膜稳定性、局部炎症反应有所好转,这类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同步重视眼表微环境异常的改善,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
2023, 23(4):630-633.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4.19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双眼先后行小梁切除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术后滤过泡和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9/12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并行小梁切除术的双眼CPACG患者15例30眼,双眼手术间隔7d,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双眼术前房水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并于术后1mo评估眼压及滤过泡形态。结果:纳入患者第一眼术前房水中MCP-1、IL-17、TGF-β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330.4±46.2、357.3±46.9、2347.5±363.8、527.7±101.6pg/mL,第二眼术前房水中MCP-1、IL-17、TGF-β和IFN-γ的含量分别为298.2±40.7、309.1±53.5、1938.3±426.0、628.2±104.9pg/mL,双眼术前房水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有差异(P≤0.05)。纳入患者双眼术前房水中IL-17、TGF-β表达水平与术后1mo眼压、滤过泡高度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CPACG患者第一眼术后第二眼房水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可能发生一定变化,其中双眼术前房水中IL-17、TGF-β的表达水平与术后眼压和滤过泡高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3, 23(5):860-863.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5.28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行泪囊鼻腔吻合术(DCR)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本院2018-01/2020-01确诊为慢性泪囊炎患者50例59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纯造口组23例29眼采用经鼻内镜下平中鼻甲腋行DCR(即单纯造口术),改良组27例30眼采用经鼻内镜下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行DCR。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率的情况。结果:术后12mo,单纯造口组有效率为79%,改良组为97%(P=0.039)。而单纯造口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改良组为7%(P=0.042)。且单纯造口组满意率为65%,改良组为93%(P=0.030)。结论:采用经鼻内镜扩展性骨窗伴高位造口DCR治疗慢性泪囊炎,可提升手术的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3, 23(7):1104-1113.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7.09
摘要: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重度慢性眼移植物抗宿主病(coGVH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于2022-01/09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既往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并经我院血液科、眼科诊断为重度coGVHD患者35例35眼,若双眼符合入组标准,则随机选择一眼纳入研究,若单眼符合入组标准,则选择此眼纳入研究。对照组患者以右旋糖酐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每天4次、环孢素滴眼液每天2次滴眼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强脉冲光治疗,每2wk 1次,共4次,在治疗前、治疗后2wk, 1、2mo进行评估。评估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泪河高度(TMH)、无创泪膜破裂时间(NIBUT)、结膜充血(CIS)、睑板腺面积比例(MGAP)、睑板腺功能评估(MGE)、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FS)、结膜丽丝胺绿染色评分(CLGS)、睑缘异常评分(LMAS)、Schirmer Ⅰ试验(SⅠt)。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OSDI评分、TMH、NIBUT、BCVA、CFS、CLGS、CIS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其中NIBUT、CFS、CLGS试验组改善更加明显。对照组上下眼睑MGAP、MGE及LMAS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试验组除上眼睑MGAP较治疗前无差异外(P>0.05),下眼睑MGAP、上下眼睑MGE及LMA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Ⅰt和IOP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患者并未出现治疗区域皮肤烫伤、红肿、睫毛脱落等不良反应。结论:强脉冲光治疗重度慢性眼移植物抗宿主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提高泪膜稳定性。
2023, 23(7):1215-1217.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7.30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疗程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对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1/2022-04于我院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慢性泪囊炎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30眼术后持续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2mo; B组30例30眼术后持续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3mo; C组30例30眼术后持续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喷鼻4mo。随访至术后6mo,比较三组患者Lund-Kenndey评分、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4、6mo,C组患者Lund-Kenndey评分均低于A组(P<0.05),但C组与B组患者Lund-Kennde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6mo,C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但C组与B组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良好,疗程3mo炎症控制稳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有效率,增加疗程并不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有效率。
2023, 23(12):1943-1949.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2.02
摘要: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只,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通过烧灼巩膜上静脉法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剪开球结膜,不烧灼巩膜上静脉; 姜黄素治疗组给予4mL/kg姜黄素灌胃,假手术组和高眼压模型组给予4mL/kg纯水灌胃,连续3wk。造模后3wk,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RGCs数量及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 采用TUN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与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高眼压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紊乱,RGCs数量减少,GCL变薄,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均升高,GCLM和HO-1表达量均升高; 与高眼压模型组相比,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基本正常,RGCs数量增多,GCL增厚,RGCs和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均降低,GCLM和HO-1表达量均升高。结论:姜黄素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可通过上调抗氧化基因GCLM与HO-1的表达抑制RGCs凋亡。
2022, 22(5):785-790.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5.17
摘要: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 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 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 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可能是影响最终眼内注药疗效的因素。
2022, 22(10):1687-1692.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2.10.18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和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01/2021-01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cCSC患者36例40眼纳入研究,其中19例23眼接受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激光治疗(靶向导航组),17例17眼接受微脉冲激光(SML)治疗(SML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wk,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积液(SRF)、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结果:治疗后3、6mo,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靶向导航组CMT在治疗后2wk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ML组在治疗后1mo出现降低(P<0.05),治疗后3、6mo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SRF吸收情况有差异(P<0.05),靶向导航组患者SRF完全吸收率高于SML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SCP、DCP、FAZ较治疗前均无改变(P>0.05)。结论: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激光治疗可迅速改善视网膜形态,缩短cCSC病程以促进视功能恢复,具有显效时间快、费用低、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可成为临床治疗cCSC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