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和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Prof.PeterWiedemann教授任共同主编。亚太眼科学会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并被Scopus、Embase、DOAJ、CA、IC和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据2022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统计数据,本刊总被引频次为5011,在全国眼科期刊中均名列第一;扩展影响因子1.805,名列第二。核心版综合评价总分54.31,在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中名列第三,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生及研究生,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2影响因子为1.4,5年影响因子1.8,CiteScore2022为2.7。2022中科院期刊分区在医学大类和眼科学均为3区期刊,在全球62种SCI眼科期刊中排名第35,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
2023,23(10):1603-16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1
Abstract:
目的:探究Paul青光眼植入物(PGI)在短期随访期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享新型房水引流装置在印度尼西亚人群中应用的首次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04/2022-12期间使用PGI植入物的患者21例22眼,随访至少2mo。主要结局指标为手术失败,定义为眼压(IOP)超过21mmHg,或连续2次就诊较基线水平降低小于20%,需行其他青光眼手术或移除植入物。
结果:纳入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6mo,平均IOP降低52.27±22.94%(9-90)%,总体成功率为59%,有青光眼手术史和未接受过青光眼手术的患者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50%和59%。并发症有复视(2例)、早期低眼压(1例)、前房积血(1例)及引流管暴露(2例)。
结论:植入PGI的完全成功率为57%。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低眼压术后早期消退1例。
-
李红波,刘鑫宇,钟华,姬佳彤,方佳妮,李炳武,尚雯婕,李晓楠
2023,23(10):1609-161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2
Abstract:
目的:通过建立BALB/c与C57BL/6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研究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 E2)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为成功构建E2抗视网膜光损伤模型提供实验数据。
方法:成年雌性BALB/c、C57BL/6小鼠各40~45只,实验分组如下:正常对照组,去势手术对照组,去势光照组(小鼠去势手术14d后进行持续10 000lx白光光照刺激4、8、12、16、24h组),玻璃体腔注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E2预处理组(去势手术14d后暗适应24h后分别行玻璃体腔注射2μL生理盐水或10-5mol/L E2),每组各6只。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TUNEL染色、视网膜电图检测视网膜形态及功能变化。
结果:去势光损组视网膜内核层/外核层厚度从白光10 000lx光照4h组开始显著减小; 玻璃体腔注射E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两种品系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的凋亡(P<0.01)以及C57BL/6小鼠视网膜电图检测中最大混合反应a波和b波波幅的下降(P<0.05)。
结论:相同光照条件对两种品系小鼠光损敏感性存在差异; E2对BALB/c小鼠无论是视网膜形态学及功能学上都产生了保护作用,而对C57BL/6小鼠功能学保护作用显著。
-
2023,23(10):1617-162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3
Abstract:
目的:探讨ALK5抑制剂EW-7197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摸索EW-7197最佳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之后将细胞分为3个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TGF-β1诱导组和TGF-β1+EW-7197处理组,采用Transwell小室观察各组细胞迁移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Fibronectin、α-SMA、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MTS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条件的EW-7197以6.0μmol/L作用24h的细胞增殖率最低(均P<0.01)。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TGF-β1诱导组的细胞迁移数量为228.0±17.0个/视野,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9.0±15.0个/视野)和TGF-β1+EW-7197处理组(46.0±8.0个/视野)(均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GF-β1诱导组细胞中Fibronectin、α-SMA、p-Smad2、p-Smad3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TGF-β1+EW-7197处理组(均P<0.001)。
结论:EW-7197能够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TGF-β1诱导的HTFs增殖和迁移。
-
2023,23(10):1621-16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4
Abstract:
目的:探索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玻璃体腔内注射FasL抑制剂对角膜细胞凋亡,角膜Fas、FasL表达,全血和颈部淋巴结中Treg数量及排斥反应指数的影响。
方法:将24只SD大鼠24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随机分为玻璃体腔内注射PBS组(12只12眼)、FasL抑制剂组(12只12眼),每周记录角膜排斥反应指数,术后1、3、5wk取全血、颈部淋巴结检测Treg数量,取角膜组织测Fas、FasL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
结果:FasL抑制剂组角膜Fas、FasL表达较PBS组明显下降(均P<0.05); FasL抑制剂组角膜细胞凋亡较PBS组明显减少,FasL抑制剂组术后5wk凋亡最少; 术后3wk开始FasL抑制剂组Treg数量较PBS组明显升高(均P<0.05),FasL 抑制剂组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评分明显低于PBS组(均P<0.05)。
结论: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玻璃体腔内注射FasL抑制剂可减少角膜各层细胞凋亡,增加全血、颈部淋巴结中Treg的数量,减轻排斥反应。
-
2023,23(10):1627-163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5
Abstract: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Wnt/β-catenin通路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中的作用,分析Dickkopf-1(DKK-1)的表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影响。
方法:将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细胞)分为正常氧培养组(加入含10% FBS的DMEM培养液)和缺氧培养组(加入含100μmol/L CoCl2溶液的培养液进行缺氧处理6、12、24、48h)。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Wnt3a和DKK-1蛋白的表达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和定位; 利用qRT-PCR法检测DKK-1 mRNA的表达。
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HLEB3细胞中Wnt3a和DK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β-catenin蛋白在细胞核内积聚逐渐增多。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氧培养组相比较,缺氧培养6h组细胞中DKK-1 mRNA无显著差异(P>0.05),而缺氧培养12、24、48h组细胞中DKK-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01)。
结论:缺氧可以激活晶状体上皮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并诱导Dickkopf-1的表达,参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影响EMT进程。
-
2023,23(10):1634-16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6
Abstract:
目的:评价25G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DEX)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玻璃体积血伴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临床病例研究。选取2020-07/2022-01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PDR继发玻璃体积血伴DME的患者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随机分为PPV组(20眼)和PPV+DEX组(2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
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6mo随访。术后1、3、6mo PPV+DEX组患者BCVA均优于PPV组(P<0.05)。术后1mo,PPV+DEX组CMT低于PPV组(P<0.05)。随访6mo,PPV组术后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CMT消退小于5%者8眼行补充抗VEGF治疗,PPV+DEX组仅有1眼(P<0.05)。
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应用地塞米松植入剂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为PDR继发玻璃体积血伴DME的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效果。
-
2023,23(10):1638-16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7
Abstract: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光学治疗区偏心对视网膜离焦量的影响。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03/09在我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的近视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戴镜12mo后偏心量分为低度偏心组(<0.5mm,58例58眼)和中高度偏心组(≥0.5mm,62例62眼)。评估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光学治疗区直径(OTZD)和偏心量、眼轴长度(AL)、基线瞳孔直径(PD)及视网膜离焦量(RDV),分析视网膜离焦量与偏心量的相关性。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后,中高度偏心组AL增长量、距黄斑30°~40°和40°~53°范围RDV明显低于低度偏心组(均P<0.05)。纳入患者距黄斑40°~53°范围RDV与AL增长量、OTZD呈正相关(rs=0.544、0.333,均P<0.01),与偏心量呈负相关(rs=-0.224,P=0.014)。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周边视网膜离焦与偏心量、OTZD相关,一定范围内偏心量越大、OTZD越小可诱导更多周边视网膜近视性离焦,控制眼轴增长效果越好。
-
2023,23(10):1643-164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8
Abstract:
角膜是眼前段透明的外层结构,由高密度的神经组织支配。在角膜神经支配过程中,三叉神经节起源的角膜神经穿过上皮层和基质层中不同类型的角膜细胞。角膜基质细胞、上皮细胞、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和角膜神经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角膜微环境稳态。此外,角膜神经参与许多眼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角膜神经释放多种活性肽物质,参与调控角膜感觉、维持上皮完整性和增殖、促进伤口愈合及调控角膜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等。本文对角膜神经在眼表微环境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角膜神经相关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2023,23(10):1648-165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09
Abstract: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是近20a来新发现的一类感光细胞。它们通过视色素黑视蛋白发挥感光功能,并将光信号传递至非成像功能脑区如视交叉上核(SCN)、橄榄前盖核(OPN)以控制昼夜节律光夹带和瞳孔对光反射; 还有少部分信号投射至大脑成像区域如背外侧膝状核(dLGN)和上丘(SC)参与成像视觉。目前已发现6种ipRGC亚型(M1~M6),每种亚型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特性。这些细胞除了接收来自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信号输入,也在视网膜内部通过化学突触和电突触调节视网膜内信号转导,在视觉信号传递和视觉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pRGC与多种眼科及全身性疾病存在重要联系。由此可见这是一类复杂且重要的细胞类型,本文从ipRGC的发现、一般生理特性、信号转导和与疾病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综述。
-
2023,23(10):1653-16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0
Abstract: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化疗是目前治疗RB最常用的方法,包括静脉化疗、动脉化疗和玻璃体腔化疗。然而,RB的化疗耐药时有发生,是导致RB患者保眼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RB化疗耐药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RB治疗新策略及药物联合治疗的新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综述了RB细胞可通过ATP结合盒式蛋白(ABC转运蛋白)、非编码RNA、表观遗传学修饰、自噬、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外基质改变等多种途径获得化疗耐药性,并对其潜在的治疗靶点或药物进行总结,以期为RB化疗耐药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2023,23(10):1658-16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1
Abstract: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人群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对近视的发病机制和防控措施的研究迫在眉睫。近年来对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兴趣,现本文从生物钟在近视发展中对眼轴、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当代社会与生物钟紊乱角度做一简单的综述,以期为近视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2023,23(10):1662-166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2
Abstract:
自噬维持细胞内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稳态,是一种关键的细胞质量控制机制。在应激反应中,自噬促进细胞成分的降解,以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视网膜是眼睛中转导和处理视觉信息的光敏组织,对物质和能量需求极高,基础水平的自噬对维持视网膜细胞的稳态和视觉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自噬途径参与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视网膜脱离等眼科疾病的最新研究,为未来通过调控自噬治疗眼部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2023,23(10):1667-167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3
Abstract:
外泌体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由机体细胞产生并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能相对稳定地存在于各种生物组织和体液中,并携带特定的miRNA、蛋白质、转录因子等多种信息分子,参与调控体内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外泌体在各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眼科学领域的研究也迅速开展,目前发现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角膜病及青光眼等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盲人数逐年增加,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未明,近年许多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外泌体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2023,23(10):1671-167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4
Abstract: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PSS)是一种较少见、反复发作的自限性前葡萄膜炎,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曾认为是前列腺素介导的炎症反应,近年发现与病毒感染、免疫遗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临床上多单眼发病,发作时眼压升高,患眼轻度疼痛、视物不清、虹视等,较少引起视神经及视野损害。治疗以局部抗炎、降眼压为主,严重者可全身用药。如果PSS眼压升高药物不可控、发作频繁、病程长造成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可进行手术治疗。对PSS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青光眼相关损害。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论述PSS的研究现状,期望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提供参考。
-
2023,23(10):1677-168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5
Abstract: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世界范围内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二者共同的病理特征是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异常新生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2(Ang-2)等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VEGF制剂玻璃体内注射显著改变了DME和ARMD的临床管理,但无反应病例的存在、频繁注射带来的治疗负担及风险等局限性需要克服。Faricimab是一种同时靶向阻断VEGF-A和Ang-2的新型双特异性单抗,可有效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新生血管数量和减轻视网膜水肿。注册临床研究显示Faricimab可有效改善视力和消退视网膜积液,相较于阿柏西普和雷珠单抗具有非劣效性,能维持较长的给药间隔,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本文就Faricimab在DME和ARMD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2023,23(10):1683-168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6
Abstract:
眼部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罕见的成人及儿童均可发病的异质性疾病,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上该类疾病的诊疗存在巨大困难。随着对组织细胞增生症分子机制的研究,BRAFV600E突变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组织细胞增生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使多数患者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治疗。诊断的金标准发展为组织病理活检联合突变基因的检测,治疗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手术切除治疗,靶向治疗对MAPK-ERK通路中突变基因阳性的患者也有极好的疗效。但是眼部组织细胞增生症类型众多且常常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对其早期、正确地诊断仍面临挑战。因此本文就近年眼部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诊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总结眼部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最新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
-
2023,23(10):1689-169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7
Abstract:
近视已成为全球性视觉损伤及致盲的严重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近视的防治列入全球防盲计划之中。随着近视病程进展,会出现多种眼部病理性改变,从而导致视力损害,严重者甚至致盲。目前,近视患病率有增加和年轻化趋势,病理性近视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豹纹状眼底是近视性眼底病变自然病程的最早期病变,也是视网膜病变发展的一个重要临床标志。目前,有几种不同的豹纹状眼底分级方法,均是通过眼底彩照进行主观分级。通过检眼镜、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及微视野等模式影像可联合观察豹纹状眼底的形态学特征和功能状况。本文将综述豹纹状眼底的影像学特征及常见应用,以期对眼科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
2023,23(10):1695-169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8
Abstract: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治近视的有效方法,其术后长期稳定性是医生及患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屈光回退仍是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对于术后的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屈光回退可能与角膜上皮及基质重塑、角膜生物力学与眼压失衡等因素有关。尽管增效手术可达到治疗屈光回退的目的,但存在角膜扩张等风险。某些降眼压药物可望重新建立眼压与角膜生物力学的平衡关系,并通过影响角膜上皮厚度以防治术后屈光回退。降眼压药物的选择、作用时间与方式等,均可能对屈光回退的防治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
2023,23(10):1699-170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19
Abstrac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进展过程中调控铁死亡相关的关键基因,旨在进一步揭示铁死亡在POAG中的生物学机制。
方法:从GEO数据库中获取小梁网来源的GSE27276数据集,其中包括19个POAG小梁网组织样本和17个正常小梁网组织样本; 下载FerrDb数据库整理的铁死亡相关基因,将GSE27276数据集与铁死亡基因集进行映射,筛选POAG中铁死亡相关的预后差异表达基因(DE-FRG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了解DE-FRGs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应用LASSO回归模型与SVM-RFE模型两种机器学习的算法筛选铁死亡相关POAG的关键基因,将两种模型的筛选结果取交集,获得最佳特征基因,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估临床诊断能力; 对最佳特征基因进行单基因基因组富集分析(GSEA)和变异分析(GSVA); 借助视乳头来源的GSE2378与GSE9944数据集验证最佳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正常小梁网组织相比,POAG的小梁网组织有396个铁死亡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39个为上调基因,64个为下调基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调基因和下调基因均有一定的相关性。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应激反应和铁死亡通路; 通过LASSO和SVM-RFE算法将18个DE-FRGs确定为关键基因,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GSEA和GSVA富集分析显示GDF15、MFN2和OTUB1基因与谷胱甘肽代谢通路密切相关,其中MFN2和OTUB1分别在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激活谷胱甘肽代谢通路。GSE2378与GSE9944数据集交叉验证明确视乳头标本中CREB1的表达水平相对于正常视乳头样本显著升高,这与GSE27276数据集小梁网样本表达一致。
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得到396个POAG的DE-FRGs,通过构建机器筛选模型和外部数据集交叉验证,筛选出CREB1有望成为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最佳特征基因,为进一步深入阐明POAG铁死亡相关的分子机制和诊断提供靶点。同时筛选的基因还需要进一步体内、外实验验证,揭示铁死亡在POAG中的生物学机制。
-
2023,23(10):1709-17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0
Abstract: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21-01/2022-01本院收治的18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54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68例)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61例)。同期按照年龄、性别分层随机选择70例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出院后随访1a,根据DR患者是否发生视力残疾,分为预后不良组(40例)与预后良好组(8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LR4、VEGFA水平;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DR发生的影响因素;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TLR4、VEGFA水平诊断DR及预测预后的临床价值。
结果:对照组、NDR组、PDR组和NPDR组间TLR4、VEGFA水平比较均具有差异(F=935.753、516.936,均P<0.05),各组两两比较均具有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中TLR4、VEGFA表达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LR4、VEGFA、病程、HbA1c均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ROC结果显示,血清TLR4、VEGFA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DR的AUC分别为0.869、0.862、0.931,血清TLR4、VEGFA水平及二者联合预测DR患者视力残疾的AUC分别为0.864、0.863、0.938。
结论:DR患者血清中TLR4、VEGFA表达均上调,二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DR发生及预后不良的潜在指标。
-
2023,23(10):1714-171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1
Abstract:
目的:探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疗效及睑板腺形态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05在我院确诊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141例282眼,使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146眼,给予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及观察组(68例136眼,给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结束治疗后2wk对两组主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密度情况等进行比较及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性。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主观症状评分、体征评分、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密度等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2wk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均持续降低,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膜脂质层厚度均持续升高,睑板腺密度均增加,观察组泪河高度升高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发生。
结论: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中相互协同,疗效显著且能促进睑板腺修复,明显优于单纯强脉冲光治疗。
-
2023,23(10):1718-172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2
Abstract: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1-01于我院行PC-PRL植入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40例77眼。术后随访至少2a,评估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CA)、晶状体厚度及术后拱高等眼前节参数,分析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
结果:PC-PRL植入术后纳入患者UCVA和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2a平均安全指数(术后BCVA/术前BCVA)为1.36±0.32,平均有效指数(术后UCVA/术前BCVA)为1.23±0.31。术后2a拱高与术前ACD、术前ACV、术前ACA及晶状体厚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术前ACV和晶状体厚度对术后2a拱高具有显著影响。
结论:超高度近视PC-PRL植入术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视力,术前ACV和晶状体厚度是影响术后拱高的重要因素。
-
邹华鲜,陈琦,李丽丽,韦蝶凤,毛合娟,黄燕燕,陆鹏飞,钟海彬
2023,23(10):1723-17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3
Abstract:
目的:评估Topcon KR-1W、i.Profiler、OPD-Scan Ⅲ三种波前像差仪测量成年近视患者角膜高阶像差的一致性。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6/08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成年近视患者92例92眼,分别采用Topcon KR-1W、i.Profiler、OPD-Scan Ⅲ测量4、6mm瞳孔直径下角膜三、四阶像差,评估三种波前像差仪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结果:三种像差仪6mm瞳孔直径下测量值均高于4mm瞳孔直径下测量值。4mm瞳孔直径下三种像差仪Z-44、Z-24测量值均无差异(P>0.05),其余测量值均有差异(P<0.05); 6mm瞳孔直径下三种像差仪测量值均有差异(P<0.05)。4mm瞳孔直径下三阶像差测量值、6mm瞳孔直径下三、四阶像差(除Z-24)测量值的95%LoA>0.1μm,一致性相关系数Pc<0.90,显示一致性较差。三种像差仪4、6mm瞳孔直径下角膜高阶像差测量值相关性差异较大(r4mm=0.215~0.805,P4mm<0.05; r6mm=0.561~0.916,P6mm<0.001)。
结论:Topcon KR-1W、i.Profiler与OPD-Scan Ⅲ测量4、6mm瞳孔直径下角膜三、四阶像差时测量结果存在差异性,一致性较差,临床应用中三种像差仪不可相互替代。
-
2023,23(10):1732-173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4
Abstract: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PDR)病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01/2021-06我院收治的PDR患者154例176眼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80例92眼采用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PPV治疗,对照组74例84眼仅采用25G+PP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血清脂肪因子\〖脂联素(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
结果:术后1mo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mo,两组RBP4水平低于术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术后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血清APN显著高于术前(P<0.05),联合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mo,联合治疗组视网膜增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25G+PPV有利于提高PDR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能与调控脂肪因子的表达有关。
-
殷姗姗,徐丽妍,杨凯丽,朱梦,王晴,常安琪,王一凡,袁艺,任胜卫
2023,23(10):1737-1740,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5
Abstract: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圆锥角膜发病中的作用及圆锥角膜的遗传模式。
方法:采用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对2020-07/2023-04就诊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00例的一级亲属280例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Falconer回归法进行遗传度的估算,采用Penrose法进行一般遗传模式估计,采用Falconer公式、Edwards近似公式及江三多阈值模型推导公式进行遗传模式的确认。
结果:纳入的圆锥角膜患者一级亲属中患有圆锥角膜者16例(5.714%),圆锥角膜遗传度为(86.100±7.400)%。Penrose法计算得出同胞患病率(S)/一般人群患病率(q)为35.348,接近1/(q)1/2,提示圆锥角膜符合多基因遗传模式。Falconer公式、Edwards近似公式及江三多阈值模型推导公式计算圆锥角膜患者一级亲属预期患病率分别为5.900%、7.714%、5.700%,与圆锥角膜患者一级亲属实际患病率(5.714%)均无显著差异,提示圆锥角膜为多基因遗传病。
结论:遗传因素在圆锥角膜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圆锥角膜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
2023,23(10):1741-174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6
Abstract:
目的:分析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对服用者眼表微环境的影响。
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22-11/2023-05我院乳腺科就诊的接受AIs治疗的药物绝经后的女性,根据AIs的种类分为甾体组和非甾体组。对照组为年龄相匹配的职业健康体检女性。所有参与者都进行了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角膜曲率、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泪液渗透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试验)、睑板腺红外线评分。
结果:对照组与甾体组、非甾体组的年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角膜曲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甾体组和非甾体组的药物服药时长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与甾体组、非甾体组的OSDI评分、泪河弯曲面的曲率半径、泪液渗透压、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SchirmerⅠ试验、睑板腺红外线评分比较均有差异(P<0.05); 甾体组和非甾体组SchirmerⅠ试验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其余数据之间均无差异(P>0.05)。
结论:接受AIs治疗的药物绝经后女性患者,眼表微环境改变明显,干眼的发生既有泪液分泌不足,也存在泪液蒸发过强。特别是接受非甾体类AIs者主泪腺分泌减少更明显。
-
2023,23(10):1745-174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7
Abstract:
目的:探究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数目、黄斑区厚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9-05/2023-02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96例296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组144眼与超声乳化术组152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3mo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数目、黄斑区厚度、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后7d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超声乳化术组,术后7d, 1、3mo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均高于超声乳化术组,术后7d, 1mo黄斑区厚度均低于超声乳化术组,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超声乳化术组(均P<0.05),但术后1、7d, 1、3mo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值与超声乳化术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相较于超声乳化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及黄斑区厚度变化较小,视力恢复更快,并发症减少。
-
2023,23(10):1750-175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8
Abstract: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患者、剥脱性青光眼(PEXG)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为早期诊断剥脱性青光眼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04/ 2020-06在我院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70例70 眼,剥脱性青光眼患者 80例80 眼,按照视野缺损分期分为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56眼、晚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24眼,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病例60例60 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视盘不同位置RNFL厚度。
结果:对照组、假性剥脱综合征组及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视野缺损(MD)逐渐加重且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MD显著高于假性剥脱综合征组(P<0.01); 假性剥脱综合征组、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组及晚期剥脱性青光眼组视盘不同位置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变薄(均P<0.01); 假性剥脱综合征组患者视盘平均RNFL、下方、上方RNFL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 晚期剥脱性青光眼组患者视盘各个位置RNFL厚度明显低于早中期剥脱性青光眼患者(均P<0.01)。
结论: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早期RNFL厚度较未患有剥脱综合征人群开始变薄,早期对于假性剥脱综合征患者RNFL进行检测有助于剥脱性青光眼疾病诊断并进行治疗。
-
2023,23(10):1754-175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29
Abstract:
目的:利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评估不同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及其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21-05/12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角膜屈光手术科的近视患者132例,均取右眼数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将受检者分为中低度近视(-0.50~-6.00D),高度近视(>-6.00~<-8.00D),超高度近视(≥-8.00D)。使用Corvis ST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形变基础参数包括:包括最大变形幅度(DA)、最大压陷反向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峰距(PD); 整合参数包括:第一次压平时角膜硬度参数(SP-A1)、综合半径(IR)、2mm处形变幅度的比值(DA ratio)、角膜厚度变异率(ARTh)、Corvis ST生物力学指数(CBI); 测量眼部其他生物参数包括:SE、眼压(IOP)、眼轴长度(AL)、中央角膜厚度(CCT)、水平角膜直径(WTW)、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分别比较三组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三组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眼部其他生物测量参数及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中低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的SP-A1分别为106.8±16.2、115.6±21.9、106.9±11.5,高度近视组SP-A1高于中低度、超高近视组(均P<0.05)。所有角膜生物力学与CCT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 除ARTh外,其余角膜生物力学与IOP均有相关性(P<0.05); AL与PD呈显著正相关(r=0.270,P=0.002),与HCR呈较弱的正相关(r=0.177,P=0.043),与IR呈较弱的负相关(r=-0.183,P=0.036); WTW与PD、DA、DA ratio均呈正相关(r=0.363,P<0.001; r=0.252,P=0.003; r=0.200,P=0.02); 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与年龄、SE、RNFL均无相关性。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硬度高于中低度和超高度近视患者,IOP、CCT均为影响角膜生物力学的重要因素。部分生物力学参数和AL、WTW也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眼轴的增长,角膜形变范围PD越大,HCR变大,IR变小,但后两者显著性不强; 角膜直径越大,角膜形变幅度越大。临床中需重视超高度近视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参数。
-
2023,23(10):1760-17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30
Abstract: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
2023,23(10):1764-176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3.10.31
Abstract:
目的:定量分级评估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回顾性分析12例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内转受限,内转时睑裂缩小,伴有上下射,外转受限伴外转时睑裂开大。所有患者均有异常头位。保持头正位情况下测量双眼分别注视的斜视度。手术设计选择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患眼外直肌后徙量小且同时行Y形劈开,健眼外直肌后徙量大,根据患眼注视斜视度设计或较患眼多1~3mm。
结果:手术前后健眼注视斜视度比较有差异(Z=-4.158,P<0.01); 手术前后内转受限程度比较有差异(Z=-2.640,P=0.008); 手术前后外转受限程度比较无差异(Z=-1.732,P=0.083); 手术前后异常头位角度比较有差异(Z=-4.181,P<0.01); 手术前后眼球后退程度比较无差异(Z=-1.414,P=0.157); 手术前后眼球上下射程度比较有差异(Z=-3.115,P=0.002); 术前有10例(83%)患者存在立体视功能,术后有11例(92%)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并且50%患者立体视锐度进一步提升。
结论:双眼外直肌非对称量后徙术联合患眼外直肌Y形劈开可有效改善单眼外斜的眼球后退综合征Ⅲ型患者的斜视度、异常头位角度、上下射现象以及立体视锐度,并且不加重患眼外转受限及眼球后退程度。
2023年第23卷第10期
Articles in English
实验论著
实验研究
临床论著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康弘医药研究
临床报告
短篇报道
-
角膜塑形镜、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近视控制效果比较
Abstract: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和单焦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的比较。 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于宁波爱尔光明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患者111例(221眼),根据近视矫正方式分为角膜塑形镜组(OK组)、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组(DIMS组)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SVS组)。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眼轴、度数等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三组眼轴均呈增长趋势,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25.184,P<0.01)。三组的眼轴增长量具有统计学差异(F=39.979,P<0.01)。 结论 角膜塑形镜和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对青少年的近视控制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角膜塑形镜的控制效果优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迷流的相关研究
Abstract:
灌注液迷流综合征(infusion misdirection syndrome,IMS)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突发的一类罕见且处理棘手的并发症,其通常发生于白内障术中水分离、超声乳化或灌注抽吸(irrigation/aspiration,I/A)时。在悬韧带松弛、晶状体脱位、后囊膜破裂、眼前段拥挤、高灌注压等因素下,灌注液积聚于玻璃体腔中或玻璃体后,造成眼内压升高、前房变浅甚至消失进而导致手术难以进行。这需与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suprachoroidal hemorrhage,SCH)、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等进行鉴别。在经过术中紧急处理,如:休息联合甘露醇静滴、玻璃体腔穿刺抽液或玻璃体切除后,患眼术后均能获得良好预后。本文围绕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灌注液迷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术中紧急处理方式、预防及预后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眼科医生提供临床指导。
-
DNA甲基化修饰在眼科疾病发病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许多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环境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表观遗传修饰是连接遗传与环境因素的重要纽带,能够通过影响基因转录或翻译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眼病的发病进程中发挥作用。DNA甲基化修饰(DNA methylation)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从头甲基化、维持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三个过程调节,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人员发现DNA甲基化在角膜内皮的损伤修复、线粒体动力学调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反应与白内障等眼科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相关眼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DNA甲基化修饰在相关眼病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眼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
-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高影响力论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Abstract: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和高影响力论文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方法:从WoSCC数据库中获取论文,并使用CiteSpace分析了年发文量、国家、机构、论文来源、研究领域、关键词等,并进一步分析了高影响力论文。 结果:评估了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来自79个国家的1009份关于DR人工智能研究的论文,2022年发文量为272篇。中国和印度的总发文量分别为287篇和234篇。英国的中心性为0.31,美国的H指数为48,英国的三家机构和埃及的一家机构H指数均达到14。IEEE Access在该领域的论文数量为48。眼科学、计算机科学和AI为主要涉及的学科领域。从2021年到2022年爆发的关键词是迁移学习、血管分割和卷积神经网络(CNN)。 结论:目前的研究重点已经从AI用于DR病变检测和分级以辅助DR诊断,转向对DR的AI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CNN在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强蓝光照射诱发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强蓝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3、6、12h实验组(n=12),对照组大鼠接受自然光照,实验组大鼠每日分别接受465±5nm、1000±100Lx蓝光照射3、6、12h,连续光照8wk。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石蜡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 结果:OCT检查示,各组大鼠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除对照组和3h实验组上方视网膜厚度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各方位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内界膜(ILM)-内核层(INL)厚度、外丛状层(OPL)-光感受器外节段(OS)厚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其中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OPL-OS厚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分别与3、12h实验组大鼠ILM-INL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12h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和3、6h实验组大鼠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FFA检查示,对照组和3h实验组大鼠眼底均无明显荧光渗漏,6、12h实验组大鼠视网膜出现明显荧光渗漏和透见荧光,脉络膜背景荧光增强。HE染色结果示,实验组大鼠视网膜视细胞层细胞萎缩、凋亡,视细胞数目减少,部分细胞核淡染,随光照时间延长,RPE层出现萎缩变薄,且对照组和实验组视网膜视细胞数目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强蓝光照射可导致大鼠视网膜厚度变薄,且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程度不同,也可导致视细胞层细胞数目减少甚至消失,RPE层局灶性萎缩,血管通透性改变,且随光照时间延长,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变化越明显。
-
IgG4相关性眼病研究的诊疗进展
Abstract:
免疫球蛋白G4(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近年来受关注度较高的一类慢性、系统性疾病。IgG4-RD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主要表现为累及器官的肿胀及占位改变,当病变侵犯至眼部周围时称为IgG4相关性眼病(IgG4 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主要侵犯泪腺、眼眶脂肪、眶下神经、眼外肌和眼睑等。目前,针对IgG4-ROD的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放射治疗等。随着近年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提升,治疗有效率不断提高,本文就IgG4-ROD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特点、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飞秒激光术中角膜基质不透明气泡层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目前主流的角膜屈光手术方式。虽然临床研究显示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但制作角膜瓣或透镜时需要依赖飞秒激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飞秒激光相关并发症,如负压失吸、不透明气泡层(OBL)等。OBL是飞秒激光在角膜组织中发生光爆破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聚集体在角膜基质中无法及时排出而形成,是飞秒激光作用特有的并发症。气泡可能会干扰术中操作和影响术后视觉质量。本文就OBL形成的机制、分级和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对术中操作和术后效果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
眼科视觉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的汇总分析
Abstract:
随着人们对视觉质量的关注和深入研究,研发了许多各有特色的调查量表,视觉质量问卷的使用是主观评价患者视觉质量的方式,是患者自我感受的表达,体现视觉质量重要的一部分,辅以客观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更能令人信服。许多量表引入我国后经过翻译-回译-文化适应性修订,在我国视觉质量评价系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内容上是否能贴切地结合患者的主观感觉,心理学和社会学内容去评估视觉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视觉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的核心在于可重复性高,本文总结了常用的视觉质量调查表,其效度、信度、反应度均经验证,即测量量表的有效性、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反映经过有效的医学干预后最小的有意义的临床改变的能力,列出量表的设计特点、主要应用方向和趋势,目的是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调查量表提供参考。
-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全球范围内引起不可逆性视觉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患者逐渐增多,约90%为干性AMD。干性AMD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战线之一。目前针对氧化损伤、炎症、血流障碍等AMD致病因素,广泛开展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部分药物已被证实可以减缓AMD的进展。本文总结了干性AMD的药物治疗手段,包括抗氧化药物、补体类生物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及免疫抑制剂、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以及中药,对其作用机制及近年来开展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干性AMD的治疗与新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近视是引起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效的近视防控对于维持患者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随着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医疗卫生领域飞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逐渐在近视防控领域崭露头角。通过对屈光度、眼轴、彩色眼底照相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等近视相关数据的训练而形成的AI模型,借助远程医疗平台,人工智能在近视的发生、进展预测、监测、预警病理性近视、近视防控治疗和眼科远程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
全视网膜光凝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预测模型研究
Abstract:
摘要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劳动年龄致盲的主要原因。尽管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是标准治疗,但PRP治疗的DR仍有很高的进展风险。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恶化)在PRP后五年内恶化的模型。方法:纳入被诊断为严重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接受PRP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队列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筛选队列中DR恶化的潜在危险因素。然后在包含显著独立危险因素后建立模型,并通过判别和校正进一步对照。结果:共纳入271名患者,56.46%的患者有DR恶化的结局。在观察队列(n=135)中,年龄(OR=0.94,CI0.90~0.98)、基线最佳矫正视力(OR=10.74,95%CI 1.84~62.52)、糖尿病肾病(OR=9.32,95%CI 1.49~58.46)、高脂血症(OR=3.34,95%CI 1.05~10.66)作为独立危险因素纳入预测模型。观察和对照队列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校正斜率分别为0.79、0.96(95% CI 0.60~1.31)和0.79、1.00(95% CI 0.66~1.34)。根据预测概率的最佳截断值建立两个风险组,实际发生概率在低危组和高危组分别为34.90%和82.79%(P<0.001)。结论:本研究建议的评估模型可作为临床预测DR恶化的快速风险评估系统,及早识别DR恶化的高危个体,给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人眼表微生物群与眼表疾病研究进展
Abstract:
眼表微生物群是人体眼表微环境的一部分,在维持其稳定中占据重要作用。许多研究对于健康与疾病中眼表微生物群的组成进行了探究,但研究结果基于内外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且微生物失调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也尚未明确。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物与全身性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眼科研究者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对眼表微生物群与眼表非感染性疾病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对正常眼表核心微生物群、眼部及全身性疾病眼表微生物群的变化进行综述,并讨论微生物失调引起疾病的可能机制,希望对未来眼表微生物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后残余水肿的影响因素分析
Abstract: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后微血管瘤(microaneurysm,MA)与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变化,探讨DME产生残余水肿(residual edema,R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DME后行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治疗的患者,采用3 PRN治疗方案,共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e angiography,FFA)、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根据第3针注射1个月时的OCT结果将患者分为残余水肿(RE)组和无残余水肿(no residual edema,NRE)组,其中RE组21只眼,NRE组19只眼。比较两组基线时及第3针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MAs数量、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OCT视网膜厚度地形图上高度水肿区域(水肿高度> 500μm)面积(white area,WA)和BCVA(logMAR记录)。结果:两组患者的在基线、第3针注射后1、3、6个月时的CMT(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组:F=79.13,P<0.01;NRE组:F=86.53,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CMT(μm)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E组:t=4.08、7.57、5.10,P=0.00、0.02、0.01 ;NRE组:t=6.52、4.71、3.01,P= 0.03、0.00、0.00)。两组患者的在基线、第3针注射后1、3、6个月时各时间点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组:F=70.78,P<0.01;NRE组:F=62.06,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WA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E组:t=3.58、5.67、3.97,P=0.02、0.01、0.00;NRE组:t=4.81、6.51、5.97,P= 0.00、0.03、0.00)。两组患者的在基线、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各时间点BCVA(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E组:F=67.52,P<0.01;NRE组:F=71.85,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BCVA(logMAR)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E组:t=5.17、7.28、9.03,P=0.03、0.00、0.00;NRE组:t=4.31、4.37、3.70,P=0.02、0.03、0.01)。RE组1、3个月时CMT明显高于NR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6.71、4.83,P= 0.03、0.01),BCVA明显低于NR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9、4.08,P= 0.01、0.00)。RE组1、3、6个月时WA明显高于NR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36、7.17、4.69,P=0.01、0.02、0.02)。RE组注射次数(5.43?1.22)明显高于NRE组(3.80?0.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0)。在1、3、6个月时,水肿持续区域的MAs数量均显著高于水肿改善区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01、7.46、5.37,P=0.00、0.03、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CVA变化量和基线MA数量、W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E组:r=0.71、0.51、0.63,P=0.00、0.02、0.00;NRE组:r=0.58、0.71、0.62,P=0.01、0.00、0.01)。CMT变化量和基线MA数量、WA呈显著正相关(RE组:r=0.70、0.48,P=0.00、0.04;NRE组:r=0.57、0.58,P=0.01、0.01)。结论: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可有效减轻DME,减少MAs数量,基线时较多的MAs数量和更广泛的WA可能是产生DME残余水肿的影响因素。
2023年第23卷第10期
-
Abstract: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组织中miR-26a-5p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H&E及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损伤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视网膜中miR-26a-5p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检测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PTEN)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观察视网膜中NF-κB及IL-1β的水平变化。糖尿病小鼠进一步行非诺贝特灌胃,观察视网膜中miR-26a-5p、PTEN、NF-κB及IL-1β的表达及神经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相比,非诺贝特治疗组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及神经纤维层萎缩明显减轻,视网膜中miR-26a-5p升高,PTEN及炎性因子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诺贝特通过上调miR-26a-5p抑制PTEN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视网膜细胞损伤,发挥糖尿病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
-
Abstract:
目的 比较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非缺血性CRVO患者91例91眼,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组(观察组)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单药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47眼、44眼,两组患者均接受每月随访一次,连续3mo,之后每2mo复诊,随访至11mo,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改善情况,并记录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例数、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缺血性CRVO例数及全身及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2、3、5、7、9、11mo,两组患者BCVA和CR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两组间比较BCVA均有差异(P<0.05),CRT前2月均无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随访至5、7、9、11mo时,两组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例数分别为31、40、43、47,1、1、8、16例;至11mo时,两组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分别为4.83±1.05、5.75±1.01次,缺血性CRVO例数分别为10、38例,两组之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全身和眼部并发症。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抗VEGF药物是治疗非缺血性CRVO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视力,降低CRT,该治疗方案与抗VEGF药物单药治疗比较,可增加视网膜出血完全吸收例数、减少抗VEGF药物注射次数及减少缺血性CRVO发生例数。
-
Abstract:
目的:调查了解新疆叶城县6~18岁的学生的屈光状态筛查与近视戴镜率的现况,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屈光状态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横断面调查。对新疆叶城县的81 863名学生进行相关眼部检查,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民族的屈光状态和近视戴镜率。 结果:新疆叶城县81 863名6~18岁的学生的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为13.4%(10 958/81 863),近视戴镜率24.0%(10 958/2626),近视足矫率为50.6%(1328/2626)。随年龄增长近视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男生近视检出率大于女生(11.0%vs 15.7%),汉族近视检出率为68.1%,维吾尔族12.6%,其他民族22.4%。 结论:新疆叶城县6~18岁的学生筛查性近视检出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而汉族近视的检出率明显较维吾尔族学生高。
-
Abstract: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导致失明的常见原因,房角关闭是PACG的一个基本病理过程。随着眼科设备的发展,对PACG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除了传统的瞳孔阻滞、高褶虹膜机制,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不仅与异常眼球解剖结构相关,还与眼部动态变化因素、遗传因素和心理生理应激因素等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PACG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作用,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
Abstract: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和角膜绷带镜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limb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SCT)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秦皇岛市海港医院眼科2021-05/2022-11收治的71例71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ALSCT,B组于术中局部浸润和术后结膜下注5-氟尿嘧啶,C组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的同时并于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比较三组患者在术后的舒适度评分、角膜愈合情况、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数据方面的差异。 结果:术后1d、3d、7d舒适度和术后1d、3d角膜愈合情况比较, C组患者优于A、B两组,与其他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4d的舒适度评分和术后14d、1mo的角膜愈合情况在三组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12mo,A组有3例复发,B组1例复发,C组无复发,三组疗效两两比较,C组复发率最低,与A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差异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中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和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可以优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ALSCT术后眼部体验,加快角膜上皮修复,并提高的手术成功率。
-
Abstract:
自适应光学(AO)是一种通过减少波前畸变来降低光学像差影响,从而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基于AO的视网膜成像技术减少了屈光系统光学像差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视网膜成像的分辨率和质量,这种活体视网膜细胞水平的成像技术,具有巨大的眼科应用潜力。AO与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及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人群眼底视锥细胞分布情况、形态特征和功能作用观察,并在更精细的血管层面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和灌注情况;可以对病变眼底中细胞数量和形态、筛板以及视网膜微血管系统和神经组织等微观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相关黄斑变性、青光眼、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等眼病早期诊断、进展检测和治疗效果随访观察的新手段。
-
Abstract:
【摘要】 目的 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中围绕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区域300μm宽度内的血流密度(foveal density 300μm,FD-300),探讨并评估该参数对眼内注药次数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诊断为非缺血型BRVO并接受了玻璃体腔内康柏西普注射(intravitreal conbercept,IVC)的患者,采用3 PRN治疗方案,共50例50眼。将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B组共25例25眼;眼内注药治疗>5次的患眼列为C组共25例25眼,另外随机选取对侧眼25眼作为对照组A组。采用OCTA对所有患眼行黄斑区3mm?3mm范围模式扫描采集视网膜血流图像,获取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及FD-300值。比较各组基线时及第3针注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CMT、BCVA(logMAR记录)、FD-300。结果 B组和C组患者在基线、第3针注射后1、3、6、12个月时的CMT(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F=79.57,P<0.01;C组:F=85.36,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CMT(μm)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t=4.08、7.57、5.10、6.37,P=0.00、0.02、0.01、0.00 ;C组:t=6.52、4.71、3.71、5.12,P= 0.03、0.00、0.00、0.02)。B组和C组患者的在基线、第3针注射后1、3、6、12个月时各时间点BCVA(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F=68.73,P<0.01;C组:F=73.85,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BCVA(logMAR)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t=5.27、6.28、8.03、6.35,P=0.03、0.00、0.01、0.00;C组:t=5.11、4.73、3.69、3.95,P=0.02、0.03、0.01、0.02)。B组和C组患者的在基线、第3针注射后1、3、6、12个月时各时间点FD-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F=69.78,P<0.01;C组:F=70.06,P<0.01);随访期间各时间点FD-300分别与基线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t=4.58、5.17、3.87、4.69,P=0.02、0.00、0.01、0.01;C组:t=4.87、5.61、6.97、3.95,P= 0.00、0.03、0.0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CVA(LogMAR)变化量和基线FD-300及CMT呈显著正相关(B组:r=0.77、0.70,P=0.00、0.00;C组:r=0.89、0.78,P= 0.00、0.00)。眼内注药次数与基线FD-300呈显著负相关(B组r=-0.71,P= 0.00;C组:r=-0.63,P= 0.00)。 结论 OCTA的FD-300参数反映了黄斑区拱环周围异常灌注或异常毛细血管扩张的状态,敏感性更高于其他量化参数,可能与反复的黄斑水肿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Abstract:
目的 分析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3(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白内障的关系。 方法 研究组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263例白内障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收治的150例晶状体脱位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白表达情况,检测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多态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不同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LR3 mRNA表达情况。 结果 研究组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AA、A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1%、36.50%、53.99%和26.67%、45.33%、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7.76%、72.24%和49.33%、50.6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T基因型患者TLR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A和AT基因型患者(P<0.05),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多态性与TLR3 mRNA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白明显上调表达,且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白内障易感性有关,携带TT基因型者更易发生白内障。
-
Abstract:
圆锥角膜是一种青春期起病,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变薄呈锥形突出为特征的致盲性眼病。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其发生与遗传、揉眼、变态反应性疾病、紫外线照射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性激素在圆锥角膜发病过程中也有一定影响,体内性激素的紊乱可增加圆锥角膜的发生及进展风险。本综述旨在总结性激素对角膜的病理生理作用,明确其对圆锥角膜的影响及其相关炎症和免疫机制,探求其在圆锥角膜早期诊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帮助。
-
Abstract:
目的:观察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正近视术后视网膜周边屈光和像差的改变。 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眼科行FS-LASIK的近视患者71例(71眼)作为FS-LASIK组,行SMILE的近视患者80例(80眼)作为SMILE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均行角膜像差检查和多光谱地形图检查,检查黄斑周围0-10、10-20、20-30、30-40、40-53度环形视网膜相对离焦值(RDV),并记录为RDV-(0–10)、RDV-(10–20)、RDV-(20–30)、RDV-(30–40)、RDV-(40–53)。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的RDV-(0–10)、RDV-(10–20)、RDV-(20–30)、RDV-(30–40)、RDV-(40–53)在术后3个月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 组和SMILE组术后3个月的RDV-(20–30)、RDV-(30–40)、RDV-(40–53)均显著低于术前(均P <0.05)。SMILE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彗差(水平)及球差(SA)分别为0.106(0.056,0.171)μm、0.115(0.081,0.182)μm,均显著低于FS-LASIK组[0.206(0.104,0.355)μm、0.197(0.128,0.25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70、-5.016,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术后的SA与术后的RDV-(10–53)(r = -2.205、-0.181、-0.226、-0.244,均P <0.05)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FS-LASIK与SMILE均能减少黄斑周围20至53度离心率范围的视网膜远视离焦,且SMILE术后慧差(水平)和球差的改变比FS-LASIK小。术后的球差与术后的周边视网膜离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刘虎, 黄丹, 颜琪, 陈吉, 李蕊, 吴竹健, 竺慧, 张佩斌
Abstract:
目的:基于2021版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AAPOS)《儿童视力筛查指南》,修订SPOT屈光筛查仪在6岁以下儿童的转诊标准,并评估其准确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妇幼保健所就诊的儿童,进行SPOT屈光筛查仪、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等检查,并根据AAPOS指南定义具有弱视危险因素(ARFs)及有临床意义屈光不正(VSRE)的目标人群。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计算最佳转诊标准,并与厂商标准、吴标准、Peterseim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59名儿童接受检查,其中<4岁组342人,≥4岁组617人。<4岁组的最佳转诊标准为:近视≤-3.00D、远视≥+2.25D、散光≤-3.00D、屈光参差≥1.00D;≥4岁组为近视≤-2.00D、远视≥+2.00D、散光≤-2.25D、屈光参差≥1.00D;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38与0.52,均高于其他标准。结论:采用新的6岁以下儿童屈光筛查转诊标准,其准确性较高,优于既往其他标准,能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
Abstract:
圆锥角膜是一种慢性非炎症性的角膜疾病,以角膜基质变薄、局部扩张呈锥形突出为特征,常造成不可逆的不规则散光和不同程度矫正视力下降。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角膜透镜植入的方式来治疗圆锥角膜,而随着飞秒激光的兴起,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透镜技术逐渐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本文便是围绕角膜透镜技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
-
Abstract:
角膜在眼球屈光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角膜基质是角膜的主要组成部分,角膜基质的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角膜移植术是目前治疗角膜基质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供体缺乏,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以防止排斥反应,以及移植物存活的限制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可利用角膜基质内源性再生能力使角膜基质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在合适的条件下能自我更新。然而,角膜基质复杂的超微结构难以在体外模拟。因此,再生医学被应用来克服这些挑战。这些方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干细胞诱导分化、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编辑等。本文就相关的角膜基质再生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为未来角膜基质再生与修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的途径。
-
Abstract:
目的 探讨除风益损汤加减方对翼状胬肉术后眼表炎症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6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滴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口服中药除风益损汤加减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眼部疼痛评分、眼部炎性体征、泪液中IL-6水平及泪液蕨样变试验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VAS积分均低于术后1日及术后2日(P<0.01);对照组术后2日VAS积分与术后1日无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后2日VAS积分低于术后1日(P<0.01);观察组术后2日VAS积分及术后1周VAS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周OSI均低于术后1日(P<0.01),观察组术后1周OSI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1周TFT均优于术后1日(P<0.01),观察组术后1周TFT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周泪液IL-6浓度均低于术后1日(P<0.01),观察组术后1周泪液IL-6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除风益损汤加减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具有更好的控制翼状胬肉术后眼表炎症的作用。
-
Abstract:
目的 研究由WFS1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背景。方法 应用临床检查,基因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olfram综合征家系。结果 发现先证者及哥哥患糖尿病,色弱及视神经病变,此外其兄患尿崩症。全外显子组分析显示在兄弟二人的WFS1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二种杂合变异:即c.941G>A(p.W314X)及c.2309T>G(p.F770C)并在该家系与临床表型共分离。结论 WFS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与该家系Wolfram综合征相关;其中c.941G>A(p.W314X)尚未见报道。
-
耿玉倩, 王婉丽, 叶倩, 杨慈慈, 牛晴, 夏佳宜, 张为中, 刘昳
Abstract:
目的 探讨我国东西部地区不同环境气象因素对脂质异常型干眼发病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3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门诊的全部干眼患者,统计整理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业情况、教育程度)及就诊当日室外环境气候数据(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指数、风力)。筛选出符合纳排的患者,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及非线性模型分析筛选出两地区脂质异常型干眼的环境相关因素。 结果 南京与伊犁两地区各自不同季节脂质异常型干眼发病情况无明显差异,两地相比,伊犁地区脂质异常型干眼发病就诊人次四季均明显多于南京地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影响脂质异常型干眼发病的因素有:性别、就业情况、湿度、空气质量、风力。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湿度、温度、空气质量三种环境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年龄、性别、就业情况三种混杂因素后仍然有意义。非线性分析显示温度在低于10℃时,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生概率随温度的降低而上升;在10℃~15℃区间内,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生概率变化趋于平稳,当温度超过15℃后,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生概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湿度与脂质异常型干眼发病呈负相关,随湿度上升,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生概率下降。 结论 伊犁地区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病风险四季均高于南京地区。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气候因素均会影响脂质异常型干眼的发病情况。
-
Abstract:
补体系统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具有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溶解细胞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功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是眼科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之一。DR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包括缺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等。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R的发生发展与补体系统激活密切相关,多种补体蛋白在炎症调节、血管新生等关键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DR的病理进程。因此,研究补体系统及相关调节蛋白在DR中的作用将为我们防治DR提供重要参考和新的思路。本综述旨在阐明多种补体蛋白与DR的发生发展是如何联系的,以及针对补体系统的靶向补体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
Abstract: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常驻免疫细胞,不断监测其周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与其他视网膜细胞的信号传导来维持稳态。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不仅在视网膜血管系统的发育和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视网膜病变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神经血管耦联,促进异常血管生成,从而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篇综述中,我们简要地描述了小胶质细胞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并讨论了参与这一过程的细胞和分子信号机制,旨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有效的策略。
-
Abstract:
目的 探究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及血清瘦素(Leptin)、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水平差异性。方法 选择2020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118例,按照病变类型分为NPDR组(n=57)、PDR组(n=61),另选54例T2DM无视网膜病变患者和52例体检健康人群分别作为NDR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中央厚度(CCT),眼内压(IOP),等效球镜度(SE),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最大形变幅度(DA)]及血清Leptin、ecSOD水平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DR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PDR组、NPDR组CCT、IOP、A1T、A1L高于对照组和NDR组,DA低于对照组和NDR组(P<0.05),且PDR组CCT、IOP、A1T高于NPDR组(P<0.05);PDR组、NPDR组、NDR组血清Leptin、ec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PDR组>NPDR组>NDR组(P<0.05);NPDR组和PDR组在DM病程、CCT、IOP、A1T及血清Leptin、ecSOD水平上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DM病程、CCT、IOP、A1T及高血清Leptin、ecSOD是影响PDR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DR患者CCT、IOP及血清Leptin、ecSOD较NPDR患者明显增加,且高CCT、IOP、A1T、Leptin、ecSOD是影响PDR发生的高危因素。
-
Abstract:
神经血管耦合以神经血管单元(NVU)为基础,发挥神经细胞与微血管之间信号传导、代谢调节等功能并共同组成屏障结构维持微环境稳态。神经血管单元在视网膜中广泛分布,与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关系密切,而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稳态失衡会导致多种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视网膜也有广泛分布,通过与其受体TrkB结合发挥促神经生长和损伤修复等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BDNF在视网膜神经血管单稳态失衡早期,即神经退行阶段可发挥损伤保护作用,同时减少神经来源的促血管生成物质,延缓疾病进程并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思路。
-
Abstract:
目的 记录并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明视负反应(photopic negative response,PhNR)在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37 例(37眼)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纳入本组研究,并选取排除相关眼部疾病的正常对照20例(20眼)。研究组患者在基线和随访中均接受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 mf-ERG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 mf-ERG的PhNR振幅,其他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LogMAR)、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区毛细血管丛(capillary plexus,CP)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mf-ERG检查使用频率为6.25 HZ的低频刺激,采用内环半径6.80、外环半径200的2环刺激模式。结果 DME患者mf-ERG PhNR平均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DME患者mf-ERG的 PhNR平均振幅与基线相比明显升高(P = 0.025),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 0.031)。此外,研究组 BCVA 从 0.64 提高到 0.37(P = 0.018),治疗后黄斑区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33)。结论 DME患者的mf-ERG PhNR平均振幅在接受抗VEGF治疗后可以出现明显升高,mf-ERG PhNR振幅可以用来观察及评估DME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变化。
-
Abstract:
摘要 目的:利用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Corvis ST )评估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ILE )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S-LASIK )治疗中度屈光不正患者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特征。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在宁夏眼科医院视光中心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度近视患者65例65只眼,其中SMILE组30眼,FS-LASIK组35眼。应用Corvis ST观察两组术患者术前、术后1月和3月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综合半径( IR )、反向凹面半径( ICR )、形变幅度比值( DAR2 )、硬度指数( SP-A1 )、相关厚度-水平方向( ARTh )和最大压陷曲率半径( HC-Radius)的变化。两组间生物力学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生物力学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 结果:SMILE与FS-LASIK两组术后IR、ICR、DAR2较术前明显增加,SP-A1、ARTh、HC-Radius较术前明显降低( P<0.05 )。SMILE与FS-LASIK两组间术后1月、3月的生物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同组术后1月与术后3月生物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此外,两组术后3月中央角膜厚度( CCT )与ARTh和SP-A1呈正相关( FS-LASIK: r=0.727、0.819,SMLIE: r=0.683、0.434,P<0.05 ),与IR和ICR呈负相关( FS-LASIK: r=-0.697、-0.622,SMLIE: r=-0.447、-0.491,P<0.05 )。 结论:对于中度近视患者,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均可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两种手术方式对生物力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且在术后1月时生物力学达到稳定状态,两组术后CCT与生物力学参数ARTh、SP-A1、IR和ICR存在相关性。
-
Abstract: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轴长度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眼),将其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32眼)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组(72眼),将存在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非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组(27眼)和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组(45眼),比较NDR、DR两组以及NPDR、PDR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以及眼部测量值;IOL-Master测量所有糖尿病患者眼轴长度,将DR组眼轴长度按照四分位法分为4组(Q1:20.00-22.09mm,Q2:22.10-22.70mmQ3:22.71-23.12mm,Q4:23.13-24.48mm),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DR、PDR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后,眼轴长度和DR有负相关性(OR=0.296;95%CI=0.130~0.672;P<0.05),年龄和DR有负相关性(OR=0.949;95%CI=0.907~0.994;P<0.05);眼轴长度和PDR有负相关性(OR=0.237;95%CI=0.076~0.736;P<0.05),年龄和PDR有负相关性(OR=0.879;95%CI=0.820~0.942;P<0.05),长眼轴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不容易患有PDR(OR=0.057;95%CI=0.006~0.515;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眼轴越长,糖尿病患者越不容易出现DR,同时DR也越不容易进展为PDR,长眼轴是DR的保护性因素。
-
Abstract: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囊泡,通过生物分子传递改变受体细胞的生化特性,并在细胞通讯中发挥作用。其中,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MSC-Exos)是由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双层脂质囊泡,具有与MSCs相似的功能,并携带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间通讯的媒介参与免疫调节、组织损伤修复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在治疗免疫炎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等相关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MSC-Exos的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干眼不同发病机制如炎症反应、神经及组织修复等,阐述其治疗干眼的可能机制,以期为MSC-Exos在干眼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Abstract: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受体4(TRPV4)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负责感知细胞肿胀、温度、机械牵张、剪切应力和渗透压的变化,通过调节跨膜钙信号进而影响基因表达、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等构建。TRPV4在全身各器官组织中广泛表达。在眼部,TRPV4在角膜、晶状体、睫状体、小梁网和视网膜等组织均有功能性表达。本文就TRPV4在眼内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理病理功能方面进行阐述。随着TRPV4在眼部病理生理功能中的深入研究,TRPV4在角膜损伤修复、调节晶状体光学特性、青光眼控制眼压及视网膜血管生成方面可能成为潜在的新兴药物靶点,但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Abstract: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多种眼部疾病的最终病理表现,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微小RNA(microRNA,miRNA或miR)做为一种生物小分子,随着学者对其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miRNA介导信号通路参与疾病的研究逐一被揭示。在眼科领域,miRNA通过各种信号通路靶向特定蛋白基因影响CNV发展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其通过调控CNV关键的信号通路,促进或抑制CNV发生。在这篇文章中,综述了miRNA调控CNV发生发展相关的Wnt、PI3K-AKT、Notch、TGF-β及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为后续完善CNV发病机制及通过miRNA靶向干预为CNV治疗提供新思路。
-
Abstract: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视网膜神经血管疾病,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微血管细胞构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retinal neurovascular unit,RNVU)的稳态失衡不仅诱导微血管结构和胶质细胞的变化,还会影响视网膜的神经组织,最终引起视力下降。本文就青光眼疾病中的RNVU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光眼的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Abstract:
目的:探讨丹酚酸B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损伤大鼠模型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丹酚酸B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和丹酚酸B组大鼠均采用孟加拉红联合激光光动力法诱导RVO,其中丹酚酸B组大鼠腹腔注射丹酚酸B 50 mg/kg/d,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21 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技术观察给药前后视网膜静脉结构;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视网膜电图(ERG)评估大鼠视网膜功能;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荧光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STAT3、p-STAT3及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成功诱导RVO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视网膜阻塞处血流再通,有效侧支循环丰富,但形状不规则,见有荧光渗漏;丹酚酸B组大鼠视网膜静脉循环恢复,形状逐渐规则,血管侧支减少;模型组和丹酚酸B组视网膜见有不同程度病理损伤,同时两组大鼠ERG a波和b波振幅、RTL、INL和ONL厚度降低,VEGFA荧光强度增强,HIF-1α、p-STAT3及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伤有所减轻,ERG a波和b波振幅、RTL、INL和ONL厚度升高,VEGFA荧光强度减弱,HIF-1α、p-STAT3及VEGFA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丹酚酸B可减轻RVO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善视网膜功能,这可能与HIF-1α/STAT3/VEGFA途径激活,减少血管新生有关。
-
Abstract:
摘要 目的:探究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对Müller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形态与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以研究其对视网膜的潜在毒性。 方法: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加药物组(PTX)组。不同浓度PTX(0.005 mg/L、0.05 mg/L、0.5 mg/L、5 mg/L)处理视网膜Müller细胞12 h、24 h、36 h、48 h、72 h,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PTX、刺激不同时间对Mü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PTX对Mü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免疫荧光观察Müller细胞的形态变化;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PTX 对Müller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影响。 结果:PTX可以抑制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增殖能力,药物浓度越高,刺激时间越久,细胞增殖能力越弱;此外,PTX还能促进Müller细胞的凋亡,越高的药物浓度和更长的刺激时间会导致更高的细胞凋亡指数;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表明,PTX将Müller细胞阻滞于G2-M期。而细胞形态也由形态清晰、细长纤维状的正常形态趋于圆形,且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药物处理后的细胞炎症因子较对照组出现一过性的高表达,但这种高表达可通过停止药物刺激缓解;药物处理后的细胞中的CA XIV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上调,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下调(P<0.05);PTX组中炎症因子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表明PTX会破坏视网膜屏障功能。 结论:PTX抑制Müller细胞的增殖、促进Müller细胞的凋亡,且细胞的增殖、凋亡与刺激时间和药物浓度正相关;此外,PTX将Müller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并会改变细胞形态,使细胞炎症因子出现短暂性的高表达,对视网膜屏障产生影响。揭示抗肿瘤药物紫杉醇PTX对视网膜具有潜在毒性。 关键词:紫杉醇;Müller细胞;凋亡;增殖;
-
Abstract:
探讨微脉冲激光联合雷珠单抗玻璃腔内注射治疗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缺血型BRVO继发ME患者200例200眼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100眼)和观察组(100例100眼)。其中对照组给予雷珠单抗玻璃腔内注射治疗,观察组给予微脉冲激光联合雷珠单抗玻璃腔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 、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 、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总注药次数、黄斑区渗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VCA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1mo、治疗后3mo、治疗后6mo、治疗后12mo的BVCA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MT、SFCT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1mo、治疗后3mo、治疗后6mo、治疗后12mo的CMT、SFC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总注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5.32?1.15)次 vs(4.06?1.12)次](t=5.85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12mo的渗漏率分别为69.00%、2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37,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0%、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χ2=2.446,P=0.118)。结论 微脉冲激光联合雷珠单抗玻璃腔内注射治疗非缺血型BRVO继发ME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ME,减少雷珠单抗总用药次数,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系数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Abstract: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SS-OCTA)检查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自动化血管分层成像等优势,在眼科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监测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基于OCTA的基础,SS-OCTA采用快速调谐的激光器和1050nm的波长,穿透力更强,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系统进行无创深度分辨成像,加深了对多种眼部疾病(眼底病变、青光眼、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特征的认识。此外,SS-OCTA也可用于研究眼前节结构,如角膜新生血管的深度和密度、虹膜新生血管治疗前后的变化等。 该技术为眼科临床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本文就SS-OCTA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寻找 DR预防与治疗的特异性靶点至关重要。脂肪组织不仅是储存能量的组织,也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以释放多种细胞因子,称为脂肪因子。有研究表明脂肪因子在D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脂肪因子不仅可以直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血管内皮,还能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胰岛素敏感性等方式间接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退行性变、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近年来,一些新的脂肪因子在DR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本文就几种新型脂肪因子在DR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Abstract: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阿柏西普对于治疗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2-2023.2于我院确诊为PNV的患者33例共35眼,根据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分为康柏西普组14例14眼,阿柏西普组19例21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mo的BCVA、CMT、SFCT、注药次数及临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mo,两组患者的BCVA、CMT、SFCT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在整个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分别为2(2,3)、2(1.5,2)次(P=0.423),未见明显差异;在应用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阿柏西普均能治疗PNV,在提高视力的同时改善解剖结构,两种药物疗效相似,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
Abstract:
玻璃体切除术的问世解决了眼科界难以攻克且难治性眼底病的治疗,微创玻璃体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vitrectomy,MIV)是治疗眼底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临床中,患者在接受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出现干眼症状,包括流泪、异物感和视觉障碍等。笔者推测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可能会损伤结膜及角膜上皮以及相关感觉神经,以及破坏泪膜而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影响眼表微环境,诱发或加重干眼症状。目前,对于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后眼表变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分析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前、术中、术后不同因素对于眼表微环境的影响,并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可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便于指导临床做好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减少术后罹患干眼风险。
-
Abstract:
学龄前期(3-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并治疗学龄前儿童视觉问题至关重要。视力表是筛查儿童视觉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国内常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而国外则常用Lea、HOTV和ETDRS视力表。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这三种视力表在儿童视力检查中的可测性、可重复性及诊断视觉相关问题的敏感性。然而,在国内这三种视力表的应用较为有限,本文就三种视力表的设计原理、临床中的应用及各自的特点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在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从而为未来的视力检查方法的选择和改进提供参考。
-
Abstract: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由视网膜黄斑区毛细血管丛相互连接而成,其形态可以间接反映黄斑区微循环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可以无创的可视化和量化FAZ区域,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OCTA展现出的巨大价值使其成为眼科及各个领域重要的辅助检查工具。在高度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眼科疾病中,FAZ的面积及周长已被证实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近年来FAZ的几何形态也展现出一定的临床意义,圆度指数、非圆指数、轴比等描述FAZ几何形态的参数为疾病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全方面研究FAZ区域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探索眼部疾病发生和发展机制,或可预测疾病的早期变化及精确病理分期,为监测疾病进展及评估患者的视觉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
Abstract:
干眼是指由泪液的质、量和动力学异常等原因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或眼表微环境失衡,造成多种眼部不适甚至视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尚局限于缓解症状,保护视功能。针刺治疗干眼有效,但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挖掘针刺干预的调控机制,将为针刺治疗的理论研究和针刺作用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蛋白质组学技术能系统全面反应蛋白质的功能、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治疗干眼的研究,不仅可从不同病因病程揭示干眼蛋白质水平的动态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还能系统挖掘针刺治疗干眼的调控机制。本文旨在探讨蛋白质组学在干眼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眼的诊疗及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
-
Abstract:
神经嵴是一个动态的胚胎干细胞群体,在眼部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神经嵴与周围的神经外胚层、表面外胚层和中胚层相互作用,发育成眼球及其附属器的多种组织结构,包括角膜基质及内皮、小梁网、虹膜基质、睫状肌、玻璃体和脉络膜血管、M?ller细胞等。眼部神经嵴细胞迁移和发育异常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眼部疾病,包括影响眼前段的疾病,如 Axenfeld-Rieger 综合征、Peters 异常、无虹膜、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和指甲髌骨综合征,以及影响眼后段的缺陷性疾病,如 CHARGE综合征和鳃-眼-面综合征,此外还有一些罕见的神经嵴疾病的眼部异常,如Waardenburg综合征、Treacher-Collins综合征和Char综合征等。在这里我们将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眼部相关疾病做一综述,探讨与神经嵴迁移和发育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突变和缺陷如何导致眼部疾病。
-
Abstract:
【摘要】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是目前评估在体角膜生物力学最常用的临床设备。新参数SSI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其不仅直接可以提供角膜生物材料刚度,而且与某些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SSI是基于使用有限元(FE)数值建模模拟IOP和Corvis ST喷气效果的角膜行为预测生成的。SSI算法不随着本身CCT、IOP、BIOP的变化而变化,但明显与角巩膜中的胶原纤维改变有关。本文将从SSI的原理、年龄与SSI的关系、眼轴与SSI的关系、近视程度与SSI的关系、SSI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
Abstract:
有限元方法(FEM)是力学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将物体划分为离散且相互作用的有限单元。在医学研究中,有限元分析(FEA)可模拟难以开展的生物力学实验。眼眶手术极具挑战性且具有陡峭的学习曲线,给眼科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FEM可模拟分析眼眶组织的力学特性,为眼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FEM在眼眶疾病的诊疗中愈发成熟,并成为眼眶生物力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本文综述了眼眶FEM的最新进展,包括建立眼眶FEA模型、模拟眼眶结构以及在眼眶相关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此外,还讨论了FEM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眼眶FEA作为一种辅助诊疗数字化工具,将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释放其在眼眶疾病诊疗方面的潜力。
-
Abstract:
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GON)是青光眼治疗难点所在。有关GON的发病机制,近年来提出了多种学说,但其中任何一种均无法解释青光眼所有类型所造成的视神经病变原理,使得该病在临床治疗中顾此失彼,且不利于早期干预。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于视网膜中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亚家族4(TRPV4),在GON多种发病机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TRPV4及其在GON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求为GON的多种机制学说寻找一共同“连接点”,这将有助于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和临床治疗。
-
Abstract:
【摘 要】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UHR(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价值,为其诊断及预后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我院2022年-2023年110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组之间的眼底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43例)和增殖期视网膜病组(36例)。此外,同期入院的31例单纯型2型糖尿病患者被选为单纯型2糖尿病组,选择4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又分为轻度(22)和中重度(21)每组受试者禁食采集外周静脉血4ml,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和UHR,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健康组的糖化血红蛋白(5.32%?0.25)、总胆红素(5.34umol/L?0.16)、CysC(0.55mg/L?0.02)、UHR(19.43?0.25)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8.31%?0.27)、总胆红素(8.33umol/L?0.19)、CysC(0.85mg/L?0.03)、UHR(23.33?0.27)也低于那些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伴有增值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11.91%?0.29)、总胆红素(11.02umol/L?0.17)、CysC(1.21mg/L?0.03)、UHR(30.79?0.29)都明显高于那些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UHR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p<0.05;在ROC曲线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UHR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严重程度中都有较强的敏感性(p<0.05),其中UHR的敏感性最高,敏感性达0.907。结论: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UHR水平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不同阶段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红素、CysC、水平和UHR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
Abstract: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白内障患者都恢复了有效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是评价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是不同的。然而,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反应等都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人工晶状体领域得到应用,充分了解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减少材料导致的并发症,将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
Abstract:
高阶像差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其中以球面像差、彗形像差较为关键,可能与近视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是控制近视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角膜形态的改变会使球差、彗差显著正向增加,球差、彗差的增加量与角膜塑形术后眼轴增长的速度呈显著负相关。本文就球差、彗差在角膜塑形术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进行综述。
-
Abstract: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是中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为一线治疗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对VEGF药物应答不良或无应答。周细胞作为一种微血管壁的成分细胞,可影响抗VEGF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本文就wAMD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不良或不应答的影响因素和靶向周细胞的解决策略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Abstract:
摘要:白内障是目前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手术仍是其唯一有效的解决方式,其发病机制及有效的预防手段依旧是眼科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成熟,白内障动物模型的造模方式更加多样,实验动物的物种更加丰富,动物模型依然是研究白内障机理的中流砥柱,但人类白内障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未构建出理想的白内障人化动物模型。故本文按病因分类,就不同病因所致白内障动物模型的造模原理、体内和体外造模方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为构建更贴近人类白内障的综合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
Abstract:
角膜上皮基底膜营养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EBM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前部角膜营养不良,临床表现隐匿易被漏诊,受累患者通常主诉轻度视觉模糊或异物感,或在夜间或早晨打开眼睑后立即出现偶发疼痛。典型的裂隙灯外观包括角膜表面不规则、无定形,可发现指纹样、地图样的线状病灶、点状或气泡样病灶。该病对白内障术前生物测量和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有重要影响,可导致测量不准及术后屈光意外,需引起白内障手术医生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该病对白内障手术影响的相关研究和会议报告,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医生提供参考,以提高手术前后的正确诊断和检出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
Abstract: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NK)是由三叉神经支配受损引起的退行性角膜疾病,可导致自发性角膜上皮破裂、角膜溃疡甚至穿孔。诸多破坏三叉神经支配的疾病均可导致NK。NK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需要准确收集和审查患者病史并进行完善的眼表检查,从而确定临床分期。NK的治疗需基于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期治疗,除了人工泪液、睑裂缝合术、羊膜移植等传统的内外科疗法,还详细介绍了如靶向药物治疗和角膜神经化手术等新兴疗法。本文总结了NK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分类、病因、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NK提供参考。
-
Abstract: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导致视力障碍和容貌损毁。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不尽如人意。研究发现,替妥木单抗(teprotumumab)是一种可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的人源单克隆抗体,目前已成为TAO的新兴靶向治疗药物。尽管此药已证明在TAO治疗中有效且相对安全,但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关于此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值得引起广大眼科医师的重视,包括听力损害、高血糖、腹泻、肌肉痉挛、输液反应、认知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抑制、脱发、恶心和疲劳等。此药总体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本文对当前替妥木单抗在TAO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
-
Abstract:
眼睑刷上皮病变(lid wiper epitheliopathy, LWE )指睑缘皮肤黏膜交界处区域之后的边缘处睑结膜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在使用荧光素钠或丽丝胺绿等染色剂后出现染色。目前研究认为LWE形成主要是由于眼睑刷区域与眼面之间的摩擦增加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研究发现,LWE可在常规干眼指标阴性或干眼早期时出现,所以LWE的诊断对于指导干眼症的早诊早治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临床上关于LWE与干眼等指标相关的研究较少,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对LWE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介绍,并总结LWE与干眼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研究LWE的病因及LWE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
Abstract:
2004年Wollensak和Spoerl首次将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方法应用到巩膜组织中,发现核黄素/紫外线A、甘油醛和戊二醛交联巩膜可以提高巩膜的生物力学性能,提出巩膜胶原交联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病理性近视的新方法。近年来从多物种多方法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交联方法的改良、巩膜组织生物力学性能测量方法的改进、增加对在体生物参数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电图波幅等的测量等多方面对物理交联和化学交联巩膜防治病理性近视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京尼平交联巩膜胶原联合后巩膜收缩或加固术已经应用至临床研究,本文就巩膜胶原物理交联和京尼平化学交联方法做一综述来探讨该方法防治病理性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Abstract: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SD)是近年来被定义的一组具有相似脉络膜解剖学特点及相同病理过程的一组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其主要特征是脉络膜各血管层厚度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增强。随着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为代表的现代眼科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使这类疾病脉络膜各血管层的变化得以更直观地呈现,从而对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健康人及PSD的共同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对各种PSD的最新的影像学发现进行综述。从遗传背景及解剖学结构等不同角度,讨论各型PSD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型还是类似特征的不同疾病。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
Abstract:
青光眼是一种累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慢性视神经病变,以视乳头萎缩、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由于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滴用局部降眼压药物往往会合并眼表疾病,从而降低药物依从性,最终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局部降眼压药物主要有前列腺素类衍生物、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局部碳酸酐酶抑制剂、拟胆碱能类药物。本文就以上5种降眼压药物对青光眼患者眼表影响和相关机制做一综述,并为青光眼患者的眼表保护提供预防性措施。
-
Abstract: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OS)是造成机体损伤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缺血缺氧、过度光照以及高糖环境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视网膜活性氧和自由基增多,从而诱发OS,造成视网膜损伤影响正常的视觉功能。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 KEAP1)与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 related factor 2, NRF2)共同构成机体中主要的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视网膜能量代谢及细胞增殖凋亡自噬等机制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以减轻OS所致视网膜损伤。本文将简要综述视网膜中KEAP1-NRF2信号通路调控OS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
Abstract:
近视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引起儿童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近视的发病机制复杂,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多巴胺、一氧化氮、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胰岛素以及前列腺素等主要神经递质均与儿童屈光发育和眼轴增长密切相关,但是它们的作用机制仍存在许多分歧。本文就各种神经递质在近视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包括神经递质受体以及受体拮抗剂对近视进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明确不同神经递质对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为近视神经递质变化的进一步研究做理论准备,并为近视的预防和治疗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视力严重受损与失明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然而,目前ARM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仍需深入探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构建模拟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综合微系统,具有样品消耗少、分析时间短等优势。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微流控芯片能为ARM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带来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本文对微流控芯片在ARMD机制研究、药物评价和临床转化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予以讨论和回顾,为进一步研究ARMD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3E;NDR组&#x003E;NPDR组&#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3C;0.001),且非DME组&#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