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COS)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ICO时任主席Profs. Naumann、Spivey、Taylor和Wiedemann先后出任本刊总顾问。中华眼科学会原主任委员张士元教授、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任主编,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前任主席、德国国家科学院和国际眼科科学院(AOI)双院士Prof. Peter Wiedemann任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并被Scopus、Embase、JST、UPD、DOAJ、CA、IC和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2024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发布的统计指标,《国际眼科杂志》(IES)核心影响因子由0.728跃升至1.125,在入选的11种眼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二;核心总被引频次为2806,位居首位;综合评价总分为58.2,位居第二。在2165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为333名,位于前15.38%。英文论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本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并致力于打造一种具有国际化特色的高质量中文眼科学术期刊。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位于眼科学Q2区,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3为2.5。本刊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D类项目,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
2024,24(12):1851-186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1
Abstract:
本专家共识旨在深入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视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的规范操作流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能有效帮助医生明确手术适应证、评估患者病情,为设计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有力支持。为了制定本专家共识,在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孙晓东等权威专家帮助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委会和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学专委会组织专家组结合近年国际和国内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对术前影像和视功能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估,专家们经过多轮探讨和参考最新的临床资料,形成了这份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术前检查提供支持,以实现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患者权益的目标。本专家共识主要介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术前检查,包括超广角眼底成像术、荧光素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眼科B型超声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眼眶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眼科电生理检查如视网膜电图、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
2024,24(12):1863-18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2
Abstract:
小胶质细胞起源于卵黄囊中的原始巨噬细胞,它们既是免疫系统的防御者,又是稳态的调节者。它们主要表现为两种极化状态:M1促炎表型极化状态和M2抗炎表型极化状态。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在炎症性疾病、代谢失调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许多眼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也与之相关,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新生血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过程。由于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因此,在AMD的不同阶段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表型有望成为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文章回顾了小胶质细胞极化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作用,概述了其与AMD的相关性,并探讨了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治疗AMD的巨大潜力。
-
2024,24(12):1873-18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3
Abstract:
目的:探讨富组氨酸糖蛋白(HRG)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正常(WT)组 、糖尿病(DM)组视网膜中HRG、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转染HRG小干扰RNA低表达序列,WB验证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中HRG的蛋白表达情况,选择最佳si-HRG#298序列用于后续实验。动物实验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沉默HRG,玻璃体腔注射HRG空载体对照组(AAV2-sh-NC)及HRG基因沉默组(AAV2-sh-HRG#298),WB验证HRG的蛋白表达情况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结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变化情况,WB检测各组HRG及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HE染色发现DM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出现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总厚度也减少(P<0.05); PAS染色观察DM组大鼠视网膜中无细胞毛细血管明显增多(P<0.05); DM组大鼠视网膜中HRG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上调(P<0.05); 高糖诱导的hRMECs中转染HRG后其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 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下调VEGF的蛋白表达(P<0.05)。
结论:HRG促进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
-
2024,24(12):1882-18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4
Abstract:
目的:分析O-连接N-乙酰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饰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的表达变化,探讨O-GlcNAc糖基化修饰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
方法:以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54例56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5例120眼的晶状体前囊膜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年龄相关性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的表达水平,富集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O-GlcNAc糖蛋白并通过质谱方法鉴定两组样本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差异蛋白的表达。
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P<0.01),且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O-GlcNAc蛋白表达水平也升高(P<0.01)。我们采用质谱法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中O-GlcNAc蛋白进行差异分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发现5种表达上调的O-GlcNAc蛋白(FABP5、KRT16、PGK1、CTSD、S100A7),18种表达下调的O-GlcNAc蛋白(CRYβB1等),同时我们还鉴定出3个新的O-GlcNAc糖基化修饰位点:蛋白质PTPRQ的T1730和S1738位的O-GlcNAc糖基化和蛋白质ATP5MC2的T61位的O-GlcNAc糖基化。
结论:O-GlcNAc糖基化修饰可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和发展。质谱鉴定出的O-GlcNAc差异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高华,祝磊,徐建江,陶黎明,董燕玲,陈陆霞,晋秀明,李贵刚,吴护平,赵平,陈蔚,李小羿,史伟云
2024,24(12):1888-18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5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期临床研究。选取2022-03-15/11-14全国12家三甲医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按照1:1:1比例将患者178例178眼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给予ZKY001模拟滴眼液治疗)60例60眼,0.002% 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0.004% ZKY001滴眼液组59例59眼。各组患者接受研究药物每次1滴,每天4次,使用4 d。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完全愈合时间,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人数,眼部不适(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在不同的随访点三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首次愈合人数百分比均无差异(均P>0.05)。但从数值上看,0.002% ZKY001组(67.87±21.688 h)、0.004% ZKY001组(61.48 ±22.091 h)角膜上皮缺损首次愈合时间较安慰剂组短(68.85±20.851 h)。在 D1上午,0.004% ZKY001滴眼液组的角膜缺损面积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与安慰剂组的数值差值达到最大,且在后续的随访点保持着数值差值的优势。试验组在不同随访点的角膜上皮缺损区首次愈合人数较安慰剂组多。眼部不适改善方面:试验组较安慰剂组的VAS评分总分值降低多,以异物感评分、疼痛感评分降低为主,在D3时0.004% ZKY001滴眼液组对异物感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17)。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9.0%),且三组间相似。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使用ZKY001滴眼液可改善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改善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不适症状且安全性良好。
-
2024,24(12):1895-189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6
Abstract:
目的:探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方法:选取2021-01/2023-12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未出现黄斑水肿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按照黄斑水肿分级不同分为黄斑水肿Ⅰ级39例、黄斑水肿Ⅱ级18例,黄斑水肿Ⅲ级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房水中ANGPTL4、HIF-1α和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黄斑中心凹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与炎症因子、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对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预测效能。
结果:研究组房水中ANGPTL4、HIF-1α、VEGF、IL-8、MCP-1水平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随着黄斑水肿严重程度的增加,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房水中ANGPTL4、HIF-1α水平分别与VEGF、IL-8、MCP-1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呈正相关(均P<0.05)。ANGPTL4、HIF-1α、VEGF、MCP-1是影响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危险因素(均P<0.05)。房水中ANGPTL4、HIF-1α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的AUC分别为0.883、0.844、0.945,二者联合预测明显高于ANGPTL4、HIF-1α水平单独预测。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ANGPTL4和HIF-1α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可有效预测术后发生黄斑水肿,临床治疗可通过干扰二者水平,降低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的概率。
-
2024,24(12):1900-190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7
Abstract: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的造模特点及验证指标,分析现在动物实验造模的不足之处,为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通过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检索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实验相关的文献,归纳实验动物种类、等级、性别、年龄、造模方法、造模周期、验证指标、其他指标,并进行总结与分析。
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275篇文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以SD大鼠、Wistar大鼠为主; 实验动物性别以雄性为主,动物品种多为SPF级; 使用的动物年龄大部分在6-8周龄; 造模以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为基础者,主要以STZ作为诱导型模型; 而2型糖尿病模型以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为主。成模标准主要通过检测视网膜形态结构、视网膜血管情况、视网膜功能及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 另外,通过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异常增生情况、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等方面,以及房水、玻璃体、血清中血管异常增生情况和炎症因子水平以评估模型。
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虽已成为热点,但现有综述不全面,此次通过文献整理对动物模型的要素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其特点及局限性,为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学的参考,以期为后续中医药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打下稳固基础。
-
2024,24(12):1908-19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8
Abstract:
Sirtuin(SIRT)家族的成员是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Ⅲ),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Sirtuins可以NAD+依赖的方式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脱乙酰化。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随着Sirt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在D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Sirt1对DC不同发病机制的影响对sirt1在D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024,24(12):1912-19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09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以光感受器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致盲疾病。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是细胞的防御调节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通路进行自我调节以恢复内质网功能的稳定。视紫红质突变是RP的常见病因,内质网内视紫红质错误折叠和滞留,内质网应激诱发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均可导致RP的发生和发展。文章论述了内质网应激与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内质网应激抑制剂、中药和化学药物调控内质网应激在RP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内质网应激在RP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为RP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2024,24(12):1917-192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0
Abstract:
一氧化氮(NO)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由内皮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人体多器官组织中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同时也是介导生物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的关键气体信号分子。NO与NOS具有调节人体血管张力,舒张平滑肌,参与炎症反应,传递神经递质等多方面作用,已在一定范围内用于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眼科疾病发生多呈上升态势,不同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大多数疾病治疗方式有限。研究发现,在眼球多部位组织中均可检测到NO与NOS的存在,两者参与眼表及眼底多种疾病的发生及转归过程。文章将NO、NOS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析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作用,为眼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2024,24(12):1922-19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1
Abstract: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白内障手术已从复明手术逐渐转变为屈光手术。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小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视觉效果。Toric IOL的矫正效果受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术前生物测量的准确性,个体化选择合适的Toric IOL计算公式,植入轴位的精确度,手术切口的设计以及Toric IOL的旋转稳定性等。文章将对影响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因素做一综述。
-
2024,24(12):1927-19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2
Abstract:
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有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眼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而术中一过性眼压波动因手术方式、设备、技术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尽管在大多数患者术后的短期随访中并未发现视功能障碍,但术中一过性高眼压是否存在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角膜屈光术后眼后段并发症的评估至关重要。文章将探讨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的特点以及对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于当前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2024,24(12):1932-19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3
Abstract:
剪接因子(SFs)是一种蛋白质,是剪接体的动态复合体的一部分。剪接体就像“剪刀”一样,能够精确地加工真核生物中前mRNA(pre-mRNA),形成多种mRNA序列,该过程对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表达十分重要。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是在生物组织中广泛表达的一种SFs,PRPF31突变会特异性地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称为PRPF31-RP。目前PRPF31-R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文章从PRPF31突变或缺失导致组织和生物学过程受损的角度对PRPF31在adRP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该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RPF31-RP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2024,24(12):1939-19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4
Abstract:
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高度近视和玻璃体异常,病情进展可造成巨大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导致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遗传性原因。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治疗指南,患者通常需经过多次手术修复,其手术复位率低、复发率高,提示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目前的预防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视网膜冷冻术,但预防治疗的绝对获益缺乏充足的证据。文章对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重要参考。
-
2024,24(12):1945-19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5
Abstract:
文章旨在全面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XT)的双眼视功能检查进展及其与屈光不正的关系。IXT作为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不仅影响患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健康,还可能随年龄增长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文章概述了IXT的定义、患病率和临床表现; 介绍了IXT的检查方法,包括斜视度检查、眼位控制力评估以及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变化。文章还探讨了IXT患者立体视的改变和其他相关检查,为IXT的全面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文章深入分析了IXT与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屈光参差和远视的相互关系,指出屈光矫正对改善双眼视功能和促进立体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文章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IXT的诊断和治疗。
-
2024,24(12):1950-19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6
Abstract:
眼部带状疱疹(HZO)为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复制后,累及三叉神经眼支所致,通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眼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可以表现为角结膜炎、葡萄膜炎,而且可以表现为视网膜坏死、视神经病变,极少数还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部分病例没有典型的皮肤损害,极易造成漏诊、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文献中眼部带状疱疹病例的临床特点,全面再认识眼部带状疱疹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病,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视力损害,也为眼部带状疱疹的精准诊疗提供更多的循证证据。
-
李帅,高洋,马丽梅,李瑞,秦艺璇,孙彩红,韩雨,张金金,庄文娟
2024,24(12):1954-195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7
Abstract: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行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光密度的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4/2022-04在宁夏眼科医院确诊为进展期圆锥角膜并行角膜交联术的患者32例43眼。Pentacam分析系统将角膜分为前层(前120 μm)、中层及后层(后60 μm),并依据直径划分为直径0-2、2-6、6-10、10-12 mm及全直径范围五个区域,测量不同范围的角膜光密度。比较术前,术后1、3、6 mo角膜光密度的变化。
结果:纳入患者术前和术后6 mo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角膜内皮细胞比较无差异(P=0.477)。在角膜前层、中层、全层的直径0-2、2-6、6-10 mm及全直径范围内,角膜光密度术后1 mo时到达峰值,术后3 mo与6 mo有所下降,但仍比术前高。角膜光密度在前层及全层范围内与Kmax正相关(r=0.164,P=0.016; r=0.152,P=0.023)。
结论:角膜光密度在角膜交联术后1 mo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逐步下降,术后6 mo趋于稳定。
-
2024,24(12):1959-19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8
Abstract:
目的:对比研究经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正常角膜厚度近视和薄角膜厚度近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23-06/2024-0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眼科行LASEK手术的患者55例103眼。根据中央角膜厚度不同分为薄角膜厚度(460-499 μm)近视组27例50眼,正常角膜厚度(500-550 μm)近视组28例53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wk,1、2、3、4 mo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剩余角膜厚度、眼压(IOP)、角膜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情况,计算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对两组所测得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构成比、年龄、SE、裸眼视力、BCVA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VA组间和交互作用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时间比较有差异(P<0.001),术后UCVA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术后4 mo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E交互作用相比无差异(P>0.05),组间和时间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SE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薄角膜厚度近视组术后早期有轻度近视漂移。两组患者手术前后ΔIOP组间、时间和交互作用相比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和角膜发生haze情况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剩余角膜厚度与术前角膜厚度、术前SE、术后4 mo SE、术后4 mo IOP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LASEK治疗薄角膜厚度近视与治疗正常角膜厚度近视一样的安全有效。
-
2024,24(12):1964-196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19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01/10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的蠕形螨睑缘炎患者146例292眼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45岁的A组(64例128眼)和年龄>45岁的B组(82例164眼)。分析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 mo的双眼螨虫总计数、泪液分泌量、症状和体征评分及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A组螨虫计数7(6,8)只,少于B组8(7,9.25)只(P<0.05)。A组眼干评分6(6,7)分,低于B组11(10,12)分(P<0.001)。A组眼表刺激症状评分10(9,11)分,高于B组6(6,7)分(P<0.001)。治疗1 mo后,两组患者螨虫计数下降,症状与体征评分均降低,坚持治疗3 mo各临床指标仍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B组患者在治疗持续至3 mo时,螨虫计数仍有减少\〖-1(-3,0)只\〗。
结论:年龄大于45岁的年长患者螨虫数量高于45岁以下患者,眼干严重,但眼表刺激症状较轻。茶树油湿巾联合深度睑板腺按摩治疗蠕形螨睑缘炎能有效减少不同年龄患者的螨虫数量,但泪液分泌量治疗后无明显变化,较长的治疗周期可获得持续的临床获益。
-
2024,24(12):1970-197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0
Abstract: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2/2023-03在本院收治的干眼患者183例183眼,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的181例181眼作为对照组(均选取左眼入组)。检测两组参与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检测对干眼检测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 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均与BUT及泪液分泌试验Ⅰ(SⅠt)负相关,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正相关(均P<0.05); 干眼组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和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呈现正相关(均P<0.001)。ROC曲线下面积显示,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IL-17联合检测诊断的AUC显著大于结膜上皮细胞中HIF-1α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5.574,P<0.001),结膜上皮细胞中IL-17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4.351,P<0.001),泪液中HIF-1α、IL-17联合检测诊断的AUC显著大于HIF-1α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3.583,P<0.001),IL-17单独检测诊断的AUC(Z=4.303,P<0.001)。
结论:干眼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及泪液中HIF-1α、IL-17表达水平升高,联合检测HIF-1α、IL-17表达水平对干眼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2024,24(12):1975-198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1
Abstract:
目的:研究Dem、轴率比与3-14岁儿童屈光状态的关系,比较Dem、轴率比预测近视的效率,探寻定量预测儿童屈光状态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1-03/2022-12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的3-14岁儿童共519例519眼(均取右眼数据)。于睫状肌麻痹验光前采集眼球生物测量数据,记录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值)、Dem、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SER)等,SER≤-0.50 D判断为近视。
结果: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r=0.88,P<0.01),与AL/CR比值呈负相关(r=-0.87,P<0.01)。Dem、AL/CR截点分别为20.40 D、3.02,当Dem≤20.40 D或AL/CR≥3.02时可判断为近视。Dem每减小1 D,SER减小0.57 D,AL/CR每增加0.06,SER减小1.00 D。ROC曲线下面积(AUC)Dem(0.958)>AL/CR(0.940)。
结论:3-14岁儿童SER与Dem呈正相关,与AL/CR呈负相关,预判近视的效率Dem优于AL/CR。眼球生物测量仪可直接提供Dem,且Dem与SER量效关系更便于计算,用于预测儿童SER更为便捷。
-
2024,24(12):1982-198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2
Abstract:
目的:比较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对近视儿童瞳孔直径和眼压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03/2022-02于濮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232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0.01%阿托品滴眼液组81例,0.05%阿托品滴眼液组77例和对照组74例使用安慰剂滴眼液(等渗赋形剂)。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6、12 mo测量三组患者的瞳孔直径和眼压。
结果:最终181例181眼(均取右眼数据纳入研究)完成1 a随访,失访率为22.0%(51/232),其中0.01%阿托品滴眼液组62例62眼,0.05%阿托品滴眼液组54例54眼,对照组65例65眼。三组患者基线瞳孔直径和眼压比较无差异(均P<0.05)。用药12 mo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0.05%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瞳孔直径变化量分别为0.79±0.70、1.29±0.66和0.06±0.74 mm(P<0.001),0.05%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用药12 mo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0.05%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变化分别为-0.70±1.94、-0.22±1.79和0.25±2.03 mmHg(P<0.05),0.05%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压变化与0.01%阿托品滴眼液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0.01%阿托品滴眼液组的眼压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近视屈光度越小、基线瞳孔直径越小,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后瞳孔直径变化越明显(β=0.230,95%CI:0.005-0.455,SE=0.114,t=2.025,P=0.045; β=-0.562,95%CI:-0.729--0.396,SE=0.084,t=6.697,P<0.001)。基线眼压越小,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后眼压变化越明显(β=-0.285,95%CI:-0.439--0.131,SE=0.078,t=3.662,P<0.001)。
结论:使用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后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增大,且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的瞳孔直径变化显著高于0.01%阿托品滴眼液,未发现0.01%和0.05%阿托品滴眼液的应用与眼压升高存在风险关系。
-
2024,24(12):1987-199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3
Abstract:
目的:分析对比双眼视觉训练与视感知觉训练、悬浮式视力训练器在斜视术后康复的疗效。
方法:纳入2022-07/2023-09临床收治接受手术治疗斜视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数字抽签分组为A组、B组、C组各32例,术后分别采用双眼视觉训练、视感知觉训练、悬浮式视力训练器,比较组间疗效。
结果:三组患儿通过3种不同训练方法,观察训练前和训练3 mo同时视功能、融合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水平、垂直)、CIXTQ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训练3 mo后,三组间同时视功能恢复有差异,其中B组恢复最好(均P<0.05); A组与B组融合视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但A组、B组与C组融合功能比较有差异(均P<0.05); 三组间立体视恢复率比较无差异(P>0.05),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及垂直偏移改善B组优于A组与C组(均P<0.05)。
结论:视感知觉训练在斜视患儿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立体视功能、知觉眼位及生活质量维度康复训练价值更高。
-
2024,24(12):1992-199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4
Abstract:
目的:了解西安市中小学生视力和戴镜情况,为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西安市16个区县对119所中小学校38 226名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和戴镜情况调查,对裸眼视力、屈光度、戴镜率、足矫率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西安市中小学近视率为61.53%,随着学段增加而递增(χ2趋势=5332.203,P<0.01),其中轻度近视率占比随着学段的升高而降低,中度、高度占比随着学段的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671.562,P<0.01)。近视学生戴镜率为51.69%,戴镜率随着学段的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486.941,P<0.01),女生戴镜率高于男生(χ2=23.659,P<0.01),城区戴镜率高于郊县(χ2=102.241,P<0.01)。戴镜学生足矫率为67.08%,城区戴镜学生足矫率高于郊县(χ2=4.980,P<0.05)。近视学生过去1 a内视力检查频次≥2次的占63.66%,职业高中学生视力检查频次≥2次占58.06%。近视学生居住在郊县与戴镜率呈负相关,学段升高、每年视力检查频次增多与近视学生戴镜率呈正相关(均P<0.01)。
结论:西安市学生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学生戴镜率、足矫率、视力检查频次低,需要重点关注郊县、小学、职业高中学生视力矫正情况。
-
2024,24(12):1997-20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5
Abstract: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5/2023-09在我院进行巩膜隧道法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6例3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26 mo。观察患者术后IOL位置、视力、验光、眼压及并发症情况,评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 )结果。
结果:所有术眼在术后3 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比较术前,术后1、3 mo的眼表状态数据,BUT及FL评分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裂隙灯检查IOL位正,未发生线结暴露情况。
结论: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
2024,24(12):2002-200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6
Abstract:
目的:探讨影响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中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3-12/2024-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白内障的患者62例62眼,患者于术后5 min内使用数字评定量表进行术中疼痛评估,手术过程中承受的最大疼痛值作为结局指标。根据疼痛值将患者分为疼痛组25例及无痛组37例,疼痛组分为1-3分为轻度疼痛16例,4-6分为中度疼痛7例,7-10分为重度疼痛2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中疼痛的危险因素。
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睡眠时长及术眼手术次数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中感知疼痛的因素(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睡眠时长与白内障术中感知疼痛呈负相关(rs=-0.386,P=0.002),术眼手术次数与疼痛呈正相关(rs=0.421,P<0.00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每增加1 h,白内障术中感知疼痛增加1个等级的概率减少37.60%(OR=0.376,P=0.014),而术眼手术次数对术中疼痛程度无影响(P=0.083)。ROC曲线显示,睡眠时长与术眼手术次数联合预测白内障术中疼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73%。
结论:超声乳化术中疼痛与术前睡眠时长呈负相关,与术眼手术次数呈正相关。
-
2024,24(12):2007-201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7
Abstract: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22-06/2023-06我院诊治的伴有MGD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100例100眼,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眼采取IPL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 对照组50眼采取睑板腺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wk,1、3 mo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眼表染色(OSS)评分和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 wk,1、3 mo BUT、SⅠt均高于治疗前,睑板腺分泌物、OSS评分、OS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 观察组治疗后1 wk,1、3 mo BUT、SⅠt较对照组更高(均P<0.05),睑板腺分泌物、OSS评分、OSDI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均P<0.05);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6.0%高于对照组68.0%(P<0.05)。
结论:IPL联合睑板腺按摩用于伴有MGD的白内障术后干眼患者治疗,可促进BUT延长,增加泪液分泌量,并降低OSS、OSDI评分,治疗有效率高。
-
2024,24(12):2012-201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8
Abstract:
目的:分析联合筋膜鞘(CFS)悬吊与提上睑肌(LM)缩短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本院2018-06/2022-06治疗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0例84眼,依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CFS悬吊+LM缩短术组40例41眼采用CFS悬吊与LM缩短术; 额肌组40例43眼采用额肌肌瓣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产生以及患者满意率的情况。
结果:术后12 mo,CFS悬吊+LM缩短术组和额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和91%(P>0.05)。并发症发生率额肌组为26%(11/43),CFS悬吊+LM缩短术组为7%(3/41)(P=0.024)。额肌组患者满意率为80%(32/40),CFS悬吊+LM缩短术组为98%(39/40)(P=0.029)。
结论:采用CFS+LM术可有效地矫正重度上睑下垂,并发症较少,外观更贴近自然。
-
2024,24(12):2016-20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12.29
Abstract: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耐药性、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眼科2009-01/2023-06收治的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7例37眼。分析不同类型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菌、耐药性、早期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或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治疗效果。
结果:纳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7眼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4眼,玻璃体切除术后4眼,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2眼,抗青光眼术后2眼,角膜移植术后2眼,前房穿刺术后2眼,玻璃体腔注药术后1眼。眼内液标本送检37例(玻璃体+房水14例,单纯玻璃体20例,单纯房水3例),检出致病菌2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7株(1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2株,真菌1株(镰刀菌)。37眼中行单纯玻璃体腔注药 7眼、玻璃体腔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11眼、单纯玻璃体切除19眼。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0.05者15眼,0.06-0.3者15眼,0.4-1.0者7眼,与治疗前(无光感-手动者31眼,数指-0.05者3眼,0.06-0.3者3眼)有差异(P<0.001)。
结论:对于眼内感染相对较轻、初诊视力相对较好的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仍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可以有效控制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进展,减少手术次数,显著提高视力。
2024年第24卷第12期
专家共识
Articles in English
实验论著
实验研究
临床论著
文献计量学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调查研究
临床报告
-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结果:80眼经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62例为黄斑前膜,18例为非黄斑前膜,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例,非黄斑前膜的13例,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度为91.52%、特异性为61.90%,漏诊率为8.47%,误诊率为38.09%,正确率为83.75%;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P<0.05),诊断敏感度与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
肠道菌群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Abstract:
葡萄膜炎(Uveitis)是一种涉及眼部多个结构的致盲性炎性疾病,严重时威胁患者的视力和心理。目前,针对葡萄膜炎的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其存在副作用较多、易复发且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眼轴在葡萄膜炎的发展中起作用,其相关代谢物也对该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影响,调节肠道菌群或相关代谢物可能成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途径。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各种类型葡萄膜炎相关疾病的联系和菌群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针对葡萄膜炎特异菌群及相关基因标志物的新疗法的发展,促进精准医疗的实现。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眼表菌群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分析
Abstract:
背景 近年来眼表菌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在该领域起步稍晚,发展相对落后,通过学习国际上学者关于眼表菌群的研究,对推动我国眼表菌群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眼表菌群相关文献,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对纳入的文献从发文量趋势、作者、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运用Cite Space软件完成机构/国家合作、文献被引、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884篇文献,2003至2023年间眼表菌群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9至2023年增长最为迅速。发文量排名前3的地区/国家分别是美国(1039篇)、中国(570篇)、印度(302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分别是Willcox, Mark(48篇)、Sharma, Savitri(33篇)、Fleiszig, Suzanne M.J(27篇);发文量排名前3的机构均来自美国,分别是加州大学(109篇)、L. V. Prasad眼科研究所(79篇)、哈佛大学(73篇)。文献被引网络图谱包括801个节点,1508条连线,被引频次居首位的文献为“Temporal Stabilit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出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依次是“keratitis(角膜炎)”、“bacterial flora(细菌群落)”、“identification(鉴定)”、“inflammation(炎症)”、“endophthalmitis(眼内炎)”。关键词聚类分析后共得到8个聚类,具体体现在眼部相关疾病、眼表菌群与眼表结构以及眼表菌群的检测手段3个方面。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是“ciprofloxacin(环丙沙星)”;最近几年突现并持续至今的关键词有“diversity (多样性)”、“gut microbiome(肠道菌群)”、“ocular surface microbiome(眼表菌群)”。结论 目前国际上对眼表菌群的研究正逐渐呈上升趋势,其研究热点集中在菌群多样性,核心菌群组成及疾病影响等方面。未来应着眼于明确眼表菌群的功能代谢,深入研究眼表菌群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痛风为一种系统性炎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痛风的发病机制包括尿酸盐结晶沉积继发炎症及氧化应激。而炎症及氧化应激正是多种眼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提示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包括尿酸盐结晶直接沉积在眼部结构、干眼症、角膜内皮损伤、巩膜炎和葡萄膜炎、青光眼、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另外由于尿酸自身的抗氧化活性,尿酸水平还被认为与多种视神经病变如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等有关。尽管尿酸水平和眼部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报道,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全面的了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和眼部疾病的关系,本文将从发病机制、发病特点等逐一展开,以期提高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认识,并为将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近视防控手段对脉络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近视人群呈现高发、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许多研究发现近视防控手段如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光照、后巩膜加固术、中医相关方法等均与脉络膜的厚度、血流及相关分子生物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角膜塑形镜和低浓度阿托品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脉络膜血流调控作用;配戴多点离焦防控镜具有脉络膜增厚效应;光照和哺光仪的近视防控效果在脉络膜厚度和血流上的作用也有体现;中医方法的近视防控效果体现在脉络膜微结构的改变上,但有关各种防控手段对脉络膜的远期影响仍需大样本量研究探索。本文对脉络膜与近视防控手段的关联进行综述,以说明防控手段在脉络膜层面防控近视的原理,以期对临床发现新的防控手段提供新的思路。
-
特发性黄斑前膜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Abstract: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区视网膜疾病。发病初期症状常以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的发展,严重者可导致视物变形、明显视力下降。.IERM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异常PVD、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RAS)激活以及Müller细胞的胶质-间质转化 (G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GMT)在IERM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IERM 病理学研究中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透明细胞、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是组成IERM的主要细胞,并且IERM的细胞外基质则是以细胞外胶原纤维为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结合近几年针对IERM形成的病因、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对IERM形成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其预防及治疗方面提供方向。
-
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
Abstract:
目的:探讨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本院经眼底检查拟诊白内障和玻璃体混浊的患者44例80眼,分别通过OCT与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眼进行检查,比较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对黄斑前膜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的差异。结果:80眼经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62例为黄斑前膜,18例为非黄斑前膜,经OCT确诊确实为黄斑前膜的54例,非黄斑前膜的13例,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与OCT诊断一致性较高(Kappa=0.892,P<0.05);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黄斑前膜敏感度为91.52%、特异性为61.90%,漏诊率为8.47%,误诊率为38.09%,正确率为83.75%;与OCT检测相比,18 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准确率、阴性预测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升高(P<0.05),诊断敏感度与漏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MHz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黄斑前膜病变具有一定鉴定价值,与OCT检验具有一致性。
-
多区正向离焦镜片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人群基数逐年庞大,并逐渐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人群眼轴变长,可继发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变化,提高相关眼病的发生概率,甚至致盲。近视一旦出现,就不能逆转,只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才能进一步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减少出现眼部并发症的概率。目前,离焦理论是近视防控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阐述了离焦相关原理,总结了多区正向离焦镜片(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 DIMS) 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DIMS相较于当前已有的近视防控手段的优点与不足,探讨了以DIMS为代表的离焦镜片的应用前景及方向,以期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
新型功能化上转换纳米材料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成像的研究
Abstract:
目的:通过改进的方法制备出新型功能化上转化纳米材料UCNPs-PEG-Tf,观察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的特异性成像现象。 方法:制备出NaYF4:Yb/Er(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再等离子体处理将之表面羧基化;分别接载氨基聚乙二醇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制备出UCNPs-PEG-Tf。对其进行相应表征。检测其生物相容性。通过荧光分光光度仪和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对OCM-1的特异性荧光现象。 结果:相应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UCNPs 和UCNPs-PEG,以及进一步接载Tf后形成的UCNPs-PEG-Tf。复合物UCNPs-PEG-Tf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并且能发出显著的绿色荧光。同样条件下,荧光强度检测结果和倒置荧光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均证明其在细胞OCM-1成像方面的显著特异性。 结论:我们合成了新型的功能化的UCNPs-PEG-Tf纳米复合物,该复合物生物相容性好且可以对细胞OCM-1特异性成像。 关键词:上转换纳米颗粒;等离子体;脉络膜黑色素瘤;转铁蛋白;特异性成像
-
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杨珺铭, 罗艳婷, 罗雅琪, 吴瞬亮, 彭梓轩, 何宏, 钟兴武
Abstract: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高发的致盲性疾病,当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通常受到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反应的显著影响。在疾病进程中,先天性免疫反应首先被激活,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中性粒细胞在清除病原体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其过度或异常激活可能引发组织损伤,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探究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机制,对于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综述中性粒细胞的主要杀菌机制,包括吞噬作用、脱颗粒、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并探讨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效应及潜在机制。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机制探究,有利于施行的精准干预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
SMILE与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对比研究
Abstract: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 与飞秒激光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术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特点。 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在乌鲁木齐爱尔眼科医院接受SMILE或FS-LASIK的患者187人。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和FS-LASIK组,两组分别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分为中低度组(≤-6.00D)和高度组(-6.25~-9.00D)。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月、3月、6月测量患者的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1.比较术后6月时角膜中央区、旁中央区、中周区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CET),SMILE的特点为中央区增厚最明显,旁中央区其次,中周区上皮最少;FS-LASIK的特点为旁中央区增厚最明显,中央区其次,中周区最少。2.术后3月、6月时,角膜7mm范围内SMILE和FS-LASIK均为高度组ΔCET大于中低度组。结论 SMILE和FS-LASIK术后6个月内上皮增厚程度随时间变化有相似的趋势和不同的特点,二者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量均与术前屈光度正相关。
-
血清LRG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血清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眼科收治的110例NVG患者为NVG组(Ⅱ级23例、Ⅲ级44例、Ⅳ级43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白内障患者90例为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LRG1、FGF-21水平与Teich分级、VEGF、PEDF、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VG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随着Teich分级的增加,NVG患者血清LRG1、FGF-21、VEGF、PEDF、TNF-α水平依次显著升高(P<0.05)。NVG患者血清中LRG1、FGF-21水平与VEGF、PEDF、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NVG患者血清LRG1、FGF-21水平显著升高,与VEGF、PEDF及TNF-α水平正相关,可能与VEGF、PEDF、TNF-α协同作用,共同诱导NVG发生发展。
-
蛋白质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干眼的蛋白标志物
杨延婷, 师雅君, 杨光, 纪海洋, 刘婕, 洪珏, 张丹, 马晓芃
Abstract: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干眼(DE)发病机制相关的差异蛋白质,以期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方法:通过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发表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检测干眼临床样本中蛋白质表达的文章,挑选出差异蛋白,并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枢纽基因筛选和模块分析,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21篇文献,确定7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频率最高的的差异蛋白为SA1008、LCN1、LYZ、SCGB2A1、PRR4、TF和S100A9。前10个枢纽基因为ALB、TNF、IL6、IL1B、IL8、MMP9、SERPINA1、IL10、C3和LTF。模块分析推测种子基因为MMP9和PRR4。KEGG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IL17信号通路(61.9%)。 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DE的潜在分子靶点和途径,并证实了DE的发病机制与炎症之间的关联。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证实这些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
全飞秒激光手术与半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优势性:基于倾向性匹配的对照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全飞秒激光手术与半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近视散光的优势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100例(200眼)接受全飞秒激光手术与半飞秒激光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全飞秒组(50例,100眼)与半飞秒组(50例,100眼)。将以上患者基线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平衡混杂因素,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形态参数[角膜非球面Q值、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角膜全层厚度、角膜曲率]、主观视觉质量评分、眼表指标[泪液分泌功能(schirmer)、泪膜破裂时间(BU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术后1 d、1个月及6个月UCVA、BCVA、角膜非球面Q值、SRI、角膜全层厚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飞秒组术后1个月、6个月主观视觉质量评分低于半飞秒组(P<0.05);全飞秒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半飞秒组(P<0.05);全飞秒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半飞秒组(P<0.05)。结论 全飞秒激光手术与半飞秒激光手术治疗近视散光患者,均能改善角膜形态,恢复患者视力,但前者能改善眼表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陕西省西安市市区及郊县6-12岁儿童散光特点及矫正情况分析
Abstract:
目的:分析儿童散光患病率、散光程度和类型分布以及矫正情况,为防治儿童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陕西省西安市及蓝田县的29,153名6-12岁的儿童,测量视力及非睫状肌麻痹下屈光度,将右眼柱镜度绝对值≥0.5D定义为散光,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地区时散光程度及分类构成比的差异以及屈光矫正情况。 结果:随着年龄增大,散光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1岁时散光患病率最高(62.88%),男生散光患病率(57.10%)大于女生(54.86%),市级地区散光患病率(58.29%)大于县级(51.75%)。散光程度以低度散光为主(56.02%),低、中度散光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高度散光儿童中以11岁儿童最多(9.68%)。散光类型以复合近视型散光(59.28%)及混合型(25.16%)较多,随着年龄增加,复合近视型散光增加,而单纯近视型、单纯远视型和复合远视型散光均呈下降趋势,混合型散光6-7岁时占比增加,7-12岁占比逐渐下降。散光轴向类型以顺规散光最多(81.06%),且随年龄增加,顺规散光占比逐渐增加,11岁时达到最高峰(85.74%),逆规散光呈下降趋势,斜轴散光则变化趋势不显著。不同性别及地区的各类型散光及散光轴向分布不同。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散光程度、散光类型及散光轴向类型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为P < 0.05)。此外,散光儿童总体戴镜矫正率仅为40.18%。 结论:陕西省6-12岁儿童散光总体患病率为56.02%,男生散光患病率大于女生,市级地区患病率大于县级地区,年龄、性别、地区均是散光的影响因素,而进行了屈光矫正的人数却不超过一半,需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
OCTA在糖尿病黄斑缺血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黄斑缺血(DMI)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疾病进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生理过程复杂,涉及血管结构改变、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检查方法往往难以精准捕捉DMI的细微变化。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的出现,为DMI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OCTA技术不仅具有无创、安全、成像迅速的优点,而且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视网膜血管图像,为DMI的定性和定量描述提供了可能。OCTA技术能够直观地展示黄斑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变化,还能够揭示DMI患者视网膜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丛的病变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DMI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综述OCTA在黄斑缺血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更深入了解DMI。
-
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沙咏怡, 赵怡, 涂少华, 孔雪晴, 夷成龙, 陶霓霞, 项敏泓
Abstract:
目的:观察中药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对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CCH)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 方法:收集56例56眼 Ⅱ~Ⅲ 级肝肾阴虚型CC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26例26眼和对照组(单纯人工泪液) 30例30眼,疗程一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国际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球结膜充血指数。采集治疗前后CCH患者的泪液,通过流式免疫荧光发光法对患者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行SPSS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CH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OSDI、BUT、球结膜充血指数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TMH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T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治疗组CCH患者在治疗1月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A、IL-17F、IL-6、IL-22、TNF-α、IFN-γ、IL-1β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对照组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杞精明目汤联合人工泪液治疗可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结膜松弛症患者眼表微环境,提高泪膜稳定性,抑制眼表炎症,可能与其降低泪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相关。
-
非特异性眼眶炎症诊疗规范指南(2024)
Abstract:
非特异性眼眶炎症(NSOI)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眼眶炎症性改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眼部疼痛、眼球突出、眶周充血、水肿、复视和视觉障碍等。NSOI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没有具体的诊断标准或治疗指南,需要排除所有特异性炎性反应病因(包括感染性、血管性、肿瘤性、肉芽肿性及IgG4相关性眼病等)及其他症状类似的系统性疾病后方可确诊,也可通过眼眶活检标本中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确诊,因此被认为是眼眶活检中最常见的诊断。NSOI不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使其诊断和治疗均面临巨大挑战。本指南对NSOI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其诊断效能,更快、更好地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
糖尿病患者眼表菌群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眼表菌群(Ocular surface microbiota, OSM)是定植于眼表的微生物群落,以细菌为主,对于维持眼部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眼表菌群的组成发生变化,这与干眼症、角膜神经病变和感染性眼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我们对糖尿病与眼表菌群相互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入。研究表明,眼表菌群失调在糖尿病相关眼表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糖尿病患者眼表菌群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以期为糖尿病相关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
-
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研究
Abstract:
目的 分析环孢素联合泪点栓塞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经眼科与风湿免疫科多学科会诊后确诊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干眼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三组,各组20例(40眼)。在给与常规基础治疗外,A组为对照组,不联合其他治疗。B组加用0.05%环孢素滴眼液,C组给予双眼上下泪点行泪点栓塞联合0.05%环孢素滴眼液。对比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w、8w、12w行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 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和泪液分泌量,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泪液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OSDI、结膜充血评分和 FL评分均降低,于治疗后12w达到最低值,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w、8w和12w时,C组OSDI均低于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BUT、TMH和泪液分泌量均升高,于治疗后12w达到峰值(P<0.05)。治疗后4w、8w和12w时,C组BUT、TMH和泪液分泌量均高于A组、B组, 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w,三组IL-6、TNF-α和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C组低于A组和B组,B组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环孢素和泪点栓塞治疗可改善中重度干眼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泪膜和角膜功能,增加泪液分泌量,降低泪液炎症因子水平,安全有效,利于基层医院开展。
-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辅助亚阈值微脉冲黄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效果观察
Abstract:
目的 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IVR)辅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98眼)DME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9例(49眼)DME患者采用亚阈值微脉冲(STMP)黄激光治疗,研究组49例(49眼)DME患者采用IVR辅助STMP黄激光治疗。比较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渗漏面积、黄斑中心凹旁厚度(PMT)、黄斑中心厚度(FMT)、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BCVA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VEGF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OS、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无一例发生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IVR辅助治疗DME,可提高患者视力,减小RNV渗漏面积、PMT、FMT、CRT、FAZ,调节血清NOS、VEGF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
IGF-1对HSF细胞分泌近视相关因子的影响及机制探索
Abstract:
目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已被证明是与近视相关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主要探讨IGF-1对人巩膜成纤维细胞(HSF)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分别使用IGF-1和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培养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药物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采用细胞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活性。为明确IGF-1对HSF细胞的影响以及PI3K/AKT通路在其中的调控作用,将细胞分为对照组、IGF-1(80 μg/L)组、IGF-1+LY294002(80 μg/L+5 mmol/L)组、LY294002(5 mmol/L)组,培养24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GF-β2、MMP-2、HIF-1α、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TGF-β2、MMP-2、HIF-1α的荧光表达。 结果 (1)CCK-8结果显示,不同浓度IGF-1培养的细胞活力以80 μg/L IGF-1组最高(均P<0.05),且在不同培养时间下,以24 h时80 μg/L IGF-1组细胞活力最高,因此因此确定后续实验中IGF-1的浓度为80μg/L,作用时间为24h。不同浓度LY294002培养的细胞活力从6 h起逐渐降低(均P<0.05),根据IC50值确定后续实验中LY294002浓度为5mmol/L,作用时间为24h。(2)细胞划痕结果显示,与0 μg/L IGF-1组相比,40 μg/L、80 μg/L IGF-1组细胞迁移率均升高(均P<0.05)。与0 μg/L LY294002组相比,2.5 mmol/L、5 mmol/L LY294002组细胞迁移率均降低(均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GF-1组细胞TGF-β2、MMP-2、HIF-1α、PI3K、AKT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LY294002组的蛋白表达量均下降(均P<0.05);与IGF-1组比较,IGF-1+LY294002组的TGF-β2、MMP-2、HIF-1α、PI3K、AKT蛋白表达量表达均下降(均P<0.05)。(4)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GF-1组细胞TGF-β2、MMP-2、HIF-1α的荧光表达均升高,LY294002组的荧光表达均下降(均P<0.05);与IGF-1组比较,IGF-1+LY294002组的TGF-β2、MMP-2、HIF-1α荧光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 结论 IGF-1促进了人HSF细胞增殖与迁移;IGF-1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人HSF细胞中TGF-β2、MMP-2、HIF-1α的表达,参与近视的发生与发展。
-
Müller细胞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Abstract:
Müller细胞(Müller cells,MCs)是人类视网膜中最常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为神经元提供稳态、代谢和功能支持。在调节细胞外空间体积、离子和水稳态以及维持血-视网膜屏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它们释放胶质递质和其他神经活性分子,并通过神经递质再循环影响突触活动。所有这些功能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神经元的活动。Müller细胞支持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存活,负责视网膜的结构稳定,并且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调节剂。其在几乎所有致病刺激下都会被激活。反应性Müller细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病理状态下Müller细胞的过度激活会退出神经元保护并导致神经元变性。因此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etinal vein occlusion-macular edema,RVO-ME)发病过程中,Müller细胞可能起到“双刃剑”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 MCs 对病理刺激的反应及其对视网膜及黄斑产生的保护和损害作用,对于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发病机制机制及指导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 MCs 在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中的作用展开综述,旨在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Wnt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病中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基因的相互作用。Wnt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组织重塑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其在近视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表明,Wnt信号通路通过调节视网膜细胞(包括RPE细胞和ipRGCs)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巩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如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巩膜重塑和眼轴增长,最终影响近视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不同眼组织(视网膜和巩膜)中Wnt信号通路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Wnt信号通路的近视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近视相关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
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生眼外伤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郑超, 马济远, 张国恒, 费霏, 孙嘉星, 张帅, 周健, 窦国睿
Abstract: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在医学生眼外伤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2年11月至2024年4月间,以参加《眼科学》教学实践的90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45人采用传统课堂眼外伤理论授课联合VR虚拟仿真实验,对照组45人仅参加传统眼外伤教学。授课后,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学习能力(以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评估),并对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的理论知识和病例分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理论知识(57.27±2.78)比(53.91±3.20)分,病例分析(35.71±3.73)比(32.67±5.52)分,均P<0.05]。试验组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学员教学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R赋能的眼外伤教学能有效提升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增强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学满意度。
-
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高度近视矫治一直是眼科临床的挑战。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已成为高度近视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CL植入术不仅有效矫正中至高度近视,也逐渐应用于中低度近视。此外,ICL植入术还可解决一些困难的屈光问题,并可与角膜屈光手术结合,扩大矫正范围。ICL植入术具有矫正度数范围广、术后视觉质量好、可预测性强、可逆性及保留患者自身晶状体调节能力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步显现出独特的优越性。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是常见的视力影响因素,严重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ICL植入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与ICL的设计、材质、拱高及患者因素等有关。本文旨在综述ICL的设计、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机制及防治。
-
共同性外斜视中眼外肌分子表达与眼外肌病理组织形态变化的研究
Abstract:
斜视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眼外肌肌力失衡,视轴偏斜的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共同性外斜视是斜视的主要类型,疾病的形成被认为与遗传、眼调节功能异常、双眼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使双眼视轴保持平行,促进立体视功能的恢复与建立。目前共同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病因学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共同性外斜视眼外肌中异常分子表达和病理学形态变化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从分子及病理层面对共同性外斜视形成的病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疾病预防与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文章围绕电镜下病理组织学变化,重链蛋白、卫星细胞、钙粘蛋白、生长因子等对眼外肌蛋白表达的影响进行讨论。
-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变性-研究新进展
Abstract: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是由慢性高血糖引起的晚期微神经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受损和视网膜功能障碍。近年来研究发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变性(DN)可能是糖尿病的视网膜改变最早事件之一,主要表现包括: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电图反应缺陷;发病初期,小胶质细胞和Müller细胞在几周内自我激活并激活相关蛋白;神经递质(如DOPA/GABA)活性降低,损害神经节信号传递;早期线粒体功能障碍,如Drp1-Fis1持续裂变及mtDNA甲基化和碱基错配之间的潜在串扰等。探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分子基础对于理解DN的发病机制及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早期视网膜感光功能及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线粒体和其他因子的病理变化及机制,旨在为研究DN早期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属于临床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01/2023-01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10例(眼),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77例(眼),复发性翼状胬肉33例(眼)。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翼状胬肉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研究110眼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8眼,复发率为7.27%。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比较无差异(2.02±0.32 vs 2.00±0.32 D,P>0.05),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有差异(9.55±1.24 vs 13.46±2.56 s,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手术方式为影响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 结论: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手术方式均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3E;NDR组&#x003E;NPDR组&#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非DME组&#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