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杂志》中文刊(International Eye Science, IES)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及中华眼科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ISSN 1672-5123CN 61-1419/R。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院士和亚非眼科学会主席吴乐正教授等为名誉总编。亚非眼科学会亚洲办信息专员/国际眼科杂志社社长胡秀文教授任总编辑,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空军军医大学全军眼科研究所惠延年教授和国际眼科理事会主席、德国科学院院士Prof.PeterWiedemann教授任共同主编。亚太眼科学会原主席王宁利教授、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姚克教授和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及陕西省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王雨生教授等任副主编。本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药卫生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Q1区期刊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和陕西省高校精品期刊;并被ScopusEmbaseDOAJCAICWPRIM等多种国内外权威性检索系统收录。据202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统计数据,本刊总被引频次为4702,在全国眼科期刊中均名列第一;扩展影响因子1.669,名列第二。核心版综合评价总分55.2,在10种眼科学核心期刊中名列第三,海外论文比连续多年居全国眼科期刊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生及研究生,欢迎各类有关眼科和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

 《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JO)为我国第一种被SCI收录的眼科学期刊。JCR2023影响因子为1.95年影响因子1.8,位于眼科学(Ophthalmology)Q2区,排名45/95,CiteScore20232.52022中科院期刊分区在医学大类和眼科学均为3区期刊,在全球62SCI眼科期刊中排名第35,并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文章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24卷第7期
      Articles in English
    • Abdulkabir Ayansiji Ayanniyi,Abdulraheem Olarongbe Mahmoud,Yetunde Olamide JohnSam,Rauf Ibrahim Rauf,David Paul Ejeba,Rosita Ujunwa Akasike-Enuh,Emmanuel Oluwatosin Bisiriyu,Margaret Uche Afam-Osemene,Eunice Adamma Chijioke,Pankyes Amos Damter,Nkosi Linus Agwadu

      2024,24(7):1005-101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1

      Abstract:

      目的:探讨比较尼日利亚Gwagwalada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与非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社会人口学特征。

      方法:横断面对比研究。共调查235例成年患者,其中96例POAG及139例非青光眼。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种族、青光眼家族史、眼痒、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眼部检查包括视力、中央视野、杯盘比、前房角评估和眼压。

      结果:平均年龄为49.88±13.75岁,其中男114例(48.5%)。POAG患者包括42个种族,其中伊博人(24/96,25.0%)和约鲁巴人(20/96,20.8%)最为常见。大多数POAG(74/96,77.1%)年龄在40-69岁之间。POAG(73/96,76.0%)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POAG组与非青光眼组的对比如下:青光眼阳性家族史(34/96,35.4%)vs(25/139,18.0%; P=0.012); 糖尿病史(8/96,8.3%)vs(6/139,4.3%); 高血压病史(24/96,25.0%)vs(28/139,20.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史(1/96,1.0%)vs(4/139,2.9%; P=0.268); 使用抗糖尿病药物者(5/96,5.2%)vs(7/139,5.0%); 使用降压药者(24/96,25.0%)vs(23/139,16.5%); 联合使用抗糖尿病和抗高血压药物者(4/96,4.2%)vs(5/139,3.6%; P=0.328); 有眼痒症状者(18/96,18.7%)vs(37/139,26.6%; P=0.328); 视力障碍\〖右眼(RE):51/96,53.1%; 左眼(LE):60/96,62.5%\〗vs(RE:40/139,28.7%; LE:37/139,26.6%; P=0.000); 垂直杯盘比>0.4(RE:96/96,100%; LE:96/96,100%)vs(RE:131/139,94.2%; LE:124/139,89.2%)(RE:P=0.307; LE:P=0.006); 眼压>22 mmHg(RE:17/96,17.7%; LE:22/96,22.9%)vs(RE:2/139,1.4%; LE:2/139,1.4%; P=0.006)。大多数POAG患者(60/96,62.5%)正在服用抗青光眼药物,(23/96,24.0%)尚未开始用药,P=0.000。许多POAG(32/96,33.3%)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前列腺素抑制剂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的联合抗青光眼药物。

      结论:青光眼具有与其他眼部疾病不同的临床社会人口学特征。许多参与者肯定了青光眼的家族史,大多数青光眼参与者正在接受抗青光眼治疗。包括失明在内的视力障碍与青光眼显著相关。该研究证实,开角型青光眼与高杯盘比和高眼内压有关。

    • 李喆,刘晓蓉,王健

      2024,24(7):1013-10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2

      Abstract:

      目的:评估特发性视神经炎(ON)患者的患眼和未受累对侧眼的视盘及黄斑的血流密度改变情况,为特发性ON的治疗和随访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12/2021-12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初次发病且病程≤3 mo的单眼特发性ON患者16例,分为患眼组16眼与未受累对侧眼组16眼,另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眼均行视盘区4.5 mm×4.5 mm及黄斑区6 mm×6 mm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收集视盘区及黄斑区各血流指标,并对三组间各指标进行对比及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及未受累对侧眼组相比,ON患眼组视盘全区域及视盘周围各分区毛细血管、全部血管血流密度均降低(P<0.05)。与未受累对侧眼组相比,ON患眼黄斑区整体及中心凹周围全部分区SCP血流密度均显著降低(P<0.05),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仅在上半侧及上侧分区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ON患眼组黄斑中心凹周围下半侧、鼻侧、下侧SCP密度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未受累对侧眼组黄斑区整体及各分区SCP血流密度均增加(P<0.05),旁中心凹SCP血流密度增加(P<0.05),但下半侧、鼻侧分区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心凹周围SCP血流密度增加仅在上半侧及上侧分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程3 mo以内的ON患者会出现视盘周围各分区血管密度的降低和黄斑中心凹周围部分分区SCP血流密度的降低,同时伴随着对侧眼黄斑区部分分区的SCP血流密度的增加。

    • 实验论著
    • 李青博,王佩玉,胡立影,李筱荣,邵彦

      2024,24(7):1020-10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3

      Abstract:

      目的:探讨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过表达α-Klotho(KL)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生、迁移、管腔形成以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4-羟壬二酸酯(4HNE)组、4HNE+KL组,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AW264.7细胞F4/80的表达。制备3组细胞的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HUVECs,分为Mø;-NC组、Mø;-4HNE组和Mø;-4HNE+KL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迁移,采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闭合蛋白5(Claudin 5)、咬合蛋白(Occludin)、带状闭合蛋白1(ZO 1)表达水平。

      结果: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4HNE组RAW264.7细胞F4/80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强,而4HNE+KL组F4/80荧光强度较4HNE组明显减弱(均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增生显著增加,而Mø;-4HNE+KL组HUVECs增生较Mø;-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迁移显著增强,而Mø;-4HNE+KL组HUVECs迁移较Mø;-4HNE组显著减弱(均P<0.01)。管腔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Mø;-NC组,Mø;-4HNE组HUVECs管腔数显著增加,而Mø;-4HNE+KL组管腔数较Mø;-4HNE组显著下降(均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 Mø;-NC组,Mø;-4HNE组HUVECs中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而Mø;-4HNE+KL组Claudin 5、Occludin、ZO 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较Mø;-4HNE组明显增加(均P<0.01)。

      结论:KL通过改变糖尿病氧化应激环境中巨噬细胞激活状态抑制了HUVECs的增生、迁移、管腔形成,并增强了HUVECs的紧密连接。

    • 实验研究
    • 蔺彦娜,吴惠琴,郑博,陈晓冬,雷鹏,陈梦涵

      2024,24(7):1027-10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4

      Abstract:

      目的:探讨丹蒌片对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40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6 wk,通过前房灌注加压法建立RIRI模型,分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 wk)、RIRI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8 wk)及丹蒌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蒌片溶液1、2、4 g/(kg·d)灌胃8 wk\〗。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IRI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萎缩,厚度变薄,细胞凋亡增加,视网膜组织中Sod2蛋白表达下调,Keap1蛋白表达上调(均P<0.01); 与RIRI模型组比较,丹蒌片中、高剂量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增加(均P<0.01),丹蒌片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视网膜细胞凋亡降低(均P<0.05),丹蒌片低剂量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Keap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丹蒌片中、高剂量组小鼠视网膜组织中Sod2、Nrf2、HO-1蛋白表达上调,Keap1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

      结论:丹蒌片能缓解RIRI小鼠模型视网膜萎缩变薄,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其作用是通过调控Keap1-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RIRI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

    • 李妍,牟琳,陈廷

      2024,24(7):1032-103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5

      Abstract: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益视方对碘酸钠诱导的小鼠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ARM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27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每组各9只,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的结构形态,二氢乙锭(DHE)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视网膜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视网膜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蛋白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蛋白表达。

      结果:视网膜结构形态:模型组视网膜结构见外核层细胞数量轻微或轻度减少,外核层局部区域变薄,外界膜分界不明显,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轻微或轻度肿胀,视网膜细胞排列轻微或轻度紊乱; 中药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及光感受器层明显改善。氧化应激:DHE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造模14 d后,模型组的ROS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 中药组的ROS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01)。ELISA结果显示,造模14 d后,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MDA水平明显升高(P<0.01); 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SIRT1/PGC-1α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7、14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 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IRT1和PGC-1α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

      结论:中药健脾补肾益视方可改善碘酸钠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状态,减少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可能是通过PGC-1α/SIRT1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

    • 临床论著
    • 陈田翼,陈元芝,郭登华,杨扬,王通,张庆辉,姚红宝,宋昌瑞,杨骁

      2024,24(7):1038-10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6

      Abstract:

      目的:评估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抗VEGF+全视网膜光凝手术(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2-09就诊于我院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根据治疗方案分为UCP+抗VEGF+PRP组16例16眼、经巩膜睫状体光凝(TCP)+抗VEGF+PRP组20例20眼、单纯UCP组9例9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术后用药、有效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眼压、疼痛评分、术前用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较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术后1 mo单纯UCP组眼压(31.78±10.23 mmHg)高于UCP+抗VEGF+PRP组(19.44±8.23 mmHg)及TCP+抗VEGF+PRP组(20.80±10.27 mmHg)(均P<0.017)。术后1 d,1 wk TCP+抗VEGF+PRP组疼痛评分高于UCP+抗VEGF+PRP组及单纯UCP组(均P<0.017)。术后3 mo UCP+抗VEGF+PRP组、TCP+抗VEGF+PRP组、单纯UCP组(有效率分别为81%(13/16)、75%(15/20)、67%(6/9)(P=0.675); 成功率分别为69%(11/16)、50%(10/20)、0(0/9)(P=0.00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UCP+抗VEGF+PRP与TCP+抗VEGF+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相当。UCP+抗VEGF+PRP术后患者疼痛更轻,且无严重并发症。单纯UCP手术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控制眼压,减轻患者疼痛,但长期控制仍需联合抗VEGF+PRP。

    • 张菊,余鹏,李青

      2024,24(7):1043-10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7

      Abstract:

      目的:了解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近视患者晶状体参数与其眼部解剖特征参数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06/2023-06在无锡华厦眼科医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近视患者46例46眼。术前评估眼部解剖特征参数包括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等前后径,水平角膜直径(WTW)、水平沟到沟直径(STSH)、水平角到角直径(ATAH)等水平径,以及垂直沟到沟直径(STSV)、垂直角到角直径(ATAV)等垂直径,晶状体参数包括水平晶状体矢高(CLRH)、垂直晶状体矢高(CLRV)、水平晶状体厚度(LTH)、垂直晶状体厚度(LTV),并分析上述参数的差异性、一致性及相关性。

      结果:除WTW与STSV、STSH与ATAV无显著差异(均P>0.05)外,其余水平径与垂直径眼部解剖特征参数均有差异(P<0.05); CLRH与CLRV有显著差异(P<0.01),但LTH与LTV无差异(P>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平径、垂直径眼部解剖特征参数一致性较差; CLRH与CLRV一致性较差; LTH与LTV一致性较好,其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LoA)为-0.21-0.28 mm,95% LoA线外点比例为4.3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平径与垂直径眼部解剖特征参数间均有相关性(P<0.01),前后径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 除CLRH与LTH、LTV无相关性外,其余晶状体参数均有相关性(P<0.05); AL与水平径和垂直径眼部解剖特征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晶状体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T=0.419+0.017×年龄-0.548×ACD+0.371×ATAH+0.884×CLRV,CLRH=-0.443+0.809×CLRV,CLRV=-0.092-0.200×ATAH+0.560×CLRH(校正R2=0.458、0.482、0.589)。

      结论:水平径、垂直径眼部解剖特征参数不可互相替代; CLRH、CLRV不可互相替代,而LTH、LTV可互相替代。部分晶状体参数、WTW、STS、ATA与ACD相关,而年龄、ACD、ATAH、CLRV是LT的影响因素。

    • 王云云,谢英,许多

      2024,24(7):1052-105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8

      Abstract:

      目的:比较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伴近视患者使用多点近视离焦镜片、角膜塑形镜、单光镜片的临床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6/2022-09在我院就诊的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伴近视患者150例(均取主导眼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三棱镜检查为双眼所测数据),年龄8-15岁,斜视度-10--20(块镜),等效球镜度(SE)为-1.00--5.50 D,按照自愿原则分为三组:HAL组50例配戴多点近视离焦镜片; OK镜组50例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 SVL组50例配戴普通单光镜片。比较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1 a的眼轴、裸眼及戴镜棱镜度(取33 cm处三棱镜)、近水平正融像性集合(模糊点)、近立体视变化,采用纽卡斯尔(NCS)评分标准评估三组患者的眼位控制能力。

      结果:HAL组、OK镜组、SVL组戴镜前眼轴分别为24.83±0.91、24.93±0.97、24.98±0.68 mm(P>0.05),戴镜1 a为25.02±0.90、25.18±0.97、25.45±0.65(P<0.05),与SVL组戴镜1 a眼轴增加0.47±0.30 mm相比,HAL组和OK镜组眼轴分别增加0.19±0.06、0.25±0.21 mm(均P<0.05); 戴镜前33 cm处HAL组、OK镜组、SVL组三棱镜检查斜视度分别为-15.00±3.12、 -14.34±3.00、-14.06±3.22,戴镜1 a戴镜测三组棱镜度分别为:-9.34±3.84、-18.42±4.41、-19.58±5.21,与戴镜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66±2.13、-4.08±3.34、-5.52±3.70(P<0.05); 戴镜前HAL组、OK镜组、SVL组近立体视分别为89.20″±54.65″、93.00″±52.54″、88.40″±55.31″(P>0.05),戴镜1 a分别为76.00″±20.40″、81.20″±18.91″、100.60″±51.41″(P<0.05); 戴镜前三组近水平正融像性集合(模糊点)分别为:15.04±1.97、15.14±1.67、14.62±1.47(P>0.05),戴镜1 a为17.10±2.02、13.12±1.41、13.26±2.45(P<0.05); 戴镜1 a HAL组眼位控制能力较OK镜组和SVL组明显增强(P<0.05 )。

      结论: 小角度间歇性外斜视伴近视患者配戴HAL组与OK镜组、SVL组相比,可有效控制斜视度及眼轴的变化,尤其对戴镜后斜视度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戴OK镜与SVL均出现外斜视漂移,且HAL组戴镜后立体视觉及正融性集合得到明显改善。

    • 文献综述
    • 赵丽丽,宋继科,卢秀珍,毕宏生

      2024,24(7):1058-106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09

      Abstract:

      成像技术的进步彻底改变了眼科领域,改变了我们对眼科疾病的理解、诊断和治疗。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S-OCT)是一种最新的非接触式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它进一步提高了成像深度和扫描速度,增加了新的算法和功能。SS-OCT允许对角膜结构进行三维评估,提供角膜前、后表面的曲率和高度图以及角膜厚度图。这可以帮助眼科医生筛查和诊断角膜病变,如圆锥角膜、角膜营养不良和变性。SS-OCT更快、更精准和更灵敏的角膜测量有助于对即将进行角膜和屈光手术的患者做好术前计划和术后监测。文章总结SS-OCT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角膜疾病中潜在的临床效用与在手术中的应用进展,以支持更多未来可能的研究和临床治疗。

    • 金鹭,吕洋

      2024,24(7):1064-10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0

      Abstract:

      微小RNA(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小的非编码RNA(ncRNA),长度为20-25个核苷酸。眼部组织中存在的miRNA通过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在正常眼中发挥关键作用。白内障是全球致盲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miRNA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作为治疗和预防白内障的潜在靶点具有新的应用前景。文章通过氧化损伤、凋亡、自噬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等不同发病机制对miRNA在白内障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白杨静,钟舒阳

      2024,24(7):1068-10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1

      Abstract:

      葡萄膜炎是一类常见的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顽固性致盲性的炎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其各细胞亚群免疫机制失衡相关,巨噬细胞在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起核心作用,能将人体内炎性致病菌有效清除,在应激反应中,巨噬细胞可通过极化参与机体的病原体反应和炎症调节,因此,为了系统地了解巨噬细胞极化平衡在葡萄膜炎的免疫调节机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对巨噬细胞的来源认识、机制通路的研究从而将其与葡萄膜炎疾病发生发展相联系,最后针对相关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杨宁,徐新荣

      2024,24(7):1073-107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2

      Abstract: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CM)调节障碍作为ARMD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损伤可贯穿于ARMD病程。此外,参与ARMD发生发展过程的各类型细胞可以在多种信号的控制下参与ECM的形成与异常沉积,通过传递调节黏附、迁移、增殖、凋亡、存活或分化的信号,从而导致视网膜、脉络膜微环境的破坏,免疫功能障碍,浸润性炎症细胞分化,新生血管生成,上皮-间充质转化,最终导致晚期ARMD视网膜下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及视力严重受损。因此,ECM在ARMD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文章针对视网膜中ECM与ARMD的联系及ARMD中各类型细胞与ECM之间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治疗ARMD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意义。

    • 周煜,曾庆延

      2024,24(7):1078-108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3

      Abstract:

      圆锥角膜是一种高发于青少年的致盲性角膜疾病,早期诊疗可有效减少疾病晚期造成的视力损害并改善其预后。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AI)在圆锥角膜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圆锥角膜的早期筛查诊断和严重度分级、圆锥角膜进展预测及术后疗效预测等。文章总结近年常见的AI在圆锥角膜中的主要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 罗绮婷,张朝然

      2024,24(7):1084-108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4

      Abstract:

      春季角结膜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以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眼表疾病,容易出现角膜并发症如圆锥角膜。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局部圆锥样突起为主要特征的角膜病变。既往研究分别提出了春季角结膜炎及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及前者进展为后者的危险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回顾文献发现二者有共同的发生机制及类似的细胞因子表达,包括Ⅰ型及Ⅳ型超敏反应、炎症反应、酶学变化、氧化应激、机械性损伤等方面。文章旨在概述春季角结膜炎发生圆锥角膜的机制及可能涉及的细胞因子,以期为春季角结膜炎发生圆锥角膜的预防和临床诊疗策略提供参考。

    • 王佳佳,张静琳

      2024,24(7):1088-109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5

      Abstract:

      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GIOH)是一种由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高眼压。长期处于GIOH状态,可能会导致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最终发展成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GIG),可能致盲。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介导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发挥生物学作用,同时还涉及到转化生长因子(TGF)-β、Wnt、Rho等因素在GIOH的形成中的作用。深入探讨GIOH小梁网的病理改变及相关分子机制对于理解GIOH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文章就GIOH小梁网的病理改变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GIOH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张婷,张小猛

      2024,24(7):1093-109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6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视野改变往往比视力更能及时反映病情进展。而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DR在延缓病情进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患眼视力下降和视野缩小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PRP治疗后的DR患者可因中心20°范围内的视野缺损而导致驾驶测试失败。为保证PRP疗效同时达到降低并发症的目的,激光技术不断改进与发展,通过调整激光参数、使用新型激光系统、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式可一定程度改善患眼视野,实现更佳疗效。未来可考虑在缺血指数(ISI)量化分析下,对视网膜缺血程度进行分级,依据ISI指标和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布探索PRP治疗建议的最佳阈值及光凝范围,从而为DR患者提供更及时、更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文章就PRP治疗DR对视野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

    • 韩怡泽,李科军,马清敏,樊芳,唐稳稳,程静,晏林伟,王亚峰

      2024,24(7):1098-110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7

      Abstract:

      睑板腺功能障碍是一种以睑板腺终末导管阻塞和(或)睑酯分泌的质或量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弥漫性睑板腺病变,临床上可引起泪膜异常和眼表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眼部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损伤角膜从而影响视功能。睑板腺功能障碍可分为睑酯低排出型和高排出型,低排出型又进一步分为腺泡萎缩型和阻塞型。随着对糖尿病研究的进展,发现在糖尿病早期,患者的睑板腺组织即受到慢性损伤,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变化,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更高,程度更严重。而引起糖尿病患者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目前机制并不是很清楚,文章就国内外学者对糖尿病睑板腺功能障碍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林奕彤,陈子扬,叶照达,陈胜,胡艳红

      2024,24(7):1102-1105,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8

      Abstract:

      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以及致盲已成为全球性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近视的防控列入全球防盲计划中。我国近视发展呈现高发、低龄化、高度数化趋势,防控端口前移成为解决窘迫现状的重要策略。近视前期(premyopia)是指儿童的屈光度数≤+0.75 D和>-0.50 D的阶段,该阶段存在多种可能发展为近视的危险因素。目前近视前期的发生率和其转变为近视的概率居高,主要防控措施包括构建预测近视前期转变为近视的模型、强调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红光治疗、光学离焦干预等。文章就近视前期的发生率及其转变为近视的概率现状以及现有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近视前期阶段防控近视提供参考。

    • Meta分析
    • 侯小玉,接传红,刘自强,毕徐齐,李媛媛

      2024,24(7):1106-1113,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19

      Abstract: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和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SinoMed、Embase数据库中关于使用OCT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结构进行测量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4.1和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纳入文献17篇,包含18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与观察组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群)相比,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明显变薄。与对侧眼比较,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同侧眼pRNFL和SFCT变薄。

      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结构。OCT可以无创地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微观结构变化,可用于颈内动脉狭窄的评估。

    • 临床研究
    • 何梦梅,周健

      2024,24(7):1114-1119,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0

      Abstract:

      目的:评估视网膜色素变性(RP)并发白内障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探讨其与RP并发白内障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8-01/2018-12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的RP并发白内障患者79例125眼,排除发病年龄较早的RP并发白内障患者选取其中63例63眼纳入RP并发白内障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63例63眼纳入ARC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NLR值,分析RP并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现与NLR相关性。

      结果:RP并发白内障组患者NLR显著高于ARC组\〖1.79(1.32,2.27)vs 1.58(1.32,1.98),P=0.032\〗。NLR与后囊下白内障(PSC)严重程度、悬韧带薄弱程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LogMAR)相关。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NLR≥1.36可预测RP并发较严重的PSC(>P1)(AUC=0.803,95%CI 0.672-0.934,P=0.002),NLR≥2.12可以预测RP并发白内障患者悬韧带薄弱(AUC=0.796,95%CI 0.665-0.928,P=0.002),NLR≥1.51可以预测术前较差的BCVA(AUC=0.667,95%CI 0.540-0.793,P=0.015)。

      结论:RP并发白内障患者NLR明显高于ARC患者,且与RP并发白内障临床表现存在相关性。NLR可作为评估RP并发白内障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潜在预测指标。

    • 杨莉,高睿骐

      2024,24(7):1120-112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1

      Abstract:

      目的:分析术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PCO)的预测价值及阈值效应。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09/2020-09于本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106例106眼,根据患者术后36 mo是否发生PCO分为PCO组52例52眼和非PCO组54例54眼。分析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影响因素。对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发生情况进行阈值效应分析。采用受试工作者特征(ROC)曲线评估术前HbA1c水平对患者术后发生PCO的预测价值。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采样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进行评价。

      结果: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术前HbA1c、眼轴长度、核硬度分级均有差异(P<0.05)。糖尿病病程≥12 a、有DR、空腹血糖≥8 mmol/L、餐后2 h血糖≥12 mmol/L、术前HbA1c≥7%、眼轴长度≥30 mm、核硬度分级Ⅲ级及以上均为影响患者术后发生PCO的因素(P<0.05)。曲线拟合发现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PCO的概率呈现上升趋势。阈值效应分析发现,当HbA1c≥7%时,术后PCO的发生率随着HbA1c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敏感性分析显示E值=2.129。术前HbA1c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PCO程度的关联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术前HbA1c水平是糖尿病患者术后发生PCO不同程度混浊的影响因素,存在独立相关性(OR=1.65,95% CI:1.42-1.76,P=0.021)。当预测模型P=0.6时,模型预测准确度为88.5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3%和86.82%,表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出现PCO的结局。

      结论:糖尿病病程、有DR、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术前HbA1c、眼轴长度、核硬度分级是影响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PCO的因素,且术前HbA1c可作为评估患者术后发生PCO的敏感指标。

    • 张娜娜,钱美伶,杨丽媛,杨君

      2024,24(7):1127-113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2

      Abstract:

      目的: 分析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后眼表相关参数的变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研究。纳入2018-01/2022-01在我院眼视光学中心门诊确诊并验配RGPCL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13例213眼,根据圆锥角膜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圆锥角膜组42例80眼,中度圆锥角膜组54例102眼,重度圆锥角膜组17例31眼。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 wk,1、3、6、12 mo的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眼红指数、脂质层厚度、角膜荧光染色、睑板腺分泌功能,Schirmer I试验及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戴镜前性别、年龄、NIBUT、NITMH、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分泌功能、Schirmer Ⅰ试验均无差异(P>0.05),而球镜、柱镜、等效球镜(SE)、BCVA、IOPNCT、角膜前、后表面Kmax、最薄点角膜厚度、眼红指数、角膜荧光染色、OSDI评分均有差异(P<0.05)。低度圆锥角膜组NIBUT戴镜3、6、12 mo 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NITMH戴镜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眼红指数、角膜荧光染色、OSDI戴镜1 wk,1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脂质层厚度和睑板腺分泌功能戴镜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中度圆锥角膜组NIBUT戴镜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NITMH、脂质层厚度、睑板腺分泌功能戴镜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眼红指数戴镜1 wk,1、3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角膜荧光染色戴镜后1 wk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OSDI评分戴镜1 wk,1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高度圆锥角膜组NIBUT、NITMH、眼红指数戴镜1 wk,1、3、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脂质层厚度戴镜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角膜荧光染色和OSDI评分戴镜1 wk,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睑板腺分泌功能戴镜6、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Schirmer Ⅰ试验戴镜12 mo较戴镜前有差异(P<0.05)。

      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长期配戴RGPCL会不同程度影响眼表微循环,从而影响患者的主观舒适度,但对患者的视觉质量无明显影响,长期规范配戴RGPCL控制圆锥角膜进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张娟,易湘龙,杨超,张婷

      2024,24(7):1132-113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3

      Abstract:

      目的:分析SMILE术后主导眼的转变情况及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06/12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MILE术矫正近视的患者140例280眼,根据术后3 mo内随访时卡洞法检查主导眼别转变情况分为转变组(46例92眼)和非转变组(94例188眼)。术前、术后1、3 mo,评估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QIRC)量表评估主观视觉质量,并检测全眼高阶像差评价客观视觉质量。

      结果:纳入患者SMILE术前主导眼为右眼105例,左眼35例,术后1 mo 46例患者主导眼发生转变,术后3 mo较术后1 mo无新发主导眼转变。术前、术后1、3 mo,转变组和非转变组患者UCVA、QIRC量表评分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主导眼比较,术后3 mo转变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球差显著高于非转变组(P=0.030、0.046); 两组患者非主导眼比较,术后1 mo转变组患者三叶草像差显著高于非转变组(P=0.008)。术后1 mo,转变组患者双眼三叶草像差差值明显高于非转变组(P=0.022),余均无差异。

      结论:SMILE术后部分患者会发生主导眼的转变,但对主观视觉质量无显著影响,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下降可能是主导眼转变的相关因素。

    • 调查研究
    • 郑牡丹,吴纲跃,李小英

      2024,24(7):1139-114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4

      Abstract: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青光眼相关知识宣教干预效果与来源途径情况,为提高居民青光眼知识知晓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2023-07-01/09-30在金华市区城中街道桃园社区和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中,按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居民752人调查青光眼防治知识来源,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历时3 mo,对青光眼核心知识知晓率进行干预前后调查,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青光眼相关知识来源途径中广播电视为33.4%,手机网络为40.9%,卫生宣教为21.5%。宣教干预前青光眼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32.7%; 干预后总体知晓率为48.4%,干预前后比较有差异(χ2=37.130,P<0.001)。18道题目知晓率宣教干预前后比较有差异(χ2≥13.341,P<0.001)。

      结论:社区居民青光眼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手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为青光眼相关知识主要来源途径,宣教干预是提升青光眼相关知识的有效手段。

    • 临床报告
    • 王开芳,乔明超,乔松松,赵克娇,王晓明

      2024,24(7):1143-114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5

      Abstract:

      目的:对比观察5种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度计算中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1-09/2023-03就诊于济南明水眼科医院的既往行角膜屈光手术矫正近视的白内障患者23例34眼,其中准分子角膜切削术(PRK)手术史1例1眼,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22例33眼。白内障术前采用IOL Master 700测量眼生物学参数;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真实净屈光力(TNP); 眼前节OCT测量净角膜屈光力(NCP)、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角膜厚度(CCT)。采用Shammas公式、Haigis-L公式、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OCT公式、Barrett True K公式进行IOL度数计算后综合选择合适的IOL度数。术后1 mo在客观验光的基础上行主觉验光获得术后实际屈光状态,根据术后验光结果计算5种公式的屈光预测误差(RPE),其绝对值为屈光绝对误差(RAE),比较RPE与0的差异及不同公式间RPE、RAE的差异,并统计RAE≤0.5 D、≤1.0 D的眼数所占百分比。

      结果:5种公式计算所得的RPE与0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5种计算公式的RPE、RAE整体无差异(F=0.554,P=0.696; H=4.402,P=0.354); 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Barrett True K公式的RAE在≤0.5 D内的眼占比分别为26眼(76%)、24眼(71%),在≤1.0 D内的眼占比均为33眼(97%)。

      结论:Barrett True K 公式、Potvin-Hill Pentacam公式在角膜屈光术后白内障患者IOL屈光度计算中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由于此类人群角膜屈光力存在差异,IOL度数计算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建议多种公式综合考虑。

    • 朱晓红,赵玥,姚进

      2024,24(7):1147-115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6

      Abstract:

      目的:观察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别称Best病)的多模式影像特征。

      方法:收集2016-06/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为Best病Ⅰ-Ⅳ期的患者30例6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双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眼压、眼底彩色照相、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眼底自发荧光(F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电图(EO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结果:共纳入患者30例60眼,其中Ⅰ期8眼,Ⅱ期24眼,Ⅲ期22眼,Ⅳ期6眼,眼底彩色照相、FAF、FFA、SD-OCT的影像特征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一致,EOG显示Arden比均<1.55,OCTA能够发现早期病灶,观察到卵黄样物质、光感受器外节、液体的位置分布及有无CNV形成。

      结论:多模式影像有助于Best病的诊断,减少临床上漏诊、误诊,其中OCTA较其他检查有明显优势,快捷无创是其最大优势。

    • 焦剑,华文,佘重阳,朱薇薇,李学东

      2024,24(7):1152-1156,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7

      Abstract:

      目的:探讨美容相关眼部损伤急性期的临床表现。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04/2021-10因美容导致的眼部损伤患者53例89眼,分析患者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伤眼别、临床表现、致伤原因、治疗过程及预后。

      结果:纳入53例89眼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45(平均28.4±6.7)岁。单眼损伤17例,双眼损伤36例。2种或2种以上眼部损伤可累及同一眼。导致眼部损伤的主要美容操作包括:纹眼线38眼(43%); 嫁接睫毛18眼(20%); 去除假睫毛11眼(12%); 涂睫毛膏8眼(9%); 双重睑手术6眼(7%); 其他8眼(9%)。主要眼部损伤类型包括:角膜损伤56眼(63%); 眼睑接触性皮炎26眼(29%); 结膜炎19眼(21%); 眼睑反应性水肿13眼(15%); 眼表异物12眼(14%); 睑缘细菌性感染10眼(11%); 其他5眼(6%),这其中包括因眼周注射玻尿酸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眼(1%)。74眼经过正规治疗可在1-2 wk内痊愈,3眼出现丝状角膜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眼预后差。

      结论:美容相关眼部损伤见于中青年女性,引发眼部损伤最常见的美容操作是纹眼线,最主要损伤类型为角膜损伤。美容相关眼部损伤多数可以预防,治疗方法有效且总体预后良好。

    • 潘雪珂,陆强

      2024,24(7):1157-1161,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8

      Abstract:

      目的:比较低、中、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的有效光学区和角膜高阶像差。

      方法:收集2019-02/2021-02在我院行SMILE手术的患者134例,均取右眼入组,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SE>-3.00 D,中度近视组-6.00 D结果:SMILE术后1 mo,三组术后有效光学区均小于预设光学区,随着屈光度数增加,有效光学区越小(P<0.05); 术后1 mo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高于术前,除低近视度组球差术前与术后1 mo无差异(P>0.05),其余组别均有差异(P<0.05); 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随着屈光度数增加而增加,三组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有差异(均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彗差结果均有差异(P<0.05),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彗差结果无差异(P>0.05)。

      结论:随着手术矫正的屈光度数增加,术后有效光学区减少越多,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越明显; SMILE术后1 mo角膜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

    • 张永强,艾咏归,刘晓慧,杨孝颖,何娇

      2024,24(7):1162-1164,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29

      Abstract:

      目的:分析6-48月龄婴幼儿Spot屈光异常情况,为婴幼儿屈光不正矫正及弱视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对6-48月龄婴幼儿使用Spot双目视力筛查仪进行自然状况下验光,根据Spot屈光筛查仪4岁以下儿童转诊标准,收集屈光异常婴幼儿临床资料; 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并对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根据转诊标准共收集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168例336眼。其中远视及散光异常占比高,分别为38.4%和28.6%,而近视占比低(12.2%)。168例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中,屈光参差(≥1.00 D)共90例,其中散光性屈光参差41例(45.6%)、远视性屈光参差33例(36.7%),近视性屈光参差16例(17.8%)占比最少。共109例Spot屈光度异常婴幼儿完成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对其Spot屈光度与睫状肌麻痹后检影验光结果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散光度差异为0.34±0.64 D(P<0.001),远视度差异为-2.10±1.27 D(P<0.001),近视度差异为-0.43±0.91 D(P=0.023); 虽然二者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但二者散光度、远视度及近视度均呈正相关(r=0.694、0.762、0.909)。

      结论:6-48月龄婴幼儿Spot屈光异常主要以散光、远视异常和屈光参差为主,近视异常较少; 对Spot筛查异常者应进一步睫状肌麻痹剂视网膜检影验光,给予配镜矫正,有效防止婴幼儿屈光性弱视。

    • 刘育榕,刘彦孜,孙思宇,王丽晶

      2024,24(7):1165-1167,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30

      Abstract:

      目的:比较单眼遮盖试验前后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斜视度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1-07/2022-09在我院行斜视矫正术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258例,其中男122例,女136例,年龄5-12(平均8.0±3.1)岁。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视远(6 m)及视近(33 cm)的斜视度的测量,然后遮盖患儿非主导眼40 min后再次测量视远及视近斜视度,遮盖期间患儿不能闭眼及视近,打开遮盖眼之前需遮盖另眼,再交替遮盖测量斜视度。

      结果:单眼遮盖试验前后看远(6 m)斜视度分别为28.23±10.79、29.79±10.85(t=-0.903,P=0.368),看近(33 cm)斜视度分别为33.14±8.89、36.90±10.76(t=-2.377,P=0.019)。

      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单眼遮盖试验对视近斜视度影响大,可以暴露最大斜视度,降低斜视术后欠矫率,为斜视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短篇报道
    • 胡甜,陈志祺,张虹

      2024,24(7):1168-1172,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31

      Abstract:

      目的:初步评估保罗青光眼植入物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03/2023-01接受保罗青光眼植入物治疗的青光眼患者10例10眼的临床资料。至少随访12 mo,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抗青光眼用药数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纳入患者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术前眼压19-60(中位数28)mmHg,末次随访时眼压为10-18(中位数14)mmHg。术前所有患者均需使用2-4种抗青光眼药物,末次随访时仅1例患者需使用。4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明显下降,未发生角膜相关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1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

      结论:保罗青光眼植入物具有显著的降眼压疗效,角膜内皮细胞损害可能是其存在的隐患。

    • 刘佩,储昭节,李波,蔺雪梅,刘燕,宋沉生,索琰,赵隽,吴松笛

      2024,24(7):1173-1178, DOI: 10.3980/j.issn.1672-5123.2024.7.32

      Abstract: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相关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MN)的神经眼科特征。

      方法:纳入2022-12-27/2023-02-01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并经相关检查确诊为AMN的患者8例(6例女性,2例男性)共14眼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病前均有SARS-CoV-2感染史。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眼底彩色照相、近红外成像(IR)、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OCT血流成像(OCTA)、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视野、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结果。对纳入患者的神经眼科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纳入的8例患者年龄20-43(平均30±6.63)岁。病前3-11(平均5±3.51)d有SARS-CoV-2感染史,8例患者中有6例在感染SARS-CoV-2的5 d内出现视觉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视物遮挡感; 纳入患者的视力0.08-1.0; 视野缺损表现为中心、旁中心暗点或合并周边暗点。VEP可见P100或P2峰时延迟; ERG提示视网膜感光细胞 功能受损。在疾病早期,SARS-CoV-2感染相关AMN患者可能存在视力、视野和视网膜外层病变大小及形状可能不匹配的情况,并发现视力越低,VEP峰时越迟。

      结论:除眼底多模影像,SARS-CoV-2感染相关AMN的神经眼科特征需要临床医师关注,视功能及电生理可以辅助临床更加全面评估患者及判断预后。

    全选
    显示模式::
    全选
    显示模式:
    •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变性-研究新进展

      魏凡, 彭立, 谢青

      Abstract: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R) 是一类由慢性高血糖诱发的晚期微神经血管并发症,可导致血-视网膜屏障受损,引起视网膜微神经血管病变及功能障碍,严重威胁视力。DR病程由非增殖期向增殖期动态发展,但DR 增殖期预后欠理想,因此早期干预是防治 DR 致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变性可能是糖尿病的视网膜改变最早事件之一,如:神经细胞凋亡及胶质细胞的活化、神经元轴突断裂及运输阻断;这些改变甚至早于并且独立于可见的血管病变。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针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感光功能变化以及早期各类神经胶质细胞、神经递质、线粒体和其他因子变化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变性的发生机制及靶向疗法提供新思路。

      • 1
    •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后患者屈光状态准确性评估:电脑验光、OPD-Scan Ⅲ自动验光与主觉验光的对比研究

      于春霞, 方晓玲, 薛文文, 陈梦, 贲申煜, 陶津华, 王于蓝

      Abstract: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植入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人群术后使用电脑验光和OPD-Scan Ⅲ自动验光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于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植入TECNIS? Symfony? ZXR00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术后一月及以上同一天的电脑验光、OPD-Scan Ⅲ自动验光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将电脑验光的球镜值(S)、柱镜值(C)、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和OPD-Scan Ⅲ自动验光的S、C、SE分别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S、C、SE进行对比分析,采用Bland-Altman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的一致性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差异大小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共61例76眼。电脑验光的S、SE与主觉验光S、SE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01),S、SE差异值分别为-0.67±0.37D和-0.75±0.35D,与主觉验光相比,电脑验光S、SE均偏近视;电脑验光C与主觉验光C有统计学差异(P<0.0001),二者差异绝对值较小(0.21±0.24D)。电脑验光S、C、SE与主觉验光S、C、SE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994、0.7929、0.8118,均P<0.0001,表明电脑验光与主觉验光S、C、SE间存在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与主觉验光S、C、SE相比,OPD自动验光的S(P=0.0007)、C(P=0.0472)、SE(P=0.0015)均有统计学差异,差异绝对值(S、C、SE差异绝对值分别为0.63±0.36D、0.35±0.26D和0.53±0.36D)较小。OPD自动验光S、C、SE与主觉验光S、C、SE的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4410、0.4982、0.5224,均P<0.0001,表明OPD自动验光与主觉验光S、C间存在显著的中度正相关关系,OPD自动验光与主觉验光SE间存在显著的强正相关关系。结论 景深延长型IOL植入后电脑验光、OPD-Scan Ⅲ自动验光与主觉验光一致性较好,电脑验光S和SE平均差异较大,但均呈现近视偏差,C差异小,。OPD-Scan Ⅲ自动验光与主觉验光平均差异较小,但差异方向不稳定,有时为近视偏差,有时为远视偏差。

      • 1
    • 50例睑板腺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牛蔓, 赵荧, 蔡凤梅, 李元鹏, 王卉芳

      Abstract:

      目的 探讨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连续收集我院2015.1.1-2020.12.31术后病理确诊MGC患者,回顾分析临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一抗包括GATA-3、EMA、PCK、P63、CAM5.2、BerEP4、AR、CEA、p53、bcl-2、CD10、CK20、CK7、CD15、MSH2、MSH6、MLH1、PMS2、Ki67。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两步法,DAB显色,苏木精复染。结果 共收集50例患者,26-80岁,中位年龄60岁,男性21例,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例1:1.38。发病部位以上睑为多,占65%。组织病理学上,呈中低分化者35例,占70%。MGC患者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率:GATA-3(49/50,98%)、EMA(49/50,98%)、PCK(38/50,76%)、P63(33/50,66%)、CAM5.2(42/50,84%)、BerEP4(10/50,20%)、AR(41/50,82%)、CEA(5/50,10%)、p53(20/40,40%)、bcl-2(25/50,50%)、CD10(25/50,50%)、CK20(0)、CK7(35/50,70%)、CD15(7/50,14%)、MSH2(50/50,100%)、MSH6(50/50,100%)、MLH1(50/50,100%)、PMS2(50/50,100%)、ki67(+50-90%)。本组病例随访12-72月,复发5例,死亡0例。结论 MGC组织病理学诊断应着重观察癌细胞胞浆,以寻找皮质腺分化的相关线索。使用免疫组化辅助诊断时,需要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大多数MGC癌细胞呈GATA-3、EMA、CAM5.2、AR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高。另外,诊断MGC时,可同时进行Muir-Torre 综合征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筛查。

      • 1
    • 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蒋飘, 张丽霞, 宿蕾艳

      Abstract:

      目的:探讨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有关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诊断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9-30。提取资料并应用QUADAS-2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诊断试验效应量,并进行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探究异质性来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研究对象19872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诊断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90,0.91)],合并特异度为0.84[95%CI(0.84,0.85)],S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3,0.96)]。结论:眼轴长度与角膜曲率半径比值可较好判断儿童青少年近视与否。

      • 1
    • 中、老年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杨忠强, 郑娅, 熊鑫, 袁朝辉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以期减少临床中此类患者的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在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接受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98例(226眼)中、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其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情况将其分为角膜水肿组(n=53)和非角膜水肿组(n=173)。收集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手术时间和有效超声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角膜水肿的影响因素,并绘制风险列线图。结果 发生角膜水肿组患者年龄分布显著高于未发生角膜水肿组患者,同时角膜水肿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显著长于未发生角膜水肿组患者,晶状体核硬度分级也显著高于未发生角膜水肿组患者(P<0.05)。角膜水肿组的内皮细胞密度变化显著高于非角膜水肿组(P<0.05);与非角膜水肿组比较,角膜水肿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有效超声时间更长(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患者手术时间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是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危险因素(P<0.05)。患者风险列线图总得分为150分时,该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风险约为65%左右。结论 影响中、老年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角膜水肿的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晶状体核硬度、手术时长以及有效超声乳化时间。

      • 1
    •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贺婷, 李文慧, 田庆梅, 解孝锋

      Abstract:

      一氧化氮(NO)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由内皮细胞产生并存在于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中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NO与NOS具有维持血管张力,参与炎症反应,传递神经递质等多方面作用。近年来NO与NOS在眼部正常组织的表达及在眼科疾病中的异常表达受到较多关注,本综述将对两者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梳理,分析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为治疗寻找潜在方向。

      • 1
    • 低浓度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姜志东, 程连, 张勇, 梁镭, 阮金婷, 黄燕飞, 李亮亮

      Abstract: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低浓度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和安全性,为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ce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有关低浓度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的非随机或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24年03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试验、提取资料,并利用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及质量评价,经文献筛选、提取数据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3 747例4 099只眼,其中9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s),8篇为非RCTs研究(其5篇提及“随机”字样,余不明确)。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控制眼轴长度变化优于对照组[MD=-0.15,95%CI(-0.20,-0.10),P<0.00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对等效球镜度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MD=0.39,95%CI(0.29,0.48),P<0.00001];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调节幅度、瞳孔直径变化方面具有显著影响[调节幅度:MD=-2.54,95%CI(-4.49,-0.60),P=0.01;瞳孔直径:MD=0.80,95%CI(0.33,1.28),P=0.0010];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在近视儿童屈光度增加方面优于对照组[MD=-0.76,95%CI(-0.99,-0.52),P<0.00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组出现畏光、视近模糊、干眼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对照组[RR=11.56,95%CI(1.26,106.31),P=0.03(P<0.05)]。结论 低浓度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低浓度阿托品可有效控制近视青少年眼轴长度增加、等效球镜度、调节幅度、瞳孔直径及屈光度水平,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发生几率。因此,今后仍需要高质量大样本临床研究试验,以确认控制近视最佳阿托品滴眼液浓度剂量的安全性与疗效。

      • 1
    • SMILE不同角膜帽厚度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散光及短期视觉质量的影响

      张新立

      Abstract: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中不同眼角膜帽厚度对近视散光患者术后散光及短期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54例108眼,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角膜帽厚度设计为110μm,B组120μm,其余手术参数一致,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医生完成。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和7d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视觉质量和散光矢量分析结果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1、7d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均优于术前(P<0.05)。A组术后1d裸眼视力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7d裸眼视力和术后等效球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患者客观散射指数(OSI)高于术前,斯特列尔比(SR)、对比度视力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 OSI、SR均优于B组(P<0.05)。两组间术后1、7d散光矢量分析结果、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及对比度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0μm或120μm的角膜帽厚度在SMILE矫正近视散光方面均是安全有效的,且不影响术后的等效球镜度、散光以及对比度视力。110μm角膜帽厚度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更快且早期视觉质量优于120μm。

      • 1
    •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程天, 郭瑞萍, 郭安琪, 洪颖, 张纯

      Abstract:

      目的 探讨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IOL implantation,Phaco+IOL)前后眼前节结构变化,分析Phaco+IOL术后白内障患者眼前节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接受Phaco+IOL手术且在手术前后愿意接受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的白内障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眼轴、角膜曲率和人工晶体资料。采用UBM测量手术前后各眼前节参数,包括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巩膜睫状突角(scleral ciliary process angle,SCP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ris-lens contact distance,ILCD)、睫状体最大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maximum,CBTmax)和巩膜突睫状体厚度(ciliary body thickness at 0 mm from the scleral spur,CBT0),图像处理软件ImageJ计算后房面积(posterior chamber area,PCA)。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8眼(44例)。术后ACD 3.28±0.673mm,CBTmax 1.199±0.233 mm,CBT0 1.105±0.197 mm,PCA 1.300±0.667mm2,较术前均明显增大(P<0.001)。术后ILCD 0.393±0.493m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SCPA 39.49±9.143°,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908)。PCA增量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5),术后男性平均PCA增量为0.679mm2,女性平均PCA增量为0.404mm2。年龄是影响眼前节结构参数变化幅度的重要因素,与术后SCPA、CBTmax以及CBT0均显著相关(P=0.002; P=0.004; P=0.009)。结论 Phaco+IOL术后后房面积扩大,CBTmax和CBT0均有显著增长,ACD增加,ILCD减小。术后PCA增加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术前ACD和术前SCPA是正相关因素,年龄和术前CBT0是负相关因素。不同品牌IOL晶体对眼前节结构影响无显著差异。

      • 1
    • 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综合治疗后疗效评价

      张懿, 杨晓钊, 杨华, 郑璇, 卢海青, 刘超

      Abstract: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泪道激光成型并置管术及术后联合睑板腺治疗的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3月-2022年12月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128例,均行泪道激光成型并置管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A组64例(无睑板腺治疗组)、B组64例(睑板腺治疗组),术后3月取出泪道置管后评价两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并对比两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眼红分析、睑板腺分析、泪液脂质层厚度、泪液蕨类试验、结膜印记细胞检查的变化情况。 结果:1、A组与B组泪道冲洗通畅率分别为78%、8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A组比较,术后3月B组患者非侵袭性泪膜破裂时间延长,OSDI评分、眼红分析、泪液蕨类试验及结膜印记细胞学分级降低(P均<0.05),而泪河高度、泪液脂质层厚度、睑板腺缺失评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慢性泪囊炎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综合治疗后其舒适度、泪膜稳定性、局部炎症反应有所好转,这类患者手术治疗的同时应同步重视眼表微环境异常的改善,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

      • 1
    • 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

      陈昌凤

      Abstract: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对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翼状胬肉患者(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77例,复发性翼状胬肉3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角膜散光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角膜散光度降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P<0.05)。110例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16例,复发率为14.55%。单因素分析显示,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与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患眼侧别、胬肉分期、胬肉大小无关(P>0.05);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与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角膜散光度、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有关,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复发患者年龄较小,户外工作、有糖尿病、复发性胬肉占比较高,术后泪膜破裂时间水平较低,术后角膜散光度水平较高(P<0.05)。以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情况为因变量(未复发=0;复发=1),选择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角膜散光度、术后泪膜破裂时间为影响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切除术后角膜散光度降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年龄、工作环境、糖尿病、胬肉性质、术后角膜散光度、术后泪膜破裂时间均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1
    • 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对眼后段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苏日也·艾合买提, 易湘龙, 李瑶, 张莉言, 焦丽

      Abstract:

      角膜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常用方法,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验证。有研究表明手术过程中眼压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而术中一过性眼压波动因手术方式、设备、技术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造成影响。尽管在大多数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中并未发现视功能障碍,但术中一过性高眼压是否存在对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和潜在风险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角膜屈光术后眼后段并发症的评估至关重要。本综述将探讨角膜屈光手术中眼压波动的特点以及其对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眼后段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对于当前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1
    • 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无应答 的临床分析

      张晓光, 周润海

      Abstract:

      目的:研究真实世界下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无应答 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 160眼(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PRN抗VEGF治疗。 随访1个月,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及无应答 ,无应答25例,25眼,治疗有效为135例,135眼。分析影响抗VEGF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治疗的因素。 结果:纳入接受抗VEGF治疗患者160例。病种:黄斑新生血管(MNV)以wAMD为主64例(40%), 以息肉状脉络膜血管(PCV)为主17例(11%)、糖尿病黄斑水肿(DME)45例(28%)、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26例(16%)、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8例(5%)。3+PRN抗VEGF治疗后,25例(15.6%)表现不应答, 各病种无应答率在10.9-29.4%之间。分析显示年龄、基线视力、PCV、PM、HRD、SHRM等是无应答的影响因素。DME及RVO-CME及AMD、PCV、PM-CNV患者给予联合激光治疗或更换药物等治疗,收到不同的效果。 结论:抗VEGF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无应答与年龄、基线视力、病理类型等因素相关。需要对病例进行个体化分析,探索更适合的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

      • 1
    • PRPF31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静, 毕宏生, 宋继科

      Abstract:

      剪接因子(SFs)是一种蛋白质,是剪接体的动态复合体的一部分。剪接体就像“剪刀”一样,能够精确地加工真核生物中前体RNA(pre-mRNA),形成多种mRNA序列,该过程对于基因调控和蛋白质表达十分重要。前mRNA加工因子31(PRPF31)是在生物组织中广泛表达的一种SF,PRPF31突变会特异性地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称为PRPF31-RP。目前PRPF31-R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从PRPF31突变或缺失导致组织和生物学过程受损的角度对PRPF31在adRP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该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RPF31-RP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1
    • 角膜/屈光分析仪 OPD-Scan III评估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术后视觉质量

      安通

      Abstract:

      目的: 探究角膜/屈光分析仪 OPD-Scan III评估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Nd:YAG激光术后视觉质量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于我院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角膜/屈光分析仪 OPD-Scan III获取患者高阶像差参数(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和视觉质量参数[斯特列尔比(SR)和人眼调制传递函数(MTF)曲线中4mm面积比(A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h、术后2w时视力、眼压情况和视觉质量。结果:术前、术后1w和术后3m的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中视力(UIVA)和裸眼近视力(UN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m视力比术后1w视力提升(P<0.05)。术前、术后1w和术后3m患者彗差、球差和三叶草像差、SR和AR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1w和术后3m彗差、球差和三叶草下降,而SR和AR上升,且SR在术后3m时高于术后1w(P<0.05)。对高阶像差和视觉质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后3m时球差、三叶草与SR之间呈负相关性,三叶草与AR之间也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Nd:YAG激光术对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术式能够提高患者视力,角膜/屈光分析仪 OPD-Scan III分析显示其能使患者很好的视觉质量。

      • 1
    • 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的防治研究进展

      高谞

      Abstract:

      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在眼部主要表现为高度近视和玻璃体异常,病情进展可造成巨大视网膜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导致儿童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遗传性原因。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治疗指南,患者通常需经过多次手术修复,其手术复位率低、复发率高,提示预防性治疗的重要性。目前的预防方式包括巩膜扣带术、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视网膜冷冻术,但预防治疗的绝对获益缺乏充足的证据。本文对Stickler综合征相关视网膜脱离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此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与重要参考。

      • 1
    • 开放性眼外伤患者Ⅱ期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罗乐

      Abstract:

      目的:探究开放性眼外伤患者Ⅱ期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7月就诊278例开放性眼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进行Ⅱ期玻璃体切除术,依据其术后视网膜脱离情况将其分为脱离组(n=48)与未脱离组(n=230)。对比两组基本临床情况,并对影响患者视网膜脱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两组伤口长度、受伤区域、手术时机、眼内炎症、视网膜脱离/病变史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伤口长度大于10mm、手术时机超过1周、有视网膜脱离/病变史是导致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患者Ⅱ期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主要与创伤严重程度、手术时机以及眼部视网膜病变史有关,患者需尽早接受积极手术治疗。

      • 1
    • S100A8/S100A9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黄伟迪, 陆才洋, 陈树明, 唐子淳, 李勰, 郑淑燕, 黄茜璇, 刘骁, 李卓

      Abstract:

      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中,S100蛋白家族在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炎症作用。其中S100A8/S100A9异二聚体蛋白在众多疾病中发挥着抗菌、抗感染功能,并参与免疫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在眼部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成员中,S100A8/S100A9蛋白也发挥着较为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促进炎症因子的激活、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本综述旨在阐述S100A8/S100A9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其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 1
    • Sirt1因子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金鹭, 吕洋

      Abstract:

      Sirtuin(SIRT)家族的成员是II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III),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Sirtuins可以NAD+依赖的方式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脱乙酰化。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能够导致视力障碍和失明。随着Sirt1信号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该信号通路在D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Sirt1对DC不同发病机制的影响对sirt1在D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原发性上斜肌亢进眼球客观旋转与和近立体视功能的分析

      鲁翼

      Abstract:

      目的 探讨原发性眼上斜肌亢进(PSOOA)患者眼球客观旋转与双眼近立体视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并存在PSOOA的斜视患者共59例,采集眼底照相图片,根据黄斑中心凹与视乳头水平经线的相对位置将眼球分为内旋,外旋和无旋转组,进一步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fovea-disc angle,FDA),并分析眼球客观旋转情况及FDA与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关系。结果59例病人共92眼存在上斜肌亢进。眼球外旋0例,眼球无旋转32例,眼球内旋27例,眼球无旋转组双眼总FDA明显小于眼球内旋组(2.83°±2.89° VS. 16.12°±5.74°,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6%和15%,差异显著,p<0.001;眼球无旋转组和内旋组精细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38%和11%,差异显著,p=0.02。所有患者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存在相关性,r=-0.526,p<0.001,与内旋眼FDA相关性最大,r=-0.546,p<0.001;眼球内旋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相关性接近显著,r=-0.366,p=0.06,与内旋眼FDA和亢进眼FDA负相关(r=-0.424,P=0.03;r=-0.486,P=0.01);眼球无旋转组近立体视与双眼总FDA、内旋眼FDA和亢进眼FDA均无相关性。结论 PSOOA患者出现眼球内旋者较眼球无旋转者近立体视功能保存率更低,近立体视功能与双眼总FDA负相关,尤其是内旋眼和亢进眼FDA越大,近立体视功能越差。

      • 1
    • 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检查进展及与屈光不正的关系

      王伟

      Abstract: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 IXT)的双眼视功能检查进展及其与屈光不正的关系。IXT作为一种常见的斜视类型,不仅影响患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理健康,还可能随年龄增长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本文概述了IXT的定义、患病率和临床表现;介绍了IXT的检查方法,包括斜视度检查、眼位控制力评估以及调节与集合功能的变化。文章还探讨了IXT患者立体视的改变和其他相关检查,为IXT的全面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文章深入分析了IXT与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屈光参差和远视的相互关系,指出屈光矫正对改善双眼视功能和促进立体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本文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IXT的诊断和治疗。

      • 1
    •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联合Pentacam对不同分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效能评价

      李栋

      Abstract:

      目的 探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联合Pentacam相关指数在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及顿挫期圆锥角膜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圆锥角膜筛查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诊断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宁夏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65人(128眼),根据病程程度分别将这些眼分为临床期、亚临床及顿挫期组。选取同时期接受屈光术前检查者89人(89眼)为正常对照组。应用Pentacam联合Corvis ST进行检测,记录角膜扩张的指标(BAD-D、TP、Kmax、Df、Db、Dp、Dt、Da、ARTh),角膜生物力学指标(CBI、DA Ratio、SP-A1、Integrated radius)、bIOP 及TBI。对不同圆锥角膜分期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TBI、CBI及BAD-D的诊断阈值,评估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比正常组与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发现:BAD-D、TP、Kmax、Df、Db、Dp、Dt、Da、ARTh、CBI、SP-A1具有较强诊断能力。对比正常组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发现:BAD-D、Da、Dt、TP,TBI、CBI、ARTh、Integrated radius具有较强诊断能力。对比正常组与顿挫期圆锥角膜组发现:BAD-D、TBI具有一定的诊断预测能力。结论 TBI、CBI、BAD-D等指数对早期圆锥角膜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能力较强,可以用于圆锥角膜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 1
    •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中低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蔡佳玉, 陈剑

      Abstract: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中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我院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中低度近视患者49人(87眼),观察患者术后一年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拱高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2月裸眼视力(UCVA)为-0.10(-0.20,-1.00)LogMAR,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CDVA)。有效性指数为1.15±0.15,安全性指数为1.18±0.17。术前平均等效球镜(-4.88±0.99)D,术后12月平均等效球镜度(-0.01±0.33)D,实际矫正屈光度(SE)与预期矫正屈光度(SE)差值在±0.5D范围占89 %(77 /87),差值在±1.00D 范围占 100%(87/87)。术后1周、1月、3月、6月、 12月平均拱高分别为(655.44±248.33)μm、(555.03±213.40)μm、(511.47±207.83)μm、(516.67±186.76)μm、(497.63±209.50)μm,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02,P<0.001)。术前、术后6月与12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布为(2947.71±307.50)个/mm2、(2907.07±308.21)个/mm2、(2878.53±303.76)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68,P=1.14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无前囊下混浊、白内障、瞳孔阻滞或其他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ICL植入术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及稳定性。

      • 1
    •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326例健康人眼底血管图像特征分析

      惠梦雨, 俞晓菡, 李舰, 张彦, 石晶琳, 汤峥丽, 余上海, 高悦, 张清, 刘平, 张华

      Abstract: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探讨健康人眼底血管特征,以期发现眼底动、静脉的正常值范围,以及性别、年龄、BMI、血压等生理因素与眼底血管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运用专业的眼底照相机拍摄健康人眼底图像,并采集受试者的血压及化验检查指标。通过改进的U-Net模型分割眼底动、静脉血管,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血管颜色、形态及Haralick纹理特征。 结果:1)共拍摄体检者眼底图像4487例,筛选出健康且眼底图像清晰者326例,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26例。2)左、右眼以及眼底动、静脉的形态、颜色及纹理特征上存在差异 (P<0.05 ),血管宽度(width)动脉均值为1.146、静脉为1.430,动静脉比≈4:5;3)不同年龄、性别、BMI及血压的眼底血管特征:21-30岁、31-40岁、41-50岁三组年龄段间眼底动、静脉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与21-30岁及31-40岁的健康人群比,41-50岁年龄段的动、静脉特征asm、idm、f12以及动脉width值增大,动、静脉特征con、ent、dva、den以及动脉ent值降低。与21-30岁年龄段比,31-40岁的动脉f12值增大、静脉con、dva值降低 (P<0.05 );与男性比,女性眼底动、静脉的sav、sva值、动脉的curved以及静脉的area、bmean、bsd、var、var、sen、ent值均增大 (P<0.05 );不同程度BMI的健康人眼底动脉的con、idm、sen、ent、dva、den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不同血压值比,血压正常值与血压正常高值者的眼底动脉area、width,静脉con、idm、dva、den值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健康人左、右眼及眼底动、静脉间特征均有差异,且与性别、年龄、BMI及血压等生理因素具有相关性,其具有潜在的微循环标志物的价值。

      • 1
    • 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儿童青少年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周海涛, 佐明龙, 郎佳, 沈婷, 吕晓艳, 张军辉, 王媛媛

      Abstract:

      目的:探讨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OK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效果及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1/2022.1在湖州市中心医院眼科首次诊断为近视的儿童237例,根据不同矫正方式分为: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105例,105眼),OK镜组(132例,132眼)。使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近视儿童进行随访调查,并记录首次就诊及随访1年时儿童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AL)数据。 结果:戴镜1年后,两组的SE及AL均增长,但两组间SE和A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SE变化量和AL变化量大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随访1年后,两组儿童在情感维度得分上,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得分高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与基线值相比,OK组情感维度得分变化量大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组(P<0.05)。 结论:OK镜在控制儿童近视进展效果方面优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两种矫正方式均可显著提升近视儿童视力相关生存质量,OK镜在改善儿童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情感维度上优于周边离焦框架眼镜。

      • 1
    • 114例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凡, 王霞, 顾莉莉, 王彦荣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职业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23年1月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人,24人为双眼(共138只眼)纳入本研究。男性59人,女性55人,发病年龄21~75岁,中位数45岁,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造影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所得数据采用 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 114例患者(138只眼),发病年龄中位数45岁,婚姻状态以单身为主,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114例患者,109例以视力降低就诊,占95.6%(P<0.001)。112例可见玻璃体灰白细胞,占98.2%(P<0.001);视盘充血78例,占68.4%(P<0.001);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呈灰黄色改变的有101例,占88.6%(P<0.001);82例荧光素钠造影早期黄斑区周围点样背景弱荧光,占71.9%(P<0.001);113例造影中晚期视网膜大中血管静脉为主荧光渗漏,壁染,中血管壁染呈节段样,管径粗细不均匀,占99.1%(P<0.001);102例造影晚期黄斑周围视网膜色素上皮染色呈类圆毯样荧光积存,占89.5%(P<0.001);113例晚期视盘着染或者水肿强荧光,占99.1%。ICGA造影晚期113例后极部局灶性鳞状弱荧光,融合成致密类圆形或者广泛性鳞状弱荧光改变,占99.1%(P<0.001)。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特征为:FFA荧光渗漏波及的范围与ICGA鳞状弱荧光损害的范围呈对称一致,占100%。OCT显示113例玻璃体可见高反射点,占99.1%(P<0.001);101例受累视网膜层次不清晰,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锯齿样凸起,占88.6%(P<0.001);黄斑水肿、外层视网膜变薄各有3例,占2.6%;黄斑浅脱离5例,占4.4%。结论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45岁,婚姻状态以单身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 1
    • 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参数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曾少杰

      Abstract:

      目的: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眼139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眼睛是否出现DR分为No-DR组(n=85)、DR组(n=54),DR组根据分期分为DR轻度组(n=33)、DR中度组(n=15)、DR重度组(n=6),同期选择于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的眼睛70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各组受检者一般资料,均行OCTA检查,比较各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非圆度指数(AI)、FAZ周围300μm范围内全层视网膜血流密度(FD-300)、FAZ血管线性密度(VD)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般资料等与FAZ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黄斑FAZ指标诊断DR的价值。结果: 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胱抑素-C(Cys-C)、空腹血糖(FB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FBG水平明显高于No-DR组(P<0.05)。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MFRT、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PERIM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MFRT、FAZ横径、FAZ竖径、FAZ面积、PERIM水平明显高于No-DR组(P<0.05)。No-DR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VD、FD-300血管密度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DR轻度组、DR中度组、DR重度组患者VD水平明显低于No-DR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FRT、FAZ面积、PERIM、AI与Cys-C、年龄、FBG、眼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VD与Cys-C、FBG、眼压无明显相关性(P>0.05);VD与年龄呈一定负相关(r=-0.453,P<0.05)。ROC曲线显示,FAZ面积、PERIM在预测DR方面无明显价值(P>0.05);MFRT、AI、VD在诊断DR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0.675、0.640(P<0.05)。结论:DM患者可出现FAZ结构及微循环改变,DR患者OCTA表现MFRT、AI及VD异常表达,三者在诊断早期DR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定期监测其水平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DR,为早期治疗DR及改善DR患者预后具有一定帮助。

      • 1
    • 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免疫治疗机制及疗效的研究进展

      林吉娇, 孙学泉, 赵雅婷, 姜雅琴, 夏飞

      Abstract:

      过敏性结膜炎是过敏性眼病最常见的类型,尤其儿童青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药物治疗仅能对部分过敏性结膜炎有效,且只能短期内缓解症状,而过敏原免疫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过敏的症状及改变疾病的发病病程。该方法在国外已经应用多年,但在我国尚未见报道。笔者将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机制及几种免疫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为下一步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 1
    • 丝裂霉素纳米粒在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增殖的实验研究

      李盈, 唐娟, 李长芬, 方其林, 刘兴德, 张丹, 赵青青, 张婷婷, 吴小利, 漆星, 李涛

      Abstract:

      目的 制备一种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丝裂霉素C(MMC)搭载于PLGA的纳米药物MMC-ATS-@PLGA,并从体内实验角度分析该纳米药物对于青光眼术后抑制滤过泡疤痕增殖的生物安全性和抗炎效果。 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水化超声法制备纳米药物MMC-ATS-@PLGA,并检测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角膜荧光染色和HE染色分析MMC-ATS-@PLGA对兔眼角膜的影响,并进一步收集兔眼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眼压等数据分析眼表生物安全性。通过裂隙灯观察并计算滤过泡大小和结膜HE染色分析组织形态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和Elsia实验多角度基于蛋白组学对比分析氟米龙滴眼液(FML)、MMC和MMC-ATS-@PLGA纳米粒在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疤痕形成的体内抗炎效果。 结果 MMC-ATS-@PLGA平均粒径和电位为(128.78±2.54)nm和(36.49±4.25)mV,其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78.49±2.75)% 和(30.86±1.84)%;在33℃(眼表温度)条件下,MMC-ATS-@PLGA纳米粒在600分钟时累计释放率可达(76.58±2.68)%。同时角膜荧光染色、HE、BUT、Schirmer和眼压结果显示,MMC-ATS-@PLGA对于兔眼表生物安全性良好。术后3周,结果显示MMC-ATS-@PLGA组滤过泡的面积明显大于FML组和MMC组,控制组滤过泡基本消失;进一步提取兔眼滤过泡区域的结膜进行病理组织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MMC-ATS-@PLGA组胶原纤维形态相对规则,排列整齐,组织形态基本接近正常组。并且免疫组化和Elisa实验均证实,与正常组相比,对照组中α-SMA、CTGF和III型胶原纤维抗体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予以FML、MMC和MMC-ATS-@PLGA治疗3周后,炎症因子表达逐渐下降,其中MMC-ATS-@PLGA组炎症因子表达下降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成功合成一种针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抑制滤过泡疤痕增殖的纳米药物(MMC-ATS-@PLGA),该药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佳的抗炎效果,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α-SMA、CTGF和III型胶原纤维的表达,阻止滤过泡区疤痕化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 1
    • 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

      高华, 祝磊, 徐建江, 陶黎明, 董燕玲, 陈陆霞, 晋秀明, 李贵刚, 吴护平, 赵平, 陈蔚, 李小羿, 史伟云

      Abstract: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ZKY001滴眼液对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1月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n=180)手术治疗后随机分配至0.002%ZKY001滴眼液组(n=59)、0.004%ZKY001滴眼液组(n=59),安慰剂对照组(n=60)进行治疗,观察各组在不同时间点其角膜上皮缺损(CED)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CED首次完全愈合时间、CED平均修复面积、眼痛、畏光等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变化。 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0.002%ZKY001滴眼液组和0.004%ZKY001滴眼液组在各时间点中CED面积较基线改善最大为D1(术后第一天)上午;各组在D2下午时已基本实现90%的改善。安慰剂组、0.002%ZKY001滴眼液组、0.004%ZKY001滴眼液组D3下午CED面积较基线改善百分比(主要终点指标)分别为(98.06±3.33%)、(97.47±6.20%)、(97.69±5.2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04%ZKY001滴眼液组在D4时CED首次愈合人数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和0.002%ZKY001滴眼液组(P<0.05)。0.004%ZKY001滴眼液组D3、D5的VAS评分变化总分评分(D3,-70.5分/ D5,-108分)较安慰组(D3,-59分/ D5, -94.8分)和0.002%ZKY001滴眼液组(D3, -61分/ D5, -102.8分)更多,且D3、D5异物感评分、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0.002%ZKY001滴眼液组、安慰剂组(P<0.05)。安全性方面,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9.0%)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原发性翼状胬肉术后使用ZKY001滴眼液可有效改善术后因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异物感与疼痛症状,可为翼状胬肉术后促进修复、缓解不适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1
    • 近视中小学生散光程度及轴向研究

      霍天琪, 周利晓, 吕梁, 关丽珂, 姬珩靓, 周春雨

      Abstract:

      摘要 目的:研究7-18岁近视的中小学生双眼散光程度、轴向分布及轴向对称模式。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2022年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7-18岁中小学生239例478眼,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验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散光程度:0.25 ~1.00 D占78.5%,1.25~2.00 D占17.2%,>2.00D占4.4%。散光轴向分布:顺规散光占86.6%,逆规散光占5.9%,斜轴散光占7.5%;性别、不同散光程度均以顺规散光为主,且这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和P=0.037)。散光的轴向对称模式:直接对称模型和镜像对称模型的散光轴向差异中位数分别是7°和1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在性别、散光程度、散光轴向分布中两者均无差异,但在7-12岁年龄组中,直接对称模型和镜像对称模型的散光轴向的差异具有统学意义(P=0.027)。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近视的中小学生双眼散光轴向分布大多为顺规散光;散光程度以0.25~1.0D多见;但散光轴向对称模式并无倾向。

      • 1
    • 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作用

      罗艳婷, 杨珺铭, 罗雅琪, 吴瞬亮, 彭梓轩, 何宏, 钟兴武

      Abstract: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真菌感染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真菌毒力和宿主免疫防御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角膜被认为是免疫特权器官,驻留的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其极化响应微环境表现出的异质性。感染早期,巨噬细胞向M1极化,促进炎症发生,利于真菌清除但产生细胞风暴加重免疫损伤;感染后期,巨噬细胞向M2极化,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但可能产生免疫抑制甚至免疫逃逸不利于病原清除。促炎反应与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是保持角膜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目前抗真菌药物治疗有限,因此除了抗真菌治疗外,寻找一种针对免疫反应引发的炎症反应的治疗靶点尤为重要。本文将巨噬细胞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1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陈尚瑞, 赖铭莹, 林佩洁

      Abstract: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属于难治性青光眼,病理表现为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膜收缩牵拉,使虹膜和房角粘连关闭,阻碍房水外流导致眼压升高,产生剧烈眼痛或头痛,进而损害视神经,造成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可导致失明。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有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局部或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以及抗青光眼手术等多种方法,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新生血管形成、保留视功能和改善症状。但由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其治疗较原发性青光眼更为困难,预后也更差。因此,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在不同病情下选择最科学的治疗策略。故本文将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作一综述。

      • 1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剂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观察

      王爽, 白淑玮, 雷春灵, 李凤至

      Abstract: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缓释剂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结构、视功能与药物治疗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1/2023-01月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诊断IMEM患者72例(72眼),分为玻切联合注药组36眼接受玻璃体切除、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眼内注射治疗;玻切组36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ERM剥除术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厚度、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 结果:玻切联合注药组及玻切组患者的BCVA在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8.031,P时间<0.05);术后1、3、6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切联合注药组视力提高较明显;术后12月两组间BCV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6)。玻切联合注药组和玻切组的CMT在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8.289,P时间<0.05),术后1、3、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切联合注药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玻切组明显;术后12月两组间CMT没有统计学差异(P=0.16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6.548,P时间<0.05),但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580,P组间=0.180);玻切联合注药组术后1、3个月眼压与玻切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术前相比1个月眼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切联合注药组术后黄斑视网膜结构变化明显。 结论:晚期IMEM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缓释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单次注射,能够在术后6个月内迅速改善黄斑形态并帮助视功能恢复,但术后12个月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 1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的研究进展

      卢雅琳, 艾冲, 桂馥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是工作人群及中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微血管系统中,视网膜血管功能障碍由多种因素引起,高血糖通过不同的机制损伤视网膜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内皮功能失调。其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y破坏、氧化应激、炎症、AGEs及其受体增加及 microRNA失调等多种病理因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加速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从而导致 DR 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对各种病理因素所致视网膜内皮功能失调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深化我们对该疾病分子及细胞层面机制的理解,了解DR治疗过程中的挑战,为DR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 1
    • SMILE与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对比研究

      李青

      Abstract:

      目的 比较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对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使用SMILE(46例,91只眼)与ICL植入术(34例,68只眼)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觉质量(屈光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以及角膜高阶像差、光学质量指标)、安全性(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SMILE组和ICL植入组在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6个月,SMILE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水平彗差的均方根值高于ICL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术后6个月,SMILE矫正组与ICL植入组的安全性指数与有效性指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质量指标: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ICL植入组 Strehl比(SR)高于SMILE矫正组(P<0.05)。结论 SMILE矫正术和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都能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和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SMILE术,ICL植入术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 1
    • 低度近视青少年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王瑶, 吴峥峥

      Abstract:

      [摘要]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正常青少年和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研究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特点。 方法:共纳入132例青少年,根据其屈光状态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低度近视组及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检查。 结果:正常对照组、单纯低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各两组之间研究对象的静态和动态水平知觉眼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对照组与单纯低度近视组之间以及正常对照组与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之间研究对象的水平和垂直注视稳定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与屈光正常青少年相比,即使在最佳矫正视力下,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功能存在异常。屈光参差的发生会导致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加重。 关键词:近视;屈光参差;知觉眼位;注视稳定性;青少年

      • 1
    • 内质网应激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作用

      欧晨, 谢薇, 彭清华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以光感受器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致盲疾病。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是细胞的防御调节机制,旨在通过一系列分子信号通路进行自我调节以恢复内质网功能的稳定。视紫红质突变是RP的常见病因,内质网内视紫红质错误折叠和滞留,内质网应激诱发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均可导致RP的发生和发展。本文论述了内质网应激与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内质网应激抑制剂、中药和化学药物调控内质网应激在RP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内质网应激在RP的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为RP的研究、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1
    • 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及云夹对眼调节功能的影响

      任冬冬, 杨会敏

      Abstract: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及云夹(orthokeratology combined with vision therapy and Clouclip,OCVTC)对调节不足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 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在廊坊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调节不足的近视儿童99例,39例进入OCVTC组,30 例进入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组,30例进入单光框架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VL)组。OCVTC组给予3个月训练室训练,3个月家庭训练,前3周给予云夹用眼习惯监测及提醒,分别于基线、3、6、12个月测量三组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 结果 干预后3、6、12个月OCVTC组调节幅度明显优于ortho-k组和SVL组(P<0.05),ortho-k组优于SVL组(P<0.05);OCVTC组在6个月和12个月调节灵敏度明显优于ortho-k组和SVL组,ortho-k组优于SVL组(P<0.05)。OCVTC组干预后3、6、12个月其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均较基线明显提高(P<0.05)。12个月时OCVTC组重新出现调节幅度下降的占12.8%,调节灵敏度下降的为0。 结论 对于调节不足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视功能训练及云夹用眼习惯提醒能够改善其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且效果能保持长期稳定。

      • 1
    • 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奕, 刘荣, 万佳昱

      Abstract: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传统白内障手术已从复明手术逐渐转变为屈光手术。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 Toric IOL)的临床应用有效减小了患者的角膜散光,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视觉效果。Toric IOL的矫正效果受多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术前生物测量的准确性,个体化选择合适的Toric IOL计算公式,植入轴位的精确度,手术切口的设计以及Toric IOL的旋转稳定性等。本文将影响Toric IOL矫正角膜散光效果的因素做一综述。

      • 1
    • 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多区正向离焦镜片和高非球面微透镜片控制青少年近视效果比较

      李翔

      Abstract:

      目的: 比较多区正向离焦(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设计镜片和高非球面微透镜(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设计镜片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我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进行验光配镜的301名7-12周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等效球镜度在-0.75D到-4.75D之间,第一组为验配DIMS镜片(DIMS组)共154人,第二组为验配HAL镜片(HAL组)共147人,两组患者均每晚一次联合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所有患者每天佩戴眼镜均在12小时以上。记录快速散瞳后等效球镜度(SE)和眼轴长度(AL),两组人员均取右眼数据,比较两组配镜后12个月的结果。 结果: 两组间年龄(t=0.658,P=0.511)、快速散瞳后等效球镜度(t=0.617,P=0.537)和眼轴长度(t=1.266,P=0.206)等基线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两组间SE和AL的差异,发现只有基线年龄与SE和AL变化显著相关(P<0.01)。在控制基线变量,调整后的DIMS组和HAL组12个月SE变化分别为-0.42±0.18D和-0.32±0.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3,P<0.001);DIMS组和HAL组AL变化分别为0.32±0.08mm和0.26±0.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4,P<0.001)。将患者分为7-9岁和10-12岁两组,低年龄组佩戴DIMS镜片12个月后SE变化(t=2.250,P=0.025)和AL变化(t=3.120,P=0.002)均比佩戴HAL镜片大,高年龄组中同样如此(t=5.931,P<0.001;t=5.033,P<0.001)。 结论: 在联合使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情况下,佩戴HAL镜片控制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和眼轴效果比DIMS镜片更好。

      • 1
    •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吉秀娟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我院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根据治疗后病灶消退及复发情况分组; 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及复发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临床预测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纳入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7例57眼治疗后病灶消退17眼,复发13眼,发生率分别为29.82%,22.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有关(P<0.05);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可能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是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以上因素均与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复发无关(P>0.05)。利用回归模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P值预测概率对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83.00%、75.74%、45.47%、85.00%。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与病程、基线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及基线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密切相关,而复发风险尚未得到独立的影响因素;利用以上3个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消退预测显示出良好的效能,值得在工作中深入分析。

      • 1
    • NF-κB信号通路在眼科疾病中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姚雪, 刘蓓蓓, 刘捷, 王大庆

      Abstract: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 NF-κB) 为多功能核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及细胞中,参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免疫反应、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等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NF-κB信号通路在白内障、干眼症、青光眼等多种眼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抑制NF-κB活化有望成为眼科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因此,本文年就近年来NF-κB信号通路在眼科疾病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

      • 1
    • OCTA对比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黄斑和视盘神经纤维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

      周梦兰, 徐正东, 兰长骏, 杨月, 罗正杨, 苗壮, 李彪

      Abstract:

      []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黄斑和视盘神经纤维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情况。 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85眼,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组(A组23例30眼)与传统超声乳化组(B组,42例55眼),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所有患者除完成常规眼科检查外,术前、术后1d和1m均行黄斑及视盘区OCTA检查,观察黄斑和视盘神经纤维厚度、血管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黄斑中心厚度、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视盘神经纤维厚度B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B组患者1mm区域黄斑与视盘血流密度及血管灌注、3mm区域视盘血流密度及血管灌注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3mm区域黄斑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与6mm区域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1mm、3mm、6mm区域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术后1d各区域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及灌注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m,A组与B组1mm区域黄斑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m区域视盘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超声乳化手术后眼底黄斑区神经纤维厚度无显著变化,视盘神经纤维厚度有增加,黄斑与视盘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有增加,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眼底黄斑与视盘神经纤维厚度与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无显著变化。两组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眼底视网膜血管影响更小。

      • 1
    • 复上皮瓣快速角膜交联治疗过薄圆锥角膜的疗效评价

      郭林薪, 周春阳

      Abstract:

      评估复上皮瓣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μm)1年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纳入2017年9月-2020年12月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行复上皮瓣及常规ACXL手术患者46例(74只眼),根据手术方式分组,A组16例(20只眼)行复上皮瓣ACXL,B组30例(54只眼)行常规ACXL。随访12个月,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Kmax、前表面K1、前表面K2、后表面K1、后表面K2、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所有参数术前至术后12个月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上皮瓣ACXL手术对于过薄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可达到与常规ACXL相似控制圆锥角膜进展效果。

      • 1
    • 眼睑成形术对眼表及屈光状态影响的研究

      孔敏, 王小惠, 何秀慧, 许育新

      Abstract:

      目的:探讨眼睑成形术对患者眼表及屈光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眼科进行眼睑成形术的患者70例108只眼,根据患者情况分为2组,第1组为上睑下垂患者行单眼/双眼提上睑肌缩短术40例48只眼,第2组为行双眼重睑成形术的患者30例60只眼,比较眼睑成形术对患者术后眼表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差异。对患者术前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眼表疾病评分指数(OSDI)、术眼泪河线高度 (tear meaiscus height,TMH)、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S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FL),角膜散光(Cylindrical,Cyl),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角膜平均曲率(keratometry,Km),总散光值(C) 结果: 提上睑肌术后1个月,患者OSDI评分、BUT、ST、FL与术前比出现统计学差异,TMH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SDI评分较前增加7.05分,NBUT较前减少3.37s,SIT较前减少4.08mm,FL较前增加0.32分,TMH较前减少0.04mm;术后3个月、6个月较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手术前后Cyl、SRI、SAI、K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 Cyl增加0.13D,SRI降低了0.05,SAI较术前增加了0.08,C增加0.31D;术后3mo较术后1mo散光值降低,总体改变不大,但可以观察到术后6mo较术前Cyl减少0.06D,SRI增加了0.03,SAI较术前减小了0.08,C降低0.03D;总体来说,术后6mo角膜散光及角膜规则程度均有所改善。重睑成形术术后1mo OSDI评分增加1.30分,NBUT减少3.70S,其余无明显变化。术后1、3mo 、6mo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散光方向构成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提上睑肌缩短术后1mo患者OSDI评分、BUT、ST、FL与术前比出现统计学差异,TMH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mo、6mo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术后角膜屈光状态无明显差异性影响,术后散光呈现先加重后缓解的状态。重睑成形术对术后眼表及屈光状态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眼睑成形术,上睑下垂,提上睑肌缩短术,重睑成形术,眼表,屈光

      • 1
    • C57BL/6N小鼠视网膜变性程度变化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研究

      孟欢, 邓婷婷, 刘自强, 侯小玉, 马传政, 苑维, 金明

      Abstract:

      目的:观察C57BL/6N(Crb1rd8/rd8)小鼠早期视网膜变性程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方法:取雄性SPF级C57BL/6N小鼠15只、C57BL/6J小鼠15只,正常饲养。观察12周,期间每4周进行一次眼底彩色照相并计算病变数量、病变面积。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摘取右侧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两组小鼠视网膜CX3CR1的表达水平及位置。摘取左侧眼球分离视网膜,使用Western blot检测CD86、CD206的表达情况,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IL-1β、IL-6、TNF-α、IL-4、IL-10等炎性因子含量水平。结果:眼底彩照结果示:在4、8、12周,C57BL/6N组眼底病变数量均较前显著增加,与C57BL/6J组间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病变面积C57BL/6N组内未见显著差异(P>0.05),组间相比在12周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视网膜组织HE染色示:C57BL/6N组视网膜结构异常,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光感受器层向视网膜内侧明显的玻璃膜疣样凸起,C57BL/6J组视网膜结构清晰,细胞排列有序,无明显异常;免疫组化结果示:C57BL/6N组视网膜中CX3CR1高表达于神经节细胞层、内外丛状层、感光细胞层及病灶处等位置,平均光密度为0.285±0.056,C57BL/6J组为0.189±0.0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57BL/6J组相比,C57BL/6N组视网膜CD86、CD206蛋白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CD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57BL/6N组IL-1β、TNF-α水显著高于C57BL/6J组,而IL-10含量则明显较低(P<0.05)。结论:C57BL/6N(Crb1rd8/rd8)小鼠视网膜变性进展缓慢,随年龄呈进行性加重,病灶部位视网膜结构紊乱,伴有以M1型极化为主的小胶质细胞浸润。

      • 1
    • 模型眼及光学分析软件在眼部疾病的应用进展

      李雪卉, 宋慧

      Abstract:

      模型眼是用于研究眼球解剖结构和光学特性的一种眼模型,在光学分析软件的协助下可以计算和分析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视觉质量。通过光学分析软件调整模型眼各种生物参数(如眼轴、角膜曲率半径等)改变模型眼屈光状态,可以为眼科手术规划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实验平台,使得视觉质量的评估更加准确和客观。既往模型眼主要用于光学和眼科学的理论学习,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领域的进步,模型眼及光学分析软件已在白内障、屈光不正等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开展相关应用。作为一种新型评估方法,模型眼在眼科学领域展现出了重要的诊疗价值。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应用广泛的模型眼及光学分析软件,阐述模型眼在视觉质量评估方面的应用,为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视角。

      • 1
    • 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的研究

      彭博

      Abstract: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表层黄斑区和视乳头的微血管的变化。 方法:收集2020-09/2021-01就诊于我院的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25例25眼,其中妊娠期高血压10例10眼、轻度子痫前期9例9眼、重度子痫前期6例6眼;另收集同期就诊于我院的健康孕妇25例25眼、健康未孕女性25例25眼。应用OCTA测量视网膜表层黄斑区和视乳头的血管密度(VD)、灌注密度(PD)。分析比较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健康孕妇、健康未孕女性视网膜微血管各参数的变化,分析比较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各参数的变化。 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的中心VD、内环VD、中心PD、内环PD均低于健康孕妇、健康未孕女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乳头的内环PD、整圆PD均低于健康孕妇(P<0.0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轻度子痫前期患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和视乳头的VD、P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孕妇和健康未孕女性黄斑区和视乳头的VD、P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OCTA可较好地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视网膜表层微血管的变化,并在未出现明显视网膜病变前已经观察到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黄斑区和视乳头VD、PD下降,OCTA可能对早期识别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患者微血管变化提供一定帮助。

      • 1
    • 三种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生物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米若宁, 石晶, 杨洁, 陈兴玉, 王东华, 宋阿楠

      Abstract:

      目的:通过观察三种不同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不同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 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实验研究。纳入2021-12/2022-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4~6岁儿童60例(120眼)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观察。其中男性42例84只眼,女性18例36只眼。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应用0.1 g·L-1阿托品滴眼液组20例40只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组20例40只眼,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组20例40只眼,通过对受检眼进行医学验光、角膜地形图、IOL-master眼轴长度(AL)测量、翻转拍测量以及频光域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对比观察三组患儿在干预后6个月、12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曲率(CC)、眼轴长度(AL)、调节灵敏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及相关因素随着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不同时间点三组受检眼SE、AL、CC、调节灵敏度、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不同时间点组内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相同测量时间三组间比较测量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 结果:1.不同时间点不同方法相关因素比较,三种不同方法干预后患儿SE、调节灵敏度的变化随时间延长出现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CC、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各区的变化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时间不同方法相关因素比较,随访12个月时三组之间AL、SE、调节灵敏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同时间某两种方式相关因素比较,随访12个月时0.1 g·L-1阿托品组与翻转拍及施图伦滴眼液组比较,AL、SE、调节灵敏度、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基线资料相比,在干预12个月后,各组受试眼AL、CC、SE、调节灵敏度、黄斑中心凹、外环下方、外环颞侧及外环鼻侧视网膜厚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内环颞侧、内环鼻侧及外环上方视网膜厚度随时间变化而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隐匿性近视儿童应用0.1 g·L-1阿托品可控制SE、AL的增长;应用翻转拍训练可控制SE增长、提高调节灵敏度;在近视防控方面,0.1 g·L-1阿托品作用优于翻转拍训练及施图伦滴眼液组。因此通过0.1 g·L-1阿托品、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 1
    • 视觉训练改善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梁娇娇, 林萍, 么大勇, 张莎莎

      Abstract:

      目的:分析视觉训练对儿童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2年1月到2023年4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光中心行视觉训练的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患者57例(114眼),年龄8.25±1.94岁。记录患者训练前、后的屈光度、视疲劳量表问卷及视功能检查,视功能主要包括Worth 4点检查双眼视,Von-Graefe法测量远、近隐斜视,梯度法检查AC/A,移近法测量集合近点,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交叉柱镜测量调节反应,翻转拍测量调节灵活度。根据患者视功能及视疲劳情况制定训练方案。训练1月分别与训练前及3月比较。结果:训练前及1月时31例患者视疲劳量表得分分别为(26.00±6.77)和(19.57±8.90)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前与训练1月时比较,近隐斜视(Z= -1.374, P=0.04),集合近点(Z=-2.549, P=0.01),左、右眼调节幅度(Z=-4.823、-4.801, P均<0.001), NRA及PRA(Z=-2.829、-3.461, P均<0.01),左、右眼及双眼调节灵活度(Z=-6.446、-6.305、-4.178, P均<0.001)均显著改善。训练前与训练1月后远隐斜及调节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左、右眼调节幅度,NRA、PRA及近隐斜视在训练3月与1月比较无统计差异(P均>0.05)。低度近视患者30例(-1.99±1.22D),低度远视患者3例(+1.01±0.13D)及正视患者24例 (+0.25±0.11D) 训练前及训练1月的视功能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1月后部分视功能大幅提高,训练3月时大部分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视功能异常伴视疲劳儿童行视觉训练可有效提高双眼视功能,改善视疲劳症状,提示我们视觉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能有效缓解儿童视疲劳的方法。

      • 1
    • 伽马刀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吴东芳

      Abstract:

      【摘要】近年来,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伽马刀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提高,较以前定位更加准确,放射剂量设计更精准,并发症明显降低,伽马刀的治疗范围也越来越广。目前,伽马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在眼科的应用增多,治疗眼部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对难以手术治疗的眼部疾病,伽马刀既可控制肿瘤的生长,又避免了手术的损伤,在改善外观、治疗费用和心理创伤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可作为治疗眼科疾病的首选方法或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对伽马刀的应用历史、治疗原理、伽马刀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进行综述,以期为伽马刀在眼科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1
    • OCT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轻中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周术, 陈莉莉, 李婧, 陈子林

      Abstract:

      目的:利用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SD-OCT)评估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我院眼科视光中心的68例(126眼)6~18岁儿童青少年。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近视组(-3.00D0.05)。在中度近视组中,校正前后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以及平均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1)。在校正前,两组中黄斑区外环颞侧和外环上方的视网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P=0.035)。然而,其他象限的视网膜厚度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间的黄斑区中心凹、内环鼻侧、内环颞侧、内环上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平均视网膜厚度校正后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光学放大效应校正前,黄斑区外环的视网膜厚度与SE呈正相关(P<0.005),与AL呈负相关(P<0.005)。通过校正,发现黄斑区中心凹、内环和平均视网膜厚度与SE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5)。此外,黄斑区各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AL均呈正相关(P均<0.001)。 结论:光学放大效应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并且随着眼轴的增加,这种影响变得更为显著。

      • 1
    • 囊袋张力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II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准确性的影响

      刘晓静, 张越, 许衍辉, 陈志敏

      Abstract:

      目的:评估囊袋张力环(CTR)对Barrett universal II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6月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40例(80眼),患者双眼均纳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R组和空白组,每组40眼,所有患者均用IOL Master测量,并按照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计算实际植入IOL屈光度及预测术后屈光度。通过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并比较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E),即术后测得屈光度实际值与术前预留屈光度的绝对差值,来评估术后屈光状态的稳定性与CTR的关系。 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眼按照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植入IOL后,CTR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01±0.71)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81±0.88)D,MAE为(0.20±0.98)D;空白组预计术后屈光度为(-2.12±0.64)D,术后实际屈光度为(-1.64±0.88)D,MAE为(0.48±0.31)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出现远视漂移的比例分别是:CTR组17.5%(7/40),空白组30%(12/4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在预测术后屈光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术中植入CTR既能够保持囊袋的形态,有效防止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使IOL居中性更佳,又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屈光结果,减少屈光漂移。对于术中考虑植入CTR的近视患者,建议术前增加-0.50D的预留屈光度,以达到理想屈光状态。

      • 1
    • 褪黑素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的研究进展

      李鉴峰, 杨凌齐, 吕洋

      Abstract:

      衰老是生物体必经的过程,体内抗氧化能力下降,诱发炎症小体的激活,自噬失调,晶状体内蛋白质错误折叠,导致晶状体浑浊。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谷胱甘肽(GSH)的分泌逐渐减少,促氧化/促炎因子增多,这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的形成创造了理想条件。氧化应激、炎症、自噬失调等一系列改变伴随着衰老的发生,同样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的基础。褪黑素拥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自噬和昼夜节律的作用,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青光眼(glaucoma)中都展现出了益处。尽管,超声乳化晶体植入术已发展成熟,但耗费医疗资源颇大。本文对褪黑素在ARC的研究进行综述,可能起到预防/延缓ARC的形成,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损耗。

      • 1
    • “一带一路”援非国家眼科医生培训的总结与思考

      宋威, 闫春虹, 孙双双, 余斯乐, 何星儒

      Abstract:

      目的:调研目前非洲国家的眼科医生个人及其机构在预防和治疗失明和视力障碍上面临的挑战与期待获得的帮助,评估我国“一带一路”非洲眼科医生培训效果,讨论未来如何进一步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眼健康事业的发展。 方法:对来自肯尼亚、赞比亚、尼日利亚、南非、马拉维、博茨瓦纳等6个国家的48名参与2023年“一带一路”国家眼科医生培训班的眼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占参训调研学员的97.9%。学员认为非洲国家预防和治疗失明和视力障碍方面最大的挑战为眼部护理无法负担,支持率36.17%(17/47),其次是护理人员短缺,支持率34.04%(16/47);在个人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工资过低,投票率29.79%(14/47),其次是医疗设备不足,投票率25.52%(12/47)。学员认为建设更多的眼科医院(38.30%)、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29.79%)可以有效的帮助到非洲国家,而对于医生个人,更多的培训机会(65.96%)是他们迫切需要的。参培学员对我国提供的2022年“一带一路”国家眼科医生培训课程的满意度高,认为本次培训组织的很好的占97.87%(46/47),认为讲师学识渊博、培训内容很有帮助均为100%。 结论:非洲国家及眼科医生个人在眼病防治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建设更多的眼科医院,以及为眼科医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是目前迫切需要的。“一带一路”国家眼科医生培训项目学员满意度高,反馈良好,未来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并着手非洲建立眼科医院,为非洲提供更多的技术、设备支持及培训。

      • 1
    • 角膜屈光术后上皮重塑及其影响因素

      樊朕宏, 高萌蔓, 张欣茹, 郭秀瑾

      Abstract:

      角膜上皮作为重要的屈光介质,参与了屈光术后角膜修复的过程,现有的角膜屈光术后均表现为角膜上皮重塑,过度的角膜上皮重塑影响了角膜屈光手术的矫正效果。本综述一方面总结了角膜上皮重塑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更加全面的探究了围手术期角膜屈光术后上皮重塑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 1
    • 激光类手术矫正老视的新进展

      刘晓鹏, 雷玉琳

      Abstract: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老视矫正手术在近些年不断涌现。激光技术的应用为屈光手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样其在老视的矫正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技术的出现,打开了老视手术治疗的新世界,为老视手术矫正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主要就准分子激光和飞秒激光技术在老视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新进展展开叙述。

      • 1
    • 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张方琳, 赵新荣, 万慧娟, 华耘, 蔡岩

      Abstract:

      目的: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P53和mTOR的表达与翼状胬肉的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22-11 /2023-05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结膜移植术的患者的手术标本,共43例43眼,术前对患者知情并且取得同意。选取10例翼状胬肉标本、6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qPCR检测P53和mTOR在翼状胬肉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mRNA的表达水平; 33例翼状胬肉标本、7例健康结膜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和mTOR在蛋白在翼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结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IPP6.0 软件统计平均光密度值,使用SPSS27.0分析P53和mTO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P53和mTOR与翼状胬肉的重要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根据qPCR结果,翼状胬肉组中TP53和mTOR的mRNA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增强(P<0.05)。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53和mTOR蛋白在翼状胬肉组中的表达水平相较于健康结膜组显著升高(P<0.05)。P53的表达量与mTOR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417,P<0.05)。P53在户外活动时间>3h组的表达量高于户外活动时间≤3h组(P<0.05),在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mm组的表达量高于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mm组(P<0.05),在>40岁和≤40岁两组翼状胬肉患者中无差异性表达(P>0.05)。mTOR的表达量在户外活动时间>3h和≤3h组、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2mm和≤2mm组以及>40岁和≤40岁组中无差异(P>0.05)。P53的表达量与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长(r=0.484,P<0.01)、侵入角膜缘距离(r=0.479,P<0.01)呈正相关。mTOR的表达量与年龄、户外活动时长、以及侵入角膜缘距离无相关性(r<0.3,P>0.05)。 结论:P53和mTOR的在翼状胬肉中过度表达且呈中等正相关,提示在翼状胬肉的发病过程中P53和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究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P53的表达量与户外活动时间、翼状胬肉头端侵入角膜缘距离呈正相关,提示P53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相关,为翼状胬肉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P53 mTOR 翼状胬肉 相关性分析

      • 1
    • Hippo信号通路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潜力

      邓莉娅, 王颖

      Abstract:

      Hippo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和干细胞更新方面起重要作用。Hippo信号通路的异常调节已被证明可导致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肺病、肾病、肝病和免疫功能障碍等。此外,Hippo信号通路失调也会导致多种眼部疾病,因此调节Hippo信号通路的平衡,可能会成为眼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综述了Hippo信号通路在眼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潜力,并讨论了有关Hippo信号通路的潜在治疗靶点,以期能为眼部疾病的治疗在Hippo信号通路中找到新的靶点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1
    • 眼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林子衿, 刘晓东

      Abstract: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常发生于眼部的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临床治疗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给药方式和全身给药方式。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膜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影响临床药物疗效。由于取样困难,药物在人眼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尚不清楚,因此建立眼部房室模型,一般以角膜或玻璃体为中央室,将眼部其他组织整体视为外周室,模拟研究药物在眼部的暴露量,可帮助预测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如添加眼部血流量变化、转运体对药物转运影响、血-视网膜屏障、血-房水屏障等影响因素,可提供更多药物在眼部的处置细节,进而可以辅助眼用新药的开发,更好地治疗眼部疾病。

      • 1
    • Müller细胞胶质间质转化在视网膜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

      王乾坤, 索龙, 刘爽

      Abstract:

      胶质间质转化(GMT)指胶质细胞在各种因素刺激下逐渐获得间质细胞表型和特征的生物学过程,与视网膜纤维化疾病密切相关。Müller细胞是视网膜上最主要的大胶质细胞,在受到各种病理因素刺激时被激活并发生转分化。目前,已有研究表明,Müller细胞GMT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尽管GMT相关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作为一个潜在的干预靶点,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了解Müller细胞GMT在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对于全面揭示细胞转型机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交互作用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策略,为相关患者的治疗带来突破。

      • 1
    • 上睑联合筋膜鞘悬吊结合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初步疗效观察

      杨平孙, 邱新文

      Abstract:

      目的:分析上睑联合筋膜鞘(CFS)悬吊结合提上睑肌(LM)缩短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本院2018/06-2022/06治疗的重度上睑下垂80例84眼,依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CFS组40例41眼采用上睑联合筋膜鞘悬吊结合上睑提肌缩短术;额肌组40例43眼采用额肌肌瓣悬吊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产生以及患者满意率的情况。 结果:术后12mo,两组临床有效率基本相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额肌组为26%,CFS组为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额肌组满意率为80%,CFS组为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4)。 结论:采用CFS+LM术可有效地矫正重度上睑下垂,产生的并发症较少,且患者满意程度更高。

      • 1
    • 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清眩润目饮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

      赵珊珊, 黄佳宇, 姚靖

      Abstract: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究清眩润目饮(Qingxuan Runmu Yin,QRY)治疗干眼(DE)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干眼动物模型对QRY的药效和关键靶点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RNA高通量测序(RNA-sequencing, RNA-seq)技术检测干眼小鼠与正常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通过数据库筛选QRY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将二者重叠获取关键靶点后进行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构建“药物-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并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自动物实验开始每7日对小鼠行SIT、BUT、FL检查;HE染色观察小鼠角膜组织病理变化;Elisa、Western blot、qRT-PCR验证小鼠角膜组织中核心靶点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获得DEGs 2234个、QRY有效成分233个及相关靶点457个,获得关键靶点64个,GO与KEGG分析结果提示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通过PPI网络筛选出IL-6等19个核心靶点;QRY组的SIT、BUT、FL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模型组角膜上皮细胞分层紊乱且角膜形态发生改变,QRY组可以改善角膜粗糙及分层紊乱的情况,形态接近空白组;Elisa、Western blot、qRT-PCR结果示QRY组的IL-1β、IL-6、TNF-α的RNA水平与蛋白表达对比模型组呈现相似的下降趋势。结论:清眩润目饮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联合发挥作用,利用quercetin等主要成分对IL-6、IL-1β、TNF等靶点进行调控从而抑制AGE-RAGE/TNF/IL-17等信号通路以实现对干眼的治疗作用。

      • 1
    • 6+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效果分析

      杨平孙, 俞全

      Abstract:

      目的:分析6+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接纳康柏西普治疗的DME患者144例(214眼)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3+PRN组68例102眼,采用3+PRN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6+PRN组76例112眼,采用6+PRN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随访12mo,观察两组患者视力、CMT、注药次数和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完成注药后12个月末,6+PRN组患者的视力显著优于3+PR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P=0.016);而6+PRN组患者CMT明显低于3+PRN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09);但两组患者平均注药次数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5,P=0.126)。 结论:康柏西普6+PRN方案更好地减轻黄斑部水肿并有效提升视力,却未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及其风险。

      • 1
    • 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临床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黄青, 张奕霞, 蹇骞

      Abstract:

      随着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的普及,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再利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角膜基质透镜薄而透明,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低免疫源性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优点,可作为临床上角膜加固、补片移植、屈光矫正及泪道栓塞的良好生物材料。本文就SMILE手术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在治疗角膜相关疾病,矫治远视及老视,覆盖青光眼引流阀防止其暴露及用于泪道栓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某些眼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 1
    • 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

      秦牧, 戴振华, 冯少颖, 雷世奇, 雷冠雄, 易佳胜

      Abstract:

      目的:探讨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的疗效。 方法:比较研究,选择2021-01/2022-12我院收治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00例(100眼),依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和观察组50例(50眼)行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术后6mo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8% vs 84%,P<0.05),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6mo,对照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比观察组低(均P<0.05)。对照组复发9眼(18%),观察组复发1眼(2%),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9,P=0.001 )。 结论:新型鼻腔泪囊吻合术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 1
    • LncRNA SNHG6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吴海星

      Abstract:

      目的:探讨LncRNA SNHG6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诱导的hRMEC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si-NC、si-SNHG6分别转染至hRMECs后,用25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si-SNHG6和anti-miR-NC以及anti-miR-186-5p分别共转染至hRMECs后,用25 mmol/L D-葡萄糖处理24 h;qRT-PCR法检测LncRNA SNHG6、miR-186-5p的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LncRNA SNHG6与miR-186-5p的靶向关系;MTT法与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及凋亡;ELISA法检测IL-1β、TNF-α、IL-8、IL-10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SOD的活性和MDA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量。结果:高糖诱导的hRMECs高表达LncRNA SNHG6 (P<0.05),低表达miR-186-5p(P<0.05);LncRNA SNHG6可靶向结合miR-186-5p。转染si-SNHG6后促进细胞增殖(P<0.05)、抑制细胞凋亡(P<0.05);同时,Cleaved-caspase3、Bax蛋白水平,IL-1β、TNF-α、IL-8含量以及MDA活性降低(P<0.05),而Bcl-2蛋白、IL-10含量以及SOD的活性升高(P<0.05)。共转染si-SNHG6和anti-miR-186-5p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蛋白水平、Bax蛋白水平、IL-1β水平、TNF-α水平、IL-8水平以及MDA水平升高(P<0.05),而Bcl-2蛋白水平、IL-10水平和SOD活性降低(P<0.05)。结论:干扰LncRNA SNHG6表达可通过促进miR-186-5p表达而抑制高糖诱导的hRMECs凋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 1
    • 外路全周缝线小梁切开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蔺涛, 王佳琪, 丁雨帆, 刘刚

      Abstract:

      目的:评估外路缝线全周小梁切开术(CST)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24 h眼压波动规律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3/2022-05药物治疗眼压控制不佳的POAG患者18例18眼行CST治疗,分别在术前、术后1 a进行24 h眼压检查(选择时间点为9:00 AM、12:00 AM、3:00 PM、6:00 PM、9:00 PM、12:00 PM、3:00 AM、6:00 AM),比较手术前后24 h眼压均值、峰值及峰值时间、谷值及谷值时间、波动范围及昼夜平均眼压差变化。 结果:术前、术后1 a 24 h眼压曲线均呈现日间下降、夜间升高的变化趋势,下午降至波谷,夜间升至波峰;与术前相比,术后眼压谷值、峰值时间较术前提前,术后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明显下降,波动范围无明显差异,昼夜平均眼压差明显增加。 结论:CST可降低POAG患者眼压,但不改变 24 h眼压波动范围,反而升高昼夜平均眼压差,提示CST不能改善POAG患者昼夜眼压波动。

      • 1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陈星月, 蔡伟芹, 王素珍, 安洪庆, 齐雷涛

      Abstract:

      目的 分析筛选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方法 以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数据仓储PHDA的《糖尿病并发症预警数据集》中的125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化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建模组(n=941)和验证组(n=311)。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筛选出的变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收益情况。结果 年龄、高血压、肾病、SBP、HbA1c、HDL-C、BU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建模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63 ~ 0.821),验证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716 ~ 0.822);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提示模型拟合度较高(建模组:χ2=14.520,P=0.069;验证组:χ2=14.400,P=0.072),DCA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阈值概率分别为0.09 ~ 0.89和0.07 ~ 0.84,临床净收益较高。结论 本研究构建包含年龄、高血压、肾病、SBP、HbA1c、HDL-C、BU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区分度,可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 1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进展

      刁滢滢, 方冬, 杨卫华, 李王婷, 张少冲

      Abstra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组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这种疾病常伴有慢性缺氧,进而导致全身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改变并引起血管反应性损伤。视网膜和脉络膜作为眼部重要结构,具有丰富血流灌注,极易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微结构变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作为观察这种微结构变化的理想工具,能无创、非侵入性地评估视网膜各层微结构和微血管病理改变。目前尚缺乏关于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改变的研究总结,本文详细回顾了当前有关COPD患者眼底OCT形态变化的研究,重点探讨了视网膜和脉络膜在结构与血流方面的变化。本综述旨在概括COPD对眼底微结构的影响,探索这些形态学变化的潜在机理,并为COPD患者的眼底病变评估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

      • 1
    • 双眼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值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

      叶凡, 薛劲松

      Abstract:

      目的:探讨双眼眼前节生物学参数的差值对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2022-03/2023-11在我院就诊的患者183例(366眼),其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40例(80眼),临床期圆锥角膜组36例(72眼),单纯屈光不正患者107例(214眼)作为对照组 ,均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测双眼角膜后表面下方与上方曲率差值I-S (I-S),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P.E.),最佳拟合球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MPE from BFS)、最佳拟合复曲面椭圆体的最大后表面高度(MPE from BFTE)、角膜后表面非球面不对称指数(AAI)、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最薄点厚度(TCT)、角膜平均厚度进展(PPIavg)、角膜厚度最大变化率(ARTmax)、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显示总偏差值(BAD-D) ,并分别计算每例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双眼差值。对照组根据角膜直径进一步分为:角膜直径<11.2 mm组(21例42眼);11.2 mm≤角膜直径≤11.8 mm组(54例108眼);角膜直径>11.8 mm组(32例64眼) 。 结果: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单纯屈光不正组的双眼I-S、P.E.、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CCT、TCT、PPIavg、ARTmax、BAD-D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01);双眼I-S、P.E.、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CCT、TCT、PPIavg、ARTmax、BAD-D差值对圆锥角膜诊断价值较高(AUC≥0.900),其中P.E.、BAD-D诊断能力最佳,AUC分别高达0.999和0.995。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单纯屈光不正组的双眼P.E.、 ARTmax差值存在差异(p<0.01);双眼I-S 、P.E.、BAD-D差值对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价值较高(AUC≥0.900)。对照组A、B、C组中,双眼角膜后表面I-S差值、CCT、TCT、MPE from BFS、MPE from BFTE、AAI、PPIavg、ART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角膜直径无相关性(P>0.05)。 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可以准确测量多种角膜生物学参数,双眼角膜后表面I-S差值、P.E.差值、BAD-D差值是诊断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其中角膜后表面I-S差值、P.E.差值受角膜直径影响较小,对不同直径角膜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亚临床圆锥角膜;圆锥角膜;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 ;角膜后表面高度

      • 1
    • 玻璃体切除术相关视神经病变

      林铁柱, 沈丽君

      Abstract:

      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在眼科应用广泛,指征涵盖了大部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尽管随着设备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PPV的手术风险已经降至很低,但仍有一些并发症难以避免,意外的或原因不明的视功能下降时有发生。PPV相关视神经病变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却又易被医生们忽略。本文将对PPV相关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常见原因及相关管理做一综述,以期引起眼科医生们对于此类疾病的关注。

      • 1
    •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张燕妮, 刘姗姗, 王继兵

      Abstract: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FLACS)的应用已有10余年的历史,其安全性与精准性已得到验证。近年来FLACS已逐步应用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尤其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因其独特的解剖特点使得常规白内障手术晶体摘除难度与潜在并发症增加,FLACS用于PACG患者优势明显。新近报道FLACS联合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联合房角分离术(GSL)用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甚至用于抗青光眼术后存有滤过泡的患者,其适应症日趋拓展。FLACS可导致术中短暂眼压升高,眼部参数对术中眼压可产生一定影响,对眼压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FLACS对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相关并发症应引起重视。本文就FLACS在各类青光眼中的应用、对眼压和视功能的影响、特殊并发症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1
    • 人工晶状体混浊的研究进展

      黄文龙, 雷蔚, 刘锦魁, 韦玉玲

      Abstract:

      人工晶状体(IOL)混浊是白内障术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IOL生产制作过程、IOL本身材质、患者因素以及手术干预等多种因素相关。各种材质的IOL混浊均有报道,且不同材质IOL混浊形态学改变,病理学特征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不尽相同。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对IOL混浊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本文对IOL混浊的形态学、病因、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为当前的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以及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潜在方向。

      • 1
    • D-半乳糖在实验性白内障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孔雪晴, 沙咏怡, 夷成龙, 项敏泓

      Abstract: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眼科疾病,可导致视力障碍或失明,其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年龄是最主要的因素。目前药物治疗仅针对早期白内障有延缓作用,但对于发展到中晚期影响视力的白内障仍需手术治疗。因此建立实验性白内障模型,探索合适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白内障至关重要。D-半乳糖已广泛应用于衰老动物模型研究,常被用于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模型。本文对D-半乳糖诱导白内障模型的发病机制、造模方法以及造模成功的评定标准进行阐述,以期指导白内障防治相关的实验性研究。

      • 1
    • 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研究进展

      郭威, 李冬梅

      Abstract: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主要特征为球后和眼眶周围软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眼外肌肥大、球后脂肪增多、软组织水肿以及眼眶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导致患者眼眶压力增高、血液回流障碍,严重者可以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 Dysthyroid optic neuropathy,DON ),这是导致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TAO患者存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DON的发生与视神经缺血密切相关。因此,及早了解并监测TAO患者眼部血流的变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以获得活体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结构和血管影像,具有非接触、无创伤、速度快、分辨率高的特点,现已用于研究多种眼科疾病和全身疾病对眼部血流变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学者应用OCT和OCTA对TAO患者的眼底微循环结构及血流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存在测量技术、混杂因素以及研究人群的差异,相关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且该领域尚未有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对OCT和OCTA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讨OCT和OCTA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1
    • 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MMP-3、TIMP-3及Col3α1表达的影响

      刘一洁, 郝琪, 卢秀珍, 吴秋欣, 毕宏生

      Abstract:

      目的:探讨电针对负透镜诱导型近视豚鼠视网膜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3、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TIMP)-3和III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Ⅲ alpha 1, Col3α1)表达的影响。 方法:-6.0D透镜诱导近视模型,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负透镜诱导型近视(Lens induced myopia, LIM)组、电针干预(Electro-acupuncture, EA)组和假穴(SHAM)组。检影验光检测屈光度,A超检测眼轴长度,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检测 MMP-3、TIMP-3 、Col3α1在 mRNA 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 结果:造模2周和4周后,LIM组与NC组相比近视屈光度和眼轴明显增加(P<0.05);与LIM组相比,EA干预后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减少(P<0.05)。HE染色显示,NC组视网膜组织各层分界明显,排列规则;LIM组视网膜厚度、内外核层厚度及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则;EA组视网膜整体结构较为完善,排列较规则,组织各层形态结构未出现明显异常。Q-PCR 和 WB 检测结果显示,MMP-3、TIMP-3 和 Col3α1 在mRNA 及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中,LIM与NC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与LIM组相比,EA组干预后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电针能够延缓LIM豚鼠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增长,下调LIM诱导的MMP-3、TIMP-3及Col3α1在视网膜中的表达。

      • 1
    • 豹纹状眼底与眼部和全身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在人工智能下的识别与量化进展

      潘春杏, 周希瑗

      Abstract:

      豹纹状眼底在近视和老年人群中常见,是一种容易被观察和评估的眼底改变。纵向随访观察到豹纹状眼底改变可以保持长期稳定,也可以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更严重的眼底病变和视觉质量下降。豹纹状眼底的临床重要性不仅是其作为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ar degeneration, MMD)发展的早期体征及预测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辅助其他眼部及全身疾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认知功能障碍、唐氏综合症的早期识别及机制研究。目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豹纹状眼底的识别、分级和量化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故本文讨论了豹纹状眼底改变相关的眼部与全身疾病及其潜在机制,以及AI对豹纹状眼底的识别和量化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 1
    • 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影响

      刘才毓, 杨芳文

      Abstract:

      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以局限性角膜圆锥样突起,伴有突起区角膜基质变薄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青春期前后,表现为双侧发病,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眼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环境因素、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力学刺激等相关,但目前对KC的发生及进展机制尚无确切定论。以角膜重塑相关基因为代表的多种基因已被发现对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更多的研究仍在挖掘与圆锥角膜发病有关的基因靶点。本文就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基因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靶点及其影响,探索基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及干预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圆锥角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1
    • 纹眼线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胡芬, 王贺, 赵凯, 陈舒文, 陆秋辰, 刘倩, 李明新

      Abstract: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纹眼线的方式诱导大鼠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模型以及研究其可能机制。 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随机取30只大鼠右眼纹眼线后为眼线组,余10只不采取任何处理为正常组,分别在1 、2 、4wk用裂隙灯观察两组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不规则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角膜Placido环,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角膜组织结构,4wk后完成临床指标记录后,取眼球及上下眼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睑板腺结构,PAS染色观察结膜杯状细胞情况,ORO染色观察脂滴情况。 结果: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大鼠眼睑黑色色素在位,眼睑无变形及瘢痕,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阳性,呈点片状着染,随观察时间延长加重。眼线组建模后 1 、2、4wk,与正常相比,眼线组 BUT 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明显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不规则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 P<0.001)。角膜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眼线组角膜上皮细胞减少,出现高亮异常的细胞,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ORO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脂滴减少,随观察时间增加ORO染色呈现下降趋势。HE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色素阻塞睑板腺开口,随观察时间延长睑板腺腺泡密度呈现下降趋势。 PAS染色结果显示眼线组PAS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结论:纹眼线可诱导睑板腺功能障碍,所用色素颗粒造成的睑板腺开口堵塞,可能是导致睑板腺功能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纹眼线;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动物模型

      • 1
    •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眼后段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谢婧, 赵粟, 王正静, 蒲丽, 赵薇

      Abstract:

      眼部复杂的给药屏障使得传统眼用制剂难以经眼表到达眼后段病变组织。因此,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在眼后段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侵入性的给药途径存在药物半衰期短、需反复注射、并发症多等缺陷。当前,纳米制剂新型眼部药物递送系统,因其能克服眼部给药屏障、增强药物渗透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使得药物高效递送至眼后段成为可能。但有关纳米递送药物所使用的载体材料相对繁杂,同时各项研究结论亦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后期相关药物的研发。因此,本综述以眼部给药的主要生理屏障为研究基础,重点概述了各类常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眼后段疾病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在眼后段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眼后段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治疗策略。

      • 1
    •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安全性及其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蒋鹏飞, 徐珊, 祝寿辉, 潘冰心

      Abstract:

      近视是危害全世界眼健康的常见眼科疾病,我国近视发病率较高,近视成为影响青少年眼健康最突出的问题,近视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种原理设计的离焦软镜在近视防控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文总结了离焦软镜控制近视的原理及其对角膜、视功能的影响,并基于当前研究评价离焦软镜对近视的防控作用。

      • 1
    •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玉娇

      Abstract: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是目前近视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角膜塑形镜材料和设计的持续革新,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多项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研究显示,角膜塑形术在控制近视进展中效果显著,尤其中度近视儿童更佳。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减缓眼轴增长,对调节功能也有积极影响,但亦存在对视觉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的潜在风险。因此,在选择镜片设计和患者适配性时,需权衡视觉质量与近视控制效果,力求最佳平衡。尽管角膜塑形术在近视防控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关于其长期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对视觉质量影响的程度与机制等仍存在争议。同时,与其他近视防控手段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增强效应的潜力。然而,关于停用后的近视反弹情况,仍需要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本文旨在对角膜塑形镜的设计、近视进展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

      • 1
    •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移入前房的研究进展

      刘勇, 阎静

      Abstract: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不仅能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非感染性后葡萄膜炎,还能治疗内眼手术后黄斑水肿和其他炎症相关的眼底疾病继发的黄斑水肿。随着Ozurdex广泛应用,不常见的并发症,如Ozurdex移入前房,逐渐受到重视。Ozurdex移入前房多见于悬韧带-晶状体囊膜复合体不完整、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患眼。Ozurdex移入前房后多沉于下方房角,似前房积脓,可引起视力下降和眼痛,常并发角膜水肿和高眼压。合并角膜水肿的患眼应尽快复位或取出Ozurdex,以降低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缩瞳和避免诱因,如俯卧、跳跃、长途飞行等,可以预防Ozurdex移入前房。本文主要综述了Ozurdex移入前房的研究进展,以期为Ozurdex移入前房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

      • 1
    •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王雪, 吕洋

      Abstract: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这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眼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 1
    • 干眼患者泪液相关检测指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钱金梅, 蔡岩

      Abstract:

      泪液质和量的检查是诊断干眼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诊断干眼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对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检测以评估其严重程度,而实验室条件下对泪液成分进行分析标记以诊断临床分型,也指导临床对相关成分进行补充以有针对地对其进行治疗。准确评估泪液的产生和成分的变化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监测干眼的严重程度并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临床泪液的相关指标及检查技术方法与其相结合,一些新的检测手段得以应用,可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精准的检测,极大提高了临床上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 1
    • 程序性细胞死亡在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宋诗易, 梁亮

      Abstract:

      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细胞坏死,是涉及效应分子参与的独特的细胞死亡方式,包括细胞凋亡、自噬和焦亡等多种形式。PCD参与人类正常生理活动的诸多环节,更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青光眼是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青光眼的发生与多种PCD的相关蛋白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将对青光眼发病过程中与PCD相关的机制作一综述。

      • 1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林铁柱, 沈丽君

      Abstract: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ION)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根据是否存在视盘水肿,ION可分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和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pos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PION),其中AION更为常见(90%);根据是否患有血管炎,可分为非动脉炎性ION和动脉炎性ION。几种类型ION均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都常表现为无痛的突发视力下降伴有视野缺损,但致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却明显不同。所以,对于ION,早期识别和鉴别至关重要,特别是确定巨细胞动脉炎的可能性和立即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本文就几种类型ION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和管理做一综述,以期更好的帮助临床ION相关工作,改善其总体预后。

      • 1
    • 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宋维晨, 陈雯, 池敬毅, 祝文文

      Abstract: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与年龄相关的视网膜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促进了nAMD的进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包括脂肪酸、胆固醇、脂质代谢基因变异等影响因素。脂质代谢紊乱通过刺激氧化应激和抑制自噬引起了视网膜血管异常和炎症反应,进而加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黄斑区细胞及组织的损伤。在动物实验中,针对脂质代谢紊乱开发的药物证实了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是一种潜在的治疗nAMD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本文对脂质代谢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nAMD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1
    • PI3K/AKT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调控作用

      李宝花, 亢泽锋

      Abstract: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以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特征。目前,DR的治疗主要关注于晚期并发症的处理,没有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证据表明,PI3K/Akt通路作为细胞周期过程中重要的胞内信号通路之一,参与了DR发病的全过程。本文主要从PI3K/AKT信号通路的结构组成、激活和阻止途径、传导路径、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综述其在DR中的作用,并探讨靶向PI3K/AKT通路治疗DR的潜力。

      • 1
    • 益景汤调控MMPs/TIMPs相关分子拮抗高糖诱导的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

      赖思艺, 邱心悦, 何建忠, 王航, 孟春, 刘光辉

      Abstract:

      目的 观察益景汤拮抗高糖诱导的体外iBRB模型基底膜损害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ECs和RMPs构建体外iBRB模型,随机分成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及益景汤组,分别予25mmol/L葡萄糖、60mmol/L葡萄糖、60mmol/L葡萄糖+10ug/mL米诺环素、60mmol/L葡萄糖+10%益景汤含药血清干预,各组干预12h后终止孵育。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相关蛋白(CⅣ、LN)及MMPs/TIMPs相关蛋白(MMP-2、MMP-3、MMP-9、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CⅣ蛋白表达增加,高糖组、米诺环素组LN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景汤及米诺环素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CⅣ、LN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米诺环素组与高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米诺环素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景汤能够抑制高糖诱导的MMP-2、MMP-3、MMP-9蛋白表达增加,益景汤组与高糖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糖组、高糖组、米诺环素组、益景汤组各组之间TIMP-1、TIMP-2表达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益景汤可能通过调控MMP-2、MMP-3、MMP-9、CⅣ、LN的表达,干预高糖介导的BM重塑,抑制iBRB的损害,从而干预DR。

      • 1
    • 纳吸棉鼻腔填塞对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影响

      刘珍凯

      Abstract:

      目的:探讨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术后可吸收性填充材料纳吸棉鼻腔填塞对术后再出血、鼻腔不适感及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因单眼慢性泪囊炎行En-DCR的患者101例(101眼),所有患者均常规黏膜吻合的En-DCR手术,术中吻合口均填充自交联透明质酸钠,根据术后是否在吻合口周边鼻腔填塞纳吸棉随机分成两组即填塞组和非填塞组。所有手术均有同一医生完成。术后随访9月,比较两组术后再出血情况、鼻腔舒适度及术后成功率(包括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 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94例(94眼),其中填塞组45例(45眼),非填塞组49例(49眼)。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常规En-DCR手术。术后再出血情况:在填塞组1例,即术后再出血概率为2.22%(1/45);在非填塞组9例,即术后再出血概率为18.37%(9/49)。术后鼻腔不适感:在填塞组2例,即术后不适感为4.44%(2/45);在非填塞组9例,即术后不适感为18.37%(9/49)。术后解剖成功率:在填塞组为93.33%(42/45)、非填塞组为87.76%(43/49);术后功能成功率:在填塞组为88.89%(40/45)、非填塞组为85.71%(42/49)。术后再出血情况和鼻腔不适感,填塞组好于非填塞组(P<0.05);而对于术后成功率(解剖成功率和功能成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视物重影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En-DCR术后鼻腔填塞可吸收材料纳吸棉可减少术后再出血及患者术后不适感,对术后成功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纳吸棉;术后出血;不适感;成功率

      • 1
    •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并发症

      林燕, 吕洋

      Abstract: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是一种用于治疗屈光不正的无瓣飞秒激光辅助屈光手术。自2011年首次发表关于SMILE手术的研究以来,这种微创屈光手术因其无需制作角膜瓣,从而避免了相关并发症,已经迅速在眼科界受到青睐。此项创新性技术的优势包括:对角膜生物力学影响小、降低干眼症风险以及减少基质层暴露。其在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方面还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具有诸多优势,但该技术的实施仍具挑战性,并可能有各种术后并发症,如:干眼、感染性角膜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暂时性光敏感综合征、角膜扩张、压力诱导层间基质角膜、角膜上皮内生、视觉相关变化等。为了获得最佳的屈光效果,应早期识别和适当的处理相关并发症。文章对SMILE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及预防作一综述。

      • 1
    • 脱细胞角膜基质深板层移植治疗感染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鲜依鲆

      Abstract:

      【摘要】 目的 评价脱细胞角膜基质在感染性角膜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7年至2020年在我院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患者17例(17眼),应用脱细胞角膜基质进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月。观察BCVA、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植片透明情况,并记录有无感染复发以及植片排斥。结果 17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后弹力层穿孔。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继发性高眼压,无感染复发,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m与6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内患者均出现较明显的眼部刺激症状,但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眼部刺激性症状逐渐减轻。术后1M仅1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上皮未完全愈合,其余16例患者患者均于术后7?3天完全愈合。术后3M所有17例患者上皮均完全愈合。术后角膜透明度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术后1M开始角膜水肿减轻,植片逐渐透明至轻度混浊,术后3M至6M植片透明度稳定。结论 脱细胞角膜基质治疗感染性角膜炎,不仅能有效控制感染,缓解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恢复角膜的解剖与功能,而且能维持良好的透明性,提高患者视力,作为替代同种异体人角膜是安全有效的。

      • 1
    • 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对散光包容性的研究进展

      马晓婷, 赵智华, 李科军, 杜颖华

      Abstract:

      自1949年Harold Ridley植入了第一枚人工晶状体以来,到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depth-of-focus extended intraocular lens, EDOF IOL)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而残余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35%~40%的白内障患者散光达到1.00 D,19%~22%的散光达到1.50 D。因此,了解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从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IOL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EDOF IOL对散光的包容性及优缺点,期望在为不同残余散光的患者选择EDOF IOL时提供参考。

      • 1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细胞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应嘉宁, 张艳艳, 易全勇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视网膜并发症,全身危险因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均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是工作年龄人群首要的致盲性眼病。传统的测序方式解释了DR的病理机制,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兴起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在单个细胞水平对mRNA进行转录组分析,可精准识别视网膜疾患中新的细胞亚型,鉴别罕见细胞,揭示细胞的异质性,有助于阐明视网膜疾患的发生发展轨迹,深入探索与疾病有关的基因调控关系,为今后精准医疗提供指导。本文就单细胞测序技术以及在DR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不同类型细胞在与DR相关的作用机制,以期更好的将scRNA-seq应用于DR的研究中,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从而助力DR相关研究的临床转化。

      • 1
    •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中的研究新进展

      王苏涵, 张乐颖, 秦婷婷, 王娇娇, 宋宗明

      Abstract: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成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常见原因之一,由多种发病机制共同作用,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一个关键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高度内皮特异的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关键因子,因此全面地了解VEGF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病因病机,成为人们深入探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论文围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讨了VEGF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通透性、血管炎性反应、细胞凋亡反应、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以及内质网应激之间的相关机制,以期为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破坏血-视网膜屏障机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1
    • 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研究

      张帆, 陈彦辰, 巫雷, 杨波

      Abstract:

      目的:观察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在致密型白内障眼轴测量中的准确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成都爱尔眼科医院2020-08/2022-08致密型白内障患者86例90眼,男61例59眼,女25例31眼,平均年龄66.49±14.55岁。术前分别采用接触式A超(接触式A超),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 700测量眼轴及其他参数(ACD,K,LT等)。术后1wk,使用IOL Master 700的无晶状体眼模式复测眼轴长度。分析3种设备测量眼轴的一致性与相关性。 结果:接触式A超与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术前眼轴算术值的四分位数(D)分别为:分别为23.52mm(22.89,24.11);23.71mm(22.99,24.27),术后IOL Master 700算术值的四分位数(D)为23.7mm(23.03,24.25)。 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术后IOL Master700眼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9),具有良好一致性。浸润式B超引导下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法与IOL Master术后眼轴相关系数为(0.992, P<0.0001),而接触式A超与IOL Master术后眼轴相关系数为(0.989, P<0.0001)。 结论:对于致密型白内障,浸润式B超引导下的A超分段式声速测量比接触性A超更接近术后IOL Master 700眼轴测量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 赵瑞博, 李建军

      Abstract:

      目的:探讨不能脱离接触镜巨乳头结膜炎患者改配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及透气性硬性接触镜,观察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有无变化,同时探讨脱敏剂的疗效。方法:将112例208眼在我中心确诊为巨乳头结膜炎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第Ⅰ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68眼);第Ⅱ组为频繁更换型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56眼);第Ⅲ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明目清滴眼液组(52眼);第Ⅳ组为透气性硬性接触镜同时点脱敏剂组(32眼)。YZ5X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临床分期,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4组患者巨乳头结膜炎的病情均得到明显好转,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接触镜配戴者所引发巨乳头结膜炎若及时更换透气性硬性接触镜或频繁更换型接触镜,能够在不影响戴镜情况下有效控制及治愈本病,应用脱敏剂后无明显疗效。

      • 1
    • 罗金秀, 胡仔仲, 刘庆淮, 方圆

      Abstract: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PPV)术前辅助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液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7-06/2018-01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确诊的PDR患者49例49眼,随机分为两组,no-IVC组患者25例25眼PPV术前未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IVC组患者24例24眼PPV术前5~7d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纳入患者均于PPV术前收集玻璃体液样本,并采用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no-IVC组相比,IVC组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显著降低(P<0.001),炎症细胞因子IL-6(P=0.004)、IL-8(P=0.002)、IL-18(P=0.04)、TNF-α(P=0.03)水平显著升高,其余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PPV术前辅助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PDR患者玻璃体液中VEGF-A水平,但对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有限。

      • 1
    • 朱和林, 张坚, 严宏

      Abstract:

      青光眼与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式。青光眼患者具有高眼压、浅前房及短眼轴等临床特征,小梁切除术等抗青光眼术后眼部结构常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与单纯白内障手术在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计算准确性方面存在差异。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的临床特征与抗青光眼手术造成的结构改变对于IOL屈光度预测准确性、屈光漂移的类型等方面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本文就青光眼或抗青光眼术后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或青白联合手术时屈光误差(refractive error, RE)产生的原因、屈光漂移特征及选择最合适IOL计算公式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
    • 周晓洁, 吴仁毅

      Abstract:

      儿童青光眼是一类难治性青光眼,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为儿童青光眼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多数已发表的研究倾向于支持应用全周内路小梁切开术,其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非MIGS的全周外路小梁切开术相似。关于KDB刀、小梁消融术和Xen凝胶支架的研究较为有限,但在某些特定的病例中可能有其各自的优势。每一种MIGS手术在考虑其优势之处的同时须特别权衡每种手术方法的长期效果。此外,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和比较性研究、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MIGS手术治疗儿童青光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郭磊, 梁先军, 张希乔, 徐艳雪, 林英杰

      Abstract: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8/2021-08于我院行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22例26眼,随访至术后3mo,观察手术前后远中近视力、像差、斯特里尔比值(SR)及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变化情况,绘制术后1mo离焦曲线,评估术后3mo患者视觉质量和满意度。

      结果:术后1d,1wk,1、3mo,纳入患者远中近视力均优于0.1(LogMAR),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均P<0.01)。术后1mo离焦曲线在+0.5~-3.0D之间曲线过渡平缓,视力均优于0.63(小数视力)。术后1d,1wk全眼总像差、球差均明显低于术前,SR、MTF-cutoff均明显高于术前(均P<0.05)。术后3mo,纳入患者看远中近距离时均无需戴镜,整体满意度高,视觉质量良好。

      结论: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联合PanOptix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使患者获得舒适满意的全程视力。

      • 1
    • 朱文魁, 李文帅, 徐培珊

      Abstract:

      目的:探究玻璃体切除(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10/2021-10本院收治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63例6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4例35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和B组(29例29眼,接受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患者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脱离复位率; 术前,术后1wk,1、3、6mo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6mo内,A组的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 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复位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 术前,术后1wk,1、3、6mo时,两组患者的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一定并发症,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BCVA,提高裂孔闭合率,且不会影响患者眼压,安全有效。

      • 1
    • 祖雪, 代光政, 林铁柱

      Abstract: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行玻璃体切割术(PPV)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10/2020-09在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行23G PPV治疗且随访至少12mo资料完整的PDR患者。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NV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中变量,分析评估NVG发生的累积风险比。

      结果:纳入PDR患者151例169眼,平均随访时间18.07±12.55(1~79)mo,其中30眼(17.8%)发生NVG,平均发生NVG时间为PPV术后6.27 ± 4.01(1~17)mo,50%(15眼)的NVG发生在术后5mo内,NVG在术后3、6、12mo的累积风险比分别为4.8%、12.6%、18.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OR=3.077, 95%CI:1.203~7.869, P=0.019)、术前虹膜红变(OR=7.897, 95%CI:1.313~47.498, P=0.024)及术前对侧眼发生NVG(OR=22.108, 95%CI:1.562~312.861, P=0.022)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术中视网膜激光数量(OR=0.772, 95%CI:0.666~0.893, P=0.001)是NVG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PPV治疗PDR后NVG发生率为17.8%,其中50%患者发生在术后5mo。术前基线视力差、虹膜红变及对侧眼患有NVG的PDR患者在PPV术后易发生NVG,术中充足的视网膜激光光凝有一定的保护作用。PPV治疗PDR后需密切随访1a。

      • 1
    • 景海霞, 张书, 白惠玲, 刘勤, 朱晓燕

      Abstract: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TRP9)在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方法:选取2021-04/2022-04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试验组,根据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分为无DR(NDR)组(n=45)、非增殖型DR(NPDR)组(n=45)、增殖型DR(PDR)组(n=45); 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将DR患者分为DME组(n=51)、非DME组(n=39); 另选取与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血清CTRP9水平与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PDR组受试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正常对照组&#x0026;#x003E;NDR组&#x0026;#x003E;NPDR组&#x0026;#x003E;PDR组; DME组与非DME组患者血清CTRP9水平有明显差异(P&#x0026;#x003C;0.001),且非DME组&#x0026;#x003E;DME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DR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糖尿病病程病程呈负相关(rs=-0.251,P&#x0026;#x003C;0.05); DME患者血清CTRP9水平与空腹血糖(FBG)(rs=-0.370,P&#x0026;#x003C;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s=-0.421,P&#x0026;#x003C;0.05)呈负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OR=1.194,95%CI:1.068~1.335,P=0.002)、血清CTRP9水平(OR=0.936,95%CI:0.907~0.966,P&#x0026;#x003C;0.001)是影响DR发生的危险因素; 血清CTRP9水平是影响DME发生的危险因素(OR=0.838,95%CI:0.778~0.903,P&#x0026;#x003C;0.001)。结论:血清CTRP9水平降低是DR及DME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对二者的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

      • 1
    • 赵紫薇, 彭婕, 赵培泉

      Abstract: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 1
    • 范巍, 张广斌

      Abstract: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

      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 而术后7d,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眼立体视功能。

      • 1
    • 赵振波, 马立威, 唐凯莉, 丁雨溪, 韩冬, 王静

      Abstract:

      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即在角膜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晶状体混浊,严重损害视觉质量。为使部分患者免于角膜移植术,恢复部分视功能。全面准确评估角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对判定单纯行白内障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受限于角膜混浊遮挡,白内障手术操作具有高难度及挑战性。故开发使用新型辅助技术,如囊膜染色技术、辅助照明技术、瞳孔扩张技术、飞秒激光辅助技术等,可规避角膜混浊带来的可视性受限、通光量下降等问题,助力白内障手术顺利进行。本文就角膜病相关性白内障手术辅助技术的有关进展进行综述,望能指导临床应用。

      • 1
    • 孙梅, 郝晓凤, 谢立科, 金琪

      Abstract: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致盲性视网膜血管疾病,其并发症黄斑水肿(ME)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RVO-ME的一线治疗方式,可改善视网膜形态,提高患者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能对视网膜结构进行清晰的成像,通过OCT所发现的一些特定的影像学特征成为评估RVO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对近年来发现的中央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高反射点、外界膜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黄斑体积、中界膜征、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及高反射垂直线等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为选择RVO的最佳治疗提供参考。

      • 1
    • 艾明, 孙明, 李岱

      Abstract: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和确切病因尚不明了,至今缺乏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特别是国外相关文献,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1
    • 付淑颖, 董艳敏

      Abstract:

      目的:探究血糖变异系数(FPG-CV)与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2/2022-06我院收治的82例82眼NPDR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82例82眼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FPG-CV与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2a、糖化血红蛋白(HbA1c)≥7.7%、甘油三酯(TG)≥1.9mmol/L、尿微量白蛋白(MALB)≥24.5mg/L、FPG-CV≥9.8%、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27.6%、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47.7%、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mm2、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CRT)≥197.7μm以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227.7μm均为NPDR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隐含层节点数为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均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均呈负相关(P<0.05); FPG-CV与FAZ面积以及CRT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病程、HbA1c、TG、MALB、FPG-CV、SCP-VD、DCP-VD、FAZ面积、CRT以及SFCT均与NPDR发病相关。随着FPG-CV升高,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各指标发生改变。FPG-CV与SCP-VD、DCP-VD以及SFCT呈负相关,与FAZ面积以及CRT呈正相关。

      • 1
    • 张美美, 王燊, 张晶, 李辰, 盖珊珊, 于嘉, 周跃华

      Abstract:

      目的:观察地夸磷索钠联合强脉冲光(IPL)对屈光术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21-03/12在本院进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6mo内确诊的MGD性干眼患者64例12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33例66眼接受玻璃酸钠联合IPL治疗,试验组患者31例62眼接受地夸磷索钠联合IPL治疗。两组患者每次IPL治疗前均进行眼部症状评分,检查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睑板腺缺失率及裸眼视力。

      结果:IPL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评分、睑板腺缺失率评分均持续降低,NIBUT、泪河高度、泪膜脂质层分级均持续升高,裸眼视力无明显变化,且第3次IPL治疗前试验组患者NIBUT优于对照组(6.24±0.27s vs 5.51±0.24s,P=0.046)。

      结论:地夸磷索钠和玻璃酸钠联合IPL均对MGD性干眼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短期内疗效差异不显著。

      • 1
    • 纪风涛, 王慧, 魏科, 李永蓉, 戴维, 王志敏, 廖荣丰

      Abstract: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术后BCVA与视网膜中、深层血管密度和灌注面积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严重PDR患者患眼PPV术后较对侧眼可能更易出现旁中心凹区域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血流灌注的减少。

      • 1
    • 钟珊, 杨卉, 何诗, 何文静

      Abstract:

      目的:探讨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1-01/2022-07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POAG患者84例84眼,随机分成两组,联合组43例43眼行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单纯组41例41眼行缝线引导GATT术。随访3mo,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3mo,联合组和单纯组患者手术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88% vs 85%,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水平、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术后1wk,1、3mo联合组患者视力均显著优于单纯组(P<0.01)。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单纯组(P<0.05)。

      结论:缝线引导GATT手术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有效治疗POAG,但缝线引导GATT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出血、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更低。

      • 1
    • 耿若君, 魏静静, 杨凯丽, 王少佩, 任胜卫

      Abstract:

      目的:以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为参照,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方法:横断面研究。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711名在校大学生纳入研究,采用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干眼状况。统计两问卷各题目的应答率; 采用Cronbach α和相关性分析评估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和效标效度; 基于OSDI评分,评估中国干眼问卷量表的判别效度; 绘制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阈值和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OSDI问卷12个题目的应答率为33.2%~100.0%,中国干眼问卷量表每一个题目的应答率均为100.0%。OSDI问卷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5和0.789。OSDI问卷评分和中国干眼问卷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s=0.712,P<0.001)。依据OSDI问卷评分进行干眼严重程度划分后,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正常组、轻度干眼组、中度干眼组和重度干眼组的评分分别为4.00(2.00,6.00)、9.00(7.00,11.00)、12.00(9.00,14.00)和16.00(13.50,22.00)分,随着干眼严重程度增加,评分依次升高,总体比较有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也均有差异(P<0.05)。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在区分正常人群和干眼人群、轻度干眼和中度干眼、中度干眼和重度干眼时的AUC分别为0.862、0.661、0.769,诊断阈值分别为6.5、11.5、14.5。

      结论:与OSDI问卷相比,中国干眼问卷量表具有与之相当的信度、效度、干眼区分能力和更高的应答率,可用于我国大学生干眼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 1
    • 颜瑜琳, 杨燕宁, 万珊珊

      Abstract:

      角膜接触镜(CL)现已成为常见的视力矫正手段之一,随着其材料与功能的不断开发,在全球有超过1.4亿的使用者且需求量逐年递增。配戴CL可导致如干眼、角膜擦伤、巨乳头性结膜炎在内的多种并发症,感染性角膜炎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研究发现CL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以细菌为主,所占比例可达80%~95%,或与其菌体成分、毒力机制、生物膜形成等特点及镜片本身与使用过程易于引入病原并降低角膜及泪液的抗菌能力、造成眼表缺氧与眼表炎症有关。过夜配戴与长时间配戴镜片,不规范的镜片购买、使用及护理流程等也可成为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就CL相关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1
    • 穆祎, 张弘

      Abstract:

      角膜神经在维持角膜的健康和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病毒性角膜炎等疾病可致其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侧角膜病变不仅影响患侧的角膜神经,对侧眼的神经也会受累; 此外,除了负责角膜知觉的感觉神经发生改变,病毒性角膜炎还可以影响交感神经。但临床除了共聚焦显微镜和角膜知觉外,尚缺乏评估角膜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角膜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发挥多种作用,其中P物质作为首个局部应用于临床的神经肽,被证明可以调控病毒感染的病理过程,并通过促炎、营养等多种作用参与病毒性角膜炎双眼角膜病变的进展,具有潜在的辅助诊断及治疗价值。因此本文对角膜神经和神经肽P物质在病毒性角膜炎中的改变及作用进行综述,为相关机制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1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