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文章排行
专家述评与指南
非特异性眼眶炎症诊疗规范指南(2024)
邵毅,马建民,杨华胜,《非特异性眼眶炎症诊疗规范指南(2024)》专家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专委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非特异性眼眶炎症(NSOI)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眼眶炎症性改变,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眼部疼痛、眼球突出、眶周充血、水肿、复视和视觉障碍等。NSOI是一种排他性诊断,没有具体的诊断标准或治疗指南,需要排除所有特异性炎性反应病因(包括感染性、血管性、肿瘤性、肉芽肿性及IgG4相关性眼病等)及其他症状类似的系统性疾病后方可确诊,也可通过眼眶活检标本中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确诊,因此被认为是眼眶活检中最常见的诊断。NSOI不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使其诊断和治疗均面临巨大挑战。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肿瘤专委会、国际智能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持制订,对NSOI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其诊断效能,更快、更好地为患者制定诊疗计划。
英文论著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diabetic retinopathy: focusing on microvascular changes
Yang Xiongyi, Yi Guoguo, Chen Yanxia, Yang Siyu, Ai Shibei, Zheng Cong, Cao Mingzhe, Fu Min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 indicators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and to provide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with more sensitive screening OCTA indicators to detect concurrent DR at an early stage. This study included 95 first-diagnosed DR patients and 105 patients without DR, an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OCTA examination and a collection of demographics and renal function parameters. After a quality check, automated measurements of the foveal avascular zone area, vessel density (VD), and perfusion density (PD) of both 3 mm×3 mm and 6 mm×6 mm windows were obtained. The study used random for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ethods, and developed a diagnostic model for DR based on 12 variables (age, FBG, SBP, DBP, HbA1c, ALT, ALP, urea/Scr, DM duration, HUA, DN, and CMT). Adding specific OCTA parameters enhanced the efficacy of the existing diagnostic model for DR (outer VD in 6 mm×6 mm window, AUC=0.837 vs 0.819, P=0.03). In the study of DN patients, the parameters in the 6 mm×6 mm window improve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DR (inner VD; outer VD; full VD; outer PD; full PD).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er VD in the 6 mm×6 mm window can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DR diagnostic model. Meanwhile, compared with the 3 mm×3 mm window, the microvascular parameters in the 6 mm×6 mm window focusing on DN patients can be more sensitive to diagnosing the occurrence of DR.
对照译文
应用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变化
该研究旨在探究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OCTA)参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价值,并为糖尿病肾病(DN)患者提供更灵敏的OCTA筛查参数,以便在疾病早期诊断DR的并发。该研究纳入95例首次诊断为DR的患者和105例未诊断为DR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OCTA检查,人口统计数据和肾功能参数收集。经质量检查后,测量患者3 mm×3 mm 和 6 mm×6 mm窗口的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血管密度(VD)和灌注密度(PD)指标情况。研究利用随机森林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建立一个基于12个变量(年龄、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尿素、糖尿病持续时间、HUA、DN、CMT)的DR诊断模型。添加特定的OCTA参数(6 mm×6 mm窗口中的外层血管密度,AUC=0.837 vs 0.819,P=0.03)增强了现有DR诊断模型的有效性。在对DN患者的研究中,6 mm×6 mm窗口中的参数(内层VD;外层VD;全血管密度;外层PD;全灌注密度)提高了DR的诊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6 mm×6 mm窗口中外层VD参数的加入可以提高传统DR诊断模型的效果。同时,与3 mm×3 mm窗口相比,聚焦于6 mm×6 mm窗口中的微血管参数对诊断DN患者并发DR更有意义。
实验论著
基于Nrf2/HO-1/GPX4信号通路探讨葫芦巴碱对ARPE-19铁死亡的干预研究
岳欣欣,付 洋,金海哲,尹晓燕,傅全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72171042);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项目(No.LJKMZ20221981)
已有研究证实,Nrf2/HO-1信号通路是调控氧化应激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葫芦巴碱调控Nrf2/HO-1/GPX4信号通路影响铁死亡的研究较少。文章通过Nrf2/HO-1/GPX4途径探讨和阐明葫芦巴碱保护ARPE-19铁死亡的干预机制。铁死亡的发生是由于GSH的耗竭和GPX4的活性下降,最终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发生损伤。因此靶向干预GPX4的活性是产生铁死亡抗性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发现,葫芦巴碱可改善高糖诱导的ARPE-19细胞中ROS和MDA的水平升高,降低GSH水平,可影响铁死亡标志蛋白ACSL4和GPX4变化水平,在既往研究发现葫芦巴碱可产生铁死亡抗性的基础上,提出葫芦巴碱可调控Nrf2/HO-1/GPX4通路,产生铁死亡抗性,保护ARPE-19细胞的假设并验证,弥补了目前研究中关于葫芦巴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机制的不足,为未来葫芦巴碱在临床应用中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临床论著
缩小角膜塑形镜后表面光学区直径对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赵丹丹,赵钰冰,何 阳,陆盛荣,袁 圆
基金项目: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No.202405AC350103);昆明市局级卫生科研课题(No.2022-07-02-006)
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减缓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成为控制近视进展的常用手段。目前角膜塑形镜减缓眼轴增长的机制未完全探明,像差的改变或许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有研究显示缩小角膜塑形镜的光学区直径可以产生更大的周边屈光力,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眼轴增长。以往像差与角膜塑形镜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单一直径范围或某一时间点的像差改变,而本文章分析了配戴不同后表面光学区直径的角膜塑形镜后不同时间点不同直径范围的高阶像差改变量、相对屈光力值与治疗区直径大小,并对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与相对屈光力值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更好地优化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防控效果提供客观依据。结果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增加高阶像差,角膜塑形镜的后表面光学区直径缩小,治疗区直径变小,4、5 mm范围内角膜球差增大;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角膜相对屈光力正相关;配戴后表面光学区直径更小的角膜塑形镜,眼轴增长更缓慢,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文献综述
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
杨珺铭,罗艳婷,何 宏,钟兴武
基金项目:海南省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联合项目(No.WSJK2024MS128);海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No.LCYX202406);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No.ZDYF2022SHFZ326)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高发的致盲性疾病,当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该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通常受到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反应的显著影响。在疾病进程中,先天性免疫反应首先被激活,其中中性粒细胞在抗真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虽然中性粒细胞在清除病原体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但是其过度或异常激活可能引发组织损伤,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探究中性粒细胞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作用机制,对于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文章旨在综述中性粒细胞的主要杀菌机制,包括吞噬作用、脱颗粒、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并探讨中性粒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真菌性角膜炎中的效应及潜在机制。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机制探究,有利于施行的精准干预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更多优秀全文免费阅读请点击这里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出版单位:《国际眼科》杂志社(IJO Press)
社长/总编:胡秀文
主编:惠延年 Peter Wiedemann
编辑部主任:彭娟
刊期:月刊
语种:中英文混合